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边城学案教师版

2024-04-17

学案边城学案教师版(精选6篇)

篇1:学案边城学案教师版

【本节要点】

1.体会边城的“自然美”“人情美”。

2.探究文章的语言特征。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老鹳河②蘸酒③茶峒④睨⑤傩送⑥歇憩⑦蚱蜢⑧氽⑨岨⑩悖时

棕榈喧阗

(2)给多音字注音

①溜边水溜 ②帖服请帖碑帖③翘首以待翘尾巴④委曲委蛇⑤扛枪力能扛鼎⑥解决姓解押解

2.辨形组词

(1)缆揽(2)壤攘(3)绊拌(4)泻泄(5)掂惦(6)涎蜒

3.《边城》的内容简介。

在湘西小镇上生活着翠翠和她的爷爷,在一次端午节上,翠翠邂逅了二老,并从此爱上了他。不想在下一年二老的哥哥大老也爱上了翠翠,第三年。两兄弟决定向翠翠表白。大老选择向翠翠提亲,二老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翠翠唱一夜的山歌。但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大老知道自己比不过弟弟,于是出走,因意外客死他乡。二老受到哥哥死去的阴影,同时又受到团总家小姐的青睐,想以碾坊做陪嫁嫁给他,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于是在与父亲吵了一架后出走,翠翠的爷爷最终也去世了,只剩翠翠自己在河上渡船,等着二老......

【反馈矫正】

1.(1)①(ɡuàn) ②(zhàn) ③(dònɡ)④(nì)⑤(nuó)⑥(qì)⑦(zhàměnɡ)⑧(tǔn)⑨(jū)

⑩(bèi)(lǘ)(tián)

(2)①liūliù②tiētiětiè③qiáoqiào④wěiwēi⑤kánɡɡānɡ⑥jiěXièjiè

2.(1)缆绳揽活(2)接壤攘臂(3)绊倒拌嘴(4)倾泻泄气(5)掂量惦记(6)涎皮赖脸蜿蜒曲折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边城》“自然美”和人性美。

【探究活动】

1.找到文章描写风景、风俗、人情的语段,探究体会边城的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内容的题目,要找到相应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的内容进行探究,答题时注意对语段的分析,体会语段所体现的内涵。答题时找准区位,提出关键的句子。分点作答。

【讨论明确】

(1)自然美。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

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2)风俗美。

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

展现了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3)人性美。

翠翠和二老:

“是谁?”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课堂提升】

1.文中还描写了边城的哪些风俗,简要分析其特征。

【答案】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2.文中翠翠和爷爷的关系如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描写体现了边城的什么特征。

翠翠和爷爷:

【答案】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爷爷非常疼爱翠翠)

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翠翠对爷爷关心)

体现了边城的人性美。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分析特征的题目,注意找到例子人后分析。

要点二:探究小说的语言特征。

【探究活动】

边城散发着清新、质朴、浓郁、自然的泥土气息,小说使用的高超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沈从文体”的基础特征,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赏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小说的语言特征的探究的题目,沈从文的小说语言散化的倾向较明显,小说本应重视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所造,沈从文在语言的锤炼上很见功力,答题时注意从材料的选用,词语的选用、锤炼,修辞手法的运用,语句的深刻的意蕴等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灵活的色彩美

沈从文在描绘湘西风光是注重选用色彩鲜明的词语,把故事发生的环境呈现在作者的眼前。

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

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2)词语的锤炼

改变词性

“是翠翠玩心与爱心战争的结果”,中“战争”词性改变,表现出翠翠内心矛盾的的发杂心情。

“三五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个地方的人”“兴奋”用作动词,强调节日给边地人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临时改变词语搭配

“翠翠的心被吹软了”

“无人过渡时,就等着祖父,祖父不来时,便尽只反复温习这些女孩的神气”

(3)富有地方特色的比喻排比的修辞的运用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人老了才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4)语句意蕴丰富

①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翠翠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爷爷,爷爷迟迟不来,时近黄昏,落日西沉,于是触景生情,联想到爷爷也是年近黄昏,好比落日,从而生出一个可怕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这段描写细腻地刻画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害怕失去归依的惶惧。

②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

这段描写含意很深。首先要注意对雾的描写,暗示祖父对翠翠的心思和翠翠的未来都还是隔雾看花,仿佛明白,仿佛又不明白。接着要注意“另外一种东西”指什么,祖父为什么因此叹气呢?小说在这里没有明说,但读到第七节就明白,原来爷爷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即翠翠母亲的婚事,他担心翠翠像她母亲一样倔强,会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从祖父忧郁的神态中,预感到等待翠翠的婚姻竟可能是一场悲剧。

【课堂提升】

1.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答案】体会这个句子必须要看出作者是采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祖父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意思是,翠翠你也是十五岁,翠翠你也可以做新娘了。翠翠知道爷爷的意思,其实翠翠也想做新娘了,但翠翠虽然有了意中人,却八字儿还没有一撇呢。外表“静静”,内心却是思潮翻滚。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语句的类型,情感句注意打出情感,意蕴句注意答出手法和含义,接榫局注意答出结构上的作用,矛盾句注意辩证的解释。还要注意句子在文中的位置。

(2)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答案】这个句子要从“无字处”读出意义来,祖父的感情走了怎样的路?翠翠的感情又走了怎样的路?如果结合第六节末尾和第七节,祖父走的是历史空间,他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当年的婚事。如果结合第四节“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走的是地域空间,翠翠的心也许又飞到了远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飞到了傩送的身旁。

2.黄永玉先生回忆表叔沈从文写小说时说:“他真是太认真了,十次、二十次地改。文字音节上、用法上,一而再地变换写法。”文中加点的词具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两例加以分析。(4分)

(1)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

(2)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

(3)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

(4)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

【答案】(1)“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句中的“总”字,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却能充分表现出顺顺游泳本领的高超。(2)“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句中的“解嘲”一词,表现了顺顺对孩子们游水本领的认可。(3)“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句中的“射”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船行之快,与前面的比喻相搭配。(4)“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句中的“开心”指的是那些参加了端午节龙船比赛和看到这热闹场面的人,“皱眉”指的是那些思念亲人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这些词在表意上都具有一定特色,分析鉴赏时要结合前后语境,注意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惜缘

[边城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篇2:学案边城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3、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何圜()之能周兮 ③制芰()荷以为衣 ④高余冠之岌岌()

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3.对句中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译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译文: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二、了解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简介“楚辞”

三、文学特点:

1、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 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93 节,2464 字,课文是节选。

四、听读并诵读课文

1、放配乐朗读磁带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犹如现之“啊”,读时应拉长语气,押韵的字要重读,2、学生按照朗读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3、集体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

五、疏通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2)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

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鸷鸟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1、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和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和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

2、研讨课文:

⑴、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明确:(1--3):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4--6):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⑵、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二、课文赏析:

(一)赏析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提问: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明确:原因是以下几个: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明确: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6、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明确: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小结: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明确: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一部分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第一部分述怀明志,第二部分反省自身,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加自信,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明确: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明确: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三、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疑难指津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明确: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3、《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①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③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双句押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五、拓展提升: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参考: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六、课文小结 :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达标训练】

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羁兮”,但“謇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的一项是()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③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④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2.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屈原面对不公平待遇而采取的态度的一项是()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④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⑤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A.①②④

C.①③⑤

B.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心荒唐才使小人有可乘之机。

C.诗人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5.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 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

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写出了诗人后悔的心情,如此昏庸的君王,如此奸佞的小人,怎能与之为伍呢?故诗人决定返回原路,即不同流合污。

B.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崇高的理想,峻洁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C.语言上运用“陆离”“芙蓉”等许多联绵词,富有声韵美和表现力。D.多用比喻手法言志,表明自己坚持节操、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习】答案

1.①miǎn ②yuán ③jì ④jí 2.D 3.D 4.(见课本注解)

【达标训练】答案

1、解析:选D ①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④写“謇朝谇而夕替”的结果。

2、解析:选C ②写世俗的弊诟;④写诗人和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3、解析:选B “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4、解析:选B “主要责任在国君”这一分析不合乎文意。

5、解析:选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并非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更非为此采取的内心发泄方式,而是诗人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之后,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篇3:学案边城学案教师版

一、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的备课思考

1. 关于本复习课学案备课的理论支撑与指导

201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地理课程教学,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条件和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 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务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切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情为出发点, 设计教的方案和学的方案、精心编写或重组教学内容、选择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认真且灵活地实施教学, 切实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其中, 通过编写与印发学案开展导学教学, 不失为初中地理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初中地理复习课中的学案, 是指地理教师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有效解决相关知识与能力问题,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而编写的学习方案。该学案须具有“五导”功能:导学 (含导预与导复) 、导读、导思、导听、导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知识建构与运用能力, 有利于学生随堂复习与课后复习、反思、巩固;从某种程度上看, 学案的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2. 关于本复习课学案备课的一般原则要求

鉴于复习课的复习、检测、巩固功能特点, 初中地理复习课学案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在学习实际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实效性, 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主导教学思想应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相互质疑、教学相长。

初中教师地理复习课学案设计应坚持的教与学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启发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层次性等;备课的重点包括: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学生学情、精选学生学习的方法、联系社会生活、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分层组织教学与有效检测等;编写过程包括:教师个人的深度备课, 即立足学情、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 形成供集体研讨的学案初稿;学科教研组集体研讨。

3. 关于本复习课学案备课的一般个体思路

在设计初中地理“地形与地势”学案的时候, 我有以下独立思考。

在本学案的设计、编写与教学指导过程中:我始终牢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教学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特别突出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任务, 提出可能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

本复习课学案的编写:始终坚持自己个体备课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高度有机统一。坚持自己个人的“六备”, 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考纲、备教法、备学法;坚持学科教研组集体讨论形成教学用的学案, 力求容量与难度适当, 目标明确, 层次清晰, 可创造性强。本课的复习模式为:生疑—学习复习—析疑;在复习指导策略方面:安排合理要时间, 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滚雪球复习、变式练习。本复习课特别注重生活性、实践性, 贴近地理生活、社会现实热点, 力争素材鲜活, 力争达到“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

本初中地理复习课学案的备课内容前面部分概述:学习内容:人教版初中地理课程二年级教材内容“地势与地形”。复习目标:运用中国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 说出我国地势与地形的特征;利用中国地形地势示意图, 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联系现实生活, 举例说明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复习重点: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 (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和东西南北弧形走向的主要山脉的名称, 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复习难点: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学法指导;在学案程序中适地进行学法提示,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方法。

二、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的动态执行

复习过程:在本初中地理复习课学案的具体实施或执行过程中, 师生循序渐进、动态执行:

1. 关于基本知识点:地势特征

【学法指导】通过回忆与知识链接, 学生自读地图、自己解答与归纳。

【复习回忆】 (1) 联系上面的楼梯图, 看看下面的图A和图B, 说出两图所显示的地势特征是什么?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注: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增强亲近感)

【复习回忆】 (2) 读中国地形图, 指出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界线:________;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界线:________;概括出我国地势的特征:________。 (注:图略;学生小结, 多媒体分次呈现。)

【收获驿站】对比教材P22图2.1“我国东西向 (北纬32°) 地形剖面图”, 探究性选择: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地形类型;B.山脉走向;C.平均海拔高度;D.相对高度。 (注:回归教材练习, 探究巩固。)

2. 关于基本知识点:地形特征

【学法指导】探究活动。学生自读地图、自己解答与归纳。

【复习回忆】 (1) 读图D“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 回答: (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类型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 谈谈我国地形的构成特点?地形总体特征? (注:学生小结, 多媒体呈现。) (3) 探讨山区常见的地质方面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注:学生分组讨论、集中陈述。)

【收获驿站】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并完成主要地形与主要地形特征之间的连线题。 (注:题略;提供变式练习, 训练知识的迁移思维。)

【思考天地】“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 为使“神八”安全回到地球, 下面哪个地区着陆点较为合适:A.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 (注:联系时事热点, 材料新颖, 激发学习兴趣。)

3. 关于知识归纳与总结 (注:学生填表完成归纳。)

4. 关于课堂训练 (注:遵循认知规律设置练习, 循序渐进与递进。)

【巩固练习】地势和地形知识与气候、河流、行政区知识的结合:写出下列地形区和省份主要属于哪一个温度带、干湿区。 (注:题略;独立完成。)

【拓展练习】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练习:关于山脉与行政区练习。 (注:题略;集体讨论练习)

【热点练习】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2010年1月15日下午, 中国多省市观测到本世纪首场日环食, 图示阴影部分为我国日环食经过的区域。材料二:地球公转示意图。 (注:题与图略;材料贴近生活。)

【探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甘南舟曲强降雨导致泥石流。探讨泥石流出现时的自救办法, 分析泥石流产生的自然与人文原因。 (注:图略;成果展示,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三、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的务实反思

反思本节初中地理复习课的学案导学教学实践, 还有一些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1.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生活现象、地图导入教学能够较快吸引学生的眼球、拉近学生与现实的距离;须加大学生自己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的力度,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可以让学生画地形区简图, 更加清晰地突出秦岭—淮河地理界线的现实地理意义。

2. 关于试题难度问题

通过变式复习、递进复习与练习、知识拓展练习与时事探究练习的效果较好, 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注意练习题目的难度, 例如, 可以通过小组集体协助带动“学困生”练习, 可把部分问答题改设为单选题或填空题, 可对素材比较生疏的材料分析练习增加“提示”, 教师可多些巡视与个别点拨。

3. 关于教学时间问题

公开课时, 教师往往强调教学结构与内容的完整性而导致时间很紧, 学生画图紧张草率。因此, 师生要在公开课中融入常态课的心境, 要处理好时间、教学目标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摘要:本文概述了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与地形复习课学案备课的理论支撑与指导、原则要求与个性思路, 具体分析了该复习课学案的动态执行情况并进行了务实性客观反思。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程,复习课,学案,备课,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肖箐.新课标下复习课学案探究.教育学, 2011, (06) .

篇4:“水资源”导学案设计(人教版)

运用“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说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1951—2010年)图”,分析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联系实际,探究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途径;逐步树立珍惜及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的思想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措施;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难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等。

三、学习过程

教师导入: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千百年来,她给予炎黄子孙无尽的力量和营养,被誉为“中国民族的母亲河”。当你阅读完“母亲河的遭遇”后,有何感想?在图1中的这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危机。那么,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如何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水资源。

★自主预习,探索新知

教学提示:①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75~80页,把握本节基础知识,注意做到读、写、指、划,并记录疑问。②小组内互相检查、提问,疑难问题可放到下个环节进行探究。③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时空分布不均

(1)通常将分布在陆地的 称为水资源。 和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2)从时间分布看, 季我国降水丰沛,河流水位上涨,流量急增,水资源供应充足,容易造成 灾害; 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下降。

(3)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 。大致以长江流域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 以上,北方不足 。我国北方的 和 ,缺水最为严重。

2.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1)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 。

可以在河流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时间变化。

(2)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为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我国正在实施 工程,该工程分 、 、 三条调水线路,将 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 和 地区。

(3)《 》中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在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防治 。

(4) 用水, 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设计意图:“自主预习,探索新知”部分,根据教材最基本的知识设计了6道填空题,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教材图文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其目的是在省时高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提示:①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基础知识,对疑难点展开讨论,再完成探究问题。②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实际能力分配1~2道探究题,先自主探究,不能完成的问题通过小组互动解决,最后组长梳理存在的问题,组织讨论。③展示探究成果时先由各小组推选1名代表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得出结论,并对各组的探究学习情况相互做出评价。④此环节用时15分钟。

活动一:探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1.探究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小组探究】

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图2),完成下列活动。

(1)读图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随季节变化规律。

(2)分析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原因。

(3)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有何规律?

【归纳小结】

从空间分布看, 我国降水丰沛,水资源供应 ;

降水少,水资源供应 。另外,我国降水的 大,有时会出现连续几年丰水或连续几年枯水的情况。

【点石成金】

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造成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差异。另外,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容易形成连续几年丰水或连续几年枯水的情况。

2.探究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小组探究】

读“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色笔描出我国800毫米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指出它们分别大致是哪两个水资源分布带的界限?

(2)从图3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3)在我国少水带地区,农业生产适宜发展哪种产业?为什么?

【归纳小结】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 , 和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点石成金】

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南丰北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制约着种植业的发展,适宜发展畜牧业。

活动二:探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我突破】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各是什么?

(2)说说水库有哪些主要功能?

(3)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

【小组探究】

读“南水北调示意图”(图4),完成下列活动。

(1)南水北调工程,是将什么流域的水调到什么地区?该工程连接了我国的哪些水系?

(2)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中线、西线方案的路线。你认为哪条路线工程量最小,最易施工?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你所了解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结合“南水北调示意图”,说说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4)联系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当地实际,说说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归纳小结】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2)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调到 和 地区。该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方案,其中,解决西北地区缺水的是 工程。

【点石成金】

兴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分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活动三:探究保护水资源

【自我突破】

读漫画“瀑布洗车行”和“就地取‘材”(图5),完成下列活动。

(1)两幅漫画各反映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针对漫画反映的水资源问题,人们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小组探究】

读“中国节水标志图”(图6),完成下列活动。

(1)谈谈你对“中国节水标志”含义的理解。

(2)目前,面对我国严峻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作为当代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就如何构建节水型社会,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3)请你设计两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

【归纳小结】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采取的相应措施为 、 。

【点石成金】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着浪费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节约用水、 治理和防治水污染等措施。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导学案”的“重心”,“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环节的目的就是对“自主预习,探索新知”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部分活动分两个层次,一是“自我突破”(对难度不大的问题尽可能自己探究解决);二是“小组探究”(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来解决)。

★梳理总结,强化目标

教学提示: 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②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是什么?③此环节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图7),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知识体系,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有效识记重点知识。

★当堂检测,知能升级

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图8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资源紧张

B.生物种类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矿产资源枯竭

2.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得出表1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配置情况,我国正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3.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图9),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4.我国是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 “望水兴叹”。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改变当地气候 B.人工降雨

C.兴修水利工程 D.防治水污染

5.河流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读图10,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河流中,属内流河的是 ;③、④河流中,含沙量较大的是 。

(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

(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至少列举2条)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知能升级”通过具体的“实战演练”,检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即检验本节课堂学习是否达到“高效”。

专家点评:该导学案的学习流程清晰流畅、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具体高效,便于操作,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方式灵活多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精讲多练,努力打造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情感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是从生活中感知地理。本学案多处凸显地理学科的“生活性”,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二是从图像中发现地理。学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地图、图片等,通过设计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三是从探究中感悟地理。本学案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栏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通过小组探究、探究结论、点石成金三个流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能够注重学生认知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案在“当堂检测,知能升级”环节设计上,缺乏多样性,建议教师精选试题,力求全方位、多角度考查学生。(山东省济宁市特级教师、山东省汶上县地理教研员 高艳峰)▲

(4)联系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当地实际,说说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归纳小结】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2)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调到 和 地区。该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方案,其中,解决西北地区缺水的是 工程。

【点石成金】

兴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分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活动三:探究保护水资源

【自我突破】

读漫画“瀑布洗车行”和“就地取‘材”(图5),完成下列活动。

(1)两幅漫画各反映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针对漫画反映的水资源问题,人们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小组探究】

读“中国节水标志图”(图6),完成下列活动。

(1)谈谈你对“中国节水标志”含义的理解。

(2)目前,面对我国严峻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作为当代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就如何构建节水型社会,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3)请你设计两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

【归纳小结】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采取的相应措施为 、 。

【点石成金】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着浪费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节约用水、 治理和防治水污染等措施。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导学案”的“重心”,“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环节的目的就是对“自主预习,探索新知”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部分活动分两个层次,一是“自我突破”(对难度不大的问题尽可能自己探究解决);二是“小组探究”(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来解决)。

★梳理总结,强化目标

教学提示: 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②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是什么?③此环节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图7),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知识体系,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有效识记重点知识。

★当堂检测,知能升级

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图8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资源紧张

B.生物种类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矿产资源枯竭

2.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得出表1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配置情况,我国正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3.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图9),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4.我国是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 “望水兴叹”。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改变当地气候 B.人工降雨

C.兴修水利工程 D.防治水污染

5.河流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读图10,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河流中,属内流河的是 ;③、④河流中,含沙量较大的是 。

(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

(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至少列举2条)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知能升级”通过具体的“实战演练”,检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即检验本节课堂学习是否达到“高效”。

专家点评:该导学案的学习流程清晰流畅、层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具体高效,便于操作,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动方式灵活多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精讲多练,努力打造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情感目标明确具体,落实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是从生活中感知地理。本学案多处凸显地理学科的“生活性”,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二是从图像中发现地理。学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地图、图片等,通过设计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发展学生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图像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三是从探究中感悟地理。本学案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栏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通过小组探究、探究结论、点石成金三个流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能够注重学生认知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案在“当堂检测,知能升级”环节设计上,缺乏多样性,建议教师精选试题,力求全方位、多角度考查学生。(山东省济宁市特级教师、山东省汶上县地理教研员 高艳峰)▲

(4)联系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当地实际,说说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归纳小结】

(1)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2)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将 流域的水调到 和 地区。该工程分东线、中线、西线三线方案,其中,解决西北地区缺水的是 工程。

【点石成金】

兴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分别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和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我国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活动三:探究保护水资源

【自我突破】

读漫画“瀑布洗车行”和“就地取‘材”(图5),完成下列活动。

(1)两幅漫画各反映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针对漫画反映的水资源问题,人们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小组探究】

读“中国节水标志图”(图6),完成下列活动。

(1)谈谈你对“中国节水标志”含义的理解。

(2)目前,面对我国严峻的缺水和水污染问题,作为当代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就如何构建节水型社会,提出你的合理建议。

(3)请你设计两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词。

【归纳小结】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采取的相应措施为 、 。

【点石成金】

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着浪费水资源、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节约用水、 治理和防治水污染等措施。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导学案”的“重心”,“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环节的目的就是对“自主预习,探索新知”环节存在的问题(本节学习的重难点),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这部分活动分两个层次,一是“自我突破”(对难度不大的问题尽可能自己探究解决);二是“小组探究”(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发挥团队合作力量来解决)。

★梳理总结,强化目标

教学提示: ①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②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是什么?③此环节用时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图7),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知识体系,了解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有效识记重点知识。

★当堂检测,知能升级

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10分钟。

1.图8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揭示的主要问题是:

A.土地资源紧张

B.生物种类减少

C.水资源短缺

D.矿产资源枯竭

2.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得出表1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分布特点是: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2)针对水土资源配置情况,我国正实施的巨大工程是:

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3.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图9),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

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

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4.我国是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 “望水兴叹”。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改变当地气候 B.人工降雨

C.兴修水利工程 D.防治水污染

5.河流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读图10,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河流中,属内流河的是 ;③、④河流中,含沙量较大的是 。

(2)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是 。

(3)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至少列举2条)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知能升级”通过具体的“实战演练”,检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即检验本节课堂学习是否达到“高效”。

篇5:《逍遥游》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ã)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â)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î)

决(xuâ)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î)然飡(cān)蟪(huì)

3.录音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赏析语言:探讨鲲鹏的形象

1.课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描写鲲、鹏,找出有关语句。

明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

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粃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

3.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泽东: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1.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2.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八、小结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九、作业

篇6:【学案】守财奴(教师版)

高一语文

《守财奴》学案

作家作品常识: 1.了解作家

奥诺雷·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包括90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书中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生活,形象地描绘了贵族阶级如何在资产阶级暴发户的腐蚀和进攻下逐渐灭亡,无情地揭露和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四贪婪、卑鄙丑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世界文学规模最宏大的创作之一,也是人类思维劳动最辉煌的成果之一。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称赞他是现实主义大师。

2.了解背景

课文节选自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的第五章《家庭的苦难》。《欧也妮·葛朗台》写于1833年,是巴尔扎克不朽巨著()中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家及其与周围人物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历史,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刚刚发迹时的罪恶和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

3.了解《欧也妮·葛朗台》

写于1833年,是巴尔扎克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贪婪、吝啬、凶狠、狡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老葛朗台的典型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以及他与周围人物关系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批判了金钱对家庭的关系、社会道德的破坏作用。

葛朗台原是一个箍桶匠,在法国大革命时,他投机钻营,囤积居奇,逐步发迹起家,成了一个拥有巨额资产的暴发户。虽然家里有数不清的钱财,但葛朗台极端悭吝,他大权独揽,专横跋扈。在他的统治下,一家人过着寒酸的、死一样的沉寂生活。在他女儿欧也妮23岁生日这一天,葛朗台的侄子,一个巴黎的花花公子查理因其父破产前来投奔他。查理与欧也妮一见钟情,并私订终身。但葛朗台决不肯把女儿嫁给一个破了产的穷光蛋,于是他把查理送往印度经商。临别时,欧也妮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送给查理,查理则把母亲留下的一个贵重、精美的梳妆匣寄存在欧也妮家里。当葛朗台老头知道女儿把金钱送给查理,一场从来未有过的**在这个死水一潭的家庭里掀起了。这次家庭冲突中,欧也妮被幽禁起来,只给她吃冷水和面包,欧也妮的母亲也被吓得从此一病不起。不久葛朗台突然结束了对女儿的幽禁,表示要跟女儿和好,并讨好妻子。葛朗台为什么会转变? 转变后又会产生什么新矛盾? 课文的故事情节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葛朗台老头活到82岁时病死了,欧也妮继承了全部家产。但是,查理从印度发财后回到巴黎,竟毫不留情地抛弃了欧也妮,而一心要和名门贵族攀亲。欧也妮默默地忍受了命运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她幽居独处,仍然过着清冷、孤独的生活。

巩固练习

一、基础闯关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

执着()吝()啬 痴()情

癖()好()轻手蹑()脚 咂()摸 面面相觑()

牛山一中

高一语文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

①逆情背理— ②悉心调养— ③恬退隐忍— ④莫名其妙—

3.选词填空。

①老头儿身子一(蹿、纵、跃),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抓、捂)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②欧也妮(跳、跑、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看、描、盯)着女儿和梳妆匣,他手臂一(摆、摇、伸),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奄奄一息 窗棂 殷勤 愁闷忧苦 B.百依百顺 慈祥 弥留 掬躬尽瘁 C.任人宰割 硬郎 厉害 自私自利 D.老态龙肿 诀窍 姿势 栩栩如生

5.下列每组短语中都有一个与其他三个结构不同,把它挑出来(把字母写在后面括号中即可)。

①a.淫心贪欲 b.变态心理 c.目瞪口呆 d.真实可信 [ ] ②a.笃信宗教 b.隐忍贤德 c.高举双手 d.觉得快活 [ ] ③a.四肢发抖 b.服侍周到 c.调养要紧 d.一心讨好 [ ] ④a.永远不提 b.绝对安静 c.完全相信 d.竭尽孝心 [ ]

6.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她认为错看了老父的心,因为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她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A.她父亲对她很好,那充满父爱的心时刻温暖着她。她以前确实看错了父亲的心。B.她父亲一向待她很好,这几天对她更温柔更体贴,因为她已失去一个亲人了。C.她父亲这几天对她好的原因是因为他已失去生活的伴侣,只剩下唯一的亲人了。

D.在她父亲看来,她有一大笔遗产可继承,她仿佛是金铸的一般。她父亲不是真正的喜欢她,而是喜欢金子。

二、重点巩固:结合文章情节,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2.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

3.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

4.“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什么?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牛山一中

高一语文

5.葛朗台太太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她是怎样的态度?我们该怎样认识?

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中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了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瞪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着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节选自《儒林外史》)

1.用一个词语概括严监生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通过严监生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其性格。

B.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C.选文通过大侄子、二侄子、奶妇的反复询问,留下悬念,引起读者思考。D.作者并未对严监生的性格作任何评论。3.为什么严监生总不断气?

4.严监生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询问与判断都摇了头:第一次“摇”表示__________;第二次“摇”得狠是因为__________,第三次“摇”时眼闭着又表明__________。

5.章回小说往往在回与回之间留下悬念:上回结尾写“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回开头写“上回书说到……”。若把选文分成两回,从谁的话处断开为好?

6.比较严监生与葛朗台形象。

四、写作拓展:呼名唤姓见功夫—— 《守财奴》的称谓变换

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是否能通过人物形象体现作品的主旨。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可称得上是成功的范例,因而被恩格斯誉为“最伟大的绘像之一”。葛朗台这一专横冷酷、贪婪吝音、虚伪奸诈的资产

牛山一中

高一语文

阶级暴发户、守财奴形象,之所以百余年来令无数读者啧啧称赞,乃是由于巴尔扎克这位艺术大师的妙笔生花,塑造出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其中巧妙安排人称,随情境变化而变换称谓的手法,便是其妙笔之一斑。仪以3000多字的节选片段《守财奴》为例,作者对葛朗台就变换了八次称谓,而每次恰如其份的称谓变化都巧妙地与彼情彼境相扣合,寓含着作者的感情,暗示了作品的主题。

首先,小说交代出葛朗台的年龄76岁了。在“抢梳妆匣”这一情节中,冠之以“老头儿”、“老家伙”的称谓,充分地说明了葛朗台已进入晚年,按常理,应是坐享清福。但当他发现金子后做出的“纵”、“扑”、“摆”、“推”、“橇”一系列灵活动作,与其称谓“老头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读者看到的仿佛不是一位七旬老翁,而是一个勇悍的壮年角斗士。这种反差,正是巴尔扎克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在“金子面前”,简直是在玩命,他才不老呢!称他“老头儿”,“老家伙”比称他“葛朗台”的效果显然不同。这个称谓更显其本性,更具讽刺效果。

在写葛朗台对太太、女儿的行为时,他的称谓换成了“箍桶匠”,“老箍桶匠”。这一称谓如实反映出葛明台的出身,揭了他的老底,含蓄地揭示出他不过是投机倒把,囤积居奇起家的资产阶级暴发户。更换这一称谓的作用,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葛朗台莫大的讽刺,而且向读者暗示了他成为守财奴的本质原因是由于他特有的阶级属性所然。他“吝啬”起家,“吝啬”发家,“吝啬”管家——连对妻子、爱女都如此——那怕一个金路易。这一不起眼的称谓变化,并非作者信笔所致,而是别具匠心,耐人寻味的。

就大处看,作者对葛朗台的称呼是“因事而化”;就小处看,作者笔下的葛朗台在他人生的“逢场作戏”中,对别人的称谓也是“因事而化”,绝妙地表现其品性。如在葛朗台太太昏倒后,他金钱的“半壁河山”眼看将属欧也妮时,他狡诈厚颜的本性使在频繁的称谓变化中暴露无遗了。在此之前,仅以“你”相称。当为梳妆匣的争夺进入白热化,女儿以死相逼时,他直呼其名“欧也妮”。当太太昏死的意外发生后,女儿有可能继承母亲遗产时,吝啬的葛朗台便有了新花招,对妻子不停地叫“妈妈”、“小妈妈”、“好妈妈”、“可怜的太太”、“可怜的妈妈”。对女儿更是花样百出:“孩子”、“小乖乖”、“我的儿”

当妻子死后,为欺哄女儿,剥夺其继承权,又是一声接一声地唤:“好孩子”、“乖乖”、“有信用的姑娘”、“孝顺的姑娘”…--这些精彩的片断可以说是对葛朗台形象的有力的完善,使读者感受到葛朗台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清晰。这种表达效果也是得力于对葛朗台那一串虚伪无耻的称谓的安排,才使一个“没老没少”、“不伦不类”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果在这段戏剧性的情节中,仅以“女儿”、“太太”相称,显然逊色得多。

最后,作者终于以“守财奴”代称葛朗台。真是到了该画龙点睛,给葛朗台作结论的时候了。这正是又一绝笔。“守财奴”这一称谓不仅完善了形象塑造,而且深化了主题,进而将其“守财奴”的属性归结到了资产阶级本质上。试想,葛朗台至死守财,凭着龙钟病体,本能地硬支撑在密室前,此情此境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准确又惟妙惟肖的称呼呢? 尽管人物的称谓在作品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局部,但在文学巨匠笔下,呼名唤姓也颇见功夫。恰到好处的种种称谓在文学大家笔下散发出了它独有的魅力。我们在欣赏名篇巨著时,不能不注意作家在对于人物的塑造上使用的众多称谓。若能深切地理解,那么对作品的时代特征、人物特征、作品旨意,都会有深一步的认识。在我们平时的写作练习中穿插一些恰当的人物称谓,想必会锦上添花。

《守财奴》参考答案

一、基础闯关 zhuó lìn chī pǐ hào niè zā qù 2 ①违背 ②用尽 ③恬静 ④说出

牛山一中

高一语文①纵 扑 ②扑 盯 摆 4 A 5 ①b ②b ③d ④d 6 D

二、重点巩固

1.为什么葛朗台见到金匣子就忘了一切呢?作者是怎样描写葛朗台动作语言的?

讨论归纳:这个“执着狂”一见到金子就头脑发热,欲火燃烧,于是不顾一切,只想占有。描写的动作有“纵”、“扑”、“叫嚷”、“撬”,当欧也妮想抢回梳妆匣时,他是手臂“摆”,使劲“推”,表现出对金子的强烈的欲望和狂热。语言上三次重复“金子”,并说“这交易划得来”。这是葛朗台看到梳妆匣上镶嵌金子时发出的狂叫,把原来对女儿将自己的积蓄送给查理的不满变为狂喜。这暴露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2.在骗取继承权的过程中,葛朗台又有哪些“精采的表演”呢? 讨论归纳:先是吞吞吐吐,称“有些小小的事得办一办”,连哄带骗;接着是感情拉拢,故作苦相,“牵肠挂肚”,“受罪”;然后是惶恐紧张,“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再次是许愿哄骗“要化许多钱”,“按月100法朗”;最后是唯恐女儿翻悔,声嘶力竭,“别多嘴”,“一言为定”。当继承权到手后,他是欣喜若狂,热烈拥抱女儿。这一系列“精采”的表演暴露了他丑恶的灵魂。在葛朗台的眼中,什么亲人,什么感情都是无所谓的,只有钱财才是命根子。

3.葛朗台在临死前又是怎样地表现呢?从中可以反映什么?

讨论归纳:“裹紧被子”,生怕别人偷了东西,“几小时用眼睛盯着金子”。尤其是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当金银法器一出现,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肉瘤也最后动了一下”;还做了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还要吩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些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性格至死不变,“死而不已”。

4.“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什么?归纳葛朗台形象特点及形象的社会意义。

(1)这是葛朗台的世界观,他的信仰。在他眼里,父女之情,家庭关系。伦理道德,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为了钱,可以撒谎,可以欺骗,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顾廉耻,即使亲生女儿也不例外。这句话,概括出了资产阶级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葛朗台丑恶的灵魂。

(2)明确: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葛朗台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5.葛朗台太太是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她是怎样的态度?我们该怎样认识?

明确:在课文中,葛朗台太太是温顺善良,恬退隐忍(甘心忍让)的贤妻良母。她对丈夫,忍让;对女儿,疼爱。临死之前对女儿说:“幸福只有在天上”,暗示社会和家庭都是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她是这个金钱至上社会的牺牲品。她对宗教虔城,向往天国,但宗教却不能够挽救她。作者对她是充满同情和赞美的。在她临死那一段里,有这么一些句子:“天国的光辉照着她,仿佛太阳照着树叶发出金光”,“死得崇高,伟大”,“像洁白的羔羊一般上了天”。作者是把她作为完美的形象来歌颂赞美。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反衬葛朗台的丑恶卑劣,批判这个社会的罪恶。但这仅仅是作者的一种理想。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尤其要注意作者宣扬超阶级人性和宣扬宗教道德的局限性。

三、拓展延伸

牛山一中

高一语文

1.吝啬。2.A 3.因为“那盏灯里点着两茎灯革,不放心,浪费了油”。

4.大侄子推测错误 二侄子不仅推测错误而且涉及敏感的银子 奶妈推测错误而又体力难支

5.从赵氏的话处断开为好。因为此处是谜底即将揭开之处,断在此处,能给读者留下悬念。(意对即可)

6.《守财奴》的最后是一个守财奴的死亡,故事没有以平淡的方式结束,犀利的作者并没有放过这个一生只为钱的葛郎台,让他的死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性。而中国的吝啬鬼严监生虽然也死得很“吝啬”,也令人啼笑皆非、印象深刻,可是细细品味中外两位吝啬鬼的死亡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和理解出两人之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影响。

比较两人的死亡,其共同点应该是一个“钱”字,他们死前都纠缠于生前所深爱的金钱。但是同是为钱,对钱的态度和因钱而死的过程却有着本质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严监生的死亡过程: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迟迟不能咽气的原因是心中有割舍不掉的心事让他牵肠挂肚,那个让人琢磨不透的手势就是他的心声,他就算死时也牵挂着他辛苦攒下的基业,甚至连根灯草都舍不得浪费。

我们再来看葛朗台的死亡过程: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受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两人都是著名的吝啬鬼,他们的死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吝啬鬼本色。严监生心中有财,因一点财产的浪费而一肯一命呜呼,在经过亲人的猜测和揣摩,终于得以了解了他心中所牵挂之事。当亲眼看到那根“要命”的灯草熄灭之后,他终于死去,可以说他是安心、放心地死去的,那时的他一定含笑九泉、了无牵挂;葛朗台则上演了惊人的回光返照的一幕,与金钱硬生生拉住严监生的生命不同,本来已经死去的葛朗台却因为金钱的出现(镀金的十字架)而起死回生,并且延续了他的老虎的气势和力量,他力图凭借着最后的生命力抓住眼中的金子,而这恰恰富有戏剧性地送他上了西天。他死亡的那一刻,心中一定充满了不甘和遗憾,一个身前占有金子的吝啬鬼死时却是如此的失落。

两人心中都充满了对金钱的欲望,但显然葛朗台的欲望和意念来得更凶猛、更贪婪、更主动,他是因为钱而含恨而死的。他始终无法割舍他的金子,也许那句话“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是最好的解释,做鬼葛朗台也是个吝啬鬼!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用一个“守”字来概括严监生的死,他守的是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则可以用一个“夺”字来概括葛朗台的死,他夺的是他看到的金子,不管这金子从属于谁,不论这行为合法与否。在这两个简单的字背后,其实都隐含着两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影响。一个是保

牛山一中

高一语文

守的封建小农经济地主,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注定了严监生之类的中国吝啬鬼们的死亡;一个则是处于上升时候的资产阶级社会,社会充满了向前的动力和不顾一切的暴力,他们的最大任务便是攫取资本、积累财富,葛郎台的死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典型取向。

上一篇:把孩子的早期教育交给谁下一篇:小学英语《Holiday》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