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案老师版

2024-04-25

马学案老师版(精选12篇)

篇1:马学案老师版

2.雨 说

高效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1-

教学设计:

高效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2-

高效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3-

2.《雨说》学生用书参考答案

高效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4-

高效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5-

高效导学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6-

篇2:马学案老师版

授课时间:

总序第个教案

《大学》节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中应让学生对其中“修齐治平”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以致于庶.人

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身有所忿懥..

哀矜.

敖.惰

天下鲜.矣

苗之硕.

偾.事

上恤.孤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此之谓自谦

2、在亲民

3、之其所敖惰

4、弟者,所以事长也

5、上恤孤而不倍

三、解释加点的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使彰明)(美好的)

2、知止.而后有定.。

(确定的目标)

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一切)

4、见君子而后厌.然。

(遮掩)

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显明)

6、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偏颇,活译为过分)

7、上老老..而民兴孝。

(尊敬)(老人)

8、上长长..而民兴弟。

(尊敬)(长辈)

9、如恶恶..臭

(厌恶)(不好的)

10、如好好..色

(喜爱)(美丽的)

11、此之谓自谦.

(满足)

1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使谨慎)有所好乐.. 絜.

矩之道

13、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14、先诚其意 .

15、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

16、孝者,所以事君也 ...

17、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

18、人之视已 .

19、先齐其家 .20、欲正其心者 .

21、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22、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

23、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

24、有德此有人 .

四、句子翻译题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2、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不会违背。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未之有也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4、孝者,所以事君也

5、尧、舜帅天下以仁

6、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六、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躲避

B、物格而后知至

格:探究 ..C、其机如此

机:机遇

D、见君子而后厌然

厌然:讨厌的样子 ...B(A“辟”意为“偏向”,C“机”应为“作用”之意,D“厌然”应为“掩盖、掩藏的样子”)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上恤孤而民不倍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D、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D(A“倍”通“背”,B“谦”通“慊”,C“亲”通“新”)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

A、未之有也

毋自欺也

B、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孝者,所以事君也。C、此所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尧、舜帅天下以仁 D、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C(A宾语前置,B判断句,C判断句/状语后置句,D无特殊句式)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知至而后意诚 ..B、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D、故治国在齐其家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C(A使……真诚/真诚,B喜好,喜欢/美好的,C根本,D治理/太平,安定)

5、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是(B)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B、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其所令反其所好 ..C、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 ..D、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B(A句中表停顿助词/……的人,B所字短语,C这/则,就,D兼词“之于”)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C)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B、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D、孝者,所以事君也 ....C(A项中“大学”意为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与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所差别。B项中“好色”意为美好的女子,与今义常用的“喜好美色”的贬义用法不同。D项中的“所以”意为“……的方式、途径”,与现在的因果关系连词意义用法也不同。)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全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B)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④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⑤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 ⑥上老老而民兴孝 ⑦上长长而民兴弟 ⑧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⑨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A、①②③

B、②⑤⑨

C、④⑥⑦

D、③⑦⑧

B(①中“明”是形容词活使动,③中“诚”是形容词使动,④中“著”为形容词使动,⑥中“老”为形容词意动,⑦中“长”为形容词做名词,⑧中“非”为形容词意动。②⑤⑨加点词未活用。)

8、下列有关课文中节选内容陈述有误的一项是(A)

A、《大学》是修身治人的儒家规则,它建议人之追求与建屋相似,须先打好基础,才能按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完成个人追求。

B、《大学》中提倡“君子必先慎其独也”,指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容易犯错误,做人必须表里如一,所以应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才算是君子之行。

C、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A(应先“格物”方能“致知”,顺序错误。)

9、下列有关于儒家经典的相关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B)

A、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B、儒家的“五经”指《诗》《书》《礼》《乐》《春秋》。

C、“四书”概念最早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D、传说“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篇3:学生自编数学导学案,自成小老师

关键词:导学案;新课程;自学能力

导学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下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辅案,是教育者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指导和组织方案,让学生能够明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往往我们大家认为:导学案,必然只是教师编撰的导学案例,与学生唯一的联系就是老师编写下来以后带到课堂上,帮助老师很好的组织课堂的教学。然而,导学案能否成为学生群体探求知识奥秘追求美好未来的学习策略呢?众所周知,教案当中出现的实例,比如数学上的例题,必然要老师会做而且能够全方位地阐释该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教学之前老师必须要准备好的,而导学案则是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伴随着课堂的进行而完成的,是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那么,如果我们也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够按照一名老师的标准和方案,自行地为自己或者他人制订一套学习方案,

并且也能够像老师一样探究出新课内容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是否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呢?是否会大大减少老师上课时的说教,而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和探讨呢?既然教师编写导学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何不把这一项所谓老师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意识地站在一名老师的角度,去整体把握一节新课内容,让学生提前对内容进行预习、学习、探究和整理,从中梳理出新课内容的讲解思路,改变原来老师引领学生完成新内容的学习的模式,而换成学生自己教会自己甚至教会身边的其他同学。若全体学生都行动起来,当存在意见分歧的时候,通过交流最终达成共识,不仅能够把老师要说的内容从学生口中说出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学生自己有了足够的成就感,进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认为还不够,应该真正还原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和意识。

所以,让学生自行编写导学案,让其成为自己的老师,在教学中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原因我将阐述在我所设计的学生编写学案的过程中。

在学生着手设计学案之前,我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个学案的构成,让其按照一个完整的导学案规格进行编写。

第一,教材分析: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即让学生学会自行阅读教学内容,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为什么要学习新内容,新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举一反三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的能力。

第二,学习目标:在整体把握新授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达到知识、能力及情感上的什么目标,使学生找准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增强学生的目的性,才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第三,重难点:在把握了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再提取,找出本知识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明确所要研究的重点难点,从而促进学生的再认识。培养学生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

第四,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换位思考,老师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讲授新知识,才是自己或者其他同学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制订的学习方案是多种多样的,对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和借鉴呢?这样做既能够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又能够改进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

第五,学具准备: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学具的选择因人而异。

真实案例:

有一次我收齐了学生的同类项化简的导学案,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用了很多形象的类比来说明同类项的判别,其中还涉及许多互动游戏,如找同类、找好朋友,等等,很生动又很有趣,着实让人欢心悦目。那堂课,我就用了学生用的方法来引导课堂,真是妙趣横生。绝大多数学生可能在想问题的时候直接运用教材上的例题或思考题目作为本堂课的引导,但是也不乏有一些思维开阔的学生会想到其他的新点子,比如他们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或者现象,这就打破了老师的思维局限。在本堂课看来,每一个学生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也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能够窥探出学生的认知及需求。

在例题讲解,练习提高这一个环节中,有的学生会按照教材上的例题进行编写,简单易行,然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已经不能满足于教材内容,而要从其他的资料入手,比如教材总复习的相关题目,练习册上相对复杂的题目或者其他参考书籍的题目。这类同学的需求在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节省了老师的分层教学时间。

在新课程改革提出来许久的今天,相信课程改革中还原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是喊口号,而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实现,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实行。真正的课程改革还应该在改变原来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策略,优化课堂设计以及呈现方式,同时也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这才是全面的课程改革,优良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篇4:马学案老师版

年级:三年级         主备课:刘传会    执教者:刘传会         审核:

课题 《人类的“老师”》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重点

难点解析 抓住重点段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事例。

了解课文具体介绍的方法,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课前准备 1、了解仿生学的相关知识。

2、收集更多人类学习、模仿生物的特性,有所发明、创造,从而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例子。

3、制作课件。

学     案 导     案

课前预习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2、复习《鲁班造伞的传说》一文,收集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故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由 “老师”入题。了解老师的基本含义。从人到物,揭示课题。

自主学习1、我能读通课文,并能把自己读得最好的段落展示给大家。

2、我能在课文中找出人类的“老师”,并能把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学习目标,问题引路,了解学情。

合作探究 1、同桌合作探究:作者把哪些人类的老师作为重点来写,找出相关的段落。

2、小组合作探究:(1)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例子进行探究,看看作者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习写法。

(2)探讨课文一、二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细读理解,品位感悟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指导学习方法。

展示交流 我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大胆地在班上与同学交流,分享;在别人发言时,我也能认真倾听。 四、展示交流,情感升华

为学生营造平等对话平台,指导学生交流汇报,点拨提升。

拓展练习1、生物界中除了课文谈到的这些人类的“老师”,我还知道:-----------------。

2、学了这篇课文,我谈谈我的感想 五、总结评价,拓展练习

总结学习方法,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课后反思

篇5:马学案老师版

2语言特色: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成段的抒情议论,只将浓郁的感情熔铸在娓娓动人的叙述之中,将老师的美德寓于素淡平实的描写之中,唯其无华,更见情意的真挚;唯其质朴,更显亲切感人。另外,作者还以儿童的目光观察事物,以儿童的心理评判事物 ,用儿童的语言叙述事物,虽显稚嫩,但真实可信。比如“排解纠纷”一事,蔡老师在“我”心灵痛苦时写了一封信安慰“我”,“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里用“慈爱”“公平”是可以的,用“伟大”则显得大词小用, 而这却是具有儿 童特点的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孩子真挚的感情,这比用成人的心理去评价老师的写法更加亲切,更能顺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3把握重点:

合理的选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也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本文以人物为中心,以深情为线索组织事例,寓情于事,以事传情。开篇第一句揭示主旨,点明作者的情- -“使我最难忘”,叙写的人--蔡芸芝先生。紧接着围绕“老师爱孩子,孩子更爱老师”这一中心,从课内到课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校到家庭,从各个方面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突出“最难忘”。例如假打真爱,扮女跳舞,观蜂,排解纠纷等,事事紧扣 “难忘”。其材料安排由略到详(前五件事略,后两件事详),记叙节奏由快到慢,情感也越来越浓、越来越深。其次,全文紧扣“我”选材,蔡老师固然是“我们”的老师,课文中的每一个事例也都写到她对“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对她的热爱,但每件事都只是从“我们”起笔,简单带过,而又都落笔在“我”身上,详细地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我”对老师的热爱与怀念,其落脚点正如题目所 写,是“我的老师”的“我”。此外,由于是儿时的回忆,作者以儿童的口吻记叙全文,选取了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成全文。如“扮女跳舞”“排解纠纷”等。

4攻克难点:

作者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这是本课的难点,在学习中应仔细体会。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 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情、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无声胜有声,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 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5质询疑点:

作者在第九节开头这样写道 :“有一件小事 ,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 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为什么前头说是“小事”,后面又讲“占据”过我的心灵?“占据”是强行占有的意思,对一件小事“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该怎样理解?

所谓“小事”,指的是孩子们之间常常有的一些纠纷,在老师或别的孩子们看来不过是小事,可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境地来看,却是一次不寻常的遭遇:父亲背井离乡,生死不明; 母亲抑郁忧伤,时刻牵挂;那些不大懂事的同学还时常对“我”幸灾乐祸,使“我”更感孤独悲伤。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蔡老师理解“我”的心情, 细致地处理了问题,批评了小“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蔡老师如此同情、关怀和爱护一个处于困境的学生,使“我”那弱小的心灵充满对她的感激和爱,所以把这 看作“占据心灵”的事。

惜缘

篇6:教师教学工作总结---马学兰

电子部

马学兰

一个学期悄然要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帮助下,老师们的大力帮助支持下,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作为一名教师,要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审察与总结,以促进自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现将本学期工作作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法规,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参加学校召开的全体教师大会及集体学习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从不缺勤,按时坐班,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二、教学方面、本学期,担任11秋电信班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和12春电信班的教学工作,并担任11秋电信班的班主任工作,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尽量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同时积极参与优秀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老教师经验丰富,所以我会经常地请教他们一些教学上面的问题。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作为我处理类似事情的参考,多写小总结,多反思,反思是教师进步的最好途径。

三、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知识更新很快,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知识更流出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学好。认真学习现代中职教育教学理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自己邪恶实际操作技能。

四、对本人今后工作要努力的方面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要多向老教师及指导技能大赛的老师学习,加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7:班主任培训反思总结马学芹

9月5日,作为高新区班主任队伍中的一员,我有幸参加了全市组织的优秀班主任巡回报告活动,聆听了我市优秀班主任杨晓萍老师和郑立平老师的报告。通过本次培训,我受益匪浅,收获甚多。现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班主任要有浓厚的“爱心”

杨晓萍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和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常说“爱生如子”,也就是爱学生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啊,作为一个班主任,只有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爱,把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用爱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去爱他们,才能妥善处理好和每个学生的关系,才会慎重对待每件“小事”,才能“以爱育爱”,才能感化学生,教育好学生。

二、通过学习,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行为,我觉得自己以前有些行为是不够科学的,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式也存在着不少缺点。过去总认为严就是爱,坚信“严师出高徒”的信条,有时对某些问题的处理过于简单,缺乏耐心,思考问题只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考虑,从未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想,没有真正和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就像专家们所说的,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谈心,是做无用功。今后,我一定会改正我过去工作中的不足,学会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疏导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此次培训犹如一盏明亮的指路灯,为我们指明了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正确方向,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将秉承班主任培训的精神,由量变到质变,管理好班级,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马学芹

篇8:豆腐颂 学案 老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林海音;

2.知道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更深层次地了解豆腐;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豆腐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4、产生对豆腐的喜爱之情,并以我们的“中国豆腐”为荣。

背景链接: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时生下了她,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在北京长大和读书,受到京味文化中那种雍容大度、典雅文风的影响。

曾就读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兼任《文星》杂志编辑,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是一位文风独特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慧眼识文的编辑、出版人。她回到台湾后,一直眷恋着养育她成长的那片土地,她说过:“我所能感觉到的乡情有两种:一种是台湾的。许多亲友听说我‘少小离家老大回’,都来接风叙旧,对于我的‘乡音未改’,尤其感到愉快。另一种是大陆的。例如山东朋友明明听我是‘京油子’,却坚称我是老乡。广义的说,都是从大陆上来的。”她把对大陆的乡愁,融入笔端,那满怀乡思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林海音的创作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等;长篇小说《春风》。

课文预习:

1、注音

鲥()鱼 香椿()菽()乳 奶酪()臊子()白梗()合作讨论、课堂学习:

1、文章围绕豆腐侃侃而谈,涉及正史与逸闻、传说与民俗、时事与个人经历,以及医学、文学、美食知识,真是五花八门,请梳理文章,概括出所写内容。1、2节 豆腐之美 3、4节 豆腐的作用:营养价值高,养颜 5、6节 工艺做法:泡-磨-滤-添-压 7、8节 豆腐的历史变迁:汉-宋-清

9节

“豆腐”名称的沿革

10节

豆腐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11-16节 “麻婆豆腐”的传说和做法

17-19节 作家梁容若在困苦中“知道豆腐的价值”,及有关“豆腐全席”的见闻和感受 20-21 节 赞美中国豆腐的文化味道。

2、文章题目是《豆腐颂》,“颂”,即赞美、赞颂,课文中哪句话最集中地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赞美?

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3、如何理解这句话。

“平民”:

豆腐普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易于搭配——可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异的香味搭配;它和„„没有不结缘的;

制作简易----

5、6段

“不平凡”:

可以和各种不同的菜肴搭配,从樱桃到木耳,从鲥鱼到羊杂,使菜肴颜色更鲜艳、香味更奇异——具有亲和特性,可以和多层次菜肴和谐搭配,却保持本色。

营养丰富——引用谚语,说服有力;

历史悠久——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从平民到贵族。象征意义:老实、勤劳、清正、廉洁。

豆腐颂(第二课时)林海音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豆腐中蕴含的文化意义;

2、产生对豆腐的喜爱之情,并以我们的“中国豆腐”为荣。

1、文章最后用2位作家来证明“豆腐的价值”,来阐明“豆腐修养”,揭示了豆腐的文化内涵,结合全文,思考豆腐有哪些文化内涵?

平和宽厚、真情互动 “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的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请您叙述亲身经历体验的故事来谈谈您对这段话的理解。

豆腐是柔软、平和的,那么人与人相处也应相互体谅,这正是中国人“温柔敦厚”、“中庸平和”的特质,突出一种豆腐式的阴柔之美。而该特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豆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载体,它寄予了我们现代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应具备谦和、宽容、容忍的豆腐素养。

2、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

《豆腐颂》可算是饮食小品散文,写的是豆腐,但却依托豆腐言志,即认同和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质,赞颂豆腐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特征——平易而脱俗,平和而宽厚,朴素而隽永。

3、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托物言情 灼灼赤子心,浓浓中国情

4、请你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下你心中认为能代表“中国”的事物(中国结 饺子 印章 瓷器)如: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因其以形意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

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

龙图腾 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的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人们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它们,一般情况下不得伤害。氏族,家族等社会组织以图腾命名,并以图腾作为标志。

所谓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关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英语统称之为totemism。

篇9:走进老师的学案

师生之间 一 走进老师

一、导入

欣赏音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曲中的“你”是谁呢?你了解他们吗?

二、自学感悟(预习课本60-64页,二人小组自学完成下面知识)

1、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教师的作用)?

2、时代在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四有”教师:____________。

3、为什么老师的风格会不同?

4、怎样面对风格不同的老师呢?

三、自学检测

1、临清一中的洪老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不慎跌入坑道,造成右手臂骨折,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但是,为不影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备考,他每天坚持带伤授课,右手不能写字就用左手。这一行动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点赞”。下列“点赞”你赞同的是()

①人生难免有挫折

②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这种爱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③洪老师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④人如煦风吹暖心灵,爱如珍露润物无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国外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收整个光的海洋。”这说明好老师要有()

A 理想信念 B 道德情操 C 扎实学识 D 仁爱之心

3、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赞美老师伟大人格的诗句是()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习近平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好老师的形象,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我们应该()

A 学会接纳,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B不承认老师的差别,用一个模式看待老师 C 避免和老师主动交往,体现自己对老师的敬畏 D 改变对老师角色的认识,发现师生交往新空间

5、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表明()

A 教师的工作是清闲的 B 教师是学生最真挚的朋友 C 学生热爱老师

D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四、分层训练

材料一: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来了韶山的一些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自己的启蒙老师毛禹敏敬酒。毛禹敏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材料二:某网站特别推出了“祝福恩师”活动。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如果你已经很久没有与恩师取得联系,如果你想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愿,你可以通过该网站论坛留言,表达自己对恩师的祝福与祝愿。(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我们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请你说一说老师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篇10:《品质》导学案(教师版)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盐城市时杨中学2013—2014学年

篇11:扬州慢 学案(最终版)

执教人:单士杰

审核:徐西霞

教师寄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3、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词中“黍离之悲”。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写法。

3、用典。

一、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

1、姜夔简介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2、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此后不断地发动对南宋的进攻。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3、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4、“黍离之悲——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出处:《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二)初读感知:

1、字音字形 初 霁

戍角悲吟

戊戌变法

chuàng然

自度此曲

.....黍离之悲

解鞍少驻

荠麦

都在空城

豆kòu .... 1

2、解释加点字词

夜雪初霁

丙申至日

荠麦弥望

....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

予怀怆然

.... 因自度此曲

淮左名都

解鞍少驻初程

.....自胡马窥江去后

清角吹寒

杜郎俊赏

.....纵豆蔻词工

渐黄昏

念桥边红药 ... 算而今重到须惊

3、翻译小序:

4、尝试着把全词翻译成现代诗歌:

二、合作探究

(一)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2、找出小序中表达这首词的主旨和感情基调的句子并谈谈小序的作用。

(二)词作赏析

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

2、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3、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 特点?

4、今昔截然不同,是什么导致的呢?

5、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三、自由鉴赏

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说出它的妙处。

四、比较阅读 《扬州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即景抒怀,他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链接

(一)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1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2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

《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二)杜牧诗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六、高考链接(2012 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篇12:《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ã)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â)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î)

决(xuâ)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î)然飡(cān)蟪(huì)

3.录音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

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上一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书下一篇:致申请资助学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