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五年级课后反思

2024-04-14

英语五年级课后反思(共6篇)

篇1:英语五年级课后反思

新PEP版英语五年级下册各课时教学反思

湘东区排上镇荷塘小学 陈璐

Unit 1 My day 第一课时:A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本课时侧重于对动作发生的时间的提问,所以在本课时中既有新的知识点,也有涉及上一学期所学知识的地方。教师在进行本课时的情景对话时,尽量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动词词组,让学生穿插一些学过的动词词组在句型中进行练习,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动词词组,也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句型,真正运用到了生活情景中。

第二课时:A部分Let’s learn Ask and write 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学习动词词组,大多数动词词组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新的知识点,教师通过做动作,学生猜短语的方式,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记住这些词组。再通过小组对话,同桌之间一问一答等方式进行大量的练习,将词组的记忆融入在句子的学习当中,做到了词不离句,句不离词的有效结合。

第三课时:A部分Let’s spell 教学反思:本课时的字母组合“cl”和“pl”都与辅音连缀有关,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教师通过出示图片,讲解句子,引导学生拼读句中的单词,使学生初步掌握字母组合的发音。然后教师在字母组合发音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辅音连缀及其读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并让学生跟读录音、观看音标教学视频,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字母组合的发音。

第四课时:B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本课时的知识点与Part A部分以及上学期的知识点联系紧密,且上几个课时中,学生已经熟知大量的动词词组,所以在本课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知识点的方式将新旧知识点融会贯通,帮助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通过小组接力对话的练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课时:B部分 Let’s learn Do a survey 教学反思:

1.本课时学习了更多的动词词组,教师从动词词组的词意下手,辅以讲解动词词组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动词词组。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新学习的动词词组与曾经学习的动词词组都通过情景对话进行练习,学生就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教师注意对词组需要注意的细小的知识点辅以讲解,多说多读,有助于学生全方位记住这些词组。

第六部分:B部分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 Let’s wrap it up C部分 Story time 教学反思:Let’s wrap it up这部分通过习题的形式,间接扩展了与本单元紧密相关的动词词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记住扩展的动词词组。本课时着重复习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教师注意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题目,然后辅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第一课时:A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

1、教师利用卡片、图片等简单的教学资源,化抽象为形象,通过视觉的感受来引导学生认识四季,使学生主动去认知和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2、本课时的重点在于运用“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这一句式,并通过这一话题训练来增强学生对四季等重点词汇的掌握。本课的难点也在于对词汇的掌握和对四季的描述。教师要注意慢慢引导,以音乐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然后综合运用听力、阅读、游戏等形式来讲解内容。

第二课时:A部分Let’s learn Read and match 教学反思:

1、本课时的知识内容现相对而言难度不大,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实际也很紧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运用,多联想,将四季的画面与我们生活所见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多用英语来表达和交流,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解决难点也使本课时的一大亮点,通过简单而又巧妙的游戏设置,学生可以再竞争中不断重复新学词汇,并且在思考对四季的描述时,深化了理解,可谓事半功倍。

第三课时:A部分Let’s spell 教学反思:

1、本课的知识内容相对而言趣味性较少,但是知识性较强,学生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记忆单词的方法和总结学习的经验。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和趣味性的结合。

2、解决知识性学习的枯燥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由学生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课时:B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师利用游戏来导入内容,加强了对词汇的巩固,这种形式生动有趣,使学生可以在娱乐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

2、在小组讨论等团队活动中,学生需要互帮互助、一起合作,教师在进行此类教学活动时,要适当地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学生要学会与人交流、互助互进。

第五课时:B部分 Let’s learn Ask and answer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师利用以电影的方式引入词组教学,加强了对词汇的巩固,这种形式生动有趣,使学生可以在娱乐中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

2、教师除了要在知识上提高学生对四季的认识,更要在认知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教育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美。

第六部分:B部分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 Let’s wrap it up C部分 Story time 教学反思:教师要在Story time中进行课堂延伸,告诉学生即使是同一种节日也会因为地域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庆祝方式,这就形成了文化差异。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教师教育学生应持有求同存异、包容并序的态度对待不同地域的文化。

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 第一课时:A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本课时的重点在于掌握重点句式,并通过对话训练来加强巩固。本课时的难点是在操练重点句式时要接触一些新词,教师要注意慢慢引导,以音乐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然后综合运用小组对话、游戏等形式来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A部分Let’s learn Read and say 教学反思:本课时的知识内容现相对而言难度不大,而且与我们的生活实际也很紧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我们生活所见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多用英语来表达和交流,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讨论校历安排等。

第三课时:A部分Let’s spell 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是通过单词总结字母组合的发音,趣味性较少。教师引入押韵歌谣,则较好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单词押韵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入课本的知识学习。此外,这还可以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四课时:B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学生训练为主,设计了较多的学生自主设计对话的环节,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节日普及上,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母亲节,结合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怀,教育学生要学会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第五课时:B部分 Let’s learn Ask and write 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师通过电影视频以及歌曲巧妙地引入所学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西方节日文化,又可以使学生在视频和歌曲的欣赏中学到新知识。这种趣味性教学比较适合引导学生的学习,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部分:B部分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 Let’s wrap it up C部分 Story time 教学反思:在Story time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学会规划和利用时间,尤其是假期等较长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做到学和玩松弛有度。

Recycle 1 Sarah’s weekend 第一课时:Page 32-33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主要是针对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单元的重点单词和短语,并且在练习中强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2.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生制作作息时间表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培养学生合理规划时间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第二课时:Page 34-35 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是针对第二单元以语音方面进行复习,教师通过唱歌、做练习、玩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回忆和巩固知识点,这种多形式的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Unit 4 When is Easter? 第一课时:A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侧重于对时间的提问和对回答的口语训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对具体日期的提问和回答,所以教师要多进行情景对话训练,帮助学生认识本单元与上一单元对时间回答的不同之处。

2、本课时涉及了序数词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对句子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序数词的理解,为下一课时正式学习序数词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A部分Let’s learn Ask and write 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学习表示顺序的序数词。教师从学生熟悉的基数词下手,引导学生学习序数词,注意指导学生灵活地学习并掌握基数词变序数词的规律,并能将此规律运用到情景交际中去。

第三课时:A部分Let’s spell 教学反思:循环渐进教音标。在教了音标之后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拼读音标,先是单音节,再到双音节,再到多音节。认读单音节的时候可以制作一本音标台历本,通过翻动不同的辅音和元音配对,让学生拼读出配对后的音节,只有对单音节的拼读过关了,才能过渡到双音节和多音节的拼读。

第四课时:B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本课时的大部分内容叙事已在前面的课时当中接触过,所以该侧重于学生之间的情景对话练习,通过大量的对话练习巩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第五课时:B部分 Let’s learn Look and write 教学反思:在学生掌握了全部基数词变序数词的规律和序数词的缩写规律之后,结合书本的练习题,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并注意是否有缺漏的知识点。

第六部分:B部分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 Let’s wrap it up C部分 Story time 教学反思:在完成Let’s wrap it up的题目时,对序数词和基数词用法的讲解,既是拓展,也是对旧知识的总结和复习。

Unit 5 Whose dog is it? 第一课时:A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本课时涉及不少物主代词的语法点,教师可先简单介绍,一来方便会话练习,二来可以为下一个课时做准备。同时教师要多进行情景对话的训练,并通过讲解完整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句型、新内容,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情景中去。第二课时:A部分Let’s learn Look,say and complete 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学习了代词中的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相关用法,是一个比较新的知识,但和学生曾经接触过的知识有紧密联系,教师可在以前学过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讲解新的知识点,利用表格则可以将新旧知识点整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掌握与代词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课时:A部分Let’s spell 教学反思:本课时的两个字母组合都与音标/n/有关,所以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音标的发音规律和发音部位。

第四课时:B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本课时的知识点较Part A部分的知识点来说跨度较大,且现在进行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新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已经熟知大量的动词,在学习现在进行时构成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现在进行时的应用,一定要进行大量的造句练习和情景会话练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第五课时:B部分Let’s learn Let’s play 教学反思:本课时进一步学习了动名词。教师从学生曾经学过的动词下手,辅以讲解动名词的转变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掌握动名词,并能够举一反三,将学习的动名词转变方法用在曾经学过的动词上。

第六部分:B部分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 Let’s wrap it up C部分 Story time 教学反思:Let’s wrap it up部分是帮助学生理清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的区别,所以教师在学生完成题目之前,一定要对两者进行辨析讲解。

Unit 6 Work quietly!第一课时:A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本课时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对现在进行时进一步学习。学生在上个单元已对现在进行时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本课时会比较容易,所以教师应该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学,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结合上一单元的知识点,掌握本课时的内容。对于新的知识点,则可以与旧知识点结合起来,融入对话练习中,更易于让学生掌握。

第二课时:A部分Let’s learn Look and say and 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学习动名词短语和用法,以及用现在进行时描述自己或他人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个和上一单元的知识有紧密联系,教师可在以前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讲解新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列举更多的动名词,以此了解动名词的用法,并通过大量造句练习完成对正在进行时的活动的描述。

第三课时:A部分Let’s spell 教学反思:本课时的字母组合“/wh/”在不同的单词中发不同的音,在讲解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只有“/wh/”后接“o”才发清辅音/h/,否则其他情况下都发浊辅音/w/。

第四课时:B部分Let’s try Let’s talk 教学反思:本课时的知识点跨度较大,且祈使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大量的会话、听读练习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一课时只是对祈使句的初步认识。

第五课时:B部分Let’s learn Look,match and say 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进一步学习、了解祈使句,教师帮助学生从上一课掌握的祈使句下手,讲解新的祈使句。综合两个课时学过的祈使句,总结祈使句的一些知识点并适当拓展祈使句的相关知识点,方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祈使句。讲解祈使句时,注意提醒学生不同的祈使句要用在不同的情景交际中。

第六部分:B部分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 Let’s wrap it up C部分 Story time 教学反思:Read and write和Let’s check部分是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复习,所以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练习,并让学生利用短文中的信息进行会话练习。Let’s wrap it up部分则是帮助学生复习现在进行时的句型,并结合本单元的知识点做练习,教师可简单讲解。

Recycle 2 Mike’s summer camp 第一课时:Page 66-67 教学反思:在做习题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综合知识运用到习题中。

第二课时:Page 68-69 教学反思:

1、本课时旨在利用习题复习旧知识,学习如何将知识点运用在习题中。同时,本课时含有大量的综合性情景交际对话,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帮助学生通过对话练习进行知识点的整合。

2、音标学习向来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基础,所以当通过习题整合复习了四到六单元与音标相关的知识点后,教师可知道学生制作表格来复习音标,为英语口语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英语语感。

篇2:英语五年级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B Let’s try Let’s talk Let’s find out C Good to know

【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Why do you like…? Because I can … 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2.能完成听力部分。3.了解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季节差别。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句型Why do you like…? Because I can …【教学难点】 答句Because I can…

【教学过程】

Step 1.Warm-up/Review(1)Let’s sing: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设计理念:唱歌,既可以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又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2)Free talkA: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B: Spring/….A: What do you usually do? B:I often….(设计理念:学生之间的对话既可以复习旧的知识,又创设了说英语的气氛。)Step 2.Presentation Let’s talk(1)播放课件,让学生听对话。(设计理念:让学生熟悉对话内容)

(2)让带着问题再听对话。(What’s Chen Jie’s favourite season? What’s Sarah’s favourite season?)(设计理念:看看学生是否理解对话,能不能正确的回答问题。)(3)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朗读课文。找出不懂读的地方。(设计理念: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4)教学新单词because。(5)扮演角色朗读对话(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会英语的喜悦,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兴趣。

(3))Step 3.Practice(1)Let’s find outFind out your partner’s favourite season and his favourite activity.(设计理念:学生不但互相练习了句型,还增进彼此的感情更了解对方。)(2)Let’s tryListen and tick.a.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dialogue.b.Listen again and tick the right picture.c.Proofreading answers.(设计理念:锻炼学生听的能力。)

(3)GamePassing my word: I like summer, because I can swim in the sea.分组让第一排的学生按照这样的句型格式,以小组为单位传话。(设计理念:不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巩固学习的句型。)

Step 4.Extention/Consolidation1、小结这课重点句型。

2、练一练根据要求写出问句或答句。

1.A: ? B: Winter.2.A: ? B: I like spring best3.A: Why do you like summer? B:(游泳).4.A: ? B: Because I can make a snowman.Step 5.Cultuer

PEP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课后反思

Unit 2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Lesson 4

整堂课我坚持让学生体验各种语言活动,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语言的学习。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一下几点体会:

1、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这节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利用课件中的歌曲、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操练与应用的过程中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学生都非常喜爱这些活动,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学英语的快乐。

3、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配任务因人而异。操练形式灵活多样,从整体到个体,层层铺开。从教师输入到学生输出中间一个有效的环节,那就是操练。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篇3: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后反思实践分析

一、课后反思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地获取知识,进行自我提升,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技能的提升是通过整个教学活动实现的,其中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课后反思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进行课后反思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整个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以后,进行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对知识的掌握等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可以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 同时也会看到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自身以及自己教学中的缺点,将这些不足和缺点进行完善,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完善自己。通过课后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

课后反思要求实事求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真实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课堂上,因此很多教师精心的备课,准备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却忽视了课后反思。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有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课后反思,教师可以继续发扬成功之处,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可以进行原因分析,将问题解决,教师通过认真的教学反思,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也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学进行课后反思,帮助教师进行课堂反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初中英语课后反思的内容和要求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是对教学有帮助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课后反思是初中英语教学中最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初中英语的课后教学反思包括的内容有:

1.教学中的得与失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进行研究,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分析,然后制定教学方案,然后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没有进行课后反思,任何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都没有办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将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反映和总结,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改进,继续发扬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对教学中不足之处的原因进行查找,对教学失败之处进行反思,然后从中吸取教训。

2.课堂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总结,对于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对学生解题出现的不同见解以及一些新的见解进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会针对自己不理解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提出问题,进行课后反思时,需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见解等进行记录,认真地进行课堂总结。

3.对课堂教学中的灵感进行记录

在教学中,教师会因为某一个瞬间或者某一个反应产生灵感, 这些灵感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产生的,是教师的教学要素,灵感的出现具有瞬时性,所以需要对这些灵感进行记录,便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课后反思是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有需要认真地对待。课后反思需要和课堂教学一样得到重视,课后反思需要及时地对课堂教学总结,不可以敷衍了事,认真进行课后反思, 对课堂教学的得与失进行反思,吸取教学中失败之处的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保证课堂教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反思需要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等进行归纳总结,对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更正,从客观的角度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准确地掌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教师对教学成果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然后进行改进和提升,课后反思的内容不能千篇一律,要将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出现的得、失、感受等进行重点记录。

摘要:当前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在所有的学习科目中,英语成为教学关注的焦点。英语是我们国家的第二语言,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英语的使用量在逐渐增加。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教师开始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反思性教学方法是当前初高中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针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后反思与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帮助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

篇4:英语教学如何课后反思

一、课后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的记录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和可持续性的教学效应等补充在教案中。这样,教师既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又可以为下一轮的教学提供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资料,还可以防止某些教学失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现。总之,教学课后反思既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自我剖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课后反思的形式有多种多样,笔者认为,课后反思的形式应多采取自我反思,真实记录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感受,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二、课后反思的内容

1.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失误的及时记录,应该是课后反思的第一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即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教材和精心准备教案,也难免会出现疏漏或失误,如: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内容和方法欠妥,师生活动不协调,教学效果不理想,列举例子不典型等,课后都会让教师感到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发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课后反思中,然后加以认真思考及时调整、补充、修定,则可以避免在以后教学中犯类似的错误,同时也可作为集体备课中的反思问题供大家商议、论证。例如,笔者教学SEFC Book1B Unit18 New Zealand Speaking 内容后,在教案后记中作了如下记录:

Speaking 内容中,方位词east,south,west,north的词性应在讲Speaking 内容之前,应详尽说明。east 可以作名词,如The wind is belowing from the east.(风从东方来)也可以为形容词,如He lives on the east coast.(他住在东部海岸地区。)还可以为副词,如My window faces east.(我的窗户朝东.)“Wei Hua lies about east of Yantai.”因为不知此句子中的 east 为副词,错误地在east之前加了一个“to”。由于及时总结了教训,笔者在其他平行班的课上有针对性地详细解释了这几个方位词的所有词性,并配以例句。结果,平行班这一内容进展得很顺利,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事半功倍。

2.成功的教学经验

成功的教学经验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也体现了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的能力和以恰当的方法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因此,对于它的记录实质上就是为自己今后的教学形成感性和理性的宝贵教学经验。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为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而适时变换的教学法,自然、恰当的导入,充分准备的教具,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而选用的典型例句,以及发现并突破难点的方法等。以SEFC Book1B Unit18 New Zealand Speaking 为例,笔者认为这一堂课上得较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课后及时总结出如下两点体会:

(1)运用多媒体、卡片、地图、数据、表格、录音、音乐和身体语言等手段,可以为学生营造可理解的富有实践性的交际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小组活动和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好办法。

3.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教师及时甚至提前了解学生的困惑,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就突破了教学难点。例如,笔者第一次讲授“定语从句”时预想学生会一听就懂,结果却是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在辅导课上,笔者向学生了解其中的原因,学生说“我们句子结构划分不清,不知道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别”。此时笔者才明白,是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英语实际水平了解不准。因此,笔者在那节课后的教学反思这样写着:在讲解知识点时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尽量做到“低起点,小步走”,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英语既有趣又好学。实践证明,教师将教学中解决困惑的方法在教学反思中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记录教学中的突发灵感

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课后应及时记录下来,因为突发的灵感瞬间即逝,若不及时记录,就会遗忘,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篇5:五年级数学 课后教学反思

经过预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两道例题能在一课时内完成, 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竖式写法格式不正确。如有的学生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了写;

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1。06*25有个别学生认为25是两位小数,所以出现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

第三课时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课后小记:

本课教学难度不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 存在一些困惑:

1、当已知单价、数量为小数时,不能正确列式解答,说明对小数乘法意义的谈化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2、作业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下列计算题存在问题,需加强指导:

(1)第二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如P9第13题:0.96*16.5

(2)其中有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计算题.如P8第8题: 150*18.7

第四课时 积的近似值

课后小记:

补充的一道生活中购物的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全班仅一人主动保留了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但这题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

第五课时 连乘、乘加、乘减

课后小记:

在练习中发现小数加减法出现回生现象。主要是竖式写法与小数乘法混淆,错将小数加减法也把末尾对齐,所以必须及时帮助学生回忆起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第六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课后小记: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总体情况掌握较好,但在解答“25*3.2*12.5”题时, 有学生写成了2.5*4+0.8*12.5。

乘法的分配律则明显是学生的难点, 部分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如7.8*9.9,7.8*99+7.8这些稍有变化的简算题错误率较高。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 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第二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

(二)——商小于1 课后小记:

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张子钊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第三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

课后小记:

困惑:学生在预习后质疑“为什么7.65/0.85越除越小?”(韩荆国)这个问题反映出学生在预习中不仅关注方法,同时还关注结果,关注了与以往知识的不同点,好!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得通俗易懂呢?

本课的两道例题并未涉及到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题转化为小数除以整数这种类型,所以许多学生在学完例题后错误的以为一个数除以小数只能转化为整数除以整数。针对这一现象我补充了专项针对性练习:说说在计算下列除法算式时该怎样移动小数点?

5.98/0.23

19.76/5.2

21/1.4

1.9/0.045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尽快掌握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第四课时 商的近似数 课后小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2

其次我根据学情补充介绍了一种求商近似数的简便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介绍了这种方法感觉好的同学算得更快了,但悟性较差的学生听完后连最基本的保留两位小数应除到小数点后面第几位也混淆不清了。所以下次再教时,此方法的介绍时间可以适当后移,放在练习课上。

第五课时 小数除法的练习

课堂小记:

我将练习第8题与第3题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对除法算式变化的几种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第8题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第3题第1小题则正好可以作为巩固反馈练习来完成。第3题第2小题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缩小的情况,我还在这里补充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随着扩大的练习,使这部分知识系统化。当这些讲完后顺水推舟地进行第12题>.<.=的填写.感觉计算仍旧是“瓶颈”。觉见错误主要是除到被除数物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以及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商0这两条。

第六课时 循环小数 课后小记:

学生在预习后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1、这道题能除尽吗?

2、为什么它除不尽?为

3、计算结果该如何表示?

4、什么是循环小数?

带着这些疑问,本课的教学顺利地推进。这些问题也均在教学中得到了解决。

但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

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

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如:2。01212……学生除到2。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针对上述前两个错误,以后再教板书时我应强调格式与写法。特别是P28页下方的„你知道吗”其中有关循环节的介绍及“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应让所有学生掌握。

第七课时 循环小数的练习

课后小记:

在今天的课上,我向学生说明了为什么所有除法算式的商不可能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因为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所以任何除法算式余数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当除的次数比余数可能性的个数多时,必定出现与前面余数相同的现象。我用1除以7来举例说明,学生领悟得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其次,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是初中所要学到的“无理数”。有学生(张子钊)问“我们学不学无理数呢?”,我简单介绍了六年级即将认识的小学阶段唯一一个无理 3 数派。孩子们对无理数十分感兴趣,我又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充介绍了无理数产生的数学史。

第八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课后小记:

1、练习五第7题计算1234.5679*9,部分学生的计算器只能显示八个数字,所以结果为11111.111,其实这题的积应该是四位小数,正确结果为11111.1111。遇到这种情况,可先作指导。请学生看题判断积是几位小数,然后再解释说明。

2、数学黑洞学生们很感兴趣,如果有机会可再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这种有规律的小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作业第9题第1小题的的每后一个数都是前一个数乘2的积,再加0。1所得,这个规律难度比第2小题要大,许多学生较难发现,所以要适当引导。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

(一)——归一问题

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课后小记:

其实有关解决总是的思路分析, 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

(二)——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

2、搜集生活中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课后小记:

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

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

第十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后小记:

困惑:练习六第9题到底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认为问题是求“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用去尾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所以不足16克橙子粉就无法冲一杯;用进一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冲完这瓶橙子粉”,所以即使还有剩余也必须冲完。但到底用哪种更合理,更符合题目要求呢?

练习六第10题学生出现两种解法: 解法一:50000/10000*6.3*4=126(吨);这种解法是将一个月看成四周,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大约”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解法二:50000/10000*(6.3/7)*31=139.5(吨)。这种做法则是先求出一天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再 4 求31天共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

在这里应该用第二种方法列式。因为题目明确指出要求的是“8月份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即隐含了8月有31天这个条件。如果问题改为“平均每个月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约多少吨”时则可用第一种解法,因为每个月的天数不确定,既有可能是28、29天,还有可能是30、31天,但无论有多少天,一个月都大约有4周。

课题十二:整理和复习

课后小记:

由于请学生在课前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并第一次要求他们写复习提纲,所以本课教学比较顺畅,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主动写复习提纲对单元整理复习效果好。

但一课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较紧张,所以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单元知识的归纳整理,第二课时再完成部分练习的指导。

在解决问题环节,我觉得新课标教材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确实灵活多了,有的图文结合、有的题目中有隐含的条件,还有的需要统一单位后再列式计算……许多学生只要稍一大意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错,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如36页第2题,许多学生就因没认真审题落入了“陷阱”中。因为要求的问题是“平均每本书便宜了多少钱”,而条件中告诉我们的却是一套4本的书价,所以要注意除以4。

又如37页第4题,学生看似简单却极易在路程、时间上产生负迁移。因为以往解决行程问题都是用路程除以时间求速度,所以大家习惯地列成1.5除以9.7加2的和。但实际上此题要求的是“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正确算式应该是将时间除以路程。按道理即使先求速度(即每分钟行多少千米),再用1千米除以速度同样能得出正确结果,可此题用1.5除以11.7又恰巧除不尽,所以在教学中方法只好统一。

第三单元

课后小计:

今天,我让所有学生都带了一个鞋盒子用来观察,这样就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了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学效果极佳。如果下次再上,可以将例

1、例2压缩在一课时内完成,这样40分钟的知识含量更高。

其次,为让所以学生能看清观察的长方体教具,我将医药箱改为了整理箱。由于它的体积较大,因此教学起来十分方便。

第二课时 课后小记:

由于有例1的教学做基础,本课我仅有10分钟不到的时间即完成了新授知识的教学,后面剩余大量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当完成39页做一做时,学生共出现以下六种结果:

1、球体、圆柱;

2、球体、正方体;

3、球体、长方体;

4、圆柱、圆柱;

5、圆柱、正方体;

6、圆柱、长方体。

可就在这时班里有一名学生(邵恩忠)指出圆锥也可以从上面看到圆形。虽然圆锥应该到六年级学生才正式学习,但在生活中他们早已对它不陌生,老师必须正确加以评价。我有些困 5 惑:圆锥从上面看到底是圆形,还是圆形的中间还有一个点呢?

第三课时

课后小记:

教学证明每位学生准备学具——10个小正方体,能够更好地让他们参与操作、观察、能够使他们的尝试、探究更主动,更有实效性,所以学具准备必须充分。

本课观察多个正方体拼搭成的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的形状不难,但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由于是逆向思维,且有时会有多种结果所以是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在“听要求摆一摆”环节。但在这个环节教学中,学生感觉我的教学设计是一题比一题简单,一题比一题没意思。第1小题的结果最多样,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第2题只有三种摆法,到了第三题摆法更是“唯一”。其实在设计时,我是考虑到了教学层次的,因为第一幅图与例题联系密切,难度较小,第二幅图变化了观察位置,且观察到的图形中间是不连续的,而第三幅图难度更大,是根据两个面观察的结果来推测原来物体的形状。由于有两个不同的观察面,所以摆法受限制的自然多一些,这其中也渗透了仅凭一幅图是无法确定物体形状的道理。

困惑:如何在这里使教师设计的教学层次与学生练习的层次性相统一?

学生的发现:教材43页第6题,学生(蔡阳)发现第三幅图画得不够准确,因为靠右侧的猫头鹰头部不可能遮挡住左侧猫头鹰的头部。应该在照片上看到两个猫头鹰最上部(即有2只左耳)。

第四单元

课后小记: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系统接触代数知识。这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初中代数知识的学习。因此,我将其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学习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反馈出学生C与S不分。为此,我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摸图形的周长时就要用手沿边画一周,所以是C;摸面积是时就要用手把物体的表面全部都摸到,所以是S。通过这种动作形象记忆法,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正确区别这两个字母的含义。

今天十分紧张的在一节课内完成了全部教学内容,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却差强人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省略乘号写出各式子问题较大。如b×1应该简写成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1b,没想到1乘任何数还得原数;x×x应该简写成x2,可学生却往往习惯于只省略乘号写成xx;(a+b)×2应该简写为2(a+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a+b)2,忘记将数字放在字母的前面。

2、作业格式错误。部分学生求图形周长和面积时列式结果均正确,但却不喜欢将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公式求值的格式。看来,这中间还需要一段适应调整的过程。

第二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二)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探讨老师与郑X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亲近数学,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学习热情,拉近了与新知的距离。学生在草稿本上由郑X同学的年龄计算老师年龄时,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想到用更简便的方式来表示老师的年龄。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由数到式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后,使 6 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约美,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的理解。

困惑:教材50页第5题“鸟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05~0.06倍,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0.18倍。一个人重a千克,骨骼约是()千克。”按以往老教材的说法,这里只能说人的骨骼约是体重的18%。因为不足1倍,所以只能说是几分之几或零点一八,为何在这题还能以“倍”自居?不知道是否与老教材有所区别。

第三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三)教学反思:

对照人教社老教材,发觉学生不仅对“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等常见数量关系式烂熟于心,而且在解答相关应用题时也总能得心应手。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却令我大跌眼镜。第12题是有关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三者之间关系的填空题,全体学生竟然告诉我从未听说过这三个词(由于我今年刚接触新课标教材,不知学生所言是否真实)。在平时解答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等需逆向思考的问题时,也有部分学生对数量关系式是启而不发,这不得不令我深思。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面对教材的变化?

2.解简易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小记:

为突显方程的意义,在例题前增加了用天平演示50+50=100的过程。别看小小的一处改动且用时不多,但却为本课的教学增辉不少。当黑板上出现了4个式子后,我引导学生将100+X=250与上面三个式子比较,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观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了50+50=100虽然是等式,却不含有未知数,而100+X>200、100+X<300虽然含有未知数,却是不等式,从而明确一个式子如果是方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教学效果非常好。但在作业中如何看图列方程还需加强指导。如教材62页第3题就有许多学生列出了将X单独放在等式一边的方程。这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的常规要求,还要在比较不同方程的数量关系中使学生发现按顺向思维列的方程最容易理解。

学生质疑: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问“40—28=X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为什么不能这样列方程呢?”作为教师该如何回答更准确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教学反思:

作为常规课,今天既没有课件、也没用天平、仅用4张挂图和一块小黑板,但教学效果一样的棒,学生在课堂中十分投入,且整体掌握情况非常好。

从课前预习情况来看,“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学生理解起来较容易,但如何顺利过渡到难度相对较大的“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呢?我在此处精心设计了过渡语,“刚才咱们是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如果这次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的不是同样的物品,又该怎样才能使天平保持不变呢?请大家认真观察、努力思考,比一比谁的脑子灵,能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通过言语提醒学生注意规律1与规律2两者在变化中的区别,同时也提请所有学生注意观察与思考。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环节不再支离破碎,教师与 7 学生的对话语言使教学观察思考的指向性更明确,教学与学生的对话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58页例1及“做一做”中相关部分练习,练习十一第4题、第5题(前两排)、第6题(第一排)、第7题(第一排)。教学后记:

今天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原订计划是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第四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调整后的教案改为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会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第四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其次对于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57页的内容适时穿插到了例1的学习过程之中。

为什么我会做如此改动呢?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1、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怕影响教学效果。

2、教材57页做一做中要求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但规范的检验格式却不在本页,而在58页。

3、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知道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一大难点,所以在前天晚上就在脑子中开始酝酿如何用儿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今天上课一试,效果确实不同凡响。儿歌如下:

解方程首先要写“解”,X每步都不能离,所有的等号要对齐,检验的习惯要牢记。

按调整后的教案实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不仅一节课内完成了预订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作业质量较高,仅一人书写格式有误,一人方法掌握不牢。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9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教学后记:

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天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力。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索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

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掌握,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上教研员明确指明:这两类方程教师必须作为例题向学生补充讲解,且属于学生必会、考试必考内容。原因如下:

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教师难以回避。

2、如果教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适用于部分方程的错误理解。

基于上述原因,我今天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许多学生能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要求他们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全班就仅剩1名同学(林晓蒙)尝试成功。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 学生基本掌握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安排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天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中出现明显混淆的现象。如5X=1.5本应根据等式的性质直接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了“1.5÷X=5”, 这可真是越变越复杂。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必须两教a-x=b及a÷x=b两类方程,你们觉得是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还是按等式的性质教学好呢?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60:例

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教学反思:

虽然《教师用书》上明确写出: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将所求数量设为x,对未知数参加列式,都会感到不习惯。为了分散难点,这里暂不要求写设句。但考虑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X”代表含义不明,且与稍后学习的规范格式不符,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提高了作业书写格式要求,反馈情况良好。

由于本班近1/3的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能力较差,特别是对于“XX比XX多(少)”的条件,无法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所以下次再教时在练习环节中会补充看下列句子写出等量关系式的练习。如: 今年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第一根比第二根短3米。现价比原价优惠了45元。长江比黄河长835千米。

要先结合线段图帮助他们学会找准标准量,与较大数(较小数),再逐步由形象直观到脱离线段图仅凭文字也能抽象出正确数量关系式。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4,练习十一的第9-11题。课后小记:

校领导对本课教学设计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从课堂反馈来看,本课的导入问题设计不太合适。当问“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时,学生回答拿一个容器接水龙头的滴水,1分钟后用工具测量所接水的质量。如果按学生的方法已经能够直接测量出结果,那还需要列方程解答吗?所以建议先出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浪费水,同学们拿桶接了半小时,共接了1.8千克水。”然后请同学们思考知道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如何用算术方法解答,并说明列式理由。这样既能够直奔主题,又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2学生质疑“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教师以这个问题不是咱们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只请一名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后即一笔带过。其实,这里可适当拓展,让学生也试着分析其数量关系式。

3学生在新授前通过预习共提出了以下五个想要了解的问题“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怎样求每分钟滴水量为多少”、“为什么要将1.8千克要化成克”、“列的方程是不是已经学过的”“这题除书上的解法外还有没有其他解法”5个问题。我在新授前解决了第1个问题,紧接着我将学生的问题按照教学的顺序重新进行了编号,在教学中接号依次解决。校领导建议这些问题不必编号,当教师进行到某个教学环节时,适时指明所需要解决的相应问题即可。

4在评课时,校领导首先让我自己谈一谈本课最成功与失败之处。当时,我就谈到学生质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只重结果,却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大家普遍只关注到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却少有人去关注为什么可以这样列方程(算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是在引导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去分析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列方程或算式解答。等量关系的引入很被动,学生解决也很被动,此处他们的学习热情较质疑时明显下降。如何调整教学,能够使他们的情绪始终高昂呢?校领导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再大胆些,放得更开些,由于有例3的学习作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先尝试解答例题,不会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翻开书本自学,其他学生则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时,通过追问的方式将三种数量关系式一一呈现出来。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5、当教学完三种不同解法后,我请学生对不同解法进行点评,他们补充并完善了板书中的设和答,我也就顺手将答板书在黑板上,最后才对结果进行了验算。其实这种做法不严谨,应该先引导学生验算完后再写答,因为如果在难处中发现有错可以修正,不能写完答后再验算。

再教改进设计:

补充复习环节,请学生思考要求下列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还剩多少米布? 要求速度

平均每天跑多少米?平均每分钟浪费多少水?

由最后一个问题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能够顺畅地引入新课的学习。3.稍复杂的方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6题。课后小记: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在教学例题时,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将教材中介绍的方程“2X—20=4”改为了“2X—4=20”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因为根据条件“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学生更容易分析得出“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困惑:当一题多解时,教材如果只呈现一种解法时,这种方法往往是其中最简洁、最容易理解、更值得推荐的方法。可这一课为何会采用“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呢?难道这个关系式比其它两种更好理解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二的第5——11题。课后反思:

通过昨天课堂练习发现,方程仅仅在例题基础上稍加变化许多学生就束手无策。“4X-3×9=29”这类方程学生总体掌握情况不太好,所以特别在今天基础练习环节中补充相应习题进行辅导。但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只需稍加点拔,学生便可很好掌握。为何学生处处都这么“依赖”老师呢?难道只有老师教过的题他们才会解答吗?我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正确地由“依赖”逐渐走向成熟呢?

图文结合是课标教材呈现问题的一种新方式。今天在做练习十二第6题时,发现由于图中“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字体较小给部分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再教时要引导学生看清图中的数学信息,或教材再版时将字体适当扩大。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2,练习十三第1-3题。课后反思:

学生原有基础较差,反映在本节课上最大问题是难以找准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所以教材中的两种等量关系学生更偏爱第一种“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它更好理解。但在实际解方程过程中,(2.8+X)×2=10.4正确率要明显高于2X+2.8×2=10.4。如学生中存在以下错误:

2X+2.8×2=10.4 解:

2X+2.8×2÷2=10.4÷2

2X+2.8=5.2 看来一节课完成两大教学任务对于本班学情而言确实有一定难度。下次再教时,我会根据学情灵活确定教学内容。如有困难,将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解方程,第二课时 再完成列方程解决问题。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3,练习十二第4-7题。课后反思:

复习题的设计找准了本课新知的生长点,习题不仅为例题中设哪个量为X作了铺垫,同时还扫清了含有两个X加减法计算的障碍。但在教学中,由于复习耗时较长,所以巩固拓展练习没能在课内完成。下次再教时,我会对复习内容综合考虑,适当取舍。保留其中的精华,准备将第4题删掉,直接进入例题的学习,然后由例题稍加变化,呈现变式练习,使学生了解已知相差数,求两个数分别是多少的练习。

从作业反馈来看这是学生的难点。如教材72页第8题:妈妈今年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妈妈比小明大24岁,小明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有的无法找准数量关系,不能正确列出方程。还有的找准了数量关系“小明的年龄+24=妈妈的年龄”,但列出来的方程X+24=3X等式两边都有X不会解。看来教材65页不用“黑色皮的块数-4=白色皮的块数”,而用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作为推荐学生掌握的数量关系式是有一定的道理。

第五课时 稍复杂方程的练习课后反思:

教案仅仅是教学预案,它应该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今天在教学中,我对原订指导练习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首先,根据学生昨天掌握情况将第8题作为指导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已知两数差,求两数分别是多少用“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的等量关系式。针对部分学生习惯根据已知条件“妈妈比小明大24岁”顺势写等量关系的现状,补充讲解了X+24=3X这类方程的解法。

X+24=3X

X+24-X=3X-X

2X=24

2X÷2=24÷2

X=12 经过此题的讲解及相应习题的练习,学生起色较大。

其次,我将“鸡兔同笼”作为本课的另一重点指导练习。因为校外培优班在教学此类习题时多用假设法,学生分析理解难度较大。但如果运用方程来解答,数量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学生解答起来难度也易如反掌。重点指导此题,并非它难度大,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到方程的好处。

[改进措施]下次再教时,我会在基础练习中补充分析条件找出等量关系的练习。

篇6:五年级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是深刻的,反观课堂,我让学生能用数、式、图、表等多种模型和方法探索问题和描述结果,探究“怎样打电话最省时”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教学中我不作明确引导,而是有意让学生不断经历试误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得出不同的方案,尽管此环节的教学时间大大增加,但方案更多样了,过程展开更充分了,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了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并体会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其次,本节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弹性和开放性是指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并且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能展示不同的个性和思考水平。如:当学生提出分组通知的策略时,有分3组的,有分5组的,有平均分的,有不平均分的,有先多后少的,有先少后多。

在学习例题时,我为学生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思考与实践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共设计了三次逗留:

①“分组是个好办法,怎么分呢?

②“分组越多越好吗?试着研究一下。”

③“让前面打完电话的同学同时打就能节省时间了,好主意!怎么分组呢?”

上一篇: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下一篇:作风建设突出问题整改剖析材料 -页2-文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