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思政案例分析

2024-05-02

国外高校思政案例分析(精选6篇)

篇1:国外高校思政案例分析

现代多元文化视域是一种全新文化领域,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现在的学生们来说,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来促进管理载体提升功能的作用。这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管理目标的双重效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帮助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当今时代的多元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可忽视。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现状

1.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低下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并不高,而且思政教育的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导致现在思政教育的未能充分发挥。另外,多元文化的融入,也会导致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被削弱,高校对于这一情况也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低下的一个原因。

2.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散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是较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方面,在高校发挥着一种协调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还处于散乱期,还没有适应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管理的方法,所以无法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还是不能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

3.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素质低下

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管理团队缺乏专业性,在某些领域存在管理空白,这也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无法跟上现在文化的创新,导致了整个管理团队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低下和缺乏管理经验导致无法进行思政教育管理。所以容易导致团队的冲突,也无法使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也无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理解深刻。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路径

1.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

思政教育对于自觉性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所以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就应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们的自觉性。把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发展特征,开展全方位的管理,对于提高思政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帮助,能够实现教中有管、管中有教的有机统一,再通过合理地利用管理能力,就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来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问题。

2.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主导定力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构建过程中,高校必须充分保持自身的主导地位。同时,这对于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必须达到一个高度,并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思政教育。通过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以此来促使当今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可以将思政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时代接轨,从而扭转人们对于思政教育的误解。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政教育对于文化的承接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唐山清,廖继超.论多元文化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重定位[J].法制博览,2015(28):281-282.

[2]彭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96-97.

篇2:国外高校思政案例分析

三、结语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可以将思政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时代接轨,从而扭转人们对于思政教育的误解。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政教育对于文化的承接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唐山清,廖继超.论多元文化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重定位[J].法制博览,(28):281-282.

篇3:高校学生思政课逃课之对策分析

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 如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呆板, 缺乏吸引力, 学生学习态度的实用主义倾向等, 诸多因素层层叠加, 影响着大学校园的学习风气。因此, 本文主要从此三个方面来进行反思, 提出建议, 为减少、遏制、杜绝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逃课建言。

一、从学生入手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也是逃课的主体。在一项学生问卷中有高达7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该为逃课负主要责任, 但又有63.1%的学生对逃课持赞同态度, 这两组数据的对比说明学生一方面清醒地意识到逃课有违做学生的本分, 但另一方面又难以抵受逃课的诱惑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自律性较差, 甚至认为“大学不逃课, 枉为大学生”。要改善这种状况, 还要从根源抓起, 培养学生对课程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动机。

第一, 要从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主动性, 从而启发学生学习得自觉性。受到社会上功利观念的影响, 甚至有些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不到深奥的专业知识, 更不能培养有助于就业、有助于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 只是些枯燥的理论教学, 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下他们难免对思政课缺乏热情, 能逃则逃。作为教师, 应该首先了解到学生的这种心理, 再据此因材施教。而价值观教育则是解决这种矛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首先应当使学生明白,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不是简单的政治课, 不是中学阶段政治课的简单重复或延续, 而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理想、道德和情操的课程, 课程内容也并非是一味的理论说教, 而是紧密结合实际的, 伴随大学生成长成才, 顺利走向社会的指南。

第二,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当学生学习没有动力、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的动机, 从而把活动的动机来转移到学习上面来, 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天然的联系, 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入手, 理论联系实际, 紧密结合大学生生活成长中的问题来进行分析, 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意识, 培养他们的倾诉愿望和对课程的兴趣。

第三,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较强的时期, 往往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授课过程中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激发他们的兴趣。

此外, 作为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外, 在教学理念上也应该树立

这样的观念, 教学不是优秀教师展示其娴熟的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 而是每个学生实现其正常的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因此老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以情感化, 以爱争取, 多与学生交流, 多了解学生, 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授课, 可以使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每个老师, 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 这样的课程才能真正吸引学生, 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从教师入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对象, 教师则是主体, 主导着一节课的成败与效果, 而大学生在思政课上逃课率高也从侧面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够, 缺乏技巧。因此, 高校教师要精心设计还要组织教学, 认真探索专题性讲授和案例性教学等等教学方法, 推进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改善学生逃课现象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确定授课目标,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教材也在不断日新月异, 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 几乎每年都有精心的修订, 大大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 也带了许多在教学目标, 教学范围和程度上的困惑。这就要求任课老师迅速调整相应的教学目标, 更新教学内容, 明确重点难点, 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

确定教学内容后, 还需要精心组织。在与学生实际接触中不难发现, 不少学生其实并不想逃课, 思想政治理论原本有一定的兴趣, 希望帮助解决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但几节课下来发现, 老师在课堂上要不讲的太深, 通篇理论灌输, 枯燥乏味;要么就讲得太浅, 通篇讲些琐碎笑话, 思路不清, 既不能解惑, 亦不能授业。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失去了兴趣, 人在心不在, 迟到早退或干脆逃课。由此看来, 提高授课水平, 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是关键。老师要在领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讲究一下授课的艺术, 要把课程尽可能讲得生动透彻、趣味盎然。现在提倡教学要互动, 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 共同探讨研究, 要把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于乐, 教学相长,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第二, 善用多元教学手段。

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殊性, 如教材略显简单, 内容大多熟悉等, 这些因素成为学生的障碍, 为了能解决这一问题, 老师就必须在教学的手段上多方些精力。如改变授课的方式, 能贴近学生的实际, 来分析社会的热点, 追寻符合教育的教学规律与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 如启发式、研究式和参与式等办法来活跃教学的气氛, 启发学生的思考, 来增强教学效果。

此外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网络资源, 提高课件质量, 如微博、微信等。这些年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硬件建设上做了较大投入, 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 每个教室都实现了多媒体的配置, 为教师创造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课堂阶段都要善于运用这些资源, 吸引学生兴趣, 改善教学质量。

第三, 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教学的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课程要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实践也已经成为诸多高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 比如每年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 每个寒暑假的社会调查等等, 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 教学实践活动也需要常设尝新, 不断探索出更多的方式和途径来组织学生参与, 如利用校内的, 校外的, 社会的, 企业的或者网络的资源来投入实践。还要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如现在有些高校响应教育部号召, 每学期拿出两周时间来进行专门的社会实践, 确定教学目标, 规定学时, 制定大纲, 并且提供必要的经费, 来取得初步的效果。还要把实践教学和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专业课的实习等等结合起来, 从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 引导大学生们走出校门, 到工农群众, 到基层中去。实践中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分析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的效果。

第四, 思政课教师应该强自我修养

作为教学教育活动的主体, 老师自身的素质同样是导致学生逃课的重要因素。早在几年前, 中央文件就指出:提高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水平和质量, 关键在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活跃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 教师应该努力发展自己, 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 真诚, 宽容, 负责, 幽默等优秀品质, 这是密切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 提高敬业精神, 扩展知识视野, 提升教育艺术, 如改进普通话水平, 提高音量, 整齐仪容等等等, 努力成为富有个性和人格魅力的人。用个性魅力和自身人格感染学生, 吸引学生, 有如此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三、从学校入手改善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也会成为制约到课率的不利因素, 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第一、改变教师的评价体系

每个高校都有一套教师评价体系, 这些评价体系就像是指挥棒指挥着教师的教学与科研,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服从这样的指挥棒。学校对一名好老师的评估尺度到底是以教学为主, 科研为主, 还是二者都为主, 十分重要, 它能引领教师的队伍发展目标和整体意识。如果学校用科研为主, 把科研工作量作为评价一个教师的主要原因, 那教师将会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放了科研方面, 那么自然没有人想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堂教学上, 从而更谈不上来吸引学生。

同时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更是改善教学的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师讲课的好或者不好, 学生其实最有发言权, 同时学生逃课多少也是好与不好的最直接反映。其实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以逃课率来衡量讲课质量, 其实大多的隐性逃课根本无法统计, 所以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全面的评价体系用来评判老师的教学。许多学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若能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出对学生逃课的关注, 可能会为缓解逃课问题提供一个途径。

第二、改善考试的方法。

考试其实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必要手段,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考核学习效果的复杂性, 单纯“笔试”成绩不能全面体现学习效果, 平时表现与思想政治政治素质才是真正的衡量标准, 因此要完善和改善思政课考试的方法, 更需找到有效方式, 通过综合考核学生所学内容的实际表现和理解, 争取客观的全面地反映出大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德品质和素养。

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办法基本上是笔试占到70%, 平时成绩占到30%的权重, 也有些学校把平时成绩的权重增加到40%, 这样更能反映学生的平时表现情况。也有些学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就做出尝试, 平时成绩中增设一个学生互评项目, 设立若干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相关的选项, 由班级所有的同学进行互评与自评, 这尝试将符合思想政治的教育规律, 能综合的反映出学生平时表现, 而并非只是依靠老师的期中考试或者点名记录来给出平时成绩。

第三, 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联系。

辅导员是校园中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 最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生活习惯。广东商学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37.5%的老师和25.9%的学生认为是院系学生或者辅导员工作负责人应该为学生逃课负主要责任, 仅次于学生和任课教师。有鉴于此, 思政课教学应与学生工作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特别是加强思政课任课专职教师与辅导员的联系, 或者通过兼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 有效地衔接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实际。

总之, 从大学功能定位这方面来看, 高校应该以培养教育创造型的人才为主, 其实单一“传授知识”早就无法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了。最主要是教学方法要变原来“填鸭式”、“满堂灌”, 教学方法改为讨论式、启发式, 教师精讲少将, 让学生充分的自由的讨论,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的气氛, 鼓励教师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的方法来教学, 从而充分凋动学生得积极性。只有三管齐下, 三个方面各自检讨, 共同努力, 才能有机会提高学生的上座率和学习的效果, 使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师生传授知识, 交流感情, 寓教于乐的教育场所。

参考文献

[1]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5月.

[2]罗乐.从旷课现象探索教学改革,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年4月.

[3]李斌雄, 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年第4期.

篇4:国外高校学习分析应用案例探析

关键词:学习分析;过程模型;案例比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142-04

●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研究与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始重视学习分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0—2013年连续四年,新媒体联盟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提出了学习分析技术,并预测其将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主流技术。[1]这一技术的提出使得传统教学中无差别化的大班教育模式的弊病逐渐得到改善,教师一味灌输、学生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渐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化,“因材施教”变成了可能。

国内已有的研究大多以模型对比分析或基于概念框架的案例分析为主,从构成要素、分析方法、分析工具等多维度入手对案例进行解读。但很少有研究从学习分析的各个环节对案例进行剖析,因此笔者借助西蒙斯学习分析过程模型对案例展开对比分析,从数据类型、分析过程、追踪预测、个性化或适应四个环节对三所国外高校的具体应用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寻求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为建立更为普适性的模型奠定基础,同时为国内相关案例的开展提供借鉴。

● 国外案例分析框架

1.概述

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使用西蒙斯学习分析过程模型对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自我导向学习”、美国普渡大学“课程信号”、马里兰大学“自我检查活动”进行四个关键环节的对比分析,得到不同案例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2.案例分析框架

(1)学习分析过程框架

在西蒙斯的学习分析过程模型中[2](如右图),数据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习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产生的数据,或来自移动设备、社交媒体的交互数据,这类数据用于分析学习者特征以及所处情境并生成学习者档案;另一类是来自课程、作业、测验成绩等具体学习数据,通过使用语义分析以及连接技术得到有关课程知识习得情况的智能数据。经过两类学习数据以及实时数据追踪进行分析计算,并合理建模预测,系统根据预测结果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工具等。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并自适应,教师进行及时干预、警告和协助。

(2)具体环节

①数据类型主要分为学习者数据以及智能数据两类,在学习者数据中学习行为类型可分为活动参与度(登录平台次数、平台在线时长、课程访问数量)、积极性(新消息查看时间、新任务查看时间、作业提交时间)、态度(教学材料的点击次数、课程资源浏览时长)、自我诊断(根据教师反馈修改次数、修改及时性、修改时长)四个方面,智能数据可分为同伴协作(讨论区提问次数、解答回复次数、回复内容被赞频率)、学习效果(作业测验完成百分比、测试成绩、作业评定)两个方面。

②分析过程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语义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统计法、数据挖掘[4]等学习分析技术对搜集到的数据结合情境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阐释,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需求,形成学习者风格,分析复杂的交互过程,建构预测模型。

③追踪预测环节通过对学习者的数据进行实时追踪,使用已有的预测模型,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预测,对高危学生提出预警,并根据实时数据对预测结果不断修正。

④个性化或适应[3]作为学习分析的最终目标,一方面指系统个性化向学习者推荐学习资源、同伴、工具、路径等,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以及学习进度进行推送。同时教师根据可视化分析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选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自我诊断,实现学习者对资源的自主建构,提高主观能动性。

3.案例描述与分析

(1)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自我导向学习”

【项目目标】为了对学生学习成绩预测的各项指标进行合理建模,以便为学习者的自我导向提供支持,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对学生三个学期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生物课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建模,使得学习者可以进行自我监控,在掌握学习数据的同时与同伴进行比较,以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项目流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访问、论坛、聊天室、测验、自主交流工具等方面的分析,将与学习者学业成绩呈显著相关的变量归纳为3个关键变量,为了得到有效的LMS追踪数据,只保留完成所有课程的学生数据,最终选取了118名学生作为样本。[5]

其中,使用编写工具、搜索功能、访问成绩、查看资料等操作记录作为交互过程被搜集为学习者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得出学习者的简要介绍,同时为之后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聊天室、讨论区信息的发送数目等作为智能数据与学习者数据一起用于分析。[6]为了实现实时数据分析,本案例使用SNAPP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与LMS无缝对接,提取学习者在线学习产生的数据,形成交互视觉图,以更直观地显示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当LMS中有成员在论坛中发布消息时,网络结构图会实时更新。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以81%的准确率预测了该门课程将会不及格的同学,从理论层面证明了基于LMS数据挖掘开发“早期预警系统”的可能性,教师可以根据预警系统快速识别处于“危险”中的学生,从而及时给予干预。

【总结】通过本案例我们看到了学习分析的广阔前景,较高的预测准确率使得自我导向预测模型的可靠性有了提高,从理论层面上实现了对“早期预警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同时在数据处理时形成完整的步骤,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但是用作科学预测的指标还需进一步完善,寻找是否还有其他指标对成绩有预测作用。[7]对用于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应在更多的教学情境中检验和修正。

(2)美国普渡大学“课程信号”

【项目目标】随着班级规模的持续扩大,在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线学习中学生缺席、未充分参与课堂、学习滞后等现象频繁出现,但作为教师很难快速识别高危学生并及时调整课程。为了缓解持续下降的新生保有率以及持续增长的毕业周期等问题,使学生尽快跟上教学节奏、避免掉队,美国普渡大学启动了“课程信号”项目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过程。

【项目流程】“课程信号”项目于2007年实施。基于Blackboard平台,课程信号系统对学生数据进行搜集。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包括学习者地区、种族、性别、奖惩、前期学业历史、与系统交互次数、课程努力程度等一系列学习者特征的数据,此类学习者信息帮助生成学习者档案;另一类是来自课堂表现,即学生所获学分百分比的数据。系统结合两类数据,并根据SSA算法分析计算得出每位学生的数据,由所得数据在学生和教师端显示红、黄、绿三色信号灯预警。系统进行有效干预[8],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完善学习过程;学生也可以及时自我修正,有效避免了毕业周期延长的现象;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类问题。对比数据发现[9],使用课程信号系统后,成绩为A、B的学生增加了10.37%,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通过对比各项数据与成绩的相关性,并经过多次的完善与调整,该系统建立了较为科学的SSA算法进行预测,并对学生数据采取实时追踪,更加精确、及时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分析。

【总结】作为学习分析领域的经典项目,经过不断优化完善,“信号课程”项目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数据可供参考分析,其项目流程以及该系统在美国应用广泛。

(3)美国马里兰大学“自我检查活动”

【项目目标】为实现学生的自我诊断与评估,以直观的数据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并与匿名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学习,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后,通过自我组织学习过程,制订学习计划、学习策略等方法,从各角度进行自我修正与提升。

【项目流程】美国马里兰大学(UMBC)在2007年开设了“自我检查活动”(CMA)[10],这个学生自我检测评估工具利用数据仓库集合从学生管理系统中获取的背景资料、等级等学习者档案信息数据,以及从Blackboard平台中收集的课程访问次数、时间、点击次数等学习者与系统的交互数据,作业成绩等智能数据。该系统在集成两类数据后通过Google Analytics对学生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形成可视化分析报告提供给师生,学生根据分析报告中的可视化描述,可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同时该系统支持同学之间匿名进行比较,使他们能快速了解自己在班级中的活跃度及所处位置等。学生通过实时更新的个人化反馈,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对于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师也可以进行相关干预。

CMA项目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为期两年超过110门课程的跟踪调查中,有39%的学生等级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总结】在学习分析过程中,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数据大多关注用户的文档管理、电子邮件的发送、聊天室讨论区的互动;而CMA项目则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估,同时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比较找到差距,提升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增强了对学习的责任感。

(4)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对国外三所高校的学习分析案例比较后,笔者就数据类型、分析过程、追踪预测、个性化或适应进行比较分析(如上页表)。

通过比较分析可得出:

①所获取的数据维度越广,需要的分析方法越多。

三个项目的分析过程中,学习者参与度、态度、学习效果数据均被搜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数据来源应更加多样化,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搜集到同伴协作的智能数据,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学习者学习网络的构建情况进行解读,涉及学习情境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相比而言,美国普渡大学及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数据来源范围较窄。

②项目目标不同使用的分析方法也不同,精准预测需要建模。

为了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预测,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及美国普渡大学需要建立相关算法模型,而美国马里兰大学只需进行数据挖掘,即可分析形成可视化描述。

● 总结与展望

通过差异化对比,笔者认为多样化的数据来源更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型,学习过程复杂多变,除了关注学习者数据之外,还应增加对学习者所处学习环境因素的分析。为使预测结果更准确,设计者可以通过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及时修正完善各指标的投入结构,未来应寻找更广泛的学习成绩影响因素。另外,随着学习数据的指数增长,对数据的充分利用以及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Educause,The New Media Consortium.Learning Analytics[J/OL].[2016-04-28].The Horizon Report 2015 edition. http://wiki.secondlife.com/wiki/Case_Study:_The_New_Media_Consortium_(NMC).

[2]Siemens,G.What are Learning Analytics? [EB/OL]. http://www.elearnspace.org/blog.

[3]姜强,赵蔚,王朋娇,王丽萍.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自适应在线学习分析模型及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5.

[4]顾小清,张进良,蔡慧英.学习分析:正在浮现中的数据技术[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18-25.

[5]马杰,赵蔚,张洁,赵艳.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预测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0-38.

[6]Macfadyen,L.P.&Dawson,S.Mining LMS data to develop an “early warning system”for educators:A proof of concept[J].Computers & Education,2010(2):588-599.

[7]李爽,王增贤,喻忱,宗阳.在线学习行为投入分析框架与测量指标研究——基于LMS数据的学习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77-88.

[8]刘艳华,徐鹏.大数据教育应用研究综述及其典型案例解析——以美国普渡大学课程信号项目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47-51.

[9]ARNOLD,K.E,PISTILLI,M.D.Course signals at purdue;using learning analytics to increase student success[C].New York:ACM Press,2012.

篇5:国外高校思政案例分析

摘 要:20多年前,互联网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商业和社会领域,并在随后逐步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深刻改变社会运转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独到看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中国各行业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高校思政课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以期开辟出一条适应时代潮流的高校思政课发展道路。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机遇;挑战

20多年前,互联网悄无声息地进入到商业和社会领域,并在随后逐步释放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在深刻改变社会运转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独到看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中国各行业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战略的推出,首次给了“互联网”作为主体“被加数”的机会。“互联网+”即“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互联网与其深度融合,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精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因互联网而更有魅力。

1、“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和充实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任何一门课的讲授都希望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理论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理论教学与当下鲜活的时事之间的桥梁,使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目前,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是众多的大学生被明星真人秀、八卦新闻乃至韩剧、美剧和各类神剧吸引,他们在课余甚至课上时间获取时政新闻、言论观点和深度评论的渠道,更多的是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手机应用。在掌握学生这一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系统对各类网络平台的关键词汇、热点事件、焦点现象进行挖掘、分类和整合,并在讲授思政课重要理论知识时以我们所整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趣事或真人真事为引入点,对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时尚而流行的编辑,加以生动、接地气的点评,使思想和知识生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了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教师也真正做到了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引领。

2、“互联网+”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扩展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平台。“互联网+”给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升级带来契机:“互联网+”打破了教育者对知识的垄断,使知识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利用知识;“互联网+”的开放性、连接性特征正在推动着全球性知识库的形成,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了解的资源。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组织专任教师通过建 QQ 群、微信群、论坛、开发 APP 手机应用、编辑微信公众号、录制网络精品视频公开课等对学生进行在线教育,把经过教师编辑的核心观点和重要内容通过线上教育的形式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突破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自己错过或感兴趣的知识点。

3、“互联网+”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创新。在大学教育中,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打分,已经成为促进教师获得良性发展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也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系统升级,这具体体现在:其一,教学评价不再仅仅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网络评价,其最大的变化在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升级。在“互联网+”催生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创新的情况下,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师整合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获得与学生分享的程度、教师线上与学生的互动、点评、反馈率等都将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其二,可以通过通信技术、软件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构建师生互评的统一数据平台,这一数据平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学生对教师的线上线下综合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学习态度、互动情况、作业提交情况、最终成绩等,同时教师和学生还可以登录智能手机上的数据平台,及时的获取评价信息。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1、“互联网+”的信息海量性使高校思政课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面临巨大冲击。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规定。然而,随着微博、微信和 APP 手机应用等“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人都可以针砭实事、评论政府,这就给高校思政课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带来巨大挑战。因为,在“众声喧哗的信息集散地,从来就不缺投机者、造谣者、煽动者、炒作者、挑拨者、谋划者、闹事者„„以近年来出现的英雄被污名化现象为例,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先后被质疑,一些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大放厥词的言论大行其道。”而且,对于这样一些对英雄人物的恶搞却能够迅速吸引眼球,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追之信之,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辛苦灌输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提出质疑。如此,高校思政课就面临着这样一种窘境: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他们又时时通过“互联网+”平台接触着各种消极的、负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网上传播的错误思想和消极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如何更有效地履行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职责,发挥正能量,在多元中确立主导,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地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成为其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

2、在高校思政课融合“互联网+”开放性特点的同时,增加了教育者主体权威性被弱化的风险。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素材多由教育主体提供,“客体”在“主体”的引导下接受教育者的知识熏陶和思想陶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作用明显。虽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质疑声音不断,但它确保了教育者的主体权威性和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引导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要引领者。但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人人具有话语参与、话语表达、话语制造可能与自由的信息网络空间,表达渠道成倍扩大、人人拥有话语的表达权,出现了话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倾向,话语趋向破碎化、分散化、猎奇化,课堂话语的权威性、真理性受到冲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力与影响力受到弱化等情况。

3、“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所必需的反思性和思想性遭到削弱。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深邃的思想性是高校思政课最为本质的特征,作为帮助学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思想政治理论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是一套科学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思想体系,它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反思能力。然而,“互联网+”平台在打破时空壁垒的同时也将知识严重地碎片化,这极易导致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浅尝辄止,进而形成懒于思考、惰于反思的习惯。互联网世界的碎片化阅读,使我们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而这种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恰恰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所必备的素养。因而,“互联网+”的信息碎片化在把大学生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的同时,必然使高校思政课所必需的反思性和思想性遭到削弱。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选择

1、面对各类“互联网+”平台上传播的多元化价值观,高校思政课应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碰撞下,始终保持其意识形态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然而,当前不可忽视的现状是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评论稂莠不齐,理性言论并不一定总是能够战胜非理性言论。对于此,高校思政课在引入“互联网+”进行教学创新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好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的关系,做好舆论引导,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多元化,积极防止负面信息对高校思政课的侵蚀;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大学生所经常接触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建立专题活动和话题栏目,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让互联网更好的为思政课教学所用。

2、高校思政课改革应坚持课堂教学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原则,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同时,保持课堂教学的充分性。“互联网+”平台虽然能够解决部分知识传授问题,但它不可能替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的大学功能。正如在通信领域,微信 APP 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传统通信行业,反而是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这也正验证了马化腾所言,“‘互联网+’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不是颠覆掉传统行业。”“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变革升级应涵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的更新,其最终目的始终是增强其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在这一目的引导下,引入“互联网+”,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从当前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升级到教师与学习者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互动互生,这无疑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措施。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守高校思政课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原则,从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核心需求出发去合理、高效地利用互联网,始终把“互联网+”平台作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将虚拟空间的学习与互动视作学生与课堂教学的粘合剂,而不能“反客为主”,过分夸大互联网的变革作用,以线上的学习与互动完全代替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以“互联

网+”的工具理性代替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理性。

3、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性作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如何更充分的发挥其主导性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认识到“互联网+”平台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该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原来的知识为主升级为思想为主,教予学生在面对各类互联网信息的同时学会思考懂的反思,而不是一味跟风随波逐流。

4、建设“互联网+”品牌阵地,加强对“互联网+”的掌控与运用。当前,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互联网+”平台已经渗透到 90 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学生的心情、个性签名、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很多时候都会通过这些平台表达出来。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实际,高校思政课负责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任课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开发具有特色和品牌效应的 APP 手机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等的方式,更加有效地传播正能量,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从而能够更好地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功能,增强其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6: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而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目前,有的思政课多少年不变样,听者昏昏沉沉;有的人课堂上一套,在网上换了“马甲”也换了一副面孔,这样的“表率”也是一种低级红、高级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深受启发。

结合“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征,我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一要具备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行之有效的“试金石”是“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此外还看其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是否言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二要具备人品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要具备学识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除此,还要追求思维创新。任何伟大事业都始于创新,都始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要读懂党领导亿万人民的奋斗史和创新史,必须有纵观古今上下千年的宽阔学术视野。

上一篇:在什么中慢慢长大作文600字下一篇:九阴真经之古诗词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