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2024-05-09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通用6篇)

篇1: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我国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核心。本文就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应对方案展开探讨。

关键词:能源,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能源资源概述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它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也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

能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可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人们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将其分为: 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1]

二、能源现状,正确认识我国能源问题

1、当前我国环境与发展面临的能源问题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接近13 亿,这对能源和环境、资源需求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不采取措施, 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②、相对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又浪费严重。如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 倍, 主要工业产品能量单耗比国外平均高40%, 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 , 而发达国家均在40% 以上。

③、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损失1000亿元左右, 主要表现在: 水环境质量恶化;大气环境严重污染, 全国500个城市的大气环境几乎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标准。其主要原因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构成不合理和治理水平低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不断积累, 比如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10% 的速度递增, 由于得不到及时处理, 许多大城市几乎到了垃圾包围城市的地步, 极大地危害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环境。[2]

④、经济结构问题是影响节能降耗效率的要害。过去我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严重偏差既经济发展只强调追赶与快,形成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经过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方式有一定改观,出现又快又好的经济特征,但粗放型状况难以改变;十六大之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理念上正确认识好与快的关系,提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但这是不够的,好与快是一对矛盾,如何做到又好又快是困难的,目前经济结构中冶金、建筑、水泥、电力行业成为耗能的关键行业,多年快速增长的重工业化与结构扭曲给经济发展带来问题,也给能源增长带来问题。因此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改变才是解决我们经济增长质量,改善经济结构,改变外部性不经济的核心问题,同时经济结构优化也才能有效促进能

源效率与环境改善。[3]

2、我国在能源战略上面临三大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日前在“机不可失·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在能源战略上面临三大挑战。这三大挑战分别是:

一是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我国已开始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重化工业发展加速,即能源密度高的产业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9%。

二是快速城市化。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年均提高1.4%,预计2020 年将达到55%-60%。按目前的水平,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为农村的3.9倍,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转移到城市,相应能源消费将大大增加。

三是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预计到 2010 年,我国汽车消费市场将达到960 亿元,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4亿-1.5亿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长,我国开始进入汽车社会。而这样一个全新生活方式革命的时代,必然建立在石油消费大大增加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机动车用油占石油消费的40%,预计2020年将占到60%。[4]

三、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确定,要考虑6项指导原则: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原则;节约优先、高效经济,合理调控供需的原则;环境和经济双赢的原则;有差别地确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的战略目标和重点,达到总体优化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和经济手段调控、建设先进能源系统的原则。[5]

解决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贯彻四大战略:第一是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需求总量。构建节能的制度体系确立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第二是多元发展, 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可再生资源和核能的发展,包括水电、风能、太阳能等;第三是加强国内资源勘探,适当利用境外资源;第四是大力推进煤的洁净化技术,减少污染,提高燃煤效率。[6]第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在生态文化的支撑下,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荷最小化,将其控制在资源供给能力的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良性循环。[7]通过实施以上五大战略特别是有效的节能措施, 中国能源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第一、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全球气候变,能源供需矛盾日趋激烈,节能、减排、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能源、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世界各国在研究新能源与替代能源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节能降耗新方法与新思路。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国际贸易分工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等。虽然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但技术进步必定是有限的,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植树造林等各种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这些在6 月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单位GDP 能耗下降20%的目标,就是走低碳经济道路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中国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 年全国单位GDP 能耗虽然实现了下降,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有北京市实现了预定目标。这说明实现“十一五”规划中的能源强度目标是巨大的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

第二、发展核能

我国核电从8 0 年代开始起步,已经建成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已建成与其相配套的铀同位素分离和元件厂。目前在建的8 台机组将在2005年前建成。对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周围环境监测的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对周围环境产生可察觉的影响。通过这些核电厂的运行和建设, 应该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小批量发展核电的条件。目前国际上核电装机容量约占世界总电力容量的17%。已有核电的42个国家中,核电发电量占该国发电总量30%以上的至少有16个国家。而我国现在仅占全国电力的1.2%。到2005年,8台机组建成之后也仅占2%左右。

综上所述,从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看,加快发展核能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发展核能是解决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的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减排CO2最有效的措施。

第三、利用太阳能

太阳能的特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没有固体垃圾、无污染,无须原材料和运输,不受交通的限制,在我国广大地区阳光照射充足,即使从赤道地区引进太阳能电力也未尝不可。目前无论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轻型飞机,还是地上的汽车,家用热水器等等都可以利用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能源。

第四、利用风能

风能的特点是无污染、无固体垃圾、无须原材料运输,不受交通限制;尤其是近几年来,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多,如果能用之发电,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部分地区有丰富的风气,如果能充分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很有希望的。我国有广阔的海岸线和辽阔的强风力地区,建设大规模风力发电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方向之一。

第五、利用水能

水能的特点是无污染、无固体垃圾、无须原材料和运输,不受交通限制。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长江葛洲坝建设,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都开辟了世界水力发电的先河,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防洪、蓄水、解决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等多种综合利用功能。但有隐患,即水库决

堤而产生的危害也是可怕的,当然,按照现代的技术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

第六、在农村开发利用农作物秸杆技术

利用秸杆生产燃气,我国广大农村农作物秸杆原料极为丰富,如果能使之生产燃料,其益处极多,假如广大农村普遍采用这一技术,那将是农村使用能源的一场革命,它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短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放弃了千百年来用煤来取暖、做饭生活方式,节约了我国日益减少的煤炭资源, 并克服了因燃烧煤炭而产生的各种污染。[8]

五、结语

随着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不仅我国面临着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世界、全人类都面临着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世界各国在制定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时都是立足于本国资源和本国国情,寻求本国资源利用的同时从其他途径和地区来获取能源。[9]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应该尽快采取行动从多个方面着手来解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在利用好现有能源的基础上加大能源研发力度,力争在未来的能源革命中占据先机,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颖,论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商业工贸,2010,4

【2】齐宝辉,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1(24)

【3】郝吉,崔民选,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4】雍育惠,我国能源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5】杜祥琬,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6

【6】秦宣仁,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前景展望,【7】杜祥琬,五大战略推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8】李京文,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M].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9】陈武,李云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能源技术经济,2010,5(22)

篇2: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20 来源:《求是》 期号:2005.10 作者:龚钟明 程家瑜 马驰

能源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呈近似的线性关系。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未来25年里,世界能源需求总量将增加近一倍,能源的供给形势不容乐观。当前,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不断增大。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要实现以能源翻一番保障GDP翻两番的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从我国能源结构与消费现状出发,综合考虑世界能源科技发展进程和我国的实际,选择“高效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未来能源发展战略,努力使我国能源结构多元化,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解决能源瓶颈的有效途径。

1.节约能源、提高效率、保护环境是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当前,“节能优先”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前提。我国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1.2%,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则为41%。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2000年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高耗能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而这八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了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可见,我国不仅要重视工业和生活的末端节能,也要重视能源的生产、加工、转换、储存和运输等的过程节能。我国有很大的节能空间,应该努力在高能耗行业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节能措施。

与此同时,低效率的利用方式使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002年我国煤炭消费近10亿吨标准煤,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近2000万吨,烟尘排放1000多万吨,二氧化碳8亿多吨。其中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都来自于燃煤。为此,要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和能源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显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依靠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行循环型经济,走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洁净、高效的煤炭利用技术是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次能源储量中煤炭多、油气少,是我国能源储量的重要特征。由此也决定了煤炭依然是我国近期能源利用的支柱,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发达国家的煤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美国燃煤电厂消费的煤炭达到其消费总量的90%,同时高技术的运用保证了其发电用煤的清洁与高效。我国目前燃煤发电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约高20%,工业锅炉、生活采暖的能耗则更高。低效的煤炭利用方式不仅大大浪费了煤炭资源,也造成了更多的污染排放,给环境增加了更大的污染负荷。因此,合理调整用于发电的煤炭消费比例,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燃煤电厂的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是解决当前煤炭利用问题的关键。

煤炭转化技术是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的洁净煤技术是高效、洁净的煤炭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技术。通过预加工可减少煤炭的硫分、灰分;通过洁净、高效的燃烧和污染控制技术可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的近零排放,以及二氧化碳的低排放;通过先进的煤气化、液化技术可以将煤炭转化为洁净的气体、液体燃料,使煤炭得到高效、清洁的利用,同时在某些行业部分替代紧缺的油气资源。当前,在煤炭利用的上下游,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如先进的开采技术、加工生产技术、多联产技术、终端污染控制技术等,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促进以煤为主的能源系统向对环境无害的可持续模式转变的当务之急。

3.利用国际油气资源完善能源储备,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目前,世界各国对有限的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形势严峻。国外各大跨国公司基本控制了全球几乎所有已探明储量的油气资源。除了中东、拉美、西非等油气资源富集地区外,近年来中亚和里海地区新开发的油气田又成了各国争夺的新热点。西方大国纷纷加紧全面推进全球石油战略布局,抢占石油地缘战略支点,强化石油领域的国际合作,加速油源地区的石油开发,抢滩新油源地区的石油资源。尽管当前国际油气市场不能全面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我国依然需要积极争取国际油气资源,完善能源储备,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从全球的观点看,所谓“能源安全”实际就是“石油安全”。发达国家一向重视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储备,为了防范石油供应突然中断对国家安全和经济造成威胁,美国早已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而我国长期缺乏这方面的战略。2002年我国石油净进口7185万吨,约占总需求量的30%,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石油安全刻不容缓。因此,利用国际油气市场的价格波动,建立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够最大程度地抵御突如其来的能源供应短缺,是多渠道积极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的重要措施。

4.积极发展先进核能有利于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减轻环境污染

无论是煤炭,还是相对洁净的石油和天然气都会不可避免地排放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核能是当前唯一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减排温室气体的商业化能源技术。因此,适度开发先进的核能,有利于缓解当前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减轻环境污染。

截止到2001年底,世界核电发电量达到总发电量的16.4%。核能是西方国家的主要电力来源之一。核电发电量占其总发电量的百分比,美国为19.9%,德国为29.5%,日本为31%,韩国为39.8%,法国则达77.1%,而我国仅为2.4%。近年来,尽管个别国家因为核能的安全问题关闭了部分核电站,但大多数国家对核能的开发依然不遗余力。第三代大功率先进核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为今后安全、经济、高效地利用核能技术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5.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逐步优化能源结构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

从长远来看,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污染压力的不断增大,洁净的新型替代能源如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变得越来越紧迫。如何在努力解决当前能源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发展新型替代能源,逐渐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我国未来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各国经济、政治、人群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日益严峻的形势促使旨在限制、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应运而生。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西方各国高度重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欧盟规定,2010年欧洲各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必须达到总发电量的20%左右。我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包括水电)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能够极大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对国家长远能源安全也有重要意义。

6.开发氢能、热核聚变能,实现未来能源利用的重大变革

“氢经济”是突破传统化石能源束缚的理想选择,在解决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效果显著。目前,美、日及欧盟正大力支持和加强氢的研发。美国在2002—2007年将投资17亿美元发展与氢相关的燃料开发工作,欧盟在2003年的氢能发展构想报告中指出其目标是在今后4年内投入20亿美元开发氢能技术。当前,氢能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成为可能,尤其是21世纪氢能车辆的商业化方面,美、日及欧盟已经展开了竞争。美国倡导的“FreedomCAR”计划和氢能伙伴计划将首先在汽车、分布式电站等领域推广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促进石油经济向氢能经济的过渡。美国的汽车工业界也正在积极推动向“氢经济”的转变,通用汽车公司甚至已经勾画出未来向“氢社会”过渡的技术路径图。专家预计,如果目前美国1%的轿车和轻型卡车使用了氢能,每天将减少400万加仑汽油的消耗。正如一个多世纪前化石燃料汽车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氢燃料的登台将彻底改变汽车在当今世界中所起的作用。美国能源部预测,2030年随着氢能利用的主要技术成熟,未来氢能逐步实现商业化,美国将率先步入“氢经济”时代。同期欧盟的报告指出,欧盟将力争在2040年后使氢能汽车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大大加强了对热核聚变能这一清洁、无限、安全的未来能源的研究。目前,欧盟以及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美国和韩国等纷纷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我国也于近期加入。作为热核聚变反应的原料,海水中的锂可开采1600万年(氘氚反应),而利用重水的氘氚反应则可开采60亿年。专家估计,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耗竭和热核聚变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从本世纪中期开始,热核聚变能将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成为下个世纪的主要能源。目前中国的热核聚变研究已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探索未来新能源,是我国能源长远战略的核心。

在面临能源瓶颈的今天,抓住当前新能源开发的机遇,发展氢能和热核聚变能等未来能源技术,将有助于实现未来我国能源的稳定供应,同时也能够显著地减轻我国化石能源使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建立未来“绿色能源”经济的新基石。

篇3:简述我国核电能源发展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核电,能源发展

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日本福岛核事故, 福岛第一核电站损毁严重, 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 核电厂附近区域的居民需要长期撤离, 相关地域内的农畜产业活动受到巨大影响。日本政府于2011年6月向IAEA提交了福岛核事故报告, 阐述了事故的原因和特点。

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 欧盟理事会决定制定一套全面、透明的测试标准, 并据此对欧盟境内所有核电厂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但是这一举措并未打消福岛核事故在欧洲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 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多国出现反核游行, 少部分国家被迫停运核电机组, 暂停甚至取消核电发展计划。事故发生地的日本, 反核情绪更加强烈, “无核化”呼声高涨, 日本政府被迫停运国内所有核电机组, 逐步进行“去核化”。

中国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采取了谨慎的处理态度。2011年3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全面安全大检查和在国家核安全规划发布之前暂停审批核电新项目等四点决定;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环保部 (国家核安全局) 、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政府部门立即行动, 严密监控福岛核事故处理进展和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相关核电企业积极执行“四项决定”, 组织力量对核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国家核安全局和国家能源局成立联合检查组, 对核电站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

福岛核事故使世界核电发展进入短暂的冰冻期, 但2013年起, 核电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

英国、法国、西班牙等12个国家联合签署部长级联合宣言, 明确表示, “今后将继续维持作为重要低碳能源之一的核能发电”。这与前两年福岛核事故期间, 欧盟国家对核电未来发展谨慎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南卡电力及燃气公司也宣布, 其拥有的VC SUMMER核电站2号AP1000机组底板混凝土浇注成功, 这是美国经过30年核电建设冰封期后的首次核电混凝土浇注, 有着重要的意义。

日本“去核化”推进艰难。核电站停运导致油气进口增加造成财政困难, 同时, 为了应对国内电力短缺, 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限电措施, 保障基本的电力供应, 但是这一举措严重制约了国内生产, 并对国民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干扰。种种考虑, 日本自民党政府于2014年4月11日通过了新的《能源基本计划》, 颠覆了民主党政府2012年9月在《革新性能源环境战略》中“到2030年代核电归零”的方针, 明确表示核电是“重要的基础电源”。

2012年年末, 中国经过一年半的停顿后已重启核电建设。2014年4月18日召开的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重点项目建设。核电业内认为这是政府定调能源发展战略方向的重要信号。

纵观核电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能源需求和核电高效、清洁的优势, 使能源领域对核电愈加重视。目前核能发电约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6%,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大规模可持续供应的主要能源之一。据世界核协会的数据统计, 截止2011年底, 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超过20%, 其中法国的核电比重接近80%, 比利时和斯洛伐克的核电比重超过了50%, 瑞士、斯洛文尼亚、匈牙利、乌克兰的核电比重超过了40%, 多个欧洲国家的能源供给高度依赖核电。这也是欧洲多国重启核电的重要原因。

中国核电起步较晚。继1991年秦山核电站和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运后, 我国又先后建设了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和田湾核电站, 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十一五”期间, 我国核电总装机规模从685万k W提升到1082万k W, 年均增长率为9.6%。截止2013年底, 中国共有17台核电机组投入商运, 总装机容量14833.79MWe, 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1.19%。虽然核电比重较欧洲核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但是中国核电发展很快, 截止2013年5月, 我国在建核电机组共29台, 装机容量3166万k W, 成为世界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

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核电安全规划 (2011-2020年) 》和调整后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政策上指明核电发展方向;除沿海厂址外, 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重庆、四川、甘肃等内陆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核电厂址前期工作, 提供了核电厂址资源保证;中国已经着力引进建设三代核电机组, 并研发自主化三代核电技术, 为核电后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 核电将作为我国新能源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障电力供应、推动经济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也将跻身世界核电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改进行动通用技术要求 (试行) .国家核安全局, 2012.

[2]核能新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

篇4: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关键词】能源改革;新能源;价格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日益凸显。就目前来看,煤炭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但过多的煤炭消耗不仅给环境带来压力,而且国外也可能以高耗能为由增加中国出口产品的碳税,从而不利于贸易发展。另外,我国的煤炭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能源消耗的需要。比如,2012年我国的煤炭产量为36.5亿吨,进口2.9亿吨,总量接近40亿吨,这个数字几乎占到2012年全世界煤炭总量的一半。未来中国实现GDP翻番,在能源供应方面不能单纯依赖煤炭,这就给能源产业提出了新的课题。能源改革的重点在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突破。

一、大力推进电力改革

(一)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有关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重组发电资产,建立若干个独立发电公司;重组电网资产,设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下辖几个区域性电网公司;设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负责电力监管。成立于2003年8月的国家电监会与电改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国家推动电力体制改革的决心。但是十年来,我国的现代电力市场并没有建立起来。2013年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其中包括撤销正部级电监会,其相关职能并入副部级的国家能源局,重组后的国家能源局继续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将电监会并入能源局,归入发改委管理,其力量增强,将会更有效地推动电力体制改革。通过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政府管理体制。从电网企业起手,探索输配分开,即由政府制定出台独立的输配电价,电网企业负责把电网建好,按输配电价收取过路费,用于电网投资建设和维护。同时逐步放开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让发电侧和用戶侧电价由市场形成,上网电价和煤炭价格联动。

(二)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依据国家电网的规划,2011至2015年将进入“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必须认识到,智能电网建设有利于优化我国煤电布局、加强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有利于清洁能源跨区域输送,以及在全国电力市场配置下的高效利用;有利于将智能电网创造的环境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加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将统筹各种电力开发和利用方式,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水平和综合效率,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

(一)设立新能源建设考核机制

在推进新能源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在新能源的建设上进行考核,尤其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设立考核机制。以考核机制激励管理层对新能源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可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对新能源建设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需求的增加带动新能源建设的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

首先,可以通过国家的财政补贴政策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例。随着经济发展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从长远来看光伏产业仍然是中国的朝阳产业。对于目前我国光伏产业遇到的困境,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其次,加强政策引导,尤其是在科技研发方面进行引导。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例。在我国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科技部在这个基础上,会同相关部位,如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及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同进行了落实“十二五”规划这样的具体补助。尤其是注重电动汽车的关键基础的技术,比如电池、电机、电子控制以及相关的电子使用件作为关键技术的研发,以此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三)鼓励使用新能源

国家明确号召,鼓励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让千家万户来共同消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压力。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突破上,太阳能并不是唯一的着力点。通过鼓励使用新能源,从需求的角度为新能源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三、加强能源价格改革

(一)提高能源税收水平,形成合理的能源价格比价

通过提高能源税收,从而提高能源价格,并把提高能源资源价格所产生的收益归国家所有。以此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外部成本进行有效补偿。从而收回能源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外部成本,为补偿生态、环境资源的可能损害提供财力准备。这既是对公共利益的一种补偿,也是对代际利益的一种平衡。与其他一次能源相比,水电、核电和天然气是污染小、排放低的清洁能源。但是其价格水平长期偏低。如果在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提征资源税和环境税的基础上,适度提高清洁能源价格,鼓励对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以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并对于清洁能源用户免征环境税或给予一定补贴,以扩大清洁能源的市场需求。将会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

(二)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能源市场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改变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情况,使其职能中心转为为经济活动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市场规则。在能源价格方面,政府需要从价格的制定者和审批者转为价格监管者,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目标,加快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能源产品的市场交易体系。针对我国电力和石油行业行政性垄断的现状,要重新审定油气行业、电力行业垄断的合理性,对可引入竞争的环节进行拆分,形成以市场为主体的定价机制;并对于不能形成市场竞争的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监管定价。

(三)通过能源价格改革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通过能源价格改革促进能源结构变化,即通过能源比价变化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如果传统化石能源价格的上升,将会引起不同能源间比价关系的变化,从而鼓励能源消费主体寻求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其他能源。由此带动能源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清洁能源比例的上升,将会有利于会减轻能源消耗与排放的压力。通过技术进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随着能源价格的上升,势必会导致能源利用成本的提高,从而迫使用能主体为了降低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能源消耗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提升能源利用的效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配置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由于能源价格的上升,高耗能产业的成本也随之上升,将导致其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进一步压缩高耗能企业生存的空间,一些无法适应成本增加的高耗能企业会被市场淘汰。这部分原本会被高耗能产业消耗的能源被释放出来,在不同产业间的重新配置,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为了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需要,能源改革势在必行。2013年重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局主要有三项职责,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建议,以及负责能源监督管理等。因此,针对电力改革、新能源发展,以及能源价格改革还会有新的措施出台。

参 考 文 献

[1]任晓松,吴世斌.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价格改革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

篇5: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

余磊

摘要:目前,全球的能源消费严重依赖石油,而有限的石油资源也同时向高速发展的经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已不同于昨日。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腾飞,能源消耗日渐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汽车能源消耗不仅是造成全球石油短缺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我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实现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技术

政策扶持

企业创新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汽油、柴油之外的动力)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术、新结构的汽车。按动力源的不同,主要有三种: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纯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FCEV)。按照电池种类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镍氢电池动力汽车、锂电池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动力汽车。

目前由于全球汽车新能源技术比较繁多,每个国家在这个技术上侧重点不尽相同。欧、美、日各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解决目前能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在不同 时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是不同的。

一、汽车新能源技术的种类

(一)、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目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

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是:

1、采用混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

2、因为有了电池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

3、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

4、有了内燃机可以十分方便地解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除霜等纯电动汽车遇到的难题。

5、可以利用现有的加油站加油,不必再投资。

6、可让电池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发生过充、过放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缺点:长距离高速行驶基本不能省油。

(二)、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本身不排放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即使按所耗电量换算为发电厂的排放除硫和微粒外,其它污染物也显著减少由于电厂大多建于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对人类伤害较少而且电厂是固定不动的集中的排放,清除各种有害排放物较容易也已有了相关技术。由于电力可以从多种一次能源获得,如煤、核能、水力、风力、光、热等。解除人们对石油资源日见枯竭的担心。电动汽车还可以充分利用晚间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力充电,使发电设备日夜都能充分利用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同样的原油经过粗炼送至电厂发电经充入电池再由电池驱动汽车其能量利用效率比经过精炼变为汽油,再经汽油机驱动汽车高。因此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量。正是这些优点使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热点”。有专家认为,对于电动车而言,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价格影响了产业化的进程与混合动力相比电动车更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而这不是一家企业能解决的,需要各企业联合起来与当地政府部门一起建设,才会有大规模推广的机会。

优点:技术相对简单成熟,只要有电力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充电。

缺点:目前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还因电动车的电池较贵,又没形成经济规模故购买价格较贵,至于使用成本,有些试用结果比汽车贵,有些结果仅为汽车的1/3,这主要取决于电池的寿命及当地的油、电价格。

(三)、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或的。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单个的燃料电池必须结合成燃料电池组,以便获得必需的动力满足车辆使用的要求。

与传统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具有以下优点:

①、零排放或近似零排放。

②、减少了机油泄露带来的水污染。

③、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④、提高了燃油经济性。

⑤、提高了发动机燃烧效率。

⑥、运行平稳、无噪声。

(四)、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优点:排放物是纯水,行驶时不产生任何污染物。

缺点:氢燃料电池成本过高,而且氢燃料的存储和运输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来说非常困难因为氢分子非常小,极易透过储藏装置的外壳逃逸。另外最致命的问题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者利用天然气。如此一来同样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除非使用核电来提取,否则无法从根本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五)、燃气汽车

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和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 的汽车。近年来世界上各国政府都积极寻求解决这一难题,开始纷纷调整汽车燃料结构。燃气汽车由于其排放性能好、可调正汽车燃料结构、运行成本低、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所以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当前最理想的替代燃料汽车。

(六)、生物乙醇汽车

乙醇俗称酒精,通俗些说使用乙醇为燃料的汽车也可叫酒精汽车。用乙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活动历史已经很长,无论是从生产上和应用上的技术都已经很成熟。近来由于石油资源紧张汽车能源多元化趋向加剧,乙醇汽车又提到议事日程。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应用乙醇汽车有的已达到较大规模的推广乙醇汽车的地位日益提升。

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政策支持

我国早在“八五”期间就启动了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九五”期间又进而启动了“空气净化工程;到了“十五”科技部提出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实施方案,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被国家科教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为国家“十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选择新一代电动汽车技术作为国内汽车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组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方式,联合进行攻关。

2006年,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指导下,科技部在“十一五”启动了“863”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在“十一五”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研发布局中,要在掌握整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后向整车产品开发转型;同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等关键零部也在向解决配套材料配件体系,建立产业化技术配套体系转变;另外,继续保持并加大

了“十五”对电动汽车相关检测试验、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示范运营、知识产权等产业技术创新环境类课的支持。该项目将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和“十五”清洁汽车行动研发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继承发展,自主创新,优化管理,重点跨越,以市场为导向,重点突破关键瓶颈技术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在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不断推动下,在汽车行业及相关产学研单位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起了电动汽车“三纵三横”(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研发布局。

与此同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政策支持也是在逐渐拓宽和完善。在国家“863”连续两个五年计划的引导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台、构成 6

了比较完整的关键零部件体系。各大汽车企业相继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实现了小批量的整车生产能力和局部区域的商业化示范运行。2009年国家正式公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规划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短期目标为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目标包括建立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到2011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车、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

(一)修订《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调整和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内容。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品;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和基 础材料本地化生产;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条件;新建车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系统及电池电机的基础材料等关键 零部件合资企业需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中方股比不得低于51%。

(二)实施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专项

2011-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以实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觃模产业化为专项主要目标,突破和掌握一批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创新专项组织实施模式,以企业为主体,形成由整车企业牵头的产业联盟,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2011-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主 要用于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开展电池回收,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

(四)加大税收政策支持

2011-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 %。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企业从亊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减免营业税。

(五)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标准的财税奖罚机制

完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制度,建立基于乘用车生产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财税奖罚机制。对提前达到下一阶段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节能汽车,给予财政补贴或车辆购置税减免优惠;对未达到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汽车产品,加征车辆购置税;对未达到平均燃料消耗量要求的乘用车生产企业的 全部产品加征消费税。

(六)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能源汽车产业

设立中央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等,充分发挥现有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

(七)营造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情况,对新能源汽车免除现行的限号行驶、牌照拍卖等限制政策,制定实行新能源汽车过路过桥费、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扶持政策。

(八)公共机构采购公务用车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倾斜

将符合条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列入有关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目录),享受国家关于自主创新产品、节能产品等政府优先采购的扶持政策。各级政府及公共机构,实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强制性采购,逐步扩大采购觃模,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采购比例不得低于10%,节能汽车不得低于50%。

(九)建立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和资源利用管理制度

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及再生企业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再生处理等环节的管理要求。研究制定促进电池再生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环保水平的优惠政策。完善行业准入等相关管理办法,合理利用锂、稀土等战略性资源。

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创新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混合动力车辆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世界领域内也是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时国家的各种政策扶持也给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良性的发展平台,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助力。

(一)、一汽新能源汽车开发

近年来,一汽集团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度。“十一五”期间,一汽集团开发出全混合动力产品——解放牌混合动力城市公交客车,比传统客车节油38%、排放达到欧IV标准,同时,这一技术已经开始运用到一汽生产的卡车、货车上。商用车无论油耗还是排放,均远大于轿车,将混合动力导入商用车领域,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更具意义;奔腾B70与B50混合动力车,是一汽技术中心开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车型,属于混合动力中的“强混”,采用双电机全混合结构,具备混合动力所有功能(发动机怠速停机、纯电动、发动机单独驱动、联合驱动、串联驱动、制动能量回收),节油达到42%,排放优于国III标准的性能水平。同时,奔腾B50混合动力车还具备插拔式可外接充电功能,40km/h等速工况下纯电动续驶里程达到60km。这几款车使一汽集团在混合动力技术上,实现了从弱混合技术到强混合动力技术的跨越式迈进。

(二)、上汽新能源汽车开发

目前,由上汽创新开发的插电式混联机电耦合驱动技术已经进入样机试制阶段。此项技术有效规避了丰田、通用等国内外混合动力产品的技术壁垒,是更紧凑、更高效的电驱动变速箱,有望于2012年装载在上汽的新能源轿车上。根据上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目标:2010年,综合节油20%的荣威750中混混合动力轿车将批量投放市场;2012年,节油50%以上的荣威550插电式强混轿车将批量上市;同年,上汽的自主品牌纯电动轿车也要推向市场,真正实现零排放。由此,上汽将在国内率先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三)、东风新能源汽车开发

东风新能源汽车开发 东风股份自2005年开始以实用为基础开发纯电动车型,目

前总计开发纯电动车辆12款,涉及纯电动大客车、电动卡车、MPV、SUV、皮卡、微客和代步车等多款车型。从2006年开始至今,已在10个城市总计投放61辆SUV和皮卡,最长单车续驶里程6万公里,示范运营里程超过2万公里的车辆达35辆。经过多年的研发实践,目前东风股份新能源汽车已开始走出试验阶段,逐步走向市场。2009年底,纯电动大客车———东风天翼开始商业化运作。今年初,批量商品化纯电动市政用车已交付使用。“在这几年的示范运营中,我们共开展了29项安全防护专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25项,正在实施的还有4项。在示范运营中我们实现了车辆远程动态监控,这在国内也是首次。”方驰说。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为此方驰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发布电动车整车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开发面向大众的电动汽车,尤其是开发全新电动车型,并建立侧重新能源整车产业化的激励机制等。

(四)、奇瑞新能源汽车开发

在政府公布新能源汽车激励措施后,奇瑞汽车公司迅速作出反应,其第一款纯电动车已在芜湖下线。这款纯电动轿车是在S18整车平台上开发的,最高车速可达120公里每小时,一次充电续驶里程可达120-150公里。奇瑞是在政府公布了一项新能源汽车激励措施后推出该车的。政府将在北京和上海等13个城市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纯电动汽车每辆补贴6万元,混合动力汽车根据混合程度和燃油经济性的不同,最高每辆补贴5万元。这项新政仅仅是针对公交、出租、邮政等以财政支出为主的公共机构,而非普通消费者。除这款电动车外,奇瑞还将推出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奇瑞与英国的里卡多实验室共同开发了一款A5中度混合动力车。奇瑞还基于奇瑞瑞虎SUV

开发了一款插进式混合动力车以及一款纯电动SUV,同时,基于其QQ小型车的一款电动车的研发也在进行中。

(五)、长安新能源汽车开发

长安汽车表示,新能源是未来发展方向,尽管目前看不到收益,但是仍然要投入,一个汽车企业,要兼顾当前和长远,坚决落实国家的节能减排战略。具体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比例,徐留平说,长安的战略规划是并行发展。在传统领域里,一是始终致力于发展小排量汽车,小排量汽车已占长安总产销量80%以上。无论是目前在研产品,还是未来规划,小排量汽车始终占主导地位。此外,还要在整车轻量化、发动机高效化和传动系统先进化等领域,坚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六)、吉利新能源汽车开发

吉利新能源汽车开发吉利新能源汽车开发吉利新能源汽车开发 吉利是目前国内自主品牌中唯一拥有全部汽车核心技术和产业的企业,继续强化自身的技术优势是吉利新能源战略的基础与根本,在坚持动力总成完全自给的基础上,吉利重视传统发动机、变速器技术的改进与升级,在自主研发CVVT发动机的基础上,吉利目前正在开发双VVT技术发动机、直喷汽油机GDI技术,及柴油发动机。据透露,吉利正在研发的1款1.3L增压发动机能够达到普通1.8L发动机的功效,此外,吉利正在研发的柴油发动机按照欧洲5号排放标准设计,在变速器方面,正在开发多档节能的6MT手动变速器和7DCT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正是源自坚实的技术平台,所以基于传统发动机的代用燃料技术,如CNG(压缩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甲醇燃料车等均已开发完成,部分技术已经投放市场。

(七)、比亚迪新能源汽车

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公司27日宣布与中国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一家公司,为中国市场开发全电动汽车,双方各持一半股权。两家公司称,他们相信中国有潜力跨入全球最大的零排放汽车市场之列。戴姆勒是豪华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的母公司,而比亚迪是中国电池及汽车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双方合资在中国南部工业城市深圳成立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预计两家将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作为注册资本。戴姆勒还计划投资2亿欧元在北京设厂,为该公司在中国生产的汽车提供汽车引擎,以扩展其在华业务。

结束语:

篇6: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展望

2010-2-21 7:48:17 国际能源网 网友评论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除水电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外,自上世纪80年代,风电、太阳能、现代生物质能等技术应用和产业也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发展,小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小风电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十五”期间,我国进入了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时期,水电建设大中小并举,开发建设速度显著加快;通过采取特许权招标等措施,积极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以送电到乡和解决无电人口生活用电为契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小型风电,推动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围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通过市场推动,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以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为先导,积极推动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开发利用。到2008年底,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约为2.5亿吨标准煤(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比2005年的7%左右上升了2个百分点,其中水电为1.8亿吨标准煤,太阳能、风电、现代技术生物质能利用等提供了700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向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能源的比例达到10%的战略目标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同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除水能外,我国资源丰富、近期利用技术较为成熟、开发潜力较大的主要还有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地热、海洋能利用等在中远期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可再生能源近年未发展的形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风力发电规模化发展风头正劲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2004—2005年,我国政府分别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得出陆地10米高度层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为2.53和2.97亿kW的结论。但是,联合国开发署太阳能风能资源评价研究对我国风电资源的评价大大高出了国内权威部门的结论,指出,我国可利用的陆上风能资源在十多亿千瓦以上,风电实际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中国工程院综合现有的国内风能资源研究成果以及国际机构的研究结果,提出我国陆地风能资源的基本结论:10米高度层理论储量在40亿kW以上,技术可开发量的底线为3亿kW,实际可开发面积约20万km2。如果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在50米高度层上,1km2布置6—8MW风机,我国20万km2陆地可开发面积上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可能达到14亿kW。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另外,内陆也有个别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我国的并网风电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十五”期间,风电发展提速,2006年加速发展,总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126万千瓦增长到2008年的1200万千瓦(见图1),年增长率超过100%。风电装机容量在2004年位居世界第1O,到2008年底上升为世界第4位。

风电特许权项目是促进我国风电规模化国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03年开始,国家连续组织5期风电特许权项目,以上网电价和设备的本地化率为条件,通过招标选择投资者。5期共计49个项目项目,确定了880万千瓦建设规模,同时有效地降低了风电的上网电价,促进了风电投资多元化,提高了风电装备国产化和本地化的能力和活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单机容量750kW以下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技术,2007年自主研发的直驱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研制的1.5兆瓦风电机组已经投入试运行,1.5兆瓦风电机组开始规模化批量生产,2兆瓦级及以上的风电机组正进入研制阶段并开始试运行。在国家风电设备国产化政策的有力推动下,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具备了齿轮箱、叶片、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外商已开始在我国采购风电设备零部件。2008年在风电新增市场份额中,国内产品占65%左右,比2005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国外产品占35%;在累计市场份额中,国内企业55%,国外企业占45%。此外,我国已经建成了250多个风电场,掌握了风电场运行管理的技术和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风电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人才,并积极推动风力发电技术实验平台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为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我国的并网风电已经开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2008年又将201O年的发展目标修订为10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将在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即东部沿海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100万千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从而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形成6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营造出风电场开发的广阔市场。从2007年和2008年的发展形势判断,2010年可望达到3000万千瓦,2020年实现装机容量1亿千瓦的目标前景良好。风电发展的长期目标是,经过10—15年的准备,大约在2020年前后,使得风电能够与其他常规能源发电技术相竞争,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常规发电电源,至少达到装机容量8000万千瓦,积极创造条件实现1亿千瓦,占届时发电装机容量的1O%。2040年或2050年实现5亿乃至10亿千瓦,在届时的发电装机和发电量中占据20%以上。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利用5—10年的时间,在2010至2015年期间,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产业体系,为实现长期目标奠定技术、产业和人才基础。

离网型小风电也是我国风电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小风机产业和市场,到2008年,已经推广了约38万台小型风机(总容量约7.5万kW)用于边远地区居民用电,估计目前有约30万台小风机在运行。我国已经形成了单个系统容量从100W到10kW的系列成熟的小风机产品,在2008年生产的50000多台小风机中,有20000多台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我国的风电市场,国际社会预计,我国能在2020年以后超过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安装国家和最大的风电设备供应国家。根据各方专家的估计,到2020年,我国的风电装机有可能达到1—1.2亿千瓦。总之,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电力需求充足,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风电市场之一。

二、生物质能发展困难重重

生物质能资源种类繁多,利用技术多样。生物质能包括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油料植物、能源作物、生活垃圾和其它有机废弃物。目前,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2亿吨标准煤,小桐子(麻疯树)、油菜籽、蓖麻、漆树、黄连木和甜高梁等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潜在种植面积可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求。工业有机废水和禽畜养殖场废水资源量,理论上可以生产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根据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状况,生物质能利用重点将是沼气、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

我国的沼气利用技术基本成熟,尤其是户用沼气,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自2003年,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被列入国债项目,中央财政资金年投入规模超过25亿元,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户用沼气已经形成了规模市场和产业;自2000年,畜禽场、食品加工、酒厂、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的大中型沼气工程也开始发展,到2008年底,全国已经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约3000万口,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4万处,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达到2700多处,年产沼气约100亿立方米,为近8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燃料。同时,随着沼气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我国的户用沼气系统和零部件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施工,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沼气技术服务机构,具备了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大中型沼气工程工艺技术成熟,已形成了专业化的设计和施工队伍,服务体系基本完备,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条件。

2007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示范基地,部分领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废弃物利用范围和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农民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中获得的收益不断提高,农业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地位不断上升。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生物质能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日趋明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到201O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新建18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6000万户左右,年生产沼气233亿立方米左右,并逐步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年新增沼气3.36亿立方米;到2015年,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000处,年产沼气6.7亿立方米。

除沼气外,我国其它生物质能技术的应用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在生物质发电方面,已经基本掌握了农林生物质发电、城市垃圾发电、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技术,但目前的开发利用规模还有待扩大。到2006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20万千瓦,其中蔗渣发电170万kW,碾米厂稻壳发电5万kW,城市垃圾焚烧发电40万kW,此外还有一些规模不大的生物质气化发电的示范项目。截止2008年底,共投产150多万千瓦。生物质气化以及垃圾填埋气发电方面,2007年投产10多万千瓦,在建20万千瓦。目前全国已有10多个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在建,装机规模超过20万千瓦。混燃项目装机约50万千瓦。但是,对于达到2010年和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5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仍需解决资源分散、原料收集成本高、原料供应的连续性和保证度等问题。

在生物液体燃料方面,为了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国家积极推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的研发和试点示范工作。“十五”期间国家批准建设了4个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形成年生产能力102万吨,自2004年,先后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个省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4个省的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2006年产量达到了165万吨。2007年以来,国家开始限制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生产,燃料乙醇的发展势头变缓。近期内我国生物液体燃料的重点技术研发方向是利用非粮食原料(主要为甜高梁、木薯以及木质纤维素等)生产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等油料作物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技术,并建设规模化原料供应基地,建立生物质液体燃料加工企业。目前,以甜高梁、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以小桐子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已开展了小规模试验,为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液体燃料积累了经验。预计到2010年,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约200万吨,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可达到20万吨,总计年替代200万吨成品油。与此同时,我国的部分企业正在研究开发以秸秆、木材等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可望在2010年前后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但是总起来看,不论是生物质发电还是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达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局势扑朔迷离、困难重重。

三、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超常规发展

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年辐射量超过60亿焦耳/平方米,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具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特别是西北、西藏和云南等地区,太阳能资源尤为丰富。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成熟的技术,其应用的市场障碍主要是成本过高以及硅材料的短缺,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仍在4—6元/千瓦时左右,与商业化应用有相当的距离。但是,自2004年,在国际光伏市场尤其是德国、日本市场的强大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的光伏产品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包括晶体硅片和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封装能力都大为增加,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光伏电池生产企业。2000年,我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到10兆瓦,但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光伏电池产量达到了2500多兆瓦,居世界第1位,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自2006年以来,一些光伏生产企业又鉴于光伏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即上游环节(硅锭/片的生产)能力小,下游环节(组件的封装)能力大,造成国际市场多晶硅原料的紧缺和涨价,开始考虑投资硅材料的生产,2007年已经形成了1000吨左右的生产能力,2008年可能生产4000吨的生产能力,估计2010年我国的光伏发电产品产量可能突破5000兆瓦,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

在太阳能光伏市场应用方面,2002—2004年,国家组织实施了“送电到乡”工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47亿元的资金,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西藏和陕西等12个省(市、区)的1065个乡镇,建设了一批独立的光伏、风光互补、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电站,其中光伏电站占大部分,应用了1.7万千瓦的光伏电池,促进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兴起。但由于光伏发电价格高昂,与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的蓬勃发展的产业相比,国内光伏市场发展步伐稍缓,但一直处于稳步发展和上升状态。特别是各地结合城镇建设,推广屋顶计划、路灯等太阳能发电产品的应用,使得我国光伏发电应用呈上升趋势。到2008年底,累计光伏发电容量为20万千瓦,其中40%左右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用于解决电网覆盖不到的偏远地区居民用电问题。此外,通信等工业领域和光伏消费品的市场份额也在增长。

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支持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光伏发电采取了稳步发展的原则和策略。在今后5—10年内,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一方面还将以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和建设小型光伏电站为主,解决偏远地区无电村和无电户的供电问题,将建设光伏发电20万千瓦,为200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即目前我国1/3的无电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电;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屋顶系统的经验,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在公益性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此外,还将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示范,为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做准备。到2010年和2020年,光伏系统在这3个方面的应用总量将达到约40万千瓦和180万千瓦。

四、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稳步推进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技术是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于提供生活洗浴热水,为提高中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8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运行保有量约1.35亿平方米,年生产能力超过2500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1O%,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太阳能热水器已基本实现了商业化,形成原材料加工、产品开发制造、工程设计和营销服务的产业体系,同时带动了玻璃、金属、保温材料和真空设备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兴产业,目前有13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太阳热水器生产企业。尤其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真空管热管技术,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真空管热水器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年产量超过1600万平方米,占世界真空管热水器市场的90%以上。同时真空管热水器以其优良的性能,出口亚洲、欧洲、非洲等几十个国家。

近年来,随着与建筑结合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设完成了一批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项目,太阳能热水器与房地产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理念逐步被建筑行业所接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的开展,为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越来越多的农村的新农村改造项目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北京等一些地区还开始利用太阳能热水器为农户供暖。2005年底,建设部颁布了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规范,2007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联合召开全国太阳能热利用大会,鼓励地方出台太阳能热水器强制应用的政策,承诺加大对太阳能热利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

除了太阳能热水器外,我国正在开发和扩大太阳能热利用的领域,包括太阳能供暖、制冷空调、海水淡化、工业加热、太阳能热发电等诸多领域,已经开始前期的研究和示范系统建设工作。根据2008年的初步统计,如果不考虑水电和传统的生物质利用,在我国7000万吨标准煤的其它再生能源利用量中,太阳能热水器就提供了1/3以上。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热水器利用技术成熟,具有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在我国的热水器市场方面出现了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和太阳能热水器并驾齐驱的局面,因此太阳能热利用在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甚至在今后的能源的供应中能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我国将继续在城镇推广普及太阳能与建筑结合、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并建设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5亿平方米,加上其它太阳能灶、太阳房等太阳能热利用,年替代能源量将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2008年下半年不期而遇的金融海啸的影响已经从美国蔓延到全世界,从金融体系扩散的实体经济,并开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国际上主要的发展机构开始大幅度下调对包括对我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发展速度的预期,覆巢之下无完卵,此次金融危机将不可避免的对世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关于2009年发展形势的判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世界各国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没有变化,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增长趋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首先是美国国会延长了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2009年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的退税政策得以延续,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的发展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二是,日本恢复了停滞了两年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日本光伏发电市场将重新启动;三是,中国政府进一步规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核准了10多省区、70多个项目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和提高了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规划6个千万千瓦的风电基地,并准备启动大型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特许权招标,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四是,欧盟各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得到保障,因此,尽管会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其快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具有价格竞争力比较优势的风力发电的快速增长势头,将会得以保持。

2、主要依赖投行支持的光伏发电产业将遭遇融资瓶颈,重新洗牌不无可能

除了日本的夏普、京瓷等少数企业之外,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光伏发电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和扩张,得益于风险投资的倾力支持,自2005年开始,我国的光伏发电企业先后有17家在海内外上市,募集了发快速扩张的资金,形成了尚德、英利、赛维、天合等10多家大型企业和数百家光伏发电中小型企业,也催生了徐州中能、洛阳中硅、星光硅业等~批多晶硅生产企业。但是,不容否认,2005年以来的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存在着“泡沫”。估计,2009年,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也可能是这些企业,与年初相比,在美国上市的光伏发电企业的市值下降幅度均在80%以上,进一步的融资将会变得十分困难,加之国际光伏发电产品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型企业的快速扩张可能受阻,中小型企业的增长将更加困难,除少数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企业之外,国内一批多晶硅原材料生产企业,可能面临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2009年我国和世界光伏发电市场虽然会仍然保持增长的势头,但是,增速将大幅度下降,进而转变为消化近年来形成的市场泡沫,整个行业开始重新洗牌不无可能。

3、粮食价格上扬和石油价格下滑对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影响巨大

2006年下半年以来开始世界粮食危机造成的粮食价格上扬,使得世界各国政府开始保护粮食市场,包括我国政府在内,开始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之国际油价一路下滑,饱受争议的以粮食和糖类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将会收到粮价上涨和石油价格下滑的双冲压力,进一步增长的困难很大。而以纤维素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尚未成熟,2009年,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前景不会十分光明,陷入停滞也不会是天方夜谭。我国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在2007年以来,已经开始陷于停滞,2009年的形势也不会有的大改观。

四、风电建设速度取决于电网建设,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是中国风电发展的主要方向

世界大多数国家风电发展主要以分散的小型风电场为主,我国起步阶段也是以5万千瓦以下的小型风电场为主。由于我国风电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东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国家实行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促进风电项目规模化发展以来,我国风电集中规模化发展成为主流,由此而产生的电网接人和电力输送问题将成为风电大规模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一是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加快电网建设步伐;二是加速发展分布式风电,在电网覆盖地区,实施供电侧人网。因此,2009年除了国家正在规划的几个大型风电基地的建设需要电网建设的配套之外,对于分布式风电的入网的技术和政策问题也会提上议事日程。

五、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上一篇:2009年全市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宣传报道方案下一篇:2018党员个人对照材料