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基本规章制度

2024-04-08

组织部基本规章制度(精选8篇)

篇1:组织部基本规章制度

组织部基本规章制度

工作分配以及工作安排:

1、每个学期第二个星期收齐该学期应缴纳的团费。(每个团员1.8元)

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由二年级的部委收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团费,四年级的团费由部长和副部长去收,一年级军训结束时,由一年级的部委收齐一年级的团费;第二个学期,由一年级的部委去收一、二年级的团费,二年级的部委收三、四年级的团费。收齐团费之后,汇总到部长处,然后平均分开两份,一份交到学工办,另一份存入中国银行。

2、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每个月写一篇团员日记,三年级的学生每两个月写一篇。(具体的收发时间由组织部拟定)

一年级的部委收集一、二年级的团员日记,而二年级的部委收集三年级的团员日记。

3、当校团委下达例如团日活动、教评活动或者基层团干统计等活动时,各班团支书必须全力配合,倘若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要求各部门支援人手,具体要求由具体情况解决。

4、每个学年的第一个学期与信息部协办“知识竞赛”,第二个学期举办“团员日记多媒体软件设计”。

“知识竞赛”由信息部负责出题和多媒体的制作,而我们部门负责借场地和道具,还有就是和信息一起安排节目和策划。借场地和刀具都分开来,一个二年级和一个一年级的搭配。

“团员日记多媒体软件设计”由当次的计划决定。

5、每个学期初召开一次团支书会议,每次会议召开前,要求团支书将该支部的团员人数报上来,更新我学院的总团员人数。

6、每个活动都要写计划、总结。(包括上交时间的范围)

在举行活动前,召开部门会议,收集建议,然后每人将自己的建议写成计划,汇总到部长处,最后才出一份上交的计划。总结同上。

评定规则:

1、每次开会不能迟到,最好能够提早五分钟到达;如果不能按时到达要提前向部长说明原因;如果不能来开会,要提前跟部长说明原因,并请假。

2、每次开会要带笔记本,做必要的笔记。

3、当分配到任务时,不能无理拒绝任务;如果有正当的充分的理由,要向部长报告,并写成书面申请,等部长同意才能不接任务。

4、在举行活动时,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如要离开,必须向部长提出申请,等部长同意以后方可离开。

5、在学习成绩方面,不能有多于两科不及格。

篇2:组织部基本规章制度

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支持“两新”组织法人正确行使经营决策权。

二、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四、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两新”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五、积极服务“两新”组织,引导和监督“两新”组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守法诚信经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两新”组织发展。

六、关心“两新”组织发展,定期向“两新”组织提供调研情况,积极引导和发动广大党员职工提合理化建议,为“两新”组织发展出谋献计。

七、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维护国家、“两新”组织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两新”组织和社会的安定稳定。

八、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

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工作职责

一、结合本“两新”组织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认真传达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并提出意见交党员讨论。如实向上级报告贯彻执行情况。

三、确定集体会议议题,并提前通知参会同志。充分发扬民主,并集中集体智慧,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会议决议。

四、深入广大党员和职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检查党组织工作计划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按时向党的委员会、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

六、善于听取和正确集中各方面的意见,积极支持各位委员和同级行政负责人的工作。加强对群众组织的工作指导,并支持他们依照各自章程独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

一、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

二、每月(或每两月)召开一次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会议,讨论和研究本级党组织的重大事项,向企业决策层提出生产、发展方面的重大事项的建议和意见等。

三、每季度(或每半年)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讨论研究支部重要议题。

四、党员数在6人以上的根据情况可建立党小组,每月(或每两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议。

五、每半年安排党员接受一次党课教育。

六、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支部书记和委员除了参加党小组党员民主生活会之外,还要参加支部委员会的民主生活会。

七、适时组织党员开展灵活多样、严肃活泼、注重实效的各类组织活动。

八、各类组织生活要做到有记录、有总结,档案资料齐全,并加强信息上报工作。

发展党员制度

一、发展党员要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个别吸收原则,切实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二、要把发展党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会议,研究讨论党员发展工作,制定党员发展计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三、申请入党的对象,首先向党组织写出书面申请,填写入党志愿书,由本人选择或组织指定2名正式党员作入党介绍人。

四、建立专门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档案,重点以35周岁左右的骨干为培养对象。

五、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吸收预备党员之前,要将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六、党组织每半年听取一次预备党员的工作思想汇报,并进行讨论和反馈。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后,及时讨论其转正,不得拖延。

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一、年初要制定党员培训教育计划,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学习大会,学习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和各种业务知识、时事政治、观看电教片等。

二、针对党员的思想实际,每年至少进行两次党课教育。

三、每年年底召开一次党员组织生活会,对照党员标准,检查总结自己在学习、思想、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四、每年至少举办两次(或一次)实用技术培训班,使每个党员掌握本职岗位所需要的工作技能。

五、建立党员活动室,定发党报刊,开展电化教育。

六、认真做好学习记录和考勤工作,做到学前有准备,学中有讨论,学后有总结,并定期和不定期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抽查。组织党员撰写心得体会。

七、适当采取外出集中参观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等教育。

八、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参加上级党组织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

党员联系职工制度

一、通过“一对一”、“一对几”等形式联系职工,帮助职工解决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和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

二、通过密切联系职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向党组织反映职工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三、对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既要按规定向党组织汇报,又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四、热情接待职工来信来访,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及时处理职工反映的问题,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五、结合党员(代表)议事会,定期向党支部汇报联系职工的情况。党支部要定期检查,并总结交流党员联系职工的经验。

六、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要把党员联系职工情况作为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和评选优秀党员的内容之一。

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会议制度

一、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或每两月)召开一次,由书记召集和主持。如遇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或延期召开。

二、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会议应有半数以上委员出席才能举行。在讨论干部任免或推荐人选时,应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才能举行。委员因故不能出席会议,应向会议主持人请假。

三、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讨论问题涉及到委员或其亲属需要回避的,该委员应主动回避或由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在会前通知当事人回避。

四、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应事先进行酝酿和调研论证,充分听取各种意见,然后提交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讨论。议题确定,并做好充分准备后,由书记确定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会议召开时间。

五、召开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会议,应将会议时间、地点、议题及各有关书面材料及时通知到各位委员。讨论问题时提倡充分发表意见,中心突出,观点明确,简明扼要。

六、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会议讨论和研究的主要问题: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决定;向上级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党组织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党员的教育、发展、民主评议、奖惩等事项;讨论并向“两新”组织决策层提出“两新”组织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重大事项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其他需要提交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

八、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问题可以根据其重要性,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表决。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经超过半数委员通过方为有效。

九、要落实专人做好会议记录,收集保存相关资料。

支部党员大会会议制度

一、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或每半年)召开一次,遇重大事宜可随时召开。支部委员会应将会议内容、要求、议程、时间等提前通知全体党员,不能到会的党员需事先请假,不得无故缺席。党员大会必须有半数以上党员到会才能召开。

二、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讨论的问题:支部工作计划;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吸收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表彰先进党员,处分犯有错误的党员;选举支部委员;选举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罢免、撤换不称职的支部委员或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分配上级党组织布臵的任务;支部委员会提交的其他问题。

三、凡属需要提交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一般都应作出决议或决定。支部党员大会由专人对会议的内容做好记录,并归档保存。

四、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选举(表决),必须有党支部五分之四以上有选举(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到会,并由到会半数以上有选举(表决)权的正式党员赞成,选举结果或决议方有效。因外出确实不能到会的,经参会党员举手表决同意,可不计入应到会人数。

五、支部党员大会作出的决议,每个党员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不允许随意发表同决议不相符的意见。

党费收缴制度

一、缴纳党费是每个党员应尽的职责,党员应根据本人收入情况按有关规定按时缴纳党费。

二、生活确有困难的党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支部大会讨论,报有审批权限的党组织批准,可少交或免交党费。

三、党员除按照规定交纳党费外,本人可自愿多交党费。

四、预备党员从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之月起缴纳党费。外出党员未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外出期间应向原所在地党组织缴纳党费。

五、如遇特殊情况,经党支部委员会同意,党员可以委托亲属或者其他党员代为缴纳或补交党费。

七、党费收缴由各支部专人负责,统一收取,专帐登记,定期向上级党组织上交党费,并定期向党员公布。

八、任何人不得借支、挪用或侵占党费,党费管理人员变动时,要按照党费管理的规定和财务制度办理好交接手续。

党员创先争优制度

一、党支部要把创先争优工作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做到年初有规划,实施有内容,有考核,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二、创先争优活动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两新”组织生产经营这一中心任务开展,立足本职岗位,按照党员标准和义务开展争创活动。创先争优评选不搞比例,不搞凑合,要坚持标准,保证争创活动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开展。

三、党委(总支部、支部委员会)委员要指导支部和广大党员认真开展“争创”活动,切忌走过场和搞形式,真正把创先争优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密结合起来,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篇3: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教学方法

一开篇明义, 消除组织学神秘感

人体组织必然存在于人体的某个部位, 虽看不见摸不着, 但它的存在不容置疑。人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这已为学界所公认, 再特殊的组织也是由细胞和细胞之间的物质组合而成, 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组织的分布和其所发挥的功能有关, 其功能和构成它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有关, 细胞功能多与细胞质中所含细胞器有关。因此, 在教学中首先要讲明组织的构成, 讲清构成组织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形态结构, 使学生深入理解, 消除组织学的神秘感。

二紧抓主线, 阐明基本组织的异同点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都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 这是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教学主线, 知识结构安排大同小异。先是一种组织的一般特点, 如上皮组织的一多 (细胞多) , 一少 (细胞间质少) , 三有 (基膜、游离、基底面) 。上皮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它们分完类之后还是组织, 是组织就可以分为细胞和细胞间质, 细胞和细胞间质各有什么分类, 各分类又有什么特点, 按知识结构把各个组织进行填充, 填完结构内容, 方便学生记忆。

三直观生动, 抓住学生兴趣点

高职高专学生大多不是高考的成功者, 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养成和提高。他们大多都已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既有不甘于人后的渴望, 也有“技不如人”而不敢于争先的胆怯。他们比任何人都渴望被接纳、被肯定、被证明“我能行”。教与学是个互动的过程,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存在的价值, 直观生动的讲述比平铺直叙的传授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记忆:如编一些记忆口诀, 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组成即“上皮结缔肌神经”;疏松结缔组织七种细胞即“建成巨大白浆房”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白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 , 变移上皮特点就像生活中的吹气球等等。另外, 他们刚入学对医学充满好奇心和畏难感, 在讲述组织学时可结合临床相关疾病进行讲述, 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只有理解了所学知识, 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信心才能树立起来;只有自我肯定之后, 学习兴趣才能被调动起来。

四融入学生中,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教师作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医学入门之师, 是一年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 其知识结构和讲授方式关系着学生对全体教师及对学校的信任, 其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医学学习态度和习惯。“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教师既要能科学严谨地讲授相关知识和示范各种操作, 又要放下身段真心主动地融入学生群体, 做学生可信赖的朋友。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因考试而学习。也只有这样, 才能构建科学、合理、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 教无定法, 学无止境,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各种方法要灵活应用、有机结合、因材施教、条理清晰、举例恰当、归纳合理、联系紧密、总结精妙, 这样, 才能上好组织学课, 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摘要: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医学类院校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 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为本门课程的开篇, 名词多, 内容抽象复杂, 但它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基础形态学知识, 因此要抓住重点、条理清晰,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医学院,人体四大基本组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窦肇华、吴建清主编.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第六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篇4:组织部基本规章制度

党的组织员制度的基本内核与完善路径

●张书林

党的组织员制度是为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而建立的一项制度。从主体内容上看,党的组织员制度的核心支架是组织员的产生与职责,这也构成组织员制度的基本内核。针对现行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党的组织员制度的主要路径是:组织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锻炼、党委要加大对组织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组织员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组织员工作保障体系、杜绝用组织员编制解决其他干部的待遇问题。

党的组织员制度;基本内核;完善路径

党的组织员制度是关于在地方党委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党委、普通高等学校党委中设置主要负责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党的组织员,以及保证组织员规范有序开展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与程序设计。从党的组织员制度的发展历程看,党的组织员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党的组织员制度最初是为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为党吸收新鲜血液而建立的一种党的组织制度。第二,党的组织员的工作任务包括:既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也要做好相关经验的总结提炼工作。第三,党的组织员制度的发展同整个党内政治组织生活的状况有关,同时它也只能在适宜的党内政治组织生活中发挥作用。第四,组织员在种类上可以分为专职组织员和兼职组织员两种,在类型上可以包括在地方党委中设置的组织员、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党委中设置的组织员、在普通高等学校党委中设置的组织员。第五,党的组织员要由党委进行领导,由党委组织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工作和进行管理。第六,专职组织员职位要专职专用,不能挤占挪用。

实践证明:建立党的组织员制度,培育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业务技能熟练、党务经验丰富的专门组织员队伍,对于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考察、坚持党员标准保证新党员质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都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更加坚定地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员制度,更加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党的组织员制度的内涵与实质,这就要对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党的组织员制度的基本内核

从主体内容上看,党的组织员制度的核心支架是组织员的产生与职责,这也构成组织员制度的基本内核。

(一)选聘党的组织员。我们知道,每一项工作和每一个工作职位都有特定的要求,这些就构成了从事这项工作、担任这一职位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要求。党的组织员只能从那些符合组织员条件的人中产生,所以组织员的产生首先要明确其基本条件。一般看来,能够被选聘为党的组织员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政治思想条件。包括必须善于讲政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业务素质条件。包括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实践经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要特别熟悉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熟悉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熟悉党的组织工作特别是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多年从事党务工作的经历和行之有效的党务工作模式。(3)品格道德条件。包括能够正确行使党组织和党员赋予的权力,严格按照党章办事,坚持原则、作风正派、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善于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批评监督,注重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能够自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借发展党员或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之名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党的组织员应该按照党的组织规则和组织程序,从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优秀党务工作者中选出、聘任和配备。同时,鉴于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程序的严格性、环节的复杂性、工作的繁重性,鉴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常性、动态性、政治性、制度性,为了毫无遗漏、严密地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队伍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党委在专职的组织员之外,还可以聘请一些符合以上基本条件、热心党的组织工作、党性较强的优秀党务工作者或党员干部来担任兼职组织员。这样,实际上是党的专职组织员和兼职组织员共同组成党的组织员队伍。

(二)明晰党的组织员的职责。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粗略地看出党的组织员的主要职责实际上包括三项:全力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协助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帮助做好党员管理工作。

1.全力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展党员工作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入口关,这一关没有把好就等于没有从源头上把好,是容易产生隐患的。而组织员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就是起着把门将和引路人的作用,其职责就是全力做好发展党员各个环节的工作,主要包括:在制定发展党员计划时全面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状况和是否符合条件、是否成熟的情况,指导基层组织按照入党积极分子的真实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计划,并且对基层组织制定的发展党员计划进行审查核实;在实施发展党员计划时,组织员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抓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教育、深入谈心工作,经常性地检查指导计划实施过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处理,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发展计划或个别发展对象;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组织员要按照党员标准严格履行入党程序,做好按规范发展党员的各个环节的工作;组织员在新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完成后,要全面督促检查新发展党员的质量状况,同时协同纪检部门查处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违纪问题,并负责总结推广发展党员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党员进入预备期以后,组织员要全力做好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的审查工作。

2.协助做好党员教育工作。组织员在日常的党务工作中,要协助党的基层组织分析了解党员的政治思想状况,经常调查了解党员队伍的思想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协助做好党员的教育工作,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同时,组织员还负有对基层组织的党员教育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的重要职责。

3.帮助做好党员管理工作。组织员在日常的党员管理工作中,要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了解党员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党的基层组织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同时,组织员还担负着搞好党员组织关系转递和党籍管理等方面的职责。

二、完善党的组织员制度的路径

党的组织员制度是用以发展党员、壮大党员队伍的重要制度。目前全党党员总数达到7600万,这样大规模的高素质党员队伍的形成与党的组织员制度的有效运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凝聚着广大组织员的心血,显示了党的组织员制度的作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党的组织员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瑕,它在运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组织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组织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升不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组织员履行职责、发挥作用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对组织员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组织员工作的日常管理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甚至死角;组织员工作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各种保障措施缺失或不到位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组织员职位有时被当作解决其他干部待遇的一种手段,不能做到专职专用。针对这些问题,完善党的组织员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组织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锻炼。提高自身素质,组织员自己首先要行动起来,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各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锻炼。这就要做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克服和改造自己头脑中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体系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吃透党的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吃透党的历史发展脉络,提高自己的党建工作水平;在组织员工作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积累党务工作经验,提高从事组织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入党积极分子中和党员群众中经常性地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虚心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真正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发展党员计划、提出党员教育管理的意见建议和方案;在工作中要始终牢记党的重托,坚持原则、严于律己、不徇私情、公道正派,坚持发展党员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公道,坚决抵制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

(二)党委要加大对组织员的培训力度。党委是组织员的领导者,党委组织部是组织员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机构。因此,提高组织员素质不光是组织员自己的事,也需要党委切实重视起来。这就要求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加大对组织员的培训力度,有领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抓好对组织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工作。为此,党委及其组织部门要切实建立健全组织员培训制度,明确规定对所有的组织员都要进行培训,对于新选聘的组织员还要进行上岗培训;每年在发展党员工作开始之前要集中开展一次组织员培训活动,平时可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和形势发展需要随时对组织员进行培训;对组织员进行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素质提高的培训和业务能力提高的培训;对组织员进行培训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既要有理论讲授,也要有典型事例剖析、专题研讨,更要有实地考察培训。

(三)建立健全组织员工作考核管理体系。考核管理出效益,考核管理出成绩。要使组织员的作用得到完全充分的发挥,必须注重和加强对组织员工作的考核管理。这就要建立健全组织员工作考核管理体系。其一,要明确对组织员考核管理的机构和实施者是党委组织部;其二,党委组织部要制定对组织员进行考核管理的目标,主要考核组织员在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各项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按年度设定目标,并使目标尽可能量化;其三,党委组织部每年应在年中和年终分别召开两次组织员工作交流会,以便了解整体工作进度,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部署工作安排;其四,党委组织部每年底要对组织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专门检查考核,评出考核等级,并将其作为党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党内公开,以建立组织员工作的激励机制;其五,党员群众要定期对组织员的工作进行评议、询问,对组织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质询,监督组织员的工作开展情况;其六,为了激励组织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并减少管理考核中的阻力,可以根据情况对专职和兼职组织员发放一定的工作补贴,从党费支出中单独列支;其七,党委组织部门如果认为某个组织员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或存在重大工作失误,应当上报党委予以撤职和解聘,组织员因个人原因要求辞聘的,应提前向党委组织部门提出申请、报党委批准后生效。

(四)建立健全组织员工作保障体系。组织员工作要有效开展,保障措施必须跟上。根据目前组织员工作存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我们应该着力建立健全组织员开展工作的保障机制,形成组织员工作的保障体系。一是明确组织员的选聘工作流程和程序。通过严格的程序运作,保证组织员的产生是合法的、群众公认的,使其身份认定能够有基础性保障。二是完善组织员工作制度。要以具体制度规范的形式明确规定组织员开展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将组织员的工作开展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进程,为其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解决好组织员开展工作的经费保障问题。在现有基础上要进一步对组织员开展工作的经费保障作出安排,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好组织员在考察培育入党积极分子和对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所产生的费用问题。

(五)杜绝用组织员编制解决其他干部的待遇问题。1991年1月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在企业、农村一线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特别指出:“专职组织员一定要做到专职专用,不能用组织员的编制去解决从事其他工作干部的待遇。”也就是说,组织员职位是有其特定的工作规范和工作要求的,在组织员职位上一定要干组织员应该干的事,不要“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也不要“在别人的田里,种自己的地”,更不要“挂羊头卖狗肉”。这些年来,我们确实看到有些地方存在着“用专职组织员编制去解决其他工作干部的待遇,将组织员职位、组织员办公室主任职位作为安排干部,提升干部党内职务的平台和跳板”的问题。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党内现象,它损害的不仅是组织员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是导致干部人事安排上的一些矛盾与问题的重要诱因,同时也是党风不正的一种表现形式。针对这样的问题,今后地方党委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党委、普通高等学校党委一定要坚决贯彻执行中组部《意见》的精神,彻底杜绝用组织员编制解决其他干部的待遇问题,坚决做到组织员专职专用。

D251

A

1009-928X(2010)03-0014-03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博士

篇5:基本公共卫生组织管理制度

二、按照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指导,判定当地各种传染病、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多发病、常见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按时网报传染病和各项工作资料。

四、每月开展一次对乡医的业务知识培训,每月检查指导四个以上行政村,半年和年终分别进行一次全面工作考核。

五、坚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及时修订完善各项应急预案。

六、定期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和季节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七、及时收集整理各项疾控工作资料,年终归档成册妥善保管。

篇6:非公企业党组织十项基本工作制度

一、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1、党建工作列为党组织的职责,书记以身作则并负全面责任,支部委员齐抓共管,负有相应的工作责任。

2、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3、党建工作要突出重点,围绕抓党建促经济,加强党建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路子,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党总支(支部)年初制定全年党建工作计划,每季度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每月有工作安排,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及人员,书记定期检查,年中、年底进行全面总结,并接受上级党组织的检查考核。

5、检查党建例会和思想政治工作例会制度,党支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建例会,对党建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有针对性做好各项工作。

6、党组织每年制定党员教育计划、党员发展计划,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正确处置不合格党员,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7、党组织每年在“七一”前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一次总结,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推动党建工作新进展。

二、党风廉政建设管理制度

1、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检查“惩防井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检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立足教育,着眼防范的原则,抓好体制机制建设。

2、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党组织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纪检委员为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3、党组织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党建工作一切部署,一切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4、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部门或个人,实行责任追究,责任追究要实事求是,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管领导责任和分管领导责任,按有关人员的职务、违纪违法中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分别给予不同处分和处理。

三、“三会一课”制度

1、党小组会每月一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支部近期任务组织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党支部委员会每月一次,研究本单位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已经本单位重大事件和重要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一次,向全体党员报告工作,传达学习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决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党的宗旨、党性、党风、党纪、形势任务等党课教育等。

4、党课每半年一次,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和要求安排党课内容。

5、建立三会一课的考勤、记录制度,作为考核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基本依据。

四、民主生活会制度

1、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根据需要也可随时召开,上半年民主生活会在六月底召开,下半年的民主生活会在十二月底召开。

2、民主生活会必须全体支委参加,由书记主持,列席会议的人员,由党组织根据会议内容确定。

3、民主生活会要围绕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学习、团结、廉洁、求实”的要求,主要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精神及领导班子成员个人的思想、作风、工作、生活、团结、廉洁等情况进行检查、总结,交心通气,汇报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次召开民主生活会要把普遍性或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

4、民主生活会召开的时间、内容的要求,必须提前参加会议人员,以便进行认真准备,民主生活会前,及时将开会的日期、内容报告上级党组织,请上级党组织派员参加。

5、民主生活会应遵循“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的方针,解决党组织内部的问题,达到统一思想、加强团结、相互监督、共同提高的目的、防止开成情况汇报会、工作研究会或评功摆好会。必须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和原则性。党组织成员要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精神,敞开思想,坦诚相见;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主动检查自己,诚恳接受批评和帮助;开展批评要与人为善,实事求是,不准随意夸大,不行压制或打击报复,不行向外泄露。

6、对检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党组织要及时解决,并要制定改进措施;党组织解决不了的,要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五、党员目标管理制度

1、党员目标管理内容:根据党员岗位确定党员管理目标。不同岗位的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应体现本岗位特色;党员目标管理内容应包括:组织生活出勤、工作目标达成、党员自我提高、遵守党风党纪、发挥先进性作用。

2、每个党员具体目标的制订,应遵循个人自订、党小组互评与支委会审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3、党小组对党员完成目标的有关情况逐月分别记录,每半年向支委会汇报一次。

4、党员目标管理考核评比分为年终进行总评与民主评议党员相结合,按照目标管理内容的分解项目,采取百分制打分方法进行。

5、考评步骤:自我总结评议;民主评议,征求群众和有关部门意见;党组织鉴定,公布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确定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党员,并进行相应的表彰和组织处理。并将考核情况报镇党委。

六、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制度

1、党员学习教育培训是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业务培训,提高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基本形式,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

2、党员学习教育培训以企业党组织为单位进行。学习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员的权利、义务、标准和党的组织纪律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历史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知识等。

3、党员学习教育培训要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学习教育培训情况要有记录,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党员个人自学为主,集中学习时间一般每月安排一次,培训时间每半年一次。

4、党组织对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每年至少集中培训一次。

5、党组织每年召开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员通过学习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整改等形式,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强党员意识。

6、党组织要建立党员活动室,配备电教设备和党报党刊,使党员学习教育有场所和学习内容。

7、上级党组织要对党员学习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并纳入党建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8、党员学习教育培训情况要纳入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党组织对党员学习情况每年检查1—2次,检查情况作为党员目标管理考订和民主评议党员的依据。

七、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1、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是一项正常性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2、评议内容:坚持从严治党原则,对照《党章》及有关规定,按照上级要求和部署,评议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情况。

3、评议程序:学习教育、自我评价、民主评议、组织考察、表彰和处理。

4、民主评议党员必须坚持党员标准,注重思想教育,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原则,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党员先进性标准和创先争优要求进行教育评议、定格。

八、党务公开制度

1.基本原则。党务公开要坚持实事求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回避矛盾、避重就轻,内容真实、全面、具体。

2.公开内容。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可信的要求,凡需要党组织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引发不公的事项,除涉及保密的内容外,都要最大限度的向职工公开。包括:(1)党组织重大决策、决定、决议的酝酿、拟定、出台及落实情况、(2)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情况。民主生活会征集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问题整改情况,领导干部述廉情况,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等。(3)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4)组织建设情况。党代表的推荐生产情况,党员发展情况,入党积极分子情况,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情况等。(5)监督情况。违法违纪问题查处和信访监督情况,实施党内监督程序化、制度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6)有必要公开的党内其它事项。

3.公开程序。按照“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程序,将党务公开工作贯穿于党内重要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的全过程。党组织在讨论决定事项、制定目标任务之前,要充分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利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载体集思广益,形成初步方案,经讨论后,将最终结果向社会公开。4.公开时间和形式。党务公开要突出时效性,常规性工作、重大决策、目标任务常年公开,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及时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重大事项经上级党组织审批后公开。根据内容不同可采取会议公开、公告公示等不同的公开形式。只适宜在党内公开的,要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通报等形式进行公开。5.监督与考核。将党务公开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搞好公开公示,要聘请监督员,及时了解职工的反映,为认真落实党务公开制度提供基础保障。

九、党内监督制度

1.党组织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监督的主要内容:(1)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危害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的情况;(2)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的情况;(3)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情况;(4)保障党员权利的情况;(5)密切联系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6)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2.党组织实施监督的主要方法:(1)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组织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2)党组织要按规定召开每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3)党组织经常了解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及时反馈,并提出意见。(4)半年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听取本单位行政负责人通报主要工作情况。(5)按规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听取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情况。(6)对党员违纪案件认真调查核实,协同有关部门严肃处理。(7)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十、党员谈话诫勉制度 1.诫勉谈话对象。(1)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思想退化、偶尔参与宗教、封建迷信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的党员;(2)在大是大非面前原则性不强,与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和违法违纪现象作斗争不够坚定的党员;(3)宗旨观念淡化,不关心职工的疾苦,虽有帮助他人的能力和条件,但不愿意带领职工共同进步的党员;(4)在思想道德方面有不良反映,造成一定影响的党员;(5)无故不参加党组织活动,连续三次以上的党员;(6)无正当理由,不按时足额交纳党费,连续时间满三个月的党员;(7)不带头履行公民义务,造成不灵影响的党员;(8)不能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参与集体上访,造成一定影响的党员。

篇7:组织部基本规章制度

1、省市县乡党委书记落实“四个走遍”,带动各级干部“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全面实行省市县乡书记任期内“四个走遍”,即省委书记走遍所有县(市、区),市委书记走遍全市各乡镇(街道),县委书记走遍各行政村,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走遍所有自然村和困难户,带动各级干部眼睛向下,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乡镇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乡镇干部每年把辖区内所有农户走访一遍,解决实际困难,增进党群干群感情,锻炼干部队伍,夯实基层基础。

2、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作用,落实县(市、区)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省委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要求县(市、区)党委切实把农村基层党建责任扛在肩上,大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把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直接抓在手上。省委坚持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全省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视频会,每次安排10位县(市、区)委书记上台打擂、比拼实绩,介绍各自抓基层打基础的经验体会,省委书记亲自点评,并就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抓班子带队伍等提出具体要求。连续六年开展县(市、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工作,督促

— 1 — 县(市、区)委书记对照基层党建责任清单抓部署、抓检查、抓落实。各县(市、区)党委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普遍每季度召开乡镇书记工作交流会,直接抓村“两委”主职干部培训。县(市、区)委书记每年领办基层党建项目,定期为农村党员培训讲党课作辅导。

3、选派干部驻村联户全覆盖,确保每村都有1名以上机关干部联系。从2004年起,省市县乡四级连续十年选派28万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驻村联户指导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湖州市选派县级机关科局级干部负责驻村、金华市选派“两富、两美”指导员、台州市开展“强村富民村村帮”、衢州市选派第一书记,等等,确保每村有1名市县乡机关领导干部负责联系、1名市县乡机关干部长期驻村指导,有力推动机关部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4、深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落实“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将村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组建以农村党员为核心的服务团队,要求农村党员联系到户,做到“四必到、四必访”(即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喜事丧事必到;村里的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实现“无缝隙、无盲点、无遗漏”为民服务。目前,全省所有农村普遍落实网格化管理,实行“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

— —

5、按照“五个有”的目标,着力建设一支百姓喜爱的好支书队伍。按照“干事创业有思路,村务管理有规矩,服务群众有感情,带领队伍有办法,廉洁公道有口碑”的“五有”好支书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广开渠道选好人,充分信任用好人,从严要求管好人,把热情关心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支百姓喜爱的好支书队伍。在全省推选宣传1000名杭兰英式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壮大百姓喜爱的好支书群体,形成大抓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鲜明导向。

6、县(市、区)党委直接抓村“两委”干部集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履职能力。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工作,把村干部培训纳入干部培训整体规划,省委组织部每年举办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各市每年举办重点村、特色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中轮训,县委书记亲自授课;乡镇加强村“两委”主职的经常性培训,抓好村“两委”其他干部、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的培训,每次换届后及时组织新任村干部上岗培训,不断增强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

7、全面实行村干部坐班、值班,落实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明确要求村两委主职干部要确保三分之二的精力在村,对一些经济相对发达、人口较多、群众办事较多的村,实行村干部坐班制,所有村干部工作日上班,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轮流值班,确保为党员群众提供全天候服务。对一些经济比较薄弱、村规模较小、群

— 3 — 众办事较少的村,实行村干部轮流值班制,每天安排村干部值班,每周固定1—2天集中办公,遇有重要事项随叫随到。全面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对属于村级管理的事项,坐班、值班人员随时受理;对属于乡镇或县(市、区)办理的审批事项,由坐班、值班人员全程代为办理。

8、明确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五不能、六不宜”资格条件,选准选好农村带头人。为防止有劣迹人员进入村级组织班子,在2011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省里明确“被判处刑罚或者刑满释放(或缓刑期满)未满5年的;违反计划生育未处理或者受处理后未满5年的;涉黑涉恶受处理未满3年的;受到党纪处分尚未超过所受纪律处分有关任职限制期限的;丧失行为能力的”等“五种情况人员”不能当选,不得列为村级组织候选人(自荐人)。在2014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省里在“五不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六不宜”,即“煽动群众闹事、扰乱公共秩序的;有严重违法用地、违章建房行为拒不整改的;长期外出不能正常履行职务的;有辞职承诺情形而又不主动辞职的;先锋指数考评中被评为不合格党员的;道德品质低劣、在群众中影响较坏的不宜当选”的资格条件。出台《浙江省防止和查处村级组织换届贿选行为暂行办法》,明确界定贿选的9种具体情形,提出认定贿选的4个方面标准,从严打击贿选等违法违纪行为。通过加强候选人(自荐人)资格审查,新一届村级组织班子实现“五种情况人员”零当选,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 —

9、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解决好个别党员信教问题。针对个别党员涉嫌信教、宗教组织与党组织争夺群众问题,在坚持依法依规拆除违法宗教场所的同时,切实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农村(社区)党员签订“不信教不信谣不传谣”书面承诺,开展“党性体检、民主评议”,要求每名党员都把对宗教的认识作为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对有信教现象的党员认真落实教育帮助的具体措施,促其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做出组织处理。

10、坚持每月农村党员固定活动日、每半年评议党员、每年评定不合格党员,把严格管理落到实处。普遍建立基层党组织生活日制度,确定每月固定日期为基层党组织活动日,使开展党组织活动成为硬规矩。重视抓好“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的次数、党员参与率等情况作为各级督查、党委书记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每半年开展一次先锋指数考评,定期对党员进行“党性体检、民主评议”,特别是把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开展志愿服务情况作为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作为评定不合格党员的重要依据。严格按党章和党纪党规办事,掌握政策、慎重处臵,稳妥做好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处臵工作。

11、划出农村党员“十条红线”,定期开展评议畅通党员出口。明确农村党员管理“十条红线”,包括抵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不执行党组织的决议、决定,编造或传播政治谣言;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所

— 5 — 分配的工作;思想作风不正派,长期搞不团结;参教信教,经教育不改;参与“黄赌毒”,或有其他不符合党员标准的行为等。基层党组织定期组织党员开展评议,如认定触犯“十条红线”之一的,均被视为不合格党员,根据中央关于处臵不合格党员工作的相关要求分类开展处臵,畅通党员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12、坚持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晋位争先,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水平。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星级管理,科学设臵分级标准,按照“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及以下”等五个等级,每年对基层党组织开展星级评定,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有晋位升级的空间和动力。实行分块建设、分类管理,抓两头、促中间,推动基层党组织整体提高、全面进步。

13、每年倒排5%以上软弱落后基层党组织,开展集中整顿。在星级管理的基础上,每年按照5—10%的比例倒排一批软弱落后基层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采取市县领导挂点联系、乡镇领导联系包村、机关部门结对帮扶、派驻工作组和选派机关干部下村任职等方式,逐村制定整改方案,“一村一策”扎实抓好软弱落后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制定软弱落后基层党组织整顿长效机制。

14、全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架起党群干群关系“连心桥”。从2004年开始,在武义县开展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试点,到2009年底,全省2.8万个行政村全部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2010年,6 — —省委制定出台《浙江省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全面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制化。村务监督委员会是村级民主监督组织,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对村级事务实施监督,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和村工程建设项目。村监会主任由村党组织成员或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一般与村民委员会换届同期举行,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相同。在2011年和2014年全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村务监督委员会同步开展换届选举。

15、全面推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提倡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人担任,落实“五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全面推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村党组织书记召集并主持,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参加,不是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村经济合作社社长列席,研究和商议本村日常工作,对应由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和具体方案。这一制度设计,坚持了村党组织在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级组织建设、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务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理顺村级各个组织和机构之间关系,有效规范了村级组织工作,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

16、全面修订制订村规民约,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省村级组织换届后,制定下发全省村规民约范本,指导各地全面修订

— 7 — 完善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任务纳入其中,把村干部“五不能”、“六不宜”资格条件要求写入其中,引导村民形成共识,通过制订和执行村规民约来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

17、全面清理村(社区)机构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等“三多”问题,建立村级事务准入制度,着力为基层减负减压。全省村(社区)机构牌子仅保留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3个,以及独立运营的经济(股份经济)合作社,机构牌子取消率达98.3%,全省对村的考核评比、创建达标取消率达94.1%。建立村、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制度,集中规范上级委托基层的代办事项,凡未列入事务,不能交给村、社区办理。大力削减面向基层开展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和达标活动。规范精简村、社区的各类台账和材料报表,逐步建立统一的村、社区工作台账。

18、建立农村基层小微权力清单,推进村级组织权力运行规范化。针对部分农村决策随意性大、资金资产监管薄弱等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小微权力规范体系建设,推广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级招投标事项管事、村级财务管理、村级工作人员任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处臵、村民宅基地申请、村民救助救灾申请、村民用章管理、计划生育服务等方面,明确村干部的权力边界,制作运行流程,8 — —全面实施阳光村务工程,将农村小微权力“关进笼子”,实现村级事权的条目化、程序化、透明化、规范化、长效化,村干部规范用权的意识明显提高,为民办事的作风明显转变,群众对村干部的理解支持明显增加,党群干群关系更趋和谐。

19、明显提高乡镇干部待遇,稳定乡镇干部队伍。省委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相继出台3个政策性文件,投入真心真意、真金白银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乡镇干部待遇一般高于县级机关同职级干部待遇20%,乡镇公务员考核优秀等次比例提高到20%,大力改善乡镇机关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乡镇干部住夜值班给予补助,每年组织乡镇干部健康体检,实行乡镇干部子女就学与县级机关干部同等待遇,选拔县级机关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优先考虑具有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等等,有效激发广大乡镇(街道)干部的干事创业动力。同时明确,派驻乡镇站所的干部,原则上纳入乡镇日常管理,站所负责人的调动、任免,必须征求乡镇党委意见;上级机关一般不得借调乡镇干部,确需借调的,应征得县级组织人事部门同意,被借调人员在乡镇至少服务满3年,且借调人员时间不得超过半年。

20、按照高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6倍落实基本报酬,确保村“两委”主职干部主要工作精力在村。出台《关于全面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的意见》(浙组〔2009〕18号)和《关于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基本报酬的意见》(浙纪发〔2011〕31号),由省市县财政共同分担,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

— 9 — 的1.6倍的标准,全面解决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基本报酬;按照不低于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70%的标准,全面解决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的基本报酬,并要求各地采取措施解决好其他村干部的报酬问题,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21、所有村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兜底不少于5万元,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省里确定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每年5万元(不含财政安排的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补助),以县级财政补助为主,省级财政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转移支付。2014年,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8.2亿元,其中省财政补助1.1亿元。从2015年起,省财政提高补助标准,对未达到标准的村平均每村补助2万元,对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县(市、区)人口规模1500人以上的村,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提高至10万元。

22、坚持以用促建、不断提升,在全省所有村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建设成为党群服务中心。2005年以来,各级财政和党费投入建设资金,先后开展了三轮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全面解决了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全省村级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达到352.7平方米。整合党员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村文化礼堂、乡村影院、居家养老中心、老年活动室、卫生服务室、村邮站等基层服务平台,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使基层组织活动场所除保障正常办公以外,更多用于服务群众,特别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10 — —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样化需求,强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综合服务功能。

2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大力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坚持把农村党建臵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大框架下谋划推进,紧扣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等“三农”改革发展中心任务,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机制、方法和载体,积极拓展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党组织覆盖面,大力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开展电子商务等农村创业致富实用技术培训,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推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2014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达到19400元左右,连续30年列各省区第一。注重富民和强村相结合,省委专门研究出台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见,先后召开两个全省现场推进会,大力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尤其是扶持发展物业经济,切实增强村级组织运行自我保障能力。从2012年到2017年,省财政每年拿出8000万元扶持资金,各级财政按照扶持规划拿出配套资金,用5年时间,使全省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基本转化。

24、每个乡镇建立党内关爱基金(资金),健全农村党员关怀和帮扶机制。积极探索困难党员党内关怀帮扶长效机制,在全省各乡镇建立党内关爱基金,加大对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力度,— 11 — 切实提高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目前,市、县、乡、村四级共建立党员关爱基金(资金)18554个,累计筹集资金5.05亿元,充分发挥资金在扶贫帮困、创业致富等方面作用。

25、配强抓基层党建专门力量,保证每个乡镇有3人以上。按照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相对稳定”的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要求,配齐配强抓农村基层党建的领导力量和工作骨干,目前,全省乡镇(街道)基本配齐组织委员、组织员和组织干事,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3名以上同志主要精力抓基层党务工作。据统计,全省共配备乡镇(街道)组织员1270人。配齐配强县级组织部门工作力量,确保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员从事基层党建工作。

26、建立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党建报表,坚持经济、民生、生态、平安、党建五张报表一起抓。建立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报表制度,按照全面严、全程严、持续严的要求,注重过程管理,做到数据留痕。特别是把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处臵不合格党员、“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等基础性、关键性的基层党建项目列为重要指标,能量化的尽可能量化。建立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采取上级点、自己找、与会代表评相结合,面上的共性要求与各地个性问题相结合,要求党委书记对照责任清单履职尽责,抓好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落实、本地基层党建突出问题整改,领办基层党建项目。12 — —责任清单和党建报表成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篇8: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初探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89年美国审计总署和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联邦政府的“高风险”项目进行研究, 识别出多达78个不同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潜在的联邦政府债务达到数千亿美元。为解决上述问题,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首席财务官法案》, 目的在于提高联邦政府的财务管理水平。我国近些年来审计署披露的中央、地方政府部门及某些高校、基金会的违规违纪案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过去的“清水衙门”为何成了事故频发区, 它们到底是怎么管理的, 违规违纪案件为何屡禁不止?

在这一背景下, 理论界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展开了研究。英国学者John.J.Green出版的《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一书中, 以英国为例对公共部门的财政控制、预算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我国学者李建发对公共组织财务与会计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在其发表的论文“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规范”, “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报告改革”等研究成果中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性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加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若干建议。姜宏青在“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一文中从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了建立公共部门理财学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构建设想。这些研究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但总体来说, 我国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刚刚起步, 现有研究成果中就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某一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比较多, 探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基于此,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目标及内容进行探讨。

二、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也称为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或公共财务管理, 是指公共组织 (或部门) 组织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一) 公共组织

社会组织按组织目标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为组织成员及利益相关者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营利性组织, 一般称为私人组织, 包括私人、家庭、企业及其它经营机构等;另一类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 一般称为公共组织, 包括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在我国公共组织主要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从理论上讲, 国有企业也属于公共组织, 但由于其运行和管理方式比较特殊, 一般不把其包括在公共组织中进行研究。

公共组织具有组织目标的非营利性和多样性, 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 行为活动的规则导向性以及通过行使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明显区别于私人组织。

(二) 公共组织财务的特点

公共组织财务包括财务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的处理, 其中财务活动主要指围绕组织资金的流入、流出所进行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活动。公共组织财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财政性。

公共组织的资金运营与财政资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大部分公共组织 (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 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 (2) 由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是公共财政的具体实施者, 因此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就是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和体现。 (3) 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结果和效率直接影响到财政目标的实现。

2. 限制性。

公共组织是用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 缺乏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 为防止公共组织滥用公共资源, 各国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资金管理一般较为严格。与私人组织相比, 公共组织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受到较多的限制。 (1) 公共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方向和金额应严格以部门预算为基础, 并非组织自主决定。 (2) 公共组织 (主要是政府部门) 在资金管理权限上受到限制, 如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规定, 政府部门采购大宗商品和劳务的活动要由财政部门代为进行, 政府部门在资金管理权限上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3. 财务监督弱化。

私人组织的财务活动一般会受到来自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中介等多方面的约束和监督, 与私人组织相比, 公共组织由于来自所有者和市场的监督弱化, 导致其财务监督弱化。 (1) 资金提供者监督弱化。公共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公共组织资金的提供者不能从组织的运营中获得经济上的收益, 他们既不享有经营管理权, 也不享有收益分配权, 这样公共组织就缺乏最终委托人的代理人, 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机制。因此, 与企业投资者相比, 公共组织资金提供者对组织的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关注度较低, 对组织运营的监督相对弱化。 (2) 市场监督弱化。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如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往往具有垄断性, 一般不需要由具有竞争性的市场来评价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公共产品市场的这种非竞争性, 使得公共组织缺乏来自市场的竞争和监督, 这也是造成公共组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4. 财务关系复杂。

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涉及面广, 影响大, 所体现的财务关系也比私人组织复杂。 (1) 利益相关者众多。公共组织在组织资金运动, 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既涉及到与财政部门及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也涉及到与供应商、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等关系, 利益相关者众多。 (2) 既存在经济关系又存在政治关系。私人组织财务活动体现的是市场规则下的经济关系, 而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所体现的既是经济关系又是政治关系。公共组织的资金从根本上是来源于纳税人等社会公众, 其产品也是服务于社会大众, 其财务活动的背后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选择, 体现着政府的意图。因此公共组织资金的流动和分配就不仅仅体现着经济关系还体现着一种政治关系。

(三)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特点

1. 以预算管理为中心。

在本质上, 公共组织是受公众的委托利用公共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 但它缺乏利润等明确的指标来反映公共组织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预算模拟市场机制来组织、指挥公共事务活动, 通过预算将公共组织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具体化、数量化、货币化, 使之成为代理人的具体目标和委托人控制的具体标准。预算管理是公共组织管理的核心和基础, 必然也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中心。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就是围绕着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考核进行的, 公共组织的资产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绩效考核等都是以预算为基础展开的。

2. 兼顾效率和公平。

财务管理的本质是提高资金效率, 实现价值增值。虽然公共组织开展业务活动的目的是执行或提供社会管理或公益职能, 没有直接经济目的, 但公共组织同样需要讲求效率, 追求费用最低化、回报最高化以及正的净现值等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当然, 公共组织的效率目标可能会与公共组织的其他目标产生矛盾。因此, 公共组织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 进行财务决策时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3. 微观性。

由于公共组织资金具有一定的财政性, 因此人们常常将公共财政与公共财务混为一谈, 用公共财政代替公共财务。虽然公共财政与财务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为本单位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服务的, 侧重于公共组织单位微观的财务活动。而公共财政是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全面履行服务的, 侧重于政府的宏观财政收支等活动。

4. 手段的多样性。

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管理目标, 而公共组织实现目标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既可借助其公共权力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实施管理如预算管理、目标管理等手段, 又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借助经济手段如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招标, 公共投资项目决策中成本效益分析等手段。

三、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社会公益而不是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 其财务管理目标应服从于组织宗旨。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价值管理保障组织资源的安全,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物质保障, 实现组织宗旨。因此,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目标是在保障社会公益目标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有效地筹集、运用和分配组织的公共资源, 实现公共组织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

(一) 保障公共资源的安全完整

这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初级目标。与企业相比, 公共组织缺乏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 财务监督弱化, 容易造成公共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初级目标就是保障公共资源的安全完整即通过科学编制政府公共部门的预算, 统筹安排、节约使用各项资金, 建立、健全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资产管理, 保障预算的严格执行, 防止资产流失和无效投资。只有保障公共资源的安全完整才能为公共组织实现社会公益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二)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这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中级目标。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就是要通过绩效管理、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等手段, 帮助公共组织科学决策, 合理配置使用资源, 注重资源的投入产出分析, 提高公共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这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高级目标。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帮助公共组织科学有效地组织分配财务资源, 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四、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围绕着资金运动而展开, 主要内容包括筹集、投资、运营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由于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特殊性,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 不仅包括对公共资金的管理还包括对各种公共资源的管理以及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主要内容如下:

(一) 预算管理

预算是公共组织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集中反映了公共组织资金的收支规模、业务活动范围和方向, 是其财务工作的综合反映。预算管理是对公共组织进行财务监管所使用的主要手段, 通过预算编制可以提高公共组织对未来事务的预见性、计划性, 规范公共组织财务收支活动。预算审批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共预算审批实质是民主参与公共资源分配决策, 提高公共财务透明度的一种形式, 是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一种事前控制。

1. 公共组织预算与公共预算的关系。

公共预算 (也称政府预算) 是综合反映一级政府年度收支的计划, 是政策性的, 反映的是政府的意图, 体现的是公平。公共预算主要用于配置资源, 分配收益和成本。公共组织预算是执行性的, 是具体部门的年度收支计划, 反映的是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

公共组织 (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 预算是政府预算的基础, 公共预算由各具体的政府部门预算和事业单位预算构成。公共组织预算是在公共预算的框架下编制和实施的。

2. 公共组织预算管理的内容。

从预算管理的流程看, 公共组织预算管理主要包括: (1) 预算基础信息管理。公共组织预算是在充分分析组织相关信息如人员数量、各级别人员工资福利标准、工作职能、业务量、业务物耗标准等基础上编制的, 基础信息的全面、准确是预算编制科学性的重要保障。在相关信息中定员定额信息是最重要的基础信息, 定员定额是确定公共部门人员编制额度和计算经费预算中有关费用额度标准的合称, 是公共部门预算编制的依据和财务管理的基础, 也是最主要的单位管理规范。受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近年来政府机构撤销、增设、合并频繁, 政府部门原有的定员定额标准已不符合实际情况, 迫切需要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标准。另外, 还应建立相关的统计分析和预测模型, 对部门收支进行科学的预测, 提高预算与实际的符合度, 便于预算的执行和考核。 (2) 预算编制。预算编制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编制、审批程序的设计和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 (3) 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环节的管理主要是加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规范预算调整行为, 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 (4) 预算绩效考核。将预算执行结果与业绩评价结合起来。

(二) 收入与支出管理

公共组织收入一般是指公共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公共任务依法获取的非偿还性资金。公共组织支出一般是指公共组织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公共任务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与设施。

企业的收支活动都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 所以, 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企业战略要求其收入越多越好, 并且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配比关系。公共组织的收入大多是靠公共权力强制获得, 支出与收益也不存在明显的配比关系。这样, 作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 为了部门或个人利益滥用公共权力“自立规章, 自收自支”各种收费、罚款、集资、摊派, 损害公共利益。因此,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应更加关注组织收入与支出活动, 其目的是合理确定收入规模, 规范收入来源, 优化收入结构, 正确界定公共支出范围, 规范支出活动, 建立合理的理财制度。

公共组织收支财务管理制度一般有:

1. 内部控制制度。

在公共组织内部科学设置职务和岗位, 使得不相容的职务和岗位分离, 形成部门和人员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机制, 防范公共组织在资金收支活动中的资金流失、被侵占、挪用、转移和贪污等问题的发生。

2.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建立健全公共组织财务审批制度是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公共组织收支规范化。

3. 内部稽核制度。

公共组织要建立内部监督审查制度, 定期对组织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审查, 及时发现问题, 防止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

(三) 成本管理

由于公共组织的公共特性,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只问产出, 不问投入;只算政治账, 不算经济账, 以致行政成本总量偏高、投入与产出明显不对等, 这种情况在事业单位和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中同样存在。

虽然公共组织主要目的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 但并不是不讲成本与效益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为摆脱财政困境与新公共管理思潮的驱动, 西方各国政府已把注意力从资源分配转移到成本核算和控制。

公共组织成本管理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综合成本计算。

寻找成本驱动因素, 按驱动率分配管理费, 并归集到相应的职能、规划、项目和任务中, 以便在资源成本率分配管理费用, 和资源用途之间、以及成本和业绩之间构建联系, 从而明确各自责任。

2. 活动分析和成本趋势分析。

对政府项目和流程进行分析, 寻找较低成本的项目和能减少执行特定任务的成本途径。

3. 目标成本管理, 即恰当的制定和公正地实施支出上限, 合理控制业务成本。

4. 将成本同绩效管理目标联系起来, 实施绩效预算和业绩计量。

(四) 投资管理

公共组织投资主要指由政府或其它公共组织投资形成资本的活动。公共组织投资包括政府组织投资和非营利组织投资。其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集中在为社会公众服务, 非营利的公益性项目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具有投资金额高, 风险大, 影响广等特点。非营利组织投资主要指非营利组织的对外投资。

公共组织投资活动的财务管理主要侧重于:

1. 对投资项目进行的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 为公共组织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政府投资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健全相关制度提高投资金使用效率。

如采用招投标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建立科学的核算制度, 提供清晰完整的投资项目及其收益的财务信息。

(五) 债务管理

公共组织债务是指以公共组织为主体所承担的需要以公共资源偿还的债务。目前, 在我国比较突出的公共组织债务是高校在扩建中大量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债务。

有些学者将政府债务管理纳入到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中, 本文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大部分的政府债务如债券、借款等是由政府承担的并未具体到某个行政单位, 行政单位的债务主要是一些往来业务形成的且一般数量并不大。政府债务应属于财政管理的范畴, 行政单位的债务管理属于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范畴。

从财务管理角度实施公共组织债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 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 合理控制负债规模, 降低债务风险。

公共组织为解决资金短缺或扩大业务规模, 可以适度举债。但由于公共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偿债能力有限。因此, 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 根据组织的偿债能力, 合理控制负债规模, 降低债务风险。

2. 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避免债务危机。

3. 建立科学的核算制度, 全面系统地反映公共组织债务状况。

(六) 资产管理

公共组织资产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物质保障, 然而由于公共组织资产的取得和使用主要靠行政手段, 随意性较大。目前我国公共组织间资产配置不合理, 资产使用效率低, 资产处置不规范等现象较多。

从财务管理角度实施公共组织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 编制资产预算表。

公共组织在编制预算的同时应编制资产预算表, 说明组织资产存量及其使用状况, 新增资产的用途、预期效果等, 便于预算审核部门全面了解公共组织资产状况, 对资产配置做出科学决策。

2. 建立健全资产登记、验收、保管、领用、维护、处置等规章制度, 防止资产流失。

3. 建立公共资产共享制度, 提高公共资产利用效果。

4. 完善资产核算和信息披露, 全面反映公共组织资产信息。

(七) 绩效管理

建立高效政府、强化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是各国公共管理的目标。绩效管理重视公共资金效率, 将公共资金投入与办事效果的比较, 促进公共组织讲究效率, 是实现公共组织社会目标, 建设廉洁高效公共组织的必要条件。

从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角度看, 主要是把绩效管理同预算管理、公共支出管理等内容结合起来。

1. 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预算制度, 将绩效与预算拨款挂钩。

2. 建立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3. 在会计报告中增加年度绩效报告。

4. 开展绩效审计, 进行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美]阿曼.卡恩等编.孙开等译.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英]John.J.Green.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3].李建发.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规范—兼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事业财会, 2004 (1) (2)

[4].李建发, 肖华.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改革.会计研究, 2004 (9)

[5].姜宏青.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会计研究, 2008 (8)

[6].荣莉.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企业经济, 2005 (10)

[7].侯江红.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水头镇2012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下一篇:司马光的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