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条原理分析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24-04-21

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条原理分析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精选6篇)

篇1: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条原理分析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从劳动和就业的角度看,马克思关于就业的理论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劳动和劳动力理论。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2·资本有机构成原理。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论述是在其对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中展开的,而分析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所采用的分析根据的就是资本有机构成原理。(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用更新、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代替原有的机器。机器设备越是先进,它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就越少,资本的有机构成就越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发生相应的变化。)就是说,总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数目相应增加,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就日益减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

3·产业后备军理论。马克思在阐述了资本有机构成原理之后,进行了关于产业后备军理论分析,这可以称作是马克思就业理论的核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趋势,即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迅速地增加,这必然客观上造成大量的工人失业,即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相对过剩人口现象,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称为产业后备军。

今天,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想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讲,从国际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从国内来看,社会主义经济时间超出了马克思当年对于社会主义的预测和设想,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二者同时并存的局面,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还是第一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以科技信息为主要发动机的美国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在向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过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面临着不同的就业政策选择。就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健全,政策的重点往往集中于如何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而像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既存在着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背景。因此在增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将存在更多的压力。

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篇2: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条原理分析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过去的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及今后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1、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

2、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3、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

4、国内重大自然与社会事件对就业的影响是喜忧参半。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总的可概括为:

一个主要矛盾: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三个基本特征:

 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时并有  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

 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 一个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上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1.中国高等教育跃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中国高校在校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2001年高校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茅20日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报告说,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高等教育规模上超过美国。2007年 1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70万人和42.4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

2.大学生就业进入高峰

1)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毕业生人数大增: 年 毕业人数(万)同比上年增长(万)2009 611 52(9.7%)2008 559 64(12.9%)2007 495 82(19.8%)2006 413 73(21.5%)2005 340 60(21.4%)2004 280 62(29.2%)2003 212 67(46.2%)2002 145 30(26.1%)2001 115 8(7.4%)2000 107

3、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减少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十五”期间(十五是指第十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7年开始的,那么到了十五就是2001-2005),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升至峰值(4650万)。加上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每年城镇需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7%,实际失业率在5 —6%。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数3000万人。

与此同时人才需求下降 企业单位——减员增效 政府机关——精简机构 事业单位——下岗分流

三、大学生就业的前景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三)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 3 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四)此外,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

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五)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

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 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四)大学生应了解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大学生要成功就业,除了要清醒地了解当前严峻的形势外,还需要了解当前就业政策:

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路是“管而不包、加强指导、重在服务”。 基本机制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 基本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 新的就业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为了应对严峻的2009年就业形势,拓宽2009年大学 毕业生 就业渠道,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商讨推出四项2009年就业 政策。

据了解,四项就业新政策主要包括:对在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 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实 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各类院校 毕业生 的新政策;扩大招收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规模等。

2、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

这里的“观念”既有社会的观念,也有大学生这个群体自身的观念问题。社会舆论应该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近年来,某些媒体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良行为无限制地夸张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助长了不利于大学生及其就业的偏见。

 了解当前主要的就业途径。

“小”是中小企业。“三”是第三产业。“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非”是指非政府部门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外”是劳务外派、劳务输出。

3、提高自身素质

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同时,大学生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4、大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要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人生的最大成功。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要想成功,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标和并制定详细的计划,也就是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还是被撞的“头破血流”。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些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人们普遍关注 8 的一个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从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看,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在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缩紧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现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变得比往年更难了。最近有很多新闻都谈及目前我国的制造业萧条,比较典型的是长三角洲与深圳的制造厂。他们因为人民币升值,失去了人口红利的优势,被迫压低人力成本。无视GDP发展与工人提高待遇需求的失误,首先形成了民工荒;其次,因为成本无法负荷大量倒闭。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众多行业迎来了裁员寒流。记得今年春节的时候,“财源滚滚”都用于“裁员滚滚”的谐音,成了新春祝福的忌语。随着大批失业人员的增加,这些人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和应届大学生“抢饭碗”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是企业本身对人才的需要不再如同前几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到处是机会,到处都能发财。在此前到处可见有公司企业动辙在一个学校招聘几十甚至上百个毕业生,尤其是那些理工专业的学生更是一个个整天悠闲度日,不怕无人问津。然而经济危机一来,一些曾经的聘人大户开始缩小他们的名单,更有一些干脆取消了一些校园招聘会行程。象往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到现在这个时间,起码有40%—50%的签约率,现在只有20%多。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及毕业后的出路选择都随着这次危机重新进行了“洗牌”。前几年愈演愈烈的留学热随着欧美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出现了降温的苗头。而国内的就业环境也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和模式在这次危机中显示出了些许优势。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对人民币汇率、新型人才的需求及移民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许多原来打算出国深造的学子也正重新理清他们的思路,重新衡量出国留学的投入回报比。当然,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原本计划毕业后找份工作谋生,随着经济形势的动荡又拿起了课本投入考研的复习中。

二、影响就业的其它因素

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从毕业生总量看:全国应届学校毕业生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11万,总量压力持续增加。而从就业来看,2008年应届毕业生未就业的有168万,再加上今年的应届毕业生,2009年需就业高校毕业人数达780万左右,形势十分严峻。另从我市情况来看,2008年毕业生为3703人,回富毕业生2636人,已实现就业1687人,未就业949人;2009年毕业生为3796人(不包括师范类),师范类毕业生为300余人,总计4096人。虽然今年毕业生总体数量与去年变化不大,但由于前两年积累沉淀一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再加上一部分外地生源毕业生来富找工作,毕业生就业压力还是很严峻的。

2、一些用人单位瞄准当前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形势,招聘人才设置条件高,用人向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毕业生倾斜,致使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不断增加和往届一些就业不理想的毕业生不断跳槽,挤占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而一些低端岗位聘用农民工等,使毕业生就业重心下移受阻。

3、公务员法的实施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增加,机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数量进一步减少。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造成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之道也绝非单一措施或方法就能够凑效。这一问题涉及全社会,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政府:发展经济,创造机会,实施专项政策。

从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创造机会,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根据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与此同时,国家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和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相应地,中央银行调整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将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这些刺激经济的政策将从根本上为就业需求的扩大提供了保障。比如说,我市在政府的支持下,及时促成了浙丰小额贷款公司的挂牌,极大缓解了我市部分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

促进大学生就业还需专项政策的实施:第一,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第二,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第三,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渡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以我市为例,目前我市在政府层面也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进一步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富阳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试行)》,市财政每年增加1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经费”用于资助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我市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今年,我市提出了实施毕业生“212”就业工程,即资助毕业生自主创新项目20个以上,实训毕业生1000人次左右,解决毕业生就业2000名。创造条件推进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业的服务平台;(2)进一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民营企业就业。一是实施农村和社区招聘计划。我市从2007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实现村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目前已招收223余名大学生进村(社区)工作。今年确保推出岗位88个,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都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目标。二是实施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及所属服务机构要为其提供就业落户、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人事代理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三是实施事业单位招聘计划。今年力争实现招聘高校毕业生300名左右的目标,特别是教育卫生文化等系统,以加快推动基层卫生文化服务机构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为契机,更多地吸纳高校毕业生;(3)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一是突出重点做好未就业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二是做好失业登记和就业帮扶工作。三是做好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重点帮扶工作。四是积极搭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交流平台。

2、高等学校:面向市场,提高质量。

从学校角度,首先有必要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可以看到,一般而言,工科就业好于理科,理科就业又好于文科。在整体就业不景气情况下,名牌学校、名牌专业毕业生仍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国有本科就业率,原因值得深思。以去年我市春、夏两季人才交流大会为例,提供5300多个就业岗位中,技能型人才需求岗位占三分之一多,而我市1600多名大专高职类毕业生中这类人才仅占7%,大量集中在计算机、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方面。其次,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要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就业信息发布的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多花功夫,并非不可能。每所学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3、大学生:准确定位,提高能力。

从大学生与研究生本人角度来看,自我定位和好的心态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普通劳 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反过来,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者说大学生成了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不能再抱着过去“天之骄子”的态度不放,非国有单位不去,非铁饭碗不算工作,工资待遇非优厚不干。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涌向体制内,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才积压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现在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话题之一是“你考公务员了吗?”当前参加公务员考试是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要择业手段。浙江省公务员报考比例从2005年到2008年分别为19.46:1,47.46:1,58.24:1,60.98:1,四年高了近三倍。我市2008年招考公务员34人,报名2942人,今年将招考录用公务员39名,应考人员2827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事实表明,凡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基本上还是可以找到自己工作岗位的,当然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且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没有错,但现在早已不是一次分配定终生的时代了,因此也没有必要要求一步到位,我赞成“先就业,再择业”。其次,要及早准备、早动手。减少依赖、等待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因为确实有少数毕业生消极等待,怨天尤人,这样的心理不能促进就业。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必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再次,要练好内功,学好本领,有真本事。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不这样讲了,但无论怎样,扎实的知识积累是基础,是关键。毋庸讳言,大学生中有人四年“混文凭”,几年前一个高文凭的确可以帮你找到好工作,现在不行了。必须认识到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而且这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篇3: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条原理分析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商品价格的高低受制于多种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商品生产成本、供求关系、替代品价格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或偏好等。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 对商品供应者来讲, 生产成本与供求关系是决定是否生产该种商品以及价格高低的两个根本因素。其中, 生产成本决定着商品供应者对商品价格的基本预期 (保本价格) , 而供求关系则是影响商品利润空间的最直接因素。因此, 两者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各有侧重, 它们共同直接决定着商品的价格, 我们不能说其中哪个因素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当商品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时, 商品供应者出现亏损, 促使其通过技术与管理革新来降低成本, 实现盈利;但当通过现有技术与管理革新手段仍无法实现盈利时, 商品供应者就会转产。这就是生产成本决定着商品供应者对商品价格的基本预期 (保本价格) 的具体表现形式。

当商品供应者有利可图时, 具体价格的高低 (也即利润水平的高低) 主要受制于供求关系。市场短缺时, 具体定价可适当就高;市场充裕时, 具体定价就要适当。因此, 供求关系最终决定的并非是商品完全价格, 而是价格中利润那一部分。

生产成本、供求关系不仅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两个根本因素, 而且它们分别直接决定着商品供应者对商品价格的基本预期 (保本价格) 以及利润空间的大小, 因此也是最直接的因素。但替代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或偏好则不相同, 它们是通过影响商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商品价格的, 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间接因素。

替代品发挥影响的基本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功能相当现有商品;二是价格低于现有商品。否则, 除非个性习惯与特别偏好的人, 大多数人是不会去使用替代品的。现实生活中, 是否使用替代品受人们习惯与偏好的影响较大。对于一个常年爱吃猪肉的人, 哪怕知道牛肉营养价值很高, 即便价格低于猪肉, 但他未必会改吃牛肉。因此, 分析替代品发挥影响除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之外, 人们的习惯与偏好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当前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据调查, 2011年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0%以上, 与5月份相比价格上涨10%以上, 创下三年来的最高纪录, 成为拉动6月份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因素造成当前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呢?

首先,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生猪养殖市场较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 养殖户决定进入或退出生猪养殖市场较为容易。当猪肉的价格上升时就会有更多的养殖户加入生猪养殖, 由于养殖户相对比较短视, 在猪肉价格下降之前会不断的加入生猪养殖行列。但是生猪的生产具有周期性, 使得生猪供给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随着生猪的供给量不断增加, 猪肉价格开始下跌, 由于生猪的供给量的滞后性使得猪肉的供给量会进一步增加, 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降。这样, 养殖户会逐步退出生猪的养殖, 随着猪肉的供给量不断下降, 猪肉价格就又会逐步的上升。猪肉的供求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 又会从平衡到不平衡, 这样循环往复。

生猪养殖户追涨杀跌的行为表现明显, 个体理性导致了整体市场的不理性。2010年生猪价格较低, 这极大挫伤了养殖户养猪的积极性, 部分养殖户退出生猪养殖市场。然而今年5月份以来, 生猪价格持续上涨, 部分养殖户对于生猪价格有着持续上涨的预期, 部分地区出现了惜售现象, 这使得生猪供给并没有明显提高。

其次, 从单个养殖户的角度来说:理论上讲, 影响养殖户是否继续进行养殖生猪的因素是养殖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当二者相等时, 养殖户的利益最大化。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 会减少养殖;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 会加大养殖, 直到二者相等。因此, 养殖生猪会受到生猪养殖成本和猪肉市场价格两者共同的作用影响。

近来, 养猪成本大幅增长, 影响着猪肉的基本价格。由于饲料价格不断上涨, 带动猪产品价格小幅上涨。上半年全国玉米价格上涨较快, 目前每公斤已超过2元、猪饲料平均价格2.57元/公斤, 同比上涨均超过了2%。同时, 养猪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 据上海地区的统计, 今年上半年, 养猪的劳动力成本已由以前的每月400元涨到目前的每月2000元, 这些都拉动了猪肉价格的上升。

第三, 生猪出栏率较低, 而需求持续呈现刚性, 供给不足促使猪肉价格上涨。据统计, 2009年9月到2010年6月, 生猪价格连续9个月下滑, 养殖户严重亏损, 部分养殖户缩减养殖规模, 导致能繁母猪下降比较快, 整体影响了今年上半年的生猪出栏。另外, 节后各地疫情的频繁发生及气温的持续偏低导致能繁母猪的生产效率相对降低, 而仔猪的存活率也是相对较低, 因此生猪主产区的补栏情况一直未见好转。而另一方面, 大家对猪肉的需求则成刚性。

根据笔者对30个家庭的随机调查, 由于长期的饮食习惯已经形成, 自2006年以来, 即便是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2011年上半年, 绝大多数家庭对猪肉的消费也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水平。

第四, 人们选择替代品的基本前提是性能相近, 价格便宜。如果替代品的功能相当, 但价格高于该商品, 人们就失去了选择替代品的理由。反观2011年上半年, 尽管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但牛肉、羊肉、鸡、鱼的价格也都在上涨, 并且价格普遍高于猪肉价格, 这也正是其它肉食消费量并没有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五, 人们的偏好习惯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对猪肉的消费持续稳定。原以为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饮食结构的科学完善, 人们对猪肉的消费比例会有所降低。尤其是在猪肉价格大幅攀升的时候, 很可能会加速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进程。但随机调查与走访发现, 这种变化并不明显。在2011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走高的时候, 人们仍然保持着对猪肉的稳定需求。

三、结论

当前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养猪成本的增加以及供应的缺口。由于受可替代肉类的价格普遍高于猪肉价格以及人们习惯偏好相对稳定的影响, 并未缓解猪肉的供应缺口。至于人们消费能力等约束条件对供求关系的作用进而对猪肉价格产生的影响, 本文则未作探讨。

参考文献

篇4: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条原理分析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1.1 宏观经济形势低迷, 毕业生岗位数量减少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经济增长降至8%以下,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导致我国内需不足, 劳动力需求不旺, 全国各地计划招聘岗位数下降。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近期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 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 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 预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难有较大程度的缓解。[1]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下, 高校毕业生承受着人才市场需求紧缩的巨大压力。

1.2 毕业生数量递增, 初次就业率下滑

我国自1999年开始进行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 十多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逐年大幅增加。据统计, 2003—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分别为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0万、660万、680万, 而2003—2011年, 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0%、73%、72.6%、71.8%、70.9%、73.8%、74%、76.6%、77.8%。[2]从这组数据上看,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轻微上涨趋势, 但由于毕业生的总量在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递增, 事实上, 未就业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尤其是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余万, 但2013年全国初次就业率在通过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和就业服务援助计划等加强措施的保护下仅为70%左右。这一增一减的两组数据, 直观地表明: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1.3 用人单位逐年提高招聘门槛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多, 大学毕业生就业迅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这一时期, 用人单位在招录大学生时条件变得非常苛刻, 只招一两个人要在全国的高校“广撒网”, 招录过程要经过几轮测试。名牌情结在企业招聘时也很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在用人条件上明确注明“只招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毕业生”, 仅这一条件, 非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逐年提高, 给毕业生就业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部分毕业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 只好选择降低薪酬待遇, 甚至选择低端体力劳动岗位就业, 造成“不充分就业”的状况和就业质量的下降。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从广义上讲, 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由此导致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的现象。从狭义上讲, 主要指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的现象。[3]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社会层面的原因

(1)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学生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定时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等多方面的制约。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为80~100万个, 经济发展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虽然经济危机已经得到缓解, 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 但是毕业生数量的增幅却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 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 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当前, 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人力资源未能实现均衡配置。“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同时存在, 同时,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状况差异显著, 多数学生愿意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用人单位招聘的门槛不断提高, 形成“人才高消费”, 而西部地区、基层和中小城市往往少人问津, 持续“人才缺乏”;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受到毕业生的热捧, 而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却难以吸引人才。长此以往, 人力资源配置失衡, 将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3) 用人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 在人才引进上要求苛刻, 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第一, 用人“高消费”, 追求高学历, 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 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 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程度大。第二, 注重名牌学校毕业, 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 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第三, 性别歧视, 主要体现在对女大学生的歧视上。女性由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她们成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 很多用人单位不招聘女大学生, 这造成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明显处于劣势。

2.2 高校层面的原因

(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我国高等教育中许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普遍存在于众多高等院校中, 以往的热门专业如法学、经济学等专业人才的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热门专业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而某些高新技术专业如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专业又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当社会需求结构悄然发生变化时, 由于学校自身资源限制, 学生培养周期长等原因, 专业设置的调整力度难以迅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导致社会需求人才短缺, 而不需要的人才却供大于求, 形成结构性就业矛盾, 影响大学生就业。

(2)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缺乏。高校过多注重理论教学, 课堂内容陈旧, 与市场需求脱节, 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忽视学生实践的锻炼, 使学生核心竞争力较弱, 在就业竞争市场中不占优势。

(3) 高校就业指导机制不完善。目前, 高校的就业指导机制主要集中在就业指导中心, 倾向于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就业指导工作集中在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信息的发布、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毕业生档案的管理、就业手续的办理等几方面, 而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等重要环节比较薄弱,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过程过短, 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2.3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 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 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对大学生的择业还有较大影响。在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和就业机制已经转变的情况下, 一些高校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充分, 主动就业意识淡薄;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定位就业期望值, 倾向的工作城市大多是东部地区的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 而不愿意到老、少、边、远、穷地区和经济次发达地区以及基层地区工作, 倾向的工作岗位也都是大型企业、外企和事业、政府机关部门;一些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 不能很好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假期要求和专业对口要求等方面。[4]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择业取向上多数希望到环境舒适、工作轻松、待遇丰厚、经济发达的地区工作, 而不愿去艰苦的生产第一线, 这些偏差的就业观使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

(2) 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社会经验。毕业生急于找到工作, 但在求职技巧上有所欠缺, 例如简历制作不规范, 存在“一页简历走天下”的普遍现象;不知道如何正确准备面试服装。大学生由于欠缺社会经验, 对自己应聘的职位没有准确的定位, 不知道如何应对企业的面试, 易导致应聘失败。

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应对之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广大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和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业难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高校处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沿一线, 面对2014年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 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3.1 解读国家就业政策, 鼓励学生基层就业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 高校要将这些现行就业政策讲清讲透, 帮助毕业生了解、理解、用足、用好政策, 充分发挥政策效力。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基层地区人才需求大, 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优势, 解读国家各项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激励措施,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为基层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3.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业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的“等、靠、要”的过程, 也不只是一个被动的等待受雇的过程, 它为每个有条件、有愿望、有能力的年轻人提供了通过创业实现积极就业的条件。创业型就业的优势在于, 它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 形成“一人带动一群岗位”的就业模式, 相较于雇佣就业, 具有倍增效应。

在中国创业群体中, 大学生群体是最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最有潜力的创业群体。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 创业越来越成为一种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5]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创业保障和扶持政策。在这种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素质教育。高校要对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支持, 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 提供创业咨询和指导服务, 使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3.3 构建引导机制,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结合发展机遇, 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 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 选择合适的职业, 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6]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 21世纪初刚刚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这种观念的引入,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引发了学生对于职业与未来的思考——“大学毕业后我能干什么”, “现在的就业形势怎么样”等。学生通过思考, 对于就业将有全面的认识,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明确职业定位。

目前, 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 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 许多大学生还仅仅停留在应付层面, 并没有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自己以后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准备,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高校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科学、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要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 使学生从进校起就接受长远职业意识的培养, 并逐渐形成合理的职业理念。高校还要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 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从一开始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克服就业的种种误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切实的社会参照意义, 以该理论为基础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3.4 强化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精细化服务

目前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集中上大课的形式, 除对大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政策诠释、形势分析、求职应聘技能的讲解外, 还应为毕业生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一是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专门的咨询, 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与求职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二是拓展多元化就业渠道, 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开发网络无形就业市场, 加强与各类人才市场和广大用人单位的联系,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快捷方便的就业信息平台;重视对校友资源的开发, 邀请校友企业来学校选拔优秀人才。高校要建立起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 及时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统计和反馈, 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三是帮扶、援助困难群体。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毕业生、求职技能不强等就业特殊困难毕业生进行全面排查, 掌握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和技能培训等。高校还要切实关注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求职困境, 为他们持续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指导。

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但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任重道远, 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高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需要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合力支持。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就业难成为学生、学校、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 从社会、高校、学生三个层面分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从高校角度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圣宇.追逐机会主动拼搏[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23) :22-23.

[2]李军凯.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求职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2.

[3]赵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0:34.

[4]马峥涛, 司卫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2.

[5]裴倩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业相关内容摘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3 (23) :4.

篇5: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

自从我国大学扩大招生之后,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并且呈现越来越难的局面, 这与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市场受国际形势连续遭受打击有很大关系, 这不仅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落后的教育有关, 也和当代大学生的滞后的就业观念有关。据统计,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 2013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99万人, 为历年来最多, 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焦点。每一年的毕业季节, 每个毕业生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 在这个困难重重的求职路上, 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之路。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岗位需求减少

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 企业普遍实施保守的发展政策及财政紧缩的战略, 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度减少, 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大减少, 在招聘的时候也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 无论从哪个方面, 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企业是很现实的经济体, 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是能够立刻给公司带来绩效的人, 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 尤其是毫无经验的大学生, 即便是招聘他们, 也是实力雄厚的公司进行人才的储备。

在经济危机之后, 许多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 使得企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然而, 大学生却没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备受青睐, 原因就是大学生毕业后, 不具备胜任其相关工作的能力。

2.用人单位用人观念的变化

有的企业过分的看重工作经验, 明确表示不招聘应届的毕业生, 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都只会纸上谈兵, 实践的机会很少, 动手能力差, 招聘后, 需要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有些企业盲目的提高用人标准, 人才高消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 但有些企业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按照需求招纳才, 而是一味的追求有高学历的毕业生。这样, 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过度浪费, 也极大的打消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3.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现在大学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 但是实践非常缺乏, 即便是对实践要求很高的技工类, 也有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取消或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的理论课程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上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 这就使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变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高手。

4.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学校课程的设置过窄过细, 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窄, 不能适应社会的一些需求, 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少。 (3) 有些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陈旧的教材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适应的调整, 与时代脱节, 使得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思想方面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距, 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5.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束缚于传统的观念。“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期望值过高, 不想从底层做起, 这就造成了“高不成, 低不就”的局面。另外, 对薪水、待遇的要求太高, 片面的追求那些繁华的, 经济条件好的大城市, 不愿意留在小城市发展, 而且有些大学生很看重国家机关, 对一些小企业根本不感兴趣,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三对策

(一) 加强宏观调控, 加大政策扶持

优化人才培养机构, 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今后能够走向好的工作岗位提前做好准备;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 实现就业, 锻炼成才。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 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的岗位, 如一些小城市、乡村等地, 非常急需人才, 小企业、私企业等还需要大量的人才。

(二) 调整专业结构, 适应社会需求

首先, 高校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创造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 让学生早日接触就业市场, 为以后就业作准备。其次, 高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 合理调整专业的设置, 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扩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甚至停止招生。再次,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不仅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提高整体素质, 转变就业观念

篇6: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条原理分析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关键词:钢铁企业,严峻的形势,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调动积极性

钢铁市场形势严峻,行业“寒冬”仍在持续。面对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钢铁企业根据当前的现状做好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同时,企业要不断加强职工的危机教育,树立起职工坚持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树立信心,凝聚起战胜严峻市场挑战的精神合力。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克服困难,必须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职工自身思想建设,让职工树立起立足岗位、勤俭持家的思想。钢铁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群团组织要积极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稳定职工队伍,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统一思想,凝聚发展合力,用“新格式、新思想、新未来”为主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在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中确保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发展。

一、要认清当前钢铁市场的行情,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当前实际,从容应对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刺激后钢铁产品出现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大,形势严峻。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根本法则,能否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经受住市场风浪的考验,主要靠企业自己。企业唯有依靠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以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信心和毅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品升级,发挥企业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打赢这场企业生存保卫战。

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群团组织必须把激励职工凝聚合力、应对挑战、开拓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当做企业发展战略来认真对待。从许多企业的实践和经验来看,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强化对职工的教育,特别要抓好职工的形势目标教育。当前,要按照企业自身的要求,把应对危机作为形势任务目标教育的重要内容,层层开展好形势目标教育。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者和群团组织,要积极发挥好我党思想工作光荣传统,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开展好形势目标教育。企业可以在生产作业间隙举办形势目标教育培训班,组织好企业各单位的教育活动,将钢铁市场的严峻形势和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环保压力、实际困难,本单位所承担的主要生产计划和工作的努力方向以及对广大干部职工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通过早调会,班前、班后、周五例行会等机会向广大职工如实告知,并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帮助广大干部职工正确分析钢铁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困难与挑战,深刻认识市场严峻形势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当前钢铁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动员其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从而进一步化解职工内心的迷茫和困惑,坚定职工战胜严峻市场挑战的信心和决心,将职工的思想意识都统一到生产经营和挖潜增效上来,以此强化职工思想,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挑重担,争当岗位先锋。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门要从凝聚合力、激发活力、提高创新创效三个方面,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职工创新创效能力。企业的党政工团等部门要积极开展有关市场和产品的立功竞赛,全面增强职工的市场意识,引导职工开拓思路。同时,要以创新大讲堂为阵地,并结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等网络新媒介为职工“拉线织网”,实时分享发布企业工作好的做法及先进职工事迹,激发职工勇于创新、开拓市场、干事创业的决心。企业工会、团委要围绕开拓市场、创效增收、开源节流做贡献等课题,成立创新创效攻关小组,鼓励职工创新创效。例如在笔者所在的企业生活部,按照市场化管理的理念,针对企业厂区停车厂绿化布局、洗浴及洗衣设备修旧利废、厂区道路照明设备维护等方面,征集课题,开展攻关,让职工深刻感受到到厂即到家的温馨感觉。

3.要时刻关注好职工的思想情况,关心职工日常生活,解决职工来自家庭和单位所遇到的难题。在严峻的钢铁市场面前,钢铁企业的高盈利时代已成为“过去时”,站在企业保生存的高度上来看,职工的收入必然会随着钢铁市场的波动而调整,昔日的高福利或高奖金也在逐渐降低或消失。这时,职工的生活水平将会受到冲击,在工作量与收支不成正比的时候,职工的思想情绪就会产生波动。此时,企业的思想政治部门要通过对职工各种情况的全面了解,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和家庭困难,能够“想职工之所想”地帮助其解决难题,为职工免去后顾之忧,真正地保护好职工的身心健康,使其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与学习。同时,将保护职工的特殊权益作为工作的重点,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强化精、细的管理理念,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职工们能够努力地工作、健康地生活。

4.要持续强化党建工作,提升干部职工自身荣誉感、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好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党为核心,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苦练内功、攻坚克难,为企业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目标做贡献。如企业党支部结合厂部与车间签订的年生产经营责任状,细化分解各项生产经营指标,从成本完成、工艺优化、合同兑现率、事故时间、现场管理等7个方面细化月度党小组百分赛评比指标,使职工在生产中的责任义务更加细化、具体,并依托分厂打造特钢文化的目标,积极落实质量红线,借助党员1对2传、帮、带活动,带动各作业区职工在生产中积极落实标准化作业、加强对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全面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基层党支部以“争做合格党员,战胜严峻市场挑战”为口号,为职工传递积极思想,鼓励职工克服一切困难,共渡难关,并将学习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企业各项指标的全面提升。

二、突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企业是职工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要实实在在地把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职工主体地位,并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意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凝心聚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所以,企业管理创新首先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开始。

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模式、活动方式和思维定式,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生产。同时企业应审视自我,反思企业本身的不足,坚持继承创新、务实管用的原则,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开展创新活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对产品、工艺、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挖掘全流程成本降低,并且强调抓住“微笑曲线”两端的环节,努力突破,才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效益。

1.在内容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积极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广大干部职工认清形势,及时化解职工思想上的困惑和压力,正确引导和调整职工的心态,坚定信心,指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和应对危机,消除疑虑和困惑,凝聚人心,化解内部矛盾,使广大职工真正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树立忠于企业的观念。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人与物的科学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员工的潜能,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他们为企业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形式上,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履行职责,全面提升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的水平。要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的企业组织。同时,企业要创新工作思路,注重提高企业职工善策划、能创新的工作能力,广泛开展企业的各类优秀活动创意征集评选活动,引导职工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用开放性的思维去发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开拓创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创建全新的网上工作阵地,大力开展企业品牌创建活动,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特色项目,用实际行动打造一支立足岗位、创新创造的职工团队。

3.在传播方式上,企业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能以固有、传统的方式来向职工进行企业的思想政治思想工作。许久以来,企业的镜头、话筒、文章总是围绕生产左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单调感,降低了对职工的吸引力。现阶段,企业应更加重视宣传,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和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等新舆论阵地,开通企业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微博、企业留言板及生产现场的“职工有话说”宣传栏,落实好职工所听、所看、所想,积极传播正能量,为企业职工服好务,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宣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效应。

三、结束语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而企业的员工也要积极响应企业的号召,正确认清当下形势,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党、爱国、爱业,锤炼自身的职业操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懈努力。同时,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不断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用积极的态度和长远的目光做好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武红素.新常态下钢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和探索[J].河北企业,2015(10).

上一篇: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下一篇:写景作文400字:西湖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