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词类活用

2024-05-09

公开课词类活用(通用11篇)

篇1:公开课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复习专题: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掌握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教学重点: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现代汉语语法结构顺口溜

(定)+主+〔状〕+ 谓+(定)+

宾<或+补> 主谓宾

定状补,一般成分弄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讲谁或什么,陈述主语是谓语; 动词涉及人和物,涉及成分叫宾语; 修饰限制是定状,补充说明就是补; 定语用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还有标记的地得,帮助分清定状补; 注意位置和关系,认真分析莫疏忽。二词类活用的概念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三文言文词类活用常见情况

四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化平实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

1、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花,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2、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名词作状语

狼奔豕突

蚕食鲸吞

星罗棋布

土崩瓦解

烟消云散

笔记

盆栽

笔直

瓜分

蜂拥

野战

上诉

敌视

奴役 五

篇2:公开课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1)、名词作状语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

5、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

6、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

8、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

9、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10、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

1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夜”充当“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鸿门宴》

12、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

13、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

14、园日涉以成趣(“日”作动词“涉”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归去来兮辞》

15、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

1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17、内外多置小门(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

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

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徐孺下陈蕃之榻(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如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

2、荣于身后(名词“荣”后省宾语“之”,作使动词:使„„得到荣誉)《五人墓碑记》

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病梅馆记》(3)、名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名词“师”带宾语,用作意动:以„„为师)《师说》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4)、名词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水”受否定副词“非”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于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过秦论》

3、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引、招致)《过秦论》

4、道芷阳间行(名词“道”带宾语“芷阳”用作动词:取道)《鸿门宴》

5、则思江海下百川(方位名词“下”,带宾语“百川”,用作动词:居于„„之下)《谏太宗十思疏》

6、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放火)《阿房宫赋》

8、族秦者秦也(名词“族”带宾语“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9、义不赂秦(名词“义”充当省略主语“燕赵之君”的谓语,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10、由山以上(方们名词“上”,受状语“由山”的修饰,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11、函梁君臣之首(名词“函”带宾语“梁君臣之首”用作动词:用木匣封装)《伶官传序》

1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本”,本义为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本源。此处带宾语“其成败之迹”,用作动词:考察、考究)《伶官传序》

13、乳二世(名词“乳”带宾语“二世”,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14、读书久不效(名词“效”处在谓语位置上,用作动词:取得功效)《项脊轩志》

二、动词

(1)、动词活用作名词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

2、追亡逐北(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过秦论》

3、此亡秦之续耳(动词“续”,受定语“亡秦”的修饰,用作名词:继承者,后续者)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至”,处在主语的位置,用作名词:到的人)《游褒禅山记》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游褒禅山记》(2)、动词作状语

1、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争着)(3)、动词的使动用法

1、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烛之武退秦师》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劝学》

3、外连衡而斗诸侯(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过秦论》

4、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欲止不内(句中的“活”“从”“止”都是使动用法)《鸿门宴》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动词“腾”“起”用如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6、川泽纡其骇瞩(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7、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动词“屈”“窜”带宾语“贾谊”“梁鸿”,用如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伶官传序》

9、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4)、动词的为动用法

1、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为„„祈祷)《触龙说赵太后》

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5)、动词的意动用法

1、乐盘游(乐,以„„为乐)《谏太宗十思疏》

三、形容词(1)、形容词作名词

1、共其乏困(形容词“乏困”,作动词“共”的宾语,用作名词:乏困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2、犹不能恃无功之尊(形容词“尊”充当“恃”的宾语,用作名词:尊贵的地位)

3、以守金玉之重也(形容词“重”充当“守”的宾语,用作名词:重器)《触龙说赵太后》

4、其继有在者乎(动词“继”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继承人)《触龙说赵太后》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秋水》

6、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形容词:“贤”“富”,作动词“有”的宾语,用作名词:德才,财富)《鸿门宴》

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小”和介词“在”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小处,小的方向)《鸿门宴》

8、居安思危/居域中之大/人君当神器之重/盖在殷忧/则思正身以黜恶/择善而从之/(这些句中的“安”“危”“大”“重”“殷忧”“恶”“善”,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大位,重权,深重忧虑的时候,奸恶的人,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名词:圣人、愚人)《师说》

10、小学而大遗(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位置,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

11、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智勇”处在主语位置,用作名词:智勇的人)《伶官传序》

12、而告以成功(形容词“成功”和介词“以”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伶官传序》

13、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远近”和介词“于”组成介词结构,用作名词:远近的人(2)、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小”“弱”受否定副词“非”修饰,用作动词:缩小,削弱)《过秦论》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举”“胜”均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

3、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齐”带宾语“彭殇”,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4、欲流之远者/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远”,处在谓语结构“流之远”的谓语的位置,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谏太宗十思疏》

5、借书满架(形容词“满”处在谓语位置,用作动词:装满)《项脊轩志》

6、不能独完(形容词“完”受否定副词“不”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

8、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受否定副词“不”与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走到头)

9、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明”受副词“尚”和“足”修饰,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极”带宾语“夫游之乐”,用作动词:尽情享受)《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念悲其远也(悲,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触龙说赵太后》(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提高)《触龙说赵太后》

2、于是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句中的“愚”“弯”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昧;使„„弯)《过秦论》

3、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过秦论》

4、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5、必固其根本/则思止以安人/则思正身以黜恶/宏兹九德(固:使„„稳固;安:使„„安宁;正:使„„正;宏:使„„宏大)《谏太宗十思疏》

6、纵之顺之(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顺畅)《病梅馆记》(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篇3:公开课词类活用

在现代汉语里, 不同词类的词在句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 它们在句子中的职务是相对固定的, 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不同词类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及它们在句中的位置, 可以表述为:

定语 (名词、形容词、代词) +主语 (名词、代词) +状语 (副词、介宾短语) +谓语 (动词) +定语 (名词、代词) +宾语 (名词、代词)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 作状语的是副词或介宾短语, 谓语要由动词来充当。但是在古代汉语里, 出现了名词充当状语来修饰动词, 名词、形容词充当动词作了谓语等特殊的现象, 这就是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如何判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 就是通过分析句子成分, 然后去分辨各个位置上的词是否符合语法规范。

高中课本中常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名词用如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如动词的时候, 这个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加宾语, 占据了谓语动词应该占有的位置。判定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 首先应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定, 看它的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 和它构成了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如:

1.七十者衣帛食肉 (《寡人之于国也》)

一般“衣”是名词, 此处是动词“穿”。

2.微风鼓浪 (《石钟山记》)

一般“鼓”是名词, 此处活用为动词“振动”。

3.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

一般“树”是名词, 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师说》)

齿, 本是名词牙齿, 此处活用为动词“并列”之意。

5.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

罾:本义为捕鱼用的网, 这里是动词“捕捞”。

6.夫五人之死, 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

墓:动词, 修墓。

7.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劝学》)

水, 活用为动词, 游泳。

8.风乎舞雩 (《子路, 曾析, 冉有, 公西华侍坐》)

“风”是名词, 此处为动词“吹风、乘凉”。

分析:

如果是两个名词相连, 在古代汉语中, 我们宁愿把前面的名词看成是动词, 如1。一般情况下, 一旦能够确定这个用作动词的名词在句子中的地位, 确定了它的后面带有了宾语, 就可判定这个名词用作动词了, 如2、3。状语后面的名词活用。如4。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如5。连词“而” (以、且) 前后的名词有可能活用, 如6。能愿类词语“能、欲、可”等后面的名词活用, 如7。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 如8。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 动词的使动

所谓动词的使动, 一般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 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如:

1. 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亡:使 (郑国) 灭亡。

2. 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使 (寡人) 听闻。

3. 项伯杀人, 臣活之 (《鸿门宴》)

活:使 (之) 活下来。

4.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从:使 (百余骑) 跟从。

分析: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时, 它们所带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使它具有了这种动作。

(二) 形容词的使动

形容词用如动词,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1.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

尊:使 (长安君之位) 尊贵。

2.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

远:使 (庖厨) 远离。

3. 以愚黔首 (《过秦论》)

愚:使 (百姓) 愚蠢。

4. 洁其居, 美其服 (《勾践灭吴》)

洁:使 (房屋) 洁净。美:使 (衣服) 美丽。

(三) 名词的使动

1.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

生:使 (死者) 复生。肉:使 (白骨) 长肉。

2. 赠谥美显, 荣于身后 (《五人墓碑记》)

荣:使 (他们) 在死后荣耀。

分析:名词使动, 与自己的宾语产生的关系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动作, 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是说使得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而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了这种性质或状态。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

小:认为 (鲁国) 小。

2. 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认为 (我) 美

3. 成以其小, 劣之 (《促织》) 劣:认为 (促织) 弱小。

(二) 名词用如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如:

1.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鄙:以远地为边邑。

2.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侣:以鱼虾为伴侣。友:以麋鹿为朋友。

3.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

襟:以三江为襟。带:以五湖为带。

分析:1.衡量形容词用如动词 (包括使动, 意动) 和衡量名词用如动词, 标准大致相似。一般来说, 代词前面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 因为代词是不被形容词所修饰的, 代词前面的形容词只能用如动词。

2.同一个形容词在句子中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常常是靠上下文的意义来分辨。

四、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有的表示比喻, 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一) 表示比喻, 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

表示的人或者事物的行动特征, 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如:

1.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

手:亲手。

2. 项伯亦拔剑起舞,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翼: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二) 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 把动词的

宾语所代表的人, 当作用作状语的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来对待。如:

1. 君为我呼入, 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2. 则尽其天年, 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

隶:像奴隶一样的。

(三) 表示处所或工具, 如:

1. 道芷阳间行 (《鸿门宴》)

间:从小路。

2.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

3.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劝学》)

上:向上。下:向下。

分析:一般情况下, 用作状语的名词和用作主语的名词一样, 其位置都在动词 (谓语) 的前面, 二者构成“名词+动词”的形式, 如果能够判定这个名词和动词不是构成主谓关系, 那么, 这个名词就应当是作状语。

教学中对于词类活用不仅要告诉学生某个词是活用的, 同时要分析清楚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前提是, 要补充学生在现代汉语语法上的空白。在具体的训练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辨识, 才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篇4: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词类活用

【关键词】词类活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在文言文里,有些词在句子里临时改变了原有的意义,丧失了原有的语法功能,暂时改作别类词使用,从而获得了别类词的语法特点。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实词的活用。”我们对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作了统计,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27例)

(一)名词用作动词(“前”《荆轲刺秦王》,“缟素”《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王”《陈涉起义》, “雨”《采薇》,“名1”《游褒禅山记》,“名2”《醉翁亭记》,“网”《苏武传》,“甲”《廉颇蔺相如列传》,“师”《师说》,“水”《劝学》,“砯”《蜀道难》)。有如下情况:

1. 名词活用为动词,前有助动词或副词修饰。例如:

①武能网纺缴……(《苏武传》)

例①中,“网”前面受助动词“能”的修饰,活用为动词,即“织网”。

2. 两个名词连用,二者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例如:

②天下缟素。(《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例②中,“天下”与“缟素”是主谓关系,“缟素”作句子的谓语,译为“穿孝”。

3. 方位、时间名词活用作动词。例如:

③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例③中,“前”活用作动词,作“上前”讲。

(二)名词用作状语(“剑”《苏武传》,“功”“外”《陈涉起义》,“东市”“西市”“旦”“暮”《木兰诗》,“翼”《鸿门宴》,“廷”《廉颇蔺相如列传》,“云”“响”“景”《过秦论》)。有如下情况:

1.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依据和凭借。例如:

④剑斩虞常已。(《苏武传》)

例④中,“剑”名词活用作状语,即“用剑斩”。

2.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例如:

⑤上使外将兵。(《陈涉起义》)

例⑤中,“外”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到外面”。

3. 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例如:

⑥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例⑥中,“云、响、景”,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比喻。

(三)名词使动用法(“下”《孔雀东南飞》)意义上体现为名词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⑦以此下心意……(《孔雀东南飞》)

例⑦中,用了“下”的使动用法,即“使……下”。

(四)名词意动用法(“襟”“带”《滕王阁序》,“封”《烛之武退秦师》)句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⑧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例⑧中,用了“封”的意动用法,即“以……为疆界”。

二、动词活用(10例)

(一)动词使动用法(“降”《苏武传》,“凋”《蜀道难》)述语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或施行的。例如:

⑨宜皆降之。(《苏武传》)

例⑨中,“降”动作是由“之”所代表的对象发出的,即“使……投降”。

(二)动词用作名词(“生”“死”《寡人之于国也》,“观”《游褒禅山记》)动词表示与其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例如:

⑩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游褒禅山记》)

例⑩中,动词“观”活用作名词,即“景象”。

(三)动词用作状语(“争”《过秦论》,“缒”《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例如: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例中,“缒”活用作状语,表示“出”的方式。

三、形容词活用(7例)

(一)形容词使动用法(“弱”《过秦论》,“怡”《归去来兮辞》,“完”《廉颇蔺相如列传》)意义上体现为主语使宾语具备作述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会盟而某弱秦。(《过秦论》)

例中,运用了“弱”的使动用法,即“使……弱,削弱”。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迟”《荆轲刺秦王》,“重”“轻”《琵琶行》,“羞”《廉頗蔺相如列传》)意义上体现为主语所代表的人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备作述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例中,“迟”是“太子”认为作宾语的“之”所指代的人(荆轲)所具有的。

四、数词活用(4例)

(一)数词用作动词(“一”《兰亭集序》,“二三”《诗·卫风·氓》)某些基数词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例如: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卫风·氓》)

例中,“二三”在此活用作动词,译为“忽二忽三”。

(二)数词用作状语(“三”《出师表》)数词用作状语的情况不多。例如: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例中,数词“三”修饰动词“顾”作状语。“三顾”即“三次访问”。

词类活用作为中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准确理解被活用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5:《词类活用》教案

【教学章节或主题】 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与规律,熟悉使动与意动用法的特点;了解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间的差异,了解词类活用的界定及词类活用的基本类型.【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名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难点:使动与意动的判别【授课用时】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名词用如动词,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尤其宾语是代词):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2)助动词或副词后的名词: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3)介词“于”前面的名词(若句中无动词):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4)“所”字后的名词: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5)连词“而”连接的并列成分,一端是动词,则另一端的名词用如动词:且秦无已而帝.(战国策.赵策)二,名词作状语:动词前的名词,若不是主语,就作状语.1)表比喻,名词前隐含动词“如,像,似”等词,见教材例句.2)表示待人的态度,在名词前隐含介词“以”,相当于“以+名词”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3)处所或工具,名词前隐含介词“于”或“以”.也是介宾词组修饰动词.4)时间名词作状语的特殊含义.三,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 1在“其,之”字之后作中心语: 1)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4)秦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史记.刺客列传》)2作中心语兼作主语,宾语

亲爱在离居(曹植《赠白马王彪》)(按:白马王为曹植的异母弟曹彪)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3形容词在数词后作中心语

1)《黄鸟》,哀三良也.(《诗经.黄鸟序》)四美具,二难并.(王勃《滕王阁序》)四,数词用如动词:在“之,其”前,带宾语 1)孰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2)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秦风.黄鸟).(秦穆公死,以一百七十七人殉葬,其中有为人所敬重的子车氏三兄弟,哀悼他们.)3)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五,使动用法: 1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谓语所代表的动作.不及物动词经常有使动用法,这样它就带有宾语: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记》)及物动词本来带宾语,它的使动用法与普通带宾语的用法在形式上没区别,区别在意义上.比较: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前例是使动,后例是普通及物动词带宾语.使动用法又叫致动用法,因为动词对其宾语含有始令,致动的意义.这种用法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的内容,使句法非常精炼.现代汉语少用这种形式,它被以下两种方式替代:一:用含有“使,令”义的动词的兼语式;二:将动词换成动补结构的双音词:“活之”换成“救活他”,“鸣鼓”作“打响鼓”或“敲响鼓”.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见p.347书例.3 名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为动词.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左传.定公十年》)(吴王我:使我像吴王一样被刺杀.)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诠《上高宗疏》)(刘豫投降金.)六,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这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客观的事实不一定就如此.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后面的名词性成为它的宾语,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充国年七十矣,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1)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2)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战国策.赵策)意动用法也是兼语式的省略,它把兼语后的形容词或名词移到兼语前面成为及物动词,后面的成分作它的宾语.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使动是谓语动词“使宾语怎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谓语动词“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成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形容词带宾语用于使动还是意动要据上下文分析: 1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2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小国寡民)例1中“洁”“美”“饱”用于使动,例2中“洁”“美”“饱”用于意动.【思考与练习题】 什么叫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两类用法有什么区别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那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2 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苦,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字·汤问)10)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记)附:参考答案 什么叫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两类用法有什么区别

使动用法指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干什么或怎么样或成为什么,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二者的区别: 1)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于使动,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2)使动是 “使宾语怎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 “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成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3)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带宾语用于使动还是意动要据上下文分析.2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要说明原是那一种词类,如何活用的)1)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左传·鞌之战)难:形容词用于意动,以……为难事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记)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3)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名词用于使动,使……成为吴王

4)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小:形容词用于意动,认为……小,即小看,轻视

5)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生:动词用于使动,使……复生

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衣带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苦,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儿: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小孩般……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字·汤问)箕畚: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箕畚……

篇6:离骚词类活用

绌 -- 黜 内 -- 纳 从-- 纵 质-- 贽 反 -- 返

被 --披 常 -- 长

1.秦王必说见辰 “说”通“悦”,高兴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 会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 震恐

4.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出现

5.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环绕

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补充:

多义词【善】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善于,擅长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此处活用,讲作“向往”

陛下亦宜自谋,以諮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好的,美好的

【度】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法度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估计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本来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本来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本来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固定,稳固,可引申为“固执”

【相】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互相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偏指一方,可译为“你”、“他”、“我”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看,审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相国,宰相

【反】

忽反顾以游目兮。(屈原《离骚》):翻转,颠倒

然而成败异变,功出相反也。(贾谊《过秦论》):相反,对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鸿门宴》):背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省不能及,其可怪与欤?(韩愈《师说》):反而,反倒

【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即使,纵然

虽无予之,路车疾马?(《诗经·小雅·采菽》):难道

【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语气词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在哪里

【修】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美好的

退将复修吾初服:修理,整理

篇7:词类活用教案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2.能愿动词+名词

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发生变化。——“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1.动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带补语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例如: 4.“所”+名词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买”讲。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5.副词作状语+名词

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孟子·梁惠王下》)效果”讲。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小”的意思。例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促织》)7.名词+“者”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

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8.名词+“之”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得到好处”的意思。——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前,作“命名”讲。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9.名词+名词

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

1.形容词用作意动 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心上》)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作“做,从事”讲。

2.名词用作意动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四、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有以下作用:

1.名词带宾语 1.表示比喻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词类活用,第1页,共2页

“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例如: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5.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例如: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6.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躬”,亲身,作“耕”的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表示处所

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8.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从流石蛇行而上。(《游黄山记》)——“蛇”,像蛇一样。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特征: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例如: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用作名词。(2)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司马迁《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用作名词。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司马迁《屈原列传》)——“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的意思。

篇8:词类活用之名词的活用

现代汉语除时间名词和处所名词有时可以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情况很普遍,可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例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这句话中三个名词“云”“响”“景”均作状语,分别解释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例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这句话中“舟”(原意为“小船”)直接作状语,解释为“坐船”。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

这句话中“日”是时间名词,直接作状语,解释为“每天”。

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例如:

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中“廷”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朝廷上”。

5.表示動作行为的趋向。例如: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

这句话中“西”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向西方”。

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在宾语前充当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成为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所表示的人或事。例如:

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句话中“舍”解释为“使……住在”,意即“安排住宿”。

名词意动用法

把名词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就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可译作“认为……”“把……当作……”。例如:

吾从而师之。(《师说》)

篇9:高考语文词类活用

1.(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2.(对待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上》)

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写出现代汉语对应的的意思:

美其服

漂亮他们的服装

“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我们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套: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他们的服装+漂亮

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

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美”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使民)认为他们的服装漂亮;句2中的“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对待达士)使他们的服装漂亮。

篇10:我教词类活用

我教词类活用

教学步骤及设计说明 (一)以1994年上海高考题引入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题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 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 D.是故明主贵五谷贱金玉

作 者:刘跃平作者单位:株洲市第一中学刊 名:湖南教育(语文)英文刊名:HUNAN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篇11:词类活用、句式练习专题

一、找出下列例句中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并说明活用的依据。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2、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触龙说赵太后)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4、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

5、李祐、李忠义钁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李愬雪夜入蔡州)

6、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中山狼传)

7、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譟,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8、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10、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找出下列各句中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

1、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2、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中山狼传)

3、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谏逐客书)

4、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中山狼传)

5、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6、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伯乐荐九方皋)

7、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8、张苍德王陵,王陵者安国侯也,及苍贵,常父事王陵。(史记·张丞相列传)

9、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11、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赤壁之战)

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三、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动宾关系。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4、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史记·苏秦列传)

5、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6、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韩非子·难一)

7、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之礼葬之。(史记·滑稽列传)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9、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史记·春申君列传)

10、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史记·游侠列传)

1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魏公子列传)

四、分析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不胫而走、不毛之地、不蔓不枝、不祧(tiāo,祖庙)之祖、不情之请、人心不古、兵不血刃、汗牛充栋、沉鱼落雁、触目惊心、兵贵神速、厚此薄彼、闭月羞花、道听途说、蚕食鲸吞、冰清玉洁、车载斗量、管窥蠡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指任意残害人命。)、川流不息、江河日下、日新月异。

五、阅读短文,找出词类活用的现象;特殊句式。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能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冲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吕氏春秋·期贤)

句式练习

一、说明下列句子中“是”字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意义。

1、是知津矣。(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

2、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同上)

4、《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史记·西门豹治邺)

6、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论衡·问孔)

二、下列句子,有的是被动句,有的不是,请把是被动句的找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

1、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尚复被水旱之灾,„„(论贵粟疏)

5、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操吴戈兮被犀甲。(楚辞·国殇)

7、(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三、把标横线的句子或分句作句法结构分析,并指出属于双宾语句哪一类型或是其它句式。

1、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画蛇添足)

2、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同上)

3、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4、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5、不如早为所,无使滋漫,漫,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

6、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成与之。(左传·昭公七年——成:地名。)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

8、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晋灵公不君)

9、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孙膑)

10、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1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北冥有鱼)

12、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3、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江乙对荆宣王)

四、用画线法把下列句子中的特殊语序标示出来,并说明其所属的语序。

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2、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三国志·华佗传)

3、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搜神记·李寄)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5、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6、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汉书·张骞传)

7、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记·大学)

9、物莫能陷也。(韩非子·难势)

10、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商君书·更法)

五、阅读短文,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双宾语句,并语译下文。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奈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吕氏春秋·权勋)

六、说明下列成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上一篇:人生要学会忍耐哲理作文下一篇:读《贝多芬之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