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论文

2024-04-12

反杜林论论文(共9篇)

篇1:反杜林论论文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一、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像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二、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

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四、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篇2:反杜林论论文

恩格斯在哲学篇第九章中,从认识论方面批判了杜林的永恒真理论,同时批判了他的永恒道德论,论述了道德和经济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人的善恶是先天就有的,把道德说成是超历史、超阶级、脱离经济基础的范畴,并宣扬他这种永恒道德原则,不仅适用于一切时代,而且适用于人类之外的生物界。但是恩格斯否定了这一观点。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这就说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受一定的社会状况所制约,不是超历史的东西。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道德论是还指出:“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是,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在原始社会里,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念,但人们遵守的道德标准,如在氏族的部落内部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爱同胞,服从决议,为部落应用作战等。这些道德标准,是有当时生产关系的公有性质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产生了两个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产生了与奴隶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例如,我国春秋时期坚持奴隶主阶级专政的顽固派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奴隶制度的道德观念。他的反动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他所说的“仁者爱人”,就是爱奴隶主贵族。他认为只有奴隶主是讲“仁”的,奴隶们应该服从有“仁”的奴隶主的统治。他所说的“复礼”,就是要恢复奴隶制度的典章制度,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一边达到奴隶们“犯上作乱”的反动目的,这种道德观念是与维护奴隶制度相适应的,成为奴役奴隶的精神枷锁。封建统治阶级一直把“孔孟之道”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作为奴役、毒害劳动人名和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的道德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他们公开宣扬“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鼓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解放”等等,都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目的的。

由此可见,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就产生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所以道德是历史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杜林的那种适用于一切时代的永恒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

篇3:《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平等观探析

杜林和恩格斯的平等观是根本不同的, 首先就在于二者形成的方法论基础不同。杜林以经验主义方法为基础建立起了自己的平等观。按照从对象到概念再到对象的分析方法, 杜林把在历史、道德和法方面所得出的结果看作是“具有真正的不变的真理的性质”, 即看作是永恒的真理, 这在杜林看来犹如数学上的公理一般简单。恩格斯以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把平等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其次, 19世纪70年代的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社会阶级矛盾加剧, 工人运动不断壮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 以杜林为代表的理论家著书立说公开攻击马克思主义。相反, 为了维护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恩格斯针对杜林的错误理论撰写了《反杜林论》, 对杜林的包括平等观在内的一系列观点进行了系统性批判。因此, 杜林和恩格斯平等观的理论形成背景也是不同。

二、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首先是从杜林的方法论开始的。杜林不是以社会现实出发来研究平等问题, 而是由概念要素论证社会现实。这种方法脱离社会现实, 虽然和当时的政治关系与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关联性, 但总体上是对现实的歪曲的反映。其次,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平等观的论证过程。杜林把人意志的彼此平等作为平等观的主要内容, 认为意志平等是“法律正义的基本形式”, 社会需要按照平等公理来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依靠暴力。因为暴力会破坏社会平等关系, “那就发生了不正义的情况。”杜林看到了法律发展中相对独立和静止的一面, 但是忽视了法律背后的利益关系, 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法律, 维护的只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共同利益, 这种法律与资产阶级社会和无产阶级社会法律所维护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相同。所以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 法律并不是什么永恒的真理, 也不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但是杜林平等观也有着自身论证过程中的缺陷, 这表现在恩格斯批判杜林平等论存在着的三个退却之中。第一, 不平等应当到第三领域中去寻找。因为这个时候主体存在着自我规定的不足。第二, 不平等是由于道德上存在差异。因为两个道德不平等的人, “其中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带有特有的兽性”。第三, 不平等是精神不相同的结果。因为“一个人是按照真理和科学行动, 而另一个人是按照某种迷信和偏见行动”。为了实现道德上的平等, 杜林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暴力使“那种由于本身荒谬而处于敌对地位的愿望进行压服。”杜林完全是按照唯心主义的方法来弥补自身平等观的理论不足, 这尽管和现实完全颠倒, 但是为当时德国统治阶级展开对工人阶级运动的破坏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三、恩格斯的平等观

通过对杜林唯心主义平等观的批判, 恩格斯阐明了平等观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实质, 对平等观进行了科学的界定。

第一, 现代社会的平等是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恩格斯认为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 人与人合作的经济关系决定了应该平等分配社会产品。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 自由民和奴隶等之间的地位是根本不平等的, 如果他们要求平等地位的话, 就会认为是发了疯。恩格斯指出现代平等观念和古代平等观念是完全不同的, 现代社会一切成员之间, 平等是指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这就为工人阶级运动提出了具体要求, 工人阶级不仅追求政治平等, 而且是为了社会平等。恩格斯指出了社会平等的重要性, 从而把无产阶级平等观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平等区分开来。

第二, 平等权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基督教和封建社会时期, 生产力发展程度还有一定限制, 人与人的交往也受到地域的制约。整个社会是按照由上而下的金字塔等级建立起来的, 所以根本谈不上社会平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市民等级, 由于商品交换平等和自由的要求, 平等意识才有可能逐渐上升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工场手工业向大工厂转变, 平等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剧变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尤其国际贸易使平等观念超出了地域范围。但是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所以就要打破一切地方特权和行会限制以及其它各种特别法令。总之, 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突破任何政治制度障碍, 机会平等成为权利平等的主要内容, 资产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成长起来。因此, 恩格斯认为平等权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三, 无产阶级平等是要消灭阶级。资本主义平等是与商品交换平等要求相适应的, 而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货币资本, 却把资本主义劳动中的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相分离, 资本的强制劳动本质造就了资本主义的严重不平等, 资本为了无限增值不是为了消费的目的永远维护着资本主义的这种社会不平等, 资本主义平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平等, 无产阶级争取到的只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最低工资。伴随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 起初采取宗教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平等要求, 尔后抓住资产阶级的话柄, 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与资产阶级不同, 无产阶级反对一切阶级不平等现象, 无产阶级平等的根本要求是消灭阶级, 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平等和经济平等的统一, 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无产阶级平等表达地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是真实的平等。

第四, 平等观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恩格斯平等观是具体的是历史的, 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在传统农业社会, 交往关系受到生产力不发展的制约, 平等仅仅是各种形式起义和斗争的潜意识。进入以商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工业社会, 商品交换的平等自由才赋予平等的普遍意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是表面的是不真实的, 本质上维护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平等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 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因此, 任何时代的平等观, 都是其时代经济的产物, 都有其相应的阶级内容。杜林的平等观并不是永恒的真理, 只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四、恩格斯平等观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也产生了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东西地区和城乡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的后果, 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拉大趋势, 机会平等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要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各方面积极性, 实现普通民众的广泛政治参与。只有拓宽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 才能保障人民的平等教育权利和就业权利, 才能充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摘要:在《反杜林论》中, 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 论述了平等的历史发展和阶级内容,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内容。恩格斯的平等观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具有伟大的历史指导意义。

关键词:反杜林论,平等观,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 [M].北京: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图书馆, 1956.

[2]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解读恩格斯《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建构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并使新唯物主义进一步完善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本质规定性,恩格斯从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 ,它根本否定了一切旧哲学,亦即否定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它不再像旧哲学那样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关于事物及其知识的总联系的构想,而只提供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恩格斯还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他明确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哲学区别了开来。

在《反杜林论》第一编中,恩格斯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最新成果 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阐述了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首先,深刻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其次,恩格斯针对杜林把物质同运动割裂开来,把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割裂开来以及时空有限的主张,深刻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和时空观。他指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 分割的,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运动形式所决定的。恩格斯还指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恩格斯也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指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则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尺度。针对杜林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恩格斯深刻地指出,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矛盾。此外,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考察了自然界的演化历史,在当时自然科学所获成果的基础 上,提出了关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深刻地阐述了有机生命运动的辩证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一编中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侧重于补充和丰富。首先,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社会历史观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其次,针对杜林的暴力论,科学地论证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在政治与经济的关 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被经济决定的。在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时,恩格斯也分析了政治所具有的一定的独立性和对经济的能动反作用。再次,针对杜林鼓吹的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和道德观 。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指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观,恩格斯首先揭示了辩证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 本对立。恩格斯又阐明了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杠杆。恩格斯还阐明了作为人类思维和认识成果的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并阐述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还依据人类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阐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 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恩格斯用大量的客观事实论证了矛盾规律的客观普遍性。他指出,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高级的复杂的生命运动都充满了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恩格斯还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他指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恩格斯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它是自然、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國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

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篇5:香蕉茶——《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读《反杜林论》有感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观点非常具有准确性和预见性。这部著作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不仅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而且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在哲学部分中,杜林极力反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其基本观点就是“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这个观点暴露了他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实质。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驳斥了杜林的错误观,能够极大的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恩格斯指出:“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定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还是向后,向上还是向下,向左还是向右。”恩格斯利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揭示了杜林观点的荒谬性。从而警示后人不要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恩格斯不但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驳斥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此外还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指出,在大约十六世纪,欧洲各国在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认知革命后,促使人们真正发现了地球。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自由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恩

格斯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恩格斯还高度概括并解释了物质运动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这对于后来人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所以,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我们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通过此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无知的杜林,无论是物理化学抑或自然哲学,他都将形而上学发挥到了极致。而恩格斯全面有力的批判,使得我们得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们任何个人或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对真理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人们永远也不可能穷尽绝对真理,达到真理认识的最后完成。在唯物辩证法问题上,《反杜林论》规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即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并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最重要的范畴。它还论述了道德、平等、自由与必然等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篇6:反杜林论论文

摘要:恩格斯作为一个伟大无产阶级哲学家,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和《反杜林论》中,很好的阐述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曲折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学习自然辩证法对我们研究信息科学有着重大的启示。《自然辩证法》导言主要思想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在阅读了大量的前人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基础上,对每一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从整个科学发展的全局出发,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物质运动是一个永恒的循环,但是我们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的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在他看来,每一个科学的发现都使人类向真理迈进了一大步。自然辩证法对我们研究生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生活方式,也使得大量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而书本知识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力和思维的载体,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将来极有可能要从事信息方面工作的学通信的学生来说,现在就要注重培养我们的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要学会用系统和辩证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信息

问题,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眼光看待信息化,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学习、利用和研究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做好我们自己的研究项目。对于现在,我作为一名研究生,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项目,要运用哲学思想和体系指导实践。自然辩证法只有被科学技术认识与实践的主体所掌握,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存在价值,也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如果我们只是每天对着书本研究理论,而没有实际的动手去实践,那也许到我们毕业的时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要表现在工程素养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除了进行扎实的理论学习外,还要有完整的实验和实践训练,要多参与实验室的项目,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并努力把每一个项目中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好。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和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能够使我们在自己所研究的方向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也使我们毕业的时候能够更加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然,恩格斯也发现有人利用一些荒谬的自然观来欺世盗名,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用实证材料严厉的抨击了杜林等人鼓吹的“假科学”。他认为“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辩证法才为自然界中出现的发展过程,为各种普遍的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了模式,从而提供了说明方法”。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对怎样利用信息资源在许多方面还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往往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从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这进一步说明了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信息化,更要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理论来对信息做出科学的判断,这样我们才会少走弯路。

3.总结

篇7:反杜林论论文

通信学院贾海峰S100101045 内容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用系统观、辩证观和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新时期的事业,把自然辩证法运用到通信领域。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自然科学,一元论。

在对《自然辩证法》导言和《反杜林论》旧序的学习之后,我了解了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分阶段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同,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己经有可能在总体上揭示自然科学界历史演化过程。构成自然界的不同层次的演化历史都是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且具有无限性。自然界的不同层次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替代)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物质总是沿着不同途径进行着不断地演化,由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科学对我们如此重要,所以认真学习并深入了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科学。恩格斯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哲学家,在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精辟地阐述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 艰难而曲折进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受益匪浅。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和《反杜林论》旧序两篇重要文献虽然发表于一百多年前,但是却高屋建瓴概括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难而曲折进程,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百年以后,当我们身处新时代,回首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的一些过程和经历,不禁感叹恩格斯对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能力与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自然辩证法导言,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自然科学是在分化中发展的,每一学科的发展史就是自然科学不断分化的历史,从物理学到电磁学,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开始,怎样由于遗传和适应的不断斗争而一步一步地前进,一方面进化到复杂的植物,另一方面进化到人。”爱因斯坦说:“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对改变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

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自然科学和技术,都具有强大的认识功能。它们既是人类以往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又为人类继续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自然科学不仅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而且也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智力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一方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可以使人们学会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各种自然问题,去发现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可以运用于各种社会问题的理解和研究之中,从而提高人们对社会问题认识的科学性,找到更好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导言中,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种运动着。”因为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从这一方面来说我就可以明白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所以在今后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以帮助我们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以实证的知识材料抨击了杜林之流鼓吹的“假科学”,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作为通信行业的一份子,通过对这两篇文献的学习深深体会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以后工作学习的重要指导思想。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献,也让我对科技、宗教、人类、社会以及宏观宇宙的演变,有了一个客观的了解。让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于当今人类的发展任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指导我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全面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真正把握科学的核心和灵魂。特别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更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思维方式,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各自的行业中努力创新,这样才能承担起科研的重任,完成一个研究生该有的使命。

参考文献:

篇8:反杜林论论文

关键词:《反杜林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恩格斯《反杜林论》写作背景

在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已经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此时,资产阶级竭尽全力地扩大其在部分工人中的影响,用其错误、扭曲的观点著书立说,尽其所能歪曲马克思主义。

欧根·杜林是一位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时任柏林大学讲师。1875年,以社会主义“改革家”面貌出现,巧言令色,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因为在他的演讲和著作当中时而称赞巴黎公社的革命者,并且用激烈的词句抨击当时资本主义的一些社会问题,因此,许多青年学生都受到了他的迷惑,甚至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也出现了一批追捧者。在这种糟糕的情况之下,恩格斯犀利地指出:“杜林的这种假科学,现在在德国很流行,并把一切淹没在它的高超的胡说的喧嚷中,就是这样一套假科学,在当时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恩格斯即刻写信于马克思,共同商讨批判杜林之对策。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复信中,坚决支持反对杜林主义,他认为,及时批判杜林主义,利于提高德国党的理论水平,维护党的团结,利于指明工人运动的方向。《反杜林论》1877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莱比锡的《前进报》(《人民国家报》续刊)上,并于1878年出版。

二、《反杜林论》引论内容简析

(一)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

恩格斯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阶级关系进行考察的结果,也是对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思想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学说的进一步延伸。

(二)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产生

人的认识经历了几个过程,从古代原始朴素的辩证法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再到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这展现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的缺陷,进而显示出辩证法其正确性和优越性。辩证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这宣告了旧哲学的终结,为科学历史观的创设提供了基础。

(三)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唯物主义历史观,使人们领悟到如何用自身的存在阐释其意识。剩余价值学说则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剥削工人阶级的奥秘,进而阐释社会主义成为现实之可能性问题。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重大发现,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完成了立场、方法和世界观的总体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哲学前提”,建立了庞大的、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这是马、恩二人在探索过程当中做出的突出成绩。恩格斯深刻分析杜林其“社会主义理论”,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地位,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而杜林自诩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家”,并且叱骂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为“社会炼金术士”,对其学说予以全部否定。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是在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之下,揭露和抨击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构想了未来理想社会制度,并且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来源。

杜林称他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普遍的公平原则”之中的“社会的自然体系”,没有必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旧分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猛烈攻击。而恩格斯反驳到,这是杜林唯心主义的体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产品分配和阶级划分是由生产和交换决定的。

除此之外,杜林对于生产、分配以及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阐释也是错误甚至是荒诞无稽的,我们可以推断出,杜林发表这些言论的目的也是昭然若揭的。所谓科学社会主义这门科学,就是要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性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条件,及其最高奋斗目标。因此,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则是要回答无产阶级为什么要翻身求解放、无产阶级如何进行翻身求解放和什么是无产阶级进行翻身求解放的最高奋斗目标的问题。

通过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无产阶级必须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并且成立自己的政党,创建无产阶级专政,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有计划、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解放全人类,实现全世界的共产主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平稳迅猛地发展,一些来自西方世界的蛊惑言论也在新媒体流行的趋势之下,不断涌入国内,尤其是我国青少年的头脑中来。作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主力,我们应不忘前车之鉴,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明辨正确、错误言论,不被扭曲引诱,一直保持清醒头脑,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篇9:反杜林论论文

关键词:反杜林论;平等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08-02

一、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在《反杜林论》“道德和法。平等”中杜林认识问题的方法概括地说就是,首先把认识对象分解成最简单的要素,其次把同样简单的不言而喻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把这些要素加上公理就得出了他的结论。杜林认为在认识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也“应当从单个的、简单的基本形式上,按照公理来解决,正如对待简单的……数学的基本形式一样”。[1]而对于杜林的这种不可理喻的平等观,恩格斯提出了“三大退却”来批判它的荒谬和矛盾。

1、第一个退却就是两个人意志实际上存在不平等。

杜林相信两个人的意志是完全平等的,并且其中一方不能向另外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而恩格斯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并列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两个落海的人,漂流到一个孤岛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因此组成了社会,这符合杜林所说的“最简单的社会由两个人甲和乙组成”这一说法。这两个人的意志在形式上是完全平等的,而这一点也是被承认的,他们中也没有一方能够去命令另一方。但是问题是他们在素质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这是与生俱来的。

2、第二个退却就是两个人在道德上也是不平等的。

杜林抽象的提出:“在野兽和人混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地方,人们可以以第二个具有完全的人性的人的名义提出问题:他们的行为方式,是否应当像所谓只具有人性的人相互间所表现的那样呢……出现的一切关系的典型的基本形式”。[3]杜林在这里提到的两个人,一个是具有人性的人,另一个则是带有一些兽性,并且只能是具有人性的这个人命令和统治那个带有兽性的人。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人来源于动物界并且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只是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有善人和恶人,君子于小人之分,而杜林所提到的这两个人是不符合常理的。恩格斯认为这种把人简单的分为带有人性的人和带有兽性的人的观点是是有悖伦理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由于人们之间道德上的不平等,使得平等再一次化为乌有。

3、第三个退却就是两个人在精神上也是不可能平等的。

杜林说:“如果一个人按照真理和科学行动,而另一个人按照某种迷信或偏见行动,那么……照例一定要发生相互争执……一定程度的无能、粗暴或恶癖,在任何情况下总要引起冲突……暴力不仅仅是对付儿童和疯人的最后手段。……异己的意志在这里也被认为是有平等权利的;但是它由于它的危害活动和敌对活动的荒谬性,它就引起了回复平衡的行动,如果它遭到暴力,那么它只是受到它自身的非正义的反作用而已”。[4]按照杜林的这套理论,日本对中国人的南京大屠杀、法西斯对犹太人惨绝人寰的恶行、各文明掠夺国对落后民族所干的一切可耻行径,都可以认为是通过暴力恢复平衡,是平等正当的。那到底何为科学真理,何为迷信偏见,我们是否要把这个问题抛给上帝。在杜林看来平等是可以通过暴力恢复平衡的;而第二个意志被第一个意志通过压服而认为是有平等权利的。恩格斯认为这种可笑的解释简直是不可理喻的。

恩格斯通过对杜林平等观念的批判,揭示了杜林通过数学方法的先验主义来研究社会领域问题的手段是错误的。恩格斯强调,在认识社会问题,包括道德现象,只能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尊重客观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恩格斯的平等观

恩格斯认为平等观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伴随着一定的历史关系而形成的,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之上的。

(一)发展着的平等观

恩格斯认为平等观是历史发展着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用的平等观念。

在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代,不平等远远比平等看上去要自然的多,甚至说不平等是天经地义的,平等只是少有的特殊现象。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及其地位的不平等实属自然,如果把他们看作是平等的则是违背自然的。在罗马帝国时期,除自由民和奴隶外,其他差别都逐渐消失了。但这种平等最多能算作是自由民之间私人的平等。

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恩格斯强调“其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遗忘的历史为前提。”[5]所以,平等观念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历史的产物,是不断发展的理念。

(二)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平等观

恩格斯认为平等观是上层建筑组成的重要部分,是一种精神信念,平等观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历史上每一种平等观的出现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平等观念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变而随之改变。诸如对种族平等的追求、对宗教自由的向往等,无一不体现着人们内心深处对平等的渴望。

总之,恩格斯认为平等观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而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存在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反映,是人们对切身利益的追求。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平等要求。任何社会的平等要求大多都是针对等级制度、封建压迫和歧视。要想实现真正的平等,就要致力于以平等为目标的社会变革,就如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就是消灭阶级的要求。因此,恩格斯平等观的实质就是要消灭阶级,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等。

三、恩格斯平等观的现实意义

教育平等是当今社会平等观中的重中之重。教育平等主要是指人们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平等,它体现了一种对现代社会每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是平等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当今社会,大部分农村孩子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走出大山,贫困的孩子希望接受教育能够迈向致富之路,很多人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这样一个“转折点”对于每个人来说却是不一样的,并且是不平等的。

首先,在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被排斥在教育体制之外,造成他们接受教育权利的缺失。因为经济条件不好使得他们选择让子女就读于收费低廉的私立农民工学校。然而,这种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办学条件差、教学水平低下以及安全方面的隐患。在这种学校环境下的学习质量必然是不高的。这势必会在农民工子女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这种接受教育的不平等待遇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是被社会歧视的那一类人,这样对他们的心理会造成伤害,甚至影响他们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如何给这些可爱的农民工子女一个明亮的教室、一張干净的书桌、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他们像城市里其他的孩子一样接受标准的义务教育,健康成长,这是实现教育平等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次,因地域差异造成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差悬殊、招生名额不均衡也体现出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中西部地区的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就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分数线很高,而北京上海的学生被录取的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省市的低几十分。重点大学也出现了录取名额向所在地倾斜的势头。例如,2009年上海的文科一批录取线是471分,而在山西却要540分;2004年复旦大学在上海的招生名额为1650人,而在甘肃只招32人。这种相差悬殊的数据不免让人看的心酸,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这种地域之差,在高考这件决定命运的事情上的不平等对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挑战了教育平等的原则。

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问题在一个社会中的地位是何其重要。所以,加快实现教育平等,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对恩格斯平等观念进行新的思考,坚决抵制把杜林唯心先验主义的平等观念带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致力于探讨如何当前形势下,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等。虽然我国的贫富差距、分配不公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是我们要相信这些知识暂时的社会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体人民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同时必须相信党和政府有能力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带领我们共同努力,一个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

作者简介:罗月虹,女,1989年11月,江西省吉安市,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10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P43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P44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P44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P44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P448)

[6]王宏伟.《反杜林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7]毛娟.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平等观的论述[J].社会与法制,2008,9.

[8]张欣.从我国高考录取地域差异看教育公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9]卫兴华.应重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公平问题[J].理论前沿,2006,1.

上一篇:班王芳作文下一篇:六坝中心幼儿园小班语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