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功能检查(讲稿)

2024-04-24

肝脏功能检查(讲稿)(共4篇)

篇1:肝脏功能检查(讲稿)

肝脏功能检查

肝脏的基本功能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蛋白质代谢:全部清蛋白、部分球蛋白、多种凝血因子由肝细胞合成。糖代谢:肝脏能使血糖浓度保持恒定。餐后血糖>8.25mmol/L时,肝细胞摄取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空腹时,血糖<3.9mmol/L,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肝脏还能将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原或葡萄糖,参与血糖调节。肝脏又是葡萄糖氧化产生能量的主要场所。*脂肪代谢: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肝脏分泌的胆汁促进脂肪乳化及脂类的消化吸收,利用脂肪酸、糖及某些氨基酸合成脂肪、胆固醇及磷脂。维生素及激素代谢:如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必须有肝脏分泌的胆汁酸盐参加,激素的灭活主要在肝脏中进行。肝脏还参与胆红素、铁、铜及其他金属的代谢等。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物质代谢中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代谢终末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毒物或从肠道吸收来的非营养物质,在肝脏内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进行生物转化。也称为解毒作用。

(三)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肝细胞分泌胆汁,肝内代谢产物以及药物、解毒产物可以随胆汁分泌而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肝脏功能检查内容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肝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除r-球蛋白外的大部分血浆蛋白,均系肝脏合成,当肝细胞受损时蛋白质合成减少,尤清蛋白明显,导致低清蛋白血症。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有出血倾向。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在肝脏内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经肾排出。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可表现为肝性脑病。

r-球蛋白系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所产生,肝慢性炎症时可增多。通过血浆蛋白含量检测及蛋白组分的分析(蛋白电泳),凝血因子含量及血氨浓度检验,可了解肝细胞有无损伤及其损伤程度。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原理:90%以上的总蛋白(STP)和全部的清蛋白(A)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清蛋白每天合成约120mg/kg,半衰期15-19天,属于非急性时相蛋白。总蛋白量减去清蛋白量,即为球蛋白(G)含量。根据清蛋白与球蛋白的量,可计算出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

测定方法:用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显色强度与蛋白种类无关。用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清蛋白。

参考值范围: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为1.5~2.5:1。

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新生儿46~70g/L,7月~1周岁51~73g/L,1~2周岁56~75g/L,>3周岁62~76g/L 血清清蛋白(溴甲酚绿法)新生儿28~44g/L,<14岁38~54g/L,>60岁34~48g/L 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含量与性别无关,但和年龄相关。以下因素也可影响测定结果:①激烈运动:可增高4~8g/L;②体位:卧位比直立位时约低3~5g/L;③标本溶血:④含脂类较多的乳糜标本。

临床意义:由于肝功能有强大代偿能力及清蛋白半衰期较长,因此肝脏病变往往达到一定程度和一定病程后才能出现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量的改变,急性或局灶性肝损伤时多为正常。用于检测慢性肝损害,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

1.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增高

见于血液浓缩,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2.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

血清总蛋白<60g/L,或清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清蛋白减少常伴有r-球蛋白增加。清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清蛋白持续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治疗后清蛋白上升,提示肝细胞再生。

①合成减少:肝细胞损害影响蛋白合成,如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②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人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③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④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恶性肿瘤等。⑤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先天性低清蛋白血症,少见。

3.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当血清总蛋白>80g/L或球蛋白>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总蛋白增高主要是球蛋白增高,其中又以r-球蛋白增高为主。①慢性肝脏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酒精化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球蛋白增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性相关。②M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风湿热、RA等。④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及慢性血吸虫病等。

4.血清球蛋白降低:主要因合成减少①生理性减少:小于3岁的婴幼儿;②免疫功能抑制: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③先天性低r-球蛋白血症。

5.A/G倒置:清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引起。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一)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原理:可溶性结合胆红素与偶氮染料起快相反应,不溶解的非结合胆红素与偶氮染料起慢相反应。应用茶碱和甲醇作为溶剂,使血清中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完全被溶解,并与重氮盐试剂起快速反应,即为血清中的总胆红素(STB)。

参考值范围:新生儿:0~1天,34~103umol/L。1~2天103~171umol/L。3~5天68~137umol/L。成人3.4~17.1umol/L 临床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 STB<34.2u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疽,34.2~171u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umol/L中度黄疸,>342umol/L为高度黄疸。

2.根据黄疸程度推断黄疸病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85.5umol/L,肝细胞黄疸为17.1~171umol/L,不完全性梗阻性黄疸为171~265umol/L,完全性梗阻性黄疸通常>342umol/L。

3.判断黄疸类型 若STB增高伴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提示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增高伴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为胆汁淤积性黄疽,三者均增高为肝细胞性黄疸。

(二)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原理:血清中不加溶解剂,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后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1分钟时测得的胆红素即为结合胆红素(CB)。总胆红素减去结合胆红素即为非结合胆红素(UCB)。

参考值范围:结合胆红素0~6.8umol/L,非结合胆红素1.7~10.2umol/L 临床意义: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如CB/STB<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20%~50%常为肝细胞性黄疸,比值>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结合胆红素测定有助于某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肝炎的黄疸前期、无黄疸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可表现为CB增加,而STB正常。

六、血清酶检查

肝脏含数百种酶,有些酶具有一定组织特异性,测定酶活性可用于诊断肝胆疾病。如有些酶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损伤时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流,使血清中的这些酶活性升高,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有些酶由肝细胞合成,肝病时,酶活性降低,如凝血酶。凝血因子Ⅱ、Ⅶ、Ⅸ、X合成需维生素K,而维生素K在肠道的吸收依赖于胆汁酸盐,故胆汁淤积时这些酶因子合成不足。有些酶从胆汁中排出,当胆道阻塞时,排泄受阻,致使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升高,如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转肽酶(r-GT)。有些酶活性与肝纤维组织增生有关,当肝脏纤维化时,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增高,如单胺氧化酶(MAO)。因此,血清中的这些酶活性变化能反映肝脏的病理状态,是肝脏病实验室检查中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同工酶是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等都不相同的一组酶,又称同工异构酶。这些酶存在于人体的不同组织,或在同一组织、同一细胞的不同细胞器中,因此同工酶测定有助于肝胆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血清氨基转移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用于肝功能检查主要有两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

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在肝细胞中,ALT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而大约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内。由上可知ALT与AST均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

正常时血清的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受损时,胞浆内的ALT与AST释放入血浆,使血清ALT与AST的酶活性升高。肝细胞中度损伤时,ALT漏出较AST多,半衰期长,因此ALT测定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灵敏度较AST为高。肝细胞严重损伤时,线粒体膜损伤,可导致线粒体内AST的释放,血清中AST/ ALT比值升高。

参考值范围:比色法(Karmen法)ALT5~25卡门氏单位,AST8~28卡门氏单位。连续监测法(37℃)ALT10~40U/L,AST10~40U/L,ALT/AST≤1 临床意义:(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显著升高,ALT升高更明显,ALT/AST>1,在肝炎病毒感染后l~2周,转氨酶达高峰,第3~5周逐渐下降,ALT/AST比值逐渐恢复正常。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转氨酶不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急性重症肝炎时,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100~200u)或正常,ALT/AST>1,若AST升高较ALT显著,即ALT/AST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且ALT/AST<1。

(4)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5)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通常正常或轻度上升。

(6)急性心肌梗塞后6~8小时,AST增高,18~24小时达高峰,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4~5天后恢复,若再次增高提示梗塞范围扩大或新的梗塞发生。

(7)其他疾病:骨骼肌疾病、肺梗塞、肾梗塞、胰腺炎、休克。(二)碱性磷酸酶测定

原理:碱性磷酸酶(ALP)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磷酸酯产生磷酸。ALP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肾、小肠及胎盘中,血清中ALP大部分来源于肝脏和骨骼,因此常作为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之一。胆道疾病时可能由于ALP生成增加而排泄减少,引起血清中ALP升高。

参考值范围:磷酸对硝基苯酚连续监测法(30℃):成人40~110U/L,儿童<250U/L。

临床意义:(1)肝胆系统疾病: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如胰头癌、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等,ALP明显升高,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化),ALP仅轻度升高。

(2)黄疸的鉴别诊断:①胆汁淤积性黄疸:ALP和胆红素明显升高,转氨酶仅轻度增加;②肝细胞性黄疸:胆红素中等度增加,转氨酶活性很高,ALP正常或稍高;③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ALP明显增高,ALT无明显增高,胆红素大多正常。

(三)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原理:γ-谷氨酰转移酶(GGT)旧称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它是催化谷胱苷肽上γ-谷氨酰基转移到另一个肽或另一个氨基酸上的酶。GGT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微粒体上,肾脏、肝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GGT增高。

参考值:硝基苯酚连续监测法(37℃):<50U/L。

临床意义:(1)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时由于肝内阻塞,诱使肝细胞产生多量GGT,同时癌细胞也合成GGT,均可使GGT明显升高。

(2)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时,GGT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3)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ALT和AST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GGT可随之下降。

(4)其他: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GGT亦可轻度增加。(五)单胺氧化酶测定

原理:单胺氧化酶(MAO)为一种含铜的酶,分布在肝、肾、胰、心等器官,肝中MAO来源于线粒体,在有氧情况下,催化各种单胺的氧化脱氨反应。通过检测底物的减少量、氧的消耗量和NH3的生成量来确定MAO的活性。血清MAO活性与体内结缔组织增生呈正相关。因此临床上常用MAO活性测定来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

参考值范围:成人正常值为:伊藤法<30单位,中野法23~49单位。临床意义:

1.肝脏病变:重症肝硬化及伴有肝硬化的肝癌:活性增高,但对早期肝硬化反应不敏感。急性肝炎时多正常,伴急性肝坏死时,MAO从坏死的肝细胞逸出使血清中增高。轻度慢性肝炎多正常,中、重度慢性肝炎有50%病人血清MAO增高,表明有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形成。

2.肝外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硬化症等,或因这些器官中含有MAO,或因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肝硬化或肝窦长期高压,MAO也可升高。

甲种胎儿球蛋白测定: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AFP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出生后,AFP的合成很快受到抑制。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发生恶性病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使已丧失合成AFP能力的细胞又重新开始合成,血中AFP含量明显升高。

参考值:对流免疫电泳法:阴性;RIA或ELISA法:低于20ug/L。

临床意义: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AFP增高超过300ug/L,增高率约75%-80%;约有10%为阴性。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等)、胃癌或胰腺癌时,也可升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0~200ug/L)。孕妇:妊娠3~4个月始升高;7-8个月达高峰,但多低于300ug/L。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报告(肝功正常值)

项目 参考范围 单位 TP 60-85 g/L ALB 35-55 g/L G 20-35 g/L A/G 1.2-2.3 TBiL 2-20.5 umol/L DBiL 1.7-6.8 umol/L ALT 0-50 U/L AST 0-40 U/L γ-GT 0-30 U/L

篇2:肝脏功能检查(讲稿)

b.左后斜位,病人向左半侧卧,有利于对肝右后叶上、下段的探测。

c.半卧位,适宜肥胖体型、腹水或腹部胀气病人,半卧位能使肝脏位置下降,令病人深吸气后屏气,便于在肋级下探测于肝脏。

d.站立位,多用于与平卧位比较,观察肝脏位置的变化,检查肝下垂时采用此体。

f.俯卧位,通进右肾或在腋的线与肩胛线之间探测,多用于检查肝右叶下段的病变。

B型超声探测肝脏采用哪些途径?

(1)剑突下途径,在剑突下作切面探测,可显示左叶的各个纵切面及其与腹主动脉、胰腺体部等组织的关系。如将探头上移,则可显示左叶上缘,横膈及心脏等。

(2)右肋间途径,自右锁骨中线第四或第五肋间隙开始,自上而下逐一观察各个肋间的斜切面和横切面,测量最大横切面的前后径线,即为肝右叶之前后径。

(3)右肋缘下途径,在右肋缘下方探测,可从各个不同角度观察肝右叶斜切面图,测量最大斜切面的径线,即为右叶的斜径。在肋级下的垂直探测,可观察到平静呼吸及深吸气时,肝可叶在肋缘下的大小及厚度。

篇3:浅谈肝脏的超声检查

1 适应证

肝脏大小、形态、位置改变:肝肿大、肝萎缩、正常变异如肥大的肝尾叶、Reidel (右前叶舌状延长) 。囊性肿物: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肝肿瘤:原发性 (良性、恶性) ;转移性。肝脓肿:细菌性、阿米巴性。肝脏创伤。肝弥散性疾病: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淤血肝。肝血管疾病:肝动脉瘤、门静脉血栓、栓塞, Buddi-Chiari综合征。肝脏介入性超声诊断和处理:超声引导穿刺组织学和细胞学活检;肝脓肿引流;肝囊肿穿刺引流、注药造影或酒精硬化治疗, 激光治疗, 90Y玻璃微球注射治疗;经皮肝胆管造影, 导管留置胆汁引流术。术中超声检查;肝移植术后合并症状的检查和介入性诊断、治疗[1]。

2 检查方法

2.1 仪器条件

采用高分辨力实时超声诊断仪, 探头选择:根据被检查者年龄、体型和被检查器官的深度尽可能采用高频率和适当聚焦的探头。成人一般用3.5 MHz, 肥胖、超力体型者偶尔需用2~3 MHz, 消廋者、青少年用3.5~5 MHz, 婴幼儿用5~7.5 MHz探头。随时根据被检器官组织的深度, 选用近、中、远等相应的聚焦调节, 调节“增益”、“TGC时间增益补偿”等控制旋钮, 使正常肝实质的回声无论在表浅部或深部尽可能均匀一致, 仅出现中低强度的、均匀弥散的点状回声, 使肝静脉下腔静脉的管腔和胆囊内基本上无回声。

2.2 检查前准备

一般无需特殊准备, 若同时需要检查胆管系统疾病尤其是胆囊的疾病, 则被检查者必须空腹至少8 h。

2.3 体位

先取仰卧位, 为扩大观察范围, 常需适当变动体位, 嘱被检者取左侧卧位45°~90°。左侧卧位时肝脏向下移位, 便于从前腹壁观察肝门结构, 对显示胆管系统 (肝总管、胆总管、胆囊) 以及右肝膈顶部病变十分有利。

2.4 扫查方法

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 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步骤和方法如下。

2.4.1 左肋缘下斜断扫查

嘱被检者缓慢地深呼吸, 使探头由垂直方向朝被检者左肩做侧动扫查, 以观察左肝全貌。

2.4.2 左正中旁纵断扫查

探头自左肋缘下逐渐转变成左上腹纵断扫查, 自外侧向内滑行移动, 和腹主动脉平行。充分显示肝脏的膈面很重要:将探头沿矢状面朝被检者头部方向倾斜, 嘱被检者深吸气, 直至出现肝脏膈面和心脏搏动图形。

2.4.3 右正中旁纵断扫查

探头自左正中旁纵断向右滑行移动, 经正中线至正中旁和下腔静脉平行。由此还可向右继续缓慢滑行, 完成上腹部纵断扫查。

2.4.4 右肋缘下斜断扫查

将探头由垂直位向被检者右肩横膈方向缓慢扫查, 在扫查过程中同样嘱被检者深吸气。所得图像与肝脏横断图有某些相似之处, 此处可检查肝门结构如门静脉及其腹侧的胆管, 还可观察肝脏和胆囊在断层图上的相互关系。

2.4.5 右肋间斜断肝脏扫查

观察门静脉及其腹侧的肝外胆管, 观察右肝前叶内的门静脉及其上下段分支。沿门静脉长轴斜断, 可嘱被检者向左侧卧30°~90°, 更加有利于显示门静脉腹侧的肝外胆管, 包括胆总管。右外侧肋间斜断, 可顺时针转动, 沿肝右静脉长轴观察右肝后叶与右肾的关系。

2.4.6 冠状断面肝脏扫查

将探头放在右侧腋后线上, 重点观察右后叶膈顶部肝实质和肝内血管回声, 注意膈肌形态, 运动以及有无膈下或胸腔积液的表现;注意观察肝脏和右肾的关系[2]。

3 肝脏超声正常图像

3.1 横断面

3.1.1 高位肝脏横断扫查

肝脏断面以放射状排列的肝静脉为特征, 即肝左、肝中、肝右静脉呈向下腔静脉集中的趋势。胃底部与肝左叶相邻, 若断面水平较高, 此处可见心底部的断面。

3.1.2 通过第一肝门横断扫查

此处肝脏断面以粗大的横行走向的门静脉及其左右分支为特征, 在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有肝尾叶。在此断面上尚能见到胃、脾和双肾。

3.1.3 通过胰腺近肾门部横断扫查

此处肝脏断面较小, 可见胆囊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腹部大血管位于脊柱之前。除双肾外, 尚可见胰腺及脾脏。

3.1.4 低位肝脏横断面扫查

可见肝脏断面进一步减小, 由于胃肠气体干扰, 声像图常模糊不清, 为了显示脊柱前方腹部大血管及其分支, 可在扫查时将探头适当加压。

3.2 肋缘下斜断面

3.2.1 高位肝脏斜断面扫查

肝静脉壁薄而光滑, 内无回声, 三支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也称第二肝门。此处肝中静脉将肝脏分成左肝和右肝, 肝左静脉主干进一步将左肝分成左外叶和左内叶;肝右静脉又将右半肝分成右前叶和右内叶, 还有尾状叶。

3.2.2 通过第一肝门横断扫查

显示门静脉及其在肝内的分支, 门静脉管壁回声较强与肝静脉管壁不同, 其肝内走行方向亦各异。肝尾状叶呈舌状, 位于门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 其形态大小可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3.2.3 通过胰腺双肾水平横断扫查

正常肝脏被胆囊和下腔静脉左缘的假想连线分成左肝和右肝, 肝实质呈均匀一致的中低水平点状回声, 回声强度一般比胰腺稍低, 比肾皮质稍高。在青少年, 肝内回声强度与胰腺相近或稍高于胰腺。

3.3 纵断面

在腋前线和锁骨中线之间纵断扫查, 需深吸气以显示肝脏和右肾的关系, 断面上右肝大致呈三角形, 膈面为弧形, 肝被膜光滑整齐, 下缘锐利。在切面的肝右静脉前后, 见两个壁厚的管状结构彼此分离, 代表门静脉右支的前后分支, 说明此处右肝矢状面比较靠外侧。在肝的脏面深方可见右肾, 肝肾之间的肠腔内常有气体强回声和多次反射, 似彗星尾。该区通常代表结肠肝曲。

4 肝脏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4.1 异常结果: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 膈下积液或脓肿;肝内液性病变, 如肝囊肿、多囊肝、肝包虫病及肝脓肿形成期;脂肪肝;肝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肝内明显的血管异常, 如淤血肝、门静脉异常病变、动脉瘤[3];肝先天性异常;血吸虫性肝病;肝创伤出血。

4.2 需要检查肝脏的健康体检或是肝病的临床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才文彦, 朱学骏.现代超声诊断学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87:136-138.

[2]吴俊, 许幼峰, 高枫, 等.超声检查在肝脏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15 (7) :56.

篇4:肝脏超声造影检查的护理配合

关键词:超声造影 声诺维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2-02

声诺维作为第二代新型超声造影剂在超声造影中广泛应用,能明显提高血流回波率和信噪比。下面对我科应用声诺维超声造影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自2009年6月—2012年5月共183例肝脏疾病患者,男121例,女62例,年龄23岁—72岁,造影前常规超声无法明确诊断。

1.2 仪器和方法。采用Sequoia-51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4C1探头。Bracco公司生产的造影剂声诺维,本品为白色冻干粉末,每瓶含量25mg,可释放六氟化硫气体微泡59mg。六氟化硫为一种惰性无毒气体随呼出的气体排出。使用前用5ml生理盐水溶解振荡混匀。肝脏超声造影剂量为2.4ml经上肢静脉2-3秒快速注射,继而用5ml生理盐水冲管。造影前常规超声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数目及回声特点,然后使用造影技术重点观察病灶及邻近区域的灌注及回声强度变化。

2 护理

2.1 检查前。

2.1.1 環境准备。操作室在检查前环境清洁,1∶100施康消毒地面,开窗通风,减少不必要人员走动。

2.1.2 物品准备。声诺维一支(内含20G留置针和5ML注射器各一副)、生理盐水100ml、三通一个、5ML注射器一副、一次性留置针敷贴一张、常规抢救物品。

2.1.3 健康宣教。超声造影作为一种新技术,病人对此不甚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紧张和焦虑。特别是在目前肝脏恶性肿瘤发病率年轻化,根据病人年龄和所处的社会角色不同给以解释和安慰[2]。使其以最佳状态接受检查,操作中得以很好配合。

2.1.4 病人准备。嘱病人排空小便,在操作时勿讲话咳嗽随意改变体位。并指导病人进行呼吸配合。有重度肺高压、未控制的系统高血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禁忌使用声诺维。

2.2 检查中。

2.2.1 体位。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以能充分显示病灶部位为目的。通常以仰卧位和侧卧位为多。

2.2.2 建立静脉通路。选择相对粗直、无静脉瓣、有弹性、充盈度高、易于固定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通常以肘正中为佳。且穿刺左手为宜,利于造影中配合。穿刺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3]。穿刺成功后连接三通。

2.2.3 配药。严格按照声诺维流程图进行配液。①打开配液穿刺器盖子,顺时针旋转,将吸好5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到配液穿刺器上。②取下药瓶上的塑料弹盖。将药瓶滑进透明套管内并用劲压使瓶子固定在特定位置。③推动活塞杆将注射器内5ml生理盐水推入瓶中。④剧烈震荡20秒使瓶中药业混合均匀。⑤将整个系统倒置准备抽取所需声诺维入注射器中。制成的混悬液应在6小时内使用,在使用之前应振摇瓶子使微泡重新均匀分散,抽吸至注射器立即使用。

2.2.4 注射。把抽吸好的2.4ml声诺维连接在三通上与留置针相通在同一端,另一端5ml生理盐水注射器,听从超声医生口令,在3秒内护士立即将药液注入患者体内,随后将另一端5ml生理盐水快速推入。造影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有无外渗,嘱病人勿移动身体。

2.3 检查后。

2.3.1 不良反应观察。医生在观察显影效果同时,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注入药液后全身有无头痛、恶心、视觉模糊、背痛、胸痛、腹痛、皮疹红斑、全身虚弱,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灼热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以便做好相应对症处理。这183例病人中无一列不良反应发生。

2.3.2 病人处置。通常造影时间为5-10分钟,根据造影医生要求检查结束后方可拔除留置针,并在观察室休息30分钟,无不适方可离开。

2.3.3 用物处理。清理注射物品,整理操作室。

3 小结

护理在整个超声造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直接影响超声造是否成功。护士必须熟悉超声造影的检查程序,了解用药方法,正确配置药物。所以充分的检查准备,娴熟的穿刺技术,密切的操作中配合,严密的操作后观察,可以提高超声造影的诊断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确保超声造影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会萍,杜联芳,超声造影在转移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1):24-26

[2] 秦豫,健康教育在超声造影肝癌患者中的实施及护理配合,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305-130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肝脏功能检查(讲稿)】相关文章:

肝脏病04-29

肝脏代谢05-13

肝脏氧化损伤05-01

肝脏结节疾病05-13

肝脏血管瘤05-14

24小时肝脏排毒攻略09-26

肝脏损伤治疗注意什么?04-25

肝脏免疫学认识论文04-17

肝脏肿瘤在病理学05-19

肝脏免疫学认识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活动下一篇:八路抢答器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