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祭父母文

2024-05-12

农村祭父母文(通用11篇)

篇1:农村祭父母文

祭父母文的古诗文

岁次癸巳,临近清明,天高气爽,万象更新。兄妹两家聊备薄奠,高香三柱,以祭父母在天之灵,并吊之以文:回眸家世,慎终追远;感恩二老,寄托哀思。

呜呼,父母双亡,同寝一穴。父恩如山,母爱似海,令吾辈永生难忘也!望草木而生悲,听江河而低泣;责苍天也无语,诘大地亦哽咽!倾毕生精力于子女,而无回报以万一。为人子者伤伤,黄天不晓;身为后者怆怆,九泉难知。诉青山而泪眼婆娑,临瀚海而惆怅缠绵。一腔悲情何日尽述?唯有合目追思。

慈父王皓月丙辰年( 194月28日)出生,享年八十有四。兄妹有四,排行老大。无成就大业之雄心,有憨厚淳朴之品行。慈母任凤秀戊辰年(1929年10月29日)出生,享年六十有九。兄妹有五,排行老四。无诗书礼仪之熏陶,有贤妻良母之德淑。

民国三十二年,邯郸大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慈母一家,赴豫逃荒。外祖夫任鸿章将任凤秀许给濮阳焦尔寨许立民。慈父许立民天资聪敏,过目不忘,早年投身革命,提升乡长。父母育有两女一男,日子过得殷实。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吾六岁时,慈父身患肺病,撒手人寰。慈母以柔弱之躯且无一技之长,难以维持生计,携儿女返回邯郸娘家。因无力抚养,万般无奈,忍痛将小妹送予无子女之邻居。

父亲出身寒微,租地耕种。嗟呼,日寇入侵,山河破碎,战乱不已,哀鸿遍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父亲毅然加入抗日游击队,继而参加八路军,跟随刘邓,转战南北,抗日除奸,九死一生;延安大生产,披星戴月,开荒种田,不辞艰辛;随六军十七师长驱数千里,进军新疆,荣获抗日勋章、解放勋章、优秀党员。惜大字不识又身无长技,转业筹建新疆医学院,努力服务后勤、保卫而已。丁酉年(1957年),回乡探亲,巧遇母亲,情投意合。婚后,父母携儿女迁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两年后,母亲又生两女,一家六口,生活维艰。想当时情境,虽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然有苦亦有甜,有忧亦有乐。

三年大灾荒,黄河两岸食不果腹,父母遂将姥爷姥娘接来小住两年。一人挣钱,八口吃饭,家境拮据,可想而知。父母日夜操劳,历尽世事磨砺;节衣缩食,不惧艰难困苦。一家人开荒种菜,养鸡养兔,捡拾煤渣……父亲积劳成疾,突发胃溃疡,胃切除三分之二,幸得康复,逃过一劫。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父亲身体略有起色,母亲又因长期操劳,不幸患萎缩性胃炎,难以下咽,一天进食不足二两!苍天不佑,缺吃少穿,疾病折磨,情何以堪!茫茫长夜,望不到何时是尽头;攘攘纷争,惯看了几多世态炎凉。每每念此,吾心凄惨。

呜呼双亲,为人憨厚,处世竭诚,一世艰难,万苦千辛。物资匮乏,衣破尚生暖;粮食短缺,种菜以充饥。创家立业,俭朴忠信。处世有道,克已恭人。奉侍翁姑,恭敬孝顺。操持家务,百事殷勤。快人快语,有话直说。我行我素,不善人际关系;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绝无害人之心,缺乏防人之术。不知谋略为何物,耿直得可爱;不晓奉承是什么,朴实得可敬。儿女之交友、求学、就业、婚姻均由自己做主,悉听尊便。身负重担履维艰,唯求孝义正己身。拳拳私语所嘱托,切切关爱仍余温。

丁丑年(),慈母病危,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儿女日夜守护,医生竭尽全力。一月廿八,抢救无效……呜呼吾母,没享一天清福。父母一生艰难,本望相依为命,安度余年;岂料母亲命轻,魂消音殒,致父余年凄孤孑然。庚辰年五月,吾父心肺衰竭,儿女尽心竭力,名医多方抢救,仍然无力回天。未及三年,父即追母而去,时庚辰年()六月十四日。

生死永诀,最足伤神。呜呼吾父,悲哉吾母!家境初殷,而父母未及享受,辛苦一生,操劳一世!算命先生谓父母“房檐土”、“路上土”,命运果真应验乎?吾家坎坷,命运多舛。大姐小妹,先后病殁。英年早逝,呜呼哀哉。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得见者,亲也。嗟呼,父母慈容如在眼前也。今盛世昌隆、国家兴旺。儿女事业有成,孙辈茁壮成长。橙宇深知:若无一技在身,清贫将终其一生,故弱冠立志,卓立于群。十八岁,赴伊吾。劳动之余,博学群书。牢记文盲之苦,自学通宵达旦。粗衣淡饭,置享乐于身外;披星戴月,以求学为目标。三年后,新梅姐调余回城,在教育厅工作。期间,始终未敢忘求学之志也。终于实现夙愿,进入复旦深造。善写万言长文,知识改变命运,任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教育报主编,评正高级职称,获优秀党员称号。其主编《新疆教育报》,获全国教育类报纸编校质量评比第一名。辛卯年()退休。结发妻王新政,中学高级教师,德艺双馨,贤妻良母,勤俭持家,广结善缘,获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称号,戊子年()退休。儿王泳荃,大学毕业,任中学教师,天资聪慧,来日方长。

妹王新萍,护士专业,学有专长,救死扶伤,广受赞扬。巧工家务,勤劳质朴;相夫教子,尽心吐哺;照顾二老,不畏辛苦,多次被评为优秀职工。妹夫谢文,物资局干部,任劳任怨,自立自强;艰苦奋斗,胸怀坦荡。其子谢磊,光荣参军,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复员就业,兢兢业业,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海云、海鳌、海姣均成家立业,克勤克俭,任劳任怨。教子成人,教诲谆谆。其子女乃吾父母之重孙,活泼可爱,茁壮成长,赶上好时代,前程不可限量也。

嗟呼,市场竞争激烈,机会稍纵即逝。无艰苦卓绝之志,此家难于成今日;少温煦宽怀之爱,吾辈无以全此身。儿女健康,阖家欢乐,告慰双亲,当含笑于九泉。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返哺之情,何况人乎?香烟袅袅,诉不尽思念;心声绵绵,说不尽感恩;号泣凄凄,道不尽衷肠。逝者已矣,托体山冈。生者追思,寄语薄纸。纸短情长,笔拙意远。十分才思,难报父母养育之恩;万千泪水,难诉父母教化之情。胸闷难耐,思情难排,寥寥数语,权泄相思之苦,且诉追念之郁。唯愿父母九霄之上,安息圣堂。

谚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风范,乃后辈楷模,令儿女追思,子孙景仰。祈在天之灵,多加护佑,子孙健康,家业兴旺。年年清明肠断处,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千,无处话凄凉。纵使梦中相见时,泪满面,泣如霜。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告慰父母之先灵,儿女好,孙子强。父母教诲,永生不忘。薄酒祭奠,聊表微忱。黄泉有觉,且品且尝。谨以此文祭之,以慰先灵!

尚飨。

癸巳年清明节

(204月1日)

篇2:农村祭父母文

时维二零一八年四月二十二日,我姊妹兄弟三人

携家人及亲朋好友,谨以香火清酌时馐之仪祭奠父母

大人仙逝三年。

未羊春日 父母长辞 噩耗传啼 哭声震宇

天不公平招我父母 家失砥柱 我惜父母

与父母别 阴阳两隔 端详父母 虽逝尤生

忆及父母 处处动心 守护父母 香火接更

呜呼痛哉 肝肠寸断 父母一生 辛劳无比

挺风迎浪 历经艰难 白发皤然 孙辈绕膝

和享天伦 生活安闲 子女孝顺 正图报恩

岂料父母 福日苦短 意外天降 瞬间涅槃

音容犹在 牵衣不回 父母无声 儿女痛心

六十年代

上老下小

任劳任怨

伴风搭雨

七十年代

教以严明

克勤克俭

八十年代

生活改善 父母结发 患难与共 勤勤恳恳 终年劳累 抚儿育女 苦口婆心 同苦共甘 奔波经商儿女渐长一心一意 传承祖训 粗活重活 其中苦辛 艰辛备历 务望有成 不计寒暑 遮风挡雨撑家立庭 赡养双亲 内外相兼 谁人能忘 节衣缩食 父母携手 披星戴月 苦筑温房

父母同心 治家有方 家中关系 处理得当

兄弟妯娌 互敬相安 不理长短 但求和畅

邻里之中

深明事理

九十年代

父母辛苦

节俭之风

儿孙有事

两千年代

帮儿顾媳

父亲母亲 父母诚信 德高望重 开店坐贾gu 夜以继日 依然如故 倾囊相助 回家闲居 自理三餐 辛劳一生 身心表里 经营思路 竭尽绵力 儿女虽有 照料孙儿 忙碌不停 父母情怀 贤德传承 独树一帜 虽有盈余 从未念图侍弄薄田 生活安然感天动地

父母福祉 源远流长 晚福未享 父母长眠

父母大恩 无以为报 儿女不孝 愧心难当

恩何以报 情何以伸

诚愿父母 含笑安息

父母风范 千古永存

2018.4.22

篇3:农村乡土化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既然我们农村学生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学设施等方面无法与城区学生相比, 那么为何不结合农村学生实际, 走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化作文教学之路呢?为此, 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与探索:

一、结合本地人文景观, 激发创作热情

笔者学校所在的山区自古以来就以人杰地灵著称于世。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淳厚的乡土风情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发生着深刻而鲜明的变化, 这些都为写作教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笔者组织学生祭扫李成虎烈士墓, 带领学生走进农民革命运动先驱者的故居, 让同学们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净化, 写作欲望也自然高涨起来。回校后, 大家围绕“李成虎, 我想对您说”这个话题, 人人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的佳作, 向校刊踊跃投稿.我班成了学校“五四”征文比赛的最大赢家。

当然, 作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此类活动时, 一定要牢牢把握作文教学的方向盘, 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感知和记录、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 是为了引导学生时刻留意身边的生活和自然, 把作文当作是生活的需要。感受到作文就是说话, 做到有话就说, 有事就写, 有情就抒, 有感就发, 有理就讲, 养成随时随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作为课外练笔记录下来的好习惯。而绝不能看时走马观花、热热闹闹, 写叫放任自流、马马虎虎;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始终关心、指导他们, 并把课内外的写作训练有机统一起来,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写作热火越燃越旺, 长久不熄。

二、结合本地自然风光, 拓宽创作思路

农村学生长年累月与山水、田园和动植物为伴, 最贴近自然, 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素材。

因此,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 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 在取材中孕育美, 在写作中表真情, 课堂内外经常听到学生为家乡的萝卜干、笋干菜、绣花等土特产而自豪, 为此, 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些练笔题目。如:《我爱家乡的》、《美就在我身边》、《介绍家乡一种农作物种植技术》、《笋干菜或萝卜干制作方法简介》等等, 这些题目都能让学生有感而发, 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到家乡的自然风光美和民风淳朴美, 激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进发写作火花, 从而乐意用手中的笔来赞美家乡, 这样使得大多数学生的习作较先前更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且, 学生开始观察思考身边的事物, 感觉写作思路拓宽了, 作文容易写了, 以前那种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渐渐消退, 于是写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

三、结合本地农家劳动, 孕育创作真意

新课程强调:课程要体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组织的内容应多样、生动, 有利于学生的探究, 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应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跟学生家长联系, 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日常农活, 哪怕汗流浃背、腰酸腿疼也要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 这对写作是很有意义的。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学到了农民的好品质, 明白了事理, 净化了心灵, 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作文中做到立意深刻也就水到渠成了。一位同学在《除草小记》中真切写道:“农家子弟不会农活, 这是何等可笑!劳动中出现的种种尴尬, 使自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我们猛然醒悟:父辈辛勤劳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决不能从我们身上丢掉, 我们一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而作为教师, 笔者也从学生的习作中学到了农业知识, 品尝到了乐趣。许多同学就是这样, 通过仔细观察, 与家长一起劳动、交流、请教, 渐渐提高了记叙描写能力, 又潜移默化地突出了文章的立意, 普遍能够将文章写得内容具体、真实感人。

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应立足于现实, 把握乡土化生活之源泉,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这才是改变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以及使学生乐于动笔的良方。作为教师, 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做一盏明亮的导航灯, 引导学生去留意生活, 挖掘生活, 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乡土作文素材资源, 不断丰富自己的材料库。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庄静肃, 王芳智, 高玲主编.语文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篇4:浅析晚明祭父母文的情感价值取向

关键字:晚明;祭文;情感取向

一、父亲的家庭地位

随着父权制的确立,父亲在家庭中至尊至上的地位也随之确立,《周易·说卦传》有相关表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父亲在家庭中行使着最高的权力,他的权威不容置疑。世系以父系来计算,妻子从夫而居,子女从父而姓。这也是周代宗法制推行之后实行的人伦秩序,以父亲为核心的家庭血缘关系构成了整个政治社会的核心细胞。父权的升级形式即为君权,君主在国家政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父与子的关系等同于君与臣的关系。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确立君主无上的权力,臣必须无条件服从于君主,而在家庭中,子则必须无条件服从于父亲,对父亲孝敬顺从。父亲处在家庭中的最高地位,具有管理家庭、教育子女的社会属性,他首先要做到“修身齐家”的基本要求。同时,父亲不仅仅是家庭和家族中的一员,他同时还具有辅助君主维持社会秩序“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属性。君主通过父亲这一角色对每个家庭进行间接的干预和管理,家庭中出现的脱逃赋役等不合法律的事,都直接追究父亲的责任。为了能使父亲在家庭中更好地管理每一位成员,国家不仅在政治上赋予父亲最高地位,还赋予他们具体的法律权力,如财产权、仲裁权、惩罚权、主婚权等等。财产支配、家庭纠纷等大事小事最后都服从于父亲的意志,而这种意志是家庭中的任何成员都不能违背的。

二、祭父文

父权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按父系继嗣,作为一个父亲,首要的任务是使家族血脉代代相承,使祖宗祭祀后继有人,没有子嗣就没法完成祖宗的托付,这是大不孝的行为。这也是历朝历代以纳妾制度作为一夫一妻婚姻制的补充形式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最终目的是弥补“正妻无子”的缺憾。《大明律》中规定:凡男子年满40而无后嗣者,得纳妾。《明会典》对此作出具体的规定:“世子郡王选婚之后,二十五岁,嫡配无出,具启亲王转奏长史司,仍申呈巡按御史核实具奏,于良家女内选娶二人,以后不拘嫡庶,如生有子,则止于二妾;至三十岁,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选足四妾。长子及将军、中尉选婚之后,年三十岁,嫡配无出,照例具奏,选娶一人,以后不拘嫡庶,如有生子,则止于一妾;至三十五复无出,方许仍前具奏。长子及将军娶足三妾,中尉娶足二妾。至于庶人,必年四十以上无子,方许奏选一妾。” 可见纳妾是为了有子嗣的继承,不管是在法律还是民俗上都是能得到认可的,充分表现了从统治阶级到平民阶层对“传宗接代”的重视。

父亲不仅关心子孙繁衍昌盛,也同样希望子辈和孙辈能通过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自己没有完成的功业希望在后辈中能得以实现,自己已经取得的业绩也希望能得到继承,这样也算是对列祖列宗有个交待了。

昔吾父负英雄之概,齎志以殁,旅魂依依,不与旒旐同返,岂耻焚舟之无成耶?不然,何英灵赫奕燕中,迄今不爽,而家庭大故,反无所昭示于旦夕也?今澄旅于京师,刷耻之志,屡蹶弥衰,自分此生必有磊落奇伟之事,以垂不朽,吾父鬼魂于主,幽明相济,以俟澄之时至而刷耻焉,庶几无愧于淮阴、会稽,使乡党争羡,则吾父有生之不平,一朝可以尽释,将阴阳为之舒和,日月为之增朗,山川为之解氛矣,岂非存亡一大快哉!

父亲去世后,家里经历了无数变故,这期间从没得到父亲的任何昭示,宋懋澄认为父亲的魂魄没有跟随魂幡归来。父亲的不归是因为即使“出门作了焚舟计”,却没有实现人生大志,所以“生不成名死不归”。父亲以“齎志以殁”为耻辱,所以宋懋澄在京师,一直怀有“刷耻之志”,认为此生必有“磊落奇伟之事”。建功立业,永垂不朽就能使“阴阳舒和”、“日月增朗”、“山川解氛”,让乡党争先羡慕,充分体现了功名对士人对家庭的重要作用。王维桢在官翰林院修撰时告知父亲时写:“翰林院修撰男维桢,谨治酒脯果蔬设在旅舍祭于赠检讨考君之位曰:孤今者叨沾新命迁秩修撰矣。国制翰林历九载满,得升二级,孤以资进,非由望擢也。”在自称前先写官职“翰林院修撰”然后才是家庭关系和名字。并告知父亲自己的迁升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的,并不是凭借家族家庭声望来获取。

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处在尊贵的地位,掌握家庭的主要权力,与之并存的是威严的树立,因此与子女间的关系较为疏远,在祭文中多描写的是父亲在社会角色中所取得的成就,而在子与父的关系方面流露得较少,但父亲与儿子毕竟是血脉相连的亲情,所以在一些祭文中也表现出父子间的亲情相依。在张四维的《祭父文》中,写自己任官在外与父亲长期分隔,去岁父亲寿辰时父亲已去世十日,而我在京中尚未得知,“凌晨南拜,惄焉内伤。不及三朝,凶闻奄至。”血缘亲情的存在将父子间的情感紧紧相连。

三、母亲的家庭地位

唐高宗“上元元年(武则天)进号天后,建言十二事:……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 而在此之前,服母丧基本是按照《仪礼·丧服》中的规定:母亲去世时,若父亲已先母亲去世,子女则为母亲服“齐衰三年”;若父亲尚在,子女则只能为母亲服“齐衰杖期”。“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 显然可以看出,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能和父亲相比的。武则天提出这一建言的理由是:“窃谓子之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于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怀,理宜崇报。若父在为母服止一期,恐伤人子之志。” 武则天的这一建议虽遭到非议但最终被保留并得以延续,只是服“齐衰三年”的母丧与服“斩衰三年”的父丧还是将父亲母亲的家庭地位区分得十分明显。服母丧再次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仍命以五服丧制,并著为书,使内外遵守。”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结束。从唐代到明代,服母丧的时间不断延长,服制的等级也在上升,这说明了母亲这一角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断上升的。但这里“母亲”的概念指的是“生母”和“嫡母”而言,即使是声誉较高的“慈母”也不具备这种伦理地位。母亲地位的提升,与“母亲”这一身份在血缘的传承上居于首要地位密不可分。宋代以后,“内向自保型的宗族形态” 日益成为社会宗族形态的主流形式。到了明朝以后,这种内向型的宗族已经发展到最高形态,因此,母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到较高的历史地位。另一方面来说,母亲地位的上升,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观念也是相符的。

四、祭母文

对逝者的盖棺定论代表了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古代主流文学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大多与无私、慈爱、受难、牺牲等品质结合在一起,在“母亲”身上承载着沉重的家庭伦理信息,这点在祭文中有较好地体现。祭亲文中千篇一律地描写的母亲大多是“慈母”或是“贤母”的形象。她们温和而顺从于社会文化的规范,长年本分地守在家中,小心谨慎地侍奉姑舅,对子女慈爱和顺,悉心照料。由于丈夫的外出任官或其他的原因造成孩子的父亲暂时或长期“缺席”,母亲不得不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责任,教导子女谨守社会规约。

在家庭中,母亲承担着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重任。这其中的艰辛和劳累深切地刻在了子女的心里,从这个层面来说,孩子对母亲的情感首先是怀有感恩之情的。锺惺《堂祭嗣母陈宜人文》写母亲孕育子女的辛苦和教育子女的勤勉“惟母育子,恩勤仅免。腹胎之苦,为家拮据。”方凤《祭先母文》一开头就说到“人孰无母?母孰无恩?而吾母之恩不可名状。”母亲生育孩子养育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恩情,而我母亲对我的恩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在下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幼年多病时母亲的悉心照料:

不肖自少多病,九岁苦寒疾,吾母以身分热欲杀病势,知其无是理无可奈何而为之者也。十二得痢,吾母每自验后浓漓,知其秽恶而不自觉也。十六患疽,吾母旦夜不睡,汤药必亲视,行卧悲啼目为痛沮,祷神拜礼,额为臃肿,宁捐其生,生不肖有所不惜也。迨既长成,吾母为不肖作室,片尾寸钉,辛苦万状。

母亲在方凤生病时,日夜不能安寝,事事亲力亲为,看着受病痛折磨的孩子,恨不得让神灵用自己的生命换孩子的平安,这是每个母亲对子女最无私的爱。从小到大,从身体健康与否的担忧到长大成人后的婚姻嫁娶的操劳,母亲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子女的身上。母亲对子女的悉心照料就是期望他们能健康成长,但是这份无私并不总是能得到上天的眷顾,在方凤《祭先母文》中作者描写了在姐姐去世时母亲所承受的痛苦:

未几,遭先姊沉溺之变痛,泣穷年,精神频衰,言笑稀少,目感风疾,两耳告聩。未几,遭先礼部之丧,哀毁踰节,老态日甚。

子女是母亲生命的延续,他们的早逝对尚健在的母亲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上造成的伤害都是无法消除的。若是可以,她们是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子女的健康长寿的,从母亲自身的角度来说,这种爱不参杂任何功利目的不求任何回报。但从整个家庭的繁荣兴盛的角度出发,母亲是希望子女通过仕途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所以母亲肩上承载的不仅是繁衍后代的责任,她们还要教育子女知书达理、遵守礼节、振兴家门。

母亲贤淑温和,做事说话从来不逾矩,具有伦理道德所要求的女德各方面品质。即使那个时代有一些新女性新思想,但母亲依旧谨遵传统道德要求,出嫁前不迈闺门,为人妇后相夫教子,言笑间总是端庄得体。虽然有些看来不甚合理,但是作者将母亲的美好品质一一呈现,并给予较高的赞赏,说明在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里,还是提倡女性温柔顺从、贤淑持家的。张四维的《捧告祭显妣文》:“念惟我母,往值家艰,奉姑孝诚,持家勤俭。”张四维的母亲亦是侍奉姑舅恭敬孝诚、勤俭持家。在父亲“缺失”的情况下,母亲承担着教育子女的重任,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品行。她以自身的实际行为为子女做榜样。

正是因为母亲致力于整个家庭的安稳和子女的成才,所以在子女心中母亲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自己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希望能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但是由于任官在外等种种原因,不能亲自侍奉在母亲身边,甚至在母亲生病时也没能尽人子之孝而深感愧疚。

母亲为家庭为家人操劳一辈子,没有再多的心思为自己谋求些什么,她们默默地付出,只为家族的兴盛绵延。作为子女,虽然对父亲和母亲怀着不同的情感,但是在祭文中无一不是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并致力于家庭的兴盛,让逝世的父亲母亲有所慰藉。

篇5:祭(父母亲)词

树叶飘零小草枯萎,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又到农历十月一祭祀的日子。也许是自己老了,也许是身心清净了,也许是生活富足了。。。每逢节假日,空闲时,心中便浮现出儿时的天真烂漫玩闹,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老朋友的畅怀痛聊。。。,几天来,心神不宁,寢食难安,总觉得有话要说,有事要办,我不信烧香焚纸,也不方便跪拜祈祷,于是,命笔撰写此文,作为对父母的永恒的怀念,后人的念想;並作为对父母的祝福的心香,告慰先輩。

父母的一生,经历了新旧两种社会制度,跨越时间长河中的几乎整个20世纪(毌生于1902年,1989年逝世。父生于1909年,1986年逝世)。生于清朝末年军阀混战的战乱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初期。父母的一生,同中国千千万万同龄的农民一样,一生经历坎坷·饱经风霜;忠诚憨厚·朴实无华;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善良贤明·通情达理。然而,我的父母还是有胆识·有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农民;还具有侠肝义胆·广交朋友;扶危济困·好善乐施;不畏权势·追求真理的品格·气质·情操。

父母的信条:宁肯饿死不做贼。人穷志不穷,志穷才真穷;只要志不穷,做事一定成。要想不穷,自立更生。自己的爬子上柴禾。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多一个朋友多条路,多一个仇人多堵墙。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难行。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

辛勤·智慧·创造性劳动发展家。民国32年(1943年),天大旱,地荒凉,农田绝收,树叶·树皮·野菜·草籽几乎吃尽,仍无法度日,与我地区大多数家庭一样,携全家6囗选择了逃荒黄河南。一路乞讨,一路前行,白天妇幼讨饭,壮劳力打短工,晚上宿磨坊,住碾棚,遮风避雨。时年我3岁,朦胧记事,父母为我饱腹,也減少拖累,一偶然机会,送我给当地一富足人家,換来些米面。父母利用这些许面粉加工成火烧去卖,換来更多面粉,这样雪球越滾越大。乞讨·打短工维持生计,卖火烧成为积蓄。然而更幸运的是,我在那家虽有好吃好玩,但就是大哭大闹,白天哭,黒夜闹,那家也是好人,怕哭出好歹,幸运又回到父母怀抱。灾荒之年,地不值钱,几个烧饼可換一亩,所以,度荒回家又买宅子又买地,变灾难为机遇。

务农是农民主业,但逢农闲时节父母便用手中手艺——加工火烧卖,父亲还自学了木工技朮,与棺材舖老板交朋友,帮老板买树,老板便将树头留下,利用这些小树干·大树枝在家加工拼凑做成小的·低档棺材出售。总是想方设法使原材料升值,如,养羊,剪下羊毛不直接卖,而是将其自我加工成毛线;棉花不卖籽棉,而加工成皮棉,赚取籽,籽再榨成食油和肥料(棉籽饼)。财富日积月累聚少成多,家庭逐渐富足。

扶危济困,广交朋友,好善乐施繁荣了家。曽记得,土改结束不久,沦为乞丐的舅爷(父亲的舅父)从天津回老家。本想回家分得土地,安心度日,谁想土改已完,无地可分,加之家庭穷困·纠粉,容不下,其又孤身一人,年老力衰,无奈投靠我家,尽管家不富足,父母依然收留了这位可怜的老人,赡养数年,直至病危才返故里。还记得,一个夏天,两位莘县去柳林师范上学的学子,返校途中,突遭瓢泼大雨,全身淋成落湯鸡,涉氺赶到我村碾棚,见此景,和乡亲们在此避雨的父亲,便领两位到我家,換上干衣,招待食宿。两位感激万分,多年来往。

逃过难的人深知离乡背景的难处。看到外地来村的独轮人力車客商,小本生意,住不起客棧,往往住村上磨坊或碾棚,但又常遭歹人抢劫,父亲好客,往往领客商家里住,並热湯热饭招待,结交了不少朋友。客人来来往往,物质交流,人文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家庭豈不活跃繁荣。

父亲爱交朋友,是“朋友人”,享誉乡里。有厨艺界的,有木工界的,本村的,外村的,农耕的,从商的都有,也不乏乡绅贤达的朋友。

父母一生光明磊落,不畏权势,追求真理。在黒暗中,找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条光明路·这条颠覆不破的真理。父毅然携二子(我的大哥·二哥)相继于1944年·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並送二哥参加解放军,走向革命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做军鞋缴軍粮带头奉献,父曽多次带领小車隊为前线运给养,多次带领担架隊往后方抬伤员。为中国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出过力,流过血。

解放后,父母深知好日子来之不易,唯恐有失,对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期间,农村搞大轟大隆·强迫命令·欺上瞒下·假大空·浮跨风这一套,持不同意见,受到不公平待遇。但其不后晦·不畏惧。历史终证明他(她)们坚持自愿,实事求是的观点是正确的,行为是光明正大的。

千言万语难表怀念之情,拙笔薄纸难载功徳点滴。斯人已乘黄鹤去,精神永存,辉煌前程待后人。

篇6:祭鳄鱼文原文

祭鳄鱼文(韩愈) ◇原文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①: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②。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③?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④。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⑤!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⑥。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⑦?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⑧;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注释 ①潮州:唐朝一个州名,州治在今广东海潮安县。刺史:州的行政长官。军事衙推:刺史的属官。恶溪:即潮安县内的韩江。

②列:同“烈”。罔:同“网”。擉(chù):刺。

③蛮夷:古代称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岭:五岭,即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

④涵淹:潜藏。

⑤今天子:指唐宪宗李纯。六合:指天、地、四方。揜(yǎn):覆盖。这里是践踏之意。扬州:传说禹分天下为九州,扬州为其一,潮州古属扬州地域。

⑥睅(hàn):睁大眼睛,无所畏惧的样子。亢拒:即抗拒。

⑦伈伈(xǐn_xǐn):恐惧的.样子。□□(xiàn_xiàn):眯着眼睛看东西,害怕而不敢正视的样子。

⑧丑类:众类,指大小鳄鱼。

◇鉴赏 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今广东省)做刺史。到任不久,他了解到当地恶溪中鳄鱼危害很大,便命令下属官吏祭祀鳄鱼,并写下了这篇名为祭文实为讨伐檄文的文章。

篇7:祭电脑文

是那样的悄然无息,也没有回光返照。在凌晨我无聊的看着一部诡异的电影,许久忘了移动鼠标。突然屏幕一黑,我知道是黑屏的屏保起来了,下意识地动了动鼠标,没反应,显示器的电源等不亮了。那时我才意识到CRT歇菜了。

遥想四年前的同一天,我兴高采烈的将车柜台电脑搬回了宿舍,他像一个新生婴儿,从打开她的那一刻起,第一次睁开了双眼,然后不断的成长,最后衰老,当别人已经习惯于下班后牵着情人的手时,我却孤独地牵着它的手--鼠标,年复一年

4年 ,它带给我多少欢乐 在经历了这些念头后 它开始走向衰老 ,在自己生命的旅途上蹒跚而行。

音响已经不能正常发音了

CPU已经烧过一次了

显卡已经经不起任何游戏的折磨了

光驱早已弹不出来了

主板的芯片散热片掉了

今天CRT又离我而去了。这又迫使我进行抉择。我反感人生中的抉择

因为他们注定在得到些什么的同时,要失去一些东西。

买一台液晶显示器,看看濒临崩溃的主机 还有在投资的必要么

如果不买 去买一台笔记本 现在的我断粮了 任何的金钱都应该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

是不能承受着费用的

可网还要上 电脑还要用

特写一篇 祭电脑文 缅怀逝去的伙伴 。。

(下午4点 我已经 作出了抉择 搬回了一台新的液晶显示器 却丝毫没有快乐感

篇8:祭马思聪文

1984年11月,当我在美国费城和他会晤之时,他给我最初印象最令我惊奇。虽然他还和过去一样的故人情重,且神志泰然,并相当乐观,还在勤奋作曲,我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我没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点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从他的声音笑貌中,感到他似乎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

后来在他女儿马瑞雪回忆她父亲最后日子的文章里说到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乐》。他忽然失声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让他哭一个够。后来,他含泪说:“这个世界很美,”他为什么哭?他哭他内心的哀伤。他哭他离开了祖国大地,这么久了没能回去。但这个世界很美,很美。

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前副院长和我谈到他们在“文革”中的往事。这位前副院长在黯然伤神中,突然颜容扭曲,喘息地说道:“有人用有钉子的鞋子猛打马院长……怎么打得下去!……”他说不下去了!

那年年底我回到国内,不久便听说我国已公开为思聪平反。不白之冤终于昭雪了。从此我就等他回国。1985年8月16日,他从美国寄我一封长信,其中讲到他“读了叶浅予文章,谢谢他的真情。那时代的人好像比较真情,‘文革’把人弄坏了”。

看来我真不如浅予。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中浅予写道:“受过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侮辱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叶浅予说得又慷慨,又体贴。我们许多人却都没有说什么,以帮助他解除那凝冻住他内心的深沉痛苦啊!

那封长信是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写给我的,他写到了南斯拉夫的钟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罗马的铁伏黎喷泉的音乐和瓦格纳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腊咖啡店。他还写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萨的斜塔。还有,如入仙境的瑞土雪山,以及大雪纷飞之下雪山餐厅里的丰盛午餐。还有他的那一别已半个世纪的巴黎,他写到巴黎他的母校国家音乐学院的陈旧的铁门。最后他到了伦敦,这次旅游快要结束了,他忽又悲从中来,说“盛衰转换,月圆月缺,周而复始,自是开地之轨道。”什么引起他的感慨万端?他为何要自苦了呢?想来是因为他能作欧游,还不能回国。他只在信尾说了,“待我从西双版纳出来,立刻跑新疆”。这却不是说他想去一次云南和新疆。不,他说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以云南民歌为主要旋律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六十号),等到他修改完工,从这曲中,从云南旋律中跑出来,便要立刻跑到新疆民歌为主要旋律的一部写新疆生活的大歌剧《热碧亚》(作品第六十——号)的创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虽然他正驰神于云南的热带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场上。

因为他不知道回来的话会怎么对待他。他也许是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还能回去吗?他童年时是一个固执的小孩,到了晚年他还是一个固执的老人。在“文革”中他有勇气出走,现在他无勇气回来。出走是不得已的事,在国外十九年是不得已的事,暂时不回来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远不会回来,更是不得已的事。这中间,恐怕只有叶浅予等少数人,只有少数亲友,给过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儿慰藉。

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他还有一点疑虑。还没有回来,等待着一个能够回来的时机,等待着他疑虑的被消除。不幸他没有能等到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但是他的灵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的结尾,是“得到了拯救”的。

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他在无可奈何中生,在无可奈何中死,生离死别,徒呼负负。呜呼哀哉,作文奠祭,其辞曰:逝者如斯,从兹离分。恨别经年,梦睹英灵。你是珍珠,晶莹蒙尘。你是国宝,横遭蹂躏。黄钟坠地,瓦釜雷鸣。美人离宫,骚客出境。梦思沸腾,莫此为甚。魂逐飞蓬,爱国有心。孀闺泪尽,永安幽冥。欢怨非贞,中和可径。幽幽琴声,一往情深。民族之音,冬夏常青。百世芳芬,千秋永恒。

篇9:祭鳄鱼文原文及翻译

古时候的帝王拥有天下后,放火焚烧山岭和泽地的草木,用绳索去网捉、用利刃去刺杀,以除灭虫、蛇等那些给人民带来危害的动物,并把它们驱逐到四海之外去。到了后世,帝王的德行威望不够,不能统治远方,于是,长江、汉水之间的大片土地只得放弃给东南各族;更何况潮州地处五岭和南海之间,离京城有万里之遥呢?鳄鱼潜伏、生息在此地,也就很自然了。

当今天子继承了大唐帝位,神明圣伟,仁慈英武。四海之外,天地四方之内,都在他的安抚统辖之下。更何况潮州是大禹足迹所到过的地方,是古代扬州的地域,是刺史、县令治理的地区,又是交纳贡品、赋税以供应皇上祭天地、祭祖宗、祭神灵的地方呢?鳄鱼是一定不可以同刺史一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

刺史接受天子的任命,镇守这块土地,治理这里的民众,而鳄鱼竟敢不安分守己地呆在溪潭之中,占据一方吞食民众、牲畜、熊、猪、鹿、獐,来养肥自己的身体,繁衍自己的后代,与刺史抗衡,争当统领一方的英雄。刺史虽然驽钝软弱,又怎么能向鳄鱼低头屈服,胆怯害怕,给治理百姓的官吏丢脸,并在此地苟且偷安呢?而且刺史是奉天子的命令来这里当官的,他势必不得不与鳄鱼讲明道理。

鳄鱼如果能够知道,可要听刺史我的话:潮州这地方,大海在它的南面。大到鲸鱼、鹏鸟,小到虾子、螃蟹,没有不在大海里归宿藏身、生活取食的。鳄鱼早上从潮州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大海。现在,刺史与鳄鱼约定:至多三天,务必率领那批丑陋的同伙南迁到大海去,以躲避天子任命的地方官;三天办不到,就放宽到五天;五天办不到,就放宽到七天;七天还办不到,这就表明最终不肯迁徙了。这就是不把刺史放在眼里,不肯听他的话。不然的话,就是鳄鱼愚蠢顽固,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凡对天子任命的官吏傲慢无礼,不听他的话,不肯迁徙躲避,以及愚蠢顽固而又残害民众的牲畜,都应该处死。刺史就要挑选有才干有技能的官吏和民众,操起强硬的弓弩,安上有毒的箭镞,来同鳄鱼较量,一定要把鳄鱼全部杀尽才肯罢手。可不要后悔啊!

祭鳄鱼文赏析

文章开头在点明韩愈以潮州刺史身分派遣下属致祭之后,第一段先回顾漫长的历史,拿先王和后王对比,以阐明鳄鱼得以长期肆虐的原因。古代的圣王统治天下,放火焚烧山野草泽,用绳网利刃来消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但是后王德薄,不能统治远方,连江汉之间都放弃了,何况潮州处在五岭和南海之间,距离京师有万里之遥的地方。所以鳄鱼在这里潜伏、繁殖,自然也就是它活动的场所了。先王能为民除害,后王则不能。驱逐鳄鱼,追根穷源,先归咎于后王,这是很有胆识的。对安史之乱以来的唐王朝,韩愈虽不敢直斥,但寓意讽谏,确有空谷传音之妙。再从行文上来看,这是故意放宽一步,为下文蓄势,将合先开,欲擒故纵,这是古文家常用的`笔法。

第二段陡然折笔回锋,展开堂堂之阵:以今非昔比晓喻之,以大唐天子、刺史、县令、天地、宗庙、百神震慑之。这就使鳄鱼完全丧失了得以肆虐的依据。“况禹迹所揖”以下,语意更进一步,字字跃动,蝉联如贯珠,显得雄辩有力。直到推出“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才揭出一篇之纲。譬如登泰山,攀“紧十八盘”,南天门始赫然在目,以前的“阶崇万级”,均为此铺垫。如果说在这以前是从天子的角度上昭告鳄鱼的话,那么在这以下就是从刺史的职责上阐发议论了:“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鳄鱼岂敢与刺史抗拒。刺史是受天子之命而来,抗拒刺史就是抗拒天子。对鳄鱼而言,抗拒刺史,将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这是不言而喻的;就刺史而言,为民除害,是其职责。退一步说,即使刺史弩弱,也不肯屈服于鳄鱼,矫矫者岂能听之任之。故“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反复晓喻,这就不是“不教而诛”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文字里,韩愈顺便给那些在恶势力面前吓得魂不附体的人给予有力的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在待之以礼、晓之以理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凌之以威、绳之以法了。第三段以“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开头,正式堂而皇之地宣布了驱逐鳄鱼的命令。为鳄鱼指出去路,限定了时间,限期也是宽之又宽,做到仁至义尽。但是,如果七日内不能迁徙,文笔又陡起层叠而下:“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这段判决文字写得极为严正,十分果决、犀利。最后落到“杀”字上,使正义之力大大变强。更有甚者,不仅要杀,而且要斩尽杀绝。诛杀的方法,也写得明明白白,以示有绝对的把握。那些“为民物害者”,对此必会心惊胆战。结尾“其无悔”只有三字,戛然而止,尤见峭劲。韩愈有言“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从他这篇文章来看,确实表现了这一特点。

篇10:清明祭悼烈士文

岁在甲午,节在清明,**师生,千人同悲。致祭于*****、* 碑前。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其间万物,称异称奇。唯我灵长,唯我炎黄。出乎其类,拔呼其类。言有所节,行有所止。为信仰生,为主义死。卢沟炮声,睡狮震惊。凡我国民,凡我族类。地无南北,人无男女。同仇敌忾,抗日御外。鲁南大地,古镇**,操戈跃马,呐喊摇旗,几度晨昏,几度关山。处危历险,不幸落难,酷刑千般,大义凛然。铮铮铁骨,日寇胆寒。人间正气,上薄云天。成仁杀身,取义舍生,其情也哀,其事也荣。励我后人,扬民族魂。虽死优生,青史留名。千秋万代,日月同光。如今中华,赤旗遍插。经济腾飞,歌呼万家。告慰英灵,九泉之下。后继有人,努力奋发。伫立墓前,瞻之仰之。除碑扫墓,聊寄哀思。蔬果酒盏,呜呼尚飨。**英烈。铁肩道义。

篇11:祭鳄鱼文的文言文翻译

祭鳄鱼文

唐代:韩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

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译文

这年,潮州刺史韩愈,让管理军事的衙门推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一只羊和一口猪投入到这被百姓称为“恶溪”的潭水中,使它们被鳄鱼吃掉。(我写作文章)来告诫鳄鱼:以前上天掌管天下的时候,(他)使山川和河流排列,自己提着罔绳和刀刃,来去处危害百姓的虫蛇恶物。这些虫蛇恶物被赶到了四海之外。等到后来的君主的德义渐渐平淡,不能够波及到很远的地方。至于江汉这种闲散的地方,都被中央抛弃了,以至于波及到了蛮九楚越的所在,又何况潮州这种散迤又离京城有万里路程的地方呢?(于是)鳄鱼就在潮州安家筑巢,并且保持这种状态。现今的皇上是大唐天子,神圣慈武。无论四海之外,六合之内都能安抚并且掌握它。况且大禹的遗迹,就在附近的扬州;刺史县令所治理的地方难道要在这种地方用贡赋来供奉天地宗庙百神之祀吗?所以,鳄鱼你不能和刺史一起在这儿居住。

刺史接受天子的命令,在这里守卫国土,治理百姓。但是鳄鱼你不在潭水中安然生活,占据这里来凶暴地吞食民畜和熊豕鹿獐等来使自己的身体肥大,使自己的子孙繁衍。又经常和刺史我对抗,来比较高下。刺史我虽然为人驽弱,但又怎么肯对鳄鱼低下头呢?我低下头胆小的样子一定被百姓嘲笑,又怎么能在世上苟且活下去呢?而且我是奉天子的命令来上任的,所以看形式不得不与鳄鱼你辩论一下了。

上一篇:我的自传之回顾历史下一篇:十里槐花香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