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作业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社会学概论作业范文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1)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社会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二节的“社会学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混淆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答题时张冠李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二、系统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二节中的“什么是社会学”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复杂的组合。一个系统本身,具有组织的复杂性、整体性,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感性。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当代社会学愈来愈多地采用现代系统方法和观点来研究社会。

三、应用社会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三节的“应用社会学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搞清楚,社会学学科内容按其知识结构划分,分为三大类,包括: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二章第一节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1962年正式成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类降低到了动物的和计算机的水平。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他们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第1页 共13页

五、社会交往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三章第一节中的“什么是社会交往”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六、群体交往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交往的类型”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群体交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简答题

一、试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几个论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一节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未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没有进行总结性的归纳。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第三,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总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二、试述社会交往的意义。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第一节的“社会交往的意义”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首先回答社会交往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社会交往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第2页 共13页 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三、试对时尚进行评价。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第四节中的“时尚”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但不一定是新生事物,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就可能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

时尚具有以下功能:

(1)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2)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3)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

(4)在商业社会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会出现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论述题

试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从总体上说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总体上,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大量的、长远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论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也不企图代替关于社会的各方面现象的具体研究科学。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其实,简单的说,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之间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有区别。而它们之间又有联系,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又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3页 共13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2)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冲突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三章中的“冲突的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直至消灭对方的相互作用方式。

二、人的社会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四章第一节中的“人的社会化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觉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三、环境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中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环境的组成。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占据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四、家庭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五章第二节中的“家庭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公共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第4页 共13页

五、科层制(官僚制)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三节中的“科层制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全。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六、手段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第六章第二节中的“手段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认识到这实际上是一种观点。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目标链是将组织目标分层、并把目标的达成看成是分目标的积累过程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目标都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而这些手段也就成为下一层级的次目标,按层级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更为具体的目标。达致下层级目标实际上是为实现上层级目标准备了手段,这样除最高层目标之外的所有目标同时又是手段,这样被分解的目标就成为一个手段—目标链。

简答题

一、试述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的“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没有解释“社会组织的环境”这个名词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1)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2)从结构的角度看,就是要有专门的部门处理同环境的关系。

(3)环境变化将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也将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组织具有哪些具体要素?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的“社会组织的要素与结构”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社会组织的第一要素是拥有一批能够为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做出贡

第5页 共13页 献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对内,固定的目标反映了该社会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职能;对内,它是团结、聚合其成员共同奋斗的旗帜。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试简述社会制度的特征。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一节的“社会制度的特征”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一般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普遍性。即从人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社会或能够发掘到的古代人类社会遗迹,已经认识到普遍存在着社会制度;

(2)变异性。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稳定性。即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 (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论述题

试述科层制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六章第三节中的“科层制的特点及功能分析”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这道题时,没有回答出科层制的含义。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

第6页 共13页 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注意: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要理解以下的内容: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进步。它可以推动、保障组织和机构的顺利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科层制的最大优点在于高效率。但是,韦伯的科层制不是现实的,而是纯粹理想型的,实际上,首先,组织成员既非经济人、也非机械人,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多种需求;其次,组织所处的环境在发生变化,环境常常向组织提出新的需求;另外,任何规则都不可能精细到无所不包的程度,甚至例外情况总有发生。这就使得科层制在实际上往往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影响组织效率。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3)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农村社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二节中的“农村社区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二、家族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五章第三节中的“家族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是由两个以上有血亲关系的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体。它是家庭关系向外推延所形成的亲属关系体系。家族包括父族同宗亲属、母族同宗亲属、妻族的亲属。它与家庭的不同在于不以同居共财为限。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

三、城市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四节中的“城市化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一般说来,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7页 共13页

四、逆城市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四节中的“逆城市化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五、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八章第二节中的“阶级的起源与定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全。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阶级外部的游离化是指在社会的基本阶级集团之外,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不断活动,一些从社会基本阶级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次一级阶级集团,它们游离于社会基本阶级之外,但还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基本阶级进行活动。

六、社会制度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九章第一节中的“社会制度的涵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大多数同学只回答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的中观尺度这个概念;或者只回答社会制度的三个层面的涵义,而不指出社会学中所研究的社会制度是哪一个层面的。这都是不完整的回答,造成了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1.宏观上,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

2.中观上,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 3.微观上,指具体的办事规则。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控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简答题

一、简述人口问题的实质。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人口问题的实质”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第8页 共13页 通俗说法是“人口”与“人手”的关系问题。“人手”反映了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一面,“人口”反映了他作为消费者的一面。

在人口中劳动者少、消费者多,入不敷出即产生人口问题。这种入不敷出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人口劳动人口相对不足;二是劳动人口未能充分就业;三是资源匮乏,不能实现劳动力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口问题一般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人口相对过剩。实质上,这也与人口素质低有关。因此,人口问题也是人口数量与素质失调造成的。

二、什么是社会保障?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三、简述社会保障的特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的“社会保障的涵义与内容”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加以一定的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障作为维护社会成员生命安全及社会安定的手段,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1)经济保障;(2)社会性;(3)合法性;(4)人道主义。

论述题

论述城市社区的组织结构。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七章第三节中的“城市社区的结构”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由于城市的经济活动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而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严格的分工合作需要较为严密的产业组织。另外,城市的复杂性要求对它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建立能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城市管理组织。

城市社区的组织主要包括经济组织、行政组织、文化教育组织等城市居民人事职业活动的工作单位,也包括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庭。

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的组织不但复杂多样,而且正规得多。

各种社会活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使得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城市成为各级各类组织组成的综合组织体系,而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共同体。人们的活动在组织之中进行,甚至城市社会的运行主要表现为各类组织的相互作用。

第9页 共13页

《社会学概论》课程作业评讲(4)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名词解释题

一、习俗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二节中的“习俗”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二、违规行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章第三节中的“违规行为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搞清楚,违规行为就是越轨行为。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违规行为即越轨行为,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它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三、环境问题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一章中的“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同学们在回答本题时,常常因为回答不全面(没有回答出环境问题的构成)而失分。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关系失调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致威胁,次生环境问题是被人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当今,人类关注更多的是次生环境问题,即人类的活动带给自己生存的影响。

四、社会保险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保险”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因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其他原因

第10页 共13页 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五、社会救济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二章第一节中的“社会保障的内容”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六、抽样调查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一节中的“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完整。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在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简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三章第一节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分析。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3)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二、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四章第一节中的“社会现代化的内容”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对要点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11页 共13页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1)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三、简述科瑟尔的功能冲突论。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六章第四节中的“冲突理论”这个知识点。 2.常见错误:回答不全面。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科瑟尔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冲突论所强调的社会冲突的功能,主要是从结构功能观点的框架之内来讨论社会冲突。

他主张社会体系内每一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在这种关联里,一定会出现有紧张、失衡和利益冲突等现象。不过冲突也有助于巩固一个松散的具有结构性的团体。在一个似乎出现失去整合的社会,如果同另一社会发生冲突,很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整合的核心。

论述题

论述观察法的特征与类型。

1.考核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核本课程的第十五章第三节中的“观察法”这一知识点。

2.常见错误:没有审题,没有注意到本题共有两个问题:一是观察法的特征;二是观察法的类型。没有对要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说明。

3.提示答案或解题思路、方法: 特征:

观察法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以下特征:

(1)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有目的的去观察。 (2)观察者事先划定了一定的观察范围,包括观察内容和空间。

(3)实地观察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即事前要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方案。 (4)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客观地记录。

(5)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必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 类型:

(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第12页 共13页 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分子,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称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参与观察了解资料深入、细致,调查者受约束多。非参与观察受约束少,了解情况比较表面。

(2)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获得的资料比较系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前者适用于对调查对象有较多了解,调查对象较为稳定的情况。后者则常用于对调查对象了解不多的情况。

本题在教材上有明确的答案,得分率比较高。

第13页 共13页

第二篇:2014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 孙中山 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 康有为 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 ,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 需要 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 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 的活动。

1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 第一信号系统 、 第二信号系统 。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中国)。 2.文化是指(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 3.“工作安定”属于( B 安全的)需要。 4.“镜中自我”是( B 库利)提出来的。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角色丛)。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系统: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的要素的复杂组合。一个系统本身,具有组织的复杂性、整体性,组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互感性。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3.应用社会学: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4.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支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1962年正式成立闪本主义心理学分会。认为行为主义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是把有人性的人降低到了动的和计算机的水平。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内在情感,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他也反对古典心理分析学,自称为心理学的第三阵营。 5. 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6. 群体交往:群体交往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四、简答题

1.试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几个论点。P3—7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论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又说:“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

第二,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组成了不同于其他动物靠本能而结合的社会。

第三,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自然界和社会是对立的统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它们的统一;但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界中特殊的一部分,是本质上不同于一般自然界的社会有机体,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试述社会交往的意义。P54—57 答: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其意义如下:

第一,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3.请对时尚进行评价。P83—86 答:(1)顾名思义,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包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服饰及语言。但时尚所崇尚者并不一定是新生事物,如果被崇尚的东西是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它可能会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时尚也就自动消失,它不能被保留下来。这样,许多时尚与社会认可的新生事物无关。另外,社会常对某些时尚给以消极评价,例如赶时髦是说它长久不了,时狂则说某些人达到发狂的程度,更有贬义了。当然,时尚有时也包含着新事物的萌芽。

(2)时尚流行的特点一般是:第一,自上而下的传播;第二,由核心群体向边缘人群的传播;第三,时尚的流行具有循环性。

(3)时尚的功能表现为:第一,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第三,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第四,在商业活动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会表现出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五、论述题

试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答: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大量的、长远的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论点、基本方法、基本理论,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并没有、也不企图代替关于社会的各方面现象的具体研究科学。 2.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其实,简单的说,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它们之间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有区别。而它们之间又有联系,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又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初级社会关系也称___首属社会关系。

2.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是: 直接交往 和 情感性 。 3.社会地位也叫___社会位置____。

4.___社会分化__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5.人的生活,从新生儿起其衣食住行,各种生活本领不是靠本能得来,而是靠__学习____获取。

6.人的__认识结构____的发展,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进程。

7.人的个性是个人__社会化__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

8.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 社会化 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 某种需要 。

9.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 家庭 、 邻里 和 儿童游戏群体三种形式。 10初级社会群体保持 较小的 规模。

11.家庭功能的变化是____社会发展____所引起的必然现象。 12.社会组织是由于____社会分工___而形成的。

13.社会组织作为执行一定__社会职能___的社会群体,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4.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能量交换关系 。

15. 20世纪初产生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理论,被称为____古典管理理论____。其代表是泰罗的___科学管理理论___、法约尔的___管理理念____和韦伯的____科层次理论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是( A享乐主义 )的人生观。 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3.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核心家庭 )。

4.( C 麦格雷戈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5.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 B 古典管理理论)。

三、名词解释

1. 冲突: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直至消灭对方的相互作用方式。

2. 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觉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3. 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人这个主体的,占据一定空间和时间的,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种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4. 家庭: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公共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P127教材

5. 科层制(官僚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6手段:目标链是将组织目标分层、并把目标的达致看成是分目标的积累过程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目标都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而这些手段也就成为下一层级的次目标,按层级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更为具体的目标。达

致下层级目标实际上是为实现上导级目标准备了手段,这样除最高层目标之外的所有目标同时又是手段,这样被分解的目标就成为一个手段——目标链。

四、问答题

1. 简述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答: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

二者之间的关系:(1)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2)从结构的角度看,就是要有专门的部门处理同环境的关系。(3)环境变化将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也将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2. 社会组织具有哪些具体要素?P147—148 答:(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社会组织的第一要素是拥有一批能够为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做出贡献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对内,固定的目标反映了该社会组织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职能;对内,它是团结、聚合其成员共同奋斗的旗帜。

(3)规范性的章程。 (4)权威的领导体系。 (5)必要的物质基础。

3.试简述社会制度的特征。P244—246 答:(1)普遍性。即从人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社会或能够发掘到的古代人类社会遗迹,已经认识到普遍存在着社会制度; (2)变异性。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稳定性。即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 (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五、论述

试述科层制的特点,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 答: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科层制一方面具有提高组织效率的功能;另一方面又产生降低组织效率的负功能。

这就要求尽量发挥其功能而避免其负功能,即通过组织内部的分工和制定规则来促进组织运行,但又不造成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的限制。

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古典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对 人的 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有强烈的“ 任务本位 ”和机械主义色彩。

2.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泰罗 。 3.科层制是一种___中央集权___式管理方式。

4.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理论是关于___行政组织___的管理准则。

5.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 滕尼斯 最先使用的。

6.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 吴文藻 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7.从历史上看,___城市___是从农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8.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 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 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9.__功能论___的观点以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论点为代表。这一派的论点认为社会是一个_整体__。

10.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1903年曾把社会按特性区分为“__机械团结__”和“__有机团结___”两种。

11.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 功能论 、 需要论 和 天才论 。

12. 阶级的本质是 剥削 。

13.我国工人队伍的成员,最初主要是由__破产的农民___转化而来的。 14.制度建设与 制度改革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15.社会制度是一个___系统______。

二、单项选择

1.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城乡协调发展)。 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A伯森斯 )。

3.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D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C 制度化逃避)。

5.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C 创新)。

三、名词解释

1. 农村社区: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指的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

2. 家族:家族是由两个以上有血亲关系的家庭组成的社会群众。它是家庭关系向外推延所形成的亲属关系体系。家庭包括父族同宗亲属、母族同宗亲属、妻族的亲属。它与家庭的不同在于不以同居共财为限。在传统的农村社会,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

3. 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加一般由非农产业发展促成,城市规模所扩大一方面因城市人口自身繁衍,另一方面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所造成,由于后一种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更大,因此,城市化又主要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进入城市的现象。 4.逆城市化:是城市中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市居民迁往农村地区的现象,逆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降低。

5. 阶级外部的游离化:阶级外部的游离化是指在社会的基本阶级集团之外,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不断活动,一些从社会基本阶级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次一级阶级集团,它们游离于社会基本阶级之外,但还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基本阶级进行活动。

6. 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中观的社会制度指重要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微观的社会制度指具体的办事规则。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四、问答题

1. 简述人口问题的实质。

答: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通俗说法是“人口”与“人手”的关系问题。“人手”反映了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一面,“人口”反映了他作为消费者的一面。

在人口中劳动者少、消费者多,入不敷出即产生人口问题。这种入不敷出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人口劳动人口相对不足;二是劳动人口未能充分就业;三是资源匮乏,不能实现劳动力与资源的有效配置。人口问题一般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人口相对过剩。实质上,这也与人口素质低有关。因此,人口问题也是人口数量与素质失调造成的

2. 什么是社会保障?P325教材

答: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3.简述社会保障的特点。P325—327教材

答:社会保障作为维护社会成员生命安全及社会安定的手段,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1)经济保障;(2)社会性;(3)合法性;(4)人道主义。

五、论述

论述城市社区的组织结构

答:由于城市的经济活动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而是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严格的分工合作需要较为严密的产业组织。另外,城市的复杂性要求对它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要求建立能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城市管理组织。

城市社区的组织主要包括经济组织、行政组织、文化教育组织等城市居民人事职业活动的工作单位,也包括他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庭。

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的组织不但复杂多样,而且正规得多。

各种社会活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使得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城市成为各级各类组织组成的综合组织体系,而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共同体。人们的活动在组织之中进行,甚至城市社会的运行主要表现为各类组织的相互作用。

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题

1.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____社会需要___,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____社会活动____的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一般有__普遍__性、_变异___性、___相对稳定__性、阶级___性。 3. _龙_,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4 .___迪尔凯姆___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 5.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__罗斯___提出来的。

6.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 社会行为规范 。

7.宗教既靠 内在控制 约束教徒的运动,也靠来控制教徒的行为。

8.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要素,即地形、气候、_海洋____、___陆地___、__土壤___、_植物_等复杂的综合体。

9.人文环境失调包括 人与环境关系的 失调、 社会关系的 失调两个方面。 10.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 物质资料再生产 不相适应。 11.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 慈善事业 。

12.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 国民收入 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13.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但也有___反功能_____。

14.马克思主义的___社会变迁_____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15.中外许多社会、历史思想中,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外,还流行着不少关于社会变迁的说法,其中有__历史_循环___论、__社会进化___论和__社会均衡____论。

16._趋同理论___最早是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来的。 17.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就是__罗马俱乐部_____。 18.自从现代化问题在各国提出来以后,不少国家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四种理论,分别是社会趋同论、_依附理论与世介体系___论、_全球发展理论_、____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__论。

19.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 第三次浪朝 ”

二、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 B 计划生育)。

2.社会工作是指( A 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3“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中的( A 社会进化论)的观点。

4.《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 B 托夫勒)。

5.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C 依附理论)。

三、名词解释

1. 习俗: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2. 违规行为:违规行为即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会或群众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3.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关系失调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自然界本自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致威胁,次生环境问题是被人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威胁,当今,人类关注更多的是次生环境问题,即人类的活动带给自己生存的影响

4.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中因年老、疾病、伤残人员或由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制度。

5. 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6.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在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调查,并企图用样本资料来推测或代表总体情况的调查方法。

四、问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答:(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3)马克思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答:社会现代化包括:

(1)经济现代化。 (2)政治现代化。

(3)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4)城乡社区现代化。 (5)群体组织现代化。 (6)人的现代化。

3、简述科瑟尔的功能冲突论。

答:科瑟尔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冲突论所强调的社会冲突的功能,主要是从结构功能观点的框架之内来讨论社会冲突。他主张社会体系内每一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在这种关联里,一定会出现有紧张、失衡和利益冲突等现象。不过冲突也有助于巩固一个松散的具有结构性的团体。在一个似乎出现失去整合的社会,如果同另一社会发生冲突,很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整合的核心。

五、论述题

论述观察法的特征与类型。

答:1.特征:

观察法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以下特征:

(1)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有目的的去观察。 (2)观察者事先划定了一定的观察范围,包括观察内容和空间。

(3)实地观察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即事前要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方案。 (4)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客观地记录。

(5)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必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 2.类型:

(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分子,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称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参与观察了解资料深入、细致,调查者受约束多。非参与观察受约束少,了解情况比较表面。 (2)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获得的资料比较系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前者适用于对调查对象有较多了解,调查对象较为稳定的情况。后者则常用于对调查对象了解不多的情况。

第三篇:社会学概论(本科)形成考核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C)

孟德斯鸠 B.孔德 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科塞是(B)的代表人物。

结构功能主义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社会互动理论 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 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章太炎

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BCD) 孔德 B.马克思 C.涂尔干 D.韦伯

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中,法国思想家占了相当的分量。当代法国社会学家有(BD) 吉登斯 B.布迪厄 C.哈贝马斯 D.福柯

属于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ABC) 抽样问卷调查法 B.观察法 C.访谈法 D.实验法 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

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C) 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的表现 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米德认为自我包括(BC) 本我 B.主我 C.客我 D.超我 社会化的结构包括(AB)

家庭 B.学校 C.工作组织 D.大众传媒 以下属角色失调现象的有(ACD)

角色中断 B.角色认同 C.角色冲突 D.角色失败 (D)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理论 D.拟剧理论

从(C)角度出发,社会关系可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B) 费考通 B.科尔曼 C.林南 D.格兰诺维特 产生社会互动的条件包括(BC)

限于两个人之间 B.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C.相互依赖 D.有事相求 属于社会资本特征的是(AB)

关系性 B.无形性 C.可转让性 D.弥散性 冲突的形式包括(ABCD) 口角 B.战争 C.仇斗 D.械斗

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C)的标准 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家庭的传统功能,即(B),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抚育功能 B.生产功能 C.赡养功能 D.消费功能 (C)不属于正式组织 学校 B.公司 C.同乡会 D.教会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BCD)

领导的权威性 B.成员的认同感 C外部环境的变化 D.群体的人数 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CD)

符号互动理论 B.家长制理论 C.结构功能理论 D.社会冲突理论 与初级社会群体想比较,社会组织的特征有(BD)

成员关系亲密 B.明确的行动目标 C.成员不可替代 D.规范的制度 提出中层理论的社会学家是(B) 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

显功能 B.潜功能 C.正功能 D.反功能

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C) 社会结构 B.社会制度 C.社会机制 D.因果关系 以下(ABD)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

卡利斯马权威 B.法理型权威 C.家长型权威 D.传统型权威 实行强制性健康保险制度的国家有(BC) 英国 B.德国 C.加拿大 D.美国

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BD)

私有产权制度 B.公有产权制度 C.集体产权制度 D.混合经济制度

“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B)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吉登斯 B.腾尼斯 C.恩格斯 D.哈贝马斯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A)的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 B.科瑟 C.图灵 D.诺斯

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 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按照社区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类型,社区可以分为(ABC) 亲缘社区 B.同事社区 C.邻里社区 D.朋友社区

社会学在社区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BD) 自然社区 B.农村社区 C.法定社区 D.城市社区 农村社区形成的三种途径是(ABC)

自然起源 B.社会组合 C.农村建设 D.城市衰败

在一种分层结构中,个人的地位是社会预先规定了的,本人不能自由选择,这种分层结构是(C)

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封闭性结构 D.开放性结构

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横向流动,这种流动是(B) 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 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BCD) 家庭背景 B.社会声望 C.财富 D.政治权力

以下社会分层制度中属于封闭性社会分层结构的是(AD) 奴隶制 B.农村社区 C.城市社区 D.种姓制 (ABD)是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描述

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 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 C.出现了更多的阶层 D.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

(D)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理论

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B) 拟剧论 B.标签理论 C.文化传递理论 D.冲突理论

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B) 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C.非强制社会控制 D.政权控制 以下属于人口问题具体表现形式的有(ABC) 人口数量 B.人口结构 C.人口素质 D.人口社会化 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越轨不等同于犯罪 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C.越轨行为会破坏社会秩序,有百害而无一利

社会控制体系中的非正式控制包括(ABCD) 习俗 B.宗教 C.道德 D.社会舆论

“非典”期间,某些地方政府初期未及时公布“非典”疫情是抢购风潮发生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B)

结构性助长 B.结构性紧张 C.诱发因素 D.社会控制机制 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C) 偶合人群 B.常规人群 C.表意人群 D.行动人群

(B)是由一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引起的、有很强感染力的行为 恐慌 B.大众竭斯底里 C.时尚 D.传言 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ABCD)

无组织性 B.不稳定性 C.非常规性 D.易受暗示性 以下属于行动人群行为的有(AD)

暴民 B.表意人群 C.偶合人群 D.骚乱人群 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ABC) 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 集体上访 D.集体出游 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带来全球相互依赖和整体意识的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C)

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广义全球化 D.开放型社会 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是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B)

现代化 B.狭义全球化 C.开放型社会 D.广义全球化 以下是社会变迁发生原因的是(ABCD)

人口变动 B.技术发展 C.文化交流 D.自然环境的变化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ABCD) 经济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城市化 D.人的现代化 下列是经济全球化的后果的是(ABC)

贸易同质化 B.价格竞争同质化 C.人们需求的同质化 D.文化消费多样化

二、名词解释

1、解释性研究:是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深化。试图对社会现象做出普遍的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分析。

2、镜中我:是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无效文化传递:是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其最显著的后果就是造成反社会的人格。

4、常人方法学:该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创立的。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的和心照不宣的。但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常人方法学认为在任何一个互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背景知识,互动双方都必须了解这种背景知识,遵守其隐含的规则。

5、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也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

6、单位的制度性依附:是指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所决定的,而不取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这种制度性依附是单位制度的基本特征,它具体体现在单位成员骊单位的社会和经济依附,单位成员对单位政治的依附,单位成员对直接领导的人身依附。

7、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城乡区别对待的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

8、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9、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化的一个生要维度。社会学家用这一概念来表示,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也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

10、社会控制: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维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运行,对可能危害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进行预防和抑制的机制。

11、社会运动:通常是指被排除在社会权力结构之外的群体用非制度化的方式来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解决社会问题的集体行为。

12、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是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时间以及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对这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描述。后发处生型现代化主要是对来自外部挑战的一种应对,因此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 简答题

帕森斯的主要社会思想是什么?围绕对他的这些思想的批判,形成哪些社会学理论流派: 答:帕森斯的主要社会学思想是:结构功能主义;

围绕对他的思想批判而形成的社会学理论流派有: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

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中国早期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中学释西学,具体表现在严复的群学思想上;第二阶段是以西学发明中学,具体表现为社会科学是如何作为晚清国学派拯救国学的利器的;第三阶段是社会学的学科形成本土化,具体表现为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社会学的专业设置逐渐从以教会大学为主扩展至国立大学,教学和研究上逐渐将西方理论和概念与本土材料结合起来;第四阶段是社会学学科实质的本土化。

简述社会化的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

答:一是强调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亦即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如何认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其相互联系

答:人的生物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所具有的生物特性,即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社会特性,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虽然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同为人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但是,人的生物属性是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属性,它不能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的社会属性则揭示了人和社会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人所以是人而不是其它动物的特殊性质,因此,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本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5、简述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源的联系与区别 答: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其特征有:关系性、无形性、公共物品性、不可转让性以及社会资本在投资上的不确定性。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其特征有:弥散性、多重性、隐孙、隐蔽性。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把以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为基础的资本与传统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区别开来。

6、简述两人群体与三人群体的差异

答:在两人群体中,两人之间的关系状态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生存。在由三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则具有新的结构特征。因为三人群体形成了三角关系,成员之间的互动不是单一的,有一位可能成为“局外人”,这位“局外人”在三人关系中,有时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有时是仲裁者,有时还可能是渔利者或分裂者等。一般来说,两人群体的潜在关系只有一种,三人群体的潜在关系有三种。

7、简述社会组织的特征

答:社会组织的特征有:①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②非情感的关系,③规范的互动形式,④复杂的组织结构。

8、权利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

答:权力分析的基本模式有:①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②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③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生产----运作模式”。 社区的基本要素指的是什么 答:社区的基本要素有:①群体要素,②地域要素,③生活要素,④文化要素,⑤认同要素。

10、农村社区的特点有哪些?城市社区的特点有哪些

答:农村社区的特点有:①从经济基础看,农村社区的成员以广义的农业生产为主,专业分工较弱;②从社会结构看,农村社区的成员趋于同质,所以社区结构相对简单,③从社会关系看,农村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纽带比较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也比较多样,④从社会控制看,农村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的是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非正式控制,⑤从社区文化看,农村社区的文化比较单一,不易接受变化,强调传统。

城市社区的特点有:①从经济基础看,城市社区成员职业门类多样,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②从人口结构看,城市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③从社会结构看,城市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比较大,④从社会关系看,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⑤从社会控制看,城市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律制度,⑥从社区文化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比较多样,因此城市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

11、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韦伯理论中的社会人分层的标准有:经济标准,社会标准,政治标准。 韦伯赞同马克思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但起关键的经济因素不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而是一个人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经济能力。韦伯事实上直接把收入当做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

韦伯所说的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是社会声望,即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中所得到的评价的尊敬。韦伯认为,社会声望因素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是独立于经济因素的,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并不一定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

社会分层的政治因素,韦伯看作是权力,他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在遇到反对时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12、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流动有哪些特点

答:前30年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封闭性较强,因此,无论是代内流动还是代际流动,垂直流动还是水平流动,都是相当难的。中国的前30年间,除了政治运动时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某些群体由于被认定为革命的敌人而出现了一些下向流动,其他各种社会流动都相地较少。

13、社会问题的特征有哪些

答:社会问题的特征有: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性。

14、越轨和犯罪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越轨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对越轨的界定在不同的时间、地占、文化,乃至具体的情境中都是不同的。按照越轨行为破坏社会规范的类型,可发把越轨行为分为不从俗、不道德、违纪、违法和犯罪。 犯罪,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即破坏他人的利益,违犯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秩序的严重行为。

15、简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的区别 答: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事件指的是的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利益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

16、社会变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依据社会变迁的影响面可分为整体性社会变迁和局部性社会变迁;从变迁的速度和激烈程度可分为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从社会大多数成员是否从社会变迁中获益看可分为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从社会变迁发生的动力看可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意识的社会变迁。 论述题

1、西方经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些三种主要的研究传统?其理论分析视角有什么不同

答:一是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他认为,正视社会冲突的晋遍存在,把历史的进步、人类的解放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与一个特定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强调经济因素在形成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优先作用,是马克思社会思想的突出点。马克思研究社会的方法被称为辩证唯物史观,即回到社会历史本身,利用辩证法思维揭示社会存在的总体结构和本质特征。

二是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观点。他明确地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事实,确定了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基本方法论,并将功能分析与与因果分析区分开来,而且通过对社会分工,自杀、宗教等社会现象的出色研究,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三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韦伯开创了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传统----理解社会学。他主张社会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所包含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韦伯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理性化问题。他认为,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以表现在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中的“资本主义精神”为支撑,这种精神是西欧理性主义发展的结果。

2、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与机制分析有何不同 答:(1)功能分析:社会制度的创设和维系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社会需要,因此首先对社会制度进行功能分析。第

一、区分社会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客观后果,将分析重点放在客观后果上。涂尔干最早明确区分了因果关系和功能关系,他指出社会现象尽管有时会与特定的目的相符合而显现出某种功能,但产生某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与这一现象所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一回事,不能想当然地从社会制度的历史渊源推论社会制度在当今所想到的社会作用,应当对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进行全面的、具体的考察。第

二、辩识社会制度的客观后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制度功能从动机与后果的关系看可区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从社会制度对社会秩序的影响看可分为正功能的反功能。

(2)机制分析:简要地说,机制是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对社会制度作机制分析,就是对社会制度的运作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具体的机制分析要点是:第

一、记录相关事件的独特性,耐心地收集各种原始材料;第

二、非正式的制度和灵活的策略、技术比正式制度和死板的规则具有更大的因果力量,具有更大的解释价值,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灵活的非正式制度与变化多端的权力策略和技术分析上;第

三、关注曾经被尝试后来却被忽略的事件,关注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且关注人们遗忘了的东西;关注那些能说会道人和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3、试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着哪些困境 答: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困境有:(1)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滞后意味着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滞后,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市居民落后了整整10年,城市化的滞后城市化的第二重困境在于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户籍身份仍被绑定在他们离开的村庄,使他们不能获得在城市的合法居住权,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目前仍在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而且造成了相当多的社会问题。(3)城市管理滞后。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另一方面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尚不能不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作业之刮痧的影评

胡霜09公管2班H0980020

4刮开那层有色的纱

——《刮痧》观后感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坏之分。甚至没有高低之别。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文化宽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是《刮痧》这部影片的导演郑晓龙说的一段话。

确实,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在这个大溶炉里的交流是越来越频繁了。这是一部很好的有关社会学的影片,关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有关内容,关于东西方价值理论框架的不同。

这部片子总的就是说,大同5岁的儿子生病了,不识英文字母的老父亲看不懂瓶子上的说明书,于是为了保险起见就用传统的中国民间刮痧帮孙子治病。谁知道,就是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大同夫妻继而被控告虐待儿童,一个又一个物证人证令夫妻俩百口莫辩,因为西医根本无法了解这种传统中国疗法。这从大层面上反应了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化差异。

但是悲哀的并不是这种本就应该存在的文化差异,而是我们看到,在美国,人权被无限的放大,而政府的保护与管辖更是已经超过了一个道德底线!这才是我们应该感到悲哀和无奈的。

但是说实话,这并不是我看到的最好最感人的电影。但是无法抑制的,甚至就是自然而然的,眼睛就不自觉的冒汗了。感动

1于电影中的情节,感动于电影中的片段,感动于电影中的各种各样的爱,后来,待我的心情稍稍的平复后,终于发现,原来是这部电影跟我产生了共鸣。因为它竟然可以把一个中国人的某些本性刻画如此的淋漓尽致,让人心酸,更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它竟然可以由一个在中国看来是简单的再不能简单的刮痧,演化为一场悲剧,一场有关家庭的悲喜剧;它可以在梦想、亲情、爱情之间,让我们看到人的质朴,还原人的本质;它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美国的诉讼或是法律程序都只是一场游戏。

对于刮痧,中国人应该多多少少都了解一点,在这里我也就简单的点一下: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刮痧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传统的刮痧疗法主要适应证为痧病,所用工具有瓷器类(碗盘勺杯之边缘)、金属类(铜银铝币及金属板)、生物类(麻毛棉线团、蚌壳)等,刮痧部位为脊背、颈部、胸腹、肘窝、腘窝。所用润滑剂为植物油类、酒类和水,刮拭皮肤至出现紫黑色瘀点为度的一种民间疗法。它对人体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调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疗效,所以深受广大患者朋友的欢迎。对于这项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治疗方法,在美国人眼中,却硬生生的成了虐待儿童的一种残忍方式!这简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蔑视,也许它是一种偏方,但是这却确确实实

是中国的一种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治疗普通疾病的方法,也许处理过后的地方看起来会有点狰狞,看起来有点像被谁虐待了一样。但请不要忘记,良药入口也有三分苦!凡是有用的东西,我们在得到它之前是势必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对他国文化的蔑视实际上就是对这个人文化观以及价值观的一种蔑视,我不能说,这是谁的错,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关乎对错的话题,这是一个有关价值观以及伦理的问题!中西方的文化,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我想在该影片开始的时候,许大同先生的那段获奖感言,大家应该不会忘记,他说:“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新移民,站在街头卖画为生,不过我相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为你们中的一员,一个真正的、成功的美国人。今天,这个奖证明了,美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爱你们,我爱美国,这就是我的美国之梦...”多么慷慨激昂而又充满激情的话语啊,多么有雄心的一个华人啊,可惜这个热血沸腾的华人却在一次次的被美国人的误解中,竟也渐渐丧失了原本的热情,失去了原先的动力,变得那么的萧条,那么颓废,过程看了让人心酸。

我还记得控方雇佣的美国律师在法庭上的嚣张表现,那是一出多么“精彩”的演出啊!当那个医院的人员出来做认证的时候,她嘴里讲出的话,让我第一时间的了解了原来这就是中西方的文化差距!要孩子还是要大人?我想大部分的中国男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都会选择保大人,因为大人就只有这一个,而孩子是可以再有的!但是这个美国的医院的工作人员却在那里赤裸裸的指

责说,许大同的这种做法根本就是在抛弃孩子,说他根本就是打一开始就不想要他!多么荒谬的说演!多么可笑的演出!幸亏大同的辩护人有才,说出一句,那是不是当时大同说保孩子,你今天就会在这里说他根本就不考虑妻子的安危?!根本就没有做丈夫的资格?!于是那位“理直气壮”的医务人员闭上了嘴。

以前我只是简单的认为中美之间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没有想到,原来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已经深到了这样的地步,真的是感到悲哀!亏我们还在拼命的学习英语,更是为了拼命的背单词而把汉字放在了一边,拼命的想考雅思出国留学,拿人家国家的绿卡……幸者?不幸也!

对于本片的片名,我个人觉得其实就是暗含了美国人对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不解,以及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不重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控方雇佣的美国律师在法庭上这样描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用以证明移民美国的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象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于是这位自认为已经被美国本土化的许大同先生在法庭上失控了!但我想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就绝对不会再简单的把它当作是一个家庭官司了,试想会有哪个华人能够容忍外国人那样歪曲甚至是变态的解读我们的四

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又有哪个华人可以容忍一个外国人那样子挑衅甚至是带着玩弄的意味解读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跟道德规范?又有哪个华人可以在这种陷阱面前不深陷?于是那个美国律师成功的刺激到了大同的情绪,更是成功的引诱大同掉进了他精心设臵的牢笼!

这里面充分的暴露了中美之间严重的文化上的以及价值观上的差异。但是人类还是有很多的共性都是相通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社会对孩子的爱。。。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巧的是,这些在这部影片里却恰恰成了矛盾和冲突的源头,成了调和的障碍。

不得不说的是大同在晚宴上对丹尼斯的教育,这点上,大同完全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中国式父亲,关掉电游,拍打丹尼斯的脑袋,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我们在中国这大环境下所常看到的,但我想作为美国人的昆兰对此产生疑惑是很正常的。(因为美国对小孩的教育跟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小丹尼斯也说过,“打孩子的父亲是恶魔”)后来大同辞职的时候也有说道,当时他打自己的亲生儿子就是为了表示对昆兰的尊敬,对于这,昆兰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无法想像为什么会把打自己的孩子跟对别人表示尊重这两个毫无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而这恰恰是一种在中国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影片中大同的父亲远涉重洋来和儿子见面,但是却没法和孙子正常的沟通,甚至听不懂儿子儿媳的话,于是那时候,一个呆

板木讷的老父亲的形象就悄然在我的心里形成了,但是后来才知道这个“呆板木讷”的老父亲在咱们中国竟是个知识分子!这种语言上的差异,无疑也是很大的沟通障碍,无疑也是很大的文化差异。

本片最后,为了不对儿子食言,为了给儿子一个真正的圣诞节,为了给儿子一份节日的礼物,大同在圣诞节化身为“圣诞老人”,带着一个大大的礼物爬水管,上演了惊险却又无比温馨的一幕……当一家三口紧拥在一起享受团聚之时,我想导演选择用圣诞节这样的节日是为了说明中国的团聚文化在西方的节日里也可以出现,这涉及到了文化的广义性,及一个大同世界。避免不同文化冲突的关键,就是相互的了解和包容。

影片最后,星光灿烂的夜空深处响起各种语言的声音,美妙如星空下绽放的显眼礼花,动听如维纳斯的声音!其中有许大同和简宁在教儿子讲中文的声音,这似乎预兆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多元文化身份的前景。

第五篇:2013春 社会学概论 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卡尔•马克思: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2、田野调查:田野调查被公认为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

3、社会结构::人力资源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4、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人类对由自身活动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及其思考,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曾论述过“人生不能无群”的思想,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即“社会”。此后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围绕着“经邦济世”这个主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乃至民风民俗,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讨论和辩论,积累的著作典籍浩如烟海,成为人类古代社会生活记录和社会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关于人类共同生活的构成条件和变迁机制,是从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历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一直关注和论述的问题。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和A.奥古斯丁从宗教神学立场也曾对此做出过论证。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取代封建专制、用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市民阶级的社会伦理观。启蒙思想家T.霍布斯、A.弗格森、C.de孟德斯鸠、J.-J.卢梭、A.de 托克维尔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等人的社会哲学观点,对摒弃宗教神秘主义去解决社会认识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上述中外思想家的成果,都为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某些理论启示和可资借鉴的资料。但是,这些思想或学说都有一个与社会学本质相异的特征,即它们没有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考察和论述,更没有形成以经济为基础的独立的学科。从社会学的学科历史上考察,这些理论观点都属于社会学史前阶段。社会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以后,它的产生有其直接的社会历史背景。

2、简述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等。

功能论是以把社会比作活的生物有机体为基础的。它认为,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冲突的出现和存在社会反常现象。

冲突论的许多思想源自马克思。它认为社会当中总是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各种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反映了社会的本质。一个社会,由于其中的不同群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所以始终处在不停的冲突之中,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只是暂时的。

进化论认为,社会与生物一样,是一个活的机体,同样也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一过程中的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转化和相互依赖,与生物有机体有着相似之处。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生物理论认为,尽管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高级动物,但它仍然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仍然依赖于周围的生存而生存。人以及人类社会和生物以及生物群落,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不仅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且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社会观念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必须注意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3、简述马克主义的社会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哲学渊源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渊源。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协调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高度发展生产关系;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社会。

4、简述习俗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首先是自然环境影响习俗。自然环境包括地势地形、气候、物产和自然资源;习俗还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阶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习俗;习俗归根到底算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习俗虽是比较持久稳定的行为模式,但是它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习俗也在变。

上一篇:私人房屋买卖合范文下一篇:世界杯宣传口号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