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近年来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 [1].因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近年来受到国际数学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

2024-04-08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精选6篇)

篇1:中国语言学史试题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

一、填空题

1.我国古代最早分部首的字书是汉代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2._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就是最早的一部词典,现存

篇,是我国第一部按

编排的综合性辞书。

3.汉代谈“六书”的有三家,我们采用的是

(人名)的名称和

(人名)的顺序,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训诂方法分为三种,《尔雅》主要采用的是义训,《说文解字》主要采用的是

,《释名》采用的是。

5.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童蒙识字课本

。6.传统的语言学包括三个分支

、、。

7.《尔雅》对后代辞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它是以“雅”为书名的一系列辞书的鼻祖,请列出2部后代雅书的名称。如

、。

8.童蒙识字课本除

的 完整保存,还有残简外,其余都失传了。9.毛亨的(全称)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完整的传注。在训诂上,其具有

、、三个重要的特点.10.郑玄的 的内容主要是阐发、补充、订正毛传。

11.《方言》的作者是

。《方言》的全称是

。这个全称包含了两方面内容,对古代词语的解释和别国方言的释义。

12.部首“间“

”的编排原则。

13.《尔雅》和《方言》最大的区别是主旨不同。《尔雅》旨在明词语的古今异同,是以今言释古言;而《方言》主要目的在于

,是以通语释。

14.《说文》说解文字,主要是通过字形的分析来肯定字的性质和类型,阐明文字形、义、音三种要素和三者的密切关系。说解也是有次序的,每个字先说解

、次说解

、最后说解。

15.汉字起源于图画,其构形是有理据的,正是因为汉字具有

的特点,《说文》才据此“以形说义”。

16.《说文》通过分析字形解释的是字的,只有抓住这个意义,其他引申义就有条不紊了。

17.《说文》除了用形声系统注音,也用专门的术语来注音。许慎专门用来注音的术语主要是。

18.《说文》的字头是用

字体写的。除此之外,《说文》还兼

、、或体和俗体等异体字。

19.《说文》中的古文主要来源于

。从时代地域看,其应该是

时代

(地域)文字。

”编排在一起,体现了《说文解字》部首之

20.部首是东汉

首创。他根据当时对文字形音义关系的理解,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

个部首。

21.部首按其功能性质略可分为两类,一为

原则的部首,一为

原则的部首。一种旨在揭示

;一种重在检字快捷。《字汇》和《康熙字典》采用的是

原则的部首。

22.说文第一个部首是

,最后一个部首是

。这是按照体现了汉代阴阳五行家“

”的哲学思想安排的。

23.“斤、斗、矛、車”这几个部首安排在一起,体现了许慎

的编排原则。24.《说文》凡东汉皇帝之名讳,必列于一部之首。但并不加以分析,只用两个字说明,也即。

25.《说文解字》为上古音研究提供两方面珍贵的资料,一是

资料,二是声训资料;段玉裁根据前者,并结合先秦韵文,得出了“

”的结论,也就是声符相同的字,在造字之初韵部应该是相同的。

26.下面三条分别出自《尔雅》的前三篇,请按照材料的顺序写出该篇的篇名。

、、。

①明明、斤斤,察也。

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③降,下也。

27.《方言》提出了

、等概念,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共同语。28.按照顺序说出下列词条的出处。书名分别是

、、、。

①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②佥、咸、胥:皆也。

③森,木多貌。從林,從木。讀若曾參之參。④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

二、简答题

1.从今天的角度看,许慎的代表作是《说文解字》。但是,在《后汉书·儒林传》当中,许慎的另外一部著作《五经异义》是列在《说文》之前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方言》的贡献和影响。(答出任意三点即满分)

(1)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2)扬雄对方言区的划分方法,即使今天也有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他对方言区的划分,与当时的地理形势和行政区域密切相关,大致有三类:

▲大方言区。以关(函谷关)、山(崤山或华山)、河(黄河)、江(长江)为界。书中所说的“自关而东”、“自关而西”、“自山而东”、“自山而西”、“自河而北”、“自江而北”,▲次方言区。有以古国为界线的,如秦、晋、赵、魏、燕、郑、宋、齐、鲁、陈、楚、吴等;也有以州郡为界线的,如青、幽、雍、梁、益、荆、扬、蜀、凉州等。

▲小方言区。以河流为界,如淮、泗、沅、澧、湘等,也有以古地名为界的,如洛、郢、湘潭等。

(3)《方言》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

扬雄明确提出了“通语”(又叫“凡语”、“通名”)这个概念。书中标明为“通语”或“凡语”的有二三十处。如:

娥㜲,好也……好,其通语也。

(4)是沟通古今词汇的桥梁。

从《方言》中,上可以了解先秦古词,下可以用来研究现代词汇。

3.郭璞的《方言注》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

他为《方言》作注,并举出晋代方言来和扬雄所记方言比较,“触事广之,演其未及”:在词义上,或者证明古今语义相近,或者说明语同而义不同或义同而语不同;在地域上,或者指明某些古语依然在某地存在,或者指出某些古语不在当地保存,而转在别处遗留,而有的地方方言又进一步发展成为通用语。郭璞能体会《方言》的精神,突破文字框框,以口头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用晋代语言来注扬雄所记的汉代语言,这就为汉语的历史发展留下了一份极为可贵的语言材料。

郭璞注释《方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晋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词——语言思想、观念明确,以当代语言从发展变化、对比研究的角度进行注释,重视当时活的语言,以口语、方言释词,反映了晋代词汇、方言的一些发展情况:

二、注释《方言》中由于时代久远而后世不明的词语——避免单字释义不确的弊病:

三、以复音词注释单音词——反映晋代语言复音化趋势:

四、以通用语解释方言特殊语词或特殊文字:

五、对“转语”加以说明:

4.简述《说文》成书的背景与基础。

1.2.为了配合经今、古文斗争的需要 前代和当代学者已有析字之先例

3.4.其它著作也已开创释词的先例 《仓颉篇》等书已将文字作了汇总

5.《尔雅》的贡献和影响。(答出任意三点即满分)贡献: 1.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

2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故释义较科学;

3.在保存古义、记录词义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影响:

1.《尔雅》是我国训诂学史上最早的训诂专著,对训诂学发展有开创之功。

2.《尔雅》是我国现有传世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辞典,它的辞书学价值,它对以后辞书学发展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

3.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训诂学的第一部专著,还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第一部专著,在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中影响很大,不仅形成了“雅学”一派,还对《方言》、《释名》、《说文解字》等后来的语言学专著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1.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这段材料出自

(人名)的(书名)。试分析这段材料反映出的语言现象和规律。

2.简述“若有王者起,必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这段话反映出的语言学理论。

3.庄里丈人字长子曰“盗”,少子曰“殴”。盗出行,其父在后追呼之曰:“盗!盗!”吏闻之,因缚之。其父呼殴喻吏,遽而声不轉,但言“殴!”“殴!”,吏因殴之,几殪。

4.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孟子·滕文公下》)

四、论述题

试描述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及其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 古文经与今文经由于来历不同,自然会存在差异。这差异不仅表现在一是古文字写成,一为今文字写成,而且表现在小到句,大到篇章,都有较大出入。

 古文经书的出现,遭到了“俗儒”的激烈反对。

 斗争的原因,除了双方都认为自己握有真理之外,还存在着门户之见和待遇不公两个因素。

 今文学派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惯于以经世致用、唯心主义的态度解释经学,进而用来穿凿比附时政。

 古文经学派则力求保持先秦儒学的史官文化传统,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主张对古书的解释一定要从字句出发,有来历、有根据。

篇2:中国语言学史试题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语文学研究,或称为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积淀时期。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开始叙述到解放以前,应视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严格来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王力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简单来说可称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这是封建主义文化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到1949年,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问世。

按照四个时期来说,第一个时期是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其中重要的著作《说文解字》、《尔雅》。秦汉时期有很多编纂的识字课本,当时国家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直到《说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童蒙识字课本阶段。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但读古书,在学校讲授经书,不能随便乱讲,《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读书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第二个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经义虽也还算重要,但主要不在于字义的辨析,而在于章句的阐述,于是语言学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以与文学上的声律,哲学上的佛教相配合。韵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莫有芝《韵学源流》说:“今韵者,隋唐以来历代诗家承用之谱也。”莫氏的话可以说明韵书的性质。在韵书为适应诗赋需要的同时,出现了超过这种需要,而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切韵》,虽然已经亡佚,通过学者的考释以及《广韵》前面的作者的《切韵序》,可以将《广韵》的语音系统看成是《切韵》的语音系统。王力先生认为《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另一部韵书《中原音韵》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由于是为北曲而作,使用范围狭小一些,影响也相对较弱,但是从中国语言学史上看,《中原音韵》的.价值,比起《切韵》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基本上是以实际语音为根据的。

第三个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经学家们遥承“汉学”,作风与“宋学”迥然不同。清儒在研究方法上超越前人,“小学”硕果累累,同时甲骨文的出土,铜器的增加,有条件认识汉人所未识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比汉人多了解远古的语言。清代是小学的黄金时代,《说文解字》的研究在这个时期最盛,因此,乾嘉间的《说文》之学被认为是文字学的复兴。清代说文之学,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校勘和考证的工作;第二类是对《说文》有所匡正;第三类是对《说文》做全面研究,多所阐发;第四类是补充订正先辈或同时代的著作,其中以第三类最为重要,并且出现了“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在甲骨文和铜器的影响之下,在清以后,出现了古文字学的极盛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这个时期是以资产阶级语言学为主流,语言学的领域扩大了,方法改进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从清末到解放前,西洋的影响,基本上是资产阶级语言学的影响,出现了中国真正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在模仿西洋语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汉语语法与拉丁语法、英语语法的差异。普通语言学传到中国,学者们对语言研究才有所转变,可以对现代语言学进行静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例如:记音的方法不再是用反切的旧方法而是利用音标。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描写语言学较早的著作。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谨严,观点新颖。在每一个分期之下,描述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其中援引了许多经典著作中的观点,同时也对每一时期的研究对象,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其重要的价值,历史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体现了王力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篇3:中国语言学史试题

一、历史思维对英语语言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英语语言史是一门以历史为基础, 研究语言变化的课程。在学习这门课程时, 可以分别站在历史和英语语言学的角度学习, 但如果以历史的脉络为基础来观察英语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更能凸显其相得益彰的效果, 所以培养历史思维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一) 历史思维的形成, 有助于从宏观上客观地把握英语语言发展的纵向线索

英语语言史着重把学习放在英语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 也可以对语言的发展做出辩证的预识。从时间上来看, 整个英语的时间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古英语时期 (old English) , 从公元5世纪到11世纪中叶;中古英语时期 (Middle English) , 从公元11世纪到15世纪;现代英语时期 (Modern English) , 从公元15世纪至今。为何还这样分呢?原因一:英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英语从有到无, 都与整个英国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 民族的形成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环境, 按照大的事件段落分, 可以避免繁琐, 增加学习的兴趣;原因二: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成为了语言时期划分的分水岭, 每一个阶段的历史事件也为语言的形成和进化提供了依托。

(二) 有助于从微观上学习语言发展的背景, 以及历史事件对语言的影响

在把握了宏观的大时间段后, 就要进行细节的划分。在历史的长河中, 每个时期都有历史事件支撑, 才能看到事物的变化。在古英语时期, 在大不列颠岛, 住着都是日耳曼游牧族群中的人们, 他们的到来并未对语言做出什么贡献, 但是为寻求英语的种类根源提供了资料。直到公元5世纪中叶, 居住在欧洲大陆的日耳曼族群中的盎格鲁 (the Angles) 、撒克逊 (the Saxons) 、朱特人 (the Gutes) 占据了不列颠岛, 三方在经过战争后, 按照力量的强弱分占了整个岛的各个部分, 各个部落在长期的融合中形成了英语的雏形。在英语中由很多的部落语言的词语作为英语词汇的基础。之后, 丹麦人的入侵, 把大量的斯堪的纳维亚语 (Scandinavian) 加入到英语中, 增加了英语词汇的发展, 借词大量汇入。时间推后到1066年, 诺曼征服成为英语史上另外一件重大事件, 征服者威廉的到来, 影响到了英国的方方面面。威廉是法国的封建主, 他使用的语言是法语, 经过亨斯廷斯战役后, 威廉大胜, 与1066年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 建立了诺曼王朝, 随后在语言方面开始了分化, 由于上层社会的贵族多数是跟随威廉的人, 他们交流的是法语, 在诺曼时期, 法语成为了官方语言。英语这时成为了本地下层平民和老百姓使用的语言, 也可以说英语进入了蛰伏期, 也正是这段时间给了英语时间吸收大量的法语词, 促进了英语语言结构的变化。中世纪英语时期, 英语经历了英国的文艺复兴。英国的文艺复兴重点放在文化、文学的发展上, 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加速了语言的自我完善, 英语在语音、语法、词汇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到了近代时期, 英国的国力昌盛, 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经济繁荣, 也为其殖民扩张提供了理由, 作为文化载体的英语也开始了全球扩张和文化移植。由于英语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和吸纳性, 英语发展到现在, 形成了以多种语言的合体:盎格鲁·撒克逊语约占25%, 拉丁语约占16%, 希腊语约占14%, 法语约为35%, 其他语言成分为10%。

二、历史思维在英语语言史中的创设途径

(一) 自主学习在先, 以章节的方式阅读相关材料

思维建立的前提是要学会思考, 要学会思考就要有知识作为铺垫。要大量阅读相关联的书籍或者章节材料, 只有在读书中, 学生才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的过程中, 也就是思维创造的过程。以中古英语, 文艺复兴时期章节为例, 在阅读材料之前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英国的文艺复兴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之间有相关的联系吗?这两个国家文艺复兴的侧重点是什么?英国的文艺复兴对英语语言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和作用?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 提醒学生带着问题看资料, 之后结合个人的阅读经历归纳出问题的答案。其次以书本的章节为阅读材料时, 鼓励学生在每个段落之后能够总结出大意, 并且能够对段落中涉及的名词解释做出正确的解答。

(二) 能够打破陈规, 逆向思维解答相关的历史现象

在认识或学习与语言相关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时候, 学生要学会的不仅仅是站在时间的正面看整个事态进步和积极的方面, 还要看到相悖的一面,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对待历史。以诺曼征服整个事件为例, 在学习后, 大部分的注意力会放在诺曼征服对整个不列颠岛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 而作为文化方面的语言似乎只是只言片语。通过英语语言史的学习, 应让学习者看到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 会成为新统治下国家变化和发展的条件, 特别是在外族到来之时, 征服者威廉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革新和经济上的变化, 还有语言的分类。在诺曼王朝时期, 法语成为了上流社会主要使用的语言, 那从逆向来看, 英语在这个时期呈现的特点是什么呢?英语在发展上又有什么样的趋势呢?在法语主控的时期, 英语是否像一粒准备发芽的种子在寻找发芽的时机, 厚积薄发呢?当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学习者们才能真正领会到知识的领悟不是从事件的一个方面着手, 要打破这种思维的惯性, 才能拓宽视野, 具有科学、客观的评价和认知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 学会横纵向拉线索, 规划知识结构的框架

纵观整个英语语言史的结构, 讲起话分为三个大的事件块, 主要是根据在这几个时间段落中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对英语的影响而定的, 而在每个时间的段落中, 有从横向可以看到支撑语言发展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当了解了这些知识后, 再看看不同时期在语音发音、词汇扩展和变化, 以及语法结构的调整, 这样对于整个英语的结构和现状就有了整体的认识。学会线索式拉伸, 可以帮助学习者把握历史的整体知识结构, 归纳和审视语言的阶段性变化, 并能够对逐一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理解, 反思和结论。

三、结语

思维模式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它不是臆造的, 但是在行动的引导下, 思维的形成是可以具有意向性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以及事物发展的脉络途径, 了解了语言发展的历史, 能直观地让英语学习者学习到英语内部结构带有规律性发展的知识, 知道了这些语言中的规律, 就能更好地知道英语发展的特点。文史不分家, 历史思维的塑造对学习者了解英语作为语言的形成, 以及发展再到现状的整个过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会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可以为更好地学习课程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英) 弗里伯恩 (Dennis Freeborn) 丛书主编, 戴炜栋.英语史——从古英语到标准英语.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English:A Course Book in Language Variation Across Tim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 (英) 鲍 (Baugh, A.C.) .英语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3]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2:122.

[5]黄柏卿.学点英语是知识有助于学习和运用英语[J].惠阳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9.2

篇4:浅读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

关键词:《中国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发展;意义

60年代初,王力先生给北大学生开过“中国语言学史”,这门课的讲义后来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发表。1980年,王力先生又将旧稿重新整理成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以单行本出版。这本《中国语言学史》与当时这一领域的其他著作相比,如胡朴安的《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等,其观点之新,材料之富,体系之严密,研究之深入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以王力先生的学识、成就和他在语言学界的影响,就今天看来,这本书实际上仍然处在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奠基地位上。如今,翻看这部书,不敢说完全领悟,只能在此谈谈自己浅读此书的一些领悟所学罢了。

一、《中国语言学史》内容简介

王力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中国语言学史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作为科学论文,著者假定读者把中国语言学著作都看过了,不须交代任何知识,尽可以单刀直入地叙述这一个学术部门的历史;另一种是作为教材,著者假定读者没有看过中国语言学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那些著作的体例及其主要内容,然后谈得上某一学派产生的原因,某一语言学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某书的价值及其缺点。”王力先生这部《中国语言学史》就是按照后一种写法写成的。

王力先生按照中国语言学的特点,把中国语言学史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语言学的阶段(从先秦到清末);第二阶段是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从清末到解放前)。又根据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特点,把第一阶段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训诂为主的时期(先秦至两汉,而主要是两汉),第二个时期是以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到明代),第三个时期是文字、声韵、训诂三个部门,这三个部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是不平衡的。王先生根据这三个部门的历史发展情况,按照中国语言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期,对研究和总结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更有其实际意义。其具体分期内容如下:

(一)“训诂为主的时期”

王力在这一时期里,主要讲述了我国语言研究的萌芽时期—先秦的语言研究情况和当时的哲学家们关于语言理论的见解,重点介绍了两汉文字训诂学的主要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分析了它们的体例,指出了它们的价值和缺陷,同时论述了这个时期语言研究取得的成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韵书为主的时期”

这一时期里,叙述了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并论述了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切韵》的性质,它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及其对上推古音、下考今音的巨大价值;还介绍了受印度声明影响而形成的等韵学及三派韵图如《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四声等子》和《字母切韵要法》的结构、特点与它们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同时对六朝到明代的文字训诂学著作,也做了扼要的介绍。

(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

在这里,王力先生详细地论述了清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分析了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等《说文》四大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缺点,重点介绍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还论述了这个时期古音学的研究和训诂学的研究,肯定了自陈第、顾炎武以来的古音学研究的成绩,肯定了段、王打破字形束缚,从声音去研究语言的新的科学方法。同时还叙述了清末甲骨文出土后文字学的兴起和它取得的成绩。

这个时期是中国语言学全面发展的时期,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黄金时代,许多研究成果值得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

(四)“西学东渐的时期”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五四运动之后到解放前中国现代科学的语言学在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下正在形成的过程,着重论述了中国语法学的形成和发展,介绍了马建忠、杨树达、黎锦熙、王力、吕程,着重论述了中国语法学的形成和发展,重点介绍了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这个时期,由于采用西方普通语言学理论,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们的语言,使中国语言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中国语言学史》的价值意义

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体系。中国语言学历史悠久,成绩辉煌,巨著并出。对这样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过去已有许多学者做了一些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他们往往都是就某一本书或某一方面进行的研究,只是局部的、孤立的。因此,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对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总结的第一部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功绩。其具体价值意义简述有三:(此处参考唐作藩对其书内容介绍时所提及的)

(一)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武器

对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系统的介绍和科学的评价。

王力先生的许多论述具有独到的见解。我们试看王力先生对段玉裁的《说文》的评价。王力先生精辟地指出,段氏最大的贡献有两点:第一是敢于批判许慎,而且他的批判往往是中肯的;第二是注意到了词义的变迁,具有历史发展的观点。从前人们推崇许慎,认为许书所说的都是对的,对许书的错误不但不敢批评,而且要想方设法去维护。王力先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高度评价了段玉裁突破先贤的成就,指出:“段氏是许氏的功臣,又是许氏的诤臣,他赶上了许氏,由超过了许氏”。具有发展观点,是段氏比其他说文家高超的地方。

nlc202309031002

王力先生把段氏分析词义时注意了古今词义的不同,具有了历史发展观点,作为段氏另一最大的贡献加以肯定,也正说明了王力先生对历史观点的重视。同时,王力先生对说文段注的分析又是辩证的;既充分肯定段氏的成绩,又具体指出段注的不足。王力先生举出了五点:(1)没有充分证据而擅改《说文》;(2)拘泥于小篆;(3)拘泥于本字;(4)谈字形存在一些穿凿的地方;(5)谈引申义有许多不恰当。对这五个方面,王力先生都举出例证加以说明,令人信服。

(二)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还充分注意到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和汉语汉

字本身的特点对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王力先生说:“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路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第二个因素是汉族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比方王力先生分析训诂学到汉代才产生的原因时,指出这跟汉族的文化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他说:“先秦社会里,人们得书甚难;由于简策的笨重,从前传下来的书很少。《诗》、《书》之类,其中大部分的著作时代不算远,一般人还看得懂,所以不需要训诂。到了汉代,文字简化了,开始有了纸,简策也多了许多,距离“四书”“五经”的时代已经够远了,社会上就要求小学把训诂传授给人们,《尔雅》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当然,国家崇尚经学,也是训诂学产生的原因之一。”

王力先生从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对语言学的影响来分析为什么到汉代产生训诂学,把问题阐述得明白透彻。

(三)王力先生特别注意到外来影响对中国语言学发展的作用。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次外来的影响是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通过佛经的翻译把梵文的拼音原理介绍到中国来,于是中国创造了反切的注音方法,进而产生了韵书,使中国语言研究的重点从文字训诂转到了声韵。王力先生对汉族人民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自己的语言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反切的产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汉族人民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结合汉语特点来为中国文化服务,这在实际上表现了汉族人民的智慧。”第二次外来影响是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普通语言学理论对中国语言学的巨大影响,这使中国语言学摆脱了以解经为主的语文学的范畴,而走上了独立的科学语言学道路。王先生指出,这一时期的“语言学的领域扩大了,方法改进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三、《中国语言学史》的不足之处

参考其他人对王力先生这本书的评价,总结众家所认为的其中不足之处,简而言之有三:

一是理论与具体观点不一致。其认为王力先生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衡量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妥之处。二是有过激之言。其所根据是认为王力先生虽肯定了声训的一些价值,但他对声训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有唯心主义倾向。三是类例不纯。即有人指责王力先生分期界限不清。

但总的来看,作为奠基性的著作,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已是难能可贵了。其在中国语言学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四、总结

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在学术上的价值不言而喻,同时其对于像初学此学科的人来说,更具有实用价值。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从整体框架结构来看,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内容简明扼要,叙述深入浅出。对于我这种初接触中国语言学著作的读者来说,在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情况方面,受到了很多启发。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山西:山西出版社,1962.

[4]唐作藩.《中国语言学史》介绍[J].语文研究,1981(2): 18-19.

[5]潘杰.重读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6(1):123-124.

[6]何九盈.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刍议[J].语言科学,2009(8): 34-36.

[7]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 1983(1):65-66.

篇5:中国语言学史试题

濮著《中国语言学史》文献征引注释商榷(一)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在同类教材中水平较高、影响较大,但该书在文献征引和注释上存在不少差错.该文对其中若干条目略加考辨,谨供本教材的编著者和使用者们参考.

作 者:杨福泉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8(3)分类号:H131关键词:文献征引 注释 商榷

篇6:《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划线,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B)。

A·汉代太常寺B·北齐国子寺C·隋代国子监D·唐代国子监

2·宋代科举考试的步骤是(D)。

A·州县试—省试B·州县试—省试—殿试

C·州县试—省试—礼部试D·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3·规定奖励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的学制是(A)。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戍学制。4·规定中学教育应承担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的学制是(C)。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戍学制 5·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清国子监一度实行过(B)制度。

A·历事B·实习C·见习D·试用

6·书院官学化的要害是封建统治者意欲削弱和改变书院(B)的性质。

A·独立B·自由讲学C·占山为王D·教育 7·洋务学堂在教学中采取(A)两级管理的措施。

A·打基础、求专门B·中学、大学

C·专科、本科D·试读、正式 8·五四时期对学生成绩的考查以学科为单位的考核制度称作(A)。

A·选科制B·学科制C·学分制D·分科制 9·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强调教育应促使受教育者的(A)能获得健康发展。A·个性B·法治观念C·道德D·智力 10·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国家教育机制应该有利于促进教育向(B)的方向发展。A·官僚化B·生活化、大众化C·神圣化D·贵族化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学在官府:即学校皆由官府所设,教育机构与政府机构合而为一,并且“以吏为师”,官学中的教师都是朝廷命官。

2.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强调在教育中不要过多地强力施加教育政令,而应遵循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身心健康的规律,顺乎自然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管理思。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简要评价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历史意义。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独尊儒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加

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文教政策,是对“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完全否定,将文化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地位。其二,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总之,汉代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符合新兴的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要求,因为不仅为两汉所沿用,以后历代,也只是在此上作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没什么根本性的大变动。所以说,汉代“独尊儒术”是中国古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文教政策,堪称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政策,对封建教育起了化和定型化的作用。

2.《学记》对教学过程本质的阐述具有什么意义? 《学记》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这一过程的完成是师生双方共同提高的结果。这样,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很有意义的。

3.简述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提出必须开设适应中国具体社会实际的实用课程。第一,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第二,课程改革要面向职业。第三,课程改革要注重开设鼓动平民精神的课程。第四,推行手脑并重、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

4.科举制度取代选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科举制度较这选举制度,轻门第,重才学;在衡量人才优劣上有一个统一而较为客观的标准,为庶族地主奋发上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试论“壬寅癸卯学制”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章程拟定出一个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普通教育系统,学习有固定年限和入学年龄限制,各级学校之间相互衔接。第二,设置了专门教育——各级实业学堂,以培养农、工、商等发展近代工业所需要的人才。第三,在学科和课程设置上,确立了包括文、理、体、美等为近代学校所必设之常科。第四,有时法学校培养狮子,学生按程度编班,实行班级授课制,这些制度都是传统教育体制所不具有的。这些新因素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2. 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对今天的教育管理具有什么启示意义?

注重校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确立良好的教育导向

注重教育者、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

注重读书与修身的结合,加强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B)

一、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划线,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D·汉

2·唐代科举考试的步骤是()。

A·州县试—省试B·州县试—省试—殿试

C·州县试—省试—礼部试D·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3·癸卯学制规定的中小学课程中居首位的课程是()。

A·国文科B·读经讲经科C·修身科D·算术科。4·1922年学制将中小学系统的修业年限规定为()。

A·九·四B·七·四C·五·四D·六·三·三 5·宋代太学的“三舍法”将()机制引入教学管理中,有利于强化教学管理的控制能力。A·保护B·保送C·竞争D·升学 6·维新学堂的课程设置贯穿了()的精神。

A·空疏无用B·经世致用C·维护传统D·学习西方 7·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将各科学习内容分解成每月作业大纲,由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的教学制度称作()。

A·分团教学法B·道尔顿制C·设计教学法D·自学辅导法 8·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所推崇的管理原则是()。A·因人情,反民性B·以法为教C·齐之以礼D·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9.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强调,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和促成人的()的养成。A.智力B.体力C.服从心D.独立人格 10.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公民教育应以()为根本精神。A.公民道德B.社会公德C.集体主义D.国家主义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察举制:察举亦称荐举,使汉代选拔人才、补充官吏的重要制度。察举制度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

和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予不同官职的选官制度。其选举科目

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察举制对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知识和倡行注重德行的民风,有利于教育环境的优化,促进教育的发展。

2.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指提倡教育平等,保障平民受教育权利,以期推行教育普及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管理思潮。这一教育管理思潮意欲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机制,以打破少数人独占教育的权利,在全国推行“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与平等思想的”平民教育。平民主义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大教

育,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管理观是现代的大教育管理观。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古代官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官学教学管理的支撑点是封建国家的教育目标。第二,从教学管理角度看,古代官学教学管理的发展却是朝着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方向运作的。第三、中

国古代官学教学管理以考试为杠杆。第四,中国古代官学教学管理在随着其制度的不断完善的同时,其民

主性因素也不断丧失。

2.简述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特点:A·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B·以维护整体利益为施教的出发点

C·以道德政治化来强化国家意志

3.简述1922年学制的特点:

1、结合中国实际,学制富有弹性。

2、儿童年龄分期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标准。

3、增加职业教育,打破中国传统教育重学不重座、用脑不用手的传统。

4、重视发展儿童个性,照顾儿童的心理差异。

4.简述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重” 基本方针,五育即世界观教育、美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军国民主义教育。他主张人们首先要有健全的体魄,以加强体育,所以实施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是关于生产知识技能的教育,可使受教育者获得维持生计的本领,又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至于公民道德教育,他主张贯之以“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他认为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他主张实施世界观教育,使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物质生活不迷恋,不厌弃,对于实体世界具有渴望追求的向往。他还认为只有美育才能陶冶人的情感,纯洁人的志趣和品格,消除人我之见和利己损人的观念。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评价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所提出的教育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它否定了人性的社会属性,逃避了人对社会所应有的责任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沼。它反对教育遵循人为的社会原则,实质上是不承认教育作为社会现象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这些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是道家的教育主张是想解决统治阶级教育原则与人的个性发展所形成的矛盾与冲突。并试图以自然法则来解释教育的本质,表达了一种要求教育按自身规律来发展的朦胧意向。这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道家教育主张中所含有的非功利主义思想倾向,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建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教育发展的规律。这对于丰富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万木草堂的学生管理经验对今天具有什么借鉴意义?

万木草堂的学生管理是很有特色的。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管自己。其做法主

要有两点。其一,在学生中实行学长制;就是启用优秀学生为学长,在学生中负指导之责,并分工管理一项工作。这一点对现在的学生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班级中选优秀学生作班长,负责协助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学习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及各科的科代表等,都各负其责,即使老师有事耽误一点时间,班上的教学活动也能照常进行。其二,在万木草堂中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这在当时是一项十分有见地的管理思想。人文环境的建设,就是要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增强学校及班级的凝聚力。这在现阶段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管理思想。例如,在校园设有德育长廊,文化长廊等,每星期进行一次国旗下的讲话,每天在校门进行“养成教育小天使”值日,杜绝闲杂人员、仪表不整齐的学生及乱丢杂物的学生入内,这种人文环境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一、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划线,每小题1分,共10分。)

1·明清在中央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称作()。

A·殿试B·省试C·会试D·乡试

2·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

A·1902年B·1904年C·1905年D·1906年。

3·清末各省管理地方教育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A·教育部B·学部C·提学使司D·劝学所。4·将中学阶段分为初、高两级是自()学制开始的。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戍学制 5·为加强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书院盛行()制度。

A·自学B·讲会C·上课D·读书

6·古代官学的教学管理借为()制度服务而适应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

A·专制B·政治C·统治D·选士 7·洋务学堂的课程体系贯穿着()的方针。

A·中西并重B·固守中学C·中体西用D·全盘西化 8·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修学校规定的科目的制度称作()。

A·选科制B·学科制C·学分制D·分科制 9·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反映在管理实践中表现为()管理方式。A·刚性B·硬性C·弹性D·软性。10·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教育方针应贯彻()的原则。A·个性发展B·和谐发展C·国家至上D·健全人格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山长负责制:中国古代书院的管理制度。山长既是书院的主持人,又是书院的主讲人。也就是说,书院的组织管理和主要教学工作都由山长负责。其职责主要是主持讲学,领导著书立说和整理考证经籍,组织讲学活动,总管购置图书、学田经费支度等院务。山长负责制的施行有利于强化书院的教育功能。

2.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指以教育为国家之工具,遵循国家至上之原则,通过国家观念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以造就共同理想之国民的教育管理思潮。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孔子所谓“道之以德”的含义是什么

答:孔子所谓“道之以德”的含义有二:其一,环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及组织作为文化的产

物都生存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强大影响。其二,组织文化的核心和基

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只有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

导向。

2. 古代官学的管理权限具有什么特点?

答:①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官学管理的主权在朝廷。官学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乃至教师的任免考核、招生数额等都由朝廷一手掌握。②无论朝代任何变化,中国古代官学在本质上

没有获得独立实体的身份。③中国古代的官学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朝廷的既定方针而实现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官学管理体制只能适应封闭而单一的国家教育管理体制。

3. 简述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学校管理的主张

4.简述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重” 基本方针,五育即世

界观教育、美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军国民主义教育。他主张人们首先要有健全的体魄,《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C)

一、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划线,每小题1分,共10分。)

1·封建社会教育行政体系日趋完备和全面运作的定型化阶段是在()代。

A·汉代B·魏晋南北朝C·隋代D·唐代

2·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是()。

A·州县试—省试B·州县试—省试—殿试

C·州县试—省试—礼部试D·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3·清末设立的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的名称是()。

A·教育部B·学部C·提学使司D·劝学所。4·富有弹性是()学制的显著特色之一。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戍学制 5·清朝统治者为促使书院官学化,将书院教育纳入()的轨道。

A·科举B·官府C·官学D·统治 6·洋务学堂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的特质。

A·新旧兼顾B·封建性C·西化D·资本主义 7·五四时期中学设置职业科,主要是为学生()作准备。

A·就业B·留学C·升学D·复读8·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强调教育应促使受教育者的()能获得健康发展。A·个性B·法治观念C·道德D·智力 9.蔡元培认为新教育方针的制订应站在()的立场,帮助其养成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A.国家B.国民C.臣民D.集体 10·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要真正使教育社会化平民化,教育发展的重点应在()。A·城市B·大学C·乡村D·妇女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分团教学法

2.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有利于强化教育功能?

2.科举制度与选举制度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3.简要评价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的时代特色。

4.简述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课程改革的主张。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革命根据地干部学校把作风建设置于管理的核心地位对今天的学校管理具有什么启示?

2.如何评价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E)

一、单项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划线,每小题1分,共10分。)

1·张之洞全面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著作是()。

A.《天演论》B.《校邠庐抗议》C.《劝学篇》D.《孔子改制考》

2·清末在各府、州、县设置的教育管理机构是()。

A·教育部B·学部C·提学使司D·劝学所。

3·唐代在中央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称作()。

A·殿试B·省试C·会试D·乡试

4·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为主。

A·自学B·讲会C·上课D·读书

5·明清朝廷考核教师的一个标准是将其工作成绩与学生的()考试效果挂起钩来。A·学年B·学期C·科举D·每月

6·维新学堂规定学生读书必须将学习心得作()。

A·札记B·论文C·试卷D·著作

7·五四时期将中学教育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两级的管理制度称作()。A·选科制B·学科制C·学分制D·分科制

8·为服从战争需要,革命根据地的各类教育以()教育为重。

A·儿童教育B·成人教育C·义务教育D·干部教育 以加强体育,所以实施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是关于生产知识技能的教育,可使受教育者获得维持生计的本领,又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至于公民道德教育,他主张贯之以“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他认为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他主张实施世界观教育,使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物质生活不迷恋,不厌弃,对于实体世界具有渴望追求的向往。他还认为只有美育才能陶冶人的情感,纯洁人的志趣和品格,消除人我之见和利己损人的观念。4. 简述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人才管理观。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的理论特点。3. 试论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以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中国教育管理史》模拟试题(D)

9·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反映在管理实践中表现为()管理方式。A·刚性B·硬性C·弹性D·软性。10.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教育管理体制应以()为依归。A.师生利益B.国家利益C.学生成长D.教育进步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设计教学法

2.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记》认为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2.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趋向具有什么意义? 3.简述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特点

4.简述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上一篇:珍惜水资源 范文下一篇:德育工作总结(2013-2014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