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自己的世界里散文

2024-05-14

走在自己的世界里散文(精选9篇)

篇1:走在自己的世界里散文

走在自己的世界里散文

有暖阳的日子,心也许就灿烂了许多。阴雨缠绵的思绪,化作那道彩虹飘入了云端。走在自己的世界里,没人打扰的清静恬适安然。

喜欢在自己的天空遨游,如鱼徜徉在无边的海际;如云漂浮的悠然闲适;如燕飞翔在蓝天之间浏览万物的变迁。见过那个小女孩清纯的模样,塞着耳机或笑魇或锁眉,那样的在自己的世界里享用着快乐或悲然。心豁然有了某种感慨,那被染指的清纯早已离了躯壳不知飘荡在那个宇宙里。

那一段段梦幻般的依恋和向往,也许只在梦的某个角落呻吟。舍去的心疼,只有让时间冲刷出道道疤痕,长在身体的

结痂处。青涩的流年记忆如隔世的煤渣,早已腐烂的只剩下灰尘,在尘世的云烟里飘过每个季节。

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也许它能宣泄每种寄托的情感因素。或悲或喜,当眸子深处的泉淌漾,或许就会冲凉

了炙热。游走的灵魂,或许能找到栖息的地段。

烟花三月和采菊东篱,或许是美好的,可冰雪腊梅也能带来佳词或一帘幽梦。恼人的秋风在"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境界里,失去了它的疯狂,一切都变得平静。

墨香总能感染文字的`游离,魅惑了笔端的余香,升腾了情景模式。走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受美好和忧伤,或张扬或沉寂

或悠悠情思,或......!

春魅惑了游离的思

本想隔下笔墨,不再让墨香蛊惑了多愁善感的心绪。可春光无限好,那油然的神往还是躲不过千千情结。也许是春魅惑了游离的思。

春桃吐丫,梨花待放,满园的春色就要逃离束缚的枝节蔓菀,洒落在人世红尘。多彩的季节里,嫩草花束窃窃私语的心事也许是诗人的美妙篇章,那一行行,优美的与墨香行走在多情的女子的灵魂深处。游走在翩翩少年的笛箫声声里。

皎洁的夜色,葱绿的林间,几许的一帘清梦里,有你的影儿姗姗来到,诉说着心曲。流连在美景的图画里,悄悄来临的春雨滴答,惊醒了那刚刚舞落在花瓣上的蝴蝶,悄然的离开了那美艳的景,暗淡了低垂的眉眼。

在清纯的世界里,嗅着绽放的淡香,大自然的律起伏着声声的音符,心飘向了遥远........

这个季节里,我的媚只是融入了墨香的文字里,一切都会有了生机。惑与不惑我就在那里,就在那里...就在那里。

篇2:走在自己的世界里散文

每个人都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按照自己的习惯规律去生活去学习,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人去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每个人活着都不简单。但是只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这样生命就会拥抱着淡泊从容坚定的走下去,绝对不会为了一阵风而改变自己,也绝对不会为了一场雨而久久的去忧郁。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世界就会属于你自己,属于你的世界只会因为思想的改变而把一切去发生改变,而绝对不会因为世界的转动而改变了你,因为你才能够主宰自己,因为你已把世界拥抱在怀里,说广了世界真的很大,大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走到世界的边缘里。说小了世界真的很小,小得轻轻一拥就能进怀里。

放眼看世界,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充满着美丽和神奇,每天总要接触很多陌生的东西,很多事情很多人都一直围在你身边久久不离,是因为缘分把这些人这些事把我们安排在一起,是风把这些人这些事情推动在一起,是真情真意让我们安然相随相遇在每一天里。每天我们都在努力的改变自己,改变一个不同于昨天的自己,无论吃饭还是穿衣,我们几乎都重复在每一天里,但是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中调节着自己。我们每天都为了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每早我们都会对着镜子洗漱整理,就为了给自己带些精神上的鼓励,也是为了给别人带来一些感官上的的不同新意,更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些愉快的情绪。每天我们总是忙东又忙西,这样的忙碌虽然很辛苦,但是也让生命能够充实在每一天里,因为充实才会感觉到时间的短暂,所以在忙碌中也学会了惜时,才会知道只有惜时,温暖和美丽的感觉才不会容易流失在岁月里,只有珍惜时间,内心才会觉得每天都有不同的感觉和欣喜。

跟一朵花低语,不是因为心情寂寥而排解着空虚,而是赞美之后的真意还一直流淌在心里。赏一轮圆月,就有了倍思亲人和故乡的情意,因为月圆一直就代表着相聚,这是很早以前古人就总结出来的定义。看着云朵的飘逸,内心就划过一份惬意,美就在眼里,闲看落花流水,静看云卷云舒,此生好不安逸。珍惜当下,才会拥抱欣喜,珍惜每天生命才能轻松如风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需要自己去创造人生的美丽,这个世界需要自己去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这样才能让这个世界出现精彩和神奇。

生命只要在得失中都能有些收获,那么又何必看重任何的结果。只要能够酣然入梦,又何必管它明天是风还是雨。只要能够保持微笑走下去,那么再坎坷崎岖的道路也会平坦在笑容里。只要能够拥抱温暖,生命就会荡漾在幸福快乐里。只要人生还有新的希望,每天都应该多努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就有暖,每天就有喜。

我们可以舍弃生命中的任何东西,但是我们却不能随便把时间来舍弃、因为我们可以用时间创造出来更多美好和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岁月抛却,但是我们却不能把今天交给岁月,因为我们会把今天牢牢的握在手里,只要抓在手里才会去努力在每一天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命才会真实在每一天里,生命才会绽放自己的魅力。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要保持一个淡泊的心态,那么就管它外面的世界是风还是雨,那么就管它今天是忧还是喜,都在告诉自己每天都应该坚强勇敢的.走下去,都在提醒自己应该努力在每一天,都在提醒自己只有放下过去,那么将来的成功才有可能属于自己。只要感觉到得失都能让生命有所收获,那么也不会太计较和在乎得失,那么就会轻松快乐在每一天里。只要能够把每天都珍惜,那么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过去的回忆里,也不会把自己放远在将来里,人只要活在当下,幸福快乐才会包围在生命里。只要活在当下,才会看到人生的精彩和美丽。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每天清晨当成是一个新的人生开始,希翼又在天边升起。每天夜晚就是一个梦的继续。每早都充满自信的迈步走下去,每晚都安然在梦乡里,这样的世界充满着神奇。

如果你感觉时间走得太匆匆,那是因为你每天都奔忙在茫茫的人海里。如果你感觉还有太多的时间总也难挨过去,那是因为你把生命停顿在时间里,一分一秒对于你来说都感觉已经渡过一个世纪。所以只有把握好时间才能去努力,只有珍惜时间,活着才能更有意义。

在任何时候我都喜欢安静自己,不管是走在路上还是待在自己的角落里,不管是置身在喧闹中还是处在静谧的夜色里,我都喜欢静静的找些人生感受或者翻阅一本书得以学习。因为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改变和提高自己,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拥抱着欣喜。人活着不是看万卷书就是行万里路,书总会帮你找到失落的东西,行走的时候一路的风景总会带给你无尽的想象和感触。一生要学很多的东西,只有学会很多东西才有能力保护好亲人和照顾好自己。一个但凡有本领的人,都会像一棵大树一样的能够屹立在人生的风雨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管别人是怎样幸福快乐,也别管别人的生活是多么的多姿多彩。自己的世界也总有一些值得别人欣赏的东西,自己的世界总也有一些感受让自己的生命展现着美丽,自己的世界也总有一些吸引参透在生命里。人生就如潮水一样,风来潮水会涌起,风离潮水渐渐又平息。既然很多故事告诉过我们很多的道理,那么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就是最真实的自己,那么就别管这世界到底流行什么样的风雨,我一直都喜欢做自己,今生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今生就为了美好的将来而每天奔波和努力。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感谢今生的所有人生相遇,不管遇上人还是遇上事,经历总让我们成长得不畏惧风雨,也不害怕前路的坎坷崎岖。冥冥之中感觉这些都是老天安排好相遇。如果人生没有任何的相遇,生命就会失色在天地。如果没有任何的相遇,我们又怎会一直去努力的改变着自己,我们又怎会淌下感动和激动的泪雨。如果没有人生的这些相遇,那么也许我们就只会站在原地,那么也许我们就只会活在不痛不痒的麻木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听到的故事多了,生命就会增多一些收益。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越来越坚强勇敢在人生旅途里。看过的悲欢离合多了,就会慢慢把温度降下去。每天都在自己的世界里,静看落花也感觉到美丽,静听流水也有惬意,闲看行云流水,也有一份舒畅在心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更过去做对比,只有更过去做对比,今天我们才会战胜和超越过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命越来越沉淀着一些宝贵的东西,因为有些东西的沉淀信心才能跨越到未来里和加倍的去拼搏去努力在每一天里。

篇3:走在自己的世界里散文

一、吟味品读感受语言音韵之优美

正如朱自清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 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 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汪曾祺本人也说过“声音美是语言美的很重要因素”, 因此散文要多读, 在读中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 体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葡萄月令》通篇都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 介绍了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 没有华丽的辞藻, 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描写。这时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多读, 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 然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通过朗读, 引导学生发现, 文中很多句子亲切自然。比如很多句子以第二人称娓娓道来:“下过大雨, 你来看看葡萄园吧, 那叫好看!”“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都搬了吧, 那也不够用啊!”“可是你得快来!明天, 对不起, 你全看不到了。”“哦, 下了果子, 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读到这些句子时, 仿佛感到作者正在与老友谈心、交流栽种葡萄的经验。反复吟咏这些语句, 就能品味出文中那温暖至极的人情味。

看似平凡朴实的语言, 但仔细品味却又妙语连珠。所以像这样的文本, 一定要多引导学生反复吟咏, 可以有选择性地范读, 也可以有代表性地反复读, 读出语气、读出趣味、读出作者的情感, 读出语言的真味。

二、涵咏比较揣摩文辞语言之精当

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 一经赏析常常会支离破碎, 意境全无, 学生对于文章的语言之美之妙往往“只可意味难以言传”, 或者一旦言传出来就毫无美感可言。这可能与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不强有关, 也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对于一篇散文, 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增、删、移、换、比较等手段去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 品味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

比如在赏析《葡萄月令》的语言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就先作了一个赏析示范:“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按照我们通常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句话该怎么说?

生: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像一颗一颗绿玻璃料做的硬的纽子。

师:这是常规的表达方式, 可是作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写呢?

生:文中的句式和标点的使用有强调的作用, 突出了葡萄的特点。

师:有道理。听老师把这两句话放到一起读:“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像一颗一颗绿玻璃料做的硬的纽子。”“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语意有何改变?感情一样吗?

生:感觉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把葡萄生长过程中每一点小小的变化都捕捉到了, 感觉作者特别关心葡萄似的。还有, 短句读起来更富音韵美。

……

在赏析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恰当时候、恰到好处地对个别词句进行变化、比较, 就能引导学生发现平淡语言外表下的独特的意蕴。长期这样引导训练, 就能让学生找到品味语言的方法, 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生1:“黑色的土地里, 长出了茵陈蒿。碧绿。”一句中, 句式上巧用倒装, 强调“碧绿”, 黑土地、碧绿茵陈蒿, 几个简短的句子, 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富有活力生机的画面, 这也是葡萄出窖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样表述“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碧绿的茵陈蒿。”就过于平常了, 少了一点韵味。

生2:“树醒了”“树枝软了”“树绿了”, “醒”用拟人的手法, 把树写活了;“软”写得很形象, 也很富动感;“绿”写得富变化感、色彩美。几个词为我们勾勒了一副春回大地的流动变化的画面。而且句子简短,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音韵美。如果用长句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汪曾祺说过:“语言像树, 树干树叶, 枝液流转, 一枝摇, 百枝摇, 它是‘活’的。”“文章的语言看上去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如‘老翁携带幼孙, 顾盼有情, 痛痒相关’。”因此,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涵咏、比较、品读、玩味, 琢磨其中的一句话, 一个词, 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 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效果。只有这样, 文本才会逐渐变得饱满立体起来, 语文课堂才会逐渐变得充实而有味。

三、咀嚼玩味品味文章情韵之悠长

言是思想的载体, 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 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 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要想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还得品其语言想见其为人,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

《葡萄月令》是一篇状物散文, 它描写的首先是物, 但其次又不是物, 因为字里行中融入太多只属于作者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因此它写的可能还是“人”。正如徐卓人在《永远的汪曾祺》一文中这样写道:“把葡萄这颗小小的生命一月月写来, 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得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咀嚼文字, 玩味语言, 带领学生沉入到言语的世界中,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的独特魅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韵味。

在《葡萄月令》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设计了“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环节, 让学生通过品析语言, 咀嚼词语去看描摹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而学生在品读中发现, 文章无论是写葡萄的生长还是劳作的现场, 作者都是一边儿描摹着, 一边儿在欣赏着, 带着浓厚的兴味。特别是有这么几个场面描写“不大一会, 小叶就变了颜色, 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 绿了。”“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浇过了水, 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 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若不是用了善于鉴赏的一双眼睛和一对耳朵去看去听, 岂能细致微妙地捕捉?

总而言之, 散文教学离不开品读语言, 在玩味语言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作者写作技巧之精, 还能体悟到字里行间蕴含的那份至真至美之情。不管语文教学多么需要“人文”, 语言始终是走进文本深处的最重要的“抓手”, 忽视语言的语文教学, 就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

摘要:散文教学离不开品读语言, 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语言为抓手,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 揣摩咀嚼玩味, 沉入到语言的世界里, 从音韵到词韵到情韵,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独特的魅力和文本蕴含的丰厚的人情韵味, 从而让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

关键词:散文,语言,品味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文论[M].江苏文艺.1994.

篇4:古奇高:慢慢走在自己的节奏里

朋友们叫他古奇。在这个年龄的年轻人里,古奇算是成功了。他是梵几家具的创始人,那些日式风格的、圆润、纯色的实木设计,不知怎么地就讨好了一大批对生活方式有点要求的年轻人。

和很多已有所成绩的年轻人一样,古奇身上兼有骄傲和焦虑的部分。他正试着制服自己。

机会从自己的生活里开始

见面约在他的展示厅,古奇坐在他自己设计的桌子旁。这桌子是一大块实木,有纹理凹凸,四角吊在棚顶。但凡动一下水杯、书本,桌子就会轻轻摇摆。整个空间非常闲适。

古奇却行色匆匆。显然,他本人并不像他的家具那么闲适。

这一天,他穿着整洁的毛衣,领口露出格子衬衫,黑色眼镜绒线帽,不说话时,整个人透出一种高度节制、自律而紧张的气息。

“梵几”是古奇2010年创立的独立家具品牌,取这两个字,因为“梵”有禅意,“几”是家具,古奇希望自己的家具干净、简单、前卫但又平实。

家具为纯实木打造,且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除了切割、刨木这些用机器来提高工作效率的部分外,其他都是手工打造。风格可归为现代中式风格,即从传统中国家具获取灵感,再融入日式和当代设计元素,简洁、舒适、大方。

这种家具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更容易为年轻人所接受。

人们喜欢他的东西,因为它们富有设计感,但又不过度,格调、想法都不张扬,但细节上用足了心思,简单背后有很多慢工细活的东西在。

古奇的售卖方式很特别,位于北京国子监的梵几客厅里,20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很好地区隔开,其中每款家具只摆放一件。梵几不做存货,推新款也并不快,一年十几件,或更少,一旦客户看中哪一款,下单订制,现做现销。

这流程轻巧、明确,看似毫不吃力。但古奇自己知道,为打通这一切他曾花过多少工夫,又是多么焦虑。

一切都是从一间不赚钱的咖啡馆开始的。咖啡馆名叫“抽屉”,开在厦门。

古奇是辽宁人,那里商业并不发达,“兼职”这种字眼他上大学前根本没听过,“企业”“品牌” 更像天方夜谭。但他生性爱折腾,喜欢变化、交际,总觉得自己对商业有点天赋。在泉州念大学的几年,古奇什么都做过,主持、张罗演出,尝试过做生意。大学毕业,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进了一家公司做行政,4个月后完全受不了了:那不是他要的生活。

从公司辞职的古奇,宅在东北老家颓了一段时间。直到一个朋友发来几张厦门咖啡馆的照片,他心念一动,为什么不做一个试试呢?

向家里要了6万块钱,古奇出发了。那间咖啡馆就是“抽屉”,古奇学的是工业设计,布置咖啡馆时,在家具设计、室内装修上,他看不到中意的东西,于是决定自己设计。

他也是最早一批玩豆瓣的文艺青年,很多人从古奇的豆瓣上看到另一种生活态度:年轻,自主,不受雇于任何人,在自己设计的空间里生活。

他很快积累了大批粉丝、人脉和朋友,那间小小的咖啡馆几乎是一个乌托邦,朋友们在这里开party,高谈阔论,喝喝小酒。

可咖啡馆的运作仍一直靠家里贴钱,爸妈定期问:“儿子,钱还够吗?我再给你打点?”

“人特别容易依赖,”古奇说道,“当你习惯性地从家里拿钱,这就一直断不掉了。”

就在古奇刚刚开始对啃老感到羞耻时,机会就来了。陆续有一些来喝咖啡的人看中了他的室内设计,请他给自己做装修;另一些豆瓣上闻讯过来的粉丝干脆问他:“你干吗不卖家具呢?”

当时他刚刚懂一点公司运作,会算月消耗和人工,生意就这么开始了:“我是用咖啡馆转让出去的钱拿回来做的第一批家具,做到现在。一切都是从那六万块钱来的。”

抵触一切超出正常发展规律的事情

如今的古奇会怀念那时的自己。那是一个缓慢、纯粹、不掺杂太多东西的阶段。

古奇高。摄影/本刊记者 董洁旭

那时的古奇才二十几岁,自己画图、设计,去木材市场找材料,看中了就去工厂打样,反复修改。经他手试过的实木有几十种,每一个的材质、颜色、纹理他都了如指掌。

他手下不过三五个人,销售、客服、送货都靠自己,产量很低,一个月不超过二十件产品,但对木工要求很高。

古奇喜欢日式风格,常去日本旅游。他发现一些日式建筑常能给他想法,于是慢慢地,他会在旅行时带上尺子、图纸,遇到好的东西就测量一番。

那时的古奇更像一个工匠,而展厅就是他的家。他和女朋友墨白住在里面,100平方米的家里摆了二十几件家具,客人不多,一周一个,到家里来挑选。他喜欢那种氛围:主人生活在里面,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来,客人坐在他家的沙发上喝咖啡。

古奇说,他的经营方式与别人不同,是先有了售卖渠道,再有产品,“最早的售卖是很容易的。”让古奇惊讶的是,这种现代的、靠人际关系的销售方式竟然被很好地接受了。他和客人之间有着极大的信任,他可以把自己的家打开,客人也愿意把一两万块钱交到他手里,“也没中间担保,但没人担心不到货之类的事。”

很快,产品和销售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客人愿意买些家具,让古奇来布置。古奇把他的室内设计,分享到豆瓣上,马上有人问这东西怎么才能买到。

很快,古奇的团队从最开始的三五个人,到了现在的三十人。

他身处的资本市场先是膨胀,又进入寒冬,他曾目睹很多独立品牌,因为追风、上市,急于抓住一个起飞的机会,最后摔得血本无归。

古奇的焦虑和稳健,在这些关口帮到了他。他很注意节奏的控制,凡是存有侥幸,一步登天的那类机会,他都很警惕。之前不是没有上市的机会。“我觉得不行,”古奇思量地说,“一个才五年的品牌,突然就可以掌握上亿的资金,这真的合适吗?我们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吗?”他抵触一切超出正常发展规律的事情。

去过古奇家的朋友说,古奇过得完全就是“一个设计师会有的那种生活”,他很注意生活和小节。朋友们都知道,古奇爱花钱,爱买好东西,但凡他出手送人的东西,绝没有差的。他是个认真生活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养分。

这是古奇坚持的东西:他首先是一个怎样的人,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这决定了他有怎样的设计,怎样的产品。他喜欢由内到外保持一致。虽然这很辛苦。“如果我过的是一种枯燥的、没养分的生活,我也很难做出好东西。”

梵几客厅内,原木家具被摆放得整整齐齐。暖黄色的灯光下,有专人用棉布进行除尘,保持家具和饰品的洁净。落地窗外的古树枝干穿过四合院的屋檐朝向天空伸展着,店内的轻音乐在上午的11点钟被悄悄地升高了三档,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摄影/本刊记者 董洁旭

他在这一点上带一点执拗,“我跨了好几个领域在做,比如推广、开拓、设计、谈判,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工作。如果我不能管理好自己,我就会出现问题。”

在自我管理上,他更倾向于日本人的方式。日复一日井井有条的生活,保持一个健康的工作流程。“有些人没有意识他在管理,但是他做到了;换做别人,就需要强大的理性和极强的自制力。”他羡慕那些天性干脆直接、大咧咧的创作者。“我需要动用很大的管理能力,去约束我的性格缺陷。”

“专业设计师是很难做的——没有别的事儿,只管设计,时间轴又是循环的,什么时候出什么东西,其实压力很大。而我不仅是一个设计师,还是企业经营者,设计只占我所有工作的1/4。所以我的大脑在一年中只有1/4的时间在做设计,这让我保持活跃。”

古奇说,他自己慢慢意识到,任何事情都是管理:时间管理、灵感管理、状态管理、情绪管理。

放弃会变成习惯

生意发展得比他以为的快,可他却不如从前那么快乐了。

开始时,他雇佣的三四个员工都在他家里办公,卧室门打开,外面就是办公室。生活慢慢被入侵了,而他又是个非常注重私密的人。有那么一段时间,他连在自己家都难以真正的放松下来,尽管那里面具备了一切完美生活的范式:“我被我自己设计的这个完美生活给僵死了。”

另一方面,因为家具设计的一切灵感就来自古奇本人,他必须有规律、有效率地拿出创意来,对一个创作者来说,他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依靠。他慢慢发现,与外界打交道并不难,难在应对自己担心灵感枯竭而产生的焦虑感。

一次新品发布后,他的品牌反响很好,达到了阶段性的成功,他本可以松弛下来。但很奇怪,在休假的3天里,他发现自己无比焦虑,“那三天我的压力无比地大,满脑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几乎被压垮。”

再后来,每一次放松和玩耍,都变成了一种待命状态:他会不自觉地观察、留心周围的一切,等待灵感的出现。

那感受差极了。他发现自己不会玩儿,不能玩儿了,脑子永远无法清空,长久地处在紧张中,“一切旅游都变成了进修”。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严重失眠。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简洁风格的背后,藏着一个多么紧张的创作者。

也曾一度,古奇说自己真的不想干了。团队不是他想要的样子,而他身为管理者,也不知怎么驱动每个人去发挥自己的天分。事情一旦超过了他能亲力亲为的范畴,他就难以控制了。

加上创意和灵感的瓶颈带来的焦虑,他好多次想,干脆去做一个室内设计师,不再做独立品牌,这太累,压力也太大了,几乎破坏了他的生活。

可每当这种时候,他会有另一种恐惧。放下一件事太容易了,容易到让他觉得,这种放弃会变成习惯。

这之前,他也曾丢下过很多东西。“但是这两年,我开始珍惜一些事。因为我觉得人在30-40岁的时候,不能轻易放弃一些东西。”他意识到,这个年龄段的东西,已经慢慢构成自己生命的核心。

他笑着说,创业几年来,他总是不断在总结自己的性格问题,有些人生性不爱想太多,坚持一些事,只不过是因为“别的什么也不会”,而他,这坚持需要无数的心理斗争。

每当压力到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硬挺过去,做一些别的事,比如种花,研究一下怎么养宠物,或看看各种类型的车,把脑子占满,“我闲下来的时候特别焦虑,是个爱想太多的人。”

之后,他把旅行硬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放松式的,一种是进修式的。进修式的旅行里,他走走看看,写写画画;放松式的旅游里,他强迫自己不带图纸、尺子,只享受,不吸收,“我必须保持一个循环。如果我一年不停地做,产量可能很大,但那不持久,可能两年后我就趴下了。”

最初,古奇也有过频繁在媒体出现的阶段,一遍一遍地解释、描述自己。可后来他发现,那种不断阐述,不断表达的状态,对自己是很大的内耗,这种事做多了,会无形中改变一些东西,比如专注力、做事的状态,“那对品牌过度消耗了,也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应该做我的本分。”

他不介意把这个思考、修正的过程告诉别人。这份面对自己的诚实让他非常迷人。

找到自己的节奏

一个健康的流程是古奇所需要的。

他把时间切割开来。每周有五天的时间,他极度活跃,给自己创造一切鲜活的刺激,见人,聊天,扮演一个采访者,听其他创业者的经验。但休息的两天,他强迫自己不看邮件,把脑子清空。拒绝一切社交。家里连音乐都不开,一个人陷入极度的安静中。

他坦言自己是个容易急、容易慌的人。而这并非无法避免。他给自己制定长达三年、五年的计划,这计划不具体,只是一个大方向,但可以给他以安全感。他不喜欢一件事并不在计划中,但突然插进来,他讨厌不在控制中的事情。

对那些触及“风险线”的事,他学着不去应承。对自己的能力保持清醒,并合理的拒绝掉一些事。

早年,古奇很爱花钱,大手大脚,不管赚多少,都能花出去,他愿意让自己的生活有点品质。但品牌有了一点规模后,理财也成了大事。他也用切割的办法来解决,公司红利他储存起来,但自己的工资可以按月光的节奏花。

讲起这些在自我管理上的小办法时,古奇是喜悦的,那样子就像他与自己斗争了一番,而又赢了那样。

因为不断的试错和强迫自己修正,他成长得比同龄人要快。

最初,古奇觉得自己是个很独的人,像一匹狼那样,“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个体,但不是一个很好地团队协作者。自己冲劲儿很足,但一旦与人合作,总会看到别人的问题。”过后补充了一句:“处女座嘛。”

刚当老板时,古奇管得很细。谁上网了,谁睡觉了,如果一个流程有100步,他希望对方每一步都按他的要求走。这把员工和他自己都折磨得够呛。

他开始强制性地克制自己的完美主义:只要你第100步符合我的要求,中间99步你随便走吧。

“我能做到这种宽容度,我自己都挺吃惊。”这个很能跟自己较真的老板笑着说。

他发现只在大方向上控制一下,小的地方留有空间,大家反而有声有色,活跃起来,每个人都找到了各自最好的自己。

古奇喜欢平实些的人,像他那些实木一样,真实,没有市侩气,可以不一样,但那种气息是对的。他说自己的团队里销售不是很难,“设计没问题,销售不存在难度”,但难在售后,他希望那体验是绵长而一致的。

实木家具在使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实木会吸收一定的脏东西。因为木头湿涨干裂的特性,实木做腿的椅子,用一段时间以后会不平,桌面用久了会开裂;再加上有阳光晒,被氧化,颜色也会变深;设计师只设计了家具的70%,剩下的是用户跟家具的关系造成了它的变化。一切可能发生的事都在事先谈清。这是古奇坚持的工匠精神。

古奇说自己正是喜欢实木家具随时间变化的这一点,“你使用20年、30年之后木头的纹理,设计师是绝对设计不出来的。这个就变成家具跟你的关系了。”

就在采访的前几天,古奇发了一条朋友圈:“这个时代有的人走,有的人飞,走的人羡慕飞的人,所以也飞起来了。但飞起来可能摔断了腿。太多人飞了,所以你不论做什么,都显得特别慢。”

他很怕谈那些大话题,或用意义去说事儿:风投介入、上市、开分店,上亿的钱可以去驾驭。他怕那种感觉。

“什么叫挥霍?如果你的品位驾驭不了你的钱,这就叫挥霍。”他打比方说。“如果我自己都说不出这东西怎么样,就为了做给别人看,这就是挥霍。”

直到现在,古奇都非常看重自己的节奏。他不开那么多分店,怕经营管理这些软性的东西跟不上;不推太多产品,不上市。

篇5:我的世界里只需要自己快乐散文

我一直都在问自己我有什么?是呀!我有什么?似乎我什么都没有。我一直都在迷茫着找一个懂我的人,茫茫人海中却是那么的渺茫。哭泣过,沉迷过,我以为我可以,那只是一味的以为。有时候会不自觉的苦想,我有什么?

我有什么?朋友吗?那为何他们要剥夺我自信的勇气,为何要我在他们面前出丑来衬托他们的高贵,为何要嘲笑我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呢?我很迷茫,我一直以为宽容会感动他们,可是我错了。我开始不爱说话,我没有了勇气。

我有什么?爱情?那为何我的付出换来了不珍惜,为何我的.珍惜换来了抛弃,为何我的关爱换来了不理解?我一直都不知道为何。是吧!当他选择转身离去时,我便没有了一颗获得爱情的自信。

篇6:走在文学的世界里作文

三岁

牙牙学语,妈妈教我的蒙学诗,就是骆宾王的《咏鹅》。依稀记得当年学诗的情景,妈妈一句一句地教,我鹦鹉学舌般一句句地跟读。有的诗句妈妈要反复读,我才读得音近,尤其是“白毛浮绿水”的“绿”字,每次没缘由地就读成“露”。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反复教读,直至较为准确。妈妈读诗的时候,总是微闭着眼睛,一脸惬意与舒适,让我疑心里面藏着让人沉醉的秘密。那时,虽不很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但随外婆到村后的大坑里放鹅,看着鹅在水中嬉戏的情景,诗歌内容画面般在脑海里映现,瞬间觉得这首诗把外婆家的鹅写活了。每晚睡觉前,总是缠着妈妈教我读诗。《悯农》《春晓》等家喻户晓的蒙学诗,滋养了我的童

年,让我对唐诗的意境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十岁

这一年,唐诗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精神世界的天窗。世界除了生我养我的城市,还有更为广阔的唐诗空间。小学课本上的唐诗已不能够满足我,姐姐的初中语文课本、表哥的高中课本、《唐诗三百首》等,都是我翻阅、抄录的对象。很多诗,虽不懂内容,但就是喜欢,喜欢抄录唐诗时内心洋溢的那种乐趣,喜欢唐诗的味道,喜欢读唐诗的感觉。多少次梦回唐朝,总希望生活在诗歌的国度。

十三岁

唐诗告诉我,人生是一场从时间开始的空间旅行。唐诗就是那辆穿越时空隧道的高铁,载你领略人生的不同风景,品味万物,遍尝滋味,快意人生。读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荡然胸怀的是卓然独立,兼济天下,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良辰美景,当流觞高歌,枕月而眠;读白居易的“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慨叹生命的伟大与生生不息;读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满目忧国忧民,赤子情深……

篇7:走在夏日里的散文

我的城市:南通,它东临黄海,南临长江,连江接海。城内有一条护城河,人们称之为濠河,已经有了一千年的历史,它有着清澈的水流,迂回荡漾、鸥飞鱼翔的自然美景,人们誉它为“翡翠项链”。它融入长江,长江奔入黄海聚集,三水相会,壮观无比,有着水乡风韵的柔美,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之感慨,为之自豪.

夏日的到来,市主干道人民路两边的法国梧桐树吐出了新叶,没有了漫天飞舞的细雨,没有了温馨的春风,偶尔有阵阵地雷鸣闪电和倾盆大雨,然后显示出七色的彩虹。有多少人为那彩虹惊叹和欢呼,又有多少人为它的神奇而遐想。

炎炎的`烈日下,如果不用太阳伞或遮阳帽,几分钟的工夫路人的脸就会象喝了酒的醉汉红通通、油冒冒。夏日里最难受的是骑车或步行,从烤得滚烫的柏油路面走过,几十分钟就让你汗流浃背。走在人民路上,手中的遮阳伞下也遮挡不住酷日无情的烘烤,不一会浑身上下都浸透在汗水里,在现代文明、科技发达的条件下,如果在空调屋里,看看电视,上上网,或者拿上一本书翻翻,那是很惬意的享受。可人们为生存的需要,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要在烈日下奔波……

放眼看了看人民路,似乎窄了一点,但干净,没有尘土飞扬,马路上不断驶过洒水机让你在酷日中感觉到清新,城市规划后市区也没有噪音,举头,蓝天、白云,旁侧,树见绿,左右光顾红衣绿衫的人流一闪一闪如同花儿一般,柏油马路上五彩的车流整齐地在涌动……沿途的建筑工地,有很多建筑工人辛劳的身影,不由地让路人对他们产生深深地敬意。

夜幕初显的时光,当我被黄昏后的最后一抹潋滟所吸引,心畅游于天际的时候,灿若群星的灯光环绕着濠河的四周,把夏夜的世界渐次点亮,走在电视塔往南的路上,繁华使马路上人满为患,车如蜗牛爬行,濠河上空星光点点,缠绵老长。清幽的月光轻轻扬扬地洒在路人的眼角眉梢,经受了一天酷热的人们,忘情地浸浴在静谧的繁星之里、微风之下。

沿着濠河往南便是青年路,走过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朝被誉为城市的“翡翠项链”的濠河里张望,闪烁的灯光犹如美女裙裤上镶嵌的宝石,令人遐想,当我看到河水反照出来的建筑物轮廓和五彩的霓虹灯时,就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放眼望就会感慨万千,河面上的游人划着游艇在夜色里缓缓而行,平静的水面不时被掌舵人手中的浆拨弄得微波四起,好一幅美景,不由得浮想连翩……

篇8:江苏农业现代化走在春天里

粮食奇迹亩产吨粮突破有望

无粮不稳!粮食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基础。

一年之计在于春,全省各地各级早早作了农事安排。2月初,省农委就表示“今年仍将确保全省水稻面积稳定在3350万亩以上,力争粳稻面积达到3000万亩左右,机插稻面积1800万亩以上。”

保障粮食生产,始终是江苏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用占全国3.91%的土地生产了5.92%的粮食,养活了5.74%的人口,是东部沿海为数不多的粮食自给省份,可谓“工业大省的粮食奇迹”。

在2011年罕见的旱灾面前,江苏粮食生产依然取得了大丰收,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八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总产达到661.6亿斤,比上年增产14.5亿斤,保持全国第四位;粮食亩产连续六年保持在400公斤以上,达到414.6公斤,居全国第三位。南通市海安县毛学贵家的田地,处在该县曲塘镇部级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内。毛学贵说,同一亩地,10年前收小麦150公斤,5年前收300公斤,去年收了600公斤,水稻收了650公斤。“现在种粮有补贴,种得好还有奖励。从育秧、插秧到收割,有专门服务组织,全程农机化,一点不烦事。”说起种粮,毛学贵乐滋滋的。

工业发达的苏南,粮食生产毫不放松,并率先进入规模化经营阶段。昆山市91%的土地已流转到146个以村为单位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1900多个农业大户平均每户种植面积145亩,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全市劳动力的10%左右。种植大户冯兴忠,2009年在当地政府鼓励下,带头承包了周庄镇复兴村、龙亭村两个村的大部分土地共715亩,全部种了粮食。他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水稻亩产600公斤没问题。

今年江苏省在确保全年粮食面积7900万亩以上基础上,将更多转向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并启动“亩产吨粮县”创建活动,建立一批亩产超“吨粮”的规模化粮食产业基地。同时,加快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力争全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6%。

现代农业承载产业转型愿景

设施农业承载着农民致富的梦想,也承载着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走进规划万亩的南京市浦口区雨发生态农业园,在该园区智能化玻璃温室的番茄生产区,一株株番茄“脚”踩在白色袋装的营养基质里,“头”朝上顺着从大棚顶端垂下的根根吊蔓攀爬,基质袋里斜插着的笔状喷头,将植物所需的水肥养分通过喷头送到每一棵苗上。放眼望去,蔚为壮观。看不见的“不一样”还有很多:一茬番茄采摘期能比普通大棚或露地番茄多七八个月;番茄苗可以长到10米,结20穗果,而普通番茄只能长1.5米,结4穗果。园区负责人刘维林称:“亩产超过1.5万公斤没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加大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截至2011年底,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达到3011.3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61.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达42.8%和12.2%,设施农业总量和比重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1位。目前江苏省钢架大棚亩均效益达到6700元,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9600元,分别为露地栽培的4倍和6倍。全省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超过150个,1/3以上村、1/2以上乡镇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

2011年,在经过两年的反复调查研究后,江苏省公布了“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明确提出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将农业现代化细化为6大类21个具体指标,涉及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经营、农业设施设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可喜的是,经初步测算,江苏省部分县市2015年就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省农委负责同志介绍,2011年是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第一年,江苏省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农业科技贡献率,衡量农业质量安全水平标志的“三品一标”,农民合作社登记成员数、入社农户比例、社均成员数、出资额,休闲观光农业总收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数和总数,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等多项农业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或全国前列。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今年江苏省将实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化三大载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农田基础设施与农业机械化建设等十大重点项目。同时,在全省13个试点县实行现代农业建设整县推进。

农民收入增幅超城镇人均首破万

在江苏省率先制定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农民增收是核心指标之一。

2011年,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0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9%,收入增幅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468万农村贫困人口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全部实现脱贫。

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统计数据,2011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53%。在对改革开发30年来我省农民收入的梳理、分析后,省政府参事刘立仁得出了今后农民收入倍增空间在“四增一减”的结论,即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和减少农民。

为此,近年来江苏省出台全面实施农民创业就业制度和为农民创业致富服务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目前,全省2/3农村劳动力已转向非农产业,全省返乡创业农民每年新增3至5万人,创业就业已成为江苏农民最大的致富工程。

经营性收入的提高,与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密不可分。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补贴农业的力度明显加大。去年,江苏省用于“三农”补贴、奖励项目的省级支付就达102亿元,土地流转、拆迁补偿标准也进一步提高。句容戴庄镇农民刘业祥种了8亩有机水稻,他告诉记者:“现在国家有好几种补贴,算下来一亩地120多元,我8亩地就是千把块了。”

农民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同样离不开惠农政策提供的“源头活水”。去年江苏苏北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较上年标准提高35%以上,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已实现农村低保执行标准与城镇并轨。省委农工办负责同志表示,在中央、省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背景下,“从2010年开始到去年延续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不是偶然性的现象,而是必然性的结果”。有关专家判断,江苏农民收入增长势头将持续向好,因为“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本质的、令人鼓舞的深刻‘质’变。”

篇9:她走在漆器的世界里遇见美

这是北平的第五场雪了。

那么就去颐和园看雪,与女朋友约好。我的这个女朋友,是一位漆器匠师。她的漆器常常被展览展出。她所制作出来的漆器,有一种从未见过的漆的质感,仿佛森林里那些从泥土中奋勇向上而生的漆树,伤口里涌出的汁液。漆汁的淌出,是为遮盖于枝干上的创伤,漆干燥硬结的样子仿佛疮疤。

是的,疤痕。

她对我讲,一个生命不断重复着皮肤上的创伤,重复着一场又一场的小小死亡,心魂在这小小死亡中逐渐被解放,最后迎来生命的消亡。如果一次性地冲破袋子,就什么都不会留下。

所以,疤痕其实是一种生命美学。

她讲其实每个匠人都知道“完美的界限”——缺憾的深渊回回头找你。

我常常感叹她是一个极理性的人,在某些时候。

她回答说,是的,某些时候她足够理性。

可是许多时候,她是太感性。世人观照的是她太感性的一面,而真正了解她的人,才看得见理性到咄咄逼人的层面。

她对自己相当严格。就像父亲从小对她严格一样。起初是被训练,后来成为了她的性格。

我觉得,性格是训练出来的。不断地在一件事情上训练,那么便有了对这件事情的直接反应。反应即是性格。

她讲、她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身体里住着好几个人,有一个孩童需要呵护,有一个少女她爱美,有一个严苛的父亲,也有一个忠于自我的最初的自己,还有一个温柔的母亲。

需要谁出来的时候,性格自动呈现谁的那一面。

比如爱情里需要温柔,我便呈现母性的一面,爱之不倦、耐心、持久平和、以及谅解。

比如对于事业,较多时候呈现出严苛的一面。永远认为自己做得不好,永远认为自己需要不停歇地努力。

而孩子的一面,是常常被微小的事情感动、激荡。譬如颐和园的雪景,她几乎要醉倒在那风景里。

活在自然美景之中,人就懒,懒就善。

她讲自己的身体里当然还住着最初的自己,善良、勇敢以及乐观。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最初的样子。

身体里他们,也不总是可以相处和谐,也经常打架。但只要手中在做漆器,他们无论正在进行什么,哪怕争斗得厉害,他们即刻措手不及地静下来,全身心进入漆器的世界。

一个人可以完全沉浸在一个世界里获得宁静,那是难得的幸福。

她说也有深刻的恐惧。这种对黑暗的恐惧。如果一个人站在空阔的暗黑里,我的心跳加速到足以让人崩溃。

一个人的爱好,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抵抗恐惧感的自我保护。

我们两个就走在颐和园的雪景里,一边走,一边谈。

我说,对一个手艺人来说,把一件器物从构思中脱胎成实物是件非常艰难的事。从侧面看,看见的是各种线条,下手劲道稍一变化,器物形状立刻跟着变化,线条与形状的可能性被无限延展。做东西,就是从无限多的线条里只选取一根,是一场延续不断的精挑细选。

这时,正巧一阵风吹来,人走在树下,雪花簌簌而下,仿佛我是一个初嫁的新娘,树精灵们为我撒礼花,之此时此刻,呵,不要讲话,仍然静止不动,闭上眼睛,唔,此时此刻,我是初嫁的姑娘。

她看见头上落着雪花的我,笑讲你真像一个出嫁的姑娘。

我回复一笑。

她对我说,你知道吗?从来没有在哪个冬天如此渴望春天的到来。春天的时候,有一天我听见过月光穿透浓浓的雾气,那淡淡的蓝色的雾愁,宛若清泉,人们汲走一壶壶,然后燃起篝火,欢笑、畅饮,以及起舞。我拥有自然、热情以及漆器,我还活着,我还要求什么呢?

她顾自地絮絮讲着,我没有接话,那个时候我看见颐和园的夕阳,傍晚时分,夕阳的红,对,每一分一秒都在变化的红。橘色、紫、金黄等敷在红的底色上。

她说,你看,夕阳红!

我对她一笑,嗯,夕阳红。

在夕阳红里,我们走出了颐和园,各自告别,她走向她的漆器世界,过几日她要飞到巴黎去布展。而我要回到写作的世界里去。

肆意地活着,我与她告别时,在她耳畔轻轻而有力地说。

嗯,肆意地活着,就像此时此刻。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是这样一个蓝色天空的礼拜五的傍晚,雪啊、人啊、车啊、冬青松柏、柿树上几颗被人遗忘的浆果,还有什么呢,整个城市,蓝色是一顶帽子,盖住了这平面上的城市与人。

这样的蓝,悄悄的,柔柔的,就像悄悄话,不敢大声说,仿佛一大声,它就消失了。

美到了极致,其实是无言以对,就像爱,爱到极致,何不是无言以对?

这一天,我们就在这无言以对里告别,各自揣着一包无言以对的美。

上一篇:团支部全年创建工作计划下一篇:上海龙文教育文化及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