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2024-05-10

浅谈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精选8篇)

篇1:浅谈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浅谈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作为成功的企业管理,硬件设施建设是一方面,管理水平则代表了软件方面的成就。生产离不开设备,而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相应地加以完善。如果没有及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制度,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结合作者多年设备管理经验,对企业设备管理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设备;设备管理;重要性

[作者简介]邱坚贞,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海南洋浦,578101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6-0076-0002

一、前言

企业设备管理制度是生产管理中众多管理制度的一项,涉及到设备全过程的技术、润滑、缺陷及动态的管理,企业要想在行业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形成产业链的规模,还要进行细节管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就必须进行企业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设备管理的建设。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减少设备事故乃是从事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对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的企业来说,设备事故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不但可以避免人身伤害事故,而且可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现就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的实际生产状况,浅谈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金海纸业有着世界一流水平的造纸生产线,造纸设备属世界领先水平。长期以来,摸索出了一套设备管理的方法,编制了企业的设备管理标准。设备事故管理是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因为任何一台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影响整条生产流水线的正常运行,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减少设备事故的发生,确保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达到百分之百,事故发生率降低到最小限度,故一旦事故发生,就必须按标准认真分析事故的原因,妥善处理事后工作,尽快恢复生产,使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并总结经验,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以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全过程设备管理

所谓全过程设备管理,是现代设备管理区别于传统设备管理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的设备管理,常常把重点放在强调设备修理上,固然这对于保证设备的完好程度、减少设备事故,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未能全面地考虑设备的先天问题和设备管理本身具有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地加强设备的选型购置、安装调试、使用、修理、报废和更新等全过程的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真正把设备管理工作不断地推向新的阶段,为确保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提供物质基础。全过程设备管理是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特征,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设备功效,获取最佳的设备管理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加强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

抓好设备的选择管理很重要,但能否充分发挥设备的效果,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人们对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修。再好的设备,如果得不到正确合理的使用和维修,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设备润滑管理

应制定严格的设备润滑管理制度。设备润滑工作是设备维护保养的重要内容,加强设备润滑管理工作,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机件磨损,降低设备事故和经济损失,降低动力消耗,延长设备修理周期和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由部门技术人员编制《设备润滑周期表》,内容适应各类设备润滑所需油的特性、型号、加油数量及周期。同时,应配备相应的专职专业润滑工作人员,负责润滑管理的具体工作,并认真填写记录,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工作。技术人员负责设备润滑的指导和检查工作,督促完成其职责,并作为考核员工工作表现的依据。

(二)设备点检管理

设备的点检也是设备维护保养的内容之一,是作为预修设备计划的依据。通过点检,能及时发现设备事故隐患,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措施,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从而减少停机损失;同时,有目的地做好修理前准备工作,可以压缩修理时间和提高修理质量。特别要指出的是,设备负责人应认识到设备点检的准确性、及时性,对设备事故的避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利用点检的数字校准设备预修计划的准确与及时性。最简单的是通过人的感官功能,采取看、听、摸、嗅等方法,凭经验来判断设备的操作灵敏程度,传动机构是否正常,温升、声响等有无异常。因这种点检方法与点检人员的水平有关,故准确性受到一定限制。应尽可能配备各种检测仪器和计量工具,来测定设备的技术性能,预知设备发生事故的部位和时间,以便研究相应对策。或运用传统感官与仪器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设备点检的准确性,减少差错,消除设备事故隐患。

(三)预修计划管理

每月制定预修计划也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使用寿命及日常点检的结果编制出每台设备的预修周期,然后根据预修周期每月制定出相应预修计划,点检有问题的设备也可列入其中,在设备使用到疲劳状态时修理,节省修理费用。预修计划的制定为企业的生产、技改、财金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各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协调,技术部门则能把技术资料、备品配件、人员等情况作统一安排,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减少修理时间。预修计划由技术人员编制以后,连同上个月的预修计划完成情况上报修理部门负责人实施,并检查落实本月度预修计划的安排与实际执行情况,以免不按预修计划检修,设备处于长期疲劳磨损,危及其他零件,致使计划外停机时间增加,甚至造成事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后管理

事故发生后管理人员按照设备管理条例的要求,要不慌不忙,严格执行平时制定的设备事故管理标准来处理。操作者保持事故现场报车间领导和设备维修部门,及时由维修部门紧急抢修,抓紧恢复生产。同时组织事故当事人、车间领导、技术人员、维修部门负责人参加事故调查分析,了解事故原因,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来处理。由技术人员把事故发生、发展直至排除的全过程简要地记录下来,作为原始资料。在事故记录基础上,对设备事故的原因、性质和有关数据作事故统计,与以前事故相比较,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并填写《设备事故报告单》。还应根据事故分析,针对设备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事故,采取一系列技术、组织和管理措施。有关设备事故的一切原始记录、全部资料及设备事故报告单都应分类存放在设备档案中,便于今后查阅,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隐瞒事故性质或避重就轻。

(五)计算机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设备管理与计算机应用已紧密相连,而且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实行计算机信息管理对设备事故管理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大大加快信息的传递,减轻管理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将历年来设备事故记录输入设备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会按事故原因和时间自动分类。技术人员可查阅已登录事故设备的事故情况,系统会自动提取事故设备的基本信息,并输出事故报告单和设备事故表。根据设备事故表的分析和统计,从而找出事故频发的设备和时间,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设备事故发生。

四、结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万事都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制度是指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各种有关制度的总称。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规范化、系统化的唯一途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和有力保障。如何让设备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进而成为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和提高的强大推力,成为摆在设备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企业设备管理目标追求的是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综合效率最高。这决定了设备管理必须根据企业所制定的生产经营目标要求,追踪设备使用的始终,即从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运行、维修、改造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在当前市场经济机制下,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机械设备是社会(企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企业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全过程设备管理,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建华,黄世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计算机应用,2001,(8).[2]彭虎,孟凡建.基于Intranet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2,(10).

篇2:浅谈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末,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创新发展将给整个管理界带来新的活力。近年来,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的问题非常突出,财务风险日益暴露。加强和改善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 关键词:企业;资金管理;监督;控制

一、加强资金管理及控制的必要性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始末,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只有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加强资金的管理及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企业供产销环节,是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也是资金运动的主要环节。管住资金,可以管住企业的大部分经营活动。因此,必须对全部资金和处于各周转环节的流动资金进行经常性分析,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保持企业财务上的流动性,维持企业的偿债能力。 加强资金管理和控制,能有效地防止舞弊。因为在企业的所有资产中,资金的挪用是引起各种贪污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资金管理,要求企业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金的收入、支出合法合理,从而有效地防止舞弊的发生。 加强资金管理和控制,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企业资金存量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过多或过少都不合理。过多的持有资金,机会成本增多,是资源的浪费。过少的持有资金,有可能危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对资金的使用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加强资金管理。

二、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的问题愈加突出,财务风险日益暴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资金管理意识。虽然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资金的重要性都有广泛的认同,但是,有些管理者缺少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和现金流量观,缺乏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财务分析方法,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上缺少科学性,有时导致项目资金链条断裂不能如期完成,给企业带来破产的可能性;有时由于过度筹集资金使企业陷入负债经营的恶性循环之中,使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多角债务链。 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正确合理的依据。信息时代,一个企业掌握信息的多少对自身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致使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而作出错误的决策。信息的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也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果。 监控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和事后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体外循环严重,事前控制乏力,事中监督落后,事后控制审计走过场,缺乏可行的考核办法。管理失控,企业成员不按制度规定乱借款、乱担保、乱投资、乱开支等,导致财务混乱、资金流失严重甚至导致企业走向灭亡。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信息反馈制度,缺乏及时处理沉淀资金的措施,在面对多变的市场时,缺乏应变能力,进而使企业的资金运作越来越紧张,影响企业运营。 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大部分企业在资金使用过程中,集中管理与内部多层次管理机构分散占用的矛盾突出,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有的企业各个部门多头开户,资金失控,沉淀严重;另一方面又为筹集急需的小额资金而犯难,调剂资金余缺的能力较差,银行贷款余额居高不下,财务费用有增无减。

三、加强与完善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企业资金管理机制

1.优化资金筹措结构。资金筹措包括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和合理选择筹资方式。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有很多方法,如定性预测法、趋势预测法、销售百分比法等,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考虑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选择合适的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方法。销售百分比

法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可选择多种筹资渠道,如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债券或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租赁等方式,同时还可利用职工暂时的闲散资金。无论采取哪种筹资方式,企业都应兼顾资金来源属性,摆正在融资活动的位置,保持良好的信誉;还应该结合内外部环境,科学估算筹资风险,合理选择筹资方式,分散、转移筹资风险,做好事前控制。 优化资金使用结构。优化资金使用结构首先要优化资金占用结构。企业要保持合适的流动资金限度,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动态等因素来决定流动资金的比例;同时,还要确定流动资金内部项目的比例,优化资金使用结构要建立科学的资金使用机制。企业应重视资金收支计划,达到“量入为出,总员控制,保证重点,均衡支付”的目的。如成立资金调度中心,统筹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使各部门、各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全部纳入财务部门的控制之下。 3.优化盈余分配结构。盈余的分配要考虑债权人、投资者、企业和职工等各方面利益的均衡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投资者利润和保持盈余的比例。企业要在保证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同时,留有一定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为企业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强化资金管理意识。企业经营中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考虑时间价值。较强的时间价值观念,可使企业的资金运动与市场变化相适应,抓住机遇,减少风险与损失。企业管理者在资金管理上还应该树立现金流量的概念,密切关注现金流量的信息,根据不同情况编制现金流量计划,短期现金流量预测报告和长期现金流量报告。

(二)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企业的资金管理有必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预算是一种控制机制和制度化的程序,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模式,完备的预算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保证,是企业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也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

针对当前企业资金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首先,要从资金集中管理入手,建立、完善并推广企业结算中心制度,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其次,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证资金有序流动;最后,要明确现金流量在资金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把现金流量作为控制重点,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预测,强化对于公司现金流量的监控。

(三)应用统一的财务软件,推进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为资金集中管理、监督控制、规避风险提供可靠保障,从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统一的财务软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企业要针对当前财务资金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广泛采用计算机财务软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财务软件的选择,企业应采用国家认可的软件,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逐步使用先进的ERP软件。

(四)强化财务的监督与控制

我国许多企业存在所有权结构单一,所有者缺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监事会的监督乏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等问题,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实行财务总监等形式多样化的会计委派制,强化事前、事中的及时监督、事后的及时控制,确保企业内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有效运行,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

强化财务监督与控制的另一有效的方法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使预算取得实效的保障。目前,我国企业内审力度不够,因此,要建立高层的内部审计制度,配备专门人员,确立其地位,明确其职能,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要加强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和适时监督。

加强和改善企业财务资金管理是实现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真正建立和完善财务资金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信息网络,集中管理,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才能促使货币资金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运营效能。

参考文献:

篇3:浅谈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预算管理概述

所谓预算管理, 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状况制定相应的预算方案, 而企业很据所制定的预算对内部各部门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 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更加有效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预算可以看做是企业内部各部分相互利益加以整合的、各方都同意的计划。预算管理不仅仅是内部控制和协调资源的手段, 同时也是一种预测和监督的方式。一方面, 预算可以对未来一段时期内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预测, 决策者可以通过预算管理对预测结果加以分析, 找到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营状况变化的趋势,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 企业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发现经营过程中各项运用指标与预算指标之间的偏差, 以便决策者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正, 从而保证企业的有序发展。预算管理的原则包括责任制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有效性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动态管理原则。

二、企业预算管理的环节

(一) 科学选择预算制定方法

预算制定是一个严谨的过程, 若想编制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预算, 就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行业特点, 选择科学严谨的编制方法。一般而言, 企业常用的方法有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 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增量预算法是根据上一期的财务状况来完善预算的编制, 能够节约企业人力物力成本, 但是也往往会将上一期预算不合理的状况带入下一期的预算编制中, 造成企业预算的不合理性。零基预算法虽然可以有效的增加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但是其需要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 消耗企业大量的财务成本, 降低企业利润。因此, 企业在编制预算之前, 需要对本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发展状况有全面清晰的认识, 合理选择预算编制的方法, 增加预算编制的效率, 提高企业预算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二) 经营过程中的预算管控

预算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企业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之后, 就必须按照预算的内容, 制定规范有序的管理内容。一方面, 企业需要建立严格的成本控制系统。企业根据行业状况和经营情况, 确定各项标准成本指标, 再将企业实际成本情况与各项标准成本指标相比较, 寻找两项成本指标差异的原因, 并根据这些原因找到相关负责人, 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 对其进行相关的奖惩措施, 以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 增强企业的效益。另一方面, 企业根据预算内容规范销售环节。企业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状况的资金考核信用政策。企业在销售的过程中, 往往会为了增加客户渠道、提高市场份额而采取赊销的方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经营增加了风险。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 企业预算的制定与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 销售部门根据预算的内容制定相关的营销策略, 使其与企业的发展现状相对应, 避免不合适的营销策略带来的经营风险, 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 防止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带来的影响。

(三) 预算的考核与监督

企业预算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各项考核指标。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于各项指标的检查、核对与监督是无处不在的, 预算的考核也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的考核与监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企业不仅要在特定的考核时期内对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了解, 还应在预算执行的全过程中对其运行的实际状况进行考核, 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构建完整的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以便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时, 企业预算的监督注重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整改的有机结合, 保证各项预算内容能够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到有效执行。提高预算的透明性, 鼓励企业内部员工对预算执行加以监督, 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 保证预算的有效性,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改善业绩水平、增加企业效益。

三、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一) 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合理的预算编制以及严格的预算执行将有助于企业提高决策的效率, 有效的降低成本。如前文所说, 企业在制定预算之前需要选定适合的预算方法, 这会有效的降低预算编制的成本, 减少预算编制的时间, 避免更大的人力与物力的消耗。同时, 科学有效的预算有助于企业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 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收益,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就应将对自身资源协调并加以合理的分配从而保证收益的最大化。同时, 预算管理将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加强管理。企业的预算囊括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预算的管理对于规范销售、采购等各项经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将各项内容都控制在预算规定的合理范围内, 避免资源的过度使用与浪费, 有效的控制成本, 提高企业的效益。另外, 科学的预算有助于加强领导对企业的全方位认识。管理层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与目标, 避免出现因为不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对企业造成的巨大伤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仅仅注重“量”的积累, 更应实现“质”的飞跃,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质量上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企业预算以及规范有效的预算管理, 这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预算管理有助于协调各部门的经营活动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部门的相互协作、协调发展。事实上, 一个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也越来越困难。每个部门的特点与目标各不相同, 这会造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出现矛盾甚至与公司总体的发展规划相悖。因此, 制定合理的预算规划、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企业预算编制从企业总体发展目标出发, 以企业的共同利益对企业的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规划, 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和运营状况, 保证企业资源能够在各部门之间有效分配, 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又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同时, 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 为了企业的共同利益目标相互合作, 减少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避免公司内部之间的“内耗”, 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 预算管理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企业通过加强预算管理, 实现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企业在制定完成预算之后, 需要将日常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与预算的指标内容相互比对, 发现其中的差异, 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 这样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及时调整企业经济策略, 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企业的预算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所决定的, 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对各项经营活动的监督:一方面, 预算执行的权威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层应对非预算范围内的经营项目保持谨慎, 不能因为追求一时或者个人的利益而随便进行这方面的投资。如若企业有对非预算范围内项目的需求, 企业也应尽量在原预算框架内对有关项目进行评估、审核与实施, 此时, 科学的预算管理将有助于企业保持前后经营的连贯性, 最大限度的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 企业通过加强预算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对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动态控制, 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与偏差, 并制定有效措施加以纠偏与完善,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保障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 预算管理可以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

企业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对经营过程各项经济指标加以实时比对与分析, 并对企业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及时发现其中问题并采取措施。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预算加强对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动态监督, 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企业预算预警监督体制。由此可见, 企业加强预算管理将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预算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 它能更加及时有效的发现企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避免企业经营出现偏差并由此带来的潜在的损失。与此同时, 构建完善的预算监督体制将有助于规范各部门的经营活动。企业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应严格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来进行, 规范员工日常的工作方式, 各部门内部的管理也应按照相关要求规范化进行, 从而实现企业有序的发展。这样也可以避免企业对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复杂的监督, 减少由此带来的人力物力损耗, 提高企业日常运行效率, 有效改善企业的管理模式。

(五) 预算管理有助于考核部门绩效

预算以数量化的方式来作为管理工作的标准, 其本身就具备可考核性, 因此, 企业可以将预算指标作为考核部门绩效的重要参考, 从而提高其管理能力。企业将总体预算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指标, 结合各部门自身制定的部门预算, 从而对各部门一段时期内经营状况加以考核。企业通过加强预算管理, 能够更加有效的得到各部门的生产状况, 保证企业对各部门的绩效完成状况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评价。这样有助于企业设立更加合理完善的奖惩体制。预算目标与完成状况合理分配到各个部门, 进而细化到每一位员工。根据员工的完成情况设立奖惩机制, 对员工的日常工作加以管理和监督, 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意识, 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国内经济面临严峻的下行压力, 企业必将遭遇国内外更加强烈的竞争压力。如何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对预算管理的概念、环节以及其重要性加以分析, 提高企业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使预算管理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 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竞争力, 保证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敬.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J].当代经济, 2014 (22) .

[2]于召庆.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与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4 (35) .

[3]吕漪.浅议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J].中国总会计师, 2015 (04) .

[4]赵冬红.试论预算管理在生产制造型企业中的重要性[J].中国总会计师, 2015 (12) .

篇4:浅谈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管理 质量管理 建筑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201-01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则变的非常重要。质量管理是建设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环,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建筑工程企业的整体效益,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是否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我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建筑管理中的质量管理,确保建筑工程的高质量。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为满足各种特定的使用功能要求和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建筑工程的产品种类比较繁多,各地的气候和地区条件的差异,都会影响到施工情况。比如造成建筑物的开裂的原因可能是设计构造的问题,或是出现施工中的计算错误,或是由于地基的下沉,或是地基下沉的不均匀,或是受到温度的影响造成变形,或干缩过大,或是材料质量不达标,或是施工质量不达标,或是使用不当,或是由于周围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有可能是一个或者几个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然而在发生过程质量问题的同时往往都会给建筑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有的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有的会给工程埋下隐患,有的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的甚至会导致建筑物成为危房根本就不能使用,最为严重的情况就是导致建筑物发生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我们要高度重视起来,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作出处理,确保建筑工程的绝对安全。工程质量事故的可变性会使得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会随着时间、环境、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1 制定工程质量目标

监理工程师应依据建筑建设工程的概况、针对工程特点,结合业主的要求,严格按照我国建筑行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编制详细的工程质量监理目标,明确监控的目标、标准。工程监理目标要充分反映该工程的特点,根据监理目标拟定所监项目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监理目标的要求,实施专业工程监理,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

2 强化施工企业的質量责任和义务

施工单位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业务范围内去承包工程,不得超过自己的能力去接工程;要自觉接受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全面监督和检查。施工单位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要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人,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加强管理,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3 完善质量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建筑企业要自觉地接受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和检查,高标准,严要求,将外部监督的压力转化为强化内部质量保证的动力,积极引导和培养职工增强抓好质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管理水平。施工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工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跟踪和监督。建筑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这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购进建筑原材料的时候,相关负责人要严格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只有检查合格的原材料才能用于施工。

4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对于施工单位编报的施工组织设计要进行严格审核,其中主要审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障体系。要对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的准备工作进行质量控制,这些环境条件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能不能顺利开展,直接影响施工质量能不能达到标准和先关要求。

5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除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监督外,要想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还要在平时增加一些员工的岗位培训,加强对员工施工的监督和管理,在施工工程中,对于工程质量的人员和材料等一些能够影响到工程质量的要素一定要严格进行控制。要事必躬亲,定期不定期地对工程进行抽查和监督,对于那些容易出现质量事故的情况要及时、及早预防和治理,尽可能让质量事故扼杀在萌芽中,对于那些隐蔽工程的施工,要进行旁站监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整改。

总之,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想确保工程做到高标准,高质量,就必须在这一阶段下大力气,在这一阶段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各级政府和相应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建筑市场管理的力度,依法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尽管现在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和法规,但是有些还不能够完全落到实处,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有些相关的工程事故相关责任人未能得到应有的惩处。因此,我们必须对《建筑法》的贯彻和落实,常抓不懈。建筑施工企业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从施工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面落实质量责任,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建筑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全面实施,使得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明显了改善,提高了管理的水平,增强了管理的意识。员工的个人素质、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在标准的运行中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工程总体质量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子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探究[J].硅谷,2009(6).

篇5:浅谈绿色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企业绿色管理是指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为核心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绿色管理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反映,是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途径。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绿色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式,必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绿色品牌;绿色营销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们向自然环境无节制地索取了大量的有限资源,同时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各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耗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并引起了一系列环境灾难。江河水质下降,生物种类减少,缺水面积扩大,空气污染严重,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环境安全与人们身体健康到严重威胁。值得重视的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众多国家和民众的关注与不安,“只有一个地球”、“还我蓝天”等呼声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了,所以在企业管理领域,绿色管理理论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蔚然成风。

在我国,环保已成为国家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经济发展中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已明显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环境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危机。因此,在这个宏观背景之下,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已不容质疑。

一、企业绿色管理的基本含义

“绿色”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虽然学术界没有给出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一般认为“绿色”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国内关于“绿色管理”的研究形成了几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绿色管理是以树立企业的绿色价值观为灵魂,以使用绿色技术为核心,以开展绿色营销为关键,以获取社会相关部门颁发的绿色认证为标准,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为目标的一种全过程管理;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绿色管理的含义是注重对生命、资源、环境的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消除污染、节约资源,并推出绿色产品及服务,扩大绿色市场份额,树立绿色公司形象。第四种观点认为绿色管理是指企业以消除和减少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前提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这几种观点的共同点是绿色管理意味着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始终考虑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减少和降低污染作为绿色管理的中心。

总而言之,企业通过实施绿色管理,建立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经营管理策略,制定绿色营销方案,开发绿色投资,实行绿色会计,执行绿色审计才能加快企业绿色企业文化的形成,推动企业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生产出满足公众绿色需求的产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国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据世界银行测算,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贡献率为14%,但中国也由此付出了资源消耗、高能耗和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2007年环境绿皮书指出,我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污染,城市水域受污染率达到高达90%以上,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环境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GDP的10%左右。我国耕地面积以平均每年约16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另据统计报告,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使中国面临严重的资源和能源危机。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指出:中国能源和资源被超常规利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2006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相提并论,即“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必须实现“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总纲”同时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50年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战略是创造国民良好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据2007年环境绿皮书披露,我国工业产生的废污水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讲河湖库,8亿农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至少3.2亿人的饮用水不安全,接近1/4的河流因污染而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西方国家预测200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目前国内2/3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约25%的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其中主要来源于工业烟尘排放量。

(三)企业推行绿色管理也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冲破关税壁垒只是时间问题,但非关税壁垒特别是国际上对环境标准的要求很高,在WTO框架中,几乎所有行业都渗透着对污染程度和允许的资源开发方法、数量加以限制的要求,即“绿色壁垒”。我国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因此而受到冲击,如2003年我国有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其中我国的冰箱、空调等数百个产品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使用氟利昂制冷剂,违反了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到限制出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加入WTO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在一个低环保标准的国度,无法开发出高环保标准的有竞争性的产品,环保问题还可能演化为贸易争端。企业必须进行清洁生产,切实执行ISO14000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大幅度提高绿色产品的比例,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尽可能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造成的损失。

(四)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消费者趋向于绿色消费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谋福利的同时,造成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已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环境污染,要求企业停止生产有害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他们迫切要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高质量的消费,亦即要求绿色消费。

(五)社会环境要求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是宏观环境的压力,诸如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和保护生态平衡运动的压力,以及政府规范化立法的压力,从而驱使企业必须树立环保观念,实施绿色品牌战略,顺应时代要求;其次是广大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剧增,企业必须顺应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开展绿色经营,才能赢得顾客;最后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迫使企业改变经营观念,塑造绿色品牌,才能有力地对付竞争对手,不断地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影响企业绿色管理战略的实施 政府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既是过去绿色产业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保证。一是政府对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是否能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政府是否将绿色产业开发规划区中治理污染所需投资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投资序列。三是政府能否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企业对监测费用以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费用。

(二)绿色消费浪潮决定了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要的转变,绿色消费意识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同。一项调查显示,7s%以上的美国人、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在购买商品时考虑环境问题,有40%的欧洲人愿意购买绿色食品。在我国,绿色需求在小康家庭也日益表现出来。面对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企业必须关注自身的环境行为,实行绿色品牌经营,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四)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是企业绿色管理战略的保障 一个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强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比如,绿色税收制度,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可证制度和企业融资的绿色约束制度。从企业自身来说,通过从线性价值实现模式转向基于循环价值链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指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其他企业、政策制定者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五)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是企业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ISO14000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它是一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不受任何绿色贸易壁垒的拦劫。

四、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和全面实现绿色营销是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企业绿色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领域。

“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不彻底改变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很难逾越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第二届“绿色中国”论坛上的演讲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而能够真正实现“绿色中国”的是引领企业发展的中国企业家,是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亟待实施的绿色品牌战略。

所谓品牌战略就是企业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绿色”代表的是环境保护环境与人类和谐生存、共同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绿色品牌战略就是企业以建立环境与人类的和谐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绿色化,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等进行全局性、长期性总体谋划。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要切实抓紧绿色产品这一载体,赋予绿色品牌更多的内涵,体现绿色经营管理文化,灌输绿色经营管理观念,丰富品牌承载量,扩展品牌深度,从而实现品牌价值最优化、最大化。绿色品牌战略包括:一是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绿色品牌定位;二是精细而健康的绿色品牌维护;三是科学系统的绿色品牌经营管理;四是长期不懈地进行绿色品牌修正等等。

(一)树立企业的绿色品牌观念

企业应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来考虑,把绿色品牌塑造作为今后工作的首要观念和基本思想。企业可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站在维护全人类的生态平衡发展的高度,以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保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从培育企业文化入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全体员工培养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绿色”运行机制,使绿色品牌观念真正成为经营管理的行动指南。

(二)企业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适应新形式下的市场竞争 日益剧烈,新产品、新工艺、在中国现时期的市场经济状况下,同行业间的竞争新技术不断涌现,绿色品牌观念已深受重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长期的发展战略当中。如果哪个企业还维系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就会逐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持下,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建立新的竞争力策略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三)积极开发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领域

我国的绿色产品开发有着潜在的巨大市场。由于目前宣传力度不够和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绿色产品有限,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还重视不够。要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绿色产品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和环保意识,促进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不仅有益于自身健康,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四)加大绿色产品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

发展绿色产品,关键在科技。企业应当加强对绿色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完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

(五)国家积极促进绿色产品标志监管体系

积极推促进绿色产品标志是促进绿色产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多个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的规定和标准,要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国绿色食品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要强化对绿色食品管理规定和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绿色食品这一国家标志的权威性。

五、绿色营销观念的大力推行

绿色营销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种综合表现,是企业绿色管理的关键工程。

绿色营销是指市场主体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利益的统一,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及与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的管理过程。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有:搜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资源;研制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价格;开辟绿色通道;鼓励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培植绿色标志品牌,完善绿色法规等一系列的营销行为。绿色营销观念的推行主要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培植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文化的培植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培植绿色社会文化,通过小学到大学的系统绿色文化的教育和大众传媒对绿色文化的宣传,增强整个国民的生态意识。二是培植绿色企业文化,用绿色文化对企业进行形象系统(CI)设计,营造绿色理念、绿色行为和绿色视觉,树立企业的良好的形象。三是培植绿色消费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启发消费者,树立新型文明的消费观念,使其认识到绿色消费有利于生态保护,有利于自身健康,有利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扩大绿色消费队伍,掀起绿色消费浪潮,推动绿色营销和绿色食品的发展。

(二)重视绿色产品设计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设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制开发绿色产品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绿色这个主题,用环保的观念进行产品设计。

(三)建设绿色市场,实施绿色营销

一是要健全绿色产品营销网络;二是建设绿色产品的批发店、超市、连锁店;三是开展网上绿色营销;四是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五是开展绿色产品生产资料的开发生产与绿色营销;六是开展绿色宾馆、绿色酒店、绿色餐馆的建设。通过绿色营销推动绿色产品的发展。

(四)建立绿色服务通道

绿色服务通道的建立包括:一是传播绿色消费观念,减少绿色消费误区;二是真正从专业化的角度解决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消费者进行纯绿色消费;三是实现绿色产品价值再造。通过绿色服务,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产品成本、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产品在绿色服务中价值最大化。

通过绿色管理战略的实施,可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所以在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已经是不容逆转的选择,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途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物质财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存的问题都应该能够得到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将实现真正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于庆东,王庆金,王晓灵.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刘勇,胡力丰.仅有“环保风暴”是不够的[N].潇湘晨报,2007-03-13.[3] 唐玉华,赵爱军.绿色税收:新制度遏制环境污染[J].经济论坛,2004,(2).[4] 周运兰.对绿色会计和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3).[5] 孙兴华.绿色经济呼唤绿色审计监督[J].绿色中国,2004,(23).[6] 刘慧,陈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一种科学发展观[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7] 孙文祥,王武魁.绿色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8] 刘欣,赵宏宇.实施绿色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证[J]工业技术经济, 2002,(07).[9] 李会太,邰祥云.绿色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2004,(11).[10] 魏明侠,曾勇,司林胜.师,2006,(09).绿色营销的外部性分析[J]经济

论文编号:

篇6:浅谈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

中国加入WTO组织已十余年的时间,十余年里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的浪潮将中国各行各业都带动起来,国外的企业来到中国,一方面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到中国,进一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总体来说整个社会都在不断的进步,但在进步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涉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已日渐突出。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通过对产品质量重要性的阐述,以及对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改进的措施。质量不仅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更影响着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不重视质量管理必将给每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质量管理是企业现代管理以及国家发展当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国内企业;质量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一、质量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对个人来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工业化带我们生活上的便利,不可否认,我们吃穿住行各方面领域都离不开工业化产品,工业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工业化产品都是通过人工和机器生产制造出来的,都会存在一个产品质量优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如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这就会给我们的使用带来麻烦,甚至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威胁。诸如近年来出现的三鹿奶粉、毒大米、甲醛家具等产品质量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每一个使用者的生活和家庭幸福,而且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利益,不断出现的质量问题让整个社会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持续

上升。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及生活,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企业质量管理,需要持续不断的改进产品质量。

对企业来说,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用户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质量能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向社会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将会保证企业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提高企业业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质量管理是公司品牌的保护伞,严抓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品牌美誉度;加强质量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正可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也是维护人们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

对国家来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带来的激烈竞争,国与国之间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产品的创新及质量上。质量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有句名言:“生活处于质量堤坝后面”。现实中质量正像长江大坝一样,可以给人们带来利益和幸福,而一旦质量的大堤出现问题,他同样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所以,企业有责任把好质量关,共同维护质量大堤的安全。质量是品牌的生命。

二、国内企业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质量管理意识不足

国内很多企业管理当中,特别是中小型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水平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在管理中对质量管理的要求也是凭借着多年的产品制造经验来判断,不通过科学严密的分析和严格的测试来把控和提高产品质量。现实很多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质量管理还存在着认识不足,意识浅淡,甚至于有些管理者认为质量管理并不重要,做好生产管理,多出产品才是最重要的,这种不顾产品质量只顾数量的管理者主观意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也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例如媒体曝光国内一些卫生纸制品黑心作坊,还有一些大型企业,甚至是知名企业,也存在着原料把控不严,内部检测弄虚作假,例如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其中以三鹿奶粉最为严重,这些企业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此外,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消费者对各类产品的大量需求,也导致了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大量假冒伪劣的产品,这种以牺牲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来满足一己私欲的行为,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来控制,不仅要从法律上来治理不良经营活动,更要倡导良心经营观念。

2、质量管理措施投入不足

在即将进入工业自动化时代(所谓的工业4.0时代)的浪潮中,很多企业都制定和实施了“机器换人”的发展战略,当然国内还有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信息化时代(所谓的工业3.0时代),甚至很多中小企业还没进入信息化时代,日常经营管理全靠人工传递信息,像这种不重视管理质量,不及时接受新的管理方法,不进行管理措施的投入,不仅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从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管理和产品的质量水平,最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首先,信息化和自动化设施的投入,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信息数据的及时收集和分析,以及工业自动化带来的产品精度的提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水平,为社会提供可靠、安全的产品。

3、质量管理要求不足

目前,整个社会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质量管理水平,以求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生存下来。目前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知名企业,都能意识到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从而不断的强化质量管理要求,建立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产品质量认证,杜绝质量隐患。但在市场经济中也充斥中很多产品质量不过关就流入市场的行为,通过低价排挤质量合格的产品,使得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尽管国家在不断努力的完善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严查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但是还是有很多企业为了眼前的利

益,无视国家的财产安全,无视人民的生命安全,无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对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把控不严,放松对产品的质量控制,甚至明知不合格,还要推向市场,危害社会,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必将带来恶劣的结果。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1、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提高企业管理者质量管理水平首先,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本身必须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能力,通过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确定企业的质量目标,树立企业产品质量观念,以此形成企业的质量文化,使得企业质量管理得到顶层设计;其次,作为企业专业从事质量管理的部门人员,一是要不断学习质量管理知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二是要贯彻企业质量方针,通过对员工质量意识的灌输,付诸实践,达到实现企业质量目标的目的;第三,企业在发展中,要加强质量管理培训和质量专业职业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制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并加以实施和持续改进,诸如PDCA、六西格玛等质量管理措施。

2、加大质量管理措施投入,提高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 进入21世纪,在信息化发展日趋成熟的基础上,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越来越受市场的重视。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预示了未来将极大提高社会生产水平,降低人工操作的失误,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社会资源。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能够造福人类,但是研发或者引进这些技术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硬件上的升级换代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可避免,但是巨大的资金投入也让很多中小企业无力承受,也避免不了渐渐被市场淘汰的可能,因此企业若要在未来的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措施投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引入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加快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从而提高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

4、完善质量法律法规,为产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 邓小平同志说:“工业生产,包括出口产品,中心是要抓产品质

量,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党的第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企业产品质量低劣,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产品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同样反映了这个企业全体职工的素质,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存。所以我国世界质量大会的主题是:“质量第一、永远第一”。社会发展到今天,质量成了热点,成了追求,成了衡量和鉴定一切的总标准。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法律制度必将越来越规范和完善。在企业质量管理上,除了内部的质量管理制度,从国家层面上也有《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保障,那些不重视企业质量管理,无视产品质量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商贩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参考文献

1、胡铭主编.质量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董文尧.质量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黄怡,质量——生存与价值的起点[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4、[美]约瑟夫· M·朱兰主编,焦叔斌等译.朱兰质量手册(Juran’s Quality Handbook)[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7:浅谈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收录日期:9月9日

财务预算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营成本的总体预期目标,以及对现金的收支以及对企业收益的一系列管理机制和预算的总称。在一般的意义上说,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协调支出使用和控制资金,可以更加条理直观地反映未来一段时期内,公司所将要进行的项目。本文经过仔细的研究和结合实际情况,对财务预算管理的特点和财务预算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意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财务预算管理基本特征

财务预算管理是指一个企业在制定企业未来发展计划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于未来的发展计划,进行财政的支出和收入进行预算,以及对于预算进行的管理。财政预算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财务预算管理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在总体上看,企业对于财务的预算和管理,是在以往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的,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预测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而不是凭空捏造的,所以其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二)财务预算管理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对于系统性,在体系上看,财务的预算管理是对企业未来支出的假设,从内容上看包括了整个企业运作的整个过程。而在财务预算管理的本身内容上来看,涉及到了企业资本、财务、经营预算的各个方面。

(三)财务预算管理具有制度性的特点。一个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一般情况下都是实行程序化的管理,通过各种讨论,把预算的指标分到各个直接责任的单位,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必须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将预算的执行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分离开来,保证三者互相制衡和预算的协调运转。

(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在企业的整个财务预算过程中,三方博弈(编制机构、决策机构和预算的执行机构),通过各种的讨论协调达成平衡,从而使财务的运算发挥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五)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具有战略性的特点。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在于规避投资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更好地经营企业,达到企业的长远目标。一个企业通过施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更好地制定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的指标。

二、企业施行财务预算的意义

(一)财务预算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决策和规避风险。在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很多,特别是财务方面的风险,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支付风险,这是由于企业没有做好预算,企业未来的资金和收入不确定和债务到期两者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风险,由于企业没有能够很好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导致最后的破产。怎样能够把财务风险降到最小,变成了企业财务部门的当务之急。财务预算并不是仅仅考虑到利润,而是对于资金的流向做一个确定性的预算,尽量能够达到收支的平衡,尽量不出现资金短缺、入不敷出的现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财务预算管理本身是连接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应当避免的便是盲目的扩张和投资的失误,错误地估计了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短时间所能到达的高度,盲目地扩大规模,只会导致企业的发展不协调,巨额的亏损,甚至最后出现破产的现象。财务预算管理本身可以让经营者正确地了解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帮助企业的决策者做出最符合企业长期发展利益的决策,更为谨慎地对待投资所可能带来的巨大利润的诱惑,合理地安排好所拥有的资源,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达成一致。

(三)在信息社会,财务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现代一体化的计算机软件可以让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实现一体化,推动企业更加协调地发展,让决策、施行和监督管理能够起到本身的`作用,强化监督,规避风险,在加速资金流转的前提下,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企业信息化不但要考虑技术条件还必须要能够考虑到企业对于信息源的开发和组织等众多方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便是将资金和企业的经营状况连接起来。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数据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起资料比较完整的系统。

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可以对企业的基础设施完善起到促进作用。企业在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时候,肯定会要求各个部门综合协调,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来加强各个部门的基础管理的工作,推进企业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能够有效地了解各个部门的具体情况。只有更好地了解企业自身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做出的财政预算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最真实的需要,才能在促进企业正确经营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基础设施水平和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以往的旧式的企业管理的模式中,企业本身就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能却是独立的。在这种前提下,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便会出现一个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利益分配和业绩考核的出现,经常会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而财务的预算管理制度性则可以化解各个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其协调一致。财务运算直接利用货币作为手段来解释企业的计划,具有博弈的均衡性和高度的综合性。根据调查显示,财务预算是最好的解决各个部门之间矛盾的手段,确立一定的目标,使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起来,促进企业的一体化水平。

(三)可以有效地完善企业绩效管理。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以及各种问题的存在,比较容易造成机会主义的行为,所以必须要建立一种机制,来对此进行约束,在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满足企业中个人的需求。所以,在企业管理的体系中引进了财务预算管理,根据绩效和其他的考核,为建立科学的真实有效的管理体系创造了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有效、合理,在兼顾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同时,保证投资者决策和经营者所推行的管理是一致的。

(四)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施行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财务预算根据企业所制定的各个目标,对目标进行分析,建立起科学化的完整的分析系统,将每个部门都结合起来,并且对各个部门进行评价管理与考核。所以说,财务的预算管理能够让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更加合理的衔接,有效地将各个部门的目标和整个企业的整体目标达成一致,从而促进企业整体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的转变,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必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只有真正发挥了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仔细认真地解决企业在预算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够切实地提高企业的效率,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解秀玉.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9.21.

[2]刘凡生.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实思考[J].财会研究,2010.12.

[3]伯龙.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09.15.

篇8: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企业竞争,战略管理

引言

所谓的企业战略管理就是指, 企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并且做出全面的、长远的发展对策。战略管理就是一个企业的发展策略。只有战略定位准确企业才能抓住机遇, 顺应时代潮流, 加快发展速度,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识时务者为俊杰, 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了解情况, 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由于战略管理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纳入了变化的环境之中, 管理工作要以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作为决策的基础, 这就使企业管理者们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正确地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 选择公司合适的经营领域或产品——市场领域, 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 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从而使二者达成最佳的结合。

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对企业发展十分必要。

二、战略的分析、制定与实施

切忌纸上谈兵。

战略的分析与制定是战略实施的前期工作, 为战略实施而服务。战略的实施作为其管理的一部分, 这就使企业的战略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 根据环境的变化对战略不断地评价和修改, 战略的不断完善使得战略管理本身也得到完善。

战略管理就是把战略分析做出的战略制定付诸行动, 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参与战略管理的积极性, 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并提高协同效果。

三、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战略管理也需要创新, 要顺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以“计划是否继续有效”为指导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 这就使企业管理者能不断地在新的起点上对外界环境和企业战略进行连续性探索, 增强创新意识。

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才能是企业稳步前进。

四、结语

战略管理就是企业的方向。

上一篇: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下一篇:校长回应营养餐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