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2024-04-10

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精选8篇)

篇1: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根据市、县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村镇建设为支撑,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配套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民生活富足宽裕,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文明新风尚基本形成;村镇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美化整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乡风文明和谐,农民安居乐业,全镇80以上的村建成具有**特色的新农村。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中心,加快发展。更加注重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实现工农互动、工商互动,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推进改革深化和制度创新,破除影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为农村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扎实推进。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固定模式,力戒形式主义。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

4、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围绕蔬菜、花卉、林业、畜牧等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推广提高工程,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尽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示范区。

5、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方向,按照“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的思路,通过引进联合、改制改造、加大扶持等多种方式,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企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2010年,全镇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原则,引导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十一五”期间,全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个,农户覆盖率达到70以上。

6、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依托造纸、橡胶、化工等优势主导产业,以园区为载体,以上延伸下游产业链为纽带,打造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发展无污染的加工项目,鼓励各村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私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两进”工程,构建覆盖全镇农村的商品经营网络。力争到2010年,全镇75以上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80以上。

三、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7、努力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加快编制实施村镇规划,今年全部完成300人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严格执行“一书两证”等制度,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坚持“科学规划、典型带动、分类推进、整体提高”的思路,因村制宜,区别对待,分类创建,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村居,力争“十一五”末农村基本实现住房砖瓦化。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暖、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重点提升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水利建设布局,高标准

篇2: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2016——2020

根据中、省、市、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村支部扩大会议研究,制定本规划。

一、宋坪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宋坪村位于关口镇西面,距政府驻地12公里,毗邻316国道,与本镇蒿塔、铺沟村接壤。境内有丰富的铅锌矿藏,现有采矿企业2家,选矿企业1家。

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48户1445人,耕地面积2338亩,无水田,林地面积16576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200亩。2005年末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58元。

(二)主要特点

一是因有矿产资源,加之土地条件差,劳务经济是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有线电视、移动通讯开通较早,村民思想解放,市场意识强,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三是民营企业年为村集体提供一定经济收入,相对本镇其它村而言集体有一定积累;四是群众邻里团结、社会风气好,两委班子年富力强,作风硬,带领村 民奔小康的作用发挥的好。

(三)现状分析

1、特色产业品种多,但无规模、无支柱。2005年栽植烤烟200亩,养蚕50张,花椒实有面积700亩均为老劣园,家禽存栏2000只,养猪600头,产业品种杂而不专、多而不精,缺乏支撑农民增收的长效支柱产业。

2、户户通电,但用电质量不高。1993年农户投资投劳拉通了电,但因资金短缺,使用的是木杆细线,年久失修,急盼农网改造。

3、仅有30%农户通路,且路况很差。现有村组道路12.7公里,路面窄,坡度大,弯道急,均未实施硬化。

二、规划编制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村庄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民主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本村实际,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既要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3、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4、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协调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坚持有重点、有突出,确保农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目标任务

1、总体目标:通过15年的艰苦努力,至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农户住房砖瓦舒适化、道路通行畅通网 络化,用电质量优良化,致富产业体系化,社会服务公共化,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移动通讯拥有率均达到100%,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主要任务:一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以村庄规划、环境治理为抓手,加快农户三改一建(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进程,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二是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发展格局,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三是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致富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造就一批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新型农民。四是完善村民自治工作组织,大力发展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的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民的互助合作、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五是引导农民实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完善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体系,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树立农村新风尚。

三、工作重点

(一)着力构建农业支撑体系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1、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紧紧围绕烤烟、蚕桑、畜牧和林果四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至2020年村民人均实现1亩园,户均喂养5头猪,其中烤烟700亩、蚕桑500亩,以拐枣、核桃为主的林果业700 亩,40%的农户成为种植大户,20%农户成为养殖大户。

2、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充分利用本村矿产企业优势和劳动力富余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型的非农产业。要积极为务工村民提供就业技能、权益保护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主动同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企业和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要确定专人负责劳务信息的搜集、传递、以及输出劳动人员的管理、维权事务,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有序转移,力争到2020年全村40%农户成为劳务经济大户。

3、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围绕特色产业组建各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在信息引导、技术服务、纠纷处理、组织发动等方面的作用。

(二)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全面提升村组道路通行等级。7公里村主干线全部实施水泥硬化,改造砂石硬化组级道路57公里,新修标准通组路

公里。二是积极 争取电力部门大力支持,全面实施农网改造。共计改造高压7公里,低压25杆公里。三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高效农业。继续抓好烟水配套工程,新修水窖300口,实现户均一口窖;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加快安全引水工程建设,15年共计引水41公里,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沼气池建设的机遇,按照“统筹规划,坚持标准,圈厕沼三位一体”的原则,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兴建沼气,以沼气池建设带动畜牧产业发展,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三改”工程。力争5年内完成圈、厕、沼三位一体示范户400户,100%农户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得到无公害环保处理,庭院达到净化标准。五是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着力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根据宋坪村地理地形,不具备建新型村庄条件,农户居住只能采取适度集中,拆旧建新、旧房改造、美化绿化、依湾就院的方法星罗棋布的建成生态园林式的农家院落。

2、推进公益事业发展。一是倾力教育事业。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公开公正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目标,确保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二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村医疗室的建设和监督管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合作医疗 的积极性,力争5年内实现参合率100%。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新建移动通讯发射塔1个,开通互联网和无线数控电视信号传输,使有线(无线)电视覆盖率、移动通讯覆盖率、拥有率均达到100%。村新建广播室1个,分3片建成3处小型文化室、图书室、村民健身场等文化娱乐场所,充分利用农闲和农村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三)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努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按照“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纪律”的新型村民,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本村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的科技素质。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以普法宣传教育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普及重点法律法规,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

2、扎实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围绕建设和谐农村的要求,扎实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开展“文明户”、“信用户”、“信用村”、“平安村”、“卫生庭院”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为载体,不断革除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抵制迷信、赌博等不良文化侵蚀,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宋坪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着力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1、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加强“两委”班子建设。采取“两推一选”的方法,把政治立场坚定,有求真务实精神,具备一定经济头脑的人员充实到“两委”班子队伍中来。不断加强班子成员的培训教育,逐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两委”班子。强化干部监督,完善考核奖惩制度,最大限度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按照省、县建议样式,计划2006年建成标准化“两委”活动室200平方米。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开展无职党员岗位定责活动,大力实施“流动党员”之家工程和新发展党员素质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全面推进民主管理。一是强力推行村务公开,着力构建民主公开长效机制。二是强力推行“一事一议”制度。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进行民主决策,努力提高“一事一议”的执行效果。三是强力推行民主理财制度。切实规范理财程序,着力提高理财水平,确保民主理财制度取得实效。四是强力推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对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作为村组干部工资待遇兑现的重要依据。

四、实施进度与安排(一)2006年建设内容

1、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2、编制宋坪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3、编制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4、组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烟草、畜牧);

5、力争建村委活动室1所。

(二)2007年建设内容

1、改造村级公路7公里,水泥硬化;

2、新修道路10公里,砂石硬化;

3、新修水窖40口;

4、种植烤烟500亩;

5、有线电视入户60户;

6、改造房屋60户180间。

(三)2008年建设内容

1、完成新建道路22.7公里,水泥硬化;

2、有线电视入户80户;

3、新修水窖60口;

4、庭院房屋改造70户210间

5、种植优质地膜烟300亩;

6、人畜饮水15公里。

(四)2009年建设内容

1、有线电视入户80户;

2、新修水窖60口;

3、房屋庭院改造80户240间;

4、新修沼气100口。

5、人畜饮水10公里。

6、农网改造32公里。

7、新建移动基站一个。

8、建村级卫生室一个。

9、建新型农民培训室1座。

(五)2010年建设内容

1、新建联通基站1座。

2、人畜饮水41公里;

3、新修水窖300口;

4、房屋庭院改造100户300间;

5、完成沼气100口;

6、新建村办小学1座;

7、移民搬迁50户。

(六)2011-2015年建设内容

1、新修沼气300口;

2、完成有线电视入户400户;

3、完成房屋庭院改造450户;

4、建文化活动室1座;

5、新建农民体育场1个;

6、移民搬迁90户。

(七)2016-2020年建设内容

1、宋坪村容村貌建设基本完成;

2、各项公共事业全面完成;

3、产业建设达规范化;

4、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验收。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深入发动,形成合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兵、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调动村民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强化标准,保证进度。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制定详细的目标规划、规章制度、文明规范、村规民约、创建指标等内容。排出各项建设进度表,并抓紧落实,尽快组织实施。确保三年大 变化,六年大发展,十年见成效。

3、多元融资,保证投入。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户自投的主渠道。二是上下联系,多方呼吁,积极争取国家各个部门的无偿扶持和信贷投入,规划中需争取国家部门捆绑资金642.4万元,信贷扶持资金133.5万元。三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依托矿产优势资源,增加村内民营企业数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企业壮大强盛,反哺农民,在基础设施方面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同时,积极号召宋坪在外工作人员、企业能人为家乡发展捐资引项,回报家乡,留名后世。

篇3: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一、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实践

根据广东的初步实践, 扎实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 可以从以下六步规程着手:

(一) 调查研究, 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

在广东全省这样的区域内推进村庄规划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村庄规划的主体是最基层的社会单元, 但它所涉及的问题却相当全面, 正所谓“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而且广东各地农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各异,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又千差万别,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调查研究, 在吃透中央的精神和摸清基层实情的基础上, 与时俱进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举措方案, 只有这样, 制定的政策、出台的举措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得到真正贯彻执行。基于此, 广东省建设厅组成了包括专家、规划研究骨干在内的调研组, 于2005年底至2006年初, 先后赴海南、浙江、江西以及广东省内广州、深圳、东莞、肇庆、梅州、清远、云浮、韶关、湛江、汕头、揭阳、潮州等市开展了深入的调研, 借鉴兄弟省区的经验, 了解基层的村庄规划工作情况和困难, 研究推进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具体思路。

(二) 统一部署, 明确阶段目标任务

在调研的基础上, 广东省建设厅于2006年上半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提出了村庄规划工作的各阶段目标:2006年为启动阶段, 各地对村庄整治工作做出部署, 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和生态文明村康居工程试点, 积累经验;2007年到2010年为攻坚阶段, 全省完成40%的村庄规划编制, 30%的村庄整治;2011年到2015年为全面铺开阶段, 全省完成90%的村庄规划编制, 70%的村庄整治。随后, 广东省建设厅又印发了《关于开展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要求全省每个县 (市、区) 在2006年底前组织规划技术力量编制10个以上村庄规划。在广东省建设厅的提请下, 广东省政府办公厅于2006年7月10日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理顺了“省管到县、市管到镇、县管到村”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实现规划重心下移, 并对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的审批程序作了明确规定, 为村庄规划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体制基础。

(三) 技术指导, 规范村庄规划编制

为指导和规范全省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使规划实力较弱的县、镇规划室 (所) 能够编制出实用性较强的村庄规划, 广东省建设厅于2006年5月发布了《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 确立了村庄规划的编制原则, 即“政府引导, 公众参与;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合理分区, 完善功能;保持特色, 美化环境;节约资源, 降低成本;整体规划, 分期实施”。为简化村庄规划, 使之更加简单明了, 农民能够看懂并接受, 便于操作, 便于实施, 《指引》提出规划成果要做到“三个一”, 即包括一本简要的规划说明书、一张整治项目及概算一览表和一套规划图纸 (包括建设现状图、整治规划图、设施管线综合图三张图) 。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村庄, 对于城镇边缘地区及珠三角的村, 广东省建设厅要求其规划的编制内容可以多一些, 再增加一些深度。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 要将城镇规划覆盖到村庄, 统一布局, 统筹安排。

(四) 试点引路, 示范带动面上工作

广东村庄量大面广, 共有近2万行政村, 13万余自然村, 自然地理环境各异, 经济社会发展差别较大, 因此不可能采取全面铺开、齐步走的做法推进村庄规划工作。为此, 广东省财政先后于2006年和2007年安排了200万元和1000万元的专项经费, 用于补助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开展村庄规划编制试点, 通过试点探索、总结经验, 示范带动面上工作。同时, 广东省建设厅又专门组织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把清远市和大埔县确定为两个村庄规划联系点, 探索一种技术帮扶、驻点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模式:由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当地规划设计力量派出近十个规划工作组进驻各试点村, 帮助试点村免费编制村庄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及走访村民等形式征求村民意见、汇集村民智慧、挖掘村民潜力, 让村民“零距离”参与规划, 并充分吸取本地特色元素, 确保规划贴近实际、富有特色、易于实施。为了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广东省建设厅特别在此项工作的成果中挑选了2套各具特色 (1套以行政村为单元, 1套以自然村为单元) 的高质量的村庄规划编印成册, 作为示范赠送给各地参考、借鉴。

(五) 宣传交流, 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抓好舆论宣传, 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是做好村庄规划工作的关键。为此, 广东省建设厅于2006年5月和2007年4月分别在肇庆市德庆县和湛江市两次召开全省村庄整治现场会, 分析形势, 提高认识, 部署重点, 交流经验。每次现场会均组织了各市、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村镇科 (处) 长等约200人出席。同时, 广东省建设厅还印发了30余期工作简报, 交流和推广各地经验和做法。此外, 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村庄规划、开展村庄整治的积极性和热情, 广东省建设厅专门组织编印了2.6万套 (1套两张)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的宣传画, 免费发放至全省近19000个村委会公开张贴, 启发和唤醒农民群众自主、勤勉、参与、合作精神, 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加强培训, 夯实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人力资源基础

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高的状况在各地都普遍存在, 不少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甚至连规划图都看不懂。而村庄规划的编制、审查和实施均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专业知识不够, 就无法判断规划方案的优劣, 无法真正管理到位, 无法指导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 在不可能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大量吸收高素质的基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情况下, 广东省建设厅于2006、2007年在梅州 (负责梅州、河源两市) 、汕头 (负责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 、湛江 (负责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市) 、清远 (负责清远、韶关、肇庆三市) 等地举办了14期培训班, 每期7天, 免费培训了近1700名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 其中村干部超过600人, 有效提高了基层规划建设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并计划在省财政的支持下, 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对全省基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轮训, 打造一支具有相当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的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干部队伍, 为顺利推进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创造人力资源保障。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若干问题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其理论体系和规划框架、规划内容以及规划所涉及的领域等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 许多问题引发争议, 特别是规划的编制主体、规划以自然村还是行政村为编制单元、是否应包括产业规划、如何保障规划的实施等问题已成为业界不少领导、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笔者结合广东的工作实践, 对下列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观点。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主体是谁?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编制的问题。笔者认为, 规划工作的思路是应当先宏观再微观、先整体再局部, 如果自下而上由村民自治组织负责组织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则在一个基层村的层面之上有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或者至少是难以统观全局的, 比如宏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区域性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等。此外, 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都比较薄弱, 且许多村民包括村干部根本没有真正意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因此, 自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动力自主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所以, 笔者认为应该由县 (市、区) 人民政府统筹, 由乡 (镇) 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打造成“两个平台”:一是体现政府意志和农民意愿的平台。通过规划让农民明白自己的家园可以是什么样子, 把农民吸引进来, 从而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避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二是整合各个部门资源的平台。通过规划统筹各个涉农部门的项目建设, 如对农村道路、危房改造、供水供电、垃圾污水治理、沼气推广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进行统筹安排, 整合资源。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经费应怎样筹措?

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过去许多年, 农村都是在为城市作贡献, 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多由政府买单, 然而农村呢?当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资金很多, 完全靠政府支持、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建立政府投入、社会资助、引进外资和农民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但是,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经费却应该由政府财政支出。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谋定而后动, 应规划先行, 而且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 是政府指导农民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蓝图, 通过规划可以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调动农民群众的热情。

(三) 以自然村还是行政村为单元编制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规划?

笔者认为通常情况下应以自然村为单元编制简明适用、便于操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宜。从世界范围看,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 不管是在人少地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农村, 还是在人多地少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的农村, 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村居民都会选择居住在自己耕地附近。我们的情况同样如此, 除了农业已经或即将不存在的所谓“农村”———“城中村”和城镇近郊的农村, 大多数农村都保留了数千年在耕地附近自然形成的自然村原貌。尽管近年来, 为了方便管理, 减少财政供养人口, 许多地方搞撤乡并村活动。但据笔者到各地调查发现, 许多地方撤乡并村只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 并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并, 也不是农户住宅的迁移。这就是说, 并村以后, 政府法定名单上原有的村名没有了, 但是原有的农村居住群落并没有变, 原有集体经济组织与原有成员之间的承包关系没有变。许多并在一起成为同一个行政村的自然村, 空间实际相隔却非常远, 难以用一个规划来囊括和指导建设。而且按照当前土地、宅基地的产权关系, 村委会多数不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核算单位, 全国的大多数地方仍然是按照原来的自然村范围开展土地承包和宅基地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涉及到土地调整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原来的基本核算单位才能落到实处。因此, 以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和独立空间群落的自然村为单元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更便于减少规划成本, 农民群众更容易看懂和接受, 更便于规划操作和实施, 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当然, 为了实现集中发展、合理布局、节约资源的要求, 在满足耕作半径、需要调整各自然村空间布局的前提下, 也不排除以“行政村”为单元或将多个自然村合并为两至三个单元进行规划, 统筹考虑居住、公建基础设施等,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完整性和节约性, 而不是绝对以自然村为单元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不应该包括产业规划?

这是个值得商榷和广泛讨论的问题。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要求中, 第一项就是“生产发展”。产业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 经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突破口, 不少专家也认为缺乏产业内涵和经济元素的城镇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是没有“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规划, 从这个意义上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产业规划。但是, 这样做也会产生新的棘手问题, 就是大多数农村单体实力较小、发展程度不高, 规划的容量自然也相对较小, 如果每个村的规划都强加一个产业规划, 发展所谓的产业, 必然会导致农村产业的小而全、小而弱, 出现企业散漫发展的局面, 不利于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规模出效益, 这是经济学的定律, 而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 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也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因此, 笔者认为, 应从县域、镇域规划或至少是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规划的层面考虑部署产业规划, 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规划融入其中。

(五) 能不能按城市规划的方法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工作实践中, 笔者发现不少规划工作者很自然地就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去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一个村庄的规划布局成几纵几横、几中心、几组团, 还要有什么交通系统规划或路网规划, 而且这种趋势大有蔓延之势。长期以来, 由于需求导向的作用, 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 但是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城市而不是农村, 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大多数规划工作者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而这“石头”从哪里来, 从城市规划中来。借鉴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理念没错, 但一定要看到农村与城市的区别, 农村在人口结构、地域空间、组织与文化都和城市有极大的不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绝不能套用城市规划的方法来开展, 只有简明适用的规划, 充分挖掘、整合、做强农村特色的规划, 才能在农村推广。

(六) 怎样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

这个问题是规划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 应从两方面予以保障:一是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 动员公众参与, 提高规划可操作性和认可度。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 要始终关注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克服以往粗线条规划过程中所存在的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空间分布不落实、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不强等不足。同时要充分动员村民的关心、介入和城乡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以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形式广泛征集农民群众的意见, 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使规划体现参与其中的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 真正把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提高规划认可度。二是通过立法维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权威性。经过批准的规划应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不能朝令夕改, 应一届接着一届干, 严格按规划搞新农村建设。有的规划如果确实需要修改, 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和经过严格的法定程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应由县 (市、区) 人民政府统筹, 由乡 (镇) 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一般情况下以自然村为单元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编制经费应由各级政府财政承担。在编制过程中, 应充分动员公众参与, 广泛征集并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应因地制宜地编制简明适用的规划, 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 绝不能照搬照抄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不必要将产业规划纳入其中, 应从县域、镇域规划或至少是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规划的层面考虑部署产业规划。要通过立法确立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法定地位, 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纳入法制化轨道, 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加认同、拥护和支持规划。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摘选)

[2].魏书威文正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关注的若干前沿问题研究.广西城镇建设.2007/1

篇4: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1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在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要把确保耕地总量基本稳定、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作为规划修编的前提。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对于经批准占用耕地的非农建设也要压缩其建设用地规模,并且与开发复垦挂钩,实行“占一补一”原则。

2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扩张

目前,农村居民点建设普遍缺乏规劃,布局杂乱松散,要逐渐对村庄进行规划治理,规划期内各村均不能再扩展居民点用地。要充分利用村内闲散地和旧宅基地,消灭空心村,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居民点的集中利用程度,鼓励农民建楼房,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和四荒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调整,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农村环境治理涉及大量的宅基地、基础设施用地、公益服务设施用地等,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土地潜力,合理规划。

3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编制

土地利用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为前提,要因地制宜。在一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通过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逐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要本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条件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并正确处理好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 做好重点项目用地布局

全面加快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和供水保障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所以在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时,一定要做好交通运输用地和供水安全工程建设用地的布局。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村村通”工程,编制道路用地规划时,要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合理安排乡村公路用地,逐步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规范化。

篇5: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2011-20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扎实推进x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促进全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经与村党支部、村委干部讨论研究,并征求部分村民的意见,制定了2011-2015年x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一、xx村基本概况

xx村座落于xx镇北面,与xx区xx镇毗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大小山塘13个,全村759户,271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17个村民组,17位组长。现有党员102人,党员议事会成员10人,村民代表51人,现有党员中担任过村两委干部的54人,担任过主职干部的15人。xx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如今的xx村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各项工作。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充分调动全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生活条件,构建繁荣、富裕、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11年至2015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xx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xx村经济发展规划

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养技术,逐步形成符合xx村地理环境新的龙头支柱产业,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

通过引导群众种植优良新品种,提高单产产量和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引导群众种植甜叶菊、大蔸菜等,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养殖业。针对xx村临近升金湖的特点,大力发展饲养渔业,养殖家禽类,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遂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目标,即“三分之一”农民从事传统种植业,三分之一农民从事畜牧养殖业,三分之一农民进城打工。加大村委会对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扶持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落实补助,增强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开展劳务对接,与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中介组织和就业信息,培养劳务输出带头人。到2015年,全村转移农村劳动力1200人,实现劳务收入550万元。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原则,规划调整贫困户的推进方案,将全村的贫困户按行业特点,贫困原因分类,加大对贫困户的扶贫力度。着重扶持贫困户发展致富新产业,培育新的致富项目,提高“造血”功能。搞好对贫困户的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到2015年,全村要完成13户贫困户81个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二)xx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重点建设好进村的道路,抓住这次村村通建设和一事一议的有利时机,把进村道路修好,协助有关部门规划好道路用地,发动群众出工出力,早日修好进入各组的道路。

加强人饮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把自来水引进各家各户,解决人和牲畜的饮水困难。

发动群众开展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排查水利工程,抓住这次水利兴修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提高xx村的防汛抗旱生产能力。

发动群众出工出力,建设硬化村道,力争到2015年硬化率达到85%以上。

(三)xx村公共事业发展规划:

巩固提高“普九”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民受教育年限,力争到2015年村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切实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加强村广播电视、图书馆和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村卫生所达到合格标准。到2015年,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按照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四)xx村乡风文明建设规划:

加强对农民群众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从未成年开始,进行持续的普法教育,使农民知法守法意识明显提高。

农村劳动力全员参加技能培训。每年组织二、三次科技培训,聘请市级、县级和镇级专家、科技特派员进村开展免费科技培训,或组织村民到县城、镇政府集中免费培训,解答村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提高村民的科学种养水平。

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

加强群众娱乐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一点,镇里投一点,县里投一点的“三点”投入方式在村部建设文化学习活动室。

(五)xx村村容村貌整治规划

xx村耕地面积比较少,旧房空房多、乱堆乱放乱倒现象严重,猪、牛粪随处可见,臭气熏天,人居环境较差。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以解决“脏、乱、差”为突破口,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逐步改变脏、乱、差的状况,把村庄建设成为生态秀美型、田园风光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广泛宣传动,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二是动员全村老少,每家每户把房前屋后打扫整理好。三是通过制定村规村民约规范猪、牛粪堆放,村内及村周边一公里以内严禁露天堆放猪、牛粪,在条件成熟时实行全村垃圾的集中处理。四是实施村主干道和支道的平整和硬化工作,美化村路,方便群众出入。五是进行一步加强沼气池建设和“三改”建设,力争在二、三年内实现沼气池和“三改”入户率95%。六是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七是逐步实现新村建设,全村砖瓦化率达到80%左右,农民住宅建设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居住幽雅。对村居民建房要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资源。

(六)xx村民主管理规划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村级共青团和妇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全面推行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坚持把“一事一议”作为村办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的主要途径,积极扩大议事范围,规范议事程序,提高议事效果。真正体现农民自己事情自己办,自己问题自己解决的民主政治要求。加强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育农民遵守《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村”、“和谐村”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诚实守信意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五、组织实施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二是尊重民意,积极引导。各级政府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共建家园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三是注重实效,先易后难。要尊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农村发展基础好的地方突破,从广大农民最为关心、最易接受的地方入手,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因势利导,逐步扩展延伸,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的基本生活条件为重点,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在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基础上,按照统一部署和规划,全面系统地加以推进。

篇6: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汇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李口镇党委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结合全镇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按照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强化措施,精心组织,扎实稳妥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发展思路

为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李口镇成立了以书记谢书君同志为组长,镇长董慕石同志为常务副组长的新村建设领导组,为整体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工作中我们具体制定几项原则:一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我们选定基础较好的五里杨、李大庄、李辛庄三个行政村村为试点村,其他各村选一个自然村为试点村,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二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全镇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不搞一刀切。三是注重实效,不搞形式。根据实际,选择当前全镇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选择发展经济为各项工作开展的重心。

二、具体实施情况

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方面。我镇始终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的建设新农村。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我们狠抓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把无公害早熟西瓜作为龙头工程来抓,通过采取更新品种,扩大面积,加强技术指导等措施,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并积极做好了西瓜销售各项工作。08年全镇种植面积达3万亩,由于措施得力,今年全镇西瓜销售形式喜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价格高达0.8元/公斤,创历年新高,全镇销售西瓜共9000多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720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同时,我们还坚持“一村一品一特色”的发展思路,狠抓优质棉种植和畜牧养殖业等产业。通过正确引导,合理布局,努力使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五大基地“格局,即形成了以五里杨、孙楼村为主的3万亩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以李大庄、清河口村为主的2万亩优质棉种生产基地;以李口、火楼村为主的3500亩小杂果生产基地;以温堂、张集村为主的3000亩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以前苗、李辛庄村为主的规模化畜禽饲养基地。二是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我镇积极采取政策放宽、资金扶持、技术帮扶等一系列措施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使全镇私营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全镇现已发展有楝木加工、桐木材加工、水泥预制,棉花加工,饲料加工等多个工业体系。三是搞好劳务输经济。年初,镇政府便提出了“走出一万人,带回一个亿”的工作口号,为此,特成立了镇劳务输出领导组,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和就业引导,建立集信息发布、用工考察、人员培训、组织输送、跟踪服务于一体的统筹就业体系,通过这些措施,全镇已实现劳务输出4500余人次,成功组织了赴昆山电子厂、赴青岛服装厂、赴新疆务工等大型劳务输出。

2、“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方面

改善环境,改变村容村貌,重点搞好规划建设。我镇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全镇新农村发展规划,每个试点村也都制定了各自的新村建设规划。规划体现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体现生活方便、生态合理的原则,体现功能齐全、彰显特色的原则。工作中,确定以“村村通”建设和“六位一体”沼气工程建设当作工作的突破口,把“村容整洁”的要求落到实处。公路建设方面,一是搞好宣传发动,积极通过广播,宣传车等形式做好公路建设的宣传,经过深入动员,为全镇公路建设创造一个人人理解、家家支持的良好舆论环境;二是与各行政村签订目标责任书。三是积极做好配套资金筹措和限时上解,保证工程及时开工;四是是确保工程质量,把每一条路都建成优质路、民心路。通过努力,五里杨村已全部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共修村间、田间公路9条,路程5公里。李辛庄村和李大庄村也都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全镇村村通建设

里程共30多公里,全镇23个行政村已基本实现村村通。沼气工程建设方面,一成立沼气工程建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组织生产实施。二是强化措施。在具体工作中实施目标责任制和层层承包制,与各村签定目标责任书,并进行定期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工作的督导。三是搞好宣传。积极通过出动宣传车、刷写标语等有效宣传形式,认真宣传发动群众,让群众充分了解农村实施“六位一体”沼气池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与文明村镇建设相结合、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与改变村容村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相结合,宣传兴建沼气工程的优越性,切实提高他们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四是抓好示范。镇党委、政府在认真总结沼气池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镇工作实际,决定确定五里杨、李辛庄、李大庄为全镇沼气工程建设示范村,清河口、张集、李口村为重点村,计划发展示范户160户,全镇发展沼气池600个,通过抓好精品,党员干部、各村科技能人带头示范,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扩大示范,从而全面促进沼气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五里杨村完成“一池三改”96户,李辛庄村76户,李大庄瓦房庄自然村98户“一池三改”工作全部进行完毕,全镇累计建成沼气1216座,年沼气总量65万立方米,年产优质沼肥1.6万立方米,年新增效益达300万元。

“乡风文明”方面,一是加大全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力度。巩固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对全镇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切实做到应免尽免,全镇享受政策学生达6474人,为群众减免资金达85602元,全镇基本消除因贫上不起学现象;加强宣传、强化措施,大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镇已基本实现75%群众入保,大大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与市有线广播电视台联系,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全镇已开通李口、五里杨、温堂、李大庄、徐村铺等行政村,其他各村正在积极铺缆架线之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联系电信部门,建设了“李口镇新农村信息服务站。二是开展群众性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全镇23个行政村均成立了红

白理事会,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领导小组,并加强了殡葬改革工作力度,为改革婚丧陋习、破除封建迷信、维护社会稳定、建立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开展了“文明村”、“文明户”创建工作,在3月份全镇的“三好两户”评比创建活动中共评出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600多人,安全文明户、遵纪守法户900多户。

3、管理民主方面。

建好建强基层组织,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我镇以三大实践活动活动、村支部换届选举为契机,把思想好、政治过硬、作风端正、素质高,具有一定威望并能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的年轻知识分子和青年农民吸收到两委班子,进一步壮大党员队伍,优化党员结构。农村“管理民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要积极探索农村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我们重点督察了各村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落实情况,各村认真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审计、民主评议、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各项制度,增加了村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干部管理村级事务的法制水平和操作能力,提高了党员和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落后,部分农田水利建设老化、落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薄弱。

2、主导产业无公害西瓜种植,缺乏统一指导管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3、部分群众和个别干部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思想不够开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4、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资金问题,建议上级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根据存在问题,我镇下一步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扶持资金,搞好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2、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无公害早熟西瓜为龙头,继续发展“瓜棉套”,扩大种植面积,强化管理,努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

3、引导各村找到一条强村好路子,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招引选上工业项目,以工强村;发展运输、商贸流通等服务业,靠三产兴村。

4、把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引向深入。以“五清”(清路障、清垃圾、清废弃房屋、清室内外卫生、清柴堆)、“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圈)、“三建”(建沼气池、建垃圾收集点、建长效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活动。要达到村庄内道路硬化(水泥路、柏油路)、排水通畅、道路顺畅,65%以上的农民住宅实现室内“净化”、室外“美化”、人畜分离、畜禽圈养的要求。

5、力争宽带入户率达20%、电话入户率达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

篇7: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根据《XX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2012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责任和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XX村实际,制定本村新一轮(2012-2016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的部署,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新建文化活动场所,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与自然生态和谐;坚持群众自愿;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二、工作目标

2012-2016年,全村10个村民小组都要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创建面达80%以上。新农村建设以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安装自来水、建沼气池)为突破口中,以“十星文明户”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农村三个文明建设,逐步向小康村迈进。具体建设内容为:“五改三建一倡导,十星六化两提高”。

(一)五改

1、改路:将自然村的泥泞土石路建成水泥路。

2、改水:引水到户,改善农民用水条件,让农民饮用卫生水。

3、改厨:建节能灶、沼气灶与卫生碗柜,让厨房明亮、卫生、整洁。

4、改厕:将人畜共厕,男女共厕改成封闭、男女分开的卫生厕所。

5、改圈:改深坑圈为平板圈、向阳圈,确保牲畜的卫生安全。

(二)三建

1、建池:修建圈、沼、厕三位一体的沼气池。

2、建家:按规划设计修建房舍,达到整洁、适用、美观。

3、建园:因地制宜,在庭院周围种树种果,发展庭院经济。

(三)一倡导

在农村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广普及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开展民族民俗活动,发掘和保护文化遗产和民族民俗精神财富,新农村要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十星

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使农村逐步形成遵纪官运亨通法、计划生育、清洁卫生、勤劳致富、和睦团结、尊老爱幼、学习文化、崇尚科学、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的良好风尚。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教育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遵纪守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十星文明户”创建活动参评面达90%以上,“十星级文明户”达10%以上;普法教育面达100%,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每村都有阅览室和卫生室,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每户至少有1名科技明白人,计划生育率达到100%.(五)六化

农舍四周绿化、美化、净化、硬化、亮化、特色化。每个自然村都建有符合标准的村务公开栏1处,建有时事政策和法制宣传栏黑板1块;各自然村每月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六)两提高

通过村级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使党的政策进村、国家法律进村、优良道德进村、良好卫生习惯进村、先进科学技术进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号召力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全面实现“五改三建一倡导,十星六化两提高”的目标,改变农村面貌,基本建成具有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主要任务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各自然村的每个创建示范点要努力为农民培育一条致富路子,实现“一村一品一特”或“多村一品”,大力推广 猪、沼、厕、蔬(果)“四位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五改三建”率达80%以上,确保示范点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大庭院经济开发力度,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经济与人口中、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展现良好的村容村貌。

(三)农民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加强法律、政策宣传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按照《云南省创建文明村的基本条件》要求,创建点的小康户达40%以上,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学习、娱乐、医疗健康等需求能得到基本满足和保障。

(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抓好“五好”党支部建设,建设健全基层组织,支部有凝聚力、战斗力,实现政务、村务公开,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为新农村建设活动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创建时间

2012——2016年逐年在西甸村、修邑自然村、河北自然村、河南自然村、中一自然村、中二自然村、田心自然村、吉祥自然村、上坡自然村创建示范点,实施整村推进,每年完成2个村。

五、经费来源

创建点经费采取向上争取资金,群众投资投劳,乡财政补给的方式筹集。

六、工作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指导员和自然村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保此项工作能抓好落实。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利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对全体村民进行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全体村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造就守法型农民;二是要健全治安防范机制,建立群防群治队伍,积极开展“五户联防”、“院坝联防”等群防群控活动,并适时开 展巡逻,创建平安和谐村社;三是健全组织领导,增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治保会、调解会的战斗力,及时调解民间纠纷,避免酿成恶性案件;四是引导村民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创建无毒村”的活动。

(三)加强村容环境卫生整治。要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以“四化”(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为基本标准。一是加强村民卫生知识教育,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集中抓好环境卫生的整治,解决好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柴草乱放、粪土乱堆、禽畜乱跑“五乱”问题;三是坚持开展除“四害”(蚊子、苍蝇、老鼠、蟑螂)活动;四是建立村内保洁制度,采取建设垃圾存放池的办法,集中处理日常垃圾,提高广大村民的环卫意识;五是引导农民发展庭院花草,提高庭院绿化率,美化居住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

(四)全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造就“用语礼貌、行为规范、讲究卫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新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和村风乡风文明。一是广泛开展“好媳妇”等为内容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寨形成人人讲文明、处处树新风的良好风气;二是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建立生育文化大院,计划生育中心户为阵地,使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村到社入户,用新型的生育文化教育群众,启迪群众;三是扎实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使农村逐步形成遵纪守法、计划生育、清洁卫生、勤劳致富、和睦团结、尊老爱幼、学习文化、崇尚科学、热心公益、移风易俗的良好风尚;四是认真推行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要利用广播、会议、宣传栏等形式切实抓好财务公开、党务公开,对村级事务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阳光操作,激发村民一心一意搞建设,千方百计抓发展的激情。

篇8:道口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年规划

1 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发展要求

1.1 产业发展现状

乔李镇的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镇累计投入资金1 200万元以上, 建成乔李、北麻、北高、北侯村四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及春秋大棚示范园区, 建成了现代农业设施大棚260栋以上, 面积逾66.67 hm2。同时, 发展无公害反季节小拱棚韭菜200 hm2;三樱椒200 hm2;芦笋100 hm2;复播芹菜13.33 hm2;草莓20 hm2。初步形成了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园区, 年产蔬菜2.2万t, 年收入达4 500万元, 全镇农业产业调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乔李镇共建成1 000头猪养殖区2个, 500头猪养殖区18个;1万只蛋鸡养殖小区2个。全镇鸡猪养殖总量达到15万只 (头) , 年可增加收入达到1 500万元, 全镇养殖业得到稳步发展。截至2010年底, 全镇各项经济指标同2006年年底相比, 都有了明显提高。社会总产值达到4.28亿元, 比2006年的2.67亿元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663元, 比2006年的4 339元增长53.6%。2006—2010年, 乔李镇各项社会经济指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达到了“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指标。全镇经济发展迅猛, 前景良好。

1.2 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处于中等水平, 还没有达到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农业机械闲置率较高, 产业化生产刚刚起步。工业产业规模不大, 私人作坊式加工企业较多, 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二是资源利用不合理。由于乔季镇的自然条件比较缺水, 工农业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农田灌溉仍采用漫灌方式。三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养殖户庭院环境卫生不甚理想, 排水设施也不够完善, 个别农民住宅年久失修, 道路交通条件还有待完善。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全村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1.3 发展需求

经过实地调研与信息交流, 乔李镇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主要有5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方面, 需多打机电井, 配套喷灌设施, 增加水浇地的面积;配套微型农业机械, 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加强标准粮田建设, 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在产业发展方面, 加强“万亩绿色蔬菜、特色经济林果、禽畜生态养殖”三大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三是道路交通方面, 2年内达到户户通, 给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极大的方便。四是在生态建设方面, 应用清洁能源, 对厨房、厕所进行改造。五是在公共事业方面, 建一步完善文化科技活动场所, 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大对学校的投入, 提高当地的教育教学水平。

2 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

本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 突出特色, 保护环境, 充分地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规划要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建设步伐为目标, 充分地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 按照临汾市尧都区关于新农村建设“产业连片, 道路连线, 住宅区共建, 公益事业共发展”的方针, 把乔李镇初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镇, 进而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全面发展。

2.2 基本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 科学谋划。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认真地分析现状与问题, 针对乔李镇当地的特点, 确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二是突出特色, 全面发展。以发展主导产业、建设公共事业为重点, 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三是注重实效, 循序渐进。四是尊重民意,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先易后难, 量力而行, 讲求实效。启动民力, 政府扶持。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 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2.3 总体思路

本规划突出如下“123”战略构思:一是指一个目标。通过10年努力, 把乔李镇逐步建设成为“市内样板, 全省先锋”的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区, 实现10年内“再造一个新乔李”的目标。二是两大重点。本次规划, 努力将乔李镇建成“12345” (详见规划内容) 产业格局和新的“五个全覆盖”全部实现的和谐新农村典范。三是3个实现。乔李镇今后将巩固环境整治成果, 发展现代农业规模, 努力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实现“经济强镇、和谐新镇、文化名镇”的三镇建设任务。

2.4 规划目标

按照示范村建设“一年有起色、三年有成效、五年上台阶”的要求, 2011—2015年起步建设;2016—2020年全面推进。经过10年的努力, 到2020年, 将乔李镇稳步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镇。

3 规划内容

“一轴”是以临汾市机场主干道为轴的空港经济区, 作为乔李镇经济腾飞的引擎;“二核”是以北麻和乔李为中心村, 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三带”以北高北麻连通路为轴形成蔬菜种植带, 以机场大道为轴形成空港经济带, 以乔西路为轴形成住宅商贸综合经济带。从功能区划上来看, 全镇可分为空港经济区、蔬菜种植区、工业园区和居住生活区, 基本实现农民居住城市化;“四区”是形成绿色蔬菜园区、林果园区、花卉苗木园区和现代物流商贸园区4个产业园区, 做到布局合理, 连片发展;“五主导”是要形成万亩绿色蔬菜种植业、畜禽生态养殖业、特色经济林果种植业、产品加工业、物流—旅游观光业”五大主导产业格局, 主次分明, 全面推进。

4 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乔李镇产业分布现状,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建成“万亩绿色蔬菜种植业、畜禽生态养殖业、特色经济林果种植业、产品加工业、物流—旅游观光业”五大主导产业格局。在空间上形成“一轴二核”的战略格局, 形成北、中、南三带齐头并进、连片发展的大好局势。北部蔬菜种植带, 即以北麻为核心, 北高和南麻为外围的经济地域综合体。区域内形成以绿色蔬菜种植业和畜禽生态养殖业为主导产业, 以生物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主导的产业, 鼓励并支持上述二者的关联产业的发展, 最终为“十三五”末实现以“生物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跨越式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规划区“百村万棚”蔬菜工程要求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 重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农业设施大棚示范园区达到10个。同时扩大特色蔬菜种植面积, 新发展韭菜133.33 hm2、三樱椒133.33 hm2, 大路菜等各类特色蔬菜面积达到333.33 hm2, 主要布局在机场大道北侧的南麻、北麻、北高和南侧的乔李、王村、南高。全镇绿色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 000 hm2, 力争蔬菜种植面积占种植业的60%, 蔬菜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80%, 形成蔬菜大镇。在南麻布局33.33 hm2花卉苗木基地。依托北部蔬菜种植带特有的“蔬菜种植大连片”的景观, 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业。在乔李布局13.33 hm2集销售、运输、包装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北麻布局13.33 hm2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基地, 大力发展小微企业, 为实现区域战略转型铺路, 为“再造一个新乔李”作前奏。在南麻布局一所集“医疗、研发、制药、科普”于一体的大型农畜站, 在空间上靠近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二者最终在“十三五”末形成“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的走廊。形成以乔李村为核心, 以乔西路为轴线, 连接北永安、店头、南高、北侯、南侯、乔李的“串珠状”的格局,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地域综合体。到“十三五”末使其成长为尧都区经济增长的一极, 与空港经济区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战略关系。

充分发挥空港经济区货物快捷运输的优势、立足乔李镇商贸物流中心的区位, 投资6 000万元, 建设占地面积为13.33 hm2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形成一南一北两大工业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依托乔李空港经济区现代物流服务业龙头的带动作用, 按照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的要求建设商品周转库、商品仓储库、发展大型物流企业、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集购物、餐饮、休闲、文化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商贸区。以机场大道为轴各1 000 m范围内,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 积极发展轻工电子业, 主要布局在空港经济区周围。此外, 依托“一轴一环, 四纵三横”的公路网框架和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 在全镇有效地整合星散分布的生态观光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建设集农业观光、田间体验、民俗娱乐、休闲度假、体育竞技为一体的白马城—涝河生态观光旅游区, 布局在乔西路附近。

5 建设重点

一是发展现代化农业。按照标准化优质化、安全化、规模化的生产要求。积极发展蔬菜种植业和畜禽生态养殖业, 进一步推进高效农业。二是加强教育培训。依托专家建立培训基地;依托项目, 强化致富本领;依托园区, 开展现场培训。三是整治村容村貌。坚持实施以整治集中连片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为重点的“家园清洁”示范工程, 以整治农村禽畜养殖污染为重点的“田园清洁”示范工程, 同时搞好村镇绿化, 实现村庄整体环境明显改观。四是发展公共事业。明确农村新型“五个全覆盖”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对学校危房进行改造,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善村级计生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认真落实奖励扶助政策;确保饮水安全;启动天然气入户和集中供热工程;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6 结语

总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因此必须加强村庄规划的法制建设, 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地宣传新农村的建设规划[1,2,3,4,5,6,7], 全面地提高村民的建设规划意识和素质, 增加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程度。

摘要:以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为总体思路, 以产业发展为研究重点, 在了解产业经济拉动与科学技术推广等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规划区的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及发展需求等内容, 对乔李镇新农村建设发展进行规划。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产业规划,山西临汾,尧都区乔季镇

参考文献

[1]刘源.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规划工作的主要构想[J].国土经济, 1996 (1) :11-14.

[2]毛汉英, 方创琳.新时期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及完善途径[J].地理学报, 1997 (1) :1-10.

[3]张平.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优化[M].1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4]闻金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1) :398-399.

[5]陈海霞.山西省统筹城乡发展中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17-18, 26.

[6]张洪吉, 李绪平, 罗勇, 等.基于PRA和GIS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规划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 :348-350.

上一篇:吃亏是福眼讲稿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