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紫的世界里作文

2024-04-30

在蓝紫的世界里作文(精选14篇)

篇1:在蓝紫的世界里作文

在蓝紫的世界里五年级作文

我喜欢紫。紫色代表温馨,浪漫;我更爱蓝,绵延的天空中一种淡淡的蓝。

在夜里星辰,紫色抚摸我的梦魂,蓝色则陪我悄悄入睡。在夜里,我找不到黑夜的恐惧,大概是紫色把它们驱赶在离我很远很远的沙漠中吧。

房间里的墙壁是纯白色的,在寂静的.夜晚中,远处的一束紫色灯光照进墙来,莫名其妙的,心中有一种温馨。梦里,我梦见小时候的生日蛋糕上有一层淡淡的紫色。

太阳虽然还没有升起来,但我早早就爬下了床。我站在窗前守候着寂寞。我突然对天空微笑,那是因为我看到了蓝。天空上没有云,只有无际的蓝;没有风,只有风,只有希望。窗前的紫罗兰,在蓝色的世界里,显得特别浪漫。

蓝紫,你们带着一无所求的心走进我的世界。你们带给我温馨,浪漫,带给我快乐,希望。图画中,没有你们的掺和,这幅画似乎很很无味……你们看,紫色却带有纯纯的蓝得流星,向我飞来,我急忙双手并拢,许下了心愿……

篇2:在蓝紫的世界里作文

听妈妈唱歌,是件幸福的事。小时候躺在妈妈的怀里,听妈妈从心里哼出来的音调,声音不大,但我却懂得每一个音符都是爱。我最爱听妈妈唱摇篮曲了,句句那么舒心悦耳,使我在喧闹之际能静下心来进入梦乡。我喜欢上了聆听,懂得了享受生活。我慢慢地长大。妈妈的歌声不仅是我进入梦乡的摇篮曲,更是让我明白事理、懂得生活的催化剂。读完小学二年级,家人便决定把我送到外镇叔叔家就读,我哭着喊着怎么也不愿去。妈妈摸着我的额头,在我耳边轻轻地唱:“小白船,不怕急流,不怕险滩,飘呀飘呀,飘过河流,飘进海洋……孩子,迟早是要离开父母的,还不如早些离开去外面见识见识。你看,外面的风景多么好,你跟叔叔一定会生活的很开心……”我不再哭闹,好像有所明白似的点点头。以后的生活,我也如妈妈说的那样很开心,因为我心底里听到妈妈在为我唱歌,教我坚强。

我喜欢上了音乐,并像妈妈教我那样,用音乐激励自己去攻克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堡垒。每当心灵受到挫伤,感到无助悲哀时,我便唱起了激昂的曲子。慷慨激昂的歌传达我的心声,带着我的感情从肺腑里放飞出来,它使我感到心胸开阔,使我产生力量。歌声唱出了我的烦恼,抚平我的忧伤,让我心平气和,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幸。

篇3:让孩子在音乐的世界里翱翔

由于我们区教育局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做了很多的工作, 使我们也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不同的教育思想, 除了音乐上比较优秀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国内的新教育, 国外的华德福教育, 以及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 让我们对音乐和音乐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不说辞典里对音乐这一词条的解释, 也不说大学音乐基础教程里对音乐的名词解释, 如果要是让一个普通人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音乐, 他会说什么呢?

我们想他会说, 音乐首先是好听的, 然后是让人放松的, 还有是让人愉快的。

我们见到有的很优秀的老师上的很“优秀”的课, 流程似乎无懈可击, 教法似乎无懈可击, 学生的座姿比较端正, 演唱的声音也比较完美, 能够看得出平时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但学生下课之后就伸懒腰, 一出门就脱口而出:“累死我了!”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 这么好的一节音乐课怎么会让学生那么累?作为听课者, 我们享受到了学生演唱带来的美好审美体验, 享受其中, 可是学生本身作为演唱者, 他们是主动地愉快地参与表演和演唱, 还是被老师作为一节优秀展示课的工具被动调遣?我们的音乐课是应该让学生放松, 体会愉悦, 下课满面笑容, 还是应该进行扎实的基本功的训练?在这样的课上, 音乐本身令人愉快和轻松的目的好像没有实现, 原因是什么呢?

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学生一天有太多的时间在钻研数学、语文、英语, 因为那些是考试科目, 成绩的好坏的确是影响着一个学生、一个班乃至一个学校的声誉。他们已经很累了, 好不容易一周就这么两节音乐课, 我们还把他们整得似乎唱得很专业, 演奏得很专业, 还让他们觉得更累。我们教音乐的老师, 没有从整体上去考虑音乐和音乐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及人的成长过程中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片面地狭隘地过于重视自己的音乐学科, 有时思考的重点可能更多地放在专业知识、技能、教法上等等, 其实往往忽略了音乐本身的愉悦价值, 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对音乐的需求。

教育的价值, 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音乐学科是辅助整体的教育体系来实现这一价值的。

当一个孩子出生来到尘世, 有三种东西是人之初所盼望的:善、美、真。

在生命的最初7年里, 善的原则对孩子最为重要, 他们观看我们, 观看周围的世界, 他们内心会感到这个世界是善的。

7~14岁的孩子接近这个世界, 并寻求美, 他们享受各种美的事物, 他们也发自内心地想要创造美———绘画、唱歌、朗诵诗……

14~21岁期间, 他们寻求真, 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真实和真理。

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 最初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慢。我们的教育似乎更急于求成一些, 音乐教学也犯着急于求成的毛病, 过于强调一节课的成败, 忽略了音乐长期的、系统的情感审美。

端正地坐一节课唱歌真的是很累的, 音乐课堂上多数的椅子是没有靠背的, 也没有桌子让学生哪怕暂时因为累了借一下力用来小憩的, 老师们想到过这一点没有?老师在课堂上热血沸腾地一直顺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向完美冲刺的时候, 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学生是否累了, 是否打断一下这种冲刺让学生动一动?如果一个教师不具备很精深的教学艺术, 哪怕来一段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舞蹈让他们动一动, 体会一下欢愉也不是不可以。我们认为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愉悦和音乐的放松比在无趣的状态下学习音乐技能更重要。

音乐学科作为艺术教育学科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新课标中强调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 通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来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逐步提升,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第一位。那么, 怎样让我们的孩子们愉快地在音乐的世界里翱翔呢?

这里不难看出有两个重要的点:就是怎样在兴味盎然的状态下进行音乐情感的审美体验?音乐知识与技能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恰如其分的学习, 以帮助音乐情感的表现?

我们不是不要好的高水平的技能技巧, 而是如何在平时扎实的技能技巧训练时找到愉快的方式去进行, 发现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倦的时候如何及时地停下来, 重拾轻松与愉悦。

失败的课是这样的:这节课上完了, 下节课还得来;成功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这节课上完了, 下节课还想来。

其实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就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过中, 我们的老师要想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灵活地运用到每节音乐上, 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

一个好的音乐教师除了具备较精深的音乐专业素养之外, 更多地还应该具备其他两点:研习不同的教育思想, 杂家杂谈, 触类旁通, 融会贯通;涉猎更多的艺术门类, 如戏剧、美术等等, 多读书, 不仅仅要看专业的书, 还要读大量大量其他的书, 增强文化内涵、文化深度和文化修养, 你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搞音乐教育的。

师与匠的区别就在于文化深度上。当一个人的专业发展到瓶颈的时候, 文化深度和修养会帮助你重新腾飞。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最高的美术、音乐学府招收学生时对文化分要求相对比较高的原因。

篇4:在声音的世界里

我喜欢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 》,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分粗犷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我喜欢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雯》,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我总觉得用这样的曲子做背景音乐是最合适的;河南坠子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小大姐的白话;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强剌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青年时代我开始接触西洋音乐了,《桑塔露琪亚》《我的太阳》《伏尔加船夫曲》《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老人河》,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强健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得那样强劲。

很快地,我投身到苏联歌曲的海洋里去了。《喀秋莎》和《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打头,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苏联歌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不管苏联的历史将会怎么样书写,我永远爱这些歌曲,包括歌颂斯大林的歌,他们意味着的与其说是苏联的政治和历史,不如说是我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音乐毕竟不是公文,当公文失效了的时候,(尽管与一个时期的公文有关的)音乐却会留存下来,脱离开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规定,脱离开那时的作曲家与听众给声音附加上去的种种具体目的和具体限制,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这样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了,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是“恒久”,正像一首苏联歌曲所唱的那样,它是“在火里还会燃烧,在水里也还会下沉”的。

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水准并不怎么样。我不会演奏任何一样乐器,不会拿起五线谱视唱,不知道许多大音乐家的姓名与代表作。但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进入了声音的世界,我的身心如鱼得水。莫扎特使我觉得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柴可夫斯基给我以深沉、忧郁而又翩翩潇洒的美。贝多芬则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丰赡使我五体投地得喘不过气来。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听他们的作品,是我能够健康地活着、继续健康地活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保证和力量的源泉。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也自有它的魅力。周璇、邓丽君、韦唯,以及美国的约翰·丹佛、芭芭拉,德国的尼娜,苏联的布加乔娃,西班牙的胡里奥,都有打动我的地方。我甚至于想过,如果我当年不去搞写作,如果我去学唱通俗歌曲或者去学习器乐或者去学作曲呢?我相信,我会有一定成就的。并非由于我什么事都逞能,不是由于我声带特别好,只是由于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了。而经验告诉我,热爱,这已经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的保证了。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吗?

篇5:沉醉在什么的世界里作文

我出生的那一年,你25岁,风华正茂。妈妈说,你那时候像个毛头小子,经常带着我去捉蚂蚁,然后抱着我,伴随着我“咯咯”的笑声将我抛向天空。

我留着碎碎童花头的时候,你29岁,风华如旧。那个时候,你常常用刚长出来的胡磋蹭我的脸。那个时候,你会学着我把手放在头上装牛角。我的童年一在你对我的爱的世界里。

当我可以自己系红领巾去上学时,你31岁,健壮如故。我终于明白你也是有工作的,并不能每次都陪我在我身边。你被学校派去出差,走的时候,你理理妈妈被风吹乱的头发,又摸摸我的头,告诉我要听话。我盯着你看了许多,终于哽咽的伸出手和你拉钩。那一年,我从你离去的背影中看出了不舍。

当我可以自己扎马尾背着画板去写生时,你36岁,年轻不再,我察觉到你的苍老。或许我在梦里才可以回到那个年轻的你带着我到处撒野的时光了。你对我似乎严格了许多,似乎终于把我当女孩看了,不让我去玩儿得一身泥巴,而是让我坐在椅子安静的看书。我背着你,感受到你深邃目光中对我的爱。

现在,我坐在考场上安安静静想你的时候,你40岁,两鬓的头发些许白了,也不像年轻的时候拥有那么灿烂的笑了。但是,在妈妈数落我的时候,你还是会习惯性的把我护在身后,会在晚上我做作业的时候煮面给我吃……

十四岁的时光匆匆而逝,有很多东西变了,但唯一没有变的就是你对我的爱。

篇6:沉醉在什么的世界里作文

七、八年级,我与爸爸的关系总不太好,我们很少说话,他从不表扬我,似乎我的进步与他没任何关系,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是我学习成绩不大好他不喜欢我的。

上星期回家,依然和以前一样,先吃饭,然后完成家庭作业。晚上,妈妈回到家中,开始做晚饭,我自觉的去帮妈妈生火,一边和妈妈讲起了学校发生的事情。

妈妈说:“你要好好学习呀,上星期买了点新鲜排骨,你爸说一定要等到你回来了,做给你吃,说你现在忙,在学校作业多,经常吃不到饭。”我简直不相信这是爸爸说的,他一个大老粗,平时很少关心我的,还会有这么细腻的心思?妈妈见我没反应,偏过头来看了看我,再次强调。是的,妈妈用不着和我撒这样的谎。

听完妈妈的话,一丝丝的愧疚之情在心中升起。我以前总认为爸爸不喜欢我,可实际上他是很爱我的!想想,每个双休,他总是在家的,星期五准时接我回家,星期天按时送我上学,其实我坐车上下学很方便的,他总是自己开车接送我。有时他也会提议给我买衣服等日用品,以前我都没注意到这些细节,现在想来,他是男人,只是没妈妈这样善于表达罢了,而我却忽略了他对我的关心。

我又记起我们每次吃饭都是爸爸拿的筷子,而我每次都是吃的黑色筷子,原来,他还是留意到了我平时爱用黑色筷子吃饭,才把黑色筷子留给了我。

这次家长会,爸爸特意回家来参加,听说要发言,他在家认真的写稿子,没有一丝一豪的马虎。妈妈说:你爸爸在家写了几天的稿子,改了又改,生怕家长会上出丑。

听到这话同,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误会爸爸多长时间啊,我一直被爸爸无声的爱包围着,自己却浑然不知。

篇7:沉醉在什么的世界里作文

小时候不太能理解,别人家都是爸爸出外打工,为何我们家偏偏是妈妈出外打工?现在长大了我终于明白,爸爸身体不好,承受不了外面的重体力活,你才出去做工。可是妈妈,你是女人啊,在外做着和男人一样的劳动,该是多么的劳累啊。

你出外做工已经三个月了,三个月里我们只靠打电话来联系,头天晚上,你打电话来说,工厂里放假,准备回来住几天,看看我。那一刻,黑暗的夜晚仿佛一下子明亮了,我的心被快乐溢得满满的!一整夜,我睁着眼睛,数着羊子,看着窗外慢慢变白。

第二天,我去接你,帮你拎着小包,你扛着大包,一路上不停的问这问那,家里的事,学校的事,吃的,穿的……满心的喜悦、深切的关心都从话语中表露出来。回到家,你还依旧与往常一样给我展示你给我买的一些东西,你一边说着,一边拿给我看。放下东西,你双手扶着我的肩,打量着我,半天又说:你还说我又长胖了,又长高了。我好笑,三个月我就又长高了长胖了,只是你的愿望吧。

晚上,你做了很多菜,我们一家人吃着你亲手做的菜,感觉这就是世上最美的佳肴了!夜里,我和你睡一床,与你讲着在家与爸爸之间有趣的事,还告诉你我们家的香菇已经结了,还有鱼长了很多,兔子又下了几只小兔兔……你笑着说你的小跟屁虫长大了。

短短的几天很快过去了,你又要走了,现在,我懂了,为了这个家,为了我和哥哥的学费,为了爸爸那高额的药费,这个家,只能靠你。我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幼稚的抱怨你,怪你,埋怨你。如今,我真的长大了,我理解你的`无可奈何,理解你的工作。

篇8:让学生在丰富的语感世界里徜徉

那么, 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勤读多记, 潜移默化, 充实语言库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 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既是感知、理解的过程, 也是培养语感的开始。在对同一语言的反复朗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 这又是记忆、积累的过程。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 它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 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的规范语言, 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使规范语言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系统、条理性的痕迹。这样, 大脑对语言的反应自然就更快、更准、更敏感了, 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 这就是语感。因而,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诵读的作用, 可以通过朗读、默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以及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可见, 古人早已认识到诵读的重要作用。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一般都是名家代表作或流传千古的典范之作, 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高中生正值记忆的黄金时期, 熟读或背诵这些名篇与佳作, 就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 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 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朗读和背诵, 学生可以积累大量佳词妙句、华美篇章, 存贮语言, 积淀语感, 使语言能力不断提高。

二、广泛阅读, 丰富经历, 积累生活表象

生活表象是生成语感的物质基础。叶圣陶在与夏丐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一书中写道:“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情味, 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 得到真实的经验, 对于语文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 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段话强调了语感的形成与积累生活表象的密切关系。奥地利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想像一种语言, 就是想像一种生活。”生活经验愈丰富, 生活表象储存愈充盈, 语言符号向意象的转化就更迅捷, 语感就更强。

对中学生来说, 这一点正是他们的局限。有限的生活阅历大大制约了他们想象力的有效发挥, 影响了意象组合的准确性、完整性, 即妨碍了语言感受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语感力, 丰富他们头脑中的意象积累, 最主要的途径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应指导他们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收集古今中外的艺术表象。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 语感的培养便无从谈起。“读万卷书”正道出了博览群书的必要性。阅读时, 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博览。广泛浏览, 转益多师, 能拓展阅读范围, 扩大学生视野, 丰富其感知对象, 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 厚积薄发, 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 从而形成语感。

三、放飞想象, 诱发联想, 参透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 而且还有弦外之音、语外之意。作者能传达出、读者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或“可解不可解”之意, 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 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联想则是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 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 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将如丝如缕、若有若无的荷香比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是运用了通感手法。传神的描绘往往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 鉴赏文学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从文字领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 “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 才能“接近作者的旨趣”, 否则“如入宝山空手回, 结果将一无所得”。所以, 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在想象中睁开眼睛”, 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各种生活表象, 经过整合, 把文字复原为一个完整的画面。这样的训练多了, 学生自然能形成敏锐地从文字符号中感知形象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四、揣摩字词, 品味语句, 深究精彩语言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 未必理解得透, 必须多揣摩。”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 优秀的诗文往往用词准确生动, 语句简洁传神, 甚至到了非此词不可、非此词不用的程度。还有那些体现文章主旨, 流露作者情感的词句, 在文中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体会, 潜心领悟选词用语的规律和技巧,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感一定会日益增强。

例如, 《游园不值》中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妙就妙在“出”字, 如果把“出”换成“越、爬、伸、攀”等字, 就没有“出”好。因为“出”字比上列字“模糊”, 留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写出了春天里的生命力是无处不存在, 无时不舒张, 不知不觉而又悄然无声的。这句话写出了春天的生命勃发、生机盎然, 将抽象的“春”用红杏出墙的形象表现出来, 使人觉得春天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 给读者以视觉的愉悦、精神的振奋。

篇9:在没有大人的世界里

我一边择菜一边想:如果世界上没有大人就好了。

忽然,一阵风吹来,正在炒菜的妈妈和正在看书的爸爸不见了,我连忙跑出去一看,只见世界上所有的爸爸、妈妈都驾着东南风飞向天际了。

这正合我意,从此我们可以不受管了!我正得意,忽然,闻到一股焦味。我跑进厨房一看,原来是锅里的菜烧焦了。我把烧焦的菜扔进了垃圾箱,顺手把菜锅一掷,“哐啷”一声,锅子落在地上了。我想:反正没有大人在,不要紧,我还是抓紧时间去看书吧。于是,我就来到卧室,继续埋头看我的《儿童时代》。

转眼的功夫到了晌午。我看着书,觉得肚子饿得“咕咕”叫,平时妈妈准会又叫开了:“小琴呀,吃饭了。”甚至还会说:“一天到晚只知道看书,眼睛还要不要!”这些话我都听腻了!我一边走一边想,不觉来到了厨房,可是锅子空荡荡地躺在地上,没法,我只得上街买点心吃了。

大街上传来一阵喧闹声。我好奇地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有两个小孩儿在打架,围观的全是小孩儿,谁也劝不住他俩。

好不容易绕到食品商店,可这里也是一片混乱,一些孩子正在狼吞虎咽吃着糖果点心。我也抢上去抓了一只面包,正准备往嘴里塞,不料却被人抢走了。我扭头一看,是一个比我大一点的男孩儿,他抢去喂狗了。我气极,走过去对准那只狗狠狠地踢了一脚。那狗疼得对着我“汪汪”直叫。它的主人挥着拳头冲我而来,我吓得扭头逃走。我想:现在要是有个大人在该多好啊!

我无目的地向前走着,好像在寻找什么……

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哪里都有孩子呼唤他们爸爸、妈妈的声音,我止不住大声喊了起来:“我也要爸爸、妈妈呀!”

又是一阵风吹来,我的爸爸、妈妈和所有的大人都回来了。我们跳呀、唱啊,多么高兴啊!

篇10:沉醉在什么的世界里作文

转眼间,我已经步入了紧张的九年级了。

快到晚饭时间了,我停下手中的笔,向窗外望去,天黑蒙蒙的一片,雨点打落在树叶上发出滴嗒的响声,教室里亮着灯,我们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奋笔疾书,笔在纸上摩擦发出沙沙的动听的声音,与雨声融为一体。

肚子咕咕的叫了两声,我摸了摸肚子,想起还没完成的作业,心想:“今天还是不吃晚饭了吧”。于是便埋头继续做起了还没有完成的作业。

坚持上完了三节晚自习,我的肚子一直在抗议。走出教室,外面正飘着毛毛细雨,我背着书包慢慢向前走,伴着秋风,我感到又冷又饿。

出了校门,我看见了爸爸,他向我走来,默默地背起我的书包,还为我打起了伞。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不适,他竟然搂住了我,霎进,我眼眶湿润,感到无比的温暖与幸福!爸爸因为要养家糊口,很是辛苦,很少这样亲近我。因为我迈的步子小,走得很慢,所以爸爸也特意地减慢了速度,就这样我在爸爸的呵护下回到了家中。

到家以后我发现爸爸的后背已经被雨淋湿了。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的身上没有一点儿被雨淋到,都是爸爸为我承担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感动了。

爸爸转身向厨房走去,然后端出了两盘菜放在我的面前说:“快吃吧,这是专门为你留的,然后爸爸又细心地为我盛好了饭。我端起饭,吃着热乎乎的饭,心中又涌起了幸福。

因这妈妈生病,爸爸既要照顾妈妈,又要挣钱养家、供我读书,平时辛苦难言。今年我九年级了,爸爸为了让我吃好点睡舒服些,他提出让我走读,可是走读的话,必须天天下晚自习后要有人接才行,于是爸爸又多了一个任务,原先,他白天辛苦了晚上可以早点睡,现在却要风雨无阻的接我回家,想到这里,我很愧疚,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好孝敬我亲爱的爸爸妈妈。

篇11:在没有大人的世界里作文

好烦呀!

如果能像小飞侠彼得.潘一样,永远长不大,一群快乐的小孩在永无岛上游戏、冒险,一定很开心。哈哈,没有大人只有孩子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弹琴写作业,想玩多久电脑游戏都可以,下大雪也可以吃一大杯冰激凌,玩一天泥巴沙子变成小泥猴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开爸爸妈妈的车,在马路上比赛,”纾 薄纾 薄卑睿 卑パ剑糟了,乱套了,交通事故!好多车像碰碰车一样,挤成一团了。

”发什么呆呀,作业写完没有”,妈妈敲了敲我的书桌,哎,原来我又跑神了!幸好是假的,没有大人的世界,有优点也有缺点,虽然没有爸爸妈妈的唠叨批评,但是,玩游戏时间长了,会近视眼;冰激凌吃多了,会生病发烧;没有大人,世界会变得乱七八糟,孩子们永远长不大,不学习知识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那么,长大后就没有医生、科学家、农民、工人.....妈妈说,无论干什么,都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做的好。

彼得不想要长大,于是他逃家到了永无岛,永远当小孩,永远不会长大。而他有一天飞回原本的家,却发现他的爸妈已经将窗户深锁,而原本属于他的床上出现了另一个小孩。

篇12:在没有大人的世界里作文

第二天早晨,竟然没有一个人叫我起床,妈妈那烦人的叫声也没在我耳边响起,爸爸也不见了,难道那个人说的话是真的?不对,他们肯定上班去了,不过,他们不可能六点就去上班呀。我怀着对那人说的话半信半疑地给同学们打电话。“爸爸妈妈不在家。”“家里没人呀!”得到的回答都是一样。难道,这真的是没有大人的世界!我激动地给大家宣布这个“好消息”。大家欢呼起来,我把积攒的零花钱拿出来买东西。诶,反正没大人,那就自己拿吧。

我把好朋友请到家里,我们胡吃海喝,尽情玩耍。我们自由了,再也没大人管了,想吃多少零食就吃多少,冰激凌吃个够。我们蹦啊!唱啊!跳啊!突然,我的好朋友小明晕倒了,只见他满脸通红,紧闭牙齿,我摸摸他的头,好烫啊!“哎哟!哎哟!肚子疼死了,疼死了。”这边只见小博双手捂看肚子在地上打滚,哭着喊着。这可怎么办呢,一定是零食吃多了。应该吃药,可是诊所都关门了,我忽然想到家里还有我平时吃剩下的药。赶紧找出来,由于没有大人,必须小心谨慎地严格按照说明,不敢多吃。真是忙死了!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

我想去游乐园?没人;饭店?没人;水公园?还是没人。商场门挤破了,货品乱拿,保安?没有;。电也停了,水也停了,垃圾到处,臭气熏天,哭声、叫声、掺杂着摔打声,唉,没有大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太可怕了。突然,那个人又出现在我面前说:“孩子,没有大人的世界有多痛苦,你知道了吗?”“知道了,我错了。”“那你想不想让大人回来?”“想。”

篇13:让心灵的翅膀在儿童世界里放飞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儿童化,目标定位,教学原则,教学策略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儿童化缺失的具体表现

1. 作文内容成人化, 缺乏童趣。

在成人化的作文教学中, 老师一直推崇中心突出, 尤其是能提炼出相当高度的思想性的文章。这种强调文章思想深度的写作要求对成年人来说尚且有难度, 更何况不谙世事的儿童?翻开孩子们的习作, 我们难以看到孩子们天真活泼的个性, 难以看到孩子们鲜活的童心。在这种作文教学中, 孩子们把自己天真无邪的玩耍和各种彩色的幻想藏得严严实实, 而杜撰出一些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风格高尚的人和事, 使得作文丧失了童趣。

2. 作文情感虚假化, 远离童真。

作文贵在情感真实, 然而在成人化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指导学生作文, 使成人的思想情感取代了儿童的情感思想, 成人的生活代替了儿童的生活感受, 体现得最明显的莫过于作文命题过于脱离儿童生活实际, 作文要求限制过严, 影响到小学生真实情感的抒发。诸如“让座”、“共伞”、“扶盲人过马路”、“捡钱包”等具有“重要意义”却毫无新意的内容写进自己的作文。如此, 必然导致儿童作文情感的虚假, 作文远离童真。

3. 作文语言模式化, 缺乏个性。

有人认为, 目前的作文, 学生原本真实的语言表达被遮盖着, 表现更多的是公共语言是成人化语言……儿童应有的天真、质朴、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不见了踪影。类似“太阳在山背后睡觉”和“圆珠笔在纸上蹭痒”这样的句子, 难得在孩子们的作文中见到, 他们的异想天开和童言无忌都被习作之外。他们的作文充斥着一些莫名其妙的大人腔和套话, 苍白而贫乏, 语言千篇一律。儿童作文语言缺乏个性, 模式化严重, 原因在于教师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成人化倾向, 没能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教学。

二、小学作文教学儿童化的目标定位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论述为小学作文教学儿童化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要求小学生作文教学彻底改变过去的成人化倾向, 代之以唤醒孩子天性、激发孩子灵性、开启孩子智慧的作文教学, 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喜欢写作文, 感到有东西可写, 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能以孩子自己的视角和方法来表达生活的作文;能尽情地抒发喜怒哀乐, 流露自由的心灵世界, 尽情发挥想象和创造。为此, 我们应该重新定位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

1. 让孩子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

作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作文教学中必须确立“自己写, 写自己, 自己改”的主体意识。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 须认定作文者、读文者为学生, 即以学生为本位也。”以学生为本, 就要放飞孩子的童心, 鼓励学生自由想象, 各抒己见, 写出有个性、有童心和童趣的文章。

2. 唤醒孩子的灵性。

童真是自然的天性, 是毫无装饰的美丽。小学作文儿童化, 提倡孩子摒弃一切顾虑, 用自己的笔, 说自己的话, 写自己的事, 抒自己的情。敢说、爱说、会说, 在作文本上对老师、对家长、对身边的人述说所见所闻、喜怒哀乐。一篇篇的习作, 能让老师走进孩子的心灵, 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

3. 让孩子享受作文的情趣。

儿童化作文提倡作文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悟, 在饶有兴趣的观察、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生活中, 孩子们常常会专注于公园的花有没有张开笑脸, 草儿有没有挺直身体, 会兴趣盎然地参加“吹鸡毛”、“踩影子”等游戏, 兴致勃勃地来一场“模特”大赛;阳光灿烂的日子, 他们或漫步于草坪上, 或来到湖边, 用自己的心灵去“找风”。当孩子们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其中细致观察、尽情享受时, 写作的素材日积月累, 他们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功的喜悦, 从而可以提高对作文的兴趣。

三、小学生作文教学儿童化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 他们正处于少年儿童阶段, 年龄在六七岁至十二三岁, 生理、心理发育均未成熟, 与成人的观察行为、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别。然而, 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忽视了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 忽视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 要求小学生以成人化的心理去审视社会现象、人际关系, 以成人化的思维去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 用成人化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当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小学作文教学认识和实践的错位。小学作文教学要回归儿童化, 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己的生活, 必须遵循以下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1. 小学作文儿童化的教学原则。

(1) 树立全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小学作文教学要纠正成人化倾向实现儿童化的回归, 首先应从观念上树立全新的儿童观、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有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应该享有人的一切权利, 我们应该把他当成一个处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发展完整的人来看待。儿童既是发展中的人, 又是本善的人, 需要成人给予精心的呵护和细致的照料。儿童期不仅仅是为成人期准备的, 儿童不仅仅要为将来而活着, 还要为现在而活着, 应该享有童年的快乐和幸福, 应该具有主体性、自身的潜力和内在的能动性。我们如果低下身来, 用童心之爱包容儿童的一切, 就会发现儿童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作文教育要从每个儿童的实际出发, 尊重儿童, 走进童心世界, 多一点沟通, 多一些赞美, 只有真正从内心上尊重儿童, 理解儿童, 才能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儿童化。

(2) 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 重在一个“习”字, 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 是一种练习, 而截然有别于“创作”, 要求不宜过高。因此,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更应关注的不是作文本身, 而应是学生学习作文的态度, 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如此才能避免小学作文教学的成人化倾向, 向儿童提出不切合他们年龄实际的作文要求。

2. 小学作文儿童化的教学策略。

(1) 作文要求儿童化

作文要求儿童化, 是指要依据儿童认知、情感、语言发展的水平,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对儿童的作文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 不用成人的文章来要求儿童, 不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来要求儿童, 不用尖子生的作文来要求儿童, 作文的内容要儿童化, 作文形式要儿童化。

(2) 作文情境儿童化

要创设儿童喜欢参与的作文情境, 使儿童在活动中有所乐, 有所感, 有所悟, 使他们能够积累作文的直接体验, 产生真实的感受, 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 从而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文章来。创设情境的途径有社会活动、探索自然、课内活动、剪报活动等。

(3) 作文内容儿童化

作文内容要贴近儿童实际, 贴近儿童生活, 贴近儿童心灵, 让学生易写、乐写、能写。儿童的生活相对说来比较单纯, 比较平淡, 绝大部分实践生活在家里和学校里, 生活中不可能经常出现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事。如果要求学生每篇作文都新奇无比、出人意料, 那就是逼着学生造假。儿童除了现实世界之外, 还有一个丰富的想象世界, 这个想象世界是成人难以比拟的。让学生写想象问题文, 可以充分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 同样会受儿童喜爱, 他们会在亦真亦幻的情境中, 不断地激发创造热情。

(4) 作文形式儿童化

作文形式要尽可能减少对儿童的束缚, 让儿童有一定的自由度来选择自己喜爱的作文形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纪实作文主要包括周记、日记及观察作文;想象作文的内容更为广泛, 包括:童谣、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等。选择作文形式的主动权完全可以下放到孩子的手里。此外, 作文题目也可以交给孩子们来自由命制, 让学生想些什么就写什么, 不受统一命题的限制, 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5) 作文评价儿童化

传统的作文评价, 从评价标准到评价原则、评价方法上存在成人化倾向, 不利于调动儿童作文的积极性。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要设法丢掉一副教师面孔, 贴近童心, 作文的评语要用儿童化的语言, 使学生乐于接受。这种作文评价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想实现小学作文的儿童化, 真正做到让小学生“我手写我心”, 必须转变教育观及儿童观, 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减少写作束缚, 给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写作氛围, 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用作文表达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张扬个性、乐于创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第1版) .

[2]王富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读书, 2001, (6) .

[3]张化万主编.现代小学写话与作教学.语文出版社, 2002.4.

[4]杨秀槐.让孩子的作文充满童真童趣——谈小学作文的成人化偏差及对策.广西教育, 2001, (10) .

篇14:世界在我俩的背包里

提名理由

她与他,一张单程机票抵达墨西哥,开启一场梦想的背包之旅。两个背包装载着一个梦,浪游308天,63000公里陆路,1200小时的车程,四大洲37个国家的足迹。从他们决定行梦的那一天开始,世界就向他们张开温柔的怀抱,不论吃到嘴里的是灰尘还是美食,都义无反顾装进他俩的背包之中。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行梦的决心和舍与得的感悟。

那已是数年前之事了。我们在一次背包旅行时,偶然接触到这次浪游的“启蒙老师”:一本名叫《不去会死》的书。此书由一位用了七年半时间骑自行车遨游世界的日本自由人所写,我们边读边羡慕。那次旅程我俩均被那书的激情包围着,很渴望做同样的事却似有共识地没开口谈论过。黄道已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事业,这份工作可让我们有个性地、舒适地看世界;虽是商务式的旅游,但我们已经在环游世界了,要心足。

忽然黄道说:“我们也可像他这样呢。不用骑车,我们行走看世界就可以了。”

我喜极回应道:“好呀!但七年半太长,半年至一年倒可以。”

大概黄道没想过我会答应吧,时至今日我还记得他既错愕又喜出望外的表情。

就像所有背包客一样,我们想在世界不同角落浪游,因为对我们来说,背包游历并非纯粹是生活模式,而是对生命的态度,是有关年轻、有关自由、有关拥抱迷茫和不确定,更重要是学习想开和放下。

生命是学习放下的课堂,放下一些我们终不能带走的东西,以追随真正重要的事物,如梦想。因此,我们终作出了重大的抉择—放弃工作和经济上的安稳,然后买了单程机票到我们的旅程启航地墨西哥,然后慢慢背包回家。

别人看来很潇洒,其实我们挣扎了不少,考虑过很多,没什么潇洒可言。人家觉得勇敢,我们只是看开了。看得开,人就放得下,把自己也一并放下,说到底任由你再能干也不过是世上一点尘埃而已。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既赤裸裸地来,又是赤裸裸地走,对物质何必太执着?人生本是一段旅程,只能活一次就要活得痛快。没有梦想、没有信念,就像一张白纸、一本没内容的书。有梦想却不去履行也只是光做梦。梦要靠自己实现—Make things happen for yourself。不要让恐惧阻扰你。不要为当初没有尝试做的而后悔。坚持信念,为梦想奋斗。

就这样,哪怕日后事业落后于同辈,我们还是决定放下穷游行梦。“Sometimes you're ahead, sometimes you're behind, and the race is long, in the end it's only with yourself.”

长达63000公里的陆路行程,逾千小时的车程与呆等,穿越了40个大小国度。我们吃尽中南美的沙尘、熬过东欧的炎夏、沉醉中东的友善、细味中亚的丝路情怀。路途上,我们躲不开小偷,避不过贪污警察,逃不出肮脏蹲厕,免不了挨饿的日子,却依然笑得开怀、乐在其中。

尽管我们有失落生气的时候,但凭着互相扶持、鼓励、依靠和分工合作,我俩携手迎接挑战、解决困难。那是个没有限期、没有目的地、没有场合需要出席、没有角色必须担当的浪游之旅。没有陌生人,只有等待结识的朋友。人在逍遥、心境自在。

从踏出路程最难的那一步开始,每一刻的心情都在变化:追梦初期的兴奋却不知所措;在危难时难以克制的思家;严厉限制每天花销的克己;蚊患的无尽困扰;被占便宜的愤愤不平;感受成千上万的蝙蝠在身边飞过的震撼;见证活火山上流动熔岩的真实;在哥斯达黎加的森林里扮泰山的过瘾;那于阿尔巴尼亚本打算待两天却变成十日的随心;秘鲁的巴士惊魂、被偷去财物的不爽;等待哈萨克斯坦签证的焦躁难耐;半夜于德黑兰巴士站那心照不宣的眼神;好不容易回到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时的热泪盈眶与兴奋莫名……

从背上背包那刻开始,我俩的遭遇便串联成诗:在危地马拉遇见种植大麻为生的背包客;在尼加拉瓜滑火山时因太兴奋而忘记闭嘴;感受到哥伦比亚人民的热情继而产生家与国的反思;面对马丘比丘古城遗址时的顿悟;在玻利维亚盐湖上,妈妈赠予的护身项链失而复得的奇迹;在巴西与球迷一起看世界杯比赛,参与狂热的桑巴派对;艳遇拉脱维亚的甜姐儿们;在伊拉克跌进“如果我明天死在这里”的沉思;在波斯的沙发客体验,还被错认为韩剧中的明星……

从走进陌生国度的那一秒开始,我们学会了用心去看世界:千疮百孔的悲情国度波斯尼亚;保加利亚修道院的商业化;舒服无比的土耳其浴、让梦想起飞的热气球之旅;大马士革的一千零一夜传奇;库曼斯坦“地狱关口”石坑的不绝火焰;各地的美酒佳肴;载我们穿州过省的各地公车;质素参差的青年旅社……

上一篇:用时间去忘记诗歌欣赏下一篇:村整改措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