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语课程纲要上

2024-04-12

九语课程纲要上(通用6篇)

篇1:九语课程纲要上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一)、识字

1.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写字、释义,会读、会写课文“读一读,写一写”里要求掌握的词语175个。

(二)、阅读(课内)

1、通过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够找出论点,区别论据类型,发现论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论证方法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2、欣赏文学作品(小说、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维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示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背诵优秀诗文33篇。九上16篇:《出师表》、《诗五首》、“课后十首古诗”。九下17篇。

阅读(课外)

4、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本学年阅读《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三部名著,抓住主要内容,写出读书笔记。

(三)、写作

1、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3、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5、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7篇,其他每周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练笔。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能就教材提出的问题,或提出学习的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

二、学科价值

1、热爱并运用汉民族语言文字,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人生的感悟。

2、学习并传承民族文化,在学习运用民族优美语言的前提下,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民族智慧的深邃多元,从而热爱并主动承担起继承与传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关于九年级学生学习问题引起的心理浮躁、激动、不安和放弃现象的分析

随着中考的迫近,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大,心理的负荷也不断加大。因此学生的表现自然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自信型:这部分学生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理想,学习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法得当,学习策略和技巧成熟。各科发展平衡,平时成绩优秀,并且经常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赞扬。

迷茫型: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人数较多,他们在思想上也渴望着升入高中。但由于平时不注重学习技巧和方法,或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平时成绩波动较大,不是很稳定,从而导致他们的思想起伏也较大。

自暴自弃型:这一部分学生也是班主任最头疼的一个群体。他们平时对学习就无多大兴趣,多门课程都经常亮红灯。

2、学习语文的情况分析 爱读不爱写,爱听不爱说

读:大多数除了课本不爱读

课本以外的都爱读

写:20多人较喜欢写作,20多人难以动笔,其余学生被动写作 听:多数人能做到文明、耐心倾听 说:能有条有理用简洁的语言发表自己思维所得者居约三分之一,约二分之一的人金口不开,其余学生居中。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成绩不理想.四、学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六个单元,共25课。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内容是对大自然的赞颂。

第二单元是名家名作阅读,我们可以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

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第四单元是阐述求知问题的议论文。

第五单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单元,学习时要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第六单元是历史著作方面的文言文,学习这个单元必须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文言词汇,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先秦诸子散文单元,学习时要使学生体会到先秦诸子散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和艺术特色。要强调朗读和背诵。第六单元是历代传诵的古代诗文名篇,须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文言词汇。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20首。(九上和九下)

名著导读:《水浒》、《傅雷家书》及培根随笔

附录:《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

五、课程实施规划 诗歌 第一单元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

3、能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4、赏析、品味语言

1《沁园春 雪》

2《雨说》3《星星变奏曲》4《外国诗歌两首》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本单元是现代诗歌,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朗读比赛 字词、文学常识过关 文言文(第一阶段)六单元

1、熟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2、了解史传散文,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1《陈涉世家》22《唐雎不辱使命》23《隆中对》24《出师表》25《词五首》单元测试三篇精读,两篇略读。朗读方法和翻译方法的指导 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为主。背诵过关 单元检测 听写注释

议论文第二、四单元

1、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2、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能够掌握三要素,区分论点与论据。

3、练习分析议论文的能力。5《敬业与乐业》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7《傅雷家书两则》8《致女儿的信》13《事物的正确答

案不止一个》 1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短文两篇》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篇精读,两篇略读。

教法:讲解法,讲解议论文的知识。学法:对比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重阅读和思考,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重合作,议论文较难懂,充分发挥四人学习小组的作用。做一些中招的试题。字词、文学常识过关

过程性评价:作业、组内互评;

议论文拓展文本 《君子之交淡如水》 《坚持<一件事>原则》 《平视》

《心灵百叶窗》 《凡事皆有度》 《学会转身》 小说

第三、五单元

1、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2、品味小说语言;

3、会分析人物形象。

4、初步学习鉴赏古典小说的方法; 9《故乡》10《孤独之旅》

11《我的叔叔于勒》2 12《心声》 17《智取生辰纲》

18《杨修之死》

19《范进中举》

20《香菱学诗》

1单元测试小说单元是学生最喜欢的,以默读为主。尊重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重情景的设置、故事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向往之情。

字词、文学常识过关

小说拓展文本

《翻浆的心》

《童年》

《榜样》

《应聘》

《那年冬天好大雪》

文言文(第二阶段)九下第五单元

1.能熟练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2.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3.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他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百家争鸣

《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两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2 单元过关首先要加强诵读 重视背诵、名句积累 拓展一些传统文化

1.过程性评价:作业、组内互评;

2.:单元测试(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九下第六单元

1.能熟练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中心内容。

2、抓住中心事件,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相关表现,品悟人物形象; 3.理解作品主题,4.梳理各课的文言常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21.曹刿论战(3课时)22.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23.愚公移山(2课时)24.诗经两首(2课时)单元测试(1课时)

6.综合性活动: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1课时)单元过关要求学生在上课熟读课文。

注重小组的合作: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联系旧知,摘取相关语句,分类梳理文言常识。1.过程性评价:作业、组内互评;

2.终结性性评价:单元测试(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

六个综合性活动

(板块展示

分阶段实施)综合性活动

1、依据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分组实施。

2、展示交流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1、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2、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演讲

微笑着面对生活

3、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青春随想

4、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好读书读好书

5、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 学习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6、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过程性评价:

活动参与、表现、自评、组评、师评 写作

一、结合本期综合性活动和写作课程目标,拟定如下12篇题目,进行议论文和记叙文训练 《一种声音》 《陪伴》

《想看见你的笑》 《传递——》

《——并不平凡》

《——不普通》 《雨的诉说》、《好读书读好书》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 《守护诚信》

《生起心中的太阳》 《说真话》

二、其他每周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练笔,题目不定。课外古诗词 古诗词背诵

通过反复诵读,能够背诵这些诗词,正确的默写其中的名句。结合课下注释,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课外古诗词背诵》20首

自学为主

课下小组互查

早读检查背诵

默写检测 名著导读

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简要的概括名著的内容,说出名著的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作品有独特的感受。《水浒》 《培根随笔》 《傅雷家书》

(课外阅读

课内测试1课时)摘抄精彩语段 写读后感

写作文“我眼中的------” 过程评价:摘抄、读后感等。名著中考题检测。

七、过程评价

1、今天我听课的效果是能听懂,能复述还是能教别人?

2、今天我与大家口语交流的层次水平是用词达意,语句连贯还是条理清晰?

3、我今天朗读的层次水平是字音准确,语句流畅还是感情充沛?

4、今天我写的是课堂笔记,课后收获还是生活随笔?

5、我今天积累了3——5个生字词吗?我达到的标准是读准字音,准确抄写还是规范默写?

6、我今天积累了2——4个成语吗?我达到的标准是了解,理解还是运用?

7、今天我背诵了一句,一段还是一篇(一首)?今天我背诵的层次水平是基本流畅,滚瓜烂熟还是准确默写?

篇2:九语课程纲要上

学校名称新密市超化镇第一初级中学

教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适用年级九年级上期

总课时90课时

设计者李素娟

设计日期2012年8月22日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特别是日益迫近的中考,思想、心理、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促进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从总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爱好语文学习,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能大胆展示,小组内讨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写文章中心不明确,词不达意,详略不当,2、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3、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及其他资源的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三、课程目标:

1、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会读、会写课文“读一读,写一写”里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通过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够找出论点,区别论据类型,辨析并理解论证方法及作用。了解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作用,能用摘录文中关键句或根据提示等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

3、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用自己的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背诵优秀诗文,九上16篇:《出师表》、《诗五首》、“课后十首古诗”。

4、能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本学年阅读《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三部名著,抓住主要内容,写出读书笔记。

5、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力求做到有理有据。

6、能依据问题制定研究主题和研究计划,能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并筛选信息。在讨论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课程内容

文言文(第一阶段)

第六单元

单元

1、能熟练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2、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能正确的默写文中的名句。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

21《陈涉世家》322《唐雎不辱使命》2

23《隆中对》224《出师表》3

25《词五首》3单元测试2

诗歌

第一单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重音和韵律。

2、反复朗读诗歌,找出诗人选取的具体形象,体会其传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思想意蕴,能品味诗歌中关键词句的精妙。

1《沁园春雪》12《雨说》

13《星星变奏曲》14《外国诗歌两首》1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2

议论文

第二、四单元

1、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含义深刻的词句。

2、通过阅读课文,能根据议论文知识分析不同文章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理解议论文的严密逻辑和思辩特点。

5《敬业与乐业》2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1

7《傅雷家书两则》28《致女儿的信》1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15《短文两篇》2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

小说

第三、五单元

1、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2、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抓住人物特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朗读文章,分析体会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揣摩小说语言的特点。

4、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9《故乡》310《孤独之旅》1

11《我的叔叔于勒》212《心声》1

17《智取生辰纲》218《杨修之死》1

19《范进中举》220《香菱学诗》1

单元测试2

六个综合性活动

1、能够依据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并分类整理。

2、在展示交流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课外古诗词

1、通过反复诵读,能够背诵这些诗词,正确的默写其中的名句。

2、结合课下注释,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

名著导读

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简要的概括名著的内容,说出名著的主要人物及相关情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作品有独特的感受。

五、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和学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利用学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手段

1、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2、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语文研究性小组,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落后同学的帮助。营造出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3、每周至少两次练笔(读书笔记,作文),通过作文指导课,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六、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当堂进行评价,可通过提问次数,背书卡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2、在学校积极与班主任交流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校信通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3、认真组织综合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4、利用小组长进行过程评比。

(二)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检测,通过期中等阶段性抽测,以获得学生知识的储备。基础字词,诗词背诵,语段分析,写作训练等。

2、进行至少一次基本功展示,如我是小小书法家——硬笔书法比赛。

3、进行一次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笔记展评。

4、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即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覆盖面广。

2、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3、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

篇3:九语课程纲要上

一、课程纲要撰写的意义与价值

课程纲要相当于一门课程的设计蓝图,对于课程开发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就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课程纲要撰写而言,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它能为纲要撰写者提供规划和设计的作用,帮助其系统思考本门教研活动课程中所应该达到的目标、所选择的内容、实施方式和评价方法等,避免教研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二,它能为教研活动的其他参与教师起到导向和沟通作用,明确本门教研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把握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明晰具体实施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向纲要撰写者提供反馈意见,并对纲要文本进行二次修改与开发。第三,它有助于学校对教研活动课程进行纲要审议与管理,避免课程管理的行政化与形式化倾向。

二、课程纲要的内容要素构成

课程纲要是以提纲的形式一致性地呈现一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的文本。教研活动课程《课程纲要》的编制是对“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基本规划,它试图一致性的回答下列四个问题:我想把教师带到哪里去?基本的素材或活动是什么?我怎样带他们去?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基于此,尽管课程纲要的撰写体例并不苛求统一格式,但是为保证课程纲要内容要素的完整性,需要将如下五大要素纳入课程纲要的内容组成部分:

1.背景分析。教研活动课程化意味着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指向,而不是对日常事务的随机处理或操作,这就需要从政策诉求、学理依据、教师需求分析、现有基础和条件四方面入手探索教研活动课程化的主题确立依据,以此为各门教研活动课程做好综合全面的背景分析。

首先,政策诉求囊括了国家、上海市、所在区县、学校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对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围绕它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开展教研活动课程化建设,从而提升其现实意义。比如,上海市某学校的教研活动课程《基于课标的小学低年级数学学科评价方案的实践与研究》的背景分析一栏中就提到了上海市教委下发的《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意见》,这就是考虑政策诉求的表现。

其次,就学理依据而言,虽然教师们所承担的学科或学段不一样,但在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内容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根据顾泠沅教授的研究,教师发展指导的内容具体包括:学科一般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学情分析、任务设计、过程测评和行为改进六个方面。之后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指导中,内容分布依次为教学改进(46%)─任务设计(31%)─学科一般知识(10%)─教学理论知识(7%)─学情分析(4%)─过程测评(2%)。不仅如此,顾泠沅教授还提出了教学指导的四种水平:一般通识讲评、估计问题然后讲评、教师提问后的针对性讲评、探究式的平等讨论(详见表1)。

再次“,教师需求分析”也是背景分析中十分关键的考量指标,可以借鉴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分析模型开展针对性分析,比如SWOT模型(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针对教师发展指导的六个方面,让教师就各个方面所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做出分析,以便厘定自身在哪一方面是首先需要着力的,从而确定这一方面的教研主题。再比如教师需求分析的OTP模型(Organization-Task-Person),从教师所在的组织需求、教师所面临的任务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特征三个方面厘定教师的学习需求。

最后,“现有基础和条件”考虑的是在此之前教师是否思考过教研活动课程化的相关主题,是否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具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条件支持等。

2.课程目标。美国课程理论专家Eisner认为,课程目标包括教学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两者共存于课程实践中,但两者需要不同的课程内容、实施及评价过程。传统教研活动更强调教学目标,即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技能,是规定性的;而教研活动课程化则更为强调表现性目标,强调教师描述在教研活动中的“际遇”,指明教师将在其中作业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或将要从事的任务等,但并不制定教师将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么,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表2以高一物理学习自反馈系统开发的教学目标与表现性目标为例,阐述两者差别)

清晰、规范地表述课程目标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课程目标的续写方式坚持“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内容(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行为程度(Degree)”的ABCD模式。其中就教研活动课程化而言,行为主体都是参研教师,所以可省略不写。而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则视具体目标而有所区别。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全面的背景分析基础上,综合考量政策诉求、学理依据、教师需求分析和现有研究基础,同时保证其与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此外,课程纲要的撰写者需要基于此有意识地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等尝试建构有自身特色的教研活动课程内容,保证其校本性、特色性与科学合理性。一般来说,教研活动课程的第一课时都是课程纲要的分享过程,以此为契机使参研教师就课程纲要“发声”,彼此之间互动协商的过程。同时,需要保证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比如工作坊培训的方式可能需要半天的时间讨论一个主问题及附带的若干子问题,不能强求内容的无限膨胀,而要保证时间合理利用率。

4.课程实施。有别于传统的直接讲授式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课程化的课程实施过程可以视为参研教师在当下的教研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课程教育经验、激发课程教育智慧的过程,借鉴“行动学习”这一能够“达成个人和组织在认知、行为和心智模式上的根本转变”的学习模式,探索教研活动课程的实施方式,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其基本要素包含六个方面(见图)。在“教研活动课程化”中,通过头脑风暴法、团队列名法和画鱼骨图等方式充分暴露教师观念,深入展开小组研讨和问题分析,并鼓励教师在行动中加以验证和巩固,在作为催化师的研究人员的引导下,不仅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实现参研教师行为方式和心智模式的根本转变。

5.课程评价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效果需要检验标准,可以从结果层面(教师的心理或行为是否发生积极的变化,占60%)、反应层面(教师是否满意,占30%),以及管理层面(教研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方案完成,占10%)建构教研活动课程的评价标准,探索教研活动课程评价的具体评估方法。在充分学习第四代评价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把评价视为所有人共同建构和协商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所选择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均需保证其与课程目标、实施方式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同时,由于参研教师的成长是教研活动课程化实施效果的核心指标,因而表现性评价将成为考核参研教师在教研活动过程中具体表现的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遵循“拟定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制定与利用评分规则——开展评价”的实施步骤,以揭示教师行为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积极变化。此外,课程纲要中的评价部分还需要包括合理清晰的成绩结构及来源,明确清楚的补修政策等。

参考文献

[1]俞宏毓,顾泠沅.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研究报告[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2]顾泠沅,朱连云.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预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2(8).

篇4:贯彻纲要精神尝试游戏课程

【关键词】 区角;数学;音乐;游戏;幼儿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广大幼儿教师顺应时代改革潮流,树立“以幼为本”的教学新理念,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大胆尝试区角活动以及数学、音乐等课程的游戏化,激发了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凸显了幼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效果事半功倍。所谓课程游戏化,并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实施活动,而是在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的基础上,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活动中去。正如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注重课程游戏化的灵活应用,充分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将教学目标隐含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之中,具体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区角活动游戏化——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所谓区角游戏就是幼儿在游戏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它主要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美工区、音乐表演游戏区、语言图书阅读区和科学发现区等。其中,通过合理应用角色游戏区,能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人际关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协商、合作等友好交往的技能,有效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情感,合理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如果灵活应用好好积木区,那就可以拓展幼儿的空间思维,初步感知基本形状与数量关系,帮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创新视野。如果用好语言图书阅读区,既培养了幼儿说、听、读、写的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幼儿逐步养成说、听、读、写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数学领域游戏化——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精神

数学属于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幼儿学习数学是自身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但数学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因此,我们只有把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紧密的结合起来,并合理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游戏之中,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抓住两个“结合”:

1.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创设数学游戏。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日常生活活动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许多家长期盼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我们只有把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譬如:幼儿在吃点心的时候,我就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让可口的大饼“变魔术”,即让孩子们观察大饼由大变小的过程,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椭圆形,一会儿变成方形……。在幼儿吃大饼的活动环节中,让他们不仅体验到吃的乐趣,而且初步认识各种图形的形状,从而培养了幼儿开动脑筋思考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2.结合幼儿身心特点开展数学游戏。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活动时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尤其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心不在焉,注意力往往不能一下子集中起来。在一次观看魔术表演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津津有味地观看精彩节目。事后,我颇受启迪,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尝试开展游戏化活动,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诸如将各种大小不同的几何物体进行辨认性复习时,就刻意用比较夸张的动作将各种图片藏到背后,并大声说:“一、二、三,变、变、变!”此时,孩子们都睁大眼睛静观变化的结果,注意力高度集中,活动效果尤为显著。

三、音乐课程游戏化,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孩子一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喜欢音乐的,假如我们在音乐活动中适度渗透相应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在音乐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游戏化的方式:

1.插入式游戏,引人入胜。 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适时、适度插入相应的游戏活动,以利提高教学的效果。譬如,我在执教《乔尼用一个钉锤干活》这一活动时,在大部分幼儿初步会唱的基础上,就安排了三个小游戏:①让幼儿装作神秘的样子,采用说悄悄话的方式来演唱;②让幼儿把自己看成乔尼,在帮助父母干活受到表扬情况下,采用欢快的声音来歌唱;③让幼儿想象乔尼忙碌一天后又累又饿的情形,采用缓慢较粗的声音来学唱。类似系列化的表情游戏,能使更多的幼儿乐此不疲。

2.串连式游戏,生机盎然。所谓串连式就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而每一个游戏都有需要重点达成的教学目标。譬如,我在执教打击乐《拔根芦柴花》中,就进行了“看动作拍节奏”的游戏:我先做擦玻璃的动作,幼儿立即拍出相应的节奏;我又模仿切菜的动作,幼儿就用小木板打出相应的节奏。这些小游戏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欢乐的情怀,学习兴趣倍增。

3.融合式游戏,其乐无穷。所谓融合式就是把整个音乐活动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游戏。一旦游戏结束,幼儿会从中获得相关的有益经验,高效达到教学目标。譬如,我在组织幼儿参与歌唱活动《伸伸转转》时,就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学做木偶人”的游戏来完成:先让幼儿通过熟悉的语言游戏《木头人》来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幼儿按照相关要求学做木偶人,初步识记歌词,掌握歌曲节奏,然后在新的语言游戏中学唱歌曲,最后高效达成活动目标。

篇5:音乐三年级上 五线谱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音乐

课程类型: 五线谱

教材版本: 人民音乐出版社

适用年级: 三年级

课 时: 32

设 计 者: 陈楠

一、指导思想(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年段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

1、审美感知素养

(1)审美感知,即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在审美的过程中要将音乐放置于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去理解,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只是用听觉来进行审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要会“听”。老师需要通过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习惯,利用具体的音乐来分析音乐的美,在每节课堂中带领学生从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音级等各个音乐要素中,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变化,这就是在音乐课堂上打造学生“听”的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2、艺术表现素养

(1)艺术表现,是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如果表演者不能准确地把握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内涵,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就不具备音乐艺术素养,那么也无法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力。

(2)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要会“动”。在音乐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走进音乐、利用身体的律动融入到音乐之中。例如在节奏节拍的学习中,让学生做一些行走、舞蹈甚至是拍手跺脚,其实都是对于音乐的一种体验,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3、文化理解素养

(1)文化理解,是音乐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音乐学习者最需要去理解且欠缺的一点。它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强调各民族之间的音乐都是平等的,需要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

(2)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要会“想”。学生对于音乐的文化理解学习,不能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资料的翻阅,而是要学会“想”,只有自己思考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翻阅资料,查阅作品的作者和写作的年代背景,才能对于音乐的表现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标准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年段目标:三年级

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置,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1.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2.培养音乐感受与欣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3.能自信的、有表情的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

4.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横向、纵向前后联系,凸显所教内容对育人的关键或独特价值)

本册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打破过分强调专业性的学科体系,从面相学生与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设立必要的音乐学习领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力、兴趣与需要为出发点。

三年级教材共分8个单元,也是围绕“儿童生活”、“热爱祖国”、“生活音乐”等编排的,还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相关的文化内容。

由于学生还处于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的实施:

1.愉悦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学习,都要使学生学得快乐,使他们能兴致勃勃,主动积极的投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的活动中去。

2.艺术性:在教学中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本学期在上课同时我要注意加强巩固音高概念、巩固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乐理知识。教材中的律动和舞蹈较多,应注意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节奏甚至歌词,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自编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情分析(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分析所教学生的学情,明确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一定的课堂常规,对音乐的感受力,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有表情的歌唱,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的能力。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模仿: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动,并适当的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体验:完整而充分的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3.探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即兴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

4.合作: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

5.综合: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渗透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更好地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和独特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

2.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

3.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初步识别不用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

四、教学目标(梳理前后联系,抓住本册重点)(学什么?)

1.演唱:

(1)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

(2)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的独唱或参与齐唱;

(4)能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5)能够背唱4-6首歌曲。

2.演奏:

(1)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2)能够用打击乐器表现一定场景。

3.综合性艺术表演:

(1)能够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

(2)能够配合歌曲、音乐用身体做动作;

(3)能够与他人合作创编简单的律动、集体舞歌表演等。

4.识读乐谱:

(1)复习简单的节奏符号,并能创作简短的节奏;

(2)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5.创作实践:

能够运用线条、色块或手势,来表现声音或音乐。

五、课程评价设计(学得怎么样?)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定性述评是一种描述性的质的评价。主要适用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维度,难以具体置化的一些内容。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对实践活动的参与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音乐的听赏感知,集体合作完成的清唱演奏及编创活动等,可以用较为准确的评述性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置化评价。如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程度,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背唱歌曲及演奏歌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皆可作定量测评。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学生的自评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可运用“音乐成长记录册”形式记载学生的自评,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同学间的互评可采用分组演唱演奏会、音乐才艺或创意展示等形式,在观感交流中相互点评。教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音乐成长记录册”上的评语,以及通过音乐聆听分辨、现场演唱演奏等形式所作的评价,是进行他评可以选用的有效形式。

“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通过“班段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学生的演唱、演奏、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激励的目的。

六、教学实施路径及方法(怎么学?)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的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并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2.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应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服从于教学目标,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体现,同时应明确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

3.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关注教案本身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也应有必要的教师传授;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也应当有适当的接受性学习,倡导合作学习,也要注重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

4.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5.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试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善于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音乐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进度计划

日期

教学内容

日期

教学内容

9.1—9.7

《捉迷藏》《鲁冰花》《小毛驴》

9.8—9.15

《小小牵牛花》

钢琴la独唱

9.16—9.22

《我是人民小旗兵》《草原上》

9.23—9.30

《我是草原小牧民》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10.8—10.15

《单簧管波尔卡》《同伴进行曲》《噢!苏珊娜》

10.16—10.22

《美丽的黄昏》

单簧管、轮唱

10.23—10.30

《浏阳河》《北京的桥》《原谅我》

11.1—11.7

《放牛山歌》

二分音符、乐段、乐句、古筝

11.8—11.15

《童年的回忆》《妈妈宝贝》《小船》

11.16—11.22

《北京四合院》

全音符、音名、唱名

11.23—11.30

《乒乓变奏曲》《维也纳的音乐钟》《留给我》

12.1—12.7

《老爷爷赶鹅》

音乐中的速度

12.8—12.15

《天鹅》《夏》

12.16—12.22

《我爱雪莲花》

四分休止符 do’re’

12.23—12.31

学吹竖笛

1.4—1.11

《牧民新歌》《丰收》

《马兰谣》

1.12—1.19

《桔梗谣》

篇6:九语课程纲要上

关键词:1923年,中小学图画教学,课程纲要

我国中小学图画教学起步较晚, 清末年间颁布的癸卯学制可以说是民国时期中小学图画教学的起源。早在1902年, 张百熙就在《进呈学堂章程》中提出“中小学均应开设图画手工课”, 开始引起人们重视。1903年, 张之洞在《奏进学堂章程》中倡议“高等小学堂一、二、三、四年级图画课每周两堂”, 图画课程以随意科目的性质被正式纳入教育体系中, 并成为其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时几何形图案教学只是图画教学中的一小部分, 而且仅仅是以几何画、用器画的课程形式存在, 但却成为我国最早训练几何形图案课程的前身。

民初的学校教育沿用清末学制, 有些规章和内容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因此民国政府针对中小学教学, 分别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施行规则》, 将图画课列为教科科目, 并由专科教员教授。从法令可以看出, 中小学图案教学内容与癸卯学制基本一致, 其培养目标是“使儿童观察物体, 具摹写之技能, 兼以养其美感”, 同时也可窥见其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例如, 《小学校令》规定:初等、高等小学在排课之时, “遇不得已时, 可暂缺手工、图画、唱歌之一科目或数科目”。

20世纪20年代以后,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发展, 民主科学精神的宣传, 新型知识分子的增加, 特别是留学生学成归来后将西方教学思想传播到中国, 教育界掀起一股向西方教育学习的热潮。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俞子夷等人都对新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 例如, 蔡元培提出, 探究教育之归属与地位, 厘定教育之宗旨与方针, 这是教育改革的基础与根本。这一时期欧美的教育理论、学校制度与教学法均被系统地输入, 对当时的中小学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取法的重心, 开始从日本转向美国。美国的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实用性, 与生产领域、社会生活的结合比较密切, 容易与当时我国社会对教育的普遍希望产生共鸣。这些都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的中国由于旧学制的思想根深蒂固, 造成本身教育上的缺陷, 外加袁世凯复辟称帝, 提出恢复封建的“法孔孟”、“读经”等教育内容, 因此, 改革学制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 1923年6月,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颁布了《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 其中在《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中将的“图画”课改为“形象艺术”课, 而在《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中仍然以“图画”课著称。与1912年颁布的图画课程纲要相比, 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纲要的学习领域逐渐扩宽。这说明, 当时的美术课已不是一门单纯的技能课, 它同时也强调了审美的教育作用。

1923年新学制制订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图案教学实施领域进行了细化, 将其分为欣赏、制作、研究三个环节与步骤, 并制定了较为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环节中, 它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操作和选择, 并且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提出了不同阶段的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中, 它将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次课标改革对我国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比以前的学制, 1923年颁布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在图画教学方面的规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从图画教学内容上看, 教学内容更加详细, 教学内容的顺序分年逐项排列, 教学方法也更加周到详明。例如, 《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对不同学年的欣赏内容作了明确的要求:第一、二学年, 要求欣赏“比毕业最低限度中的鉴赏一项, 缩小范围, 注重各种表示幼儿动作和描写植物动物的作品。”第三学年, 则在此基础上“加风景片、名胜图。”第四学年, 欣赏“建筑物的式样和装饰, 以及各种绘画。”第五、六学年, 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画片可加入各种描写工作的当代画家作品。”同时, 教学内容不单单有“欣赏”, 还包括“制作”和“研究”。

其二, 图画教学主要以“基础图案”、“用器画”图案教学为主, 基础图案较为注重装饰纹样, “用器画”依旧侧重几何形纹样。例如, 《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规定传授“几何图的意义种类, 制图上的规则、图案画的意义及种类、建筑和历史、物的面和质 (粗, 滑, 透明, 不透明) 等”。实技练习包括“几何形体及一切人造物的描法, 叶的描法, 花的描法”等。

其三,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论,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法。例如, 《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 “启发儿童艺术的本性, 增进美的欣赏和识别的程度;陶冶美的发表和创造的能力;并涵养感情, 引起乐趣。”《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提出教育的目的是, “增进赏鉴知识, 使能领略一切的美;并涵养精神上的慰安愉快, 以表现高尚人格;”“练习制作技巧, 使能发表美的本能;”“养成一种艺术, 而为生活之助。”

在1923年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 刘海栗、俞寄凡、宗亮寰等人对图案教学的规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对于图案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课程标准的起草, 其中《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由宗亮寰起草, 《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由刘海粟、俞寄凡、何元、刘质平起草。新课程标准设有让学生了解工艺图案的特点, 如在《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中, “实地观察要求学生参观美术展览会, 工艺展览会等, 以研究现代的作品”等相关内容, 应该与当时刘海粟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有关。该纲要提出, “理论教授, 和实际联系的并立施行, 可说是技能教授上不可移动的原则, 而实地观察, 更不得不和二者并行。因为只有理论教授, 而没有实地观察, 则学者难于记取, 必成空论之弊;一方面实地观察, 一方面实技练习, 则便于取法, 易于发表, 定能得事半功倍之效。”由此可以看出, 刘海栗对图案的理解和认识在该课程标准的制订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后的课程纲要均是在1923年的课程标准纲要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20世纪20至30年代, 是我国中小学图画教学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一期间, 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家们, 通过对西方教育体系的考察及研究,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制定了一整套适合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同时形成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教学方式方法, 创造了这个时期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最高成就, 为稳定后的中国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打下了框架。但由于它是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 因此, 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制定教学标准时照搬外国模式, 造成与中国实际不符。各国学制之所以能在该国取得成功, 是各国教育家长期摸索实践的结果。民国许多教育家都有国外留学的经验, 他们在制定教学标准时照搬外国模式, 虽然避免了许多周折, 但生吞活剥, 势必会有许多内容与中国实际不符。

二、中国封建传统根深蒂固, 有一种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教育氛围, 较难接受外来文化。因此,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学制, 要在中国全面推行都很困难。再加上民国时期政府腐败,

浅谈现当代音乐教育

宿鹏浩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在流行音乐, 超女, 追星铺天盖地的今天。在这样的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如何摆脱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让人们真正的了解音乐, 感触音乐。在音乐教育这样一个概念日益淡薄的今天, 我们要重申音乐教育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让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 重新认识。什么是音乐教育。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终身音乐教育

绪论

在我阐述音乐教育的观点之前, 首先希望大家明白什么是音乐。音乐对于人们的影响。明白了这些, 你便可知道学习音乐, 以及音乐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音乐

在中国历史上, 曾经选拔人才, 要求学子们熟读四书五经。时光再往前追溯。在中国历史上被熟知的四书五经其实被遗失了一部。为《乐》。

自古以来, 音乐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先秦典籍《礼记》里有一段对于音乐的文字, 记载着古人对音乐的见解。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而乐之, 及于戚羽旌。谓之乐。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也曾在公元前四世纪, 对音乐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 音乐来源于人的心灵的智慧和善良, 所以音乐能够深入人心, 美化人的心灵。

美国的“现代音乐研究开发计划 (CMP) ”中, 关于音乐的定义是:“音乐是按时间组织起来的音响和沉默。” (1) 这个对于音乐的定义和英国音乐学者J.布拉金克不谋而合 (2) 。可以想像一下, 对于专业学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或者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定义, 取得了一方面的认同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更何况是无意中的不谋而合。当然这也存在着与之相反的反对的声音。美国学者J.墨塞尔 (J.Mursell) 在他的《音乐教育中的人的价值》一

军阀割据, 经济落后, 民不聊生, 致使教育政策很能在全国得到真正普及。

三、缺少专业的艺术人才, 以及系统的艺术培养教学机构。虽然有很多学者去国外研究学习艺术, 但由于保守势力顽固, 致使其制定的标准很难实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艺术美学与人们的生活亦相隔甚远, 因此, 推行起来就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 通过对1923年的《小学形象艺术课程标准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的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等方面都已基本形成体系。当时基础图画教学非常注重学生掌握图形的基本造型规律及运用图案的技能, 并把对图画已经拥有的改进成果及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致使我国中小学图案教学有了长足的进步, 虽然在实施中仍有脱节情况的存在, 但这并不影响中小学图案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教学实践, 人们逐步改变了以往对图画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国时期制定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标准对以后中小学图画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书中, 对于音乐的定义是这样的。音乐是作用于人的, 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而存在的辉煌的事情。 (3)

19世纪末, 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利克 (Hanslick) 说:“音乐是声音的运动形式。”这个观点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一直被广泛的学者所认可。

关于音乐的定义, 似乎无法去归拢。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 无法对音乐这一事情让人们在观念上达成一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音乐也在变化发展着。根植于不同社会文化传统而发展起来的音乐, 呈现其多种多样的形式。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在花费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学习音乐, 研究音乐。他们所得出的经验, 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理念, 无疑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以上对于音乐的定义, 是我在众多书籍里面精调细选的。

在我阅览书籍的时候, 我总是在想。观念中的定义和理解, 是那么无穷无尽的。然而音乐这一事情, 我想也许可以抛开这么多繁复的学术观点, 从另一个方面去解释它。或者称为解释都过于牵强。感性上的很多东西, 是让我们去会意和感悟的。那些对于音乐的定义, 至今人们依旧对它争论不休。但事实上, 音乐在人们心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很多程度上又是那么的相似。

二、音乐的作用 (音乐带给人们生活的一些影响)

上一篇:二年级家长会经验交流下一篇:探伤工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