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政治关系

2024-04-18

中俄政治关系(共6篇)

篇1:中俄政治关系

中俄政治关系

1992年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之间的政治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互视为友好国家”阶段,“建设性伙伴关系”阶段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

(一)“互视为友好国家”阶段(1991年12月-1994年9月)。1991年12月下旬,即苏联刚刚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不久,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中俄双方当时达成了以下重要协议:

1、中国承认俄罗斯是原苏联的继承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2、双方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两国关系的基础,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时和1991年5月江泽民主席访苏时签署的两个《中苏联合公报》仍是发展中俄两国关的指导原则。

3、以往中苏之间签署的条件和外交文件继续有效。

4、过去中苏间进

行的两项谈判,即中苏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措施的谈判和中苏边界谈判将继续下去,双方将尽快批准已经达成协议的东部边界协议,等等。

1992年12月叶利钦总统访华是两国关系发展的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外交举措。作为中俄之间首次最高级会晤的结果,双方发表了《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其中明确规定:中俄互视为友好国家,双方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尊重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其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间关系的正常发展;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同第三国联合反对对方或损害对方利益,等等。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还签署了有关经贸、科技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合作的24个文件。

同时, 两国领导人都在为中俄关系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作准备。1994年1月,叶利钦总统致信江泽民主席,提了中俄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建议 玫搅酥蟹降幕 煊Α?/font>

(二)“建设性伙伴关系”阶段(1994年9月至1996年4月)。1994年9月初,江泽民主席首次访问独立后的俄罗斯,同叶利钦总统签署了关于两国未来关系的《中俄联合声明》。双方构筑面向21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达成共识。这种关系的特质在于既不是对抗,也不是结盟,而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新的《中俄联合声明》还规定了双在政治、经贸、科技、军事和国际问题领域进行合作的步骤。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还签订了《中俄两国首脑关于不将本国核武器瞄准对方的联合声明》和《中俄西段边界协定》。

1995年5月,江泽民主席赴俄参加苏德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之际,同年6月李鹏总理访俄期间,中俄双方进一步表示,两国将继续提高两国关系的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在国际问题领域的磋商与合作。

(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阶段。1996年4月下旬,叶利钦总统再次访问中国。4月23日,俄罗斯总统在来华的专机上,对事先准备好的《中俄联合声明》作出了重要的修改,将原文中“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和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修改为“发展平等与信任和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方迅速表示同意这一标志着双方关系新水平的新概念。在访问结束时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中正式问世的这一提法,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它标志着两国的关系水平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双边合作范畴。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十几个合作文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双方之间的国际合作是这次高级会晤讨论问题的重点。《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双方同意,在立场相近或一致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在立场不同的方面寻求相互谅解的途径”。双方保证,就建立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以及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等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协调立场,加强协作。为了使战略协作关系真正具有实质性内容,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还为此作了机制上的准备。并在同年年底开始实际运作。其主要内容是:

──中俄两国国家元首每年分别在莫斯科和北京各会晤一次。──成立两国总理委员会,每年分别于双方首都各会晤一次。──双方外交部长随时会晤机制,在必要时随时进行会晤磋商。──建立中俄领导人之间的电话热线,就重大问题随时磋商协调立场。应该承认,尽管中国方面在此之前就已明确提出了中俄两国加强在国际问题领域合作的问题,两国双边关系的顺利发展也为这种关系提升作出了必要的准备,“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于中国方面说来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忙于大选的叶利钦政府当时对此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文字说明。因而,1996年4月那次最高级会晤结束之时发表的官方文件关于“战略协作”内涵、政策目标和操作领域的表述,比较笼统和抽象。

1997年4月下旬,中国主席江泽民再次访问莫斯科。这次中俄最高级会晤表明,中国方面为推进战略协作关系同样作出了积极主动的努力,对这一概念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刻和较为全面的阐述,为战略协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一,由中国方面起草、被俄方认可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宣言》,明确地表述了中俄两国对当前国际关系态势和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理论共识。两国确认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两国共同主张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行为准则,强调了每个国家发展道路自主选择的原则,反对谋求霸权和强权政治的原则,反对滥用经济制裁的原则;两国共同倡导新的适应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形势的普遍安全观,推崇“通过双边、多边协调合作寻求和平与安全”的安全合作模式,不赞同可能“加剧地区和全球紧张局势”的“加强军事集团”的模式。

其二,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宗旨和政策目标得到了明确的阐述。它包含了三个层次:

1、“深入发展双边合作,保持长久的睦邻友好,促进两国共同发展与繁荣,造福于两国人民”;

2、“密切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维护各自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各自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和正当权益;”

3、“通过双方合作和共同努力,促进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稳定,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的发展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其三,1997年4月的最高级会晤,明确了两国促进多极化世界形成的操作方向。方向之一是通过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推进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联合公报》指出:“双方一致认为,应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作用,„„确信它应为建立和维护国际新秩序发挥重要作用。”“双方愿就联合国工作的有关问题保持经常磋商,并视情况协调在此方面各自的行动。”方向之二是支持和促进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结盟运动是促进世界多极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其崛起将有力地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历史进程。”1997年11月上旬,叶利钦总统第三次访问北京,这也是中俄两国领导人一年之内的第二次会面。两国领导人以《联合公报》的形式通报了两国国界东段勘界的完成情况,就如何使两国贸易总额在2000年达到200亿美元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双方领导人还就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进一步研究了在全球范围和在地区层次上推进战略协作的问题。

总之,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两极格局解体以来全球和本地区国际关系重组的重要的整合力量。

新疆发展机遇

目前新疆的基础设施检查和轻工业程度,与内地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空间很大。而同时国家今年通过了举全国之力发展新疆的战略构想,其中喀什被化为了中国第六个 经济特区,并且内地的省市也已经和新疆的部分地区结成了“对子”,也就是一对一的帮扶计划。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必将在新疆掀起一轮快速发展,所以说未来十年是新疆发展的机遇。这是跟大环境相辅相成的。2009年10月份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64个部门、500多名干部分批赴新疆围绕发展与稳定开展全面调研。***在调研中强调,要以中央将要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为契机,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全疆各族人民。

“中央对新疆的关心使我们感到迎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深受感动,也满怀信心。”南疆地区温宿县干部张永说。

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最为直接。虎年伊始,新疆30多家上市公司股价呈现强劲上升势头,新疆板块全线飘红。

“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大对新疆区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尤其是民生等方面的投入将使相关上市公司获得收益,这是投资者偏爱新疆上市公司的主要因素。”宏 源证券乌鲁木齐红山营业部证券分析师预测,市场对于新疆区域振兴规划出台的预期将持续至全国两会之后。

长期以来,地处西部边陲的新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有较大差距。

2009年,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双重冲击的新疆度过了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其中,外贸、旅游等行业受到较大影响。新疆对于区域振兴规划的呼唤更加迫切。

“振兴新疆区域发展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新疆腾飞带给中国的意义绝不只是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那么简单,其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极,由此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版图。”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钢明说。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尽管目前区域振兴的具体内容尚未“明朗”,但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都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值此西部大开发实施10周年之际,中央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加力。

“尤其将会在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向新疆加大倾斜和扶持力度。”自治区政府一名高层透露,“拟定中的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 事实上,2009年新疆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密集出台稳岗就业、减轻企业负担的系列政策,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270亿元,同比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增长14%,实现历史性突破。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任群罗认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综合经济实力逐渐越强,自身潜力不断释放,随着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新疆整体经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大手笔区域振兴规划的出台需要理性的前期布局。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凯建议,加快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应注重将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加大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力度,打造特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同时,针对新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快构筑双向开放机制,不仅要为国内资本入疆营造良好的环境,还要扩大新疆对中亚和欧洲地区的开放水平,“将新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沟通世界的‘桥头堡’”。

篇2:中俄政治关系

2006-03-09 08:45:07

大中小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接下来的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可以预期,普京的访华将使两国在各领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实质化方向发展,并对国际政经局势产生某种新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模型,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他叮嘱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拉佐夫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合作,在双边关系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行动后,曾经私有化的俄罗斯石油资源重新掌握到了国家手中。这为俄罗斯以能源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打下了基础。出于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对华石油供应上,俄罗斯一直没有表现出真正的积极态度。表面原因是俄罗斯的能源企业体制没有理顺,实际原因是,日本对俄罗斯石油的兴趣增加了俄罗斯的筹码。然而,日本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的争端成了影响俄日关系的痼疾,而中国强大的购买力也足以使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上不须过于借重日本,这可能会最终决定中国拥有优先权。据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透露,今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的原油,普京总统来华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能源发展问题达成了新的协定。俄罗斯政府已经通过原则决定铺设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原油管道,从拉佐夫的表态看,这一管道首先向中国输油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俄“国家年”活动项目中包括了多项军事项目。在中俄总体关系当中,军事合作并不是一个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方面。不过,两个军事大国的合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增进两军的互信,另一方面,对于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因素,也是巨大的威慑。两国于 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大规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的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中俄双方派出了陆、海、空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保障部队近万人参加演习。俄军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参加两国历史上这次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俄太平洋舰队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1艘大型登陆舰、1艘驱逐舰和海军陆战队的1个连,17架远程军用运输机和歼击机,普斯科夫第76空降兵师的1个连等部队参加了联合军演。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高层交往密切并已实现机制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迅速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

胡锦涛主席指出,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维护和平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两国互利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中方高度重视中俄关系,愿同俄方一道,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还说,中俄双方都重视两国立法机构的友好往来,希望中国全国人大和俄罗斯联邦会议及国家杜马充分发挥已有的对口合作关系和相关机制的作用,积极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

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

中俄应共同努力打造理性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两国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

篇3:论中俄关系的发展

纵观历史, 中俄关系主要经历过四种形态——欺压、结盟、对抗和正常关系。

1.1中国与沙俄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沙皇俄国通过武力强迫中国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 如《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 割去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给中俄关系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至今“沙皇俄国”这一称呼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仍然带着很强的强盗味, 甚至在内心依然抚不平对沙俄的愤怒与痛恨。这些不平等条约更是以后中俄边界争端的根源, 给中俄两国带来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 甚至是敌对与冲突。

1.2中国与苏联

苏联是扩大的俄罗斯, 俄罗斯是缩小的苏联。1991年12月25日, 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为立国六十九年的苏联划上了句号, 俄罗斯很自然地成为了苏联的继承国。因此谈及中俄关系,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中苏的历史关系。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曲折发展的, 这是大国利益的碰撞, 也是受国际局势的影响。而根本原因则是中国近百年来的国力太弱, 较长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地位, 不仅沙俄政府欺凌和宰割中国, 苏联时期同样侵犯中国的主权。战后中苏关系也未能摆脱这种惯性, 发展道路很是坎坷。

1.2.1 国民政府时期

(1) 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关系。

二战结束前后, 在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背景下, 当时的中国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分赃的牺牲品。在雅尔塔会议上, 美苏两国就苏联出兵日本的条件进行讨价还价, 最终的结果是千岛群岛归还苏联;中国旅顺作为海军基地为苏联租用;对于大连和满洲铁路, 苏联的优越权须予保证等等。这是对中国主权肆意的瓜分, 是地地道道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随后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进一步扩大了苏联的在华利益。

(2)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

二战以后, 苏联为了确保在中国的既得利益, 承认了蒋介石政府, 并力劝中国共产党接受整编。直至1946年以后, 苏联对中共的态度才真正开始转变, 相信中共有取得全国胜利的可能, 并开始在外交和军事上给予中国共产党大量的支持。

(3) 历史的启迪。

从雅尔塔体系到中苏条约, 中国被美苏两国的交易夺去了很多东西, 这段历史同样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霾。身为战胜国的中国遭到了类似于战败国的待遇。如今, 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早已站起, 但历史的教训依然要谨记:弱国就要挨打。中国浴血抗战八年, 可以说是二战牺牲最大的国家, 但战后受到的待遇却令人寒心。美国的霸权主义是一方面, 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无能也是中国的主权受瓜分的重要原因;独立自主才是硬道理。近代中国受尽欺辱, 主要就是因为主权不独立。国民党统治时期同样也是这样, 由于被美国控制, 根本没有独立自主的可能。蒋介石也有民族气节, 但他的骨气不够硬, 总想被人扶着走路, 结果只能是任人摆布。

1.2.2 新中国成立后

(1) 建国初期蜜月期。

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是战后历史上的蜜月期。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其建交, 之后两国在各领域迅速全面发展了国家关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面对内忧外患, 毛泽东做出了重大的抉择--对苏联采取“一边倒”的政策。这项政策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第一, 战后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 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在一起, 实力不容小觑。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国家安全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第二, 立国伊始, 国内外环境非常恶劣, 中国仅靠自身力量求发展难度太大, 必须争取外援, 而苏联则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 新中国的独立和发展得到了苏联很大的援助。两国签订了意义重大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极大程度上促成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与起步。

第三, 新中国在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同时, 也时刻注意到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在同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时, 始终强调平等、自主、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

(2) 中苏交恶。

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是战后中苏关系史上严冬时节。由意识形态分歧到两国关系恶化, 而后又发展到全面的对立和对抗。在经济领域, 全面撕毁合同, 撤回所有专家, 使中国众多项目建设陷入停滞状态, 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困难。在意识形态方面, 联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极力攻击中国。在国际社会, 竭尽全力孤立中国, 并企图限制中国发展核武器。军事方面, 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起冲突, 如珍宝岛交兵。

(3) 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 邓小平发表:“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 标志着两国关系真正实现了正常化, 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两国发表《中苏新闻公报》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中苏关系改善不针对第三国。”伴随着政治关系的正常化, 两国经济也走上了新的轨道。

中苏关系从对立到正常化经历了相当艰难的过程, 但最终还是达到了理想的高度。这有利于中苏两国的友好与建设, 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当代的中俄关系

2.1叶利钦执政时期

2.1.1 政治上

叶利钦的第一次访华, 真正启动了中俄关系。双方签署的联合声明中就前两个联合公报增加了新的内容。声明中一系列内容规范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并且促进两国在许多领域进行新的合作。叶利钦的这次访问顺利完成了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 开辟了两国友好关系的新纪元。

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回访俄罗斯, 双方就建立“面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中俄关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6年叶利钦第二次访华, 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 宣布中俄成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一关系的发展对双方的国家利益都是极为有利的, 利于深入发展双边合作, 保持长久的睦邻友好, 促进两国长久发展与繁荣, 造福于两国人民, 同时也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

2.1.2安全问题上

中俄两国签订了边界相互信任协议以确保边界稳定, 最大限度消除边界隐患, 这是在优化地缘政治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俄罗斯独立以来, 中俄两国积极推进稳定两国边界的进程。继《中苏东段边界协定》之后, 1998年11月, 中俄发表了《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 宣布中俄勘定的东段边界和西段边界, 至此, 除了遗留的个别边界问题和尚未协商一致的地段外, 中俄、中苏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全部成功解决, 两国关系中多次引起冲突的根源得以消除。

2.1.3 国际和地区协作上

因为中国和俄罗斯分别存在台湾问题和车臣问题, 两国都担心本国在以非和平的方式维护国家统一时, 美国会效仿科索沃问题, 借机以武力直接干涉, 因此两国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紧密协作反战, 相互承认对方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这也是双边战略协作的第一个高峰。

2.2普京执政时期

中俄关系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和如此之深, 与叶利钦执政后期在对华问题上的积极态度是分不开的。叶利钦的突然辞职和普京接任俄罗斯总统, 曾使国际社会十分关注中俄关系能否从叶利钦时期妥善过渡到普京时期。

2.2.1 联合中国抵制美国单极霸权

(1) 中俄联合抵制单极霸权。

在全球层面, 中俄两国继续坚持在NMD问题上不妥协的立场。在双边层面, 中俄两国继续在台湾和车臣问题上支持各自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做出了“五不”承诺。中国方面, 当普京政府由于加大对车臣非法武装打击力度而面临西方社会猛烈抨击的时候, 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俄罗斯维护国家统一的努力。在地区层面, 中俄两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该组织的成立是中俄战略协作在地区层面的一次重要扩展, 是中俄两国在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中在欧亚地区的一次成功实践。

(2) 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001年, 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是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原则。该条约将中俄关系定位为平等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 将双方“世代友好, 永不为敌”坚定意志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2.2.2 中俄战略协作中诸多问题的出现

双边层面: (1) 中俄石油管道改线风波。中俄原本决定在2003年开工建设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 但在2002年又推出了日本支持的“安加尔斯可--纳霍德卡”方案, 使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设一度停滞。 (2) 达赖访问俄罗斯。2004年, 达赖再次要求到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讲经。中方与俄罗斯进行了深入沟通, 但俄罗斯仍然允许达赖进入该共和国。

全球层面:2001年, 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 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较之中国的强力反对, 俄罗斯只是轻描淡写地表态:“美国的行为是错误的, 但不会影响到俄罗斯的安全”。而此前, 中俄两国一直将维护《反弹道导弹条约》作为双方战略协作的重点之一。

地区层面:伊拉克战争爆发前, 中俄都对美国发动战争持不支持态度, 而在战后, 俄罗斯却表现出积极的想参加战后重建的立场。

2.2.3 中俄进入稳定务实的发展时期

(1) 边界问题得以最终解决。

连同《中国和苏联关于国界东段的协定》和《中俄关于中俄国界西段的协定》, 签署于2004年的《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议》, 标志着长达4300多公里的中俄边界线走向在两国300多年的交往史上首次全部确定, 也表明中俄两国政府已经能够从两国战略协作的大局出发来看待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最复杂的问题。

(2) 军事安全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2004年两国宣布建立国家安全磋商机制, 标志着两国安全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两国承诺将充分发挥该机制的作用, 共同应对新挑战和新威胁, 维护两国的共同利益。中俄两军“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及俄罗斯对华军技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数量的不断攀升预示着两国军事合作走向更高水平。

(3) 经贸合作逐步进入脚踏实地的发展时期。

政热经冷是中俄两国关系的一大弱处。因此两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双边贸易。2000-2004年, 两国贸易额从80.03亿美元升至212.3亿美元, 提前实现了两国领导人在2003年提出的在近年内使双边贸易额提升到200亿美元的目标。而从中俄贸易发展历程来看完全有理由相信, 两国领导人提出的2010年贸易额达到600亿-8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4) 互办“国家年”, 人文合作掀开新的一页。

2006年在中国和2007年在俄罗斯分别举办了对方国家的国家年活动, 这两次活动规模宏大, 影响广泛, 使中俄两国的合作交流深入到更为广阔的文化领域, 让两国人民近距离接触了彼此的灿烂文化, 对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扩大双发务实合作, 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梅德韦杰夫执政下的中俄关系

梅德韦杰夫的对华政策基本延续普京时期的基调, 继续发展中俄友好关系。在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以后, 梅德韦杰夫热情邀请灾区的少年儿童到俄罗斯的儿童疗养中心度假疗养, 以慰藉孩子们心灵的创伤, 这是两国友好关系很好的见证。此外, 据统计数据显示, 今年1、2月中俄双边贸易额为78.44亿美元, 同比增长67.9%, 高于全国外贸增幅23.1个百分点。中俄两国的经贸也在稳定快速地发展着。

摘要:列举评论各个时期的中俄关系, 分析形成这些关系的原因及当下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中俄关系,曲折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4:聚焦中俄关系

回顾:中俄关系与时俱进

1949年10月2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即对其予以承认。由于苏联同中国以前签署的所有条约均已失效,莫斯科和北京就面临着建立条约关系新基础的任务。1950年2月14日,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签署了重要的国家间条约——《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双方在条约中规定了一旦发生武装冲突即相互给予军事和其他援助的义务。这是在冷战时代和冷战条件下两个邻国的结盟。因此,1980年条约有效期届满时没有延期也就不足为奇了。

1949年以后的两国关系历程可概括为:两大邻国都在寻找共处的最佳模式。30年来,我们在这方面走过了复杂的道路,有时甚至极具戏剧性。

从上世纪末开始,局势开始好转。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需要两国领导人表现出巨大的政治智慧和意志,以在全球历史发展风云变幻之际,找到能兼顾两国近期和长远民族利益、发展双边关系的最佳模式。90年代中期,这一为大家所接受的俄中政治关系模式已基本形成。莫斯科和北京都意识到,两国必须睦邻友好,这是惟一的选择。过去几十年意识形态分歧的争论已使我们正常的两国关系付诸东流。现在,这些意识形态分歧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也不再去讨论其性质如何。1992年,俄罗斯联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相互关系基础宣言。1994年,两国的这种相互关系发展成为建设性伙伴关系。

这样,两国相互协作提高到了一个崭新水平。双方做出了同样的结论:21世纪俄中应互为战略伙伴,大力开展政治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信任,拓展合作规模,共同解决双边关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俄中关系已变成另一种模式,其相互关系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改变:他们不再对立,而成为成熟、诚实和坦率的战略伙伴。

成绩:条约签署一周年

毫无疑问,条约签署的第一年对我们和中方伙伴们来说都是极为成功的一年。2001年,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约达110亿美元。有理由认为,今年这个纪录将被打破。今年1月~4月,双边贸易额已达34.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俄罗斯出口额为25.66亿美元(增长7.6%),俄罗斯从中国进口额为8.98亿美元(增长23.1%)。

▲俄方基本完成了按政府间相互协定在中国建造火力发电站的合同义务。

▲根据1992年签署的关于在中国境内建立核电站和提供政府贷款的政府间协定,我们两国合作的最大项目——“田湾”核电站的工作正在进行。

▲向中国提供俄罗斯新一代航空技术的问题也已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目前正在研究建设由我国向中国输送石油天然气的油气管道,以及在中国境内建立燃料能源成套工程的大项目建设方案。

▲实施中国1999年底通过的西部大开发计划,将为扩大双方协作提供很好的机会。中方欢迎俄方各单位参加开发中国西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石油、天然气及有色金属资源。

▲目前双方已制定了共同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的具体措施。

▲中国实业界对投资俄罗斯远程通信网发展、组装生产并向我国提供微电子和家用电器产品的兴趣越来越高。

▲在投资领域的双边合作暂时还停留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

双方一致认为,应大大改善贸易的基础设施,包括银行、保险、法律仲裁和信息等行业,积极发展贸易运输服务、商品质量标准化和质量检查,否则,将来无法确保双边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

在总结俄中经贸合作现状的同时,还应指出,这一领域之所以能产生积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方理顺了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工作。众所周知,会晤筹备委员会运作正常,委员会下设了经贸、科技、银行合作、通讯和信息技术、能源合作、交通和宇宙空间合作、核问题等八个分委会。

进一步拓宽两国地区间,特别是边境地区间的交往,无论现在还是对今后俄中关系全面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有53个俄罗斯联邦主体已同中国的省市建立了直接联系。应该指出,莫斯科与北京两市间也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去年夏天在我国首都举行的中国文化周。莫斯科和北京在各部门及其他组织层次上都在积极开展协作。

2001年生效的两国政府间短期劳务协定对两国地区间交往极为重要。但遗憾的是,俄罗斯一些报刊和新闻电子出版物中不时出现所谓远东存在“中国威胁”的论调。但事实证明,在数万名作为季节工或临时劳动力在俄边境地区工作的中国人中,违反外国公民在俄居留规定的微乎其微,而他们带来的好处却是巨大的:修建房屋、学校,种植蔬菜等。他们从事那些劳动强度大、十分繁重的工作,弥补了该地区劳动力缺乏的不足。

贡献:展示新型的国家关系模式

《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对地区与全球稳定是一项重大贡献。条约反映了俄中两国对当前重大问题的看法是协调一致的,反映了我们两国为巩固和平、建立民主公正的国际新秩序而努力的共同愿望。正如俄总统普京在不久前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所说,“我们和中国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模式,这种模式将主动摒弃结盟和进行最密切的协作、捍卫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这种关系模式所要求的是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并本着相互平等的精神解决所有问题。”

具有深远象征意义的是,条约签署一周年纪念日适逢两国最高领导人关于世界多极化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签署五周年。联合声明首次正式提出了两国对世界发展基本方向富有远见的看法。建立多极化世界格局已成为俄罗斯全方位对外政策的一个坚定方针,俄对外政策致力于积极推进俄与世界所有主要国家进行互利合作。

在建立区别于对抗模式的广泛的国际协商模式问题方面,俄罗斯与中国这样的地缘政治大国可以发挥凝聚作用。但我们决不是想把21世纪的世界建成什么什么样。这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是人类应对全新威胁的实际需要。

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轨道上,中方在所有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国际论坛上,都始终支持我们关于车臣共和国局势正常化问题的政策,而俄罗斯代表也多次对一些国家在西藏和新疆问题上羞辱中国的企图进行反击。正是由于我们两国所坚持的原则性立场,在最近一次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我们成功阻止了将中国人权政策问题列入会议议程的企图。

两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广泛合作充分表明,这一文件的签署为两国协作关系开辟出新天地。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指出的,俄罗斯和中国睦邻友好、长期合作的密切伙伴关系跨入了21世纪。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认为,“条约将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篇5:中俄战略协作关系

2001年7月16日,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面向新世纪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把1996年两国确立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以法律文件形式固定下来。10年来,中俄关系得到全面深化和发展,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突出,两国新型国家关系模式在国际舞台上引人注目。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极大地丰富了当今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该条约确立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即两国关系的基础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摒弃冷战期间国家关系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旧思维。中俄彼此尊重两国人民对各自社会制度的选择,认为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各国人民有权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模式。中俄在涉及对方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以及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坚定支持对方发展振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以任何国家或集团为遏制对象或潜在敌人。两国在全面发展互利共赢合作关系的同时,也积极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关系,甚至包括冷战中曾经的对手。两国关系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有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中俄新型关系倡导新安全观。当今世界正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势头强劲,民族和宗教矛盾引发的局部冲突时有发生,国际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地区安全。面对各种新威胁、新挑战,《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两国反对冷战思维,并缔结军事合作协定,通过在边境地区增加军事互信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等积极举措,建立起边境安全带和边境贸易带。

中俄把新安全观成功地引入地区与国际事务中。两国共同谴责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致力于加强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主导作用。两国始终主张以对话和非武力方式解决各种冲突和矛盾,反对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在解决伊核、朝核、伊拉克等问题上,中俄密切协作。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俄共同推动了大规模的联合军事反恐演习,有力地遏制了“三股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有效地维护了地区安全与稳定。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新世纪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法律基础。两国在政治上高度互信,高层交往频繁。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向纵深拓展,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携手合作,共同探讨应对措施。2010年中国成为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国,两国贸易额接近600亿美元。两国在投资、金融、高新技术、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是取得突破性进展,地方合作也日益成为两国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随着人文领域合作的不断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巩固,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知不断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日渐牢固。

在隆重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之际,中俄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精心规划未来10年两国关系发展大计,制定了新的发展目标。中俄两国将继续遵循条约的原则和精神,致力于进一步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美关系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台湾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至于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国际秩序之争,而中国始终坚持走多极化发展道路。

在过去十年中,中美关系历经波折。中美之间每年关于人权和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的 争论、在台湾海峡的军事对峙,以及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事件似乎为中美关系的 跌宕起伏作了最好的注解

在1995-1996台海危机时美国政府反复向中方保证美

国无意改变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或支持台湾独立,但中方并不相信美国的这种“表态”。1999年5月8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之后的反应

布什主义,是指布什政府从美国共和党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出发,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布什主义”的显著特征在于他提出了一反国际法规则的所谓“先发制人”政策,所以“布什主义”也被称为“先发制人主义”。

布什执政期间,美国的外交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布什主义”印记。“布什主义”的 核心有二,一是先发制人,二是单边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布什主义”是9·11事件这个恐怖主义袭击催生的。除了“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邪恶轴心”、“无赖国家”、“非友即敌”等,也构成了美对外政策的主要元素。

文章来源:《太平洋学报》 2004年第7期

内容提要: 布什全球战略的核心战略目标就是运用美国的军事优势,建立美国一家主宰、遏制所有竞争对手、把美国价值观强加于全世界的单极世界。其特点是反恐同全球扩张相结合、反恐同遏制所有竞争对手相结合、反恐同谋求控制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相结合。布什政府推行上述战略有其多方面的现实需要,但也面临诸多困难。

关键词: 布什政府 全球战略 反恐战争

在对美国布什政府全球战略的不同看法中,一种看法认为,布什政府推行的是“反恐全球战略”,“反恐”是布什政府全球战略的“首要战略目标”,“已经改变”美国原先全球战略的战略目标。果真这样吗?

2002年1月29日,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说:“除了消除威胁和制止怨恨之外,我们还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在反恐战争之外寻求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的世界。”①

在美国《外交》杂志2004年1-2月一期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撰文说:“明显把重点放在反恐战争的前线上,使人们很难认识到美国的战略到底是什么。”虽然“反恐战争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头等大事”,“但是,美国的战略的广度超越了反恐战争。”鲍威尔指出,“21世纪美国政策的中心目标”是在全世界“促进民主的发展”。

布什政府“更远大的目标”、“21世纪美国政策的中心目标”究竟是什么呢?布什究竟寻求建立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2002年9月,布什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序言中说:“今天,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和巨大的经济政治影响”。“我们寻求创立一种有利于人类自由的均势”。我们将利用这一“历史性机遇”、“最好机会”,“把自由的好处推广到全球各地。我们将积极致力于把民主、发展、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希望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他在序言中还写道:20世纪以“自由力量的决定性胜利,以及唯一可持续的国家成功模式———自由、民主和自由企业精神———而告终。”②显然,布什要把这“唯一模式”这种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

布什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我们必须建立和保持经受得起一切挑战的防务”,“防止将来出现军事竞争”,“如威慑失败,决定性击败任何对手”。“美国必须并将保持能力,足以击败任何一个敌人———无论是一个国家或非国家势力———把其意志强加于美国及其盟友的企图”。“美国的军队将强大到能够防止潜在的对手为谋求超过或赶上美国力量而扩充军备。”③白宫官员在向媒体介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时说:“我们不允许一个敌对军事强国的崛起”。

美国许多学者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时特别注意这几句话。2003年10月16日,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网站发表美国国防部顾问、亚太安全战略专家、大西洋理事会亚洲计划处主任班宁·加勒特的一篇文章里指出: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设想美国的战略目标是防止出现一个向美国提出挑战的战略竞争对手。”①克里斯托弗·莱恩在2002年10月6日《洛杉矶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说:布什总统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美国的战略目标是要制止任何希望在实力上‘等同或超过’美国的其他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美国战略的目标不仅是要阻止(像中国和俄罗斯这样的)‘可能的对手’出现,而且还要制止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主要盟友(如欧洲和日本)获得大国地位。为了确保美国在地缘政治方面仍然‘称王称霸’,布什的国家安全战略把美国自封为‘防止犯罪局’,使它有权在未来潜在的对手变成真正的对手前先发制人地采取行动毁灭它们”。②在美国《外交》杂志2001年秋季号上,芝加哥大学的约翰·米尔斯海默的文章里说,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历来一直是统治西半球,同时不允许另一个强国统治欧洲或东亚,并且阻止一个能够与之相匹敌的竞争对手的崛起。在美国《世界政策杂志》2003年春季号上,刊载其前主编、美国巴特学院教授詹姆斯·蔡斯的文章中说:2002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表明,美国“不允许任何国家挑战美国领导,或者甚至要起更大的地区或全球作用的愿望”。“美国不要盟国,只要卫星国。”③

2003年6月26日和9月5日,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和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相继发表讲话,反对世界多极化。④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说:“我们不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多极’世界”,“没有必要建立这些‘多极’”。⑤

布什政府已以其无可辩驳的清晰言论,也以其行动,表明了它有“更远大的目标”,有“美国政策的中心目标”。布什寻求的“世界”,就是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全球战略一直追求的战略目标,就是要运用美国军事力量优势,建立美国一家主宰、遏制所有竞争对手、把美国价值观强加于全世界、美国独霸全球的单极世界。这正是布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战略目标。

布什全球战略的特点

布什政府全球战略的特点:反恐同加快推行独霸世界战略相结合,建立全球大帝国,单边主义,先发制人,限制国内民主自由。

在反恐同加快推行独霸世界战略相结合中,反恐同全球扩张相结合。美国是遭到了“9·11”恐怖袭击,需要在国内外采取一定的反恐措施。但是,美国全球扩张的许许多多行动,以至肆意发动战争,都是借“反恐”之名,乘“反恐”之机进行的。布什说:当今“几十万美国男女军人在反恐战争中部署到了全世界”。⑥美国要把它的势力扩张到“全球各地”,扩张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反恐同实现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战略目标即遏制所有美国的竞争对手相结合。打击、消灭被美国认为是当前的敌对势力同遏制长远的潜在的竞争对手相结合。美国历来欺软怕硬,先挑那些软的打,然后再啃那些硬的。先打那些软的,为下一步啃硬的做准备。

反恐同谋求控制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相结合。美国进行阿富汗反恐战争后,又在反恐的旗号下,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理由,发动了对伊拉克战争。然而美国迄今一直没有在伊拉克搜寻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4年1月20日,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正推行大中东自由的前进性战略”。①其实,美国发动这场针对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十字军”②战争,就是要以伊拉克为突破口,企图控制包括中东和中亚在内的大中东这片石油资源和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略要地,谋求改造整个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

不仅伊拉克盛产石油,阿富汗也掌握输出石油通道,而且整个大中东拥有世界上最丰饶的石油储量。美国近年来依赖进口中东石油的份额有所减少,当前美国消费的石油中18%来自海湾地区。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在2002年11月20日发表的报告说,2001年美国消费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中有55%来自进口,到2025年将上升到68%。长远看美国依赖进口中东和中亚石油的份额将会上升。美国能源部预测,2020年美国进口石油中将有一半来自海湾地区。现任美国副总统切尼,1990年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说,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谁就有了不仅对美国经济,而且“还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经济”的“钳制”力。③显然,美国控制了这片石油产地,也就有了对大量依赖进口中东石油的欧洲国家和日本④的“钳制力”,有了对日益依赖进口中东石油的中国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钳制”力。

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遵循麦金德和布热津斯基的战略思想。它的大中东战略本身就是它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下一步推行它全球战略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准备。

布什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强调要遏制所有美国的竞争对手,特别是遏制可能对美国领导地位挑战的大国竞争对手,其中有布什称为“大家伙”的中国、俄罗斯和印度,⑤也有美国的盟国特别是欧洲主要盟国。同时,报告中强调美国需要同其他大国进行反恐合作。其实,美国对其他大国是遏制和合作的两手政策。布什政府正是在反恐的旗号下把这两手结合起来。谋求独霸和反霸、单极和多极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国际较量的一个焦点。当今大国间既相互借重、又合作、妥调与协调又相互制约、制衡和竞争。

布什曾经把中国称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后来改为要同中国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外交伙伴”关系。当前美国在反恐中,在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上需要中国合作,也着眼于中国这个新兴的大市场,布什政府正在加强同中国的合作。作为谋求独霸世界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布什政府对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加强遏制。2001年9月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说:“在亚洲地区将可能出现一个拥有雄厚资源基础的军事竞争对手。东亚沿海地带———从孟加拉湾到日本海———构成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区域。”①这里没有指名。2002年3月美国报刊披露的2002年1月美国国防部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指名把中国列为美国未来可能核打击的目标。②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大大加强了在中亚、中东和南亚的军事存在,在反恐和新的全球军事部署调整中,美国还要进一步加强贴邻中国周边的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东北亚等地的前沿军事部署,美国正加强在关岛前沿的空海军力量,加强同日本、澳大利亚等的军事联盟,支持日本出兵海外。美国构筑这样的战略包围,难道没有针对中国的用意?在台湾问题上,布什政府最近宣布,美国反对双方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同时布什政府重申布什总统在2001年4月所作“竭尽所能帮助台湾自卫”的承诺仍然有效,如果台湾海峡出现“危机”,美国很可能干预。美国还考虑向台湾出售海基导弹防御系统,决定向台湾出售远程预警雷达。③美国不是要长期把台湾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来遏制中国吗?

布什政府把俄罗斯称为“战略伙伴”,在反恐及国际问题上积极合作。同时,布什政府也竭力削弱和遏制俄罗斯,防止具有雄厚潜力的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东山再起。美国乘阿富汗反恐战争在中亚和南亚建立和扩大军事存在,步步进逼,把一些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纳入北约,在新军事部署调整中又要进一步在一些东欧国家、独联体国家建立一连串前沿军事基地。美国虽然同苏联签署了削减双方战略核武器协议,但不会销毁规定要削减、又允许保留的核弹头,美国仍将拥有5000枚核弹头,④可以在将来用来打击俄罗斯。2002年1月美国国防部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指名把俄罗斯列为美国未来可能核打击的目标。⑤俄新社政治评论员弗拉基米尔·西蒙诺夫指出,美国调整在海外军事存在目的在战略上包围俄罗斯。⑥俄罗斯《独立报》观察家叶夫根尼·韦尔林认为,美俄关系正在按照“中国模式”那样,一面遏制限制和在边境周边军事包围,一面开展贸易投资和协作。⑦

布什政府强调,美国同印度这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有“共同战略利益”,要同印度建立“强有力的关系”。⑧同时,要在世界各个关键地区都保持主导地位的布什政府,在反恐中在印度周边建立和扩大军事存在,利用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反恐中加深的对峙,向双方都供应武器,助长南亚核军备竞赛,显然有长远削弱和遏制印度的用意。

美国促使它的盟国尤其是欧洲盟国在反恐及其他国际问题上追随美国,按照美国旨意合作行事。美国同欧洲主要盟国法国、德国等围绕2003年伊拉克战争矛盾凸显,北约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科索沃战争后,欧洲积极谋求建立独立防务力量。伊拉克战争后,欧盟加快推进欧洲一体化。美国则竭力遏制谋求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同美国平起平坐的欧洲。美国特别反对欧洲建立独立防务力量。美国提出“老欧洲”、“新欧洲”的论调,来分裂欧洲。①

美国很害怕受到美国遏制的大国加强协调合作,联合抗衡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然而,既然美国对其他大国采取遏制和合作两手结合的政策,它又怎么能阻止其他大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各自采取两手政策来制约美国呢?美国既然竭力要分化其他大国,一个时期拉此反彼,以逐步逐个控制这些大国,它又怎么能阻止这些大国彼此改善和加强关系,加强协调合作来制衡美国呢?

美国是后起的、暴发的帝国主义,迅速发展成为最新、最强的帝国主义。它总是竭力要把自己同那些老帝国主义区别开来。它历史上有过发动战争,直接长期占领一些国家,在西半球和其他地区颠覆过许多国家政权。而它更多采取间接统治的新殖民主义方式。但是,近年特别是“9·11”以来,“美国帝国论”,“新帝国主义论”等等在美国沸沸扬扬,新保守派及其他一些人士狂热鼓吹美国应该、已经成为比历史上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都“更宏伟”的21世纪全球大帝国,同时美国国内也有强烈反对和担心的声音。布什政府推行“大中东自由的前进性战略”,发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更迭阿富汗和伊拉克政权,树立使阿富汗和伊拉克“民主化”其实是殖民化的模式。布什说:“我们将完成使阿富汗和伊拉克民主化的历史性工作,这些国家能照亮其他国家前进的道路。”②“长期的目标是希望一个自由的伊拉克能够帮助改变中东”,“一个自由的伊拉克将改变这个世界。”③布什政府就是要把它这种扩张模式推广到包括中东和中亚在内的大中东所有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推广到全世界。这种使阿富汗和伊拉克殖民化的模式,就是历史上那些老帝国发动战争、直接占领、更迭政权等的帝国扩张模式。所以,美国不少学者把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称为“帝国战略”。

美国在历史上有过不少单边主义的政策和行动。布什政府把单边主义公开宣布为全球战略。布什在“9·11”后不久,2001年9月20日就在国会参众两院讲话中说:“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现在都必须作出选择:要么站在我们一边,要么站在恐怖分子一边。从今天起,任何一个继续留容或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都将被美国视为敌对政权。”④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说,美国已确立对外政策的“新标准”,现在将根据反恐合作评估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对美国要求“无动于衷”的国家将自食其果,其后果可能包括军事报复和经济制裁乃至外交孤立,丧失美国的对外援助。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建立的不少国际机构,达成的许多国际协议,一般在相当程度上是美国主导下形成的,美国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利益。但是,布什在2002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说:“在领导反恐战争中,我们正在打造新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关系,并重新规划现有的国际关系。”⑥美国要依仗当前“无与伦比的军事实力和巨大的经济政治影响”,要按照当前美国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新世界力量对比,要按照建立美国单极世界的目标,重新塑造国际关系、国际机构和国际协议。布什说,伊拉克战争“结束了对联合国和某种‘多边主义’的幻想。”①美国要按照它的旨意改造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对现存的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美国能利用则利用之,不能利用则抛到一边。布什政府退出、抛弃了许多原有的国际协议。

美国历史上采取过许多先发制人的战争行动。而布什政府把先发制人提升为全球战略。布什说,他的先发制人主张是“一个新主义”,“布什主义”。②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要依仗美国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中领先世界的地位,着力运用军事力量优势,谋求美国绝对优势。它宣布要在先发制人中首先使用核武器,要研制小型核武器。它要垄断太空领域,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等,攻守兼备,实际上想使它能够肆意打击别人,而使别人不能打击到它自己。它要发展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军队改组为高科技的灵活机动的“目标部队”、“模块部队”等,在世界各地建立和加强前沿军事部署,随时可以快速调派部队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打先发制人、速战速决、“不接触”、“零伤亡”的战争。它的新军事构想要在一年内打五场战争。③

“9·11”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后,布什就宣布美国进入战争状态。白宫发言人随后说:总统“认为任何反对他政策的行为都是叛国行为”。布什自称是“战争总统。”④布什政府借“战争状态”、“反恐需要”在国内采取相应措施的时机,利用并进一步煽动美国公众在遭到恐怖袭击后震惊、恐惧、报复心态,布什2004年1月国情咨文中又要求国会延长的“爱国者法”等,大大限制美国公民民主自由的种种权力,把美国公民、首先是外来移民置于美国当局的严密监管之下,大力压制国内反对布什政府全球战略和政策的种种意见和行动,歧视、排斥和迫害外来移民尤其是来自穆斯林世界移民。布什政府依靠这样的集权专制,不顾国内外反对推行它的全球战略。美国加州对日政策研究所主任、《大反扑:美帝国的代价和后果》一书作者查默斯·约翰逊,在又一本新书《帝国的悲哀:军国主义、秘密和共和制的终结》中指出:“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不仅威胁别国的独立和主权,而且也同样严重威胁美国的民主政府。”“布什及其支持者已经在美国国内完成了‘政权更迭’。”“布什及其政府热衷于扩大总统的权力”,“布什总统单方面宣布,美国向恐怖主义宣战”,“导致民主和宪法权力的丧失,政府本身也将从‘行政部门’变成军政府,”“剥夺宪法赋予个人或国际法赋予个人的所有权利。”⑤外国人到美国后深感是一个“令人窒息的美国。”⑥美国专栏作家乔纳森·谢尔在2003年美国评论杂志《国家》上发表评论,题目是《美国悲剧》。谢尔指出,树立民主传统的美国已经背离了建国时的民主,美国的“权力集中”到达了一个高峰。美国已开始从根基上暴露出缺陷,宪法的原则已受到挑战。

布什全球战略的特殊背景

为什么布什政府会制订和实施这样狂妄嚣张的全球战略呢?

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深刻暴露了美国的脆弱性。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说:“9·11”后美国“对自身脆弱性的天真无知已经终结。”①美国已不再受两洋的传统保护,同时已成为世界憎恨的众矢之的,世界反美势力的打击目标。美国当局在暴露脆弱后,急于掩盖弱点,着重利用其军事力量优势,竭力显示强大,显示强硬,进行反扑,以期重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声望和威慑力。这样就形成这个超级大国发展过程中的起伏曲折。这是一般的规律。

但是,布什政府有其特殊性。布什政府是美国历史上最右翼政府,新保守派在布什政府中掌权。布什政府露骨代表美国企业界特别是石油和军工企业的利益。还有布什本人的特点和需要。这些都是出现布什全球战略的特殊背景。

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观察家报》刊登的文章指出:布什“建立美国现代史上一个最保守的政府,这个政府在人事任命上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超过了里根政府。”②布什“提名一批清一色的保守分子担任内阁职务。”③布什政府是“美国100年来右翼思想观念最浓厚的政府,从环保到劳工,从民权到社会问题,他的政策无不洋溢着右翼气息。”④

从历史上看,美国共和党的基地已从美国东部、中西部转移到了美国南部,布什家族四代政要的扎根地也发生了这样的变迁。⑤日本《朝日新闻》指出:“共和党曾经代表东部和中西部的利益”,现在“以南部为中心的共和党走向保守的同时,北方的稳健派共和党议员在党内丧失了地盘。”2001年春天参议员杰福兹退出共和党,使民主党在参议院成为多数派,就表明了这一点。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校长戴维·马昆德撰文说:“随着内部权力的重心从大西洋海岸向南部和西部转移,制定美国政策的政治力量正在变得眼界比较狭隘,目光比较短浅,对于外部的制约因素比较缺乏耐心,对世界其他国家比较藐视。一种粗俗的、狭隘的残暴风气弥漫在布什的行政机构中。”⑦

新保守派在布什政府里占据关键职位。新保守派主导制定和实施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他们早就有一套设想,又富有执政经验,很快抓住“9·11”这个时机,一下子抛出其全球战略,并立即付诸实施。美国前总统卡特指出:“一个保守人士的核心集团,他们正在试图打着冠冕堂皇的反恐战争的幌子实现压抑已久的野心。”⑧

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和政策措施露骨地反映美国大垄断财团特别是石油和军工企业的利益。“布什组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内阁,经他提名担任最高级别官员中百万富翁的人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政府。”⑨“在本届政府100位最有影响力的官员中,一半以上在石油公司和军工企业有直接经济利益。战争实际上就是这些官员发财的金矿。”①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国务卿鲍威尔等,都在石油和军工企业担任过要职,或是大股东。布什家族四代人都同石油企业有紧密联系。②1961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告别演说中提醒美国人注意的“军方和工业联合体”,已成为当今异常突出的现实。

布什被称为“得克萨斯牛仔”,被形容为迷信实力强权,狂妄自大,不理会批评和反对;说他的思维是“非白即黑的简单化思维”;动不动就以上帝授命自居,说敌人邪恶、自己正义的一套。布什原先不了解世界,听取顾问介绍国际问题和提出建议时,知大概即止,不愿深究,就急促做出决定。③据熟悉布什者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初期一度受挫、陷入困境时,“布什总统掩饰不住在电视上故意做作的表情和经过修饰的形象。他在白宫中走动时显得紧张、痛苦、嘲讽、尖酸、不耐烦,而且像是一个独裁领袖。”“他对批评意见表现出疯癫”。④

布什喜爱阅读新保守派作者撰写的《东至鞑靼》、《尚武政治》、《最高统帅》等书,这些书中鼓吹中亚地区地缘和能源的重要性,攻打伊拉克的必要性,在战时应实行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政治家在战争中不应听从优柔寡断的军官的意见,应实行帝国霸权全球管理。⑤

2004年2月布什说:“我是一个战争总统。我在这里(白宫总统办公室)就对外政策问题作决定时一直想着战争。”⑥布什被形容为“绑在战车上”的总统,会继续横冲直撞。

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布什重回冷战思维,一心要挑动战争,没有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不像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那样听取各种各样观点,必要时采取迂回战术,能够应付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2004年2月布什说:“让人们理解我的想法,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这很重要”。“我们面前的世界仍然充满危险。”⑦据新保守派代表人物、“新美国基金会”资深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说,他在2001年3月与布什交谈近一个小时后得出结论,“我认为布什的世界观是”,“世界是个糟糕的地方,有许多坏人,他们可能会危害我们”。卡普兰说,布什承认,相对于美国面对的“坏人”来说,“美国的优势很小。”⑧布什到处竭力显示美国强大,口口声声说美国能战胜和消灭一切敌对势力,但布什内心对当今世界形势和美国处境的看法竟是这样阴暗。在布什身上正是体现了美国强大和虚弱的矛盾结合。

布什在“反恐战争”、“保护美国安全”的旗号下推行其全球战略,有其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布什是在2000年大选中在全国比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多尔少几十万选票,靠最高法院法官1票多数通过裁决上台的“弱势总统”,在”9·11”恐怖袭击后,要用“战争总统”、“反恐战争”来赢得国内支持,变成“强势总统”。布什执政三年多来,经历经济衰退、复苏疲弱,迄今仍面临长期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和对外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剧增。他需要用对外“反恐”来转移视线,并用“反恐”战争,大幅度增加军费,发展高科技武器装备,来刺激经济。为了应付国内接连发生公司丑闻等棘手问题,也需要用“反恐战争”来转移视线。为了压制国内反对布什政府全球战略和政策、反对伊拉克战争、反对限制国内民主自由的言论和行动,布什需要用“战争状态”、“安全需要”作为盾牌。布什要在今年大选中竞选连任,也指望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全球“反恐”作为其“王牌”,可是现在事情正在逐渐走向反面。美国今年大选结果究竟将会怎样,还要看美国内外局势的进一步演变。

2003年,布什政府推行其全球战略,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猖獗一时,但很快接连遭到挫败。这表现在国际上以及美国国内,是美国面临外部和内部矛盾加剧的结果。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同美国的矛盾加剧,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深陷泥潭,在伊拉克正发展成为什叶派和逊尼派联合反对占领的民族抵抗运动。美国及其跟随者在中东、南亚、东南亚等亚洲地区、非洲、欧洲及世界其他地方遭到更多的袭击。在跟随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国家中,西班牙人民党政府在大选中惨败,新政府已从伊拉克撤军;一些国家也纷纷宣布要从伊拉克撤军。世界人民反美情绪高涨,上千万各国人民参加全球反战示威。美国同欧洲主要盟国法国、德国等的矛盾凸显。大国间出现彼此改善和加强关系,加强协调合作来制衡美国的势头。发展中国家出现进一步团结自强应对世界新挑战的新动向。世界多极化在曲折进程中有新的发展。卡特政府时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指出:“众多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对外政策在整个世界的支持率都降低了。全世界对美国最近的行动都产生了明显的憎恨,对美国领导人也产生了普遍的不信任,就连在伊拉克参与联合行动的国家也是如此。”“一个独占鳌头而失信于国际社会的美国,是一个在世界上势孤力薄的国家。”他还说:“美国丧失国际信誉和美国越来越孤立的现象反映了一个令人苦恼的悖论:美国的全球势力处于历史顶峰,而美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却跌到谷底。”①克林顿政府时期总统国家安全顾问伯杰也说:“我们看到了美国威望的令人胆寒的下降。”②美国财政赤字和对外经常项目收支赤字剧增,将长远损害美国经济。美国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军事革命中领先世界,拥有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军队,但是暴露出害怕死伤、难于对付游击战、美本土及海外存在易受袭击、到处树敌、战线太长、兵力不足、非正义干涉和战争国外国内不得人心、士气低落等根本弱点。布什国内的支持率下降。布什政府推行其全球战略,原来指望显示美国的强大,加强这个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加强美国的力量,也加强布什在国内的地位,结果却是进一步暴露美国的弱点和虚弱,加快美国国际影响和地位的下降,削弱美国的力量,促使美国国内起变化。

新中东政策是中东和平新计划,由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6月24日提出。6月24日下午,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玫瑰园发表讲话,宣布了人们等待已久的美国新中东政策。

这一计划的确有些新内容,尤其是布什不指名地提出必须更换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美国各家电视台、电台、网站等媒体纷纷以最快的速度抢播这一新闻。CNN电视台在电视屏幕上打出了醒目的标题:《赶走阿拉法特》。《纽约时报》网络版也载文强调,布什讲话表明美国中东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变”。

综观布什的讲话,美国中东政策有三个新变化:

第一,对巴勒斯坦更加强硬。布什表示支持巴首先建立

一个临时性国家,然后再过渡为正式国家,巴以达成最终地位协议需3年时间。但这有十分苛刻的前提条件:巴勒斯坦人必须选出新的领导人、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与邻国达成新的安全安排。布什明确表示,“和平要求巴勒斯坦有一个新的、不同的领导层,只有这样,巴勒斯坦国家才能诞生”。

第二,对以色列也施加了压力。布什说,以应当首先撤军至两年前在约旦河西岸的位置,停止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继续建立犹太人定居点。以应当最终同意撤军至1967年中东战争前的边界。

第三,许诺对巴勒斯坦进行经济援助。布什称,美国将与欧盟及阿拉伯国家联手合作,帮助巴建立新的宪法框架和民主制度,协助组织和监督今年底举行的地方选举及其后的总统选举;美国还打算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实施一项针对巴经济的重大改革发展计划,支持巴对其金融和审计制度进行改革,同时也增加对巴的人道主义援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布什讲话也反映了美国中东政策的两个不变:一是明显偏袒以色列。对于巴建国,布什设定了种种前提条件,而对以撤军则是不仅未设条件,而且语气也平和了许多。美国中东问题知名专家詹姆斯·洛格比批评说,布什的讲话充分说明,沙龙和美国新保守主义分子在白宫中东政策的辩论中取得了胜利;二是对最终实现中东和平虚多实少,并未提出具体的建议。布什只说,国务卿鲍威尔将于不久的将来与有关各方就巴建国问题进行磋商,协助巴以解决分歧,参照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最终结束双方冲突。其后,阿拉伯国家也应与以恢复外交和贸易关系,最终实现阿以关系全面正常化。

此间舆论指出,布什提出的中东和平新计划是最近一系列外交斡旋以及白宫内部激烈争论的结果。前些日子,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以色列总理沙龙、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接踵访美,虽然当时并未取得突破,但也摆明了各方的立场。为了给中东和平提出一个新的“路标”,布什的内阁班子近日也是加紧协商。21日和23日,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等人两度就布什讲话的文本进行讨论。取代阿拉法特是布什本人要求加入的内容,持亲以态度的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对新计划的出台起了重要的作用。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布什7日在八国首脑会议期间举行了双边会晤。会晤中普京没有重复他近来数次发表的强硬论调,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解决俄美导弹防御系统争执的建议:将美国计划部署在捷克和波兰的导弹防御系统转移到阿塞拜疆,前期阶段俄美共同使用位于阿塞拜疆的加巴拉雷达站,如果美国对此表示同意,俄罗斯将不会寻求将导弹瞄准欧洲。由此,备受瞩目的俄美关于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之争似乎一夜间出现转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之间的根本矛盾从此将迎刃而解。

首脑会晤缓和紧张关系

普京和布什7日的会晤是今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批评美国“几乎无节制地”滥用武力和北约通过东扩威胁俄罗斯安全以来,两人进行的首次会面。

分析人士认为,普京在此次会晤中提出的建议反映出俄罗斯希望通过一个折中的方案缓和它同美国在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的尖锐对立。

而对于普京在会晤中突然抛来的建议,布什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建议,我们需要让专家处理此事。”“开展合作比制造紧张要好得多。我们彼此同意举行一个战略对话。”尽管布什政府最终能否接受普京的建议还很难说,但白宫显然不想让紧张的双边关系继续恶化。参加会谈的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说:“我认为布什总统想在这一问题上多少缓和一下紧张状况。”他说,普京的建议至少表达了合作的意愿。

普京和布什同意,在双方定于今年7月1日在美国缅因州肯纳邦克波特举行的会晤中,他们将进一步讨论有关美国计划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

美俄深层矛盾依然难消

此间一些观察家指出,普京和布什在此次会晤中表现出的缓和姿态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俄美关系。

众所周知,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不仅使北约东扩至波罗的海,还极力推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在向来被俄罗斯视为自己战略要地的中亚,美国以反恐为由在多个国家建立了军事基地。所有这些使俄罗斯战略利益受到威胁。

德国社民党政治家汉斯-乌里西·克洛泽近日说,普京对美国计划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作出强烈反应,主要是因为不满北约违背上世纪90年代初的承诺,一再向俄罗斯边境逼近。德国《南德意志报》近日发表评论认为,美俄关系趋冷的首要原因并非是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也不是双方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而是几年前开始的北约东扩。美国通过北约扩大,把北约的触角延伸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这在俄罗斯眼里是对它的一种冒犯。另一方面,作为资源和能源大国的俄罗斯,自我意识重新崛起,渴望谋求振兴大国地位,对任何冒犯的举动自然难以接受。

从更深的层次看,俄美关系之所以趋冷,是因为两国的根本利益、价值取向和战略目标不同。俄罗斯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反对滥用武力解决地区矛盾和冲突。而美国为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目标,经常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单边行动,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国。俄罗斯谋求振兴大国地位的梦想,同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格格不入。

美俄关系仍将是斗而不破

尽管俄美关系趋冷,但两国都不愿回到“冷战”时期,不希望开启新一轮“军备竞赛”,因而双方的较量是有底线的。俄美双方均表示,仍要发展“伙伴关系”。不论在能源供应方面,还是在反恐斗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毒品走私和有组织犯罪等方面,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都不能没有俄罗斯的合作。俄罗斯从振兴强国地位的战略目标考虑,也不愿同美国和西方对抗。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俄之间的关系仍将是既有合作也有斗争,斗而不破。

(记者刘向 潘革平)新华社德国海利根达姆6月7日电

一、在组织结构上,“基地”及其领导人本·拉登成为国际恐怖势力的“精神支柱”,具有相同恐怖理念的各类恐怖组织与其建立起有形、无形的勾联网络。恐怖分子不仅化整为零、相对独立,而且盘根错节、遥相呼应。

因此,与“9·11”前的恐怖组织指挥结构相比较,恐怖活动已由单中心(阿富汗)变为多中心(分散到世界各地);行为方式更像是“恐怖蚂蚁”:依靠相互能够识别的“气息”,“努力”攻击共同的“目标”。

同时他们也具有“恐怖杀人蜂”的特点:外来恐怖理念、技术、资金和人员与当地恐怖活动相结合。据研究,“9·11”以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自杀性汽车炸弹,其技术出自同一本“教科书”;自杀性人体炸弹使用的是相同的“自杀性腰带”。

二、在人员构成上,更趋凶残狡诈和职业化犯罪特征的新生代恐怖分子渐成气候。德国情报部门认为,“基地”组织网络已经更换了一批新领导人,“他们很多人都是在‘9·11’事件中加盟的。他们是冲着飞机撞大楼的震撼力而来。”也有一些是在“9·11”后异军突起的。

许多恐怖组织年轻一代的思想也正发生转变,认为老一代的活动方式使他们的组织陷入无足轻重的境地,只有“基地”式攻击方可重新使“埃塔”为世人瞩目。当今国际恐怖组织新生代中不少人曾在西方接受教育,对恐怖犯罪技术手段和西方社会治安漏洞了如指掌。

三、在作案手段上,“让更多人看,更要让更多人死”的“基地”组织作案模式成为新一轮恐怖活动的“蓝本”,被越来越多的恐怖组织效仿。近来,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恐怖事件都呈现长期准备、精心策划、连环爆炸、滥杀无辜等“基地”特征。

今年俄罗斯几起重大恐怖事件更是如此:5月在体育场暗杀车臣总统卡德罗夫的炸弹早已埋在建筑内;刚刚发生在北奥塞梯的人质劫持事件,炸药在去年就已运进学校。

四、在袭击目标选择上,扩大化趋势非常明显。一是陆、海、空目标都处于恐怖袭击的阴霾之下,针对“软目标”的袭击越来越多。陆上目标仍是恐怖袭击的主要对象,包括建筑物、地铁、商店等公共场所;民航客机仍有遭受恐怖袭击的危险,包括以肩扛式导弹攻击、劫持、炸机,或将客机当作再次攻击的武器;港口、海上船只与设施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大,2002年法国油轮在也门附近海面遇袭,伊拉克海上石油输出设备遭攻击等。二是转向更加脆弱的目标。北奥塞梯人质惨剧表明,残忍的恐怖分子已把矛头指向小学生,这使得反恐斗争更加艰巨。

五、在地域活动空间上,“基地”虽在阿富汗遭受重创,但仍在亚洲一些国家负隅顽抗,并开始建立新据点,活动营地从北高加索、中东、南亚、东南亚、中东这条“恐怖链条”,向非洲、拉美等地扩展。目前,“基地”在60多个国家仍有分支。伦敦战略研究所估计,潜散各地准备突袭的恐怖分子有1.8万人。

在伊拉克,武装冲突与恐怖活动相互交织。美占领伊拉克,特别是“虐囚事件”暴露后,中东地区原有的反美情绪更加高涨。恐怖组织借此广为煽动极端主义情绪,呼吁对“异教徒”发动更猛烈的“圣战”。

虽然美在表面上已将伊政权移交伊临时过渡政府,但伊境内各种恐怖暴力事件仍有增无减,爆炸、绑架杀害人质的事件仍在大量发生。伊拉克既成为各种伊斯兰极端势力的聚集地,也成为国际恐怖势力宣传、募集资金、招募人员的温床。

六、此外,恐怖活动更具谋略性。“基地”组织选择西班牙大选前制造爆炸事件,使其政权发生更迭并从伊拉克撤军;在伊境内绑架、杀害人质,迫使菲律宾军队提前离开伊拉克,分化美打伊阵线;沙特的恐怖势力袭击西方石油公司

21世纪的恐怖主义特点

冷战结束后,国家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逐渐趋于减少,这就使得恐怖主义作为战争的转化形式有可能被更多地利用。展望21世纪,恐怖主义非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得到强化。人类将不得不面对恐怖主义这一顽症的严峻挑战。

在新的世纪,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恐怖主义将可能得到迅猛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成为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基础设施、电力供水系统、金融证券市场无不逐步网络化,一些恐怖组织很可能选择以网络恐怖主义替代传统恐怖主义。

当年,一些恐怖组织已经在利用因特网进行恐怖主义宣传、募集资金、协调行动。如本·拉登的组织已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该组织设计了一个依靠因特网电子邮件和电子布告栏的通讯网络,可使其成员不必冒着被美国反恐怖组织抓获的危险而交换信息。今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恐怖组织将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传播恐怖活动信息和制造各种恐怖武器的技术,进行洗钱以及筹措经费等活动。现在已有电脑“黑客”不时闯入美国五角大楼储存绝密信息的网址进行破坏活动。可以预见,今后利用网络进行恐怖活动或以网络为袭击目标的情况会迅速增多。

同时,今后恐怖分子利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恐怖活动的危险性也将进一步增大。以日本沙林毒气案为代表的一连串的恐怖行动,似乎已证明人们的普遍担忧:今后恐怖分子将使用比常规武器杀伤力大得多的化学、生物甚至核武器制造更大、更残酷的恐怖事件。这就是所谓的“超级恐怖主义”。美国技术评价局认为,如果用飞机把100公斤的碳疽杆菌培养液撒在华盛顿的上空,就会造成100万人的死亡。由此可见,生化武器的巨大破坏力,一旦它被恐怖分子获取并使用,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新型恐怖主义具有组织松散、灵活机动、手段先进、高智能化、隐蔽性强等特点,它将是21世纪最具威胁力的恐怖主义。

自北约武装干涉科索沃以来,国际上一些国家大肆宣扬“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涉”的论调,为干涉别国内政寻找借口和工具。国际上新干涉主义的出现,实质是对民族分裂势力搞恐怖活动的一种姑息与支持,它使得由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恐怖活动有可能成为新世纪恐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各种民族分裂势力从新干涉主义中得到启示:通过进行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屠杀无辜百姓,将有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谋求国际支持和干预,进而促使早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新干涉主义的推行无疑将导致大量出现由民族宗教矛盾引发的恐怖活动。

众所周知,民族宗教问题并不是一个能够期望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只要民族矛盾、种族对立、宗教冲突继续存在、发展,由其派生的恐怖主义就不会自动消失。现在,民族宗教问题又日益成为美国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号插手别国内政的借口,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民族宗教性的恐怖主义将不断再生,从而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应当对此给予高度的警惕和严厉的防范。

试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的进展及意义

90年代以来啊?

1)1994年1月1日欧盟颁布了新的海关法;意义:取消了欧盟内部的贸易壁垒,加速了欧盟的经济一体化

2)1993年建立了欧洲的统一大市场;意义: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3)1995年3月26日,《申根协议》在法、德、荷、比、卢、葡、西7国生效,《申根协议》是一个促进人口流通的协议,就是说在这7个国家中的人们可以随便溜达啦~什么出国手续什么的东西不再那么麻烦了,估计和国内旅游差不多。1997年10月意大利加入,1997年12月奥地利加入,2000年希腊加入;意义:增进民族团结,加快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4)1997年10月又签署了一个《阿姆斯特丹条约》;意义:巩固欧洲一体化成果

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增强欧洲各国经济往来,增加欧盟的对外经济竞争力 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增强欧盟各国的国际地位 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增强欧洲军事力量

南北关系的新特点有:政治问题日益突出;经济矛盾依然存在;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有所增强;

南南合作的特点有:地区集团化加快发展;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在国际舞台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为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1)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2)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3)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以此来维护它们的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

维护西方特殊利益是对外关系的重要目标。

(4)美国全球战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基础

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即经济扩张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为:

(1)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在对外活动中主要维护垄断集团的利益;

(2)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开拓世界市场,包括借助于军事、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这些国家内部矛盾有所缓和,因而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干涉或控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在国际舞台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为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1)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2)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3)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以此来维护它们的主导地位和既得利益。

维护西方特殊利益是对外关系的重要目标。

(4)美国全球战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基础

西方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即经济扩张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为:

(1)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在对外活动中主要维护垄断集团的利益;

(2)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开拓世界市场,包括借助于军事、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这些国家内部矛盾有所缓和,因而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干涉或控制。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继续活跃在国际舞台上。起初,俄罗斯实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企图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和“盟友”关系。后来,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它力求实行“全方位”的对外政策,即既同西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也同东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努力维护国家利益,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及其调整阶段(1992~1993年);维护国家利益的“全方位”外交阶段(1994~1995年);重振大国地位和推动世界“多极化”阶段(1996~1999年)。

20世纪最后一天,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同时任命普京为代总统,从此,俄罗斯进入了所谓的普京时期。普京上台之后,本着“强国富民”的目的,大刀阔斧地采取行动,使俄罗斯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

在经济方面,调整经济政策,振兴经济。在产权结构上,保持国家的合理控制,反对全盘私有化。在宏观运行机制方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建立有效财政金融体系。此外,普京还采取断然行动,打击官僚资本集团,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以上措施,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在政治方面,普京加强、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横向上,加强总统权威,拓展权力空间。纵向上,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分立。普京的这些做法,使俄罗斯政坛出现了难得的稳定局面。两年来,总统、议会、政府三者关系保持正常,社会趋向和谐。

篇6:中俄关系史学习题

1、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共产国际的参会代表是荷兰人____。

2、1919年3月和1920年7月 ___ 应邀列席共产国际第一、二两次代表大会,期间曾受到列宁的三次接见,他是我国著名《俄汉大辞典》的主编。

3、在____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于1923年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同时共产党保持自己的独立性。4、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的协助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确立了_____三大政策。5、1945年10月初,苏联在完成对日战后,同意将接收的日本关东军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转交给中国共产党军队,这一决定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和在全国取得革命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6、中苏两党第一次正式的高层接触会议是1949年6月至7月____率团访问苏联期间与斯大林的会晤。

7、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驻俄大使是王稼祥,苏联驻华第一任大使是罗申。

8、新中国驻前苏联使馆的第一位外交官是_____、王稼祥、刘泽荣 9、1950年2月新中国同苏联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____,有效期是30年

10、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将于 年任期届满。

11、根据现行的俄罗斯宪法,俄总统每届任期为 年。

12、根据现行的俄罗斯宪法,俄总统每届任期为 年。

13、根据协议,从 年1月1日起,中方将每年从俄方进口1500万吨原油进

口协议,共持续20年。

14、自2011年起俄罗斯取消实行了30年的冬时制,这意味着北京与莫斯科的时差

是。

15、根据两国领导人商定,到2020年俄双边贸易额要达到 亿美元

16、执政的统一俄罗斯党,同时也是俄罗斯最大党派,其主席是。

17、根据两国领导人商定,2015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要到达 亿美元。

18、年举行了中俄两国首次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的军演。

19、上海合作组织,简称,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2012年中俄两国旅游年启动仪式将于明年1月5日在我国的 举行。

21、2012年3月4日俄罗斯将举行新一任 大选。22、2011年中国已跃居俄罗斯贸易伙伴的 位。

23、经两国商定,2012中俄 年启动仪式将于明年1月5日在“北国冰城”哈尔

滨市举行。24、2005年中俄两国首次举行代号为“ ”联合军演,具有重大意义。

25、根据协议,从 年1月1日起,中方将每年从俄方进口1500万吨原油进

口协议,共持续20年。26、2011年中国已跃居俄罗斯贸易伙伴的 位。27、1924年5月北京政府外教总长顾维钧与苏联的加拉罕签订的 是中国政府同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28、苏联是第___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A.一 B.二 C.三

29、中国现代工业基础建设的核心是苏联帮助援建的____ 重点项目。A.155 B.156 C.157 30、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苏同盟合作是从______领域开始的。A.政治 B.军事 C.经济

31、毛泽东一生_____ 访问过苏联。A.一次 B.两次 C.三次

32、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是 1918 1954 1949

33、莫斯科的九大火车站,均是以开往目的地命名的,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到达的火车站是:Киевский вокзал Казанский вокзал Ярославский вокзал 34、1957年11月毛泽东出席了由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参加的莫斯科会议,并在会上提出了______的著名论断。

A.帝国主义和一起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B.东风压倒西风 C.以苏联为首 35、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随后上台的是______。A.赫鲁晓夫 B.勃烈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36、______年赫鲁晓夫单方面撤出全部在华专家,导致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A.1960 B.1961 C.1958 37、1959年______ 来华参加国庆节活动期间与毛泽东就一些列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这是国际上两国领导人交往中罕见的事件,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A.赫鲁晓夫 B.勃烈日涅夫 C.契尔年柯

38、苏共是在第____ 会议上开始对斯大林进行批判的。A.二十大 B.二十一大 C.二十二大

39、苏共第_____ 会议之后,中苏关系友好关系进入冰冻时期

A.二十大 B.二十一大 C.二十二大 40、1965年3月召开的莫斯科会议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_____.A.进一步团结 B.正式分裂 C.进一步发展

41、中共拒绝参加苏共_____标志着中苏两党彻底决裂。A.第二十二大 B.第二十三大 C.二十四大 42、1958年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和炮击金门事件对中苏关系影响很大,特别是炮击金门事件后,赫鲁晓夫终止了对中国的_____援助,短期内给中国的该领域造成了严重困难。

A.经济 B.军事 C.核技术 43、1969年春夏的_______冲突表明中苏关系进入敌对状态。

A.珍宝岛冲突 B.新疆裕民县铁列克提突袭事件 C.边界军事 44、1982年3月勃烈日涅夫在_____上阐述亚洲政策时对改善同中国作了最为积极友好的表态,随后我国领导人也作了积极回应,这被视为开启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大门。A.海参崴会议 B.莫斯科会议 C.塔什干会议 45、1985年是中苏关系正常化关键一年,标志是中国领导人先前一直坚持的正常化的“三大障碍”缩减为“一条障碍”,即_______。

A.从中苏、中蒙边境撤军 B.从阿富汗撤军 C.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46、中苏两国、两党关系正常化开始的标志是1989年5月的____访华。A.戈尔巴乔夫 B.叶利钦 C.普京 47、1989年5月,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了会谈,这次会谈成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标志,其核心内容是______。

A.恢复两党正常关系 B.一切向前看 C.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48、苏联是在_____ 解体的。A.1990年12月 B.1991年12月 C.1992年12月

49、苏联解体后,中国最先派出以________为团长的政府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并于12月27日宣布承认俄联邦政府及其在联合国的安理会席位,从此中苏关系过渡为中俄关系。A.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 B.国务院总理李鹏 C.对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

50、_______2月25日中俄两国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边界谈判,中方谈判的底线是“只要承认不平等条约,争议地区皆可放弃”。A.1954年 B.1964年 C.1979年

51、中苏第一次边界谈判的主要内容是关于_____边界划分问题,但由于当时形势,致使谈判流产。

A.西段 B.西北 C.东段

52、中俄边界谈判最后解决的是_____和阿巴该图洲渚两个未协商一致地段的边界线走向问题达成协议。

A.黑瞎子岛 B.珍宝岛 C.海参崴

53、中俄边界谈判历经40年,最后签署的一个文件是______。A.《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B.《中俄国界西段补充协定》 C.《中苏国界东段协议》 54、2004年10月14日,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中俄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从而标志着中俄之间长达______公里边界线的走向全部确定。

A.7600 B.4500 C.4300 55、2011年10月11日普京总理来华进行两国总理第_____定期会晤。A.12次 B.14次 C.16次 56、2011年10月普京总理来华进行两国总理定期会晤的主要议题是_______。A.反恐问题 B.叙利亚问题 C.能源问题

57、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_____。

A.《中苏友好条约》 B.《中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8、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了中俄_______理念,在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A.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全面合作 B.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C.世代友好、永不为敌 59、2001年7月,双方签署了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中俄关系发展的里程碑式文件,该条约把两国永做_________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A.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B.好邻居、好朋友、好盟友 C.好伙伴、好朋友、好盟友 60、1996年4月中俄两国元首在《中俄联合声明》中确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______,这标志着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A.建设性伙伴关系 B.协作伙伴关系 C.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61、为解决中苏边界问题,中俄等五国从1996年开始建立上海五国对话机制。在此基础上,______年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为地区安全和打击恐怖主义等起到积极作用。A.1999 B.2001 C.2005 62、中俄天然气管道分“东线方案”和“西线方案”,后者指以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天然气产地为起点,穿越中俄西段边界地区,最终到达_____的天然气输送方案。A.中国西北地区 B.中国华南地区 C.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63、1992年12月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并签订了_______,这标志着中苏关系过渡到中俄关系。

A.《中俄高级会晤结果联合声明》 B.《中俄联合公报》 C.《中俄联合声明》 64、______6月18日,俄政府宣布销毁切尔基佐夫斯基市场(华商称之为“一只蚂蚁”市场)20亿美元、600多个集装箱的“灰色清关”货物,此举使华商蒙受巨大损失。A.1998年 B.2005年 C.2009年 65、2012年_____将作为唯一候选人代表“统一俄罗斯”党参加明年的总统大选。由于“统一俄罗斯”党在俄罗斯政坛的独大地位,他明年重返总统宝座几乎已成定局。A.久加诺夫 B.日里诺夫斯基 C.普京 66、1983年中苏第二轮副外长级政治磋商期间,双方达成协议,恢复互派留学生,并于当年秋季互派了____ 留学生到对方高校学习。

A.10 B.100 C.1000 67、______是苏联著名的芭蕾舞艺术家,被阿·托尔斯泰称为“凡间女神”,曾于1952年和1959年两度访华,中国人民对其有着特殊情节。

A.乌兰诺娃 B.扎卡洛娃 C.马克西莫娃 68、俄罗斯______飞行表演队成立于1991年4月,是全球惟一一支使用重型战斗机作为表演飞机的飞行表演队,1998年,首次参加了珠海航展。A.勇士 B.雷鸟 C.蓝天使

69、中俄两国在人文合作领域已经实现机制化,2006、2007年两国成功互办国家年,2009年、2010年互办国家语言年,2012年、2013年即将迎来_______。

A.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和中国俄罗斯旅游年 B.俄罗斯中国文化年和中国俄罗斯文化年 C.俄罗斯中国航天年和中国俄罗斯航天年 70、2012年11月16日晚,中国“俄罗斯旅游年”闭幕式在____举行。A.上海东方体育中心 B.北京工人体育场 C.上海东方明珠塔 71、中国“俄罗斯旅游年”开幕式于2012年3月23日晚在_____举行。A.北京国家大剧院 B.莫斯科国家大剧院 C.哈尔滨太阳岛 72、中国俄罗斯旅游年组委会中方主席是_____.A.王岐山 B.李凤林 C.温家宝

73、中俄旅游年启动仪式与2012年1月5日在____启动。A.北京 B.上海 C.哈尔滨

二、名词解释: 1.葬礼外交 2.塔伊事件 3.中国俄语年 4.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制 5.塔什干讲话 6.珍宝岛事件 7.中国俄罗斯年 8.俄罗斯政坛的梅普组合

葬礼外交

A.1982年11月10月前苏联领导人勃烈日涅夫突然病逝,B.邓小平抓住这个机会,指派副总理兼外长黄华赴苏参加葬礼,C.开创了葬礼外交,D.改变了中苏两国“只对抗,不对话”的状态。

塔伊事件

A.1962年的初夏中国新疆约有6.7万中国公民,B.通过以伊犁的霍尔果斯口岸和塔城的巴克图口岸为主的几个重要边境口岸,集体非法越境前往邻国苏联。C“伊塔事件”点燃了中苏边境局部紧张转入全线冲突的导火索,D.该事件后,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中国俄语年

A.为纪念中俄建交60周年,B.两国决定2009年在中国开展“俄语年”活动,C.活动于2009年3月底在北京启动,全国多个省区直接参与。D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这是两国间的一件政治外交大事。

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制

A.1996年4月,中俄两国领导人江泽民与叶利钦就定期会晤达成一致,B.同年李鹏总理对俄罗斯进行了工作访问,双方决定中俄两国总理每年举行一次会晤。C.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设立深化了两国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D.推动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健康发展。

塔什干讲话

A.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了讲话。B.在讲话中,勃列日涅夫反复强调,苏联已主动提出再次举行中苏边界谈判,C.此外,他呼吁中苏应该实现关系正常化。D.“塔什干讲话”,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

珍宝岛事件

A.珍宝岛事件是指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B.这一边境武装冲突事件,一度使中苏两国走到战争的边缘。C.珍宝岛事为中美关系的恢复提供了契机,D.使中美迅速开始接近和对话。

中国俄罗斯年

A.2005年7月,两国元首共同确定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B.中国“俄罗斯年”活动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启动并于同年11月结束。C.由于双方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国“俄罗斯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D.“俄罗斯年”的活动让中国人民更加了解俄罗斯,加强两国间的交流,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

俄罗斯政坛的梅普组合

A.“梅”指俄罗斯现在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普”指现任总理普京,B.“梅普组合”正式形成于2008年。是年5月,梅德韦杰夫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随后他提名普京为新一届政府总理。C.2011年11月27日,普京被俄罗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统俄党)正式推选为2012年3月的总统大选候选人,他承诺,总选成功后将建议梅德韦杰夫出任总理。D.俄罗斯民众选择“梅普组合”,实际上是支持普京八年俄罗斯所奉行的方针路线,这是普京八年俄罗斯良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简答题: 1.中俄联合声明 2.长波电台事件 3.苏共二十大会议 4.灰色清关 5.联合舰队事件 6.莫斯科三月会议

7.《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8.一边倒政策:

9.《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中俄联合声明:

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简称《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的签署,为中俄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标志着中俄之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关系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一边倒政策: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国内,内战还没有结束,经济历尽多年战争,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百废待兴,急需大量资金,共产党还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需要得到国际承认和国际帮助;国际上,世界被划分了以苏美为首的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阵营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而苏联则显示出了积极友好态度,并第一个承认了新中国政权。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新中国很自然地采取了站在一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政策。这就是所谓的“一边倒”政策。“一边倒”政策,对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打破国际封锁,争取国际援助起到了巨大作用。《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1924年5月31日北京政府外教总长顾维钧与苏联加拉罕在北京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书》。内容共计15条,其中涉及前俄政府对华的内容有:

1、废除中国与沙俄政府签订的一切公约、条约、协定、议定书及合同书,重立条约、协约和协定;

2、前俄政府与第三国签订的一切条约,有妨碍中国主权及利益者,概为无效;

3、抛弃前俄政府在中国的一切租借、租借地等特权;

4、两国疆界重新划定,在未划定之前,维持现有疆界;

5、承诺放弃俄国部分庚子赔款和取消治外法权以及领事裁判权。

该条约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政府同外国政府确定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受到中国各界的欢迎。

长波电台事件

A.1958年4月苏联提出双方合作,在中国南方建立用于潜艇舰队海上通讯联络的长波电台,苏联出费用7000万卢布,中国出3000万卢布,使用时间双方各占50% B.中方表示同意,一切费用由中国负担,苏联出技术及设备,共同使用,但所有权属中国,C苏方坚持由中苏共同建设,共同所有,中方认为,这违背了中国的主权观念,予以拒绝。D.长波电台事件与稍后的联合舰队事件给中苏关系投下了阴影。

苏共二十大

A.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B.赫鲁晓夫在此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C.苏共二十大是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D.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产生了强烈的反弹和严重的思想混乱,也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灰色清关

A.二十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急需进口大量便宜货品,B.为了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C.这些公司与海关官员联手,将整架飞机的货物以包裹托运的关税形式清关。此类清关比正规报关关税通常便宜两三倍。D.后来,这种清关方式被推广到海运、铁运和汽运,统称为“灰色清关”。

联合舰队事件

参考答案:A.由于苏联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发挥舰队的作用,而中国条件很好,B.因而1958年7月,苏方提出了在中国南方要搞中苏共同舰队的意见。C.中方认为,苏方搞共同舰队违背了中国主权观念,予以拒绝。D.联合舰队事件与此前的长波电台事件给中苏关系投下了阴影。

1957年莫斯科会议

A.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第二次访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B.并出席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和68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史称莫斯科会议。C.莫斯科会议是自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诞生以来全世界共产党人召开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D.会议发表了《莫斯科宣言》和和平宣言,它真正实现了各国党一律平等和协商一致的原则。这也是中苏关系达到顶峰的一次国际会议。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A.《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2001年7月16日由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的。B.条约共有25条,有效期为20年。C.条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中俄关系的主要原则、精神和成果,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理念和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的坚定意愿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D.成为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四、论述题 1.试论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意义

2.试论中俄互办语言年的意义

3.试论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俄关系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试论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意义

2005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确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和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

以举办“俄罗斯年”活动为契机,中俄领导人频繁会晤,全面推进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以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战略协作,使两国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

“俄罗斯年”期间,中俄经贸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中俄双方还在人文领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巩固了两国友好的社会基础。

“中国年”活动经引起了俄罗斯民众的极大兴趣,有助于增进俄罗斯人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加深他们对现代中国的认识。

中俄互办“国家年”是双边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两国元首作出的重大政治决定,对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双边务实合作以及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深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试论中俄互办语言年的意义

A.2009年中国举办的“俄语年”和2010年俄罗斯举办的“汉语年”是两国人文交流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B.它在两国掀起了学习汉语和俄语的热潮,极大地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深化两国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C.“语言年”举办期间,两国共举行了约500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D.通过这些活动,中国功夫、中华美食、中医中药、中国哲学这些中国元素已经越来越为普通俄罗斯民众所熟悉和接受。同时,中国民众也加深了对俄罗斯的了解。

E.中俄互办“语言年”是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举措,对增进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社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中俄关系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1.1949-1959 友好结盟阶段 中苏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进行友好合作和相互支援,如,帮助中国新建和改建了156个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中国50年代和6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960-1984紧张对峙阶段 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导致两党、两国由原来的同志加兄弟走上对立登道路,1960年苏联单方面决定撤走在中国工作的专家、废除科技合作项目等事件,以致后来发生边境争端和流血冲突等等。

3.1985-1990正常化阶段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他力主改善对华关系,并于1989年5月访华,实现“破冰之旅”中苏关系逐步缓和,结束了30年的紧张对峙 4.1992-目前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实现平稳过渡,开始步入健康发展轨道,并不断攀升新台阶。此外,两国还通过 “国家年”、“语言年”等重大举措,推进中俄世代友好、促进战略协作,取得了可喜成果。

中俄关系六十年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而深刻的启示:只有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才能不断深化两国政治关系;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才能在务实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互为支撑,才能有效维护各自根本利益;只有求同存异、友好协商,才能保证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参考书目:

上一篇:洞头县小学小班化教育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会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教案《猫和老鼠》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