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2024-05-05

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精选8篇)

篇1: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的重要性

文山州幼儿园:左金凤

摘要:会话是人类交往的最基本的语言形式,语言发展的关键是幼儿期,“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是学前教育机构在语言领域中使幼儿得到发展的总目标。随着语言教育观的不断转变,将中国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幼儿语言教学中,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与礼仪习惯,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发展幼儿口语的同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施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巧妙的将中国元素和传统礼仪渗透到语言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语言能力、中国传统、文明礼仪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通过语言来慢慢的认知世界,学会与人交流,接受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他不但是我们精神层面行为的准则,更是体现中国人特有的谦虚礼让的高贵品德,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搭上时代的列车不断继承和发扬好中国传统文明礼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幼儿语言才学中渗透和融入传统礼仪,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幼儿的道德水准,塑造美好的心灵世界。

一、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特点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一)传统的文明礼仪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 中国古代把人要遵守的道德归纳为七个字: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七个字正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传统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传承数千年的奥秘,时至今日重新解读后同样是今天中华儿女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忠,爱国; 孝,孝敬父母,即父慈子孝,推广到整个家庭还有兄友弟恭;仁,大爱,博爱,爱天下人;义,对朋友忠诚;礼,讲究礼节礼貌;智,要有智慧有文化;信,做人要讲信用,讲信义。这些积极的元素和道理并不是要等幼儿长大以后才教授给他们,而是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通过言传身教育传授给他们,使之成为一种做人的标准和行为的准则。

(二)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精髓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礼仪的发展代表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作用的结。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礼仪的发展在文明的进程中起着行为准则的作用,不在断的发展与演变过成中,逐渐形成了今天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的行为规范,他的精髓在于调强尊老爱幼先人后已,注重礼貌待人仪表得体,提倡勤俭节约与人为善。这对于从小养成良好个人品德,为今后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同共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辩证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文明礼仪 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传统文明礼仪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受古代各种学派和思想的影响,所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如:古代礼仪中对妇女要求“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盲目和绝对服从的“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些封建礼教就必须和必然被当社会所淘汰,我们要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把优良的好的传统礼仪继承下来,因此这里所讲的传统文明礼仪是指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结合现在的社会现实和幼儿语言特点科学的加以弘扬。

二、传统文明礼仪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明礼仪在生产生活起着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作用,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养成并不是在特定的某一年龄某一时段才教授和养成的,而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逐渐开成的,因此,在幼儿认知的起步阶段、在语言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文明礼仪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在的语言教育中,我们已经把日常的文明用语贯穿到了其中,最常用和使用率高的文明用语在幼儿园学习阶段也都被幼儿很好吸收和应用,如:你好!谢谢!不用谢!等等。这些文明用语虽已被幼儿所掌握,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深刻这么说,而忽略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因此很多幼儿只知这是老师要求的,我就这么说大家就都喜欢了,这如同他从成人中学到的一句粗话一样,对幼儿本身而言并不知道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关系。

(一)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起辅助作用 传统文明礼仪注重对人行为举止的养成,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他的开成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而成长中语言对个性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从小学习文明礼仪,学会文明礼貌用语,懂得敬重他人与人友善,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准则。

(二)对幼儿个性的塑造起引导作用

古人云,三岁看老。意思就是说从三岁幼儿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判断出他将来的个性。幼儿时期是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限,没有康健向上的引导幼儿个性发展就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传统的文明礼仪在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仪尚适宜,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我们的言行,对幼儿个性的塑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对幼儿成长中个人修养培养起熏陶作用 很多人认为,人的行为修养是在成年之后才形成的,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其实人的修养与人的习惯和个性养成有着直接的联系,修养不但体现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而且体现在他对自我的认知上,传统的文明礼仪提倡做人要勤俭节约,不骄不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要求我们注重人自身修养的养成,而且要从娃娃开始抓起,所以,文明礼仪教育对幼儿成长中个人修养的培养起到熏陶作用。

(四)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提升起促进作用 人际交往的能力决定着孩子以后的生活和生存能力,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人际交往,失去群体的生活是不可能和不存在的,人际交往不单单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更是现代生活生存的基本技能。从小加强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使其融入社会的第一步,而交际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语言,懂得使用合理恰当的表达方式加上必要有交际礼仪与人进行沟通,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传统礼仪的学习能从小培养孩子懂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提升交际能力。

三、传统的文明礼仪渗透到日常的幼儿语言教学中教法与应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对幼儿文明礼仪的渗透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和载体,以促进幼儿身心康健发展为目的,以日常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优化美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礼仪意识的养成 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同化、顺应)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获得发展的,脱离了环境,不利于幼儿全面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幼儿礼仪教育中,优化语言环境对幼儿的文明语言的形成,礼貌行为的发展,文明素养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和感染作用。因此,要取得幼儿礼仪教育的最佳效果,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创设礼仪教育的优良语言环境。让幼儿在一个美的语言环境中,模仿感受各种文明礼仪,懂得尊重别人、相互谦让、和睦相处的道理,受到文明礼仪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1.1教学环境的设置

不同的语言环境会给幼儿在语言的使用上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出不同的语言交往类型,将交往环境——交际场合进行了分析思考与区分,也就为交往环境中的语言类型的分析思考与区分提供了前提。教学环境是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环境,在教学环境中又以教师为主导因素。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跟据不同时段幼儿语言教学的特征,渗透文明礼仪教学。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教授“你好”和“您好”时,就应把尊敬长辈、尊重师长有机的给合机来,用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如何礼貌礼让进行情境教学,使幼儿在学“说”的过程中也学到“做”,从而把“学”与“用”有相联系,把“用”与“做”相结合,逐步实际教学效果。1.2.家庭环境的身教作用

儿童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成长因素起着的重要作用。除了在幼儿园,家庭也是幼儿接受各种信息最多的地方,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是幼儿语言形成的参照,所以有什么样的家庭语言环境决定着幼儿的说话方式、说话习惯慢慢的就变成了行为习惯。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该从自我做起,首先净化自己的言语,在语言启蒙中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环境。

1.3语言启蒙的关键—称呼

幼儿启蒙语言的教授多是从父母开始的,在教幼儿学会“叔叔”“阿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称呼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教育和真培养他们懂得尊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夸谁家的孩子嘴真甜,很懂事,其实就是在启蒙过程中引导的作用,一个称呼不止是一个名词,他是给孩子懂得了家庭关系的亲疏,认识长辈与自己的关系,培养尊老爱幼的良好行为习惯。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是社会化动物,没有离开社会环境而存在的个体,因此社会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也起着重要作用。现在的社会环境充斥着许多不文明的习惯和口语,在幼儿成长阶段很容易学会一些不文明的用语,因此父母和家长应该有目的的净化身边的社会环境,一是要有选择性的回避不良环境,二是从自身做起,在平时与幼儿的交流和教育中,多用文明用语,懂得用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灵活应用词语学习渗透文明礼仪 1.合理设置在语言类游戏

游戏是帮助幼儿认知提高他们想象力和沟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许多的语言类游戏中,我们都可以把文明礼仪的内容融入到其中,使得幼儿在娱乐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

1.1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设置文明礼仪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有“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什么”的课程,(语言教学:如何称呼自己的长辈)此类的语言教学,我们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教学,即一部分幼儿充当不同的长辈角色,让参与的幼儿来叫出这个角色的称谓,这个游戏方法通俗简单,但是他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记忆,也学到了对长辈该用什么文明用语来尊称,一举两得。

1.2情景模仿游戏中设置文明礼仪

在如何乘坐公用交通工具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模拟乘坐公交车情景来开展游戏,学会礼让。如:上车应先人后已,遇到老人、病人、残疾人要学会礼让(语言教学:先人后已,您请坐!谢谢!等)。

2.生活中语言中文明礼仪的养成

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用语教师应该常态化教学,比如最常的用的文明用语:你好!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这些文明用语体现的是与人友善,宽以待人的传统礼仪,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用语,要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的始终。

(三)培养孩子对文明礼仪的兴趣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起点,没有兴趣,礼仪的学习就会成为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学龄前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在此成长阶段必须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

1.通过讲传统美德故事或阅读来提高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脍炙人口的故事,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使幼儿懂得一些简单的道理。也可以通过阅读漫画书或观看动画片的形式来向幼儿灌输文明礼仪中所蕴含的道理。

2.其次需要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老师的教育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孩子有自己的观察的判断能力,在成长过程中也能慢慢的分清是非对错,这就要求老师和父母要做好榜样的作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直到示范和教育的作用,只有先净化了自己使自己成为文明礼仪中的一员,才能给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作用。

3.鼓励幼儿多说话,多用文明用语

说话要有丰富的词汇量,教师应该收集生活中方方面的文明礼义用语,在鼓励幼儿说话的同时,引导他们养成使用文明用语的习惯,虽然他们目前不懂这些用语所表达的意思,但在行成习惯之后,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与实践相结合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思,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传统文明礼仪与现代文明礼仪在幼儿教育中的相互结合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交际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各种文化之间也相互的吸收和碰撞,为加快与世界的接轨,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现代文明礼仪融入了许多国外的元素。我们说传统文明礼仪要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并不是说就不要现代的文明礼仪,而要应该相互结合。

首先现代的文明礼仪建立在传统文明礼仪基础之上的。文明的发展就是一个时代的发展,现代的文明礼仪是对传统文明礼仪的继承与发展。其次现代的文明礼仪要有传统文明用为支撑,我们说不懂得过去就没有更好的未来,我们学习传统的文明礼仪并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是要更好的继承历史文明的精华。任何历史时候的礼仪都不一定就都是完美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同度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道德标准,我们坚持积极的、传统的、健康的文明礼仪就是一种进步。所以,只有保持中国元素才能塑造中国特色,放射出独具东方神韵的中国特色文明礼仪,让我们的子孙世代加以传承的发扬。

四、如何更好的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明礼仪。

文明中国礼是我们的一扇窗口,无论是在远古还是现在,它的光环都一直衍射到我们周边许多国家,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属韩、朝和日本。作为让别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我们更应该不断的继承的发扬扬这些优秀的文明礼仪。

(一)进一步探索发展幼儿运用文明礼仪语言交往的能力和途径。

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之具有操作性,我们从上述理论思考出发,对幼儿语言交往涉及到的环境,语言类型,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讨论,找出幼儿期传统文明礼仪教学中的难点,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要有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从幼儿爱学好问好奇的特点出发,大胆尝试敢于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寻找语言中和文明礼仪的结合点,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

总之,幼儿语言课程的教学目的促进儿童语言认知发展,启发幼儿语言渗透传统文明礼仪,发展幼儿潜能,增进幼儿语言能力这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主旋律。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发展幼儿口语的同时,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巧妙的将礼仪教育渗透在语言活动中的全过程。为孩子的发展创设条件,提供时间、空间和机会,引导他们主动与人交往,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从而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全方位提高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貌素养,发展幼儿的道德水准,塑造美好的心灵世界。

篇2: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一、在体育实践课中开展礼仪教育

在教师进行体育實践课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求让学生们在穿着方面注意礼仪,在体育课堂,穿着礼仪就是要求穿着运动装。在体育课,穿着合适的运动装,不仅仅能够更加舒适地开展体育运动,也是对其他学生和教师的充分尊重,是学生们积极健康向上成长以及遵守服饰礼仪的展现。教师可以在一些体育课堂训练中,例如:队列、基本动作、艺术体操、武术等其他体育活动教学中渗透体态礼仪的教育。通过针对性的礼仪学习以及相关训练,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学生们形成科学有效的良好体态,培养学生们用正确的姿势站立,用优雅的姿态行走,养成得体的体态,掌握基本的规范体态礼仪。在体育课程中,能够充分展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仪的就是实践课,教师们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组织相关的教学措施和运用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们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学会相互之间帮助、团结协作,体现出彼此之间的关注和友爱,在有需要团队协作的时候,积极参与,参加合作项目,在学习过程中其他同学遇到了困难,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出现了口误,也及时纠正辅助教师们开展有效教学。另外,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游戏中尊重游戏规则,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们的表现进行公平的“裁决”,让学生们在一个充满礼仪的体育实践课中学习礼仪教育。

二、在体育课余活动中开展礼仪教育

礼仪能够维持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人们共同认可并且执行的行为规范体系中,在这个体系中,不容忍任意而为,体育竞技项目中这一点的体现也尤为深刻。在每一个竞技项目中,都必须要以严格遵守比赛规则为前提,在一些大型的体育娱乐活动中,参赛者也往往要遵守比赛制度或是长期积累下的不成文规定,这些规定也会逐渐上升成为公众认可的制度,教师可以用语言全面见解地概括规章制度,培养学生们了解规则、遵守知识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遵守规章制度、自觉自主遵守规则和行为习惯的高品质公民。在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将身体锻炼和礼仪教育放在同一位置,强调集体游戏、提高身体机能、确保安全、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等多个目的,让学生们养成自觉遵守规则、遵守公共道德的良好公民。例如,在进行球类课余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体育技能水平之上和天气、场地等外界因素良好的状况下,制定合理的比赛规则,让学生们在能够确保遵守相关规则的情况下进行比赛,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除此之外,在开展一些人数较少的小组、小队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普及一些比赛开始和结束时两队之间的礼貌礼节,以及比赛过程中同队成员之间的礼貌礼仪等,为学生们普及一些体育礼仪教育。

三、在体育多媒体课程中开展礼仪教育

篇3: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一、争做文明礼仪生,培养礼仪教育的意识

幼儿入园、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幼儿园可以针对每个环节从幼儿、老师、家长入手制定礼仪目标,确立指导策略。如幼儿园可以将晨间接待活动作为展示礼仪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天早上,让礼仪宝宝身穿园服,肩披绶带,端庄挺拔地站在幼儿园门口两侧,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声声“叔叔好!”“阿姨好!”“小朋友好!”和孩子灿烂的笑脸,不仅给担任礼仪宝宝的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给入园的每一位幼儿与家长带来舒心,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

二、晨间活动,促进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

晨间谈话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还是幼儿和教师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好机会。晨检时,幼儿体验和学习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礼仪,礼仪教育也在这些不经意的问候和微笑中得以渗透。时间长了,家长和小朋友都能主动地相互问好,幼儿能自觉地向老师行问候礼,此班与彼班的幼儿也能愉快地互致问候。

三、通过教学活动,巩固礼仪教育

在进行礼仪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在故事《小熊请客》中,老师引导幼儿,当小熊请好朋友分享食物时,朋友们要对小熊说“谢谢”,小熊要说“不客气”。这样幼儿就在轻松的表演活动中学会了一些礼仪知识。在户外活动滑滑梯时,孩子们你争我抢是不可避免的,抓住幼儿玩的兴趣,要求幼儿“上下请排队”;玩跷跷板或木马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就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等。在角色游戏中,创设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理发屋等,使幼儿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与他人进行交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使用文明礼仪用语。

四、创设丰富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我国古代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培养人才要重视环境的选择。比如,可以在幼儿园大厅的墙面贴上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在班级墙面环境中,开设礼仪特色板块,结合阶段礼仪重点,定期更换内容:故事、儿歌、图画,幼儿自己对礼仪进行诠释的作品。另外,还可以在活动室内定期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如“孔融让梨”等,让幼儿在阅读的同时,感受角色榜样的引领,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声传达文明礼仪的精髓内涵。

五、培养孩子礼仪必须从家长做起

幼儿的模仿力强,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做人的,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要善于结合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看见奶奶蹲在地上摘菜,有心的妈妈可以提醒孩子:“奶奶为咱们摘菜,蹲在那儿多累啊!”家长要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当孩子出现礼仪礼貌不当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这种不礼貌的言行错在何处。同时,还要监督孩子改正,教会他怎样做。

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背诵一些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所有的礼仪、道德全都在里面了,每天可以教孩子一两句,让他们背诵,并让他们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时间一长就会见到效果,看到他们的变化。

篇4: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关键词】传统礼仪文化;幼儿;礼仪教育

【分类号】G61

我国自古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讲究礼仪也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一个人懂不懂礼仪可以显示出他的教养和综合素质,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幼儿教育的完善和幼儿自身未来的发展。幼儿园适龄儿童正处于3—6岁的礼仪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幼教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时期,做好幼儿礼仪教育的基础。

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美德

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其影响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无远弗届,至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对周边国家礼仪文化的影响蔓延至今,如日本和韩国等,世界各地兴起的孔子学院也深深印证了这一点。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瀚如烟海,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礼仪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二、传统经典文学中蕴含的礼仪教育资源

(一)传统礼仪教育经典儿歌《弟子规》《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文中穿插了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弟子规》所讲的道理,从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讲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该书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谨于言、慎于行;做人要诚信,要善于群居和独处,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弟子规》中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 孩子们在背诵儿歌的同时明白了待人接物的礼仪。

(二)传统礼仪教育经典儿歌《三字经》《三字经》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儿歌,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它句式短小,形式整齐,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最重要的是《三字经》内容丰富,它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可以说是一本微缩的百科全书。幼师可以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孩子学习《三字经》的兴趣。并提高了孩子们的礼仪修养。

(三)传统文化中诗歌蕴含的礼仪资源

幼师要有一定的国学基础,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孩子们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耳濡目染,根据中华传统经典诗文开展情景表演,组织古诗文吟诵比赛。在学习背诵经典文章的同时,进行传统礼仪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尊敬师长、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等基本的礼仪规范。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孩子们在思想上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礼仪观念。

比如《悯农》这首古诗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幼教教孩子们朗读这首诗时要着重解释它的含义,让孩子们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辛苦,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有意识地减少或者避免浪费食物,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良好的饮食礼仪,杜绝一些浪费和抛洒的现象。

(四)传统成语故事中蕴含的礼仪资源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学中的精粹,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幼教可以通過在孩子们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教会他们其中的礼仪道德知识,很多好的传统礼仪经典故事可以读给孩子们听,比如《卧冰求鲤》、《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孔融让梨》、《大禹治水》、《牛郎织女》、《黄香暖席》、《司马光砸缸》等,使传统文化渐渐影响着孩子们,陶冶着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吮吸传统文化故事的精髓,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三、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礼仪教育资源

传统节日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如春节代表团聚、迎新,清明代表纪念,端午代表端正、竞争,七夕代表灵巧,中秋代表团圆,重阳代表敬老,腊八代表感恩。在幼儿园的课程中整合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使小朋友体验到春节不仅是穿新衣、品美食和放鞭炮,春节还意味着庆团聚,告别过去和迎接明天,因此春节要扫尘——除“陈”布新,

我们以“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充分的和环境、家长、同伴、老师进行互动。所以,为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地发展。所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孩子们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学会基本的礼仪。

四、通过传统食品享受良好的家庭礼仪教育

孩子的受教育时间更多是在家里,幼儿园和家庭一定要共同配合起来才能让孩子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和孩子一起做传统食品就是亲子互动的良好契机,传统食品和传统节日是分不开的。比如过春节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煮汤圆,让孩子体会到融融的亲情,并理解对长辈和平辈的基本礼仪和待客之道。过中秋节可以和孩子一起品尝月饼并通过这个契机告诉孩子团圆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端午节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吃粽子,并顺便让孩子了解到粽子与伟大诗人屈原之间的关系,以此做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和孩子一起品尝传统美食的过程中让其学会在待人接物上要长幼有序,谦恭有礼……良好的氛围影响着孩子。孩子在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中感知和了解民族礼仪文化,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自豪感,让我们的孩子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五、综合各方面资源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孩子的心中

如有课余空闲,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它是古人教育幼儿生活规范的经典,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经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它为规范教育幼儿。结合常规方面加强幼儿礼仪教育,各班设立礼仪教育专栏,评选礼仪小标兵,并将礼仪教育渗透在活动中,将游戏、学习、入园、离园、户外活动、进餐、盥洗等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传唱和记忆。

结语:

作为一名幼师,对自身的礼仪素质也要多加培养,高标准、严要求,平时多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给孩子们良好的教育和榜样。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颗善于发现的心,有颗爱孩子的心、有颗强烈的责任心,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给孩子一个良好习惯引领的同时,也须长期坚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努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文明礼貌的优雅环境,从而实现对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培养孩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品质,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篇5: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于完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据

1、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丰富教材,补充教材内容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精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应当把这些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华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这种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为初中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是教育熏陶,培养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极好的精神食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传统道德教育是完善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的迫切要求。

2、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但它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思想对学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义利观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等价交换是经济生活中的通行准则,但是有人把它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出现“权钱交易”,“互利互惠”等,奉献精神被日益淡化。让传统道德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弘扬光大,很有必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他们能否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取决于这一代能否具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开拓创造,积极进取的精神。根据时代要求,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已迫在眉睫。因此,渗透从头到底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各两册,九年级全一册,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1、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排在八年级下册之首,要成为一个好公民,一个国家的主人,首先必须爱国,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爱国必须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的思想,也是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曾经有许多光辉的思想。

儒家伦理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孔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凡有治国平天下抱负者,必须从修身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也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开了中国历史上为国家置死直谏的先河。此后,爱国爱民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豪情壮语不绝于史,是我们进行爱国爱民教育的宝贵文化遗产。

儒家强调人的群体价值,并把它作为培养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径和标准。孔子主张“国民之利而利之”并把“见利思义,而见授命”作为“成人”的标准。孟子指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若全国上下都追逐个体价值,国家就要灭亡。全国上下都以群体价值为重,人己利益统一,国家就要兴旺。当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发生矛盾时,必须牺牲个体价值保存群体价值。孔子主张“杀生以成仁”,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这些儒家群体价值观的基本信条是培养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

2、自强不息,勤奋节俭

人生自强少年始,学会合理消费,是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和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例,他(她)们从小娇生惯养,以自

我为中心,花钱大手大脚,对他(她)们进行自强不息,勤奋节俭的教育尤为重要。

节俭对立面是奢侈,历来为人民所反对和痛恨,认为它是亡国、败家、腐化堕落的重要根源。我国古代许多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词中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历史经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墨子认为“节约则昌,淫佚则亡”。意思是说崇尚节约俭朴,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追求荒淫享受,国家就会灭亡。

在我国古代的“家书”、“家训”中,教育子女要保持“俭朴”的美德和家风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宋代司马光位至宰相,但他教育儿子要崇尚节俭,他在《给子康书》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检素为美。”并提出了“由检入奢易,由奢入检难”这个富有哲理性,教育性的道德格言。清代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指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上这些古人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热爱劳动,勤奋节俭,顽强拼搏等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享受学习,戒骄戒躁

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关系知识,追求真理,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登上新的知识高峰,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主要内容,也是青少年学生的首要任务。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追求真理,他坚持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好学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他坚持真理,主张“当仁不让于师”他要求学生学而实习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孟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认为只要认真学习,“人皆可以成尧舜”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主张舍生取义,为真理而献身。此后,热爱学习、追求真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如悬梁刺股,穿壁引光、映雪读书等故事成为好学的榜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警句,成为促学的格言。

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必须做到谦虚戒骄,因为“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的对立面是骄傲,《礼记·曲礼》中告诫人们“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及”。毛泽东高度概括出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科学论断,告诫人们“逆水行舟用力拼,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上这些谆谆告诫是我们培养学生力志勤学、谦虚戒骄的丰富的精神食粮。

4、关心他人、尊敬师长

尊重他人,关心帮助他人,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在八年级上册有三课这方面的内容,尊重他人,包括自己的师长和父母,要求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这也是我们用人际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把“仁”解释成“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他的教诲下,弟子们倡行“四海之内皆兄弟”。他期求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关心他人的思想,提出了“与人为善”的原则,他为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奋斗终身。从此,关心他人的品格就逐步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心里。当前我们更应该把这一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提倡老师不能体罚学生,但是对于老师权益的保护却少之又少。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非常必要。中国古代尊师之风就达到鼎盛,所谓“天、地、君、亲、师”,教师排在第五位,仅次于神、国君、父母。韩愈在《马说》则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程门立雪的故事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教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孝敬父母更是我国古代做人的美德。古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也就是说治国必先齐家,齐家比先孝悌。孔子还提出了对父母要有敬有养,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慰籍,物质上得到保障。孝敬父母的故事在中华民族史上更是数不胜数,“欲报

三春晖,当尽寸草心,”“羔羊跪乳鸭反哺,不忘养育恩如山”,作为增广贤文广泛流传,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5、走进法律,遵纪守法

走近法律,学法、知法、守法是七年级上册七、八课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遵纪守法,贵在自觉。传统美德中讲究“自律”,他是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反思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孔子主张“克己”,意即约束自己。他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还提倡“自省”,“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意思是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问心无愧,这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惧独”是自律中的最高层次,它要求人们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一人独处时,也能高度自觉地约束自己,谨慎地遵守各种道德规范,而无丝毫越轨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忠告是我们从头到底传统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遵纪守法的二十一世纪新的极好教材。

三、渗透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原则

1、扬弃的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浩如烟海,必须认真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道德中有不少封建糟粕,需要我们分析鉴别。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伦理规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特权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些封建糟粕至今仍然沉淀在我们民族的心理之中,腐蚀人们的思想,应当抛弃。

2、辩证的原则

要把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辩证思维,防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要把谦虚戒骄与拼搏进取,勤奋节俭与合理消费,与人为善与坚持原则,严以律己与宽以待人结合起来,塑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二十一世纪新人。

篇6:论幼儿身边的传统礼仪教育论文

均安中心幼儿园 杨佩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后天的教育不同才会出现了差别。而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在人生最早期,从出生到六岁,因为它是智力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而且,不仅是智力,还有其它方面的心智潜能„„”在敏感期我们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孩子就会得到与平时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了幼儿的敏感期就是抓住了健康、快乐、和谐的一生。礼仪教育是人之初的必修课,所以我们要从最基本的仪表礼仪开始通过古诗文诵读,古典故事讲解,等各种言传身教的方法让我们的孩子走近传统礼仪接受传统礼仪教育。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有着泱泱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运用这些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我们的孩子,感染我们的孩子。

幼儿;传统礼仪;礼仪教育

礼仪,一个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所关注的词语。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我们的历代先人们对礼仪的关注。中国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得来无愧。无论何时何地,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这个时候礼仪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曾经,社会的发展,世界的日新月异。我们的传统文化似乎已被丢掷甚多。而我们的孩子们似乎也生活在永无止境的分数竞争中,他们淡忘了亲情、淡忘了礼教,忘记了感恩、忘记了尊敬。如今,礼仪教育又开始走进各个幼儿园、小学。是的,作为中国的儿童,能够成为一个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遵守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了解礼仪一些简单的礼仪知识、学习礼仪言行、增长礼仪经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与传统礼仪亲密接触,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礼仪习惯。

一、幼儿身边应该有哪些传统礼仪教育

1、仪表礼仪:古人讲:“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优美的站姿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对于幼儿来讲,基本礼仪从仪容仪表说,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洗澡、换衣服。从仪态举止说,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

2、卫生、置物礼仪:所谓“置冠服 有定位 无乱顿至污秽”就是要让我们东西都要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意丢放以免弄脏,朱子家训中也一再强调“黎明及起,洒扫庭除”,均在强调着卫生、置物等一些小的事情,而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这样的小事情决定着孩子品格的塑造,同时也是一种礼仪。我们如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的特点,更多的事情已经为家长所包办,适当的给予幼儿一些空间,让孩子懂得归置物品,不仅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也注意周边的洁净。

3、交往礼仪:与人交往时大方有礼貌,初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商量,懂得谦让,学会交往中的一些礼节要求;在成人的提醒下能向家长老师问早问好说再见。学着主动向成人、同伴问早问好说再见。学讲礼貌用语。这是我们现代礼仪课上对孩子的一些要求

4、节俭礼仪:优越的生活已经使现在的幼儿远离了节衣缩食的生活,他们的身边有着充足的物质资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画纸上画了一个圆就要丢掉。我们要教会孩子节约,合理的使用物品。让孩子们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

5、孝敬长辈礼仪: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号,让现在的孩子成了家庭的核心,成了“唯我独尊”的代名词。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让爷爷奶奶给他们“当牛做马”,可以对爸爸妈妈呼来唤去。我们的父母长辈总是在一边甘心的做着这一切,一边又在埋怨着子女成年后的不孝与自私。我国的传统礼仪教育中将“孝”字深深的扎根在人们心中,“三字经”里讲一个人应该先孝敬父母再去做学问。古人已去,但古人的经典我们应该延续下来。

5、传统节日礼仪: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实施礼仪教育。以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理解并指导含春节、冬至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传统节日,让孩子了解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从而懂得关心老人,感恩古人„„

6、感恩礼仪:有资料表明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加强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已成为高校在社会转型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着力点。加强感恩文化建设也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现实和迫切的需要。而作为幼儿园里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够从小教会他们感恩的话,孩子们将会更快乐,更有幸福感。

7、谦让礼仪:真正的谦让是为别人着想而放弃自己的需要,又不图别人回报的善良行为,让幼儿完全做到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通常不能较好地觉察别人有什么需要,更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忍痛割爱、不计回报。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要从基本的“分享”做起,从“孔融让梨”的故事讲起,逐步培养孩子谦让的品格。

8、仁爱礼仪:“千字文”中讲“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耻 颠沛匪亏”,“仁爱”是我们古人所重视的一种礼仪,他们认为对别人要有仁爱之心,要有同情之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丢掉这种美德。我们幼儿园时期的仁爱教育应该从身边最小的事情开始做起,如:关心小动物,关心幼儿园里的小弟弟小妹妹„„

9、诚信礼仪:诚信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礼仪。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在幼儿教育中,及早地、有效地开展“诚实守信”的教育活动具有特殊意义.从人的发展过程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意义上看,一个人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培养和教育过程,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而幼儿园时的诚信教育会为这一长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礼仪教育为幼儿成长带来的好处

1、发展幼儿自信心,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拥有很多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2、有利于幼儿秩序感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安静、秩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最基本保障。如果每个孩子学习礼仪,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工作的时侯就会有礼貌地征求别人意见,比如:“xx,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积木吗?”“xx,我可以和你一起做这个工作吗?”“xx,我可以和你一起看这本书吗?”那么,当幼儿知道别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领域时会很有礼貌地介入。这时候,孩子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那么当孩子专注了、秩序了,提高学习质量也是必然的。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也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同情心,朋友更多。由此可见,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途径。

3、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情绪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当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有烦心事时可以向老师和小朋友们倾诉、分享,那么孩子就会始终保持一种正态的心理状况,这种正态的心理状况会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开展幼儿传统礼仪教育所涉及的因素

1、幼儿园

(1)、幼儿园时期是礼仪教育的敏感期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指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在人生最早期,从出生到六岁,因为它是智力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而且,不仅是智力,还有其它方面的心智潜能„„”在敏感期我们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孩子就会得到与平时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蒙台梭利博士提出的:抓住了幼儿的敏感期就是抓住了健康、快乐、和谐的一生。所以,礼仪教育是人之初的必修课:

(2)、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场所:

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接触的时间是最长的,在与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运用上以往与人交流的技能、技巧,这就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适时、适宜的环境。

(3)、礼仪教育在幼儿园更易于实施: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孩子们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以有些教育在家长那里就很难实施,而在孩子心目中,老师的权威性会远远大于父母,老师的话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孩子在群体生活中养成行为习惯更具成效。

2、家长

家长的礼仪行为是孩子礼仪的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并深受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对孩子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家长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社会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幼儿礼仪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好的社会环境同样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在一个干净的街道上大家总不忍心将垃圾随意丢放,唯恐玷污了干净的环境,而在一个垃圾污水肆意丢放的街道上,人们又总会不在乎的再随意丢些手中的废品。

四、如何开展幼儿身边的礼仪教育

1、创设幼儿讲礼仪的优质环境。

幼儿天生善于观察和摩仿,环境的教育功能不可低估,因此,幼儿园将通过三条途径来优化教育环境。一是美化生活环境。根据礼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幼儿园内布置一些相关的画面和语言提示,如“请讲普通话”,“谢谢你”,“请自觉排队”,“老师辛苦了”等,用视觉、语言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二是树立礼仪榜样。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幼儿的镜子。教师要努力形成具有良好修养的教师群体,塑造良好师德师表形象。三是创设传统礼仪氛围。幼儿园内设立“仁爱宝宝、谦让天使”礼貌用语贴纸等,让幼儿在此氛围中逐渐学会礼仪规范。

2、将传统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

幼儿从早上入园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以常规训练为主,注重集体规范教育,通过评比“仪表之星”,“文明乖宝宝”等,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文明礼仪奠定基石。

3、列入教育课程,加强探索研究。

幼儿教育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为了使幼儿时刻受到教育和熏陶,我们将开展“好习惯伴我行”童谣赛、讲文明礼仪故事、情景表演、教幼儿学做礼仪操等,把礼仪教育安排到幼儿教育课程中,如语言课,手工课,体育课,常识课等,都可以找准教育契机,并组织相关的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加强探索和研究,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4、实行家园同步,提供实践机会。

对幼儿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必须要家园合力。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社区是实践第一大环境,我们将为幼儿创设实践的机会与条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如上超市购物、亲子春游等,让幼儿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让幼儿的礼仪行为影响家长,辐射社会,从而营造文明礼仪大环境。

5、开展礼仪教育进社区活动

幼儿以表演、宣传的形式开展礼仪进社区活动,带动社区里的居民一起做一个将文明的居民,让文明之花绽放在小区之中,同时文明的小区也给孩子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有着良好环境的影响,幼儿的礼仪教育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6、引导节庆活动

所有具体活动全部以本节日的典型习俗为切入点,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渐进展开,以有层次地展现每个习俗的象征意义,最终落脚在幼儿现实的发展上。如春节中的“迎新”就包括从扫尘(除“陈”布新)——吃饺子(更岁交子)——花鞭炮(除旧迎新)——“挥”春联(挥洒春天)——撕年历(去掉不开心的事、改掉坏习惯)——我的新年历(计划美好明天)的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是层层上升和不断拓展的,活动之间环环相扣,每一个活动都是下一个活动的铺垫,其内在的联系是“ 意义”,而非形式的堆砌。

7、讲故事读经典——学习传统礼仪和现代文明礼仪。教师每天利用餐前、餐后等活动转换环节的零散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看《三字经》、《弟子规》动画片,背《三字经》、《弟子规》及道德礼仪儿歌;讲《孔融让梨》、《九龄温席》经典故事,学传统礼仪。通过幼儿礼仪故事比赛,引导幼儿多读好故事,理解内容,向优秀的人物学习,在讲述、表演中自己的思想情感逐渐与角色同化。

五、开展幼儿传统礼仪教育所应遵守的原则

1、全面渗透原则

传统礼仪教育应当深入到学校的各科课程中,让幼儿时刻体验传统礼仪教育的魅力。

2、生活性原则

礼仪教育内容要来源于幼儿生活,细化幼儿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礼仪教育目标,鼓励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到幼儿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3、尊重性原则

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幼儿、每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尊重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实践中的努力和创造。把学会理解、尊重和热爱作为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用宽容、接纳的心态,面对存在种种礼仪问题的幼儿和家长,积极主动地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4、实践性原则

在为幼儿园的幼儿设计礼仪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合适的活动目标,不贪多(内容多)、贪深(幼儿理解困难的礼仪),否则教育活动的过程会是枯燥乏味,孩子完全没有兴趣,而教育活动的目标也会很难实现,过程和结果都不会令人满意。活动的内容还应涉及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幼儿园、社会等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基本礼节,如:去别人家做客、招待客人、与同伴玩区角活动、就餐等个人仪表、同伴交往、节庆、公德、敬老各方面的一些简单礼仪等,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并能在学习后得以运用的,幼儿能力范围内的内容。让幼儿用好礼貌基本用语:请、您、早上好、再见、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用好体态用语:微笑、招手、点头、鞠躬、握手、鼓掌、起立、请让、敲门等基本礼仪行为开始。礼仪教育内容:仪表、起居、进餐、交往、礼貌用语、节庆、做客、待客、公德礼仪等。

5、家园互动性原则

强调、教师、家长成为学习研究的共同体,共同提高礼仪素养,强调教师要挖掘家园社区教育资源,为家长搭建交流的平台,开展家教指导工作,提高家长的礼仪素质和家教能力;强调教师和家长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礼仪文化氛围,在与幼儿共同生活中积极地影响幼儿,幼儿在与同伴、环境、成人良性互动中健康成长。

六、幼儿礼仪教育基本方法策略

1、榜样示范法

在幼儿礼仪认知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同伴、文学作品中角色正面的榜样示范作用。

2、集体教育法

充分发挥幼儿集体的教育作用。当遇到幼儿出现礼仪问题是,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讨论,让幼儿获得各种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和技能,形成一些幼儿普遍理解,并相互监督执行的班级活动规则;让孩子教育孩子。

3、赏识激励法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多用表扬鼓励的办法,强化班级中良好的礼仪言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做礼仪好孩子的信心和良好的心理体验。

4、随机教育法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随时关注幼儿出现的礼仪问题,要把握教育契机。在生活活动、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中,及时发现孩子在社会性技能和养好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灵活地采用个别教育、小组教育、集体教育能方式进行教育指导。

5、环境暗示法

幼儿园可以精选《三字经》、《弟子规》中的经典内容,做成走廊壁画营造园所大的礼仪环境。各班根据幼儿发展目标,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实际出发,把正确的礼仪行为图片、幼儿活动照片及幼儿共同制定表征的游戏规则粘贴到相应的活动区中,为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予以提示。让礼仪教育浸润幼儿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6、情景演示法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幼儿经常出现的礼仪问题编成情景表演,让幼 儿观看并讨论;让幼儿明确如何做是正确的基础上。幼儿在宽松、自主、愉悦并富有童趣的表演中,主动学习、自觉强化正确的言行。

篇7: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摘要:礼仪是文明的象征,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际交往愈加频繁,各种场合的礼仪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日益成为一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因而,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和国家进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礼仪修养

传统美德

民族素养

一、专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5000多年辉煌的文明史,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并世代相传。这些传统节日涵盖着丰富的礼仪文化,是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魂”。但在现实生活中,当今世界化的格局下,也形成东西方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并存,在饮食文化中,小学生多在麦当劳、冰淇淋、可口可乐的熏染中长大,对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日益淡漠,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更是知之不多,对精神价值了解甚少。根据有关资料的显示,我国少年儿童的礼仪习惯远不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而且我国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父母过分溺爱现象非常严重,因而青少年往往依赖感强、自理能力差、不孝敬父母和长辈、不知感恩、不懂合作、无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在许多青少年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如何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部曾经倡导各教育机构,要充分利用各传统节日,向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贯彻国家《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深化文明礼仪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活动;进一步研究文明礼仪教育的生活化、系统化、科研化和常态化,我们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契机,积极探索节日活动的教学方法及实施策略,在学生中开展“利用传统节日,进行礼仪教育”,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使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礼仪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二、专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现代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时“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以孔子“儒家伦理”为轴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对下一代进行“中华魂”的教育已经魄在眉睫。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在小学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普及教育的研究,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传统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潜移默化的硬性学生,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做人基础。

三、专题研究目标:

1、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着手,深入发掘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联的传统节日的德育因素,加以整合、巧妙组织,科学开展班队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和灵魂素养的成长。

2、抓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探索出传统节日与班级文化活动之间联系,科学开展班级活动,使班级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摇篮。

3、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感悟道德文明理念,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我校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

四、研究原则方法:

本专题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积累,具体方法如下:

1、文献法:收集国内外的信息资料,通过各种参考资料的学习,借助行进的理论与经验,为研究工作提供保障。

2、行动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主要解决在班级文化与传统节日活动整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实到行动中,并根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再进行实践,从而保证研究的正常开展。

3、访谈法。通过一定原则抽选样本,与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礼仪教育方面的访谈,了解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现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依据。

4、经验总结法:通过传统节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总结出传统文化促进班级精神形成的实践经验。

5、个案追踪法:实验教师要重视对个例的跟踪分析,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典型事例,加以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专题研究的过程及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月)

1、一学期来,在各级科研领导的组织下,结合我校实际,围绕学校“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立体礼仪课堂”这一课题,确定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研究专题。

2、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学习参考文献,为开展专题研究奠定基础。

3、制订实验研究方案,拟定实施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2月)

1、搞好前测。针对专题面向学生、家长进行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分析小学生礼仪现状,撰写现状调查报告。

2、摸底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心里想法,对个别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调查,确定个案,跟踪、分析研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

3、启动研究。结合各重大传统节日,让学生调查了解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的由来以及其深远的意义,由此开展系列小学生礼仪教育与实践活动。开展礼仪歌谣、对联的创编等活动,深化学生的礼仪习惯的养成。

4、深化研究。不断深化课题研究工作,围绕“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实践活动,面向家长、社会深入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养成的内容、途径与方法,让文明礼仪教育走进家庭、社区,有效拓展了文明礼仪教育的渠道。

5、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完善、总结、提升,不断调整教育思路,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方案,开发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0月)

1、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总结反思,展开解题讨论,完成结题总结材料。

2、按时上交结题材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完成专题研究的结题工作。

六、专题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三年来的实验研究,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正一步步深入人心,文明礼仪在广大师生的心中已生根、发芽,学校已呈现出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如今,学生的礼仪意识更强了,礼仪行为更加规范。我校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基本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问好,与老师、长辈说话能做到彬彬有礼,在校园内能做到慢步轻声,举止文雅,基本具备了良好的文明素养。学生的文明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作为教师经过近三年来的实验研究,我深深感到,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必须抓住一切契机,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主要以汉族节日为基点,以人们参与节日的广泛性、对节日的认知程度和地方特色为参照,确定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几个重大节日,抓住个节日的典型习俗作为切入点,开展“做有道德的中国人”系列活动。通过各大节日,认真剖析其中蕴涵的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并加以提炼、概括,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规范道德行为,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品质。如通过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从“孝敬长辈、帮做家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养成不撒娇,体贴父母,并经常参加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的好习惯;清明节扫墓活动,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懂得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等等。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我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加强了日常管理,逐步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凸显出了我校以“构建礼仪课堂”的研究理念。有效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提高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七、存在问题及思考:

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程,文明礼仪教育更是循序渐进的工作,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还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自觉的养成习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家庭、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才能使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得到更进一步规范,并并形成习惯。

本人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深感科研基础不够厚实,对于学生的教育还切缺乏耐心,缺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功底,自己的能力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还需要有关专家做进一步的指导,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深入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探索,让礼仪之花成为我们教育战线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考文献:

[1] 商隶君,王金萍《礼仪教育使一项系统的文明工程》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第25卷第1期2009年3月 [2] 《身边的礼仪》

金正昆

[3]《细节决定成败》

-汪中求

[4]朱少梅《开展礼仪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篇8:幼儿语言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礼仪

一、通过诗词吟诵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精炼、音韵和谐的语言,利于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以简洁的语句描绘了祖国秀美的风光,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远大的志向。经常阅读、背诵诗歌是学生学习成长中重要的一步,因为诗歌中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我国民族精神的精髓,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为此,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更深的解读,从古典诗词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对诗词的古为今用。语文教师需要精心筛选儿童读物,多选择一些童心性、经典性强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诵读,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及通俗易懂的古代寓言、散文等。

二、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造就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虎门销烟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了解这些历史故事,通过对历史故事的了解增长学生的见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注重学生课外阅读对传统文化学习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透过书本呈现的语言文字感受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学习来实现。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老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情感阅读体验感受比较深刻。具有情感性、情境性的阅读能够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为此,语文教师尽可能地要选择具有英雄主义色彩、道德教育、亲情感化等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经过长期课外阅读的进行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学习除了注重字音、字形的学习,还需要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语文课堂上的书本内容较为枯燥、单一,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和习作兴趣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提倡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通过小学生家庭语文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家庭教育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学校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语文教师为了顾及所有学生的语文学习,对诗词、历史故事的讲解往往是泛泛而谈,无法实现具有针对性的语文教育,也无法将传统文化完全地渗透在语文教育中。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家长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产生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会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小学生家庭语文教育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1)家长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家长可以抽空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喜欢的阅读内容,并针对内容展开讨论,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为孩子的阅读打造良好氛围。(2)在孩子对阅读产生喜爱之后,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需要动脑理解的《三字经》故事。《三字经》故事中涉及了很多孝道礼仪文化,可以作为学生的启蒙传统文化读物来进行学习。(3)在对《三字经》阅读学习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向孩子讲解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培养学生对伟大人物的敬佩之情,逐渐地,孩子会以此为榜样,将传统文化作品中的精髓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综上所述,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渗透和传播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学校教育需要和家庭社会教育进行结合,家长、教师通过引导孩子进行经典诗歌诵读、历史故事讲解、经典文化作品解读学习等,让孩子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摘要: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从小让他们感到自己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可感、归属感。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课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育,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龚莉娟.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上一篇: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下一篇:企业需求技术、项目信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