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2答案

2024-04-09

词类活用2答案(精选8篇)

篇1:词类活用2答案

实词之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

编稿:程彦芳审稿:王娜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考查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确定多义词词义的能力。比较常见的考查方式是从文本中选择四个重要语句,对此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设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这项要求,要重视其中“常见实词”的提示,此为考查范围;“在文中”则暗示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条件所在,此为强调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

知识讲解

像现代汉语一样,文言实词往往也具有多义的特性,因此,要扫除阅读障碍,就要根据语境确定特定实词的唯一意义。备考中,要多注意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尤其是那些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区别或者在所提供的文本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用法的那部分实词。词的活用是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即某类词(名、动、形、数)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这在文言文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起因在于古时词汇没有后代丰富,句法不像后代那样严格,于是分工就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多,那样明确。本讲归类整理名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活用情况。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普通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琵琶行并序》)

舟中,名词作状语,在船里

(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4)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5)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6)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法,名词作状语,依照法律

(7)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9)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势,名词作状语,按照„„形势

3、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例,(1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过秦论》)

客,名词作状语,像客人一样

(1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12)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

鲤,名词作状语,像孔鲤一样

(13)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奴隶一样

4、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表示比喻,例,(1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包,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囊,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

(1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景,名词作状语,像

影子一样

(1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起源。《小石潭记》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

(17)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18)项庄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时间名词作状语

例,(19)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黄昏

(2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

夜,名词作状语,当夜、当晚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烛之武退秦师》)

岁、月,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2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

例,(2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2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

(26)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国外

(27)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荆轲刺秦王》)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8)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

或主谓关系

例,(29)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王,名词动用,称王

(30)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刑,名词动用,惩罚、处罚

(3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藉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籍,名词动用,登记

(3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牗,名词动用,做窗子;枢,名词动用,做门(瓮、绳在此为名词作状语)

(3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鼓,名词动用,演奏,弹奏

名词用在“之、其、尔、汝、我”等代词前面,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34)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名词动用,用蹄子踢

(35)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名,名词动用,命名

(3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鼓,名词动用,击鼓

(3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寡人之于国也》)

树,名词动用,栽种;衣,名词动用,穿

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活用为动词

例,(3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名,名词动用,识其本名

(3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名词动用,被封为侯

(40)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名词动用,用网捕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虏,名词动用,俘获

名词放在副词、介宾结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4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白衣冠,名词动用,穿白衣、戴白帽

(4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罪,名词动用,归罪、归咎

(4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白,名词动用,显出白色

(45)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目,名词动用,用眼睛看

(46)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盟,名词动用,订立盟约、签订盟约

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4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名词动用,游泳、游水

(48)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德。誓将去汝,适彼乐土。(《诗经·硕

鼠》)

德,名词动用,感激

(49)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名词动用,杀

(50)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王,名词动用,称王

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

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

活用为动词

例,(5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

(5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

(5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

壁赋》)

樵,名词动用,打柴

(54)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名词动用,休息、下榻

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例,(5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轴轳千里,旌旗蔽空。(《赤壁赋》)

东,名词动用,向东进发(下,名词动用,拿下、攻占)

(56)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过秦论》)

履,名词动用,登上

(5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师,名词动用,以„„为师

(58)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襟,名词动用,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

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

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59)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60)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步,名词使动用法,使„„缓行

(6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序,名词使动用法,使„„有秩序;朝,名词使动用法,使„„来朝朝贡

(62)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舍,名词使动用法,使„„住在(6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族,名词使动用法,使„„灭族

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6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

壁赋》)

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友

(6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

(6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67)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

宫赋》)

鉴,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鉴(镜子)

题型解读

例1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

(1)下列句中加红的词,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B.云青青兮欲雨 ..

C.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D.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宁”与题干中的“贱”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其他三项中都是名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

(2)下列句中加红的词,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

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C.规行矩步D.草行露宿....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正”是形容词是动用法,题干中的“廷”与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

语。

(3)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与“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中的“饵”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A.斗折蛇行B.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C.其一犬坐于前D.予分当引决..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前”与题干中的“饵”都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其他三项都是名

词作状语。

例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4)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答案】称威,威服,威慑

【解析】“威”,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5)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

【答案】按照旧例

【解析】“故事”,名词作状语。

(6)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答案】赐给爵位

【解析】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7)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答案】命名

【解析】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8)(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

【答案】(等到他被遣走,市里人们欢呼,)都把瓦片、石子藏在袖子里拦路等候他。

【解析】此句的翻译重点在“袖”字上。袖,把„„藏在袖子,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9)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

【答案】让我们的国君喜欢学习而且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贤能的人在他的身边,讽谏的人能够进入朝廷。

【解析】此句的翻译重点在“下”字上。下,向下,向地位低下的人,方位名词作状语。

(10)“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具旁出之窦”一句中的“猿挂蛇行”用现代汉语怎

么翻译?

【答案】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解析】猿、蛇,像猿一样、像蛇一样,名词作状语。

篇2:词类活用2答案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1)、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

5、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

6、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

8、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10、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

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夜”充当“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

12、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

13、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

14、园日涉以成趣(“日”作动词“涉”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归去来兮辞》

1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

1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17、内外多置小门(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

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

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徐孺下陈蕃之榻(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如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

2、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病梅馆记》(3)、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名词“师”带宾语,用作意动:以„„为师)《师说》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4)、名词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水”受否定副词“非”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于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过秦论》

3、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过秦论》

4、道芷阳间行(名词“道”带宾语“芷阳”用作动词:取道)《鸿门宴》

5、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下”,带宾语“百川”,用作动词:居于„„之下)《谏太宗十思疏》

6、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放火)《阿房宫赋》

8、族秦者秦也(名词“族”带宾语“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9、义不赂秦(名词“义”充当省略主语“燕赵之君”的谓语,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10、由山以上(方们名词“上”,受状语“由山”的修饰,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11、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函”带宾语“梁君臣之首”用作动词:用木匣封装)《伶官传序》

1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本”,本义为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本源。此处带宾语“其成败之迹”,用作动词:考察、考究)《伶官传序》

13、乳二世(名词“乳”带宾语“二世”,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14、读书久不效(名词“效”处在谓语位置上,用作动词:取得功效)《项脊轩志》

二、动词

(1)、动词活用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

2、追亡逐北(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过秦论》

3、此亡秦之续耳(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至”,处在主语的位置,用作名词:到的人)《游褒禅山记》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游褒禅山记》(2)、动词作状语

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争着)(3)、动词的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烛之武退秦师》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劝学》

3、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过秦论》

4、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鸿门宴》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动词“腾”“起”用如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6、川泽纡其骇瞩(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7、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动词“屈”“窜”带宾语“贾谊”“梁鸿”,用如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伶官传序》

9、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4)、动词的为动用法

1、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触龙说赵太后》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5)、动词的意动用法

1、乐盘游(乐,以„„为乐)《谏太宗十思疏》

三、形容词(1)、形容词作名词

1、共其乏困(形容词“乏困”,作动词“共”的宾语,用作名词:乏困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2、犹不能恃无功之尊(形容词“尊”充当“恃”的宾语,用作名词:尊贵的地位)

3、以守金玉之重也(形容词“重”充当“守”的宾语,用作名词:重器)《触龙说赵太后》

4、其继有在者乎(动词“继”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继承人)《触龙说赵太后》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秋水》

6、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形容词:“贤”“富”,作动词“有”的宾语,用作名词:德才,财富)《鸿门宴》

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小”和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小处,小的方向)《鸿门宴》

8、居安思危/居域中之大/人君当神器之重/盖在殷忧/则思正身以黜恶/择善而从之/(这些句中的“安”“危”“大”“重”“殷忧”“恶”“善”,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大位,重权,深重忧虑的时候,奸恶的人,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名词:圣人、愚人)《师说》

10、小学而大遗(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位置,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11、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智勇”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智勇的人)《伶官传序》

12、而告以成功(形容词“成功”和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伶官传序》

13、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远近”和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远近的人(2)、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小”“弱”受否定副词“非”修饰,用作动词:缩小,削弱)《过秦论》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举”“胜”均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3、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齐”带宾语“彭殇”,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4、欲流之远者/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远”,处在谓语结构“流之远”的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谏太宗十思疏》

5、借书满架(形容词“满”处在谓语位置,用作动词:装满)《项脊轩志》

6、不能独完(形容词“完”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受否定副词“不”与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走到头)

9、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明”受副词“尚”和“足”修饰,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极”带宾语“夫游之乐”,用作动词: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念悲其远也(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触龙说赵太后》(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提高)《触龙说赵太后》

2、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句中的“愚”“弯”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使„„弯)《过秦论》

3、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过秦论》

4、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5、必固其根本/则思止以安人/则思正身以黜恶/宏兹九德(固:使„„稳固;安:使„„安宁;正:使„„正;宏:使„„宏大)《谏太宗十思疏》

6、纵之顺之(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顺畅)《病梅馆记》(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篇3:词类活用2答案

在现代汉语里, 不同词类的词在句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 它们在句子中的职务是相对固定的, 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不同词类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及它们在句中的位置, 可以表述为:

定语 (名词、形容词、代词) +主语 (名词、代词) +状语 (副词、介宾短语) +谓语 (动词) +定语 (名词、代词) +宾语 (名词、代词)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 作状语的是副词或介宾短语, 谓语要由动词来充当。但是在古代汉语里, 出现了名词充当状语来修饰动词, 名词、形容词充当动词作了谓语等特殊的现象, 这就是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如何判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 就是通过分析句子成分, 然后去分辨各个位置上的词是否符合语法规范。

高中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名词用如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如动词的时候, 这个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加宾语, 占据了谓语动词应该占有的位置。判定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 首先应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定, 看它的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 和它构成了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如:

1.七十者衣帛食肉 (《寡人之于国也》)

一般“衣”是名词, 此处是动词“穿”。

2.微风鼓浪 (《石钟山记》)

一般“鼓”是名词, 此处活用为动词“振动”。

3.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一般“树”是名词, 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师说》)

齿, 本是名词牙齿, 此处活用为动词“并列”之意。

5.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罾:本义为捕鱼用的网, 这里是动词“捕捞”。

6.夫五人之死, 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

墓:动词, 修墓。

7.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劝学》)

水, 活用为动词, 游泳。

8.风乎舞雩 (《子路, 曾析, 冉有, 公西华侍坐》)

“风”是名词, 此处为动词“吹风、乘凉”。

分析:

如果是两个名词相连, 在古代汉语中, 我们宁愿把前面的名词看成是动词, 如1。一般情况下, 一旦能够确定这个用作动词的名词在句子中的地位, 确定了它的后面带有了宾语, 就可判定这个名词用作动词了, 如2、3。状语后面的名词活用。如4。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如5。连词“而” (以、且) 前后的名词有可能活用, 如6。能愿类词语“能、欲、可”等后面的名词活用, 如7。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 如8。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 动词的使动

所谓动词的使动, 一般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 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如:

1. 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亡:使 (郑国) 灭亡。

2. 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使 (寡人) 听闻。

3. 项伯杀人, 臣活之 (《鸿门宴》)

活:使 (之) 活下来。

4.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从:使 (百余骑) 跟从。

分析: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时, 它们所带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使它具有了这种动作。

(二) 形容词的使动

形容词用如动词,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1.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尊:使 (长安君之位) 尊贵。

2.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

远:使 (庖厨) 远离。

3. 以愚黔首 (《过秦论》)

愚:使 (百姓) 愚蠢。

4. 洁其居, 美其服 (《勾践灭吴》)

洁:使 (房屋) 洁净。美:使 (衣服) 美丽。

(三) 名词的使动

1.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

生:使 (死者) 复生。肉:使 (白骨) 长肉。

2.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 (《五人墓碑记》)

荣:使 (他们) 在死后荣耀。

分析:名词使动, 与自己的宾语产生的关系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动作, 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是说使得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而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了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

小:认为 (鲁国) 小。

2.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认为 (我) 美

3. 成以其小, 劣之 (《促织》) 劣:认为 (促织) 弱小。

(二) 名词用如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如:

1.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鄙:以远地为边邑。

2.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侣:以鱼虾为伴侣。友:以麋鹿为朋友。

3.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

襟:以三江为襟。带:以五湖为带。

分析:1.衡量形容词用如动词 (包括使动, 意动) 和衡量名词用如动词, 标准大致相似。一般来说, 代词前面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 因为代词是不被形容词所修饰的, 代词前面的形容词只能用如动词。

2.同一个形容词在句子中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常常是靠上下文的意义来分辨。

四、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有的表示比喻, 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一) 表示比喻, 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

表示的人或者事物的行动特征, 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如:

1.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

手:亲手。

2. 项伯亦拔剑起舞,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翼: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二) 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 把动词的

宾语所代表的人, 当作用作状语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来对待。如:

1. 君为我呼入, 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2. 则尽其天年, 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隶:像奴隶一样的。

(三) 表示处所或工具, 如:

1. 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间:从小路。

2.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

3.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劝学》)

上:向上。下:向下。

分析:一般情况下, 用作状语的名词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 其位置都在动词 (谓语) 的前面, 二者构成“名词+动词”的形式, 如果能够判定这个名词和动词不是构成主谓关系, 那么, 这个名词就应当是作状语。

教学中对于词类活用不仅要告诉学生某个词是活用的, 同时要分析清楚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前提是, 要补充学生在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空白。在具体的训练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辨识, 才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篇4:词类活用之名词的活用

现代汉语除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有时可以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情况很普遍,可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例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这句话中三个名词“云”“响”“景”均作状语,分别解释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例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这句话中“舟”(原意为“小船”)直接作状语,解释为“坐船”。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这句话中“日”是时间名词,直接作状语,解释为“每天”。

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例如:

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中“廷”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朝廷上”。

5.表示動作行为的趋向。例如: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

这句话中“西”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向西方”。

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在宾语前充当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成为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所表示的人或事。例如:

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中“舍”解释为“使……住在”,意即“安排住宿”。

名词意动用法

把名词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可译作“认为……”“把……当作……”。例如:

吾从而师之。(《师说》)

篇5:《词类活用》教案

【教学章节或主题】 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与规律,熟悉使动与意动用法的特点;了解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间的差异,了解词类活用的界定及词类活用的基本类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名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难点:使动与意动的判别【授课用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名词用如动词,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尤其宾语是代词):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2)助动词或副词后的名词: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3)介词“于”前面的名词(若句中无动词):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4)“所”字后的名词: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5)连词“而”连接的并列成分,一端是动词,则另一端的名词用如动词:且秦无已而帝.(战国策.赵策)二,名词作状语:动词前的名词,若不是主语,就作状语.1)表比喻,名词前隐含动词“如,像,似”等词,见教材例句.2)表示待人的态度,在名词前隐含介词“以”,相当于“以+名词”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3)处所或工具,名词前隐含介词“于”或“以”.也是介宾词组修饰动词.4)时间名词作状语的特殊含义.三,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 1在“其,之”字之后作中心语: 1)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4)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2作中心语兼作主语,宾语

亲爱在离居(曹植《赠白马王彪》)(按:白马王为曹植的异母弟曹彪)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3形容词在数词后作中心语

1)《黄鸟》,哀三良也.(《诗经.黄鸟序》)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四,数词用如动词:在“之,其”前,带宾语 1)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2)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秦风.黄鸟).(秦穆公死,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有为人所敬重的子车氏三兄弟,哀悼他们.)3)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五,使动用法: 1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谓语所代表的动作.不及物动词经常有使动用法,这样它就带有宾语: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记》)及物动词本来带宾语,它的使动用法与普通带宾语的用法在形式上没区别,区别在意义上.比较: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前例是使动,后例是普通及物动词带宾语.使动用法又叫致动用法,因为动词对其宾语含有始令,致动的意义.这种用法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的内容,使句法非常精炼.现代汉语少用这种形式,它被以下两种方式替代:一:用含有“使,令”义的动词的兼语式;二:将动词换成动补结构的双音词:“活之”换成“救活他”,“鸣鼓”作“打响鼓”或“敲响鼓”.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见p.347书例.3 名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为动词.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吴王我:使我像吴王一样被刺杀.)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诠《上高宗疏》)(刘豫投降金.)六,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这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客观的事实不一定就如此.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后面的名词性成为它的宾语,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充国年七十矣,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1)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2)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战国策.赵策)意动用法也是兼语式的省略,它把兼语后的形容词或名词移到兼语前面成为及物动词,后面的成分作它的宾语.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使动是谓语动词“使宾语怎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成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形容词带宾语用于使动还是意动要据上下文分析: 1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2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小国寡民)例1中“洁”“美”“饱”用于使动,例2中“洁”“美”“饱”用于意动.【思考与练习题】 什么叫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两类用法有什么区别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那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2 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苦,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字·汤问)10)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记)附:参考答案 什么叫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两类用法有什么区别

使动用法指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干什么或怎么样或成为什么,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二者的区别: 1)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于使动,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2)使动是 “使宾语怎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 “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成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3)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宾语用于使动还是意动要据上下文分析.2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那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1)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难:形容词用于意动,以……为难事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记)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3)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名词用于使动,使……成为吴王

4)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小:形容词用于意动,认为……小,即小看,轻视

5)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生:动词用于使动,使……复生

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衣带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苦,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儿: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小孩般……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字·汤问)箕畚: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箕畚……

篇6:离骚词类活用

绌 -- 黜 内 -- 纳 从-- 纵 质-- 贽 反 -- 返

被 --披 常 -- 长

1.秦王必说见辰 “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 会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 震恐

4.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出现

5.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环绕

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补充:

多义词【善】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善于,擅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此处活用,讲作“向往”

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好的,美好的

【度】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法度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估计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本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本来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本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固定,稳固,可引申为“固执”

【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互相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偏指一方,可译为“你”、“他”、“我”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看,审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相国,宰相

【反】

忽反顾以游目兮。(屈原《离骚》):翻转,颠倒

然而成败异变,功出相反也。(贾谊《过秦论》):相反,对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鸿门宴》):背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省不能及,其可怪与欤?(韩愈《师说》):反而,反倒

【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即使,纵然

虽无予之,路车疾马?(《诗经·小雅·采菽》):难道

【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语气词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在哪里

【修】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美好的

退将复修吾初服:修理,整理

篇7:词类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2.能愿动词+名词

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发生变化。——“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1.动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带补语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例如: 4.“所”+名词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买”讲。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5.副词作状语+名词

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孟子·梁惠王下》)效果”讲。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小”的意思。例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促织》)7.名词+“者”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

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8.名词+“之”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得到好处”的意思。——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前,作“命名”讲。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9.名词+名词

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

1.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心上》)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作“做,从事”讲。

2.名词用作意动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四、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有以下作用:

1.名词带宾语 1.表示比喻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第1页,共2页

“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例如: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5.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例如: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6.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躬”,亲身,作“耕”的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表示处所

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8.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从流石蛇行而上。(《游黄山记》)——“蛇”,像蛇一样。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特征: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例如: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用作名词。(2)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司马迁《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用作名词。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司马迁《屈原列传》)——“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的意思。

篇8:浅析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之成因

一、古汉语词类活用具有现代修辞手法的作用, 是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需要

词类活用可以理解为一种修辞手法, 是古代文人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需要, 其在语言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能使语言表达简洁、生动、富有文采, 充分体现汉语的抑扬顿挫之美。具体说来, 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可以使语言灵活多变, 避免词语的呆板。如“丑父使公下, 如华泉取饮”, 如果把“饮”改为“泉”或“泉水”, 句子就显得不简洁;如改为“取水”或“取水饮”句子就变得呆滞而无生气。其次, 增加语言的形象性, 使词语更为生动传神。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用得别开生面, 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春到江南的昂然生机。如改为“春风吹绿江南岸”, 则黯然失色。再次, 能使语句抑扬顿挫, 凝重有力。如“怀敌附远, 何招不致”, 作者在论述中强调了积贮的重要性, 积贮不但有利于民, 更有利于国力的强盛。“怀敌附远”用凝重有力的语言突出了问题的重要性。如改为一般的兼语句:“使敌国来怀, 使远国归附”, 不但语言啰嗦, 而且语言的份量也大大削弱, 无法展示汉语的抑扬顿挫之美。最后, 可以起到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如“夫以秦王之威, 相如廷叱之”, “廷叱之”三字, 把蔺相如遇险不惊, 临危不惧的气概展现的淋漓尽致, 极富有表现力。

二、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句子结构模式化的应有之意

组合有其一定的规则, 可以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两个方面, 从逻辑层面上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套表达模式、样板, 这样有利于学习和表达, 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使词的用法固定化, 功能单一化。这样一来, 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 词类活用就成为一种必然性要求。因此, 纵观古汉语的词类“活用”, 倘若说早期的词类是“依句定类, 离句无类”, 是有道理的, 古汉语词类“活用”往往要借助于虚词 (如助动词、副词) 、句法 (如组合关系、平行句式) 、语境等去加以识别。有些学者对所谓“名词活用作副词”提出异议[1]。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这类“活用”现象是语言发展早期组合规则不够稳定的结果, 所以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自然会以“活用”来理解。其实儿童语言发展早期也有这样的现象, 如“下走”、“街街玩”…… (1.5岁) , “下”、“街街”前没有处所格“往”和“到”, 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儿童在进行词类活用[2]。赵克勤指出:“在先秦, 词类活用虽然不能完全排斥修辞方面的因素, 但大多数还是受当时的语法规律所制约, 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与其说是运用修辞手段的结果, 不如说是当时名、动、形三类词时常通用的表现”[3]。可以说, 古汉语的“活用”属于“入句定类”的问题, 这就不同于现代汉语“入句变类”的活用问题。其根本原因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 词类的使用更具有稳定性, 现代汉语已经可以“离句定类”, 由此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可以明确标注所属词类。

三、古汉语词类活用是古代语言系统内部分工“粗糙”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的认识论告诉我们, 事物的发展都是特定环境的产物, 可以从反面观之。以此可以看出,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古代语言系统内部分工“粗糙”的必然要求。语言发展的早期词汇贫乏, 要表达丰富的社会内容, 利用词义泛化, 即词类活用是最便捷的扩充词汇的方法, 一般来说, 这样比新造词更容易。当然, 这种词义泛化或者活用易导致词语蕴含的义项过多, 造成记忆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可能从语音方面分化出新词 (即破读) 或者用区别性更强的新造词来代替。例如, 现代汉语造出了“戴、穿、下雨”等动词, 古汉语的“冠、衣、雨”的动词用法后来就消失了。而“锁”没有新造出另外一个异形的动词, 就成了兼类词, 直到现在仍在使用。这种解决对策可以利用现有的较少的词汇表达更为复杂的内容, 使其表意功能更加丰富。另外, 每种词类都有固定的用法, 其局限性很难跨越。这样一来, 词类活用就非常有其必要性, 它可以弥补实际使用中的不足, 以达到能够表达的目的。然而, 词类的活用也导致过多的歧义, 由此推动了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四、古汉语的简洁经济性特征亦是词类活用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 学过古汉语的都知道, 古汉语语言比之现代汉语较为简洁凝练, 词类“活用”就是其原因之一。从这意义上说, 其也是一种修辞, 能增强语言的表意功能。然而,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古汉语的简洁性特点同时也增加了理解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 势必增加语言形式组合规则的复杂性, 现代汉语正是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句子结构的复杂化虽然不够经济, 却带来理解上的经济, 对语意得理解不再完全依赖语言环境, 不易产生歧义。马丁内指出, 语言经济性是人的交际表达和人的自然惰性直接相互冲突的结果, “它们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之中, 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 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 “语言经济原则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释”[4]。最后, 古汉语词类活用也与成份省略有关。

如果我们将词性活用词汇意义变化的前后情况加以比较, 就会发现词性活用与某些成份省略有关。我们知道, 动词性词组在句子中经常充当谓语, 如果省略了充当谓语的动词性词组的动词部份而将其余部份直接充当谓语, 这就形成名词、形容词、数词作动词的活用现象。如:“王必欲长王, 汉王无所事信。”第二个“王”字是可以看作是动宾词组“称王”的省略, 由名词宾语直接作谓语。“春风又绿江南岸。”“夫金鼓旌旗者, 所以一人耳目也。”例句中的“绿”和“一”是动词性后补词组“吹绿”与“统一”的省略, 由补语“绿”与“一”直接作谓语。此外, 有时动词性偏正词组, 也可以同时省略介词和动词。如:有时动词性偏正词组, 也可以同时省略介词和动词。动词性词组作状语时, 省略了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 由名词宾语直接作状语, 就形成名词作状语的活用现象。如:“常以身翼沛公, 庄不得击。”状语“翼”是动宾词组“如翼”的省略。

摘要: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态, 通常被学界称之为“词汇–语法”现象, 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重在阐释其形成之原因。

关键词:词类活用,修辞,成因

参考文献

[1]马学恭.介词“以”、“于”的省略式不同于词类活用[J].宁夏大学学报, 1982, (1) .

[2]周国光, 王葆华.儿童句式发展研究和语言习得理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3]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上一篇:sayitinfive教案下一篇:做纸飞机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