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三板块式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简称《概论》)课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即“微课堂”,以此达到丰富和深化《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宗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能够促使大学生对此认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概论三板块式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概论三板块式社会实践论文 篇1:

专题教学在思政“概论课”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摘 要】本文论述专题教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应用,从选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设计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探索,针对专题教学实践中专题研究内容较少、设计简单、没有突破教材的框架等问题,提出教师要拓宽知识结构和视野、专题教学设计要大胆创新、多倾听和采纳学生和教学督导的意见等对策,使专题教学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专题教学  实践  效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修的一门公共课。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高专或民办高校,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重点教材。

为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全面了解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理解,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笔者在“概论课”专题教学过程中,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要求,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概论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并立足“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任务,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年龄、认知等发展规律以及获取信息知识的习惯和特点来进行专题教学设计,包括专题教学设计的选材、目标、步骤、原则、方法、反馈,使该专题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课堂专题教学实证研究,探索专题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尤其关注如何把“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到课堂,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思政“概论课”的教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一、“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实践

(一)专题教学设计选材内容。专题教学是围绕某一个社会热点、新闻、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进行专题授课。“概论课”的专题教学首先从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总体教学设计。从课程内容来进行专题教学设计。从纵向来看,“概论课”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一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历史飞跃和重大理论成果,这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从横向来看,“概论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面较广,大致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际外交、党的建设等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将“概论课”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完成。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大二学期完成“概论课”课程的学习。“概论课”(2015年修订版)课程全书共十二章。专题教学设计为十五个专题。专题教学设计内容为:专题一“结果开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专题二“开辟新天地—— 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三“建立新制度,探索新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成果”;专题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专题五“社会主义本质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专题六“翻天覆地的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专题七“经济是命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专题八“政治是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专题九“文化是灵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十“稳定是前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十一“美丽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专题十二“两岸一家亲—— 实现祖国统一理论”;专题十三“和平发展—— 国际外交”;专题十四“为了谁,依靠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专题十五“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第一学期完成前六个专题教学内容的学习。第二个学期完成从专题七到专题十五的学习。

在设计专题教学时,凝聚集体智慧结晶。通过“概论课”教研室集体备课,分工负责制作课件,通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现实案例呈现出理论。

(二)专题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概论课”的学习兴趣。“概论课”的内容涉及方面较广,包含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际外交、党建等方面内容。庞大的內容板块结合学生实际通过专题教学进行,培养大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增加对课程内容的认知、认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知识素养的提升。

第二,提升“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目标。由于课程的性质的特殊性。“概论课”具有逻辑性、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较强的特征,其性质主要是“以论论史”,也就是通过理论的学习来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历史与未来。因此,“概论课”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通过专题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概论课”课时较少(一般是70课时)、课程内容多的现实情况,以“概论课”授课中遇到的实际困惑为例,针对“概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内容的丰富性及其作用的重要性,如果采用专题教学,不仅能彰显专题教学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更能有效地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

第三,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概论课”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结合实践,通过专题教学实证研究,将教材内容体系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学习转化为教学体系,学生吸收消化后,产生认同和认可的基础上,逐步转化为信仰体系。

(三)专题教学的教学步骤。开展专题教学,首先要在教材中选出重难点内容,通过集体备课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专题教学设计。步骤大致为:导入专题案例、合作探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合作等形式完成专题教学目标)、教师讲授、课堂反馈(学生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拓展和延伸(拓宽专题教学内容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专题实践(结合专题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专题教学理论的社会实践,撰写活动收获与感想,形成专题实践教学模块内容)。

(四)专题教学设计原则。具体如下:

1.科学性原则。“概论课”教材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重点教材,在进行专题教学选题设计时不能脱离教材中的内容和重难点知识。专题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一致,可以省略或不讲部分非重点,但是要确保与教材的一致性。专题教学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备课,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政治意识。

2.整体性原则。每个专题之间的衔接要做整体性把握。“概论课”专题教学中要把握一个总论和两大主题。一个总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这是一个总论专题,两大主题就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内容原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个整体,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把握各专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创新性原则。专题教学设计要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或摆脱教材的框架。既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又要敢于创新。在教材内容基础上,敢于整合设计知识结构框架,通过系统整合、梳理归纳、提炼和升华教材章节内容形成专题教学新内容。同时,专题教学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专题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也包括教学方法上创新、专题教学实践中创新等。

(五)专题教学方法。专题教学方法采用一般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致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活动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以及倡导各种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等等。

(六)专题教学反馈。具体如下:

1.学生反馈。经过一学年的专题教学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专题教学为例,学生对专题教学的主要反馈意见如下:了解我国政治体制,做什么事情都要知道国家政策;了解了什么是民主选举制度,人民就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提出老百姓的意愿、民生;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深刻领会到人民群众要多了解政治、政策,认同我国的政治体制制度,增加了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议专题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效果会更好。

2.教师反馈。专题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精简了教材内容,凝聚了知识的聚焦点,突出了教材章节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结构梳理清晰,提高了教师对专题内容的学习和研究。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科研方面都有完善和提升。

3.教学督导反馈。教学督导对“概论课”专题教学较为认可,认为专题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学生在听课、参与课中理解和认同我国的国情与道路,自觉增强“四个自信”,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二、“概论课”专题教学的效果分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方面了解“概论课”在授课中的困惑、疑点、难点,密切联系学生需求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专题教学。实践表明,结合学生实际实施的“概论课”专题教学,可以提高“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概论课”专题教学取得的效果。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有效提升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兴趣。专题教学结合教材内容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形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这样就形成了对专题内容的系统化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第二,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专题教学的突出之点在于将纷繁的教学体系转化为结构明晰的教学专题。实施专题教学以来,将教材章节内容重新资源整合,形成针对某一个问题来贯穿章节内容,避免了对教材内容的泛泛而谈。

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教师分专题备课,准备充分,通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理论文章,申报课题,继续探索研究,不断促进专题教学的发展。

(二)“概论课”专题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相关“概论课”专题研究内容较少。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开展多年,但是相关“概论课”专题教学课件、专题教学的界定等几乎没有可借鉴的资料。目前的专题研究成果较零散。专题教学是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生实际来设置,对于“概论课”专题教学没有形成系统化。专题教学课件做好后,甚至有部门老师或者教学督导质疑这样是不是专题教学,符不符合专题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这就说明我们在专题教学的研究上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第二,专题教学的设计太简单,有些专题教学没有突破教材的框架。某些专题教学仅仅是将教材的章节改成专题,专题的内容和教材的内容一样,没有达到专题教学的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对策

第一,教师要认真思考,多学习、多钻研,拓宽知识结构和视野。一方面,加强理论指导实践。在专题教学中,没有研究的基础难以形成专题教学的实践。另一方面,专题教学实践形成理论。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多学习,勤思考,多实践,才能丰富“概论课”专题教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专题教学设计要大胆创新。教学设计是关键,应具有创新性。专题式教学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里解放出来,不必拘泥于教材内容。它不是将教材的章节更换为专题,而是需要教师下大功夫整合教材资源,锻炼了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过程中,要整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资源,充足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则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影响力。因此,教师课后要进行集体备课,多学习、多交流、探讨“概论课”的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可以脱离教材内容的小框架,进行资源的从优整合,凝练成新的知识框架结构。这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博闻广识才能触类旁通。在教学设计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才能形成有价值的专题教学。比如,通过一个案例贯穿专题内容,有理论有实践,让学生通过案例形成章节内容的专题教学形式。教学无法。在教材教学内容基础上,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大胆进行创新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专题教学形式。

第三,多倾听与采纳学生和教学督导的意见。通过专题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获取了基本的政治理论常识,提升了思想政治素养。在每次专题教学后,教师应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以便更好地完善专题教学,服务学生。同时,在教学督导听课后,教师也要及时倾听和采纳教学督導的意见,多向教学督导请教和交流专题教学的设置等。在广泛听取反馈意见后,继续完善专题教学,最终形成有特色的“概论课”专题教学,达到“概论课”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龚德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初探[J].教育评论,2013(1)

[2]闫红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初探[J].教育时空,2016(8)

[3]王连芳,吴珍平.专题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作者:崔现花

概论三板块式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微课堂”在高校《概论》课互动式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简称《概论》)课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即“微课堂”,以此达到丰富和深化《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宗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能够促使大学生对此认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关键词:微课堂;思政课;教学效果

当前,新媒体技术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活、学习也由于新媒体技术的融入发生了明顯的变化。网络、移动客户端等各种信息载体成为新时代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如何与新媒体的融合,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社会各界探讨的新课题。

一、在高校《概论》课运用“微课堂”的背景

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去探索高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探索增强新媒体时代《概论》课教育教学思路与对策问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其实,新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早已是常态,它必将会带动教学全过程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目的。这对于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前期课程网站与课程微信平台的运行,把这一融合称为“微课堂”。我们发现大学生乐于使用新媒体等载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及教师的互动。新媒体技术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作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已经非常普遍。他们利用新媒体载体,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取各种不同的信息及知识,从而使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及知识更加的多元化了,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当前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对高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如何融入新媒体技术,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及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1]。作为《概论》课教师,可以利用好这一新兴技术,发挥新媒体的正向价值,改善以往《概论》课教师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没有进脑的状况。这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技术由来已久,北京在2009年举办的“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上成立了“新媒体专项基金”,以此来达到对中国新媒体事业的快速推进。以此为发展上的关节点,上海在2012年成立了“新媒体研究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探讨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等相关载体。从这两次比较大的关乎新媒体未来发展方向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已经融入社会事务发展的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此更要与时俱进,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

目前,对于新媒体如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大体上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把新媒体技术这种新形式如何成功地运用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另外一种理解就是把新媒体这种手段作为一个重要的客观要素,从主客体的角度来认识新媒体,研究和探讨作为客观要素的新媒体如何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通过发挥它的正向功能达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与认同性问题。

二、“微课堂”在《概论》课中的有效使用

新媒体技术及其在社会上的普及化,致使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等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的变化使得教育教学过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要较好地把握新媒体环境的特征,从新媒体平台及课堂授课互动中去探寻创新高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微课堂”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不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也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既然不能全面限制它,那么就应该较好地去利用它,毕竟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它的正向功能。

大学生对新媒体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教师利用新媒体进行高校《概论》课教育教学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也能大大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新媒体时代教学资源琳琅满目,知识也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在新媒体载体的海洋里,大学生往往容易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大学生既可以利用新媒体获取有效的知识内容,同时他们也极容易利用新媒体去做些和学习不相关的事情。为此,发挥它的正向功能是《概论》课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新媒体平台建设较早,现已有网络视频精品课、微信公众平台等“微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也使用了诸如“雨课堂”等教学手段。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如何使“微课堂”在《概论》课中发挥具体的效果,应该解决好平台的搭建等问题。

首先,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体系。全面分析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博客等新媒体技术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理顺新媒体技术如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应该明确诸如《概论》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新媒体技术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深入分析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新媒体技术,比如在案列教学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推送知识点等。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融入学生参与式讨论等方面,从而使学生能够提高上课的注意力。力争较全面地构建新媒体技术平台,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防、控、导体系。

其次,处理好《概论》课“三个课堂”之间的有效衔接。不是说利用好了新媒体技术就不考虑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学环节了。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分析,确定了三个课堂的建设,即专题式教学课堂、菜单式教学与微课堂。三个课堂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共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方位教育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与课余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潜移默化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

再次,搭建《概论》课平台体系。通过对以往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践及理论上的总结,我们探索出了一种新的考试方法。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搭建了《概论》课视频精品课,学生可以自主在网上学习、复习及考试。通过这一网络教学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概论》课教育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原有课程微信公众号及网络视频精品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创建学院各门课程的新媒体平台,在平台上创建不同的學习板块,这实质也是将菜单式教学积极地引进课堂授课中。

新媒体时代,课上互动式教学、课下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新的方式,为大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和利用新媒体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减少其不利影响,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十分重要。

三、“微课堂”在《概论》课中的作用

首先,高校《概论》课教师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引导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在纷繁的信息里收集到对自己有利的知识非常重要。从技术发展的规律来审视,技术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效应。因此,《概论》课教师在利用好“微课堂”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一技术或平台。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旦引入新媒体技术诸如“雨课堂”“微信群”的话,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它,而不是仅流于表面形式,不是为了新媒体技术而使用新媒体技术,一定在认识上要理解新媒体技术只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出授课内容和新媒体为什么要进行融入的问题。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顺应这一变化,正确发挥教师的导向,以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2]。

其次,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拓展了《概论》课教学空间。在《概论》课授课过程中,融合新媒体技术可以说拓展了教育教学的空间,过去传统的《概论》课大体上要求授课教师和学生要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上课,这使得教师和学生被动地去完成某项任务。因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是特别宽泛,削弱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这些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空间。

最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概论》课教学素材的内容。在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概论》课教师所使用的教学素材主要是国家规定的教材,同时教师在授课中必须按照教材统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原则上不允许教师添加和课程无关的内容,这就显得授课过程比较单一及枯燥,从而减弱了《概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清楚在授课的过程中教材如何使用是个大问题,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话,学生不爱听,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递减。因此,以新媒体技术的“微课堂”作为手段,不断扩展《概论》课的授课方式及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不断增强。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进”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素材中去体会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不断加深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识,达到增强《概论》课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晶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互动式教学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5).

[2]杨爱杰,王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9).

作者:刘晓宇 刘衡宇

概论三板块式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完善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传统实践模式,指出该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分析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即“碎片式识岗-段落式跟岗-集中式顶岗”实习方案。该方案强调专职教师在三个实习阶段展示出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在低、中年级开展好学科“任务式”的识岗实习和“项目参与”制的跟岗实习,为集中式的顶岗“毕业实习”作好铺垫。并建议增设《课程与岗位实习》课程,组织有实践意愿的学生组建“实践小分队”,作为对该实践育人体系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实践育人

一、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传统实践模式

在我国,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是:前三年主要为校内理论课程学习,最后一年为校外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部分课程设置有实践教学的学时,但这些实践学时多数是课内实践教学,少有走出校门,甚至都没有走出教室,只是形式上的实践学时。与此相对应的是,大量的学生渴望拥有实践机会,一类是想更多接触行业、了解行业的积极求学的学生;一类是希望通过勤工俭学补贴家用、赚取零花钱的学生。但这两类学生面临的现状是,一般要等到考取了导游证才能在周末、假期带带团,低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外出实践大多是糖酒会等展会期间担任礼仪或促销,平常的周末给一些公司发发传单,或是在学校附近的餐厅、餐馆当服务员,这些基本上都没有与旅游行业深度关联,如果能够将这些实践需求加以组织、安排运用到旅游行业中,将使这些学生更加受益,同时也是对主线实践模式的良性补充。

这种模式存在巨大的缺陷,学生在长达三年的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毛坯人才”,毕业后还需要用人单位进行“再装修”,难以直接对接工作上岗。同时,由于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工作缺乏直接的、全真的体验和感性认识,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对该专业的理论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目标和效果,甚至产生转专业的想法;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到毕业实习时深入接触了行业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做这行,或者远不具备该领域的工作能力,但是发现得太晚,已经失去了塑造自己的黄金时间。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强,连续性、递进式的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秉持的是“應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识岗、跟岗、顶岗实习的连续性、递进式开展,决定了培养出的学生在毕业时能否实现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也决定了学校学生的就业、社会评价以及未来的招生。如何弥补跟岗实习的缺失,加强识岗、跟岗、顶岗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估,扩大顶岗实习的领域,使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呈现阶梯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凸显不同于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本科学院的特点,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识岗实习”多停留在参观层面

有些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景区,以此作为识岗实习的内容。但没有目的、不带着任务、缺乏老师指导的参观,学生的收获不大,参观完了也不会有深刻的感悟,只是带着“游客”的身份到此一游而已。

(二)普遍忽视“跟岗实习”环节

大部分本科旅游院校都忽略了“跟岗实习”这一环节。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跟岗实习实行起来难度较大,只在识岗和顶岗的实习板块进行了一定的计划和管理,这就使得现有的实践体系只有初级和高级,中间层级是残缺的或是形同虚设,没有真正的推行,缺少了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缺乏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顶岗实习”选择单一、岗位固定

虽然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 包括的行业、关联的产业都很广泛,但顶岗实习的选择面却不宽,以旅行社、酒店、景区为主,鲜少涉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比如旅游宣传、策划、规划公司,旅游交通行业,旅游相关娱乐场所等。并且,顶岗实习的内容多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同一单位不同岗位的工作强度差别较大,但实习生很少有轮岗的机会,长期被安排在单一岗位上锻炼的现象较为常见。所以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运行机制、其他相关部门及整个旅游行业了解甚少, 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实习效果。

(四)未及时跟进实习结果

对于实习后的效果,很多学校很少进行后续的跟进检验,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对实习的计划实施和过程管理进行修正。应加强学生反馈、行业调研,获取有用的信息,进一步修正实习方案。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递进式了解行业、了解就业岗位,逐步明确就业方向,缩短就业适应期,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控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从基层做起的意识、服务意识、角色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精神等,增强创新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

(二)设计推行“碎片式识岗-段落式跟岗-集中式顶岗” 阶梯递进式实习方案

针对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当前的实践模式和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拟提出“碎片式识岗-段落式跟岗-集中式顶岗”的阶梯递进式实习方案,这个阶梯递进式实习方案没有大跨度、没有断层,更能贴合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同时,要注意发挥专职教师在各级实习中的不同作用,从识岗实习的学科“任务式”到跟岗实习的“项目参与”制,再到顶岗实习的分组带队、走访慰问,专职教师在三个实习阶段展示出不同的角色与功能。

1.碎片式识岗

碎片式识岗是将“识岗”与课程绑定,实行学科“任务式”,主要涉及1、2、3学期的《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旅游地理》、《中国民俗文化》、《四川旅游资源学》等课程的实践学时,这类基础通识、文化类课程可以选择一些景区、乡村旅游地等作为识岗的目的地,在出发前提出相关的问题或需要按小组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任务去进行参观访问,避免把识岗当成走马观花式的游客式观光。参观回来之后,任课教师应对之前提出的问题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析,并从学科的角度深入剖析。

2.段落式跟岗

采用分层级、分方向实行的“项目参与制”跟岗实习方案,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选择度,同时强调利用实习基地及校友资源。段落式跟岗为两种形式的结合:一是将跟岗与4、5、6学期的《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课程的实践学时绑定,二是将跟岗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学生团队的实践项目绑定。中、高年级的这些课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教授学期中安排学生小组分批到古镇等景区担任义务讲解员,或到旅行社担任正在实习的师兄师姐或往届校友的助理,或与相关公司对接参与到一项旅游策划、旅游规划的项目之中。在科研项目中可以参与资料收集整理、本地调研、建议或对策探讨等环节之中;在学生实践项目中,可以跟随师兄师妹完成项目或者自行组织团队申报项目。在跟岗阶段,学生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广的接触面、更深入的实践。

3.集中式顶岗

集中式顶岗就是“毕业实习”,各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分的设定,一般为期6-8个月。为方便管理和考察实习的效果,有的学校设置为统一安排实习单位为主、学生自主实习为辅,即在实习前举办“双选会”,安排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前来选拔实习生;个别考研、出国或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则允许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报学校审批。

作为实习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在开展顶岗实习的前、中、后期,应注意把握好以下环节:

(1)在举办“双选会”之前,应重点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生的实习方向和实习意向进行“摸底”,以便与对应的实习单位进行前期沟通,安排适宜的岗位和数量;二是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简历的制作,并结合学生在识岗、跟岗阶段的表现,给出实践能力的综合测评,方便实习单位结合个人简历和综合测评快速选拔出合适的实习生。

(2)重视实习前及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软素质”的塑造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以各种能力表现的“硬”素质,还包括态度、奉献等品质型的“软”素质,而“软”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实学生实习的效果以及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惯常出现的“软素质”缺失的问题,比如缺乏吃苦耐劳的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缺乏无私奉献的意识等,应有意识的在实习前的学习生活中进行逐步塑造,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实习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多边联合进行强化。

(3)重视过程监管和成绩评定,尤其重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实习生三方的责任,强调指导教师对于实习的全过程监管,重点走访,并做到及时沟通和反馈,与用人单位一起对实习效果进行跟进检验,建立完善学生的实习档案。

(三)对 “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主线体系的补充

1.增设《课程与岗位实习》课程

在第2-5学期开设1学分的《课程与岗位实习》课程,由教研室共同编写这4个学期所对应的《课程与岗位实习》教学大纲,根据层级的不同而安排适当的内容,由各任课教师安排集中或分散授课、授课方式、成绩评定,作为对“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的补充,尤其是强化识岗、跟岗的实习效果。

2.为有实践需求的学生提供平台

对于那些愿意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学校可以建立“实践小分队”,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登记,并积极规划、联络、安排适合的单位,为他们创造行业实践的条件,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利用好大学四年学习之余的闲暇时光。同时相关分管老师应做好对接和监督工作,保障好学生的相关权益和实践期间的安全。

四、结语

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工程,应积极观察行业动向,及时修正实践体系,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全体教师参与、协作,重视与实习单位的长效合作,实现学生、单位、学校三赢。

参考文献:

[1]罗如學.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4): 113-115.

[2]王钦安 张丽惠 程晓丽.基于三课堂融合的旅游类专业实践育人路径与实践[J].巢湖学院学报,2018(01):118-123.

[3]唐瑕苓 范文教 刘犟 陈良兵 周航.科研育人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四川旅游学院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01):1-5.

[4]谢雨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以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2):135-138.

[5]巫英慧.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营销界,2019(38):289-290.

[6]袁晓娟 宾薇薇 金美兰.协同育人视角下广西地区旅游院校社会实践信息平台的建设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126-127.

作者简介:

廖静娴(1982-),女,四川自贡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发展。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成果(课题编号:CJF18065)。

作者: 廖静娴

上一篇:银行并购协同效应陷阱论文下一篇:药学专业管理毕业实习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