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2024-04-09

课文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共15篇)

篇1:课文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熟读课文。

理解妈妈的爱是伟大的。

教学要求

会写8个字,学会8个新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学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狐狸妈妈的`爱。

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想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办?有一只小狐狸它特别想吃葡萄,该怎么办呢?

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范读。

抽读生词卡片。

狐狸 饥饿 采摘 附近

冒险 山洞 一颗 嗓子

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思考:

为什么课题是《妈妈的葡萄》

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

体会:

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狐狸妈妈实在跑不动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树下,打算歇一会。

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妈妈焦急的心情。

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狐狸妈妈哪去了?

请你们想象一下狐狸妈妈被猎狗追赶时的情景。

山洞附近的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小狐狸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读读妈妈说的话。

如果你是小狐狸,此时你会怎么想?请你读读小狐狸的话。

让我们带着对狐狸妈妈的敬意,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课外拓展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续写一段话。

猎人带着狗追来了,怎么办?狐狸妈妈大声喊:“呜—危险!快逃呀!”这时( )。

第 二 课 时

齐读课文

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用旧字换偏旁的方法学习:狐狸饿险洞

组词:

狐:狐狸狐步狐仙

狸:狐狸狸猫狸子

饿:饥饿饿了饿虎扑食

险:危险保险冒险

洞:山洞洞口洞穴

重点指导

摘:里面是个古,不要写成“”。

颗:颗是量词,用作颗粒状的物品。只有和“棵”的用法区别开。“棵”跟植物有关。

嗓:右面是三个“又”,不要写成三个“口”。对比“噪”和“嗓”

写字

观察生字在田子格中的位置。

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篇2:课文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正确读写本课的8个生字及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初步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进行思、说、读的训练。

4、体会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点:

从狐狸妈妈对小狐狸的爱中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1、体会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感受母爱的伟大。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首儿歌《**的爱》,哪个同学还记得?(指名背诵,给以表扬)

2、有一只小狐狸肚子饿了,呜呜地哭着向妈妈要吃的,狐狸妈妈会怎么做呢?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阅读情况

a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朗读情况,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b 指名复述课文大意

3、师总结并板书:妈妈爱小狐狸

三、讲读课文

1、默读(1-6)自然段,同学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指名回答

2、从这部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妈妈很爱小狐狸)

3、从哪儿能看出妈妈很爱小狐狸?请同学们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a“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

谁能读出路途的遥远,**的劳累?指名学生有感情的读

老师仿佛看到了妈妈不顾劳累去为孩子找吃的。当时妈妈走了这么远的路,那回来的时候怎样?

b“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家就在眼前了,她听到小狐狸呜呜的哭声了。狐狸妈妈实在跑步动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树下,打算歇一会儿。”

“实在跑步动了”妈妈多爱自己的孩子呀!

师领读,指名读。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c“呜——危险!快逃呀!”

这句话应该怎么读?想象狐狸妈妈当时的处境。指名读

4、联系上下文体会,为什么妈妈不直接带着小狐狸逃走呢?

“实在跑步动了”让孩子“快逃呀!”

猎狗越来越近,妈妈让孩子快逃应该怎么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5、想一下猎狗怎样追?妈妈会怎样?

你们希望有什么样的结局?不希望有什么样的结局?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6、师小结:在紧急的时刻,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孩子,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7、谁能带着感情再次读1—6自然段?请同学们认真听,看是否读出了妈妈对小狐狸的爱。

8、听到呼喊声后,小狐狸逃走了,后来在山洞附近的书下发现了一棵葡萄,想一想葡萄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9、小狐狸明白了葡萄是从哪儿来的,他还明白了什么?

“小狐狸放开嗓子”喊道:“妈妈,谢谢你!”应该怎么读?用什么样地感情读?

齐读最后一段。

四、活读练笔

1、也许妈妈还活着,它们还会重逢,也许妈妈已经不在了,也许故事还没有结束,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开去:

“如果妈妈还活着……”

“如果妈妈已经死了……”

2、学生练笔

3、组织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故事。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时的情景,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

二、继续交流上节课的续写。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摘、嗓”。

摘:注意右边不要写成“商”

嗓:左上不边的三个“又”要小

(3)比较组词

狐()理()饿()摘()棵()

孤()狸()鹅()滴()颗()

篇3:课文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 以不带拼音、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 介绍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六幅图对应六段文字, 每幅图都配以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 图文并茂, 充满童趣。

一、借助“连环画”, 串故事情节

连环画课文一般内容较多, 故事性强,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他们的识字量不多, 阅读能力又亟须进一步的提高。那么, 如何根据连环画课文的特点, 帮助学生在欣赏连环画的过程中梳理课文内容呢?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借助“连环画”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说一说, 读一读。

第二步:借助连环画说故事内容。

教师将六幅图呈现在大屏幕上, 请学生看着“连环画”有序地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课文中的六幅插图连起来看实际上是描述了整个故事情节。此教学设计中教师巧妙地借用了课文中“连环画”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画面中一边通读课文, 一边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长文短教, 这样的教学就像小朋友看图讲故事一样轻松愉悦。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不是孤立的, 而是连环式的有机整体。这样的教学保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还可以避免小朋友因刻意记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而把“小蝌蚪是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的变化过程颠倒过来”的错误, 从图到文又从文到图反复整体阅读, 让学生非常清晰地了解了小蝌蚪的成长经历。

二、聚焦“连环画”, 品人物特点

本文中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和变成青蛙后的外形特点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小蝌蚪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时, 身体悄悄地变化着的。这一现象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 但对于城里的小朋友来说感觉特别的神奇, 甚至有些不可思议。关于小蝌蚪成长的过程, 课文中的连环画非常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连环画”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感受它们前后变化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 首先, 请学生“逐一细看‘连环画’, 说说小蝌蚪的变化”, 学生边看画面边从课文的语言中发现了小蝌蚪的样子是“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后来发现长成青蛙时它们的样子是“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前后画面和文字的对比,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极大, 而且特点鲜明。其次, 教师让学生“连续性地阅读‘连环画’, 找画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 填一填小蝌蚪的变化”, 画面与文字双轨进行的阅读强有力地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感官, 学生通过画一画、填一填, 再一次生动地感受小蝌蚪慢慢的变化特点以及成长的过程。

另外, 我们还可以借助于“连环画”, 通过情景表演和对话朗读的方式表现人物的特点。比如, 看看图上的蝌蚪, 谁能用上“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这些短语有顺序地介绍小蝌蚪的样子?谁能边想象边做动作来表现小蝌蚪可爱的模样?也可以看图分角色朗读, 在小蝌蚪跟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的对话中, 感受与表达小蝌蚪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和情态。

三、活化“连环画”, 赏语言微妙

本文是一篇美好的、充满童真的科学童话, 教师教学时该如何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性、情趣性、科学性呢?为此, 本课识字教学突显画面创设的语境来感受语言的秘妙,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课文有两处对小蝌蚪的样子和青蛙妈妈的特点的精彩描写, 如何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用词的秘妙:叠词、色彩词及动词的准确运用。例如教学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叠词时, 教师出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并提问:仔细看看图, 再读一读句子, 说说介绍蝌蚪脑袋和尾巴的时候用了哪两个词。 (大大的, 长长的) 如果让你做一做, 大大的脑袋, 你会怎么做? (指名一生做动作) 长长的尾巴呢?你怎么边读边表现? (学生边读边做) 接着教师请学生比较读“大大的脑袋, 长长的尾巴”和“大的脑袋, 长的尾巴”有什么不同。最后通过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小蝌蚪的神态、动作, 想象它的语言, 猜猜它的心情, 并关注叠词用法, 边练习朗读边表演小蝌蚪可爱的样子。同样, 课文中色彩词及动词的运用也相当巧妙。“蹲着”“披着”“鼓着”三个动词和“碧绿的”“雪白的”色彩词的结合将青蛙妈妈的样子刻画得惟妙惟肖, 让学生做一做动作, 再用上色彩词说一说画面上青蛙妈妈的特点, 从而享受课文语言的美。

四、巧用“连环画”, 破教学难点

课文插图是教材编写者为了更好地诠释课文内容而编排的与课文文字内容相应的、直观可感的图画, 是与课文的语言形象融为一体的, 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

在教学中, 一年级小朋友对“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就迎上去……”和“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连忙追上去……”两句中的“迎上去”“追上去”的理解不是很清楚, 对“迎上去”一词的理解甚至是含糊混淆的。怎么让学生理解“迎”与“追”的不同意思呢?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连环画二与三的情景画面, 看看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相遇时的位置特点 (一个画面是小蝌蚪面对面问鲤鱼妈妈, 还有一个画面是小蝌蚪游在乌龟的身子后面问) 非常重要。笔者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课文里写谁‘游上去’呢?为什么对鲤鱼阿姨用‘迎上去’而对乌龟用‘追上去’呢?秘密就在图上呢, 我们一起去找找。”学生很快就从图上发现了秘密, 同时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不同意思。巧用课文画面的内容不仅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非常直观地诠释难理解的词意, 也可以让学生在一“迎”一“追“之间, 感受小蝌蚪的身体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成了一群小青蛙, 和妈妈一起去捉害虫, 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篇4:课文葡萄沟第2课时教学设计

2.准确理解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

了解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学习难点:

了解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学习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葡萄沟》。我们伟大的祖国幅源辽阔、物产丰富,在它西北部地区有一块神奇、美丽的土地,这就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歌曲声中动画演示葡萄沟在中国版图上的准确位置。

二.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葡萄沟在哪?

2.你们知道葡萄沟出产什么水果吗?小声读读第一自然段

要点:水果、杏子、香梨、蜜桃、沙果、葡萄

3.指读第一自然段。(突出最,学生体会不到时,教师通过范读帮助学生体会到位。)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人们最喜爱的葡萄长得什么样?请你小声读读第二自然段。

2.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句子中的哪?

3.小组汇报,根据学生回答的顺序学习。体会到的读出来,不到位的由老师引导到位。再读出来。

要点:①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象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重点体会:一个个一个又一个,每一个。

凉棚夏天搭起来遮蔽太阳光的棚。

茂密(草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葡萄的枝叶多而茁壮。

体会读、指读

②一大串一大串

出示幻灯:葡萄一串一串挂在绿叶底下。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

通过对比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出葡萄沟的葡萄不仅数量多,品种多,而且串大,个大。

板书:葡萄多、大

指读、评读

③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出示幻灯对比学习: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五光十色比喻色彩艳丽,式样繁多。

自由读、评读

④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最甜热情好客;葡萄甜

吃个够想吃多少吃多少,吃到吃不下为止,仍说明葡萄多。

注意:吃不下与不想吃的区别。

板书:甜

4.指读第二自然段2、3、4句。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三句话的意思?

5.过渡:你知道这么好的葡萄种在哪吗?指读第一句。

6.谁知道葡萄为什么要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引申课外知识)

7.幻灯出示辅助背诵的练习:

葡萄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象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三)第三自然段

1.过渡:为了使我们一年四季随时都能吃到鲜美、甘甜的葡萄,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就把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来,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2.浏览第三自然段,问:葡萄沟的葡萄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指读这句话。

板书:葡萄干色鲜味甜

3.这些颜色鲜,味道甜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呢?

播放视频后再回答。

(四)指板书小结:

葡萄沟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不光因为它的制作工序特殊,更重要的是这的葡萄长得好。再加上这里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使你有什么感觉?

(五)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真是个好地方

2.你怎么理解真是?读出来。

三.总结全文:

出示填空练习,小结全文。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把句子补充完整:

我葡萄沟,因为。

附板书设计:

葡萄

多、大、甜

17.葡萄沟

真是个好地方

葡萄干

篇5:《妈妈的葡萄》的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1、这篇课文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因此学生对内容应该很感兴趣。老师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多采用集体读的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及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好:摘、呜、歇等字的写法。

2、课文重难点突破: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文,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懂得亲情的伟大与珍贵。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推理与丰富的想象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感受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认读、书写本课8 个生字,进行渗透性识字;能组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想象能力。

4、体会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引导学生在感受爱的同时,试着表达爱。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重点:

1、认读、书写本课8 个生字,进行渗透性识字;能组词造句

2、理解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狐狸妈妈对小狐狸无私、伟大的爱。引导学生在感受爱的同时,试着表达爱。

四、教学流程

(一)展示情景,质疑引入

1、出示课件,一棵高大的葡萄树上结着一串串圆圆的葡萄,一只小狐狸正准备摘葡萄吃。

2、让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词,多读几遍。

2、同桌间用喜欢的方法互查生字,指导写字。重点指导“ 摘、呜、歇” 字的写法。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悟情,体味母爱

1、默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自己最感兴趣、最受感动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反复地品读、回味、批、划、圈、注。

2、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当学生答到:“ 我读懂了小狐狸饿了,狐狸妈妈翻山越岭给小狐狸找吃的” 时,教师可让学生把描写狐狸妈妈言行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你等着,妈妈这就去给你找好吃的。”

“ 我的孩子饿的直哭,对不起,让我摘一串葡萄吧。”

翻过了一座山,翻过了两座山,又翻过了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

看着屏幕读一读。想一想,平时你们在饿了的时候,你的妈妈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采取各种形式再读句子。(同桌互读、小组内轮读,学生读懂的其它地方,教师可根据课堂情况随机组织交流。)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读文中知道的内容,再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山洞附近树下的葡萄是从哪来的?

A、小组内交流。

B、教给学生简单的推理方法。

C、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联系生活、赞美母爱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A、说说讲了什么?

B、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由于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我们大家都生活的很幸福。你们看,(课件:出现一组照片。内容:妈妈平时关心、爱护我们的画面。)

C、联系自己谈一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说说打算怎样回报妈妈的爱。

D、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时的情景。试着在小组内交流,复述。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篇6:课文《妈妈的歌》教学反思

本课以音乐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创设情景,整课堂贯穿情感线,首先,以歌曲《爱的奉献》为导入,从“心”出发,引导孩子把想到的所有“好心”献给妈妈;看妈妈与孩子的亲密照片,谈感受,说心情。让孩子们感受到有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接着,从聆听中感受音乐《小白菜》,体会旧社会以小白菜为代表的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及失去妈妈的悲伤痛苦的心情;再接着,收看视频,了解现今社会中也有孩子不能同妈妈一起生活的事情发生,引起孩子的共鸣,加深孩子对歌曲《鲁冰花》的理解,体会到思念妈妈,想念妈妈的心情;最后,以歌曲《让爱住我家》结束课堂教学,引导孩子明白世间的“爱”有许多种,同孩子们一起分享“爱”,让爱伴随我们每一个人。

情感为主线中贯穿课堂,也不忘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学习。在欣赏《小白菜》的教学中,我指导孩子们听音乐,并运用表情卡帮助孩子在聆听过程中发现音乐悲伤,痛苦情绪特点;画音乐,随音乐画一画旋律线发现音乐旋律下行的特点;哼唱音乐,发现音乐速度慢的特点。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各项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其音乐的技能技巧,发展其音乐的表现力。轻松的理解音乐要素情绪、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内涵。

篇7:课文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定不略

“从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是应用。”针对这一主旨, 分析《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典型的状物类文章的特点, 结合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题,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景物,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笔者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用眼看、手摸、嘴尝的方法进行观察, 抓住特点具体地描绘了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 并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笔者爱杨梅和爱故乡的深厚感情。以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抓住重点词句, 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感受杨梅的特点。 (2) 通过品读词句、比较发现等方法, 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并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 积累好词好句, 能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 写出自己喜欢的水果某一方面的特点。

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向学生有意识地渗透《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状物类文章的文体。

二、阅读方法不略

略读教学侧重于引导学生对已有的阅读方法进行整合提炼, 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和经验进行自主阅读。略读教学特别重视阅读方法的习得。所以我在板块设计中主要渗透进这“三读”。

初读课文,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 让学生了解杨梅的特点

再读课文, 将先前学习的“圈圈划划”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自读中, 让学生感受杨梅的可爱, 并在写作手法上有所习得。

三读课文, 通过默读、师生配合朗读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爱杨梅、爱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不略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阅读方法, 教学环节可设计如下:

先是出示实物说杨梅。说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为下文的情感升华作铺垫。随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一位作家笔下的杨梅”。

初读课文识杨梅。在阅读教学中, 整体感知是一个必然具备的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地读才能保证阅读效果。在略读课文之前, 通常有一段阅读提示, 除了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外, 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重难点等方面给予导向, 让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本。由于《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没有阅读提示, 笔者根据本册略读课文的提示, 设计了这样两个阅读问题:“作者介绍的杨梅是怎么样的”“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不略

选择描写杨梅外表的句子进行重点品读。“杨梅圆圆的, 和桂圆一样大小, 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 刺也渐渐软了, 平了。”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手法和细细体味文章。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 结合教师适时点拨与旧知相联系。《我爱故乡的杨梅》和《翠鸟》的作者一样, 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是精心观察的结果呢!”———老师的点拨语, 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学法进行了迁移, 真正体现了“精读是准备, 略读是应用”的理念。同时, 也为接下来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写作, 埋下了伏笔。

五、课堂亮点不略

第一是品读作者尝杨梅的感受。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 交流自己的感受, 并在交流中发现这些句子写出了作者尝杨梅时的感受。“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要写到自己的感受呢?”“那你能把作者尝杨梅时的感受用朗读来表现吗?”笔者采用指名读、男女生朗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第二是笔者结合课件讲述作者王鲁彦生平漂泊的经历, 故乡的雨, 故乡的天, 故乡的山河与田野, 还有故乡的杨梅———奇异的形状、可爱的颜色、甜美的滋味, 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作者忍不住要用手中的笔勾画出家乡的一幅幅美景,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这些优美的物象中, 让学生情感的体验达到至高点。

六、能力提升不略

略读课文应力戒课堂上“光说不练”, 故在最后进行笔头练习, 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能力大大提升。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阅读学习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笔者认为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请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想摘抄多少就摘抄多少。

篇8: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是语文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小狐狸肚子饿了,狐狸妈妈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去给他找好吃的,当她怀着愧疚之情,为孩子摘回一串葡萄时,却在家门前碰到了猎人,在这危险时刻狐狸妈妈冒着危险告诉孩子快逃,自己却被猎人逮住了。小狐狸长大了,但始终没有找到妈妈,却看到了妈妈曾经为他而留下的葡萄树,感激之情由然而生。母爱,是人间永恒的爱,无私的爱,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自主选择识字方法,认识6个“会认字”;练习书写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故事语言的流畅、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

3、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教育。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续编故事或表演童话剧。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认识6个“会认字”,会书写8个“会写字”。

2、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妈妈留下的葡萄树》。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本课的生字。

教师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生字,指名认读组词。

师:同学们生字掌握的不错,那么有谁还记得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的是狐狸妈妈为了给小狐狸找吃的,克服了很多困难甚至为了保护小狐狸不惜被猎人和猎狗追杀的事。

师:说的真好,那你知道狐狸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呢,

生:因为狐狸妈妈很关心小狐狸。

生:因为狐狸妈妈很爱的小狐狸。

生:因为狐狸妈妈不想让他的小狐狸受到伤害。

师:对,狐狸妈妈这么做,正是体现了,他那崇高而又伟大的母爱呀?

二.细读品味,指导朗读

默读,思考问题

师: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无论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还是危难时的重要决择,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而课文中狐狸妈妈的爱更是贯穿于课文的字里行间,那么,你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狐狸妈妈很爱他的孩子呢?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样的句子,这样的词,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说一说从这些句子,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重点部分理解,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先交流到这里,谁来说一说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出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的?

生:我是从这句话中感觉到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的.“等着,妈妈这就去给你找好吃的。”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我感觉“这就去”就是马上就去,狐狸妈妈听到小狐狸饿了,就想让他快点吃到好吃的,说明妈妈不想让小狐狸挨饿,所以我觉得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

师:(板书“这就去)说的真好,还有吗?

生:我还知道狐狸妈妈要给小狐狸找好吃的,这个好吃的一定是小狐狸最爱吃的?

所以我觉得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

师:当狐狸妈妈知道小狐狸饿了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的着急,非常的心疼.她恨不得一下子就为小狐狸拿来他最爱吃的东西,那么怎么才能读出这种急切的心情呢?同桌之间先来练习读一读.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读出狐狸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了吗?小狐狸饿的直哭,狐狸多想让小狐狸快点吃到好吃的呀,谁能比他读的再急切一些呀?

指名读(还是有点不到位)

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谁再来读一遍?指名读

师:真不错,从你的声音中,老师听出了狐狸妈妈急切的心情,体会到了那种深切的母爱.下面,我们往下看,谁来说一说,你还从哪里体会到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的?

生:我还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狐狸妈妈对小狐狸的爱。“原来,她打算去村里摘一串葡萄,这会儿正拼命地跑着赶路呢!”我从“拼命”一词感觉到,狐狸妈妈为了小狐狸找吃的,用出了全身的力气,非常辛苦。

师:(板书拼命)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画面,在一片茂密的丛林中,在一条崎岖的路上,忽然从远处跑来了一只狐狸。他快速的跑着,用劲全身力气的跑着,拼命的跑着。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狐狸妈妈已经跑得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擦。

生:我看到狐狸妈妈脚都跑出血了,也顾不上休息。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狐狸为什么如此拼命的奔跑呢?他心里在想什么?

生:因为她想快点为小狐狸找到好吃的。

师:对,狐狸妈妈为了给小狐狸找吃的而如此拼命,还是体现了她对小狐狸爱。

文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狐狸妈妈的这种爱。我们再看看下一部分,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在第三自然段找到这样一句话。“她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双翻过第三座山,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我从“终于”一词感觉到狐狸妈妈给小狐狸找吃的非常辛苦,非常的不容易。

师:你怎么体会出来她不容易的?

生:因为,她要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还要翻过第三座山,路那么远,而且山路一定不好走,所以我觉得路上他一定很辛苦。

生:我想狐狸妈妈去的时候要翻过三座山,回来时,还要再翻过三座山。回来时一定会比去的时候更辛苦。

师:是啊,狐狸妈妈要走这么远的路,真辛苦。你还能从哪里看出狐狸妈妈很辛苦呢?

生:我还从这句话感觉出狐狸妈妈很辛苦。“她跳到了葡萄架上,摘了一大串葡萄,然后叼着葡萄急急忙忙的往回赶。“这里狐狸是“跳”到葡萄架上的说明葡萄架很高,狐狸已经翻过了3座了,还要跳到那么高的葡萄架上去摘葡萄,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出狐狸妈妈很辛苦。

生2:狐狸摘了一大串葡萄,一定很重,但它们还要把它叼在嘴里,翻过了3座上,所以我觉得狐狸妈妈很辛苦。

师:同学们体会的可真好,狐狸妈妈为了给小狐狸找吃的来回要翻过六座上,如此遥远、如此艰辛,但她却没有停下来休息过。那么,为什么她会有如此大的力

生:因为她爱小狐狸。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一部分中还有那里可以看到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呢?

生:我还从这句话感觉到狐狸妈妈很爱小狐狸。“孩子一个人在家,不会被凶狠的老鹰抓走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狐狸妈妈尽管很累,却一心想着它的孩子,担心它的孩子有危险。

师:这一部分同学们体会的真好,狐狸妈妈无论是翻山越岭为孩子找一串香甜的葡萄,还是为孩子担忧的焦急心情,都是母亲对孩子最深切的爱,让我带着刚才体会到的情感,想象一下狐狸妈妈翻山越岭为小狐狸找吃的拼命奔跑的情形,再来读一读这一段,体会狐狸妈妈的心情,读出狐狸妈妈的辛苦,读出狐狸妈妈的爱。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看一看狐狸妈妈到了葡萄架下说的那句话,想一想,当时她说那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着急。

师:还带着一份恳求。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指名读

师:这一部分我们就说到这,下面我们看下一段,从这一部分中你又有什么体会呢?

生:我在下一段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狐狸妈妈大喊道:‘呜----孩子,危险!快逃呀!’

师:狐狸妈妈说这句话时是在怎么样的一种情况下?

生:是猎人和猎狗就要来了的时候

师:狐狸妈妈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她想让小狐狸逃跑

师:要想让不狐狸听到她的声音,狐狸妈妈应该怎么喊?

生:大声地喊

生:用劲全身力气地喊

生:非常着急地喊

师:猎人和猎狗马上就要来了,这时候跑回去通知小狐狸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狐狸妈妈大喊起来----

生齐:呜----孩子,危险!快逃呀!

师:同学们喊的真好,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狐狸妈妈这么喊,还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生:被猎人和猎狗听到,狐狸妈妈会有危险。

师:难道狐狸妈妈不知道吗?

生:知道

师:那狐狸妈妈还会为什么为么做呢?

生:因为她宁可让自己有危险,也不让自己的孩子有危险。

师:这种不顾个人安危,誓死也要保护自己孩子的精神,还是母爱呀!

三、学习最后一段

师:小狐狸安全了,可是狐狸妈妈现在又在哪里呢?下面请一名同学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读

师:(课件出示最后两句)同学们放下书,看屏幕上的句子,齐读

师:小狐狸明白了这棵葡萄树是怎么来的,你明白这棵葡萄树是怎么来的了吗?

生:这棵葡萄树是妈妈留下来的

生:是狐狸妈妈当年摘的那串葡萄自己长出来的!

师:妈妈留下了葡萄树,可是狐狸妈妈现在在哪呢?在当年猎人和猎狗追杀她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谁来想象一下,说一说?

生:狐狸妈妈可能已经被猎人抓住了。

生:狐狸妈妈可能已经逃跑了,现在在另一个地方生活呢

生:狐狸妈妈可能受伤了,被好心人收养了。

师:不管狐狸妈妈现在身在何处,不管狐狸妈妈是生是死,小狐狸时刻也没有忘记他的妈妈。此时此刻,他品尝着香甜的葡萄,回想起和妈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妈妈的笑容,妈妈的话语,都让他深深地怀念。于是,他不禁放开嗓子喊到--------

生齐:“妈妈,您在哪里?“

四.小结

师:学到这里,这篇课文我们就基本上理解完了,下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文章的课题。妈妈留下的葡萄树,那么你觉得这树葡萄树的含义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呢?

生:这棵葡萄树代表的是狐狸妈妈的爱。

师:(板书“爱”)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下面、请同学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再次去感受一下狐狸妈妈那伟大的母爱。

师配乐读全文

五、情感延伸结束课堂

师:同学们,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在整个自然界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下面就让我们从一组图片中去细细体会一下吧!

课件出示一组图画。

师:看到这一张张图片,你是否也有所感动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老师也不例外,正是我妈妈那无微不至伟大无私的爱,才铸就了今天的我。但是很多时候我都没能理解感受到妈妈的爱,直到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孩子的妈妈,当我把自己全部的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才真正理解妈妈的爱。原来我的妈妈一直都爱着我一刻也没有改变。同学们, 你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们的妈妈也一定很爱你们,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妈妈每天很辛苦,有一次下大雪,妈妈送我上学,跌倒了,我问她疼不疼,她说不疼,但我想她一定很疼,她说不疼,是因为怕我担心。现在我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

生:我想到有一次我半夜醒来,看到妈妈还没有睡,在为我整理书包,我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我爱你。

生:我想到有一次,我们班上美术课,我忘记带水彩笔了,正在我发愁的时候,妈妈把水彩笔给我送来了。那天下着大雨,我看到妈妈衣服都湿了。我想对妈妈说一声:谢谢您。

师:同学们我们就先说到这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希望同学们能理解妈妈的爱,牢记妈妈的爱,长大以后用更多的爱去回报自己的妈妈。

篇9:课文我要找妈妈教学设计

在语言训练方面,着重于把句子写通顺。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有重点地观察图画,能发挥想象,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段通顺的话。

2.知道要爱护小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展开合理想象。

2.能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展开合理想象。

四、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看图,能整体把握每幅图的主要内容。

2、通过讨论,指导学生能逐幅看图说清楚意思。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提示学法。

今天的习作训练课是看图写话。看图写话的一般步骤是看、想、说、写。看是指看清楚画面,了解画面主要内容;想是指根据图上事物间的联系,仔细想想图意;说是指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写是指把说过的内容写成文章。

2.初次看图,整体感知。

(1)三幅图编上序号。

(2)图中有哪些人?三幅图中都有谁?

(3)他开始干什么?后来又把小鸟怎样了?

(4)连起来说一说。

3.仔细看图,说清图意。

(1)看第一幅图。

①小钢怎么会有一只乌的?

②小钢怎么做的?

③小钢玩得怎么样,(从动作、神态上观察)

④小鸟怎么样?(从动作、神态上观察)

⑤连起来说一说。

(2)带着问题看第2、3幅图,同桌讨论:

①小钢玩鸟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小钢想到了什么?

③最后,小钢怎么做的?

④同桌互说上述内容。

⑤指名连起来说。

4.看看图画,整体练说。

先各自练说,再指名说,注意及时讲评。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明白小钢会怎样想,为什么会这样想。

2.看图说话。

3.写出短文。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审题。

(1)出示课题。

(2)“我要找妈妈”这句话是谁说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3)小钢听了这句活会怎么想?

2.启发想象。

(1)逐幅看图,逐幅说说小钢会怎样想,为什么会这样想。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小钢是怎样想的?

(4)结合第1课时观察结果,把3幅图的意思连起来按事情发展顺序说清楚。

3.把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教师巡回指导。

篇10:课文《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在读完几遍课文之后,经过充分讨论,交流了他们学到的知识。我暗自惊喜:“开门红,这节课没问题了。”再看看教师后面坐着的评课老师个个喜笑颜开,我更加高兴。正在得意之际,我班的“智多星”王浩良举手了。我想:他的发言肯定精彩,说不定会画龙点睛。谁知他却说道:“老师,我可以问个问题吗?”可这不是我预设的教学环节呀,怎么办?让不让他问?不让他问,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况且,针对课文提问题又是一种提高阅读效果的最佳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不正是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吗?我犹豫一下后,笑着说:“当然可以!”他问道:“燕子妈妈为什么让小燕子往返三次才高兴地笑了?”他的问题犹如平静的`湖面扔进的一块巨石,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一番争论,解决了王浩良的问题。于是,学生们提问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提问:“燕子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燕子妈妈为什么还让它连续观察三次,它不怕小燕子累吗?”“冬瓜为什么是青的?”……要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语文课就要成为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等综合课了,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看,这节课无疑是失败的。

面对学生因自己会提问而欣喜的笑脸和期待答案的眼光,我心乱如麻。从内心讲,我希望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因为后面的一些环节才是这节课的精彩所在。但眼前的情景又使我捕捉到了新的教学信息。

既然这节课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问题,我就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求知欲。于是,我毅然放弃了预定的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很快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思路也特别开阔,创造性火花不断闪现。

由于得到老师的鼓励、支持和宽容,学生在发言时,能针对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

杜森就“燕子的妈妈爱不爱小燕子”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燕子妈妈不爱小燕子。”他的答案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有的同学甚至嘲笑杜森无知。看着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表情,我想,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和荒唐的。如果我也因此而斥责、讽刺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在声声斥责、句句讽刺中消失。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是相信、尊重他们的,让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我微笑地告诉学生:“我认为杜森的见解很独特,请他谈谈原因好吗?”学生因我的宽容也同声说:“行!”杜森说:“我妈妈很爱我,可她不像燕子妈妈那样,让我干这干那,所以我认为燕子妈妈不爱小燕子。”我顿时明白了,六七岁的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里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呵护着一个孩子,难怪孩子会这样讲。如何教育孩子,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深入研究的问题。于是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都得到过父母的种种关爱,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了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关爱,体会到父母很辛苦,认为父母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对自己真正的爱。

第二天,杜森的妈妈告诉我:“刘老师,杜森回家要求倒垃圾,我不让他倒,他说这不是真正的爱,还讲了一大堆道理呢。我儿子长大了,谢谢你!”听了杜森**的话,我想这节课我对他的见解持理解、宽容的态度,保护了他的自尊,也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真正理解学生,为学生构建无过错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解、信任,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篇11:课文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一、整体设计, 追求简约

《小木偶的故事》富有童趣, 条理清晰, 既适合学生独立阅读, 又是把握主要内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材料。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语言发展的需要, 我们做了以下两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1. 课时目标

(1) 抓关键词句, 概括在小木偶身上发生的四件事, 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 结合上下文, 展开想象, 体会“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蕴涵的道理。

(3) 积累描写表情的词语。合理想象, 续编故事。

2. 教学流程

(1) 回味童话, 激趣导入。

(2) 初读童话, 整体感知。思考:在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交流时指导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关于小木偶的四件事, 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 读读写写, 积累描写表情的词语。

(4) 聚焦重点, 想象补白。

(1) 聚焦小木偶的遭遇:笑给小木偶带来快乐了吗?画出相关的句子。

(2) 补白:熊警察的误会、小木偶的委屈。展开想象, 明白道理。积累、运用童话语言。

(5) 拓展延伸, 续编故事。

作业:续写小木偶的故事;汇编《木偶奇遇记》童话集。

[教学设计二]

1.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把故事讲简洁或讲生动。

(2)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童话、阅读童话的兴趣。

2.教学流程

(1) 激趣导入, 明确任务。

(2) 一创情境, 试讲简洁。

(1) 播放录像一, 明确任务:给奶奶讲故事应该简洁、概括。

(2) 快速浏览课文,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 师生模拟生活情境进行练习。

(3) 再创情境, 学讲生动。

(1) 播放录像二, 明确任务:给小弟弟讲故事, 应该做到具体、生动。

(2) 以第三个小故事为例, 按照记内容, 说具体、讲生动的方法讲故事, 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

(4) 课外延伸, 学讲故事。

[设计说明]

略读课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应该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 对于内容的理解应求“略”, 求“放”, 给学生以阅读、思考、质疑、交流的机会。

1.提纲挈领式教学。对于童话内容的理解, 我们从略处理, 让学生自读自悟, 引导学生从“小木偶身上发生了哪些事”入手, 从整体上快速感知、理解。要求学生尽量快、尽量准确地阅读,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对全文形成比较粗略的整体认识。然后聚焦重点, 围绕“笑给小木偶带来快乐了吗”这个问题进行想象、补白。

2.情景式教学。略读课文教学求“略”, 童话故事教学求“趣”, 在教例2中, 我们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能力, 学习把故事讲简洁、讲生动。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和评价,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二、语言实践, 追求扎实

[设计一教学片段]

(请学生思考:只有笑嘻嘻的表情, 给小木偶带来了哪些麻烦?要求画出相关的句子, 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 如果你是童话中的熊警官、小木偶, 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会想些什么呢?请选一处想一想。

(出示填空题, 要求学生先思考, 再小组交流)

穿警服的熊看看小红狐, 小红狐满脸的愤怒;再看看小木偶, 小木偶一副笑嘻嘻的表情。他想: () 。于是他拎起小木偶, 把他扔出去好远。

“嘻嘻。装得一点儿都不像!你瞧, 应该像我这样。”小兔子龇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 蹦蹦跳跳地走开了。小木偶心想: () 。

“真不像话, 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开了。小木偶又想: () 。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生1 (满脸愤怒) :可恶的小木偶, 偷了别人的背包, 还嬉皮笑脸的, 看我怎么收拾你!

(生2略)

……

师:小木偶真冤枉!他会怎么想呢?

生1: (伤心地) ……

生2: (委屈地) ……

师:熊警官冤枉他, 小兔子误会他, 连老婆婆都怀疑他的时候, 小木偶又会怎么想呢?

生1 (皱着眉头) :老木匠啊, 老木匠, 你应该把人类所有的表情都给我啊, 这样我就不会被老婆婆怀疑了。

(生2略)

……

师:是啊, 怪不得作者说, 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 不过———

生 (齐读) :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师:让我们把这句话抄在本子上, 也牢牢地记在心里。 (学生抄写:要是只会笑, 那是远远不够的)

[设计二教学片段]

(在学生记住第三个小故事, 并能声情并茂地讲述小木偶和小兔子的对话后)

师:真好, 讲故事就要这样有声有色。为了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我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出示填空题) 请同学们选择一句, 自己练习说一说。

一个老婆婆走过来, () 地问。“小木头人, 你病了吗?”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看到小木偶笑嘻嘻的表情, 老婆婆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

“真不像话, 连小木头人都学着撒谎!”老婆婆嘟嘟囔囔地走开了。

小木偶更加痛苦了, 他心想:_______________。

(生自由练说)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老婆婆看到小木偶笑嘻嘻的表情, 她想:脑袋疼还笑嘻嘻的, 肯定是在撒谎。

(生2、生3略)

……

[说明与分析]

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 一半就教师的指导而言, 只须提纲挈领地指导;一半就学生的功夫而言, 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所以, 在略读的基础上, 我们分别抓住故事的空白处, 引导学生根据第三个小故事比较概括的特点, 找出“空白”, 展开想象, 根据自己的能力, 把故事讲得完整、有条理、具体而生动。而教师则在学生学习讲述的过程中给予点拨和指导, 提示学生把学到的童话语言运用到自己的讲述中, 把比较、想象、说明等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 提高阅读效率。

三、合理取舍, 追求有效

同课异构, 同样精彩!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略读课文教学应该学会做减法,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 合理地选择学习内容。那么如何合理取舍学习内容呢?我们的体会是:

1. 借助教学提示语。

课前的提示语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体现了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用好、用活“提示语”, 借此确定学习内容取舍的侧重点, 明确教学的方向与思路。

如《夸父追日》课前提示语是:“《女娲补天》的想象多么神奇啊!《夸父追日》讲的是另一个神奇的故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再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根据这一提示, 我们先引导学生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欣赏描写“神奇”的语句, 学做批注;最后共赏《夸父追日》的古文, 激发阅读兴趣。做到重点突出, 扎实有效。

2. 聚焦文本特色。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我们做到“略中有精”“精略结合”, 以彰显教材的特色, 激活学生阅读的热情, 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运用了“果然”“结果发现”“于是……”等过渡语, 把课文内容进行连接, 使文章浑然一体。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表达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很有启示。教学时, 我们设计了想象推理的环节, 一方面让学生把魏格纳在观察中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来,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种严密的语言表达风格。对这样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打细敲, 使略读课文教学做到了“精”“略”结合。

3. 注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略读课文让学生有了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 在教学中, 我们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鼓励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 不断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篇12: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的课文,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把自然知识蕴含文字当中,语言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

全诗共有五小节,全诗共五节,第1节激发学生思考:植物用什么方法传播种子;第2、3、4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分别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5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新知识。课文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科学道理蕴含其中,孩子们很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抓住诗歌内容充满情趣的特点进行朗读的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多读且读好上下功夫,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还设计了在读中感悟的环节,课上我借用动画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各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本组的主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课上在对于传播种子的方法进行讨论的时候体会自主寻求答案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课前的设计;课上还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篇13:课文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2.学习小燕子认真观察的学习方法,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学习自能读书的阅读方法,在学习中理解认真、仔细就能有新发现。

二、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学习读书方法。

三、教学思路。

以指导学生自能读书,不断发现为基本思路(老师指导学生一遍遍读书,就像燕子妈妈鼓励小燕子一次次认真观察茄子和冬瓜一样),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懂课文,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体会认真的好处,把学文和悟理统一起来。

四、课前准备。

给出预习提纲,预习课文。1.认生字。2.读课文。3.提问题。

一、例行的金话筒节目,说说找春天的收获。老师在评价中有意识渗透认真观察收获大的认识。(照应课的结尾)

二、揭示课题,检查预习。指导识字。(略)

三、学习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说说知道了什么。(反馈学生听的能力以及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2.引导:大家听到的有很大不同,理解的还不够。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自己读课文,谈发现。

3.指名读、个人读、集体读结合,再读一遍课文,质疑。

板书学生的问题。如: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她为什么让小燕子看了三次?

引导: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哪里?谁来告诉我们呢?

生:在书里面,我们自己找!

师:对呀,就在课文中,在爱动脑筋会读书的同学的这里(指头,示意学生)用你最擅长的方式读课文吧。

4.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速读)自由读书。老师巡回了解学生思考情况,及时指点学生深入思考。

5.小组讨论,交流,准备派代表发言,阐述观点。

6.交流答案。(略)

篇14:课文妈妈的葡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妈妈留下的葡萄树》是语文出版社第6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小狐狸肚子饿了,狐狸妈妈翻山越岭去给他找好吃的,当她不辞辛劳地摘回一串葡萄,却在家门前碰到了猎人,在这危险时刻狐狸妈妈喊孩子快逃。小狐狸逃了出来,长大了,但始终没有找到妈妈,却看到了妈妈曾经为他而留下的葡萄树,感激之情由然而生。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而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思路:

本课我采取了“朗读--讨论”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在课的开始,先让学生默读,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感悟。然后,让学生找出哪些描写了狐狸妈妈爱子情深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通过汇报朗读、评价交流,读出自己的个性化感受;通过教师的指导,师生互动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朗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在有层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狐狸妈妈很爱孩子?课题为什么叫《妈妈留下的葡萄树》,这棵葡萄树有什么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复习5个会认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童话故事中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4.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能比较生动地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感受童话故事语言的流畅、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方法:指导朗读,组织讨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课文: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注意要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理解感悟,体会母爱:

1. 出示默读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默读要求:

①默读时不指读、不出声。

②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

③读完课文后,说说你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2. 学生默读完后自由发言。

3. 指导朗读,体会狐狸妈妈的爱子情深。

①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狐狸妈妈很爱孩子?(分小组讨论,把找到的词句画上标记。)

提示:可以从狐狸妈妈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三方面入手。

汇报讨论结果。

投影放映“终于“一词,体会它的用法,并说说可不可以换成“然后”或“最后”,为什么?

②请体会狐狸妈妈的心情:课件播放:“狐狸妈妈喊起来:‘呜--孩子,危险!快逃哇!’”,

想象一下狐狸妈妈当时想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③你在朗读时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学生朗读相关句段,师生、生生共同评价。

4. 读到这里,你除了感动,还有别的情感吗?

合作讨论:课题为什么叫《妈妈留下的葡萄树》,这棵葡萄树有什么含义? 回想起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5. 教师总结:狐狸妈妈无论是翻山越岭为孩子找一串香甜的葡萄,还是危急时刻那揪心的喊声,都是母亲对孩子最深切的爱。

6.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感悟道理,续编故事

1.小狐狸明白了这棵葡萄树是怎么来的,你能替小狐狸说说吗?

(指名回答。)

2. 妈妈为小狐狸留下了一棵葡萄树,可是妈妈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分小组续编课文吧!

3.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四、拓展延伸:

回想起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动手写一写,回家后读给妈妈听。

板书设计:

7 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狐狸妈妈 小狐狸

找吃的 等妈妈

摘葡萄 哭起来

喊起来 蹿出洞

没回来 找妈妈

作者邮箱: 442417936@qq.com

篇15:巧用课文插图设计教学的策略

一、运用插图,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儿童的形象思维的发展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他们容易对精彩鲜艳、形象直观的图画产生兴趣, 而不愿面对枯燥的黑白文字。根据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 可由他们的视觉入手, 给他们以直观鲜明的感受,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文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书中连版彩图, 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野猪、小鹿、兔子看见老虎就拼命逃跑, 而狐狸却大胆地在老虎面前大摇大摆的呢?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学生对这个故事就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 都想尽早地阅读课文, 了解故事的内容。

二、利用插图, 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语文课本上安排了形形色色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些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也有很多历史故事、科幻故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上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深厚, 不能深入理解一些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事物。这时, 文中的插图便可以派上用场。学生通过观察插图, 能从直观上了解在时间与空间上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或事件。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 由于我们同学平时没有有关海底世界这方面的见闻 (大多数同学没有条件去海洋馆参观) , 所以同学不知道海底都有啥, 很难在脑中形成画面, 更难理解课文。教学时, 如要求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观察书中的插图, 学生的脑中就会对海底世界形成大概的影像。上课时, 再让学生图文对照读句子。这样, 海底的动植物形象和描写生动的句子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拉近了学生与陌生世界的距离。

三、利用插图, 突破教学重点

合理利用课文插图, 可以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张飞的无礼与刘备的虔诚, 文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与童子对话的一幅图, 便可以巧妙运用。

在指导学生读好张飞说的话时, 便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 让同学认一认, 图中的四个人物哪个是张飞呢?同学们来了兴趣, 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还与自己所看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联系起来。这时提问, 你们认出来了吗?同学们看图怎么会辨认不出来呢?有的说, 那个头扎短巾, 身穿紫衣, 满脸硬扎扎胡子的是张飞;有的说, 长着又短又硬胡子, 满脸凶相的是张飞;有的说, 我知道张飞以前是一个杀猪的屠夫, 他的打扮像个莽夫;有的说, 老师, 你看身披紫衣的人, 小腿都露了出来, 长满了毛, 他肯定是个粗人, 他肯定是张飞。

这时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比较三人的不同神态, 思考两次去拜访诸葛亮未果, 刘备为什么没有生气呢?边看图边让学生读刘备的话, 让学生对比, 感受刘备尊重人才的个性特征。回过头再看刘备的画像, 让学生说说从哪里看出他胸怀大志、求贤若渴呢?学生不难看出, 他显得平易近人;他弯下腰来跟童子说话, 说明他很虔诚;他满脸笑容, 有王者风范;张飞吹胡子瞪眼, 刘备和他比起来是和颜悦色, 说明他诚心诚意, 对诸葛亮很尊重。

四、利用插图,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幅图上的事物, 只有展开联想, 才能真正体现图画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 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于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 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 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虎门销烟》一课的插图时, 要从林则徐的凛然正气联想到他为民请愿, 不销毁鸦片誓不罢休的决心;从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热火朝天地销毁鸦片的场面, 联想到他们对鸦片的仇恨和销毁鸦片的喜悦心情。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时激动得欢呼雀跃的场面, 就更能体会到虎门销烟的重要历史意义, 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五、利用插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宜州市交通局2009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品《活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