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正规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非正规金融一直都作为一股强劲的草根力量活跃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如何正确看待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并且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发展正规金融,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本文在调查基础上,从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冲击入手,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相对优势,阐述了两种金融的几种合作模式以及效果。

第一篇:正规教师论文范文

农业补贴、非正规金融是否刺激了农户正规信贷需求?

摘 要:信贷约束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业补贴和农村非正规金融能否有效缓解农村信贷约束有待验证。将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分为有效信贷需求、潜在信贷需求和隐蔽信贷需求,以CHFS调查的2 973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家庭为样本,运用加权Probit 模型考察农业补贴和非正规金融对我国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补贴和非正规金融都刺激了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应适当增强农业补贴力度,积极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以进一步缓解农村信贷约束。

关键词:农业补贴;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正规信贷需求;信贷约束;有效信贷需求;潜在信贷需求;隐蔽信贷需求

一、引言

发展中国家农户受到广泛的正规信贷约束已成共识(Iqbak,1983;顾宁等,2012)[1-2],较为普遍、也容易理解的解释是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受到了严重的正规信贷供给不足。然而,Kochar(1995)发现, 一些农户确实对正规贷款产品没有需求,其贷款少是因为信贷需求不足[3]。黄祖辉等(2007)对中国农户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只有35.7 %的样本农户存在正规信贷需求,因而单纯通过增加信贷供给来追求贷款覆盖面的做法是低效的,因为覆盖面的扩大需要以信贷市场参与度的提高为前提,而市场参与又以农户对正规信贷存在需求为必要条件[4]。因此,如何扩大农户的信贷市场参与度,刺激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以缓解农户的“自我信贷约束”,是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不少研究者也意识到这一点(李成友等,2016;严太华等,2015)[5-6],并且从不同角度对影响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如基于农户特征视角(李丹等,2013;胡金焱等,2014)[7-8]、外部环境视角(张海洋等,2012)[9]、农户需求与机构供给双重视角(Boucher et al,2007;劉西川等,2009)[10-11]等,这些研究都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给予农户直接的实物或者货币补贴(即农业补贴),是国家缓解农户信贷约束的重要举措。不过根据 Ciaian等(2011)的研究,农业补贴对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要视具体的补贴模式而定,如果在生产季节之初补贴会对信贷需求产生挤出效应,而在生产季节之末补贴则会产生促进效应[12]。熊娜等(2011)的研究也表明,农业补贴对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会抑制农户的信贷需求[13]。还有不少学者认为由于忽视了农户获得的多种非正规金融支持,而非正规金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因而研究者往往会夸大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黄祖辉等,2007;陈鹏等,2011)[4][14]。

事实上,目前我国农户融资来源中非正规金融的比例较大。根据郭沛(2004)、苏士儒和段成东(2005)的研究,农户融资的70%来自于非正规金融[15-16],胡枫和陈玉宇(2012)的研究表明该比例甚至达到了80%左右[17]。同时,鉴于农业补贴政策的长期存在,为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2015 年国家启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吕新业 等,2017)[18];并且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后将继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关注农村非正规金融以及农业补贴对农户融资行为的影响。具体到本文,将基于对我国2 97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业补贴和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

对于农户受到的信贷约束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是增加金融供给的主体或数量,比如倡导各类新型金融机构、鼓励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流向农村等。然而,这种侧重于金融供给的发展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农户的融资困境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李庆海等,2012;张宁等,2014)[19-20]。一些学者开始基于农户信贷需求的视角研究农户受到的信贷约束问题。刘西川等(2009)提出了一个概念清楚的分析框架,就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进行识别和分类,将农户的信贷需求细分为有效信贷需求、潜在信贷需求和隐蔽信贷需求,并且认为在调查地区大量农户具有潜在的和隐蔽的正规信贷需求,其占有理想贷款需求农户的60%、总样本农户的26% [11]。农户由于风险规避和认知偏差等原因而压抑自身信贷需求,甚至未去申请贷款或者申请后主动放弃(Boucher et al,2008;程郁等,2009)[21-22];而社会资本有助于农户克服心理门槛,将这种潜在的、隐蔽的信贷需求表现出来,转化为有效信贷需求(李庆海等,2016)[23]。

米运生等(2017)认为,农地流转可以提高我国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并使农户的融资行为趋于正规化[24];黄惠春等(2015)考察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点村的农户信贷需求率和贷款发生率均高于非试点村,不过当前农地抵押贷款发生率偏低,其预期效果并不显著[25]。张龙耀等(2015)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26]。严太华等(2015)认为,农户的社会网络有助于农户获得正规信贷。不过这些研究关注的都是农户的正规的有效信贷需求。一些学者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角度来分析农户的信贷需求问题[6]。吴雨等(2016)的研究表明,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主要表现为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较高,但获得正规信贷的农户比例较低,有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中未申请贷款的农户比例较高(即潜在的与隐蔽的信贷需求较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有非正规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非常高,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中偏好从非正规渠道融资的农户比例较高[27]。刘西川等(2014)实证考察了农户信贷市场中正规与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存在互补关系,且这种关系在贷款对象为富裕群体时更加明显[28]。陈鹏等(2011)对全国10个省区的2万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农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具有很强的替代性[14]。丁志国等(2014)认为,农户融资选择过程中更加倾向民间渠道是在充分信息条件下被动选择的结果,而非农户融资的主观偏好[29]。

关于农业补贴能否缓解农户信贷约束,Goodwin等(2006)基于1998—2001 年美国农业资源管理调查(Agri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Survey,ARMS)的微观数据发现,农业补贴有利于降低受到严重信贷约束农户的土地闲置面积[30]。即使无法直接缓解信贷约束,农业补贴仍可通过促进土地增值增加抵押品供给来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Roe et al,2002)[31]。Roberts等(2003)和 Kirwan(2009)的研究均发现了农业补贴资本化为土地租金的证据[32-33]。李江一(2016)认为,当前我国的农业补贴不具有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或通过改变农户风险偏好而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但若在实施农业补贴的同时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或降低务农机会成本或将补贴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可提高其政策效果[34]。熊娜等(2011)的研究则表明,农业补贴对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13]。黄祖辉等(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户的信贷需求(无论是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偏向于消费性用途,而国家推行的是以一年期短期农业生产性贷款为主的农业信贷补贴,会造成“消费性需求,生产性补贴”的金融错配局面[4]。

从理论上讲,农业补贴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为农户提供生产(消费)资金,因而抑制农户正规信贷需求;二是可以增加农户资本(抵押作用),从而促进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可以弥补农户对信贷资金需求交易成本,因而刺激农户正规信贷资金需求;能分担农户信贷资金所面临的风险,即刺激农户信贷需求。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农业补贴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难以确定。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也存在类似的不确定性。马晓青等(2012)从融资渠道偏好的角度分析了农户的信贷需求,发现户主年龄越大、承包土地面积越多、家庭人均资产越高以及有正规渠道融资经历的农户,其对正规融资渠道的偏好越强。而人均收入较高的家庭以及合作社成员则偏好于非正规渠道融资。就信贷需求而言,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35]。已有大量研究深入探讨了正规信贷部门与非正规信贷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既可能存在替代关系(Kochar,1997)[3],也可能存在互补关系(Bose,1998;Andersen et al,2006)[36-37],目前仍未有共识。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农户信贷需求的研究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过仍有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处:首先,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重点关注于农户有效信贷需求(通过信贷申请的方式体现),对其潜在的、隐蔽的信贷需求关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农户真实的信贷需求;其次,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户的正规信贷是有益的支持(补充)还是无序的干扰(替代),目前并无定论;最后,农业补贴作为各国通行的支农措施,是否达到了刺激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目的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有鉴于此,本文在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进行识别与分类的基础上,基于大样本农户调研数据考察农业补贴和非正规金融对我国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提供经验依据和政策参考。

三、实证分析

1.农户正规信贷需求的识别与分类

根据刘西川等人(2009)的研究,一旦生产或消费受到自有资金限制,农户就有借贷的需要;如果利息高于资本边际收益,农户只存在对资金的需要而没有需求;如果资本边际收益高于需支付的利息,农户则会产生信贷需求[11]。进而可分为以下三类信贷需求:一是有效信贷需求,通过已申请贷款的方式表现出来;二是潜在信贷需求,需求受到了利息以外的其它交易成本的限制;三是隐蔽信贷需求,考虑到抵押和风险方面的因素,

表2 农户认为申请也得不到贷款的原因

表3 农户的有效信贷需求、潜在信贷需求以及隐蔽信贷需求

需求受到了

非价格因素的限制。根据2011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ina Household Finance Survey,CHFS)中关于农户银行信贷需求的问卷资料,在2 973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家庭中,2 344戶没有申请贷款,占调查样本的78.84%;21.16%的样本农户(629户)申请过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其中获得贷款的有201户,申请被拒绝的有428户。再根据农户未申请贷款的原因(见表1)和农户认为申请也得不到贷款的原因(见表2),可得到样本农户有效信贷需求、潜在信贷需求和隐蔽信贷需求的分布

(见表3)。

2.变量设置和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Probit模型进行估计,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描述见表4。

表4 变量设置和说明

由表5可知,通过Spearman、Pearson和Kendall相关性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高,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而Breusch-Pagan检验、Bartlett同方差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表明,数据呈现出明显的异方差性。为了提高模型的精确度,根据被解释变量的分布特点,选取加权Probit模型进行分析。

表5 各变量的VIF值

3.结果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农业补贴对正规信贷需求

表6 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加权Probit模型)

注:*代表10%水平下显著,** 代表5%水平下显著,*** 代表1%水

具平下显著。

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由于农业补贴大多数是事后补贴,增加了农户的资本,起到了信贷抵押的作用,从而增加了农户信贷需求,这与Ciaian等(2011) 的研究结论相似[12]。虽然农业补贴的作用显著,但绝大多数农业补贴金额位于250~500元之间,总体效应需要加强。非正规金融方面,基于亲朋好友之间以及其他民间集资借贷提高了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这与刘西川等(2014)的观点相近,该研究认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互补性,从一个部门获得信贷可以增大从另一个部门的信贷获得性[28]。

此外,在控制变量中,金融资产、车辆以及房产等实物资产对正规信贷需求具有抑制作用,合理的解释是,具有较多资产的农户在有资金需求时首先倾向于内部资金积累。在其他控制变量中,人均收入、家庭負债、风险偏好、是否工作、政治面貌、户主性别、户主户口和学历等都对农户正规信贷需求产生了刺激作用,而对未来的经济预期、户主年龄等对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具有抑制作用。

4.稳健性检验

表7是采用Logistic模型的回归结果。相比加权Probit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和单个变量的统计显著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显然加权Probit模型能更好拟合样本数据,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无论是加权Probit模型还是Logistic模型都表明,农业补贴和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提高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说明本文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

表7 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

注:* 代表10%水平下显著,** 代表5%水平下显著,*** 代表1%水平下显著。

四、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表明,农业补贴和非正规金融会刺激我国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适当增强农业补贴力度。农业补贴变相增加了农户资产,可以直接提供生产(消费)资金、弥补交易成本或者分担交易风险,从而提高其获得正规信贷的可能性。我国的农业补贴主要是生产性补贴,因而通过“农业补贴—刺激农业信贷需求—扩大农业生产”的路径,农业补贴起到了很好的政策性引导作用。不过目前的农业补贴力度有限(户均250~500元),政策效果不明显。因而从政策资金引导作用的角度来看,需要加强农业补贴力度。二是积极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具有互补性,非正规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具优势,因而在扩大正规金融支农的同时,应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使二者发挥良好的“1+1>2”的协同支农作用。三是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房产、车辆等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是家庭财富的积累,是农户内源性资金的重要来源,可以减少农户对外部信贷的依赖。因此,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户财富积累,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其受到的信贷约束。

参考文献:

[1] IQBAL F. The demand for funds by agricultural household:Evidence from rural Indi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83,20(1):68-86.

[2] 顾宁,范振宇.农户信贷需求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8):73-78.

[3] KOCHA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rationing constraints in rural credit markets in Indi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53(2):339-371.

[4] 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方法比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3):73-80.

[5] 李成友,李庆海.农户信贷需求视角下的信贷配给程度决定分析——基于OPSS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31(6):106-111.

[6] 严太华,刘志明.信贷需求、借贷行为与农户社会网络的关联度[J] .改革,2015(9):151-159.

[7] 李丹,张兵.社会资本能持续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吗?[J].上海金融,2013(10):9-13+116.

[8] 胡金焱,张博.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基于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14(1):3-9.

[9] 张海洋,李静婷.村庄金融环境与农户信贷约束[J].浙江社会科学,2012(2):11-20+155.

[10]BOUCHER S R,GUIRKINGER C. Risk rationing and wealth effects in credit markets: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90(2):409-423.

[11]刘西川,黄祖辉,程恩江.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直接识别与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09(4):36-51.

[12]CIAIAN P,POKRIVCAK J,SZEGENYOVA K. Do agricultural subsidies crowd-out or stimulate rural credit market institutions? The case of CAP payments[M]. Jan Pokrivcak,2011.

[13]熊娜,陈池波,杜辉.农业补贴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5):102-107+144.

[14]陈鹏,刘锡良.中国农户融资选择意愿研究——来自10省2万家农户借贷调查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1(7):128-141.

[15]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2004(2):21-25.

[16]苏士儒,段成东.从非正规金融发展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J].金融研究,2005(12):131-144.

[17]胡枫,陈玉宇.社会网络与农户借贷行为[J].金融研究,2012(12):178-192.

[18]吕新业,胡向东.农业补贴、非农就业与粮食生產——基于黑龙江、吉林、河南和山东四省的调研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7(9):85-91.

[19]李庆海,李锐,汪三贵.农户信贷配给及其福利损失——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8):35-48+78.

[20]张宁,张兵.非正规高息借款: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选择?——基于江苏1 202户农村家庭的调查[J].经济科学,2014(5):35-46.

[21]BOUCHER S R,CARTER M R,GUIRKINGER C. Risk rationing and wealth effects in credit markets:Theory and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90(2):409-423.

[22]程郁,韩俊,罗丹.供给配给与需求压抑交互影响下的正规信贷约束:来自1 874 户农户金融需求行为考察[J].世界经济,2009(5):73-82.

[23]李庆海,吕小锋,李锐,孙光林.社会资本有助于农户跨越融资的双重门槛吗?——基于江苏和山东两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6(6):136-149.

[24]米运生,曾泽莹,高亚佳.农地转出、信贷可得性与农户融资模式的正规化[J].农业经济问题,2017(5):36-45+110-111.

[25]黄惠春,祁艳,程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与农户信贷可得性——基于组群配对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5(3):95-98.

[26]张龙耀,王梦珺,刘俊杰.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机制与微观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5(12):14-30.

[27]吴雨,宋全云,尹志超.农户正规信贷获得和信贷渠道偏好分析——基于金融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视角的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16(5):43-55.

[28]刘西川,杨奇明,陈立辉.农户信贷市场的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替代还是互补?[J].经济研究,2014(11):145-158+188.

[29]丁志国,徐德财,覃朝晖.被动选择还是主观偏好:农户融资为何更加倾向民间渠道[J].农业技术经济,2014(11):52-64.

[30]GOODWIN B K,MISHRA A K. 2006. Are “Decoupled” farm program payments really decoupled? An empirical evalu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88(1):73-89.

[31]ROE T,SOMWARU A,DIAO X. Do direct payments have intertemporal effects on US agriculture? [R].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working paper, 2002.

[32]ROBERTS M J,KIRWAN B,HOPKINS J. The incidence of government program pyments on agricultural land rents:The challenges of identific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 85(3):762-769.

[33]KIRWAN B E. The incidence of US agricultural subsidies on farmland rental rat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9,117(1):138-164.

[34]李江一.农业补贴政策效应评估:激励效应与财富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16(12):17-32.

[35]马晓青,刘莉亚,胡乃红,王照飞.信贷需求与融资渠道偏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2(5):65-76+84.

[36]BOSE P. Formal-informal sector interaction in rural credit market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6(2):265-280.

[37]ANDERSEN T B,MALCHOW-MOLLER N. Strategic interaction in undeveloped credit market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80(2):275-298.

Whether Are Agricultural Subsidy and Non-formal

Finance Stimulating Regular Credit Demand of Farmers?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HFS Survey Data

LIU Yong1, LI Rui2

(1.School of Art, Law and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Wuhan 430081,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bsidy; non-formal finance; formal finance; formal credit demand; credit restriction; effective credit demand; potential credit demand; concealed credit demand

CLC number:F832.36;F323.8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4-8131(2018)02-0009-08

作者:刘勇 李睿

第二篇: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与合作

摘 要:非正规金融一直都作为一股强劲的草根力量活跃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如何正确看待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并且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优势发展正规金融,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本文在调查基础上,从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冲击入手, 分析了非正规金融的相对优势,阐述了两种金融的几种合作模式以及效果。

关键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竞争;合作

一、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冲击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由于正规金融无法全面地覆盖农村市場,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在借贷方面因无合格抵押物等原因难以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各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应运而生并广泛存在,对正规金融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冲击。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多样,主要以民间借贷、合会、典当行、私人钱庄、钱背、互助会、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99年后取消)、民间票据等形式在民间进行各种融资活动。

近年来,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规模已经达到相当大的程度。多项实地调查也表明,无论从笔数还是从金额上看,来自民间渠道的贷款已然占很大比重。全国农户来自银行和信用社的借款约占借款总额的26%,而来自私人和其他途径的借款却达到71%。东部地区的农户贷款约81%来自民间,这个比重要高于中部和西部的平均水平。其中浙江是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也是非正规金融极为活跃的地区。下面以浙江省为例作以分析。

据调查,在浙江温州、台州、金华等地,单个钱庄的借贷规模能达到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非正规金融的灵活制度和资金规模,对浙江省不计其数的个体经济起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非正规金融在浙江农村市场的占有率也相当高。以温州周林村为例,农户借款来源调查结果(表1)可说明这一点。

浙江的民间融资非常发达。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调查统计,2004年温州的民间资本超过3000亿元。中国农业银行温州市支行曾经做过的调查显示,约有83.3%的农户都曾经有过民间借贷活动,而其民间借贷占到整个农村资金市场总量的1/3。浙江的一些知名民营企业,如康奈、奥康、红蜻蜓、正泰等,在创业初期大多是靠民间的非正规金融获得的发展资金。

非正规金融以其掌握信息的充足性和贷款条件的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即使存在高利率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可以弥补正规金融制度在一些地区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正规金融在产品、利率和客户等多方面带来了冲击和竞争。

二、非正规金融的相对优势分析

一直以来,非正规金融作为一股强劲的力量在农村发展壮大,是有其自身优势的。

首先,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它对客户具有信息优势。由于地域、血缘等原因,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往往在生活上有频繁的接触。无论是从借款人的资金需求上,还是还款能力上,非正规金融都能及时掌握信息。而正规金融在农村市场则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非正规金融有着重要的成本优势。正规金融在农村市场发展的一个劣势体现在成本问题上。农村市场对于贷款的需求往往每笔数额偏小,且需求范围广。加之农村市场的基础设施薄弱,正规金融在农村市场上所付出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有时甚至会超过利息收益。而非正规金融因为其乡土性,除了只有微乎其微的信息搜寻和贷后监督成本外,其借贷操作简便,经营灵活,又大大减少了其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

再次,非正规金融活动有担保优势。就是按正规金融机构的规定,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很难提供合格有效的担保抵押品,而在非正规金融交易中,很多不被正规金融市场接受的物品也可作为担保品,如房屋、土地、未收割的农作物、牲畜等。有时,甚至是只依靠亲情关系和借方的信誉,借贷活动就可以进行。这正是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选择非正规金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最后,相对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提供的贷款更为方便及时。它避免了正规金融机构在贷款申请和审查过程中的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农户往往更愿意选择非正规金融。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模式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为两种不同的机制长期存在,都有其相对优势和局限性。简单来说,正规金融有其资金优势和信息劣势,非正规金融则有着信息优势和资金劣势。二者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开展合作,也许更能提高金融效率。目前,正规金融可通过多种方式与非正规金融进行一定程度的联合。

1.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合作金融组织可以较好地解决区域内的资金需求问题,通过吸纳非金融机构的其他股份,扩大正规金融在部分地区的市场,提高金融的效率,同时规范金融活动秩序,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在我国,这种方式的实践体现在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2003年4月8日,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作为我国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成立。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是根据国家有关金融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原宁波鄞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成员、辖内其他农户、企业法人和其他自然人、法人共同发起,对原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进行整体改制组建成立的依法享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社区性农村合作金融企业。农村合作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重要途径,除浙江的杭州、萧山、余杭、富阳等地,全国其他省份也纷纷成立农村合作银行,以全新形式开展农村金融活动。

2.“信用社+合作社+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农户自愿组成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向农村信用社入股,信用社向联保小组发放贷款。这种模式也是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一种有效结合。小组成员相互承担连带责任,能降低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同时,随着更多农户的加入,股金数额的扩大也有利于信用社的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农户、合作社、信用社三方共赢。

3.转贷

这种方式的具体做法是:正规金融机构雇佣乡村中介,并提供资金给乡村中介,他们再把这些资金转贷给农户和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借款人还款后,乡村中介再将贷款偿还给正规金融机构。这种方式实现了一种有效的信贷分层,正规金融机构可利用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相对优势,通过非正规金融这一中介,将信贷活动逐步扩大。对于正规金融机构来说 ,一方面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减少放贷风险,另一方面也可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增加了业务量,扩大盈利空间。对于非正规金融活动的放贷者来说,通过与正规金融机构的配合,可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对于农村的资金需求者来说,这种形式也大大改善了他们贷款难的处境。

在我国农村,可作为乡村中介的主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农村资金互助社、社区发展基金会、信贷协会等金融类乡村中介;另一种则是一些可经营捆绑信贷的龙头企业。捆绑信贷是指信贷与其他交易的互联。如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肉鸡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会经常与肉鸡养殖户实行捆绑信贷。肉鸡加工厂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再向肉鸡养殖户提供信贷,在肉鸡长成时农户将肉鸡销售给这些龙头企业,同时还贷。还有一些其他的企业以赊销的方式向农户提供幼苗、肥料、仔畜、技术等,公司收购农户农产品时,再从中扣除赊销的金额及利息。这样,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就通过龙头企业间接向农户发放贷款,支持生产活动。

四、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竞争与合作效果分析

1.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

非正规金融的出现,已然打破了正规金融的垄断局面,各式的非正规金融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储蓄,分流了大量的银行存款和贷款,增加了银行的经营压力。非正规金融的灵活和方便在现阶段更好地适应了农村经济的需求,给正规金融带来了竞争和压力。正规金融受国家的监管,拥有规范的组织形式和业务流程,同时,其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会受到多种原因的限制。而非正规金融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它的金融产品、客户需求以及利率高低都是由市场决定的。这就导致了二者在金融产品、利率和客户上都存在着竞争。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竞争的存在更有利于提高市场的金融效率和金融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系统的多元化。非正规金融的压力会对正规金融机构形成倒逼,有助于正規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金融创新。同时,正规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也有助于规范非正规金融的经营,降低非正规金融的利率,逐步淘汰其不合理的部分。这样,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合理的竞争中能互相促进,对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也有着积极作用。

因此,对于非正规金融中的合法部分,应予以支持,从而促进其与正规金融的竞争;而对于非正规金融中的非法部分,如高利贷、地下钱庄等,则应进行管制,取缔不正当竞争。

2.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互补

除竞争关系外,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还存在着微妙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体现在,只要是正规金融经营薄弱的地区,就会有相对繁荣的非正规金融存在。正规金融主要服务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信息便利的地区,而与之相对的农村地区,正规金融的信贷供给则严重不足。非正规金融在这些地区就会非常活跃。虽然二者在业务上有重合和竞争的地方,但是由于二者都具备各自的相对优势,他们在信贷市场往往服务不同的对象,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分工。正规和非正规金融利用各自优势对对方劣势的弥补,恰好构成了一种合理的互补关系。

3.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

关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合作关系,有学者提出了4种战略:一是“自上而下”战略,即通过正规金融的制度适应,使得非正规金融更易于与其打交道;二是“自下而上”战略,帮助大的非正规金融将资金聚集在一起,形成正规金融;三是在缺少足够的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地方,进行制度创新,创立新的微观金融组织;四是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联接起来,联接方式主要分为水平联接和垂直联接。水平联接是指借款人首先向正规金融申请贷款,无法满足的部分求助于非正规金融;垂直联接是指非正规金融从正规金融取得贷款,然后再将其贷给农户。具体可以是正规金融机构同专职放贷者、小组金融以及捆绑信贷的联接。

通过两者的合作,正规金融可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拓展市场,非正规金融可以降低其融资成本。但是,不同的市场结构也会导致不同的合作效果。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接并不能增加金融供给或改善借款人的境况。例如,当放贷者之间成为合作关系,正规信贷的扩展可能为加强非正规金融放贷者之间合谋的能力,最终导致其利率水平的提高,借款人的贷款条件恶化。

事实上,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需要展开的可以达到互相促进效果的竞争并不够充分,二者的相互合作更是不多。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得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合理竞争,合法合作,真正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最终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化和改进。

五、小结

根据对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关于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的融资情况分析,可以发现非正规金融以其在农村市场的相对优势对正规金融在存贷方面形成相当大的冲击。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非正规金融都作为一股强劲的草根力量活跃在金融市场。因此,我们对于非正规金融不应该仅仅采取打压的形式,应利用其优势与之合理的竞争并通过一些方式进行合作,最终达到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目标。

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同时存在形成了一个典型的二元金融结构。二者的共存会在资金、产品、利率及客户等诸多问题上产生一定的竞争;而二者各自的相对优势及不同的信贷服务对象又导致了一种互补关系;同时,二者并非是永久对立的关系,若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正规金融可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拓展市场,非正规金融可以降低其融资成本。但是,若制度方式设计的不合理,也许会导致借款条件的恶化。因此,应当设计出符合农村市场特殊环境的竞争和合作方案。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和合作问题在理论研究和经验借鉴方面已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具体落实到推广问题,还是会有一些障碍,导致了竞争与合作的不充分。要使这一理论真正在中国农村市场成为现实,为农村经济服务,还需制定相应的方案在一些试点进行实践,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李新.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武翔宇.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关系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诸葛隽.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蔡灵跃、刘守谦、陈明衡.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与引导[J].上海金融,2005,(01).

[5]于丽红.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作者:赵倩

第三篇: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必要性、路径依赖与政策引导

摘要: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相比有其优势,应该对其发展进行正规化;其路径依赖主要是将非正规金融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之内并使其合法化且其现实基础已经具备。正规化的政策引导措施主要有:大力发展为非国有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依法保护金融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促成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交易合作和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金融活动等。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正规化;路径依赖

一、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必要性

政府应放松管制,鼓励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

1.现有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是从民间自发的股权交易逐步发展而来,现代银行体制也正是从最初的私人借贷行为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在建立现代金融体制的同时,不应忽视民间自发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事物,这往往正是市场经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东西。

2.非正规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其发挥的作用是正规金融部门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3.不适当的政府管制不仅不能取缔非正规金融,而且还会使非正规金融畸形发展。如果政府对非正规金融采取的是打压而不是扶持的态度,进而否定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那么,非正规金融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和成本,其借贷利率必然会更高,交易行为也会更加隐蔽。结果是非正规金融不仅不会因政府的取缔而销声匿迹,反而使其生存环境恶化,风险放大,既降低了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效率,对社会也更具危害性。

4.通过放松管制,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使非正规金融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得到快速成长,反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它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有利于缓解国有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出现的严重的资金供求失衡局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填补正规金融留下的空白。台湾经验也证明,在政府对民间借贷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下,民间借贷反而可以提高资金分配效率并增加整个社会的可使用资金。

5.正规金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正规金融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到一定阶段实行强制性变迁的结果,如股票市场等,即非正规金融的良好发展往往是金融制度完善的基础。

二、由非正规走向正规:改革的路径依赖

1.非正规金融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之内并使其合法化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之所以发生创新是因为在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看来,承担这些安排的成本是有利可图的。非正规金融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属于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从非正规金融在我国转轨经济中的作用来看,其结果使我国经济所依存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改革的金融支持正是非正规金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在体制外的生长,对政府的正规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很强的诱致作用。事实已经说明,这种金融制度创新的收益确实大于改革的成本,能够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改进。因此,政府就应积极介入到该制度创新之中,修改现行的制度安排,扩大政府正规制度所许可的金融活动的行为边界,将原来的体制外非正规金融纳入到正规的金融体系之内,使其合法化,便于监管当局进行监管,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和保护金融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地为完善金融体系、推动经济转型提供制度基础。

2.非正规金融由“自愿安排”到“政府安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非正规金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正规金融存在紧密联系的、竞争性的、比较发达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另一类是与正规金融没有联系的、非竞争性的、相对原始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对于前者,可通过必要的制度创新,将那些已有一定规模,机构建立比较完善,财务制度比较健全,运营和管理比较规范的非正规金融合法化。

三、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政策引导

1.大力发展为非国有经济(包括农村市场)服务的金融机构和建立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我国非国有经济基本上是与其自身资本原始积累的起步同时进行的。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相对于非国有经济的现有规模来说,仅仅依靠“体制外”非正规渠道的资金供给已难以支持其进一步发展。就农村而言,随着国有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战略性调整,国有金融组织开始大规模从农村金融市场撤退,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正式的金融机构在维持运营,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渠道有二:一是通过体制内的改革增加对非国有经济的金融支持;二是解除对非正规金融的压制,推动其发展。笔者认为,除了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并使其逐步走向正规外,在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国有信贷服务机构,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是根本改善非国有经济融资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在非国有经济成长较快且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高的地区,政府应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为内生于民营经济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构筑起开放、透明、规范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企业的多样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本市场应当是多层次的。通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来满足不同企业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能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带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的调整,改变过于依赖以银行贷款主导的间接融资的融资结构。

2.加强制度建设,依法保护金融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

尽管非正规金融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没有确立相应的法律地位,当然也无法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但是,只要非正规金融活动没有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交易的实现和经济的发展,那么,通过有效地保护非正规金融活动中金融交易各方的财产权利,可以使非正规金融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大大减少,从而有利于非正规金融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支持而不是严格限制或取缔,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规范和引导,可能更有利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生活的积极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必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只有在借贷双方拥有独立财产权且真正得到法律明确而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才能在此基础上产生规范化的信用活动,才能使非正规金融活动由无序逐渐走向有序。对此,可以采取以下引导方式。

(1)借助价格机制引导。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将形成一个合理的博弈空间,其风险成本的核算与选择将交由市场各方自我完成与承担。

(2)通过业务创新引导。即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务,用银行信用去引导、规范民间的借贷需求。由于在信誉、操作规范、法律保护等方面银行都大大高于非正规金融组织,人们为了寻求法律保护和资产安全,也为了寻求这种交易活动的合法性,大多也愿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投融资业务,不规范的纳入规范,不合法的转入合法。目前,银行开展的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办理个人委托贷款时,银行向客户收取的费用过高,其税费总计高达26%左右,加之央行规定,银行必须监督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130%,这对民间资金吸引力太小,从而严重影响了此种业务的发展空间。因此,金融业务创新必须体现市场要求。

(3)建立相应组织引导。在放松管制的条件下,积极设立新的金融组织,将民间资金吸引到新的金融组织中来,以便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有效监督,如城镇银行、贷款公司等。现实中,浙江瑞安市等农村合作银行的成立、山西平遥等地贷款公司的组建,对于引导民间资本的走向具有积极意义。

(4)参与正规改制引导。即引导民间资金参与正规金融的改制,如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穴合作?雪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改制。通过吸纳民间资本入股的方式使原先运行地下的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使其运用合法化。

3.努力促成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交易合作

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合作,可以利用非正规金融部门的信息优势降低正规金融部门高昂的信息搜寻成本、利用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弥补非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的缺陷,可以提高整个市场的金融交易水平。在菲律宾和巴基斯坦,正规金融部门通过向非正规金融部门增加放款,提高了后者的信贷服务供给能力,并改善了那些只能在正式部门借贷的借款人的贷款条件。虽然这也存在正规金融部门如何筛选和监督非正规金融部门以及非正规金融部门与最终借款人共谋而损害正规金融部门的利益的问题,但这比一味强调两者的替代性而试图以正规金融取代非正规金融似乎更为有效。因此,重视两者的互补性并加强其交易合作应该作为一条探索思路。

4.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非法金融活动

由于非正规金融自身存在的内在缺陷,加之处在金融监管当局的正式监管之外,较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进而可能产生较大的负外部性。这就要求我们对那些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破坏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非法金融活动给予坚决的打击,以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和金融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任森春.非正规金融的研究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9).

[3] 宋清华,冯春,张博.湖北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与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4).

责任编辑张凌

作者:任森春 颜廷峰

上一篇:市政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单元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