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金融与企业融资论文

2022-04-24

【摘要】文章在揭示非正规金融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非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提出了规范衡阳非正规金融机构,建立健全衡阳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衡阳中小企业;非正规金融;金融支持;对策改革开放以来,衡阳的中小企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非正规金融与企业融资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非正规金融与企业融资论文 篇1:

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

摘要: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宏观的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获得资金困难,因此中小企业对非正规金融行为有较大需求。相对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具有许多优势,但其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发挥优势,防范负面效应,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 中小企业 融资

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借助非正规金融途径缓解融资困境的现象。非正规金融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一、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非正规金融(又称为民间金融)指的是在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和保护之外且不受政府金融监管当局直接控制和监管的金融活动,属于体制外金融。非正规金融包括那些分散、无组织地发生在各种非金融企业之间、企业或民间组织与居民之间以及居民相互之间的各种资金借贷活动,如民间借贷、商业信用、天使投资等。非正规金融交易区域狭小,信息搜寻、甄别以及监督贷款投向的成本较小,违约率比正规金融部门低,其游离于金融监管部门的视线之外,也游离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外,不受法定体系的约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是否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二、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分析

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金融被视为中小企业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我国非正规金融也已存在很长时间,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非正规金融具有如下优势:

(1)交易成本低、获得迅速快

融资交易成本可以从资金的财务成本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而言,非正规金融经营成本低、交易手续简便、交易过程快捷、融资效率高、能尽快达成交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常常选择民间借贷。

(2)社会风险低

不同于国有银行或者信用社会产生连锁反应,民间借贷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即使发生风波,承担的基本都是个人,不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民间信贷即使有违约风险,都是个人来化解风险,风险也是可以控制的。

(3)信息的对称性

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发生在亲戚、熟人之间,发生借贷前,资金提供者就对借款人的情况非常熟悉,发生借贷后,资金提供者也可以通过非常亲密的渠道,及时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的对称性是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拥有的。虽然民间金融机构也和商业银行一样,与融资对象很少存在私人关系,但是与之相比更有动力和能力获得信息,所以,非正规金融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4)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央行要求,民间资金利率可在官方利率4倍以内波动,这使非正规金融可以完全自由地根据风险收益相对应原则来定价,这种资金价格是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接受的。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由于存在着私人关系,它们的资金价格相对要高一些,但是利率也不会过高,因为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竞争:①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市场,而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过高的利率会导致资金需求者退出民间金融市场,转向正规金融市场。②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些机构资金实力有限,不能垄断民间金融市场,所以不能提出过高利率。

(5)对资金需求者的预算硬约束性

在无组织的民间借贷中,虽然一般是信用贷款,但是由于存在私人关系,借款者如果选择欺诈或者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将损害私人关系和招致舆论的谴责,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借款者的家庭,甚至父母、子女都存在潜在的还贷义务,即存在一种隐性担保,这促使资金需求者更加谨慎地运用资金。相对于商业银行,这些资金供应方会更加积极地追讨负债,甚至出现违法讨债行为,从而导致资金需求者受到非法律形式的有力约束。另外,民间金融组织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与同样具有地域性的民营中小企业更容易建立长期关系,促使它们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益和积极还贷,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6)抵押担保方面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品是其获得融资的最大障碍。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可以作为担保,如土地使用权抵押、劳动抵押、农户房屋抵押、田间未收割的青苗抵押、未采摘的林果抵押、活畜抵押等;其次,由于关联契约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除了在信贷市场上存在借贷关系外,还在其他市场上(如在商品市场上)存在交易关系,因此双方在签订信贷契约时还把其他市场的交易情况附加到里面。这不仅为贷款人提供了关于借款人资信、还款能力的信息,同时也增加了借款人违约的成本,使得贷款人能够对借款人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加强了借款人正确使用贷款以及履行还款义务的激励。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其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7)具有示范效应

非正规金融活动的特性使得所有存在不偿还贷款倾向的借款人望而却步,也限制了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进入信贷市场。由于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因长期和多次交易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抑制双方的道德风险,而且还会使违规者因受到社区排斥和舆论谴责而付出高昂代价。社区约束力越强,成员之间合约的履行率越高,从而借款者就更重视偿还非正规金融贷款,以便于其保持长期稳定的借贷关系。

由此可见,民间金融在本质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信息隐蔽性、融资要求的特质性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家族经营、抵押品缺乏的现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其相对于高度组织化的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这些独特优势是民间金融这一古老的融资渠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其能够和正规金融长期共存的重要原因,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天然的契合性,因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三、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在肯定非正规金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

(1)非正规金融的局限性

首先,社会资本的关系型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非正规金融的交易通常只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进行;其次,非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有限且不稳定,抗衡外部冲击的能力脆弱;再次,从总体上看,非正规金融的定价机制大体上反映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市场竞争的均衡利率,但并不能排除高利贷产生的可能;最后,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和保护,容易产生敲诈、违约行为。

(2)非正规金融的负面效应

非正规金融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包括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国家利率政策实施,截流信贷资金来源等。还可能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酿成相当大的金融风险,包括袭扰正规信贷市场,妨碍中央银行现金管理,造成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与监管的盲区,导致一部分国家税款流失;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因此,应该对非正规金融加强规范和引导,发挥其正面作用。

四、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发挥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

非正规金融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源,是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所独具的与中小企业天然的亲和力,决定了其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因此,对于非正规融不应持完全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应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使其在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非正规金融行为

非正规金融交易通常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没有合法的法律手续、可靠的信用担保和资产抵押,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处于比较混乱的自发状态;而且所融通资金的投向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风险较大。如果对那些负债率高、资信状况差的企业进行融资后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必将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甚至会形成相当规模的金融风险。因此,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

(2)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监控体系。

世界上的大多数银行都是民营银行,他们之所以能够健康地发展壮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被纳入政府监管的体系之中。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在国家必要的监控下才能健康发展。政府有责任在对民营金融机构进行合法、正当保护的同时,对其违法、不正当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罚,用法律手段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3)引导成熟民间金融组织向中小商业银行转化。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由于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因此,应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规范化运作的、定位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民营金融机构,使得民间金融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曹洪军.窦娜娜.王乙伊“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5(7)

【3】李伟“民间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与保险》,2005 (8)

【4】王鹏涛“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财经问题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2(4)

作者:张 梅

非正规金融与企业融资论文 篇2:

非正规金融对衡阳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 文章在揭示非正规金融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非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提出了规范衡阳非正规金融机构,建立健全衡阳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衡阳中小企业;非正规金融;金融支持;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衡阳的中小企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5310家,其中属于大型企业只有中钢衡重、衡阳钢管、水口山、二七二厂4家,其余5306家全部属于中小工业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 99.92%,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794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99.5%,在规模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9家,其余均为非公有资本。全市中小工业企业就业人员23.5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9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中,69%的岗位来自中小工业企业。2007年,衡阳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中小工业企业156家,全市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为21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8%,占GDP的26.6%;全市中小工业企业实缴税金26.5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3%,城乡居民总收入45%以上来源于中小工业企业,中小工业企业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到76%以上。事实证明,中小工业企业已成为推动衡阳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衡阳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如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问题,其中,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当国有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时,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势必要求其在融资方式、融资渠道上进行创新,从而内生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非正规金融就成了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来源。经验研究表明,广泛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正是一直以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直至今日,非正规金融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虽说非正规金融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是,一直以来非正规金融都“身披”非法的外衣,“灰色金融”、“地下经济”成为了非正规金融的代名词。尽管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五款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同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民间融资的补充作用”。然而,非正规金融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非正规金融在中国金融体系中仍然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因此,全面地认识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特征和运作机制,逐步完善和规范非正规金融以实现衡阳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对于促进衡阳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

关于非正规金融的定义,至今国内外尚无标准化的定义,一般而言是从金融法制和金融监管的角度进行界定:世界银行将非正规金融定义为那些未被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亚洲发展银行1990年的一份报告将非正规金融定义为,不受政府对于资金、储备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的金融部门。中国学者郭沛将非正规金融定义为非法定的金融机构(即非正规金融部门)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其活动通常未经一国政府批准或未被纳入金融监管进行规制。因此非正规金融在中国通常还被冠以非正规金融、非规范金融、地下金融、非正规金融等名称。由此可见,对于非正规金融来说,尽管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是其所指的具体内容在国内外学者看来都是大同小异的。非正规金融,相对于正规金融其形成原因十分复杂:

国内外学者大致从外部环境和内生机制等两个方面分析了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具体原因。麦金农(McKinnon)试图用金融“二元主义”概括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分割和金融抑制状况;[2]Fry[3]认为,非正规金融是对政府金融抑制和不当干预的理性回应。而Stiglitz和Weiss[4]则为我们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理解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性提供了理论框架。

对于现阶段中国非正规金融的兴起和发展,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学者亦从外部环境和内生机制两个方面给出了解释:

张维迎、周添成等学者从中国转轨时期的具体情况出发,从金融抑制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现阶段非正规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何田[5]认为,中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与之相应的信贷机构或信用机制为其提供资金服务,这是中国非正规金融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张松则指出,金融的脆弱性、金融约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中国非正规金融存在的体制性原因。

以林毅夫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学派则力图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角度来分析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6]史晋川、金祥荣等以温州金融部门的三元结构为分析对象阐述了民间的非正规金融部门在信息成本上具有的明显优势。张晓东等指出,非正规金融因其性质也是非正规,与民营中小企业在体制上是兼容的,因此,非正规金融决能更好地为民营中小企业经济服务。

二、正视非正规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中国台湾非正规金融由来已久,有关非正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对台湾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众多。在台湾的官营银行垄断体制下,台湾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是及其保守的,缺少抵押品的中小企业要取得融资非常困难。[7]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台湾一般银行,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和民间借贷市场。在20世纪60-90年代,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国内借款来源中民间市场的比例高达35%以上。[8]在长期处于政府严格监管之下的金融体制中,台湾经济能够顺利起飞并实现长达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活跃的非正规金融功不可没。对于作为台湾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来说,制度外金融是一个无法替代的信用筹措来源,是企业赖以建立的动力来源之一,而且,这种状况并没有因为台湾已经达到新兴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而消失。同样,“温州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迅速崛起就已经引起国外很多学者关注,帕立斯(K.Parris)其《地方积极性与国家改革: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一文对“温州模式”作了比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其研究表明:改革不仅可以从上而下,也可以由注重实惠、为满足当地需要而对国营控制的经济不足做出反应的个人、家庭和群体自下而上的发动。艾伦.刘(Alan P. L. Liu)在《“温州模式”的利弊》一文中认为,从现实角度看,温州模式主要动力来自私人经济部门的企业和人员,同时也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灵活政策和基层组织的政治支持分不开,并指出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现代化有着深远意义。

非正规金融是中小企业成立时期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外部金融资源的重要途径,对中小企业来说,越是接近早期发展阶段且规模越小,非正规金融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浙江财经学院课题组在2000年7月对杭州和温州的调查表明:60%的中小企业的原始积累以自有资本为主,约20%的企业以向民间借贷为主;而在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以后,非正规融资仍是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之一。[9]

三、建立衡阳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非正规金融的运行机制能够有效地克服微小投融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效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加速社会资金流动和利用,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非正规融资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也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造成冲击,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尽管如此,非正规金融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在农村地区对社会保障的替代,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随着金融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的不断深入,如果政府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农村很多非正规的民间融资都能够转化为正规的受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金融机构,从而有力的补充了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支持方面的不足,也将有效的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等困难。与此同时,为了克服非正规融资的松散性、盲目性和不规范性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需从确立非正规金融合法身份、完善非正规金融监管机制和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相关配套措施等三个方面完善非正规金融制度,以期达到使其更好地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目的。

1、确立非正规金融合法身份。目前非正规金融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因此,政府应在逐步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的前提下,赋予非正规金融与现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开展平等竞争的合法地位,让其在许可的范围内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政府把非正规金融纳入法制的轨道,这将给非正规金融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不仅可以减少它在躲避管制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也可减少非正规金融采取不正当手段破坏社会法制和道德环境所带来的危害。[10]

2、完善非正规金融监管机制,构建非正规金融制度,需解决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放松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衡阳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而且可以加快正规金融市场化经营的程度,因此,从帕累托最优理论来看,这项制度变革是有经济意义的。二是确定非正规金融合理的产权制度,使得投资者真正成为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股东,并有效行使他们的支配权和监督权,从而建立起规范的内控机制、风险防范等制度,解决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化问题。三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增强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用,对保证存款的来源非常重要,从而可为衡阳经济主体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四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对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检测系统,并将其纳入金融业的整体监管体系,及时掌握非正规金融的相关数据,检测分析点的样本调查可以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五是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允许衡阳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存贷款利率在国家规定的基准利率的一定区间内自由浮动,将有助于发挥非正规金融的灵活性。

3、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相关配套措施。主要措施包括:一是通盘考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重构一个竞争充分、激励约束有效的衡阳金融市场体系,有助于衡阳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二是增加法律制度空间。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制定《非正规金融法》,除了赋予非正规金融合法的法律地位外,还应从法律上重新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和正常的民间融资等概念的界限,增加非正规金融的活动空间。三是建立征信制度,净化衡阳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这是非正规金融机构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军.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温州案例[A],见: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1st ed.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3-18.

[3]Fry,M.J. Money, Interest, and Bank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1st ed.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7-34.

[4]Stiglitz,J. and Weiss(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93-410

[5]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 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2002.11:32-36

[6]林毅夫, 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2001,1:10-18

[7]柳红.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概况(上)[J],改革, 1999.3:2-34;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概况(下),改革,1999.4:94-101

[8]易纲.许小年.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改革[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73-96

[9]樊纲.发展非正规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J].上海金融,2000.9:4-6

[10]Dekle,Hamada.On the development of Rotating Credit Association in Japan [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0.49(1):77-90.

[11]钱水土,俞建荣.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演进路径与政策规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2

作者:罗细飞 陈晓亮

非正规金融与企业融资论文 篇3:

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基础效率机制与演进趋势

摘要:本文把当前我国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基础分为内生性与外生性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引入合约理论,从非正规金融合约的预期收益、交易空间和治理结构等三个方面解释了非正规金融的效率机制所在,并对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未来的演进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正规农村金融;交易合约;内生性;外生性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当前农村金融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面对农村金融需求的日益扩大和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非正规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农户的户均借款中,来自正规金融的仅有29%,其余71%则来自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这一现象在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也广泛存在。基于此,对非正规金融的认识也从以前的“无效率”转变为正规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弥补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带来的不足。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基础

1. 外生性原因: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与结构失衡

尽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进行农村金融深化的改革,但效果一直不明显,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贷款难依然是农户面临的最大问题①。正规金融机构网点不断收缩,造成正规金融服务空白。根据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末,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相比2004年少了9811个,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网点。在正规金融覆盖的地区,农户申请贷款的获得率也很低,根据刘莉亚等基于全国31个省市1000个自然村的调查显示,贫困型的农户贷款获得率仅为3.57%,而收入最高的富裕型农户也只有6.75%的可能性②。由此可见,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结构失衡是农村正规金融的另一特征,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匹配。根据林毅夫的研究表明,最佳金融结构应该是与经济结构相一致的③。具体来说,农村正规金融中的大型商业银行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相适应;农信社由于受政府干预较多以及改制的需求,资金发放更倾向于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等,对农户贷款较少;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近年来相对容易得到满足,但进一步发展生产所需更多资金则较难获取,尤其在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资金需求的多样性更使得这一结构性矛盾凸显。

2. 内生性原因:“双重失灵”下的农村金融需求诱致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及农村市场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双重失灵: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农业收入较低、风险较大使得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涉足农村金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收缩即是一个例证。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市场分割与交易分散使得信息更加不对称,信贷配给严重,这些都导致了市场失灵。政府“一厢情愿”的各种支农贷款并没有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失灵,反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寻租等原因造成资源分配的无效率,更加扭曲了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户的金融需求并没有由于“双重失灵”而递减,反而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渐增加,这使得部分组织或富裕农户看到农村金融市场上巨大借贷需求产生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供给。最终,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各个参与主体相互博弈的基础上,形成了现有的农村二元金融供给的均衡体系④。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效率机制——交易合约的改进

农村金融市场深化可以看作是交易合约不断改进的过程。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之所以深化程度不够,主要由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较高、收益较低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合约难以达成所致。加上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更进一步缩小了农村金融交易的空间⑤。而农村非正规金融由于其自身相对于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对促进合约达成的各个维度进行了扩展,从而能适应双方交易主体的需求,达成交易合约,这正是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效率机制所在。

1. 合约的预期收益

一种合约被选择主要是对合约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比较的结果。对当前中国农村的许多农户来讲,选择非正规金融的收益要大于选择正规金融。为此,我们构造以下模型加以解释⑥。

假设农户面临一项投资收益为1的项目,成功的概率为P;农户没有原始资金,必须依靠借贷进行投资;面临两种借贷选择:正规金融 (F),非正规金融(I);借贷难易程度为α,α∈[0,+∞],则■<0(因为对农民来说,借贷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投资决策和投资规模,进而影响投资收益率),此外,对农村金融市场来说,显然αI<αF;借贷成本为利息成本(r)和其他交易成本(C)之和(如交通成本、抵押成本、人情成本等)。则农户向两个市场借贷的预期收益分别为:

ERF =P(αF)-rF-CF

ERI =P(αI)-rI-CI

如果农户选择从正规金融市场借贷,则需满足:ERF >ERI ,整理后可得:

P(αF)-P(αI)>(rF-rI)+(CF-CI)

进一步的,可以转化为:■(αF-αI)>(rF-rI)+(CF-CI)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知,上式左边小于0。在通常情况下,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受国家利率浮动的限制,其利率一般低于非正规金融机构(这一点在许多关于农村金融市场调查的文献中得到证实),因此(rF-rI)<0。但在交易成本上,CF远大于CI,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一般距农户有一定的距离,同时需要抵押,并且在通常情况下有较长时间的等待以及有时为得到贷款的人情费用(甚至是贿赂)等等,这些使得正规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远高于非正规金融。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上式右边会大于0,农户出于理性考虑,将选择非正规金融。

2. 合约的交易空间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合约交易的空间进行了扩展,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借贷信息更加透明、借贷范围扩大和可抵押物范围扩大。首先,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使得正规金融机构惜贷与信贷配给,而农村非正规金融主要发生在一定范围内的熟人之间,彼此之间信息对称,获取信息的成本也较低,更有利于放贷人对借贷人的选择和风险控制,达成借贷合约。其次,现有农村正规金融主要发放生产性贷款,对生活性贷款很少涉及,而许多农户对生活性贷款如结婚、看病等的需求很大,非正规借贷满足了这一需求,使信贷范围扩大。在非正规借贷中,生活性贷款占了很大比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第三,农村正规金融一般要求农户在借贷时要提供相应的抵押物。在我国现有产权制度下,农户主要的资产农地不能作为抵押,而其他物品如房屋、农机等由于不易变现而不太被正规金融机构接受,这也是导致农户无法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非正规金融则由于双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更容易接受这些抵押物,有时甚至一些“非法”的东西也可以被抵押,从而扩大了抵押物的范围,增大了交易空间。

3. 合约的治理机制

合约最终是否完全有效还要看合约的治理机制。在正规金融中,金融机构通常面临农户的“策略性违约”和“失败违约”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主要是指农户主观性的违约,后一种情况则指农户由于投资失败无法偿还的情况。此外,在当前农村的法律环境下,还面临着农户违约后的执行成本问题,农户信贷的小规模与相对“昂贵”的执行成本不成比例,经常出现正规金融机构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与正规金融市场化的治理机制不同,农村非正规金融主要依靠社会资本推动的私人治理机制。中国农村由于传统的“血缘、地缘和人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区域内的社会网络,这种网络进一步与农村经济结构相结合,便形成了社会资本。同正规金融机构的“声誉”相比较而言,农户更看重其在社会网络中的“声誉”,因为这关系到农户在社区中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因此,这种“声誉”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收益使得农户在社会资本的作用下更容易偿还贷款,非正规借贷的偿还率远高于正规借贷已证实了这一点。

具体来讲,非正规金融利用信息对称性,首先将一部分策略性违约的借贷者排除在外,进而通过交易主体之间博弈的重复性和关联性使得借贷者更看重“声誉”带来的长期收益,如果违约,借贷者将受到严厉的社区制裁,使得策略性违约者一次的收益远低于长期收益。在农村中,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在社会网络中的信誉,也就丧失了社会资本,行动将举步维艰。因此,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唯一的均衡策略:还贷。在部分民间地区,甚至出现了借高利贷来还贷的现象,由此可见这种惩罚对借贷者的约束作用。其次,对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方面贷款者在事前会对借贷者个人及其项目有详细的判断,将高风险项目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如果经营中出现风险,由于借贷双方较为熟悉,贷款者也能及时将损失最小化或帮助借款者走出困境,最终降低了失败违约的概率。再次,在借款者实在无法还债时,贷款者也会采取各种策略来弥补贷款损失,比如让借款者采取各种实物补偿,或者劳务补偿等形式,更有甚者,会采取一些非法的手段强制占有借款者的财产。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演进趋势

从根本上来讲,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⑦,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农村非正规金融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完成将会逐渐消失,但市场失灵(尤其在信息不完善条件下)将会作为一个常态存在,因此,在正规金融市场无法覆盖或解决的地方,将依然会有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在很多发达国家,非正规金融依然大量存在,我国农村目前正从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社会,这一时期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1. 农村非正规金融交易合约复杂化趋势显著

农村非正规金融交易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从原来的“友情性”逐渐转变为“逐利性”,交易合约复杂化趋势显著,这表现在利率、期限结构和抵押担保等方面向正规金融机构做法靠拢。早期的非正规借贷多以口头约定或打欠条的形式出现,对利率的收取也多为象征性的或并不明确约定,而是根据借款者的收益情况再定。但目前很多地方的非正规借贷多有明确的书面借据,同时标明一些重要相关事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8)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江、浙等发达地区,非正规借贷逐渐以正规合同的形式出现,同时还会在合同中约定担保人、抵押物等,合同完备性不断增强⑧。随着国家《放贷人条例》的逐步确立,未来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交易将得到逐步完善。

2. 非正规金融交易的组织程度不断高级化

随着交易合约的复杂化,必然需要高级化的组织来实施。目前农村非正规金融交易除传统的邻里借贷、银背、合会等组织形式外,一些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下钱庄、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也开始广泛存在。交易组织形式的变化表明市场交易范围的扩大,也是信用范围不断扩大的结果,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必然需要突破原有的村庄信任边界,形成更为广泛的市场信任,这便会带来组织的演进,如图1所示。

图1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与信任边界

3. 非正规金融风险开始加大

非正规金融的风险从宏观上来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非正规”而带来的各种非法现象,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二是由于非正规金融超过其有效边界而导致失灵,加大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影响金融稳定。本文这里主要关注第二种风险。

非正规金融最核心的优势在于社会资本的存在而带来的信息对称及交易信任,但社会资本一般有其边界,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一旦超出这个边界,社会资本也面临失灵。这意味着此时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将被削弱,经营劣势开始出现,甚至导致失败,从而影响金融稳定。根据stiglitz(2000)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⑨。如图2所示,这意味着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社会资本的作用也会逐渐弱化。随着社会资本弱化,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空间也会缩小,如果不顾这一规律,任由非正规金融不断扩大规模,而又没有良好的监管制度,势必会使非正规金融面临失败的危险,加大农村金融不稳定。再者,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程度不断高级化也会使其利用社会资本这一机制程度逐渐弱化,加大金融风险。

图2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程度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未来非正规金融发展的趋势应是逐步向正规金融靠近,规模大的可以直接转为正规金融,如在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很多非正规金融已经成为和正规金融并行的金融机构,接受政府的监管,成为真正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对一些规模较小,但运行较好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可以与正规金融结合,二者优势互补,由正规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来源,同时发挥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这一点在著名的格莱明银行体系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此外,对于原有个人之间的借贷等松散形式的非正规金融,则继续会以多样化的形式广泛存在,以填充正规金融市场空隙(见图3)。

图3非正规金融演进趋势

农村非正规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带来的缺口,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非正规金融的作用还体现在其对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促进作用以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培养农民的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是内生性原因和外生性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与当前的农村经济结构匹配,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存在的有效性在于通过利用社会资本带来的信息对称、良好的治理机制等进而扩大农村金融交易合约的空间,有利于达成更多的合约⑩。当然,非正规金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演进,一方面会随着经济发展扩大规模,交易机制更加复杂,向正规金融靠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资本作用的减弱,非正规金融的优势也在下降。因此,国家在制定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相关政策时,应认识到其对农村金融的积极作用,吸收其开展农村金融的有利经验,同时结合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演进趋势,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其合理发展。尤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农村非正规金融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对不同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的边界要清晰界定,同时实行有效的监管政策。只有这样,农村非正规金融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效用,为我国构建内生性、多层次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打下基础。

注释:

① 刘玲玲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7汇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② 刘莉亚、胡乃红等:《农户融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基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千社万户的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3期。

③ 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④ 张杰:《我国农村正式与非正式金融的分离与融合》,《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

⑤ 郝亚光:《从村落到社区: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以生产社会化为分析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⑥ 高艳:《农村非正规金融契约实施问题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⑦ 姜旭朝、丁昌峰:《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⑧ 张健华:《民间融资状况分析》,《金融纵横》2009年第5期。

⑨ Stiglitz J.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in " Social Capital: 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2000, 59-70.

⑩ 陈曦:《基于债务结构优化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分析——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新视角》,《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刘纯彬,男,1951年生,北京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1;桑铁柱,男,1985年生,河南遂平人,南开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责任编辑 陈孝兵)

作者:刘纯彬 桑铁柱

上一篇:工程投资管理体系研究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