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2024-05-1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精选十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1

一、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价值

义务教育中的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它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美育对学生情趣爱好的陶冶、审美能力的培养, 甚至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适应21世纪的人才竞争, 就必须保证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的教育, 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技能得到全面发展, 并初步确立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语文美育就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溶剂”, 它既可以融于其它各种教育之中, 又可以促进其它各育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 它通过生动的文字向学生描述丰富的形象, 激发其思维, 净化其感情,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而且效果深刻、稳定和持久。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中, 语文美育更能够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 这也是语文美育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学语文美育的特点

(一) 基础性。

语文教学是文化学习的基础, 也是进行美育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要强调字、词、句教学, 同时又要纠正单纯强调字、词、句教学的偏向。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语文课通过对各类文章的讲述,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 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学生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和美的信息, 进而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从而成为欣赏美、创造美的必要手段。可以说, 学生对美的信息的获得, 对美的欣赏的实现, 对美的创造的完成, 对美的观念的确立, 无不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 语文是打开美的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二) 综合性。

文字的符号性及其描述功能, 使得语文课中的美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语文课中美育的综合性, 集中表现在课文的题材丰富多样上。以现行语文课文为例, 内容涉及美的各个领域, 有写自然美的, 如《登泰山记》、《天山景物记》等;有写社会美的, 如《火刑》、《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还有涉及美感的各种形态:大自然崇高雄伟的奇观如蒋家沟泥石流, 如“响雷般怒吼”的海潮等;大自然优美宁静的景物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荷塘夜色等;还有祥林嫂式的悲剧, 穿着华丽的“新装”举行游行大典的《皇帝的新装》……可以说, 语文课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大门, 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使学生们受到了多方面的美的陶冶。

(三) 实践性。

语文课不是纯粹的实践课, 但它有明显的实践性。这个实践性由对象与主体共同决定。从对象角度来看, 任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美的对象, 都是作者自觉从事实践创造的产物。从主体方面来讲, 对语文课的讲解和阅读是一次美的欣赏实践, 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实践, 并在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事美的创造。美的创造与实践离不开具体的能力, 因此美的欣赏和创造就离不开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情感体验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等。叶圣陶先生说:“欣赏文学要由教师指一点门径, 给一点暗示……单教学生逐句听讲, 那么, 纵使教师的讲解尽是欣赏的妙旨, 在学生只是听教师欣赏文学罢了。”这就是说, 语文课是师生共同的欣赏实践, 而不单是让学生去听教师的实践。教师应指给学生欣赏的“门径”和“暗示”,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体味感情, 理解思想, 在阅读中发掘文章的蕴藉, 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及情感体验力等, 而这正是语文美育实践性的体现。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很多,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 教师是关键, 教材是媒介, 教法是核心, 活动是手段, 氛围是条件。具体地说,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 启迪学生的创造智慧。

语文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创造性因素, 为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土壤。其中涵盖了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 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资源, 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一定要争气》、《做风车的故事》、《试航》, 这些文章为中学生讲述了古今中外的伟大科学家成才和科学探索的故事, 能够给学生这样的启示:一个人成才要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又如《晏子使楚》、《草船借箭》写的是斗智斗勇故事, 能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

这些语文教材是很好的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工具。因此, 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素质和能力。

2.创造性地教, 实现学生创造性地学。

创造性地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 通过问题教学, 发展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因此, 可以向学生提出由易到难的各种问题, 让学生自己通过摸索, 去发现真知。比如《关怀》中有一段写:“我没有想到周总理会到我们学校来视察, 更没有想到周总理会跟我们一同上课。”可以此设问, 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样, 可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周总理关怀青少年的崇高品质。

当学习到最后一节扣到本课的课题时, 又可以启发学生:“课题用‘关心’行不行?同学之间相互的友爱和帮助说成‘关怀’行不行?”可以先让学生个别发言, 再进行讨论。这样, 可以让学生懂得“关怀”含有庄重的色彩,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方面。这一课描述的是周总理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 所以课题应该用“关怀”, 而不适合用“关心”;而班上同学之间因不分辈份、级别, 所以相互间的友爱和帮助可用“关心”。这样的设问和比较, 既使学生分清了近义词的用法, 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2) 学以致用, 通过练习锻炼创造能力。

结合教材特点, 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布置富于创造性的作业:比如, 给课文变换几种不同的结尾, 或为故事写上续集;转换故事人物的角色;改变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由事情的结果反推发展过程;看图编故事等。

通过各种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 丰富知识量, 并检验其已有的知识, 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去学习更多新的知识。

(3) 组织安排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思维特质也各不相同, 即使学习同样的内容, 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这些不同的内心感受, 在合作学习中表达出来的各异思维特质在合作学习中“释放”出来, 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促进。这是群体的发散思维, 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思路更开阔。

为了发挥合作学习对创造性学习的促进作用,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同时积极开展集体讨论。应把班级管理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通过班干部工作, 锻炼学生自我约束与管理班级事务的能力, 这就要求打破班干部的固定设置, 采取轮班制。还有, 座位的合理安排也能增进同学彼此了解与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全面开展全班的讨论与学习活动, 从而既增加了学生的接触面, 也扩大了信息的交流面。

参考文献

[1]曾繁仁, 谭好哲等.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山东大学出版社.

[2]翟京华.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篇2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纳入教学目的之中,明确指出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也要求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宏观上来看,美育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搞好基础教育的需要。

一、地理美育资源

地理学丰富的内涵为美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远到世界各地,浩瀚的宇宙空间,近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素材。地理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地理现象和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名山、秀水、奇石、幽林、广原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巨大的美丽画卷,这一幅幅画卷为我们感受美、欣赏美、陶冶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从美学角度讲,这幅画卷中美的内容主要包含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美和绚丽多彩的人文景观美。

(一)自然景观美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上至宇宙苍穹,下到岩层海底,广袤世界,千姿百态。从欧洲雄伟的阿尔卑斯山到北美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从非洲的热带雨林到南极洲的冰雪世界,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曲折幽深的峡湾风光到阳光灿烂的地中海沙滩浴场,从撒哈拉沙漠奇景到富士山下的湖光山色和盛开的樱花,从喜玛拉亚山冰川地貌到南海珊瑚岛礁,从云南石林溶洞到新疆风蚀蘑菇„„各种自然景物姿态万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塑着地球的无限美妙和神奇。中学地理教材描述了世界各地自然景观,学习地理好象坐上旅游列车一样,大自然五彩缤纷和雄伟壮丽的无限风光,令人目不暇接、如痴如醉。地理课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世界真奇妙,美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美感的欢悦时刻,就连艺术也欲施而不能”。(彼·伊·柴科夫斯基)自然美是最容易使学生感受的一种美的形式,宇宙与星球、陆地与海洋、地形与气候、河流与湖泊等都具有现实的自然美,都具有迷人的神奇和热烈的情趣,甚至连以地质灾害著称的火山爆发也给人留下壮观美的印象。自然美不但能够给人情感的愉悦和满足,还具备强烈的魅力和召唤力,具有振奋精神的本质力量。多少人为之赞叹、多少人为探索它的奥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去探索,这正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感受自然美、体验自然美。自然景观给与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

1.形象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人们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等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瞿塘峡;“天来之水”奔腾不息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等等,不胜枚举。三为“险峻美”。险峻虽令人有惧怕之感,但也可形成美景。如西岳华山,历来以险著称于世,“华山天下险”就在于山体四面峭壁干仞,挺拔险峻,山高坡陡。游人登山游览必须经过许多险径才能达到。四为“秀美”。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此外,茫茫大漠、浩淼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密洞之奥,广袤荒原之野,也是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自然景观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2.色彩美。自然景观不仅展示出种种形象美,而且还提供了极为丰富且富有变化的色彩美。色彩美主要存在于地质地貌,天文气象、水体和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中。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而且随着时间、季节、天气的变化,自然景观的色彩变化万千、美丽迷人。从银色的雪域高原到湛蓝的浩瀚海洋,从北国的黑土地、黄土地到南国的紫土壤、红土壤,从灰色的沙漠、戈壁到绿色的森林草原,上有蓝天白云、下有绚丽多彩的果木花草,展现出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画卷。亚热带植被覆盖深厚的名山会呈现“春翠、夏绿、秋金、冬银”的色彩变换,这种色彩美十分令人陶醉,杜牧就特别欣赏植被色彩变化的美感,更钟情于枫叶,故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明人余绍祉说黄山:“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是明朝余绍祉对黄山的精彩描绘;“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诗人王勃对浩淼湖景的绝妙写照。

3.动态美。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山为水动,水回山转,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在夜幕上我们可以看到闪烁的恒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和圆缺的月亮。有日月流转,有雷电风云变换,有江海河湖灵动,有火山地震的震撼,有台风海啸的狂放,这些自然景观都富有动感之美。此外,风吹林动,流云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4.和谐美。地理事物的和谐美,是以其普遍联系的特性和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为基础的。一个规模宏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小的生物群落或者一条食物链,都呈现着自然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之美。例如,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林木郁郁葱葱,常绿阔叶的热带树下,生长许多灌木,藤本植物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林中草木丛生,通行极为困难。植物多,飞禽走兽也多,有各种鸟类、猿猴类动物,还有大象、河马、鳄鱼等多种爬行动物。再如,分布在热带雨林带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带,那里气温终年也很高,但一年分干湿两季,湿季时,草类、树木茂盛,原野一片葱绿,有许多食草类动物,如羚羊、长颈鹿、斑马等在各处游荡。干季时草黄叶落,很难见到生物踪影„„漫步在各个不同的自然带,会使人感受到大自然赋于人类的那种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的韵律美。宇宙太空各类天体之间有层次的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运行配合得默契和谐,象是在合奏一首雄伟壮丽的交响曲。(二)人文景观美

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景观。例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以及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雕塑、塔?碑?古岩画等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节奏,人类仍在不断地探索、开拓、奋进、创新,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来建设人类之家园,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魅力。人文景观给与人的美感也是多方面的。

1.名胜古迹艺术美。在地理教材中,学生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艺术宝藏。如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的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巴基斯坦的清真寺;中国的故宫、布达拉宫、万里长城、龙门石窟、秦始皇陵„„。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广袤一千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文物古迹魁首。名胜古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很强的艺术美的特点,反映不同时代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化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知识,而且使他们从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

2.现代建筑艺术美。自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聚落、道路交通、村舍民居等建筑如雨后春笋,为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建筑艺术美。造型优美的如悉尼歌剧院;气势壮美如上海杨浦大桥;雄伟壮观的摩天大楼,优雅秀美的别墅民居,世界各国许多的车站、港口、机场、码头、商业网点、金融大厦、,医院学校、体育场馆,都具有不同风格的艺术美。还有一些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厦门集美海堤、青藏铁路、京珠高速、英吉利海峡隧道、南美伊泰普水电站。它们或雄伟壮观、或金碧辉煌、或神奇莫测、或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焕发着浓烈的时代美。

3.园林艺术美。园林是人们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园林创造出丰富多采的景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中国古代园林以自然山水园为基本形式,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创造理想美的深邃意境。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由很大的不同。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如北京大观圆?颐和园。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既迎合圆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的点融为一体。如苏州园林?豫圆。现代园林如昆明的世博园、上海的街心花园等,所呈现的美景无不使游人为之陶醉,流连忘返。

4.田园风光美。地理教材中展示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田园美景:有亚洲的水稻农耕景观之美,有南美潘帕斯草原牧场景观之美;有热带地区种植园景观之美;有温带地区绿洲农牧业景观之美,还有法国的葡萄园景观之美,斯里南卡茶园景观之美。中国北有麦浪滚滚,南有稻花飘香.东有江浙的桑园,西有新疆的棉田。5.文化艺术美。民族文化是光彩夺目的艺术,艺术是美育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地理学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欣赏到曲调流畅、朴实抒情的印度民间歌舞,节奏欢快、热情奔放的巴西桑巴舞,喜庆丰收.矫健豪爽的印第安玉米舞,轻盈优美、神韵动人的傣族孔雀舞„„舞蹈是人们表达审美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艺术语言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民族风情,也都表现出了不同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

6.人地和谐美。地理学所研究的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交通、经济与贸易、文化与宗教,都显示了不同风格的社会美。地理科学注重环境美,提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提倡保持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地协调人地关系,追求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美好环境,表现出人类对美的向往。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注重经济.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如新加坡就是享誉世界的“花园城市国家”。深圳提出要让深圳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风更正、气更顺、命更长,在2000深圳市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成为我国首座获得该项荣誉的城市。地理学反对过度砍伐森林,滥垦草原,破坏植被.避免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自毁家园。地理美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地关系的协调美,即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改造大自然在取得巨大的物质成果同时又能注意保护大自然,使人口——资源——环境处于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荷兰的围海造田、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桑基、果基、蔗基)生态农业模式、南北各异同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新疆的坎儿井水利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网、南水北调工程等,无不体现了人地之间的和谐美。

二、地理美育渗透

1.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文学艺术性

通过教师的语言再现美。教学语言是进行美育教学的载体,在教学中可大胆地借助一些优美的诗词歌赋来展现自然景观,使学生在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得到自然美和文学艺术美的熏陶。如讲长江三峡时可有表情地朗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讲气候垂直变化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一诗;如讲“庐山瀑布”时,可以吟诵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讲授“北国风光”时,可引用毛主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样借助诗词名句来喧染瀑布奇美的景色,使学生既获得了地理知识.又领略到美的意境,享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另外教师的语音要清晰、响亮,首先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

2.要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善于把美育教育融入知识教学中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要创设美的情境,激趣导入新课。教师可将地理学科特有的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奇妙的自然现象,典型的民族风情,金碧辉煌的人文景观,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制成课件。或者用生动幽默、风趣艺术的语言,新颖而富有悬念和启发性的“开场白”,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感受美的意境中身心愉悦。例如.在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一节时,采用下面一段开场白效果很好,“假如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在水质点之后,就会经历一次难以想象的有趣旅行,它曾在唐古拉山的冰晶中闪烁,然后,又融入山谷中的小溪,随小河进入滔滔的长江,又汇入波澜壮阔的海洋,又在阳光下从海面蒸发到空中,跟随大气一起运动,也许它曾闪耀在北京上空的彩虹里,或许它是春的一员,滋润大地,或许它曾是林黛玉那多情的泪水”。以直接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把学生带入想象的意境之中,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的熏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审美点的对应与关联,把知识传授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和探索世界奥秘的热情。例如在“洋流”一节,教材中知识点是洋流的成因、洋流分布、洋流的影响,与之对应的审美的是洋流的壮观美、规律美、功能美、和谐美。在教学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洋流运动,欣赏自然美、理解规律美、感悟人与地和谐美,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3.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模型.图片板图及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创造力、使学生在审美想象中受到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直观教材(图片、资料),抓住每个审美的对象,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审美特点,循循善诱、层层点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自然带”一节教学时,我精心调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片,让学生欣赏各自然带美景,并比较它们之间差异,使学生兴趣盎然。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联系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通过对教材中美和丑两方面的内容的对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倾向,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如在环境问题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爱美之心,进行环境教育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组对比照片:一组是蔚蓝的天空,一组是干净的城市街道,清清的河水,绿油油的草地,鲜花怒放的广场等等;另一组是灰蒙蒙的天空,肮脏的城市角落,杂乱的房屋,乌黑的飘着垃圾的河流等等。通过两组照片的对比,使学生自然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由此产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对丑的厌恶与痛恨,使学生自觉地维护环境美。5.要注重地理美育的升华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兴安岭、长白山茂密的森林,有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有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还有山奇、水秀、石美、洞异的桂林风光„„。祖国之美充分体现在地理教材的字里行间,神州风采表现在每一幅插图、照片上。方志敏同志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深情赞美“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这好象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有令人爱慕之美,这种美的意义在于能激发热爱祖国的祟高情感。只有熟识祖国,才能热爱祖国。地理科学把知识教育、审美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认识到祖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了解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体验到生长在新中国生活之美,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之美,从心灵深处产生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自然美、环境美和社会美,亲自感受到家乡之美。爱国之情往往是从热爱家乡开始萌发的,由热爱家乡发展为热爱祖国,才能把爱热国之情化为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

要充分发挥地理美育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责任感,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善于挖掘美育因素,还要善于生动、形象、准确的教学语言,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接的美感来调动学生情趣,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地理审美活动设计

1、活动的目的

通过审美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活动步骤(1)活动设计一

课堂上地理图片审美鉴赏活动。①展示图片(多媒体);②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地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欣赏到的地理美景观和地理现象,并写出个人审美鉴赏文字成果;③交流文字成果。

(2)活动设计二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性的审美、赏美活动。①在学校所在地区,学生各自选择审美对象进行审美鉴赏,把各自认为美的或不美的对象用文字或拍摄图片的方法记录下来;②展示(用黑板报或多媒体)图片成果;③写出审美文字成果并交流。(3)活动设计三学生个人收集森林的自然景观图片的课外的审美活动。①个人搜集森林景观图片;②举行一次讨论会,主题是森林对自然环境,人类发展的贡献;③交流文字成果和交流图片。(4)活动设计四

学生绘制母校的校园规划图的课外实践性的审美、创美活动。①?个人绘制校园规划图;

②?展示(用黑板报)规划图成果;

③?开展评选最美的规划图的赏美活动;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美育

一、历史学科中的多种美育因素

1.人物的情操美。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可谓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治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这种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正是我们青少年所应学习的。近代有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为维护民族尊严,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抵抗外国侵略,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传统美德。还有当代的老科学家钱学森、李四光等的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和高度爱国的民族气节。众多历史人物身上显现的美好情操,都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净化着学生的心灵。

2.文学的意境美。从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楚辞”,从辉煌的唐诗、灿烂的宋词,到绚丽的元曲、优秀的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把学生带入深远的意境之中,领略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好。如李白的豪迈奔放,杜甫的真挚写实,苏东坡的不拘一格,李清照的委婉清新,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些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高人文素养。

3.艺术的隽永美。艺术的世界是美的世界。历史教材中有大量艺术作品插图,包括了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书法等等。在中外艺术长河中,有巧夺天工的建筑,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有匠心独运的构思,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和古希腊的雅典娜神像;有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如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和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这些艺术珍品的美是隽永的、常存的。教师可以通过对有关艺术知识、艺术作品的评价赏析,引导学生去观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水平。历史中的美育因素是不胜枚举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发现。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教师应该抓住历史学科的不同美育因素,寓美育于历史教学中,把美育与历史教学巧妙结合起来,让其象丝丝春雨慢慢渗透、湿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1.运用美丑对比,加深学生对美丑的认知。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美育素材,也有一些历史小丑。以丑衬美,可以增强美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美丑作比照,培养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如我在介绍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时,把岳飞的精忠报国、忧国忧民与秦桧的陷害忠良、卖国求荣作明显对比,使学生对岳飞的爱国报国之美深深崇敬,对秦桧的卖国误国之丑深深鄙视,并纷纷表示要象岳飞那样做流芳百世的忠良,不当秦桧那种遗臭万年的小丑。教学效果是我意想不到的,有着较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美化了学生的心灵。

2.教师要以情感人,用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领悟美的真谛。如用丰富多变的语音、自然亲切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诙谐幽默的语言,再辅助于体态语言,运用手势、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都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介绍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时,我先以骄傲、自豪的语气描绘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学生兴高采烈;当讲到敦煌文物被盗时,我改为沉重、悲愤的语调介绍,学生沉浸在一种愤怒的情绪中;当讲到我国政府重视对敦煌文物的保护时,我又用了欣慰、喜悦的语调。这样,使学生既为敦煌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自豪,又为帝国主义对文物的无耻抢掠扼腕痛惜,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受欺凌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3.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与美好历史情境教学。 这是促进学生学好历史并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和审美情趣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痛苦或愉悦的历史内容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情操,丰富情感。通过情境,以生动形象、具体真实的审美客体为对象,以课堂内外的审美活动为过程,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目的,以达到对学生的美育。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挂图、影象资料等教学工具,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如创设实物情境、生活情境、表演情境等,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从中感受历史的真实与美好在历史情境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是数不胜数的。教材中展示的这些美的客体,让学生观其色,听其声,在精神上必然产生赏心怡情的愉悦之感,从而产生对美的判断,认识和评价,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4

美育, 即审美教育, 美感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美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 陶冶人们的情操, 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 使人们变得高尚, 在思想情感方面得以健康发展。美育, 要追溯到很早的时代,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得十分重视审美教育, 对美育的任务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孔子将“乐”列为学校教育科目“六艺” (礼、乐、射、御、书、教) 中的一种, 并对其中社会功能作过详细的分析。稍后荀子也强调, 艺术具有“美人”“美俗”即培养人才、移风易俗的作用。18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美学家席勒第一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 系统地阐述了美育问题, 并把美育看作是培养新人和变革社会的有力手段。本世纪初,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 主张通过美育来陶冶人的情操, 培养人的高尚纯洁的品质。由此可见, 古今中外对美育高度重视。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切实性

语文蕴涵丰富的美育资源, 有着得天独厚、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教师传授语文知识和过程也就包含着美育任务的完成。从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 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差, 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审美标准趣味, 不能正确地分辨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因此, 我们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将美学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 从而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不断提高其的审美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1. 寓教于趣, 在视听中感受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创造一定的审美情景来渲染课堂气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景中, 似见其物, 辨其形, 嗅其味, 闻其声, 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让学生“触景生情”。文章《荷塘月色》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 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清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的作者, 整个场景静谧、和谐, 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荷花图, 再选择《春江花月夜》予以配读, 其乐曲优美的旋律及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地陶冶学生, 在这样的气氛中, 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

2. 寓教于乐, 在对比中鉴赏美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有味呢?根据心理学研究, 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不断失去平衡, 这就产生了求知欲, 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这么产生的。比如在《祝福》中分析祥林嫂形象时, 有位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让祥林嫂反复叨念‘我真傻’呢?”这一问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 把他们的注意力“牵”了过来, 他们的心理失去了平衡, 不能立即回答, 因而翻书阅读, 思考探求, 通过学习、讨论, 学生明白了祥林嫂只看到了自然界的狼吃掉了阿毛, 却没有看到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狼正在吞噬着她, 这样就进一步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

3. 寓教于疑, 在感知中体验美

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得法, 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学习兴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愚公移山》, 在讲到京城氏小孩“跳往助之”时, 巧妙地问:

“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 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

(学生一时不能回答, 稍加思索, 七嘴八舌)

“他没有爸爸!”

“你们怎么知道的?”

“他是寡妇的儿子, 孀妻就是寡妇。”

钱梦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教师发问后, 学生没有立即回答, 而是进行了一系列推理:课文中“孀妻弱子”的“孀”———寡妇———死了丈夫的女人, 对儿子来讲, 就是死了爸爸, 由于老师提问巧妙, 学生自己就解决了问题。

4. 寓教于情, 在动静中领略美

在语文教学的美育中, 感情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 更是吸收知识、转变能力、陶冶性情、形成信念的终点。

进行审美教育, 教师要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使之与作品的思想感情一拍即合, 感同身受, 连类而及, 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而把真、善、美融化在心灵。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学及其美育功能 篇5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学及其美育功能

中学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拥有丰富的.美学资源,因此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其美育功能.历史教学中的美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掘出这些美及实施美学教育,不仅可以使历史更加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作 者:吴才兴 李成浩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46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美育 功能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6

一、教师形象

常言道:“教师者,为人师表也。”教师朴素大方的衣着会引起学生的好感。同样教师授课时的姿态、神情、手势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思路,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教师过分严厉会使学生高度紧张,使其注意力不在仔细听讲,努力思考上,而是想方设法回避老师。教师的形象美除了讲究神情外,还应讲究讲课的姿态。一位教师讲课的姿态如果不拘小节,就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降低教学质量。因此,英语教学中特别强调老师授课时的形象美。英语老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精神风貌,要自始至终精力充沛,用自己的活力去振奋学生的学习精神,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神态表情,要和蔼可亲,用幽默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为“美”的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思路

美的教学思路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整体和谐,既不能颠三倒四,也不能重复累赞;还表现为每个环节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并且衔接自然。美的教学思路必然使学生产生美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感知、记忆和运用等认识活动得以优化。美的教学思路不是靠灵感,而是靠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和精心设计而获得的。

三、教学艺术

外语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它潜藏于教态教法、语音表达、板书书法之中,一位出色的外语教师总是努力将教学艺术化,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外语教学是向学生传授语言和社会科学知识,课堂气氛往往沉闷、呆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凭借语言来解释、分析语言,而要利用简图、表格、公式及一些形象性的媒介传授归纳信息,并辅以表情、手势(或体语)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言的艺术性对于教学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一位外语教师能讲流利的英语,能用精炼而准确、幽默而不失优雅的语言表达,能用精悍而生动有趣的事例来授课,其教学效果肯定很理想。对于教师来说,其板书艺术也不容忽视。可以想象,一个外语教师如果字迹不规范,板书布局不合理,板面不整洁,这些必然会影响学生听课、做笔记的积极性,影响其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板书书法要美观。字迹应清晰、规范,布局需合理整洁,一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体现其上。以上这些艺术能给学生带来美的认识、体验及享受,在审美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知识。

四、教学过程

和谐是美的象征,教学和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老师要做到和谐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抑、扬、顿、挫。

“抑、扬”就是利用教材隐性特点,稳住或推动课堂教学节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让快、慢节奏交替进行。如在Revision环节中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巩固旧知识;在Presentation环节中教师应放慢节奏,突出重点,步步深入,给学生充分吸收消化的时间;在Read andwrite环节教师应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放慢节奏,稳抓稳打;在Consolidation环节应加快节奏,制造教学的高潮,突破重、难点。

“顿、挫”就是巧妙运用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节奏。好的教学手段能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使整堂课环环相扣。师生可通过唱歌、游戏、读书、听写等形式,让学生经常处于“状态变换”中而不至于乏味:确保每个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节奏中主动学习。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篇7

一、引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课堂是师生审美活动的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因势利导, 艺术性地引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1.指导学生朗读, 获得审美感受

课堂中指导学生朗读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朗读不同的课文, 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舒缓紧凑等应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 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 使学生在口读、目看、耳听中品尝其味道, 享受其乐趣, 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这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对课文的范读, 两者都属于运用语言的艺术, 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和感染作用。教师要科学地把握好, 使指导和范读能给学生留下美的印象, 让学生正确地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

2.引导学生解词释义, 深化审美理解

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理解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课文中找出作者在字词中所倾注的情感以及字词在语言环境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信息, 然后引导学生欣赏、理解这些字词的深刻含义, 由词掘义, 由义入情, 以情感人, 情中见景, 景中见美, 获得美的享受。

二、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

审美教育中实现情感交流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就是要努力营造、创设一定的审美意境。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美的意境

语文美育中, 教师应当注重创设美的意境, 成为学生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活动中, 语言美则是中介。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优美生动、丰富多彩, 教学中, 教师或娓娓道来, 或抑扬顿挫, 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充分发挥祖国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开启学生思维的门窗, 使他们的好奇心转为一种追根究底的强烈愿望, 从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2.认识美的形态

语文课文中所呈现的美的形态丰富多彩。教学中应从每篇文章的实际出发,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

3.深入钻研教材, 选取美点

美育对智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语文教材中, 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 还是小说、戏剧、诗歌, 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等丰富的内容, 蕴涵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文化美、语言美等因素。因此, 教师就应对每一篇课文中美的因素进行细致入微地发掘、探讨与选择。

三、让学生学会表情达意创造美

1.说话训练创造美

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活动, 是语言交际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创造美、表现美的活动中, 说话训练占有重要地位。言为心声, 说话文明, 有礼貌, 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精神世界。所以, 教师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 创造性复述、辩论。

2.作文训练创造美

作文是书面语言表达活动, 是综合性的创造性能力训练。因此, 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以读促写, 由模仿入手, 再逐渐到创造美的境界。讲读课文后, 教师可安排同类型体裁、题材的作文训练, 还可在讲评作文时, 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范文作比较, 使学生由此对美与美的创造有真切、清晰的认识, 从而提高其审美创造力。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在审美过程中, 如果忽视了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拓展情思、判明情理这个重要环节, 审美过程仍旧是不完全的。因此, 语文美育必须注重学生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当然也包含理性因素。在审美理解中, 由于理性认识蕴含于形象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 就要依据审美认识活动的特点, 启发学生对审美形象进行心灵的思考, 并用知识、理性去引导, 使他们不仅被审美形象所感染,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更能进行理智地冷静地分析与思考, 深刻地理解审美对象的内容和性质, 进行正确地鉴别和评价。

五、把握好美育与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进行需要教育者的系统控制, 因此, 教育者应有美的气质以及对美和美育的良好把握。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素材对学生进行美学修养的培养, 这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不仅自己要能真切深入地感受到美, 而且要把自己的感受用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达出来, 以启发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还要用语言对这些感受进行阐释, 引导学生认识美, 赏鉴美。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篇8

现行教材熔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于一炉,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语文教师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发教材得天独厚的资源,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感受、鉴赏、撷取,使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呢?

一、激发想象,感受自然美

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是一曲“春的赞歌”。教学时,我首先简介作者作品,让学生带着悬念听录音、读文本、谈感受。其次让其析句品味。再次作点拨:《春》用简朴、活脱、口语化的语言,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紧紧围绕了一个“春”字,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早春野景”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草铺满大地,“像眼睛,像星星”;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布满枝头;春风和煦,蜂蝶飞舞,炊烟袅袅,氤氲着土香、草香、花香的气息,弥漫着各种鸟儿动听的乐曲,还有牧童嘹亮的笛声;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湿润农舍;还有那小路上,石桥边舒活筋骨、抖擞精神的人们……全文一静一动,动静和谐,相映成趣。最后激发想象作文,进而把学生带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宁静、幽远的意境中去,使他们的身心无比愉悦,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感染、陶冶。

二、鉴别评价,体会思想美

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我在教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对,采用点拨分析和讨论法。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鲁迅先生在这里为什么要引用《白蛇传》的故事?2.白蛇与法海,你认为哪个美、哪个丑?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有学生回答:鲁迅先生引用这一故事是用来证明雷峰塔的倒掉是人心所向。另一学生则说:鲁迅在这里是讴歌白蛇与许仙的纯真爱情,寄托了人们追求自由婚姻的美好理想和愿望。通过交流鉴别,大多数学生对第2个问题看法一致,认为法海“丑”,他虽外美 (是人) ,但内心肮脏 (干涉别人婚姻自由) ;白蛇本身丑恶,但在特定的环境里,它外形变美了 (成了白素贞) ,心灵更美了 (善良、忠于爱情) ,因此她成了美的化身。通过这样的点拨分析,学生提高了鉴别、评价能力,发掘出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的本质性的东西,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欣赏到课文中的思想美。

三、强化听读,学习语言美

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实验教材入选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文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诗人心中的情志”。欣赏这些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教学这些诗歌,教师要在学生反复仔细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引导“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让学生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美的体验中激起对大自然的钟情,对生活的挚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法国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如教《沁园春·雪》,第一课时,强化听读,整体感知。我先后引导学生读了六遍课文,通过背景介绍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图片、文字、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通过学生自由朗读、分组研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同学们一个个展开想象的翅膀,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即刻浮现在同学面前: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白雪皑皑,玉砌银妆,一望无垠;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雪后红日当空,万里河山如“红装素裹”的美丽少女,楚楚动人。

第二课时,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美。上阕前十句以“望”字领起下文“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长城是中华民族雄伟创造力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诗句以长城、大河写中国北方,不仅展现了北中国的自然景观,而且显示了整个中国的人文景观。

“莽莽”指大雪覆盖着的北方原野浑然一色,辽阔无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这条难以系勒的大河,“顿失”滔滔之状,可见雪势之骤、之盛、之威、之猛。一静一动,活化出北方大雪那种纷纷扬扬从四面八方集骤而下,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用比喻的手法,把群山比作舞动的银蛇,将高原比作奔跑的蜡象,“舞”和“驰”以动写静,形象地赋予了高原飞动的气势,使之生机勃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形象地写出了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诗人将祖国河山比拟为一位绝色佳人,娇艳动人,充满活力,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令人顿生爱意。

“落笔摇五岳,词呈泣鬼神”,这节课,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听读“酣畅淋漓”。我想,也正是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心灵对话,才能感受“风云笔下生”之妙用。整堂课结束,同学们在学习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的同时无不被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观所陶醉,真正获得了美的享受,受到了美的教育。

四、分析内容,培养人格美

中学阶段,学生人格还未定位,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从作品人物形象品质中把握真、善、美的本质特色,从而懂得人生的道理。如教学王原坚的《七根火柴》,无名战士用自己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交给了卢进勇,委托他一定要带给党,带给部队,而自己牺牲在一汪污水中,人物形象刹那间高大起来。透过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领略分析品味,学生自然受到文章中闪耀的思想之美的熏陶,并受到潜移默化的革命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品味文中的“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审美效果。教学《最后一课》时,突出重点,着力点拨。当闻一多明知上台演讲有生命危脸,可他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他的气概,那掷地有声的演讲,无不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在他们的心板上刻下了祖国永在心中的烙印,懂得祖国永远高于一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潜心悟“道”,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的能力,课堂才会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精彩,进而游刃有余地进行美育渗透。最后用朱熹先生的《观书有感》与同仁共勉: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篇9

关键词:美育,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美育, 通俗地说是用美的事物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美的行为的教育。美育是随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也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审美活动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类正是在对美的追寻中不断进化的。无论是古中国“六艺”的传授, 还是古雅典城邦朗诵、音乐、唱歌的训练, 都体现了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在实施过程中有显著的特点, 即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美的因素和内容相当广泛, 它存在于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有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精神或心灵美、艺术美等, 无论是何种形态的美, 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 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 情感上产生共鸣, 性情上得到陶冶, 最终引起人的美感。因此, 人的美感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下形成的。美育的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热爱生活, 富有勇气, 勇于追求真理, 对美好事物感觉敏感、充满激情。因此, 美育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美育可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和谐的发展,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发学生的智力;可以给学生以思想影响, 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和分析、判断是非的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总之, 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育与德育结合可形成高尚之美;与智育结合可形成理性之美;与体育结合可形成健壮之美;与劳技结合可形成创造之美。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美育和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史之所存, 美之所在”, 一部人类文明史, 可以看成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大宝库,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内容。历史学科的美育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历史的自然美、历史的社会美、历史的艺术美和历史的悲剧美四大类。

1. 历史的自然美。

学生通过学习历史, 可以感受到“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的阳刚之美;也可以感受到“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抹浓妆总相宜”的南国美景的阴柔之美。诚然, 历史教学中的自然美, 更多的是通过千百年来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的人文景观融入到自然中, 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历史自然美。如岳阳楼这一人文景观与八百里洞庭风光相映增辉, 从而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泰山与孔丘、孔庙、孔林交相呼应, 创造出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氛围。教师通过对历史自然美的介绍, 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感知力, 并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2. 历史的社会美。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角, 社会美应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 在历史长河中, 众多的历史人物以他们的美好行为, 塑造出无数的光辉形象。从不辱使命出使西域的张骞、班超, 到率领浩荡船队七下西洋的郑和;从一身正气主持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到甘愿以鲜血和生命唤醒民众的谭嗣同。他们无一不是以他们异于常人的高尚行为在感动着后人、激励着后人, 同时也鞭策着后人。培根说:“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 心灵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历史人物表现出的高尚品德, 起到了历史的典范作用, 能激励学生去追求、效法。如大禹治水, 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顾炎武“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孙中山先生为民主革命奋斗终生, 临终仍念念不忘“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的忧国情怀, 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无不体现着人类高尚的品德美。

3. 历史的艺术美。

它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历史的艺术美包括历史教材讲述的美妙的书法, 传神的绘画, 巧夺天工的雕刻, 雄伟的历史建筑, 精美的生活用具, 精彩的历史文学作品, 优美的音乐舞蹈, 等等。历史的艺术美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是对人类创造的劳动成果的赞美, 是对人类幸福生活的赞美。“书圣”王羲之“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的书法, 绵延万里、傲立北方的长城的雄姿, 让西方侵略者垂涎欲滴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等等, 均以其独特的神韵, 向学生传播美, 并激励学生创造美。

4. 历史的悲剧美。

人类历史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 且不断否定过去的过程, 尤其在超越旧时代的时候, 历史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但悲剧性的历史都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价值, 它把自己全部的财富奉献给了自己的否定者, 它所孕育的新生命成为自己的掘墓人。它能使学生在痛惜过去曾经美好的事物遭到毁灭的同时, 进一步地把握新时代的气息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由于历史的久远, 历史话题的厚重, 历史现象的错综复杂, 以及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中学生往往不善于发现历史美,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让历史的美感渗入课堂, 渗入每个学生的心灵。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新版历史教材有唇枪舌剑、刀光剑影的场景, 有粟谷机械、电气厂房的发展, 也有轻歌曼舞、诗情画意的历史画卷, 是历史教师进行美育的重要依据。历史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1. 通过教科书中的美术作品插图进行美感教育。

艺术家们通过艺术手段, 依据一定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情趣, 遵循美的规律创造出的摄人心魄的美术作品是很好的美育教材。历史教材美术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画, 如《墨梅图》、《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等;一类是雕塑的艺术品, 如《秦兵马俑》、《大卫》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 通过形象的介绍描述, 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历史的美, 在欣赏美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和美的启发。

2. 通过教科书的文学作品、戏曲题材等进行美感教育。

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有机组合表现的。在教学中, 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能够表现美的素材, 加以渲染, 以丰富、纯洁学生的内心世界。如讲到唐诗时, 教师可先选出李白不同风格的几首诗, 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解释, 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品味, 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李白描绘祖国山河的诗:有“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有“脚著谢公屐, 身登轻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的丰富想象。再如讲到民歌时, 让学生按自己的想象读《敕勒歌》, 学生就仿佛看到塞外“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景象, 也能体会《诗经》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表露出的真情实感。

3. 通过杰出建筑进行美感教育。

古今中外有许多建筑, 有的历史悠久, 有的气势宏伟, 有的技术高超, 还有的极富民族特色。蜿蜒于广漠之上, 盘旋于丛岭之间, 似一条奔腾欲飞的巨龙的万里长城是美的;规模庞大、布局严谨, 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游人如织的古城长安也是美的;古代埃及宏大的金字塔建筑群、古希腊雅典神庙与古罗马庞大的竞技场的建筑同样也是美的。

4. 通过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美感教育。

历史的主角是人, 历史教育在人的教育上有独特的优势, 让历史人物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学生面前, 和学生对话, 进而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感悟到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前人的思想和命运中去反思、追问, 丰富思想, 感染灵魂。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教学中要正确、具体、生动、实事求是地叙述和评价。如讲魏源, 若重复教材, 魏源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可敬而不可亲, 学生很难与魏源在情感、思想上碰撞。如果能让魏源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效果也许就会好得多。比如魏源不为仕途而学, 更不沽名钓誉, 与同时代读书人相比, 卓尔不群, 这就能拉近学生和魏源的心理距离。魏源不但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风骨, 而且不迂腐, 当国人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时, 魏源已经接受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理智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这种深邃的思想已超越了他的时代。至此, 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有内涵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就丰满了。

5.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感教育。

历史是凝固了的过去, 叙述的是人类的昨天。作为历史老师, 我们所能做的, 就是带领学生穿越时空, 还原历史, 再现历史的真实和曾经有过的美丽。都说文物是再现的历史,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文物图片, 进行归类交流。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出土文物、历史古迹等, 当先辈们的智慧真真切切地, 没有任何粉饰地摆在学生面前时, 我们还需要担心没有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吗?

6. 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感教育。

多媒体教学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有效媒介, 有些历史内容, 用讲述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用研究法又无法操作, 而用多媒体却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的情境, 从而使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显示出新的活力。如讲《蒙娜丽莎》的微笑,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还原达·芬奇的画作, 配上柔和的音乐, 在一片温馨宁静的氛围中, 让学生自己去亲身感受画中人那发自内心的永恒的微笑。

在历史教学中注意美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 它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塑造美好个性, 形成美的心灵, 育成优美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理想, 进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准备良好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罗明东, 高翔主编.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

[2]南京师范大学主编.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3]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美育 篇10

美育, 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是用美的事物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美的行为的教育。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包罗万象的科学。在这一点上, 大概没有哪一门学科能超过它。历史的学科作用就是颂扬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美与丑, 从而抑丑而扬美。历史教学的内容中, 蕴含着大量美的素材。

一、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内容

1. 道德美

道德美, 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即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甲午中日战争中“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将领邓世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孙中山, 他们的忠心报国、威武不屈, 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所散发出来的雄壮美。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 却为鸦片输入, 白银外流的国难而忧, 镇守虎门, 誓死禁烟。他们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的美德被千古传颂, 他们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人朱德、雷锋等身体力行为中华民族谱写着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司马迁身受宫刑而著《史记》;状元实业家张謇冲破重重难关创立大生纱厂, 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美德铸就了中华的民族魂。

2. 艺术美

艺术美, 是指容于绘画、建筑、雕塑、文学作品中的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用他的《蒙娜丽莎》诠释人文美, 强调人性美;盛唐的画圣吴道子用他的《天王送子图》等画作尽显其吴带当风的神韵。罗马的“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北京故宫”“长城”等都在展示着凝结劳动人民汗水的凝固的艺术美。中国人用石窟艺术表现自己心中的“佛”;希腊人用雕像塑造自己崇拜的爱神维纳斯。莎士比亚笔下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曹雪芹的《红楼梦》、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 (即《荷马史诗》) , 但丁的《神曲》都表现出人类的文学语言艺术美, 它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3. 智慧美

智慧美, 是人类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发明创造及凝结于其中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古印度人发明的广为世界使用的“阿拉伯数字”,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发明成果等都充分显示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智慧美, 推动生产力在不断地发展, 社会在不停地向前迈进。

4. 时代美

时代美, 是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的美。从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令的形式公开承认和鼓励土地私有开始, 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法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 此时的封建制度埋葬了旧有的奴隶制度;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的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发起挑战;欧美各国在近代通过改革、革命等方式促使本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体现出来的开拓性、创造性、革命性, 始终代表人类发展的方向, 闪耀着时代的进步之光。

二、历史教学美育的渗透

1. 介绍审美知识

储备审美知识是审美活动的准备。只有具备审美知识才能区别美与丑, 识别判断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

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凡是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其本身的本质和规律, 必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 必须是有利于人民的。另外, 美的事物还要有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

除了了解什么是美之外, 还要知道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才能更好地欣赏美、领略美。

2. 语言艺术的熏陶

教师的语言是历史教学中传播“美”的主要媒介之一, 因此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要精雕细琢, 要使学生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啰里啰唆, 要精辟简练; (2) 不要滥用词藻, 要恰如其分; (3) 不要满口术语, 要通俗易懂; (4) 不要粗词滥调, 要语言优美; (5) 不要语调平直, 要节奏起伏; (6) 不要含混不清, 要吐字清晰。这样课堂才不至于死气沉沉, 学生也不至于昏昏欲睡, 学生才会愿意去发现、探究、接受历史中的美。

3. 情境创设的感染

情境的创设可分为实物教学、影像教学、问题创设、模拟历史四个方面。实物教学, 即以实物的形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美、触摸美、欣赏美;影响教学, 即利用现代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播放声像资料, 使学生融入其中, 寻找自己心中的美, 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问题创设, 即通过提出合理的问题, 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 用自己已有的对真、善、美的认知, 去进一步发现美, 产生对美的历史认同感;模拟历史, 即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 使其身临其境, 置身于历史之中, 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4. 发现美

上一篇:目标误区下一篇:寒地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