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2023-03-12

第一篇: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我国制鞋企业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制鞋企业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一直艰难的前进着,我国每年生产的鞋子居于世界首位,鞋子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然而 我国鞋业生产还是处于鞋业的初级阶段,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鞋企数量也急剧增加,同时在鞋业的行业中也出现了很多领军品牌,如奥康,康奈,李宁等等,但是对于这个庞大的市场,这样的品牌却是寥寥无几,我国的鞋企数量虽然庞大但是却没有建立完善起来,和其他发达国家想比我们生产的都是中低档产品,各个方面都还是有所不足,为此,对我国鞋企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1.鞋企数量多,规模小。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的鞋厂从2万多家猛增到3万多家,但大部分鞋企规模偏小, 沿用家庭手工作坊生产及传统化管理方式, 没 有形成高效集约的现代化生产及管理模式,也无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2.生产技术相对滞后。我国鞋业从生产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在生产线上我们很多都是人工生产。制鞋生产过程中每一处细微的浪费,乘以庞大的产量基数,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我国的众多生产商因为生产技术薄弱在原料方面有了很大的浪费,同时有些设计不是很合理做出的鞋子 舒适度不够,市场接受度也不高。

3.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不注重产品研发和科技投入,多以OEM或ODM的方式生产,模仿、抄袭情况严重,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搞市场调查分析,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不灵通、产品设计式样滞后、花色品种单

一、舒适性差等问题,产品档次不高,价格卖不上去,总在中低档市场徘徊。

4.企业管理有待提高。在企业管理上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战略性的计划,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只是一些简单的实操性的数字计划。没有很好的计划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不能很好地组织大家一起努力。在企业出现问题的的事后控制力度也就会比较弱了。例如 许多的晋江企业现在出现的这种利用“大线小流水”的生产方式就是证明了中国制鞋企业的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没有做好市场的测评就盲目的被市场的虚假繁荣所诱惑,去改为大生产线,结果市场回应的都是小的市场容量,最终晋江鞋企们只也只能用这样复杂又浪费的“大线小流水”的生产方式做那些只需要“小线小流水”的产品。所以说我国制鞋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制鞋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鞋企的品牌经营意识薄弱

我国鞋企普遍存在品牌意识薄弱,他们更多的是去追求鞋子的产量,鞋子是否能跟上外国的款式,是否可以增大销量,而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鞋子穿的不仅仅是它的一种外观感受如舒适度,感官度,还有就是他的品牌,它能让人们有一种 不一样的感觉-----穿上这个牌子的鞋子就是不一样,甚至有一种自豪感,不是因为款式多吸引人,不是因为他多特别仅仅是因为它有这样一个标志。

就中国女鞋之都的成都制鞋企业来看看,目前成都接近4000多家鞋企的规模,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产品年销售收入已达360多亿元人民币。然而据统计, 成都市制鞋企业目前拥有鞋类产品自主品牌的仅300多个,虽说 像艾民儿鞋业、卡美多鞋业、依兰鞋业等品牌已逐步创立,但成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贴牌生产阶段。他们更多的是以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艰难的生存着。被淹没在市场的大潮中,谁是承担着但彼得风险。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成都制鞋企业数量众多,但名牌企业很少,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这样就使得成都制鞋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很难占领高档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2品牌定位模糊不清

“最终决定产品市场地位的是品牌,而不是产品之间微不足道的差异。”广告大师大卫•

奥格威说。因此在做一件产品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对品牌的定位,先将我们的品牌做

一个精准的定位,再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措施,做事情一定是事半功倍。

然而恰恰我国鞋企在定位这一块却做得很不尽如人意。很多生产商认为要做品牌就是要

做高档皮鞋,高档运动鞋,只有这样的高档货才能做品牌,一般生产的鞋子有人买就行了。

殊不知他们的理解是错的,任何档次的鞋子都是可以做品牌的,高档鞋、中档鞋、低档鞋不

因为鞋子的档次而影响品牌的档次。低档鞋照样可以做高端品牌,就好像老北京布鞋,在人

们的观念里布鞋是极其低档的东西,人家照样可以做到全国各地数千家门店。就是这样大众

化的东西只要做好了接受度会更高,因为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是决定一个品牌的先决

条件。在一味的高端下只会更大的增加成本,加大生产商的压力,产品的价格给消费者过大

的期望,若有一点点不满意不仅仅会使自己丧失客户,也会对企业品牌造成很大的影响。

高端鞋子、低端鞋子都有人做的好,但是有的鞋企因为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块市场,他每

一种都有但是就是没有能够代表自己品牌的东西,就是完全希望能分到市场这块大蛋糕的每

一个角落,结果也搞得自己 确实也只是分到了很多角落,最后就自己作死自己。

因此品牌定位不当,或者是定位模糊不清回事自己丧失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客户,甚至就

将成为市场大潮中的牺牲品。;

3商品与服务同质化高

当前鞋业行业产品的同质化日益严重,从整个世界鞋业市场范围来看,中国鞋业品牌的个

性化非常不明显,几乎没有中国的特色,不仅在外观设计上不能与国际品牌相媲美,而且在功能

研发,产品技术上也没有独特之处。中国鞋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一系列危机,这些危机虽然离

不开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中国鞋业品牌的“个性化危机”时候。

我国的鞋企目前的同质化正是面临的一个瓶颈。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形势来看,商品以及它

从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例如,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功能、结构性研发、企业服务体系、产品

消费结构的细分乃至企业文化等等都可能成为企业品牌的“个性化”标志。但是这些个性化的的标

志,无疑都需要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调查分析、企业运营上下苦工才能让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

提升,而我国鞋企做的最多的确是去了解国际市场上现在出现的优秀的产品,却模仿现有的经营

模式。然后大家相互“学习”,就像盗版一样总是不能学到最精华的东西。而自己不愿意去研发,

去探索,因为那也需要成本。这也就似的我国的鞋子产量是世界第一,然而中国的品牌却少有能

够立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缺少的是中国创造,创造出中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模式。

因此“特色”才是原有思路的新出路,只有赋予品牌产品以特色,才能打破当前的同质

化竞争的格局,才能“异军突起”, 在传统百货经营模式里达到的“鹤立鸡群”效果。目前的

中国市场已经是在这个为名牌商品而疯狂的国度,名牌运动鞋服市场的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激烈程度,只有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才不会被市场吞噬掉。

4 品牌宣传推广漫无目的

中国许多鞋企都缺乏市场调研和分析,在市场定位的处理上又不清晰,他

们往往是不知道哪些是目标消费者,哪些是潜在消费者,那些不是属于自己的客

户,更不清楚目标消费者经常被哪些媒体所覆盖。所以在媒体选择上没有清晰明

确的概念,只是单纯从媒体的覆盖率上去考虑,主观认为一些本来不合理的宣传

方式是宣传推广渠道的最佳选择。例如一些不合理的时间段做广告,一些不适合

的地方广告牌,大额的宣传推广成本不仅降低了项目利润,最关键是达不到很好

的宣传退关效果。

同时,宣传与推广的策略单一,电视广告,广告牌,而现在网络营销如此发达利

用微博、人人、邮箱等等做广告推广的鞋企并不多。没有考虑对传播工具系统化的整合。

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同质化的市场中赢得客户的青睐,我国的许多鞋企都喜

欢的最简单直接的宣传推广就是利用是或者不是的节假日打折促销,增加销售

额。这样的手段也许会有一时的效益,但是久而久之这样的手段和方式只会使自

己的品牌越来越差,最终又打回原形从价格上去分取低端市场。在品牌推广上一

定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营销质态。而是必须

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在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宣传推广,有时候也许宣传

费用相对较高,但是效果是可观的。就像运动品牌竞相争夺体育赛事的各种广告,

请各种体育明星代言。

5品牌管理能力不足

我国许多鞋企品牌基础管理薄弱,品牌保健能力又不够强,长期以来都是以投机行为、

豪夺心理、贪懒作怂,于是我国鞋子在质量管理上频频出现问题,这样严重伤害其品牌形象,

从而使得诸多鞋品牌早早夭折了。

我过许多的鞋企都是有着共同的弊病,他们只想着赚钱,却不愿意花钱,在鞋子的质量

上大做手脚,更加不会愿意去做自己独立的设计,完全去模仿款式,这样以降低成本, 这

样的生产商怎么会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呢?这无异于是在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同时他们还

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都是不愿意防火,只是想着不会着火,着火了再救火。但是事实上这些着

火再救火的企业没有能够幸免遇难的。鞋行业很多企业规模较小,因此很少制定大方向的营

销战略。很多企业只是埋头苦干,却不会抬头看路找资源、做规划。他们的目标就是今年生

产多少,销售多少,从来不会看看市场需求是怎么样的。等到产品滞留下来了,或是生产上

面浪费成本了才发现,此时才想解决办法,这时又是走老路促销,这样不会未雨绸缪的最后

吃亏的还是生产商自己。受伤的还是自己的品牌。

尽管现在不少品牌厂商在不惜挥霍巨资进行品牌形象的建设推广,以打造品牌的个性与

风格,但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弱。在如今的市场大背景下,品牌建设存

在着越来越多的不定因素,品牌发展越来越受到多种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

1写作背景

我国是全世界鞋类生产和出口最大的国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我国生产占世界

总产量63%的鞋类产品,出口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我国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民营企业是主力军,规模和队伍逐渐壮大,其运作方

式也从小作坊起步,逐步向现代化生产迈进。成绩虽然令人欣喜,但用国际化的眼光审视,

我国鞋业仍受制于国际跨国公司,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各自为政,分散竞争。而且生产上又

是批量小、变化快、附加值高,需要高水平的设计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不适宜大规模流水

线生产, 因为我国制鞋企业规模小并且不稳定 。

生产企业数量较多而且比较缺知名企业和品牌。我国制鞋企业基本以为跨国公司贴牌生

产为主,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鞋类品牌至今仍寥寥无几,而生产的都是外形基本相同、质量无

明显差异的同质化产品,趋同的营销策略,使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一轮接一轮的价格战中。

现在我国的大部分鞋企面对新的挑战, 这些鞋企业该如何表现自己的个性,如何能让消费

者在众多的鞋类产品中选中自己的品牌,无疑成为众多 鞋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愈演愈烈的消费市场中,品牌无疑将是战胜对手的重要法宝。

首先,品牌是市场竞争中锋利的武器,在同等产品中,品牌产品可以绝对优势的赢得客

户的青睐,而不以价格的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客户。其次,品牌可以帮助企业占领或部分占领

资源,同时能为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第三,品牌产品有一个较一般产品更大的定价空

间,从而使得企业保持较高的赢利水平。当然企业品牌的品质第一来自于产品品质,需要从

产品品牌做起,因为它是品牌的根本和基础。因此对于一般鞋企而言,要想打出企业的品牌

应该从一双一双的鞋子做起从一家一家的鞋厂做起,从而塑造出 产品的品牌,才可能建立

企业的品牌。

2 写作目的及意义

本文的写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品牌理论和品牌营销理论认知和学习,同时在我国鞋企品牌

营销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关于鞋企品牌营销的策略, 为

我国鞋企在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上提出相应的意见。这对我国制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在从品牌管理的战略性角度来看,品牌营销具有指导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因此,

鞋企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若想要实现自己的企业或产品成为真正名牌的愿景,绝不能单看

鞋子的年产量和年销量的业绩,而是需要不断地了解市场,做出相应的市场回应,同时长

期连续向消费者提供能够满足需求的优质产品。因此,就需要其必须要认真地研究品牌营

销的原理和策略,从而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品牌营销策略和计划。产品上面个性化的款

式设计、 舒适合脚,美观稳重,轻盈便捷 等都是好鞋子的特征,而品牌的内涵就更为丰

富,诸如鞋子出售的店面的设计、鞋子本身的风格形象、 售后服务以及引导二次消费的理

由等都是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环节。因此,品牌不仅仅需要建立,更需要的是营销。

由于品牌营销给的实施给鞋企带来的不仅仅是鞋子的年生产量的提升,年销售量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产生的连带效益和一系列的附加值效益,因此,本文对我国鞋类制造

企业在今后的发展和壮大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实施品牌营销在鞋企的行业里己

经是大势所趋,它关系到鞋企自身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2章

1品牌概述

1.1品牌定义

品牌是一种标记,一个字符,一个图案或一个名称,或者是由他们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合

而成的一种形象,它是区别于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标志。

从品牌的定义来看,品牌是旨在区别同类产品的一种记号,当然消费者消费的不是品牌,

而是由品牌对应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品牌正是代表着这种产品或者服务之间存在的差异。品

牌的价值也就是来源于产品的功能性价值和附加值价值。

1.2品牌的特征

品牌是专有的品牌,是有法律程序的认定的;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资源,凭借品牌的优势企

业可以不断获取利益,同时还可以做品牌扩张;在品牌的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品牌

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市场的变化,品牌可以壮大,也可以缩小,甚至退出市场;品牌具有表象性,

品牌没有独立的实体,不占有空间,它是利用某一具体的产品或者服务作为载体来表现自己,优

秀的品牌能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品牌有扩张性,品牌本身具有识别性,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

场的扩张。

1.3品牌的作用

品牌的作用就是一方面在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泛滥的市场上,品牌赋予他们不同的属性,给同质化产品或服务创造出差异,并提供品质和信心的保障,成为消费者在市场中优先选购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品牌内形成品牌的产品价值,同时创造额外的利润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能够让消费者识别到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是品牌化过程的关键作用,也是消费者信赖某品牌产品的品质保证。

2.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是通过市场营销使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过程。作为品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牌营销是指企业创建品牌及其创建后的经营发展与壮大的过程。

品牌营销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营销战略,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全局性和综合性

从企业的方面说,现在的竞争己经不单单是生产的竞争,而是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实施的竞争。这时的品牌营销战略就是一种体现这场竞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重要方面 。它包括了产品战略、 营销组合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其他战略。在战略的统筹中起到关键作用。

2.2.系统性和开放性

品牌营销包括了品牌从创立到他发展完善的全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而这项工程内的各个环节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项工程也是不断的变化。同时,这种开放性也表现为品牌营销是一种系统的结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通过不断接受外来能量与之适应、交流,进而使之不断调整与完善。

2.3.资本积累和效益裂变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的过程中,品牌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它有别于一般资产的特殊性在于其广泛使用,不仅不会使之损耗,而且有助于资木的增殖、积累和提高。这时品牌营销的效益不是以递增的形式来增长,而是表现出巨大的裂变性。

3品牌营销的意义

做品牌营销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监督和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可以使企业因品牌不同而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从而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资本和市场竞争力,一个成功的品牌,可以限制竞争对手。有利于保证企业不断壮大和持续发展。

第二篇:我国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现状分析:加强能源管理 实现系统节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钢铁行业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理念,逐步开展能源管理优化工作,并着手能源中心筹建。1981年,鞍钢率先提出了建立能源中心的设想;1985年,我国第一家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在宝钢建成。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先后有15家企业采用了能源管理中心这一管理体制。实践证明,能源管理中心是钢铁企业通过能源科学管理、合理调配、高效转化和利用,实现系统节能的有效方式,能够推动我国钢铁企业从原有的事后统计、分析、查找原因的能源管理模式,向以生产流程和生产计划为中心进行预案设置、过程跟踪、实时统计、动态分析的能源管理模式转变。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有相当大比重的钢铁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体制。

客观分析现有问题 明确能源管理工作重点

总结分析我国钢铁企业节能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集中一贯管理模式。该模式以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EMS)为支撑,以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为核心,按照扁平化和集中一贯管理的理念,将企业能源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等技术功能与能源的控制、预测、调度等管理功能进行有机、一体化的集成,基本实现了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管控一体化设计,系统和应用功能均比较完善。二是信息处理管理模式。该模式也建立了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但主要是数字化平台,将主要能源消耗信息和部分设备信息采集到能源管理中心,并对部分有条件的工序进行监控,基本实现了基于计量数据分析的能源管理功能和与信息化系统结合的离线优化。三是数据分析管理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企业沿用传统的能源管理体制,信息平台为主要功能仅是采集动力计量信息,通过软件实现编制能源管理报表、能耗分析、大屏幕显示等简单功能,无法实现在线处理和优化,本质上是以动力计量采集、管理为主的基础应用,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节能管理还有较大差距。

上述三种能源管理模式,基本特点就是利用信息化和数字技术,实现能源的精确计算、实时控制和计划调度。但是,面对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新形势、新任务,现有的能源管理模式还不足以系统解决钢铁企业能源种类繁杂、利用效率不高、二次能源回收率偏低等现实难题,须在梳理现有管理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加快能源管理创新步伐,探索出一条适合钢铁企业系统节能管理的新模式。概括起来,目前钢铁企业能源管理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实时运行与系统规划不同步。钢铁企业能源管理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钢厂能源管理模式仅仅是“单兵作战”,往往注重单体装备的能耗评估和节约,同时对单一能源研究得比较多,而从全局角度和战略层面,能源统筹优化配置做得还不够,以致单元能源消耗下降较快,但系统节能效果不理想,能源管理总体上仍旧处于分散状态,能源管理职责归属多个部门,统一规划、决策、管理的职能不突出,缺乏集中统一的能源管理机构,不利于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难以应对重大能源形势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同步。随着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钢铁企业纷纷加大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应用和推广力度,节能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但由于钢铁企业节能技术涉及领域较多,涵盖范围较宽,同时这些技术装备运行时往往存在着关联,如果不统一进行优化管理,效能的发挥将受到很大制约。目前,由于大型钢铁企业由众多生产单位组成,相互之间除主体生产线外,基础节能设施往往缺乏统一的调度指挥。主体装备改造与节能技术配套不同步。我国钢铁企业多达上千家,不仅产能布局分散,而且工艺装备新旧并存。由于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够,重点大中型企业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TRT)、干熄焦、转炉干法除尘配备率仅为30%、52%和20%;煤调湿技术仅在少数企业得到应用,造成钢铁行业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不高。

强化钢铁企业能源的有效管理,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水平,实现系统节能,要综合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结构优化。

结构优化是钢铁企业节能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方面,企业应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加快实现工艺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促进源头减量和过程清洁生产;另一方面,应逐步实现钢铁生产从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变,积极推动用能结构调整,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类能源。系统优化。

系统优化是发挥企业整体节能效果的关键所在。系统优化的思想就是从企业—生产工序—单体设备三个不同层次节能工作的协调和优化,即从钢铁生产大循环系统角度,强调单体设备的节能,兼顾各能源子系统,统筹到各生产工序,实现系统用能的经济性和结构优化,进而实现节能途径的最优化和节能效果的最大化。

梯级利用。

能源梯级利用属于循环经济范畴,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排放的最佳措施之一。根据钢铁企业流程特点和用能特性,能源在利用过程中,由于能量的损失不可避免,能源利用效率呈现逐步衰减态势。因此,不管是一次能源还是二次能源,在利用的方式上应按能源的品位并综合能源转换效率逐级加以利用。如在钢铁企业内部,主张焦炉煤气要进行深加工,而不是制备蒸汽和发电,副产煤气在企业内部使用还有剩余的情况下,才用去发电;热电联产过程中,高、中温蒸汽先用来发电或用于生产工序,低温余热用于办公供热;烧结余热和高炉顶压用来发电等。

量化管理。

这是钢铁企业科学管理能源、实现系统节能的重要基础,应完善水、电、风、煤气、蒸汽等各种能源介质的计量检测设备,提高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实行单体设备能源定额消耗管理,形成覆盖厂—车间—作业区(班组)的三级能源计量管理体系。

经济可靠。

钢铁企业能源转换途径众多,工艺技术发展迅速,应坚持以实际效果为衡量,以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原则,采取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工艺技术。

制定能源战略规划 加快实现四个转变

钢铁企业应不断创新能源管理理念,以指导能源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对于传统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言,重点要加快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

加快从单一能源部门纵向管理向综合能源管理体系转变。由于系统节能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能源管理由单一的能源部门纵向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系统节能的要求,因此,企业在推进能源管理的过程中,应逐步向计划、采购、生产、技术、设备等各个环节与能源管理部门分工协作的综合能源管理体系转变,更好地实现企业购能、用能、节能的优化。

加快由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向发展绿色、多元、低碳化能源转变。针对目前我国能源、资源条件和工艺技术现状,我国钢铁企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实现钢铁企业能源结构从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向发展绿色、多元、低碳化能源转变,重大工艺技术的突破是关键。此外,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钢材的社会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有条件更多地采用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从而改变煤炭使用比重过高的局面,推动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加快由定性的粗放管理向定量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为推动钢铁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持续、深入、有效地开展,须改变以往粗放的管理方式,以完善能源计量体系为支撑,加强能源消耗定额管理,通过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科学诊断、精确控制,推动能源管理步入集约化、精细化和科学化轨道。加快由注重技术节能向技术和管理节能并重转变。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工艺装备水平的提升,虽然尚有一定的技术节能潜力,但节能空间逐步缩小,管理创新已成为制约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短板”。钢铁企业还应加强能源战略管理,做好高层次、全方位的节能规划。一是抓好能源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认真梳理节能降耗工作现状,系统分析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新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中长期节能规划,明确一段时期内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节能目标、基本方针和战略举措,使能源管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二是做好计划的制订工作。钢铁企业须通过制订科学合理、务实适用的执行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落实战略规划既定的目标任务,特别应明确企业各用能子系统和单体节能设备的阶段性节能指标,才能使能源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具备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做好战略规划实效评估。钢铁企业应以节能效果为衡量,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定期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能源战略评估,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既定能源战略进行修订、补充,使战略规划始终符合形势任务的发展要求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现实需要。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钢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能源特点,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提高组织系统功能为导向,积极构建立体式、网格化、全流程的组织管理体系,实现能源管理的广覆盖、系统化和全过程控制。

建立能源管理责任体系。钢铁企业应成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能源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完善自上而下的能源管理机构,设立能源管理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职责,为深化能源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能源动态管理体系。钢铁企业应运用系统的思想和组织方法,以物质流、能流、信息流为核心进行动态过程控制和管理,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寻求最佳能源管理实践方案,实现对运行过程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双重动态控制,最终达到能源高效利用与动态平衡管理的目的。

建立能源管理考核体系。钢铁企业应加强用能计划的监督考核,提高用能计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准确性,建立、健全能源使用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内容、检查途径和奖惩标准,实现能源管理约束性惩罚与鼓励性奖励的有机统一。

推动管理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钢铁企业应适应先进工艺技术的需要,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在消化吸收先进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操作标准和工艺规程,大力推进标准化作业和精细化管理,以促进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效能的有效发挥;应通过管理创新寻求节能降耗新的突破点,推进能源技术创新水平提高。

钢铁企业应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工艺技术装备的利用效率和效能。通过信息化和工艺技术的融合,实现能源系统管理、物流优化和能流平衡,不仅有利于促进能源的扁平化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工艺技术装备的利用效率和效能。

完善能源预测评价机制。钢铁企业应从成本控制的角度,优化能源管理体系,合理定义各用能系统的成本构成,根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配置能源管理要素,通过能源管理系统的计划编制、实绩分析、质量管理、能耗评价等技术手段对能源生产和消耗过程进行用能预测和管理评价。钢铁企业应完善能源消耗定额管理,能源消耗定额是反映企业能源利用经济效果优劣的综合指标,包括建立能源消耗定额体系和定额管理组织体系;制定、修订能源消耗定额,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组织措施,以保证定额的完成;考核、分析定额完成情况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完善能源动态平衡机制。企业应对生产流程中的能量收入和支出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进行监测,通过EMS对能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能源调度人员和专业能源管理人员依据实时掌握的用能状态,动态调整、平衡能源介质结构、消耗,以全面反映企业各类能源的产、供、用或调入、调出之间的关系,确保能源管理体系保持最佳运行状态。

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是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的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它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节能投资方式。能源管理合同在实施节能项目投资的企业与专门的营利性能源管理公司之间签订,有助于推进节能项目的开展。

第三篇:我国企业价值现状的一般分析

文章标题:我国企业价值现状的一般分析

我国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价值亏蚀的状态,企业获利能力以及未来增长预期呈现下降趋势。其表现又多种,比如国有资产获利能力的降低、企业大面积亏损甚至破产、企业丧失基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例如,在1995年第五次全国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共清理出国有企业资产损

失和资金挂帐为7000多亿元,占当时国有企业全部所有则权益的29.2%。而到2000年第文章来自-http:///底,上述不良资产达1.8万亿元,与1995年相比,每年递增27.8%,占当年国有企业全部所有者权益的31.4%,提高了2.2个百分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状况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上市公司

家数

177

287

311

514

719

825

923

1060

平均每股

收益(元)

0.35

0.32

0.25

0.23

0.27

0.19

0.20

0.203

净资产

收益率

14.60

14.20

10.80

9.50

10.09

7.96

7.99

7.66

亏损公司

家数

0

2

17

31

41

86

85

97

亏损公司

所占比例

0

0.68

5.26

5.85

5.5

9.16

8.23

8.7

平均亏损

额(万元)

――

――

――

6898.00

12710.9

15950.76

11638.2

14259.9

从定量角度分析国企创造价值能力的研究,国内还很少见。刘芍佳和从树海(2002)的研究,应以1995到2000年的公司发行A股的中国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的数据来自企业公开的年终财务报告。并且,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设置了一些条件以剔除掉具有造假嫌疑的观测值。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企业目前处于一种资本与利润并增,但创值显著下降的状况:在1997到2000年间,上市企业平均利润额从每家6800万元上升到7400万元,增长约7%;同时,资本投入增长约37%,其中股东权益资本增长约50%。相比之下,企业的平均创造价值能力却显著下降,从1700万耗值额增至2800万。同时,企业的耗值面也在扩大,从62%上升至73%,市场总耗值额从126亿升文章来自-http:///至312亿。企业耗值增加表明企业“圈钱买利润”的资本经营粗放行为的加剧恶化,企业资本规模过渡膨胀而资本效益在不断下滑。这一现象也说明,上市公司的利润完全靠股东资本的增长来支撑着。

再以美国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财富创造排名为例,位于排行绑中前10名的情况见表。

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EVA排名(万元)

000539粤电力A105690

600019宝钢股份83564

600018上港集箱77999

600642申能股份76914

600956中原油气66887

000858五粮液64441

600098广州控股51360

600001邯郸钢铁49588

600104上海汽车48074

600005武钢股份40754

中国1000多家公司中,2000年只有一家公司的MVA为负值,1999年有15家公司的MVA为负值,1998年有20家。这一比例比国外要低得多。在2000年,美国有13%得公司MVA为负值,东南亚地区为36%,欧洲为18%,印度为65.2000年我国这一数字没达到1‰,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得市场价值可能被普遍高估,与企业得内在价值相背离。

由于MVA的计算价值完全以公开的财务报表信息以及股份信息为基础,它不能识别某些

上市公司精心设计的恶意骗局,如银广夏,MVA达到178亿元,而其绝大部分利润来自系统的造假,因此造成股价上升。同时分析中国2001年财务信息,可以发现利润普遍有所增加,而EVA却在减少,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效率低下,利润可能存在操纵。MVA局限性还体现在投入资本额这一计算基数来自公司资产负债表,可能会受到企业选用的会计方法的歪曲,企

业的一些资产价值如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往往因难于计量而被忽视,MVA的准确性还受到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MVA排名(亿元)

600019宝钢股份424

600642申能股份275

000539粤电力A228

000959首钢股份209

600008首创股份202

600663陆家嘴186

600121郑州煤电182

000557银广夏178

600018上港集箱171

600832东方明珠169

我们对照2000年EVA与MVA的排名,可以发现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进入两项排名10位只有粤电力A,宝钢股份和申能股份3家,且顺序也存在变动。其实,EVA是从基本面分析得出的企业在特定时间内创造价值,而MVA是企业为股东创造或毁坏了多少财富在资本市场的体现,是市场对企业未来获取EVA能力预期的反映。显然,在越有效的股票市场上,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就越吻合,MVA就越能反映企业现在和未来获取EVA的能力,即越是有效的资本市场,两者的正相关性就越高。在美国,2000年度上市公司的EVA和EMA相关性为0.81。2003年度日本的这一数字为0.70。

造成我国企业价值亏蚀的因素很多,而且常常交织,互相牵扯。主要有内部治理机制、投资行为、企业能力以及资本市场效率等方面的约束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我国企业价值现状的一般分析》来源于,欢迎阅读我国企业价值现状的一般分析。

第四篇:关于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从研究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出发,认为基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自身发展和审计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环境审计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达到促使我国更快、更好地开展环境审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审计 对策 可持续发展

一、绪论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各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审计的开展无疑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就现在的国际形势来讲,我国现在所施行的审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来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再加上缺乏专业的环境审计人员等诸多问题,这使得我国的环境审计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一)环境审计的概念

作为绿色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生态环境审计可以被称为资源环境审计,当然绿色审计也是它的一种别称。而在一九九五年首次把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大会的主题。把绩效性审计、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都归类于环审的范畴。大会认为在环审中应依据每个国家的国情来展开,对于被审计方的环境、管理等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规范,必须接受最高审计机关的监督和审查。同时,要对环境管理责任进行评估,揭示其在工作中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监督和鉴定。

(二)环境审计的研究背景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被允许并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这必然衍生出很多的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亟待解决。像渤海湾漏油等此类造成水体污染的严重事件,全国大多数地区空气质量不好并长时间出现雾霾现象,森林草原的退化致使土地沙漠化更趋严重,野生动植物种类与数量锐减等等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在日益上升、对此政府针对环境治理的支出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环境审计的研究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区域之间的竞争,各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逐渐加大,从而带来的环境的恶化程度也愈演愈烈。过去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只能被动的通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这一恶性模式来发展经济,但是这种模式如今已经成为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飞速增长,而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稳速增长。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畸形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在当今资源的节约与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下,加强环境审计对于企业规避因环境问题带来的潜在风险、履行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深化改革与技术革新,加强企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在我国推行环境审计存在的障碍

(一)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教育和生活模式致使很大一部分公民可持续循环发展意识薄弱,而在掌握国家发展大方向的政府管理者中也不乏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失环境保护责任感的。而国家对于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进度缓慢,一直走着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发展道路,审计部门对于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开展的环境审计的重大意义不够明确,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对于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不够明确。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导致了我国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滞后,无法更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政府的工作重心没有向这方面倾斜,更加制约了环境审计的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和依据

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与审计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但是目前还缺乏对环境审计的目标、审计主体以及审计范围的界定,原有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无法有效地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和控制。在目前开展工作时所依据的审计准则和规范里,均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环境审计的评价标准与规范。环境审计应当向着在事前确定目标,并对审计目标进行控制,对环境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减小或规避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规范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

三、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并强化环境审计意识

我国开展环境审计不仅仅需要政府、企业及相关审计组织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全民的积极配合。我国环保工作是在近年内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公民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很多人甚至从未接触过环境审计这一新兴的概念,并且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该项工作存在疑惑。

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书刊等各种传播沟通渠道来宣传环境审计,增强国民的环境审计意识,促使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人员重视和支持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使环境审计在我国能够顺利的开展。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增设环境审计专业,并将环境审计作为会计、审计、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以此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我国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和依据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与环境有关的大部分问题无法直接运用经济指标进行衡量,所以在开展环境审计时,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环境类型和审计项目,在坚持特殊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我国审计署在建立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依据时可以按照表1中的指标进行评价:

表1 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而在评价期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于一些实在难以量化但同时又会对被审计项目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的指标,可以考虑采用美国的优先权原则来量化指标。

(三)加快环境审计的资源建设

(1)加强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专业环审人员的严重缺失直接制约着我国环审的发展,为此我国需要大力培养一支专业知识夯实的环境审计团队。审计部门也可以引荐优秀的环境领域、经济领域及法律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作为环境审计的专家顾问,邀请他们一同加入到环境审计的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环境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也可以督促环境审计从业人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环境审计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的空白。在发展我们自己的环境审计的同时,不能闭门造车、盲目的追求环境审计开展的速度,应把学习的目光积极投向拥有先进环境审计经验的国家,积极参加国际上的学术研讨会,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修订适合我国的有本民族特色的环审体系,使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稳健、快速的发展,适应国际上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毕颜杰.环境审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3]周洋,王兴平.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新构想[J].山东审计,2003.

[4]刘建英.论加强我国环境审计的迫切性[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

1、创新审计体制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作为一个监督机关,审计机关也同其他监督机关一样,处于被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对立面"的位置上,因此,如果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工作是无法开展的,而我国宪法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同时,在审计法中却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双重管理体制,是审计机关缺乏与其职能相等的独立性。因此,一方面,要进行改革,把审计机关从政府及机构中单列出来,增强独立性;另一方面,要坚持权责统

一、依法明晰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审计组成员权责边界,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审计治理结构。

2、建立健全审计问责制度,提高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应建立一套公正透明、程序合法的问责制度体系,将审计与问责有机结合起来,把出现的问题与应该承担的责任挂钩,依法开展问责审计,保证问责的程序正当和结果透明,杜绝问责的主观随意性和不彻底性。要明晰岗位责任,从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审计组长――审计人员,从上至下层层负责,从下至上拥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有举报的权利。同时,审计组长应当接受审计组成员的监督,审计组成员有权拒绝执行审计组长的无理要求,对其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廉政建设的行为具有举报权。对违规的审计人员实行问责,实行审计结果终身负责制。对情节严重的调离审计队伍,终身不得从事审计工作。

3、完善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依法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是转化审计结果、增强审计监督效果的重要渠道,也是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审计公告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把《审计法》第36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改为"审计机关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也就是说,审计结束,审计报告被批准后要在被审计单位通过媒体通报,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提出异议的地方,要进行二次审计,再次通报审计结果,直至群众没有反映为止。这不仅仅能促进审计人员廉洁自律,保护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同时也在审计客体中起到威慑作用。对公告信息不完整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也承担审计机关的公告责任。

4、加强审计宣传教育工作,预防各类不正当活动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宣传:一是日常的宣传。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大力宣传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监督制度,让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作表率,主动接受审计监督;让审计工作者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从维护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战略高度,依法、有序、独立、诚信地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实施审计前的宣传。为防止审计客体对审计主体的贿赂,审计组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在被审计单位开一次审计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会议,提醒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在审计进行中的纪律要求,严禁行贿受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是审计"免疫系统"的细胞,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力量,加强自身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审计机关纪委部门要对审计人员的道德意识、公仆意识、廉政意识和法律意识进行培训和监督,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其次,要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专业能力。择优选择同时具有审计和其他专业交叉的综合性人才,改变审计主体专业知识相对单一的不足,使审计主体掌握更多与从事工作相适应的技能。防止审计出现技术性的风险漏洞。第三,要加强作风建设。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干部特别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把廉洁自律作为审计工作的"高压线",积极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做到管住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从制度上促进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用党性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守住清白,筑牢反腐倡廉底线。

6、加速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的整合,提高防治腐败的合力

要提高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相互协同监督效果,建立纪检、审计信息联席会议制度,由纪委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协同办案,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拓宽案件线索来源。纪委要采取从信访举报件中筛选涉及重点领域、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类疑难问题,移交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审计机关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纪委核查。与此同时,上级纪委监察部门要定期对审计机关进行走访调查,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跟踪监督并对审计机关纪检组进行工作督察。审计机关要定期向纪检监察机关报送审计结果,使信息成果共享,提高防腐,反腐的工作效率。对违纪违规的审计人员要备案。

>参考文献:

[1]康健.审计监督与反腐败斗争[J].湖北审计,2003,(5):36.

[2]马艳玲.对加强审计监督建设廉洁政府的思考[J].管理科学,2013,(10):69.

[3]刘杉.审计组长制现状分析与完善策略[J].中国审计,2014,(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N].人民日报,2006-03-02(08).

[5]张长海,邱华祥,陈济.强化审计腐败防治作用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96.

[6]戚闽奥.完善反腐败监督约束机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98.

[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02).

[8]李超男,曲斯鸣.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机制创新研究[J].经济论坛,2013, (7):98.

[9]朱兵.扫除地方审计机关监督盲区[J].中国审计,2010,(14):53.

[10]潘铎印.审计干部需把"二十不准"当铁律.[J]中国审计2014(5)

第五篇: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李 凡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 《民营经济三十六条》的出台使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融资困难的

严重制约。本文认为这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下的市场失灵,并针对这一失灵问题提出从政府和企业两方努力来解决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以便扫清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 [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 融资 市场失灵

一、引言

改革开放2 8 年来,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经 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根据“2005·中国民营中小企业问卷跟踪调 查”, 发现融资困难, 人才短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管理水平落后, 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而且选择融资困难的比例 更是达到了7 5 % 。

二、民营经济融资现状分析

1 . 融资方式主要为自筹资金的内部融资。企业进行融资决策 的关键是决定其资本结构,使融资的风险,成本,与收益之间寻 求一种均衡。但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缺少政府和金融机构有力的 支持,主要依靠内部融资,形成了较为特殊的融资结构。 表1 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对比 单位:%

由该图我们不难看出: ( 1 ) 虽然随着民营中小企业的不断成长 自我融资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其比例仍在90% 以上。(2)在民营中 小企业发展的初期也是其资金最缺乏的阶段其非金融机构融资的 比例高于或等于银行贷款的比例,这说明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中小 企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3 ) 除自我融资和银行贷款外其他的 融资渠道相对较少,比例总计不超过3 % 。

内部融资方式的优点在于, 可以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获 得一定的独立性, 避免过多的政府干预, 但依靠这种融资方式进行 资本扩张, 其速度是极其缓慢, 很难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 来 满足企业资本迅速扩张的需要。因为这种融资途径受到民营中小 企业自身状况的制约, 而且还受资本分散程度的制约。 2 . 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状况。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 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即间接融资。但这一渠道现阶段还比较 窄小,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偏小。 表2 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

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 的比重不到9 % (扣除乡镇企业中的集体企业)。间接融资的渠道 是我国各个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但是, 上面数据却说明民营中小 企业却很难通过这条渠道进行融资, 它们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在整 个融资总额中占有的比例很小, 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力度很不够。

外部融资方式虽然在成本上较之内部融资要高, 但是在企业的 起步和成长期会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 在我国当前中小企业靠 直接融资(上市发行股票)的方式还比较困难。间接融资这种方 式更切实可行, 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中的种种问题 使得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较少, 这一融资渠道也表现 的比较窄小。

三、中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信息不对称 情况下的市场失灵。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商品或劳务市场上,交易的双方往 往对于交易的对象具有不对称的信息, 使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 托”最优,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种“帕累托”改进状态,市场失 灵主要是因为竞争的不完全(或存在垄断)、信息的不完善(不 充分、不对称)、存在外部经济效果、存在公共产品、存在交易 成本、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等。一方对于交易对象具有信息优势, 另一方则在信息上处于劣势。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在一个 经济效率的市场条件下,资金的流动应该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 但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由于存在着诸多壁垒,资金的供给与 需求难以得到协调,也就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联系实际分析,大部分的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有以下四个方面 的不足,这使得银行处于信息劣势。

1 . 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装备差,经营业绩和预期收益不佳, 企业业绩不稳定。2. 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这是 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深层次原因之一。3 . 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不规范。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透明度低。4 . 企业信用 较差,并且缺乏信用的积累。 以上关于现阶段民营中小企业的弱点具有普遍性,而面对中 国民营中小企业参差不齐的状况,商业银行如同面对着一个信息 不对称的劣等品市场,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这就 增加了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而这种成本正是在这种信息的不对 称的情况下用在了收集足够的信息上面,这样银行便会提高贷款 的门槛以防范和化解道德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向民营中 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四、关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既然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从理论上是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的市场失灵,就是在现有体制下, 单纯的市场作用对某些领域无 能为力, 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 便需要非市场的 力量即政府的介入, 需要政府对这一市场进行调节和改进。笔者 认为作为政府应当着力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对目前的金融机构进 行一定的政策扶持,以降低其对中小企业的监督审查成本。二是 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二板市场。

另外,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拓宽其融资渠道的基础, 对 于中小企业首先要从讲诚信做起, 其次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 企业法治管理结构。其三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健全财务制度, 为 银行提供客观准确的财务信息。其四是建立自有资产补充机制, 提高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建国:中国中小企业融资[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版 [2]许崇正:中国金融市场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 年版

上一篇:我国风险投资现状研究下一篇:我国近年来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