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2024-05-16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精选8篇)

篇1: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摘要: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始终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受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农村学前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此,本文中着重探讨了政府主导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政府主导;发展路径

近些年来,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尤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办学质量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幼儿教育机构十分缺乏,很多适龄儿童无法得到应有的教育,幼儿园相关资源的配置不足,缺乏有效的幼儿师资力量等问题日益突出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新时期,坚持政府主导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要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1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合理性

政府主导指的是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明确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责,并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领农村学前教育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主导并不代表包揽一切,而是要根据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给予有效的指导与控制,保证其健康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指的是在农村地区为适龄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为了实现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坚持政府主导的路径,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

1.1有利于促进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体系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而这对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为了保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特征,要保证每个适龄的儿童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教育,但是受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公平,很多适龄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通过政府主导则可以财政中加大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比例,以此来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2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责

政府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领域的职责发挥,可以有效的保证社会公共秩序的良好发展,也可以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受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市场已经成为了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这种单方面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完全保证学前教育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所以仍然需要政府承担相应的职责,发挥其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保障,也可以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2影响农村学前教育路径选择的因素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为了实现政府主导农村学前教育的实现,保证其发展路径的科学性,必须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客观的分析,主要包括:

2.1地方政府的收入

通常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则政府的选择结汇更多,所以政府在撑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面的投入也会越多.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否具有坚实的财政基础,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有拥有更多的财政资本,在发展路径选择时才拥有更大的主动权.

2.2政府职能的发挥

政府职能是否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所以,在执行政策时必须要对政策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以及灵敏的分辨能力,才能在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需要调节的内容,并且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帮助.另外,政府需要加强信息沟通渠道的建设,可以随时了解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及时沟通与合作,解决问题,促进相关组织工作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发展路径的灵活性.

2.3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地方学教育发展水平对于政府主导路径的选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地区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农村家长对于学前教育也有足够的认知,那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时就会更加顺畅;相反,如果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那么在政府主导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阻力.

2.4学科专家的参与程度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如果学科专家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政府主导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路径中,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则可以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路径选择,有利于拓宽发展路径,这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篇2: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摘 要: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农村,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更存在着发展的机遇。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体制,建立机制,明确职责,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提高幼教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机遇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1.明确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良机,以办农民满意的幼儿教育为宗旨,依照“十一五”规划,紧紧抓住教育与经济之间、教育诸要素之间、基础教育内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存在的矛盾,以公平优先、均衡发展为策略,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合理引导乡镇、村和个体园的功能发展,尊重和把握儿童身心特点,使其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2.利用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农村幼儿园

当前是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良好时机。首先,国家实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减轻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压力;免除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又创设了乡镇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客观条件,使其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和支持学前教育;同时乡政府还可调动村级兴办幼儿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之后,闲置了一批校舍,可以通过就近合并、强弱联合、新建扩建等措施,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为学前教育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这样,政府在办好骨干园的同时,遵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个体、民办幼儿园。所以,政府要针对农村实际,制定实实在在的支持社会力量办园的政策,根据教育成本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在登记注册、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于政策倾斜,做到与政府办园一视同仁,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一方面,把儿童看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主体,而儿童的潜力只有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幼儿的特点来看,幼儿是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中成长起来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养成和智力形成的各种不同因素在作用上具有一定的均衡性。另一方面,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原则,就必须严格把握教育对象是学前儿童这一基本特点,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既对幼儿提出统一的教育要求,又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得到发展。

二、统筹规划,建立机制,加强管理

1明确管理责任

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自己承担的管理责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具体负责拟订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动员并组织各方面资源举办幼儿园,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负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和对各类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建立视导和评估监测制度,组织培养和培训各类幼儿园园长、教师,做好园长、教师的考核和资格认定工作,办好示范园和骨干园,认定和指导社会力量举办的示范园,等等。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配备专职幼教干部,教研部门必须配备专职幼教教研人员,乡镇也必须设有幼教辅导员,对幼儿园进行管理。

2.设立民办幼儿园管理专项基金

对民办幼儿园发展好的乡镇村,县里要设立专项经费,定期划拨,支持其发展。民办幼儿园收取的保教费主要用于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支付教师工资等,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向民办幼儿园搞摊派和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以确保办园投资主体能取得合法回报,保护其办园的积极性。

3切实加强对改制的农村幼儿园的管理

对已经改制的幼儿园,绝不能一改了之,不闻不问。教育行政部门同样要加强管理,跟踪调研,时刻关注这类幼儿园发展的状况,要结合本地区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改制问题深入研究。

三、遵循规律,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1.认真贯彻《纲要》精神

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农村幼儿园提高保教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各乡、村教育部门和广大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纲要》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变幼儿教育观念,并将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渗透在幼儿教育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2.优化幼儿园(班)环境

首先,要改善农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改善应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为此,应鼓励教师和幼儿一起布置环境。其次,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再次,要建立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幼儿园(班)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幼儿在班级中,不仅模仿教师的言行和态度,更重要的是从同伴身上获取社会交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以提高幼儿交往的能力,进而形成并巩固幼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同伴关系。

3.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

幼儿园(班)的保育和教育任务是通过一日生活来实现的,因此,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生活和各项活动(游戏、上课、休息、饮食、睡眠等)的顺序和时间,对于保证幼儿有规律地、愉快地生活和活动,就显得特别重要。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动态、静态活动适时替换,室内、室外活动交替开展;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相结合;体、智、德、美教育活动相统一。

4.发挥县、乡两级示范幼儿园的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和导向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观摩活动,具体指导其他各类幼儿园的教育行为。其次,要加强对幼儿园日常的管理和检查,重视安全、卫生和环境治理,特别要重视对幼儿园危房的检查,不得含糊。

四、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其专业水平。可采取统一培养、短期培训、巡回指导等方式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实践证明,建立由县幼教干部、乡镇辅导员(或乡中心幼儿园园长)等组成的较完善的领导体制和业务辅导网络体系,对培训幼儿教师是卓有成效的。这样可以对幼儿教师实行逐级管理和进行全面指导;活动中以乡中心幼儿园为龙头,成立教研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集体讨论、备课,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组织观摩、评估活动,进行经验交流,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为学前教育立法,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国家颁布与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如《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但是,《教育法》所规定的4个学段的学制教育中,还没有为学前教育制定具体的法律条文,学前教育的地位明显不高。由于学前教育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极易受社会变革的冲击,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九五”期间,国家在学前教育政策上又过分强调实行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体,出现了出卖公办幼儿园的现象,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公办幼儿园办学机制失去了政策保障,部分地区农村学前班的教师也失去了正式的国家编制,造成了大批优秀的农村幼儿教师流失,很多学生不愿意报考幼师学校、不愿意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等后果。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或准义务教育的范围。如果我们国家能为学前教育立法,把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纳入我国的义务教育范围,坚持以乡、村举办的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体制,将农村幼儿教师确定为国家正式在编教师,将有利于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有利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未来农村人口素质。

篇3: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社区教育是政府社区管理中实施的一种全民化教育, 是与社区内的经济发展、政治教育、文化繁荣、科技发展以及提高日常生活幸福感相联系的多类型教育。社区教育的实质就是要逐步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城市社区教育已经进入了快车道, 取得了较大成绩, 而农村社区教育则发展迟缓, 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国9亿多人在农村, 农村不但离不开社区教育, 而且需要花大力气搞好社区教育。

1 农村社区教育产生的背景

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依赖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 是指在农村地域中以行政村或中心村等一定的地域为范围, 以农民为主体组成, 以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联系, 以多种社会群体结成的富有人情味、开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本质上是农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农村社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

2 农村社区教育产生的动力

我们知道, 社区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后两者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 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基础与必由之路。随着经济水平的, 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思想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他们不但需要丰厚的物质生活, 而且要求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但需要舒适的居住条件, 而且要求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但要求拥有生产经营上更加完整的自主权, 而且要求拥有政治上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向教育要生产力, 永不过时, 因之形成了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3 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

3.1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社区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 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是现代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同样发挥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质量, 进行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 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能力的作用。农村社区教育受一定社会经济生产规模、速度和水平的制约, 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

3.2 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水平

农村社区教育的政治功能是由社区教育具有的社会生活属性所决定的。社区教育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并在为巩固和改革发展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培养造就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譬如, 在农村社区教育中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以及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 就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的政治作用。

3.3 传播优秀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社区文化则是社区、社区生产和生活的历史积淀, 社区文化传递的基本手段是通过教育活动。而农村社区教育恰恰具有把社区中人类社会创造的文化, 进行选择、整理、研究、传递并能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的功能。

3.4 形成村民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风貌

社区教育以人文教育为导向, 以互助、合作为特色, 强调先唤醒, 后启蒙;先生活, 后知识, 并实行人文教育、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互作用。

3.5 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

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力是第一位的。劳动力的素质越高, 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我国人口众多, 但劳动力素质不高, 国民整体素质较低, 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只有依靠教育, 依靠终身教育。农村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作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一种最佳的教育组织形式, 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农村社区教育的内容及目的

4.1 内容

农村社区教育应该有别于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等其他教育, 是其他类别教育难以覆盖而又是社区居民所需要和喜好的, 对家庭稳定、社会繁荣等有益的多类别教育。从大的方面讲, 包括倡导社会优良风气, 宣传公共道德及法律知识, 表彰模范家庭及好人好事;举办社区文化活动, 设立书报阅览室, 介绍乡土文化, 传授民俗技艺;协助低收入子女就学, 举办成人补习教育;辅导民众就学、就业, 开展家政指导;居室内外环境美化, 家庭装潢, 家庭膳食营养, 及其他社会教育活动等。从小的方面讲, 针对社区内老人、小孩、下岗人员等不同知识需求, 通过不同形式, 多层次地开展现代家居、生活情趣、老年保健、心理健康咨询、安全防灾、养性怡情、家政技巧等知识的学习;针对年轻父母教育方面, 可以开展: (1) 亲子教育。以怎样做个好父母为目的, 教育父母对待子女应有的态度, 建立与子女的良好关系, 以及帮助子女课业, 解决子女行为问题等。 (2) 卫生保健。是帮助父母了解家庭医药与护理常识, 保持居住环境卫生;并介绍有关食品营养、健美、急救等知识。 (3) 休闲康乐。以扩大父母们的生活视野为目的, 使她们在繁重的家务之余参加歌唱、舞蹈, 及参观旅行等活动, 以调节身心, 增添生活情趣。 (4) 生产习艺。以提供父母们从事家庭副业的机会为目的, 举办插花艺术指导, 介绍家庭手工艺, 并联络厂商, 为妈妈们介绍实际工作的经验。 (5) 家政指导。以家政指导为目的, 协助妈妈们从事家庭室内布置、服装设计、家庭点心制作, 以及料理家务的科学方法。 (6) 社区服务。以推动父母们参与社区服务为目的, 利用余暇, 组织父母服务队到医院、育幼院及老人院等从事服务工作, 等等。

4.2 目的

通过农村社区教育, 使农村居民获得以下多种能力: (1)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与义务; (2)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3) 培养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基础教学和应用机械的技能; (5) 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辨别价值标准的能力; (6) 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认识并发扬; (7) 客观了解自己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使自己适应并不断改进自己; (8) 保持个人身心健康以及自己家庭成员的健康; (9) 发展与人相处的适应能力; (10) 正确安排具有幸福感的家庭生活的能力; (11) 形成欣赏别人的眼光, 能适当赞赏别人, 为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5 农村社区教育开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实现提高居民素质

具体讲, 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个居民的个性, 致力于每个居民的独特性、创造性和审美性的培养。先把每个居民培养成有知识、有德性、有个性的个体, 然后才能把社区建设成有特色、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社区。只有以人为本的教育, 才能激发居民参与的欲望, 只有居民的社区意识、公众意识被激活了, 社区教育才能形成千军万马之势, 形成社区向心力, 产生社区归属感和社区团结互助精神, 形成健康向上、文明活泼的社区生活方式, 实现社区教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5.2 摒弃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 它鼓励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开展。从正规学校毕业后参加的各种继续教育, 是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 如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学习, 更适合城市人群的学习, 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仍会得到大范围、大规模的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则不同, 面向全体农村居民, 由于受就业机会、生活环境、企事业单位数量、物资生产途径等多方限制, 对居民的毕业文凭要求不是非常明显, 所以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以知识补充、技能培训、情趣培养等为主要内容。

5.3 注重加强对农村居民社区归属和认同的教育

研究表明, 社区里那些智商和职业地位比较高, 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人, 往往注重自己的职业归属, 社区意识淡薄, 对社区的事情关心较少, 容易忽视社区归属感的自我教育;而那些智商和职业地位比较低的人, 则表现出相反的态度, 他们往往表现出比较高的社区认同意识, 对社区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农村社区建设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居民社区意识的提升, 也同时取决于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态度。所以, 加强对农村居民社区归属和认同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解决的方法, 一是社区教育的课程要丰富多彩, 既要开设具有审美性乃至休闲性的课程, 对社区所有成员进行终身教育, 如音乐、美术、娱乐、保健等等, 又要不断适应企业需求, 开办各种实用型的职业教育培训, 包括职前、职后教育等等。二是多开办具有联谊性、交往性的课程, 为建立社区精神、营造社区文化创造条件, 为居民交往活动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场所, 如各种文化沙龙、兴趣专题讲座等等。三是通过加大社区公德课程教育力度, 树立社区在居民心中的位置, 调动社区居民共同创建互帮互爱、和谐温馨的社区生活, 把不同阶层、信仰、行业的人联接到社区这个平台上。

5.4 注意提高对现有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它可以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改造与再分配, 社区教育无需过多的额外投入, 就能实现社区教育低成本扩张与发展, 不必占用过多的教育资源。就我国而言, 一是农村社区要主动接纳并大胆利用社区外资源。如与政府协作, 利用本区县的职教中心、职业学校、电大工作站、函授学校、党校、成人学校等的课程资源和师资, 充实农村社区的教育力量;从当前开展的实际情况看, 农村社区教育缺乏利用社区外资源的主动性, 要切实加强。二是要动员社区附近的“正规”学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我国有不少普通中小学, 因为中小学入学高峰已过, 学生数量下降, 一些教师代课任务减少, 教室大量闲置, 这些盈余的教育资源可以转向社区教育, 学校资源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 为农村社区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城市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城市社区教育, 也对农村社区教育产生一定推动作用。农村社区教育具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们政治思想水平、传播优秀文化、形成村民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等重要作用, 论述了农村社区教育包括公共道德、技能培训、亲子教育等多个方面内容, 提出了农村社区教育开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重要作用,注意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62.

[2]胡晓松.当代社区教育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3]赖立.发展社区教育, 创建学习型社区[N].中国教育报, 2003-01-28.

篇4: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论文

【代表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吴正宪替农村小学生和家长递上了一份特殊的建议——为农村小学生“加椅背”。

她说,国家近年来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上做了诸多努力,缩小了城乡间教育发展的差距。但她在河南、河北、甘肃、贵州、山西等地进行教师培训时,她和其他教师曾深入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教学点,看到学生们整日都坐在没有靠背、“摇摇晃晃”的简易板凳上听课,倚在不稳定的课桌上写字。

“我看了非常揪心。”吴正宪说,“如果长时间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上学习,学生容易产生近视以及脊柱弯曲异常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我希望当地能引起重视,为孩子们添张有靠背的椅子。”

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农村教育各方面变化显著,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不少农村地区仍存在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到位等问题,仍需持续加大投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为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的教师,吴明兰代表怀揣着的是西部高海拔地区410万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她说,由于我国以秦岭为界集中供暖,西部部分高海拔地区的学校基本无取暖设备。许多学生被冻肿冻伤,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我希望国家能将高海拔、高湿寒地区纳入集中供暖工程范畴,拨付专项资金解决这些地区学校教室供暖工程问题,让孩子们读书不要受冰冻之苦。”

【教育部门】

2014年,中央共投入“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资金492.4亿元。其中,“薄改计划”310亿元,初中工程50亿元,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经费132.4亿元。

【家长、学生】

自从搬进了新学校,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潘店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新慧写字再也不冻手了。

“现在的学校可漂亮了,教室是楼房,有暖气,比家里暖和,我们再也不用穿得像个大笨熊似的上课了,写字也不冻手了。餐厅的饭菜花样儿多,很好吃。有足球场、塑胶跑道、媒体教室……”

据德州新闻网报道,2014年秋季开学,潘店镇镇政府筹资2100万元,按照省级标准新建的潘店镇中心小学已投入使用,吸引了周边30多个村庄的孩子入学,目前已有近900名学生。学生家长满意,一位家长说:“学校的环境以及师资,比县城的学校不差,没想到,在家门口学生也能上这么好的学校。”

将农村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提高40元,提高农村教育保障水平

【代表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李东福说: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来源是生均公用费用,但当下,一个班级只有几个学生的村小和教学点还在贫困地区广泛存在,对于这样的学校来说,如果没有相应配套的补助与倾斜政策,生存下去是十分困难的。从总体来看,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和保障还需进一步提高。

【教育部门】

2014年,教育部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40元,中西部地区小学年生均达到600元,初中达到800元。同时,从2014年起,在提高基准定额的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

篇5: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采取措施 规范办园秩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初步实施,我县办园情况曾一度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城区,个体办园大量涌现;农村,村办园也逐步演变为个体园,给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一是依法办园的意识淡薄,未经审批擅自办园现象严重;二是办园水平不高,设施设备简陋,房屋、户外活动场地狭小,存在安全隐患;三是人员配备不齐、不足;四是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工作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和严重影响着我县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孩子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决定从整顿办园秩序、规范办园行为开始,增强依法管理的力度。经多方努力,2001年我县出台了《平阴县幼儿园管理规定》,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对全县幼儿园、学前班登记注册工作进行普查登记的通知》,为宣传好这些政策,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幼教法规宣传周”活动,通过电视、广播、宣传车、设立宣传街、张贴标语、印发材料、召开会议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举办幼儿园的条件、申批程序等,让社会对举办幼儿园的标准和程序有了清晰的认识。2002年依法对全县232处幼儿园进行了登记注册检查,对于符合条件的颁发了办园许可证,对达不到办园条件的幼儿园下达整改通知书,对少数未经注册擅自举办、不服从管理的幼儿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给予了停止办园的处罚。之后,按照“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指导思想,自2006年起实施了幼儿园“年检”制度,对年检合格幼儿园进行通报,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办园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办园秩序。

二、着眼长远发展 提升办园水平

几年来,面对各自为政、村村办园的现象,结合上级文件精神,本着“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加强管理、有利于家长接送、有利于素质提高”的原则,制定了《平阴县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发展规划》,对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乡镇依据村镇发展总体规划,以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和兼顾办园效益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按照“相对集中、扩大规模、改善条件、提高档次”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幼儿园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合点并园”活动,全县村级幼儿园由2000年的305处,合并为目前的132处,提升了办园规模和效益、增强了办园活力。

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了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办园水平。目前我县有省级实验园1处、市级一类园5处、市级达标乡镇中心园11处、县级规范化幼儿园31处, 学前教育基本形成了“县实验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园为骨干,村办园为主体,个体办园为补充”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拓展优质资源 促进事业发展

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体提升是我们多年来的好传统、好做法。我县实验园、一类园、中心园和城区几处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高、师资力量好,是学前教育中的骨干力量,为充分发挥它们的自身优势和品牌效应,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全方位开放活动,为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提供学习、观摩的现场,以促进整体提高。此外还通过组织帮扶结对、幼儿园互动等形式向村办园和个体园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管理经验,并定期进行人员之间的流动学习,努力实现均衡发展。

建设和管理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其管理水平,几年来,先后召开了“乡镇中心幼儿园管理现场会”、“农村村办幼儿园管理现场会”、“个体幼儿园办园经验交流会”、“《纲要》试点园观摩活动既素质教育研讨会”等,为中心园的学习交流搭建互动的平台,为辖区内的各类幼儿园提供学习、观摩的现场。通过软件、硬件一起抓,有利地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使乡镇中心园真正成为当地学前教育的“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带动村办园和民办园蓬勃发展。

四、提升队伍素质 增强发展后劲

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作风严谨、敬业爱岗”的幼教师资队伍作为提高保教质量的重点来抓。首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提高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并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一是严把入口关。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持证上岗。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对全县幼儿教师进行了资格审定工作,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二是培训灵活多样。多年来,为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先后举办了各类培训班,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业务活动行之有效。通过开展教学能手评比、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师德演讲比赛、自制玩教具评比、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四是加强课堂教学特色化建设。提倡教师的个性化、特色化教学,推进课堂教学创新。通过开展“送课下乡”、“城乡交流课”“创新课观摩”等活动,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的大面积提高。五是强化“科研兴教”意识。引导教师围绕幼儿园教育教学开展园本教研,鼓励各幼儿园结合工作实际承担或参与省、市级实验课题,目前,共承担济南市“十一五”规划课题4项(县教研室、实验幼儿园、机关幼儿园、龙山小学幼儿园各1项)、县“十一五”规划课题6项。六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几年来,随着提升工程的深入推进,各幼儿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充实的活动,使教师的理论素养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精神不断增强,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篇6: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议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自治区农村学前教育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保教质量逐年提升。但是,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公办园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近年来,农村通过撤点并校优化了学校布局,但农村学前教育没有纳入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幼儿园办学规模普遍不大,大多数是因时因地创办,条件简陋,甚至出现很多“庭院园”、“门店园”。幼儿园布局的不合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民办园,由于享受不到政府的专项奖励与经费投入,多数园是租房,办园者只考虑盈利,不愿投入,教学、生活用房狭小,卫生、安全等设施配备往往不全,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更是匮乏。

三是师资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多数农村幼儿园达不到自治区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规定的要求,幼教师资不足,特别是民办园存在教师学历不达标、年龄差距大、工资待遇低等问题,留不住教师。

四是民办园难监管,检查指导不到位。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数量不足、且不平衡的条件下,农村民办学前教育取得较快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但是,这些幼儿园的办园资格、办园条件、办园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少问

题,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明确统一的设置标准和准入要求,但很难落实,多数民办幼儿园办学依然随意性很大,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有的园安全隐患严重,需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和关心幼儿教育的良好氛围。将学前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工作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加快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条件成熟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一同重视、一并实施、同等发展,全力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增加投入、改善环境,科学管理、提高质量,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二要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明确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要适应社会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从布局上对农村幼儿园进行规划,适当增加和扩建公办幼儿园,使公办园在整个学前教育发展中真正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鼓励各农村乡镇中心校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创办附属中心幼儿园,或利用这些闲置校舍对现有民办幼儿园进行适度调整、撤并、重组,扶持其走上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逐步使农村学前教育布局合理化。

三要多渠道筹资,改善办学条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或通过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健全与财政增长相适应的长效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并力争做到逐年增长。本着“放开、放活、管严”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筹资、多形式办园,形成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四是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提升办园水平。从实际情况出

发,合理制定城镇与农村、公办与民办园的设置标准,提高城镇园、公办园的建设标准,整顿民办园的办学秩序,使学前教育真正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建立教育、卫生、公安、城建、城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学前教育工作专项联席会议制度,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全面检查,统一验收,严加整顿,对达不到办园条件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责令限期整改,逐步验收达标,仍达不到办园要求的坚决予以取缔;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指导、检查、整治力度,严格加以整顿,促进学前教育的规范、安全、健康发展。要逐步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审批、评估、年检等各项制度,加大落实力度,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逐步理顺学前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狠抓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升办园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前教育的教育功能和办园效益。

篇7:农村教育发展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政府考虑的核心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建设中,“三农”面临着剧烈转型与阵痛。在种种矛盾冲突与调谐过程中,人们认识到,要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的、持续的、和谐的进步和发展,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最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回顾农村30年发展历程,探讨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村 教育 发展

Abstract: “three rural” issue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of our government to consider the issue.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odernization, the “three rural” is facing intense transformation and pains.Among the various conflicts with the tuning process, it is recognized that, to the rural community long-term, sustainable, harmoniou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and the fundamental.Recently introduced “long-ter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rogram”(2010-2020)re-emphasiz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sues.Recalling the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he process of rural development problems, the promo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meaning.Keywords: RuralEducationDevelopment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大国,全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面临经费短缺的困难,继续提高教育水准更是举步维艰,城乡教育与知识差距明显加大。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全局性的思考与筹划,实在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将我国理论工作者关于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观点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一 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仲德涛总结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一,发展农村教育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9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第二,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着力点,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面广量大,教育

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第三,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素质低是导致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突破上述瓶颈的关键,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农民人均收入,乃至增加我国国民收入,从而彻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1]。

二 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5%,但农村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19亿,占农村人口的35.9%,初小文化程度约占37.2%,1万名农村人口中大学生仅有4名,且多住在县乡两级所在地。农村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据统计,2000年全国小学55.36万所,其中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5.81%、14.66%和79.53%;小学在校生数分别占13.96%,20.69%,65.35%。初中学校6.27万所,其中城市、县镇、农村分别占18.73%、26.99%和54.28%;中学在校生分别占16.78%、27.64%和55.59%。可见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后,全国分三片地区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全国有2 410多个县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85%,其中,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的覆盖人口已达到54%左右,但总体上发展不平衡、水平低、巩固率差,城乡教育间的差距日益扩大。据统计,1990年全国只有40%左右的初中达到了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仪器和图书配备的标准,而农村中学绝大多数没有达标。许多乡村学校的学生还无法得到必须的书本,教师缺少教学材料。耿德英指出:在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这些状况得到改善,但是农村的教育状况存在的困难仍然是巨大的[2]。伍云峰从教育投入方面指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比重偏低,在全国教育总经费支出构成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比重呈下降趋势;各级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不合理

[3]。刘克亚亦指出现状如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均城市教育的发展展现出了现代教育的气息,而农村的绝大部分学校则连一间像样的教室都没有,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中学的危房都还未得到解决,就更谈不上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必备条件的改善了;农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且呈年龄老化和不稳定状态农村教师普遍学历低,在新课改实施后,由于缺乏经费培训,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很多地方因缺教师而大量使用代课教师;农村中小学生辍学严重,且存在应试教育与读书无用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初中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我国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在农村经济收入低的农户多的是,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子女、外地打工族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又缺乏教育方法,造成了这些学生的辍学根源[4]。而忽视教育的重点,同样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主要目的和人才培养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应用型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问题。

三 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方法

杜琳娜指说:1.转变观念。转变农村落后的教育观念,转“向城市靠拢”为“为农村服务”。以新观念带动教育实施,真正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出发,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的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发展特点,适当加入相关乡土课程2.加大经费投入,科学管理经费。2000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际的领导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3.转变家长观念,实行家、校、社会合作。要转变家长对于教育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观念,提倡科技兴农,加大引导农民认识知识文化对于提高家庭收入重要作用的力度,同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助其了解孩子的发展方向与需要。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教师的工资按时发放,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几级政府分担的机制,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现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担[5]。杜爱华指出: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端正教育思想,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探索农村教育结合农村实际新模式[6] 谈松华认为,调整并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与投资体制;采取应急措施,缓解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困难,中央与省级政府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解决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燃眉之急,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也是重中之重[7]。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制定适合农村环境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及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农村引进优秀的教师,对现有教师开展在岗培训;加强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监督,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三面监督的体系;加强对农村父母的教育指导,引导其正确、科学、合理地教育子女

[8]。肖月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指出,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管理上,应该实现区域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建立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观念,要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改造,以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师流动机制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从根本上讲是师资水平的差距[9]。丁麦秋指出优化农村教育发展环境,为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0]。赵家骥认为应该从关心物的发展向关心人的发展转变,关注农村学生的生存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11]。马雪琴认为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并加强农村教育政策的可操作性;多途径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专业能力;完善农村教育结构,建立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在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的同时,应该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办学[12]。

四 评价

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我国政府部门及相关专家学者一直在不断的摸索,通过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

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提出了自己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看法及一些解决方法。但是这些很多都停留在理论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实施起来比较麻烦。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学者们认为,我国的农村教育发展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制度设计与理论研究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我国政府工作者与学者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尽快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服务于民,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仲德涛.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2] 耿德英.浅谈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614-7616

[3] 伍云峰.发展农村教育的投入问题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

[4] 刘克亚.农村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S1).[5] 杜琳娜.关于我国农村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0(1)

[6] 杜爱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2011(4)

[7] 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8] 范林.论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三农问题,2011:03-0095-01

[9]肖月.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论坛,2008(08)

[10] 丁麦秋.制约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四大瓶颈及对策思考[J].农村教育

[11] 赵家骥.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教育,2010(5)

篇8: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1. 经费投入不足 , 教育教学设施缺乏。(1)幼儿园少,学前教育班少。目前的农村学前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班却非常有限, 并不能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需要。(2)教育设施简陋 ,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幼儿园是租用门房或自建住房作为教室,这类房子结构不合理,单间面积小,采光度差,防火防灾能力不强,各种安全隐患较多。此外,其教学设施不完善,幼儿活动的器具少,活动场地狭窄,严重制约着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幼教活动的开展,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

2. 缺乏专业教师 ,教育教学质量低。 (1)幼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幼儿园教师有的是从小学抽调,有的是由学校自主招聘的代课教师。学校为降低教育成本,只雇用一些低学历、低素质的教师,因此,农村幼儿教师中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少之又少。低素质的教师队伍严重影响了农村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2)教育内容严重偏离幼儿教育原则。幼儿教育应该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育, 但农村幼儿教育者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只重视对幼儿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幼儿兴趣及个性的培养,让教育完全失去了寓教于乐的本质特征。 (3)管理小学化。现在的农村幼儿园主要办园方式是由镇(乡)、村小学举办,少部分是个体私人举办。作为乡村小学举办的幼儿园,从法律意义上讲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但实质上是小学的附属机构,仍由小学进行管理。小学领导对幼教业务不熟悉,再加上工作繁忙,对幼儿园往往是不闻不问或无暇过问。从小学抽调到幼儿园的一些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幼儿园的教学中“保姆式”看管孩子和“小学化”教育的倾向十分明显。 (4)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真正通过幼师专业学习获得幼师证的不足百分之十,而且大多是初中、高中毕业的老年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在教育方法上生搬硬套, 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还有很多教师闭门造车,忽视与家长的沟通,不注重对幼儿潜能的开发,只知道“教什么”,却不去思考“怎么教”,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儿童的求知欲和智力的开发。

3. 民办幼儿园办园不规范。由于农村公办幼儿园园所太少,民办幼儿园就如雨后春笋般兴办起来。他们有的有办园许可证,有的没有。这些幼儿园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会计、厨师及保育员基本由办园者的家属或亲戚担当,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个别办园者素质低,没有幼儿教育管理经验,他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而一味地迎合家长的心理,在幼儿园还过早地涉及小学内容。另外,民办幼儿园保育工作还非常落后,大部分幼儿园中没有设立专门的保健员、保育员等,全部工作都由教师一人承担。

二、对策

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吸纳民间资本优化幼教环境。资金缺乏是农村幼儿园面临的共性问题,其设施简陋在所难免。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遵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幼儿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不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2. 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幼儿教师队伍。除了要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水平以外,还需要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软件水平。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增加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解决其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从而保证农村幼儿教师长期工作的动力。

3. 更新教育理念。不仅是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家长、社会、政府也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责任。政府要努力创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氛围,形成全民重视幼儿教育的风气。家庭要接受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和学校教育观念相协调,搞好学习型家庭建设。

上一篇:辽宁特岗教师招聘下一篇:强化法规制度贯彻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