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正规金融论文

2024-04-27

论非正规金融论文(通用6篇)

篇1:论非正规金融论文

摘要: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宏观的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获得资金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对非正规金融行为有较大需求。相对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具有许多优势,但其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发挥优势,防范负面效应,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 中小企业 融资

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借助非正规金融途径缓解融资困境的现象。非正规金融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一、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非正规金融(又称为民间金融)指的是在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之外且不受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直接控制和监管的金融活动,属于体制外金融。非正规金融包括那些分散、无组织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借贷、商业信用、天使投资等。非正规金融交易区域狭小,信息搜寻、甄别以及监督贷款投向的成本较小,违约率比正规金融部门低,其游离于金融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也游离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外,不受法定体系的约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是否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二、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

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金融被视为中小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也已存在很长时间,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非正规金融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成本低、获得迅速快

融资交易成本可以从资金的财务成本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而言,非正规金融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常常选择民间借贷。

(2)社会风险低

不同于国有银行或者信用社会产生连锁反应,民间借贷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即使发生**,承担的基本都是个人,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民间信贷即使有违约风险,都是个人来化解风险,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

(3)信息的对称性

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发生在亲戚、熟人之间,发生借贷前,资金提供者就对借款人的情况非常熟悉,发生借贷后,资金提供者也可以通过非常亲密的渠道,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的对称性是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拥有的。虽然民间金融机构也和商业银行一样,与融资对象很少存在私人关系,但是与之相比更有动力和能力获得信息,所以,非正规金融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央行要求,民间资金利率可在官方利率4倍以内波动,这使非正规金融可以完全自由地根据风险收益相对应原则来定价,这种资金价格是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接受的。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由于存在着私人关系,它们的资金价格相对要高一些,但是利率也不会过高,因为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①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市场,而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者退出民间金融市场,转向正规金融市场。②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些机构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垄断民间金融市场,所以不能提出过高利率。

(5)对资金需求者的预算硬约束性

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虽然一般是信用贷款,但是由于存在私人关系,借款者如果选择欺诈或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将损害私人关系和招致舆论的谴责,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借款者的家庭,甚至父母、子女都存在潜在的还贷义务,即存在一种隐性担保,这促使资金需求者更加谨慎地运用资金。相对于商业银行,这些资金供应方会更加积极地追讨负债,甚至出现违法讨债行为,从而导致资金需求者受到非法律形式的有力约束。另外,民间金融组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与同样具有地域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更容易建立长期关系,促使它们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和积极还贷,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6)抵押担保方面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是其获得融资的最大障碍。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可以作为担保,如土地使用权抵押、劳动抵押、农户房屋抵押、田间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等;其次,由于关联契约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除了在信贷市场上存在借贷关系外,还在其他市场上(如在商品市场上)存在交易关系,因此双方在签订信贷契约时还把其他市场的交易情况附加到里面。这不仅为贷款人提供了关于借款人资信、还款能力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借款人违约的成本,使得贷款人能够对借款人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加强了借款人正确使用贷款以及履行还款义务的激励。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7)具有示范效应

非正规金融活动的特性使得所有存在不偿还贷款倾向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也限制了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进入信贷市场。由于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因长期和多次交易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抑制双方的道德风险,而且还会使违规者因受到社区排斥和舆论谴责而付出高昂代价。社区约束力越强,成员之间合约的履行率越高,从而借款者就更重视偿还非正规金融贷款,以便于其保持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

由此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其相对于高度组织化的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这些独特优势是民间金融这一古老的融资渠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天然的契合性,因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三、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在肯定非正规金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1)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非正规金融的交易通常只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进行;其次,非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有限且不稳定,抗衡外部冲击的能力脆弱;再次,从总体上看,非正规金融的定价机制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市场竞争的均衡利率,但并不能排除高利贷产生的可能;最后,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和

保护,容易产生敲诈、违约行为。

(2)非正规金融的负面效应

非正规金融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截流信贷资金来源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盲区,导致一部分国家税款流失;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因此,应该对非正规金融加强规范和引导,发挥其正面作用。

四、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非正规金融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源,是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所独具的与中小企业天然的亲和力,决定了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对于非正规融不应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应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使其在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非正规金融行为

非正规金融交易通常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没有合法的法律手续、可靠的信用担保和资产抵押,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而且所融通资金的投向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风险较大。如果对那些负债率高、资信状况差的企业进行融资后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必将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甚至会形成相当规模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

(2)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监控体系。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银行,他们之所以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被纳入政府监管的体系之中。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在国家必要的监控下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有责任在对民营金融机构进行合法、正当保护的同时,对其违法、不正当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罚,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3)引导成熟民间金融组织向中小商业银行转化。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因此,应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使得民间金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曹洪军.窦娜娜.王乙伊“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7)

【3】李伟“民间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与保险》,2005(8)

【4】王鹏涛“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财经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2(4)

篇2:论非正规金融论文

摘要:文章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历来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诺斯和托马斯的双层制度安排假说,我国的正规金融体系是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但在改革开放后,这种制度供给已经不能满足私营企业和社会居民的制度需求,使得制度供求处于不均衡状态。我国的非正规金融正是以中小企业和社会居 民为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

1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的非正规金融产生与兴起的原因,已有的文献大都从以下两个方向展开:一条思路是沿着麦金农的非正规金融源于金融抑制的观点进行拓展,如史晋川、张军()等的研究;另一条思路是沿着 Stiglitz和Weiss(1981)的信贷配给均衡的框架进行研究,如林毅夫(2003)、林毅夫(2005)等认为,信贷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非正规金融产生和广泛的根本原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应当说,这两种观点都可以用来解释我国的非正规金融的起源问题,但他们都无法解释非正规金融为什么会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后逐步壮大兴起。首先,金融抑制并非产生于改革之后,相反,改革前我国的金融抑制尤为突出;其次,不完全信息是银行信贷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不会因改革而有所改变;最后,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二重结构”的国家里,中央政府的强大控制力也不会因改革而失效,但非正规金融为什么会屡禁不止。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没有很好的解释我国非正规金融的产生问题。

根据诺斯和托马斯的双层制度安排假说,制度安排可分为基础性制度安排和次级制度安排。前者一般由政府充当制度供给主体,通过引入法律、法规、政令等手段加以实施。基础性制度安排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滞后性。

后者是个人或个人团体在获利机会诱导下自发倡导实施的,多表现为私人间的契约安排,具有非正式的特征。在渐进改革进程中。次级制度安排大体上是对现存基础性制度安排的弥补和修正,在某些范畴甚至是一定程度的背离,从而导致对基础性制度安排进行根本性的修改。次级制度安排之所以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基础性制度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作者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我国经济制度转轨过程,因正规金融制度供给滞后于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对制度服务的需求,由中小企业和社会居民在正规金融制度边际进行非正式制度创新的结果。因此只有从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入手,才能找到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正确把握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

篇3:论非正规金融论文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实践与理论的双重选择

世界银行认为, 非正规金融是指那些没有被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在世界许多国家, 包括发展中国家、转轨经济国家甚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着非正规金融活动, 它对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间, 由于现行农村金融体系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态势, 造成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资金供需矛盾, 形成金融市场“空洞”, 而这正好为具有融资灵活、服务多样、信息充分的非正规金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使其获得快速成长的空间。据统计, 中国农村2.4亿个家庭中, 大约只有一成五的农户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八成五的农户则要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困难问题。

农村非正规金融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 得利于其在资本实践中体现的优势:

第一, 拥有丰富的微观信息资源。相对于城市, 农村地区居民居住比较分散、信息闭塞, 但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却因为和借款人生活在同一个区域, 存在生产、贸易、亲情等多种联系, 从而使其拥有比正规金融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 并且在监督和控制方面也比正规金融更有成效。例如, 在巴基斯坦, 非正规金融的违约率仅为2%, 而正规金融部门的违约率则高达30%。第二, 提高了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相对充分的信息以及隐性抵押等操作方式减少了贷款的违约风险, 使得农户小规模贷款或短期投资成为可能, 这会有助于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实现经济增长。第三, 灵活便捷的操作方式。农村非正规金融在操作方式上的比较优势更为显著。它表现为以互助担保、互助信用为主体的信贷活动, 有效衔接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 弱化正规金融标准化服务的交易障碍, 成为农村正规金融标准化服务的有效补充。

非正规金融的具有的合理性与不可跨越性, 在理论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金融抑制理论解释认为, 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普遍实施利率高限、信贷配给、高准备金率和外汇管制等金融抑制政策, 刺激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并阻碍资本的形成, 而过度资金需求迫使金融机构采用非利率的手段进行资金配给。国有部门能够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廉价的政府补贴资金, 而非国有部门只能求助于昂贵的不受利率限制的非正规金融, 从而促进了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基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信贷配给理论认为,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合约实施高成本,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广泛存在, 利率水平不是金融信贷机构决定的惟一参数。当出现过度信贷需求时, 金融机构可能求助于非价格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 结果是即使不存在利率高限, 信贷配给也能使市场达到均衡。信贷配给导致信贷市场分割, 非正规金融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中国, 农村经济具有强烈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根据清华大学2009年初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的分类, 我国农村地区可以划分为四类区域, 即贫困农区、传统农区、发达农区和现代农区。相对于城市, 农村地区尤其是传统和贫困农区, 由于个体收入水平偏低, 正规金融机构愿意提供的金融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 换言之, 农户的收入状况构成其预算约束, 决定了其金融需求的总体水平。在微观经济学中, 收入对消费的限制是通过一条预算线来表示的。假定某一个农户, 在某期实现收入为Y, 他可以在实物和金融产品中进行选择, 实物的价格为Pr, 金融产品的价格为Pf, 如果以Xr表示农户对实物的需求量, 以Xf表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量, 那么农户的预算约束函数为:PrXr+PfXf≤

由图可见, 农户的消费只能在阴影表示的范围内, 即低收入限制了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同时低端的金融服务水平也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收入水平也就很难提高, 最后导致农村金融水平和农户收入陷入恶性循环。在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时刻, 农村金融市场所表现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重困境, 需要政府积极应对, 审慎处理。非正规金融的适时贡献, 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据中国农业部农研中心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显示, 2003年全国农户户均借款来源中, 来自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仅占年末借款余额的19%, 占年内累计借款余额的26%, 而来自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则占71%。从借贷的地区结构数据看, 东部地区农户资金借贷来源有81%来自非正规金融, 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一比例分别为76%和60%。这些数据共同表明, 在实践上, 非正规金融已经以其庞大的融资能力和广开信贷的操作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求矛盾。

二、中国进一步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当前虽然已经成为广大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 但是由于非正规金融更关注短期利益, 与宏观金融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掣肘, 并且其本身在制度管理上存在着缺陷, 这就使它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富有效率, 限制了它在规模和效益上的进一步发展。

1. 非正规金融与现行金融体制之间的摩擦

(1) 农村非正规金融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实施效果

(1) 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削弱了正规金融的资金运作能力。由于非正规金融的利率一般高于正规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 (一般要比银行同期利率高3~4倍) , 这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愿意把手中持有的暂时闲置资金存入银行和信用社, 减少了正规银行和信用社的存款来源, 影响信贷业务的开展, 同时也加重了农户和企业负担, 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2) 非正规金融的“逐利”性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国家宏观金融调控表现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上, 但是由于非正规金融往往只考虑资金投入的微观效用, 因而在民间资金借贷活动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很容易使资金流入国家产业政策所限制或禁止的一些行业、企业, 有的甚至可能用于非法经营活动。

(3) 非正规金融易成为滋生农村金融风险的温床。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大量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以外, 并且缺乏规范的监管, 容易滋生高利贷、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 严重危害金融安全和影响社会稳定。以山东汝城非法集资为例, 汝城城标会打着“互助合作“的幌子, 以筹集巨额资金牟取高额利润为目的, 共涉及6000人参与, 涉及金融达1.3亿元, 22名会头携款外逃的金额达1100万元,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和金融市场秩序。

(4) 非正规金融易造成国家税收流失。首先, 由于非正规金融涉及范围广、隐蔽性强, 民间借贷缺乏有力的监管和约束;其次, 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非正规借贷利息所得是否征收并未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这两点直接导致民间借贷利息所得税的大量流失, 甚至产生影响国家税收稳定的严重后果。

(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法律地位与管理办法还需完善。历史上, 我国对非正规金融曾经有过片面的认识。上世纪90年代末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严禁擅自批设金融机构、非法办理金融业务的紧急通知” (银发[1997]378号) 和“非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 (国务院[1998]247号) , 以及“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1998]126号) , 将原来民法、合同法和刑法允许的许多组织和行为, 被宣布为非法, 大大限制了包括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内的民间金融的生存空间。

虽然, 2004年~2006年中央连续3个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作用, 力求“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 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并通过“有条件的地方, 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规范明间借贷”。但是, 由于条例中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准入与监督缺乏全面规范, 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 因此要实现非正规金融在各地的规模效益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 当前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内在缺陷

(1) 信息范围狭窄。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与其活动的范围之间存在重要关系。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业务范围往往是针对农村少数对象展开, 而且许多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常常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 这内生出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度割裂现象。

(2) 规模效益水平较低。首先, 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范围狭小, 因此资金的转移只能在小范围内实现, 不利于资金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有效配置。其次,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小规模经营会使得单笔金融业务的运作成本无法通过规模的扩大分摊, 因此金融业务的平均成本往往比较高, 难以实现规模优势。

(3) 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散机制。由于相当一部分信用活动不规范, 缺乏对每笔贷款贷前、贷中、贷后严格的调查和审核, 使农村非正规金融风险加剧。但是, 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在活动范围和规模上的局限性限制了的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时, 无法通过多样化进行有效分散, 导致了较高的关联风险。

(4)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在关系型交易中借助血缘、地缘而具有软信息优势, 但是在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变化上却常常是“盲人骑马”。因此,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较高。

三、规范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对策思考

1. 给予客观公正的法律地位

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明确农村各种非正规金融组织与金融活动的性质和地位。只有法律上的认可, 并切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才能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创造有利宽松的外部环境, 帮助它们克服经营障碍, 逐渐规范运作, 使其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央行正在制定的《放贷人条例》希望通过规范民间金融, 引导民间金融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

2. 放松市场准入限制, 健全金融监管制度, 打击农村非正规金融中的非法行为

(1) 农村金融体系中, 农村非正规金融最贴近市场, 同时盲动性最强, 参与主体羊群效应最明显, 抗风险能力最差。必须坚持“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 放宽金融市场的准入资本范围, 建立非正规金融合理的产权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和检测系统, 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

(2) 同时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在优胜劣汰机制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不是政府直接干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 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3) 坚决打击农村高利贷、标会、私人钱庄等具有及其复杂的社会背景或与黑恶势力相勾结进行金融欺诈, 有效维护农村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

3. 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 引入退出机制

为了实现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 政府应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对于互助性无息民间借贷可以鼓励和保护;对于有息民间借贷要适当规范契约, 避免借贷纠纷;在东部沿海较发达商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政府可以不干涉和少干涉;在西部和内陆地区政府需要对制度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指导等。与此同时, 国家金融当局应充分考虑资金需求者与供给者的利益,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让非正规金融组织承受破产压力, 让问题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破产、清算、被接管或被兼并, 只有这样, 才能培育出通畅、健康的农村金融体制。

4. 改善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 通过对民间信用资料的大量收集和分析, 建立信用制度, 对农民开设信用档案等;另一方面, 鼓励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适度竞争与有效合作, 使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能够共享客户信息, 实现双方在资金、信息与履约机制的优势互补, 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最后, 政府还应在引导二者的合作上要有所作为, 支持部分满足条件的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

5. 学习借鉴他国经验, 积极吸收国外资金参与

我国某些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与国外金融机构和民间组织开展多领域合作, 学习和吸收他们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监管办法和经验来指导我国的实践。例如, 大力推广包括小额信贷业务在内的多种金融服务, 为使更多的农民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提供便利;组建以主要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包括民间借贷资金参股、为中小客户服务、市场化运作为特征的社区银行等, 都不失为金融体制创新的好方法。

总之, 在中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 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开放化程度的提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农村社会的信用习俗、农民的金融文化理念在短时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 农村非正规金融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尽管非正规金融在制度、监管和操作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但是随着国家立足建立多层次、可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制这一宏图大略, 农村非正规金融将会成为这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会为国家经济、金融体制的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在发展中国家或农业落后地区, 普遍存在着二元金融结构, 即一方面是以商业银行、地方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正式机构性的金融组织;另一方面则是以合作基金、信贷协会和私人放贷构成的非正式或非机构性的农村信贷组织和模式。非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矫正市场失灵和弥补资金缺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 指出现阶段规范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弥补经济转轨时期的资本市场滞后, 解决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融资困难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纵深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并据此提出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二元金融结构,非正规金融,羊群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2]江曙霞 秦国楼:现代民间金融的政策与思考[J].决策借鉴, 2000 (4) :16~18

[3]卓 凯:非正规金融契约治理的微观理论[J].财经研究, 2006 (8) :112~113

[4]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1) :34~35

篇4:论非正规金融论文

关键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竞争;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2.4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42-03

一、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冲击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由于正规金融无法全面地覆盖农村市場,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在借贷方面因无合格抵押物等原因难以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应运而生并广泛存在,对正规金融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多样,主要以民间借贷、合会、典当行、私人钱庄、钱背、互助会、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99年后取消)、民间票据等形式在民间进行各种融资活动。

近年来,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规模已经达到相当大的程度。多项实地调查也表明,无论从笔数还是从金额上看,来自民间渠道的贷款已然占很大比重。全国农户来自银行和信用社的借款约占借款总额的26%,而来自私人和其他途径的借款却达到71%。东部地区的农户贷款约81%来自民间,这个比重要高于中部和西部的平均水平。其中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也是非正规金融极为活跃的地区。下面以浙江省为例作以分析。

据调查,在浙江温州、台州、金华等地,单个钱庄的借贷规模能达到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非正规金融的灵活制度和资金规模,对浙江省不计其数的个体经济起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非正规金融在浙江农村市场的占有率也相当高。以温州周林村为例,农户借款来源调查结果(表1)可说明这一点。

浙江的民间融资非常发达。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调查统计,2004年温州的民间资本超过300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市支行曾经做过的调查显示,约有83.3%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而其民间借贷占到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1/3。浙江的一些知名民营企业,如康奈、奥康、红蜻蜓、正泰等,在创业初期大多是靠民间的非正规金融获得的发展资金。

非正规金融以其掌握信息的充足性和贷款条件的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即使存在高利率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可以弥补正规金融制度在一些地区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正规金融在产品、利率和客户等多方面带来了冲击和竞争。

二、非正规金融的相对优势分析

一直以来,非正规金融作为一股强劲的力量在农村发展壮大,是有其自身优势的。

首先,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它对客户具有信息优势。由于地域、血缘等原因,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往往在生活上有频繁的接触。无论是从借款人的资金需求上,还是还款能力上,非正规金融都能及时掌握信息。而正规金融在农村市场则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非正规金融有着重要的成本优势。正规金融在农村市场发展的一个劣势体现在成本问题上。农村市场对于贷款的需求往往每笔数额偏小,且需求范围广。加之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薄弱,正规金融在农村市场上所付出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有时甚至会超过利息收益。而非正规金融因为其乡土性,除了只有微乎其微的信息搜寻和贷后监督成本外,其借贷操作简便,经营灵活,又大大减少了其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再次,非正规金融活动有担保优势。就是按正规金融机构的规定,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很难提供合格有效的担保抵押品,而在非正规金融交易中,很多不被正规金融市场接受的物品也可作为担保品,如房屋、土地、未收割的农作物、牲畜等。有时,甚至是只依靠亲情关系和借方的信誉,借贷活动就可以进行。这正是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选择非正规金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最后,相对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提供的贷款更为方便及时。它避免了正规金融机构在贷款申请和审查过程中的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农户往往更愿意选择非正规金融。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模式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为两种不同的机制长期存在,都有其相对优势和局限性。简单来说,正规金融有其资金优势和信息劣势,非正规金融则有着信息优势和资金劣势。二者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开展合作,也许更能提高金融效率。目前,正规金融可通过多种方式与非正规金融进行一定程度的联合。

1.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合作金融组织可以较好地解决区域内的资金需求问题,通过吸纳非金融机构的其他股份,扩大正规金融在部分地区的市场,提高金融的效率,同时规范金融活动秩序,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在我国,这种方式的实践体现在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2003年4月8日,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成立。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是根据国家有关金融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原宁波鄞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成员、辖内其他农户、企业法人和其他自然人、法人共同发起,对原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进行整体改制组建成立的依法享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区性农村合作金融企业。农村合作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途径,除浙江的杭州、萧山、余杭、富阳等地,全国其他省份也纷纷成立农村合作银行,以全新形式开展农村金融活动。

2.“信用社+合作社+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农户自愿组成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向农村信用社入股,信用社向联保小组发放贷款。这种模式也是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一种有效结合。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责任,能降低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同时,随着更多农户的加入,股金数额的扩大也有利于信用社的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农户、合作社、信用社三方共赢。

3.转贷

这种方式的具体做法是:正规金融机构雇佣乡村中介,并提供资金给乡村中介,他们再把这些资金转贷给农户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借款人还款后,乡村中介再将贷款偿还给正规金融机构。这种方式实现了一种有效的信贷分层,正规金融机构可利用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相对优势,通过非正规金融这一中介,将信贷活动逐步扩大。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 ,一方面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减少放贷风险,另一方面也可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增加了业务量,扩大盈利空间。对于非正规金融活动的放贷者来说,通过与正规金融机构的配合,可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对于农村的资金需求者来说,这种形式也大大改善了他们贷款难的处境。

在我国农村,可作为乡村中介的主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区发展基金会、信贷协会等金融类乡村中介;另一种则是一些可经营捆绑信贷的龙头企业。捆绑信贷是指信贷与其他交易的互联。如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肉鸡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会经常与肉鸡养殖户实行捆绑信贷。肉鸡加工厂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再向肉鸡养殖户提供信贷,在肉鸡长成时农户将肉鸡销售给这些龙头企业,同时还贷。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以赊销的方式向农户提供幼苗、肥料、仔畜、技术等,公司收购农户农产品时,再从中扣除赊销的金额及利息。这样,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就通过龙头企业间接向农户发放贷款,支持生产活动。

四、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竞争与合作效果分析

1.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

非正规金融的出现,已然打破了正规金融的垄断局面,各式的非正规金融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储蓄,分流了大量的银行存款和贷款,增加了银行的经营压力。非正规金融的灵活和方便在现阶段更好地适应了农村经济的需求,给正规金融带来了竞争和压力。正规金融受国家的监管,拥有规范的组织形式和业务流程,同时,其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会受到多种原因的限制。而非正规金融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它的金融产品、客户需求以及利率高低都是由市场决定的。这就导致了二者在金融产品、利率和客户上都存在着竞争。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竞争的存在更有利于提高市场的金融效率和金融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系统的多元化。非正规金融的压力会对正规金融机构形成倒逼,有助于正規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金融创新。同时,正规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也有助于规范非正规金融的经营,降低非正规金融的利率,逐步淘汰其不合理的部分。这样,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合理的竞争中能互相促进,对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也有着积极作用。

因此,对于非正规金融中的合法部分,应予以支持,从而促进其与正规金融的竞争;而对于非正规金融中的非法部分,如高利贷、地下钱庄等,则应进行管制,取缔不正当竞争。

2.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互补

除竞争关系外,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还存在着微妙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体现在,只要是正规金融经营薄弱的地区,就会有相对繁荣的非正规金融存在。正规金融主要服务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信息便利的地区,而与之相对的农村地区,正规金融的信贷供给则严重不足。非正规金融在这些地区就会非常活跃。虽然二者在业务上有重合和竞争的地方,但是由于二者都具备各自的相对优势,他们在信贷市场往往服务不同的对象,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分工。正规和非正规金融利用各自优势对对方劣势的弥补,恰好构成了一种合理的互补关系。

3.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

关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关系,有学者提出了4种战略:一是“自上而下”战略,即通过正规金融的制度适应,使得非正规金融更易于与其打交道;二是“自下而上”战略,帮助大的非正规金融将资金聚集在一起,形成正规金融;三是在缺少足够的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地方,进行制度创新,创立新的微观金融组织;四是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接起来,联接方式主要分为水平联接和垂直联接。水平联接是指借款人首先向正规金融申请贷款,无法满足的部分求助于非正规金融;垂直联接是指非正规金融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然后再将其贷给农户。具体可以是正规金融机构同专职放贷者、小组金融以及捆绑信贷的联接。

通过两者的合作,正规金融可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拓展市场,非正规金融可以降低其融资成本。但是,不同的市场结构也会导致不同的合作效果。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并不能增加金融供给或改善借款人的境况。例如,当放贷者之间成为合作关系,正规信贷的扩展可能为加强非正规金融放贷者之间合谋的能力,最终导致其利率水平的提高,借款人的贷款条件恶化。

事实上,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需要展开的可以达到互相促进效果的竞争并不够充分,二者的相互合作更是不多。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得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合理竞争,合法合作,真正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最终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化和改进。

五、小结

根据对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关于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融资情况分析,可以发现非正规金融以其在农村市场的相对优势对正规金融在存贷方面形成相当大的冲击。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非正规金融都作为一股强劲的草根力量活跃在金融市场。因此,我们对于非正规金融不应该仅仅采取打压的形式,应利用其优势与之合理的竞争并通过一些方式进行合作,最终达到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目标。

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同时存在形成了一个典型的二元金融结构。二者的共存会在资金、产品、利率及客户等诸多问题上产生一定的竞争;而二者各自的相对优势及不同的信贷服务对象又导致了一种互补关系;同时,二者并非是永久对立的关系,若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正规金融可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拓展市场,非正规金融可以降低其融资成本。但是,若制度方式设计的不合理,也许会导致借款条件的恶化。因此,应当设计出符合农村市场特殊环境的竞争和合作方案。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和合作问题在理论研究和经验借鉴方面已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具体落实到推广问题,还是会有一些障碍,导致了竞争与合作的不充分。要使这一理论真正在中国农村市场成为现实,为农村经济服务,还需制定相应的方案在一些试点进行实践,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李新.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武翔宇.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关系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诸葛隽.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蔡灵跃、刘守谦、陈明衡.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与引导[J].上海金融,2005,(01).

篇5: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规制

摘要:我国非正规金融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具有灵活性、信息优势、担保优势、节约交易成本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非正规金融也具有缺陷,应通过多种举措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非正规金融,发展,交易成本,规范

世界银行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指那些没有被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非正规金融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大量的资料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靠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同时驱动。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主要包括基金会、互助会、合作性小额信贷、新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典当业信用、私人钱庄、合会、民间集资、民间借贷等形式。。

现有理论研究表明:非正规金融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是显著正相关的,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将促进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非正规金融在交易信息、节约交易成本、履约保障、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正规金融不可比拟的优势,引导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支持农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正规金融的优势

相对正规的银行信贷而言,非正规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和农村市场融资难问题上,具有自身不可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优势。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放贷往往发生在熟人之间,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资信、收入状况、还款能力等相对比较了解,避免或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及其伴随的问题。此外,由于地域、职业和血缘等原因,非正规信贷市场上的借贷双方接触相对频繁,贷款人可以及时了解借款人的资信变化和使用贷款的动态信息,在监督贷款使用过程中也具有信息优势。

(二)担保优势。一是担保财产灵活。非正规金融组织采取的`担保措施相对比较灵活,由于法律限制或者担保财产不易处置,许多财产在正规金融市场上无法充当担保财产,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和农民通过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瓶颈因素。而在非正规金融市场,由于借贷双方接触较多,借贷人可以灵活处理担保抵押财产。 二是存在隐性担保机制。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双方不仅有信用关系,还处于一定的社会联系中,在一定意义上这种社会联系也是一种资源,它能够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收益,这种社会联系一旦和借款人的还款行为挂钩,就成为一种隐性的担保,如果借款人及时足额的还款,这种社会联系就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持,一旦借款人违约,则这种联系被破坏,其带来的损失可能会抵消违约带来的收益。社会担保机制的存在使贷款人在经济制裁之外还增加了别的制裁方式,从而对借款人的行为构成约束。

(三)交易成本优势。非正规金融的交易成本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操作比较简便,借款合同的形式简便、内容实用,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流程,相对正规金融而言,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其次,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运转成本较低,非正规金融机构存在规模小、机制灵活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运转成本要大大低于正规金融机构。再次,非正规金融机构本身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贷款形式不受局限,易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信贷创新,节约信贷成本。最后,非正规金融的履约保障成本要低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模式下往往依靠个人信誉、民间非正式规则、社会团体内部纠纷协调机制等手段保障履约,极少进入司法程序。相较正规金融主要依赖司法解决纠纷、保障履约而言,非正规金融的履约保障成本大大低于正规金融。

三、非正规金融的缺陷

非正规金融对信贷市场产生着重要作用,但是,非正式金融存也存在缺陷,如不加以合理引导,将会影响金融市场健康,损害国家宏观经济秩序。

(一)影响国家货币调控政策。非正规金融所分流的资金在体制外循环,不能被货币当局统计观测和监控,会影响货币当局的正确判断,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此外,由于非正规金融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在非正规金融机构难以得到贯彻落实,如利率政策等,弱化国家货币政策效果。

(二)影响区域金融稳定。多项调查显示,非正规金融资金主要来源亲朋好友、熟人关系、同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资金来源往往是来自同一地域的熟人圈子,一旦借款人资金链条断裂,贷款出现危机,会影响到所有贷款人,影响地方区域金融稳定。

(三)容易滋生洗钱、私运、黑暗分子组织等犯罪。由于非正规金融处于不受监管的状态,非正规金融行业内与洗钱、私运等犯罪密切相关联,如钱庄等非正规金融组织已成为洗钱、私运等犯罪行为的重要工具。部分非正规金融组织依靠黑暗分子组织等非法势力保障履约,导致产生黑暗分子组织犯罪。

四、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正规金融发展受限,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因其自身优势,在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替代作用,进一步规范对非正规金融的管理,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应是今后完善对非正规金融管理的主要方向。

(一)促进非正规金融合法化,引导其有序成长

篇6:浅论国际金融危机论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阻断了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格局,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冲击,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试论有关国际金融危机。

1。出口增速明显回落。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冲击是外需减少。不仅美国外需下降,金融危机还造成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外需普遍下降。

20出口总值12 180。2亿美元,同比增速25。7%;出口总值14 285。5亿美元,同比增速17。2%,增速回落8。5%;201-9月,出口总值8 466。5亿美元,同比降低21。3%,增速回落29。80025。有关调查显示,美国经济下降1%,中国出口将下降6%;而欧洲经济下降1%,中国出口将下降15%。

2。外汇储备严重缩水。

上一篇:国王的演讲观后感心得下一篇:五粮液品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