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无处不在初一作文

2024-05-04

美无处不在初一作文(共14篇)

篇1:美无处不在初一作文

读完了《与美同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所感动,她们用美的心灵,播下了美的种子――

文中的《大爱》,17岁的开化女孩文文,在医院里,得到了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关心、看望、捐款。全家人感到十分感动,最终女孩没战胜病魔而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对朴实的父母经过认真思考,慎重决定,捐献他女儿的所有器官,像那些好心人一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说得多好啊!那种无私的大爱就是传递美的正能量。

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美丽”的人,像吴菊萍阿姨用双手稳稳地接住了从十楼窗户摔下来的女婴妞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所有人都称赞她是“最美妈妈”,她是那样的平凡,感动着每个人的心灵,从而让平凡变得不平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都有一位每时每刻呵护我们的妈妈,早晨的一份爱心早餐,夜间的一杯热牛奶,夜幕灯光下帮我检查作业,睡梦中帮我盖好被子的熟悉身影。当我受到委屈时,妈妈的安慰会抚平我心灵的创伤,赋予我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其实每个妈妈都是“最美妈妈”。

美在哪儿?美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只不过很多时候忙碌的生活让我们的眼睛蒙上太多灰尘,会被我们所忽视,以至于忽略了很多美的东西。

乘车时,总会看到有人给老人让座。教室的桌子歪了,有同学会主动将它对齐,一件件平平常常的小事,那也是美。

走在路上,踢到一块石头,我们要主动将它移开,不让别人踢到。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无处不在。

篇2:美无处不在初一作文

美的是凄惨。

月色如水,一章《红楼梦》带我领略大观园的繁华,一首《葬花吟》使我懂得黛玉的凄惨。她本善良,父母的逝去她来到贾府,在贾府,她却遭受折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冷月葬花魂”一句直指你的生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树下,只见一女子哭的梨花带雨,只因宝玉的一个过失,多愁善感的她含泪葬花。潇湘馆弥漫着你生命的芬香。封建的束缚,使得你和宝玉两情相悦却又忍痛分开。是因为你得才情不得胜?你的一颦一笑又是何人能及?但胜者永远只是那个贤惠的葬宝钗。

美的是婉约。

庭院深深几许,女子愁情愁几何?李清照啊!你出身高贵,家中又所谓书香门第。前生你过的富足又悠闲,常常是惊渡惊渡,惊起一滩鸥鹭,到最后却又沉醉不知归路。后世。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出生高贵的你怎能受到这般折磨,流落,流落,你像坠入凡间的天使,才情了得却又多愁善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又上心头。看你在满地黄花堆积的秋叶里静静许下心愿。

美的是坚强。

一代巾帼女英雄秋瑾,谁说女子不如男,封建婚姻的不幸并没有使她从此丧失信心,而为了打破女子地位低这一传统观念,联合众多女子走上了出国的道路,几年间,她见多识广,回国后,看惯男女平等的她更加受不了风流的丈夫,最终被迫害致死。

篇3:美无处不在初一作文

特别是刚刚开始作文起步的中年级学生,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生活经验也相对缺乏,很难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更别提如何积累素材和选择素材, 所以无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美,其实无处不在。作为老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来解决这一难题,让写作变得轻松、容易起来。

一、擦亮学生的慧眼

校园生活说来也很平淡, 如果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同学们会觉得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在周而复始,毫无新意可言。就算勉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也很容易写得平淡无奇,像记流水账一般。那么生活中是不是的确没什么可写的呢? 不是的,只是处于中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转瞬即逝的亮点。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老师的巧妙引导, 就像帮助学生擦亮了一双慧眼,让他们能够发现身边的鲜活的作文素材。

早晨, 当有同学迟到站在门口喊“报到”,说他起晚了或者是动作太拖拉了,我就会借着这个话题问学生:“你们的早晨是悠闲的还是忙碌的? 为什么会这么忙碌? 这么忙碌的情况下,你是怎么穿衣、刷牙、洗脸、吃早餐的? 你当时的动作如何,心里在想些什么? ”因为问的是大家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所以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说得很热闹。于是,一篇《忙碌的早晨》很快就出炉了。

有时, 我布置作业时写上这样一句 :“请和爸爸 妈妈去菜 市场买一 次菜。”第二天,我就要学生说一说菜市场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你在菜市场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能用上拟人句或者比喻句来说一说吗? 大家热闹地交流完后,作文———“热闹的菜市场”也就出来了。

春天,学校里的石榴花开了,我就带着学生来到少年山欣赏石榴花,站在树下,大家有的看,有的闻,有的还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抚摸, 再在一起交流。回家就写“石榴花开了”。秋天来了,我就要同学们每人带一个橘子来学校。我们一边看,一边闻,一边品尝 ,一边交流,状物作文“橘子”就应运而生了。下雨了,就写“秋天的雨”,我们就站在走廊上,一边看雨中的景物,感受雨中的风情,一边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了《争吵》这篇课文 ,我问同学们;“你们上学以来和同学或者朋友发生过争吵吗? 你们是为了什么事而争吵? 争吵的经过如何? 结果怎样呢? ”当天我就布置小练笔“争吵”,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了这些作文素材的引导,学生也慢慢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美, 感受美了, 知道写作文时可以“写什么”了。

二、敏化学生的童心

会写文章的人, 一定是心灵敏感的人。只有心灵敏感,才能把风景写得如诗如画,把事情写得一波三折,把物品写得栩栩如生。而内心的这种敏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这是一种对学生童心的长久、持续的敏化过程。

比如,很多学生都喜欢选择面包、蛋糕作为早餐, 而现在的蛋糕店里面包、蛋糕种类繁多,琳琅满目。我就让学生到蛋糕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买回家,细细观察,把它想象成一个生命体, 去和它对话。很多学生都写出了有意思的作文,在他们的笔下,面包化身为小公主、大脚掌、毛毛虫、一张老唱片……每块面包都被赋予了生命。

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和别的物体对话。校园里的樟树、文具盒里一块伤痕累累的旧橡皮、总是吃不饱的垃圾桶、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夜空的明月……这些都成了学生笔下的主人公。 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学生的心灵变得柔软,变得诗意。他们慢慢明白,原来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灵气,可以表达人的心情。

三、发散学生的思维

每次批改作文时, 我都能发现有不少的“雷同”作文,这些文章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似乎不写这种“大众”作文, 就没什么好写的了。这就说明学生在作文时存在着思维定势。我们就要指导学 生冲破这种定势, 发散自己的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这样同一个题目就有写不完的素材,就能写出新意。

有一次春游回来,我正犯愁该不该布置写一篇文章,要知道上回写春游的文章可真是大同小异,这样的文章写来有何用呢? 突然我灵机一动,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围绕这次春游来写,但是重点不能写我们玩了什么。刚开始大家愣住了,不写玩 ,还能“写什么”呢? 可是细细一回顾,发现春游过程中确实有很多可写之处。比如,有的学生写盼望春游已久却因下雨不得不推迟的那份心情的《盼春游》,有的学生写春游路上一个同学是怎样爱护环境卫生的《春游路上的移动果皮箱》,有的学生重点写春游途中同学们的互帮互助《她 ,让春游更快乐》,有的学生重点写春游时与一个曾经有矛盾的同学和好了《我们和好了》,有的同学写春游时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送小鸟回家》……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题材,却写出了那么多立意不同的作文。生活中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样,何愁不知道“写什么”呢?

四、牵住作家的手畅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任何文章,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老先生寥寥数语帮助我们认清了阅读跟写作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因素,读写结合,让学生知道可以“写什么”。

《蟋蟀的住宅》中有这样一个拟人句“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 , 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读来让人觉得很有意思,我就让学生也学着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其他的动物和植物。《幸福是什么》中有一 段话描写了什么是幸福,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格式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幸福是什么。《白鹅》中有很多正话反说的 句子,例如,“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的净角出场。”学生就用这种方式来写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如 《火烧云》中有一段话对火烧云形态的描写非常精彩。 我就趁机引导学生也来写天空中一朵云的形态。在学完《陶罐和铁罐》一文后,我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两种物品的特点,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范文的结构模式仿写下来。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 作家是最好的老师。作家写什么,我们就写什么,虽然没有作家写得那么令人拍案叫绝,但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精彩。仿写,让我们牵住作家的手一起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写什么”已经不是难题。

五、积累,创建记录精彩的 宝库

记录生活,收藏生活,表现生活,这是我布置学生每天写小练笔的初衷。我没有规定小练笔字数,只要求学生每天随手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 因为量不大,很多学生都能够坚持,这样日积月累下来,生活中很多精彩的片段就留在了练笔本上。有时,有学生问我:“老师, 这次作文我不知道写什么好? ”我就会建议他去翻翻自己的练笔本,选择其中一个题材,扩充扩充,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文章就出来了。

篇4:“美无处不在”主题作文延伸训练

“我只想永远永远牵着你的手,陪着你看透人世间悲欢离愁,直到双鬓白头,还有什么奢求,这辈子有你就足够,这是最美的最后。”歌曲《最美的最后》以其柔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海掀起波澜,成为我们平凡人生的一种朴素的追求。

然而,“最美的最后”并不仅仅局限于情感天空:你听,那“最后一次演讲”穿越时空,依然响在耳畔;你看,那“最后一片叶子”绿意盎然,依然鲜亮在眼前。小小的教室里,最后一排可能发生过美丽的故事;浩浩长江边,有着三峡移民对故土家园的最后一次凝望。还有最后的奔跑、最后的跳跃、最后的坚守、最后的交接……

你的心中一定留存着许多美丽的“最后”,你对于最美的“最后”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认识,请联系实际,以“最美的最后”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请写出你是如何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

提示这是一道既有材料限定又有提示语的命题作文。

审题时首先要注意,写作的内容必须是“最后”。而“最后”可以指时间的“最后”——生命的最后时期、人生的某一个发展阶段、某项活动的最后时刻等,也可以指空间的“最后”——座位的最后一排、排名的最后、艺术作品的结尾等。

其次要审清写作的重心是“最美”。“最美”可能是最难忘、最快乐、最热闹的,但又绝不等同于此。“最美”,应该是风景之美、艺术之美、情感之美、人性之美、精神之美等,应体现良好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写作该题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只有写出“之前”和“普通的美”,才能比较出“最后”、“最美”之“最”;否则就会写成“美丽的某某”等。当然,也不能把社会中的“最美群像”(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女教师等)硬贴上“最后”的标签。

写记叙类文章,可以抒写亲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最美”情感,可以表现最后一名同学奔跑的“最美”精神,可以描绘生活中所欣赏的某一“最后”时刻的“最美”景色等。写议论文,可以评论某一作品“最后”部分的“最美”艺术性,可以感怀某些即将消逝事物的“最美”印象,可以阐发某些人在“最后”时空里所彰显的“最美”品质等。

【延伸训练二】

请以“经典的魅力”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请写出你是如何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的。

提示

何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著作、理论、思想等,经典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通过实践验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沉淀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典深入人心,在各自领域发挥过重大作用,而且将继续影响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成长,经典铸就了民族的灵魂。

经典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比当代时尚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魅力。经典的魅力在于它的创新性、穿透力和永恒性。经典的魅力是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的:写作时要集中笔墨表现某部经典本身所具有的“美”,然后再着力表现经典带给欣赏者的影响力、感召力或教化作用等。

就我们同学而言,最常亲近的经典是文学经典,其次是音乐经典、绘画经典等。具体写作时可以由欣赏某一部经典作品展开,分别写该经典的几种魅力;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几部经典所具有的相似魅力等。比如,写《红楼梦》的诗词美、人物美、思想美、艺术美等;也可以写《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魅力、《论语》的魅力、《命运交响曲》的魅力等。

篇5:美无处不在作文

一个周六,凌晨四点我就醒来了。翻来覆去难以入睡之时,忽然听见窗外传来一阵阵扫地声,便打开窗户察看:远处,一名清洁工正在扫地。“真早啊!”我默默地感叹,在“唰唰唰”的节奏里又沉沉地睡去了。早晨起床,发现外面下起了倾盆大雨,心想:这下他应该早扫好了吧!我又往窗外瞄了一眼,一下子惊呆了:他戴上了帽子,在风雨中不停地用扫帚清理被大雨打落在地的叶子。扫完了一处,扫下一处,扫完下一处,回过头来,这一处又落满了树叶,只得再来……

中午,风停雨止,我去买快餐,发现地面上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由得心里暗暗惊叹。我看到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正在闭目养神。我打量了他一下,他佝偻着背,双手布满老茧,脸上布满了皱纹,皮肤蜡黄蜡黄的,显得那样憔悴。衣服脏兮兮的,沾满了灰尘和泥土。他骨瘦如柴,却又那么尽职尽责,一年四季,似乎一直守护着这条路。不论是炎热的夏日,还是严寒的冬季;不论是倾盆大雨,还是大雪纷飞,他从不喊苦,不喊累,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使我们小区周围每天都干净整洁,让每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

上周五,放学回家,妈妈来不及接我,我就坐一辆脚踏三轮车回家。那个车夫矮小、瘦弱,我真怀疑他会踩不动。到了家门口,匆匆付了钱,我就飞奔上楼。放下书包,准备做作业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这时,我发现书包拉链开着:一定是付钱的时候太匆忙,钱包掉在三轮车或地上了。但愿车夫及时发现,会还给我吧!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抱着一丝微弱的希望,我赶紧下楼,跑到门口一看,发现那个车夫居然还站在那儿,正和传达室的老师伯在说话呢!看见我来,他一下子眼睛亮了:“对对,就是这小姑娘!”原来他在和传达室老师伯打听哪家有小姑娘,想归还钱包啊!

他把钱包递给我,用粗糙的大手摸了摸我的头:“小姑娘,下次可别那么慌慌张张了,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啊!”“谢谢!谢谢!”我感动万分,千言万语只能化为这两个最普通的字眼。车夫迅疾离去,消失在我的目光里。

篇6:美无处不在作文

早上,依稀听到母亲起床为我烧早饭的声音,她很小声,生怕把我给吵醒,母亲无论多忙、多累,她总是会陪在我身边,这些小事儿平日里也许不易察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母爱是那样的美。

来到实验小学,张老师和吴老师每天晚上加班给我们批改作业,课堂上,老师们辛苦耐心的为我们分析题目讲解课文,课后还辅导那些较差的学生。工作完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老师就像一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像辛勤的园丁,用汗水滋润着我们;像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我们能够拥有优秀的成绩,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帮助,老师的教诲也是那么的美。

心海里,有段被珍藏的回忆,像一朵浪花,每当它翻滚一次,就会看到朋友那温暖天真的笑脸。身为我的朋友,每当下课时,她总会来跟我聊聊心里话,在我哭泣的时候,他们总会来到我身边,安慰我,为我打抱不平,朋友总是那样好。而在我心里面,心里那朵浪花,还寒落下,打湿了记忆,美好的结局。朋友的关爱也是美的。

篇7:美无处不在作文

在我们的小区里,也有最美,他们就是不辞辛劳的保安叔叔。以前,我总是觉得保安是一个平凡,不引人注目的小小职位,除了,每天看看门,去小区里逛几圈就行了,没有什么可操劳的。但是,在几个事例中,才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和好朋友佳佳一起出门散步,不知怎的,就和保安叔叔聊了起来。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聊得可起劲儿了。但我问到他们过年时回不回家,这个问题时,保安叔叔干巴巴的眼角突然泛起了一丝泪光,可他在强忍,努力不让泪珠留下来,我也深深感受到他们的思乡之情。是呀,临近年边了,哪有一个人不思念家乡的呢?后来,我才知道保安叔叔是不回家过年的,他们为了小区的安全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把那种思乡之情深深的埋藏在心底,每次见到他,他就会在脸上勉强挤出一个笑容,不管是寒冬酷暑,不管是刮风下雨,他们都在努力工作着。

有时候,保安叔叔穿着制服,四处巡逻;有时候入户了解情况查看地下车库;有时候引导车子有序地停放,都是那么专注、细心。有一次,他们去小区里巡逻,由于天气寒冷都冻得瑟瑟发抖,再加上刺骨的寒风,别提有多冷、多难受了。可他一直在坚持,等到他的双脚走过小区的每个角落之后,才回到站岗亭里。那时,他的手和脚都冻僵了,嘴唇也发白了,面如土色,气色非常不好,还时不时的往手心里哈气,仅管有多苦多累,他都熬过去了。

“美”无处不在,保安虽然没有吴菊萍那样“大美”,但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美”,我们赶紧行动起来,做一个“美”的人吧!

篇8:美无处不在初一作文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对确立正确审美观是十分必要的, 它能有力地促进中学生的心理、思想成熟。那么, 班主任从班级教育与管理角度, 应如何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呢?

一、班级集体美的创造

(一) 班级集体的内在美创造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 在班级里的全体成员创造集体美的实践, 能为中学生在将来创造社会美奠定基础。创建班集体的内在美, 最重要的是确定奋斗目标, 将全班学生吸引到为实现班级理想而奋斗, 以此为动力调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 在集体主义精神指导下, 团结一致, 人人都为创造本班级“美好的明天”而奋进、欢乐。我常常在班级中说:“学习上我们应该争强好胜, 但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宽容, 需懂得吃亏是福。”通过各种方法, 极力提倡同学之间良好的相处。只有拥有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学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在上一学期里, 我曾组织学生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月”活动。在书本的海洋里徜徉, 不仅使学生收获了知识, 而且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不仅如此, 对电影、音乐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也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们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 班级集体的外在美创造

外在美是人可以直接看到的, 它是内在美的显露。一个班级, 应当是内在美与外在美有机的协调统一。班主任应当十分重视学生创造班集体的外在美。

1. 在课堂教学、课外集体活动 (如集会、早

操、集体参观旅行等) 中, 班级应当是人人自觉遵守纪律, 坐或站的姿势正确, 组织严密, 秩序井然, 显示出良好的班级风貌。

2. 教室和宿舍的桌凳床椅整齐, 地面门窗洁净, 美化教室和宿舍得体、合理, 人人注意保持集体卫生。

3. 美化本班分管的校园场地。

美化校园, 在鸟语花香的情境里, 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 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只有当学生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 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4. 有条件的学校, 在教室门口、走廊里可以置放盆花、盆景。

5. 注重教室每周黑板报的设计与制作。

二、个体美的创造

班级集体的美, 是由学生个体的美构成的, 集体之美体现在个体之美当中。个体的美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美, 即内在心灵美与外在的形体美, 人体的遗传性自然美与后天形成的社会美, 综合成“人美”。

(一) 领会心灵美

心灵美主要包括品德美、思想美、智力美, 是决定人美本质的最重要的因素。班主任应当明确地告诉学生, 外貌美是父母给的, 不由自己选择的;心灵美是后天的, 是靠自己创造的。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 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

(二) 讲究语言美

中学生在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时, 都应注意语言美, 做到用语和气、温雅、谦逊, 不讲粗话、脏话。这是语言美的最低要求。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逐步锤炼语言, 在口语和书信中, 用词确切, 简洁练达, 条理清楚, 描述逼真, 说理有据, 风趣幽默, 做到讲究艺术语言美。

(三) 追求行为美

行为美是通过一个人的实际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美。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做到待人有礼貌, 对同学团结友爱, 助人为乐, 不损害集体利益, 不破坏公物, 不危害社会秩序;还要指导学生热爱劳动, 刻苦学习, 懂得将来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参加祖国的建设。班主任应当教导学生:“不因善小而不为, 也不因恶小而为之。”应当提倡坚持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在校内和校外都要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

(四) 注重仪表美

仪表美, 包括人的体貌美、衣着发型美、情态美等。班主任应指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与保养身体, 衣服大小合身并常换洗, 衣服色彩要适合学生时期的特点, 发型适合青少年特点, 及时理发, 神情举止应做到稳重、敏捷、大方。

三、实施班级审美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 课堂教学。班主任除自己任教学科要结合教学内容, 维持课堂秩序进行美育之外, 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领会其他学科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第二,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将审美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欣赏美、追求美。

音乐欣赏:每两周一次的固定班级课外活动。学生将自己喜爱的歌曲光盘拿出来, 放给全班欣赏。必要时, 教师可讲解如何欣赏音乐的美妙。

读书活动:是班内专为学生课外阅读开设的小阅览处。目的是使学生开阔眼界, 丰富知识, 并定期召开课外知识问卷会或竞赛会。

影视选看: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和观看电影, 观后组织学生评论, 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抵制消极思想的影响。

组织旅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 指导他们去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 鼓励学生将来投身到改造大自然、建设美丽的家园的活动中。

第三, 现实生活。实施审美教育, 必须跟现实生活广泛地联系起来, 使学生养成美化环境的技能与习惯。首先, 要引导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 布置教室, 美化宿舍, 绿化校园, 严守学习纪律, 以美的环境陶冶学生心灵, 激发学习热情。其次, 要指导学生在家庭里美化学习、生活环境, 书桌、床铺要整理得干净、整齐, 并布置、张贴格言警句或有意义的图画。再次, 要求学生注意外表形象, 讲究个人卫生, 衣着合身适时, 不穿奇装异服, 男生不留长发, 女生不烫发, 不涂抹口红, 言谈举止注意风度。

篇9:美,无处不在

一、感受自然美,陶冶心灵

自然界中的优美风光,最能使人产生愉快轻松的心境。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美文,正是作者在感受大自然的优美风光之后的心灵写照。文中那徐来的清风,皎洁的月光,拂水的柳丝,灿烂的春花,多娇的江山等美景,使人的神经系统处在一种柔和平衡的状态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中那些大自然的美景,寄寓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象征着作者的高洁品格,因此能够给学生以陶冶。像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自然美,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要实现这一目的,朗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学习《听潮》一课,我把课文分成几个画面指导学生朗读,读“海睡图”,应以轻柔、舒缓的语气,并且带着丰富的联想,读着读着仿佛能够感受到大海真的“睡着了”,连你也仿佛进入海的酣梦之中。读“海怒图”,应该情绪高昂,以急促的语气、高昂的语调,引导学生想象海浪阵阵拍打岩石的动态、声响,想象千军万马混战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朗读,使作品在学生眼里已经不是被解说的对象,而是一种融进自己情感的创造性审美活动了。为了让学生对自然美有更深刻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如《春》一文,描绘了春天生气盎然的景象,我把有关“春”的图片《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激发青春美,憧憬未来

“那些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向往,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如潺潺流水般离我们渐渐地远去,童年成了一支难忘的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让学生充分了解他人特别是名人的成长足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丑小鸭》以童话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持“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努力追求,最终是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在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正在长大。

三、感悟平凡美,熏陶情感

“情动方能辞发。”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除了自然美之外,还有真挚的人情美。那是作者在生活体验中的感受,或是亲情,或是友情,或是爱情;或是快乐的,或是悲伤的;或是平淡的,或是激昂的……世态冷暖,人情世故,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通过学习这样的文章,让学生感悟人情美,使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

在鲁迅先生笔下的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的保姆阿长;杨绛先生与蹬三轮车的车夫老王之间的交往;朱自清泪光中那个青布棉袍黑马褂的父亲的背影……这些在生活中没有出众的相貌,没有英雄般的事迹的普通人、平凡人。当我们走近他们时,就会慢慢发现或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善良、淳朴……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实现情感的迁移。可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让学生学会关注普通人,关注弱者。使学生真正从心灵上得到启发,受到感染,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

四、体会民间美,发现艺术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几乎每一件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各有不同。

沈从文用他那精妙的文笔描绘了美丽的湘西世界,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自然、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汪曾祺则让我们看到了高邮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热闹,让人不禁想起了赛龙舟、吃粽子。冯骥才用他那弥漫着浓浓津腔津味的语言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了熙熙攘攘的天津卫码头。教师应当注意利用本地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课外,去发现那蕴藏在民间的瑰丽艺术。

五、品悟哲理美,塑造人格

古人说得好“文以载道”。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具有深刻的哲理,教师要敏锐地把它挖掘出来,利用这一资源,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因为学生是最具塑造性的,教师言教、身教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说节选《热爱生命》中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淘金者最终咬死了狼,靠着顽强的求生意志让生命重新放射光彩。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帮助学生领悟应当“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享受我们的生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时间的珍贵,懂得珍惜时间,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

美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美的热爱,让他们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使其充满着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在此基础上,美感教育应着重于使学生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篇10:美无处不在作文

清晨,第一缕阳光发散着全身的光芒,穿透云层,透过窗户,直射我的房间,也照进我的心里,使整个人充满朝气。

我背上书包,穿戴整齐,向学校出发。刚出门,便与清风撞了个满怀,一阵暖意环绕全身,淡淡清香在鼻尖徘徊。突然,一阵厉风呼啸而过,将暖意驱散得干干净净。“哐当”,一声巨响和一阵风沙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朝事发地点跑去,以个子娇小的优势迅速穿进人群。只见一位老妇人倒在地上,正在痛苦地呻吟。她两手扶着旁边的铁杆,双脚用力,全身颤抖着想要爬起来,但却力不从心,再次狠狠地摔在地上,又掀起阵阵尘埃。在老人身边,一辆摩托车倒在地上,看上去没有什么大碍,一个穿着校服的青年正站在摩托车旁,与另一位青年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只见穿校服的青年眉头紧皱,眼睛紧紧锁在老人的身上,似是纠结着什么。而另一位青年则一副“语重心长”的模样,大声呵斥着:“这年头什么骗子都有,万一她是骗子怎么办,她得逞了,你可就倒霉了,你要是没事找事可别拉上我!”说完,一个人自顾自的骑车走了,临走前还听到他不耐烦的埋怨声。

周围都是一片漠然,有的人指着老人窃窃私语,一副同情的表情;有的人若无其事,望了一眼便走开;有的人甚至在一旁看热闹,带着夸张的笑意。却唯独没有人上前扶起老人。我看着这些冷漠的人,一阵心凉。再看看那位还在挣扎着要爬起来的老人,心中一阵酸楚。

我心中一横:我才不管那么多,骗子很多,但不代表所有人都是骗子啊!于是跑到老人身边,柔声说道:“奶奶,来,我扶你起来!”老人看了看我,点了点头。老人在我的搀扶下勉强站稳,但是以我的力量,根本无法将老人送到医院,而那位青年也不知何时已没了踪影。我心中又急又气,却又束手无策。

正在此时,一阵风吹来,只见一辆出租车停在路边,车上下来了一名青年,正是那位肇事者,他朝我微微一笑,说道:“小妹妹,谢谢你!我要送奶奶去医院检查身体,能帮我把她扶到车上吗?”我看了看出租车,再看看那双充满真诚的眼眸,重重地点了点头,帮着把老人扶到车上去了,出租车快速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忽然想起,快上课了,于是向学校飞奔而去。

一进校门,朗朗书声在我耳边环绕;走进教室,却发现昨天无故失踪的心爱钢笔,赫然出现在我的桌子上,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直聚我的心头。我环顾周围,问同学想要找出这个好心人,却没有关于他的任何消息,我不禁惋惜自己没有早一点来,跟他当面道谢……

一天的时间飞逝而过,放学回家的路上,太阳依然悬挂在空中,披上了淡淡的晚霞,宛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回想起今天发生的种种,似有蜂蜜融入我的心田,甜滋滋的。无论是那个被我误会的青年,还是那个不知名的好心人,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明明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却如此地感动人心。

其实,人性的真善美一直都在我们的心中,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去注意它,当它在我们的心里,生了根,发了芽,我们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

篇11:美无处不在作文

美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春天的到来,让万物苏醒,花儿开放,燕子飞回,草儿长出。那一天,下着绵绵细雨,绿草长满半山腰,心里暗暗地想着:这儿多美啊!假如能永远住在这里该多好啊!在那个时候,忘记了一切不开心的事情;因为绿草美丽,也因为下着绵绵细雨。我会情不自禁地叫一声“啊!!你好美啊――”那个时候,还会有回音。春天,就是这么美好,这么美丽。它就在我们的身旁,围绕着我们。花,很美,不因为它的精神,也不因为它的内涵,只因为它美丽;当我看到满地的花时,会感到它好美,我好幸福。花的美也衬托了草的无比美,它们都是那样的美丽动人。美丽的季节有着美丽的事物,它们都透着美丽的目光,它们使我们也无比美丽呀!

夏天,花儿开得更加茂盛了,而且还散发着清香。到了中落十分的时候了,可以看到美丽的黄昏时,光芒照耀在花瓣上,花儿的颜色都变了,好美啊!

秋天,很多花儿都开始凋谢了,看不到美丽的花儿了,可是果实丰收了,好美。

冬天,看到了雪白的雪花,它飘落了,飘落在万家万户的窗前,灯上,好美,好美……

每个季节都好美。

美,时时就在我们的身旁。

篇12:美无处不在作文

当时,我们刚跑完第二个项目,大家都已经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了。豌豆般大小的汗珠从头上滴到了地上。我想,要是能有一杯水喝就好了。这时,小覃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我身旁,手里居然还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水。

“喝吧,这是你杯子里的水。”小覃把水杯递给我,“还要就跟我说,我帮你盛上。”

我接过了水,心里十分感动。我手端着水杯,把它送到嘴边,水从口腔流到了肚子里。顿时感到神清气爽,连声对小覃说道:“谢谢你了,谢谢你了!你可真是我的救兵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上场之时。只听见,覃欣在一旁边大声喊道:“四五班加油!四五班加油!”我听到了她在旁边的加油声,似乎全身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像一辆汽车加满了油。在下一个蚂蚁搬家的项目中,我们没有辜负同学们的期望,拿到了第一名。

篇13:美无处不在初一作文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何不归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吗?透过这句词, 当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 了解了作者所向往的生活后, 才猛然觉悟到, “每垂钓, 不设饵”的深处, 隐藏着一份悠闲, 一份自在, 一种回归大自然的田园生活。

在这学期的教研员指导课中, 我上了一堂古诗课, 选择了《渔歌子》, 经过不断地磨课后, 感触颇多。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片断:

1 读诗品味, 感受诗歌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 “读”占首要地位, 特别是古诗词教学, 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 自读自悟、质疑问难, 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追求在“读中悟, 悟中读。”

[教学片断一]:

师:在读之前, 出示温馨提示 (一读正确, 二读出节奏, 三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出韵味) 。诗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 要读出抑扬顿挫。我们还知道, 一首诗就如一幅画, 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想象画面。

生:自由练读, 闭目想象。

生:有声有色地汇报朗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 怎么读呢?请看——老师已经把这一首词分为了两个部分, 你们读黑色的, 老师读红色的。注意听清楚我是怎么读的?明白了吗?

→交换读 (现在, 咱们交换着试试, 我读黑色的, 你们读红色的,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齐读好, 咱们再来一次, 这一次啊, 老师在每行词中间加了一条小节线, 因为诗词朗诵, 要注意停顿, 老师读课题和作者, 你们读内容, 一定能把它读好!

师 (用体态提示学生)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 (不——须——归)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 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在执教《渔歌子》时, 采用了不同种“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语言之美。首先, 我在读之前出示了温馨提示, 也就是诵读要求。它让孩子们明白, 读词的第一步是读正确, 然后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 读出韵味。接着, 通过生个别读, 师生接读、交换读, 加小节线读, 引读等多种方式进行练读, 目的是让孩子们在诗词诵读中, 注意节奏停顿, 注意读出抑扬顿挫, 这些预期目标都能在课堂中顺利完成。第三步“边读边想象画面, 读出韵味”, 效果并不显著。正当我疑惑不解的时候, 市教研员翁老师笑着点拨道:“一口吃不下一个大胖子, 诗词朗诵, 得一步一个脚印。首先没错, 是初读, 把诗词读正确, 接着通过适度讲解, 理解诗词的意思, 读出一定的节奏感, 最后通过展开想象、适当延伸, 就能悟意明理, 这时读出韵味就水道渠成啦!”

2 发挥想象, 再现诗歌画面美

在中外艺术史上, 许多人把画面与诗相提并论, 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 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作“哑巴诗”, 诗比做“瞎子画”。后人评论诗、画, 更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小学教材中的古诗, 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果教学利用得当, 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教学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这首词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从白鹭、桃花、斜风细雨、鳜鱼等展开回答。

师:如果让你们把这些万紫千红的景物画出来, 你最想用哪一种色彩画, 为什么?

生:用青绿色画西塞山, 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 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师:来, 同学们, 静静地, 让我们走进这五彩缤纷的画面, 听——你听到了什么? (这是鸟儿在欢唱) ——你闻到了什么? (这是桃花在释放春的气息)

师:是啊, 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这是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画面, 来, 同学们, 让我们置身于这幅唯美的画卷中, 情不自禁的低声吟唱: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练笔:

师:同学们, 从你们那陶醉的眼神中, 我已经看到你们心中的画面了, 此时, 你可以拿起画笔, 描绘眼前最美好的画面, 也可以用简短的两三句话, 记录你此时的所见、所想、所感。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青”和“绿”, 并不是指箬笠和蓑衣当时是青绿色的。而是诗人非常注重画面的色彩感, 他将眼前春天的景物都赋予了生命情感:青绿色的西塞山前, 一群白鹭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桃花盛开, 溪水猛涨, 肥美的鳜鱼在水里悠闲地游来游去。第一句词中除了“白”字, 没有其它可以直接从文字上获取色彩的词, 但透过文字, 通过想象, 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万紫千红:青绿色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粉红色的桃花、淡黄色鳜鱼、还有大自然其它生命的各种色彩, 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景图。此时, 忍不住想吟诵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以至于把渔父的箬笠和蓑衣都染成青绿色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当学生们通过展开想象的翅膀, 领略景物的色彩美之后, 紧接着让学生在“听、画、写”中感受词的画面美。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写之前, 我先给学生放一首《森林狂想曲》, 让学生静静地走进这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去闻大自然释放的气息。此时, 学生就忍不住将自己五官看到的、感受到的通过语言、文字、画笔展现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 只要教师启导得当, 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在他们的脑海中, 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令他们久久难忘怀。

3 由文引情, 领悟诗歌情境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 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 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教学中, 就要牢牢把握诗文中的景物、文字和背景, 体会情感。当情感与诗文重叠交合,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美好情感的体会中, 进一步升华对诗文的理解。

[教学片断三]:

师:读出词中画, 还得读懂词中人, 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 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件播放:张志和, 唐代词人, 浙江兰溪人。十六岁他写折子给皇帝, 写的内容是治国良方, 深得皇帝赏识, 赐名“志和”, 后来因事被贬官, 从此再也不作官, 隐居在太湖一带, 扁舟垂钓, 自称“烟波钓徒”。

师:是啊, 张志和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 就喜欢这种悠闲, 这种自在。[板书]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 还下着斜斜的细雨,

→他依然写道——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他不愿意回去, 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 惹出什么麻烦来, 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 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 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自由地读一读。 (出示词)

→老师想问下大家, 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 (回去, 回家)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哥哥就是在叫弟弟赶紧—— (回家)

→好, 我也来劝劝大家。我当哥哥, 你们就是张志和, 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太湖水, 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

→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且须还那—— (不须归呀!)

→为何不归, 为何不归啊!是因为这里的风景—— (太美了!)

师: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

“每垂钓, 不设饵”是说他钓鱼从不用鱼饵, 不用鱼饵就钓不到鱼, 可张志和却总说钓了很多很多, 那他钓到的又是什么呢? (悠然自得、自由自在、享受大自然的快乐、平和的心态)

结束语:同学们, 就这样看着、想着、画着, 这青山、这绿水俨然就成了一幅画, 成了一首绝美的词——[音乐响起]——渔歌子……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词背后的这份情, 我选择了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进行拓补。记得金萍老师在执教《忆江南》时, 运用“一篇带多篇”的迁移法进行延伸性阅读。用“咏江南”的同一体裁同一题材的拓展, 让孩子们领略各大诗人眼中的万般美丽的江南。一方面观照了诗文的意思, 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课文, 为学习《忆江南》做了情感铺垫, 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广阔感和纵深感。我之所以选择张松龄的这首词进行拓补, 是因为他们是兄弟, 弟弟的这首《渔歌子》是用来答哥哥的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两首词, 具有针对性、工整性, 更具戏剧性, 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 通过反复的吟诵, 不断将感情进行升华, “且须还”——“不须归”, “且须还”——“不须归”, 不言而喻, 从学生一次比一次激情地诵读中, 孩子们读懂了“独钓春江水”的渔父, 读懂了张志和追求的这份“悠然自得”。

通过《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 让我感受到了在古诗词中, 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美——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带着一双充满美感的眼睛认真钻研, 潜心挖掘, 就可以找出每一首古诗词中独特的艺术美, 从而为实施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打开一扇美丽的窗户。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 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出, 要结合语文学习, 观察大自然, 观察社会, 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为有效达成这些目标, 教师应充分抓住古诗词的特性和中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采取一定途径, 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古诗词, 感受古诗词的“美”。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体验,语言美,画面美,情境美

参考文献

[1]修订版教学大纲.

[2]语文课程标准.

[3]让古诗在学生的感悟中生根.

篇14:美无处不在

口袋长焦新宠

EX-H10有着强烈卡西欧数码相机的外形风格机身颇为紧凑轻便由于没有设计凸起机身很大的手柄,可以很轻松地放入用户的外套或裤子口袋甚至衬衣口袋也可非常轻松地接纳它,因此从机身体积上可以说EX-H10是一款名副其实的“口袋长焦”。当然与卡西欧s系列或z系列的数码相机相比,EX-H10的机身厚度要明显厚一些,这毫无疑司是为了容纳下10倍伸缩式镜头。EX-H10在机身正面设计了一个长条的坡形手柄,而且机身背后也为拇指的按压设计了专门的区域,因此拍摄时的把持手感不错。EX-H10机身背后更具卡西欧数码相机的风格,尤其是摄像、照相和回放三个独立的按键和可启动快速控制面板的圆形导航键,可以说是当前卡西欧数码相机标志性的控制单元设计风格,这种控制按键的布局统一风格对于熟悉卡西欧DC的用户非常有利,只是略微有些缺乏新意的感觉,

宽厚的机身为使用大块头充电电池带来了可能性,而大块头的电池则意味着超大的电容量,而EX-H10确实是没有让我们失望,在电池方面EX-H10配备了电容量选到了1950毫安时的可充电锂电池,此次试用的EX-HIO在充过一次电后,支撑了将近20天的使用时间,而且期间还有2次外出游玩的拍摄,共计3天的多次开关机拍摄,EX-H10都轻松应付了下来,在电池持续时间上EX-H10确实有些“一览众机短”的气势。

拍摄性能长短皆覆盖

EX-H10的10倍光学变焦镜头在广角端具有24mm的等效焦距,这让它在拍摄一些雄伟的建筑物或是室内合影时能够容纳更多的画面内容,而不会有缺角切边的遗憾,也避免了拍摄时用户需要频繁后退的烦劳。而望远端的24Qmm等效焦距对于人像,建筑物的局部细节或是距离较远的微小动植物等拍摄对象应付自如。

在动态摄像上EX-H10能够拍摄最大1280x720像素,帧速24 fps的720p高清影像,可惜对于更重视对焦和变焦操作的网络播窖类用户来说,在摄像过程中EX-H10不能进行精细交焦操作,而且如果用户自行改变与被摄对象的距离,EX-H10也无法再完成对焦操作,因此EX-H10比较适合固定距离的动态摄像,而对于需要经常改变距离的移动对象不是非常有利。

让风景和MM更美

卡西欧数褐相机是美颜模式的先行者,这种集成在相机内部的肖像照片美化功能确实给用户带来了一些拍摄上的乐趣和后期处理的方便,虽然一些追求正统意境的摄影爱好者可能对于这样的后期美化功能颇为不屑,但与简简单单的完全还原式的照相功能相比,能够带来不同效果的拍摄体验更容易激起用户更大的拍摄兴趣,也许是从美颜模式上尝到了甜头,这一次卡西欧把美颜模式移植到了风景模式中,设计了美景模式中。EX-H10的场景模式主要有色彩鲜艳模式和除雾模式2个方面,其中色彩鲜艳模式借助超高速影像分析,使色彩得以强化,这样就能突出风景的特点,从而使色彩更为逼真、鲜艳。获得过去单纯使用饱和技术无法实现的风景画面。而有时薄雾会破坏那些难能可贵的旅行照片,除雾模式经过高速影像分析后,相机调整对比度,以消除薄雾的影响,从而使影像更清晰,得到如同在晴天拍摄的效果,这2种模式都有2档的处理强度可供选择。

动态合成乐此不疲

除了美颜模式和美景模式这样的影像后期处理功能外,在照片的后期加工上EX-H10和EX-Z400,EX-S12一样,也设置了动态照片功能,动态照片可让用户从一系列连拍(CS)影像中选取移动主体,然后将其插入另一影像中。这使用户可以采用各种方式组合影像,创建一些充满创意或搞怪的照片。除了动态照片外,EX-H10还由置了全新的动画插件,用户可以把一系列的原始动画元素添加到用户的照片上,即可创建充满乐趣和创意的连续变化的动画!

实际实用

EX-H10的开机速度比较快,而且基本上在4秒左右即可进入拍摄状态,10倍光学变焦镜头在全程变焦过程中平稳顺滑,而且镜头运作速度不慢,对于一些随时地抓拍比较有利。EX-H10在广角端的对焦速度比较出色,而望远端对焦则受拍摄对象的不同而有一定的起伏,在对焦区域选择上EX-H10提供了中心点对焦,多样(多点)对焦和跟踪对焦三种模式,其中多样对焦模式中的9个对焦点分布过于集中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对于边角的覆盖不是很强。不过EX-H10的跟踪对焦模式的工作效果非常出色,在选择跟踪对焦模式后,当用户按下导航键上的左右方向键,跟踪对焦模式即开始工作,这个时候即使被摄对象移动或是用户改变画面的取景内容。焦点会始终跟随对象而移动或是保持在原先对焦位置不动,这样对于用户拍摄时的构图灵活性有很大帮助,而且保证了主要拍摄对象不会有失焦的情况发生。

因为主要以美景。美颜模式和动态照片为主打牌,对于这些特色功能当然要加以试用,在美景模式下所拍摄的风景照片中绿地树叶等色彩的饱和鲜艳度提升显而易见,增加了照片更突出的鲜活通透的感觉,确实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上一篇:骆驼祥子读后感100字下一篇:项目尽职调查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