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

2024-04-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共9篇)

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社会实践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考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理念落实情况的具体步骤。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加坚定地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及课程目标

我们注重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通过课堂讨论、播放录像、研读著作、撰写报告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搞好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根本要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我们的设计思想是:从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学时总量出发,把总学时分割为课堂讲授、社会实践,大体为5:1,即课堂讲授学时为32学时,实践学时为16学时,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课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学生本身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现有能够进行实践活动的实际条件出发,设计出具体的实践活动范围,努力做到物尽其用;从教学经费紧缺的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经济即廉价实践原则,力求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就地取材,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根据上述思想,我们开展了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内容

1.开展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听、看、读、议、写”活动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所谓灌输式教育,根据邓小平关于“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示精神,力求做到少而精、启发式教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把“听、看、读、议、写”(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调查研究、观看电视录像资料,读即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议即讨论,写即写以心得体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五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马列“动真格”的,即达到“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的“五动”状态,并有许多小论文在公开刊物和大连理工大学报上发表,从而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2.开课之初,就布置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根据原著及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结合个人和社会实际,撰写一篇读书报告。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听各种报告

听各种形式的报告和英模报告,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生动鲜活的教材。在教学过程进行中,我们多次举办过大型报告会,这些报告,使学生大开眼界,受益匪浅。4.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

这项活动,首先由任课教师拟定近十几个调查题目,在放假之前向学生进行布置,并提出具体要求;下学期开学第二周,将写出的调查报告交回,由教师进行评阅,并进行讲评;将评定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学生普遍反映受到一次社会教育,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社会调查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具体实际,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调查:

(1)家乡改革前后的变化,结合唯物史观的有关原理说明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的正确性;

(2)如何看待“三农”问题;

(3)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调查家乡所在地的“弱势群体”情况并说明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5)家乡环境情况的调查(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解决的办法);

(6)“科技兴国”与科教兴国”战略在家乡的落实情况;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情况,(公民道德建设、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状况等);

(8)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对你个人产生哪些影响(思想能力、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

(9)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设想、建议、措施并加以理论论证。

5.在教学过程进行中间安排时间参观学习

我们选择了市高新园区、开发区、红旗街道等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单位,不定期进行参观学习,进行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教育。

三、本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集体研究,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步骤、考核办法等,确保实践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开展,避免流于形式。

(1)课堂讨论:任课教师选择具有思考性、典型性、现实性的题目(如宗教与迷信的异同;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社会发展与全球问题等)开展课堂讨论。进行课堂讨讨论前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写出发言稿。讨论结束,教师要进行认真总结,使学生真正有所收益。

(2)开展辩论赛:辩论赛主题的选择应与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社会发展与个人前途的问题、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可以以班为单位组成正反方进行辩论。教师做总结发言,从不同角度明晰对哲学原理的理解。

(3)专家讲座:聘请国内哲学界专家学者、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知名人士来作报告或组织学生到兄弟院校去听报告。以此来了解学术研究前沿、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社会调查。对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腐败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等,组织部分学生到思 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考察或学生利用节假日自己到农村、工厂、城市社区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运用所学习的哲学原理进行思考、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对优秀调研报告评奖、编印成册,并推荐发表。

以上均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考核内容,并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推进考评制度创新,实现了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合理划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的方案,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篇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选题参考:

1、以历史名人(我校名人)为题,以相关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其成才的原因。

2、以世博会主题的变化为题,阐明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历史的变迁及原因。

3、选取自己所感兴趣的世博会场馆,联系时代发展的大环境,分析其所体现的科技文化等要素。

4、以婚嫁风俗的变化为题,分析其折射出的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及原因。

5、以青年人择偶观的变化为题,分析促使人们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原因。

6、用相关的原理分析青年人择业观的变化。

7、以科学发展观为题,分析上海“两个中心”的创建。

8、用相关原理分析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9、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的意义。10、11、12、13、14、15、16、论劳动与价值创造。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过“卡夫丁峡谷”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全球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命运。以人为本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志愿者心得与体会。

1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指导思想一元化,正是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结合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我国目前虽然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多样化,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2、据西方多家媒体报道,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在德国、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地持续热销。2008年10月1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的“卡尔•马克思书店”,《资本论》第一部销售一空。仅德国一个出版商,在2008年,就销售上万册之多。近一年来,马克思及其学说,频繁出现在西方媒体上,研究推崇马克思学说的社会活动不断升温。马克思不仅在他的故乡德国“热”了起来,也不仅在他流亡多年的英国“热”了起来,而且,在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热”了起来。不少人千里迢迢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赶到德国特里尔市的马克思故居,拜谒马克思;众多美国报纸纷纷刊登马克思的研究文章,称赞他对经济问题的精妙分析,甚至《泰晤士报》还把马克思像登在封面上等等。请你谈谈当代西方马克思热的深层原因。

3、我国人口红利期将结束,30年后两劳力养1个老人。由全国政协举办的“21世纪论坛”召开主题为“通过养老保险制度化化老年危机为老年红利”的专题研讨会。会上指出,2015年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加速上升,一直要到2039年才会开始下降。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在2035年将出现8.1亿劳动人口(15~64岁)对2.94亿老龄人口(65岁以上)的局面,减去在校生、失业人口和未达纳税起征额的低收入人口,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请结合唯物辩证法原理,谈谈我们如何应对这一难题。

4、如今,作假行为似乎无处不在,假货、假学历、假养生、假景点……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136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0.5%的人肯定自己没遇到过作假行为。具体来说,85.1%的人遭遇过“短信诈骗”,83.7%的人遭遇过“假货”,77.0%的人遭遇过“盗版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处在一个充满了“假”的时代,“假”和我们如影相随:衣食住行,哪一行也不少。难怪有人不无调侃地说,“三聚氰胺”是中国人在奶粉里的“发明专利”。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连唐骏这样的“成功人士”居然也说,“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虽然我们“复制”唐骏的成功很难,但是,我们要“复制”唐骏的造假能力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坊间人们常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斯言甚是。因为“假的终究是假的”,纸包不住火。不久前,台湾塑化剂**又一次酿成了重大食品安全危机,最近的地沟油事件,又再一次冲击着人们的神经……。请结合唯物辩证法原理,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一社会问题。

5、菲律宾算是美国在东南亚最忠实的盟友之一,他们的政治体制也是参照美国的政治体制来建立。但是今天的菲律宾并不是一个和平、稳定、欣欣向荣的亚洲国家。从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劫持事件来看,这个国家的局势接近“恐怖”,或是说正处于“恐怖”的笼罩之下。请你结合唯物辩证法观点,评价这个曾被称为“东方民主橱窗”的国家。

6、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评价“中国模式”。

7、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观点,谈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8、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评价某一人物。

9、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价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

10、请你结合唯物辩证法观点,谈谈目前的中美或中日等大国之间的关系。

11、请你结合唯物辩证法观点,谈谈自己对微博的看法。

12、请你结合唯物辩证法观点,谈谈当今的世界政治或经济形势。

13、请你结合唯物辩证法观点,谈谈如何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14、请你结合唯物辩证法观点,谈谈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

一、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的思想特征作为客观依据。原理课教学必须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程, 是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媒介。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关系, 决定着在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中, 能否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足够全面、深刻地了解教育对象, 才能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有效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问题。原理课要针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民主意识, 存在价值趋向多元化、个体意识趋向个性化等年龄特征, 通过增加师生互动, 引起他们的有意后注意, 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具体来说, 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以课本知识为依托, 同时用心研究学生年龄段的思想特点、喜好特征, 将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安排, 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来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阐述, 营造与学生心理、生活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认同感体验, 这样不仅弘扬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彰显了个人的主体地位, 也保证了原理课的有效性。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这是有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同志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钱学森指出的是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教学来讲, 同样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能够将学科办出特色, 如何能够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笔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 理论性较强, 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排斥, 甚至逆反心理, 不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认同感。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经济时代生存下来。

二、转变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

传统的原理课, 重定义轻延伸, 重理论轻实践, 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理论性较强, 难免学生会感觉教学枯燥, 进而对原理课学习产生抵制情绪,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原理课的教育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生考试过关, 而是要达到影响人、改造人的目的, 也就是要影响学生的思想, 进而改变学生的行为, 达到“育人”的目的。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因此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热情。这是原理课取得实效的关键, 也是人本精神的要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主体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 人的主体性一般表现为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先进的思想观念, 追求善的、美的价值目标, 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行为选择”。也就是说, 教育对象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者传导的新知识、新观念和科学理论, 把它纳入自己的主体意识中, 并创造性地、能动地、自觉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都取决于教育对象自身的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要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进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教学改革必须伴随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的灵魂与核心在于教育的人文精神, 教师进行教学所体现的职能与使命, 原理课是一个具有价值目标的文化事业, 它必然追求教学过程与精神教养过程的统一, 追求认知和情感的协调活动并相互支持, 追求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人道主义关系。原理课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 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践行者, 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创新教学途径, 加强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社会大方向的外在要求, 也要发挥实践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必须将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相结合, 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践教学能够在抽象的理论和学生的感性思维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这不仅是学生逆反心理的有效应对方法, 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原理课教学必须科学设计课程实践活动。“原理”课程虽然是理论性较强, 却不能脱离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首要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只有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反复检验, 才能将理论升华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想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必须科学设计原理课的课程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同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两耳相传”式的教育。实践教育活动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不是在听“原理”, 而是在演绎“原理”, 不是被动地接受“原理”, 而是在主动地探究“原理”。

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实践活动, 如针对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 结合课程内容, 组织讨论会或辩论赛, 启发学生辩证思考的思维方式, 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当然, 实践活动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关键在于, 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在活动中主体地位, 即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必须是学生自己直接探索客观对象的活动。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只是起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而不代替学生学习, 不是简单地把实践结论告诉学生。正因为活动具有主体性、对象性、互动性等特点, 它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学生认识事物的潜能, 并且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满足和享受。因此, 它是原理课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

高校必须创新途径, 开拓大学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实践活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指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他们解决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疑问。这就需要积极与高校周边企业、社区建立联系, 选取若干作为原理课的实践基地, 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参加活动, 从而达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的目的, 并定期组织调研项目, 由教师带队, 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加工信息、发现问题并形成调查报告, 并做好活动分享, 达到以点带面, 整体提升。区本身就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归属地, 实践教育直接联系社会, 让学生接触到社区活动, 社社区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 实践基地作为校外的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感、责任感, 更容易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学生们自然会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行为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合作性、交流性、探究性, 要坚持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要使实践活动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途径, 而且也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 让学生全身心参与。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 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 是个体幸福观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体系融会整合的加速器, 也是思维观念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只有学生喜欢上实践, 才会愿意接受课堂上的观点。这样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效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 只要面对社会现象,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论, 只有通过分析现实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进评价标准, 综合测评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原理课对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方法是标准化测验法, 以开卷或闭卷的笔试进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但是, 测验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质量指标难免发生误差。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不仅要成为检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也要成为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测验法的运用中, 应该多种测验方法相结合。例如, 采用论文式测验, 通过论述题来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客观性测验, 围绕客观性的试题来观察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走向;采用问题情境测验, 通过设计出一种问题或提供一定条件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 来测定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 等等。

除了测验法, 还应该采用观察法、调查法、自我与他人评价、项目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用观察法来评价那些如态度、习惯等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 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较高, 也能有效区分学生的不同水平, 这就要求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日常动态, 并做好记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 将学生分组, 学生自行主持, 每组学生轮流对本组学生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应该作为阶段性考核的重要方式来推广。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平时考核可以运用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期末考核采用测验法。每学期进行五次左右的随堂测验,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 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 也可以便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进程。还可以定期组织主题竞赛, 成绩优秀者可免考。总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把平时表现、学习热情、活动参与度、作业成绩以及实践教学的成绩, 都计入考核, 让学业考核发挥激励功能, 刺激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就是说, 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 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 双方互相尊重, 感情才相通, 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 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因此, 要注意和学生沟通, 想学生之所想。大学生是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的伟大梦想的圆梦者, 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更适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模式, 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

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必须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教学改革必须转变观念, 因材施教, 加强实践,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散发出理论的光芒。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学方法,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有田.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规律[J].现代教学科学, 2003, (2) .

[2]张慧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探析[J].理论界, 2009 (11) :155.

篇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 实践 教学方式 探究 策略

一、《原理》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继承者,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是未来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使命。

我国的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应试教育,学生很少能有机会去接触社会,更别提独立进行社会实践了。有的时候学生也会适当地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社会知识较少,且这些知识太过肤浅,因此就导致了实践和理论知识连接上的错位,这就使得学生极度缺乏社会经验。学生能否有效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深刻理解其世界观与价值观都要从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在《原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正确认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安排教学时间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开始对大学教学进行革新,因此教师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可以将《原理》提前进行教学规划,将本学科设为3个学分,需要48个学时完成整个学科的学习。在过去,实践教学只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和补充,且其实践太过宽松,随意性大,实践的时间较少。教育革新之后,要求实践时间至少要占理论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同时,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要为实践教学专门设计出一个实践方案,并根据实际状况的差异而适当地进行调节和更新,从而不断巩固实践教学在此学科的教学中的位置,借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案例丰富《原理》课堂实践教学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多数的大学教师都已经参加工作多年,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已经学习和研究了多年,在此方面的造诣颇深。在课堂上,教师能够侃侃而谈,但是学生对于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却理解得不够透彻,因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从而调动学习气氛。

(三)社会调查是《原理》课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形式

在我国的《原理》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最主要的缺陷就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得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缺乏联系,而实践教学正是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而存在的。但是,不光当代大学生,很多在大学教学的教师对于民生民情的了解也不多,所以要让这些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不可行的。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教师首先要从自身着手,时刻关注社会问题,并按照当代社会的热点对实践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调研题目的确立,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道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和比较,对于其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判别的技能。随后,在调研时,学生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并针对这个课题进行调查、观察和走访,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沟通能力以及应变技能。再次,在撰写调研的报告时,学生要严格按照报告的格式去填写,并要学会对科学的方式去查询、整理调研材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以便于问题的解决。最后,要认真对待调研的答辩,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三、进一步改进完善实践教学的思考

截至目前,《原理》的教学并不成熟,事实上其仅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制定一些规范制度,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体制,从而不断健全教学制度。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跟踪指导难度很大,而实践教学的自主性和宽松性又较强,这种随意性必须进行一定的规范和控制,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规范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方案和体制。其次,大学的经费都是由政府提供,且是有限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构建一个勤俭节约的体制,将钱用到刀刃上,杜绝铺张浪费的事情发生。最后,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结语

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还要求学生能掌握灵活的实践能力。在《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在教学课堂上开展实践教学来使学生在表现自己的同时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缺陷,全方面地体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从思想上改变学生,从而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高质量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松岭.对加强思想政诒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2]张积良,胡花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

[3]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

篇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

——读《矛盾论》有感

11建筑2班

2011331210214

江胜涛

摘要: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关键字:普遍性 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 教条主义者

《矛盾论》是毛泽东主席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对于我们今天的威武辩证法的学习很有帮助,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的许多的复杂矛盾。它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矛盾的特殊性。“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

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

三、语言准确而生动。

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

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他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时,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中认识到辩证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巨大威力。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青年一代的我们,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毛泽东

《矛盾论》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刘畅宇

赞同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

2011—2012学年

(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56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一、成绩分布:期末考核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平时成绩分布:实践报告(论文)占30%;考勤、学习态度及其它占70%。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环节即<调研报告>安排:

1、每个自然班分为3个调研小组,每组交1份调研报告(论文)。

2、调研报告(论文)要求:

(1)论文格式按正式发表论文格式: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

(2)字数在4000字左右。

(3)论文要求A4纸打印,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4)加封面。封面上写明班级、组长、小组成员、论文执笔人及分工。

(5)论文提交日期:(10给排水1—

4、10设备1—

4、10交通1—

2、10

测绘1—2)在第十一周的最后一次课;(10工商1—

2、10土地1—2)在第十二周的最后一次课;(10建筑学1—4)在第十四周的最后一次课。

3、论文题目可参考以下题目,也可自定。

论文题目指南,小题目自拟。

(1)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或中国的影响

(3)关于科学发展观问题研究

(4)互联网对人们思想、生活等的影响

(5)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研究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研究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9)全球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研究

(10)全球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研究

(11)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

(12)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

(13)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14)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15)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特别要求:与党和国家观点一致!

三、实践报告的封面格式:(样本如下)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科学发展观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思考

专业班级:

组长:姓名与学号

小组成员:姓名与学号

篇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

一、教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部分,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必要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考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理念落实情况的具体步骤。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加坚定地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其目的在于:切实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该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原则

1、实践教学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围绕社会时事热点,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课中深入理解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并能够自觉熟练地掌握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社会实际问题。

2、实践教学要本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任课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缩短“知”、“行”之间的距离,以提高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

3、思政课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着灵活多样性原则,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读、写、听、看、讲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思政理论课与学生工作相结合,利用课下阅读、参观、演讲、辩论、电教等各种形式,多渠道开拓实践教学模式,不拘一格地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水平。

三、具体内容

1.经典阅读

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课余时间阅读一至二篇与马克思主义原理高度相关的著作、名人传记等,抑或观看一部以此为宏观背景的历史纪录片、影片等,之后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不少于1500字。

组织方案:教师需提前布置本实践教学内容作业,提供一批篇幅适中、深浅适中,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容可读性、学术性于一体的书目,抑或一部容观赏性与客观真实性为一体的视频资料。在读书活动期间,任课老师要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帮助学习上的帮助。要求学生阅读后写下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并上交任课老师。任课老师要根据所写读书笔记的情况给出评分,择优课堂展示。2.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探讨理论重点、难点和热点,使学生更深刻、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配合能力,检验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组织方案:教师联系当前实际选择1-2个热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讨论前都要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准备好讨论提纲。讨论后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课堂设一名记录人,记录讨论情况。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即兴发言、相互辩论。教师不应因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了错误观点而追求责任。在讨论结束前,任课教师应对课堂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和发言稿写作情况,纳入学生平时考核之中。

3、专家讲座

教学内容:邀请学者作学术报告,帮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提高理论水平,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组织方案:一方面,积极发掘利用校内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场喜闻乐见的学术报告;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战略,邀请本地或省内及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莅校讲学。要求学生认真听取学者报告,并依据讲座内容,撰写听后心得体会,不少于1500字。任课老师要根据所写读书笔记的情况给出评分。

4、社会调查

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深入社会,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运用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思考、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可以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社会、个人学习、生活中的现象;也可以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或校园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组织方案: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任务,调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对学生进行调查方法和调查报告撰写的指导。形成不少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并附上小组成员的分工。老师根据小组调查报告质量及小组成员贡献分别给每位学生打分。

5、主题演讲

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的内容,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理论热点以及同学们的关注点,举办专题演讲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去查阅资料组织文稿,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了解和认识,以利于学生总结经验,凝炼精神,陶冶情操。

组织方案: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要强化学生的全员参与,演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小组每学期至少一次。任课教师根据开课时间选择相应时间段内的热点,布置选题,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撰写演讲稿,每次上课由小组派代表展示,时间5-8分钟。老师根据演讲稿及现场表现为小组打分。

6、课堂辩论

教学内容:根据原理课特点,着力培养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和辨析能力。辩论赛主题的选择应与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社会发展与个人前途的问题、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问题、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等问题。

组织方案:辩论采取以班为单位组成正反方进行。老师提前告知辩题,以班为单位抽取,2个班组成正反双方,全班参与收集资料,各班推选4人作班级辩手,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每班推举2名同学作为评委,为每组打分并评选出最佳辩手予以额外加分。教师做总结发言,从不同角度明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7、视频拍摄

教学内容: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原理和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制作5分钟的哲学小视频。

组织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视频,视频格式为 avi.mkv.mpg.mp4或flv 格式。将5分钟哲学小视频的脚本以组为单位记录在册。

四、考核方式:

社会实践活动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占40%,由课任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各项实践活动进行评定。

泸州医学院原理教研室

篇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2+1”模式,教学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规定, 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 并在大学本科生中开设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列为必修课之一, 目的在于向大学生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开设好这门课, 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的老师,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就多次召开会议, 进行研究探讨, 在总结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 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改革要落到实处, 必须增加社会实践环节。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下简称“马基”) 教学的“2+1”模式就是指:在课时分配上, 采用2/3的课时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1/3的课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多种形式的课堂、课外讨论、演讲、辩论赛等活动, 使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质量。

一、开设好“2”, 注重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根本上说,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就是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问题。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 就是培养训练理论思维的过程。因此, 学习原理不在于背诵原理, 而在于学会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学生要的不是思考的结果, 而是思考的过程。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哲学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学习哲学知识, 也就是学习哲学史, 学习有关各种理念的知识;“要想不经过学习就直接加入哲学思维是不太可能的, 真正的哲学思维是在熟悉这些典型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架和定理之后才开始的”;第二是参加研究和讨论, 学习如何进行哲学式的思考。“哲学教师在课堂上把已知和未知的事物传授给学生, 从而激发他们的现实感, 通过结论所做的深入思考, 教师只是给一些启示和引导, 他不能越俎代庖, 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第三是哲学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 即不仅学哲学而且行哲学, 把哲学所提供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在追求真、善、美理想社会的同时, 按照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塑造自己, 因为“思考并不等于行动, 真正的决定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

雅斯贝尔斯关于哲学教学的三个层次对今天“马基”课的教学有借鉴意义。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 把学生带入理论思维的境界, 一是靠理论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不仅要“讲理”, 而且要“有理”, 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知识”, 而且必须搞清“道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最具有理论魅力的学科, 讲出“马基”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 讲出“马基”的历史感、现实感和逻辑感, 讲出理论本身的魅力, “马基”课程才会受欢迎。二是靠人格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反思的智慧, 批判的智慧, 变革的智慧, 它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 弘扬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探索精神, 培养人们唯物辩证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教学艺术, 而且具有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强烈的人格力量。三是靠艺术的力量。教学是一种艺术, “马基”教学更应当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在“马基”教学中, 无论是总体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 还是背景知识的引用、典型事例的穿插、理论想象的激发等, 都应当是成竹在胸、水乳交融、浑洒自如、引人入胜的。只有这样, 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活、讲深、讲透。四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力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单位教学时间得到最大利用, 使教学内容的动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从静态变为动态, 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发展联想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1”的开设应强调学以致用, 培养创新精神

如果说, “2”的设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 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 使学生进入理论思考的境界;那么“1”的设置则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问题, 如何把这种思考转化为日常生活, 因而“1”的设置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强调学以致用。根据这一原则, 结合以往的教改探讨和实践, 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建构双主体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 同时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调动主体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互动式的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如专题讨论、辩论、演讲等互动式教学方式, 将理论学习内化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主要抓好两个环节:

1.认真设计和确定选题, 指导学生完成选题。选题的确定可选择教学中的难点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 如:讲到意识与人工智能, 可就电脑能否取代人脑、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展开讨论或辩论, 讲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可就我国国有企业积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发表演说。总之, 选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 具体来说, 选题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切合教学内容, 教学首先是要完成教学内容, 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手段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二是选择教学中的难点、热点或与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兼顾学生的差异和任务的难易程度。既要使学生真正掌握选题中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 同时又要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 培养其思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操作中, 注意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探究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寻找相关的帮助及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2.精心组织教学, 营造民主和谐的互动教学氛围。在课堂讨论、辩论赛等的组织中, 教师应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操纵者”, 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命令者”, 是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如在课堂讨论中, 教师要主动观察学生, 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 注意做好“疏导、调节、过滤”工作。所谓“疏导”, 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解除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种种疑虑,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其次是消除学生在课堂讨论开始后的观望心理, 把课堂讨论迅速引向高潮, 如果出现“冷场”现象, 就要采用“点将”的方法, 让学生骨干打响第一炮, 打破课堂的静寂, 使课堂讨论顺利展开。所谓“调节”就是在课堂讨论进入高潮后,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调控, 使学生的发言在班与班、男生与女生的比例上达到均衡。所谓“过滤”, 是指教师在课堂讨论结束前, 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综合讲评, 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进行“过滤”、“筛选”, 使学生既辨明是非、真伪, 又掌握所学原理。同时, 要及时客观地进行完成选题过程的总结, 探索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自学、自识、自理等一整套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管理新模式, 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二) 设置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是在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理解和实际锻炼,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 为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更加感性和直接的认识, 我们设置了社会实践环节, 确定了社会实践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等原则, 并要求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浙江省和我院实际。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省, 改革开放以来, 思想解放, 敢为人先, 在经济文化建设中有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我院又以经济管理为特色, 因此社会实践可以围绕浙江特色, 突出财经类院校特点。在具体形式上, 打算利用“十一”长假或寒暑假来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深入工厂、农村、企业和街道等进行相关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

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应注意三点:一是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专业水平,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二是注重对学生主体人格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 加强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和良好性格的塑造, 使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独善其身的自主精神, 渴求知识、勤于学习的求知精神, 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 不断完善健全主体人格。三是注重形成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题进行实践教学, 指导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 进行实证分析、调查研究, 形成有一定观点、能够指导实际的调研报告、论文等。

为使实践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我们准备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 要求学生的社会实践考察报告不少于三千字, 格式为符合标准的论文格式;对在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中表现特别优异的学生, 在理论课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 使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的拓展性教学空间, 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 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达到知行统一。采用实践教学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 让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使学生面对社会实际自己教育自己, 进而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 信仰马克思主义。

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项系统工程中各个层次如何安排, 才能达到整体最优, 局部最佳, 使学生既学会用理论思考和追问, 并将这种思考和追问运用于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沉思和反思, 指导行动, 又得到最佳的能力培养,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本文提出的一些想法, 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愿大家都来探讨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 1991:178.

[2]赵燕.对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8.

[3]蒋海, 查辉, 陈克宏.略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体性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6.5.

[4]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 2000.6.

篇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干课程。增强其教学效果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学生心理、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关于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基础课重要。有些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用,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由于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公共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把此门课程当一回事。导致学生特别喜欢坐在教室最后面,还出现部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来自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做高数作业题,甚至用手机上网或者看手机视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抽象性比较强,一次课程学好与学不好,自己和老师也是无法衡量出来的,一节、两节课不听也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听不懂,考前突击一段时间,不愁考试不通过。在这种不良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动力,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其次目前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正在席卷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只是补充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某些修养,而是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对于物质利益的单一追求产生浮躁的心态,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性质,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会看中对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技能性课程。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就会被学生看成一门没有价值的学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它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由于教师和教学资源缺乏等相关原因,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大班教学当中的大班还在扩大。在刚开始出现只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后期竟然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行政班级在一起上这门课程。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校教学成本,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试想而知,一个老师教三十个学生和教两百个学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能直接管理好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超过教师的精力限度,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班教学模式,由于班级非常庞大,经常是一个教师会有一二百学生,教师和最后几排学生距离非常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难度加大,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其他状况,如睡觉、看课外书、上网等等。由于班级比较大,老师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探测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有些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些和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的落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主诉,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花很长的时间去板书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定义和框架结构,等于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重新抄录在黑板上。虽然这样也有其优点,但是不够生动直观,而且信息量少,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直接传承,导致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脱离当前的理论热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课的时候需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当前实际这一原则,时刻关注当前理论热点,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课本上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讲解。当然目前很多学校压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课时,出现课时少,内容太多的情况。课时太少,一般的教师直接把课本知识点讲完就不容易了,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再做进一步扩展,更别说联系当前实际要闻,深入地讲解。但是脱离学生身边的热点,就容易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太抽象,而且远离实际生活,从而被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学生心理世界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世界,才可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学生目前在关心什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设计,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学生单一地听课,教师单一地讲课。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建立一个学生参与讲课的平台,每节课安排几个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课堂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全校大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虽然同是大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确实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最后,把握学生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和精”。教学内容的“新”表现在,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应该能和当前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了解到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教师做到结合当前重大事件来讲授课堂知识点,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表现在,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点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和空的感觉,从而拉大和学生的距离感。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课堂抽象的知识点简化成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学生能了解到的、生动的时事热点事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學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如此,但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这个大班教学中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个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教学质量将急剧下降。因为笔者认为大班教学班级的学生总数应该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寻找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组,并选出每组的负责人,让每组的负责人管理每组成员,教师定期召集负责人,了解组员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际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不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碑,通过先辈光荣的历史伟绩,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中调查和下乡学习,从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把所學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真正地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既对大学生有用,又能被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浩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0(7).

[2]李楠.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上一篇:做什么样的教师下一篇:建设工程材料供应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