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研究论文

2024-04-07

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研究论文(精选6篇)

篇1: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研究论文

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在对城市排涝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排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规划城市排涝体系。

关键词:城市排涝体系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引言

城市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城市又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城市的特点决定了,一旦发生洪灾,可能造成的经济财产等损失远远超过非城市地区。排水防涝是维系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每个城市来说,都是一个必须解决而又任重道远的问题。要彻底解决城市排水防涝问题,需要合理的规划城市的排水防涝体系。

2.城市排涝体系

城市排涝是指排出城市中因暴雨导致的径流,保障人们正常生产生活而进行的措施。根据我国城市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城市排涝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增加城市的排水能力,二是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

城市排水主要是利用城市中排水管道网络,排放城市中的暴雨积水等。城市排水主要是及时的排除因暴雨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地面径流,防止城市被淹,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我国很多城市同时面临着内涝和缺水的问题,因此,雨水和洪水不应该简单看成是祸害,有效的利用即可变成宝贵的资源。这就需要城市排涝体系做出综合规划和协调,防止出现“无水可供”和“排之不及”的尴尬局面。城市应该多利用天然湖泊、河道、洼地、湿地和绿地等自然和人工的条件,增加城市供水的水源、有利于雨水回补地下水,加强排水防涝的能力。

城市的河道排水能力有限,如果不断的增加城市排水能力,一旦超出河道的排水能力,也会产生灾难。充分利用蓄水等措施,合理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这才是城市排涝最有效的方式。

3.城市排涝的对策和措施

排水防涝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高、中、低”3个层次规划,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的解决问题。“点”是指城市低层次的排水关键点,如排水泵站等;“线”是指以城市中层次的排水系统,如地下排水管线网络;“面”是指城市地面表层的高层次排水系统,如河道、湖泊、绿地等排水系统。只用高中低和点线面相结合,才能合理的规划城市的排水防涝体系,有效合理的解决城市的排水防涝的问题。

3.1城市排涝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排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的河道疏挖治理不够,导致河道淤塞严重。城市防洪执行的标准低,超过标准的洪水产生洪灾的风险大。

2)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差、配套差。城市市政排水管道网络设计的标准低,防洪排涝的能力不足,有些早期的道路甚至没有铺设雨水管道,无法排出暴雨等导致的积水,形成积水点等。

3)城市的蓄水水库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制约着水库防洪功能的发挥,并且会形成新的不可预测的隐患。

4)城市化建设带来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使河道、湖泊、绿地等面积缩小,使城市的排洪防涝能力减弱。

3.2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的对策

防洪排涝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必须要确定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合理的进行规划,逐步解决城市防洪排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针对城市防洪排涝存在的`问题,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的具体措施为:

1)治理疏通河道,完善河道防洪排涝能力,使洪涝水能够顺利通过河道排出。

2)提高城市市政排水管道网络设计的标准,完善城市排水管道网络,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的基础设施,使城市能够及时排放因暴雨等导致的积水。

3)提高城市水库的蓄水能力,保护城市现有的洼地、池塘等滞洪带,滞蓄雨水洪水。

4.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研究

城市排涝规划不但是要考虑经济的问题,而且要涉及到很多目标和准则的问题,对于复杂的系统的综合规划,直接通过数学解析很难做到,但是通过系统综合评价进行优化规划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可行的方案,因此,本文提出建立城市排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

4.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城市排涝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遵循科学性的要求,不能违背科学。

2)主导型原则:城市排涝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一定要分清主次,有一定的主导性。

3)可操作性原则:城市排涝规划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支撑,因此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结合实际,易于操作。

4)灵活性原则:不同城市的排涝体系存在差异,因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城市规划。

5)动态性原则:城市的排涝体系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因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在动态机制下综合规划。

4.2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和步骤

城市排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选取指标,二是确定指标之间的结构关系。

建立城市排涝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确定评价目标;第二阶段是初步设定指标;最后是筛选指标。具体如下:

1) 确定评价目标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必须深入研究分析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结合具体的实际的情况,综合多种因素,确定评价方案的总体目标。

2) 初步设定指标

明确了评价方案的目标之后,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初步设定系统的评价指标,确定一个初步的指标集。

3) 筛选指标

初步的指标集确定之后,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对指标筛选,最后确定评价系统使用的指标。

4.3指标系统的建立

要建立合理的城市排涝优化规划方案,必须建立一个完整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施工等各方面的情况。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城市排涝体系建立的基础,环境因素也是城市排涝体系建立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施工因素是城市排涝体系能否顺利建成的关键之一。

4.3.1社会影响指标

根据城市排涝的实际情况,社会影响的指标有很多,本文主要选取了民众支持率、交通影响、水电系统影响等指标。

1) 民众支持率

民众支持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确定民众支持率。民众支持率属于定量指标。

民众支持率=民众支持数/问卷调查总数。

2) 交通影响

交通影响指标是指在实施城市排涝规划过程中对当地交通的影响程度,是定性指标。

3) 水电系统影响

水电系统影响指标是指在实施城市排涝规划过程中对当地水电系统的影响程度,是定性指标。

4.3.2经济影响指标

建立城市排涝体系需要投入一定的经济,但是城市排涝体系建立之后,必然会对城市的经济产生影响。本文主要选取建设投入、维护投入指标作为主要的影响指标

1)建设投入

防洪排涝系统建设投入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投入、移民安置投入以及其他相关的投入

2)维护投入

防洪排涝系统的维护投入主要包括:系统运行投入、系统维修投入以及其他相关的投入。

4.3.3环境影响指标

本文主要选取的环境影响指标主要包括蓄、滞洪比例和水土流失改善指数。

1)蓄、滞洪比例

防洪排涝系统建成之后整个排涝系统规划区的蓄、滞洪量和来水量之比为蓄、滞洪比例,是定量指标。

2)水土流失改善指数

水土流失改善指数是指防洪排涝系统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对当地水土流失情况改善的程度,是定量指标。

4.3.4施工影响指标

城市排涝系统建立必然会涉及到施工的问题,在建立评价系统时,必须要考虑施工的影响,本文选取工期、施工难度等作为主要影响指标。

1)施工工期

防洪排涝系统从建立开始到建成所需要的时间为施工工期,是定量指标。

2)施工难度

防洪排涝系统建设过程中工程涉及到的难度为施工难度,是定性指标。

4.3.2指标体系

根据前面的指标分析和研究,建立城市排涝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结论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的防洪排涝,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城市健康良好的发展,保证城市的经济和安全体系,必须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因此城市的排涝规划十分必要,在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人为的将水患问题产生的灾害降低至最低的水平。

篇2: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研究论文

第一章 城 市 概 况 第一节 自 然 概 况

(一)城市的地理位置及在流域中所处的地位。

(二)城市性质

(三)城市规模

1.城市现状(建成区)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 2.总体规划期限内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 3.城市现状(建成区)用地范围; 4.城市规划区用地范围 5.防洪规划的范围

(四)气象和水文特性

1.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 2.气压、风向、湿度、蒸发量等。

(五)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特点、所属水系及主要河流、湖泊、洼地等的分布; 2.主要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筑地址的地形特点;

3.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情况(地层主要地理力学指标); 4.地区和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水条件等)。

5.地震基本烈度、断层分布走向等。

第二节 洪涝灾害情况及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灾害情况

(一)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重现期

(二)灾情

1.洪、涝淹没范围、水深、历时; 2.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

二、防洪排涝工程现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防洪、排涝能力和标准;

(二)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现状建设情况(包括历年来投资情况);

(三)目前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造成原因。第二章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第一节 规划依据和原则

一、规划依据

(一)上级指示和批文;

(二)城市总体规划;

(三)流域防洪规划(或防风暴潮规划);

(四)国家和省市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二、规划原则

(一)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二)与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兼顾市政建设及有关部门的要求。

(三)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的方案。

(四)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要尽可能地考虑综合利用。

(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投资效益。

(六)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要区别轻、重、缓、急,随着城市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设施的抗洪、涝能力。

(七)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与工程措施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节省防洪费用,提高防洪效益。

(八)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相结合。规划要为防洪工程计划立项、市政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

(九)城乡结合。城市防洪排涝,要配合农田水利,修建小水库、塘坝、谷坊等工程达到防洪灌溉两受益。

(十)与城市环境美化相结合,考虑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效益,美化城市。第二节 城市防洪规划

一、规划年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或从防洪规划编制年起,近期10年、远期20年)。

二、防洪标准

根据我省各市实际与资金投入情况,按城市地形、地貌、地质特点、流域面积形状、洪涝灾害程度,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的大小、人口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城市防洪等别,按不同保护对象因地制宜地选用防洪标准。

(一)城市防洪表一

分 等 指 标

城市防

洪等别

等 级

城 市

非农业人口

(万人)

50-150

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中心及交通枢纽

特别重要的大型工业企

大型工业企业重要的中型工业企业

受淹后损失严重者

受淹后损失较大,大城市局部受淹者

受淹后损

重要性

工业、企业 危害程度

大城市重要城市

中等城市大城市边缘地区

小城市

≤20

20-50

比较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一般性小城市 中小型工业三

企业

失较小,影响范围小

工业企业生活区

注:(1)城市人口系指城市总体规划区内规划的非农业人口

城市防洪标准(一般均为河洪)表二

受淹范围为生活区

城市防洪等别

重现期(年)

³ 100

频率(%)

£

1河 洪、海 潮

山 洪

频率(%)

5-2

重现期(年)

20-50

50-100

2-1

10-20

10-5

20-50

5-2

5-10

20-10

10-20

10-5

5-10

20-10 注:(1)标准上下限的选用应考虑受灾后造成的影响、经济损失、抢险难易以及投资的可能性等因素。

(2)海潮系指设计高潮位。

三、洪峰流量实地调查

四、防洪水文分析与计算

(一)洪水(或潮水)分析 1.水文资料分析(1)洪灾类型、成因;

(2)历史上特大洪水、大洪水及山洪特性;

(3)水文观测数据分析(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水量、洪水流量过程线、重现期)。

2.风暴潮资料分析

(1)历史上特大、大风暴潮特性

(2)风暴潮观测数据分析(潮位、浪高、重现期)。3.人类活动对洪水(或潮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二)水文计算

1.设计洪水和设计潮位的计算

(1)计算河道(或山洪沟)的设计洪水(包括设计洪峰流量、洪水位、不同时段洪水量和洪水过程线);

(2)计算沿海、河口及潮水河段的设计高潮位和设计低潮位及风浪侵袭高度。2.对现有桥涵等交叉构筑物的过水断面进行校核。

五、规划方案

(一)本城市防洪规划的方针、对策和防治措施(泄、蓄、分、截等)

(二)排洪水系的规划方案

1.依据设计洪峰流量,确定河道、分洪、截洪、排洪沟渠等的平面布置方式及横断面尺寸;

2.河段整治(或湖岸、海岸防护整治)规划方案; 3.河道、行洪区清障规划、处理方案及措施;

4.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确定河湖蓝线(沿河湖岸边每侧一般不小于5米)

(三)防洪工程设施规划方案 1.主要防洪工程设施等级、标准;

2.对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采取的对策性措施方案;

3.主要防洪工程设施(水库、堤防、分洪道、滞畜洪区、蓄纳潮区、挡潮闸、防浪坝、涵闸等)的规划方案;

4.配合农田水利,塘坝、谷坊等的规划方案;

5.现有工程设施改造利用措施及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方案。

(四)不符合防洪标准要求的现有桥涵、管道、公路、城市道路等交叉构筑物的改造利用措施。

(五)非工程防洪措施规划方案 1.水土保持、增加植被措施; 2.泛洪区、滩涂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 3.分洪、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

4.泛洪区、滩涂低洼区居民的撤退转移、救灾措施;

5.洪水预报、警报系统规划; 6.防洪保险。

(六)工程建设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规划方案。

(七)防洪工程经济比较 1.工程量估算:

(1)主要工程材料数量;(2)挖、压占地和淹没面积;(3)移民数量;(4)拆迁的经济设施。2.方案的经济估算

(1)分期实施的项目与规模(2)分项造价、分期造价、总造价。

(八)方案比较,确定推荐方案:

综合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根据其工程量、投资、效益等指标,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和比较,然后选定最佳方案。

第三节 城市排涝规划

一、规划年限 同城市防洪规划年限。

二、城市排涝的基本任务:

(一)排除城市低洼区因暴雨或长期连续性降雨集水而形成的内涝;

(二)排除由于防洪设施影响而产生的内涝;

(三)排除外部(河、湖、海)洪水、潮水内侵顶托而引起的涝灾。

三、排涝标准

根据各城市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城市降雨,宜采用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用短历时暴雨资料计算。

一般排涝标准:重现期2~5年。

四、涝水水文分析与计算

(一)涝水分析

1.暴雨、沥涝观测资料情况; 2.历史上发生的大涝的特性;

3.设计涝水的分析(雨量径流量关系、最大流量、不同时段水量、流量过程线); 4.洪涝、涝潮遭遇分析; 5.设计外河水位、潮水位分析;

6.城市建设和其它人类活动对涝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二)排涝水文计算

1.当地暴雨公式或参照临近城市的暴雨公式; 2.计算涝水流量。

五、排涝总体规划方案

(一)本城市排涝规划的对策和措施(蓄涝、自排、机排等);

(二)排涝分区(高水拦截、涝水调蓄、自排、机排等的分区安排)及主要工程设施的总体布置方案;

(三)排涝工程设施规划方案;

1.主要排涝工程设施(截流沟渠、排水渠、闸涵、排涝站、蓄涝区等)的等级和规划标准; 2.主要排涝工程规划方案(新建、扩建、加固、隐患处理等)。

(四)排涝工程建设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规划方案;

(五)排涝工程经济比较: 1.工程量估算:

(1)主要工程材料数量;(2)挖、占地和淹没面积;(3)移民数量;(4)拆迁的经济设施 2.方案的经济估算

(1)分期实施的项目与规模(2)分项造价、分期造价、总造价。

(六)方案比较、确定推荐方案

综合几个可能的方案,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选定最佳方案。第三章 工程管理规划 第一节 机构和体制

一、管理体制和任务

二、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配置 第二节 管理设施

一、水文观测设施

二、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观测设施

三、通讯、信息处理设备

四、交通、防汛抢险设备 第三节 管理规章、制度、经费

一、管理规章制度

二、主要工程设施调度运用规程

三、管理、运行、维修费及来源 第四章 防洪排涝规划效益评估 第一节 经济效益评估

一、方案经济合理性评价

二、防洪排涝规划方案的经济效益(直接、间接经济效益)

三、负效益的分析估算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

一、城市环境现状

二、规划方案改善环境的作用分析

三、规划方案对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分析,解决或补救的措施和建议。第三节 社会效益分析

一、防洪排涝规划方案,对规划的用地、拆迁、移民等将产生的社会影响分析;

二、防洪排涝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对安定生活、生产、工作、学习等产生的社会效益分析。

附件:

一、有关城市防洪排涝的上级指示和批文;

二、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排涝规划要求摘录;

三、流域防洪规划(或防风暴潮规划)对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要求摘录;

四、投资估算书;

五、其它重要调查、分析研究专题报告。附图:

一、城市区域位置1∶25000~1∶50000

二、流域面积图<10平方公里,1∶10000~1∶2500>10平方公里,1∶25000~1∶50000

三、历史大洪、涝淹没范围图1∶5000~1∶10000

四、常年水涝淹没范围图1∶5000~1∶10000

五、防洪排涝总体规划图1∶5000~1∶10000

六、防洪规划图1∶5000~1∶10000

七、排涝规划图1∶5000~1∶10000

八、防洪河道、主要堤防规划平面及纵横断面图; 比例:平面图1∶1000~1∶2000

纵断面图:水平1∶1000~1∶2000、垂直1∶100~1∶200 横断面图:水平1∶500~1∶1000、垂直1∶100

九、排涝沟渠平面及纵横断面图。比例:平面图1∶1000~1∶2000

纵断面图:水平1∶1000~1∶2000、垂直1∶100~1∶200 横断面图:水平1∶500~1∶1000、垂直1∶100 其中:五~九为需绘制的规划成果图。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编制大纲》说明 地处沿海,雨量集中,河湖水面多,洪、涝灾害经常威胁城市的安全,影响城市的建设。

为推进我省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编制,促进防洪排涝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制定了本《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现就《大纲》中有关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内容

本《大纲》是按编制一般城市的防洪排涝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拟定的,很多城市除普遍存在的防洪排涝问题外,还有山丘区城市的山洪防治(包括泥石流防治)、滨海城市对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防治。这些灾害的防治与防洪排涝性质类似,治理措施类同,关系密切。

我省的河流和水面,由于其流向的不同,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流域地带: 第一种以沂河、沭河、南四湖水系、中运河水系为主的淮河流域地带,由于都分布并流向我省南部,可称为南部水系;

第二种是以大汶河、玉符河、南北沙河为主的黄河流域和以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为主的海河流域地带,由于都分布且流向北部,可称之为北部水系;

第三种是以胶东丘陵区为中心,河流水系向四周排泄,称之为东部水系。受这三种不同流域地带水系的制约,全省城市水害的种类和程度各有差别,有的以防洪、防山洪为主,有的以防风暴潮为主,有的以城市排涝为主。对此在进行防洪规划时,除结合制订排涝规划外,还应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和所在水系的特点,一并研究其它水害的治理规划,编制的防洪规划,应包括相应的有关内容。

二、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协调统一。

(一)《大纲》中第一章第一节自然概况,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工作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则可统一编写。考虑我省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得比较早,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大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后制定,为编制文件的完整性和方便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大纲》中列进了本节内容,规划时可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搜集。

(二)第一章第二节洪、涝灾害情况及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防洪排涝的要求,重点调查,以确定规划对策和采取措施。

(三)规划地域范围

防洪排涝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界定的城市规划区用地范围为规划地域范围,对于市管县或一市分几个独立区划(不包括在本总体规划区内)的城市,可分别单独考虑,其标准要根据防护的重要性和人口多少(非农业人口)分别确定。对于市域内的小流域河道、山洪沟等,即使规划区内未全部包括进,也要全流域考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标准可在总体规划区内、外分别考虑,规划实施和管理等问题,分别由各分管

部门负责。

(四)防洪排涝工程布置,要与市政建设相协调,不仅要满足城市近期要求,还要适当考虑远期发展需要。

对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和建筑物,要着重研究其规划位置、规模大小、结构形式、细部问题,待设计阶段进一步研究。

(五)滨河堤防作为交通道路、园林风景时,堤宽与堤顶防护应满足城市道路、园林绿化要求,岸壁形式要讲究美观,以美化城市。

(六)河湖蓝线的确定。河湖蓝线,系指河湖、沟渠等岸边的规划控制宽度,《大纲》中确定一般不小于5M,具体规划设计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研究确定:

1.保证岸壁的稳定,从护岸的结构形式(挡土墙、护坡、土坡)考虑,根据土的性质、内摩擦角的大小,荷载的情况、计算滑坡体的宽度,做为控制宽度;

2.根据设计潮水浪高容许进岸的距离,考虑控制宽度;

3.按河湖清淤、管理等的交通要求及岸边绿化宽度,确定控制宽度。

(七)堤坊与城市道路桥梁相交时,宜尽量正交,与桥头防护构筑物衔接要平顺,以免水流冲刷。通航河道应满足航运要求。

(八)支流或排水渠道出口,与干流防洪设施要妥善处理,以防止洪水倒灌或排水不畅,形成内涝。

当两岸地形开阔,可以沿干流和支流两侧修筑防洪墙、使支流泄洪畅通,在市区内应不影响城市美观。

当有水塘、洼地可供调蓄时,可以在支流出口修泄洪闸,平时开闸渲泄支流水量,当干流发生洪水时,关闸调蓄,必要时还应修建排水泵站。

三、以城市防洪设施为主,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

(一)首先应以提高城市防洪设施标准(一般应不低于流域防洪标准)为主,当不能满足城市防洪要求或达不到技术经济合理时,需要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如修建水库、分洪蓄洪等),并纳入流域防洪规划。

(二)对于流域中可供调蓄的湖泊,应尽量加以利用,采取逐段分洪、逐段水量平衡的原则,分别确定防洪水位。

四、基础资料

可靠充分的基础资料是制定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基础。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有图纸和测量、地质、水文、勘测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作为依据。

(一)图纸和测量资料 1.图纸(1)地形图

图纸比例宜按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为1∶25000~1∶50000;(2)城市建成区地形图

图纸比例一般可为1∶5000~1∶10000;(3)城市总体规划图(含说明书);(4)流域防洪规划图(含说明书);(5)城市排水规划图(含说明书);(6)城市防洪排涝现状设施分布图。2.测量资料

(1)防洪排涝区段、海岸、河流、沟渠等的带状平面图及纵横断面图。图纸比例宜为1∶1000~1∶2000;测量范围岸边各100~200米。

测量图上应有座标,注明建(构)筑物(包括建筑、闸涵、桥梁、道路等)名称、平面尺寸、标高、闸涵桥梁孔径、桥下净空。

纵断面图比例宜为:水平1∶1000~1∶2000,垂直1∶100~1∶200; 横断面图比例宜为:水平1∶500~1∶1000,垂直1∶100。

(2)防洪排涝区域内湖泊、坑塘、洼地地形图、比例宜为1∶1000~1∶2000。

(二)地质资料 1.工程地质:

土壤和岩石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土壤的组成与结构;岩石状态、成分和厚度,地质构造等。

2.水文地质:

(1)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分布类型、埋深、厚度、补给、排泄、径流、流向、流量、渗透系数、影响半径。

(2)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色度、嗅味及导电性等。(3)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成分、矿化度。3.水文:

(1)河流分布、长度宽度、坡度、流量(最大最小)、流速(最大最小)、水位(最大最小)、含沙量等。

(2)湖、坑塘面积、深度、容量。

(3)海水浪高、连续20年以上的测潮位(高、低)。4.地震基本烈度、断层分布走向。

(三)气象资料 1.气象:

气温、气压、风向、温度、蒸发量、渗透量、冻土深度。2.降水

(1)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小)降雨量,多年平均24小时降雨量;(2)连续20年以上雨量记录;(3)地区暴雨公式。

(四)原有构筑物:

1.规模、主要尺寸、标高、结构式、用途; 2.防洪设计标准,修建年代及现状情况等。

(五)城市人口规模

(六)其它资料: 1.建材来源、运输、价格; 2.劳力价格; 3.施工能力及水平; 4.电力情况; 5.农业灌溉用水情况;

6.征地价格、补偿使用、及所挖、压点地、作物类别、产值等。

五、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规划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标准高、安全度高,投资多;标准低投资少,但防洪安全度低,承担洪、涝灾害的风险大。选定合理适度的防洪标准,是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参照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1991年3月编写的《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送审稿)有关防洪等别和防洪标准,拟定了我省的城市防洪等别和防洪标准。

(一)防洪等别 1.根据所保护的对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城市大小、人口多少,工程规模和效益,将我省的城市划为三等,工业企业划为四等,详见《大纲》中表一。

2.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县级市(含县城)以上的城市。

(二)防洪标准

1.城市防洪标准系指所保护的城市应具备的防洪能力。应根据城市防洪等别确定,详见《大纲》中表二。

2.城市分区设防时,可根据各设防区的重要性选用不同的防洪标准。3.对于情况特殊的城市,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或降低。4.市区河段的防洪标准,应不低于上,下游河段的防洪标准。

5.位于山丘区的城市,当市区高差较大时,应分析可能淹没的范围,按淹没区的重要性,非农业人口数量及不同的高程用不同的防洪标准。

6.平原、湖洼区,防御持续时间长或河、湖高水位的城市,一般在表二规定的范围内,取上限的防洪标准。

7.边境界河城市防洪标准,一般不应低于对岸的防洪标准,特殊情况专门研究后确定。

8.根据城市防洪工程的特点和防洪工程运行的实践,城市防洪标准可采用一级标准,即设计标准,不设校核标准。

六、水文计算

(一)设计洪水的计算

洪峰流量是确定防洪工程设计、防洪构筑物断面尺寸的主要数据,影响洪峰流量的因素错综复杂,各地区、各流域水系的条件不同,很难总结出一个普遍适用于我省的计算方法或公式。

1.一般常用的方法有:(1)实测流量法;(2)洪水调查法;

(3)推理公式、经验公式法。

实践证明,无论是用调查法、推理公式或经验公式所得到的洪峰流量,均产生一定误差,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向工程附近水文站获取实测流量资料,以便求得比较可靠的有关流量数据。

2.对有较长期的实测洪水资料(一般20年以上),并有历史洪水调查和考证资料时,可用频率法计算设计洪水。

3.没有较长期的洪水实测资料,而城市所在流域内或邻近地区有较长的实测暴雨资料(一般20年以上),并具有实测或调查大暴雨和多次可供产生汇流分析的暴雨洪水对应观测资料时,可用频率分析法计算设计暴雨,再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4.在洪水资料短缺的情况下,当上下游邻近水文站(即参证站)的流域面积与设计站(或设计断面)的流域面积相差不超过10%,且中间无天然或人工分洪、滞洪设施时,可将参证站的洪水资料直接移用于设计站。

5.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为方便推求设计洪水的需要,《水文图集》中,分析了三种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即:

篇3:增城市中新镇南部排水区排涝规划

中新镇位于广东省增城市中西部, 毗邻广州市区, 西距广州市中心38公里 (与广州开发区接壤) , 东距增城市中心18公里, 南与新塘镇永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 北距花都国际新机场41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 区位优势明显, 是增城市中西部板块的经济重镇。近几年中新镇以示范中心镇建设为契机, 大力发展城镇建设, 现已成为增城市中西部的中心城镇, 区域性次中心。

由于中新镇城镇排涝工程一直未进行统一规划和治理, 城镇排涝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发展, 城镇排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新镇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南部排涝区是中新镇的新城区, 区域内一直未进行统一的排涝规划, 现有排涝设施标准低, 断面狭窄, 过流能力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城镇的排涝要求, 亟待解决。

2 排涝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排涝工程现状

中新镇座落在西福河流域中上游, 坑背河与金坑河 (西福河的两条支流) 之间的一个四面环岭的盆地中心位置。镇南有飞鹦岭、白牛印岭, 西面有石芽岭、大山场、张岭头, 北面为大岭头、大田岭, 东面为风门坳。四面山岭来水都汇集到中新镇后, 经镇北的一条河涌 (以下简称镇北涌) 和镇南的一条河涌 (以下简称镇南涌) 排入坑背河和金坑河, 这样就形成了南北两个排水区。南部排水区以镇南涌为排水骨干沟涌, 下设3条支涌。

南部排水区的镇南涌发源于中新镇西南部的大山场, 由西北向东南沿镇区的西南部边缘流过, 穿行于几座山岭之间, 流向东南, 最后于老屋村西南汇入金坑河。镇南涌承担着中新镇广汕公路以南区域的排涝任务, 排涝面积3.74km2, 占中新镇总排涝面积的40%左右。镇南涌现状河长1.526km, 0+000~1+246段为土质梯形断面渠道, 渠道底宽2.04~20.10m不等, 边坡1:1~1:3, 渠底高程17.81~18.40m, 出口0+000~0+150段底宽较窄仅3.26~5.06m。1+246~1+526段为混凝土U型渠道, 上口宽1.30~1.45m, 深0.60~0.88m, 渠底高程20.82~21.10m。

一支涌现状河长1.568km, 0+000~1+130段为混凝土U型渠道, 兼做两侧农田的灌溉渠道, 上口宽1.0~1.5m, 沟深0.70~2.90m, 渠底高程20.24~21.82m。1+130~1+568段位于居民区内, 是一条沿路边东西走向的路边沟, 断面较小, 渠道底宽0.60~1.53m不等, 渠底高程21.82~29.73m。

二支涌现状河长1.07km, 为新新公路左侧路边沟, 断面较规则, 干砌石护砌, 渠道底宽1.0~1.5m不等, 边坡较陡, 在1:0.35~1:1之间, 沟深较浅在0.60~1.0m之间, 渠底高程21.10~31.60m。

三支涌现状河长0.313km, 为新新公路右侧路边沟, 断面较规则, 干砌石护砌, 渠道底宽1.0~1.6m, 边坡较陡, 在1:0.4~1:1之间, 沟深较浅, 平均沟深0.5m, 渠底高程30.57~32.98m。

2.2 存在问题分析

中新镇南部排涝区工程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2.1 各条渠道缺少统一规划, 水位配合关系不好, 部分断面出现卡口现象, 造成大部分渠道排水困难, 涝水滞蓄。

2.2.2 现有河底高低不平, 河涌断面狭窄, 不满足排水要求。

二支涌和三支涌断面狭窄现象尤为严重, 且边坡坡比陡, 不满足稳定要求, 易产生塌滑破坏。

2.2.3 河涌内淤积严重, 杂草丛生, 加大了河床糙率, 部分河段

内有居民倾倒的垃圾, 不仅减小了过水断面, 而且导致淤积加重, 影响涝水下泄。

2.3 排涝工程规划

2.3.1 规划原则

南部区排涝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a.遵循上下游、兼顾左右岸协调的原则, 考虑河势与水流相适应, 河道尽量平顺, 断面以满足排涝为原则。

b.充分利用现有过水断面, 如需扩宽, 尽可能只拓宽一边以节省工程造价。

c.尽量减少房屋等建筑物拆迁和征用土地。

2.3.2 镇南涌规划

镇南涌原渠线较为顺直, 走线合理, 本次设计在原渠线基础上进行整治。原渠道的主要问题是过流断面小, 沟深浅, 本次设计根据设计水位、设计断面对渠道进行拓宽和挖深。0+000~1+246段采用梯形断面, 渠道底宽5m, 两侧边坡均为1:1.5, 渠底及渠坡采用干砌石进行护砌。1+246~1+526段渠道两侧均为菜田或水田, 为了少占用耕地, 采用矩形断面, 渠道底宽5m, 两侧为浆砌石挡土墙, 渠底考虑抗冲采用干砌石护砌。

2.3.3 一支涌规划

一支涌旧新新公路以下渠段, 原渠线沿旧新新公路布置, 渠线较为平顺, 本次设计维持原渠线, 这段渠道兼有灌溉功能, 本次设计考虑到治理后沟道断面加大, 非洪水季节来量达不到设计流量, 渠道水位将较低, 不能满足灌溉水位需要, 因此, 本次设计将灌排渠道分开平行布置, 灌溉渠道水位按现状控制, 渠道仍由排水沟道取水, 排水沟在取水口的下游设置水位节制工程, 可在两侧挡土墙上预留闸门槽, 需要时用木跌梁进行水位调控。旧新新公路以上渠段绕行于居民区, 渠线较曲折, 原排水入北部排涝区, 但考虑到北部排涝区本身排涝压力较大, 且该渠段进入排水干沟前要穿过整个市区, 沿途的过路涵管、暗涵断面均较小, 造成滞水, 涝灾频繁, 本次设计从总体角度考虑将其就近纳入南部排水体系, 过旧新新公路, 直接排入原一支涌, 再由一支涌汇入镇南涌。渠道全部采用矩形断面, 两侧为浆砌石挡土墙, 渠底考虑抗冲采用干砌石护砌。0+000~0+744段渠道底宽3.0m, 0+744~1+130段渠道底宽1.6m, 1+130~1+568段渠道底宽1.0m。

2.3.4 二支涌规划

二支涌位于新新公路左侧, 沿新新公路自北向南流, 最后汇入镇南涌。二支涌原为新新公路的路边排水沟, 渠线较顺直, 走线合理, 但现有沟道断面较小, 沟深较浅, 且淤积较重, 局部段沟底高程较高, 造成排水困难, 本次设计从总体排水角度考虑, 重新确定河道水面线和设计断面。渠道采用梯形断面, 0+000~0+758段, 底宽1.5m, 两侧边坡均为1:1.5;0+758~1+070段, 底宽1.0m, 两侧边坡均为1:1.5。

2.3.5 三支涌规划

三支涌位于新新公路右侧, 沿新新公路自北向南流, 在0+000桩号处过新新公路, 汇入二支涌。三支涌原为新新公路的路边排水沟, 渠线较顺直, 走线合理, 本次设计维持原渠线, 同时从总体排水角度考虑, 重新确定河道水面线和设计断面。渠道采用梯形断面, 底宽1.0m, 两侧边坡均为1:1.5。

摘要:中新镇是广东省增城市中西部的一座重要城镇, 城镇排涝设施建设多年来一直滞后于城镇发展, 南部排涝区作为新城区一直未进行排涝规划, 致使涝灾频发, 亟待治理。对南部排水区现有排涝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解决方案。

篇4:浅谈县域城市雨水排涝规划的编制

【关键词】Mike软件;城市雨水排涝;规划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ainwater drainage planning methods. Including planning background, planning principles, planning objectives, technical planning and route planning highlights. Proposed to assess the status quo in the drainage capacity, risk assessment and urban waterlogging waterlogging facility layout can use DHI MIKE series software to build and manage a more accurate visual guide urban waterlogging engineering facilities as well as recent work arrangements to ensure that in the event of the city when waterlogging can maintain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city, and maximize protect and save lives and property.

【Key words】Mike software;Urban rainwater drainage;Planning

1. 引言

近年來,频发的洪涝等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作为江南水乡的浙江省,更是面临洪涝损失的挑战。2013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就让浙江遭受了严重灾害损失。为了更好地指导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内涝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和指导性意见。2013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做好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2013年6月,住建部的《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在此背景下,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工作要求,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各地纷纷开展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鉴于最新一轮的雨水排涝规划编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探讨了基于Mike系列软件的城市雨水排涝规划编制内容和方法。

2. 规划总则

2.1规划原则。

2.1.1统筹兼顾原则。以城市排水防涝为主,兼顾城市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治理。同时体现河道治理与流域治理相结合、城市排涝与区域防洪相结合、设施建设与用地布局优化相结合。

2.1.2系统性协调性原则。系统考虑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和管理,与道路、绿地、竖向、水系、景观、防洪等相关专项规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应与其同步调整。

2.1.3先进性原则。突出理念和技术的先进性,因地制宜,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2.2规划目标。(1)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 (2)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应根据当地实际,从积水深度、范围和积水时间三个方面,明确内涝的定义); (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4个篇章:“现状评估篇、规划方案篇、近期建设篇和实施保障篇。”

3.1现状评估篇。

3.1.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1)城市水系现状:城市内河、湿地等水体的几何特征、标高、设计水位及雨水排放口分布等情况。城市区域内承担流域防洪功能的受纳水体的几何特征、设计水(潮)位和流量等情况。(2)城市雨水排水分区现状:城市排水分区情况,面积和排水出路等。(3)道路竖向现状 :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控制点标高。 (4)历史内涝情况:近10年城市积水情况,积水深度、范围等,以及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 (5)城市排水设施现状 :城市现有排水管渠长度,管材,管径,管内底标高,流向,建设年限,设计标准,雨水管道情况及运行情况。城市排水泵站位置,设计流量,设计标准,服务范围、建设年限及运行情况。 (6)城市内涝防治设施现状: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和蓄滞空间分布及容量情况。 (7)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3.1.2城市排水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3.1.2.1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对现有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估。根据降雨统计资料,建立步长为5分钟的短历时(一般为2-3小时)和长历时(24小时)设计降雨雨型。对城市地表类型进行解析,按照水体、草地、树林、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内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为后续雨水系统建模做准备。

3.1.2.2城市现状排水防涝系统能力评估。

a.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包括:(1)城市雨水管渠的覆盖程度;(2)城市各排水分区内的管渠达标率。(3)城市雨水泵站的达标情况。

b.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在排水防涝设施普查的基础上,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MIKE系列软件是丹麦水资源及水环境研究所(DHI)的产品。软件包括一维河网的MIKE11,城市供水系统的MIKENET和城市排水系统的MIKEMOUSE,管网建模软件MIKE URBAN,二维河口和地表水体的MIKE21等等)建立水力模型对城市现有雨水排水管网和泵站等设施进行评估,分析实际排水能力。

3.1.2.3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建立水力模型进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雨水径流的流态、水位变化、积水范围和淹没时间等信息,综合评估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性;结合城市区域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城市进行内涝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3.2规划方案篇。

3.2.1规划标准。

(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根据低影响开发的要求,确定城市雨水径流量控制、源头削减的标准以及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的标准。提出新建和旧城改造地区的径流系数控制标准以及新建地区的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

(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管渠和泵站的设计标准、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确定。

(3)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抵御的暴雨标准。

3.2.2系统方案:综合考虑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方案。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建立水力模型,对城市排水防涝方案进行系统方案比选和优化。

3.2.3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1) 径流量控制:根据径流控制的要求,提出径流控制的方法、措施及相应设施的布局。 对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径流控制要求,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条件,明确单位土地开发面积的雨水蓄滞量、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和绿地率等。合理布局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利用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蓄滞雨水。

(2) 雨水资源化利用: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用途、方式和措施。

3.2.4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1)排水体制 :确定城市排水体制。 对现状采用雨污合流的,提出改造方案。 对于雨污分流地区,对于初期雨水提出截流处理方案。

(2)排水分区 :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确定城市的排水分区。

(3)排水管渠: 结合城市地形水系和已有管网情况,布局城市排水管渠。考虑与城市防洪设施和内涝防治设施的衔接。对于集雨面积2平方公里以内的,可以采用推理公式法进行计算。对于集雨面积大于2平方公里的管段,使用MIKE系列软件水力模型对雨水管渠的规划方案进行校核优化。 根据城市现状排水能力的评估结果,对不能满足设计标准的管网,结合城市旧城改造的时序和安排,提出改造方案。

(4) 排水泵站及其它附属设施 :结合排水管网布局,合理设置排水泵站;对设计标准偏低的泵站提出改造方案和时序。

3.2.5城市防涝系統规划。

(1)平面与竖向控制 :结合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用地性质和场地竖向调整的建议。

(2)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 :根据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标准,对现有城市内河水系及其水工构筑物在不同排水条件下的水量和水位等进行计算,并划定蓝线;提出河道清淤、拓宽、建设生态缓坡和雨洪蓄滞空间等综合治理方案以及水位调控方案。

(3)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a. 城市涝水行泄通道,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水力模型,对涝水的汇集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城市竖向和受纳水体分布以及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合理布局涝水行泄通道。 b.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优先利用城市湿地、公园、下凹式绿地和下凹式广场等,作为临时雨水调蓄空间;也可设置雨水调蓄专用设施。

3.3近期建设篇。根据规划要求,梳理管渠、泵站、闸阀、调蓄构筑物等排水防涝设施及内河水系综合治理的近期建设任务。

3.4管理保障篇。

3.4.1管理规划。

(1)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城市排水防涝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城市排水主管部门加强统筹,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施建设和相关工作,确保规划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建设和运行管理上。

(2)信息化建设。结合现状普查,加强普查数据的采集与管理,为建立城市排水防涝的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创造条件。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和辅助决策,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水平。

(3)应急管理。强化应急管理,制定、修订相关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处置程序和措施,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

3.4.2保障措施。

(1) 建设用地。将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用地落实。

(2) 资金筹措。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4. 结语

本文从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技术路线、规划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对新一轮的城市雨水排涝规划编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在现状排水能力评估、内涝风险评估以及城市防涝设施布局运用DHI MIKE软件进行建模评估,以更准确直观的地指导城市防涝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及近期工作安排。对今后的雨水排涝规划编制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王强,张晓昕,韦明杰,周玉文,李萍, 白国营,北京市城市雨水排除系统规划设计标准研究[J],给水排水,2011,37(10):34-39.

[3]陈民利,关于雨水规划编制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2年3月:76-77.

[4]曾向前,城市雨水规划探讨[J],中国水运,2007,7(2):83-84.

[5]于卫红,盛玉钊,李丁,刘海涛,邱妍妍,济南城市综合排涝规划研究 [J],规划师,2012,28(8):93-99.

篇5: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研究论文

关键词:规划体系;总体城市设计;措施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然而,尽管我国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是全国各地城市原本的特点以及个性逐渐被埋没,每一座城市整体给人的感觉越来越相似,这种消失了传统特色的城市设计并不受人们的喜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未来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提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必须能够适应我国城市规划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城市建设的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我国现行规划体系和总体城市设计

(一)我国现行规划体系

我国经济进步和社会的重大变革是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的基础。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包含行政、法规以及运作等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只包含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具体运作,如实施、监督、管理以及编制等细节内容。其中核心体系为城市规划编制。大到城市规划小到村庄规划都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详细的规划以及总体的规划两种形式共同存在于城市和镇的规划过程中,从而能够提升细节规划力度,提升城市规划质量。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规划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成为城市规划编制运行过程中的核心[1]。同时,村、乡、镇、城市以及城镇等规划体系是根据不同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的;然而在规划过程中存在法定和非法定规划两种方式,专题规划、发展规划以及概念规划等是非法定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以上划分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内部,城市设计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内容,但是城市规划的整个流程当中都存在城市设计的思想。

(二)城市规划同城市设计之间的联系

在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城市规范拥有更加广阔的覆盖面。将核心作为土地的有效利用,重点设置为功能的合理布置是城市规划最主要的特点,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能够对形体环境以及二维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有效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这一规划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以及未来发展等多种因素。而我国现代的城市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现阶段已经能够应用综合控制环境、社会、人等多种因素替代三维空间的艺术设计。在对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城市设计建立在城市规划基础上,而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设计进行利用从而获得空间以及形象上的创造[2]。事实上,从发展关系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产生的根源,城市建设体系当中,既包含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同时也包含景观建筑学等内容。在对城市设计展开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反向,该领域具有高度综合性,在同其他几门学科保持紧密联系的基础上,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体系当中。

二、在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下加强总体城市设计的措施

(一)坚持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向融合的设计方法

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将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够提升城市设计效果和功能,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对城市规划体系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应对城市设计的本质进行了解[3]。首先,城市设计是重新构思城市空间的一种理念,它建立在现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是城市规划整个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城市设计控制、引导城市中建筑以及环境等因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方法功能,为提升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奠定良好基础。我国城市规划中,始终存在城市设计这一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对城市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因此根据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必须提升二者的融合程度,提升城市设计对城市规划的依赖程度。现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拥有三种表现形成:首先,以一种思想方式存在,无形的影响城市规划状态,人们可以从城市规划目标、指导思想等内容中发现城市规划的踪影;其次,针对城市规划中的特定城市空间环境来讲,这些项目的指导以及设计都需要城市设计进行装箱的规划;最后,城市设计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如局部和整体的城市设计。现阶段,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三种形式进行充分的利用[4]。

(二)提升城市设计的开发控制作用

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运用城市设计展开城市建设,必须加强以下两点认知。首先,重新认识控规的特殊性和实质。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控规以层次的形式体现,它能够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特殊的建设项目以及特殊空间进行规划,在引导以及控制城市建设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控规发挥功能的主要方式是详细划分土地、充分应用建筑技术管理规范等,从而促使城市规划过程中呈现出开发控制型特点[5]。城市设计建立在控规层基础上,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为城市总体设计与规划,控制中观层面的设计主要指的是对空间环境、建筑以及城市体型的设计。其次,特定的联系和互补性存在于控规和城市设计之间。理性研究有形物质形体空间是控规的主要特点,而城市设计在应用过程中,更能够对人类的思想、文化以及风格等进行充分的体现,这些物质具有无形性。然而二者的紧密联系存在于目标、方法和内容当中。对二者进行科学的综合应用,能够更好的对城市空间进行组织并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由于控规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因此城市设计中的关键构思来自于控规[6]。如果城市设计在控规层面基础上,不行将控规的规划功能以及总体设计思想进行综合应用,有效指导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在积极进行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的过程中,不行对城市设计与控规的联系进行充分研究。

三、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积极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为人们构建更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然而,我国的城市建设必须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应同我国城市现行规划进行紧密的结合,相关人员应及时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方法,从而提升各项措施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促使城市经过规划和设计以后,能够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并拥有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6: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研究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是一个包含人、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而这一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该理念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思考,并且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据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各个需求以及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收集,再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当中,从人类居住的角度来设计最佳的环境改造方式,以此为人类创造最合适的居住环境。

1。人居环境科学思想概述

上一篇:靖口小学卫生应急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珠海市建筑工程施工劳务分包计价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