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24-05-23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

一.在朗读中感知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 选用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优秀作品文质兼美、脍炙人口, 思想内容深邃, 艺术形式完美, 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几乎每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 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感受作品中美的内涵, 从而触动学生思想感情的琴弦, 使其获得美的熏陶。

比如,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抒情散文, 为了用艺术感染学生, 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具体感知这篇文章的“美”, 我们在教学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美景, 然后范读一遍课文, 再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以活泼的语调、明快的节奏, 力求把生机盎然的景色美和蓬勃向上的精神美读出来。在整个朗读过程中, 使一幅幅描写细腻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人们的迎春图显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 使朗读者处处洋溢出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 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在语言中体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从文章的语言表现力中体味美。首先, 要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一般来说, 实用文体如记叙文的语言生动、形象, 说明文的语言简洁、准确, 而议论文的语言精练、缜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各具风格, 如散文的语言优美动人, 诗歌的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小说的语言传神、富有个性化的魅力, 戏剧的语言则围绕矛盾冲突, 扣人心弦……把握住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特点, 就为准确地进行语言赏析作了很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铺垫。其次, 要掌握不同文体的语言所起的作用。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语言都讲究“准确”, 但是说明文中的语言准确, 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中的语言准确, 是为了突出观点的正确, 论据的有力, 使论证更符合逻辑。散文和诗歌语言的凝练。再次, 要把握语言赏析的切入点。可以抓关键词语、句式选用、关键句、修辞句等等。

三.在意境中领悟

意境是作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韵味, 一种氛围, 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 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开阔、场景宏大、语言雄健。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场景的表层, 则与我们日常可见到的大江大河汹涌奔腾并无大差别。要领悟作品, 必须领悟作品的意境美, 就需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去把“浪淘尽千古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 想象作者站在赤壁之上眼望“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是如何发思古之幽情;体会作者对周瑜在此建功立业的敬仰与羡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 由物及人, 由人及我, 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再进一步体会时间流逝, 世事沧桑, 诗人把怀古伤今之情全部寄托于那波澜壮阔的意境之中的无可奈何。

四.在想象中拓展

想像是审美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发现的东西, 并不是直接由眼睛, 而是通过想像去发现其中美的。”可以说, 没有想像, 便没有审美, 就没有美的发现与鉴赏。

语文教材中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而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中介, 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 并依赖人们的艺术修养, 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感受美。教学中可以凭借联想和想象, 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第二层次:再现形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 把自己的情感注于对象中去, 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运用各种知识、经验和理论来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拓展审美的情景。

五.在写作中创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2

颍东区新乌江镇中心学校 孙秀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担负着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任。在具体的,各环节、各类型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切实的开展素质教育。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品味

感悟

创造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 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 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 《荷花》 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 “荷花池” 边。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 引导学生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 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 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 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 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 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 “美读”。他说: “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 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拓展延伸, 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 既是一种欣赏, 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 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综上所述,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 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 精神上得到满足, 情感上产生共鸣, 理智上得到启迪, 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参考书目:

语文识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3

摘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汉字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象征了我国千百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汉字的形、声、意中我们都能够体会到中国汉字独居特色的美。因此,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合理和必要的,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印象,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符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

关键词:语文;识字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52-02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教育也是如今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而语文识字教学刚好是渗透审美教育的良好时机。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美感,无论是从形、声、意各个方面汉字都蕴含了自身独有的魅力,因而,可以说,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恰到好处,并且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识别能力。

一、在书写汉字中渗透美育

写字也是识字过程的重要环节,通常而言,单纯的凭借感官认识汉字不能达到长时间的记忆效果,必须配合反复的书写练习才能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在识字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板书,在写字过程中应该保持横平竖直的基本原则,使字迹看起来整齐美观,之所以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汉字在形体上的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一些简单的汉字举例,比如:“人”,这个字可以说是汉字中极其简单的,但是,即便如此,它也具有独特的美感,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人”这个字的美感所在,教师可以将“人”字的撇捺写得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的“人”字显然与本身的美感所背离,就“人”字本身而言,一撇一捺就好似人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一样长才是美的,一长一短必然是缺陷。相信通过这样简单的举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汉字的美,同时还能将汉字与其意思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识字效率。

二、将汉字以形象的画面展示

一般来说,我国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象形即汉字与实物在形体上具有相似性,但是,由于很多事物本身较为复杂,很难用汉字表达,因而象形汉字也较少,其中包括:“伞”、“凹”、“凸”等。对于象形汉字,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想象字的本意来进行识别和记忆,同时感受汉字在创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美感。此外,为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汉字的意义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森”,教师就可以提前准备一张森林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森林的真实面貌,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片为学生解读“森”字的构造,从图片中学生就会了解到森林是由许多树木构成的,因而,“森”字的组成是三个木,代表很多的树木,而处于前排的树木看上去比较大,后排的就比较渺小,所以,“森”字上方的“木”较大,下方的较小。通过这种形象的识字方法,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到汉字所表达的实物,从而提高对其的识别度,同时,在观看相关图片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了汉字所反映出的画面的美感,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三、将汉字与诗词、文章相互关联

我们说汉字本身具有独特的美感,而这种美感可以指一个单独的汉字,也可以是由汉字组成的诗句或文章。因而,在语文识字教学中,要想巧妙的将美育渗透其中,不单单可以依靠学习独立的汉字,还可以将汉字与相关诗句或文章相互关联。比如:学习“鹅”这个汉字时,可以引导学生与骆宾王所写的古诗《咏鹅》相结合,“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该诗描写了鹅在水中嬉戏的场景,突出了鹅可爱的动态形象,也表达出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以及十分愉悦的心情。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美育就要让学生在学习“鹅”字时自然的联想到《咏鹅》这首诗,想象作者所描述的可爱、生动的鹅的形象,用心去领悟鹅在水中自由、愉快嬉戏的意境,充分感受汉字的审美价值。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将汉字与诗词、文章相互关系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加强学生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诗词、文章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四、用表演的形式将汉字展现

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用手势比画“长、短、粗、细”;用表情演示“眉开眼笑、愁眉不展、眉飞色舞、横眉冷对、扬眉吐气”以积累与生字“眉”有关的成语;用动作演示“撕、扔、翩翩起舞”;用动作加画图表演“井底之蛙、万物复苏、莺歌燕舞”并辅之以“表演天才”“猜谜高手”的评选,学生千方百计施展才华,课堂上涌现出许多令人拍案叫绝的镜头。这样的识字,对学生来说,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是一种乐趣,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再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拓展想象力,提高了领悟力,完善了对汉字美的感受,使获得的美感得到了深化。

结束语:总而言之,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识字教学中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汉语识字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多种方法,比如:在书写汉字中渗透美育、将汉字以形象的画面展示、将汉字与诗词、文章相互关联以及用表演的形式将汉字展现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使审美教育巧妙的与汉语识字教学融合在一起,对于学生识字学习和正确审美观的养成都发挥著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荣粉.美育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2]柏惠娟.低年级识字、写字中的美育教学[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05:45.

[3]方正派.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审美教育[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6,06:89.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4

美育在我有着悠久的历史, 先秦时期就有了孔子的“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在孔子看来, 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的修养, 要从《诗》开始, 要用乐来完成。一个人不学《诗》, 就无法在社会上行走。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现代美育是从20世纪初由大教育家蔡元培由西方传入的, 他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 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 蔡元培先生认为, 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家庭、学校、社会是实施美育的三大主要基地。

笔者认为, 语文教材和其相关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 因而语文课堂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基地。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渗透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阐释自己的观点。

(一) 朗读课文, 在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过程中感受文章形式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的形式美, 既包括人物的形象美, 又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节奏美、音韵美等。

能入选语文课本的都是经典之作, 作品自身洋溢着无尽的芬芳。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品味这些“美”, 对开拓学生的视野, 陶冶他们的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有很大的帮助。

古语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教师范读、播放录音, 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要根据不同的文体, 围绕审美目标, 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我国语文界泰斗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要‘美读’……美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的朗读环节。

先让学生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文章的形式美。再重点朗读第二段 (除去开头三句) , 也即全篇最出彩的地方, 原文如下: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部分, 并尝试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1) 将琵琶女的演奏分成四部乐曲, 体会该段乐曲中隐藏的演奏者的情感。

(2)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你会惊喜地发现朗读教学取得的成功。学生的作答不仅囊括了你预设的答案, 而且有的观点是你预料之外的。

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悲凉伤感

第一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欢乐愉快

第二乐曲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幽愁暗恨

第三乐曲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悲愤不平

修辞手法 (1) 叠字

弦弦、续续、声声、嘈嘈、切切 (2) 比喻

明喻: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暗喻: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借喻: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3) 顶真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二)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品味人物的境界美

意境, 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 意有尽而情不尽”之意境。但如何将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呢?

以《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为例试说明之。

首先是朗读, 领着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 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再设置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问题如下:

(1) 找出这首田园诗有哪些意象? (2) 这首田园诗呈现出何种意境美?

(2) 结合该诗, 试阐述作者的人生境界美?

接着师生一起总结:

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极为平常的事物, 被作者独具慧眼地糅合在一首诗里, 成为清新质朴的意象, 构成一幅恬静幽美的图画。

唐刘禹锡有言:“境生于象外。”上述意象描写出一片和平安宁的意境, 充满怡然自得的农家生活气息。如“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暧暧”, 是模糊不清的样子, 村落相隔很远, 所以显得模糊, 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 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 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 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 请听,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顿时, 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他不写虫吟鸟唱, 却选取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 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 才最富于农村环境的特征, 亦使整个画面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 是否也渗透了“鸡犬之声相闻, 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呢?

黑格尔说:“在艺术里, 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 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因而, 土地、草房、狗吠、鸡鸣等一系列感性意象是经作者心灵化的产物, 作者借此呈现出他的人生境界。

《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展现给世人的是一个有骨气尊严, 不愿蝇营狗苟的文人形象。“境界是人生命的徽章”, 陶渊明的人生境界让人景仰。他的人生境界并不体现于选择了退隐, 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朴素的精神风范。“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 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他抒发的是真情, 是以一种乡土之思去体察颂赞对自由生活, 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他感情执着、浑厚, 周围的一切都能启动他心灵深处的共鸣。他阐释的是至理, 他耿直, 不孤介;他随和, 不趋俗;他不慕清高, 本性难易也;他敢作敢为, 毅然决然。

(三) 提高教师审美素养, 引导学生创造美

审美教育存在于日常教学中, 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师在美育中处于施教地位, 其引导作用不可替代。

首先,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培养敏锐的审美感受和鉴赏力。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和日常生活中美的形象, 美的内涵做正确的评价, 使学生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巴黎圣母院》中又丑又聋又哑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我们不能仅从外表去判断他, 而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真正领会美的内涵, 从而挖掘人物内在的心灵美, 感受人物人格魅力, 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

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美的创造。语文教学, 不能仅限于感知美, 更应该创造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因而, 教师可以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 选择合适的时间带领学生到户外, 以自然风光为诱饵, 激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 进行美的创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层次作相应的要求, 层次高点得要求现场吟诵等, 层次低点的要求回去写感想等。让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 达到美育渗透目的。

总之, 语文教学需要美育精神, 在教学中自然渗透美育内涵, 可谓“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美育教育,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受到美育的熏陶, 亦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真正放飞自已的梦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44.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77.

[3]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 1979 (1) .49.

浅析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5

摘 要

美育对于人的生命和心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化素质教育,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也是我们“大语文”的体现。有意识地把审美意识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识别假恶丑,激发写作兴趣,化被动写作为主动创作,写出真实的作品。然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审美意识渗透还不够,注重模式而轻能力,重课堂而轻生活,重指导而轻讲评。面对这些问题,教学工作者首先就要转变观念,强化美育意识。而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先应让学生明白美育的含义,再从引导学生从大自然里、生活中、社会上采撷美,进而创造情境引导学生领悟美,这样学生有了写作素材才会开始动笔――呈现美,而作文后进行的修改、润色――再创造美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作文教学;美;美育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has essential function to peoples life and soul. In order to deepe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reached in “course standard of Chinese”: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grade and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 develop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health, the requirement that form right personality progressively”,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s unavoidable in th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certainly this is embodiment of we “great Chinese” too. Permeat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hrough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sciously, help students to widen the visual field , beautify soul, cultivate ones taste, improve and appreciate beauty, distinguish beautiful ability ; Help them to find the truth, good and beauty in life, discern false evil is ugly , stimulate the writing interest, turn passive writing into and create voluntarily, write out the true works. Bu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permeate still enough among real composition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mode and light ability, the heavy classroom commits suicide alive, but heavy guidance is commented on lightly. In the face of question these, teaching worker will change the idea soon first of all, will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infiltration in concrete composition teaching, should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irst, and then pick beauty from in the nature, in life, society from guiding students, and then create the situation and lead students to comprehend beautifully, in this way students have writing materials that can begin to start writing ―― Appear beautifully, and the modification, polishing that carry on after the composition ―― It is essential links too to recreate beauty.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6

现行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既是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文本;无论是语言、结构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都是充实的。这些美的因素如何挖掘,才能让学生理解领悟、贯通融会?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好课文知识的同时,掌握好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律,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整塑学生人格。

青少年的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内心深处崇尚美、热爱美。如果用美的观念去引导、启发他们,就能使他们确立美的观念意识,并在一定条件下积淀为理性的东西,指导其人生向美的方向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提供足以激起情感波澜的审美介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审美的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组成的感受体验。这样的心理结构,给语文审美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行性:审美对象的感知性,联想的随意性、跳跃性,情感的愉悦性、激发性,理解的深入性、完整性。

审美的对象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语文课的内容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学生可以调动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例如,我们学习《三峡》一文,对“素湍、绿潭、倒影、怪柏、悬泉、飞瀑”等的感知,可以亲自体验文字的描述,也可以听录音看录像。

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方式,能让学生有最直接有效的感受,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学习《天净沙·秋思》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先吟诵后作画的形式,在头脑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及萧条、荒凉的秋景,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受到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不可缺少的。想象是在已有的知觉、表象及其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觉和表象予以重新组合与安排,不仅创造出新的知觉和表象,而且赋予它们以新的形式和意义。在当今的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对课文过实、过细的分析,不能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器”,思维被遏制。没有想象、联想,对知识的认知就不会扩展和深化,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实际上大量的作品都存在着一个“意义空白”和不确定区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联想的语言、情节等因素,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对人物、故事情节等进行合乎情理、符合逻辑的想象,与作者形成共鸣。如教《孔乙己》一课,就可以充分利用人物语言和故事情节的空白,调动学生的联想,训练学生感悟语境、准确表述语言的能力。文中写孔乙已最后一次来酒店,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这描写的是孔乙已想辩而不能辩的情景,可让学生根据语境补充未说的内容。

情感是审美心理最为活跃的因素。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情感投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美的认识,做出评价和判断。学习《皇帝的新装》,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揣摩作者的感情,分角色表演,进行情感的体验,然后再进行理性的探究。学习《背影》,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课本剧,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布置相应的“感实事、悟真情”的同步写作训练,如《沉甸甸的爱》《我眼中的父亲》《母亲的那双手》等。这样的审美教学,学生既有情绪感染,又有理性分析;既可走进作品中体验悲欢离合,又能站在作品之外进行客观评价。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蕴含“情趣”、“意趣”、“理趣”等,这些深层次的美,还需要探究和思考。也就是说,美的感受不只是一种形象的直觉,它同时更是一种思维的深化,要有一个理解和欣赏的过程。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将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李商隐的诗再好、再美,如果没有“理解”,里边的暗喻和象征搞不懂,就不能充分欣赏到它的美,也将无法理解原作深沉的意蕴和美学的真髓。学习《梅岭三章》,在体会作品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诗中那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的语言的分析。学《背影》、感受父子情深的时刻,更应引导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手法及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7

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并且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培养他们的美的情操, 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教材中好的诗词、好的文章都是教师进行美育的好材料。下面就语文课如何渗透美育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语言美是每一篇优秀作品的共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存在于每首诗词, 每则寓言、童话, 每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之中。语言美的形式主要有:

1.语言的整齐美。

它是指文章作品的行文中, 用组织匀称的整句, 给读者在视觉、听觉等方面造成的一种特殊的美感。句子常运用对偶、排比、铺排、反复等修辞手法, 形式整齐, 声音和谐, 富有表现力和节奏感。如“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一连串的排比、比喻、把漓江水美“甲天下”体现于“静”、“清”、“绿”三个方面, 句式整齐匀称, 读来琅琅上口, 给人以诗情画意、和谐动人的美感。

2.语言的抑扬美。

它主要指诗词、散文等文体, 在语言上做到声调协调, 平仄相同, 从而产生一种节奏鲜明、起落顿挫的音调美感。如“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带当空舞?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装点此江山, 今朝更好看。”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教学时, 让学生品读词句的收尾:“紫”“舞”“阳”“苍”“急”“壁”“山”“看”———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声调和谐, 平仄相宜相间, 学生朗读吟诵起来抑扬顿挫, 铿锵悦耳, 从而体会到语言的抑扬美。

3.语言回环美。

在韵文里, 韵脚的使用使字音跌宕往复, 同声相应, 造成一种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它不仅体现在教材中的诗词中, 而且一些谚语、格言、警句、唱词等也具有和谐韵味。现时, 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美, 它往往从对仗中显示出来, 如“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双声对双声, 让学生读起来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 从而体会语言的回环美。

4.语言的参差美。

主要体现在文章句子长短交替、整合, 给学生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和美感。如第六册语文教材中的《美丽的南沙群岛》片断:“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浩瀚的大海上航行、捕鱼, 在小岛上开垦、种植。茫茫南沙, 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 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句子长短参差不一, 彼此交织在一起, 却错落有致, 相得益彰, 耐人品味。在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认识、体味出语言的参差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读诵、引导、比较、思索、联想、表现等途径, 善于发掘, 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内涵深刻以及表现形式异彩纷呈, 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言感染力, 接受美的熏陶, 并且要进一步让学生在习作中力求语言的美化。这些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体验文章的意境美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 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境界和情调。王国维在论述“元剧之文章”时讲:“其文章之妙, 亦一言明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宋元戏曲史》) 意境的创设有两种途径:一是推情及物, 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触景生情,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意”与“境”之间, “意犹帅也”!如, 同是“夕阳”, 在李商隐笔下是“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 显得是多么的冷漠萧疏呀!而在叶剑英眼里却是“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是多么的开阔明朗呀!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如此之美妙!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意境美呢?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月光曲》第九自然段, 描写皮鞋匠聆听着贝多芬的演奏所产生的联想就是一个训练学生意境美的很好的教材。我是这样教学些片断的

1.“读中品美”。

侧重指导朗读的语气, 情感的升华。“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亮越升越高……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随着乐感的增强, 朗读的语调徐缓抒情———逐渐加强、升高——高昂、激越。通过朗读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2.“赏中悟美”。

我让学生边听配乐录音范读, 边看幻灯片 (表现《月光曲》内容的三幅图) , 要求学生完全进入剧中角色状态, 把自己当作是皮鞋匠, 更深入地领会作者借皮鞋匠的联想所表现出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内容及境界、情调。情景交融, 扣人心弦, 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 切身欣赏、感受片断中美的意境。

3.“写中渗美”。

画面美好的意境, 已经唤起了学生的美感, 引发了学生的联想, 此时让学生进行一次练笔, 围绕《月光下的大海》写一段话:面对着这样的画面, 你有什么感受?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三幅画面吗?学生写完后进行评议, 发展了思维, 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

三.追寻文章的形象美

在语文教材中, 许许多多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我们教育学生, 端正其品行, 塑造其美的自身形象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在这些典型的人物中, 有聪明机灵的司马光, 刻苦学画的王冕;有机智勇敢的王二小、沉香、哪吒……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识大体、顾大局的蔺相如和勇于改过的老将廉颇;有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甘于吃苦、乐开奉献的人民公仆孔繁森;也有爱兵如子的彭德怀将军;有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 也有善施教化、充满智慧的孔子……这诸多高大的形象, 高尚的品格, 金子般的美好心灵, 给学生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树立了楷模, 并且使他们有了衡量“美”的标杆。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 教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中, 要善于运用教材, 善于挖掘“美”的题材, 抓典型、树形象, 找差距, 起到“淘金——导行”, “炼金———正行”的育人作用, 使学生在“学”中发现美, 从而明理、冶情、立志、成才, 在生活中塑造美、表现美, 敢于吃苦耐劳, 勇于弘扬正气, 高唱爱国的主旋律。教师要用正确的审美观点教育学生, 帮助他们认识真、善、美, 明辨假、不断改进丑, 以免其在对待美的问题上以美为丑, 以丑为美。就如蔡元培所说的“陶冶吾人之感情, 使有高深纯洁之习惯, 而使人我之见, 得已损人之思念, 以渐消沮者也。”

四.领略文章的自然美

大自然里有着无穷无尽的让人心旷神怡的美。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器一皿, 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学语文教材中反映自然美的课文俯拾皆是, 教学这一类课文, 教师在引导学生审美的过程中, 要如“导游”一般胸有成竹地准确点拨, 集中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想象力。教学时应着重抓住“入画———入文———入情”三个环节来进行。有位教师这样教看图学文《长城》:

1.入画。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按由远到近, 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课文两幅图, 了解图意 (出示幻灯片) 学生围绕以下问题看图回答: (1)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2) 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3)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4)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而后, 让学生合上课本想想, 谈谈图景, 再现长城的美景。

2.入文。

图文对照, 学习课文,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 长城的雄壮美。在此过程中,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进入图文中理解长城的特点, 理解长城的位置和构造, 并且让学生指点图上的垛子、射口、望口, 城台的样子, 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披文入情。

教师要巧拨学生体会作者写文所要表达的感情, 从而体会文章的情感美。教师要让学生结合文章展开想象, 领会当时的条件下修筑长城的艰难, 体会长城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通过教学, 学生透过图文, 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不仅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 而且激发了学生爱国热情,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揭示文章的主题美

主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它是文章的灵魂, 是文章的统帅。笔者从美感的角度把文章的主题归纳为“高尚美”和“丑陋美”两大类型。

“高尚美”型的主题, 其文章都是作者从正面的立场, 用肯定的态度来颂扬真、善、美的, 它具有鲜明、典型、形象的特征。如教材里的《虎门销烟》《海伦凯勒》《艾滋病小斗士》《公仪修拒收礼物》等课文, 都是通过作者直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来讴歌人物的崇高品格表现中心。教学时, 通过课文的学习, 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主题中接受美的熏陶。

“丑陋美”主题的文章, 作者多选择反面的体材, 用否定的态度来揭示假、恶、丑某些人物的形象, 或某些事物的本质, 从而反衬出其对立的美。如教材中《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 作为和林冲性格迥异的洪教头, 作者深知这位绿叶的分量, 所以也不惜笔墨。“挺着胸脯, 歪戴着头巾。”看样子就来者不善。他的气急败坏、蛮横无礼更衬托出了林冲的武艺高强、谦虚谨慎、胸怀宽广。这类文章具有很强的震慑力。教学时教师要通过社会背景的介绍, 情境的创设和气氛的渲染善于“点睛琢美”, 通过揭示文章的主题, 引导学生从“丑陋”之中发掘美, 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丑中探美”, 使学生的审美水平上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

武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8

关键词:武术教学,美育,渗透,教师

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体育教学中同样也要灌输美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太极拳教学目的应该是“武术教育、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相结合的高度统一,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切实的审美教育,我们称之为“武术教学审美化”。武术教学审美化对任课教师要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要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教学过程艺术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武术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1 对教师的要求

1.1 教师必须精通武术,熟悉武术文化

教学语言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物质外壳,是教师传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其表达效果如何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枯燥无味的教学语言,缺乏生机,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充满活力,能够吸引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使课堂生机盎然。武术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形象性和准确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美和幽默感。幽默的教学语言是课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曾经指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巧妙地在武术课堂上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使授课过程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

1.2 教师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

教师的艺术修养能够促成学生由美的体验升华为美的创造,并在美的创造中深化美的体验。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书法、朗诵、唱歌、表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发挥一些艺术特长,使教学活动各环节更加形象化。太极拳教学在学生心目中呈现出立体化的印象,无疑会帮助他们实现更加牢固和持久的记忆,使之能够更加准确和熟练地运用武术。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该是富有才华的导演,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应该是优秀的乐队指挥,统领得当,指挥得法;应该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善于利用体态语言和表情;应该是精明的广告商,用最少的时空表达最吸引人的内容。同时,他还要懂得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会操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只有具备以上这些条件,才可能充分表现才华和施展技能,尽力创设美的情境。

1.3 教师要有丰富的武术专业知识储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优劣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合格的武术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还应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和汉语等方面全方位地加强自己的修养。同时,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孜孜不倦地探求教学规律,把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他们的教学应是自身学习和使用武术的经验总结。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一种独特的意境,使学生感知突出,记忆深刻———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能力,还得到了美的熏陶,享受了学习的快乐。

1.4 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获取优秀文化遗产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确定和认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创造优美丰富的教学环境。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可能对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动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始终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把真挚的爱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心灵感应、情感交融等“亲和”关系,会使教学活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2 太极拳教学审美化的启发

武术教学审美化要以美激情、以美扬善、以美求真、以美育人,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之中把武术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达到的效果。每个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教师要有一颗爱美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能够敏锐而准确地发掘和提炼教学内容里的美育因素,将其与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相结合,并艺术地展现和传递给学生,使教学活动富有美感,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根据武术学科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2.1 武德美

构建和完善先进的武德文化,必须认真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和智慧,使之与中华民族优秀武德文化传统相承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指导地位,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道德文化相衔接;必须立足教学实践的发展变化,使之与大学生教育的新特点、新使命、新要求相适应。构建和完善先进的武德文化,就是要树立和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思想、荣誉观念、奉献牺牲精神、职业道德观念和纪律观念。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武术是一把双刃剑,但有时候拿出来进行了不正确的使用,未必产生好效果,相反还有可能出现负面影响。传统武德的历史功能是什么呢?古人云:“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文有文德,武有武德”,传统武德就是习武者群体共同遵守的传统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习武者群体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伴随着习武者习武、用武、施武、从武的整个过程,是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在武术这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运用。此类的武德内容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人类社会的爱国行为具有一种最崇高的美。

2.2 动作美

武术运动作为熔力和美于一炉的艺术结晶,它所产生的作用是丰富多样的,尤其具有给人以健康向上和绮丽多姿、荡人心曲的运动美的享受,其丰富意蕴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由于武术运动的动作与套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对立统一规律精心编排而成。因此其动作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于内外合一,神形兼备,威武轻灵,节奏鲜明,起伏转折,快速敏捷,连贯协调,舒展大方,是身体点、线、面的对比均衡和动作自然流畅的多样统一美学规律的具体生动的展示。武术是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本体论的体现,以《易经》阴阳哲学为理论基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武术之美是东方古老文明美的缩影,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去发展。武术的技术原理、招式以及动作的命名无不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寻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一致,完美实现武术的目的,展示其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拳家们悟宇宙的变化规律而用于拳法,以阴阳、八卦、五行之变来喻比武术运动之变,产生出刚柔、动静、虚实、进退、开合、往返折叠、闪展腾挪等概念和方法。而刚柔相济、动速静定、虚实分明、进退有序、开合有度是南北拳派共同的特点和要求。

2.3 词语美

词语的美与造型的美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有的姿势,其名称本身就给人以心旷神怡的精神享受。24式太极拳中,“白鹤亮翅”的名称,使人联想到水天一色,皓月当空,白鹤在展翅高飞的美景;而“金鸡独立”的名称,又不免使人与夏季拂晓的微风中,美丽的雄鸡在树荫下引颈高鸣的意境相联系。其它类似的名称还有“高探马”、“手挥琵琶”等等。有的名称则可使人感到精神抖擞,如“左右穿梭”、“左右蹬脚”、“高探马”等等。武术用词生动而简洁,这本身就是一种传神的美。例如:“野马分鬃”既生动形象,又简洁明快。武术中类似的例子很多,让人觉得在思维过程中随时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我们的武术教师不断增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会发现更多的美妙之处,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武术的美妙,有助于增强并建立起灵活多变的武术思维。

2.4 和谐美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命题,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配合的匀称、适当、协调。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关于和谐思想的内容,认为和谐是事物运动的最佳状态和终极目标。太极拳以“阴阳”为技术内容形式,以“对立统一”作为技术内容运动的具体原则,在外形和本质上都体现了“整体观”这一武术价值观。因此,以阴阳对立统一为运动形式的太极拳技术,在长期的演化中无疑成了自然和谐理念的内核之一。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保持一种良性的生态平衡。这种追求生态和谐的自然观,能十分自然地转化为追求社会的人文观。从中感悟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获得一种精神上美的陶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启发他们去欣赏动作和品味武术,把枯燥无味的太极拳学习变成一个寻找美和鉴赏美的过程,从而掌握地道的太极拳动作。

3 结语

美是创新意识永不衰竭的源泉,美育是铸造学子灵魂的一项宏大工程。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武术教师才能具备一双发掘美的慧眼,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得心应手地把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美、传统文化中的美化作一缕缕阳光,变成一滴滴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武术学习成为一个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总之,武术教学绝不是一个简单地传授语言知识的问题,而是培育“全人”的千秋大业的一个环节———所谓“全人”,就是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周敦颐.太极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曹湘英.武术运动美的哲学思考[J].体育科技,2005(2).

[3]冉学东.论太极拳的自然和谐理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3).

[4]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8).

[5]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美育渗透 篇9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直观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由于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教师应尽量利用图象、投影、演示、声音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 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美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凭借直观去感知, 以使他们产生悦耳、悦目、悦心的审美感受。美育是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 从而提高审美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 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人文系统, 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 对提高学生素质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合理利用挂图、幻灯、录音、多媒体等教学设施, 或展示美的画面, 或播放动听的乐曲, 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 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基调。教学中, 充分展现美的形象, 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

二、朗读诗文感悟美

通过读, 学生可以理解课文, 领悟其中的道理。“新课标”也突出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主动地读, 专注地读, 充分地读, 兴致勃勃地读, 从读中去欣赏美, 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更要创造美的享受。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如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学生导入美的境界, 进行潜移默化的美感熏陶, 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 如《赤壁赋》、《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等, 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 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 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 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 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 更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对古文化的了解, 也更增加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三、阅读鉴赏创造美

成功的语文教学, 往往能够在学生获得新知识, 接受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 又为学生展现绚丽多姿的美的画卷,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提高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识辨能力。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 实际上就是一个为学生创造美的过程。美育实际就是给学生以美感, 以美的熏陶、感染和体验, 进而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目前高一学生所使用的必修课本中所选入的大量文学作品, 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其中的美育蕴含十分丰富, 信手可拈, 作品中的内容和形式均不乏其美。就内容而言, 主题思想的健康与深刻本身就是美, 题材的丰富多彩也是美, 另外还有人物形象的美、环境的美、情节的美;就形式而言, 语言文字的畅达与生动本身就是美, 表达的灵活多变也是美, 至于层次建构的美、抑扬的美、跌宕的美也在阅读教学中屡见不鲜。

除了必修课本以外, 我们的课外读本、选修教材、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给我们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打开了新思路。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不再局限于课本, 不再拘泥于课堂, 可以说, 社会也是大课堂, 世间万象就是我们阅读的文本。阅读并非专指读课本, 它还包括读自然、读社会等书本以外的东西。让学生走出课堂, 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风光和人文景观。从大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感受到美, 每年都会有大量学生与他们的家长进行郊游活动, 开学后, 让每一个外出的学生讲述他们的所见所感, 让他们去发现祖国的山美、水美、人文美、人德美, 以便进行美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受当今社会一些人的影响, 只听到一些社会传闻, 发现个别腐败现象, 因而情绪低落, 有些玩世不恭。作为老师就应该善于引导, 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2003—2007年连续五年评选出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 其中有正直无私的, 有见义勇为的, 有舍己为人的, 有大义灭亲的……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10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意义

(一) 增进学生认知能力

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 其认知与审美这两种能力间具有十分明确的关联性,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所获得审美感悟能力最为主要的途径方式便是对语文课程的学习, 这同时也是学生提升认知能力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例如对于优秀诗歌、小说等文章的学习, 能够促使学生构建起基于形象感受以及情感体验等基础上的认知, 并由此可将学生的各个不同的心理功能积极的调动起来, 促使学生增强对所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 并且还能够实现对学生求知欲望的有效激发, 促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得以显著的提升。

(二) 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在中职语文教科书之中所收入的文章内容大多均为品质优良的文学作品, 同时兼备有丰富的美感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是审美理想化的形态艺术,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将文章当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 以实现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水平。

(三) 培养学生完美人格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当中, 形象生动的渗透美育教学的内容, 可以更加有效和学生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积极的走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之中, 并以此来实现对于学生人格及心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出潜移默化的影响, 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例如在学习《雨巷》一文时, 诗中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 默默行”的“我”, 以及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均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 是诗人的真实生活经历与想象结合所产生出的一种象征性意境, 我们所能够体会到的是朦胧的诗意, 诗人情感与心绪的表达更加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对此教师可借助于生动、细致的讲解, 来促使真切的感受到诗人所描绘到的意境之美, 从而促进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培养。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对教师的要求

(一) 提高对美育渗透的价值认知

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之中, 开展美育教学与渗透, 最为核心的便是要清楚的了解到美育的价值与作用, 只有如此方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将美育价值良好的体现出来, 并以此来实现对于教师教学激情与动力的有效激发。首先, 教师应当牢牢树立起美育教学观念, 将美育工作上升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当中的组成部分中。其次, 应当将美育渗透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使之能够体现在各项具体的工作行为当中, 绝不应是仅喊口号这么简单, 同时还应当长期坚持美育渗透, 在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 均应将美育渗透落到实处。最后, 还可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针对学生开展美学熏陶及教育, 积极的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认知美, 促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学习中真正的了解到美学价值。

(二) 具备良好的美学素养水平

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当中进行美育渗透工作, 教师应当充分的发挥出主导作用, 持续提升综合素质水平以达到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一方面, 教师应当具备有高尚的品格素质。要实现对学生积极、正确的教育引导, 教师便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与道德水平, 具备善良、公平、乐观、积极等优秀品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将“真、善、美”的人格内涵充分的展示出来。另一方面, 教师还需针对自身的职业素质水平进行持续性的改进与完善, 教师应当具备高度的使命责任感, 特别是针对语文教学所具备的动态灵活性等特点, 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的渗透美育教育, 并在感知、想象以及情感等多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教育的措施方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渗透的基础是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把握, 在日常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应当将文章当中所蕴含的情感实现与美感体验进行深入的开发, 以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悟到作者的所思所想, 并以此来实现学生能够在产生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增强其审美感受, 同时也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得以体现与升华。

(一) 创设情境, 融洽情感

在语文学科教学当中往往会侧重于形象思维, 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若丧失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语文教学也是无法实现对人的情感感染。对此语文教师应当就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 采用形象、生动的情境内涵来实现对学生美育教育的有效渗透。例如在讲授《好雪片片》一文之时, 作者将老人的美好心灵视作为“灌溉了我们心田”的“生活好雪、明净之雪”, 美即存在于作者与读者新建, 正似是好雪滋润大地, 心灵之美滋润新建, 促使文章平添了一份浓浓的诗意之美。教师便应当采取多种手段策略来创设出所对应的教学情境, 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有效激发, 逐步将学生引入到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境地当中。教师还可充分应用多媒体等相关手段来展示出形式种类多样的生命形态, 例如漫天飞絮的天空, 仿佛能够听到春天的各种鸟叫虫鸣;在寒冬腊月的皑皑白雪当中, 仿佛能够看到傲立雪中的寒梅, 这些情境的描绘均可促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内涵, 从而也便能够促使美育教育得以有效的渗透。

(二) 赏析佳句, 培养美感

在中职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当中, 所挑选出的课文内容大多均同时具备有丰富的美感内涵, 特别是在教材之中所包含的大量诗歌, 往往具有丰富的语言美感。例如在《荷塘月色》之中, 其景色描写便将高雅清幽的意境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再如《将进酒》中则将诗人潇洒不羁、豪放大气的性格特点显露无疑, 上述文章均将作者在不同时期的实现高度展露无疑, 同时为学生展示出了多种多样的美学感受。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适当引导, 以促使学生能够真切的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美学境地, 同时还可就具体的语句段段落落进进行行反反复复的的琢琢磨磨、、玩玩味味, , 以以促促使使学学生生能能够够沉沉浸浸到到作作者者所所创创造出的美学情境当中, 使得学生体会到美的感受, 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 朗读共鸣, 提高情趣

对于所学文章采取朗读形式, 同样也是获得美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能够实现对于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激发, 同样也是促进学生审美感悟能力重要措施。学生可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朗读, 借助于语言文字的魅力来感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体会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美感体验。对此也就要求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选取出适当的文章朗读方式, 并对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朗读指导, 对学生采取鼓励性的语言进行引导, 以促使学生能够在基于自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基础之上来将文章朗读出来, 并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有效理解, 增强审美体验的感受力。例如在阅读《致橡树》一文之时, 这首现代诗十分适合朗读, 文章采用了假设与肯定语句互相呼应的描写方式, 整篇文章形式严禁, 抑扬顿挫, 朗读起来节奏感十分明显。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活动时, 采取美育渗透教学可加强对文学作品当中美学元素的深入挖掘, 加强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感受与思考, 并借此来实现对学生高雅审美情趣的培养, 促使学生可在基于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素质质水水平平, , 真真切切的的感感悟悟到到真真善善美美的的熏熏陶陶, , 陶陶冶冶情情操操, , 增增强强学学习习的趣味性, 至此学生也便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的实践学习活动中。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开展美育渗透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美育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构成部分, 对学生开展美育渗透是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本文就基于对增进学生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等美育渗透的意义分析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方法, 以期能够为有关中职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参考文献

[1]陈必山.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探析[J].职业教育 (上、中旬) , 2013, (10) .

[2]李宁.中职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刍议[J].大江周刊:论坛, 2012, (11) .

上一篇:构成艺术设计园林景观下一篇:冷热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