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

2024-04-14

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通用10篇)

篇1: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

唐代诗人岑参在新疆生活了六、七年,安西、北庭奇伟壮丽的景色,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岑参在这个时期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并形成了他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的战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

岑参当时很受封常清的赏识,因此诗作中有不少是歌颂封常清的战功的。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投,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摄,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就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形成有声有色的交响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下面这首大作,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也是岑参边塞诗中最为人称道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光的描写,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十分引人注目。如描写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

《首秋轮台》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氊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此诗作于公元756年初秋,岑参是年40岁,在西域北庭已度过三年时光,他应该是已经做好了返回内地的准备,因此,诗歌短短五言八句,似在总结西域生活,使人读来即可感受西域之生活情形。 如:诗人描写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环境,屋内的陈设生动形象,使人感觉历历在目:

《玉门关盖将军歌》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如:描写当时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这些都是习惯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

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

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赵将军歌》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唐代开始,边塞战和成为诗歌常见的主题。诗中既有描写西域地方风光景观,又展现兵戎征战的场景。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诗中的“楼兰”故地“月窟”借指极西之地;“蒲海”,就是蒲昌海,是罗布泊的旧名,这是唐诗中少见的直接写到罗布泊附近情况的诗篇。

岑参因其“官二代”的出生和他的人生经历,自有一种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他十分善于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情意深厚,深受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逢入京使》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轮台即事》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描写旅人远走塞外,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又有“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样的写景佳句,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北庭作》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春岑参由北庭赴凤翔前。当时岑参39岁,与《行军二首》诗为同年作。这时的心情表现出岑参作为一位诗人,其浪漫豪情已逐渐消失。

《行军二首》

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

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

岑参确实是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历史上在他其后的许多著名诗词作家都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

篇2:岑参边塞诗特点原因

从诗歌风格上看,亮适的诗取材广泛,其中蕴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他曾三次出塞,写下许多反映边寒生活和战争场面的作品,这些诗歌大多是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起笔,其诗慷慨悲壮、气象雄浑,而且思想深刻。

而岑参的诗歌则大多抒发保国安边的豪情,有的是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善战,而更多的则是描绘边疆奇异风光,以及当地的生活习俗。他的诗作以 “奇壮”著称,追求语奇、意奇。

篇3:岑参边塞诗中异域女性形象研究

杜甫《渼陂行》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携我远来游渼陂。”[1]殷璠《河岳英灵集》亦从诗歌风格角度指出:“ (岑) 参诗语奇体峻, 意亦奇造。”[2]可见自唐代以来, 奇异、好奇就是人们对岑参性格、诗风比较一致的看法, 颇可注意。以“好奇”为视点, 本论文对岑参诗中的异域女性作分析, 以揭示其诗“人物形象奇”的特点及其意义所在。

一、岑参诗歌中出现异域女性的原因

首先, 岑参生活的盛唐, 交通发达, 道路畅通, 长安到西域的驿路沿途, 多设驿馆客舍, 招募当地民女进入驿站充当差役, 从事日常生活服务, 这就为诗人出入边塞接触到异域女子提供了现实可能。其次, 诗人一生两度出入边塞:“天宝八年 (749) 冬, 以右威卫录事参军入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为僚佐, 十三年 (754) 夏赴北庭, 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天宝十五年 (756) , 迁支度副使, 至德二年 (757) 东归长安。”[3]特殊的生活经历, 极大地拓宽了诗人眼界, 他目睹了边地才貌双全的女性, 加深了对西域人情世态的理解。再次, 唐在西域设安西、北庭两个节度使, 河西、陇右地区有河西、陇右两大节度使。以上四个西北使府, 不仅各自征辟文职僚佐数十, 而且广泛招募当地女子充当官妓、军妓, 因此军营之中, 也不乏当地女性的身影。这些女子主要从事服务业, 常常被招引到宴会上表演歌舞, 陪酒助兴, 长官出游亦相陪同, 增添情趣。最后, 西域人与汉族人常常通婚杂居, 一些西域舞女被作为礼物, 进贡给唐廷, 在国宴场合抛头露面, 登台表演, 成为诗人猎艳的对象[4], 正是有了上述条件, 才会有其诗中的异域女性。

二、岑参诗中的异域女性形象

岑参笔下刻画的异域女性作为西域文明的一部分, 以一种迥异于中原女子的独特之美, 承载了时人对外族女子的美好想象, 提供了新的艺术享受, 展示了另一空间的生活方式。异域女子作为那个空间的重要存在, 其迷人的魅力在岑参诗中主要是通过其独特装扮、歌舞游戏、家居陈设及乐器等角度表现出来的。对岑参这类出塞诗人而言, 她们是驱遣寂寥, 打发时光, 寻找乐趣, 消解乡愁的一剂良药。此类女子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她们主要以声色姿态之美吸引诗人的注意。

岑参诗歌中的异域女子都有入时的发式、修长的身材、柔美的面庞、匀称的线条、靓丽的妆容、曼妙的舞姿、着独具民族风情的服饰, 演绎着别样风情。《燉煌太守后庭歌》中“美人红妆色正鲜, 侧垂高髻插金钿”一联, 即是写的这种美态。从中可见西域女子以浓妆为美, 其所梳的高髻是盛唐时流行的发饰, 女子头顶两侧各梳一髻, 可见其妙龄、未婚的侍女身份。《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写女子穿着民族服饰翩翩起舞———“轻罗金缕花葱茏”, 轻罗织成的舞衣上面, 用金线刺绣着众多花卉图案, 质地轻盈, 做工精致, 色彩富丽, 花样繁复, 整体形象光艳动人。《玉门关盖将军歌》同样叙及异域女子着装之美———“野草绣窠紫罗襦”, 指女子穿着有界格的彩绣草纹图案的紫色短袄。上述诗中的异域女子, 以着装、肤色、身姿等外在美的呈现为主, 以静态展示为主。

与之相映成趣的另一表现形态则是, 表现女子歌舞演出及娱乐游戏活动的动态美。《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一诗堪称典型, 描绘尤为详尽:

美人舞如莲花旋, 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 试舞一曲天下无。

此曲胡人传入汉, 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 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裾转袖若飞雪, 左旋右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 花门山头黄云合。

忽作出塞入塞声, 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 前见后见回回新。

始知诸曲不可比, 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祗是舞, 姿态岂能得如此![5]

诗写西域舞蹈“北旋”, 舞容与胡旋舞类似, “其舞产自康国, 主舞者二人……舞急转如风, 俗谓之胡旋”[6], 但见主舞女子站在红地毯上回旋起舞, “回裾转袖若飞雪, 左旋右旋生旋风”, “翻身入破如有神, 前见后见回回新”, 旋转跳跃, 舞步轻捷, 节奏明快, 姿态妖冶。伴随音调急促的入破之音, 全场惊叹, 如此奇丽, 见所未见。

另一些诗作写到女子使用的西域乐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以胡笳、琵琶、长笛应和, 《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以横笛伴奏, 《裴将军宅芦管歌》写美人以悦耳的芦管会佳客……这些西域胡乐器演奏乐曲时, 声调多变, 或清澈明亮, 或悲凉启创, 或激越壮阔, 有别于中原传统乐器的含蓄、缓慢, 节奏、声情单调少变, 侧面反映出异域女子热情奔放、豪爽洒脱之性情。

歌舞之外, 岑参诗中的异域女子还是宴会游戏的主角。《敦煌太守后庭歌》着重写藏钩游戏:“美人红妆色正鲜, 侧垂高髻插金钿。醉坐藏钩红烛前, 不知钩在若个边。为君手把珊瑚鞭, 射得半段黄金线。此中乐事亦已偏。”[7]此种游戏相传源于汉昭帝母钩弋夫人, 后人乃作藏钩游戏。诗中描述的正是此种妙趣横生的游戏———簪金花首饰的红妆美人将钩藏好之后, 主射者持鞭以为标志, 以猜出半段黄金钱藏于美人哪只手中为乐。《玉门关盖将军歌》记另一种博戏———樗蒱:“红牙镂马对樗蒱”, 唐代比较流行。樗蒱博具多用象牙制成, 上刻红色图纹。《唐国史补·卷下》“叙古樗蒱法”条, 载其玩法:“三分其子三百六十, 限以二关, 人执六马, 其骰五枚, 分上为黑, 下为白……其采十四;二犊三白为犊, 其采十;全白为白, 其采八……”[8]诗中“玉盘纤手撒作卢, 众中夸道不曾输”, 写女子以纤长的手掷骰于玉盘中, 得全黑者为“卢”, 中了最高的彩头, 故下句云“不曾输”。

作者在刻画异域美人歌舞游戏及娱乐活动之时, 还对外地的饮食习惯加之着笔, 记述当地人爱以烧烤的犁牛、野驼峰为主食, 葡萄美酒, 美人相伴, 融入家居陈设等环境描写作为背景。《敦煌太守后庭歌》“醉坐藏钩红烛前, 不知钩在若个边”一句, 以红烛为依托, 写出了美人饮酒的醉态朦胧、恍惚迷离之美。诗人还写到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地毯, 《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暖屋绣帘红地炉, 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 金铛乱点野酡酥”揭示了当地以地炉取暖, 墙上挂着以供保温和装饰壁毯, 地上铺着华美的毛毯。《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高堂满地红氍毹”一句, 写女子站在毛织的地毯上跳舞。红地毯意象多次出现于岑诗中, 不仅是写当地的家居陈设, 而且作为一种歌舞道具而存在, 具有鲜明的异域特色, 与女子的服饰、舞姿相映成趣, 共同构成炫彩画面。

三、岑参边塞诗中异域女性形象所彰显的文学价值

岑参边塞诗所描绘的异域女性形象, 不仅提高了边塞诗的文学价值, 而且让我们体会到了岑诗除边塞奇景、功业豪情之外, 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 此类女性形象丰富了岑诗的内容、情采。上引诗作, 主要从妆容、服饰、舞蹈、游戏、乐器、眼神、民族心理等方面, 塑造异域女性的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形象的出现, 不仅增强了岑诗风格的多重性, 而且提高了岑参诗歌的文学价值。岑参此类诗作, 颇具人文情怀, 展示了诗人对人伦美的深切渴望。

其次, 此类诗中的异域女性, 丰富了岑诗的人物谱系。边塞诗向来不以写人为重点, 唯有岑诗写人, 而且所写还是内地稀见的异域女性, 对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学审美价值, 充分显示出河西、安西、北庭等西北遍地的人物之美, 展现西域民族热情大方、豪爽奔放的性格, 表现出唐文学和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为我们研究当时西北民族风情提供了新窗口。

最后, 岑参笔下的异域女性, 还是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典范。她们作为河西、西域当地的原住民, 不仅与郡县的行政长官交好, 而且与幕僚文士等众多外来汉族官兵相处融洽, 演绎出一派歌舞升平之象。她们在社交场合活跃的身影, 显示了盛唐时期河西、西域地区社会发展、民族和谐的美好生活图景, 具有社会认识意义, 可以看做是盛唐疆域辽阔、人种多样、统治者开放包容、民族融合程度加深及文化繁荣多样之明证, 具有民族史、风俗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杜甫, 著.[清]仇兆鳌, 注.杜诗详注 (卷三) [M].北京:中华书局, 1979:179.

[2]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河岳英灵集 (卷上) [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158.

[3]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1591.

[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70.

[5][清]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 (卷一九九)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2057.

[6][唐]杜佑撰, 王文远, 等点校.通典 (卷一四六) [M].北京:中华书局, 1988:3724.

[7][清]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 (卷一九九) [M].北京:中华书局, 1960:2056.

篇4: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岑参与高适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02-02

作为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岑参本人的身世经历,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到与他人的比较研究都有论文论述,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现在学术界都认为岑参是边塞诗人,殊不知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文人们并不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析论》[1]一文分析了岑参边塞诗人身份确定的过程。在唐朝时,岑参本人并不是自觉创作边塞诗的,只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创作而已,唐朝根本就没有形成现在所谓的边塞诗派。看唐人选唐诗的情况,十一部诗集中只有三部选了岑参的诗,而这三本中只有一本选了岑参的边塞诗,可见岑参的边塞诗在唐朝并不十分受关注。到了宋朝,由于陆游对岑诗的重视,推动了对岑参及其“边塞”诗的关注,对准确定位岑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等到元代,《唐才子传》开始把高适和岑参二人联系起来,但只是推崇他们诗中的风骨,并未认为他们属于边塞诗派。最早以“边塞”二字评定岑诗的人是明代的钟惺和谭元春二人,而岑参“边塞诗人”地位的确定产生质的突破最终是由清人完成的。可惜民国时期,岑参依然不受重视,直到“五四”之后十多年,文学史家才对岑参的边塞诗逐渐关注起来,现在的学术界也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把岑参看做边塞诗人。

那么,既然岑参本人并没有自觉地为创作边塞诗而创作边塞诗,那他是在哪种情况下作下了这些“边塞诗”呢?主要是由于岑参曾两次出塞。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是中的体现》[2]说明了岑参两次出塞的不同情况。岑参出身官宦世家,但他本人却仕途不顺,三十岁才中举,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这个职务为从八品,官职低微,令岑参十分不满,于是渴望建功立业的他产生了出塞获得功名的念头。天宝八年,岑参隨高仙芝踏上了前往安西都护府的征途。此次出塞是不得已之举,充满盲目性,所以诗人充满了离愁与苦闷,这些情绪也体现在了他的诗中。天宝十年六月,岑参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和昔日的同僚封常清一起出塞,其雄奇壮丽的边塞诗风则形成于此时。关于这次出塞的诗共有三十三首,大部分是写封常清出征的情形,诗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塞外奇景,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气概。马力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3]一文也说明了唐朝边塞战争对岑参创作边塞诗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岑诗中对战争持肯定态度,二是对将帅战功的歌颂。

岑参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优秀的边塞诗,除了自身的经历之外,还接受了前人的影响。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4]提出岑参主要从两个方面接受前人:一是诗歌意象,二是情志的抒发。意象主要有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两类,自然意象如月、草、水、沙、风、山等,人文意象如城楼、驿站、胡笳、琵琶、乡梦、白发、书、酒、泪等,在遣词造句上岑参边塞诗也和前人之作极为相似。情志则有抒发征战久无归期之悲的,壮写军威的,写从军报国与建功之志的,写行役之艰与塞外荒寒,抒写别情的,有赞美主帅功业的。这些都为岑参的边塞诗增加了色彩。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5]一文则说明了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唐代边塞诗派的形成,为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形成营造了氛围;二是功名事业心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三是描绘对象的雄浑是促进岑参边塞诗悲壮雄浑风格的客观原因;四是岑诗意境的奇特是风格形成的土壤;五是独特的意象群是岑参边塞诗风格形成并成熟的标志。与这篇文章相似的是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6],与前一篇相比,这篇的论点更为集中,认为岑参形成阳刚诗风的原因是因为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抱负和进取心,而诗中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别抒怀,全都大气磅礴,尽显阳刚之美。

这些原因都促使岑参的边塞诗有着属于个人的特色。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7]认为岑参的边塞诗中有着高度的思维一致性,体现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即“悲”与“壮”。据作者统计,岑参两次出塞共71首诗作,其中37首是表现“悲”的,34首表现了“壮”。“悲”具体是指诗人思乡与归隐,岑参两次为仕途出塞,离家多日,难免会产生思乡之情,难免会产生对仕途的厌倦。“壮”是指理想的光辉与边塞风光的奇美。虽然岑参的出塞充满了无奈,但塞外奇美壮丽的风光,军中建功立业的风光都深深吸引着岑参,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边塞诗中。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8]则将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概括为“奇”:首先是奇景,即客观描写对象的奇;其次是奇意,即主观创作想象的奇;再次是奇语,即艺术表达手法的奇。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之奇峭美》[9]则把岑诗的“奇”概括为内容上,笔下的景物为“崇高”类型;格调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刚健、豪爽。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10]分析岑诗的豪迈情怀主要表现在:以身许国,战功边陲的政治热情;不为艰险,英勇奋斗的爱国激情;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英雄豪情。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11]一文则是针对岑诗中的异域风情进行论述。岑诗之所以给读者明显的异域风情之感,首先由于诗中迥异中土的物候特点,其次诗中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最后因为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而岑参创作的源泉是因为他五参戎幕的人生经历,立功沙场的昂扬精神,好奇的个性,再加上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力创作的氛围。与此文相似的是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12],但这篇文章认为岑诗因为描写守边将士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歌咏西北边疆风土人情,并且反映了一些重大的西域战事,故而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13]对岑诗的特点概括的比较全面。首先岑诗选奇材,题材新颖,丰富多彩。其次岑诗多奇语,以常字入诗,化为神奇。再次岑诗造奇境,境界深远,意象浓厚。最后岑诗有奇气,心性贯注,诗风奇逸。与之前这些整体分析岑诗的成果不同,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4]只针对一首岑诗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作者认为,诗中三句一转韵以及长短句结合,造成了战鼓般急促的节奏和“骏马注坡”式的气势,同时展现了西域独特的帝里环境和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诗歌后九句在前九句的基础上成功刻画了戍边将军的英雄形象。

nlc202309011538

同样作为边塞诗人代表的高适,经常会被和岑参放在一起比较。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16]、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17]等文章都是针对高岑二人的诗歌进行比较。其中王金萍的《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15]的总结比较详细全面。首先,文章选材和立意方面,两人都有悲凉、雄壮的特点,都描写边塞战事情景。但岑诗内容不及高诗广阔,思想不如高诗深刻,显得单一,缺乏高诗广阔视角和关怀黎民的情怀。其次,在诗歌的体式方面,两人都擅长七言古诗,古体、近体皆精,律诗、绝句也很出色。但是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乏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一致,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沉浑厚。再次,在语言风格上,二人的诗都明白晓畅,甚至口语化,但在语句的锤炼上,岑参的诗歌还是更下工夫。最后在表现手法上,高诗诗歌的注意力不在自然景观而在于人,作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比兴手法不多见;岑诗多描绘边地奇景,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借事抒情。

边塞诗作为我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我国古代众多的政治、军事、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岑参的边塞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填补学术空白,为边塞诗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资料:

[1]陈晓红《岑参在唐“非边塞”诗人——从历代宣誓的角度看岑参诗歌的接受》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马得禹《两度出塞的不同心态在岑参边塞诗中的体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马立克《盛唐边战与岑参边塞诗》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

[4]李世忠,袁方《论岑参对先唐边塞诗的接受》广西社会科学2008(9)

[5]马云《岑参边塞诗风格成因浅论》青海师专学报2008(4)

[6]申明秀《岑参边塞诗的阳刚风格初探》理论界2008(12)

[7]李凯庆《岑参边塞诗的二元思维模式初探》安徽文学2008(12)

[8]孔庆东《岑参边塞诗的“奇”》语文建设2010(9)

[9]高建新《“胡地”与岑参边塞诗的奇峭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王海霞《离别也豪情——略论岑参边塞送别诗中所反映的豪迈情怀》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3)

[11]艾丽辉,康燕燕《论岑参边塞诗的异域风情》语文学刊2010(2)

[12]王斌《浅谈岑参边塞诗的西域文化风格》新疆地方志2007(4)

[13]张彩秋《岑参边塞风光诗探析》长城2009(1)

[14]钟林斌《歌行体到边塞题材的完美结合——读岑参<走马西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课外语文2010(21)

[15]王金萍《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之异同》青海教育2010(21)

[16]庞维跃《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格辨异》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7]樊中红,况晓慢《试论“高岑”边塞诗的不同》作家2008(24)

作者简介:王晔(1988-),女,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古代文学专业。

篇5: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

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

奇情壮丽,节奏多变。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

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但高适在创作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的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更催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6、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想法荒唐,结果必然糟糕。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

10、黄河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11、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12、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

13、宛若风飞雪,悦如飞燕游龙。

14、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15、男儿世间,及壮当封侯。

16、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17、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篇6:岑参边塞诗特色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篇7: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高台默默青苗绿,秋雨霏霏烟雾蒙。

武略文韬扶社稷,龙刀宝马化神通。

篇8:岑参的七言边塞诗

满腔壮志难施展, 一片忠心遭嫉猜。

散发高呼冲敌阵, 望湖轻叹屈英才。

篇9:谈岑参的边塞诗

先看当时不平常的边塞生活。《旧唐书•高仙芝传》:“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小勃律国王为吐蕃所招,妻以公主,西北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贡献不通。后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并灵詧累讨之,不捷。玄宗特敕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之。”小勃律国王为唐朝命官,他背叛唐朝,投靠吐蕃,使西北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高仙芝进军讨伐叛臣,保护安西,是正义的战争。仙芝在天宝六载七月进军,经历艰险曲折,赖奇袭和智谋勇敢,到八月,虏小勃律国王,平定叛乱。这次战事的奇险曲折,载于《旧唐书》,可见这是一次不平常的战事。岑参在天宝八载到仙芝幕府中掌书记。这次战事还彰彰在人耳目。倘他能把这次惊险曲折的战事写出,成为边塞诗中难得的叙事诗,那就可以称为最卓越的代表者了。大概他不善于写叙事诗,没有写。《通鉴》天宝九载十二月:“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仙芝性贪,掠得瑟瑟(碧珠)十余斛,黄金五六骆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这一次是掠守财宝屠杀老弱的不义战争。又天宝十载:“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仙芝宵遁。”这次仙芝的惨败,是他上次发动欺诱贪暴的不义战争的结果。他的欺诱贪暴,造成他部下少数民族的离心,所以葛罗禄部众背离了他,使唐军大败。要是把这次战争写下来,是极有意义的事。可是岑参没有写。这三次战事,载于历史书,是比较重大的战事,可他都没有写。

或者可以说,这三次战争岑参都没有亲身参加,所以没有写吧。天宝十三载,他在封常清幕府中任判官。他的集子里有《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这次战争《唐书》和《通鉴》里都没有记载,大概是一次较小的战争。岑参有没有亲自参加,不清楚,他在诗里写道:“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只写行军,不写战争,这次大概也是对小国的袭击。又一首:“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封常清的`部队只在辕门鸣鼓角,播仙就“千群面缚”了,可见没有战争,播仙就投降了,唐军只需洗兵秣马了。又一首:“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暮雨旌旗湿未乾,胡烟白草日光寒。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蕃军已经“千群面缚”,唐军还是“万箭千刀一夜杀”,到天亮时杀得“流血浸空城。

”所谓“昨夜将军连晓战”,只是一夜屠杀而已,杀得只见马空鞍了。这样的残暴杀降,他却认为:“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把残暴的杀降,赞美为昔所未闻的“破国平蕃”。他只看到丈夫又可以立功得金印,所谓“鹊印摇边月”了。又说:“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这是一次残暴杀降的犯罪行为。他却大为赞美,认为建了大功。拿这几首诗来同高适的《燕歌行》比,高适还看到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看到了将军和战士苦乐悬殊的矛盾。又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写战争的残酷,希望有能使敌人不敢入侵的李将军,以求边境安静。这比岑参的破播仙凯歌,只赞美杀降来替将军立功就高得多了。再看李颀的《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替胡儿悲哀,更为难得,比起赞杀降来立功就更不可同日语了。又说:“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军。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写出塞外士兵的被迫作战,不能退回塞内,只是为了满足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私欲去卖命。他的矛头,一直刺到封建最高统治者。比起岑参的“天子预开麟阁待”来,更显得高下悬殊了。因此,把岑参说成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就他反映什么样的生活看,就他怎样反映生活看,都是不够的。即就他写的名篇看,在思想性上也不能和高适、李颀比。

岑参虽算不得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虽然写了一些象《破播仙凯歌》那样不好的诗,但他确也写了不少好的边塞诗,还不失为唐代优秀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里,既有为了报国才奔赴边疆的豪迈气概,也有功名未遂的感叹。他在《送人赴安西》里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在《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里说:“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勤王也是报国的意思。在《北庭作》中说:“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在《日没贺延碛作》中说:“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报国的激情跟求功名不成的感慨交织在诗人的心里,这样写是真实的。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表现在反映边地生活的丰富多采上,这是唐代其他边塞诗人很难跟他相比的。这跟他对边塞的丰富经历有关,也跟他对边塞生活有感情有关。象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飞雪中想象春天的美好景象,这是很难得的。他还写了边地的美好景物,有《优钵罗花歌序》,他在做伊西北庭度支副使时,“于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势巃嵸(高耸)如冠弁”,“攒(簇聚)花中拆,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

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又赞美胡舞。《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慢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鋋右鋋(刺击)生旋风。”“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边塞诗大都写边塞的荒凉。这里写边塞景物的美好,天山南的优钵罗花胜过牡丹荷花;莲花旋舞胜过《采莲》、《落梅》曲。在边庭内也可以栽树种药;在舞蹈处也有红地毯,舞衣也穿着轻罗金缕衣,左鋋右鋋当指在回旋舞时,还向左右刺去,显示胡舞的特色。这样描写边疆的美好生活是很突出的。又《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称:“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虽然写了客泪乡愁,但也写了黄鹂和花柳,显示边塞的春光。

岑参又写了边塞奇特的景象,如火山。《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经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气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写热海,《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波浪象煮沸似的要煎汉月,波浪里却还有鲤鱼,岸边还长青草,很奇特。他也写了边地苦寒和风沙的景象。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八月飞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初过陇山途中》:“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虽没有象火山热海的奇特,写得是更为突出的。

他也写边塞的军中生活。《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置酒高馆夕,边城月苍苍。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觞。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这是将领的生活。又《玉门关盖将军歌》:“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酡酥。”“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曥,清歌一曲世所无。”“红牙镂马对樗蒱,玉盘纤手撤作卢,众中夸道不曾输。”这是将军的生活。投笔从戎的士子生活又是一样。《北庭贻宗学士道别》:“曾逐李轻车,西征出太蒙。荷戈月窟外,擐甲昆仑东。两度皆破胡,朝廷轻战功。十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

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有人老衣脆,功名不成的感叹。他的诗里很少写战士,《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地上多骷髅,皆是古战场。”这是写战士吧,称“古战场”当是隐讳的说法。这样联系起来,将军的豪华、士子的困顿、战士的牺牲都写出来了。只是他不象高适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在揭露将军同战士的矛盾上还显得不如。

篇10: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汉文章”。盛唐时代的诸多因素,促成了边塞诗的繁荣,形成了一个边塞诗派。高适、岑参为其代表诗人。

高岑二人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二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特色。现试以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对二人的诗作特色进行一番浅析。

高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生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生活。他是开元盛世首先注意到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显然会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边塞诗也不例外。

《燕歌行》是高适有感于一次战役而作,文章开篇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一落笔便写战火纷飞,男儿慷慨应征,一下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接下去,他不是清清地描写边塞生活和风物,而是从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出发,对男儿奔赴边关的英勇行为进行讴歌和描绘。“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写得雄迈高亢。

高适在安史之乱时,曾任谏议大夫,后又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终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因此往往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明自己的见解。他的边塞诗不只反映征人思妇的离情——当然也有,如“铁衣远戍辛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而能通过边塞将士的生活描写,深刻地揭示出边防政策的弊病,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广大爱国士兵还在前线浴血奋战,而边塞的将帅却携美人至军营,置战士生死于不顾,还在帐中欣赏美人的歌舞,其荒淫无耻之态跃然纸上!他在无情地鞭挞边塞将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戍边士卒生活艰辛的理解。

“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燕歌行》以揭露将帅轻敌、不恤士兵为主题,突破了以前《燕歌行》多写思妇念征人的框框,扩大了表现范围,赋予它更为积极的社会意义。这首诗运用鲜明的对比来增强讽刺力量,运用心理描写来深化主题,都是很突出的地方。

岑参与高适齐名,一生两次出塞,加上一次出判关西,三次在军中任职,对边塞生活十分熟悉。岑参有为国从军、不畏艰苦、不计私利的豪情壮志,所以他写出了许多气势豪迈、充满报国激情的边塞诗。他的边塞诗同高适的不同,多描写西北边疆奇异的自然风光,展示了神话般的奇异世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开头就是北风卷地,八月飞雪,十分奇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写冬,以梨花写雪花,更使边塞飞雪奇丽非凡,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然后通过描写营帐内外的一片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令人有冷得发抖之实感。“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更是展现出一片壮阔无边的塞外风光:雄奇,天寒地冻。诗人渲染这样奇丽而又酷寒的送别气氛,为后面写离愁增添了壮采。“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道出了送别。后面八句写送别的诗,以雪为背景,辕门外暮雪纷纷,东门外雪满天山,雪路上空留蹄印,所有这些雪的背景为送别增添了许多悠悠不尽之情。如果说高适的《燕歌行》的特色是“实”的话,则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特色是“奇”。雪景奇,酷寒也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形象更奇,还有那凝滞不动风吹不翻的红旗形象更是奇中之更奇之象,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总之,高适、岑参是盛唐时代边塞诗派的两个代表,二者诗作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另:高适、岑叁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

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风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高诗古体胜过近体,尤以七古最为擅长。歌行长篇,波澜浩瀚,声情顿挫,最是沉雄激壮。五古质朴古直,接近汉魏古诗的气息。近体则以七律和七绝为优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高适的边塞诗,在内容和情调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充满慷慨从戎、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二是经过清醒、理智的思考,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端,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对士兵的.同情和对昏庸将帅的讽刺。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殷璠评曰:“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河岳英灵集》)。其歌行和古诗既受到汉魏乐府和文人诗的沾溉,又有近体诗的影响,婉转流畅,讲究韵律和对偶.

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相当丰富多样,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断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

岑参的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上一篇:初中生想要提高成绩,该怎么利用好寒假?下一篇:英语五年级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