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与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7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5个方面的振兴,必将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农村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也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为保持农业稳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出台一系列保护农业、扶持农业的政策,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情况也随之出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政府职能与农村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政府职能与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乡镇政府职能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体现

【摘 要】本文分析了乡镇政府职能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政府职能

为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路子,国家环境保护部、财政部于 2010 年在全国启动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 5 个方面。

1.乡镇政府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面对问题

1.1根本问题

根本问题是乡镇政府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的角色。一方面,在环境治理的脉络中,地方政府首先是国家权力的代理人。它的责任是完成治理工程分解的治理目标、任务,支配国家有着再分配性质的环境治理投资并对上负责。另一方面,作为地方经济主导者的地方政府还是经营地方发展的主角。地方政府独立的利益诉求成为其在项目运作中进行行为选择的主要参照。因此, 地方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扮演双重角色。此时,政府在利益诉求中职能发生了扭曲。这给当地的环境带来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亦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带来很多盲目性。

1.2项目落实中遇到问题

目前各乡镇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缺乏环保专业人员,加之乡镇及村级财力大都比较困难,拿不出资金来支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选址问题、占地问题、设施运行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

2.乡镇政府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的对策

2.1乡镇政府上报方案需科学、准确

实施环境连片整治前需要编制实施方案,乡镇及村按照审批的方案来实施。但是很多实施方案脱离实际,导致最后项目落实不了或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理效果。如有大型沼气项目用于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治理与综合利用,但与村对接时本村实际情况为无集中式畜禽养殖,导致该大型沼气项目最终无法实施。另一方面为是环保设施的处理能力与污染物排放量不相适应。如污水处理站收集不到相应处理能力的污水量,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如乡镇政府上报的方案是在详细的调查了解、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那么这些情况都是可以避免的。乡镇政府在调查、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应重点摸清示范区域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现状、畜禽养殖现状、饮用水源状况、环境污染及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现有的环保设施情况等。乡镇政府摸清这些情况,再将此上报至方案编制部门,使其在充分掌握上述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使方案有较强的科学性、针对性、适用性和易操作性,做到即解决了突出环境问题又充分地发挥了资金效益。

2.2乡镇政府应科学选址

环境整治工程的选址很重要,选址不当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选址基本靠乡镇政府协调,环保部门在乡镇政府选址确定后会绘制定界图等相关图件、办理一系列相关手续。但当项目兴建、建设资金投入后方发现选址并不适合预建项目,造成前期投入浪费。某镇项目村选址确定后找有资质部门绘制定界图,后因土地征占问题项目不能落实,只好从新选址,从新绘制。

在确定选址前,乡镇政府应从农村环境治理的实际问题出发, 做好调研工作, 深入到农民、农业和农村生产与生活中, 广泛听取农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农村环境治理的一手资料,并有效地借助环境管理部门、环保专家的力量,在涉及相关利益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讨论协商的前提下,选定合理可行的位置。

2.3乡镇政府应监督工程质量

环保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专业性比较强,其工程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其处理效果。目前,农村环保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由小型环保公司来承担,设计及施工水平良莠不齐,甚至有些设施是由乡镇当地的“建筑队”来施工。乡镇政府对工程质量缺乏监管,质量出现问题。结果成了形象工程、摆设工程。这一方面浪费了资金,不能够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发挥应有的环境效益。

其根本应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地方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乡镇政府职能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村民服务方面。在改革开放进入成熟期之后,乡镇政府应当加强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为主的职能。乡镇政府至今仍侧重经济职能,而忽略了公共服务的职能。只有乡镇政府把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放在首位,才能尽到监管责任。

具体操作首先在前期招标中应对环保公司进行仔细的甄别和筛选,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公司参与项目建设。在项目招标时,应特别注重考察公司的技术实力、农村环境治理的业绩以及信誉等。乡镇政府请环保专家对环保公司的设计图纸进行认真审查,尽量采用技术经济可行、投资省效率高、好维护易管理的工艺。

其次各乡镇一般都设有村建服务中心(或村建站), 可将村建服务中心纳入乡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专班的成员之一, 明确要求其负责对项目施工进行质量监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工程质量。

2.4乡镇政府应积极探索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

要使环保设施长期稳定地运行,使其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就需要对设施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护,而这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来作保障。目前各乡镇亟需建立相应的环保管理机构,配备环保专业人员,及相应的财力支持。但是目前各乡镇没有相应专业人才,拿不出资金来维持环保设施和垃圾车等设备的运行,这必然使设施的运行效果和环境效益大打折扣。

其根本在于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应将环境治理的任务、目标纳入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乡镇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力不从心”,在于乡镇政府政绩考核机制围绕着GDP指标。在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双重驱动下,乡镇政府很容易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短期效益中。因此,要改变农村环境现状,必须改变现有的与环境政策不协调的政绩考核制度,否则,再完美的环境政策在现实利益面前也只是一纸空文。

由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农村环境管理的体制还未建立起来, 现阶段某县已可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每个乡镇政府明确一名副职分管环保工作,并至少配备一名环保专职干部。县镇府实行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县党委、政府与乡镇签订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考核乡镇政绩的重要内容等。

乡镇政府应多渠道解决运行资金问题。大部分乡镇财政都比较困难,无法落实环保设施运行维护的所需经费。应向中央和省级财政不仅申请建设资金,更需要申请运行资金。多措并举, 多渠道解决农村环保经费严重不足问题。

3.结论

我国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历史欠账较多,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也是新生事物,需要探索和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乡镇政府在扮演国家着权力代理人和地方经营者双重身份,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中需认清责任。笔者分析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乡镇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力求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作者:于波

政府职能与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5个方面的振兴,必将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农村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也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为保持农业稳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出台一系列保护农业、扶持农业的政策,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本文通过对村经济现状及阻碍发展的因素深入分析,并就如何快速发展集体经济的对策深入思考。提出强化党建、政府统一规划,加强文化建设、提升集体意识、引进人才和技术因地制宜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影响因素;发展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而村集体经济是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的经济的基本形式,村集体经济在调动农民积极性、运用国家资源、激发农村发展动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因此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建设的5个方面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乡村振兴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制度、发展要素、发展空间方面提供保障。不难看出两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是“三农”工作的薄弱环节,存在很多弊端,从发展水平到发展速度都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1.1 农村集体经济资源缺乏,发展水平低

耕地、林地、水等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资源。然而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时把大量的土地资源都承包给了农民,村里所剩的机动地很少,有的村集体甚至没有机动地。家庭联产承包是以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存在的,而且产业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市场调节的要求,这种分散化的经营形式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阻碍了规模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基层组织薄弱,村干部的认识水平及工作能力不足

在农村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认识水平有限,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他们多数认为,村集体的状况是没技术、没人才、又没有资金,没有办法发展经济,面对困难,不是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而是“坐、等、靠”,无能为力、消极对待,结果是村集体经济停滞不前,以至于贫困落后。还有一些村干部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想法并且也勇于实践,但由于水平能力不足,在项目选择上具有盲目的跟风性,通常选择市场上农产品销售快、价格高的项目。由于受市场价值影响,农民经常不能获得预想利润,有时甚至亏本。

1.3 人才缺乏,没有智力和技术支撑

由于城乡差异大,城市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接受教育后农村人才,更不愿意回到农村,加之农村劳动力多数到城镇打工,造成农村长期处于人才流失状态,没有掌握科学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另外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受到限制,科学技术不能真正应用到生产中去,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困难。这些原因造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艰难的困境。

1.4 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不够到位

由于地方政府协调不到位,农民创业时办理证件常会遇到所需审批部门多,办理批复时间长。政府部门的扶持资金也是“政出多门”,不集中、不利于统一规划投入。政府部门的产业规划分散、不科学、不能因地制宜,不利于形成规模经营,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2 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新时期,农村应该充分利用党和政府制定的惠农政策,抓住机遇,创新思路,克服困难、开拓进取,采取积极对策措施,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为乡村的全面振兴,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

一是要有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支部书记。村支部书记是一个村的带头人,是村民的主心骨,决定村集体的发展方向,选好村支部书记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要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上来当村支部书记,把有能力、有远见的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等,选为村支部书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村班子。把那些文化程度高、事业心强、有思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吸收到村委会,形成懂管理、会经营、年轻化、知识化、综合素质高的村班子集体,提高发展集体经济本领和能力。三是发挥党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可以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中设置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在各种组织形式中的典范作用,成为工作中的骨干,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最终达到生活富裕的目的。四是建立奖惩机制。村干部的工资、奖励要与平的工作的业绩挂钩,对于工作中开源节流、创新开展工作的要给予奖励,对于工作消极、不认真、甚至违纪的村干部要处罚甚至免职。

2.2  重视人才与科学技术

一是重视人才引进,研究制定引进人才的措施和政策。农村普遍存在人才短缺情况,而人才是推动济发展的动力,因此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把高校毕业生、企业家和退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引进对象,采取措施给以一定政策吸他们到农村创业。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网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应对风险能力,开展农民培训,挖掘他们的生产经营潜利、调动生产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实现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二是重视科学技术、科学生产经营。农业发展离不开气候,充分利用气象服务信息,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利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抗旱、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来防灾减灾及制定趋利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达到增产增收。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实行科学种田,科学生产。积极参加农科站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增加农民的农业技术知识。

3 强化政府职能,做好科学规划

市县级政府为单位,做好发展总规划,形成一定的规模、多产业的、高效立体农业,积极指导好所辖农村因地制宜选择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式,避免形式重复,在自己辖区内引起竞争。一是调整种养结构。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种养业,促进种养结合,形成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在种养业的生产经营中,避免盲目跟风带来的损失。二是引导与指导农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展经济。学会在网上做生意,支持农民在网上做买卖,农民通过网络的供求信息,了解农产品的价格及销售渠道,同时还要通过网络做好配送服务。加快农业同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种服务组织的经营主体,发挥他们在村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强工作协调性、规范性。主要领导统一协调、统一调度,保证工作前后衔接顺畅、安排有序,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使中央“三农”政策在地方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

4 科学合理选择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农村面积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以农民意愿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因地制宜选择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农村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摸清了家底。村集体利用自己“三资”条件,围绕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选择适合本村集体实际情况农业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内容,也是基础。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吸引人才,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才能达到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才能富裕。过去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市场竞争。为解决这一困境,对策是,一是把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开发绿色、优质、品牌农业,使农业由增产向增质转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满足我国对健康农业需求,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二是发挥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生态农业、促进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开发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产业。产出农产品最好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培育多种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机构及龙头企业,使农业产供销实现一体化经营,将小农户经营与现代农业经营衔接起来。三是农村集体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利用农村有利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康养基地、度假村、休闲农业、延伸农业发展的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5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集体意识

农村文化的发展程度体现在农民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村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振兴是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精神保证。在农村建文化图书室、文化广场,利用这样场所加强对农民文化知识培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文化匯演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农民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热爱和关心集体的热情,凝聚发展集体经济的合力。

作者简介:吴艳荣(1973-),女,本科,中级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作者:吴艳荣

政府职能与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篇3:

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联盟体系与机制

摘 要:农产品外贸物流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县域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分析了制约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构建了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共享联盟”体系,包括:战略联盟、利益联盟、组织联盟、流程联盟、信息联盟、标准联盟。在此基础上提出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建设,即一个优化、三个亮点、五个抓手,从而为实现陕西经济的发展奠定保障基础,为我国西部经济未来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农产品外贸物流;县域经济;模式构建;机制建设

引 言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陕西省各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强化措施,开拓进取,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陕西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后续发展也逐渐转向农产品物流方面。农产品外贸物流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要发展壮大陕西县域经济,必须把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来实施。

国内外关于农产品外贸物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农产品外贸物流进行了研究:Charnes等研究了农产品外贸物流信息流的作用[1];Kopczak提出外贸物流战略联盟[2];Shapleyls外贸贸物流运输效率进行了分析[3]。李学工对山东的农产品外贸物流一体化空间结构以及框架体系进行了研究[4];庞燕等结合湖南省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践,运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建立了农产品外贸物流网络优化模型[5];薛娜研究了农产品外贸物流供应链系统[6];顾佳佳着重分析了现代物流发展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关系[7]。但对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既是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是转型升级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促进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本研究将试图在全面梳理并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以陕西为例,分析制约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构建两者间“共享联盟”体系,并提出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建设,为提高陕西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陕西农业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进而为实现我国西部经济未来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发展概况及制约因素

(一)发展概况

陕西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特色产业发展已形成规模。2011年,陕西以1 714万亩的水果总面积和1 420万吨的水果总产量,成为全国第一水果生产大省。为保证农业稳定增长,陕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干旱、强对流天气等自然灾害,持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使粮、果、菜、牧得到良好的发展,2015年,陕西省继续保持水果总面积、产量、品质全国第一[8]。随着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其进出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见表1)。2016年1-6月,陕西省农产品进出口26.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0.2%。其中出口17.6亿元,增长32.5%;进口8.9亿元,增长1.7%。陕西农产品出口增幅比全国增幅高13.8个百分点[8],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94个。主要出口市场北美洲金额达4 068万美元,同比增长37.46%;欧洲4 673万美元,同比增长40.67%;亚洲15 180万美元,同比增长20.85%[9]。但是各市(区)进出口发展仍不平衡,2016年全省僅西安、宝鸡、杨凌、渭南、榆林五市(区)进出口总值呈增长态势,其余各市均呈下降趋势[8]。

(二)制约因素

我国加入WTO以后,物流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然而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落后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又有现行管理体制方面原因,更有技术落后的因素,而且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关系结构失调的矛盾日益暴露并不断激化。直接表现为:农产品外贸物流缺少县域经济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外贸物流支持,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的关系结构陷入不可持续的恶性循环。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有:

1.农产品外贸物流成本高。陕西省大多数农户是单户生产经营,没有按经济区划设计,由此造成人为割裂物流,使流通和供应链渠道不畅,外贸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2.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为生产加工型企业。全省82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仅有10家大型农产品企业,而陕西大型的果品批发市场也只有5家(西北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长乐西路果品批发市场、朱雀农产品交易中心、西北果品中心批发市场、胡家庙果品批发市场)[10]。这与陕西省作为全国第一水果生产大省的地位极其不符。相应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进入市场无组织且分散。

3.农产品外贸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陕西省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同时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

4.农产品外贸物流投资结构不合理。从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来看,陕西农产品深加工严重滞后,在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中,初级农产品出口量所占比重较高,很多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致使附加值降低,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出口效益的提高[10]。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6∶1,低于全国0.8∶1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 ∶1~4∶1的水平。从农产品产业化整体来看,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增值服务能力还很弱[11]。

5.农产品出口的贸易规模还未形成。陕西省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大部分是分散经营,规模较小,竞争力弱,尤其是出口企业的品牌意识、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农产品营销方式、农产品分销目标等均比较缺乏,影响了农产品出口市场行为与规模。由于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和贸易规模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面对的国外各种贸易壁垒的复杂环境,使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缺乏稳定性,不利于陕西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这成为陕西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限制因素[13]。

二、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共享联盟”体系的构建

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发展是一个基于降低成本、资源整合、提升整体效率为目的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功能的顺利实现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共享联盟”体系来规范和保障其运行。在“大生产,大流通” 的农产品现代物流要求下,为适应目前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变化,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主体之间需要建立深度共享联合的运行模式。

(一)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包括三方面:一是总战略,以整个链条体系满足顾客需求作为总体目标。二是子战略,即各个企业的战略,如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物流中心、零售组织各自的战略,主要是各自的竞争战略。三是职能战略,即企业内部各个具体业务职能单元的战略,如生产战略、供应战略、市场战略、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信息战略等[14]。图1为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战略联盟体系示意图。

(二)利益联盟

作为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利益相关群体,不论是生产者、加工运输、零售等中间环节经销商,还是消费者都有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存在各种利益冲突,需要建立农产品链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的利益联盟体系如图2所示。

从生产到销售,农产品物流涉及生产、加工、运输、分销零售几个大的环节,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利益联盟问题。一般来说,从生产到零售端,是一个市场化水平逐步递进的过程,加工、运输及分销零售环节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对市场信息掌握更广泛,因此具有更强的产品定价话语权。而生产环节,虽然通过各种中介组织增加了其组织化程度,但由于具体的个体是农户,其市场意识和信息掌握都有限,因而在利益分配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利益联盟的矛盾也多发生在这一环节。因此,应进行多种利益分配方法与机制的创新,保护农户利益。实践表明,实行股份合作、实施保护价格、利润返还三种利益分配方式正逐渐被采纳和接受[15]。

(三)组织联盟

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的组织联盟体系如图3所示。

1.组织规模联盟。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建立良好的生产基地能够提高生产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在我国东部一些地方,出现了“加盟连锁农场”模式,进一步加大了生产环节的组织化程度。除了生产环节这个组织程度最低的环节外,其余几个环节都应提高其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如加工企业、销售商,可以通过重组、联合、连锁经营等方式提升规模和竞争力。通过提高各环节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升组织效率,这是组织联盟的基础。

2.组织结构联盟。组织结构联盟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组织内部,改善管理层次较多的传统科层结构;其二是组织之间,改善联盟形式,基于信息平台,增加联盟面。组织之间的伙伴可以改善联盟方式,将组织之间的点状关联改善为面状关联,增加组织之间的业务往来,从而促进组织联合,推动知识与技术创新。

3.组织功能联盟。组织功能联盟即提高关联业务效率,包括双方的供货及接收方式、结算的时间及方式、双方生产系统及信息系统的联盟方式、新产品开发中的配合方式或者以合作进行科研创新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方式等。

4.组织制度联盟。产权制度是核心问题,尤其要促进民营物流企业建立法人治理机制,渐进式自主制度创新与组织结构、组织规模、组织功能等联合,真正形成联动式组织联盟体系。

(四)流程联盟

1.合理开放业务流程。流程开放建立在合理性、必要性基础上,使得联盟体系的合作伙伴及时了解有關流程处理的状态。

2.确定核心业务流程。客户服务、订单管理、仓储管理、运输与交付、退货管理。通过属于不同主体的流程联盟,使得整体联盟体系的运作更加优化。

(五)信息联盟

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的信息联盟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第一个层面:基础建设层面。第二个层面:信息平台层面。其应用系统针对生产基地组织、龙头企业、物流中心、零售连锁以及消费者用户,进行内部数据生成并共享。包括农产品基础信息维护、订单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第三个层面:信息深层应用层面。

1.预警预报系统。可以通过历史销售数据预测未来销量,通过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控制农产品的有效库存。

2.决策支持系统。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3.电子商务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网上拍卖等先进的交易方式,如果连接海关和银行,可以实现网上支付等。

4.信息发布系统。面对公众建立相应的门户网站,使消费者能够对农产品查询,共享农产品物流信息和农产品物流功能。对于联盟主体而言能够解除产销困境,促进经济效益。

(六)标准联盟

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包括很多内容,有的应用于生产、流通、销售的某个物流环节中,如装备标准、作业标准,有的贯穿整个联盟体系的始末,如基础标准、信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用于传递信息、协调资源、促进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需要多个联盟主体共同遵循[16]。其标准联盟体系如图5所示。

1.实现物流的标准联盟。物流就是农产品的实物流动,在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农产品标准化问题一直是困扰产销问题主要原因之一。(1)农产品外观标准,包括农产品的等级分类标准、规格标准。目前陕西省各地区等级规格标准严重缺乏。既不便于储藏和搬运,也无法实现优质优价。(2)农产品质量及质量检测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及质量检测标准可有效防止突发性或群发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实现信息流的标准联盟。物流信息标准联盟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编码与标识标准;(2)数据采集标准;(3)物流数据与结构标准;(4)物流信息交换标准。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的标准联盟的建立,真正的农产品标准制定主体仍然是政府相关部门,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经费的投入,并通过法律法规保障农产品各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综上所述,各主体通过战略、利益、组织、流程、信息、标准等要素联盟机制体系优化,能够使得各主体统一发展目标,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在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共享联盟”模式中,深入微观与中观层次的要素联盟,按照公平合理的比例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利益分配,可实现资源运用最大化。整个联盟体系的联盟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17]。

三、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建设

1.一个优化。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提升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服务。创新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产品,设立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担保基金,推动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联动,引导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2.三个亮点。一是培育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外贸物流源,当前要抓好高标准的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县域农产品加工。二是加快县域农产品外贸物流物质基础要素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快我省“低碳、畅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物从“门→门”“农场→港口”的流动;其次要加强开发与生产物流工具和设备,促进通畅快捷。三是实施以商流为导向的发展战略。首先是建立无人超市并布点到县域与集镇,实行“无人超市县域化”;其次是在全国发达地区建立营销网络,使之尽快成为我省县域农产品外贸物流的主渠道[18]。

3.五个工作抓手。第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加快体制创新。平衡“生态文明”与“经济增长”的价值取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科学界定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治理结构。第二,化解陕西县域经济约束因素,建立立体保障机制。改变外贸物流资金投入方式,合理调整投入结构。改善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质态,加速陕西县域生产要素流动。立足农业和县域全产业链,提升比较优势,聚拢农业和县域核心科技,打造行业地标。壮大陕西县域市场经济主体,增加县域经济主体的人力资本,优化县域经济组织的运行模式,提高市场地位。第三,形成现代物流观念,走出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改革误区。按物流发展规律建立制度物流观念,按县域经济需求建立功能物流观念。三是按产业发展规律建立产业物流观念。农产品外贸物流体系重构,产销一体化破解“菜贱伤农”之困。第四,重构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组织体系。优化农产品物流业务结构,科学细分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需求,拓宽物流机构的经营与业务范围,成立慈善性质的农产品外贸物流机构,形成特色的可持续扶贫的道路。第五,提高陕西农产品外贸物流运行效率。建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的农产品外贸物流监管方式,优化大通道管控与双窗口开放的农产品外贸物流监管模式,完善提升人力资本与强化行为规范的农产品外贸物流监管机制[17]。

参考文献:

[1] Charnes A,Cooper W W,Li S.Using DEA to Evaluate Relative Efficiencies i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ities [J].Socioeconom ic Planning Sciences, 1989,23(6):325-344.

[2] Andrew Koenig,Van Wilk.Logistics Partnerships and Supply Chain Restructuring Stanford University[J].Dissertation

[3] Alan Mckinnon.The Foreign Trade Logistics Transport Efficiency Research[J].Supply Chain Project,2002,28:307-314.

[4] 李学工.农产品物流框架体系构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5:62.

[5] 庞燕,王忠伟.农产品外贸物流网络优化研究[J].中國流通经济,2016(7):23-26.

[6] 薛娜.我国外贸物流供应链系统优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6:153-154.

[7] 顾佳佳.现代物流发展与农产品对外贸易关系研究[J].物流技术,2016(11):42-46.

[8] 陕西省商务厅.2016年1-8月陕西省外贸运行情况[EB/OL].[2016-10-08].http://www.sxdofcom.gov.cn.

[9] 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 2016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78-83.

[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调节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413-416.

[11]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714-719.

[12] 陕西省统计局.陕西发展2011—2015 砥砺奋进圆满收官[Z].“两会”服务统计资料,2016-01-10.

[13] 王新利.试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物流体系的建立[J].农业经济问题,2016(7):39-42.

[14] 项保华,李庆华.波特模型及其改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1):96-99.

[15] 公彦德,李帮义,李为相.三级供应链协调和利润分配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185-186.

[16] 韩松.从基准理论出发构建我国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5):23-25.

[17] 张宁.欧亚经济联盟贸易救济措施对“一带一路”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6-65.

[17] 王静.基于区域协控中心的西部地区农产品外贸物流模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0-127.

作者:王静

上一篇:油井系统功图法计量技术论文下一篇:信息化时代中的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