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2024-05-25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共8篇)

篇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试论当今中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

内容提要: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表外处理、表内处理、抵押贷款证券化、房地产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目前国内大多使用的是表内处理方式。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实行资产证券化这种融资方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 金融机构

日前,由于国家加大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房地产投资商的资金来源大量紧缩,引起房地产界轩然大波。各相关人士纷纷发表观点,探讨房地产融资新渠道。在各种渠道当中,一个在国外已经成熟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那就是房地产的资产证券化。

一、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主要形式

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是指从事房地产的企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将其所拥有的资产转换成股票、股份或债券,发行到证券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使房地产资本的运转社会化。

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最早是在60年代的美国兴起于住房抵押证券,并在80年代广泛扩大到其他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资产证券化相同,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是将企业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益构造和转变成为可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房地产证券化的发展需依托完备而发达的社会资本市场,将房地产资产社会化。在金融界,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形式有很多种,归纳起来目前业内主要有以下四类:

1、表外处理——以销售实现的证券化

房地产公司将自有资产出售给SPV(专业操作资产证券化的中介机构)。该资产经出售后与原公司(发起人)的债务隔离。SPV通过中介使该资产信用提高(资产收益保证担保、保险、发起人连带偿付责任等)。由投资银行进行证券化设计,向投资人发行ABS(信贷资产证券化)收回现金用于向发起人购买资产。

2、表内处理——以资产担保而融资的证券化

房地产公司将自己名下的资产收益出售给SPV,向投资人发行ABS融资。由于该资产没有实现销售,房地产公司是以该资产为证券偿付的抵押担保,该资产还在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上。

3、抵押贷款证券化

由贷款银行将抵押贷款本息收益组合,出售给SPV,并通过投资银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它使银行的长期贷款变成可流通的证券加速了银行资金周转,降低了远期风险,同时也促进了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房地产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

指租赁公司将不动产租赁合同的收益权通过债务融离出售给SPV并发行ABS融资的过程。

鉴于存在多种资产证券化形式,各金融机构所采用的方法不尽然相同。但大多数机构偏向于使用第二种处理方式,即表内处理方式。如,搜房网上有报道称“已被央行通过的中国建设银行最终修订的方案只是一种抵押债券的概念,即表内融资方式,尽管如此,信贷资产证券化总算是走出了第一步。而此前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问题一拖再拖,也正是由于央行希望商业银行通过表外融资的方式出售资产,而各大商业银行的方案,则无一例外地要求表内融资。”。我认为,表内融资的证券化资产只是用于抵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售,而这种融资形式可以降低自身不良资产的比率,所以各大商业银行才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表内融资。

二、当今中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

1、现国内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现状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伴随的房地产金融业也随之运转,但房地产开发所需资金之大,所承受的风险之高,使得信贷金融机构在贷款时不得不小心谨慎。国际运作经验表明,资产证券化能极大地促进银行业、证券市场和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分解金融机构应用传统的贷款偿还制所带来的风险,资产证券化这一国际流行的金融创新融资方式开始受到国内业界人士愈来愈强烈的关注。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这种先进的方式。有报记载,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有过初步探索。代表性的项目有1992年三亚地产证券化、1996年广深珠高速公路证券化等基础设施证券化,1997年中国远洋运输公司(COSCO)北美航运应收款支撑票据、2000年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8000万美元应收账款证券化等。最近二年,在2003年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探

索。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对宁波分行账面价值26亿元的不良资产进行了证券化,标志着国内商业银行在证券化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按耐不住,想试着将这方式运作起来,以解决始终不能解决的各方面的问题。

例如,有报道称,建行将拿出50亿元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资产池,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证券期限为15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招标发行或以簿记建档,即一对一协商定价的方式发行。至于建行将定出怎样的证券市场价格,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从银行间市场发行交易的各类债券看,建行房贷支持证券的风险肯定要高于同期限的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债,甚至还要高于中行和建行已发的次级债。因此,要想吸引投资者,建行房贷支持证券未来的定价即利率水平,应高于上述债券。

以4月11日市场情况为例,15年期国债经收益率曲线计算出的利率水平为4.3%左右;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最近发行的几期15年期金融债利率在4.6%左右;而中行今年初发行的10年期次级债利率为4.83%,15年期已达5.18%。据此分析,建行房贷支持证券的利率水平至少应达到5%左右才足以吸引投资者。但利率水平又不能过高。即使在央行上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后,各银行执行的5年期以上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一般为5.51%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建行房贷支持证券的利率一旦高于5.51%,对建行而言,这将是一笔蚀本的买卖。所以,5%—5.5%,就成了建行房贷支持证券最有可能的定价区间。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一旦获得成功,其象征意义将远远超过实质意义,它将表明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行的时机已经成熟。

2、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行已经势在必行

金融信贷业的各种现象,各种形迹表明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条件。

其一,各大金融机构十分渴望增加这种操作方式,他们有开展证券化业务的强烈内在需求,他们的需求是资产证券化业务生成的直接动力和支持。出于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贷款风险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等方面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对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态度非常积极,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资产证券化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

其二,我国拥有异常丰富的信贷资产,可供用来实施证券化。资料显示,国家开发银行拥有相当规模的中长期贷款,贷款质量较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金额都很大,不良率也较低。这些资产大部分达到了合格资产的质量和规模要求。

其三,我国金融监管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中介机构的组织性和信誉度不断提高,法律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房地产开发商实力迅速壮大,信贷市场诚实守信的风气日益浓厚,这些都是我国资产实行证券化的厚实基础。

三、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未来

1、现今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

我国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面临着巨额的不良资产风险。这是目前挡在证券化前的一个大的障碍,虽然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抵押信贷市场体系、相对高效率的证券市场体系,但房地产其运行的资金数额较大,一旦坏账,将会导致证券市场不良的后果。最令人担心的是银行所拿出的用于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金,如果银行只拿出那一部份坏的资产来发行进入证券市场,那么这将对尚未发展多久的证券市场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专家分析,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净收益率可达到3%左右,是银行一块十分优质的信贷资产,而证券化产品定价一直居高不下,而且目前国内贷款利息已超过5%,还存在升息的压力,再加上融资费用、出纳价格、税收等等费用,使得银行在衡量了成本与收益后不愿意将房贷资产拿出来进行证券化。中信证券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张柳新对此进一步分析说,证券化的住房抵押贷款要来自一手房,避免二手房,甚至烂尾楼进入。所以,专门的评估机构来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严格的评估,监管部门也要对此应有更多的关注。

我国尚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和个人信用制度。我国目前在相关法律条文如《证券法》 等上仍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和描述,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也有待于提高。

2、房地产面临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和困难,发展迅猛的中国房地产能平稳度过这种对新模式的适应么?在分析清楚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我们要借鉴国外丰富的经验,结合我国特有国情,将问题困难个个击破。

首先,对于以金融信贷为工作主体的相关机构,在参与实行证券化时遵从市场,诚实守信,努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

其次,法律方面,政府应该从立法、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依照实际需求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分阶段、逐步地改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环境,提高政策明朗度,降低资产证券化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推广目前还面临营业税、印花税、交易手续费等税费政策改革问题;以及产权过户制度等管理制度的配套法律,如果没有相关立法保障,将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和风险,使资产证券化无法推行。例如,可以通过人民银行制定的《资产证券化管理办法》来解决有关债权通知、抵押权转移、资产证券化公司的设立等问题,可以通过证监会制定的《资产支撑证券发行与交易办法》来解决有关发行与交易的问题。通过这些办法先进行试点工作,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更高层次的法律和法规,这样可以尽快推动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

最后,培养一批投资者且加紧规范中介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扩大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使其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加快发展担保市场,规范中介机构的运作及其市场行为,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监督。

在这条证券化的路上必将充满困难与障碍,需要金融业内人士进行不断探索,克服面临的困难,将这一先进的融资方式成功运用到中国房地产乃至其他各个行业。

篇2: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摘要」国内许多文献认为真实出售是资产证券化的必须步骤和唯一模式。文章从评价资产证券化的几种不同定义开始,提出真实出售不等于资产证券化,而只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实现风险隔离的一种方式;从制度功能看,从属参与模式具有自身优势,真实出售不应该是资产证券化的唯一模式;接下来,作者通过对SPV功能的分析验证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不一定发生真实出售,进而检讨SPV在资产证券化中的真正作用;最后,把真实出售模式的资产证券化放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下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从属参与

国内关于资产证券化的讨论已有数年,有关文献不断见诸报刊。但这些研究大多从经济学、金融学的角度来论述,较少有从法律视角的阐释;大多偏重于对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情况进行泛泛的介绍,较少有比较严密细致的规范分析。本文无意也没有能力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研究的方方面面都进行梳理和评论,仅对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和模式做一个重新审视。截至目前,我国除了一些贷款债权转让和境外融资的项目涉及资产证券化外,尚无大规模的资产证券化实例,进行实证分析和计量数理分析的基础尚不存在,因此文章将主要以目前已有的法学研究文献为参照,采用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并注意着眼于不同制度设计之间的比较分析。由于资产证券化的.涵义界定和融资方式、融资架构互相关联,论述将从上述方面分别展开。

一、资产证券化定义的重新审视

作者在近来的阅读中深感虽然文献纷繁众多,但大家对资产证券化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表述却相去甚远,甚至有的文章本身对资产证券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都不能保持前后一致。有学者对资产证券化定义的困难说明了原因:资产证券化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和类型,这显然给其定义和性质界定造成了困难。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视角差异也导致了资产证券化定义的多样性,本文将主要评价几种典型的法学角度的定义。

第一种典型的定义是:“资产证券化是指,‘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离与重组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引用了经济学研究者对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如果可以赋予这个引证行为以学科之间关系的含义,似乎能够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资产证券化这一制度创新的关注早于法学研究。相应的,该文认为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资产的原始权利人将资产出售给一个特设机构,(一般称为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SPV),该机构以这项基础资产的未来现金收益为支撑发行证券,以证券发行收入支付购买资产的价款,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向投资者支付本息。”

另一种代表性观点的持有者首先通过分析美国学者的资产证券化定义,总结出其基本的技术特征:“第一,资产证券化发行的证券必须是由特定资产支撑的,支撑的含意是指由这些资产所担保或者证券代表了这些资产的部分利益;第二,资产证券化必须涉及资产转移的设计,以使支撑资产的证券与这些资产的持有者的风险隔离。”接下来,作者引用了Shenker&Collettad的定义:(资产证券化是指)股权或债权凭证的出售,该股权或债权凭证代表了一种独立的、有收入流的财产或财产集合中的所有权益或由其所担保,这种交易被架构为减少或重新分配在拥有或重新出借这些基本财产时的风险,以及确保这些财产更加市场化,从而比仅仅拥有这些基本财产的所有权利益或债权有更多的流动性。同样,如果可以赋予这个行为以国别差异的含义,可以认为它反映了在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和研究方面,美国都领先于中国这一事实。

第三种观点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通过创立当事人和构筑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使缺乏流动性的债权(金融债权性资产)转化为资本证券上的财产权得以流通的制度。”

先来评价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资产证券化是指以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对

篇3:资产定义的新旧比较

文章编码:1004- (2010) 02-153-01

资产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第一要素, 如何定义资产,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我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与1992年的相比, 2006年对资产所做的定义, 拓展了资产的范畴, 更着重突出资产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本质。

一、资产定义的介绍

目前, 关于资产的定义, 流行的是未来利益说。对资产的定义可追溯到1962年穆尼茨与斯普劳斯的《会计研究论文集》, 它指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公司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3年发布的《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规定: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资源。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1989年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资产进行了如下定义:资产是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由企业控制的, 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1992年,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 对各种会计要素作出了明确界定, 其中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控制的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力或其他手段。从以上几种对资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资产具有经济利益预期性和权属性两个特征。各种关于资产的定义, 虽然在描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在原则和框架上是基本一致的, 都反映了资产的部分特性, 。

在我国, 财政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与1992年对资产所做的定义相比, 2006年的定义拓展了资产的范畴, 更着重突出资产的本质。

二、资产定义的改进和存在的问题

1. 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利润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企业的资产具有创利能力, 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这是资产的本质属性。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如企业长期闭置不用的财产, 因技术进步被淘汰的设备) , 不能纳入企业资产的范畴;待处理财产损失是已经发生但未批准处理的损失, 预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因而也不能作为会计主体的资产;应收账款与银行存款是公司通过行使债权将其收回银行账户中, 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因此也不属于企业的资产。

2. 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这界定了会计主体核算的范畴, 并不强调资源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归企业拥有。这里的拥有或控制是指法定的所有权, 控制是指实际支配物及其利益的能力。IASB规定“资产是从所控制的资源中预期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由此可见, IASB采用的是“能控制的”, 而不是“拥有或控制”。控制是对资源的调度或支配的权利, 获得公司经济利益更多的是依赖控制, 而不是所有权, 因此, 控制才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条件。“拥有或者控制”不利于明晰产权的界定。比较典型的是融资租赁, 承租方拥有租赁物控制权但无所有权, 由于承租方承担了与该资产的主要风险, 因此视为自有资产, 其会计处理与自有资产无异。但“控制”并不能完全包括“拥有”。例如, 企业对银行冻结存款无法支配, 但拥有其所有权, 因而,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它属于资产。

3.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

业的资产是社会上的资源通过有效配置进入企业后, 通过企业内部配置转化为的各种生产要素” (葛家树2005) 。这就导致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能成为企业的资产, 自由取用资源 (如:空气、阳光) , 企业在使用他们时不必支付任何代价, 无法通过生产、流通或使用来完成转让, 所以它们不能成为企业的资产。其次,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 是对资源的一种现实的控制。这便于对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准确反映资产的成本。

4. 资产是资源。

按照我国的定义, “资产是一种资源”比较符合传统会计对可靠性的要求, 即会计所反映的信息是现实已经得到确认的。这和IASB的“一项资产是企业控制的一项资源”的观点是一致的, 与FASB的观点“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存在差异的。资产到底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未来的经济利益, 在理论界依然存在分歧。企业控制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 实质上反映的是对资源的一种收益权或使用权, 比较符合“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的要求, 使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目前, 理论界一致认为人力资源能给企业带来利润, 但由于目前无法计量而不能纳入企业核算体系, 不能确认为资产。采用合适的方法反映人力资本, 是人力资源会计所面临的难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资产的定义强调了资产的本质 (能带来预期经济利益) , 同时受现实环境和计量方法的影响, 去掉了货币计量这一限定, 使资产的范围更加宽泛, 这是现实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表现出对现实的妥协 (强调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资源, 而不是经济利益) 。现行资产定义中可以说我国资产的定义是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所形成的理论与现实调和的产物, 对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文章对资产定义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资产定义的改进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我国现行的资产定义是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形成的理论与现实调和的产物, 会对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4: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关键词:证券;投资合同;功能监管

一、问题的提出

证券是记载着民事财产权利的特殊书证,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证券法都对证券范围依照功能标准作出不完全列举。所谓功能标准是指按照某种权利证书是否符合证券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来判断其应否归属于证券,而不是按照该证书是否被冠以证券之名而进行判断。

在1999年我国《证券法》制定之初,立法者便对证券采取了单一列举式的定义方式,即我国《证券法》调整下的“证券”包括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的证券。事实上,此种“窄定义”的立法模式一方面是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主流意识是防范金融风险,因此在立法上限制了证券的种类;另一方面也是各政府部门相互博弈和妥协的产物,具有较强的“实验性”。法律赋予政府确认“其他证券”的权利,其本身却不作认定,其背后的立法理念是希望政府在监管中不断累积经验,将新的证券品种纳入到《证券法》的调整范围。

然而,在2005年该法修改时,对法律调整的证券种类仅增加了证券投资基金份额一种。关于证券衍生品种的法律适用,证券法规定由国务院依照本法的原则认定。实践中,仅有中国银监会在部门规章的层次上于2004年《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3条中规定衍生产品是一种以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为基本种类的金融合约,或者是包含上述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修改后的证券法实施以来,国务院并未根据法律授权认定过其他证券的种类。总体上,我国目前证券法中的证券概念是以股票、债券为基本类型,相关证券发行交易中的强制性信息披露、禁止不当交易法律责任等制度也基于此种证券概念的界定而构建。由于我国《证券法》上对证券的定义较为狭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制度性缺陷:

1.不能满足市场的投融资需求

企业融资的途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但舆论普遍把矛头指向了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途径,而忽略了直接融资的作用。这一问题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非法集资问题,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遇到投资合同等新型融资工具时往往不知所措,于是简单地归纳进非法集资的口袋中。此举既限制了企业获得融资的正当需求,也使得投资者丧失了多样的投资理财方式。关于这一点,早就有学者指出,我国《证券法》确定的“证券”的狭窄定义最大的问题在于:限制了市场的证券品种和市场层次,限制了交易的多样性和相关性,使得中小企业不能利用证券市场融资。尽管现行的《证券法》赋予了国务院认定新型证券的权力,以适应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但这种立法选择也受到非议,因为无论是由国务院认定是否属于证券,还是由国务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它固然体现了政府依法监管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原则,却无法阻止证券市场参与者不断创设新型“实质证券”的实践。

2.不利于实现保护投资者的政策目标

虽然我国《证券法》上规定的法定证券种类过少,但是社会实践却发展出了例如银行理财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信托产品等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当投资者购买此类产品发生法律纠纷的时候,就不能依靠《证券法》获得救济。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只能用合同法、侵权法等民事基本法律并参照监管部门的行政规章作出裁判。但是这对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基本民商事法律不是证券投资领域的专门法律,没有对证券交易的特殊性作出规定,使当事人提高了举证成本。而《证券法》作为专门类的证券法律,为保护投资者设立了诸如强制性的信息披露、禁止虚假陈述、内幕交易以及操纵市场等制度,其规定的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分配较民事基本法律更为具体,从而更便于投资者寻找司法救济。

3.民间融资合法化问题

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非正式金融,常常被纳入间接融资的监管之下,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如果资金募集者想要使自己集资行为合法化,就必须成立满足特定条件的存款类金融机构。纵然目前监管部门已经放开了民间资本成立民营银行的限制,但是民营银行的成立条件仍然严格,一般的资金募集者不可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况且如果资金募集者是将资金用于自己的生产经营,其完全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存款类金融机构。

如果我们通过扩大“证券”的定义将此类具有实质意义的权利凭证纳入到直接融资的监管之下,例如将“非法集资解释”第2条列举的11种非法吸收资金的情形定性为实质性的证券,有还本付息承诺的,则可以构成债券;如果没有还本付息承诺的,则可能构成股票。就能为民间融资合法化找到新的思路,民间正常投融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二、证券法定义的域外比较

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对“证券”的定义相当宽泛。1933年《证券法》列举了包括票据、股票、公债、公司信用债券等几十种品种。同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采用了著名的“Howey检验标准”判定一项合同是否属于《证券法》上的“证券”,凡是满足以下四要素的都属于“证券”,分别是:①利用钱财进行投资;②投资于一个共同事业;③仅仅由于发起人或第三方的努力;④期望自己获得利润。由此赋予了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认定新证券种类的权力。

事实上,近年来全球出现一种金融投资商品统一立法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在原有的列举式的规定之外,引入一般性证券概念。英国于2000年通过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的投资商品定义包括“存款、保险合同、集合计划投资单位、期权、期货以及预付款合同等”。日本于2006年全面修改《证券交易法》并制定了《金融商品交易法》,扩大“有价证券”范围,导入集合投资计划,扩大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范围。

综上可知,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证券法都采取了“宽”定义的方式,将大量的融资行为纳入了《证券法》的调整范围。其背后的逻辑是:一方面,若相关金融工具无其他法律规制,则可能适用证券法的规定,以防止出现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适用真空,从而通过证券法律监管的介入弥补证券市场所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外在性、公共物品和非公平性等一系列缺陷因素;另一方面,则通过实行适度性监管的方法解决监管失灵问题,降低监管的成本以及消除监管的危害性。由此实现了保护投资者、扩大市场证券品种和市场层次的目的,既增加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也增强了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值得我国立法者借鉴和学习。

三、对我国证券法修改的相关建议

《证券法》作为规范直接融资手段的核心法律,对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证券法》对证券采取的窄定义的方式却导致了一系列的制度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以下的相关改革:

1.扩大《证券法》上列举的法定证券种类,引入一般性证券定义

我国《证券法》上规定的证券种类包括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份额,为了适应不断扩大的市场投融资需求,应当扩大证券的法定种类。同时,借鉴美国或者日本的模式,导入投资合同或者集合投资计划的抽象化定义,以作为证券的概括性定义。在对证券作概括定义时,可以借鉴美国立法和司法上的成熟经验,把判断重心围绕于投资者是否将财产(包括货币资金等)委托给他人管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将其财产委托给他人管理;投资人在对他人管理的集体监督上是否存在实际困难,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有多大。

2.由金融市场的机构监管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转变

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模式转变的实现和扩大证券范围具有联动关系。我国证券监管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机构监管的模式,难以面对实践中出现的各类新兴金融工具的挑战,而功能监管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就是维护一种广义上的证券,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从而充分保护投资者尤其是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有必要逐渐实现功能监管型的证券监管制度。

3.赋予法官认定“证券”更大自由裁量权,积累有效操作经验

篇5:一、固定资产的定义:

一、集团综合管理部和经营公司行政办是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清查、登记和备案工作。

二、经营公司行政办行政经理对其公司的固定资产负有管理责任。应对固定资产建立台帐,定期审核资产状况;员工调离时必须对其使用保管的固定资产进行检查;闲置的固定资产在关联公司内部,由汇和统一进行调配。

三、公司开业正常经营前或每年9月至10月,集团对经营公司固定资产进行盘库,建帐工作(含电子版)。

四、固定资产采购,应按以下程序操作:

1、由拟采购部门填写请购单,经总经理签字后由行政办负责采购;单笔固定资产超过5000元(含)以上的,采买必须报集团总裁审批。

2、采购完成后,行政办登记入账和备案。

五、各经营公司每年盘库后认定为闲置的固定资产,由集团统一进行调整。

低值易耗品购买及领用规定

一、低值易耗品定义:价值在壹仟元以下的损耗类型办公用品,礼品等。

二、购买规定

1、凡所需购买的物品应提前以书面形式申报,由经营公司总经理签字批准后,交由行政办统一购买。

每月提报两次。

提报申请时间:分别在每月8号前、23号前;

采购时间:8号至10号壹次,23号至25号壹次。

如遇应急使用的物品,通过总经理批准后行政办即时采买。

2、未经领导批准,依个人意愿自行购买物品者,公司一律不予报销,费用由其自理。

篇6: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按照__划分,证券交易种类可划分为股票交易、债券交易、基金交易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交易。A.交易规模

B.交易对象的品种 C.交易性质 D.交易场所

2、分支机构在公司总部的集中监控下,按照公司的统一规定和决定,负责的内容是__。

A.确定对单一客户和单一证券的授信额度 B.制定融资融券合同的标准文本

C.客户征信、签约、开户、保证金收取和交易执行等业务操作 D.确定对具体客户的授信额度

3、关于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处置监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出让基金管理公司股权未满3年的,不受理其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 B.基金管理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占用基金管理公司资产 C.可以委托其他机构代持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

D.基金管理公司持有基金管理公司股权未满1年的,不得出让股权

4、各分析流派中以“获取平均的长期收益率”为投资目标的是__。A.基本分析流派 B.技术分析流派 C.学术分析流派 D.心理分析流派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下列属于股东权利的有__。A.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 B.股东持有的股份可以依法转让

C.股东有权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购新股 D.可以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者质询

6、下列不是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主要区别的是__。A.份额限制不同 B.交易场所不同

C.价格形成方式不同 D.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7、《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揭示书》应提示客户妥善保管()等资料。A.证券账户卡、身份证件  B.信用账户卡、身份证件和交易密码  C.身份证件和银行账户  D.交易密码、证券账户卡和身份证件

8、投资者作为委托合同的另一方,在享受权利时也必须承担的义务不包括__。A.了解交易风险,明确买卖方式 B.根据自身承受能力接受交易结果 C.采用正确的委托手段

D.按规定缴存交易结算资金

9、依据优先股票在公司盈利较多的年份中除了获得固定的股息以外,能否参与或部分参与本期剩余盈利的分配,优先股票可以分为__。A.累积优先股票和非累积优先股票 B.参与优先股票和非参与优先股票 C.可转换优先股票和不可转换优先股票 D.可赎回优先股票和不可赎回优先股票

10、回购交易到期清算日收市后,中国结算公司负责计算出结算参与人净应收或净应付资金余额。其中,购回价格:__。A.[(购回价-100)/100] ×100% B.[(购回价-100)/100] ×[(一年的天数/回购天数)×100%] C.成交年收益率×100×回购天数/360 D.100+成交年收益率×100×回购天数/360

11、上市公司公开发行新股的一般规定要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稳定,最近()个月内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A.3 B.6 C.12 D.18

12、对于符合规定条件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由__批准授予证券许可证,并对取得证券许可证的会计师事务所予以公告。A.中国证券业协会、会计协会 B.中国证监会、审计署 C.财政部、中国证监会

D.中国证券业协会、财政部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

A.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向政府或企业提供债务形式 B.外商直接投资对所投资企业有一定的控股权 C.外商间接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没有控股权

D.通常而言,外商通过二级市场购买B、H股属于间接投资

14、集合竞价确定成交价的原则是()。A.价格优先原则 B.时间优先原则

C.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原则 D.最大成交量原则

15、分析某行业是否属于增长型行业,可进行下列__方法。A.用该行业的历年统计资料来分析

B.用该行业.的历年统计资料与一个增长型行业进行比较 C.用该行业的历年统计资料与一个成熟型行业进行比较 D.用该行业的历年统计资料与国民经济综合指标进行比较

16、当有效申购量等于或小于发行量时,__。A.应重新申购

B.发行底价就是最终的发行价格

C.主承销商可以采用比例配售方式确定每个有效申购实际应配售的新股数量 D.主承销商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有效申购实际应配售的新股数量

17、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违反经纪业务的处罚不包括__。A.警告 B.罚款

C.暂停其从事证券业务 D.公开谴责

18、下列报告需要中国证监会核淮的有__。A.基金合同 B.上市公告书 C.报告 D.公开说明书

19、发行公司债券,首期发行数量应当不少于总发行数量的______,剩余各期发行的数量由公司自行确定,每期发行完毕后______个工作日内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A.25%;3 B.25%;5 C.50%;3 D.50%;5

20、专项复核报告最迟应在发行人申报财务资料有效期截至前__送至证监会。A.15个工作日 B.10个工作日 C.1个月

D.7个工作日

21、证券交易中的委托单,性质上相当于__。A.委托合同 B.交易对象 C.交割收据 D.身份证明

22、内核小组通常由__名专业人土组成,这些人员要保持稳定性和独立性。A.5~10 B.5~15 C.8~15 D.8~10

23、为了确保股票发行审核过程中的公正性和质量,中国证监会成立了__,对股票发行进行复审。

A.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 B.证券业协会 C.交易所监督部 D.证券登记机构

24、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活动由__监督管理。A.沪、深证券交易所 B.中央结算公司 C.中国证监会 D.中国结算公司

25、假设某开放式基金的单位资产净值为1.20元,申购手续费为3%,赎回手续费率是 2%,则该基金的申购价和赎回价分别为__元。A.1.2 1.2 B.[1.2×(1+3%)] [1.2×(1+2%)] C.[1.2×(1+3%)] [1.2×(1-2%)] D.[1.2×(1+3%)] 1.2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东大会网络投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A.投资者进行投票均选择买入 B.申报价格用来代表股东大会议案

C.上市公司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为A股和B股设置同一投票代码

D.申报股数用来代表表决意见

2、从基金的资金来源和用途划分,证券投资基金可分为__。A.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B.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 C.在岸基金和离岸基金

D.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

3、由计算公式的特殊性决定的,只能用于综合指数,而不能应用于个股的指标是__。A.ADR B.PSY C.BIAS D.WMS

4、债券质押式回购1交易,是指正回购方在将债券出质给逆回购方融入资金的同时,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指定日期,由正回购方按__计算的资金额向逆回购方返回资金,逆回购方向正回购方返回原出质债券的融资行为。A.1年期国债利率 B.约定回购利率 C.1年定期存款利率 D.活期存款利率

5、在我国证券交易所及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两个交易市场中主要的债券回购品种是__。A.企业债 B.融资券 C.国债

D.特种金融债券

6、基金信息披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__。A.有利于投资者的价值判断

B.有利于防止利益冲突与利益输送 C.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 D.有效防止信息滥用

7、下列关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证券市场影响的论述错误的是__。

A.一国的经济越开放,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越大

B.一般而言,以外币为基准,汇率上升,本币升值,从而使得证券市场价格上升

C.由于巨大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在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出现了持续的升值

D.人民币升值对内外资投资于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8、战略投资者应当承诺获得配售的股票持有期不少于__。A.6个月 B.12个月 C.2年 D.5年

9、在一个时期内,国际储备中可能发生较大变动的主要是__。A.外汇储备 B.黄金储备 C.特别提款权

D.IMF的储备头寸

10、关于送配股的股权登记方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送配股的股权登记记录不在股票账户的过户记录中逐笔反映 B.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于未托管的实物股票派生的权证由承销商认购

C.深圳证券交易所对未被认购且承销商未予包销的不予登记,在可配股份总数中扣除

D.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已托管但未进入清算系统的股份,配股权证由股权登记机构直接记入股东的证券账户下

11、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会员享有__权利。A.参加会员大会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对证券交易所事务的提议权和表决权 D.派遣合格代表入场从事证券交易活动 E.按规定转让交易席位

12、按收益保障性分类,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可分为__。A.收益保证型和非收益保证型两大类 B.收益保证型和保本型

C.收益保证型和保证最低收益型

D.收益保证型、保本型和保证最低收益型

13、证券公司按照委托协议对期货公司承担介绍业务受托责任,基于期货经纪合同的责任由__直接对客户承担。A.期货公司 B.证券公司 C.根据双方约定确定责任承担者 D.证监会确定责任承担者

14、以下事件发生后,应及时披露临时公告的有__。A.变更投资顾问

B.投资顾问主要负责人变动 C.经理人变动

D.QDII基金变更境外托管人

15、市场行为最基本的表现就是__。A.成交价 B.成交量 C.时间 D.空间

16、市场行为最基本的表现是__。A.成交价 B.时间因素 C.空间因素 D.成交量

17、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应当建立投资交易控制体系,主要内容包括__。A.建立投资指令审核制度

B.保证投资者指令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规定 C.执行公平的交易分配制度,公平对待客户

D.建立交易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反馈系统,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

18、发行人应在人民币债券发行日前()个月内,为发行债券募集的资金开立非居民人民币专用账户。A.1 B.2 C.3 D.4

19、关于上证红利指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

A.上证红利指数挑选在上证所上市的现金股息率高、分红比较稳定、具有一定规模及流动性的50只股票作为样本,以反映上海证券市场内红利股票的整体状况和走势

B.上证红利指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基点1000点 C.上证红利指数每年末调整样本一次,也可临时调整,调整比例一般不超过10% D.于2005年首个交易日发布

20、招股说明书结尾应列明备查文件,备查文件不包括__。A.发行保荐书

B.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 C.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D.发行公告

21、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__以上通过。A.2/3 B.1/2 C.3/4 D.1/3

22、债券投资组合的现金流量匹配策略为了达到现金流量与债务的配比而必须投入__必要资金量的资金。A.高于 B.低于 C.等于

D.低于或等于

23、下列指标使用同一张财务报表不能计算出的是__。A.流动比率 B.速动比率 C.存货周转率 D.资产负债率

24、行业分析历史资料研究法的资料来源包括__。A.政府部门 B.专业研究机构 C.高等学校

D.相关企业和公司

篇7:资产证券化的成功例子

1 )实体资产证券化:即实体资产向证券资产的转换,是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过程。

2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欠流动性但有未来现金流的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帐款等)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3 )证券资产证券化:即证券资产的再证券化过程,就是将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再以其产生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

4 )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

( 2 )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按照被证券化资产种类的不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MBS )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 )。

( 3 )概括地讲,一次完整的证券化融资的基本流程是:发起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 ,或者由SPV 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然后SPV 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Assets Pool ),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 4 )举例简单通俗地了解一下资产证券化:

A:在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

B:上述资产的原始所有者;信用等级太低,没有更好的融资途径

C:枢纽(受托机构)SPV

D: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B把A转移给C,C以证券的方式销售给D。

B低成本地(不用付息)拿到了现金;D在购买以后可能会获得投资回报;C获得了能产生可见现金流的优质资产。

投资者D之所以可能获得收益,是因为A不是垃圾,而是被认定为在将来的日子里能够稳妥地变成钱的好东西。

SPV是个中枢,主要是负责持有A并实现A与破产等麻烦隔离开来,并为投资者的利益说话做事。

SPV进行资产组合,不同的A在信用评级或增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组合、调整。目的是吸引投资者,为发行证券。

过去有很多资产成功进行了证券化,例如应收账款,汽车贷款等,现在出现了更多类型的资产,例如电影特许权使用费,电费应收款单,健康会所会员资格等。但核心是一样的:这些资产必须能产生可预见的现金流。

(5)目前我国试点资产证券化的银行有两家,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补充:

篇8: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关键词: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辨析,法律行为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的监管体系下, 主要采用信托结构而设计的融资产品。企业资产证券化是在证监会的监管体系下, 将非金融企业具有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收入的特定基础资产转移至证券公司, 并通过客户资产专项管理计划发行证券化产品。本文基于法学视角, 展开如下辨析。

一、法理基础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信用体制创新, 在充分发挥市场信用的资产组合功能与中介信用的投资者组合功能的基础上, 打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隔阂, 创设了金融体系中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之间的转化机制, 最终实现将间接融资直接化以及体制上的杂交优势。如果单从“信用”这一层面去追溯资产证券化的价值理念, 笔者曾为“相信人”、“相信物”、“相信钱” (指向的是现金流) 而困扰, 证券化的各方参与者究竟基于何种理念而积极投身证券化的实践。笔者认为二者也存在区别。信贷资产证券化始于不特定的众多借款人, 终于不特定的众多投资者, 涵盖了从传统的借款人信用到资产信用的过渡, 即从“人的信用”到“钱的信用”。然企业资产证券化始于某个特定的企业的某项或多项财产, 终于不特定的众多投资者, 表征的却是从企业信用到资产信用的过渡, 即从“物的信用”到“钱的信用”。

二、法律行为

(一) 参与的法律主体

资产证券化创新在于它是在不同部门、主体之间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关联效应的综合性联动, 具体涉及到银行、信托、证券等多个金融部门, 以及借款人、投资者、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利益主体, 具有典型的跨市场、跨机构的创新性质。

1.基本参与人

基本参与人即是直接对证券化基础资产或者现金流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具体如下:

(1) 发起人 (originator) :兼任基础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及出售方, 它担当的主要职责是将贷款等基础资产从自己的财产中分离出来打包组建成资产池。根据规定, 合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特指在银监会监管下, 通过设立特定目的信托转让信贷资产的金融机构, 且要求是做转让信贷资产业务的金融机构。实践看来, 作为发起人参与试点的金融机构逐步扩大化为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上市和非上市) 、财务公司、城乡信用合作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等。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但通常指除了上述金融机构之外的非金融机构, 即广义上的企业, 但并不局限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还包括一些以企业的名义存在, 但实际承担政府或公共职能的机构, [1]如城建投资公司等。

(2) 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为实现某种特殊目的而成立的实体工具, 其功能主要是向发起人购买基础资产, 并将其细化成证券表彰的不特定财产权利, 再向投资者发行证券, 是谓真正发行人。它没有最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 因为它仅为完成证券化交易而设立, 其支撑基本来自基础资产的收益。但是在我国, 这种特殊性并不影响一般的信托机构去承担这种功能,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受托机构由依法设立的信托投资公司或银监会批准的其他机构担任”。

然而, 我国证监会在以券商为核心的证券化业务中规定由“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这一理财产品作为SPV, 即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本身就是为实现资产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而作为独立的基础资产受让人, [2]这就给SPV主体地位的认定带来了根本的难题, 此类“计划”根本就不具有法律上的主体地位, 也不具有作为SPV所应有的独立性。当然, 以“计划”作为SPV不仅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还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体制性问题。

(3) 投资者:广泛地涵盖了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等。目前,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合格投资者主要包括参与银行间市场的除保险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 如各类银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证券投资基金等;而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合格投资者的范围较为模糊, 一般为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投资者之外的所有机构投资者。证监会《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指引 (征求意见稿) 》扩大了投资者的范围, “投资者原则上应当为机构投资者。投资者为个人的, 应当具有识别、判断和承担专项计划相应风险的能力, 受益凭证的最低认购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4) 基础资产的债务人:资产证券化发起人原始权益的相对方。信贷资产证券化因打包的资产可以是一般贷款、小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 原始债权的相对方则可能是某个或某些项目的贷款人、某个或某些小企业、人数众多的住房贷款人、汽车贷款人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本身就是类型待定的多样化“未来债权”, 原始权益的相对方则更是难以确定。如“联通收益计划”中的基础债务人则是作为承租方的CDMA运营实体。

2.辅助参与人

为了有效履行这些职责, SPV还必须进一步委托商业银行或其他专门机构担任信托财产资金保管机构、贷款服务机构、证券保管机构等, 这也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区别于德国等欧洲国家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地方。实务中, 两类证券化对这些机构的选择并没有区别, 只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于这些机构的权利与职责有更详尽的规定。二者在信用增级环节有不同的方式, 各自所需的信用增级机构 (credit enhancer) 也有不同, 企业资产证券化通常还需要商业银行、企业集团等提供外在的信用增强。

(二) 表征的法律关系

从法学的视角来理解两类资产证券化, 主要涉及发起人与SPV之间的资产转让合同关系, 实质在于买卖基础资产, 关键在于塑造基础资产的独立性和风险隔离的有效性。但在实务中, 两类证券化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设计了发起人与SPV之间物权移转或原始债权转让和担保交易的过程, 即通过类物权的方式使其进入到了由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保护范围。而企业资产证券化受分业经营限制, 无法完全借用这一信托原理, 而是选择具有创新试点资格的证券公司发起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担当SPV, 倚重《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专项计划合同的具体规定以及监管者要求的资产独立存管操作予以保障。这个所谓的“计划”本身的法律性质尚存阙疑之处, 所以其与发起人的转让关系也难以定性, 但实质仍然在于“出售”基础资产。

三、法律风险

从宏观层面看, 市场交易的革新与法律规制的滞后是一对固有的矛盾, 因为法律体系本身的不健全而给交易各方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尤为明显, 企业资产证券化较之信贷资产证券化起步晚, 法律基础薄弱, 许多环节的设置还备受质疑。由于交易结构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相关的税收、会计处理办法也很模糊, 财政部和国税总局所制定的证券化税收规则只针对信贷资产证券化, 企业资产证券化能否享受相同的优惠待遇, 这让投资者不知所措, 也直接影响原始权益人的融资预期, 更让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能面临更巨大的法律风险。

微观层面,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可能源于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或其他原因使现金流短时间中断, 导致不能及时对投资者支付本息;借款人提前还款, 使投资者原来的用款安排不能实现;贷款服务机构在管理证券化资产时, 混同了回收的资金和自己的资金, 在自身破产影响证券化资产的正常收益。但企业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与借款人无多大关联, 而是源于具有未来债权属性的基础。

四、法律监管

二者从运作之初就因为受制于不同的监管机制, 而逐渐呈现出不同的交易形态和特质, 所以它们也会被称为央行、银监会主导的信托型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证监会主导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型企业资产证券化。

在遵循“安全与竞争、效率与成本相权衡”的监管理念下, 银监会和证监会均应当贯彻这些基本监管原则, 如依法监管原则、适度监管原则、效率原则、政府监管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等, 这又具体化为二者均应当以风险监管为重点, 强调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合作, 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业自律机制,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从2005年开始,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先后出台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从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不同角度,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证监会模式下主要依据《关于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等展开, 也对基础资产、主体职责、风险控制等作了详尽的规定, 但较之前者, 稍显薄弱。如在信息披露这一环节, 银监会模式下专门制定了适用于证券化的披露规则, 区分不同服务机构的职责, 着力从资产池的信息、各相关机构参与证券化的有关信息以及各相关机构本身的有关信息三个方面构建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并通过中国货币网、中国债券信息网等途径对外披露。目前尚无完整系统的证券化专项计划信息披露规则, 实务中通常都是证券公司根据与客户签订的资产管理合同, 按一定周期对资产池财务指标、管理状况及产品收益情况, 通过证券公司网站等进行报告。

本文立意虽基于两类标准证券化模式的异同, 但并不是要在二者之间生硬地划出一道红线。惠誉评级公司指出, 为发挥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巨大潜能, 中国泛资产证券化产品丞待整合为统一的产品种类。现发行市场隔离、产品标准不一、差异化监管的格局实质不利于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试点阶段的证券化制度竞争, 在确立基本操作规则的同时也潜藏着不良的负面影响, 这激发了制度协调的必要。[3]尤其是在当今趋向统一监管的背景之下, 两类证券化模式的协调和统一更有时代的意义和前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12.

[2]安隽.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现实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12:39.

上一篇:观看奥运会比赛的小学日记下一篇:现代孝敬的故事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