初一数学预习指导

2024-04-27

初一数学预习指导(精选8篇)

篇1:初一数学预习指导

初一数学预习指导

一预习导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

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人是否能成才起很大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学成才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学生从六年级升入初中,在学习上会遇到功课增多,学业负担加重的问题。有很多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初中的学习,在课堂上显得不知所措。很多老师会告诉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但是又没有对预习做好必要的指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不知道从何下手,或则简单地进行了一些生字词的识记就算是预习过了。在课堂上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还是不知所措,造成跟不上教学的节奏的现象,影响自己的听课效率。所以说,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不会预习或预习不到位成为影响教学效率的瓶颈。

下面谈谈超前学习的好处。

1.超前学习中会遇到不能马上透彻理解的内容,当时不能理解透彻,但经过深思之后,即使暂时放在一边,大脑也会潜意识对之“加工”。当教师讲到这块内容时,大脑会进行第二次理解,不仅理解的更加透彻,对知识的印象也会非常深刻,很难轻易遗忘。

2.够消除对新知识的“隐患”。超前学习能够发现在现有的基础上,自己对新知识认识的不妥之处。相反地,若直接听别人说。似乎自己也能一开始就达到这种理解水平,实践证明,并非这样。

3.超前学习类似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还挖掘出自身的潜力。经过超前学习,对提高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因为你会需要独立解决许多问题。

4.事实上,人的大脑有一个普遍的特性,一场流水式的谈话或者授课,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普遍不会超过15分钟,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老师都那么生动讲课,所以我们需要超前学习。超前学习能提高听课质量。超前学习以后,我们发现新知识中的多数自己完全可以理解。只有少数地方需借助于别人。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即能将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放在这些少数部分的理解上。这样,每一堂课程我们有了目的,自然就更加容易针对性的去听,自然而然就恨容易加大课堂听课效率。

二合作交流

对于课本文章的预习,可以引导学生从“读、圈、划、思、问”五个方面进行。

“读”,通读文章,了解大意,朗读文章,朗朗上口;“圈”,圈出文章涉及的生词,以便理解生词应用的语言环境;“划”,用下划线画出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思”,思考课本中提问的问题,尝试解决;“问”,自己对文章提出3-5个问题,准备上课时提问别人,培养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对于他们的预习收获,课上将以“朗读展示、美句欣赏、互相提问”等形式对不同的预习内容进行展示与交流。给孩子一个风筝,鼓励孩子把风筝放飞起来之前,或许应先告诉孩子怎样放线。放线的过程即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自主学习最初的蠕动在预习。以前我们常说“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先准备一桶水”,然而现在却应意识到:教学应该是和学生一起去找“泉水”,去寻找泉水的“发源地”。也就是说,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远比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更重要。因此,预习性自学应该早早开展为好。

那么,怎样保障预习的效果得以展示?怎样使预习的学习习惯可持续发展呢?

课前预习与课上展示衔接是将学生内在的收获以外显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得以交流并获得矫正、反馈或认可。当课前预习与课上展示及时有效地衔接时,预习中的困惑将在后续的学习中得到指导,预习中的收获将获得充实和提升,学生超前自主学习的价值才更明显。只有让学生体验到预习的妙处时,学生的预习才会有动力,从而自觉地将这一学习方式延续下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

该思考如何在后续的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加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恒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刚上中学的同学,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我们怎样预习呢?

至善一对一辅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目的的去学习,所以首先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知识产生的背景,弄清知识形成的过程。

2.知道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3.总结出认识问题的规律

预习的具体做法:1.对概念的理解。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常要借助字面含义、图形或者其他科学知识加以理

解。意会是理解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要下功夫去理解了再做题。

2.定理公式是使用最多的“规律”的总结,我们要加强对公式定理的预习。往往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蕴含着相当有用的解题规律和丰富的数学方法。如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我们应当先自己推导公式或证明定理,若做不成再参考别人的做法。无论是自己完成的,还是看别人的,都要说出这样做是怎样想出来的。

三达标检测

篇2:初一数学预习指导

2、老师训练的学习好习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学习规律,我坚持去做了吗?

3、解题过程中老师教的方法,我都掌握了吗?如果这些我都做到了,怕啥?高分通过!

但是,现在说这个问题似乎是有点迟了!还剩几天期终考试啦!我该怎!么!办!平时不太重视政治学科的孩子们,现在只想来点干货啊……好吧,下面的做法,悄悄告诉你:应付考试没问题,不过不是长久发展之计哦!

一、复习内容上注意两方面

一方面,背熟复习提纲,可以说大问题都在这里了,只要你足够熟,材料题不会出大问题。另一方面,书上还有些小问题,比如:创造的源泉是什么?爱情既意味着欣赏和尊重,更需要什么?推动集体发展的内驱力是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像这里的“源泉”“更需要”“内驱力”“总目标”“最主要”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就是我们要学会抓住的关键词语,由关键词语去抓住内容。

二、复习方法上要注意三点

1、容易混淆的问题比较去背,如:情绪的作用(影响)、情感的作用;负面情绪、负面情感的积极作用;法律的作用、法治的意义;法律的本质、特征、作用等等。

2、注意复习错题,特别是错得多的老是掌握不住的问答题的答题方法。如:上述案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属于“启示”类,是答怎么办,即答“我们要……”。如:对上述现象加以评析。属于“评析”类,有对的地方,答“某某表述是对的,原因是……”,有错的地方,答“某某表述是错的,原因是……”,最后表态:“我们要……”。

如:结合民法总则的上述规定说明法律的作用。属于材料体现类,既要答法律的作用,也要到材料“上述规定”中找到这方面作用在哪句中。答法为:法律的作用是怎样的,规定中某法案体现了这一点等等。

篇3:初一数学预习指导

关键词:预习,数学

初中数学知识越来越深奥, 在课前做好预习, 是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保障。 因此, 数学教师要从教学初起, 就指导学生学会有效预习, 这有助于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 数学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呢?

一、培养学生养成做好预习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做好预习的良好习惯, 能够使学生受益终生。 良好的预习习惯, 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 采用适合的方法自觉地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预习, 还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钻研思考问题, 勇于怀疑, 敢于质疑的治学精神;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预习, 还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 获得对新知识的认知。 此外, 通过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还可以摸索出适合自身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轻松的事。 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有效预习的方法

1.要通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载体, 在预习时要把教材通读几遍, 从整体上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感知, 并从中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点, 从旧知识着手, 对新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划出核心内容。 对于自己认为的重点、 要点和疑点做出标记, 必要时做些文字标注, 以使听讲时有所侧重。

2.要熟记概念、公式、定理等。 数学知识是由概念、定理、公式等作为基本框架的。 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框架, 再对其内在的知识进行研究就变得轻松而自在了。 因此, 在课前预习时, 要把所要学习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公理, 及其它们明确含义、性质, 运用的法则, 不同的条件得出的不同结论, 结论的推断过程等弄清、弄懂, 并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熟诵, 力求达到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 这是学好数学, 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也是预习的重要方面。

3.要研究例题。 教材中的例题设置, 有它的目的性和科学性, 要么是为了证明某个定理, 要么是为了引出要介绍的新知识。 因此, 研究例题, 可以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各种知识的连贯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而且, 通过对例题的研究, 还能够明确解类似题目所需要用到的公式、定理、公理等, 掌握解题的关键步骤和书写格式, 为自己解题提供范例, 达到解决规范、工整, 添分加彩。

4.要试做简单的练习题。 研究、分析例题, 弄懂了, 知道类似的题目运用哪些概念、定理, 如何安排解题步骤是一回事, 自己动手解题是另一回事。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困惑, 课本上的例题我都懂了, 相关的知识也掌握了, 但就是解题的时候束手无策, 总觉得所有的知识都在脑子里, 但就是写不出来。 究其原因, 是没有经过练习的结果。 在预习阶段试做简单的练习题很重要, 一是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 二是可以手脑并用把知识进行内化, 达到运用自如的效果。 练习题做得多了, 就会下笔如有神, 顺顺利利地解题了。

三、调动学生做好预习的积极性

具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科学的预习方法还不够, 由于初中学生所学学科多, 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作业也多, 加之单调的预习内容, 很容易使学生放弃课前的预习。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一要设置多样的预习形式, 调动学生预习的兴趣。 预习的方式不单单有要求学生通读教材, 熟记概念定理等形式, 还可以是一个数学猜想、一道趣味数学题、一则引人入胜的数学研究的故事等;不单单是学生的课下的自我预习, 还可以是师生间的课前几分钟互动预习, 等等。 总之, 教师不应拘泥于培养学习课下自我预习的习惯, 如果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这种习惯的培养往往流于形式, 而要综合运用各种预习形式, 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即使是短时间的预习, 也会卓有成效。

二要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效, 激发学生预习的信心。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时在短时间内, 并不一定能够见到多大的成效, 而初中生往往又很急功近利, 做了一件事情, 就迫切想知道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 一旦没有达到自己所希望的那样, 就会郁闷、牢骚, 甚至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自暴自弃。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明明预习得很好, 为什么对于教师的提问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对于课后的题目还是不能解决的很好。 这要求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效, 使学生认识到预习和不预习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有了预习的基础, 旧知识是更加巩固了, 对新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之所以还不能轻松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是因为我们下的工夫还不够, 还没有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的程度。只要坚持不懈, 在不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积累过程中, 渐渐就会对知识的运用信手拈来了。

篇4:学生数学预习指导的探讨

预习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的重要方式,为落实学生自主预习,养成良好预习习惯,所以我们在做好学生预习习惯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正确认识预习的意义,切实抓好预习指导

1.预习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过程。学生想在上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

2.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突破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确立以学定教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预习是关键。

二、精心做好预习设计,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预习的设计,要在教师钻研课标、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后,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上进行。预习的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应包括预习的内容、方法和预习的要求。①预习的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预习内容的设计要全面、具体、有梯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②预习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原有学习水平,预设预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在预习设计中对某项预习内容的学习给予方法途径上的提示,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任务。预习的方法,可以是学生课上学习时学会的,在预习中加以运用,也可以是学生还没掌握,在预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的。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提示的学习方法也应不同。学生在预习时已经运用自如的方法,教师不必再提示。③预习的要求。预习的要求是学生对预习内容应达到的程度。提出预习要求时,要考虑课标的要求、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因素。随着学生已掌握学习方法的增加,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能力会不断提高,能完成的任务可以不断增加,要求也要逐渐提高。在预习过程中除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外,还应让学生将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可通过自学、请教同学和家长等方式解决,确实不能解决的,通过小组长汇报给老师。预习的设计可以以预习提纲或预习学案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抓好预习检查,掌握学生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生预习积极性,以及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检查可以采用小组检查和教师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小组检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主要由小组长检查或组内成员互相检查。在检查预习时,小组成员每人都要承担检查任务,并且,每个人检查的任务要经常变化,人人检查别人,人人被别人检查。这样可以在检查中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要求中高年级的学生记录小组内每个人的预习情况,在此基础上上,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两句话小结预习情况,低年级学生可以用等级来评价。检查完后,组长把预习情况汇报给老师。低年级的预习检查教师要跟上指导,必要时教师检查。为了便于统计,可设计预习情况检查统计表。教师检查。学生预习完后,教师抽查或普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现场检查验证小组的检查结果,可以现场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把学生的预习本、课本、预习学案、预习提纲收起来集中检查。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检查和查看小组长的检查情况汇报,准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为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在检查预习中,要适时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和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预习方法进行指导。

四、提供预习展示平台,增强学生预习意识

提供预习展示平台,是增强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预习展示可以融入教学过程,还可以开设预习展示课。开设预习展示课的目的,一是给学生提供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进而提高预习的积极性,提高预习的效果;二是一人或一组展示时,其他同学自然和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对比,验证自己的预习成果,从中受到启发;三是教师边听边记,借此收集预习信息。并不是每次预习都需要展示。教师要把握好开设预习展示课的时机,使预习展示课变成学生预习的“助推器”。在预习展示课上,学生展示的预习成果,可以是通过预习学会的内容,可以是学会某项内容的方法,可以是不会的内容,可以是新的发现或疑问。预习展示时,可以是某个同学对某项内容的展示;可以是一个小组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内容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几课内容放到一课时逐课展示或几课内容分类展示。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预习展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五、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例如1-3年级数学预习指导:首先告诉学生预习的意义,形成良好的预习意识 。学生流于形式的预习,大都是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因此,不但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而且还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好预习方法。 如何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达到较高的预习效率 。

1.将书“看一看”。

1-3年级学生可以尝试着进行课外阅读。“看一看”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有个大致的学习方向,上课不至于盲目,并可减少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 培养学生的看书能力,重点要指导他们看看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例题和以前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些新东西自己能理解吗,尝试读懂例题和插图,边看书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做记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不明白的地方画“?”号。这里的“看一看”,可以是只看一遍,比如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是看很多遍,特别是基础比较弱、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自己课前的刻苦努力来取得同样理想的成绩。 因此老师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要求学生至少看一遍,一遍看不明白的就多看几遍。

2.将书“做一做”。

新课本不再是将知识直接地呈现给学生,而是留了很多的白,这些空白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做的。这里的“做”应该有一种“做数学”的含义,而不能仅仅是“做作业”。 它包括几层意思:一、尝试解答例题,算一算再看看有没有跟例题的解答一样。二、按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做一些小游戏、小实验,通过活动直观地理解知识。三、把书上的空白部分填写完整。四、尝试解答“做一做”的练习,检查自己“看一看”的效果。

篇5:初一下册数学预习方法以及知识点

初一学生刚刚脱离了儿童时期的学习方法,面对难度大、逻辑性强的新数学课程,如果不学会预习就很容易出现听不懂、跟不上、学习成绩差的问题。很多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学习成绩确不理想,就是因为不会预习,也就是说自学能力欠缺。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勤能补拙。预习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数学预习呢?

首先,要牢固树立自学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面对新的数学课本,要克服畏难情绪,要敢于向难题冲刺。教育部门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早已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只要你肯去学习,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就一定能够看懂学会。同时,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开展自学活动,一定能战胜一切学习困难,只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要把预习作为提高学习成绩的敲门砖,要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敢于下功夫学习,把预习当作必须落实的学习程序。俗话说“一遍生,两遍熟,三遍不用问师傅。”只要把所预习的内容看上一两遍,就一定能弄明白所学的内容。预习一般分以下四步进行。第一步,通读预习课程,弄明白基本概念;第二步,抓住重点,熟记公式、定义;第三步,看透例题,学会解题的方法步骤;第四步,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如遇不解的问题,一是反过头来看课本,再进一步预习学习内容。二是再看例题,看是否真掌握理解。如此反复,难题必解。

再次,每次预习下一课之前,要对上一课所学的课程进行简单的回顾,特别是重要的公式、定义,一定要牢记,为下一课预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初中数学,每章节之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非常强,前面的没不掌握好,往往会影响后续学习,所以说,在预习下一课之前,一定要对上一课进行回顾复习。如此长期坚持,自学的兴趣就会养成,预习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

篇6:初一数学预习指导

教学研究表明,预习是学生认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新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就从思想上对预习不够重视,行动上不到位,预习常常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深,最终导致学生弱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致使学生不重视预习的因素固然有多种,但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检测,以及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运用预习的成果,是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的主要起因。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鉴于这种情况,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专注,作好预习的指导更显得非常重要。

一、指导设问。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继续。当发现学生学过的概念有不明白的,一定要在预习中设计温故环节,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扫除绊脚石。另一方面教师应立足学情,围绕“探究”设置系统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的预习有的放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指导学生提前对所学教材通读,引导学生把重要内容和感到疑惑的地方用符号标记出来。如用“1、2、3、……”标出重要步骤,用“△”标出关键字,用“”画出主要内容,用“?”标出疑难之处,等等。这样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

三、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策略。针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指导时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每次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有必做项和选做项,要求学生边做边思考,并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这样既照顾到优秀生的发展,又使中下层学生不至于遇难而退。

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每小组设1名组长,每班分8-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在课前组长检查组员预习情况,教师检查组长预习情况,每天一汇总一总结,形成小组合作预习法。

五、检查预习反馈情况,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或问、或交流、或展示资料等,让评价多元化并落到实处,从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教师将预习提纲层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在传授课程的过程中让他们展示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听课能力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抓好预习环节,课堂上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敢于发言,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新课的效率。

篇7: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1.做好预习

单元预习时粗读,了解近阶段的学习内容,课时预习时细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要做好记录,以便带着问题听课。坚持预习,找到疑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2.认真听课

听课应包括听、思、记三个方面。听,听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听重点和难点(记住预习中的疑点了吗?更要听仔细了),听例题的解法和要求,听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听课堂小结。思,一是要善于联想、类比和归纳,二是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记,当然是指课堂笔记了,不是记得多就是有效的知道吗?影响了听课可就不如不记了,记什么,什么时候记,可是有学问的哩,记方法、记技巧、记疑点、记要求、记注意点,记住课后一定要整理笔记。

3.认真解题

课堂练习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的,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很重要。

4.及时纠错

课堂练习、作业、检测,反馈后要及时查阅,分析错题的原因,审题出问题了吗?概念模糊了吗?时间紧没来得及?不会做吗?切忌不要动不动就以粗心放过自己(形成习惯可就麻烦了),如果思路正确而计算出错,及时订正,必要时强化相关计算的训练。概念模糊和审题出错都说明你的学习容易出现似懂非懂却还不自知的状态,这可是学习数学的大忌,要坚决克服。至于不会做,当然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了,不能将问题处于悬而未解的状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5.学会总结

大人们常说,数学是一环扣一环,这意思是说知识间是紧密相关的,阶段性总结,不仅能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能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学习的目的性,必要性,知识性做到了然于心,融会贯通,解题时就能做到入手快,方法直接简单,即使平时课堂上没练到的题型,也能得心应手,即举一反三。

6.学会管理

篇8: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设计与指导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在这一年多来, 我校开展了一系列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到“四模块教学”, 显示了教育教学要改革的境况和必须改革的决心。不论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还是以“预习展示,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巩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四模块教学”, 都抓住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这个主旨, 逐渐从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如何发挥自己自主学习的作用, 通过自己认知、探究获得新知识。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让学生有一个好的自学习惯, 也就是有一个好的预习效果。所以学生进行自学, 也就是课前预习, 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下, 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 能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所以对学生预习内容的设计和指导, 就变得比较重要了。教师通过预习提纲和导学案等一些形式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形式, 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从而为有一节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保驾护航。

二课前预习内容的设计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 把课堂教学的一些知识或活动进行前置, 先让学生经历对新知识初步认识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预习效果, 帮助学生设计预习内容和预习提纲, 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 阐述如何对预习内容进行设计:

1. 学具制作和实践活动

2. 自主探究, 归纳总结

3. 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通过完成以上几个问题, 让学生达到初步认识和理解新知识的目的。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初步认识以后, 课堂上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精讲点拨, 从而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完成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三预习的指导和规范

小学生在最初进行预习学习时, 往往是漫无目的, 不知道怎样学习课本、怎样预习、遇到问题怎样解决等。在最初实行预习活动时, 教师应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训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 观察信息窗,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努力去理解新知识, 提炼信息、发现问题, 达到初步理解新知识的目的。

第二, 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独立完成导学提示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让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思考问题,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

第三, 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 检测预习情况。通过适当的练习, 可以避免学生的眼高手低, 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预习中存在的漏洞, 从而检测自己的预习情况。

上一篇:白象似的群山读书笔记下一篇:国税12366短信服务平台功能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