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2024-04-08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通用6篇)

篇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期研究工作报告

武汉市汉阳区德才小学课题组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我校行政办公会决定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青年课题,在省电教馆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于2006年获准正式立项,现将立项以来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对前期主要工作的回顾

1、建立、健全学校课题研究的管理网络与管理制度

课题的正常与有效开展离不开课题的管理。正式实施时,学校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科室具体组织安排各项任务、收集各项资料。

先后制订了:课题研究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工作例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

2、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教科室通过专门的业务刊物或网络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阅读并撰写读书随笔和心得体会,并将此列入学期末的课题组评比内容。同时,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是我校本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科室将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明确列入了活动范围。另外,课题组还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学习心得撰写为论文和案例,作为研究成果。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实践的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先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省电教馆组织的专家专题报告会,积极参加区电教科技中心组织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展示一次我校课题研究情况。

3、聘请专家定期到校指导

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加有效,更顺利地推进,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我校特聘省特级教师、市管专家涂宏国老师定期到校指导课题研究,涂老师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深入教学一线听课,了解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评课,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出解决办法,既从理论上加以剖析,又从实践上加以指导,促进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涂老师还定期和学校行政一起讨论课题研究情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指出课题研究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从管理角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4、明确“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研究思路

课题组成员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在交流中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思路、重点,从而确定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的研究方向。开题伊始,在校长室、教科室和涂专家的指导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讨论,我们制定了“从微观层面实践,再到宏观层面提炼”的研究思路。“微观层面实践”是指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扎根课堂,开展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宏观层面提炼”是指将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一些细小的案例、思考等进行整合,反复研讨,结合理论知识,加以提炼,从而生成操作的策略。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我们也发现了研究思路的不足。“微观层面实践,宏观层面提炼”不应该是隔裂的。通过微观层面实践,宏观层面提炼出的操作策略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结束,这些生成的策略应该再回过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再指导,如此形成一个不断重复、不断提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5、及时提炼,加以推广

课题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最终要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从而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放大研究的实际价值。经过近一年的的研究,我们总结探索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并将这一研究成果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推广,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前期主要研究成果

(一)培训与学习,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进行课题研究不企求在理论上有什么突破,主要追求的是将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加以消化和运用。通过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讨活动,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教学法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2位教师课例获省级一等奖,2篇论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奖,1篇文章刊载于《软件教育技术导刊》上,1篇文章收录于《湖北省教科研成果集》,我们还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目前已完成一集《论文集》。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都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探索,进行了总结。

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则如下表所示: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2)、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筛选处理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是否具有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供学生学习时自由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3)、利用计算机工具,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

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软件应用融入到课件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信息技术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

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觉得有趣、有用,但又觉得很难。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数学学习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善于观察、及时归纳;深入思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精益求精;自求自得;博约结合;举一反三;知行统一、善于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策略有:

(1)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实现职能转变。

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数字化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虚拟现实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虚拟生动逼真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实生活的体验,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探求创新,再现知识发现过程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不但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4)合理利用CAI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5)利用计算机的高性能,突破繁点

繁点是指传统方式下费时费力的教学部分,如复杂图形的绘制、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板书,计算机的高性能具体指其强大的计算功能、作图功能、动画功能等,可以把教师从大量繁琐、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强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的教学活动。

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有效教学策略的优势

小学英语重在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有效教学策略具有很大优势。

(1)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虽然有录音机的应用,但作用较为单一,易使学生厌倦,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内容,有文本、音像、动画,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分散的,有合成的,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英语信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情境丰富,把生活的实景搬到课堂,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3)增大英语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节省教师书写时间,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开拓获取信息的途径,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信息技术集声、像、动画为一体,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从而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

5、提供英语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使教师设计全新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供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在更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操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促进英语学习方式的变革。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条件,对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改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促进各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学习自由度的提高,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研究思考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教学有效性有了极大提高,但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直观教具的应用。

2、借助信息技术能将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但不能将信息技术等同于教学方法。

3、教师的研究具有草根性,但如果不能用理论加以阐释与系统化,研究的价值就会打折扣。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

下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具体落实研究任务,进行相关具体研究。继续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和提炼分析工作,重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组织结题鉴定。具体工作为: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科学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更多形式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学习、研究活动。

2.积极创设有利时机,鼓励教师外出听课,听讲座,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丰富教师学习活动氛围,促使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内涵的有利提升,使教师充分课题研究带来的快乐。

4.利用学校各种学习研究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并进行探讨与交流;鼓励教师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使大家在自学与互动中不断感悟与提升。

5.加强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要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进一步明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内容,明确每阶段的研究工作重点。课题组教师要认真实施课题计划,积极参与课题研讨活动,并勤于反思,撰写教案、案例、论文和经验总结。教科室要进一步重视课题研究的全程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加强课题的主体管理、过程管理和评价管理,确保课题实施质量,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

篇2:《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武汉市汉阳区德才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目前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成为当今世界崭新的生产力,信息产业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在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各领域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到90年代中后期,国际教育界认识到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美国教育技术论坛第三个报告中,第一次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营造来看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对整合作出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这就表明整合的内涵、实质不是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手段,而是强调要营造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以外的都是环境,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幻灯、录音机等,通过讲授、板书、演示等来营造,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环境下就能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这一种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但教师的地位不可取代。在我国中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五大类,一类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一类是以直接知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第三类是以情景渲染为主的教学方法,第四类是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最后一类是对前四类教学方法的综合。现代教学的方法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三维目标,必须要深入分析理解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要因人因生因时因材而制宜,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呈现出一种模式化趋向,重情境的营造,忽视语言的运用与调节功能,重视人机互动,忽视师生互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的教学容量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充,但这些资源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而用,不要强加给学生过多的不易接受的信息。正是基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地组合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得以转变,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必要进行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依据

1、各学科课程标准

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均提到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人本主义理论。海涅克认为,技术和人本主义可以以各种方式共存或各自独立存在,教学媒体能够有助于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因为处于某种压力下,高度忧虑的学生容易出错,学习的效率也就比较低,如果根据学生的需要运用教学媒体进行相同序列的教学,就可能减少环境带来的压力。

3、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是指运用媒体技术,传递、共享和反馈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一般教学理论将教育者、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现代教育传播活动认为,媒体是构成教学传播系统的必然要素之一,从而产生了教育传播系统四元模型。

4、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等,他们认为学习是由于经验的反复练习而引起的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实质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行为主义的基本思想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5、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他们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作为认知主体,相互间也会不断交换信息。人总是以信息的追求者、传递者甚至信息的形成者的身份出现,人们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6、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经验和反思经验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

(三)、有关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从广义上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从狭义上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是指与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和执行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总称。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等。以信息技术为主或辅助手段构成的教学环境称为信息技术环境。

(四)、研究目标

1、利用信息技术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构者,学生能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2、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更全面、深入、准确理解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知识,研究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

3、研究传统教学方法如何在新环境中进行重新整合;

4、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5、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其它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借鉴。

(五)、研究内容

1、建构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主要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教具,而成为教学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师生在这种环境中能一起参与知识的学习与建构过程,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自主、合作地完成学习任务。

2、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

3、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研究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吸收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将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整合。

4、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评价教学方法的选择优化程度。

5、信息技术环境下其它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三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共性规律,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六)、研究方法

以“确定学科,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普及推广”为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以教育实验法、文献检索法、调查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前期和后期主要采用文献法为主,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在教学实践中总结规律,聘请大专院校和省、市、区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参与课题研究,结合校本培训,通过现状调查,提出问题,形成课题,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性教学,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二、前期研究工作

2006年10月,该课题经中央电教馆审定同意立项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青年课题。2007年11月我校又派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湖北省电教馆组织的课题研究培训。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明确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然后按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做好课题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分析等工作,每年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课题研究资料。

(一)规范课题研究过程

1.完善课题网络。本课题成立子课题组三个,子课题组长分别由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规范课题操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通过课题研究,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领域内的实际问题,着力点放在课堂,最后的落脚点在教师素质的提高上。

2.强化课题管理。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求各课题组成员,善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过程研究,注重理性思考,及时总结,及时作好阶段成果汇报。

3.加强协作研讨。学校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总结、部署研究工作。各子课题组利用学习时间,采用各种形式,加强协作研讨。形成学校内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科研实践的探索和锤炼,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4.作好成果汇报。为使本课题研究顺利地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我校遵循教育科研的运行规律,运用科学的决策、有序的计划、良好的组织、足够的经费等基本条件,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地发挥课题研究的重要作用,圆满地完成了课题前期研究任务。

(二)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1.加强理论学习研讨。学校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相关继续教育内容的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到校讲学或和外派学习,作为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促进了广大教师理论修养的提高。

2.构建各种交流平台。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全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学校努力构建各种交流平台:校优质课竞赛、区“四优”竞赛、省市区“五优”竞赛等。

(三)开展课堂教学实践

1.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是教育教学的第一阵地,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以课程改革实验为核心和重点,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现代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强化新课程标准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了新课程标准内容和要求,积极开展课程实验研究活动。

2.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分别修订了一系列课堂教学规范、细则和制度。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教师们在教育思想、教学行为、课堂驾驭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学校教学质量也不断进步。

3.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每学期组织骨干教师观摩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上岗教师汇报课。

三、前期主要研究成果

(一)培训与学习,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们进行课题研究不企求在理论上有什么突破,主要追求的是将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加以消化和运用。通过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讨活动,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教学法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有关理论,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有2位教师课例获省级一等奖,2篇论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奖,1篇文章刊载于《软件教育技术导刊》上,1篇文章收录于《湖北省教科研成果集》,我们还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目前已完成一集《论文集》。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都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学校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则如下表所示: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 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2、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筛选处理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是否具有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供学生学习时自由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3、利用计算机工具,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

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软件应用融入到课件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

信息技术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觉得有趣、有用,但又觉得很难。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数学学习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善于观察、及时归纳;深入思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精益求精;自求自得;博约结合;举一反三;知行统一、善于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有效策略有:

1、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实现职能转变。

由传统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数字化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自觉顺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善于学习,勤于研究,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虚拟现实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虚拟生动逼真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实生活的体验,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3、探求创新,再现知识发现过程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不但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4、合理利用CAI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5、利用计算机的高性能,突破繁点

繁点是指传统方式下费时费力的教学部分,如复杂图形的绘制、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板书,计算机的高性能具体指其强大的计算功能、作图功能、动画功能等,可以把教师从大量繁琐、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强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的教学活动。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有效教学策略的优势

小学英语重在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有效教学策略具有很大优势。

1、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虽然有录音机的应用,但作用较为单一,易使学生厌倦,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内容,有文本、音像、动画,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分散的,有合成的,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供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英语信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情境丰富,把生活的实景搬到课堂,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3、增大英语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节省教师书写时间,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开拓获取信息的途径,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信息技术集声、像、动画为一体,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从而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

5、提供英语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使教师设计全新交互性、个性化的训练方式供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在更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操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促进英语学习方式的变革。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条件,对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改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习者学习方式的转变。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促进各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学习自由度的提高,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

下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具体落实研究任务,进行相关具体研究。继续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和提炼分析工作,重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的有效教学策略,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组织结题鉴定。具体工作为: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科学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更多形式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学习、研究活动。

2.积极创设有利时机,鼓励教师外出听课,听讲座,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比赛,丰富教师学习活动氛围,促使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内涵的有利提升,使教师充分课题研究带来的快乐。

4.利用学校各种学习研究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并进行探讨与交流;鼓励教师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使大家在自学与互动中不断感悟与提升。

篇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课题批准号:GS[2008]Z046号

一、课题背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 使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农村中小学课堂, 改变了农村教学环境, 丰富了农村教学资源。然而调查表明, 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 也仅限于简单的显示信息, 增强课堂表面气氛, 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 而不是主动去发现、去探索。

二、课题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 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 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使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创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我们将研究如何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 探索并总结利用农远项目资源, 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具体达成以下三个目标:

1.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艺术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充分、合理地运用农远项目资源, 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手段,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的新策略、新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教育科研, 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四、研究内容

1. 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 如何通过教育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探索出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

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以达到创新意识的培养。

2.民主性原则。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 才能有真正的师生平等, 学生才敢于质疑权威, 表述自己的创新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互动性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丰富他们的认知, 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 在同社会、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学会选择、判断, 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并让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 获得反馈信息, 使学生得到创造的体验。

4.独立学习原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核心, 使学生在基于因特网的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5.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原则。“鼠标代粉笔、屏幕替黑板”确实是教育的一大进步, 但鼠标不能完全代替粉笔、屏幕不能完全代替黑板, 就像电脑不能代替人脑一样。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 更需要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 从而避免农村教育由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

六、实验范围、对象

1.本校3~9年级学生, 各级随机抽出一个实验班, 其余为对照班。

2.在实验班探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研究如何合理、充分地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 发挥其最大效能, 实施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的研究,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七、课题思路

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优化教学过程, 改进学习方式。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 参与研究和实践, 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 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 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同时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相结合。

九、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适应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需要。

1.具有革新性, 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2.具有系统性, 要求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整合。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3.紧紧抓住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这一农村教育发展机遇, 构建符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十、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两年, 分四个阶段完成:

(一) 准备阶段 (2008年.4月至2008年.5月)

1.成立课题组, 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选择、确立实验教师和班级。

3.制订实验研究方案。

4.参加一级课题组的培训。

(二) 第一轮研究与实验阶段 (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

自2008年5月起, 在实验班级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的实验研究教学并接受课题组的评估。

(三) 课题研究的推广阶段 (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

1.扩大实验规模, 进行具有验证性的实验班级第二阶段实验研究教学。

2.实验教师分学科进行实验总结。

(四) 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 (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

1.课题组进行实验研究工作总结, 撰写研究报告。

2.汇编实验教师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设计的优秀教案、撰写的论文, 形成专著;汇编自制教学课件等。

3.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体会及创新能力的展示。

4.填写实验研究成果鉴定表, 申报成果鉴定。

十一、课题保障

校长直接参与课题研究, 同时学区将课题研究纳入统一管理, 这样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经费, 并可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开展课题研究, 进行业务指导。理科教研组组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研究人员, 电教专干对课题研究进行技术支撑, 分工明确, 各司其责。每学期制订一次研究计划和做好学期小结,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及时收集课题研究成果和反思阶段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校农远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校际交流活动, 每学期从学校、教研组及各实验教师三个层面填写阶段性实验情况报表, 通过总结达到巩固实验成绩、深化实验程度、培养实验骨干的三大效应。另外, 通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竞赛活动及邀请城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交流活动, 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本课题最大的成果应体现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所建构的多种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上, 让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开端, 成为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 成为教学活动的归宿。另外, 课题研究预计还有以下一些成果:

1.实验研究阶段性总结;

2.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3.课堂教学实录及公开课展示、电脑课件、优秀教学设计集锦。

十三、课题组分工

王瓛全面负责、课题论证、课题申报, 撰写开题报告与研究报告;在九年级进行化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刘忠整理资料、完成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初探》、课例录像、在七年级进行品德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

郭维岐负责对课题研究的领导与课题经费的开支审核、终审课题研究经验论文集。

王宏负责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联络、课题研究经验系列论文的整理、在三年级进行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王凯辉负责在九年级进行数学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形成《信息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学习》的经验论文。

十四、课题研究计划访问的专家

许大仁陇南师专科研处主任

王钦定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维国定西电大校长

周建业通渭县教研室主任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组

2008年4月20日

篇4:《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研究

一、小学语文课堂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优势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因教学对象普遍为年龄较小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感官意识的懵懂阶段,依据教师以本授课的语言载体形式,很难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明白领悟教学内容的具体内涵,且因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多学科综合性质的知识体系,学生在理解层次上必然会产生存在着相应的难度。而信息多媒体教学,具有着直观的形象化地特点,能够使学生通过多媒体屏幕具象的领会到内容,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感知之中。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集艺术和趣味于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地增加课堂的动态信息辐射程度,使沉闷的课堂获得生机。通过对声音、形体、色彩等因素的统筹结合,令学生在知识领悟的同时,得到美的感受,令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课堂内容设计紧密机巧的融合,达到拉近师生距离的目的。

另外基于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教师在进行课堂备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资源的整合归纳,运用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之中,有效的避免了教师传统备课中机械参摩教材带来的繁重压力,以信息化的手段,做到切合课堂教学大纲的内容搜集整理,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范围,在课堂内容把握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充分得汲取到课堂以外的知识营养,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技能水平也能做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信息化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方法分析

(一)主题教学方法探究

主题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即由教师提出教学主题,继而围绕主题,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强化探索研究的能力,并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着重以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为根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环境的营造。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的主题教学法所指是:通过信息媒体技术更加形象的突出问题的主题性,使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与主题相关的网络信息内容整理搜索,在教室的指导帮助下研究探索学习,并做出问题的评议,以此形成特有的信息网络化教学模式。这类教学方法具有着灵活性和变通性,辅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方面的热情。教学主题所涉及到的课堂内容也极为广泛,能够是人文学科层次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为自然学科范围设计的内容,其表现形式上能够以文本进行,亦可为影像资料或者声音资料,同时也能是FLASH动画等等形式。主题的来源选择中,能围绕教材选取,也可由教师安排,同时也可由学生自我选择。信息化主题教学的课堂呈现具有着时代的发展意义,能够良性的促进教学模式的蜕变。举例来讲:在《雷雨》一文授课时,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开展,通过以雷雨为主体令学生展开主题搜索,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即可搜索到诸类同雷雨相关联的内容,教师在此即可令学生自己挑选感觉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雷雨百科内容,进行自我列举,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与内容主题最为接近的主题,展开授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的以调动,为了寻找相近主题必然要对教材做好理解,这样既领悟到了教材内容,也在搜索中交流中,获得了的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恰到好处的通过围绕特定学习的目标及学科知识的增长点,针对性的就可操作、易领悟的教学活动主题进行了设计,令学生在自主参与和积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自身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教学的方法分析

小学语文教育,并非是单纯地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而是要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发现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构建和打造一个适合学生充分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环境空间。那么,这就要求学生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实际上就是要学生树立起一个学会生存的思想。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不断的研究,寻求如何加强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学习主动性。这样的学生培养方法,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遵循的教学法则,同时,也是应不懈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合作教学是指以具体的学习分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内,教师应当处理好同学生合作学习的关系,着重将学生的知识自主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这也符合课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合作探究教学能够就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协作能力进行培养。令其在课堂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竞争、相处等基本生活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此教学方法利用各类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能够统筹做到诸教学内容间的交互,完善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掌握的教育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深化知识层次,让学生通过学习观点上的正面交锋,不断的修正补充,强化自身对语文课程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教学方法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必须要就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充分的彰显,在课堂中围绕教学即服务学生的观点,对教学工作进行展开。教师应当在正确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多鼓励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自主独立的学习探索。通过探索使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着力去克服这类问题,使其在克服过程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自然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放手,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做到精确的内容设置,并发挥好学生在面临疑惑问题时的提示点拨作用。诸如教师在讲授《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以先以学生自我熟读课文开始,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幻想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令学生在臆想中对文章的理解加深,最后再由教师揭开神秘的面纱。通过信息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事先备课,所搜集整理的大量西沙群岛动植物图片及音视频文件。在声音与影像文件的协调结合下,为学生营造出一副具象的海底世界,使学生想象中已形成的思维认知,更加清晰地在现实中再现,以此加固其个人认知。在欣赏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令学生自身将观察领悟到的画面内容,以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描述,这样以来学生不仅在学习兴趣方面可以得到提升,在其对文章的理解及思维语言的组织能力方面也将得到培养深化。

【参考文献】

[1] 冯昀.论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2,(8):262.

[2] 朱鲁娟.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上好小学语文课[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2):141-141.

篇5:《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清涧县昆山中学 贺延军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是新型的教学媒体,是实施新课标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但能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有效扩充教学内容,拓展思维空间,搭建师生和谐平台,优化教学过程,还有利于强化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和新课程理念的更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的﹑开放式空间,构建了新型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在这种形势下,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将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同时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包括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刺激,特别是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图象、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可以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将学习材料、教学材料演绎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如:课文中的自然知识和情境创设,都能生动、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想象力。同时还将大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节省了因过渡等环节而耗费的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下面就我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课堂体验,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位善于煽情的语文名师曾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把学生对语文的感情煽得旺旺的,把学习兴趣的熊熊烈火点燃。”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能够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信息为我所用。以其铺天盖地、势如排山的信息量和知识源促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有效地提高学生积累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师生的多向交流,搭建和谐平台。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其它任何教学媒体的最显特征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

我在设计《看云识天气》一文教学时,先和学生们商量,如何让这篇说明文变得生动形象,如何让课本中静止的云动起来。同学们一致同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教学方案,我也愿意加入其中。于是一场师生课件大比赛开始了,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同学们纷纷把作品拿到学校。最让我震惊的是,同学们的课件个个做得都非常精美。那一个个精炼的问题,一朵朵姿态万千的云,再加上优美的动画效果,真令人目不暇接。不用看课文,单单看这些精妙绝伦的课件,就已经对课文内容掌握十分之八九了。这时的语文课堂成了师生交流的课堂,师生展示成果的课堂。听到教室里传来的掌声和笑声,我无比欣慰。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使过去语文学科中该做却做不好的事情真正做好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五、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的尝试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如在《孔乙已》一课的学习中,先设计几个基本问题(如文中有好几处写了众人的哄笑,作者为什么要写众人的哄笑?这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联系?文章中“孔乙已”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他,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本文故事情节的安排的?等),任务下达之后,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启动各类搜索引擎,就自己所需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从所得到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和资源重组,然后存放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通过资源共享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我们在探究中力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为学生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尽管每一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检索的资料和提交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完整,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积极思考的协作学习中,通过多次的交流,他们的知识的建构将逐渐变得完整。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的内容转变成更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4

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还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学信息丰富,学生获得的记忆数量及质量均大幅提高,日积月累,想象力自然也得到提高。

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学网络中,学生与教师是网络的各个独立实体,通过计算机进行自由讨论、充分交流,而不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随着交流的进行,学生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共识,而不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形成的“共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从而改变了传统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随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纵深化,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和语文教师的学者化也将逐步成为现实,教学的现代化将成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刘芳 中国和平出版社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认识》 黄邵辉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何克抗 《中小学电教》 2001

篇6:《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从而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呈现,使得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等,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更加开发化。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能根据教学内容,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比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推出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马来西亚启动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了信息技术了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在我校“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成功结题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和已有特色,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心灵艺术教育”、“数字化校园”有机结合。

三、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我校创建市级名校、省级名校。

2、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科学实施,初步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4、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

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5、课题研究深入进行,出版相关专著,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涌现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教师,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四、理论的指导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建立都需要有成熟的理论基础,符合一定的教育理念。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现代信息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

1、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信息获得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以信息形式存在,教师是唯一的信源,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全方位地获得信息,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交互性强等优点,优化传递信息的渠道,建立教师、媒体、学生三者间立体、交互的传递,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成功体验、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它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获得的主体。从此理论来看,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形成意义建构。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能促进意义建构。

3、现代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同时,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为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人对外部或内部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把人脑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是怎样获取信息,存储、操作和使用信息的。而“信息获得模式”正是从这点出发,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视为信息获得、加工的过程,通过接收、存储、处理、检索、传送等环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信息获得的能力。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三)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需要。

1、具有革新性,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上一篇:可笑的自己醒一醒散文下一篇:例谈幽默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