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汶川地震

2024-05-02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汶川地震(共4篇)

篇1: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汶川地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

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过去已经快两年了。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的日子。面对无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一切,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我个人认为汶川大地震反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五个方面。一:物质的客观存在性: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这次汶川大地震的产生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结果,二;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人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温总理的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

三: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自发组织参与到救援工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我国的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

四: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

五:矛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72小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然后的工作重点就是灾后重建工作。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篇2: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汶川地震

学生:邢宗岐

学号:2011031030018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46秒,在四川省雅安市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的日子,面对无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党和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对于这一切,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我个人认为雅安大地震反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五个方面:

一:物质的客观存在性 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在大自然允许的范围下,改变自然,但是已经存在的自然规律是不会改变的。人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这次雅安大地震的产生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结果,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此次地震存在其不可避免性,但是也可预知。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有的人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以及天气的变化,人自身出于对自然的感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在这次地震中,党和国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实施救援工作,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化。温总理在汶川地震时曾说过“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是此次雅安地震的充分写照。

三: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如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会消失,他始终存在。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在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直指矛盾核心。并鼓励全社会自发组织参与到救援工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然而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因而我国的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四:矛盾的两点论,重点论: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因此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此为主要矛盾。72小时之后,主要任务转为灾后防疫。然后的工作重点就是灾后重建工作。五: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雅安地震中,各个受灾地区按实际情况汇报灾情,使国家可以统筹规划,并且利用先进技术营救受灾群众,灾后重建过程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汶川地震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 也是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完成者, 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 提出人类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性。马克思决心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也对于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马克思早期的经济学研究, 提出自己对于经济学的看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接轨, 促进与中国实际更好地融合, 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不光是中国在研究马克思主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研究资本主义, 吸收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 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支点。同时在应该注重对于两个基本问题的研究, 及时纠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出现的偏差,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真理性和有效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蕴含的真正价值, 这主要是因为其能够作为解决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使用价值远远超过其产生的年代, 它能够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具有不同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对未来社会进行规划时坚持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基本前提, 也是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分的根本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特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概念辨析可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仅是一种实践经验, 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指导。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注重其再中国本土的传播与运用, 更应该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的创造, 体现出中国实际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不仅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传播研究, 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历史演进。

第一, 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思想再创造之间的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初期, 中国人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新思想、新文化, 而不是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文化、思想的舶来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必然有一个思想传播的过程, 正是在传播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广为中国人所熟知,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再创造的土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的社会情况, 对于马克思主义进行再创造, 使其更加适应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

第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史演进需要在长的时间以及空间内进行, 而中国社会则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自己的哲学思想, 同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自己的思想, 它是无数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的思想结晶, 是具有广泛性、历史性以及代表性等哲学思想。

第三, 要从多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本质。作为成熟完善的思想研究体系, 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思想指导。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改造了这些思想, 同时也吸收了这些思想中积极有利的部分。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时候, 不能仅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研究, 而是要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 联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的思想变革, 共同打造满足中国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篇4: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汶川地震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世界物质的统一性》中《物质》一节中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然而,各种物质形态又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引起运动。”在日常教学中,千万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否则将适得其反,还累得够呛。如果只强调英语成绩,而忽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还包括生活、交际、娱乐等许多其他方面。如果能在枯燥乏味的单词、语法中加入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视频,学生参与的西方影视名剧的表演等活动,介绍西方积极健康的文化,则学生会更有兴趣。但现在的英语教学只一味强调学,忽略了这些软环境,学生能不烦吗?

《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又说:“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本身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没有低级运动形式,就不可能产生高级的运动形式。”所以,许多人只看到优生今天的成绩高,殊不知他们也是从小学时的一无所知,知之甚少,努力学习,逐渐积累,到今天的成绩好。所以,依据这个原理,对那些“差生”鞭策他们努力学习,就会从现在的一无所知,知之甚少,到将来也很可能会成绩很高。所以,应该运动地看学生的发展,不能只对优等生重视,而忽略“差生”。

但是,《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又说:“形而上学割裂了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或者只承认时空的绝对性而否认相对性,陷入了绝对主义。”我认为这有两种表现,第一种表现是人们只看到某个学生的成绩的暂时的高与低,便打上一个一成不变的标签:优生与“差生”,快班与慢班,这种划分极大地伤害了当事学生,许多案例表明,优等生或快班成绩不一定再上升,反而下降,“差生”或慢班由于受到误导,自认为低人一等,看不到希望,不知自己经过努力能改变目前状况,成绩大部分更下降。第二种表现,流行在教育界的一句口号:“只有教不会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我认为这更是犯了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错误。现在全国的各个班级,都有几个无论如何努力成绩也上升不了的学生,由于个人生长发育的原因,导致智力障碍,这不能怪他们,但是如果按照这个凡是孩子都能教好的歪理,就是在无情地逼迫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做他办不到的事情,岂不是残忍?是不是违反人权?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中的《意识的本质》说:“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在反应客观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性质。”毛泽东说,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仿真,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好”。这方面,我认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做得更好。他们上课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思考、回答问题。但这还不够,他们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学好外语是为国家美好未来和为个人将来更好生活的远大抱负,树立远大目标,从现在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学生学习就有动力,成绩节节提高。而那些没有经验的教学新手,只强调上课的知识灌输,时间一长,学生肯定乏味,成绩下降。这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对立统一规律》中的《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形式的多样性》说:“矛盾能够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存在三大矛盾,学生厌学与教师强迫学的矛盾,英语背诵需耗费大量时间与学习时间少的矛盾,想学好外语但不知如何学的矛盾。我认为,矛盾可以互相转化,关键是采取何种手段。对于学生厌学与教师强迫学的矛盾,要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学与老师忙得教不过来的矛盾,教师应该采取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手段。对于英语背诵需耗费大量时间与学习时间少的矛盾,要转化为英语背诵时间化整为零和学习时间有富余的矛盾。教师应该教授给学生如何速记,如何节省时间背诵,如何快速提高成绩,如何利用点滴时间的方法,这样学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绰绰有余。这正好解决了想学好外语但不知如何学的矛盾。但是需要教师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才可以实现上述目标。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中说:“当量变达到关节点时即突破了度的限制时,事物就会发生质变,旧质消失,新质产生。”我认为这对于学习英语太重要了。英语学科,即使一个月不太努力学,成绩也不会太下降,若即时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果连续两个月不学,则后果很严重,成绩大幅度下滑,而且一直报持到从初一直到高三,下滑成绩永不可能恢复到原有成绩。相似地,如果努力学习一个月,成绩也不会上升,如果连续努力学两个月,成绩则会大幅上升,而且一旦上升,只要继续努力,就永不会降下来。但是现实是悲惨的,许多学生、家长,老师不懂这个道理,由于外语背诵枯燥乏味,短期不可能见到效果。但许多人只盯着目前的成绩看。许多“差生”要么努力一个月不见成效,主观上放弃了,失去了永远升成绩的机会。许多优等生连续一个月英语荒废,月考发现未下降,麻痹大意,于是再荒废一个月,结果真的永远下降了。他们不知一个月,量变已在悄悄进行,只是只有两个月才能突破度,达到质变。所以学习外语能够坚持下来才是关键。

上一篇:五爱德育活动总结下一篇:现在学习电子商务有没有前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