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融资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社会信任、高质量审计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摘要:外部债务融资凭借其高效且快捷的融资优势获得大多数企业的偏爱。由于使用外部债务进行融资需要承担一定成本费用,因此债务融资带来的成本必然是企业选择融资方式时要权衡的重点。企业内部与债权人之间获取和掌握信息能力的差异,债权人很可能通过设置较高利率或者较为苛刻的融资条件来作为不确定预期的补偿,企业债务成本因此加剧。审计,作为外部独立第三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的客观性真实性,在企业对外活动中起到了背书的作用,一般来说,排名前十大的事务所相对于非十大事务所来说,其发挥信用背书的作用会更强,外部对其信赖程度更高,从而缓解企业内外部之间因信息不均衡产生的不信任疑虑。同时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内嵌于一定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当中,无形且非正式的社会信任,可以通过协调简化、促进合作和监督功能的发挥降低人们的不确定预期,增强信息透明度。因此本文在信息不对称框架内研究了企业的高质量审计选择这一正式外部治理制度以及社会信任这一非正式制度,各自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作用方向及程度,以及二者在影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期间设定为2008-2018这11年,在分别验证社会信任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以及高质量审计选择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后,对于二者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相互作用途径进一步进行了创新性探究。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分别探究了二者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作用结果是否会因为产权条件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效果。本文主假设的实证回归结果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社会信任以及高质量审计选择对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存在着降低作用,在加入交乘项后,交乘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社会信任和高质量审计选择在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方面存在着替代效应。在进一步分析中,于国有和非国有样本中各自进行了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只有对非国有企业的回归结果表明社会信任以及高质量审计选择对于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十分显著。文章构架如下:1、绪论部分,为本文的研究做了铺垫,交代了为什么进行本文的研究、研究的作用、研究的目标、采用何种方式研究以及文章的新颖之处。2、文献综述部分,对本文研究变量相关联的文献进行整理,包括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社会信任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以及学者们对于审计质量和债务成本关系研究。3、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部分,交代本文研究的关键概念,以及文章所用的理论支撑。4、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部分,提出本文对社会信任、高质量审计以及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关系的假设,并对提出假设的逻辑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梳理。5、研究设计部分。交代了模型的设定及主要相关变量的选择。6、实证结果与分析部分,交代了模型回归结果,并对得出的结果的稳健性进行了检验。7、研究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整体的归纳和总结,指出研究缺憾,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方向提供了符合我国现实状况的参考建议。在创新性方面:(1)内容创新。本文在验证社会信任以及高质量审计选择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后,进一步研究了二者对债务融资成本的交互作用方式。(2)思路创新。在信息不对称研究框架内,分别检验了作为外部正式制度的高质量审计以及外部非正式制度的社会信任,二者会对债务融资成本有何种影响。同时,也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只关注正式制度造成的研究的“社会性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信任;高质量审计;企业债务融资成本

学科专业:会计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制度与经济的发展

2.2 社会信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2.3 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

2.4 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成本

2.5 文献述评

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债务融资成本

3.1.2 高质量审计

3.1.3 社会信任

3.2 理论基础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2 信号传递理论

3.2.3 融资优序理论

3.2.4 社会信任基础理论

4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 高质量审计与债务融资成本

4.2 社会信任与债务融资成本

4.3 社会信任与高质量审计在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中的关系

5 研究设计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主要变量定义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3 模型的设定

6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1.1 描述性统计

6.1.2 相关性分析

6.2 回归结果分析

6.3 稳健性检验

6.3.1 替换变量

6.3.2 内生性问题的应对

6.4 进一步分析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及建议

7.2 政策建议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心理统计学教学改革论文提纲下一篇:丧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