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读后感700字

2024-04-28

五年级读后感700字(精选11篇)

篇1:五年级读后感700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题记

小时候,我常和表姐沐浴在一片阳光下,挤在一个小屋里读书,偶尔读到有趣可笑的地方还互相交流分享。

我从这篇《享受阅读》的文章中看到了小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我曾经读过《悲惨世界》、《雾都孤儿》,读过《麦琪的礼物》、《快乐王子》,读过《安妮日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常常作摘抄和积累,将那些好词好句运用在我的作文里,使我作文里的语言栩栩如生,并努力模仿那些大作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语言效果。

当我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时,我都乐不可支——我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与乐趣。于是,我开始更投入的读书,每次读书都仿佛身临其境——

“来,饭都凉了。快来吃啊!”妈妈的催促声在我的耳畔回荡,但我仍然“听而不闻”,继续津津有味地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当看到安妮被警察从密室里发现,而被押送去集中营,她的家人和她都不幸丧生时,我禁不住握起拳头,义愤填膺。我痛恨战争,仿佛想为安妮报仇似的……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无一不吸引着我。

“吃饭啦!”一阵“超声波”差点震破我的耳膜,表姐猛地抢过我的书,把我从精彩的故事中拉回。我无可奈何地放下书,但脑子里却仍是敌人拿着枪,将安妮一家押送去集中营的情景……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那沓厚厚的名著已经全部都被我翻阅过了,我为“快乐王子”鞠躬尽瘁的精神感动,为“安妮”可怜的境遇而痛心,为“海伦·凯勒”的成功故事敬佩不已……总之,这些故事,都让我感慨万分,我享受到了读书之乐!

我又捧起一本新书,靠在床头读起来。我抚摸着光滑的纸页,嗅着浓郁的书香,全神贯注地浏览着一行行具有穿透力的文字,让书本把我领向一个充满好奇与想象力的世界!

篇2:五年级读后感700字

那年寒假我读完了童年并且深有感触。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斯?马克斯莫维奇?被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年幼丧父,随外祖母和母亲投奔外祖父。而这一切都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炼狱,外祖父掌管着家中的一切,他不仅脾气暴躁、贪婪残暴、视钱如命还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阿廖沙他时常犯错误也因此受了不少痛打而那两个舅舅也经常为了分家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没有地位,任凭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的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在那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了社会。他曾经许多次的为人打杂,可在这期间阿廖沙受尽了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坚强不屈、勇敢正直、充满爱心、有与困难抗争的信念还有乐观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好事情”更有慈祥善良、聪敏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的.外祖母给阿廖沙力量与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负悲愤的一幕幕让我不由的感到哀伤。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俄国沙皇的年代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年代吗?

高尔基用真实优美的文笔描述了自己艰苦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童年我为我出生在这个和谐的社会而庆幸,不必受那种苦而庆幸……我真的很幸福,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学习,可以回家后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来越懒惰了,遇到困难的事就躲,躲不过就拖就走“捷径”屠格涅夫曾说过“美好的生活必须先付出才会长久,努力争取,才会得到”

篇3:五年级读后感700字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书写,笔画字卡法,实证研究

本人在多年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很难掌握汉字写法, 特别是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 学生掌握起来尤为困难。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的必备条件, 因此书写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由于泰国教育体系中普遍忽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导致书写能力差。即使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书写礽处于很低的水平。而且泰国教育部出台的教育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 不能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 因此, 泰国没有像中国推行的“手把手”教学汉字的实施环境。为解决泰国学生汉字书写方面的困难, 笔者针对汉字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发明了一套“笔画字卡法”, 并在教学实践中引入该法, 帮助小学生学习汉字。实践结果表明, “笔画字卡法”对提高泰国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故值得在对泰汉语教学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一、“笔画字卡法”教学步骤

“笔画字卡法”教学步骤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第一, 讲解基本笔顺。第二, 讲解汉字笔画规则。第三, 因此针对设计“汉字窗框练习格”⿳ (以下简称窗字格, 即把正方形平分为两列, 再平分为三行。宽两格, 长三格, 每小格宽三寸, 长两寸, 以此逐步改进泰国学生书写习惯。第四, 拆分字体。把拟教的生词用电脑软件拆成一个个笔画后打印, 再用剪刀拆剪笔画并按照笔画顺序标顺序码, 之后用刀在顺序码处切缝, 便于笔画插入及循环使用部件。第五, 用笔画字卡法演示笔画顺序后让学生按照笔画步骤将该笔画擦在窗字格里。此外, 每学习一周, 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 以考察笔画字卡法的教学效果和稳定性。

二、“笔画字卡法”的测试实验

为了测试笔画字卡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笔者对越巴吞小学五年级六十名学生中成绩最差的十五名学生采用笔画字卡法进行教学, 通过前后测试对比评估其记忆稳定性。本次实验教学时间为四周 (2011年11月7~28日) , 每周一课时 (六十分钟) , 步骤如下:第一周:第一步, 实验前测试教材《体验汉语》 (小学第一册) 上的“十、王、八、人、木、本、六、下”八个汉字, 测试时间为八分钟, 测试学生掌握汉字书写笔画规则的情况。第二步, 教师用笔画字卡法教教学, 用时四十四分钟, 实施期安排在周二 (下同) 。第三步, 考察学生学习情况, 测试时间为八分钟。对比前后测试结果以考察使用笔画字卡法的效果。第二周:第一步, 课前测试旧知识“十、王、八、人、木、本、六、下”八个汉字。第二步, 选取教材《体验汉语》 (第二册) 中的四个新单词“大、太、小、丁”作为新课学习的内容。第三步, 课后测试学生掌握新单词笔画规则情况。测试时长为四分钟。课前对旧知识的测试主要考察学生使用笔画字卡法的稳定性, 课后对新知识的测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便考察笔画字卡法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效果。第三周:第一步, 课前测试学生掌握旧知识“十、王、八、人、木、本、六、下、大、太、小、丁”十二个汉字的情况。第二步, 从教材《体验汉语》 (第二册) 中所存在要学习的四个新单词“火、父、不、手”作为新课学习的内容。第三步, 同上。第四周:总体测试, 用时二十分钟。考察学生使用笔画字卡法的稳定性。

三、测试结果分析

十五名学生在使用笔画字卡法之前的测验成绩为零, 八个字连一个字都不会写, 书写能力很低。通过运用笔画字卡法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教学后, 一些智力晚熟、书写汉字有困难的学生, 都相应地提高了汉字的习得能力, 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如下表所示) 。

测试实验发现, 学生使用“笔画字卡法”学习汉字前, 书写出来的汉字, 存在较多书写错误。在“笔画字卡法”之后, 类似的错误现象明显下降, 学生认识到笔画书写的正确顺序, 并且能够从汉字的“整体”把握到汉字各细小部分之间的差异, 按照正确的笔画顺序书写出汉字。“笔画字卡法”还活跃了枯燥的汉字教学气氛, 消除了学生认为汉语难记、难认、难读的恐惧心理,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寓教于乐”气氛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汉语, 重新树立起学习汉语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汉字的重要性, 自发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自我监控意识得到提高。学生掌握汉字的能力逐步增多, “笔画字卡法”有利地避免了泰国学生由于母语对第二语言产生的负迁移影响, 是汉字教学得以提高和教学总体效果良好的推动因素, 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对汉字记忆力的“兴奋剂”。简而言之, 笔画字卡法是专门针对泰国小学生学习汉字设计的教学方法, 简单易行, 行之有效, 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汉字教学效率, 在使用笔画字卡法的同时, 对遇到的以下四个教学问题提出建议:建议在使用笔画字卡为教学辅导工具的同时, 以临摹笔画顺序为辅助方式做练习, 便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书写完整汉字;建议在使用笔画字卡为教学辅导工具的同时, 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堂活动, 活跃课堂气氛, 减少课堂纪律失控情况;建议先教学生书写笔画少的字或常用语中的字词, 待学生掌握后再循序渐进, 逐步增加难度, 减少学生对笔画较多的汉字的烦躁情绪;建议采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提高笔画字卡法的教学辅助工具, 辅助学生加强对汉字的理解, 消除其阅读障碍。

参考文献

[1]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M].商务印书馆, 2006.

[2]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西游记五年级读后感700字

《西游记》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在迢遥的西方途上经历了种.种患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作者吴承恩,字妆忠,号射阳山人(今江苏淮安)人。吴承恩除了小说《西游记》之外,现存作品还有一部分诗集,其中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序》等。吴承恩不仅把孙悟空、猪八戒写的活灵活现,连妖怪都写的精彩绝伦,红孩儿、牛魔王、蜘蛛精等,个个形象鲜明,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神魔世界。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属孙悟空了。首先影响我的是他的武艺高超。大闹天宫的时候,百万天兵天将一个也拦不住他,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吓得玉帝都要叫他大圣,还封他个“弼马翁”。这猴儿还不知足,又上天界扰翻天宫,后来被玉帝抓起来火烧、刀砍、毒打、都伤不着他,最后玉帝无奈,让佛祖出山制服了他,这猴精还很聪明、机灵,每次师徒四人碰着妖怪后,都是唐僧、猪八戒、沙僧三人被扯进妖洞里去的。而悟空却逃出了妖怪的魔爪,去求神仙帮助。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此人好吃好色也好玩。心态很好,傻乎乎、胖嘟嘟的,怪不得被孙悟空称为“呆子”呢!不过他也会点儿武艺,给这烦躁的旅程增添了许多快乐。

还有一位忠实沉稳、任劳任怨的沙僧,每日背着行李、挑着担子,跟在马屁股后面,也为师徒三人出了一份力。

最后,还有一位眉清目秀、善良、唠叨的师父——唐僧,但他不知道哪个是妖,哪个是人,经常错怪孙行者。

篇5:三国演义的五年级读后感700字

三国里也有许多我喜爱的人物。如:

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期的将领、战略家。周瑜志向远大,尤其喜欢钻研兵法。他身有谋略,不过气量却很小,被诸葛亮三次气的昏倒,最后只能绝望的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关羽,字云长,是三国时期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关羽少年时就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后来对刘备一直忠心耿耿。他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的典故被传为千古美谈。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表现他的“忠”的故事情节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展现“义”的故事情节有:华容道义释曹操,表现“勇”的情节有温酒斩华雄,表现“谋”的故事情节是水淹七军,表现“傲”的故事情节是败走麦城。

刘备,字玄德,是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他是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集智慧、谋略于一身,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火烧赤壁中借来东风”、“陇上装神吓跑司马懿”等典故让人回味无穷。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是诸葛亮,他是智慧的象征,他精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尽职、鞠躬尽瘁。

这些英雄人物里面我最喜欢赵云,字子龙,是三国时期蜀汉五虎大将之一,长相十分英俊。赵云,戎马一生作战骁勇,在长坂坡单骑救主时,赵子龙和曹军拼命厮杀,把未来的皇帝阿斗救了回来,刘备却因此说:“为了这个孩子,差点就丢了一员大将,我宁可不要这孩子了”。

我应该像赵子龙学习,学习他勇敢,向刘玄德学习,学习他宽厚仁爱,向周公瑾学习,学习他志向远大,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智慧无比,像关云长学习,学习他忠义。

篇6:五年级读后感700字

圆明园的呐喊_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作文700字

它是如此的恢宏壮观,如诗如画,就像一座巧夺天工的艺术瑰宝!一个人类文明的奇迹!谁可曾想这样的文化典藏当时却惨遭飞来横祸,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在这里肆意地烧杀抢夺。使原本的人间天堂顿时变成了惨不忍睹的荒凉境地!留下的只有残垣断壁,满目疮痍!这里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始建于康熙46年,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清朝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巧妙地把东西方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曾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然而曾经的一切富丽堂皇早已灰飞烟灭,夷为平地。那些荒凉的土地上丝毫没有生机,留下的只有凹凸不平的地基。再看“大水法”,因为它大多数由石块建成,所以火烧之后只留下一些残缺的石柱默默地伫立在那里!

站在圆明园的土地上,风无情地从耳边呼啸而去,小草时而摇摇头,似乎对曾经的惨烈景象默默叹息!天空好像露不出一丝温暖。只是惨白地让人心慌!当年那些强盗火烧圆明园时如同野兽疯狂,肆虐!园里的亭台楼阁,山水草木,瞬间轰然倒下!看着这些残缺不全东倒西歪的石块,我的心在流血!用手抚摸着它,感觉是如此冰凉刺骨,撼动人心!我仿佛看到它们在流泪,在啜泣。在不停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在呐喊,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我似乎已经闻到了那烟熏火燎的味道!

面对曾经残酷的现实,眼看着圆明园的国宝在国外拍卖展出。自己是无比的愤怒!曾经的中国已饱受沧桑,受尽屈辱!终于,中华民族在残酷的鞭打中觉醒!奋起抗争!终于在硝烟中站立起来!圆明园的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中,时刻提醒我们要自立!要富强!要团结一心!永不停息!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读书!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发愤图强!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450字

这周我们学习到了一篇课文,名叫《圆明园的毁灭》,学习之后我有很多的感想。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圆明园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皇家园林。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前后150多年才建立起来的,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可是到最后英法联军闯入了圆明园,亲手让这一园林的艺术瑰宝,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变成了一片灰烬。

读完之后,我是满腔怒火!在圆明园中有着各种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可是现在它们却都保存在英国和法国的博物馆中。我痛恨那时的侵略者,同时也痛恨着当时的清政府,如果不是当初的慈禧太后,只会带着皇帝逃跑,如果她当初肯去反抗,又怎么可能会把这一园林艺术珍宝人民的智慧结晶变为一片灰烬?

若是有机会,若是圆明园还是美丽如初,我一定会怀揣着一颗自豪的心,去参观一下这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可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圆明园也只留下了那一处在风中矗立着的断壁残垣。这片遗迹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法擦去的耻辱,是我们中华民族曾经受辱的标志。

篇7:《桥》教学(适合五年级)

《桥》(作者:谈歌。选自人教版五下。略)

《“诺曼底”号遇难记》(作者:【法】维克多·雨果。教材文本为苏教版六上《船长》。略)

在柏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笑起来。那个后备役老兵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

万斌生

报忧不报喜的乌鸦,遭到无情的剿杀。

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只乌鸦了,它仓惶逃命,筋疲力尽,落在了悬崖绝壁的一块悬石上。

人们并不放过它。猎捕者们历尽艰辛地追上来,密密匝匝地包围了它。原始的剑弩和现代的火枪织成了天罗地网,一同指向它。

“且慢!”首领发话了“,它死了就绝种了,不能不教而诛。”

接着,首领走上了悬石,对乌鸦说“:只要你答应一个条件,从此以后改掉讲坏话的习惯,像喜鹊那样多多报喜,我们就放了你。”

“这———”乌鸦沉吟着“,如果真有坏事了呢?”

首领还未回答,围猎者们已经怒吼起来:“这家伙真是本性难改!”他们一边怒吼,一边向乌鸦栖身的悬石涌过来。

乌鸦大声喊道:“呱!别过来!悬石要塌了!”

“死到临头,还在讲坏话!”首领恼怒地说道“,杀———”

火枪响了,弓箭射出,乌鸦瞪圆双眼从悬崖上掉了下去。

“哗”的一声———

与乌鸦一同坠下万丈深渊的还有首领、猎人、猎枪、悬石……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他们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都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白天,他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选文缘由

我一直很想上《桥》这篇课文,但又怕上。因为在我眼里,《桥》的教学价值与教学难点同样明显。

小说无非教三个方面:人物形象、环境渲染、情节设计。

先说《桥》的人物形象。《桥》讲了一个小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之际,沉着镇定,通过果断而威严的喊话让惊慌失措的群众平静下来,排成一队,通过窄桥的事。

再说《桥》的环境渲染。谈歌善用比喻,巧用拟人。“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就把一场瓢泼大雨、倾盆大雨写得很传神、到位。例如“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一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山洪的猛烈,野马桀骜难驯,一匹受惊的野马就要十几个大汉才能制服,一群受惊的野马,那一番横冲直撞、无法控制的场景跃然眼前。

再说《桥》的情节设计。《桥》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尤其是结局,出人意料,震撼人心。但仔细一想,又合情合理,回读前文,种种疑问,恍然大悟。《桥》的构思把小小说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知道教什么了,那么该怎么教呢?

如果单篇教学,无论是人物形象的感受,环境渲染的体验,还是情节设计的发现,教师在引领上都需要花一些功夫。

若把《桥》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一比较,很多东西立马清晰起来,你不讲自明。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这不正是我们想追求的吗?

例如,把《桥》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内容几乎一样。《“诺曼底”号遇难记》讲了一个游轮的船长在即将船毁人亡的危急时刻,冷静从容,发布明确而具有威慑力的命令,让争先恐后的乘客有秩序逃生的事。当然,大同中有小异。《桥》中的老汉对村民说不排队就退党。《“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说哪个乘客不排队就用枪打死他。乍一看,哪个更有威慑力,当然是以死威胁了。于是,问题就来了,老汉的话并没有以死相逼,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威慑力?这个问题直指人物认识的核心。

而且很多语感好的孩子,在比较中还会发现,《桥》的语言极其洗练,往往单词成句,单句成段,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语句排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这种节奏感继承于唐诗宋词元曲的传统又有所创新,最难能可贵的是,《桥》的语言极具刚性,干脆利落,斩钉截铁,不拖沓,不阴柔,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很少见的,这是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无法体会到的。

比较是最实用的阅读策略,你再拿几篇小小说和《桥》放在一起,你原来不太清楚的小小说的情节设计的特点也变得清晰、明显了。

群文阅读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就是不言自明,或者说教师少讲,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那么教师不是很轻松了吗?不是,教师的辛苦在前,尤其,选文章这件事,其中甘苦,教师自知。

课例呈现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能结合语境,比较辨认“没、似、奔、倒”等多音字。

2.通过句子之间的比较,发现文章环境描写的特色及对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3.通过文本比较,深入研读了解老支书的高尚品质。

4.通过文本比较,知道、感受小小说“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处理方式及效果。

教学课时: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你们自己读懂了什么

师:请你们自由读课文,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朗读)

师:默读更便于思考。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默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那天雨非常大,像泼,像倒。这是环境描写。

师:是的,这篇文章里的环境描写挺多。

生:我知道了村里的老汉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

师:哦,他在感受、分析老汉这个人。你还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先人后己、以身作则、勇敢……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结尾很特别,我没想到那个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

二、第一次比较:研究环境描写

师:刚才有人提到环境描写。这篇文章很多地方写到了洪水,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画句子。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6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7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8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师:通过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师:这些句子都是在写洪水,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作者写洪水用了多种方法。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这个词写出了洪水到来时那种恐怖的感觉。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对比”,例如作者写洪水先是到了人的腿部,接着到了腰部,最后把人吞没了。

师:同学们发现作者用了不同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来势汹汹。你们再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都非常短。

师:是的。我们来看第一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两个字就成句子。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句子写长一点。我们先把它们扩写成两个成语。

生:瓢泼大雨,倾盆大雨。

师:还可以扩展得更长一些,你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写大雨来临的———(出示)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师:你看,一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即使同样写下雨,可以写具体,也可以写简洁;可以用长句,也可以用短句。但《桥》的作者为什 么选择这 样的写法———单词成句,单句成段?

生:这可能是个人的偏好 。

生:因为文章本身就不长 。

生:这样写,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急迫,很紧张。

师:让我们串起来读读看,边读边感受。

三、第二次比较:研究小说的人物

师:小说读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生: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生:里面用了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表现当时人们的惊慌恐惧。

……

(师出示表格)

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桥》和《“诺曼底”号遇难记》两篇小说之间有许多相似点。但再比较,我们又能发现它们的一点不同。

生:《“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是以死告诫大家排队,而《桥》中的老汉是用“退党”来警告大家的,我觉得船长的威胁震慑力更大。

师:是啊,大家遇到的危险一样,大家的恐慌一样,然而,在《桥》里,村长并没有像《“诺曼底”号遇难记》里的船长那样,以死相逼,只是以“退党”作为警告,村民却自动排成一队。村长的“警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

(生默读、批注)

生:文中写道“: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是大家都拥戴的,说明平时他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大家信任他,会听从他的安排。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像一座山,这个比喻让我感觉到老汉当时很镇定很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威慑。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也是一种威胁。

(一生嘀咕:退党那么可怕吗?总比死好。)

师:很好!对于党员来说,退党是一种耻辱,只有违反了党的规定,犯了重大的错误,才会面临退党的威胁。因此,老汉的这句话无形中震慑着一批党员。

生:老汉让儿子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

师:你看,我们读小说,感受一个人物,就是要这样读,从文字中,从细节里去感受。

四、第三次比较:研究小说的结尾

师:《桥》《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在柏林》三篇文章,内容完全不同,但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它们都有一个很特别的结尾。

师:怎么特别呢?

生:这个结尾出人意料。

师:小说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他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他儿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他儿子)。

小伙子(他儿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他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他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师: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人物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觉很震撼。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过程中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说明老汉把儿子当作一个普通的小伙子。

生: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体裁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师板书:小小说微型小说设置悬念结局意外耐人寻味)

师:今天,蒋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一篇小小说《窗》,但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一猜小说的结尾会如何。

(学生投入到猜测结尾的学习活动中,略)

五、总结: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

师: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你看,今天我们通过“比较”,发现了环境描写的一些方法,更深入地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也明确了小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结尾出人意料。

课例评析

《语文课里更重要的事》是蒋军晶老师发表在《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上的一篇文章。蒋老师在文章结尾处说:“我在想,相对于朗读、讲述、背诵能力,理解、质疑和发现能力难道不更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角’吗?为什么不能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去尝试这样新的可能呢?群文阅读或许能够提供这种可能。”

本课将教学直接指向“比较”这种实用阅读策略的学习,这是非常好的导向,学生学到的是真实的、常用的、有效的阅读方法。这也是群文阅读的一大优势,因为要在短时间内读懂多篇文章,必须要有支撑读懂的真实的阅读方法,比如浏览、速读、跳读、质疑等,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这对传统语文教学是很大的冲击。

本课蒋老师一共设置了三个板块的比较,学生课堂阅读量为4300字以上,我用表格的形式梳理了教学主体内容(见下页)。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比较是本课运用的一种阅读方法,教师带着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了微型小说运用语言进行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情节设置的特点 。 本课的教学结构简单,单位时间内学生阅读量增大,学生对内容及表达方式的理解都是通过比较领悟到的,对结尾特点还通过猜一猜的方式给予学生迁移认知的空间, 这都是常规语文课难以企及的 。 从学生学习效果的层面来检视, 个人认为程度好的学生可能收获比较明显 。 第一个比较板块仅有一个学生领悟到 “ 这样写,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急迫,很紧张 ” 这种表达效果就匆匆结束;第二个板块的比较显然缺乏说服力, 基本是教师下的结论;第三个板块学生领悟非常充分和到位 。 我还注意到本堂课教师的结语: “ 比较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 。 你看,今天我们通过 ‘ 比较 ’ , 发现了环境描写的一些方法,更深入地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也明确了小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 结尾出人意料 。” 应该说教师的结语很好地回应了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所获 。

基于这样的课堂观察,笔者提出如下思考:

第一,三个板块的比较需要汇聚到一个点形成一个整体吗?个人认为是需要的,否则教学就没有结构的价值,而是散点平行推进。本堂课群文不是重点,借助群文理解《桥》的内容及表达形式才是目的,这是比较典型的参照比较型教学。既然《桥》本身是重点,那么这三次比较就应该汇聚到环境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上,让教学回到文本小小说的文体特点上。蒋老师的教学注意了每个点上横向的比较,如果能对纵向情节的推进做必要的观照就能看到教学的整体效能,教学更能从形式走向本质。

第二,如何比较,需要教方法吗?本课第一次比较是引入名家片段,通过朗读对比发现不同描写方法带来的不一样的表达效果,第二次比较是用表格的方式罗列两个故事的异同,第三次是快速浏览一组文章比较得出小小说结尾的特点,还通过改写比较表达效果。三次比较用了不一样的比较方法:朗读体会表达效果,表格梳理异同,快速浏览发现特点等。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比较”这种阅读策略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果教师能适时点拨,更能回应本课教阅读策略这样的定位和目标。

第三,课堂学习,需要学生有更深入的发现吗?读毕实录,有一些疑问产生,如群文教学如何解决阅读量大与课堂时间有限的冲突?群文教学如何关注低阅读力学生的发展?群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真正让学于生,通过真实的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让共识真正从学生中、在学生中产生?为何有这些疑问,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文本理解与发现之感,“一生嘀咕,退党那么可怕吗?总比死好”,这个学生嘀咕的其实是本文最难理解也是理解老汉形象的关键,如果说关键时刻船长靠的是规则服众,老汉则是用多年锤炼出的一个老党员的威望在服众,这样一比较,才能体会出老汉这一形象的力量,遗憾的是这个极具价值的“嘀咕”并未展开来教学。群文是按议题结组的文章群,这个“群”里有编者或教者清晰的价值赋予,在教学中也很容易因为要达成预设的目标而忽略学生的发现。蒋老师说“群文阅读的好处到底在哪里?就是不言自明,或者说老师少讲,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这个“发现”应该被高度重视。

篇8:五年级周记700字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妈妈带我去乘坐地铁。这可是我第一次坐地铁,我又激动又欣喜,似乎阳光也比往常明媚了许多。很快,我们来到了地铁站的入口。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红砖燕尾脊顶盖式的小房子,颇具闽南风韵。随着人流进入了地铁站,地铁站里亮堂堂的,人流如织,大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地排队等候。进了闸门,上了电梯,我和妈妈很快来到了候车站台。大家三三两两站在站台上,轻声细语,兴奋地四下张望。“来了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不一会儿,只见一列地铁迅速开了过来。黑色的车头,白色的车身,下面衬着灰色的轨道,每节车厢都有一个车门,地铁外面还有一个个玻璃门,亮亮的,像一面面镜子。

这时,地铁门缓缓打开了,我兴奋地踏进车厢。一股新鲜的气息朝我扑来,车厢里干净整洁,而车厢内红色的主色调更让我眼前一亮。原来这就是传说中“金砖主题”的车厢呀!脚下的地板是红色的,地板中间有一大幅中国风的剪纸――“福”字,外面又有一圈像铜钱似的圆圈,大而精致。左右两边,黄色的座椅,靠背上有各种颜色的京剧脸谱。墙壁仍以红色为主,上面印有中国各地的风景,有古老的万里长城,也有现代的高楼大厦……

地铁静静启动了,我和妈妈还沉浸兴奋之中。这时一阵响亮的语音播报打断了我的思绪,“……中山公园站到了……”紧接着又是一阵闽南语播报和英语播报。闽南语传承了厦门的文化,而英语播报则为外国友人提供了便利,我不禁感叹道:“真人性化!”

很快,地铁稳稳地停了下来, 我和妈妈又随着人流出了地铁出口,看看时间,仅仅用了十分钟,心里竟有些依依不舍,坐地铁好快啊!妈妈说:“以前科技还没这么发达,家里有辆自行车就不错了。现在虽然有公交车,但走走停停最快也要半个小时,而现在有了地铁,又快又舒适,真便捷!”我也忍不住地点头。

篇9:春寒五年级作文700字

还是那般寒冷,北国冰封,料峭亦然。一望千里满目皆是银装素裹,阳光闯不过积云赶不走北风,只借着皑皑的白雪捎来刺痛双目的晶亮。天空,总在人抬头仰望的那一刻扬洒一把柳絮般的雪幕,飘忽间四下滚落,和深冬的雪拥抱在一起冻成剔透的冰凌,引得路人四仰坠地,自己却笑的一片明媚。

春城无春,打小儿起便是如此。这春,犹如待嫁的女子般满溢着矜持,非要待春暖花开才拿开掩面的琵琶。枝头的绿意总是在一片雪白中悄无声息的孕育,待到晓风残月之时便来一个千树梨花开的奇景。让晨练的人顿感惊异。春诚的春意总是如此爆炸一样的来,四季轮回的`法则在这里总是执行的这般突兀。嫩草已破头而出,可伸出口袋的手分明还存有一丝凉意,

这春来的拖沓,像酒桌上的常客,推杯换盏之间,看的人酒醉了。推开窗,分明还是一派隆冬的光景,可明天又的确是立春的日子。总是奇怪这万物要如何复苏,也许江南的春和那江南的小囡一样操一口吴侬软语,斗转星移间润物无声。不似这北方的春,矜矜盈盈中便已四散炸开流芳满世。

春已至,这一刻总是撩得人心际辽阔。沧山涣水,四季春秋,这种等待难耐间又有一份甜蜜,惹的人不温不火,似怒非怒,好象看着即将破壳的鸡雏一般,恨不得伸手助一臂之力。春寒,迎面而来,又拂面而去,让人微笑,去祈祷光风霁月,河清海晏的日子。

篇10:五年级作文家乡700字

让我来说一说长春的瑰宝净月潭吧!

净月潭是国家五A级景区,占地面积为96。38平方千米。一进入就能看到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绿,净月潭是天然“氧吧”也是长春的天然“氧吧”,也是长春的一张王牌。是“吉林八景”之一。那碧蓝的天空,翠绿的森林、清澈的湖水,互相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而不失庄严的中国画。净月潭饱受了上帝的厚爱,那一个个建筑,像镶嵌在这幅画的宝石一样,晶莹剔透,充满了活力。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是长春城市名片。

接下来该说说我的最爱——美食。

桂林路,这是一个长春人耳熟能详的街道,不知道桂林路的小吃,你就白来长春了!桂林路的小吃,你就白来长春了!桂林路的小吃各式各样,比如鸡汤豆腐串,用着高价的鸡汤,只为博取吃者的满足,却低价的卖出。还有那烤鱿鱼,从三年级吃到六年级永远不腻,每次吃上一个都要舔一舔酱,就感到了幸福。那一个个烤翅,摆在架子上,翻着金黄的身子,说着:“你来呀,你来呀!”烤生蚝在我心中留着一个位置,烤的不油,非常入味。小吃怎能少得了臭豆腐!臭豆腐闻起来臭,但吃起来就一个字“香”!外表炸至黑焦,一口下去,回味无穷。桂林路小吃还有很多很多,虽然价格打了折扣,但味道却没有打折扣。

小吃不分高低贵贱,用最简单的原材料,却不能做到大饭店无法媲美的味道。让你吃得开心,这也许是为什么很多人热爱它的原因吧!

篇11:“咏梅”诗词教学(适合五年级)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 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选文缘由

诵读咏梅的诗词能滋润人们的心灵。本课所选的三首“咏梅”诗词是诗词中的经典,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蕴含着作者的志向。通过诵读品味,能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提高人文素养,培育精神力量。三首诗如凌寒傲放的梅花一样,冰肌玉骨,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第一,具有意境之美。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为例,是“读陆游咏梅诗,反其意而用之”。“百丈冰“”花枝俏“”山花烂漫“”丛中笑”构成了优美的意境。这首词词中有画,极富形象美。首句以恢弘的气势描绘了梅花的生长环境,人们仿佛置身于风雨飞雪的动画之中。“花枝俏”又把人们带到高高的悬崖边,极度的严寒中竟可欣赏到梅花绽放的身姿!这是一份怎样的惊喜,又会让你产生多少美妙的联想!冬去春来“山花烂漫”,梅在“丛中笑”,又把人们带到了漫山遍野,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姹紫嫣红中,仿佛依稀听到梅花的笑声。

第二,具有语言之美。三首诗词语言各具特色。陆游孤寂抑郁,王冕简洁明快,毛泽东昂扬向上。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为例:美在音韵,全词押“ao”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美在情态,一个“俏”字乃神来之笔,梅花英姿焕发,极端藐视困难的情态,淋漓尽致;美在衬托,“百丈冰”衬“花枝俏”,“山花烂漫”衬“丛中笑”,突出了梅坚强不屈、谦虚无私;美在变化,从雨雪到梅花,从悬崖到山花,季节交替,时空转换,纵横交错,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景象壮丽,气派雄浑。其表达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具有情感之美。言为心声,诗以言志。三首诗词都洋溢着浓浓的情感。毛泽东的《咏梅》借梅花抒发斗风雪迎春归的战斗豪情。陆游的《咏梅》借景抒情,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着孤独、忧愁的悲情。“驿外”“断桥”“黄昏”“风雨”“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写尽了他一生的凄苦,他忧国忧民,至死也决不改变报国的信念和不屈的品格!情感含蓄、深沉、热烈,激荡着我们的心灵。王冕的 《白梅》以梅自喻,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映照出那些虽身处逆境却守志如玉的儒生的情怀。

美哉,梅诗!

备课构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词两首和古诗《白梅》。

2.理解“俏”“笑”“香如故”等词的含义,进入意境,体会作者像梅花那样坚贞不屈、高洁傲岸的情怀,积淀自己坚强的品格。

3.学习借助注释、诵读、写作背景读懂诗文的方法,掌握诵读诗词的方法。

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读”,诵读是学诗词的最佳路径。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线,披文得意,缘意学文。

一、感知——粗通诗意

放声朗读,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疏通阅读障碍。通过正音、标停顿符号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引导发现词的特点,了解诗意,为品读打下基础。

二、品读——丰满意象

带领学生亲近文本,品味词句,丰满意象,才能真正读懂诗意,领悟诗情。

1.默读批注,自主探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潜心会文,探索发现,交流收获。教师应珍视学生的感受,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2.想象画面,移情体验。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抓词句,让学生披文入情,根据文字想画面,感受冰厚天寒,再看视频体会梅花生存的艰难,变抽象为具象,诵读入情。

3.推敲“诗眼”,丰满意象。“诗眼”是诗词的灵魂,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炼字”。 推敲“诗眼”,可将语感、思维、审美训练等熔于一炉,具有多种功效。品“俏”,体会造字含义,想象、再现梅花外形,感受梅的坚强及诗人的赞美之情。品“笑”,从“笑”体会到梅花的不争春、谦虚、高兴。再质疑:“梅已凋零,为什么还笑?为谁笑?”通过讨论、个性化的朗读展示,体会梅花乐观、博大的胸怀。

以上方法,让静止的文字变成灵动的画面。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诵读时必能情动而辞发,其言皆出吾口,其情皆出吾心了。

三、比较——领悟意蕴

领悟诗词意蕴,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毛泽东《咏梅》是读陆游同题词而写的,作者都是托梅寄志,但语言风格和思想境界不同。前者是积极乐观的,充满了昂扬的斗志,表现了宽广博大的胸怀;后者是悲观忧愁的,无力改变环境,只能坚守自己的情操。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写作背景,领悟诗词意蕴,感受诗人的情怀。比较阅读能开阔视野,有助于提高理解、接受和运用的能力。

四、积累——诵读梅诗

诗歌是言志咏情之作,其优美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化财富。传统的诗词教学特别强调“诵记”,因为朗读多了,口诵心惟,自然会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规律。教学时,可将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去“诵”———独诵、齐诵、默诵、背诵。

课例呈现

一、背诗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听说过“花中四君子”吗?

生:梅、兰、竹、菊。

师: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咏梅词。(板书:卜算子·咏梅)“卜 ”是多音字,在这里读第三声“,子”也读第三声。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学过带“咏”字的古诗有《咏鹅》《咏柳》等“,咏”是什么意思?

生:赞美。

师:作者为什么咏梅?

二 、 疏通障碍,粗通诗意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作者为什么咏梅。

(出示课文,生自由读,师纠正读音,指导读正确。)

师:这首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生:题目不同,古诗只有一个题目。

师“:卜算子”是词牌名,人们根据词牌名来填词。“咏梅”是题目。你还听说过哪些词牌名?

生:沁园春 。

生:满江红 。

生:水调歌头。

师:词和古诗比较还有什么不同?

生:字数不同。以前学的古诗是28字或20字,现在学的字数不同,有的句子长,有的句子短。

师:说得非常好!一首词分为上下阕,或称为上下两片,因为字数不同,所以也叫长短句。

师:一起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

(生齐读)

师:按照诗的节奏读会更有韵味。(出示标有停顿符号的课文)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这首词里的梅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不怕困难,坚强。

生:梅花很乐观,可以形容毛泽东的胸怀。

师:说得有道理。

三、品读诗句,丰满意象

师:毛泽东为什么要咏梅?他赞美梅花的什么?

(一)导学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借助课后的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在你认为重要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想想这些词句写出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也可以在旁边简要地写出自己的看法或者疑问。

(二)批注

(生自主批注阅读,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上阕

1.丰满意象,体会“天之寒”。

师:谁愿意交流读书收获?

生:我批注的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我感受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但不骄傲,非常谦虚。

师:(板书:谦虚) 抓住一句诗,一个词就能读出梅花的精神。

生:我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一句感受到了在悬崖百丈冰的寒冷天气里梅花还在开放,说明梅花很有骨气。

师“:百丈冰”是什么样子?能想象画面说一说你的感受吗?

(课件出示悬崖百丈冰图)

生:天冷极了,悬崖上结了厚厚的冰。

生:我想到了冰天雪地、冰封大地、滴水成冰。

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木凋零,大地毫无生机。

师:能说说你的感觉吗?

生:寒冷刺骨 。

生:冷冰冰的,不敢触摸。

师:一般的植物在这种环境下能生存下去吗?这句话该怎么读,才能让人们感受到冰之厚,天之寒?

(生动情朗读“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示范朗读)

(生齐读,受老师的感染,顿时情绪激昂,充满赞叹之情。)

2.品味词眼,体会“梅之俏”。

师:上阕有一个字把梅花写活了,具有人情味,你能找出来吗?

生:送、迎。

师:谈谈你的想法。

生:风、雨把春天送走了,梅花把春天又迎来了。

师:体会得很好!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风、雨、梅花皆有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俏”如画龙点睛一样,把梅花写活了。“俏”写出了她不怕寒冷的气概。

师:大家看这个“俏”字。(教师板书:俏)“俏”是单人旁,一般形容什么的?

生:形容人,美好的人。多指小姑娘。

生:在词中是写梅花俊俏。

师:诗人用赞美人的一个词来写梅花,表达了诗人的一种什么情感?

生:说可爱的小姑娘俊俏,说自己特别喜欢的人。

生: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对梅花的喜爱。

师:作者仅仅是喜欢梅花俊俏的外表吗?

生:不是,更喜欢梅的坚强不屈。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既读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又读出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板书:坚强不屈)

师:(激情渲染) 寒冬腊月,百花消逝,竟然还有梅花傲冰斗雪,凌寒独放!大家看,这就是俏丽的梅花!(课件出示各色梅花雪中绽放图片,让学生欣赏。)你想到了哪些赞美梅花的诗句?

生: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师:你们还会背关于梅花的诗句吗?

生:我也想到一句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师:同学们,我也喜欢梅花。

(师出示《梅花魂》节选句子: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生朗读)

师:(出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句话该怎么读?读出你心中梅花的样子。

(生自由练读,感情朗读,加手势动情朗读。)

师:发自内心的赞美。“已是悬崖百丈冰”要读出“冰之厚、天之寒、梅之坚”“,犹有花枝俏”要读出梅花的俏丽。“俏”字,语调可以上扬些。

(师示范朗读,生动情朗读。)

3.朗读上阕,背诵上阕。

(四)学习下阕

过渡:上阕,诗人赞扬了梅花的俏丽顽强,下阕中的梅花又有着怎样的品格?

(指名读。品读交流。)

师:下阕词中的梅花又有着怎样的品格?

生:是谦虚的,她即使俏丽,但也不与百花争春。

(师板书:谦虚)

生:梅花有乐观的精神。“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意味着梅花将要凋零,她还在丛中笑。

师:是的,正像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百花盛开,梅已凋零,有的可能已经化作泥土了,失去了往日俏丽的容颜,为什么还笑呢?为谁而笑?(板书:笑)

生:为春天的美好,为百花齐放而笑。

生:为战胜了严冬,迎来百花盛开,高兴地笑。

生:觉得自己终于成功了,幸福地笑。

生:梅花为百花笑,梅花像父母和老师一样默默为我们做着奉献。

生:梅花好像爸爸妈妈,我们是山花,当我们灿烂地开放时,父母都老了,看到我们长大了很开心。

师:我很感动你们有这么多的体会,由梅花想到了为我们奉献的父母,会读书。大家给她掌声!(板书:奉献)唤醒百花齐开放,化作泥土心亦甘。

3.朗读再现画面,背诵下阕。

四、对比品味,领悟意蕴

师:毛泽东真不愧为一代伟人,仅用44个字就把梅花写活了,写出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我们会获得哪些阅读感受呢?

师:读陆游《卜算子·咏梅》,对比读两首词有什么区别?

生:相同点是题目一样,格式一样。

生:毛泽东是“俏也不争春”,陆游是“一任群芳妒”,这两首词里的梅花都一样,不争春,不嫉妒,都很谦虚。

生:相同点都赞美梅花。毛泽东赞美梅花勇敢顽强,不与百花争春。陆游赞美梅花不与百花争艳。

生:都是借物喻人的,都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师:都写了自己的情怀抱负,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板书:托物言志)

师:陆游的梅花怎样?能否抓住关键字词理解?

生:愁,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

师:是啊,读了陆游的词我们感到很寂寞忧愁。我们看看他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陆游资料),请一位同学读读。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入孤立,感到悲凉寂寞,因作此词。

师:写梅就是写自己,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生: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入孤立,用梅花的处境表达自己的处境。

生:表达自己的悲苦命运,是悲观消沉的。

生:他要像梅花那样不屈服,即使凋零落地成泥,也要保留自己的香气。

师:不同流合污,保留清香之气。这香气是什么?是一种精神。会背陆游的《示儿》吗?《示儿》是他85岁时的绝笔诗,至死不忘报国。陆游笔下的梅是忧愁的,但也是不屈服的,虽然身处逆境,但决不同流合污。一起带着感受读。

(生感情诵读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

师: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梅花的呢?

(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师:为什么写梅?

生:因为梅花不畏困难,不畏艰险,他鼓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

生: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师:正像词中所写“: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的梅花给人以力量、希望,给人以信心,所以词前写“反其意而用之”。他一改陆游笔下梅花孤独忧愁的形象,以坚强乐观的姿态傲立世界,表达了宽广无私的胸怀。

五、个性吟诵,积累梅诗

师:同样是写梅花,由于诗人的时代不同,经历、性格不同,表达的思想境界也不一样。两首词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自己读读试试。

学生交流:

陆游:低沉、抑郁、忧愁,虽饱受摧残,仍保留自己的气节。

毛泽东:语调激昂、明朗,积极乐观、自信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尽量都背下来。)

师:梅花清雅高洁、坚贞不屈,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北宋诗人林和靖种梅、赏梅、写梅,终生与梅花、仙鹤相伴,人称“梅妻鹤子”。而王冕的《白梅》则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操。

师:学习诗词可以借助注释、品味诵读、了解写作背景的方法来读懂诗词的含义。

(生自学、交流、背诵《白梅》。练习背诵三首诗词。)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学语言最经典的方法是回到语言中去诵读。教学中我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诵读,再现语言美。语言是诗词的载体,学习语言“第一是靠积累,第二是靠语感”。但是,如果一遍一遍机械地读,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诵读要讲究方法,披文入情,缘文得意,倾情诵读。教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先让学生从整体感受梅花的形象,再通过诵读表现心中之梅。我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百丈冰”和“花枝俏”,从“俏”字表面的外形之俏,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品格之俏、诗人赞美之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交流感受,表达感情,积累语言,提升能力。

诵读,还原意境美。把握诗词的意境,再现意境,是诵读诗词的关键。学习陆游《卜算子·咏梅》,没有精耕细作,而是从整体入手,比较两首咏梅词,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不同意境,轻声吟诵,还原意境。学生的语调顿时变得低沉、抑郁,清峻寒冷、惆怅之情不觉油然而生。词人的苦闷、忧愁,词人的报国无门,词人至死不渝的崇高气节,也深深地烙印在孩子们心上了。

诵读,激发情感美。两首咏梅词,在学生心中荡漾起浓浓的诗意,教师深情款款:“梅花清雅高洁、坚贞不屈,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到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在旷远静寂的冰天雪地之中,一树寒梅,傲然兀立,千般风韵,万种精神。此时已无需多讲,熟读成诵即可。

诵读,是一条诗意的河,泛舟河上,倾听着语言的心跳,体验着诗人的情怀,浸润着梅花的清香。语文教学,就应当这样———诗意、激情,充溢着创造的幸福和丰收的喜悦。

课例评析

本课的教学以“咏梅”为专题,安排了三首诗词的学习,其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精心筛选,有机整合。诗词,是每个人心目中最美的语言。王炜老师用心做适合儿童的诗词文化教育,努力寻找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所在,力求推荐给他们的是“经典”的“儿童化”的精神食量———以“咏梅”经典诗词之美,怡情冶性,培植儿童的家国情怀。在课前,她精心筛选经典诗词,用心整合,形成了“咏梅”古诗的小汇聚。主要目的通过诵读诗词,感受梅之品质,让学生形成语感,并在涵泳中滋养精神。王老师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和提炼是符合学情的,既选准了核心的文化元素,又考虑到儿童的阶段水平。这样安排,是有价值的,是符合组文阅读特点的。

第二,突出重点,扶放结合 。 王老师组诗教学是讲究策略的 ——— 突出重点,扶放结合, 比较阅读,领略异同 。 方法引领学一首,放扶结合带一首,方法运用联一首 。 其教学流程:以诗带出词,以词拓展词,以词学习诗,比较阅读,领略异同,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 这样教学,增加了儿童诗词阅读的数量,扩大了诗词学习的知识面,丰富了诗词的文化内涵,实现了诗词教学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 所以说简单 、 质朴 、 实用的教学策略以及清晰的教学思路,使得这堂课上学生读到了一组诗词,学得轻松愉快,课堂容量饱满,内容充实,效率很高 。

上一篇:地缘政治下一篇:版个人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