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国防史

2024-05-01

浅谈中国国防史(共8篇)

篇1:浅谈中国国防史

浅谈中国国防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自古以来,山脉,海洋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而中国,作为一个多山临海的国家更是如此。边防,海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著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他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是 城池筑城体系的发展和运用。长城据险筑墙,关堡相连,烽堠相望,敌台林立,层层布防,在中国战国时期个诸侯国之间,秦统一之后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西汉文景时,为防御匈奴的一再侵扰,积极推行实边固边的政策。一是在边关要地配置边防军,包括边境上的郡国兵和屯田兵,依靠边郡太守和都尉率兵防堵匈奴的进攻。二是输粟实边。依百姓输粟多少,赐给一定的爵位,或赦免罪过,并令入粟者将粟运至长城沿线,待边境一带粮食充足后,再运至内地郡,县收藏。这一政策的实行,有效的巩固了边防。三是徙民治边。在边境要害之处,组织徙民建立城邑。每个城邑都成为坚固的军事要塞,有效地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屯戍军队与大量移民共同守边,且耕且守,较之“徙民实边“更为扎实有效。

我国古代的海防建设是从宋代开始的,南宋时,为抵御金军南侵,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海军司令部——沿海制置司。为防止倭寇的偷袭,骚扰,明王朝一是下令禁海,二是在沿海的主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塞,墩,烽堠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击了倭寇的侵扰。

除了增强边防海防建设,提高国民的国防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富国强兵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统治者和军事家就已经认识到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明确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称霸之力“的政治主张。强调富国强兵。而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也说:”甲兵之本,必先于田宅“,进一步阐明国防强大依赖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根本是发展生产的思想。

此后,各朝代的统治者都十分强调富国强兵思想,并采取一系列政策,努力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统一起来。

直至19世纪以来,中国走进了近代史。

从中国近代史中不难看出,中国近代国防史是一部民族屈辱的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抓住了中国的“国防不牢,军队不精”这一致命弱点,对中国进行了赤裸裸的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间,先后有英、美、法、俄、普、瑞典、挪威、丹麦、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秘鲁、巴西、葡萄牙、日本、墨西哥、瑞士等近20个国家的侵略者践踏过我国的国土,损害我国的主权,整个中华民族美丽而富饶的国土被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得支离破碎。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标志,而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最终使中国真正的成为了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切,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忽视国防安全是分不开的。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只注重对内的统治忽视列强对我国国防的破坏,从客观上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共产党正确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明确了当前的任务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以保障国防安全。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努力抗争下,我们打退了敌人,保护了我国国防安全。中国当代国防史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说起,我国国防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到一九五三年。国家处在对外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治愈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的时期。这个阶段我们解放了全国大陆和大部分沿海岛屿,肃清了国内各种非正规,不合法的军事力量的残余。加强了边防和海防,并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建立、健全了军事领导机构和军事制度。第二阶段是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这是我国国防建设突飞猛进的重大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召开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确立了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任务: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措施,涉及军队容量,国防开支,国防工业工程,军事院校等方面,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我国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成功爆炸了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三阶段则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们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保住了军队的稳定,在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地完成了氢弹实验和人造卫星的发射。第四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随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的观点的产生,我国的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发生战略性转变。国防和军队建设逐步走向健康发展轨道,人民解放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按照一定原则,对军队建设进行调整,增强军队在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自卫能力。把推进我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逐步实现向质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实现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保障力,信息力整体提高。

我国4000多年的国防历史,有过声威远播,天下归附的武功;有过因而不发,强掳驻足的宁静;有过遍体鳞伤,不堪回首的屈辱;也有过抗敌卫国的巨大胜利。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征途中,重温这一漫长的国防历史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经济是政治,军事的基础。强大的军事实力需要靠雄厚的经济来支撑。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就认识到国富才能强兵,自强方可自立,无不把发展经济作为巩固国防,争夺霸权的重要措施。由此看来,各朝各代的衰落,死亡,遭受外敌的入侵而不能自保,几乎毫无例外是这个王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结果动摇了国防的根基。例如清朝末期正因如此,不发展经济。在西方进入工业时代时,清统治者正忙于享受,防止国民与外国交流,闭关锁国,不发展经济,自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手里仍拿着冷兵器。当外来侵略时,却拿着冷兵器对抗外来的热兵器。由此可见,只有经济的强盛,才能有强大的国防,才能有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安全。国家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兴衰。只有政治的昌明,才能有巩固的国防。这是国防历史给我们提供的又一深刻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锐意进取的诸侯国就十分注意修明政治,变法图强,把尊贤厚士,举贤任能,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作为强国的根本大计。相反,秦朝实行暴政激起农民起义,终至推翻秦始皇梦想千秋万代,子孙相继的基业;明代晚期由于皇帝昏庸,宦官擅权,结党营私,始被起义军所败,后又为清军所亡。特别是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政治日趋腐朽,国防日益虚弱,面对列强入侵屡战屡败,乞降求和,割地赔款,使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将中国人民带进了苦难的深渊。

总之,国防的兴衰,王朝的更替,近代中国的百年国耻,都深刻地告诉我们,政治的昌明是国防巩固的基础,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我国国防史给予我们的另一重要启示,就是在面临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关头,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共同抵抗,才能筑起一道坚强的国防长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历史证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全国军民一致共同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意志,才是国防的真正的钢铁长城。这是造成淹没一切侵略者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基础;这是让一切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真正铜墙铁壁;这是民族自强的根本,国防力量的源泉。

篇2:浅谈中国国防史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1201班 学号:120420122 姓名:米园 指导老师:朱瑞波

浅谈中国广告史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广告在古代就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广告的发展也展现出它独特的风格,但是伴随而来的问题也困扰着人们,到底该如何认识我国的广告发展呢?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谈谈自己学习广告后的一些认识和感想。关键词:广告、历史、发展、前景

本篇文章一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广告历史摘自网络资料,主要介绍了中国广告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对中国广告的认识是自己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因为学习了解的知识有限,不足之处请见谅。

一.中国广告历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广告阶段

中国古代广告萌芽于公元前l0世纪左右,距今3000多年。根据《周记》记载,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凡是进行交易都“告子士”。在商周时代,交易要以铭文形式铭刻于青铜器之上,这种铭文可以称为最早的广告。

随着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中国早期的商业活动者开始采用广告形式来传播交换信息,出现了广告的最初形式。

1.声响广告 2.文物广告 3.幌子广告 4.烽火广告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广告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广告的大发展,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宋代广告主要有以下形式: 1.灯笼广告 2.悬物广告 3.幌子广告 4.招牌广告 5.招贴广告 6.印刷广告

北宋时期济南刘家针铺的广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广告。

7.插图广告

宋代以后,广告的突出形式就是明代的插图广告。

(三)中国近代广告

在本章中界定的中国近代广告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广告发展状况。中国近代广告最大的突破或称最突出的特征是利用近代西方出现的先进的传播媒介即报纸和广播电台进行广告。

1.广告形式(1)报刊广告(2)广播广告(3)霓虹灯广告(4)交通广告(5)招贴广告(6)橱窗广告 2.广告业的发展 3.广告理论的研究

中国对于广告理论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前后。在初期,广告理论被作为新闻学的研究和教学的组成部分,而后来才逐渐从新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四)新中国的广告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广告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恢复一停滞—发展”三个阶段。

1.广告恢复阶段

此阶段是指自新中国建立至60年代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党和政府首先对旧的广告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以使其适应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

2.广告停滞阶段

从60年代中期,由于“左”的路线影响,我国与国际广告界的接触交往几乎断绝。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广告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在传播媒介上,取缔了广告传播,在报纸上撤掉了广告版面。

3.广告发展时期

中国的广告理论和广告活动真正的发展时期,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国内广告与广告业的发展可谓是:“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国国内广告从允许其存在到完全禁止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大发展,其历史的阶段性极为显著,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态势是紧密结合的。建国初期由于思想认识未能解决,导致广告和广告业发展缓慢; 60年代以后,计划体制的影响和“左”的思想限制,取消了广告的作用,使广告陷于停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之后,客观上带动了广告和广告的繁荣发展,使广告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从而为世人瞩目。

二.对中国广告的认识

上述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广告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演变。广告由一开始单一的形式、简单的色彩,逐渐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现代广告,在这期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广告策划与创意相关知识,在这里我将谈谈关于中国广告的一些看法,由于学习了解的知识有限,不足之处,希望大家见谅。

(一)中国广告与文化 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中国的广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浓厚的历史底蕴下,中国的广告人从历史文化中发掘出中国的风格特点,他们运用一些元素、图案、故事等等,用中国的历史来展现产品的特点,以此来吸引大众。更有一些广告展现出独有中国人才能理解的文化背景,当你看到一些广告时,其中所含有的元素很可能触动你内心深处,即使你身在外国,但“我心归处是故乡”,它让你瞬间觉得身处祖国的怀抱中。

例如上图中的T恤和钱包。图中T恤上展现的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形象,图案中的仕女回眸,让人联想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好场面,图案整体展现出了古代仕女的古典风韵;而梅花的飘落使整幅景色更加融洽,让人联想到闭月羞花的典故;除此之外,如同中国书画一般,衣服的右边有一部分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钱包上最明显的就是戏剧人物形象,对国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除此之外,特色的盘扣也是一种明显的中国代表符号,而红色的边沿设计更体现了中国红在中国的美好寓意。

(二)对现代广告的认识

在历史的长河中,广告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不同时期的广告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由于自己对广告的了解有限,在这里就主要谈谈对现代广告的认识。

 现代广告的优点:

1.广告传递商品信息、树立品牌

广告通过传播信息,帮助企业和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产品和服务信息,消费者可以更详细的了解产品和品牌信息,从众多的产品或者品牌中选择自己想要的。

2.广告传授知识、指导投资

现代广告,五花八门,宣传着各种各样的新商品,同时,也在给消费者传授着各种各样的有关生活、工作的新知识。由于现代广告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新发明、新创造的产品,它必须花相当的时间去详细讲授和介绍这些新发明和新创造的原理和产品的工作机制,介绍产品的特性、用途和使用方法,从而通过广告简洁地把有关新发明、新创造的知识传授给大众。经常注意广告的人,尤其是注意有关新产品介绍的广告的人,可以获得许多知识,了解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从而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活跃思维。

广告可以通过对消费者进行消费导向和对游资投向进行指导,使之投资于企业股票、金融债券、建设集资或银行存款。集中分散在广大消费者手中的零散资金,使之变成巨额资本,投资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3.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陋习,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公益广告是一种宣传形式,一般不具有强制性,以其高品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来引导人们的观念更新。公益广告在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和对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功效。

 现代广告的缺点:

1.广告体制不健全,作品缺乏新意,表现形式单一。很多广告目标很明确,但是没有好的创意,表现效果不强,整体质量太差,难以很好诠释出广告目标。

2.广告由于和商业利润相依,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用各种方式甚至是媚俗的方式换取受众的青睐,污染了社会环境。从广告促进销售的实质来讲,无论是广告宣传的产品的质量也好,还是企业的文化也好,某种精神也好,都或多或少的有种让人误解的倾向,甚至出现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3.广告的广泛传播使受众陷于广告的设计情景中,助长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攀比陋习。广告为了实现产品的促销,大宣、特宣。“谁穿谁精神”、“XX男人的标志”、“地球人都知道”等等宣传,无形中扭曲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人们相互攀比,名牌消费成了趋势。

4.广告宣传的不严肃性,扭曲了传统文化,影响了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由于广告广泛传播和频繁出现,广告语言往往被人们所熟知,进而成为流行语。广告人在创作广告的时候有时考虑了广告的效应却忽略了文化本身。一些不良的广告用语,扭曲了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社会文化。

(三)对中国广告前景的认识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广告,中国广告的未来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现代些广告的现状,如何去更好的发展,需要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首先,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健全广告行业机制,调整结构,规范运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出更好更优秀的广告,正确的广告行业机制是不可缺少的。

其次,好的广告作品离不开好的创意,这就要求广告人不断的充实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积累很多的策划经验,厚积薄发,才能创造出好的广告。同时希望我们的广告是真正的中国创造,而不是单纯的中国制造,希望各位广告人创造出令世界惊艳的中国广告。

篇3:居安思危——浅谈中国国防发展

中国也应当加强与领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最近,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 参与其中的国家颇多, 中国为西亚及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强大的推动力, 这无疑是习主席的明策。其中, 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试想, 中俄联手, 美、日等国能耐我何!然而, 中国国家的性质就已经决定了中国不能存在盟国, 中国作为一个防御自卫型国家, 一旦与他国联手, 其他国家就会愈加的害怕, 他们就会想法加快肢解中国。中哈石油管线建立以后, 新疆便暴恐频繁, 后来中缅管线也随着中国的发展应运而生。因而, 暴恐的中心便有所分散与转移, 变成了新疆及云南, 笔者认为这是随着中国的石油管线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 我们不仅要与哈萨克斯坦、缅甸搞好关系, 同时也要加大国内的反恐力度, 内外结合, 以求利益最大化。一旦触发战争, 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供应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若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发生破裂, 中国就相当于自断一条后路。

其次, 中国应当着手于全民的国防教育。虽然中国设有《国防教育法》, 但只是有名无实, 并没有取得很好的实际效果。当代国民的尚武精神同前辈相比, 差之甚远。二战时, 瑞士作为一个小国能够安然无恙, 不仅仅因为它是中立国, 更重要的是全民皆兵。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是一位公民, 迈出左脚就是一位战士。上世纪, 中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 中国军民损失惨重, 也归结于越南的全民国防教育。“国无防不立, 民无防不安”, 可见国防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也足以彰显全民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国家, 即国是放大了的家, 国之不存, 家将焉附?只有全体行动起来, 重拾尚武精神, 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志愿军为榜样, 才能使中国的国防得到系统的升级, 从而牢不可破, 这也必使早已觊觎中国已久的国家闻风丧胆。

最后, 针对中国现在的情况, 发展软实力也不容忽视。表象上, 中国是太平盛世, 可谁能够料想, 实际上内部早已硝烟四起。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早就对中国发起了攻击, 并且中国是战败国。新时代的武器, 以思想文化为传播的媒介, “杀人不见血”, 青少年无不中招。学生群体虽然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但还是未能避免崇洋媚外。圣诞节、万圣节这些外来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度远远胜于传统节日, 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好莱坞电影的票房在内地高于其盛产地, 而中国制造的电影无人问津, 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资本主义的如意算盘就像十条戒令所说的那样就要实现了吗?泱泱华夏, 孔孟之道, 传统文化, 难道就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了吗?

篇4:中国国防要强身

中国2013年国防白皮书称:“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坚强保障。”一个常识是,国防安全不单取决于本国的军事实力,也与其他国家的军力建设和合作状况紧密关联。相比中国的经济崛起,外界对中国的军事崛起更为敏感。中国的国防“强身”,需要提防随之而来的外部压力,并以更清晰的战略视野来优化自身的军力部署。

国防“强身”

2011年1月11日,中国自主研发的隐形战机歼-20实现首飞。当时正值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此前他曾公开表示,这款标志着中国空军实力质的提升的新型战机,可能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首飞。尽管美国官方事后称对中国军备发展情况“尽在掌握中”,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其公开表态的那样。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国际安全问题专家阿什利·特里斯在其文章中透露,美国情报界承认,虽然美国对所掌握的中国军事发展项目并不吃惊,但是对这些项目的推进步伐及其成熟的速度感到惊讶。歼-20的首飞,事实上拉开了中国新型军事装备有序发展的序幕。此后,中国第二款隐形战机歼-31,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国产舰载机歼-15、武直-10型武装直升机、武直-19型武装攻击直升机、东风-21C中程地对地导弹、巨浪-2潜射战略导弹、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等一大批现代化军事装备相继亮相或装备部队。

对于中国新型军备近年来密集登场,外界普遍认为这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以及近20年来每年两位数的军费增长率。这种解释只触及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俄罗斯智库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去年发布过一份题为“流星:21世纪中国的军事机器”的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尽可能引进外国先进军事技术,但会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自己的国防工业发展中,自1949年以来中国军备的进口与出口存在几轮明显的“循环”,这个循环以约12年为周期。如果以这个“12年循环”来看,自2008年起,中国军备正好进入新一轮出口时期,而这也意味着中国进入新一轮军事技术、军备制造能力的收获期。

俄智库报告提到的,实际上就是中国军备长期以来坚持的引进、消化、创新的路径。而且,数十年的技术储备、对原始创新的重视以及缜密的国防科技发展战略,使中国正在走出这种军备进口与出口的循环。也就是说,中国2020年前不仅会陆续推出新型军事装备,而且这种势头在2020年后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下去。巴西学者尼古拉斯·特里贝对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国防科技发展做过比较,他认为,与苏联以保密和隔离为特征的军事技术创新体系不同,中国的军事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开放,重视军民两用和原始创新,在这一点上更类似美国的“军事—工业—科研”复合结构。特里贝认为,中国从1990年代起开始重视原始创新,意在降低对尖端武器和关键技术的依赖,而把军民两用作为清晰的战略,也使军事科技对民用科技的外溢效应,影响了广泛的制造业部门,尤其在电子和航空领域。

军队内部结构调整以及作战体制变革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国防部否认了“正在试点建立联合作战司令部”的报道,但中国军队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方面已经迈出了步伐。最近几年中国军队内部的改革也在积极推进,比如强化军委总部战略管理功能、组建战略规划部等。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根据中央有关决定精神,下一步我们将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适时深化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之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也提出,要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推进联合作战训练和保障体制改革。

外部反应

早在2006年,美国国防部的《4年防务评估报告》就指出,在大国和新兴国家之中,中国的军事能力与美国形成竞争的潜力最大。美国推行“亚洲再平衡”战略、强化亚洲同盟体系,加强前沿部署,无疑都是为了应对中国军事崛起。不过,美国的应对方式是在战术上保持绝对的军事优势,在战略上与中国进行接触并维持某种平衡。这一点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2013年发布的题为“面向2030年的中国军事与美日军事同盟”报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该报告将美国的应对手段概括为三点,第一是积极的前沿部署,第二是有条件的进攻和防御。这两点都是为了在军事领域保持对中国的绝对优势。但该报道也提到,有条件的进攻和防御中,压制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只限于中国大陆以外以及沿海,不涉及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第三点是防御性平衡,旨在与中国在亚太地区建立更加平衡的合作型关系。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学者乔纳森·霍尔斯拉格,将中国周边国家应对中国军事崛起的方式总结为“内部平衡”“外部平衡”“对冲战略”以及“搭便车”四种类型。不过,他认为目前这些国家主要采用的是前两种方式,即通过提升自身的军力以及加强与其他大国(主要是美国)之间的军事关系,来“平衡”中国军力增长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表现最为明显,而且在操作上最具对抗性。日本近年来在军事战略、军事部署、军备采购等方面的变化,主要的针对对象就是中国。英国沃里克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弗·休斯认为,日本在2010年的防卫计划大纲中放弃“基础防卫力量”的概念,转向构建“动态防御力量”,深受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在具体的军事能力发展上,日本正通过提升自卫队的军备来抗衡中国军力现代化。休斯认为,在日美同盟问题上,日本降低了“被卷入”中美对抗的担忧,转而防止在日中危机中“被抛弃”。

在休斯看来,韩国的军事应对是东北亚国家中最不被动,也是最不直接针对中国的国家,因为韩国的主要军事威胁来自朝鲜。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学者安德鲁·希勒认为,澳大利亚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军力以及未来意图的担忧,使它们将继续加强与美国的安全联系,这些国家对中国普遍采用的是“平衡”战略,但不同的国家在具体政策上有所不同。虽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但印度对中国军力增长相对来说不如东亚国家那么敏感。印度国防分析研究所学者阿伦·赛格尔在其题为“中国军事现代化:印度的回应”一文中表示,印度普遍的看法是,中国军事现代化与大战略意在与美国进行地缘政治竞争,印度的担忧主要来自于军事科技发展导致的与中国空间距离感的消失。

安全困境

霍尔斯拉格在其专著《受困的巨人:中国的军事崛起》一书中写道:中国是亚洲地缘政治的中心,这既给中国提供了施展地区影响力的绝佳机会,也迫使中国应对其他大国势力范围变动所带来的挑战。特里斯认为,中国的“中心”位置使它处于亚洲地缘政治的核心地带,该地区的国家要么与中国陆地接壤,要么与中国海上相邻,这就决定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几乎会影响到每个亚洲国家。中国地缘政治的这种独特性,无疑也会给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造成外部压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安全问题学者泰勒·弗拉威尔认为,中国以保守、非扩张为特征的军事现代化,也可能增加东亚的不稳定性,中国军力尤其海军实力的增长,会导致地区陷入安全困境。

从安全困境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相关国家对中国的警惕和防范会越来越明显。这些国家采取平衡和牵制的意图越强烈,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就可能越大。特里斯就认为,中美之间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安全困境,而这是中美两国未来数十年不得不应对的问题。“只要中国实力继续增长,美国就会对这种增长给地区安全以及它的霸权地位造成的挑战感到紧张,而中国也会继续对美国是否会投入更多的战略资源来遏制其发展感到焦虑。”不过,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美国之间多维度的双边关系,是缓和安全困境的重要积极因素。在这一点上,中美之间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共识。

中美领导人都强调“健康、稳定、可靠”的两军关系是中美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国防部2010年的《4年防务评估报告》称:“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必须是多方面的,并通过建立信心和消除误解这种互惠的方式加以增强。美中应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以便就分歧进行磋商,从而管理并最终降低冲突风险。”美防长哈格尔在2013年5月的香格里拉会议上表示,与中国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也是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米歇尔·斯韦因认为,对于中国在东亚军事实力增长的回应,必须结合军事和非军事元素,不能只着眼于遏制中国的威胁性行为,还要考虑减少不信任、强化合作,让中国感觉到它的核心利益没有受到侵害。

篇5:浅谈中国国防史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国防,沉甸甸的两个字,它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可靠的国防能让一个国家自信于自己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不用担心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受制于人。

国防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为国家的利益而服务。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一切国防的共同实质,都是以捍卫和扩大国家利益为核心的。

当今国际局势总体趋向缓和,发展大规模的世界大战的几率越来越小。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同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基本上呈现“小冲突、大战略”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立足于本国的根本利益,加强安全政策和军事战略的调整。当今的中国,首先要明确认识当今世界的军事形势,从而对本国国防军事战略进行调整。而国防政策,作为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和使用国防力量的准则,是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政治和制度保证。中国国防政策是由中国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对外政策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共同决定的。透过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可见一斑。

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容如下: 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虽有共计约230万的现役部队,规模可谓不小,但归根结底,武装部队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是必须具备的。因此,“台独”、“藏独”等试图分裂国家的行为一旦上演,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对其展开迅速打击。一切形式的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必须被坚决防范和遏止。另外,如遇天灾(例如洪水),为维护社会稳定,军队仍将冲在最前面,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力求将损失降到最小。

“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军队建设同国防的质量息息相关,一个好的、组织纪律严明的军队将大大推动国防水平的提升。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整体的现代化气息之中,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也是必须的。并且,不仅要建设好当前的国防力量,还要放眼未来,为中国国防的后备力量储备人才。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防教育的普及,让普通群众接触并理解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支持国家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升人民群众参军的积极性。

“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信息技术是改变战争形态的推手。信息化战争就是要综合集成,技术融合,一体化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裁军仍让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从古代一对一刀枪剑戟乱舞的肉搏到近现代的各种枪支弹药武器,再到未来的利用信息技术精确控制、立体化作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客观上减少了战争对于人员的需求。军队的数量已降至次要矛盾,而军队的质量上升为主要矛盾。部队的精简更有利于中国国防整体实力的提升。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既不主动积极进攻,也不被动消极防御。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非美国那样的霸权主义。但中国的防御仍是积极的、主动的。比如最近很热的钓鱼岛问题,对于日本嚣张的态度,中国政府及军方的表现就很强硬,不仅外交上绝不口软,也在实践中配合,举办军事演习等,回应日方的示威。

“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同常规武器相比,核武器具有毁灭性的大规模杀伤力,一旦滥用,可能会造成全人类的毁灭,而正常的使用(如核电站的建设)可以造福人类。中国政府早已申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的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这种郑重的承诺一方面表明了中国作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对世界和平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对外来侵略等报以的不卑不亢的态度,对国民的安全的维护。

“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国防永远为国家利益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它仿佛一道屏障,保障者国内的安定、和平。正因为有着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老百姓才能够自由、安逸的生活,而不用像中东等**不断地区的人民一样,为能否活到明天而担心。

那么,如此近乎完备的国防政策,是否真的有必要呢?我觉得有,很有必要。据中国社科院专家2011年所发布《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可知中国2011年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而目前来看,这些潜在的安全威胁非但未得到改观,反而变本加厉。中国东海问题、钓鱼岛争端已至白热化程度,原本就脆弱的中日关系更是出现了裂痕。中美竞争继续加剧,美国仍寄希望于遏制中国崛起。周边国家中,印度积极谋求军事上的霸主地位,不断加大军费投入,更新武器装备,已给中国造成很大威胁。朝鲜半岛依旧动荡,“无核化”问题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甚至可能进一步成为开启东亚核武竞争的潘多拉魔盒。南海同样不安宁,各国纷纷觊觎于资源能等利益,对我国不断骚扰和进犯。

篇6:浅谈中国国防史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的国防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爱党爱国、心系国防、崇尚英雄的思想情怀,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的浓厚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市文联、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 “中国梦·国防情”国防教育主题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征文时间:9月26——10月31日。

二、征文主题:以“中国梦·国防情”为主题,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抒写参与国防知识学习、接受国防教育、参加军事训练的经历和体会;反映国防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的情怀,畅想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美丽愿景。

三、征文形式:内容要围绕主题,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在1500字以内。

四、参与对象: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热衷于国防事业的各界群众。

五、奖项设置:征稿结束后,主办单位将组成评委会对来稿按成人组和学生组进行评选。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20名。成人组按1000元、600元、400元、10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学生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对于高质量作品,将择优推荐在《大江》和“武穴发布”发表。

六、投稿方式:请发送投稿电子文档至邮箱:16192834@qq.com或“武穴市文联江帅收”,并注明“征文”字样,文档中需清楚填写作者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

武穴市委宣传部

篇7:国防情,中国梦

学院班级:

姓名: 学号:

高校作为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而“90后”又是当前大学生中的主要群体。能否提升“90后”大学生自身的国防素质。务实国防教育的基础,便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高校大学生必须加强国防教育,以此在“90后”大学生思想中形成一定的国防梦。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的目的是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公民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知识、意志、技能和体魄。

当前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当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新世纪,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上仍存在着许多复杂、不稳定的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民族分裂势力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国防建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作为“90后”大学生必须充分认清加强国防意识、提升国防观念的重要性,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从自身出发,认清形势,为国防建设尽心尽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90后”独生子女进入大学 校园。人们在感叹他们拥有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敏捷的思维和活跃的个性特征时,不免也在担心这些温室中的花朵能否经历风吹雨打、能否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优秀传统。特别是当国家面临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时,能否挺身而出,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又能否彰显出当代青年的精神特质。然而,“90后”的我们似乎认为国防教育是军人的事情,是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我们没有看到国防建设需要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奉献和努力,更没有看到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国防观念淡薄。以至于国防知识也只不过是被强迫着参加我们认为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在课堂上,睡觉便是我们的主旋律,当被问及什么是国防教育时,那羞涩的表情和无言以对的尴尬场面,无不透视出我们国防知识的匮乏。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90后”,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享受着前辈们用血肉之躯打下来的胜利果实。但是,当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校园,也许“莫忘历史教训,铸就现代国防”、“太平盛世也要居安思危。和平岁月需警钟长鸣”、“落后就要挨打”这些鲜活生动的话语一定会触及我们心灵的最深处。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国防教育联系到一起。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是全民国防教育日,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防教育的主题节日。目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普及国防教育,使全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参与国防建设。一是针对和平时期人们国防观念淡化,需要加强国防教育;二是为全民参与国防教育活动提供一个大众化、社会化的载体。依法确立一个每年都能让全体公民共同接受国防教育的时机,可以更好体现我国国防教育的全民性、全社会性的特点。国防更是与“90后”大学生们息息相关的事情。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90后”大学生是国防教育的主要群体。是战时的后备力量,所以提升这一群体的国防观念,显得更为重要。

在我国,加强“90后”这一特殊群体国防教育,使其文化素质、接受能力有所增强,更易于掌握高技术的武器知识,战时就可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加强国防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关系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问题。

加强“90后”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势在必行,并应不断完善机制,促进国防教育的健康运转;巧用资源,扩大国防教育辐射功能;拓展渠道,提升国防教育生机活力;军民融合,提升国防教育质量和效益,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人民早已家喻户晓的千古名训。强化国防教育不仅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的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巩固国防的需要。这对实现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推动 “90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 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使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更大的贡献。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的新路子。

我们要以知行合一的态度为实现“中国梦”投身实践。回首中外历史,说空话,讲大话而言行相左,一事无成的例子并不鲜见。战国时期的赵括“纸上谈兵”,空有满腹军事理论,在战场上却不能奏效,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国家衰败灭亡。习近平主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话语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投身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才能在不断迈向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我们是一群。我们有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霸气,更有着献身国防献身使命的决计与勇气。在国家和人民需求我们的时分,我们人民子弟兵会毫不犹疑的挺身而出;在国家遭到外敌欺负人民处于水深炽热的时分,我们人民解放军会义不容辞的挑起民族的脊梁,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的使命。击水三千里,万丈豪清扬。踏足云峰处,重看日月天。逆流三百丈,有我国防郎。挥洒天地间,谁人担负当?这就是我们当代军人当代国防儿郎的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国防灵魂。

少年强则中国强。伟大的时代呼唤青年,雄伟的事业培养群英。90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以崇高的爱国清操和真诚的民族清感,为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国家的建立与开展、人民的安康与幸福奉献青春和力气,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留下了青春的脚印。当代青年要与祖国共奋进,坚决跟党走的信心。国家的开展、民族的复兴,是青年成就事业的根本前提。作为一名国防生,更应如此。把祖国的利益放在最高地位,为民族复兴而不懈斗争。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这样的青春才是真正亮丽的青春。生逢盛世的当代青年,要襟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决中国特征社会主义理想信心,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坚决不移地听党的话、跟党走,实在做到把个人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一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爱党、爱国的热清转化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斗争的持久动力和举动。

我们是怒放在五月花海里的海棠,分发着沁人心脾的淡淡的清香。国防,即国防建设所必须的国防、军事知识。学习现代国防知识,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于增强广大民兵的国防意识,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投身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8:浅谈中国翻译史中的翻译原则

一、中国翻译史发展的主要时期

1) 译经时期。隋唐时期为我国翻译史上的译经时期, 佛经为翻译的主要内容, 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时期, 更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 出现了以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为代表的翻译家, 这个时期的佛经翻译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2) 西学东渐时期。明末清初为我国翻译史上的西学东渐时期,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 译介了大量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西方科学著作, 确定了这个时期翻译作品科技性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翻译使中国首次见识到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这次科技翻译浪潮中出现了被誉为译界“三杰”的梁启超、林纾、严复等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3) 新潮传播时期。“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五四”以后, 翻译主题转为社会科学和文学作品, 主要体现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白话文逐渐代替了文言文, 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都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 掀起了翻译界、文学界的新潮运动。4) 创新立业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翻译事业出现了一段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初期国家对马列著作的汉译和《毛泽东选集》民族经文及外文的翻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与此同时, 一些经典的中国作品也被介绍给外国读者。翻译从过去的“零敲碎打”发展成有规模的活动, 翻译内容也以教科书、工具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改革开放后西方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大量进入中国, 近年来随着世界国际交流频繁,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对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 翻译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二、不同时期的翻译原则

1) 隋唐的“文、质”之争。隋唐时期已出现“文”与“质”之争, 实则意译、直译之争, 主张“文”的翻译家强调翻译的修辞和通顺及译文的可读性 (意译) , 主张“质”的翻译家则强调翻译的不增不减, 即忠实性 (直译) 。两种都有片面性。如前秦时期, 佛经翻译家赵政和释道安主张严格的直译, 而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 其译作既忠实表达原文, 又妙趣盎然。到唐代佛经翻译顶峰时期玄奘提出的翻译标准为“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意即“忠实、通顺”, 同时考虑到了作者和读者, 具有进步性。2) 清末民初的“信、达、雅”原则。19世纪末,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三字翻译标准客观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推出的最初阶段几乎达到“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信”和“达”, 用做评价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在我国翻译界一直没有异议, 对于“雅”, 译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不能脱离原文, 片面求雅, 如若原文不雅, 而译文十分的雅, 这不是违背了信的原则吗?况且严复主张的是古雅, 即用古文进行翻译。在古文写作盛行时期, 翻译文章翻译的古雅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但是在胡适提倡白话文后, 再去追求古雅就不符合时代要求了, 所以针对严复的“雅”我们应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 圆满地实现“信、达、雅”这三个原则。3) “五四”时期的翻译原则。“五四”运动以后, 我国翻译进入一个新时期, 许多文化名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原则, 给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一个新的诠释, 不管是林语堂提出的忠实、通顺、美的三标准, 还是鲁迅提出的“兼顾两面”的翻译原则和“宁信不顺”的严格直译原则, 大部分都没有跳出严复“信、达、雅”的圈子。4) 建国后的翻译原则。随着翻译实践的丰富, 我国翻译理论研究近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严复“信、达、雅”原则在翻译界长期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情况下, 一些翻译家从美学角度提出了翻译原则。傅雷反对堆砌文字, 提倡“传神达意”的“神似”原则, 钱钟书随后也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其“化境”较之傅雷的“神似”更进一步, 对文学翻译水平提出了最高的标准。改革开放后, 中国在经历文革的文化低迷期后, 翻译界重新出现活跃氛围。翻译家金隄在《等效翻译探讨》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等效”翻译原则, 把视角转移到了读者身上, 为解决长期存在的“信”与“顺”的矛盾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将翻译理论中西合璧推陈出新的翻译家还有刘重德, 他把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和严复的“信、达、雅”综合起来, 根据自己翻译的个人体验, 提出了“信、达、切”的三字翻译标准。

三、原则的运用

翻译原则的不同, 对同样的译文就会有不同的评判。比如, 美国第十六届总统Abraham Lincoln的《底格里斯堡演说》的最后一句:that gove rnm e nt if the pe ople, by the pe ople, for the pe ople, s hallnot pe ris h from the e arth.译文A:并且使这个民有, 民治, 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译文B:要使这个归人民所有, 由人民管理, 为人民办事的政权在世上永远存在。以“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来评判, 无疑译文A优于译文B, 但是若以“动态对等”的标准来评判, 结论可能就相反了, 因为当地英语的使用者对于原文中的ofthe people, bythe people, forthe pe ople的反应是口语化, 朴素, 而又贴近民众。与之“匹配”的是译文B, 而不是译文A, 以汉语为母语者对译文A (尤其是, “民有, 民治, 民享”) 的反应是书面语, 用词考究, 而又学究气十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翻译是一项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要想真正把一篇文章翻译得十分完美, 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在众多的翻译原则中, 我们既不能固守于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的标准来进行翻译工作, 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但是其中最基本的三个原则我们是必须遵从的:一、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二、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三、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有人偏重精心的再创造, 视翻译为艺术, 有人偏重一定的客观规律, 视翻译为科学, 但是, 不管视为艺术, 还是视为科学, 翻译的根本任务即在于传真, 译者不能充当说谎的媒婆, 否则就会怨偶无数。

四、结语

纵观中国翻译发展史, 中国翻译原则从最初一丝不苟模仿原文句法的“质”发展成允许在句法上有一定自由的“信”, 最后在“信”的基础上, 演变成充满创造精神的“化”, 无论何时它一直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 然而目前翻译界对翻译原则问题仍然没有完全一致的定论。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 “翻译如婚姻, 是一门两相妥协的艺术”, 要在众多翻译原则中如何平衡变通, 提高可译程度, 以求译文的至善至美, 这就要看译者自身的修养了。总之, 翻译时译者必须关注原文及译文遣词造句的语域, 使译文不仅在语义上合意, 而且在语用上合宜。译文除了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之外, 还必须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译作与原作的最佳近似度。

摘要:翻译, 无论是作为文化现象、思想活动, 还是作为一项职业、一种知识技能, 总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翻译的原则也是与时俱进。本文拟从中国翻译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期分析不同时期的翻译原则, 以此浅谈不同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研出版社, 2000.

上一篇:你写我猜游戏加油稿下一篇:钉纽扣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