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2024-04-24

《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精选6篇)

篇1:《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ã)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â)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î)

决(xuâ)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î)然飡(cān)蟪(huì)

3.录音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

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篇2:《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二、学习重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学习过程:

1、解析第二段加点的重点字词。

第二段: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2、文中的“大小之辩”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3、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4、解析第三段加点的重点字词。

第三段: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概括第三段的主要内容。

6、巩固练习:阅读下文,完成1、2题。(6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解释下列文句,选出正确选项( )(3分)

①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B.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C.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D.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2.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肖子罡

篇3:高效课堂下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

一、课前预习环节是关键

预习是导学案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学案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 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提前预知, 对学习有个强烈的期待。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作为老师, 一定要做好导学案预习阶段的过程指导, 要设计好预习的环节, 布置好预习的要点、方法、要求, 积极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做好的导学案课前一定要收, 教师可以全部批改, 也可以部分批改, 绝不能不批。学案检查要及时到位, 对于问题较多的题号做好记录, 做到心中有数, 必须坚持先学后教, 不学不教, 提前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二、课上互动探究是核心

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 首先复习旧知, 反馈上节检测中的问题, 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导学案上本节课内容, 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 要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 一定要熟记于心, 在点拨时解决。教师的巡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 等等, 以使教师的学习引导能有的放矢, 切中要害。

在课上, 老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我们以前的教学, 存在很多的弊端,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 讲得太多, 面面俱到, 学生成了输入知识的机器, 输出知识的传声筒, 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强, 无法激活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 所以, 学习虽苦, 却收效甚微。因此, 我们在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在探索的基础上, 让学生感知新知识, 感受新体验, 要让学生放手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思考解答, 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 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也就是说老师要借助导学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老师既不能当“传声筒”, 也不能当“甩手掌柜”。最后, 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 师生集体交流, 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抓住要害, 讲清思路, 明晰事理, 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

课堂后两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节的新课, 学生应适度浏览新学案, 结合教师的引领初步了解新学案, 让学生的预习有目的性、针对性。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做好下节课的准备, 只有学生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起来才会减少盲目性,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三、课后总结反思是发展提高

这节课的课后就是下节课的课前, 教师除了检查下节课的导学案外, 还要批改上节课的巩固案, 巩固案必须全批, 不能部分批, 这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只有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下节课的反馈才能及时, 有的放矢。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课后我们还应该及时做好上堂课的总结, 反思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时是否立足学生实际, 突出引导功能, 是否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巩固案作业量是否适当, 是否体现了层次性等;检测题是否精选, 学生能否及时完成, 能否拓展学生思维, 形成相关技能,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思, 能提高我们编制导学案的质量, 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对于导学案的使用,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导学案要求教师要做好引导、指导、教导。 (2) “学”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能自主地具有开创性学习, 是在一种充分参与的状态下有目的、有思维的学习。 (3) 注意使用“法”, 即方法的指导, 学习策略的指导。这是学生提高的关键所在。

篇4:“水资源”导学案设计(人教版)

运用“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说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1951—2010年)图”,分析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联系实际,探究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途径;逐步树立珍惜及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的思想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措施;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难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等。

三、学习过程

教师导入: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千百年来,她给予炎黄子孙无尽的力量和营养,被誉为“中国民族的母亲河”。当你阅读完“母亲河的遭遇”后,有何感想?在图1中的这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危机。那么,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水资源。

★自主预习,探索新知

教学提示:①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75~80页,把握本节基础知识,注意做到读、写、指、划,并记录疑问。②小组内互相检查、提问,疑难问题可放到下个环节进行探究。③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时空分布不均

(1)通常将分布在陆地的 称为水资源。 和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2)从时间分布看, 季我国降水丰沛,河流水位上涨,流量急增,水资源供应充足,容易造成 灾害; 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下降。

(3)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 。大致以长江流域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 以上,北方不足 。我国北方的 和 ,缺水最为严重。

2.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1)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 。

可以在河流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时间变化。

(2)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为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我国正在实施 工程,该工程分 、 、 三条调水线路,将 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 和 地区。

(3)《 》中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防治 。

(4) 用水, 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设计意图:“自主预习,探索新知”部分,根据教材最基本的知识设计了6道填空题,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教材图文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其目的是在省时高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提示:①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基础知识,对疑难点展开讨论,再完成探究问题。②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实际能力分配1~2道探究题,先自主探究,不能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互动解决,最后组长梳理存在的问题,组织讨论。③展示探究成果时先由各小组推选1名代表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并对各组的探究学习情况相互做出评价。④此环节用时15分钟。

活动一:探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1.探究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小组探究】

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图2),完成下列活动。

(1)读图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随季节变化规律。

(2)分析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原因。

(3)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有何规律?

【归纳小结】

从空间分布看, 我国降水丰沛,水资源供应 ;

降水少,水资源供应 。另外,我国降水的 大,有时会出现连续几年丰水或连续几年枯水的情况。

【点石成金】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造成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差异。另外,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容易形成连续几年丰水或连续几年枯水的情况。

2.探究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小组探究】

读“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色笔描出我国800毫米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指出它们分别大致是哪两个水资源分布带的界限?

(2)从图3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3)在我国少水带地区,农业生产适宜发展哪种产业?为什么?

【归纳小结】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 , 和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点石成金】

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南丰北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制约着种植业的发展,适宜发展畜牧业。

活动二:探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我突破】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各是什么?

(2)说说水库有哪些主要功能?

(3)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

【小组探究】

读“南水北调示意图”(图4),完成下列活动。

(1)南水北调工程,是将什么流域的水调到什么地区?该工程连接了我国的哪些水系?

(2)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西线方案的路线。你认为哪条路线工程量最小,最易施工?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你所了解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结合“南水北调示意图”,说说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4)联系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当地实际,说说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归纳小结】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2)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调到 和 地区。该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方案,其中,解决西北地区缺水的是 工程。

【点石成金】

兴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分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活动三:探究保护水资源

【自我突破】

读漫画“瀑布洗车行”和“就地取‘材”(图5),完成下列活动。

(1)两幅漫画各反映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针对漫画反映的水资源问题,人们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小组探究】

读“中国节水标志图”(图6),完成下列活动。

(1)谈谈你对“中国节水标志”含义的理解。

(2)目前,面对我国严峻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作为当代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就如何构建节水型社会,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3)请你设计两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

【归纳小结】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采取的相应措施为 、 。

【点石成金】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着浪费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节约用水、 治理和防治水污染等措施。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导学案”的“重心”,“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环节的目的就是对“自主预习,探索新知”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部分活动分两个层次,一是“自我突破”(对难度不大的问题尽可能自己探究解决);二是“小组探究”(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来解决)。

★梳理总结,强化目标

教学提示: 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②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是什么?③此环节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图7),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知识体系,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有效识记重点知识。

★当堂检测,知能升级

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图8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资源紧张

B.生物种类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矿产资源枯竭

2.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得出表1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配置情况,我国正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3.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图9),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4.我国是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 “望水兴叹”。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改变当地气候 B.人工降雨

C.兴修水利工程 D.防治水污染

5.河流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读图10,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河流中,属内流河的是 ;③、④河流中,含沙量较大的是 。

(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

(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至少列举2条)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知能升级”通过具体的“实战演练”,检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即检验本节课堂学习是否达到“高效”。

专家点评:该导学案的学习流程清晰流畅、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具体高效,便于操作,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方式灵活多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精讲多练,努力打造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情感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是从生活中感知地理。本学案多处凸显地理学科的“生活性”,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二是从图像中发现地理。学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地图、图片等,通过设计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三是从探究中感悟地理。本学案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栏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通过小组探究、探究结论、点石成金三个流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能够注重学生认知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案在“当堂检测,知能升级”环节设计上,缺乏多样性,建议教师精选试题,力求全方位、多角度考查学生。(山东省济宁市特级教师、山东省汶上县地理教研员 高艳峰)▲

(4)联系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当地实际,说说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归纳小结】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2)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调到 和 地区。该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方案,其中,解决西北地区缺水的是 工程。

【点石成金】

兴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分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活动三:探究保护水资源

【自我突破】

读漫画“瀑布洗车行”和“就地取‘材”(图5),完成下列活动。

(1)两幅漫画各反映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针对漫画反映的水资源问题,人们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小组探究】

读“中国节水标志图”(图6),完成下列活动。

(1)谈谈你对“中国节水标志”含义的理解。

(2)目前,面对我国严峻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作为当代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就如何构建节水型社会,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3)请你设计两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

【归纳小结】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采取的相应措施为 、 。

【点石成金】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着浪费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节约用水、 治理和防治水污染等措施。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导学案”的“重心”,“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环节的目的就是对“自主预习,探索新知”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部分活动分两个层次,一是“自我突破”(对难度不大的问题尽可能自己探究解决);二是“小组探究”(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来解决)。

★梳理总结,强化目标

教学提示: 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②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是什么?③此环节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图7),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知识体系,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有效识记重点知识。

★当堂检测,知能升级

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图8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资源紧张

B.生物种类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矿产资源枯竭

2.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得出表1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配置情况,我国正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3.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图9),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4.我国是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 “望水兴叹”。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改变当地气候 B.人工降雨

C.兴修水利工程 D.防治水污染

5.河流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读图10,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河流中,属内流河的是 ;③、④河流中,含沙量较大的是 。

(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

(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至少列举2条)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知能升级”通过具体的“实战演练”,检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即检验本节课堂学习是否达到“高效”。

专家点评:该导学案的学习流程清晰流畅、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具体高效,便于操作,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方式灵活多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精讲多练,努力打造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情感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是从生活中感知地理。本学案多处凸显地理学科的“生活性”,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二是从图像中发现地理。学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地图、图片等,通过设计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三是从探究中感悟地理。本学案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栏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通过小组探究、探究结论、点石成金三个流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能够注重学生认知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案在“当堂检测,知能升级”环节设计上,缺乏多样性,建议教师精选试题,力求全方位、多角度考查学生。(山东省济宁市特级教师、山东省汶上县地理教研员 高艳峰)▲

(4)联系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当地实际,说说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归纳小结】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2)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调到 和 地区。该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方案,其中,解决西北地区缺水的是 工程。

【点石成金】

兴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分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活动三:探究保护水资源

【自我突破】

读漫画“瀑布洗车行”和“就地取‘材”(图5),完成下列活动。

(1)两幅漫画各反映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针对漫画反映的水资源问题,人们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小组探究】

读“中国节水标志图”(图6),完成下列活动。

(1)谈谈你对“中国节水标志”含义的理解。

(2)目前,面对我国严峻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作为当代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就如何构建节水型社会,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3)请你设计两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

【归纳小结】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采取的相应措施为 、 。

【点石成金】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着浪费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节约用水、 治理和防治水污染等措施。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导学案”的“重心”,“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环节的目的就是对“自主预习,探索新知”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部分活动分两个层次,一是“自我突破”(对难度不大的问题尽可能自己探究解决);二是“小组探究”(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来解决)。

★梳理总结,强化目标

教学提示: 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②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是什么?③此环节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图7),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知识体系,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有效识记重点知识。

★当堂检测,知能升级

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图8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资源紧张

B.生物种类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矿产资源枯竭

2.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得出表1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配置情况,我国正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3.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图9),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4.我国是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 “望水兴叹”。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改变当地气候 B.人工降雨

C.兴修水利工程 D.防治水污染

5.河流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读图10,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河流中,属内流河的是 ;③、④河流中,含沙量较大的是 。

(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

(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至少列举2条)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知能升级”通过具体的“实战演练”,检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即检验本节课堂学习是否达到“高效”。

篇5:《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第三课时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一、要点探究

1.“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2.《逍遥游(节选)》的说理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巩固

1.下列名句文言句式不同类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B.彼且奚适也?

C.《齐谐》者,志怪也。D.彼且恶乎待哉?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意思是: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的结果。

B.天之苍苍,其色正邪?意思是,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彭祖是如今独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D.奚以知其然也?意思是:知道它是怎样的呢?

3.选出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课文第一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南冥者,天池也”,写鲲鹏之大,第二层到“亦若是则已矣”,写鲲鹏与世间生物都是凭借外力活动的,第三层到“而后乃今将图南”,写强大的外力的作用,第四层到该段结束,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B.第一段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阐明了大凡事物的活动都“有所待”的原理。

C.课文第三段用了类比法、举例法、对比法,层层深入,论证了只有“无所待”才能成为“至人”的观点。

D.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尽管他吸收神活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但还是保留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7题。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而控于地而已矣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风之积也不厚”的“也”用法相同的是()

A.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B.其负大翼也无力

C.陈胜者,阳城人也 D.是何言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相”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 B.相见常日稀

C.儿已薄禄相 D.乐桓子相赵文子

7.逍遥,意思是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活动。本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扶摇”,意在说明什么?下面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鲲鹏借助风力,高飞万里。B.突出鲲鹏的气势。

C.突出鲲鹏的逍遥。D.说明鲲鹏是有所待而不逍遥不自由的。

庄子的逍遥世界

鲍鹏山

庄子是个过苦日子的“天仙”

我们今天谈的人物是被人称之为“天仙”的人物——庄子。《庄子》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到底怎么谈,谈哪些问题,是很伤脑筋的一件事情,因为内容太多。庄子的著作在先秦诸子里面除了韩非子以外,是最多的,而且他的思想的深度更是在诸子里面也算是最难懂的一位。我们今天就这么漫谈一下,主题就是从他的《逍遥游》《齐物论》说起。

庄子是一个战国时期了不起的思想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很辉煌的时期,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有个观点,他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面,人类奠定了自己文明的基础,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就是古希腊的时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在中国则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他们的思想,奠定了我们人类生活的价值基础。

先秦的思想家有很多,庄子是其中特别有特色的一个,他跟其他的诸子相比有他自己很独特的生活的习惯、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思想。那么庄子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庄子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过苦日子的人,物质生活过得非常的苦。

虽然先秦诸子不得志,但是他们的物质生活过得非常的好。比如孔子,我们从《论语》上看得出,孔子的生活非常讲究,在饮食上特别讲究精细,你可以想一下,在饮食上特别讲究精细的人至少不会担心生活问题。孟子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孟子比孔子过得还要好。孟子在齐国,齐宣王那个地方,拿的是相当于部长的工资。孟子的派头非常大,上街的时候有马车,相当于现在的轿车,后面还有数十辆马车跟着。

可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庄子过的是什么日子?完全不一样。庄子是战国时期惟一一个衣食不济过苦日子的人,他的日子苦到什么程度?我们这里有几条庄子自己的记载。

有一次庄子去见梁惠王,穿的居然是布,就是麻布,而且还是打了补丁的,他的鞋子也坏了,用一根绳子绑在脚上,这就可以看出庄子的贫穷。梁惠王说,先生,你怎么弄得这么狼狈?庄子说,我这叫贫穷,这不叫狼狈。

庄子家里穷,向别人借粮食,向谁借呢?监河侯。我估计可能是负责黄河水利工程的人,搞工程的人我们知道,一定有钱。监河侯说,现在没有,你等一等,等我税收拿上来以后,我给你借300斤,这显然是拖延战术,不愿意借。我们能理解监河侯,借给庄子肯定是还不起的,但庄子是一个绝顶的天才,他编出了一个故事来。他说:我在向你借钱的路上,听到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东张西望看了半天没有人,后来看到路上的车辙里有一条小鱼在喊我,说我快渴死了,你要救我。我说等我到吴越去,请吴越的国王挖条运河来救你。鱼说,那个时候你只能到卖鱼的市场去找我,因为我已经成鱼干了。他就讽刺了监河侯。

我们从这些故事里面看到的是什么?是庄子太穷了。那么你说庄子为什么如此穷苦呢?孟子过得很好,为什么他不可以呢?这跟庄子本人的生活态度有关,他不愿意和这些诸侯合作,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他要保持自己的独立。

我们怎样去理解庄子的文章

我们了解了庄子的生存状况,才能了解庄子的思想。我们看《庄子》,翻开书就是《逍遥游》,这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绝对自由”。庄子用的词是“无待”。待就是“恃”,就是凭借、依赖。无待就是无恃,无所凭借,无所依赖。什么叫绝对自由呢?如何才能做到绝对自由呢?当一个人无所凭借的时候他就绝对自由了。

庄子告诉我们的是,一切我们所依赖的都是有局限的。包括知识、经验、常识,凡是我们依赖的都是有局限的,假如我们就依赖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的局限性会变成我们的局限性。庄子有时候反对知识,他讲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这个世界是无限的,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所以你应靠德行、靠良知、靠心灵,因为世界无限,而知识有限。有限的知识就变成我们的局限了。甚至更糟糕的,我们看起来是在依赖物质,实际上物质控制了我们。

在《逍遥游》里,庄子还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小大之辨。庄子的《逍遥游》写了一些很大的东西,比如大鹏,翅膀上千里。有的老师说庄子胡说八道,但庄子认为你进入我的文章就必须抛弃知识,抛弃经验,因为经验和知识是有局限性的。

这里就有个很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庄子的思想里没有小大区别,没有黑白的区别,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甚至活和死都没有区别。

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等都是有局限的,这是小。但是庄子有没有嘲笑这个小呢?没有,因为这个小客观存在,无须嘲笑。但同时相应的世界和宇宙是无限的,是大。这两者之间没有大区别,没有高低区别。但是假如我们一定要用很狂妄的、自信的、有限的知识判断无限的世界,那就像用管子看天一样。管子不可笑,我们的知识不可笑,我们用管子看天的时候就可笑了。所以庄子认为没有“小大之辨”,只有“小 大用之辨”。这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的生活总是有局限的,你的官职不一定很大,你的地位不一定很重要,但是问题是我们可以做“大人”。

“道赋人权”是庄子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在庄子看来,万物来自于道。既然万物都是来自于道,我们每个个体都是自足的,自我满足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自我完善的,我们都来自于道,我们都有理由存在。都有根据存在,我们每个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合德的,合道的,所以谁也没有权利否定我们的存在,抹煞我们的存在,谁也没有权利强迫我们改变自己。所以我说这就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道赋人权”。这是“小大之辨”体现出来的非常重要的现代价值,为自由确定了自然法的根据。

西方的人权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提出的,“人权宣言”的第一条讲到了人人都有天赋的人权,是不可剥夺的。在2000多年以前的中国,庄子没有明白人权这个词,但是他的思想可以非常合乎逻辑地自然推导这样的结论,道赋人权,因为每个人都是来自于道。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都来自于道,你有权,我也有权。这是庄子最重要的现代价值——道赋人权。

每个个体都有它自己的德,这个德跟现在讲的道德不是一回事,道是宇宙万物整体的规律,就叫“道”。什么是德?德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自身的特点,这是德。

那么既然每一个个体的德都来自于道,所以必须尊重这个个体,尊重这个个体的个性,那么自然就得出一个结论,自由。什么叫自由?倒过来读,由自不由他,我存在,我吃什么,由我自己决定。秋毫之末大小不是泰山来决定,是由秋毫之末来决定,由自就是自由。

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看法,在中国的古代文化里面,在先秦诸子里面,最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就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教我们怎样重新认识世界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世界?庄子认为真正的、科学的观物的方法是以道观之,无物贵贱。我们知道有贵有贱,但有这样的贵贱观就会导致歧视,导致我跟某些群体、某些阶级、某些特殊人的歧视。

我们知道读历史不是为了读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能为当下生活提供价值的学问是一钱不值的学问。我为什么特别强调庄子?因为在中国的今天,歧视的现象无处不在,甚至人们都已经习惯了。《齐物论》既有齐物还有齐论,庄子认为天下的言论也是平等的。这个思想很了不起,天下的言论、天下的思想也是平等的,天下的观念也是平等的。哲人的思想往往有雷霆万钧般的力量,没有康德的思想就没有法国大革命,没有马克思的思想就没有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没有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所以思想的力量,不可估量。

篇6:《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3、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何圜()之能周兮 ③制芰()荷以为衣 ④高余冠之岌岌()

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3.对句中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译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译文: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二、了解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简介“楚辞”

三、文学特点:

1、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 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93 节,2464 字,课文是节选。

四、听读并诵读课文

1、放配乐朗读磁带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犹如现之“啊”,读时应拉长语气,押韵的字要重读,2、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3、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五、疏通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2)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

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鸷鸟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1、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和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和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2、研讨课文:

⑴、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明确:(1--3):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4--6):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⑵、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二、课文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提问: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明确:原因是以下几个: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明确: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6、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明确: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小结: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明确: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一部分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第一部分述怀明志,第二部分反省自身,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加自信,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明确: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明确: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三、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疑难指津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明确: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3、《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③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双句押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五、拓展提升: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参考: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六、课文小结 :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达标训练】

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羁兮”,但“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的一项是()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面对不公平待遇而采取的态度的一项是()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④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⑤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A.①②④

C.①③⑤

B.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C.诗人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5.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 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

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B.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C.语言上运用“陆离”“芙蓉”等许多联绵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D.多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自己坚持节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答案

1.①miǎn ②yuán ③jì ④jí 2.D 3.D 4.(见课本注解)

【达标训练】答案

1、解析:选D ①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④写“謇朝谇而夕替”的结果。

2、解析:选C ②写世俗的弊诟;④写诗人和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3、解析:选B “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4、解析:选B “主要责任在国君”这一分析不合乎文意。

5、解析:选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并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更非为此采取的内心发泄方式,而是诗人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之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上一篇:草房子简介下一篇:金融外汇理财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