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2023-02-20

第一篇:社会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

《社会工作概论》2011春期末复习

一、单选题

1、在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中,创造了中层理论的是(D )。 A 、班杜拉 B 、桑代克 C 、帕森斯 D 、默顿

2、下列属于社会工作特点的是(D )

A、通过个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B、重视个体独特性 C 、社会工作者代替案主作决策 D、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

3.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正式起点的是( C )。 A.1601年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 B.1898年美国的慈善学院的创立 C.1917年里士满《社会诊断》的出版 D.1869年的慈善组织协会的建立

4、关于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实施环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社会工作者在初步接触案主时要留意案主的态度与感受 B、在收集资料时直接与案主会谈就可以收集到完整的资料 C、收集资料后社会工作者要对助人活动做一个总体评价 D、助人过程中不需要案主参与进来

5、沈洁是一名儿童社会工作者,主要服务对象是残疾儿童。在她的努力下,一个脑瘫的儿童站起来了,一个智障的儿童学会了穿衣服,看着他们的成长,沈洁很幸福。上述内容意味着社会工作者(A )。

A、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能力 B、应该尊重案主

C、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D、以自立自助的方式帮助案主

6、下列不属于小组工作的功能的是(A )。 A、小组工作主要是通过个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B、影响个人发生转变

C、可以使小组成员学习遵从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

D、帮助小组成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知识和技巧

7、在罗斯曼提出的社区工作目标分类中,属于任务目标的是(B )。 A 、建立不同社区之间的合作 B、安置无家可归者

C 、增强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 D 、培养社区领导参与社区事务

8、在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系统具有平衡机制

B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一个家庭都会遵循家庭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 C 、家庭沟通理论认为各家庭成员扮演的角色是单一的 D 、家庭沟通理论认为沟通可以解决家庭中的任何纠纷

9、小邓是一名高中学生,因为偷盗被判刑一年,缓期一年执行,被归入社区矫正者的行列中,他担心社区的居民知道后看不起他,心理负担较重。负责他的社工小王向他保证会为他保守秘密。下列属于小王保守秘密的方式是(B )。 A、向自己的家人讲述小邓的故事 B、向自己的督导讲述小邓的事情 C、向别的机构的同行讲述小邓的事情 D、在发表文章时引用小邓的故事

10、下列关于贫困的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D )。 A、福利制度贫困论从宏观角度来探讨贫困的原因

B、贫困功能论认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是造成贫困的基本原因。 C、社会制度贫困论从微观角度来探讨贫困的原因 D、 贫困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贫困存在的根源

11、在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中,下列哪一项被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C )

A、德国的汉堡制 B、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C、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D、美国的睦邻组织运动

12、社会工作机构的价值会影响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其影响因素?( D )

A .机构的经济来源中所包含的价值影响 B .机构不能执行社会价值

C .机构的资金投入方会带来一定的价值倾向

D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会受到政策和制度等的限制

13、尊重案主的自决权意味着社会工作者(D ) A .可以代替案主解决问题 B .主动地提供服务

C .同案主商量之后自行作决定 D .以自立、自助的方式帮助案主

14、下列不属于小组工作的功能的是(A )。 A、小组工作主要是通过个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B、影响个人发生转变

C、可以使小组成员学习遵从适应社会的行为规范

D、帮助小组成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知识和技巧

15、下列关于小组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B )。 A、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础方法之一

B、小组工作者是小组情境中的催化剂,也是情境本身。

C、小组工作可以用群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D、小组工作具有社会控制的作用

16、罗斯曼在1979年提出的社区工作实施的三大理论模式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地区发展模式 B、社会计划模式 C、社会行动模式 D、社会运动模式

17、下列关于社区工作说法正确的是(A )。

A、社区工作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

B、地区发展模式通常运用于比较复杂的社区 C、社会策划模式常常用于那些简单的社区

D、社会行动模式在中国的社区工作中比较常见

18、在下列妇女小组中,属于妇女提高觉悟小组的是(A )。 A、以反抗男女不平等为主题的小组 B、讨论同性恋话题为主的小组 C、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开办的小组 D、网上妇女育儿自助小组

D )

19、下列不属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服务对象范围的是(D )。 A、贫困者 B、残疾者C、孤寡老人D、社会大众 20、下列属于社会工作者的特征的是(A )。 A、社会工作者是职业性的助人者

B、社会工作者只要有爱心就可以了,不需要掌握专门的助人知识 C、社会工作者只要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即可,不需要总是遵循它 D、社会工作者不必要做到个人和专业价值观的统一

21、毕业之际,小张面临着两种选择:读研究生还是工作。想请社会工作者小王帮忙拿个主意。小王并没有告诉小张如何选择,只是和他探讨了两种选择的结果,小张自己做出了决定。这里体现了社会工作的( D )。

A、尊重原则 B、个别化原则 C、保密原则 D、自决原则

22、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核心概念是(C )。 A、个别化 B、操作性行为 C、人在情境中 D、案主自决

23、下列属于不幸儿童的救助方式的是(B )。 A、小学义务教育 B、儿童福利院救助孤儿 C、修建儿童娱乐场所 D、社区创办幼儿园

24、某小区组织了老年腰鼓队,并且积极组织腰鼓队参与本社区的系列表演活动,腰鼓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参与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哪一项内容?(D )。 A 、老年社会救助 B 、老年生活服务 C 、老年心理辅导

D 、老年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

25、关于医疗社会工作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医疗社会工作诞生初期的使命在于“理解生命” B、现代意义上的医疗社会工作主要关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C、医疗社会工作者主要是对患者经济方面的协助 D、社区卫生教育不属于医疗社会工作的范畴

2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在罗斯曼1979年提出的社区工作三大模式(B )。 A、社会策划模式 B、政策实务模式 C、地区发展模式 D、社会行动模式

27、社会工作的精髓在于消除案主的悲观、自暴自弃等颓废心理和行为,引导他们认清自身的长处和弱点;给案主以希望、信心和决心,充分调动案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教给案主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案主得以发展自身的境界。根据上述一段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做决定 B、社会工作者充分尊重案主

C、社会工作者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帮助案主 D、社会工作者启发和引导案主,达到助人自助

28、在1601年,英国颁布的一部著名的济贫法令是(B )。 A.慈善组织法 B.伊丽莎白济贫法 C.爱尔伯福制 D.睦邻组织法

29、小李的丈夫因意外事故死亡,儿子才2岁,小李要上班没有办法照顾儿子,社会工作者小周帮助联系小李所在社区的家政服务机构,帮助小李解决了儿子的照顾问题。小周提供的这项服务体现了社会工作的哪一项功能?(C ) A、预防 B、救难 C、解困 D、推进社会公平

30、下列不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对残疾人分类的是( B )。

A、功能和形态残疾 B、精神残疾 C、丧失功能残疾 D、社会功能残疾

31、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A )。 A、弗洛伊德 B、荣格 C、沙利文D、班杜拉

32、不属于小组工作的三大基本模式之一的是(A )。

A 、过程模式 B 、社会目标模式 C 、治疗模式 D 、互动模式

33、关于妇女社会工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 A、妇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女性 B、社会性别成为指导妇女社会工作的重要概念 C、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D、妇女社会工作不涉及男性。

34、在矫治社区工作中,比较普遍采取的矫治形式是(D )。 A、院舍训练 B、社区劳役 C、看护缓刑人员 D、监狱等机构矫治

35、关于社会工作者的道德操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优先考虑自己的能力 B、社会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护案主的隐私

C、社会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利用工作之便剥削案主 D、社会工作者可以保留一些专业决定的信息不告诉案主

二、多选题

1、王女士离婚多年,带着女儿自己过,最近终于找到了一个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对象,但15岁的女儿坚决反对,她自己也开始犹豫,希望工作员帮她拿个主意是否要结束这段关系。工作者和王女士的女儿做深入的交谈,了解女儿反对的原因,并及时与王女士及其对象沟通,同时让孩子了解母亲的处境,看孩子是否可以明白组建一个家庭对母亲的意义。在沟通之后,王女士和孩子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特点包括(ABCE )。 A、帮助案主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依赖别人的帮助 B、引导和启发案主,以达到案主自助并在自助中得以发展 C、社会工作者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案主 D、社会工作者直接教给案主解决问题的办法 E、社会工作者相信案主有改变自己的潜力

2、关于家庭治疗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E )。 A、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模式,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对象。 B、家庭治疗的焦点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问题。 C、家庭联合治疗方法是各家庭成员由不同的社会工作者承担会谈。 D、家庭合作治疗法是每次会谈都由一个工作人员和家庭全体成员会谈。 E、结构派家庭治疗致力于失去功能的家庭达到结构性改变。

3、下列属于早期社会工作实践的是(ABCDE )。

A、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B、德国的汉堡制 C、德国的埃尔伯福制 D、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E、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4、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的是(BCDE )。 A、社会工作通过促进社会的再分配来调整社会分配不公 B、在问题产生之前,对社会及可能受影响的人群发出警报 C、增强社会成员对可能出现的变动的应变能力 D、帮助解决案主的基本生存问题 E、提高案主适应社会的能力

5、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内容包括(ABCD )。

A、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 B、案主的求助模式 C、资源获取模式

D、服务提供模式 E、资料获取模式

6、关于社会工作的接纳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E )。 A、即使案主身上有较大的缺点,社会工作者也不能对之排斥 B、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者赞同案主所做的一切 C、接纳意味着案主可以不用积极改变自身的缺点

D、接纳意味着案主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社会工作者不得干预 E、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者相信案主,以一种非评判的态度的对待案主

7、社会工作的特点不包括下列哪些选项?( DE )

A、助人自助 B、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 C、重视运用社会环境资源 D、其主体主要有国家和政府构成 E、其对象限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8、下列小组中哪些属于支持小组?(BD )

A、中学生公德教育小组

B、单亲家庭自强小组

C、青少年野外拓展训练小组 D、癌症病友小组 E、为毒瘾者提供服务的“美沙酮治疗小组”

9、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工作的功能包括(ACE )。

A、推进社会公平 B、促进社会革命 C、促进社会整合 D、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E、维持社会稳定

10、下列属于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中,哪些体现了“尊重”的原则(BC )。 A、散步时遇到熟人打招呼 B、帮助残疾人申请助残经费 C、帮助刑满释放人员申请工作 D、支持北京举办2008奥运会 E、反对高中生“早恋”

11、小丽有一个男朋友,相处融洽,但是小丽发现对方有遗传病史,小丽家人得知后坚决不同意。小丽希望工作者帮她出主意。工作者首先让小丽明白家长的意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然后让小丽及其家长深入了解对方的遗传病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让小丽的男友和小丽的家长做一次交流(在工作者的陪同下),征求家长的意见。然后工作者再让小丽及其家长做出决定。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具有下列含义(BCD )。 A、社会工作者只要具备爱心和耐心即可做好本职业 B、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观做指导

C、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套助人的专业知识

D、社会工作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 E、社会工作者的助人方式是单方面的施与

12、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缘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 A、《社会诊断》一书的出版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正式起点 B、“莱恩报告”使社区工作被正式确认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 C、1960年以后社会行政工作得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社会工作 D、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属于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E、社会工作在中国一开始萌芽就属于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的是(ABD ) A、社会工作通过促进社会的再分配来调整社会分配不公 B、整合社会资源

C、增强社会成员对可能出现的变动的应变能力 D、整合社会关系

E、提高案主适应社会的能力

14、下列属于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是(CD )。

A、社会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 B、案主大都采取被动求助方式 C、助人资源大部分来自民间 D、服务提供更加专业化 E、执行服务的人员主要是政府行政人员

15、关于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 A、在价值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接受他(她)受雇的社工服务机构的价值体系 B、具体实践中,机构的价值和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并不能完全保持一致 C 、机构本身总是代表着良好的社会价值 D、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总是能得到完全的执行

E、社会工作者和机构的价值不一致时,社会工作者总是要服从机构的价值

16、关于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E )。 A、中国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 B、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固定不变的

C、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其服务对象逐渐减少 D、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其服务对象逐渐扩大 E、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极度贫困者会减少

17、关于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E )。 A、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属于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B、中国古代的救济事业成为一项经常性的社会福利事业 C、中国的乡约制度可以称为现代社区发展的萌芽 D、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教育在中国没有中断过

E、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开创了中国社区研究与建设的先河

18、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的是(ABDE )。

A、推进社会公平B、整合社会资源C、增强社会成员对可能出现的变动的应变能力D、整合社会关系E、维持社会稳定

19、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主要受到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ABCD )

A、社会政策 B、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C、社会的利益分配制度 D、社会救助制度 E、公民的受教育程度

20、关于个案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 )。 A、个案工作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增进福利

B、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础方法之一

C、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个人

D、个案工作的方法是对案主进行直接服务

E、个案工作是其他社会工作方法的基础

三、判断题

1、当案主绝对清醒,有自决的意志和能力,即使他的决定对自己的基本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社会工作者也不应该限制案主的自我决定权。( )

2、案主的行动或潜在行动具有严重的危机会伤害自己时,可以适当限制案主的自决权。( )

3、社会工作同时具有正功能和反功能。( )

4、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自我和本我两部分。( )

5、默顿的角色丛理论认为,每个人所占据的是多种地位,这种多种地位就是角色丛。()

6、西蒙认为,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本质上是反对将社会工作者当作施恩者和解放者。( )

7、儿童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处于特殊困难境遇的儿童。( )

8、中国家庭服务的特点之一是民间机构作用比较突出。()

9、矫治社会工作中最主要的工作领域是社区矫治。()

10、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不利地位是个人的能力问题导致的。( )

11、矫治社会工作属于司法矫治体系的一部分。( )

12、中国的矫治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矫治体系。()

13、社区服务是中国目前社区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14、社会行政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属于一种行政命令。( )

15、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 )

16、危机调试法大部分在行为修正模式下实施。( )

17、1601《伊丽莎白济贫法》是现代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 )

18、在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重心正从“去机构教养化”转到“机构教养化”。 ( )

19、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参与医院的行政工作,间接为病人服务。( ) 20、机构为本的实习模式中,学院不需要有专门老师参与。( )

21、社区工作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 )

22、社会工作的计划制定只需要社会工作者制定即可,不需要案主参与。( )

23、班杜拉强调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

24、小组工作中的互动模式关注的是小组以及小组成员的目标。( )

25、社会行政工作是转化社会政策成为具体社会服务的过程。()

26、家庭联合治疗方法的每次会谈都由一个工作人员和家庭全体成员进行会谈。()

27、在矫治社会工作中,司法审判前的服务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其提供的报告中作出价值判断。( )

28、中国对于残疾人就业的要求是单位按照职工人数的5%安排。()

29、案主的决定只对自己的基本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可以行使自决权。() 30、地区发展模式通常运用于比较复杂的社区。()

31、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往往采取引导的方式帮助案主,由案主自行做决定。()

32、系统理论模式采取介入策略改造整个系统,而不是改变案主本身。()

33、在社区计划模式中,社区工作者担当的是组织实施者的角色。()

34、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工作专业理论。()

35、生命回顾技巧是指老年案主回顾过去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和时刻。()

四、简答题

1、简述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含义。

2、简述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本取向。

3、简述社会小组工作的特点。

4、简述老年个案工作方法中怀旧与生命回顾的区别。

5、简述社会工作的一般价值基础中“价值与尊严”的表现。

6、简述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7、简述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8、简述尊重案主自决权的原则。

9、简述社区工作的功能。

10、简述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实施环节。

11、简述功能派社会个案工作的实施原则。

12、简述中国社区服务的内容。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试论述中国目前的老年人社会工作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应如何发展。

2、在社会个案工作中,案主问题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

3、试论述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4、试对社会小组工作的三大经典模式进行比较论述。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责任教师 杨戴萍

自测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1838年(

B )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

A.弗洛伊德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B )

A.库利

B.米德

C.托马斯

D.林顿

3.以下(B)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赶时髦

B.抢购

C.春游

D.球迷闹事

4.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为( C)

A.规模小

B.存在时间长

C.人际关系密切

D.综合性功能强

5.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 C )。

A.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群体

D.组织

6.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

D )

A.迪尔凯姆

B.帕森斯

C.库利

D.韦伯

7.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C )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8.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种越轨行为的理论是( B)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手段—目标论

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 B)和婚姻家庭制度。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法律制度

D.文化制度

10.最早提出社会依附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A)

A.普雷毕什

B.丁伯根

C.托夫勒

D.贝尔

11.默顿认为当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二彻底放弃奋斗的社会行动类型是(

B )。 A.遵从

B.创新

C.形式主义

D.隐退主义

二、多选

1.( A )和(

C)是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A.规范系统

B.组织系统

C.价值系统

D.设施系统

2.根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来看,制度可以分为(

A )和(

D )。

A.基础性制度

B.本原社会制度

C.派生社会制度

D.辅助性制度 3.根据制度的作用范围和特点,社会制度分为(

B )和( C

)。

A.基础性制度

B.本原社会制度

C.派生社会制度

D.辅助性制度 4.下列哪些是派生的社会制度。(A D) A.政治制度

B.文化制度

C.婚姻家庭制度

D.法律制度 5.下列哪些是文化制度。(A C) A.教育方针

B.道德要求

C.法律

D.法庭 6.社会制度具有(

C D )功能。 A.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负功能 7.社会控制的特点是(

B C A

) A.集中性

B.依赖性

C.多向性

D.控制性 8.社会控制的内容包括(

A C ) A.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B.对社会关系的控制 C.对社会文明的控制

D.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9.社会控制按照是否依靠外力可以分为(B )和(

C)。

A.硬控制

B.内在控制

C.软控制

D.外在控制 10.社会控制的功能主要有( AB C )

A.维持社会秩序

B.维持正常生活

C.促进社会发展

D.激化社会矛盾

三、判断

1.按照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进行群体是美国学者库利提出来的。( 错

) 2.非正式群体是无固定编制的群体。(

) 3.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使成员留在群体内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 4.群体冲突时群体保持活力和创新新意识的必要前提。( 对

) 5.初级社会群体又叫首属群体。(

)

6.最早的原始人有家庭没有婚姻制度。(

对 ) 7.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于原始社会中期。(

错 ) 8.自然选择是家庭演化的根本动力。(

)

9.生产方式的进步是推动家庭制度演化的根本动力。(

)

自测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B

)。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2.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一般性访谈与(

C

)

A.个别访谈

B.座谈会

C.深度访谈

D.集体访谈

3.被尊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学家是(

A )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马斯洛

4.“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C)。

A.米德

B.布卢默

C.库利

D.托马司斯

5.对贫困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A)。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学定义

D.环境学定义

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1 7.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是(B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底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8.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9.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有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和( C)。 A.综合性思想

B.持久性思想

C.战略性思想

D.长期性思想

10.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计划生育

C.缩小城乡差别

D.扶贫

11.(

B )是社会制度得以运行的物质手段,是社会制度运作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设施

A.规范

B.设施

C.值

D.组织

二、多选

1.新发展观的代表人物有( A

)。 A.佩鲁

B.布朗

C.霍顿

D.滕尼斯 2.新发展观提出了( C )观点。 A.基本需求发展 B.经济发展

C.可持续发展

D.平等发展 3.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负面效应有(

A B C D ) A.面临不利的国际环境

B.反现代性因素的抗拒

C.面临发展传统产业与追赶发达国家发展步伐的双重压力 D.民主政治发展的难产

4.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正面效应有( A B C D

) A.可以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B.可以从发达国家获得对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C.通过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跳动民众积极性 D.利用本国大量低廉劳动力促进现代化发展 5.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B C)

A.佩鲁

B.普雷维什

C.弗兰克

D.卡多索 6.各国现代化道路有(

)类型。

A.早发内生型

B.早发外生型

C.后发外生型

D.后发内生型 7.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具有( A B C D

)特点。

A.外发性

B.渐进性

C.采借性

D.突进性 8.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

A B C D )。 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B.以效率和民主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

C.社会生活空间城市化

D.社会组织功能的分化与互补化 9.社会现代化具有(

A B C D )特征。

2 A.利弊并存的过程

B.不可逆转的过程

C.趋同化过程

D.全球化过程

六、判断

1.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文字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 2.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

3.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

4.布迪厄认为,要想进行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就必须对社会学的对象以及社会学研究者本身进行反思。(

)

5.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结构,是指行为者在行为中所使用的“规则”和“关系”。( 错

) 6.西方社会学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传入中国。( 错

) 7.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

对 )

8.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

)

自测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因而又被称为(

D )

A.功能主义社会学

B.人本主义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实证主义社会学

2.一个人同时担当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行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 )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

D )的实质就是文化理想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

A.强权主义

B.大国沙文主义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崇洋媚外

4.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C )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的前拥后挤

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C

)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6.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

B )阶段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7.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 B)。

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8.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 ) A.合作

B.学习

C.共享

D.交换 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10.“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的哪种理论( A

)

3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11.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这种现象称为(

B )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12.( B

)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 A.普那路亚家庭

B.血缘家庭

C.对偶家庭

D.一夫一妻制家庭 13.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 A.韦伯

B.马克思

C.布劳

D.涂尔干

14.本源制度包括(

B ) A.政治制度

B.婚姻家庭制度

C.教育科学制度

D.思想文化制度

15.在失范理论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B

)

A.创新

B.反抗

C.形式主义

D.退缩主义 16.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提出“社会学”名称的学者是( B

) A.严复

B.谭嗣同

C.康有为

D.梁启超 17.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分为(

C

) A.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B.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 C.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

D.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18.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建立奖学金、跳级等激励机制来奖励学生,这一社会控制形式属于(

A

)

A.积极性控制

B.消极性控制

C.硬控制

D.非制度化控制 19.19世纪中叶,(

B)

提出了“社会有机”论。 A.斯宾塞

B.孔德

C.米德

D. 马斯洛

二、多选

1.依群体中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可将社会群体划分为(

B C )。

A.业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高级群体 2.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

A B C )层次。

A.人际吸引

B.成员对规范的遵从 C.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

3.一般认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要素有(

B C)。

A.人口

B.自然环境

C.社会

D.文化 4.社会流动的功能有(

A B )。

A.加强社会整合

B.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

C.激发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D.形成开放的社会结构建立社会成员的平等关系

5.根据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可以将社会流动分为( C D

)。

A.代际流动

B.垂直流动

C.结构性流动

D.非结构性流动 6.马克斯·韦伯按照(

B C D )来定义阶级。

4 A.社会关系

B.财富

C.权力

D.声望 7.初级社会群体具有( A B D C)特征。

A.规模较小

B.持续的直接交往 C.较强的内聚力

D.综合性的功能 8.社会学产生的条件包括(

A B C )。

A.社会历史条件

B.科学发展条件 C.思想理论根源

D.社会主义发展

六、判断

1.韦伯是社会唯名论者。(

) 2.罗伯特·默顿提出了“AGIL功能模式。(

)

3.社会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时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持续的存在,是人类互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

4.社会交换理论属于微观社会学。( 对

)

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特征。(

)

6.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建立在合理化选择的基础上,而人们的行为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合理化。(

)

自测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的新概念(C )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B

)

A.迪尔凯姆

B.滕尼斯

C.齐美尔

D.韦伯

3.下列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 )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擦背

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4.认为发达国家是落后国家发展的制约因素,这是( B)的观点。

A.现代化理论

B.依附理论

C.世界体系论

D.新发展观

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C )

A.规模小

B.存在长久

C.人际关系亲密

D.综合性功能强

6.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依照社区的历史,社区可分为三种类型,下列哪项不属于该分类(

A

)

A.虚拟社区

B.传统社区

C.发展中社区

D.发达社区

8.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A )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同辈群体

9.以下哪一种活动不属于集合行为( C

)

A.时尚

B.球迷不约而同喝彩

C.春游

D.骚动

5 10.“后工业社会”论是谁提出来的(B )

A.弗兰克

B.贝尔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11.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是(

A )

A.实地研究

B.文献研究

C.访谈法

D.问卷法

二、多项选择

1.社会学研究的程序一般包括( A C D

)。

A.选择课题 B.拟定计划

C.实施调查

D.分析总结 2.根据被调查对象的人数划分,可分为( C D

)。 A.一般性访谈

B.深度访谈

C.个别访谈

D.集体访谈 3.问卷法主要有(

A B C )类型。

A.封闭式问卷

B.开放式问卷

C.综合型问卷

D.调查式问卷 4.社会冲突的主要观点有(

C

B ) A.注重社会的稳定、均衡

B.注重社会的冲突

C.注重冲突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D.冲突并不一定是公开暴力还包括紧张、敌意 5.从文化的构成角度而言,文化具有( B C D

)。

A.创造性

B.复合性

C.结构性

D.系统性 6.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A B C D

) A.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B.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C.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D.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7.人口构成可划分为(

A B D )。

A.人口自然构成 B.地狱构成

C.文化构成

D.社会构成

三、判断

1.斯宾塞认为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相似。( 对

) 2.斯宾塞是社会唯名论者。(

) 3.韦伯是社会学之父。(

)

4.孔德提出研究社会的四种基本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比较法。(

错5.马克思认为方法论准则是生活实践的辩证法。( 对

)

6

)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社会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二节的“社会学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混淆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答题时张冠李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二、系统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二节中的“什么是社会学”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复杂的组合。一个系统本身,具有组织的复杂性、整体性,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感性。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当代社会学愈来愈多地采用现代系统方法和观点来研究社会。

三、应用社会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三节的“应用社会学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搞清楚,社会学学科内容按其知识结构划分,分为三大类,包括: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二章第一节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1962年正式成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的和计算机的水平。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他们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第1页 共13页

五、社会交往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三章第一节中的“什么是社会交往”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六、群体交往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交往的类型”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群体交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简答题

一、试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几个论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未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没有进行总结性的归纳。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第三,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总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二、试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第一节的“社会交往的意义”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首先回答社会交往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社会交往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第2页 共13页 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三、试对时尚进行评价。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第四节中的“时尚”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但不一定是新生事物,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就可能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

时尚具有以下功能:

(1)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2)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3)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

(4)在商业社会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会出现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论述题

试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从总体上说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总体上,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大量的、长远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论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也不企图代替关于社会的各方面现象的具体研究科学。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其实,简单的说,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之间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有区别。而它们之间又有联系,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又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3页 共13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2)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冲突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中的“冲突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直至消灭对方的相互作用方式。

二、人的社会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四章第一节中的“人的社会化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觉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三、环境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中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环境的组成。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占据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四、家庭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五章第二节中的“家庭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公共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第4页 共13页

五、科层制(官僚制)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三节中的“科层制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全。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六、手段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六章第二节中的“手段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认识到这实际上是一种观点。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目标链是将组织目标分层、并把目标的达成看成是分目标的积累过程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目标都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而这些手段也就成为下一层级的次目标,按层级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更为具体的目标。达致下层级目标实际上是为实现上层级目标准备了手段,这样除最高层目标之外的所有目标同时又是手段,这样被分解的目标就成为一个手段—目标链。

简答题

一、试述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解释“社会组织的环境”这个名词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1)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从结构的角度看,就是要有专门的部门处理同环境的关系。

(3)环境变化将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也将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组织具有哪些具体要素?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的“社会组织的要素与结构”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社会组织的第一要素是拥有一批能够为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做出贡

第5页 共13页 献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对内,固定的目标反映了该社会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职能;对内,它是团结、聚合其成员共同奋斗的旗帜。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试简述社会制度的特征。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一节的“社会制度的特征”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一般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普遍性。即从人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社会或能够发掘到的古代人类社会遗迹,已经认识到普遍存在着社会制度;

(2)变异性。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稳定性。即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 (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论述题

试述科层制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三节中的“科层制的特点及功能分析”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这道题时,没有回答出科层制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

第6页 共13页 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注意: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要理解以下的内容: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但是,韦伯的科层制不是现实的,而是纯粹理想型的,实际上,首先,组织成员既非经济人、也非机械人,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多种需求;其次,组织所处的环境在发生变化,环境常常向组织提出新的需求;另外,任何规则都不可能精细到无所不包的程度,甚至例外情况总有发生。这就使得科层制在实际上往往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3)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农村社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二节中的“农村社区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二、家族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五章第三节中的“家族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是由两个以上有血亲关系的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体。它是家庭关系向外推延所形成的亲属关系体系。家族包括父族同宗亲属、母族同宗亲属、妻族的亲属。它与家庭的不同在于不以同居共财为限。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

三、城市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四节中的“城市化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一般说来,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7页 共13页

四、逆城市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四节中的“逆城市化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五、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八章第二节中的“阶级的起源与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全。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阶级外部的游离化是指在社会的基本阶级集团之外,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不断活动,一些从社会基本阶级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次一级阶级集团,它们游离于社会基本阶级之外,但还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基本阶级进行活动。

六、社会制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一节中的“社会制度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大多数同学只回答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的中观尺度这个概念;或者只回答社会制度的三个层面的涵义,而不指出社会学中所研究的社会制度是哪一个层面的。这都是不完整的回答,造成了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1.宏观上,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

2.中观上,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 3.微观上,指具体的办事规则。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控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简答题

一、简述人口问题的实质。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人口问题的实质”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第8页 共13页 通俗说法是“人口”与“人手”的关系问题。“人手”反映了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一面,“人口”反映了他作为消费者的一面。

在人口中劳动者少、消费者多,入不敷出即产生人口问题。这种入不敷出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人口劳动人口相对不足;二是劳动人口未能充分就业;三是资源匮乏,不能实现劳动力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口问题一般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人口相对过剩。实质上,这也与人口素质低有关。因此,人口问题也是人口数量与素质失调造成的。

二、什么是社会保障?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三、简述社会保障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加以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障作为维护社会成员生命安全及社会安定的手段,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1)经济保障;(2)社会性;(3)合法性;(4)人道主义。

论述题

论述城市社区的组织结构。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三节中的“城市社区的结构”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由于城市的经济活动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而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严格的分工合作需要较为严密的产业组织。另外,城市的复杂性要求对它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建立能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城市管理组织。

城市社区的组织主要包括经济组织、行政组织、文化教育组织等城市居民人事职业活动的工作单位,也包括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庭。

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的组织不但复杂多样,而且正规得多。

各种社会活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使得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城市成为各级各类组织组成的综合组织体系,而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共同体。人们的活动在组织之中进行,甚至城市社会的运行主要表现为各类组织的相互作用。

第9页 共13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4)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习俗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二节中的“习俗”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二、违规行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三节中的“违规行为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搞清楚,违规行为就是越轨行为。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违规行为即越轨行为,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它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三、环境问题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一章中的“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出环境问题的构成)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关系失调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致威胁,次生环境问题是被人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当今,人类关注更多的是次生环境问题,即人类的活动带给自己生存的影响。

四、社会保险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保险”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因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其他原因

第10页 共13页 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五、社会救济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保障的内容”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六、抽样调查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一节中的“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在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简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三章第一节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分析。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3)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二、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社会现代化的内容”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11页 共13页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三、简述科瑟尔的功能冲突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六章第四节中的“冲突理论”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瑟尔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冲突论所强调的社会冲突的功能,主要是从结构功能观点的框架之内来讨论社会冲突。

他主张社会体系内每一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在这种关联里,一定会出现有紧张、失衡和利益冲突等现象。不过冲突也有助于巩固一个松散的具有结构性的团体。在一个似乎出现失去整合的社会,如果同另一社会发生冲突,很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整合的核心。

论述题

论述观察法的特征与类型。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三节中的“观察法”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审题,没有注意到本题共有两个问题:一是观察法的特征;二是观察法的类型。没有对要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特征:

观察法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以下特征:

(1)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有目的的去观察。 (2)观察者事先划定了一定的观察范围,包括观察内容和空间。

(3)实地观察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即事前要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方案。 (4)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客观地记录。

(5)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必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 类型:

(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第12页 共13页 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分子,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称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参与观察了解资料深入、细致,调查者受约束多。非参与观察受约束少,了解情况比较表面。

(2)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获得的资料比较系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前者适用于对调查对象有较多了解,调查对象较为稳定的情况。后者则常用于对调查对象了解不多的情况。

本题在教材上有明确的答案,得分率比较高。

第13页 共13页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C )

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

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 A )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5.( 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A )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 )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C )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 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C )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C )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16.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

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就业

18.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B )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计划生育

C.缩小城乡差别

D.扶贫

19.“后工业社会”论是( A )提出的 A.贝尔

B.弗兰克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2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2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 )

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2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23.( C ) 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2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25.孔德在( C )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6.“镜中自我”是(B )提出的

A.米德

B.库利

C.布鲁默

D.托马斯

27.“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28.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29.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自我实现

2.需要的特点包括(ABC ) A.必然性

B.客观性

C.社会性

D.广泛性

3.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顺应 4.人类生存环境包括( AB )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经济环境

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 AB )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第三信号系统

D.第四信号系统

6.社区分析的框架有( ABC )

A.人文区位学

B.文化人类学

C.社会系统理论

D.结构分析学

7.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 ABC )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人文学派

8.社会流动按照流动主体划分为(ABC )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集体流动

9.社会保障的特点有( ABCD )

A.经济保障

B.社会性

C.合法性

D.人道主义

10.人文环境失调包括(AB )

A.社会关系失调

B.人与环境关系失调

C.群体失调

D.地区失调

11.道德是靠( AB )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A.人们的内心信念

B.社会舆论

C.法律

D.规范

12.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BCD )

A.普遍性

B.变异性

C.相对稳定性

D.阶级性

13.维科认为世界民族都经历了( ABC )的历史阶段。

A.神的统治

B.贵族统治

C.人民统治

D.氏族统治

14.社会保障包括(ABC )几项内容。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援助

15.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ABCD

)

A.政治原因

B.人口惯性

C.文化的影响

D.社会因素的影响

16.社会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ABC )

A.个案工作

B.团体工作

C.社区工作

D.集体工作

17.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 ABC )

A.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B.贫穷文化论

C.社会环境剥夺论

D.人口基础论

18.社会分层的标准有(ABC )

A.财富

B.声望

C.权力

D.职业

三、简答题:1. 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答:社区的要素,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已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 简述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答:第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第二,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第三,独生子女问题。

第四,老人赡养问题。

第五,离婚问题。 3. 简述社会问题的成因。

答:教科书 P295-297( 4.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内涵。

答: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P118

5. 简述科层制的内涵。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P170)

6.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社会现代化也就是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P386)

7. 简述越轨行为的内涵。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在这种条件下,越轨行为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一社会群体。P283

8. 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P357-361 9. 简述社会趋同论的基本内容。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有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的越来越相似(P390)

10.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P338-339

11. 简述“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有何区别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具,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更大剩余价值,因此遭到批判。 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的。这种理论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给予基本关心,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起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许多管理的思想就来源于次理论(P167/169)

12.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特征1.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的革新,全面的现代化。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建设,精神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个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现代化;2.社会现代化,必须以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3.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的长远的追求,一个国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条件,不断进取才能完成这项任务。(P386-387)

13. 简述社会趋同论的基本内容。(同上一个一样

14.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1。有利于个人成长2。是文化传播的手段3。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P56-57

15.简述社会舆论的特点。

1、现实性强

2、集体的产物3大众传播(P280-281

四、论述题:1.浅述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残无业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环境的社会成员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辛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通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丧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幸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5.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P330-331 2.根据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理论,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一谈你对我国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具体来说社会舆论分两种控制,制: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代表社会正义是一种正确的意见时“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就指这种情况,例如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中对某些干部的贪污、腐败的议论甚多,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了这咱现象的发生;社会舆论未必部能对社会现象给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在新生事物出现之初更是如此。这时革新者畏于人言,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做法,这时就是消极作用了。比如(看法请自己写)(P281)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P364)太多了

4.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同。从形式上看,不论哪一种现代化,都是采用现代科技技术来发展经济,但从实质上看,二者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其特点为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高物价高债务和高度精神空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建设精神文明。这才是全面的,理想的,真正的现代化。第二,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而现代化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生产者手中。第三,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疯狂掠夺,特别是依靠侵略战争,殖民化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不能靠剥削和掠夺,只能依靠解放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国人民的勤奋来实现。

5.试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 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为:1.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2.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

人口问题的成因:1.政治原因。人口的迅速增长与我国的政治和政策有直接关系。人多力量大。2.人口惯性。我国两次生育高峰,为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这种惯性影响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消除,所以我过人口仍将大幅度增长。3.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我国人口尚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将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3.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4.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解决的具体办法:1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2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

3、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在生产的矛盾。(P301-306)

6.简述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联系社会现实,谈谈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的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正是因为如此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虽然道德不像靠强力来推行,也不像法律那样普遍适于国家的所有居民。应该指出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尤其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控制更受到了挑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来思想的侵入,某些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明显示的变化。而且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无论如何,人类需要量要道德,在当条件下,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提高全民的道德水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274-275

第五篇:毛泽东概论复习题答案

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可分为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①以毛泽东为代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艰辛探索。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②以邓小平为代表,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科学回答,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③以江泽民为代表,围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推进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④以胡锦涛为代表,从实践和理论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个重大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的精神财富。

第二个重大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

2.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对于毛泽东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

①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

②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杰出代表。他把中国革命理论系统化,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③毛泽东晚年犯了“左”的错误。其错误主要是:在党的中心工作问题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错误。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综观毛泽东一生,功大于过。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①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过程中同时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们都形成了各自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贯穿这些内容的红线就是实事求是。

③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法论原则,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 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2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就是不同的阶级阶层,党派和社会集团等等,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联合起来实行统一的行动. ○3 通常指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被压迫阶级推翻反动统治,被压迫民族推翻殖民统治主要斗争形式.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结合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大法宝的关系:统一战线有利于各阶层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关系到党的领导能力等问题。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战胜敌人的基本武器。

5.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重大意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在于: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

第三,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相对弱小。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马上同敌人决战,应与敌人作长期持久的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有重要意义:第一,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第二,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第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7.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8.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于后来者却有着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邓小平的成功探索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也为后来的成功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所以,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9.试述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内容有: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突破了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在一起的认识,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在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强调了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一致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的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指出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0.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第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革命一样,都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1.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12.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3.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由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由习近平提出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最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梦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未来的美好前景,而且它又要求现实的行动,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1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5.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 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强大。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非公有制经济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非公有制经济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非公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16.如何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

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民主生活、民主结构、民主形势和民主程序,用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并确保其实施。

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 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五,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 17.什么是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首先意味着其文化的魅力相对强大,它表现为对内的文化自信,以及对外的文化吸引。一方面缘由文化的先进性,文化强国的文化总是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还来自文化深层的力量,它源自历史传承,穿越不同时代,给人一种灵魂的安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③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④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大学生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

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

二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把这个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四是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们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19.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第二,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第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第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20.什么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①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②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合作,以合作谋和平,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④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①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消除战争,实现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生幸福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

③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21.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贯穿于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全部工作中,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上。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打牢理论根柢。思想立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柢,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思想侵袭,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决定性基础。

二、站稳大众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站在人民大众一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先决条件。

三、时刻对党忠诚。要做到对党忠诚,就必须在政治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利益,做一个党性强、自觉性高、组织纪律性严的忠诚党员。

四、始终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深入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必备的作风和精神状态,也是坚定不移地实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备的作风和精神状态,更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备的作风和精神状态。 22.怎样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坚持党的领导是其内在要求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

第二,维护国家统

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前进。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而不受制于人。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解读下一篇:生活指导老师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