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师生关系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2022-09-11

从事中职思想政治课教育近五年, 对自己进行比较彻底的分析解剖并找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其实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只能粗浅谈谈自己存在最明显的问题和对此问题的新的理论认识和解决的途径。

一、对学生主体的“特殊性”认识不够

备课时往往较多地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 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象。现在的中职学生较为特殊, 主要表现为学习基础“特殊”和学习目标“特殊”。相对于普高生来说, 由于中职生没有升学任务, 文化课底子也比较薄, 有些甚至是没经过中考就升上来的直升生, 因此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没有多少压力, 也没有很大的兴趣。这是学习基础“特殊”。学习目标“特殊”则表现为大部分中职生重专业技能训练, 轻文化课学习, 连专业课的理论学习也不感兴趣。教师备学生时认为学生“特殊”, 必然会使自己在上课时总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从而有时出现“满堂灌”便不足为奇。这样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更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格格不入。其实, 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双边活动组成,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它最终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中完成, 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 就如同没有顾客的商店。懂得了这些道理, 我为什么还要出现上述情况?原因肯定很多, 关键在于没把师生关系理顺, 明知道教学应是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但潜意识的“师道尊严”又把教师的权威与学生的自由对立起来。尤其是当我面对基础比较薄弱, 理解能力较低的中职学生时, 更容易突出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自由。

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认识自己的行为的学生面对成长中需要的浩瀚的人类知识和社会规范, 他们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理应成为权威的引导者。但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先知先觉的教师面对正在发展中的学生行使的不是真正的权威, 而是借权威之名, 行权力主义之实。我们教师的权力主义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知识霸权, 使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规范成为“圣经”, 不容学生提出质疑, 更不容许批判; (2) 借助于制度所赋予的权力, 任意地对学生实施惩罚或奖赏, 使学生处于屈从与谦卑的状态。

权力主义导致重认知, 轻情感。心理学家布卢姆用两个交叉的梯子来比喻认知 (权威知识) 和情感 (爱) 的关系:“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 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 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的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

在人的心理发展中, 认知和情感不是分离的, 而是交叉整合的, “情感不是仅仅从情感自身中得到发展, 他要融认知于己身。只有这样, 人的情感才能从原始的本能性情绪提升为社会化了的‘有知识的情感’, 情感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情感的理智化、道德化和审美化。认知的发展绝不是信息量的堆积, 认知成果只有融入情感领域, 才能被内化为‘人的’东西;不与情感融合的信息永远只呆在人之外, 成不了人的素质, 信息再多也不意味着认知的发展。”

因此,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 不仅要克服以往的带有权力主义色彩的所谓教师权威,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而且要正确处理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要给学生充分的关爱。素质教育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 因此, 如何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 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同样要努力追求一种感情抑扬顿挫, 或奔腾似江水, 或舒缓如清流的课堂教学环境,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 要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 充满“活力”, 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 学生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情感点”去了解学生, 热爱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关心他们的成长, 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 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以博得学生的信任,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对教师自身主导作用理解不够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作用在“导”而非“教”。教师主导而非主教。主教注重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效果 (其实质是“唯知识论”) , 而缺乏对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全面理解, 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 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课程, 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可见, 本课程主要作用是它的政治导向, 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不是“导”, 长期以来一直是靠说教的方式灌输一整套既定形成的道德观念。学生的价值观被限定, 老师以统一话语来抑制个人话语, 以模式化的思维来抑制多元思维。这样, 学校难以开展自由开放的“智”育。在培养被动、服从人格模式的德育下, 不可能培养出主动思考、大胆创新、勇敢质疑的个体。老师主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原有的自主愿望也日渐消退, 自主潜能的长期埋没, 终至于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无所适从。

摘要:中职思想政治课应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提高创新能力, 联系实际, 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同的是中职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大多数老师没把师生关系理顺。我们就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从教育教学中寻找问题, 分析问题, 把握其特殊性,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师生关系,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

上一篇:浅谈水厂SCADA系统下一篇:陆上油田油气集输站场安全现状评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