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能量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非正能量范文

非正式组织

论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摘要: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因素的系统。本文阐述了非正式组织的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了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最后提出怎样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提高组织绩效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提高 组织绩效

非正式组织定义

(一)什么是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自发的无意识的,行动无规律,仅以感情、习惯、喜好、相互依赖来满足个人不同的心理需要的群体。

(二)非正式组织界定及相关理论

1、非正式组织界定:第

一、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交错地同时并存于一个单位、机构或组织之中,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第

二、非正式组织运行的原则是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如:工作关系、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等。第

三、非正式组织不一定有明确的目标,但有着共同的利益、观点、习惯或准则。非正式组织具有很强的群体规范,群体效率高,它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情趣和爱好出发,规范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调节内部关系。这些规范反映了组织成员的集体利益和要求,虽然不成文,但作用往往大于行政组

织明文规定的规则。第

四、非正式组织自然形成领导核心,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一般具有很高的声望,他的产生以依靠个人的人格魅力或者其他个人特质而自发形成。非正式组织虽然没有上级任命的领导,但实际上每个非正式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这些人虽然没有组织赋予他们的职务、地位和权力,但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如知识丰富、技术水平高、办事公道、待人热情等等,故对其他成员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他们在非正式组织中具有权威性,发挥着维护群体的相对稳定性和提供行为规则等作用。由于自然形成的领导在非正式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2.非正式组织理论。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始于霍桑试验,梅奥在霍桑试验中发现了正式组织中还存在着一个在组织以外的群体,这个群体不是由正式成文规定而成,而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共同情感,自然形成的行为准则或惯例,即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指未经组织规定的,组织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工作中,基于心理、观点、情感、兴趣一致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联合体。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而其中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是非正式组织成员之所以能凝聚在一起的主要因素。在正式组织中,一个人的行为是由组织目标和

组织任务规定的,成员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基于组织分配的工作层面的交流,这种刚性的、非人性化的组织形式,无法满足组织成员特定的情感、心理的需要。因为组织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比如年龄、受教育的经历、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某些成员在正式组织中不能很好的融入该群体,易产生孤独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导致员工丧失集体归属感,自信心下降,这与企业倡导的合作文化背道而驰。同时,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难免遇到诸多困难,当这些烦恼和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自然也会影响其工作状态。所以,组织成员的情感和心理的需求并不是关乎其个人的小事,而是关乎组织命运的大事。

(三)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来讲具有两重性。当非正式组织行为取向与正式组织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时,非正式组织往往能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营造组织内部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当非正式组织不积极配合正式组织的工作时,特别是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行为与正式组织的领导行为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组织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破坏既有的人际关系,激化矛盾,涣散人心,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如何利用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提高组织绩效。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一是消极的。企业管理者应正视这一点,引导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一面,

克服消极的一面。具体措施如下:

(一)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

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现实。作为领导者来说,应掌握本组织有多少非正式组织,并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从而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对待非正式组织,管理人员需要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给予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就会有利于形成一个活泼、轻松的工作氛围,就会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二)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采取不同的策略。

因为非正式组织的性质、作用不相同,为此,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对积极的非正式组织,应采取支持和保护的原则,不仅允许其存在,而且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消极的非正式组织尽可能进行引导,使之转变为积极型。对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组织要采取“分化瓦解”、“集体粉碎”的政策,特别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视情节轻重,给予适当处理。

(三)做好核心人物教育、疏导工作。

任何非正式组织,都有其核心人物。核心人物的意志和行为,对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和规范有决定性影响。领导者应以同志式平等的态度关怀他们、信任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通过他们带动其他成员的积极行为。因此,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往往会影响其身边一批人。

(四)注意健康舆论引导,加强正式组织建设。

健康舆论起着一种评价作用,它以议论、腐败、奖励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非正式组织的某些事实和行为,引起非正式组织成员思想上的注意和重视,促使他们调整自己的行为,扶正压邪,逐步使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同时,还应加强正式组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 管理学基础/王绪君编著。-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6

2 行政组织学/张成福主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5

3 赢在中国式管理/曾仕强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14 未来的组织形式/R.梅雷迪思.贝尔滨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

5 组织心理/凌文辁主编 刘毅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第二篇:非正常户内容

非正常户

目录

基本概念 非正常户管理

1. 非正常户的认定 2. 非正常户的注销 3. 非正常户的解除

非正常户构成、特点及危害 非正常户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防范和治理非正常户的建议 . 基本概念

非正常户,是指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在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并经税务机关派员实地检查,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非正常户不但影响税收征管,而且破坏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其危害主要表现在逃避纳税义务、不按规定验销发票、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方面。在国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背景下,税务机关尤其要加强清理非正常户的力度。

非正常户管理 非正常户的认定

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主管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税源管理部门派员实地核查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经综合业务部门批准后认定为非正常户。主管税务机关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 的使用。

非正常户的注销

对没有欠税且没有未缴销发票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户超过两年的,税务机关可以注销其税务登记证件。

非正常户的解除

认定为非正常户的纳税人前来履行纳税义务或被税务机关追查到案的,主管税务机关对其进行违章处理、流失发票缴销、欠税清缴后,在综合征管软件中进行非正常户解除处理。

非正常户的巡查

主管税务机关在管户巡查过程中,要将非正常户作为重点巡查对象,对清理巡查出来的非正常户,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对存在偷税或虚开发票行为的,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等规定从严处理;对未发现偷税或虚开发票行为的,则对其未按期申报行为从重处罚。[1]

非正常户构成、特点及危害

通过对非正常户情况的清理与分析,发现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故意走逃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走逃户”,企业以故意走逃方式,逃避法律责任和税务机关的监管,利用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不完善,躲避纳税义务。

2、被动性非正常户。包括外地法人企业在本区设立的分公司。这类企业由于对税法的不了解,特别是对国地税业务划分的不清楚,造成非正常。

3、信息传递与征管措施不到位导致的非正常户。包括正常注销、变更、停业的纳税人,由于管理环节增多,税务机关不能如期办理变更、注销税务登记形成的非正常户。

非正常户的存在,对税收征管秩序的危害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

1、降低纳税申报率,直接影响申报质量。纳税申报率是征管质量考核中一项重要指标,大量非正常户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这一指标的完成。

2、非正常户采用零税负、低税负的手法经营一段时间后,不办理注销手续,逃避纳税义务,造成正常企业与非正常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运行秩序遭到破坏。

非正常户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非正常户的存在是有多重社会环境因素。

第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激烈,企业破产、兼并、分离活动大量增加。从纳税人到主管税务机关都没有适应这种变化,管理措施远未到位。第二,部分私营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容易被市场淘汰。经营人员考虑到成本问题,不愿办理工商、税务登记,便于在经营失败时“一走了之”。

其二,税务管理网络不健全,协税护税机制不完善也是非正常户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注册涉及到工商、公安、银行、物业管理、国税、地税等部门。但各部门信息不共享,对一个法人代表应负的法律责任,缺乏应有的制约手段。虽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原则性地规定一些部门的协税护税责任,但由于缺少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协税护税措施,各部门在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约束下往往不会主动承担这项社会责任,因此导致协税护税机制始终停留在口头要求或原则性规定上。

其三,在新征管模式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要求明晰税企之间的权利义务,突出税收服务,简化程序,以税务稽查为重点强化纳税人管理。但目前管理模式仍以事前审批为主,依纳税人提供的各种资料层层审批,对纳税人事后监督不到位。征管资料重复提供,利用率低,更没有将征管档案进行数据化处理,用于逻辑分析,难以判断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的合理性、真实性。同时,由于规范、简洁的纳税服务还没有完全到位,纳税人对税收政策和办税程序的调整缺乏了解,部分纳税人不能按时办理涉税事项,成为被动性非正常户。

防范和治理非正常户的建议

(一)净化税收环境,缩小非正常户生存空间

第一,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破产、兼并、分立活动,打击不法企业以破产、兼并、分立活动逃避纳税义务。第二,完善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程序,在销售额和财务核算标准之外,引入纳税人担保、预交保证金、有信誉供货企业证明、销售渠道证明等认证参考标准,消除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在使用增值税发票方面存在身份差异造成的货物交流障碍。

(二)健全税务管理网络,完善协税护税机制

积极与公安、工商等部门配合,加强企业法人管理。公安部门应建立、开放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供税务机关在税务登记、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售卖增值税专用发票时随时查询企业法人真实身份,企业一旦走逃,可以迅速准确的找出真实法人,由其负全部法律责任。税务机关要建立企业法人管理和纳税信誉信息平台,供公安、银行、工商管理等单位使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方便有关单位查询,评估企业信誉,以利于开展经济活动时,将非正常户排除在外。

(三)减少审批事项,加强对纳税人管理,使非正常户无容身之处

按新征管模式要求减少审批事项,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审批事项外,其余的均应采用登记备案制度,提高税务行政效率。在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可以抽调人员加强和规范纳税资料管理,保证资料齐全、真实。建立非正常户数据库,将非正常户档案资料转换成数据信息,供日常征管查找、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税收征管。同时,对查实走逃的企业法人代表予以公告。税务机关可考虑对其各种涉税资格实施禁入办法,并向相关单位通报非正常户情况,限制其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扩大税收执法效果。及时全面地告知纳税人相关注意事项,避免纳税人对税务事项不了解或了解不清楚,成为被动性非正常户。 [2] 参考资料

 1. 非正常户管理 .

 2. 加强纳税非正常户管理的几点探讨 .

第三篇: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

罗燕

我国的非正规就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而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初期,经济很不发达,城市吸收就业的能力不足,但城市有大量需要工作的劳动适龄人口。因此国家制定了容许个人自谋职业的政策,非正规部门就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就业,以及国企改革裁减大量的冗员,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正规部门吸纳劳动者的能力不断下降,而非正规就业部门得以迅速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4年,全国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从业人员数由0.9325亿人减少为0.7289亿人,净减少2036万人,减幅为21.83%。与此同时,全国城镇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增加了385万人,增幅达18.30%,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增加了1726万人,增幅达到96.07%。截至2004年末,在我国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从业人员(仅指在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中的从业人员)已高达5515万人,而当年我国城镇就业总数为26476万人,仅按这两项统计,当年非正规部门的就业量已占城镇就业总量的20.83%。可见,非正规部门就业在我国的就业体系中已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1非正规就业的界定

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在年代初提出。

国际劳工组织在《1991年局长报告:非正规部门的困境》中,将非正规部门定义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地区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很小生产规模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将非正规部门或非正规组织形式就业称为“非正规就业”。

2002年,国际劳工大会第90届会议在《体面劳动与非正规经济》的报告中形成了关于非正规经济中就业的概念框架,该框架以就业身份而不是就业部门界定非正规就业。后来在2003年第1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进行了讨论并经过很小的修改最终被大会核准为国际标准。

在此基础上,我国许多学者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对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作了如下定义。

我国非正规部门主要是指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外的规模很小的经营单位。包括:(1)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微型经营实体,如个体经营户、家庭手工业户、雇工在7人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等;(2)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依托,以创造就业和收人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性和公益性劳动组织;(3)其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

胡鞍钢[1](2001)认为: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就业部门和正规就业部门中的、有别于传统就业方式的就业形式,即非正规就业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是指小型、微型企业,家庭型企业或独立服务者等。正规部门非正式就业是指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

张丽宾(2004)认为,非正规就业广泛存在于整个经济部门体系中,是一种以缺乏政府管制为特征的非标准(灵活)就业形式,包括非正规部门就业和正规部门非标准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中的独立工人和自由谋业的生产者组成。“非标准就业”则是指正规部门中区别于标准就业形式的非标准工作安排形式、非标准就业形式及非标准劳动关系,主要包括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和其他临时性就业等等。

我国学者根据我国情况对非正规就业作了探讨,尽管学者们对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我国非正规就业广泛存在于整个经济部门体系中,应该用就业身份而不是就业部门界定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包括非正规就业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

2非正规就业形式[2]

伴随经济全球化、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改革深化,中国就业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形成能够吸收全部劳动力的正规部门,因此存在比较大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规部门就业的灵活性增强,“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比重有增长的趋势。

2.1我国“非正规部门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 一部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他们一般很难从市场上获得资金、培训、信息等,招用的人员也不固定,一般也没有登记,收入也不一定稳定。从事的行业包括工业、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 2) 在社区内类似个体工商户的非登记注册经济实体的从业人员。 3) 其他不被掌握的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 4) 其他打零工者,包括随时待命人员。 5) 街头小贩。

6) 其他没有法律规定的劳动组织的从业人员。

2.2我国“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 大中小型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中就业的非正式职工,包括临时工、季节工、劳务派遣工、小时工、产品和服务推销人员、出租车司机等。

2) 大中小型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中采用灵活工作方式的就业人员,如弹性就业人员、非全日制工人等。

3) 独立服务的自由职业者,包括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等。在这三类形式中,后两类的从业人数有限,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加以调整,而第一类的从业人数较多,需要加以更多的关注。

3非正规就业群体及其特征[3]

非正规部门的出现与我国的人口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很大关系。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谋生,加上城镇下岗职工,就业形势严峻,急需发展非正规就业来缓解。

3.1农民工非正规就业 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源于城市正规就业机会不足、制度排斥、城市发展需求等结构性因素和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低、技能低、经济实力弱等个人因素。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特点与户籍制度的影响密切联系。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不能够进入到城市的正式就业体系中来,其主要依靠传统社会关系实现就业,流动性很强,且缺乏政府认可和扶持。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发挥了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并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但它面临着社会保障缺位、就业条件恶劣、权益诉求困难以及因政府严厉管制导致生存空间缩小等系列问题。

3.2下岗工人非正规就业

我国下岗失业工人非正规就业源于政府为解决国企改革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目的是推进国企改革和稳定社会。研究集中在源于上海市,后被其他城市运用的非正规就业发展模式。该模式允许下岗工人依托于社区非正规劳动组织,在部分制度之外和政府优惠政策下以一定形式从事生计经济活动它为劳动者提供了非正规-半正规-正规的发展途径,具有很强的制度性、规范性和政策保护性,排斥了外来人口进入的可能性。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使该模式面临政府财政难以维持、管理面临两难处境和劳动者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等问题。

3.3大学生非正规就业[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就业市场提供的正规就业部门的岗位在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能够满足大学生日益提高的就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日益趋于多样化,非正规就业成为许多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非正规就业能够满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多样化诉求,并能够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当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形式愈来愈多,总的来说,主要有正规部门中的非正式就业、兼职就业、劳务派遣就业、自主创业及自由职业几种形式。与其他群体相比,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较充分、流动能力较强与创造性和发展性突出等特点。但它同样面临着权益易受侵害和社会保障缺失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问题。

3.4女性非正规就业[5]

根据其户籍的不同,女性非正规就业者可分为两大群体:一是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主要从事纺织业、饮食业、贩卖蔬菜、水果等工作;二是城市居民中的非正规就业者,多选择传统的包括社区服务、经营小作坊、做钟点工、临时工、合同工等工作,从业者多为下岗、失业人员。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内部群体特征进一步考验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匹配性。

2000年我国妇联“农村妇女权益状况和维权需求调查报告”显示,过半数女性农民工属于非正规就业。女性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有其供需双方的必然性。一方面,城市生活需要的许多服务工作是城市女性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另一方面,非正规就业具有就业信息传递、就业手续和就业条件简化、就业渠道替补等功能,能够满足女性农民工的就业需求。然而,由于社会资本匮乏、职业地位和收入低、就业风险大,非正规就业中的女性农民工处境令人堪忧,面临着雇佣关系不明确、基本没有社会保障、易受人身侵害、居住生活条件极差等一系列问题。在结构性改革、新技术运用带来的劳动力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的现状下,城市失业、下岗女性的未来再就业主流趋势也是非正规就业模式。但是,在与女性农民工的竞争中,城市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由于就业观念陈旧、“贵族”心理较严重等原因而处于弱势地位。 4非正规就业发展存在的问题[6]

非正规就业在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加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因素,仍存在许多问题。

4.1非正规就业者缺乏制度保障,参保意识差

在我国,非正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缺少制度上的联系,或虽有制度规定但实际上很少被遵从。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少数地区已经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作出了专门规定,但从总体上看,现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基本将非正规就业人员排斥在外。而且,我国的各项社会保险在计费年限、缴费办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是依据正规就业的情况设计的,不适应于非正规就业的特点,由于劳动关系和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雇主与非正规就业者很难按照工资总额分别交纳各种社保费用;正规就业状态下的“续保”、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以及缴费责任等规定在非正规就业状态下几乎全不适用。

4.2非正规部门中存在劳动雇佣关系和劳动制度的不规范性

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导致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劳动雇佣关系和劳动制度的不规范。这种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许多雇主和雇员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显失公平,以及雇主随意向雇员收取抵押金。由此又导致以下后果:一是雇佣关系相当松散,对双方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雇佣关系解除时不能按约履行各自的义务,由此造成劳动力市场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二是雇主和员工之间缺乏信任,在非正规部门中,雇主经常更换员工,员工经常更换工作,加剧了非正规部门就业的不稳定性,同时人力资本投资的缺乏大大限制了非正规部门的进一步发展,减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4.3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缺乏社会扶持

非正规部门的发展缺乏金融部门的资金扶持。比如,虽然国家发布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手续繁琐、限制条件多,使得非正规部门的就业者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也难有发展壮大而转变为正规部门的机会。其次,非正规部门的发展缺乏必要的经营场所。根据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自我创业者中,自有场地或享有政府提供的低价经营摊位的只是极少数,而一般大中城市正规的经营场所租金太高,小本经营者难以承担。同时,简易经营场所由于影响城市环境而常常遭受城市管理部门的限制甚至取缔,这就使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陷入两难的境地。

4.4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发展缺乏教育培训等技术支持

由于非正规就业的主体主要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人一般文化素质不高,所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职业培训体系,但其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从业人员,而面向广大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体系很不完善。这部分培训目前主要是由一些社会力量来承担,不仅费用昂贵,而且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也比较单一,大多数培训项目集中在美容美发、餐饮服务等领域。由于这些领域吸纳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因而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业形式发展的需要。

[1]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2)

[2]张丽宾.“非正规就业”概念辨析与政策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04(81):39-40 [3]黄耿志,薛德升.中国城市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兼论全球化背景下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议题[J].热带地理,2009,Vol.10,No.4:390 [4]周守军,王德清,邓春雪.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探析[J].教育研究,2002(4) [5]谢妍翰,薛德升.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9(6):20-21 [6]张俊杰.关于我国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J].科技创业,2007(1):140-141

第四篇:缴费承诺书(非正常)

缴费承诺书

本人,系培训学校专业学生,于年月日入学,学杂费共计元。现交杂费元,学费元。因个人原因,未能在入学时缴清全部学杂费。

本人承诺于年月日前缴清学杂费余款,共计元。如未能履行,可视为自动退学。

注:

承诺人:

日期:

缴费承诺书

本人,系培训学校专业学生,于年月日入学,学杂费共计元。现交杂费元,学费元。因个人原因,未能在入学时缴清全部学杂费。

本人承诺于年月日前缴清学杂费余款,共计元。如未能履行,可视为自动退学。

注:

承诺人:

日期:

第五篇:非正式员工(兼职人员)用工协议

非正式员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身份证号码:

为了搞活经营,拓展市场,做到互惠互利,根据《合同法》,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乙方自愿到甲方从事兼职工作,经双方共同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工作性质:乙方自愿在甲方市场部从事兼职工作,主要任务是为甲方拓展市场,联系普查**等宣传活动,做正面宣传,因此甲、乙双方不建立任何劳动关系,乙方不享受医院其他任何形式的津贴、福利,以及**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

二、工作时间:甲方安排乙方实行不定时的工作机制;工作初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满后双方视工作情况决定是否解除合同。

三、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如乙方连续3个月未完成拓展任务的,甲方有权取消乙方兼职资格。

3、甲方义务为乙方工作开展提供相关资料,印刷品及促销品的制作费用按实际使用数量情况计算当月各种成本并核销。

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在兼职期间乙方可以用甲方名义开展工作,遵守甲方的规章制度,不得损害甲方名誉;

四、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按每月绩效考核结果计发,每月15日前结算上月报酬。

五、其他约定

1、如果发现杂志等宣传资料浪费、倒卖等行为,立即取消兼职人员资格,并赔偿所有损失。

2、乙方兼职期间及以后都需保守甲方商业秘密,不得向任何人员透露**所有经营信息,如造成后果的将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

4、试用期满后,没有解除本合同的视为合同继续履行,其他约定另行协商。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签字生效。

甲方:******* 乙方:

**代表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上一篇:甘肃交警范文下一篇:给普希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