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9 在声音的世界里

2024-05-11

语文教案-19 在声音的世界里(精选6篇)

篇1:语文教案-19 在声音的世界里

19在声音的世界里

19在声音的世界里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

3、教会学生享受音乐。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静睛静地听,听后说说感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二、正课

1、个别、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

第一段:(第1、2、3节)写从孩提的笛声、雨声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

第二段:(第《、5节)写我学唱歌,感到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

有一点感伤。

第三段:(第6节)写我对地方曲子的欣赏。

第四段:(第7节)写我对西洋音乐的欣赏。

第五段:(第8节)写我对苏联音乐的欣赏。

第六段:(第9节)写我对世界音乐大师作品的欣赏。

第七段:(第10节)写我对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的欣赏。

第八段:(第11节)写音乐使作者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2.提问:我孩提时听到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

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

下。

3.提问:我听到的风雨声是怎样的?

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些新的转

机,新的希望。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惧呼喊着豪情。

突然的风声能使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

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4.提问:为什么小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因为小雨细细的、密密的、下得长久,润物细无声。

5、提问:为什么中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因为中雨较大,有一定的水量,有一定的声音。它能滋润田野,给农作物带来生机和希望。也给人带来新的希望。

6.提问:为什么大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大雨气势磅礴,使人有壮怀激烈的感觉。大雨横扫大

地,那种震撼人心的巨响使人恐怖,给人威严。

7、为什么说:“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学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

感伤,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一路畅通的人是不怎么会唱歌的。所以作者

这样认为。

8.提问;我对地方曲子是怎么理解的?

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觉得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

分粗护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

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霎》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

听河南坠子,富有一种幽默感,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

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大小姐的白话。

听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

9.提问:为什么说“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

又太孩子气了”?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的?

因为燕赵历代是封建统治的中心,人民在封建压迫和

残酷剥削下长期过着压抑的生活。燕赵人的性格,热情奔放,豪爽朴直,

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燕赵又是古老的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燕赵

人又是憨直率真的、有着赤子之心。

10.提问;我对西洋音乐怎么理解的?

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健康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也痛苦得那样强劲。

11.提问:我对苏联歌曲怎样理解的?

苏联歌曲明朗、充实、理想、执著。掀起了我心头的波

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前面说“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

这里又说“艺术是属于强者的了,艺术的名字是坚强”?前后有没有矛

盾?

没有矛盾。因为,音乐可以脱离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

历史规定,脱离开那时的`作曲家与听众给声音附加上去的种种具体目

的和具体限制,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

藏。“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是从歌曲的感伤味道来讲,“艺术又是属

于强者”是从艺术的生存价值来讲。前后并不矛盾。

13.提问:我是怎样理解音乐大师的作品的?

莫扎特使我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柴可夫斯

基给我以深沉、忧郁而又翩翩潇洒的美。贝多芬以它的严谨、雍容、博

大、丰赡使我五体投地的喘不过气来。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泄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

14.提问:为什么说“听他们的作品,使我能够健康的活着、继续健

康的活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保证和力量的源泉”?

这是作者对音乐的一种理解和感悟,作者在音乐中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音乐是他产生了生活的动力和前进的力量。

15.提问:作者怎样看待流行音乐、通俗歌曲的?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也自有它的勉力。

16.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作者认为,人生因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被哈污、更值得了。作者从音乐中体会

篇2:语文教案-19 在声音的世界里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课题。

1、赵丽宏曾这样说过:“如果要我感谢什么人,而且只能感谢一次,那么,我想把一

次感谢奉献给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倘若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沉闷可怕。”的确,生活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生因有音乐而更加美好!在你的生活中,音乐带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显现需要思考的问题)

2、学生答,教师提示:在音乐世界里会有什么?(多媒体)

3、教师谈话:是的,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会多么寂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蒙

的世界,领会他对音乐独特的人生感悟。

4、谁能来说一说你了解的王蒙?学生谈话后,教师展示介绍王蒙。

二、多媒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自读领悟。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精当优美的句子,找出作者对音乐的感受和思考的描述。

2、请个别学生示范朗读后,学生谈自已的感受与理解。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3、教给学生自读方式:品读法

4、学生品读,再悟主题。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质疑

2、教师提问(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l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这两者有矛盾吗?你认为艺术是属于什么样的人的?

l朗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五、拓展迁移

多媒体钢琴曲配乐画面,让学生谈自已的感受。写一篇小练笔。

六、布置作业

A、继续完成小练笔,阅读课交流。

B、搜集音乐名人名言。(有条件的可以品赏文中的音乐写感受。)

篇3:徜徉在语文世界里的周章轼

周章轼先生让我为他的文集《徜徉在语文世界里》写序, 实在令我惊讶!周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 论年龄是我的长辈, 论学识是我的老师, 我真没想到他会让我这么一个晚辈、一个学生为他的文集写序, 这是我惊讶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 虽然我早就知道周先生书教得好, 文章写得好, 但我没想到, 作为一个长期在基层中学任教的老师, 他居然公开发表了300多篇文章。惊讶之余, 是我对周先生的佩服。我虽说见过不少勤奋而又擅长写作的中学老师, 也见过一些经验丰富而有所建树的语文专家, 但我却没碰到过像周先生这样既有敏感的语言触角又有纯正的文学嗅觉的语文教育家。

我想, 正是因为周先生既有敏感的语言触角, 又有纯正的文学嗅觉, 他才能一生徜徉在一个美好的语文世界里。也正因为如此, 他才能成为一个被我佩服的语文教育家。

几十年来, 任凭语文教育界掀动着怎样的风潮, 周先生始终立足语文讲坛, 坚持语文的本色教育。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着眼双基教学摸索到八十年代致力于语文与其它界域的沟通与弥合, 周先生从不避重就轻以新鲜的噱头来掩盖语文的本质, 也从不抱残守缺以固旧的知识来取代语文的使命, 周先生以一支勤耕不辍的笔, 不断为广大师生开拓着语文教学的疆域, 丰富着语文教学的内涵。语文, 也真正地被见证为一门精深而广博的专业。

恐怕周先生自己也没有想到, 在三十年过去以后, 他那主张鲜明的大语文教育观已被教育界广为认可并不断发展。然而, 回想起他几十年来的教学, 他的思想又岂止一个教育观呢?在阅读教学成为被关注的教学难点时, 他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整体教学模式, 提出了思路追踪教学法和反刍教学法, 我还记得, 他那篇《于纰漏处读华章》, 文章一发表就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引起了较大反响;在中学作文教学一度处于困境举步维艰时, 他又研究出了如鱼游海的写作扶持法, 学生习作总是出奇制胜, 成果斐然沛然。有人评价他的教学是“大容量、大视野、大动作, 内容厚重、点拨轻松, 纵横开阖, 新颖生动”, 这很中肯!语文的世界, 可以很小, 小到只有三尺讲台、一本教材, 但也可以变得很大很大, 大到使每到之处都别有洞天。

周先生在语文世界里找到了属于他的洞天福地, 而他寻找的踪迹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 细腻而精准的语言品读。语言品读是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 需要不断地保持全新的感知体验和充足的义理考辨。周先生在咬文嚼字和美文美读上下了大量工夫, 他总是在寻常处见出变幻, 在模糊中察出明理, 在歧义间品出乐趣, 在陈词上作出新论。如《木兰诗》中的一个“女”他就能觉出四个味道来, 几个叠词他又能见出民歌的生动与技巧来, 一个拟声词“霍霍”又激发了他对《海滨仲夏夜》的词语考辨来, 几个拟声词又开启了他对种种汉语拟声词现象的总结和语法归纳。

二是, 充满了美感与哲思的教学技艺。庖丁解牛的故事, 每位中学老师都很熟悉, 然而, 教学能以达到游刃有余、近乎道的境界为追求, 则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思考能力。在阅读教学研究上, 周先生就文章的各个部位提出多种研读方法, 这些方法贴近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 这既是他多年来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促进的成果, 也是他立足于学生的需要与教学的现状长期思考的结晶。因此, 不管是词语的学习方法, 还是题目的解读方法, 他都尽可能多层面多角度地为学生示范;在写作教学研究上, 周先生又就各种文体、各类文题发掘、总结出各种应对途径, 例如, 关于记叙文的写作线索, 他就从同学们都十分熟悉的经典篇目中提炼出七条叙事线索来, 这种深入浅出又学用一致的方法, 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篇4:在声音的世界里

我喜欢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 》,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分粗犷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我喜欢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雯》,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我总觉得用这样的曲子做背景音乐是最合适的;河南坠子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小大姐的白话;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哦,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强剌激的河北梆子,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土生土长的“滚石乐”吗?

青年时代我开始接触西洋音乐了,《桑塔露琪亚》《我的太阳》《伏尔加船夫曲》《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老人河》,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强健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得那样强劲。

很快地,我投身到苏联歌曲的海洋里去了。《喀秋莎》和《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打头,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实、理想、执著的苏联歌曲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苏联歌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不管苏联的历史将会怎么样书写,我永远爱这些歌曲,包括歌颂斯大林的歌,他们意味着的与其说是苏联的政治和历史,不如说是我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音乐毕竟不是公文,当公文失效了的时候,(尽管与一个时期的公文有关的)音乐却会留存下来,脱离开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规定,脱离开那时的作曲家与听众给声音附加上去的种种具体目的和具体限制,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这样说,艺术又是属于强者的了,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是“恒久”,正像一首苏联歌曲所唱的那样,它是“在火里还会燃烧,在水里也还会下沉”的。

说老实话,我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水准并不怎么样。我不会演奏任何一样乐器,不会拿起五线谱视唱,不知道许多大音乐家的姓名与代表作。但我确实喜爱音乐,能够沉浸在我所能够欣赏的声音世界中,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获得,有所超越、排解、升华、了悟。进入了声音的世界,我的身心如鱼得水。莫扎特使我觉得左右逢源,俯拾即是,行云流水。柴可夫斯基给我以深沉、忧郁而又翩翩潇洒的美。贝多芬则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丰赡使我五体投地得喘不过气来。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听了他的作品我会觉得自己更年轻,更聪明,更自信。所有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于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扰和痛苦的代价的理解和肯定。听他们的作品,是我能够健康地活着、继续健康地活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保证和力量的源泉。

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也自有它的魅力。周璇、邓丽君、韦唯,以及美国的约翰·丹佛、芭芭拉,德国的尼娜,苏联的布加乔娃,西班牙的胡里奥,都有打动我的地方。我甚至于想过,如果我当年不去搞写作,如果我去学唱通俗歌曲或者去学习器乐或者去学作曲呢?我相信,我会有一定成就的。并非由于我什么事都逞能,不是由于我声带特别好,只是由于我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了。而经验告诉我,热爱,这已经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的保证了。

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吗?

篇5:在声音的世界里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作者最后说:“人生因为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可以说这是作者人生的体验。

“我”的音乐启蒙是算命瞎子凄苦的笛声,不仅是“我这一生的第一节音乐课”,也是“我”第一节人生课。“我”不仅感受到笛声中表现的“孤独凄清”,也萌发了同情、怜悯的情怀,种下了爱的根芽。以后接触到的各种音乐,其中“澎湃”的“情潮”、“强健的欲望”、“执著”的“理想”、永恒的“美”,超越政治历史的羁绊,摆脱人世的庸俗险恶,给人“一种神圣,一种清明,一种灵魂沐浴的通畅爽洁”,让人“战胜一切邪恶”“健康地活着”。――音乐使人生美好、纯洁、充满理想和信心。

二、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起着引领下文的作用。谁都知道,童年的某些记忆是最难以忘怀的,其中有的事情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作者孩提时代听到的一曲哀笛,使作者“听之泪下”,可见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弦,在作者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笛声的魅力影响了作者此后乃至一生对于声音,尤其是音乐的充分注意、体验、思考,直至充满激情的热爱。联系后文,可以更深地体会到作者文首写此一段的目的。笛声属于音乐的范畴,但第2自然段莫说笛声,就连一丝第1自然段中感伤的.影子都找不到了。而是以“慢慢知道”另启一笔,开始了对声音的充满哲理的思考。这思考洒脱、率真、成熟。作者一出笔就从声音意义的最大范畴概括了它的特点――“最奇妙”。然后先反后正从两个方面予以具体解说。接着缩小了描述的角度,将镜头对准了“雨”和“风”。雨是作者平生最爱之一,也曾专文以抒其情。此文只从听觉角度予以条分缕析,极其细致入微,足以拨动读者的心弦而引起共鸣。不仅如此,因人生际遇不同,还可引起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段末一句,“跃跃欲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服务于社会人生的愿望和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

“我学着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这里的“学着”于作者而言,恐怕已经包含了一个较大的时间范围,因为这牵扯到对于“感伤”的理解,对于整个第4自然段含义的理解。“感伤”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曲词本身令人伤感,一种是为歌曲的遭际感伤。联系下文,本处显指后者。接着,作者以推测的语气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让作者感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强者”、“成功者”和艺术的距离,这种距离感也令作者感伤不已,甚至怀疑“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我们认为,这里的感伤心态同样是反映了作者对歌曲、对艺术的真爱。因为很难设想一个对艺术漠不关心的人会对艺术产生这样那样的情感。

第6自然段,作者再启一笔,正面描绘音乐感受。他先写到民族音乐。一句反问,使情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之后略写西洋音乐而过渡到对苏联歌曲的详写。

作者的青年时代是苏联歌曲最盛行的时候。可以说,苏联歌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作者把苏联歌曲比作“海洋”,以“投身”来形容自己极大的热情;以“明朗、充实、理想、执著”浓缩苏联歌曲的特点;以“掀起……”、“点燃……”“插上……”形象地道出其给予自己的巨大影响;以意味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阐其重要;以“成为永远的记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言其宝贵;以艺术的名字是“坚强”、“恒久”,给予自己曾有的怀疑以有力的否定,照应了前文,又退出了自己又为艺术生命力的感悟。感情再次达到一个高潮。作者待感情稍微平静之后,又转到对西方名曲感受的描绘。如珠的妙语既使人感到乐曲的魅力,又使人感叹作者体察之微,辨力之强,描绘之细。段末作者以串串排比放纵自己的感情,潮涌浪叠式地概括了乐曲对于自己身心的巨大影响和对于自己人生的重大意义,感情的抒发达到顶峰。

其后,作者略点了一笔流行歌曲、通俗歌曲。一番感慨之后,以“太热爱音乐,太愿意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了”而直奔主题。

结尾一段道出了作者对音乐真谛的理解和感悟,点明了热爱的原因,深化了主题。

三、写法特点

①体察入微,描述细致、准确。如3、6、9自然段中对声音及音乐感受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敏锐把握事物特点的能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力。

②句式整散结合,整中有散,散中见整,使全文形成一种韵律美和节奏美。如2、3、6自然段,句式以整齐为主,而又整中见散;4、8、9自然段以散句为主,而又散中见整。

③排比修辞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现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作者描写音乐的优美词句。

3.理清本文线索。

(二)能力目标

1.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会根据语境选样恰当的解释。

(三) 情感目标

“听音乐是给灵魂洗澡,使人净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休息。”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领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写作的?这个问题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分析。

2.文中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较难领会,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作家的经历仔细体会。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文线索清晰、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活动设计上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讨论、分析、谈体会、谈感受,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声音的世界里,人生因为有了音乐而变得更加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这节课,我们要“在声音的世界里”懂得: (投影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1.领会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2.学习、积累优美的词句。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

4.理清线索。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王蒙,当代作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王蒙曾说过:“我非常非常地喜爱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生活的―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我的作品的一部分。1953年我开始我的处女怍《青春万岁》的创作时,为它的结构而苦恼,而左冲右撞,不得要领之时,听到苏联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时,它的结构大大启发了我,使我悟到了小说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既分散又统―,既多样又和谐。音乐在我的作品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

2.自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时间五分钟。

(1)圈出生字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

(2)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篇6:《在声音的世界里》 设计

感悟:莫非,意识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艺术有是属于强者的。

上一篇:每月一事上学期计划下一篇:九年级语文学习计划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