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全面研究,我们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事实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以现实为基础,不断被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永远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当代理解和当代价值体现。

第一篇:马克思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创新研究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该课程教育教学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灌输型教学模式普遍、课程体系整体性不足、教学内容缺乏螺旋上升等问题。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多措并举,打造特色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强化网络教学等,构建“教-学-管一体化”的多维立体教学管理模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的激励与督导,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课堂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本科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旨在全面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各高校在原理课教学中,规范学分设置和教师配置,在教学理念及方法创新、教学组织优化等方面均得取得很大进展。曾荻等人[1]认为,应抓住原理的“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主题,从世界观层级、属人世界观层级、人类社会层级和人类当下社会层级四个层级展开,实现从理论体系到教材教学体系的转化。黄浩[2]总结了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个别性与整体性统一的“三统一”方法论原则。在具体方法运用方面,吴默闻[3]探讨了即时性讨论和集中性专题讨论这两种课堂讨论方法。吴琳[4]论证了以问题引导为轴,教与学、问与答协同推进的双向问题式教学法。谢璐妍[5]还总结了原理课教学模式,如分课论治、分段主攻,专题教学和专家讲授的“兩分两专”教学模式等。这些成果对开展原理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在剖析原理课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介绍西华大学原理课在强化集体备课、打造特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网络教学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以期能为提升高校原理课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一、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原理课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原理课课程特点体现在理论性、思辨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理论性要求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辨性要求引导学生以分析、推理、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整体性要求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性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当前,各高校都强化了原理课教育教学及改革创新并取得显著成绩,但总体上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比较普遍

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渠道。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教材知识传授,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学生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有的教师为了增强课程吸引力,一味迎合学生趣味,加入了许多社会热点和网络段子等,课堂生动性虽然提高了,但思想性、学理性降低了。这样,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考试是教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标准,成绩高低是判断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唯一尺度,这就无法真正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体系整体性不足

原理课涵盖内容广泛,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教学的关键是“整体性”“世界观”“方法论”。由于课程学理性和抽象性极强,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孤立讲授其中各个部分而忽略各部分有机联系,甚至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单一而有意识忽略自己不熟悉的部分导致破坏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造成部分学生接受的原理课知识系统性不足,他们头脑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处于抽象、孤立和片面的状态,很难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学内容缺乏螺旋上升

就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来看,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开设了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思政课程。通过多年学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有了一定了解,又因学习不够深入而未能充分理解。原理教材虽然篇幅较少,但内容繁多且高度抽象,知识点与中小学相关课程内容有一些重叠,而一些教师的教学仍停留于空洞的概念辨析和理论阐释。许多大学生对于原理课学习会感到枯燥与生硬,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课程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而可能受到挫伤。

二、西华大学原理课教学创新举措

西华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并在原理课教学中,逐渐形成和完善了行之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打造教学团队,强化集体备课

根据教师研究专长,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教师持续负责两个或三个专题,将自身研究成果不断地充实到专题教学中去,实现教师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坚持集体备课,不断创新集体备课形式。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备课平台,加强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材基本精神,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融入到教学中并形成统一的参考教案,提高备课针对性,提升集体备课效果,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多措并举,打造特色课堂教学

1. 精心设置专题。“科学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几个似乎互不联系的部分。[6]”从原理课程体系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立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方法论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原理课教学设计中,学校设计了“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16个专题,专题内容实现详略取舍和整体优化,实现教材体系真正向教学体系转化。比如,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的基本观点,在原理课中居于关键的核心地位。学校设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专题,整合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是自然界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第二章认识论(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立足于实践对社会历史作出辩证和唯物的理解)等部分,并力求做到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呼应。

2. 将经典文献融入教学全过程。恩格斯认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7],应“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马克思所写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不是由这个理论起了作用的”[8]。在原理课教学中,将基本原理阐释与经典原著印证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经典原著中找到出处,让学生明白基本原理与经典原著之间的关系,理清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及整体蕴含。使学生原汁原味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文思和文风,让他们明白基本原理与经典原著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其阅读经典、研习理论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3. 强化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思想引领。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在教学中,秉持问题意识,通过网络和课堂等平台,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思想动态。依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四川),从原理课内容及知识体系需求出发,组织师生热点话题讨论,通过线上线下的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理论需求和认识难点。通过课堂“课前三分钟”活动,学生分享其关注的热点、焦点,展示其面临的理论难点和现实困惑。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帮助学生澄清思想困惑,回应社会思潮并通过透彻分析其历史源起、思想实质及现实影响,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揭示其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科学性。通过答疑解惑和重大事件对比,学生显著增强“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担当。

4. 有效整合多种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很多,如讲述法、问答法、研讨法、辩论法、案例法、现场调查法和总结归纳法等。正如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的那样,“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教学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于知法善用。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法,学生利用“微课程”开展线上学习并掌握基本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和个性化指导。探索并完善了“五点一线”教学法,以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为主线,按照案例导入-问题探讨-情景体验-归纳总结的思路,多维度协同“学习重点-知识难点-理论热点-社会焦点-学生特点”,以“情境教学”“主題班会”“时事沙龙”等方式将上述各类教学方法有机整合,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组建学习小组和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成果展示

1. 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安排学生开展经典精读活动,教师将教学班分组并布置研读任务,为学生提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经典著作电子文本,指导学生研读经典原著篇目并专门组织汇报。篇目包括: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在学生分组时,教师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组成研读团队以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多种思维的有益碰撞。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围绕经典文献写作背景、逻辑框架、主要内容以及当代启示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制作PPT,组织学生上讲台讲课并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2. 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经典诵读、经典著作读书会等活动。在学校易班平台和学院官微,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师生接力诵读”栏目并开展接力诵读活动,目前,已完成《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等经典篇章的接力诵读。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经典篇章的读书分享会。

3. 开展“读经典、悟原理、重实践”“青春告白祖国”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一方面,教师带领社团学生前往郫都区战旗村、农科村和双流区五洞桥社区开展“读经典、悟原理、重实践,探寻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等主题考察活动。学生提交考察心得体会、制作课件到原理课授课班级汇报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多次举办“砥砺前行,共创辉煌——青春告白祖国”等系列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会。教师以原理课授课班级为单位推荐1~2个节目,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精心打磨,形式包括经典诵读、歌曲联唱和情景剧等。

(四)开展网络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广泛利用“学习通”等工具加强线上教学,完成学生签到、课堂小测、热点问题讨论等教学活动,辅之以微信、QQ等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依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四川),设置“易学堂”工作平台,下设原理课“易”课程、“易”视野、“易”工作室三大模块,强化以网络教学辅助课程教学。在“易”课程,教研室制作课件,提供教学案例;在“易”视野,教研室提供阅读材料,包括经典著作、相关学术专著、相关学术论文(包括教师的学术成果)等;在“易”工作室,教研室精心设计讨论话题、热点辨析、研究课题等,实现与学生的深入互动。

(五)完善课程考核

完善学生成绩考核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成效”考核,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在“平时成绩”评定中,重在考察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弥补期末总结性评价的片面性,形式包括出勤、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随堂小测验、小论文与教师的互动频率等。期末课程考核方式全部采用“闭卷”方式,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

三、西华大学原理课教学质量的激励与督导

为顺利推进原理课教学创新,学校构建了“教-学-管一体化”的多维立体教学管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教”的方面,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加强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申报各类教学改革课题。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通过教学研讨,教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进行集体交流和切磋。通过教学观摩,教师就教学展示进行个人自评和集体点评,发挥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教师加强对外交流,有效利用各类教学资源。支持教师参加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年会及其他学术会议以加强经验交流与互鉴。利用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周末理论大讲堂”等高质量平台资源,为原理课教学提供更好的理论及方法支撑。

(二)在“学”的方面,协同加强学生教学管理

在西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工作小组,由校党委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担任主任、副主任,成员由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等组成,协调开课学院和行课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到课率和抬头率,保证了原理课教学良好的教学秩序。

(三)在“管”的方面,多方位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督查

1. 建立教学检查和督导制度。学院坚持以常规检查为主,结合开学检查、教学专项检查和期中教学检查等专项检查开展教学检查,督促教学相关项目进展情况,并以教学简报的形式进行通报。

2. 建立校-院-系-师四级听课制度。构建了校领导和校督导听课、院领导和院督导听课、系主任听课和教师相互听课的制度,采用随机听课与集中听课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3.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实施了校督导评教、学院领导评教、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四级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引进麦可思公司建设的“西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建立了教师主导、院系监督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统筹指导的“三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四、西华大学原理课教学创新效果明显

(一)教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团队示范效应增强

原理课获批四川省思政课程示范课程。任课教师在四级评教中,优良率名列学校和学院前茅。三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奖。五位任课教师成为省高校思政课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会副会长、省“中特中心”特约研究员等。以原理课内容为支撑的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二)大学生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秩序明显改善,学生出勤率均保持在98%以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课程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获得感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认同,在思想道德素养与理性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极大提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重大事件中勇敢地肩负起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展现了青年的担当和奋斗的底色。

(三)相关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任课教师在全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年会上就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交流发言得到同行好评。省内外十多所高校原理课教师到校学习交流。西昌学院等派教师到学院进行教学科研进修。《疫情防控中的哲学思考》等抗疫视频作品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采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四川省电视台科教频道等对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情况做了广泛报道。

总之,西华大学原理课程围绕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系统设置教学专题并融入经典研读,运用多种方法打造特色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强化网络教学功能,增强了原理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針对性和亲和力。今后,将以“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加强原理课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并发挥该课程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曾荻,向楠.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1):68-72.

[2]黄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66-69.

[3]吴默闻.课堂讨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99-102

[4]吴琳.问题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70-72.

[5]谢璐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分两专”教学模式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3):103-106.

[6]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15-2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作者:王贝,蒲浩然,徐洋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全面研究,我们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事实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以现实为基础,不断被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永远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当代理解和当代价值体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内涵 当代理解 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研究,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思潮的研究,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对相关典型著作进行研究,并掌握整体体系以后形成的。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范畴,从理论方面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对其基础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典型著作、当代社会思潮和理论教育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概述

哲学具有时代意义,是时代精神的浓缩,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时代发展的实际为背景,以前人优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为后人确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被划分为两部分,部分适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部分适用于当代。该学说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可以被应用于当代。如果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来说没有时代价值,它也就没有了存在意义。在我国进行革命、开展建设、实施改革的过程中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体系。为了完善这一理论和体系,建设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思想理论,需要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2005年起,我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列为其下二级学科。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改革是对人类思想文明的传承和创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大背景,而当时社会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马克思产生的现实需要,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在传承前人思想文明的基础上,两人创立了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这是人类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

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方式,同时也预测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我们认识历史和世界开拓了一种新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基本指导原则。我们认识世界从实践开始,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为实践服务,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知也被实践检验出对错,所以认识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没有实践就无法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主要是对人类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人类创造历史的两个基本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将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就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在一起,所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和适应人类社会的能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及发展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规律,他们对这一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创立了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观来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是其基本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两人将上述两个规律结合当时的社会运动,创立了阶级分析法,并指出这两个规律对社会形态变更和历史发展趋势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为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剖析,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社会一定会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的历史必然以及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有很重要的意义。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既有成就也有挫折,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在学习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时要以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为指导,对其历史进程进行总结,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研究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对未来社会进行规划时坚持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基本前提,也是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分的根本问题。我们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在更高基础上发展和进步的,是美好的,可是根据这一前提,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不仅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束,而是人类思想自由和自觉的开始。

总之,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功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二,它是对更加广阔的世界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总结;第三,它具有稳定性和持久的有效性,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发生变化;第四,它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必须以坚持与发展统一、理论结合实际、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相统一、整体与部分统一为原则,同时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依据和阶段性进行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

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它彻底改变了西方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方法。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本体化思维方式,不再追求终极真理,而是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变革。可是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时,经常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是从局部和个别关系入手,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思维,才能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也是对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和精神的理解,要以时代为基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总结和判断;第二,社会的历史理论;第三,对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类发展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人们已逐渐抛开第一层,进入了第二层,可是马克思主义持久的生命力和第三层的结构息息相关。所以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就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第三层内涵,也就是人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具有当代价值的原因及其体现

马克思主义在20~21世纪都具有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彻底变革了西方的传统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起到的作用。虽然在20世纪有许多新观念被提出,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最具时代价值的。在当代我们仍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有人将马克思主义比作一发炮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仍在炮弹的射程范围以内,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看待和利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用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全人类的理想和使命,其存在也体现了人类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时代解释性和批判性。多数学者都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它具有良好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在进行创新和实现其当代价值时要传承马克思最开始的原则和思维方式,同时继续马克思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和命运的研究。从价值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全人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文化是研究“人”的中介,从当代文化思考产生共时性角度来看,文化领域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生长点;从政治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人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人权思想和理想国的批判;从思维范式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超越近代主题性的同时,也从根本上超越了理论道路;从社会批判功能角度来看,它促进了现代社会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重建中国角度来看,它和中国的发展都具有实践性,两者之间具有亲和性;从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关系角度来看,马克思不仅是辩证法,还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在于指导社会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实事求是,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发展、创新的基础,在其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变革首先体现在理论性质的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将人类从绝对化的理论教条中解放出来,提供给人类的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办法,而是不断加强自我意识和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价值理念、思维方法和精神追求。从这方面来说,只有转变思维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同理,只有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神就是人类虽然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不同,可是最终目的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过去为基础,站在现实上不断开拓未来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消除人对事物的依赖性。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任务中就包括将人从“抽象的普遍理性”、“物的普遍统治”和“资本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将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转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这恰恰体现了当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变革开始于理论,从根本上瓦解了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形而上学时是从人的存在出发的,重视世界和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关注重点从整个世界转变到人类世界,也就是说,从关注宇宙到关注人的生存世界,这是西方转变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属于唯物主义,它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的发展和进步。

实事求是地讲,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可超越的。在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在此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得以体现,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解释世界上,还体现在改变世界上。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实现

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时要完成三个转变:第一,关注的重心从实体形而上学转变到开展人的生存本体论;第二,由对马克思主义表层精神的关注转变到深层精神内涵上来;第三,从工具层面转变到理性层面。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首先要用正确方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找准着力点和当代现实相结合。以人类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发现和人类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发展相关的理论。在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批判过的许多社会现象在当代社会中仍然不断出现,所以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实现就非常重要,它可以在我国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不应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或行为层面,还应深入到精神层面,也就是说,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要有彻底的“实践精神”。实践精神是指实践高于理论,实际生活大于思维模式,要将生活放在首要位置,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如果仅仅在文字层面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我们将无法释放马克思精神,解放自我,也就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也可以对其提出怀疑,探讨马克思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只有在批判的环境中,并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

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才能运用它对生活和实践进行指导。只有以当代社会发展的情况为基础,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局限性,并不断发展、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要站在世界历史发展和全球发展的高度,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基础,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具体内容,构建适合我国21世纪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价值。

当代中国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途径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我国当代学者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不是自由主义,就是保守主义,这都偏离了中国的社会价值。发展实践逻辑,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价值的亵渎,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模式。因此,只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时确定是中国化的研究,才能确保研究成果能够解决中国当代的问题。

要有高度的道路自觉意识。只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出发,以高度的道路自觉解释这一伟大实践价值追求的丰富性,才能探索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的真正根基。

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在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时,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保持理论自觉,所以我们在学习、宣传、研究的同时,也要保持对它的高度信仰。

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有效解决了中国的价值问题,并为其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想框架和解释框架,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的表征就是批判精神。所以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永恒动力,也就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必然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人类性和时代性,它将理性和人类理想相统一,是人类文明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时代精神的浓缩。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神就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创造新世界,它以实践为基础不断开拓未来,同时以实践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维持生命力的根本,也是它具有时代性的原因。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责编/边文锋

作者:王洪彬

第三篇: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

〔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观点。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有从非规律性或“非基本原理”角度来认识和区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应包含的内容等观点。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可以发现,在具体观点上虽有分歧,但更多的是共识。最大的共识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结合中国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始终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过去,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上,“而忽视对它的整体性研究。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1 〕。研究缺陷的存在,使得我们在一些方面不能全面正确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某种程度上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另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紧密联系的科学,“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简单化或者庸俗化,势必会损害它的科学性,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性产生怀疑” 〔2 〕。因此,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避免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简单化或者庸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重要原因。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包括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3 〕。与此类似的观点主张,就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言,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其“硬核”,是该理论体系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公设,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关于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证及实践纲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与理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原理”与“证明和运用”的关系,后者可能是错的,但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即“硬核”不变 〔4 〕。还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由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确立的科学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时,要区别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后者是它们的发挥和应用;前者是理论根基,后者是理论延伸;前者反映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后者反映的是因时因地而易的特殊规律或结论;前者属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后者属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范畴 〔5 〕。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一系列原理中最根本、最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的部分”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作为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7 〕。这些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并经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它们在基本原理的逻辑展开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框架:包括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群众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等等。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非它的基本原理 〔8 〕。类似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以下特征:它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而非其他人的基本观点,既不是全部言论也不是个别结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志;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9 〕。这种观点一个极为鲜明的主张,就是强调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方法仅仅是揭示基本理论观点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方法论不属于基本原理范畴。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对这个学说的严密、完整的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或凌驾其上的普遍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不存在既不属于哲学,也不属于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所谓最一般的基本原理。第一,它们揭示的对象具有普遍性。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虽然分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学科特点,但它们又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整体,彼此从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渗透、不可分离,因此可以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0 〕。这种观点,在依照传统的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命题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为基础的“一以贯之”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包括世界观、方法论,而且还应包括用这种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现实问题而作出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概括 〔11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为基础,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基础之上。“一以贯之”,又强调了从整体性角度去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例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之间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12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统一的整体,不能人为地把它割裂开,不能只承认其中某些原理或者否定其他原理” 〔12 〕。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加以阐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理论观点。这种观点从《现代汉语词典》对“基本”“原理”的解释出发,认为“从严格的狭义的原创意义上说,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加以阐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才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都不是原创意义上的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将其与时代特征和各个国家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丰富发展了的形态” 〔13 〕。类似的观点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凡是不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推导出来的观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而只是这些观点提出者本人的主义。例如,毛泽东的矛盾论中的大部分内容就是毛泽东主义或毛泽东思想,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14 〕。

第六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相对于“具体结论”“具体学科”和“具体实际”而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存在着层次性,有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的区分。基本原理就是其一般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而被证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具体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针对特定的问题所讲的特定结论,属于时过境迁或事过境迁的内容,只具有个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般性、基本性的原则,是其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科学的艺术的总和。从具体学科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体现和要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和具体学科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最基本、最直接、最集中、最科学的理论表达。从不同国家的“具体实际”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所阐明的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总体上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揭示出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理论表述所形成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5 〕。

显然,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上,研究者之间存在着分歧,甚至还存在着对立。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基本原理,它们之间是“原理”与“原理运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的理论,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方法仅仅是揭示基本原理的工具;等等。再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归结为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知——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没有办法解释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16 〕1002-1003这说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17 〕。可见,此处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显然不能等同于贯彻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

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来甄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创的,但并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所有的思想观点都属于马克思主义,更不能说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该像邓小平区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一样,来区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等理论属于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由信奉马克思恩格斯学说者阐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的,也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针对俄国革命、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提出的具体方针策略及其理论,就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而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可以叫做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区别 〔8 〕。依照这种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然也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研究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得出的规律性东西,要从非规律性或“非基本原理”角度来认识和区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应包含的内容。这里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或结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许多被实践检验和证实的、具有普适性的理论观点或结论,如“两个必然”的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一些理论观点或结论,被实践检验和证明了是“过时的”,如社会主义革命共同胜利论,就不能认为是基本原理。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原理,有的基本原则却不属于基本原理的范畴。例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或“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共产主义基本原则,消灭剥削、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属于基本原理的范畴。而那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基本原则,例如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的基本原则,就不应列入基本原理的范围 〔11 〕。

第三种观点,是直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重要结论(或者说基本观点、基本结论)属于基本原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运用,或者是第二个层次的原理,或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分支学科的原理。第二个层次的原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重要结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阶级斗争论、暴力革命论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等。换言之,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只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 〕。这种观点具有自相矛盾之处。如果说基本原理是普遍适用的真理,能够称得上“第二个层次的原理”的那些“原理”,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如果具有普遍适用性,那么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计划经济”等尚未被迄今为止的人类实践所证明或已经证明是有问题的“原理”?如果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为何非要称之为“第二个层次的原理”?

第四种观点认为,要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不同领域,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中那些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观点。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从传统上对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划分来看,则有哲学的、经济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之间联系密切,而非孤立的。在经济学方面,“理论界和学术界流行的认识认为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以及与私有制对立的公有制等”“比较笼统”,“并没有反映马克思经济学中有本质属性的思想观点,未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核心和精髓所在”。就劳动价值论而言,“基本的原理即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观点”;就剩余价值学说而言,“基本原理就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不劳动的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理论”;“马克思在所有制方面的基本原理,在本质上不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是用劳动者所有制代替不劳动的资本家所有制”。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主要突出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与人的关系是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劳动者与不劳动者资本家的对立是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历史暂时性、不合理性、不平等性的根源,确立劳动者的统治地位,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9 〕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也是分层次、分范围的,在不同的范围内反映客观规律的某一原理,尽管在性质和功能上各有不同,但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其中,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内部运动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揭示的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整体,是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辩证综合,即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现实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从中得出社会主义结论。它所揭示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规律中最本质的东西。只有范围明确,才能确定其基本原理的内容 〔18 〕。类似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致说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揭示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原理;二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原理” 〔19 〕。还有觀点主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层次的内容:世界观、方法论是第一层次,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世界观、方法论与人类社会普遍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包括反映物质生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原理;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包括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原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层次,反映了基本原理的发展及实际运用,体现了基本原理的生命力及其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1 〕。这种观点,与前述所谓“第二个层次的原理”相近。只不过,使用的是“第二个层次的基本原理”“第三个层次的基本原理”等表述。从逻辑上看,既然是“基本原理”,既然基本原理都是普遍适用的,是真理,那么不管居于什么层次的基本原理,都是普遍适用的。

第六种观点,是首先界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能够上升为基本原理的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列举了基本原理“清单”。这种观点认为,界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标准:一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功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对更为广阔时空领域的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能予以概括;三是更具有长久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不会因为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四是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更为普遍的和根本的指导意义。以此为标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理可概括为如下14条:1.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发展的原理;2.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和发展规律的原理;3.关于时代本质和发展阶段的原理;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原理;5.阶级、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原理;6.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7.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8.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理论;9.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10.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说;11.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改革)和建设规律的理论;12.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和共产党建设的理论;13.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原理;14.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原理等 〔2 〕。

第七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要依据这三个维度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 〔20 〕。尤其是,要重视并抓住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核心主题,反对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划定一个范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发展的科学本性的。它有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科学来对待,给一代一代追求真理的人们留下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空间” 〔18 〕。换言之,基本原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的规定,即其适用范围的有效性问题,而不是量的规定。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数量,指定只有哪几条是基本原理,而应该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需求,与时俱进地提出对客观规律的理论概括 〔10 〕。

总的来看,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应有的内容,争议也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提出,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着割不断的内在逻辑,所以“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和贯通中进行科学抽象,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思路是值得重视的,也是可行的,这需要学界的进一步努力 〔13 〕。

三、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适性,是就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而言的。普适性也就是一般性,这种一般性只有在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具体内容,才能彰显其理论价值,体现基本原理的生命力。因此,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是有道理的。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要忽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原理的完善程度是正确运用的理论前提,这样,就存在一个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适性,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切真理,它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完善 〔11 〕。人类实践(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理论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也不应是凝固不变的,而应不断得到丰富、深化和拓展。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性,但由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需要根据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结论,以新的原理代替过时的旧原理。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存在着“过时”的问题,需要与时俱进。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论是哪一个层次,在它适用的范围内都具有普遍性,都是客观真理,不存在过时的问题。这种观点在突出“适用的范围”的基础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是两个不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其适用的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它的運用则是特殊的,不能用运用的特殊情况去判定其固有的普遍原理的正确或错误。

还有观点指出,要警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的“实证化”现象,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永恒化,即为了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把它当成超越时空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抽象化为单纯的知识,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抽象出基本原理,把这些基本原理看成是既定的知识”;“削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即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当前某种需要,有些人倒置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用单纯的发展经济取代马克思的社会革命,从而窄化了和矮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工具化”。 〔21 〕毫无疑问,“实证化”现象不仅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更是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问题,后者甚至是“实证化”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需要发展,已成为学界的共识。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要立足实践、面对问题,解决自己所处时代面对的问题,以不同方式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而奋斗。二要摒弃“垄断”心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确定的,这并不意味着某一个国家或政党是唯一的马克思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没有‘世袭权’,也没有自奉为唯一正确的‘解释权’或‘唯一模式’” 〔10 〕。任何停滞、保守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都是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和实践的精神 〔10 〕。具体而言,对于像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劳动价值论这样一些已成为“常识”的基本原理,应结合新的实际深化研究和认识,说出新内容。有些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未涉及,而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依据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结合新的实践而提出来的,并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原则,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思想 〔22 〕。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在与具体实践的结合过程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没有生动的社会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途径。

四、几点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具体观点上虽有分歧,但更多的是共识。理论上的分歧与争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在当下深入推进的重要途径。最大的共识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结合中国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是立足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因此要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它具有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 〔19 〕。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重点放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方面,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作为“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 〔23 〕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作出21世纪中国人的贡献。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从理论的内在逻辑角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历史与逻辑、科学与道义的高度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人类历史在不断延续,不能把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但尚未被局部的实践所证明、尚待未来更大范围内的实践所验证的理论观点,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剔除出去。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社会产生计划调节,正是基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自身的内在逻辑提出的,而非从什么原则出发、从外部强加的。不能因为现实中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弊端,就认为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社会产生计划调节等思想观点就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和作为科学家“双重角色”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16 〕1003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围绕当代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者的地位、需要、解放条件及路径等展开的。离开这些,例如把马克思的阶级学说包括阶级斗争学理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外,尽管有着种种现实理由(包括中国和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等),但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不再是马克思的东西了。

其次,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角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从宏观上分析和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运动规律时,经常使用“趋势”概念来描述、预测资本主义的经济过程。趋势,即事物发展的动向或大方向。马克思认为,“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数来发生作用” 〔24 〕181。为什么“一般规律”的作用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趋势”?马克思认为,“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来阻挠和抵消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趋势的性质” 〔24 〕258。或者说,规律的“绝对的实现被起反作用的各种情况所阻碍、延缓和减弱” 〔24 〕261,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况下,并且经过一个长的时期,才会清楚地显示出来” 〔24 〕26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17 〕从“方向”“美好憧憬”的高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改变世界”的社会实践包括中国、外国的实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提供了科学路径。

再次,要从具体的历史环境与条件角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结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内,具有非常明确的条件限制。1877年马克思在给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指出,《资本论》第24章即“所谓原始积累”一章,“只不过想描述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途径”,不能“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因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25 〕这里的关键,是“不同的历史环境”即条件。1881年马克思指出,“在将来某个特定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26 〕458。1893年恩格斯指出,“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 〔27 〕。什么是“不断发展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 〔26 〕560,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鲜明态度,也是对他们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准确看法。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 〔28 〕的最大意义。结合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毫无疑问不能背离马克思恩格斯的教导。

〔参 考 文 献〕

〔1〕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54-57.

〔2〕靳辉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9(06):33-36.

〔3〕林 源.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J〕.南京社会科学,2004(12):26-28.

〔4〕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5-496.

〔5〕池元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5-8.

〔6〕石云霞.关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34-39.

〔7〕陈新夏.人的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03):43-51.

〔8〕张乃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界定、厘清及其意义〔J〕.理论导刊,2006(06):40-42.

〔9〕葛守昆,张 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与内涵研究——兼论把思想认识從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J〕.学海,2004(01):29-34.

〔10〕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3):35-45.

〔11〕张雷声.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教学与研究,2009(07):16-23.

〔12〕庄文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理论体系的命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0):26-32.

〔13〕梅荣政.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3):5-11.

〔14〕余 斌.再论准确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9):5-11.

〔15〕张云飞.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和建设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25-28.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18〕梅荣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五个马克思主义文本有关论述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4):36-43.

〔19〕靳辉明.科学把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N〕.人民日报,2015-10-14(07).

〔20〕李爱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2(04):53-55.

〔21〕丁东宇,季正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实证化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04):48-53.

〔22〕杨 耕.以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理论视野,2003(01):7-9.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6.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4-145.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1-562.

〔2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47.

责任编辑 梁华林

作者:王中汝

上一篇:大学生毕业德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消防安全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