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提升品位

2024-05-15

学校提升品位(共6篇)

篇1:学校提升品位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案例背景】

校园文化是学校环境育人的功能体现,是学校特色办学的灵魂依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创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园文化,是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19年内9月份,由于工作原因,我调入大褚村乡中心校工作,并担任3个小学的责任督学。大褚村乡是一个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乡镇,尤其是我分包的几个小学,经过几次入校督导工作,给我的整体印象就是硬件设施差、校园文化建设落后。在今天大的教育形势下,怎样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我倍感压力巨大。思来想去,我决定先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案例描述】

2020年上半年,由于新型肺炎疫情的原因,到了学期末学校才全部开学复课。这段时间,结合疫情我们没少去学校督导检查工作。除去疫情防控、开学复课准备,我重点对西河头小学、钱海庄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督导。通过校长介绍和实地查看,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

西河头小学、钱海庄小学都座落在本村,是两所历史较悠久的完全小学。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走访,我了解到:首先,这两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有的版面材料表层脱落;其次,没有建设核心,缺少特色文化的打造,甚至没有校本教材;另外在座谈中了解到,学校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思路上还不统一。作为责任督学,我召开了两校集体调度会,建议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本土,传承历史,挖掘特色,并确定把“传承经典历史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基调。而且,西河头村东临老陈扜河,在清代这里曾是商贾云集的地方,直到今天都有大集,经济也催生了文化的发展,该村在清代出过不少文化名人,至今在村西都存有古墓和石碑。钱海庄村东临浮沱河,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清沧交“三县政府所在地,这里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这些,都是可挖掘的区域文化,对编写校本教材和传播历史文化都很有帮助。

作为责任督学,不仅为这两所学校发展提出意见、指明方向,还要不断加强过程指导。接下来,我不断通过入校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帮助学校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应朝特色化、集中化、经典化发展。除去疫情防控必须的标牌标语,按照主题集中的原则,校园内外墙壁要精心设计版块,老师们自己设计内容择优选用,聘请专业人士选用精致耐用材料设计形式;教室里,张贴沧州名人画像、格言警句,前后黑板上方精心设计班训;橱窗里,张贴沧州名人作品、国学经典诗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故事、教师学生们的作品;教室图书角,摆放沧州名人故事、国学经典、中国梦等书籍。把传统国学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精融为一体,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教育的载体,让墙壁说话、花草发声,把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通过升旗仪式、班队会、思品课、少先队活动等,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讲沧州名人故事等演讲朗读活动,让国学文化激励学生成长,让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通过将近一个月的努力,至9月份开学,再去这二处学校督导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环境也焕然一新,形式和内涵都初具雏形。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脱离,否则就会舍本逐末,背弃了教育的根本宗旨。为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开学之初,我建议学校开展“最美诗词”搜集整理活动,制定活动计划,进一步开展大阅读活动。当然,面对小学生,主要选择那些通俗易懂的诗词和育人故事为主。下一步要结合本校实际,利用二个月的时间,广泛搜集整理,集思广益,制订以“传承经典历史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并提前拿出相应方案和读书计划。以“直面经典、形式多样”的原则,坚持经典诵读与学以致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学生中开展“读国学、诵经典、实践核心价值观、做最美小学生”等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其乐融融。学校要经常在课内组织听课赛课、课外活动的评比活动。

【案例反思】

通过本段时间对西河头小学、钱海庄小学的挂牌督导,主要有三点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讲究形式精美、内容丰富,但一定要主题集中,具备特色。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单一的课堂教学,远不能发挥时代的育人功能,必须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动,强化文化熏陶和环境育人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精心打造的校园文化,一定会立足校园、立足本土文化,而切具备鲜明的特色和主题。

二、责任督学必须要尽职尽责,扎实有效开展工作。

这一段频繁到校督导工作,都得到了二位校长和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和陪同指导。他们对每次督导的事项和重点都作了细致的安排和准备,落实每次督导后提出的整改清单上的每一事项。面对他们这样的工作态度,就更要求我们督学必须要履职尽责,细致发现学校工作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多加交流,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否则,高高在上,不做调查研究,不深入群众,眼里都是毛病,嘴里都是外行话,是做不好督导工作的。

三、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做到“督”与“导”相结合。

责任督学要本着“为学校服务、提高办学质量”的心态,尽量在不干扰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学校办学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再发表意见,同时和学校共同寻找整改办法。这就要求督学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专业精神,二是专业水平,三是协调能力。“督”不是目的,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再通过“导”即协调,学校整改提高,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目的。教育督导,不只在“督”,更重在“导”。因此,责任督学要不断加强学习,在工作时“督”与“导”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篇2:学校提升品位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可以说,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黄冈市许多学校在创建特色,办精品教育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黄州区实验小学的“和谐教育”、考棚街小学的“规则教育”、第二实验小学的“创造性教育”、路口小学的“金色童年教育”、西湖中学的“个性发展教育”、一中的“成功教育”、聚星中学的“名人激励教育”等,都独具特色,在育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存在不少难以理清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如何把握学校特色的内涵,创建学校特色和办好学校精品教育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一、关于对学校特色认识上的困惑

一所拥有真正特色的学校,就是一所个性化的学校。办学个性化是学校的追求。因此,许多学校都非常注重特色建设。有些学校把特色建设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抓手,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目前人们在理解学校特色上存在许多困惑。有人称之为“教育特色”,有人称之为“特色教育”,还有人称之为“办学特色”。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称呼?它们的内涵一样吗?一些名校校长宣称:学校在任何一个项目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还是在环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设项目,以及科技教育、铜鼓乐和足球等,都是学校的特色,学校的问题不是没有特色,而是特色太多。这种看法正确吗?有少数学校,打着特色旗号,招收特色班学生,大肆敛财,其所谓的特色,无非是所在学校相对优势的项目。这些项目是真正的特色吗?

现在的问题是,几乎每个校长都说自己的学校有特色,但逐个拜访这些学校,却给人以“千校一面”的感觉。诚然,学校容易使人产生“千校一面”的感觉,正如美国著明学校教育研究权威约翰.古德莱德教授所言:“学校是不同的,但学校教育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学校在他们的管理系统和人际关系是不同的,但学校教育在任何地方都是大同小异的。”古德莱德和他的调研组在美国各地选择了38所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高中,并访谈学生、家长和教师,总共有1016个班级接受观察,1350位教师、8624位家长和17163位学生接受调查访问,最终发现学校之间存在着“奇怪的,难以描述的雷同”,如“座位的安排、使用的教材、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和教学方法”均大致相同。古德莱德认为,这种学校教育模式并不是各学区和各州所提倡的教育政策的直接反映,“看过大多数州对学校教育的指导方针之后,我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这个领域是一个概念的沼泽地。”尽管有教育政策的支持,允许不同的办学模式,但在古德莱德看来,许多模式仅仅是理念或概念层次上的,远远没有变成实践层面上真实的东西。上述材料说明,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其实也说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相当不容易。

那么,到底如何理解并创建学校特色呢?

二、正确把握学校特色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学校特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著明教育学者孙孔懿先生的看法,就有代表性,他认为所谓学校特色就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个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综合他们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可以对学校特色概念作如下规定: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和办学风格。所谓“独特的”是指一所学校最突出、最典型、最具个性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作风。所谓“优质的”是指学校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对群体规范、舆论和内聚力进行质优化,不断地提高办学各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的整体优化水平,使办学处于更优状态,以追求更佳的办学效益。这是学校特色的核心。所谓“稳定的”是指形成某种学校特色后,不断改革内部不协调、不完善的状态,克服非优质因素,使已形成的特色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步的提高,标志着学校特色的定型与成熟。

学校特色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1.优质性。教育的优质性是学校特色的基本属性,它是特色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教育质优化的外显。正是因为有了教育的优质化,才会有高度的持久的办学效益和社会信誉,才会得到公众的承认和仿效,显示出学校特色的生命力。综览全球,世界第一流大学为人类培养了大批世界公认的优秀人才。从1904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象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著名大学培养的人才,几乎成为诺贝尔奖的主要得主。据1946年至1981年的统计,世界上获诺贝尔奖的人有70%是在著名的大学中。在我国,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而著称于世的天津南开中学,以其独有的学校特色,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我国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院、工程院中有32名院士的中学时代是在南开中学渡过的。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学校在这一实验研究中,有效地开发出蕴藏在学生身上的,特别是后进生身上的“潜能”,使他们获得成功。这些学校正是由于实现了教育的质优化,使学校特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独特性。独特性是特色的基本属性,也是特色的决定因素。“独特”是指学校教育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孙孔懿先生认为,学校办学特色既可以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也可以表现为“人多我少”,“人有我无”。这里所指的,就是他的独特性。“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发展特色时,必须独辟蹊径,强调“用心”和“创意”。因办学独特,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特色,正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体现。他把培养合理人生作为教育的宗旨,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开发,从而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被誉为“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的上海建平中学,以其独特的办学风格而闻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去研究“建平现象”。

3.稳定性。学校特色是学校领导和全体员工在某一方面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结果。如果学校工作者朝三暮

四、见异思迁,根不可能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在其探索、实践、完善的过程中,尽管办学者需要不断修订方案,但其宗旨和最终目标应当是清晰、稳定的。学校特色的形成殊为不易,它往往需要几代校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新校长在上任时,保护学校特色,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但有相当一部分新校长不知其中奥秘所在,为显示自己能耐,往往“新官上升三把火”,搞自己的一套,对原有学校特色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这种现象无助于学校特色的稳定和发展,应加以避免。当然,经过了一个很长时期,随着内外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特色形成后仍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当非优质因素增长到一定限度时,原来的特色就会失去。在办学中创造特色后绝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发展完善特色,不停顿地进行质优化,攀登新的高峰。这说明,学校特色的绝对的稳定是不可能的。

4.认同性。“独特”、“稳定”、“优质”这三个内在标准是否达到,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评价。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不是自封的,而是社会认可的结果。换言之,并非某某学校打出某某特色的旗号,就必定具有某种特色,只有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正如孙孔懿先生所言:“任何一种真正的学校特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学校自诩的,也不是靠有偿新闻加工的,而是货真价实,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有成果,经得起检验的。”

三、创建学校特色应理清的基本问题

创建学校特色时,应理清几个认识和实践上的基本问题。

(一)特色外显与素质内化的问题

1.特色是需要外在标志的。特色的外显正是特色的个性张扬。学校特色外显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就是学校的文化氛围。办学特色明显的校园,总是以其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外显的。这种外显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理念的策划。如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等,摒弃“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之类雷同词汇,而提倡个性化表述。如有一所书法特色学校,在校门口最醒目的地方展示了他们的办学理念:“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并提出了他们的“两项工程”:打造墨香校园,营造书香校园。(2)建筑,包括校园建筑的整体布局、外观造型等等。如学校将花坛做成方形与圆形组成的图案,意为“不依规矩,何以成方圆”,建筑本身就蕴含着文化。(3)景点,包括雕塑、长廊、假山、池塘等。如在以大阅读为特色的学校,他们的长廊造型就是一本翻开的书册。(4)校园布臵,如让每一块墙壁说话,黑板报、墙报等等。(5)显性的成果展示,包括教师的相关论文与学术文章、学生的作品、媒体的报道等等。如作文特色学校,学校每天在电子广告屏上播放一篇学生佳作。

2.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内化为素质。内化为素质,就是融入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精神,成为一种风格,成为一种文化。特色内化为素质,需要文化的提升。学校的一个优势项目形成之后,学校在花大力气运作的时候,要提升其中的文化精神,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促进人的素质提升。比如,一所以足球为优势项目的学校,要将足球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大力宣扬,并扩大其外延,将这种精神渗入每一位学生的骨髓,内化为素质。

3.特色外显与素质内化的辩证统一。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有人认为,有的特色只能内化,不能外显;有人认为,有的特色,表面热闹,内化很难发展。其实,特色的外显与素质的内化看似矛盾,实为辩证的统一。(1)浓厚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高品位的特色外显必然蕴含着学校的理念,促进素质的内化;特色外显的过程,也必然能促进素质的内化。(2)素质的内化是特色深层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追求。素质内化的过程能保证特色的高质量外显。特色外显与素质内化相辅相成,特色既是“由内而外的魅力”,又是“由外及内的风采”。

(二)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的问题

学校的整体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但是,在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学校特色的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1.学校特色表现的是学校的整体风貌,是学校因优势项目而显现的一种办学优势。这种办学优势需要经过长期的打造,形成一定的文化风格,然后深刻地影响每一个师生的发展。办学特色的显性标志之一,无疑是大批特长学生的出现。在这样的学校,在这样的教育中,必然会诞生特长学生。

2.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要避免犯“一刀切”的错误。学校特色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的追求,学校特色发展是为了学生更好发展服务的。

3.努力开拓多元选择途径,处理好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统一。从整体的学校办学而言,现代教育主张多元,为学生创造多元选择的空间,就是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从小处而言,一所学校的一个办学优势,也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小项目”。比如,学校发展艺术特色,以多元选择的理念指导特色发展,学校逐渐地形成了剪纸、撕纸、布贴画、京剧脸谱画、书法、二胡、合唱等多种的“微型课程”。课程因学生需要,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及地方的教育资源而开设,越开越多,逐渐拓展了多元选择的艺术特色之路。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会有学校特色的健康生动发展;而学校的特色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许多更广阔的空间。使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和谐统一的发展,是目前学校特色发展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学校特色与常规工作的问题

在学校特色与学校常规工作的关系上,有这样三种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先要有特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做好常规工作;第二种观点认为,先要做好常规工作,才能再来谈特色的发展;第三种观点认为,常规与特色应该齐头并进,在做好常规工作同时发展学校的特色。第三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在认识上要避免这样的误区,就是把学校特色与常规工作割裂开来。特色发展与常规发展的关系,我认为不是什么“先后”的问题,而是“共生”的问题。特色,就是在常规基石上的腾飞,对常规工作的超越;特色,也给常规工作带来生机,带来卓越。特色与常规共舞,才能演出学校发展的连台好戏。

1.学校特色是使常规工作整体推进的强大助力。一所薄弱学校,如果把眼光瞄准“合格”而不是追求卓越,那它只能流于平庸;把学校的明天定向于“稳定”而不是“发展”,因为“薄”而忽略了“特”,很可能会“日薄一薄”。相反,我们很多原本相对薄弱的学校,就是在推进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其常规管理也颇见特色——常规管理本身就是需要特色的。比如,我们的美术特色学校,将学生的儿童画作品布臵校园环境,校园的常规管理水平在特色发展中整体提高。囿于常规的“常规”是低层次的常规,常规因特色而亮丽。

2.常规发展是特色发展的厚实基础。特色发展要为学校常规发展服务,常规发展体现的是学校的主体内涵。离开常规发展的所谓的“特色发展”即使赢得一时的名声,也不会有长远的发展。“一俊遮百丑”的现像至多只能是昙花一现。

3.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看教师特长发展与教师常规工作。抱着常规不放,就常规来做常规的教师,做一百年也还会是一个常规教师,他也许不是最糟的教师,但他成不了最优秀的教师。而舍弃常规,一味地标新立异,乃至违背规律行事,最后也将是一个失败的教师。教师应将常规工作看作是特长发展的基础工程,将特长发展看作是对常规工作的一种丰富与超越——而超越不是“绕道”。比如班级卫生工作,那是一个常规工作,但很多班主任会创造出许多非常规的法子来做好这个常规工作,这样的班主任就是在完成常规工作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四)特色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问题

在特色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一些学校,学校特色较为鲜明,围绕特色开展的活动有声有色,甚至名声远扬。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了解这里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在基本的学习上显得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不如人意。我们不能给这样的学校以很高的评价,他们的校长就纳闷:我这不是特色吗?也有这样的一种教师,他们自己有一套足以证明自己的特长与个性的“成果”,但他们的教育、教学实绩却较为逊色。我们对这样的教师并不满意,他也糊涂了:我毕竟是有特长有个性的教师啊!

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特色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1.学校特色的发展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是育人。离开了学生的素质发展而谈学校特色发展,这样的特色发展往往是取决于外在的力量(如宣传、包装、架空实践的“纸上谈兵”、外来力量的“经验总结”等等),这样的学校也许有时会通过一定的途径造就一定时间内的轰动效应。但不是教育的真正追求。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也应是全体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任何特色的构建与发展,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向教育的目标靠近。

2.学校的任务是育人。学校走特色之路,特色形成过程中,学校要设计切实的教育目标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基本素质,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校要对特色予以最切实的重视。特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要迁移、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学校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切忌只见“特色”不见人。学校构建特色目标,要放到育人的教育目标中来观照;而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也要依托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

(五)特色创建与教育公平的问题

追求卓越和实现公平是民主社会的两项基本原则,也是学校教育的两项基本原则。因此,学校特色除了应该追求优质教育外,还应当反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学校公平地照顾学生的学习利益,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还包括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向学生提供不同的条件,给予学生不同的待遇,评估学生不同的智能方面的成绩。具体而言,学校的各项设施和活动,均应本着公平原则,谋取学生的最大的学习利益。因此,创建学校特色时,固然应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展一些有针对的活动,但也要注意公平原则,切莫只考虑少数学生的利益,更不可以以此为代价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利益。现在,有许多学校一旦拿下“特色学校”的称号,马上就会办“特色班”,由于不注意教育公平原则,“特色班”会演变为“特权班”,进入这类班级的学生享有种种特权,而普通班的学生则没有,这种现象应当避免。

(六)创建特色与依规办学的问题

中小学在创建学校特色时,要切忌表面化和肤浅化。有些学校创建特色动机不纯,或者以某项特色“一俊遮百丑”,借助特色掩盖学校其他工作的不足;或者一二三四罗列一大堆“特色”,借助特色吸引生源甚至于大肆敛财。还有些学校在创建特色时,曲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学校投入大量资源来追求某些功利性的狹獈目标,而漠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甚至抵制教育法规。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发展学校特色的健康之道。

学校特色创建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整体而言,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标为依据的。学校特色的创建和发展也不例外,它必须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凡是不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的活动,均不能称为特色。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果学校眼中只有某些狹獈的目标,而忽视了全面发展教育,哪怕这所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不应该提倡,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的特色。例如,某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军队式的魔鬼训练手段,企图培养某个比赛项目的体育选手,因而违背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所以其训练过程和训练成果,都不可称之为“特色”。

【参考文献】

篇3:学校提升品位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是以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 营造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的文明氛围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学校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 分批建设, 逐步完善。学校文化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细节上一点一滴地经营和积累, 而不是将外在的文化细胞移植于学校体内, 要结合时代要求、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而逐渐生成。我校是农村小学, 学校以“培养良好习惯, 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 努力创建学校文化, 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环境育人,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 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因此, 学校非常重视环境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一种“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效果来达到学校的育人功能。

1.加强环境管理。春季, 学校规划了校园, 对操场进行了开发建设, 对无用的校园设施进行了拆迁。对校园整体进行了绿化、美化。平整了操场, 设计了甬道, 为花池安装栅栏, 营造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

2.重视文化育人。面对学校实际, 对现有校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文化建设。一是绿化美化校园。让校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体现出学校文化特有的底蕴, 在校园的围墙上大型弟子规插图宣传字画起到了怡情励志的作用;充分利用操场现有空间广栽花草树木, 使校园绿化面积达最大限度。校园四面花草树木围绕, 达到四季常绿, 三季见花, 景色宜人, 使人走进学校就有一种清新亮丽的感觉。二是建设走廊文化。在其间布置学生书画作品、名言警句、光荣榜、师生活动剪影、各种专项教育常识等, 内容丰富, 令人启迪, 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大餐。三是提升室内文化。班级配备了班班通电子白板。班主任引领学生, 确立班级文化主题, 巧妙地布置教室, 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做到了每一面墙壁会说话, 每一个角落都育人。

二、文体活动, 打造精彩活力校园

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学校组织各种活动,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

1.建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自2007 年起, 在全校范围内着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学校共组建了书法、朗诵、跳绳、篮球、美术、剪纸、舞蹈等几个兴趣小组, 每周利用周一、三、五最后一节课, 针对学生进行才艺、能力的培养。每学期结束, 各兴趣小组进行一次成果展示。

2.重视体育活动。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快乐地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我校秉承“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坚持把健康带给学生, 把快乐还给学生的原则,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在大课间活动准备、设计创编阶段, 分管领导和艺体组教师、班主任走到学生当中, 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 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了解学生的兴趣, 征求他们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意见和要求, 并对此进行梳理、归纳, 形成设计创编原则和思路。学校为学生购置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器材, 如, 空竹、呼啦圈、跳绳、毽子、口袋等。班与班之间每周轮换游戏器材, 孩子们热情高涨, 劲头十足, 兴趣浓厚, 欢心愉悦, 真正实现了把快乐与健康送给学生。

3.开展主题教育。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 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德育活动以主题教育月等形式为载体开展, 如, “文明礼仪教育月”“爱党主题教育月”“学雷锋活动月”“三节、三爱主题活动月”“明德守礼活动月”等。

三、办好校刊,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办校刊校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让教师有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 满怀一种探索的勇气和一种创新的精神, 2008 年6 月, 我校创编了校刊《晨曦》, 为全校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享研究成果的平台。

1.领导高度重视。学校领导认识到校刊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舍得为它投资, 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校长带头撰写文章, 总结学校工作, 畅谈心得体会, 为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校刊主要内容。校刊《晨曦》以课程改革为核心,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学校工作, 有经验论坛、教学展示、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课改叙事、读书心得等几大板块儿, 全面展现教师风采, 展示个性特长, 揣测反思心理, 珍藏学海拾贝……

3.师生积极参与。为使校刊工作顺利进行, 教师每月上交一篇读书心得、课改叙事、教学随笔, 每学期上交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 择优在校刊上发表。为了激发教师的写作兴趣, 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 增强教育教学理论内涵, 学校开展了“共读一本书”活动, 每学期为教师提供一本教育名著。如, 为教师提供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等, 读书后教师纷纷写了读书心得体会。为办好《晨曦》, 学校还举行了“《晨曦》杯个性作文大赛”……系列活动, 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写作热情。

4.校刊发展趋势。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改进与创新中, 《晨曦》已逐步摆脱稚嫩, 走向成熟, 编辑出版了一批又一批精品和佳作, 如今已出版15 期, 不仅受到广大教师的拥护, 也得到了兄弟学校及各级领导的好评。2012 年12 月, 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组织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 《晨曦》荣获一等奖。2015 年6 月, 在第二届“梓桐杯”全国优秀学校报刊评选活动中, 《晨曦》荣获校刊综合金奖;校长获得学校报刊建设特别奖。如今的《晨曦》已是一面旗帜, 号召教师朝着未来锐意进取;如今的《晨曦》已是一个航标, 指引教师信心十足奔向前方。

篇4:提升学校品位 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考察见闻理念更新基础教育有效课堂有效练习

洋思中学简介:江苏洋思中学创办于1980年,由一个简陋的农村校发展成名闻全国的品牌校,他们创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动态》等报刊多次报道洋思的办学经验。

一、创建“传统+创新”的教育理念

洋思中学认为:“学校现代化,最根本的不是设备,而是脑袋瓜,是观念。”在会议室、教学楼的房梁上、墙上、草坪边……洋思人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把校长的工作理念化作一条条标语,时时提醒着师生践行新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洋思人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他们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八个大字写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也烙在洋思人的心坎上。从校长,到教职工,到学生,到家长,都坚信这八个大字。每学期开学初召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演讲大会,全体学生参加,让进洋思后取得明显进步的学生登台现身说法。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叙说孩子来洋思前后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发生的变化,这样让“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深入人心,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

二、创立“知识+能力”的教学模式

洋恩人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建立了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具体操作程序是: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差生优先)——引导学生纠正、讨论、指导、总结自学结果——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巩固、提高)、教师及时批改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质上就是全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紧张高效的学习,说到底就是让每个学生课上有事做,使每个学生课堂上有所收获。教师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生,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方式多样化。该少讲则少讲,不搞一刀切,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教师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前提下形成个人的风格。评课的标准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作为主要依据。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的操作另做介绍)

三、打造“敬业+专业+奉献”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全面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师德是学校的形象,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洋思中学首先抓的是师德,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学校的实际,从尖子生培养、总均分及后进生的辅导转变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师德得分低于90分的教师年度考核不得为“优”。

洋思中学有一个勇于创新、自我奉献的集体。特别是班主任、备课组长、年段长,他们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习小组做好“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班级、年段的状况。

洋思中学把昕评课活动常规化,让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坚持领导干部党员每天听课制,切实做到“千忙万忙,听课不荒”;全面推行“点课制”,让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成为高效课、精品课;全程开放课堂,随时欢迎全国各地的同行听课。促进每一位教师课改,提高课堂效益。

在教师的培训上,洋思中学采取多种办法:

1“两课一评”: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两位老师上同一个课题,全校所有同学科老师听完两节课后进行评议、比较。

2“一课多评”:对有问题的老师在几个班上同一课题,本学科组老师跟踪听课。每次听课后,都要进行评议。上课老师听了评议后,再上修改课,这叫“磨课”。有时上课教师得上四五节课,促进其成长。

3“天天公开课”:每天安排不同老师对外开课,其他所有班级都对外开放。

4“每天点课”:每天早上由教导处进行随机“点课”,并安排专门考核小组跟踪检查教案,听课、评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5“暑期培训”:利用暑期对教师进行说课、备课、基本功、新课改理念、洋思课堂教学模式、论文写作、课题研究、师德等方面的培训。

6“新学期人人上一堂改革课”:每学期,从初一到初三,从中层干部、教学骨干到一般教师,从新授课到复习课,人人都无一例外地上一节汇报课,同学科的每一位老师都要去听,每一堂课都要进行打分、评议。

7“外出展示课”:分批安排青年教师赴全国500多处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示范课,并进行说课、交流,逼着教师更加积极努力。

8“新老师汇报课”:每一学年,组织进洋思未满三年的教师进行备课比赛,促进备课质量的提高。

学校还专门制订了教科研百分考核,人人有科研课题。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年青教师家长会,让青年教师总结成绩,学校表彰先进。这样,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进洋思教学很快就上了路,大大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熟周期。对高级教师学校提出了特别要求:每年至少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每年举办一次专题学术讲座,争取到2011年人人申报江苏省特级教师。学校逐步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过渡,这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培养“乐学+勤学+合作”的学生群体

走进洋思课堂,感受最深的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上,听着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一种享受;历史、政治、生物、地理课上,老师将“读”贯穿在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让学生随时掌握所学知识,做到“堂堂清”。

在洋思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情景。洋思中学的“学困生”比较多,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当师傅,与学困生结对子,采用“兵”教“兵”、一帮一的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而且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

在“做”中“学”,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也是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的又一特点。在洋思中学,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为了保证课堂的高效,洋思中学把学生的管理,特别是养成教育放在德育的首位。

1充分营造德育的氛围。“不能搞空洞的德育,德育要渗透到各个环节。”洋思人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比活动次数,不比活动形

式、活动主题、活动数量、活动范围等一切都以活动的效果作为衡量德育工作的标准——“要能让学生激动起来,否则等于没做”。

在连接洋思前后两个校门之间的中轴线上,有一条宽敞明亮的长廊,笔直地贯穿所有的教学楼,长廊顶上凸出的每一个横梁上,正面印刷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对人生充满启迪的名言警句,而反面印着的是初中三年英语课本中所有的词汇。

支撑长廊的几十根柱子上都镶嵌着镜子,每一面镜子上都镌刻着一条醒目的标语“严守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构建和谐校园”“学会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复杂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对待别人的方式就像希望别人对待我的方式”等等,给人感悟,给人启迪。

在楼道内、教室、实验室、公寓、学生餐厅、操场边,所有学生活动的场所,处处都有令人心动的格言和充满温馨的话语。在洋思中学,学生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标语和规则所“包围”,这些“规矩”使学生在生活中渐渐形成了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再调皮的孩子在这个氛围中,耳濡目染、日有所思、月有所得,渐渐地变得文明了。

2注重学生操行规则的培训。洋思中学有非常细致的多种学生操行规则,每年新生都是提前一个星期入学,以学习规则为主要活动内容。学校要求学生在几天的时间内记住、记熟各种规则,观摩上年级同学们的行为规范,对照规则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然后进行交流,并提出改正自己缺点不足的方法。通过反思和查找缺点,心理上有了一定的体验,打下了较深的烙印,以此为起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洋思中学,有一个坚持多年的做法,就是“周周插红旗,月月送喜报”。每个周末以班级为单位,每个学生对自己一周来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如果没有什么问题,自己先申报先进红旗,然后开展民主评议,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班级就在宣传栏里给遵守规范表现好的学生插红旗。如果四周都能得红旗,学校就给家长送喜报。这项活动使家长倍加关心学生在校的表现。

3坚持平衡分班。每学年都按学生的成绩重新编班,把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平均分配到各个班级,防止出现乱班、垃圾班,给每一位老师公平竞争的平台,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学习条件,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4师徒结对,好坏同桌。班级排座位时,老师优先考虑的是后进生,并且给每一个后进生配优等生当师傅,班主任与师傅签订承包合同,师傅的入团、三好生评选的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的徒弟的进步情况,而且奖励后进生进步的同时也奖励师傅。这样,师傅既是后进生学习上的老师,又是后进生遵守纪律的榜样,还是后进生遵守学校规范的监督员。

5重点关注,从最后一名抓起。课堂的主角是后进生,这是老师上课关注的对象;“三清”验收的重点对象是后进生;学校还把任课老师承包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列入教学奖励考核的范围,占教师学年奖金总数的三分之一。

五、四点启示:

启示1充分利用空间,营造宣传氛围,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

启示2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考核制度。结合暑假继续教育,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贯穿到课堂中,采取听课一评课一试课一再评课一再试课等方法,探索出适合各校学情的教学模式。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制订相应的教师考评制度。

关键点:把过程抓实。

启示3结合校情学情,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学洋思,要根据校情学情,从初一年新生刚入学抓起,从差生抓起,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抓起,成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学习帮扶小组,实行晨读、午读制度,并保证下午第4节课的作业时间,使“三清”得到落实。

关键点:把细节抓到位。

启示4根据学科特点,在“堂堂清”上下工夫。把备课组活动抓实抓到位:落实教案编写的几个环节、重难点的设计,练习、作业的选择及设计,教学反思。课堂抓重点,训练抓落实。语文课抓一课一得,英语课抓朗读积累,数学、物理、化学抓针对性的习题,其余学科抓每节课的知识点设置及掌握。

篇5:创建文化校园 提升学校品位

——XX中学办学特色典型材料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有利于师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我校从自身情况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走特色化道路,来构建一种有利于和适应时代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一种校园艺术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创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积极的潜移默化,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涌起一种强烈进取的内动力,并在其中得到一种很好的精神熏陶,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校园作为学生生活主阵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无不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涧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一、建人文景观教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1.重视人文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我校对校园内的各种建筑小品、教育园地、橱窗以及校道走廊等 标语牌、宣传画等的设置,精心打造校园艺术氛围,让校园文化建设“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学校墙壁上的《弟子规》以千百年来传送至今的谆谆教诲时时刻刻提醒着孩子们的言行规范;教学楼两侧的宣传栏通过展示学生们的优秀书法作品,以此激励学生们会写字、写好字,在对汉字的书写之中认识我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楼墙壁上的一幅幅诗词水墨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让学生感知我国诗词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学楼一角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校板报定期更新的学习方法、墙壁角落的温馨提示等等无一不在时时提醒着学生们,同时也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学校处处洋溢的文化氛围。

2.提倡生生参与,构建特色班级文化。

教室是学生在校园里感情最深、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他们潜移默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也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同时,学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教室的墙壁变成了学生学习创造的天地。走进教室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栏目。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社会一角”使学生对社会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责任;“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 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校园之星”带动了全班,坚定了信心,每一颗“星星”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骄傲的告诉同学和老师:我能行,我最行。经过一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设制度文化规范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校园制度是校园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师生的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学校修订完善了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艺术教育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艺术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外化,是思想品德的规范化要求。只有在一个有章必依,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成才,才能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积极进取工作积极性和学习求知欲。

三、以文化活动影响人

1、创设主题班会,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校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我心中的偶像、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心理辅导(主题有: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做生活的强者、心理调试——相信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失意等)。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2、发挥媒体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好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橱窗、黑板报是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3、开展各种活动,搭建个性发展平台。

我们充分广泛地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搭建起一个又一个发展平台。如“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节约从我做起”、等专题活动,既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 “我是90后征文比赛”、“元旦文艺汇演”、“手抄报比赛”、“书画大赛”、“我是90后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消防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演练”等实践活动,让师生学会面对突发事件紧急自救的知识,大大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进一步净化了校园文化,抵制了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抑制了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也推动 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篇6:建设学校文化 提升办学品位

学校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学校发展的主题,是学校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一所学校如果缺乏文化,没有精神,就会成为毫无生命的楼房和建筑物的集合。如果学校具有鲜明的文化、独具魅力的办学特色,就会处处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存在。

学校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必须倡导某种文化,与办学特色相辉映。在学习、研究、践行生命文化过程中,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品牌。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制度、物质、行为方式,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成员的活动方式和精神面貌。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1.学校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

2.学校文化要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

3.学校办学特色要体现学校文化内涵

4.学校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精神力量。

21世纪的学校,必须有文化,没有文化的学校,只能侥幸发展,决不会有长久生命力。一个学校只注重硬件建设,只会有表面的实力,1

但没有魅力;如果能加强文化建设,以深厚的主题文化为底蕴,打造办学特色,才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形象,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走出表面,走向升华。

二、学校文化的内容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

1、物质文化,(也就是校园文化)包括标识文化、景点文化、办公文化等;比如,学校的校舍(楼房、建筑)、设施、环境、走廊,班级、办公室、功能教室,名人墙、名人碑、英雄谱、传统美德宣传长廊等学校物质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优良的学校物质文化既是学校教育得以进行,又是学校特色形成的物质基础。

例如,北京二中的进楼大厅有一组玻璃展台,展出的是“五谷杂粮”,主要介绍粮食的名称、产地、营养成分、成熟周期等等,有的还介绍结这种粮食的植物名称、照片,象稻穗、麦穗、高粱、玉米、黄豆等等,因为学生们都长在城市,没有去过农村,不知道这些粮食的农作物长的什么样,真可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把课本的知识学“活”了。

展台的内容二周换一次。大厅墙面贴满知识性与趣味性与一体的各种墙报。有介绍(1)恐龙灭绝的足迹(2)神奇的水世界和水生命,(3)昆虫世界(4)蝴蝶世界(5)蘑菇家庭等等。

用学校的文化来约束学生,用文化来熏陶学生,用文化来感染学生,以达到“空气育人,空气启人,空气养人”的最佳效果。

22、行为文化(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包括态度、礼仪、言行、服饰等。学校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渗透着学校的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种文化在领导、师生身上的体现。是学校三种文化的外显。

比如某校接电话8个规定,渗透着学校的文化(说话行为)。

①通电话时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词,如“您好”、“请”、“谢 谢”、“麻烦您”等等。

②电话铃响两遍就接,不要拖时间。拿起呼筒问“您好”。

③挂电话前,向对方说声:“请您多多指教”、“抱歉,在百忙中打扰您”等等,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④打、接电话时,如果对方没有离开,不要和他人谈笑,也不要用手后住听筒与他人谈话。

⑤打电话时,应礼貌地询问:“现在说话方便吗”?要考虑对方的时间

⑥要学会配合别人谈话。我们接电话时为了表示认真听对方说

话,应不断地说:“是,是”、“好,好吧”等,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否则会适得其反。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年龄、场合等具体情况,应付方式各异。

⑦对方要找的人不在时,要记下其电话、姓名、以回电话。

⑧在办公室里接私人电话时,要尽量缩短时间,以免影响其他人工作。

3、学校制度文化:包括制度条例、岗位职责、守则公约等;在由外化向内化的过程中,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力量。科学完善的管理

3常规是办好一所学校,形成特色风格的保证。

但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把它写在纸上,订在墙上,说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是不会起到作用的。

中国不缺少雄才大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者。

关键是把规章制度落实到行动上。

学校之间的差别就是行动的差别。

4、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想理念、团队心理等;

是全体教师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是一条流淌的长河,一个强大的磁场。成为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也会成为一个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之所在。

清华和北大,就是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这两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风格。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学校文化,就培养了严谨、扎实、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学有所成的学生,所以,清华的学生善于搞科研,搞发明创造。清华大学的学生都会认真听讲,做笔记,仔细揣摸所讲的思想内容。

北大鼓励学生思想自由、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所以北大培养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独到见解,对问题的看法与众不同,百花齐放。北大学生听讲学,没等专家讲完,下面不同意见的条子就递上去了,我对你论证的这个观点有意见,哪个观点有看法,如果你不给解答,等你讲完后北大学生就会说,总是要挑出点问题来。所以“五四”运

4动是从北大开始的。学生们有思想,有建树。

这就是不同学校的文化培养了不同风格的学生

三、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

力,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凡是加入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它不仅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而且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会告诉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该怎么做,这是一种无声的潜意识的教育,维护它、爱护它、发扬光大它,就会受到全体成员的尊敬和爱戴,违反它、破坏它就会受到大家的鄙视和反对,所以它有一种使每一个 成员自觉接受的约束力。

四、如何建设学校文化

1、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明确学校的定位,并根据这个定位制定学校短期和中长期规划,如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教风、校风、管理行为、环境建设等。

2、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坚持继承—扬弃—创新的思想,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的因素,进行提炼,使之升华,形成学校特色。创新建立学校新的文化。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可借鉴先进学校文化,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照抄。

4、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常规,形成有力的制度文化。为了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可将学校常规和制度建设作为切入口,要通过对学校全部工作的分解,形成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如环境常规、教师常规、学生常规、教学常规、管理常规等,同时要通过对常规制度的宣传、教育、训练、示范、检查,使制度文化落到实处。

上一篇:如何搞好教学常规工作下一篇:大班美术《我的妈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