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轨社会学概论论文

2024-04-11

越轨社会学概论论文(通用6篇)

篇1:越轨社会学概论论文

从“春哥”现象看网络恶搞

【摘要】近年来,“春哥”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网络文化,如“信春哥,不挂科”等。从社会角度来看,“雷人寝室”事件说明了现在的娱乐文化对大学校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传染。并且随着恶搞遍及各大网站,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伴随它的逐渐发展,大众文化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各个领域也将随之发生变革。“恶搞”与“网络亚文化”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的,这些现象作为一种“亚文化”,其发展趋势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和社会影响都是值得人们关注的。

【关键词】恶搞网络亚文化炒作

【正文】

一、“春哥”恶搞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一)现象概述

2005年,湖南卫视在黄金时间推出名为“超级女声”的电视选秀节目,使李宇春这个正在音乐学院上学的普通大学生迅速成为媒介娱乐时代的新星。据称,在学校里李宇春便以男性特征获得相当的赞许,“春哥”这一称呼也因此肇始。“超女”中的李宇春在舞台上的中性表演风格使其粉丝和非粉丝大开眼界,“春哥”一称呼不胫而走。从此以后,“春哥”一词在网友的附加和创造下流行起来,并逐渐成长为“神的化身”。从“铁血真汉子,春哥纯爷们”到“信春哥,考本科”“信春哥、不挂科”,再到“信春哥,死后原地复活”,“春哥”由男性化的女生“成长”为一个抹去女性特征的超能的“神”。

“春哥”现象一出现就迅速在网络上和大学校园里风行开来。由网友通过PS恶搞的“春哥像”和有关春哥的文章(诸如《史记-春哥本纪》《“春哥”教教义》等)受到热捧。原来只是“围观”而不参与的网友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加入到戏谑和搞怪的行列中。这样“春哥信仰”便日益被“发扬光大”:许多人在建立起春哥信仰的网站,并招徕信徒。在现实生活中“春哥信仰”也如日中天:“春哥教”“春哥党”也在大学出现;某个大学的学生宿舍内,甚至有人设置春哥的神龛,焚香祷告;昆明某居民楼挂出“信春哥,房子不会被拆迁”的条幅。“春哥”已然成为现代的新神祗。

(二)产生原因

网络恶搞既然能成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社会现象,一定有其深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网络亚文化席卷青少年圈

在互联网中,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人们通过网络运用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出来,于是这些表现形式逐步演变成一种特殊文化——网络亚文化。

今天,许许多多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认知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虚拟世界里,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交流的重要语言。如火星语、无厘头、跟帖、抱团、PK(粉丝大战)、戏谑恶搞、人肉搜索、晒客、PLMM(漂亮美媚)、很傻很天真、打酱油、囧、做俯卧撑等新兴词汇层出不穷。他们用这种网络流行语的方式,表达自我,张扬内心,满足了个体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价值观念。它的基础是开放,它的核心在于分享,它的价值在于精炼浓缩,无需触及灵魂,却又简单明了,直接,大胆,令人躲避不及。就像法国思想家保尔·利科说:“在技术时代,责任延伸到我们的能力在空间与时间,在生命的深处所能及的远处。”

2.满足了青少年缓解内心压力、寻求解脱的心理需要

众所周知,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现代社会节奏很快,青少年面临升学、就业等种种压力,无论是社会身份地位的差异还是知识认知水平的差距都是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多的的被压力所束缚。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减轻心理压力。而在如今以网络媒介为主的时代,迫使他们寻找一种便捷的、不同于传统的话语方式进行释放。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宣泄情感、表现自我的形式,轻松幽默,可以让青少年缓解在现实生活中积聚的疲惫感。制作者在制作“恶搞”作品的过程中自得其乐,观看者在接受“恶搞”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是许多青少年学生热衷于网络“恶搞”的直接原因。

在大众需要新颖的娱乐模式之时,网络恶搞逐渐成为人们自由发表意见,淡化身份和减轻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恶搞内容往往是现实生活的体现,加上网络的零门槛,使得普通民众能够自由进入网络文化空间,并能自由的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情绪。网络恶搞现象也成为人们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平台。人性的阴暗面和促狭面都可以在网络恶搞中显现出来。

恶搞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最简单便捷的途径,从中还能够放开身份和年龄等因素的限制,真正全身心的释放自己,不用顾忌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恪守的讲话风格和行事准则,所以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且乐此不疲。

3.媒体寻求利益最大化进行炒作

众所周知,今天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接触无数与个人相关或无关的信息,神经已经麻木。我们已经迎来了信息传播过剩时代,信息的海量堆积和渠道的无所不在使得信息对于人们而言不再稀缺,而变得日益易得。相反,倒是人们的注意力选择却成了市场追逐的稀缺资源。在这一大背景下,仅仅一般化地传播信息,已经很难在众多同质重复、等质等效的信息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其被“必选”的价值来。普通消费者天生对广告的反感,这使得即使广告放在眼前,绝大多数人也会视而不见。更何况那些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的广告被消费

者过滤掉,新闻则反而成了最吸引人的地方了。

因此,利用新闻事件(舆论热点),人为制造新闻、事件和舆论热点,借题发挥、借力打力,集中优势兵力,进而单点突破,但我们必须保证每一条新闻的醒目性。

因此有人提出:新闻是需要策划的,媒体记者是需要“勾引”的,勾引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新闻的“料”是否吸引他们。

网络媒体和传统大众媒体一样,也经常出现新闻炒作问题,这一方面是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的结果,有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刻意而为,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准确真实性的把握,应该说比传统的大众媒体更具挑战性,可能也更困难一些,但这并不是降低自身职业道德自律要求的理由,从这几年网络媒体新闻炒作不良影响的一些典型事例来看,其实只要网络媒体新闻事件的报道者对新闻本身的合理性多一些追问意识和核查的主动性,许多不应当出现的事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二、恶搞的由来和发展

(一).恶搞的由来和意义

“恶搞”一词来源于日本的一个流行词汇——“くそ”,读作“kuso”。在日语中,“くそ”可以做名词,意思是“屎”;可以做动词,有“排泄”的意思;可以做形容词和副词;还可以做感叹词,用在句首或句尾,用以辅助说话者表达某种感情。这个词之所以风行起来是因为日本游戏界的“认真玩烂game(游戏)”的风潮。日本电玩的市场很大,势必会出现一些几乎毫无可玩性的游戏,但又是因为其极端不可思议的烂而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甚至成为其忠实的拥护者。后来就有人用“くそ”或“kuso”来形容这个游戏以及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看法。到了台湾,“恶搞”成为BBS上的一种特殊文化,拥护者抱持一种无所不可笑,无所不可恶搞的观念,形成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这种文化借助于网络不可比拟的传播性,迅速风靡全球。

对于“恶搞”这个流行的词汇,目前研究者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但大家基本上认同这样一个说法:恶搞就是人们对熟悉的各类事件、问题、人物、作品等恶搞对象根据自己个人的意愿进行大胆、夸张或具有讽刺意味的重新定义和打破传统理解的没有因果关系的重新诊视,这种定义和诊视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感情色彩,并可能对被恶搞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正面或侧面的讽刺或嘲弄。[1]

(二).恶搞的发展

恶搞在中国的发展其实并没有多久,撇开周星驰等人导演的恶搞电影不算,真正的“恶搞”活动大概开始于“小胖系列”和“猥琐男系列”的风行。这发生在新世纪开端,PS流行的时代。

在PS时代之后,网民们毫不迟疑的进入了flash时代flash动画以更加形象的和更加调侃的方式广为流传。当然,与此同时,视频短片的形式也在同时发展并引起更多网民的关注。加上“真人时代”的热浪,网络恶搞开始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并参与其中。这一时期的“芙蓉姐姐”和“春哥”无疑成为典型,并被人们加入了更多的戏谑成分。{2}

相对于以上的个人娱乐而言,那么从2006年开始,先是“馒头血案”掀起了恶搞高潮,接着很多恶搞视频,短文,小说等相继出现在各大论坛网站,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恶搞大军。既胡戈之后,后舍男生又为网络恶搞注入了让人们颇为惊讶的效果。“恶搞文化”愈演愈烈,连商家都在其中闻到了金钱的味道,并参与到这一“狂欢运动”当中,2006年的“解说门”便是一个典型。

从之前的一份遍及21所本专科院校{3}的调查可以看出,近九成的大学生都知道胡戈的力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中有16.67%的大学生非常了解;而“后舍男生”的知晓度也高达九成,其中有6.71%的大学生对此了如指掌。调查还显示,认可并且喜欢上述两者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47.69%和54.37%。就网络上流传的恶搞视频而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为10.79%,相对而言,更受到男生的欢迎:男生中有13.01%喜欢看恶搞视频,女生中有8.72%喜欢看恶搞视频,比男生低了近4.3个百分点。{4}

但随着“恶搞”的发展,恶搞体现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经典作品及公众人物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并且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号称艺术家的金锋创作了雕塑作品《跪了492年,我们想站起来喘口气了》,试图让跪在岳飞脚下的秦桧夫妇站起来。一个自称唐朝诗人白居易后代的“国学辣妹”在孔庙内大摆性感造型,声称要“勾引孔子”。孔融让梨的典故被恶搞成:如果孔融吃大梨,他哥哥就会打他。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号召民众学习的榜样,成了人们闲谈中和网络上取笑的对象。“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因为被炸药包上的双面胶粘住了手”、“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诸如此类恶搞已令当局感到不安。

恶搞作品往往受观众(读者)青睐,确实并非每一个恶搞作品都能得到人们的喜爱,上述恶搞作品就让人们难以接受。《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6年9月开展的一项有629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

1、89.9% 的人认为恶搞应该有底线;

2、下列对象不应该成为恶搞对象 :道德伦理(72.1%);红色经典(71.4%);传统文化(65.5%);信仰信念(52.4%);他人人格(63.7%)。

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是一种不可亵渎、不可侵犯的神圣存在。解构颠覆这些经典作品及公众人物会混淆是非、蛊惑民心,自毁民族精神的长城,对国家民族危害甚巨。这种恶搞显然违反“公共利益”(公共政策)这一法律基本原则,其具备违法性特征自无疑义,这种恶搞行为应为法律所禁止,这样的恶搞作品自然不会受到大多数人民的欢迎。{5}

【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恶搞现象已经遍及各大论坛和媒介,恶搞的流行使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争锋,并且媒介的受众也越来越有主动性,恶搞作品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少年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雅俗的边界也在这场争锋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各种艺术经典逐渐变得通俗易懂。总之,恶搞颠覆着人们对于各种经典和圣人所一贯持有的态度,在这其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真实情感和对人性纯粹的期望。

【注释】

{1}李佳丽 网络恶搞现象研究 D 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大学 2007

{2}《中国恶搞文化发展史》刘芳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32期

{3}21所本专科院校为: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大学,扬州市职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警官学院,苏州大学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4}[学子论文]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报告——征鹏、孙艳、浦颖娟 2009年12月

{5}《恶搞现象之法律透视》郭林虎 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参考】

1.[学子论文]网络青年亚文化传播路径研究报告——征鹏、孙艳、浦颖娟 2009年12月

2.德利娅·利普希克(西班牙),《著作权与邻接权》,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7月,第85页。

3.豆丁网 驿晨 毕业论文《论网络恶搞》

4.《网络文化与青年》 杨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百度百科

6.巴赫金 狂欢化

7.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文化研究,2006(4):87-92.

篇2:越轨社会学概论论文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指导老师:

题目: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局

浅谈大学生就业困局

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近年来各界人士争先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感到忧心。随着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局的加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大学扩招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的关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也针对这些问题出台了相关政策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局,近年也初具成效。不仅解决社会部分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还为一些不怎么发展的城市输送了一批优质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缓解除了国家政策的调节还远远不够,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也因重视这一问题并制定一些相关政策进行人才储备战略——帮助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是也应该注意综合素质的加强,提高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 国家政策 学生素质 原因 建议

国家相关政策:

⑴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⑵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⑶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⑷ 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5)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就业促进法》和修改以及完善《劳动法》。

取得的成效:

首先,我国经济将保持又快又好发展,这对社会的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是个有力的拉动。社会劳动人群得到了方向性的流动,减少了劳动人才向东部沿海发展城市的流动造成的人才拥挤,缓解了中西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本也着“人才储备”的目的,招聘数量不会有太大减少;随着国家鼓励消费、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将会进一步开拓,制造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对于人力资源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进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有力的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协调、稳定的发展。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不是金融危机,而是正在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势必要有一些企业、一些人在这一轮的更新中被淘汰。但是产业结构更新后,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大学生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性工作的铺垫、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兴起,这些工作都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去做的,大学生的机遇也就来了。

再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工作,建设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大学生村官,不仅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用武之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我国农村向城镇化的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最后,《劳动合同法》的修改与完善、《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法律的完善,用人单位也逐步完善自己的用人制度,以前非法用工、拖欠工资等现象得以从根本上消除。除此之外,不仅使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法制更加的趋于完善,社会也更加的和谐,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必不可所少的。

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成绩,我们是不能忽视的。同时我们也要从这些政策中去发现对就业有利的重要信息,轻松就业。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些政策后面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一些仍然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这些弊端不仅有国家政策的弊端,也有社会弊端以及大学生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一一说明和分析。

存在弊端的原因:

1、国家政策和经济

(1)近年来历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于各大高校的连续扩招,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待就业时毕业生数目就非常的巨大。在金融浪潮席卷而来,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2)国家经济增幅放缓,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可能在相当长时间里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减速、出口减少、财政减收、外汇储备缩水以及待业人员增加等情况;(3)相关就业保障政策的出台,比如《劳动合同法》,虽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雇佣关系各项规范、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但同时也导致了用人单位在雇佣员工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2、社会用人单位

(1)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导致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2)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学历要求更高。在强调能力决定未来的今天,学历仍然被视为寻找工作的敲门砖。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所以,在招聘一些岗位时,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男性。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因此更愿意录用那些有相关工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工作的应聘者。(3)《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加了单位用人成本,保障了弱势员工的合法权益。这使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谨慎,在情况不明朗,需求不紧迫的时候,一般较少或不考虑增加招聘计划。因为这可能是用人单位提高了资金的投入却得不到相应的利益回报。

3、学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因而导致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4、学生自己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自身素质的缺乏。大学毕业了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即学历、成绩、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等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论素养不高,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除了过硬的“硬件”外,还必须有足够的“软件”比如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就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工作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大学生的择业能力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1)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和发展的地方,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偏僻西南地区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或去条件优厚的外资企业做白领,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一、国家政策领导和合理调控

国家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在解决就业地域结构不平衡方面,应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的流动问题,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涌向大城市就业难的现状,但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量学生纷纷积压在大城市求职的状况。

政府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制度变迁带来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为毕业生快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供网上就业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打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碍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协调学校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社会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各个用人单位应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一味的追求高学历,忽视本科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而应根据自己的公司实际发展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虽然缺乏实际经验,但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实际工作的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整教学计划,尽可能多地开设社会急需的课程,淘汰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传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四、大学生要充实自己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是最重要的途径。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大学生要提高这几个方面的素质:第一,学会做人,这是加强思想道素质的建设;第二,学会生存,这是培养身心健康,提高处世能力的要求;第三,学会学习,这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四,学会创新,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建设。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占据,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因此,大学生应当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努力寻找理想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来个“先就业,后择业”。同时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健发展。尤其对社会的结构和转型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人才流动的问题,这必然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篇3: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一、“越轨”概念的界定

美国社会学家戴·波普诺认为越轨就是“在一个社会中, 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 它包括犯罪、违法以及违反社会道德、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米切尔认为“是指触犯了某一社会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规定, 因而招致了社会非难或惩罚的行为”。国内学者一般将其界定为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关于大学生越轨概念的界定, 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庄国波认为, 所谓大学生的越轨行为是指大学生的一种非理性行为, 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违反道德、违反校纪校规和违法犯罪。而张音宇提出:“从社会学的观点看, 越轨行为就是与一个群体或社会的标准行为或社会期待相违背的行为。越轨是一个相对概念, 对一个群体来说是越轨的行为而对另一个群体来说可能不是。”

这里我们把当代大学生越轨行为定义为:大学生那些违反了当代社会规范或违背了当代社会期望, 招致社会给予否定性评判的行为。

二、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

大学生越轨行为表现形式多样, 研究者采取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进行了分类。郑杭生将社会越轨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和违规行为 (郑杭生, 2003) 。也有以越轨主体人数的多少为分类标准, 将大学生越轨行为分为个体越轨和群体越轨 (王先达, 2000) 。以大学生越轨的程度不同为分类标准, 将其分为轻微越轨和严重越轨 (王先达, 2000) 等。这里主要把大学生越轨分为以下几类:

(一) 违反社会公德的越轨行为

大学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 公众期望他们理应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可是, 现实情况却不尽然。大学生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并不少见, 主要表现为:在图书馆、教室、寝室等学校公共场合大吵大闹, 只注重个人需求和享受而无视他人需要, 影响他人学习及生活;大学生中损坏公物现象也屡见不鲜, 所谓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等随处可见;在公共场所不讲礼仪、不讲文明, 满口脏话, 在公共汽车上与老妇幼争座位;另外近年来, 大学生失信问题也很突出, 主要是学校学生助学贷款逾期不还问题。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

(二) 违反校纪校规方面的越轨行为

1. 学习中的违纪行为。

高校中, 大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等已经司空见惯, 屡禁不止。目前高校部分学生笃信:“分不在高, 及格就行;学不在深, 作弊则灵”, 把学习当儿戏, 违反学校有关学习的相关管理规定, 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所学专业自己不喜欢, 或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大学的生活与自己期望差距过大, 便以旷课或上课看小说等消极形式打发时间。

2. 生活上的违纪行为。

这类越轨行为主要有酗酒、打架、偷盗、赌博、晚归、外宿、擅自离校、在外租房、留宿异性、看不良制品等。高校每到毕业季节, 喝酒闹事、打架斗殴等现象就越发的严重。另外, 大学生非法同居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 违反法律法规的越轨行为

1. 打架斗殴。玩笑过火, 无意碰撞, 争风吃醋导致打架, 严重的还升级成为打群架。

2. 偷盗扒窃。

现金、交通工具、手机电脑、学习生活用品、书籍、仪器实验用品等都成为偷窃对象, 主要原因是贪图享乐、高消费欲、泄私报复等。另外, 学生参与的校外偷窃案, 大宗盗窃案亦有发生。

3. 卖淫嫖娼。

以女生用色相换取经济利益为主要形式, 黄色书刊、录像流传于大学生之中, 导致的恶性强奸、杀人案也在校园中时有发生。

此外, 大学生吸毒、赌博、抢劫、诈骗等违法现象也为世人所注目。这类行为虽然不多, 但无论对大学生自身还是社会都有较大的危害性, 是现代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

三、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一) 失范理论

失范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E·涂尔干最早提出的, 涂尔干所指的主要是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失范理论。默顿认为, 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它的所有成员都可以用社会所认可的手段来取得社会所赞许的目标。

失范理论认为越轨现象主要源于制度规范的缺失, 或者是获得社会赞许、认可途径的失效。经过在学校的访谈式调研, 发现76%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大学有过作弊现象, 作弊的原因无非是考试前没时间复习, 或是不感兴趣不想学习, 通过正常考试无法及格或是获得优异成绩拿到奖学金。大学生酗酒和非法同居现象, 学校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 这种越轨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

(二)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萨瑟兰和班杜拉。萨瑟兰的差异性联合理论认为, 越轨行为都是习得的, 而且是通过关系密切的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互动习得有关越轨的技巧、情感、价值观、态度、动机以及合理化机制。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受与他人互动的强度、发生互动的时间以及互动的延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刘能, 2003) 。班杜拉的角色示范和模仿理论则指出, 个体通过模仿而表现出侵犯行为, 这种侵犯行为成为可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一个表现侵犯行为的楷模;提供的侵犯行为被个体判断为合理的行为;个体置于与楷模表现侵犯行为时相同的情景中。他进一步指出, 如果要使侵犯行为保持下去, 奖赏性强化是必要的 (乐国安, 1994) 。

根据学习理论, 大学生集体性的生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习得在教育活动中的越轨技巧、态度和合理化机制。大学生的同辈群体成员之间的生活方式相对比较一致, 他们经常被置于相同的情境中, 而且也更容易从群体成员那里获得认可, 从而能使越轨行为强化。

(三) 德育理论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除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外, 教育还要使受教育者具备他所处时代的各种规定性, 具备该时代所必须的特征、素质、心理模式、思维方式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某一特定社会的积极实践者, 发挥现实的实践、改造作用。

教育动机的研究是制定所有现代教育政策的关键。而对教育动机的研究又有赖于谋求职业的情况 (要求能够得到与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相应的地位和利益) 和对学习的渴望。但显然值得注意的是, 谋求职业一般重于渴望学习, 后者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微不足道的。现在这种教育体系的增长过程已经失衡, 使教育动机与就业脱轨, 这无疑也是当代大学生越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防范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主要措施

(一) 增强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力度

校园规章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公平公正的学习竞争环境以及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多学生的越轨行为, 往往存在侥幸心理, 比如考试作弊, 如果有学生在这次考试作弊成功, 下次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模仿他, 这也是学习理论中提到的“越轨习得”。

只有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加强监督力度, 才能更好地杜绝钻制度缝隙的现象, 也能遏制学生的侥幸心理, 保证公平公正的学习氛围, 一旦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 良性的循环系统就会形成。大家相互学习好的学习行为, 共同努力, 构建和谐校园生活。

(二) 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要使学生所有所专、所有所长、所有所用, 这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但是现在教育系统的某些失衡, 使少数学生获得高学历后却在就业市场中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所以教育体系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非常重要。

首先, 专业的划分问题。当今教育, 专业划分越来越细, 最初的构想是学有所专, 这在最初的使用阶段效果显著。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专业职业的需求度饱和, 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增加,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适应市场变化, 发展新兴专业, 培养综合性人才。其次, 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有调查显示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的越轨行为呈负相关。课堂教学一定要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大学生们对传统的老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应, 没有兴趣。活跃的课堂氛围, 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 较多的课外实践等, 这些形教学形式被很多同学喜欢。

(三) 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沟通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沟通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群体, 但是长期的校园生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较少, 使得他们心理上还是不够成熟, 不成熟的心理往往会造成解决问题的方式鲁莽欠恰当。

很多学生一旦有了生活或学习上的问题, 要么是憋在心里, 要么是通过越轨发泄, 与老师、家长的沟通很少。这些学生个体长期压抑的心理问题往往成为越轨行为的导火索。所以学校应积极主动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并及时给予疏导。如建立学校的BBS论坛, 心理咨询在线, 领导信箱, 班级 (学生和辅导员) 飞信等, 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四) 深化自身主流价值认识, 积极学习良性行为

大学生应该主动地去区分主流价值和越轨行为, 并深刻认识到越轨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内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坚定自身信念, 树立崇高的理想, 不应采取消极越轨的方式逃避现实困难。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身边的优良行为, 发挥自身能动性。同时当自身出现问题时, 要主动和老师或同学交流, 找出问题的根源和正确的解决路径, 而不是走极端。

总之, 引起当代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教育体制, 也有微观的个体因素,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全方位的科学分析, 找出问题的根源, 寻求解决之道。

摘要: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 一般分为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纪校规和违反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依据社会学中的失范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德育理论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越轨行为, 不仅对大学生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也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秩序。防范和控制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主要措施:增强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沟通平台;深化自身主流价值认识, 积极学习良性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越轨行为,社会学理论,防范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先达.试论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分类及意义[J].金筑大学学报, 2000 (1)

[5]郑学刚.当代大学生教育活动中的越轨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蔡楷有.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 (5)

[7]庄国波.大学生越轨行为研究田[J].青年研究, 2000 (8) :18-23

[8]宋浩波.犯罪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越轨在社会变迁期

很幸运的,我们正处在百年不遇的旧工业时代与互联网时代交替时期。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才是鱼儿最佳觅食点一样。只不过对于鱼儿而言,需要抛弃旧习惯建立并适应新觅食规则。所谓新觅食规则,就是企业突破曾经“不能越雷池一步”组织边界,通过跨界或混搭发现并创造新商机。譬如,按照专业性组织边界原则彼此(理论上)应该“老死不相往来”的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业。

靠什么越过边界

传统意义上的组织之所以严格恪守产业或产品边界,其实是在社会动荡之后逐渐运行良好四平八稳的社会里形成的。通俗点说,由于商业利益格局已经被大企业瓜分完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个体只有通过不断加深专业化程度,获得在产业链中固有地位的加强。

而当整个社会进入时代变迁动荡时期,新观念与新技术不断出现,它会带来组织内部创新冲动与外部消费者欲望被释放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企业个体想象力在新观念以及新技术引导下,之前许多无法实现的想象得以梦想成真;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欲望也被诱惑出来,消费者期待着产品更多的新奇性、便利性等,隔壁的餐馆是否可以自动识别我的饮食习性、手机屏幕是否可以投射出更大尺寸更大分辨率的画面……恪守产业边界,已经成了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的同义词,把现有产品或服务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或直接插上翅膀,与消费者的欲望恰如其分地遭遇,才会发生神奇的市场效果。

首先,企业越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

在传统企业组织管理者看来,A与B产品的边界越清晰,代表着专业化程度越高;但是,从组织外部的消费者看来,A与B之间并不存在产品边界,假如A与B合二为一,并且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好处,那么,为什么不呢?事实上,传统组织所谓的边界清晰,只是企业出于一己私利,或为所谓固定顾客服务,或针对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唯独忘了组织外部等消费者的利益。而从消费者看来,并不存在所谓产品边界,只要A与B合二为一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好处。

譬如,金融与旅游之间的彼此跨界,就诞生了非驴非马“金融旅游品”。当下多家银行通过分期付款旅游、联名信用卡等金融服务吸引旅游客户资源,一场金融与旅游的跨界混搭拉开序幕。消费者不仅可以享受到银行从旅行社争取过来的优惠价格,还可以得到银行零费率分期付款。“轻松旅游、慢慢付款、零费率分期”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

分期付款成为一种银行、旅行社和消费者三方共同获利的方式。银行提供分期“零手续费”是对消费者而言的,实际上这部分费用是由旅行社来承担的;对旅行社来说,他们可以借助银行的宣传渠道扩大影响力,吸引高消费群体选择旅游产品;对于消费者,既可以通过银行议价能力来获得实惠价格,还减轻了一次性付款压力。这其中,消费者是最直接受益者。

其次,企业的跨界或混搭,考验的是企业家的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譬如,果汁与牛奶,原本是两个独立不相干产品,但是,“果汁+牛奶”诞生了销售红红火火的娃哈哈营养快线,称之为“品类跨界”;TCL利用其销售渠道及网络优势在国内五地的市场独家销售飞利浦彩电,称之为“同类渠道跨界”;可口可乐做促销时以联想产品和腾讯QQ币做促销奖品,称之为“促销跨界”……

通俗一点讲,就如不同家族、不同地域的血缘融合,血缘太近容易造成近亲婚姻,非同类血缘生出孩子才会更聪明。为消费者创造新价值,将两个完全不相干行业产品融合在一起,反而容易产生一种创新。因此,与传统工业时代主要依靠技术发明驱动创新不同的是,企业跨界或混搭的实现路径,一是靠企业家的新观念或新概念,二是靠企业家的想象力以及横向联想能力,最后才是通过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

从个体“商业模式”到社会“商业生态”

通常来说,企业个体的商业模式越清晰、细分市场的能力越强,企业的商业空间也就越大。它至少导致了这样一个错误的判断:一个企业产品的市场饱和度,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譬如一个电冰箱产品的市场前景,可能会被描述为具有1000亿元的市场商业空间;由此,同行业企业之间就会在误以为商业空间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开始一轮又一轮的价格大战。同时,也由此出现了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先进产品和落后产品等分类方法。

近年来兴起的企业间的收购兼并战,其实是重新落入了工业时代“规模论”窠臼,后来的企业管理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可笑,

事实上,“没有人是一个孤岛”。看似毫无关联的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产业之间,其实是围绕着一种社会共生“商业生态”空间,共同地创造或服务于同一顾客群体。

当一个顾客走进“城市购物与休闲中心”时,那么,他究竟属于哪一家企业的顾客?或者说,是哪一家企业创造了这个顾客?从企业个体的角度来看,当他走进一家商场购物时,他就成为了商场的顾客;当他走进咖啡屋时,他就成为了咖啡屋的顾客……以此类推,他几乎可能成为中心所有购物休闲场所的顾客。

只要我们听听一些新鲜的商业词语,譬如围绕着“虚拟生活、快乐体验、自助旅行、厨房革命”等生活方式而出现的新型顾客,就会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它们并不是围绕着某一个独立的企业产品所发生的消费需求,而都是社会“商业生态”这只母鸡下的蛋。

这也是“商业模式”与“商业生态”本质区别:在传统商业模式里,遵循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法则,而在商业生态空间里,则遵循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生系统。

譬如,在“厨房革命”中,一家生产排油烟机企业与另一家房地产公司之间,成为了既彼此受益、又彼此制约的关联性企业。因为只有当房地产公司将厨房设计得足够宽敞,才会容纳进更多的厨房产品。

事实上,“厨房革命”造就的商业生态中,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产业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厨房生活方式的需求。没人知道“厨房革命”究竟会席卷多少不同的企业或产品,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凡是深刻感受和领悟到厨房革命的企业,都有可能从“整体厨房”中获得新的商业空间。当有一天电视机或某个工艺品走进厨房,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厨房产品”时,我们并不需要感到吃惊,因为由厨房革命所引发的新的商业空间,本来就远比我们想象的巨大。

首先,它意味着企业之间的企业边界、产品边界或产业边界,开始模糊甚至是消失了。所谓的企业个体单枪匹马独自创造商业空间,其实是一种假象。假如我们说“整体厨房”现代生活方式,造就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新厨房行业的话,那么,房地产公司就和净菜、微波炉、洗碗机、电视机、工艺品等不同行业企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同行。

其次,它意味着企业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竞争,更多的是合作。企业不仅不能够强烈地排挤对手,反而是要适当地退出自己所占领的空间,使得更多新企业能够加入进来,因为参与建设一种生活方式的企业数量越多,商业生态的空间往往也就越大。过去你死我活的企业竞争,非但不能够创造或扩大商业空间,反而是在缩小甚至是毁灭企业的前途。

其三,它意味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出现在了非同行、非同类产品之间。换一种说法,每一个进入厨房现代生活方式的产品——无论它是房地产公司还是冰箱产品——都被打上了“厨房产品”标记。“占领厨房”成为了生活方式空间里的企业竞争战略,只有当一个产品挤掉了另一个产品所占领的厨房空间,它才可能进入到厨房生活的商业空间里。所以,谁做的更好,谁才能够进入厨房的生活空间,谁才能够掏走消费者口袋里有限的钞票。

因此,共生“商业生态”本质上,就是社会层面上的跨界或混搭。

第一,单打独斗只是传统工业时代狭隘竞争论产物,社会商业生态的跨界式合作才能吸引更多生存空间。第二,不仅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还要压缩企业个体边界为非同行/同类产品留出合作空间。第三,社会商业生态中,非同行/非同类产品之间存在着同一顾客群体,需要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之间合作,才有可能共同满足顾客需求。

[编辑 胡 俊]

E-mail:hj@chinacbr.com

篇5: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论文

论论文

——现代体育为什么起源于在西方

这学期的体育我选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这门课。这门体育课相对于别的体育课来说是室内的,所以没有跑步,没有汗水,没有太多的剧烈的运动。它是安静的,是需要用心和大脑来思考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才给我打开了体育的另一扇大门,让我了解了体育的历史、发展、人文以及它的社会的价值。可以说,动态的体育学的是体育的外在的、力量的美,而静态的体育学的却是它的精神和实质,是它的内在的美。用一种安静的方式,安静的心看体育,使我更加的热爱体育,更好的掌握了它的精髓。我的论文的题目是:现代体育为什么起源于西方。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指出的是,什么是现代体育。现代体育,就是要通过建立现代体育模式和方法来促进人的现代化,培养现代人。那么现代体育也就是人的体育,就是体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只有在参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现代化。现代社会提倡的是以人为本,凡事要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人类不断进行社会时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出现新的科学技术与新的理论知识,而体育在这一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找出缺陷与不足,及时的改进提高,实现现代化。现代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现代体育已经成为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实现人与体育的共同发展,才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新形势下,体育的发展要根据人的发展来,实现其现代化。那么,现代体育为什么起源于西方呢?这得从古希腊说起。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也是西方人文体育思想的摇篮。半岛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使古希腊人形成了爱美和爱好运动竞技的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古希腊盛行的主要运动项目和奥林匹克竞技形式仍在世界流传;其体育词汇已融入各民族的语言之中,所形成的体育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当代体育的发展。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斯巴达城邦,一切活动都以军事为出发点。斯巴达人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严酷的训练,在3个世纪内保持体育霸主的地位。为了加强对自由民和希洛族奴隶的统治,斯巴达实行彻底的全民皆兵,不重视文化教育。每个儿童都属于国家,被元老视为身体强壮合格的男孩在7岁时被送到公育机构,在青年指导员的指导下过集体生活。他们常年穿单衣,睡草垫,学习投枪、掷铁饼、跳跃、角力、赛跑五项运动以及游泳、球戏、游戏和音乐舞蹈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军事有关的内容也相应增加。为了培养机敏和勇敢,儿童还被纵容偷窃食物,但被发觉后仍要受到惩罚。年满18岁的青年进入士官团接受正规军事训练,包括使用兵器、五项运动和被称为斯巴达体操的拳击练习,并在军官的带领下参加夜间捕杀奴隶的偷袭活动。两年后,宣誓效忠国家,开始服兵役,正式成为军人。30岁取得公民资格,有权出席公民会议,可以结婚,组成家庭,但继续住在军营服兵役,直到55岁年老体弱为止。

雅典是希腊的另一大城邦。在公元前338年希腊被马其顿征服之前,雅典是当时教育和体育最发达的城邦。雅典教育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注重身心和谐发展。身体联系不仅着眼于军事准备,而且注重身体的匀称健美、动作的灵活,还注重培养勇敢、果断、谦让等品质。把裸体竞技优胜者视为人体的代表,并作为绘画素材,将肌肉松弛、身体虚弱、发育不良看作耻辱。儿童7岁前在家庭接受由双亲安排的教育,其中的体育活动主要有猜单双、掷骰子和玩球等游戏。7岁后男童开始通过私立学校接受文法和音乐教育,并每天由体育教师带领进行一般的体操和户外游戏,以培养正确姿势,养成优美的举止。13岁后除在原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外,还必须进入体操学校进行较正规的体育训练,并学习赛跑、跳远、投标枪、掷铁饼和摔跤五项竞技运动的训练,亦学习游泳和舞蹈。16岁左右,一般要进入国家体操馆继续学习,并参加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18岁起,经过测验合格者成为公民,宣誓入伍接受两年严格的军事训练,并到边防去见习。毕业后,只要无战争就可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古希腊体育源于宗教活动。由城邦组成的古希腊,战乱连绵,但古希腊作为泛神论的民族,尽管存在着激烈的内部纷争,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崇拜诸神。古希腊民族的共识是,世间都是由英雄——诸神创造的,并且认为神是人格化的英雄,为保持人与神之间的最短距离,常于收获的季节举行祭神活动。在祭神活动中,人们多以表现健康的裸体竞技和表现美的健身舞蹈与神同欢,以此创造出表达人间“悲欢离合”的艺术作品而倾诉于诸神。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逐渐形成了地方性竞技赛会,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祭神性的竞技已经具有全民众的性质,已经有正式的组织者并以装满橄榄油的陶瓮为奖品。由此,古希腊逐步迈向“运动会”的体育系列,开始整合和构成古希腊体育文化。

古希腊人有着自己独到的体育思想。苏格拉底强调做人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强健的身体和精神”,特别是极力主张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去锻炼身体,使身体做好精神的奴仆。《理想国》记录苏格拉底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教育与音乐教育一样,应该让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而且,体育训练应该十分小心,并且要终其一生。” 柏拉图是一名体育健将,曾经做过角力手。他认为从事身体锻炼可以净化灵魂,获得道德提升,在本质上接受教育,或者说,接受体育锻炼就是接受教育。强调身体锻炼要适度,不应该像职业运动员那样。只有适度的体育锻炼才能起到教育功能。而亚里士多德提出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勇敢”是众多品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体育要优先于灵魂、情欲的教育。有平等的体育意识,认为年轻人,不论男女都应该严格受到体育和音乐的教育。古希腊思想中所体现的希腊体育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意蕴,即体育中蕴含着对人的身心和谐的赞美以及对人性的高扬。在希腊思想中我们看到,古希腊人文体育的繁盛在于希腊人把人置于宇宙的中心地位。

古希腊体育有着自身的特点。体育是以各种方式来祭祀神灵或亲友的活动,是贵族阶级的竞技娱乐活动,体育的规则是简单而又公正的。

希腊人的体育,是以奥林匹克为标志。参加竞技的人是各城邦的公民。他们首先是业余选手,即使拿了冠军,也是公民的普通一分子。观众与运动员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于是体育人人都可以参与,成了培养公民品格的手段。希腊人理想中的公民,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勇武而不粗野,文雅而不柔弱。而诗与体育,培养着人性中的这两极。因此这两种教育的平衡,造就了心智与体格健全的公民。换句话说,体育是人发展自身人格的基本手段。所以说,追溯现代体育的起源,人们总是“言必称希腊”。

古罗马的体育也对现代体育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罗马,是无法用一个词来定义的城市。而留给人们记忆的是一个体育运动的剪影,因为古老的罗马斗兽场,因为充满活力的现代奥林匹克区。古罗马共和国兴起之后,出现了内容和实质与古代奥运会相仿的体育活动,但场面规模不及古代奥运会。

在古罗马帝国建立以后,角斗竞技开始了。角斗是古罗马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罗马奴隶主勒令奴隶或战俘们之间,或与猛兽进行的以死相拼的游戏。角斗的目的在于激发鼓舞人民统御世界的好武斗性,如此便兴起了职业性的角斗战士,他们相互搏斗,伤亡在所不惜。这些角斗士大多是奴隶,是经过训练的职业杀手,他们为了取悦皇帝和当地的领主而搏杀到死。角斗士们在类似于军事训练营的地方一起训练,训练方式和现代训练运动员的方式非常相似,他们要进行非常严酷的锻炼并接受严格的饮食控制,只能进食高热量的食物。他们要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包括匕首、剑、网以及锁链等。角斗士们两人一组互相格斗。在一些重大的皇家庆典上,有时出场的角斗士达5000对之多,平均算下来每场大概有100对角斗士出场。失败的角斗士通常是被胜者杀死。败者义无反顾地抓住胜者的大腿,而胜者将长剑直接刺入他的咽喉来宣告胜利。这时,全场的观众呼喊沸腾,气氛达到最高潮。

一般来说,角斗士的社会地位比奴隶略高。而且,也有些角斗士,因其所向披靡的高超搏杀技巧而成为超级明星。角斗士在角斗比赛中,获得了胜利,最想得到的莫过于自由、金钱和荣誉。如果一名角斗士在竞技场上格斗3到5年而得以幸存下来,那么他就能重获自由。那些获得胜利的角斗士们会得到胜利的奖赏,金钱和象征胜利的棕榈枝。角斗士获得的最高的奖赏将是一把木剑,它象征着角斗士获得了自由。如果角斗士获得了这样的一把木剑,那么他可以永远的退出角斗场。他不仅获得了自由,还可以充分享受自己赢得的金钱和名利。角斗场里所有的角斗士的死亡几率是不对等的,死囚几乎没有活下去的机会,战俘、奴隶和志愿者的生存几率差别很大。共和国晚期,凯撒等一些巨头控制罗马局势,内战爆发,凯撒与庞培之间的厮杀是这场内战的主旋律。值得关注的是,拥有大批的角斗士以及角斗士部队的凯撒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因为这场共和国默念的内战中,战斗兵源减少,于是用于角斗的战俘们被组成了角斗团,但是到了战争的关键时期,他们被用于实战,于是谁拥有更多的角斗士部队,谁就可能成为胜利者。大约到了公元 5 世纪末,风行整个罗马帝国的角斗娱乐活动才逐渐的销声匿迹。

古罗马体育的主旋律是野蛮的斗兽场,它凝固了旧时残忍竞技的划痕,也展示那个时代体育运动的雏形。

还有就是中世纪了。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欧洲封建社会的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由僧侣掌握,没有身体活动的地位。只是在封建骑士教育中,保留着一些身体训练和竞技活动。

基督教文明对古代体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基督教宣扬“肉体是灵魂的监狱”,随人的死亡而化为尘土,其灵魂将回到上帝那儿按生前行为的善恶,接受恩典和惩罚。为拯救灵魂,人要无条件的服从、忍耐,在祈祷忏悔和冥想中苦度终生,绝不能听任肉欲的驱使,贪图口腹之福、视听之乐和求爱之欢。在鄙视现实、鄙视肉体、弃绝一切欢乐和幸福的禁欲风气中,体育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造成了体育的全面衰退。教会学校没有体育,学校只教育学生发展灵魂的“美”,而不发展身体的美,认为有强壮肉体的人是心灵卑下的人,所以学校不设体育课,也没有任何发展体能的活动,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要遭到严厉的体罚,一切消遣均被禁止,学生过着严格的禁欲生活,经常的精神折磨和严厉的体罚使其身心备受摧残。教会还竭力反对和阻挠民间体育,造成人民体质的普遍衰弱,体质的下降和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助长了传染病的流行。

中世纪的骑士,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富有冒险精神,爱情是他们生活的“主题音乐”,能够在冒险中获得胜利,博得贵妇人的青睐,被视为最高的荣誉,他们愿为基督教冒险,而又不顾禁欲主义,要求享受生活,追求东方文明。骑士教育形成于11世纪末,其目的是培养忠实的武士,其标准是剽悍勇猛、忠君爱国、宠媚贵妇。骑士精神是基督教教义与日耳曼贵族野蛮性的综合体。骑士教育制度规定,封建主的儿子满7岁时,就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家庭中去受教育,或出外从师学习。他们侍候主人或教师,听其差使,同时学习礼法、文化知识和参加体育锻炼。侍童到14岁时充当男主人的扈从,参加狩猎和军事训练。他们练习跑、跳、角力、游泳以及爬绳和软梯以发展体力,操习矛枪、弓箭、战斧、钉头锤、大砍刀和马术以掌握军事技能。扈从到21岁时通过测验或战争考验,则被授予骑士称号。他们先到教堂守夜,然后在宗教仪式上当众宣誓后便成为骑士。骑士教育的内容虽然包括文、武两方面,但是偏重于武。概括为封建道德、礼节、宗教教育和“骑士七技”。“七技”就是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和吟诗。其中五种属武技范畴,下棋也与武事有关,主要是用来培养攻、防、布阵的能力,其次才是为了消遣。骑士教育实际就是基督教和世俗封建主的武士道,其目的是培养效忠教会和封建制度、善于作战的武士,以加强教会和封建主的暴力统治。14世纪后,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枪炮的广泛使用,骑士制度趋于没落。

中世纪后期欧洲民间体育开始盛行,在农闲时期和重要的宗教节日期间,以村社为中心的各种民俗活动渐渐增多。足球的原型在9世纪时已经在英国出现。913年,英国人战胜丹麦人以后曾以踢敌人头颅为乐,这被认为是英国足球的起源。除原始足球以外,棒球、板球、槌球、摔跤、投石、赛跑、使用棍棒的比武、滑冰、赛马、跳舞、跳跃以及攀登陡坡或盘旋形坡地的游戏,也在欧洲民间广泛流行。大约从十世纪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封建依附关系不断削弱,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发展市民自治武装,出现了有组织的射箭协会和击剑学校。

虽然当时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体育的开展,但骑士制度却从另一方面使某些体育项目得到了发展。崇尚勇猛顽强是骑士风度的要求,这对从事激烈的竞赛起到了帮助作用。中世纪后期丰富的民间体育活动,成为近代体育手段的原始素材和许多近代竞技 项目的原型。这也是中世纪是现代体育起源的一部分的原因。

正是因为体育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的发展,才到了今天的地步。可以说,这三个阶段对现代体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竞技(Athlos)”、“运动员(Athletes)”这些词汇被今天所有欧洲语言所接受,而这些词就是发源于古代体育。人们大多关注“精英”体育,冷落大众体育。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的这种对“竞技”运动的追求发展到现在,致使人们所关注的体育,更多的是对成功主题的赞扬。现代体育在当代社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也是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其富于竞争的优胜者。而且崇拜具有盲目性。竞技运动体育在社会占主流地位,大众体育倍受冷落的社会现象。我国大众体育提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和社区体育发展。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仪式化的体育。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成功地利用并保留了古代奥林匹克的各种宗教祭祀仪礼,使运动员和观众融入到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中。现代体育的发展已经不仅仅表现在运动员技艺的展示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运动仪式的宏大及在人们的关注下将这种宏大无限扩大化,将成千上万名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组织在相同的规则下,按照一样的程序演绎着机械运动。体育的公平、公正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维持“公平、公正”是体育比赛最基本的要求,从这方面来讲,同时体育文化促使了人们法制意识的形成。比如奥运会中禁止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现代体育奥运会赞助商权益的保护。现代体育需要政治的干涉。体育运动变成政治家们进行理性的权力的“游戏”的场所。政治家们可以通过政治区域中“游戏规则”的运用,进入体育区域,并从中赢得政治资本与权力。运动场上的升国旗、奏国歌,在大众眼中,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并且每一个国家奖牌的多少,暗示一个国家力量的强大与否。

现代体育中渗透着古代体育的思想,流淌着古代体育的血液,是古代体育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说,现代体育起源于西方。

评价:

篇6:毛泽东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改革开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东广场市民娱乐健身总体情况

东广场位于大东区八王寺街,紧邻从新修复的大法寺(八王寺)为沈阳最大的下沉式广场,也是大东区主要的广场之一,广场分为游乐区,健身区,休闲区,该广场同时拥有最大的音乐喷泉系统,是游人休闲娱乐观光的好去处。广场外围是花坛和一个小型旱冰场组成,里面是一些娱乐健身场地。该广场自建成后,多次举办大型旅游,文化等广场活动,在沈阳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产业特点: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广场宣传。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可常年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动,提高区域和商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用科学反展观看大东广场的市民娱乐健身

大东广场附近集大型超市、居民区于一体,广场附属设施包括小型摊点和娱乐器材店等。来此休闲娱乐的人大多都是附近的市民以及一些娱乐的一些团体。

1、大东广场附近居民的生活概况

近年来,随着市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民的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过去以吃、穿为主的单一格局,呈现发展和享受资料比重提

高的新趋势。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现在,市民们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

a)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安全问题涉及冠达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可以对吉祥商业区附近的居民进行调查,以便综合考虑商业区的设计和管理。设立顾客反馈中心和消费者管理中心,以接纳顾客的各种意见及建议。开通商业局域网,消费者可以通过浏览给商业区的各项服务给予评鉴及给出建议。

上一篇:通榆八中大事记下一篇:副厨师长竞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